新农村建设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5 17:57: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农村建设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1)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首要任务。而新农村规划不是一乡、一镇、一村孤立进行的,它们是市、县域城镇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好新农村规划,必须深入了解村庄现状,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才能提出适合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制定出适宜农村发展的特色规划。

1 新农村规划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区域资源、文化和地理特点差别明显,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乡镇有些已经完成产业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变,率先步入小康社会。但是,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广大农村,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及工业化基础薄弱,缺乏规模企业支撑,财政困难。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建设凌乱无序,脏乱差现象严重,整体村容村貌落后,农民素质参差不齐,观念落后,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等等。农业和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和城市,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

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措施,往往导致路径跟随、盲目投资建设现象,造成无谓的浪费和建设的混乱无序。所以,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管理措施的制定迫在眉睫,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和依据。

2 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六新”,即新农民、新产业、新村庄、新组织、新环境和新服务。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不是让农村直接变成城市,或是在面貌上接近城市,而是要建设成更适合人居住的田园小镇。

2.1 明确思想,科学指导

根据乡镇和村庄经济的形式的发展要求,要从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全局出发,综合进行乡镇和村庄规划,统筹安排乡镇和村庄建设,逐步改善广大乡镇和村庄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重点规划和建设好集镇,为现代农业化建设和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前进的基地,为农业剩余的劳动力寻找就业的机会,避免农民大量的流入城市,为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积极创造条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依靠当地群众,征求群众意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发展程度,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有步骤有计划的把新农村规划好建设好。

2.2 以人为本,合理配置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使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享受与城里人相同的待遇,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那么,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是要充分体现科学性,二要尊重普通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农民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度,明确农民需要什么,农村需要什么,不能搞大包大揽,为了迎合长官意志、业主主意而牺牲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新农村规划就是使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科学、有序,使我国的城市化沿着完善、健康的道路向前推进。

2.3 城乡统筹,科学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融入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观念,要通过对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方向性。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按照城乡统筹的理念,编制乡镇总体规划、片区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统筹配置中心城区、建制镇和农村的各类资源通过实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延伸下移城市公共服务和统一规划配置社区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城

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体制、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

2.4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新农村规划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遵循农业的特有规律来进行规划、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农村规划必须考虑农村自然开放空间、农村自然尺度、农村地理形态及其联系,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对生态循环的影响,农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与空间使用上的混合,空间布局与分配比例的特殊规律等等。

此外,在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产业特色、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差异,既要使农村特有的地容地貌和自然风景得以保存,又要是农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还要使整个地区的人文精神、文化气息得以延续。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各地经济情况的不同,资源状况的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对农村建设发展分步规划、逐步推进,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状况、经济情况背景等因素,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设方案。

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八种可资借鉴的起步模式。分别是:现代农业主导带动型、休闲农业主导带动型、畜牧养殖主导带动型、休闲渔业主导带动型、工业企业主导带动型、商贸流通主导带动型、民族特色主导带动型、历史资源主导带动型。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充分参考、借鉴各地涌现的多种多样的建设模式,但注意不能走向模式化。

2.5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首先要节约土地资源,综合考虑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村庄建设用地的开发。从区域层面上划定禁止建设区,并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限制农田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的同时,对农村将来发展用地的数量与类型做出科学的预测,及时整理闲置、废弃建设用地,以便合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实现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调整,注重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在进行村庄建设用地规划时要从功能分区、空间结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绿地系统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合理布局农民的土地。同时,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适合新农村特点的新能源,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切实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其次,在对新农村进行规划,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开发生态农业产业链,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而提高农业效益,同时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6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

新农村规划要从环境与区域空间的整体性出发,综合考虑道路、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绿化、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村域内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实现道路路面硬化,并进行道路断面综合设计;建立符合国家水质要求的自来水供水系统,保障水质,供水到户;建立完整合理的排水系统,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结合周边城镇市政设施进行集中供暖,或利用太阳能、沼气等进行分户供暖和作为燃气;建立一套有序、完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处理体系;在主要道路两侧及村民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结合村庄出入口和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布置集中绿地广场;进行电力供应的变配电设施、输电线缆架设或埋设,电话线缆、卫视天线等通讯线缆及设备的配置等。

根据村庄发展需求和周边公共设施配套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坚持分散和共享相结合的布局原则,以服务全覆盖为目标,配置教育、医疗、商业、行政、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和完善农村社会事业。

3 小结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经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发展的前提,应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去认识其战略意义,又要充分分析解我国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篇(2)

意义:新农村建设___试点村

定位:以山水为依托以生态果品为产业的山水之家。

目的:经后二十八年之后的今天,中国旅游开始从旅游风景区转向农村自然田园风光,城市由城市转向农村,这是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也是一个挑战,怎么回避城市化,让农村更像农村,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让环保和生态在新农村建设中先行!这就是___新农村建设的希望。

A、建立______县新村改造的试点村

B、建立___乡新能源节约型乡镇的经济运作模式。

C、新村的农民生态建筑样品房居住中心

D、旧村历史文化的保护

E、一个动物、昆虫等种群共存的“生态井田制”产业结构

F、绘制以村为单位的未来发展规划图

J、建立政府、村委会、村民、绿十字的合作管理机制

H、新农民进城技能培训计划

一、项目概况

“山水之村”概念的核心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倡导公民参与,提倡因地制宜,推动平衡发展,实现生态管理,发展健康经济,体验田园生活,推动绿色经济,固定收入来源,农民长期收益,还可以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建设一个人、自然、生态、经济、文明一体的“山水之村”

二、村基本情况

1、项目地点

位于___西北部___县区,距___70公里。

2、交通

八达岭高速,101国道

3、时间:20__年——20__年(二年)力争在20__年奥运会前完工。

4、环境:村的历史625年,居住村民为25代,全镇森林覆盖率92,是___唯一一个没有开发的原始地域。

现保存的村落极为完整,因有泥石流的危险,危险住宅全部搬迁,遗留村落进行加固,同时泥石流的山体恢复生态植被。

1、村庄情况

全村80户,275人,在册农业人口252人,非农业人口23人,在外打工人员25人,学生37人。占地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0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旧村占地50亩,新村占地22亩,地下水位260米,相对比较稳定,冬天饮用山涧泉水。

村人均收入3900元,村集体年收入150万。村民收入的52来自二、三产业,当地特产鸭蛋、板栗、山果

日照冬季:8:00---17:00点夏天:6:00---20:00,冬季温度:零下12度夏天:13—9度,年降雨量300毫米

30年前这里大河小沟有水有鱼,果树植被成林,今天“菜室河”没水了,周围的农户、村民生活污水全部排入河道,生活垃圾90散落在村庄和河沟两岸。土壤有机质不足1,土地严重板结。

村民关爱环境和集体意识大不如从前,人的文明习惯和卫生习惯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而提高,要提高公众意识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公众参与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试点村改造的具体内容:

1、实施时间

第一年完成基础设施工作,第二年完成环境与产业调整工作

2、项目规划说明

第一期:规划

在50亩原村庄中搬迁80户中的40户,用22亩耕地作为周转用地,建设新村,在原村庄调整出22亩归还耕地,保留老村28亩遗址村进行改造。

第二期:实施

1、政府(镇、科协)与绿十字具体指导工作

2、由发改委正式批复后,工程进入实施

3、20__年2月完善前期可行性报告

4、20__年2月完善耕地周转和新村改造审批手续。3月初完村民搬迁和旧村改造登记手续。4月建设规划设计,4月底进行施工,同时对本村镇农民技术培训(建筑、有机农业、民俗、文化、饮食等)。

5、新村:20__年10完工主体,11月---12月装修,07年春节前首批农民入住。

6、旧村:20__年5月__8月进行旧村改造,9月—10月环境恢复,公园、中水、资源分类(垃圾)等同时开工,

7、20__年春天第一件事恢复山体和新村生态系统的树木。以目前经济效益不好的果树为主体。

8、村边和道路以种植农村蔬菜和果树为装饰,回避城市景观。

第三期:新村建设(二部份):

第一部份新村:

1、每户建一个沼气池,建立以村为单位的资源分类中心,推动农村新能源建设(太阳能、热水器、生态建筑),采用地埋式无动力中水回用系统。

2、建立有民族和___文化特色的乡村绿色建筑(白墙小黑瓦),生态小公园,溪流休息停。

3、新旧村统一用本地区的砂土石头做村内道路,主要行车之道用水泥路。

4、节能降耗性的房子、厨房、卫生间、厕所、猪圈和沼气池,杂货间(地窖)。房前屋后有树。

第二部份旧村:

1、整理旧村卫生,建立资源分类中心,农具和村庄摆放物要有特点,建沼气池、中水处理系统。

2、旧村镶嵌明清古石雕20个,尽力恢复二、三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老式厕所,风箱、洗脸架、农具、照片。

第四期:产业规划的调整

1、建立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

2、同时对农田进行“生态井田制”结构调整;农业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对遗址村的恢复要以接待游客为标准、公园和丘陵地相结合;对村民进行建筑、果园、有机农业、环保、民俗、旅游等人才的培训。

第五期:公共服务:

1、建立在村两委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管理机构”,订立村规民约

2、新村建立综合村民活动中心

3、建立农村医疗合作机制和村卫生院

4、旧村建立综合服务社

四、绿化与土地恢复相结合:

1、推动沼气工程,利用有机肥,发展绿色有机产业、建立观光综合农业。

2、对农村的土地进行三年的改良,逐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3、逐步推广以景观为主体的“生态井田制”,以果园和植被同步恢复的耕种方法,间接的稳定地下水的下沉、改变现有的耕种和人居环境。

4、全力改善基本农田硬件(主要指针对耕地的整体调整)

五、生态系统设计:

1、设计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以自然和谐为原则,以现有的环境为中心,以人怎样适应自然、尊重自然为原则,建筑在树木之间,河道之间,在为人设计的同时也为其它的物种、鸟类和野生动物建造出它们的家园。

2、建筑材料:全部使用可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墙砖、石、泥土)

3、公共设施:中水回用、污水净化、中水回用景观,太阳能灯、垃圾分类、确保没有污水流出村,并成为浇花、洗车、厕所冲水、环卫用水。

4、设计力求赋予建筑传统的精神和崭新的面貌。建筑采用___传统的灰色为主色调,使之稳重而不沉闷。

专家顾问::

林家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

龚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五山模式理念的倡导者之

一.

社会学者

沈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副所长

叶齐茂: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建设部新农村建设顾问

仝志辉: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博士后

陶康华:上海师范大学环境系教授,生态环境学者,博士生导师

宋庆华:国家民政部顾问,社区参与行动负责人

李永青:日本东洋大学博士后,资源与环境学者(绿十字日本分会负责人)

赵孟营:___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___大学)社会学博士

叶榄:中国十大青年志愿者、地球奖获得者,环境教育(绿十字理事)

柳建:皇家建筑设计师(绿十字志愿者)

胡煜:环艺雕塑家,清华大学(绿十字志愿者)

六、投产价值:

用25亩地,人均1。2万,基层实施争取有政府支持,老村争取同样的补助,因为老村改造困难更大,可是老村保留,对未来观光和旅游的价值远比新村更有价值,有较好的升值的空间。

七、置换或补偿

成立以村民为主体的旧村保留、置换和拆迁工作组,此工作有“村民自治管理机构”负责。

八、试点村改造的领导小组:

镇领导:乡长孙平农服中心主任李长旺

村领导:支部书记:范长雨村主任:陈宝国

规划设计:___绿十字主任:孙君、李有栋

专家顾问:

九、经济可行性:

本项目将拥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综合经济效益。随着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深入,“___镇”作为一个生态和环境为主题的相结合的新农村,将成为___县和___农村发展的又一亮点。

“山水之村”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降低经营风险。

(1)与政府合作范围

(2)加快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手续

(3)减少前期投入成本

(4)缩短资金流转期限

(5)整合现有资源,做好整体规划

附件:

“山水之村”策划书

“山水之村”规划方案(文字部份)

篇(3)

1 当前村庄建设规划面临的问题及症结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的过程中,尽管规划编制者和组织实施者都是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但实际的实施效果却有许多地方不尽人意。就广东省来说,笔者特别注意到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规划建设方式和方法出现一些照搬城市模式的偏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建设资金缺乏。

其实对于沿海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乡村来讲,采用一些迁村并点或者是重点整治市政设施村容村貌的规划建设方式,无疑是有益于该村发展的,而这些村拥有的共同特点是基本已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发展阶段或是早已具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内在条件,如在迁村并点之后村集体土地可马上流人市场用于出租或直接转化为货币资本;但对于那些现状经济水平已较为落后的偏远乡村来讲,将村容整洁作为村庄规划的重点无疑是舍本逐末、无源之水。

然而在实际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尚有许多规划不能很好的切合当地现状,却将规划的重点放在贯彻相关规划指导意见上,主要围绕村庄的“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等五改”工作铺开。这些规划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讲,能勾画出一幅未来村庄的美好蓝图,但这些蓝图的构建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实施起来就有很大困难。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更多的政府拨款来直接补贴给村民呢?显然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地方政府既拿不出那么多的财政资金来补贴所有村庄,而且这种补贴也只能短期内改善村容村貌和提高村民生活,在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赶不上城市的情况下始终不能长久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那么,村庄建设规划的出路在哪?怎样才能使村庄彻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笔者认为,只有实现对村庄从“输血”到”造血”模式的转变,才能使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真正进入持续发展的正循环轨迹。

2 历史发展对村庄“造血”功能重要性的佐证

珠三角许多地区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也证明了“造血”功能对村庄发展的重大作用。以东莞的寮步镇为例,历史回退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该镇的许多村跟现今中国大多数落后村庄的状况无异,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各村可通过出租集体土地获得货币资本,这些资金可用于村民收入和发展村公共事业,后来,许多村如横坑村、岭厦村、新旧围村等又用村集体资金自建了厂房,进一步扩大了村民和村集体收入的来源,原先的村民则通过加入集体经济管理、进厂务工或是经营副业来提高家庭收入。这些村在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之前,其村的住房、道路、市政设施及村内绿化环境等就已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着村庄建成区的连片发展,各村内几乎再看不到传统的农村景观,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与城市无异,自动而自然的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在这些村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依赖上级政府的拨款,而是通过村自身资源的转化能力,通过其土地和厂房的出租不断获得村建设发展的资金,即通过其自身的“造血”能力,虽说这些村的发展有一定的时代机遇性,但同时其也证明了“造血”功能的重要。

3 今后村庄建设规划的出路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着手:

(1)基于城乡差别化思想观念的新农村教育体系建设

这里所说的农村教育体系不仅仅指小学、中学等国家职能体系教育,而是指针对所有村民的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只有具备进步的思想和良好的劳动技能,村民才会主动去谋求发展,才有足够的能力去致富、去建设好村庄。而该项建设也无需投入大笔资金,可以利用村委会或村办公楼增设一处阅览室或劳动知识普及点,请专人长年或定期为村民提供知识培训,以提高村民发展经济的能力。

(2)基于城乡市场需求的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必须改变农村传统的单一经济结构。基本做法是以城乡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围绕城镇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城乡经济有机联系的整体;另一方面,依托农村特色资源发展服务城镇生产、生活的产业类型,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村经济。具体来讲,可以发展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城镇相关产业的下游产业,如为城镇食品加工提供原材料而进行的种植,为城镇家a产业提供木材和动物毛皮初级加工;还有可以利用本村的特色资源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或开山取石生产初级建材。

(3)基于城乡信息共享的新农村信息网络配置

在市场焦息不对称和被动的话语权面前,农村经常性地出现农产品增产不增收、投入无产出的局面,这是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困境之一。就笔者所在的梅州市来说,很多乡村都具备种植柚类经济作物的先天优势,不对称的市场信息不能将这份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在各村规划建设中增设一处对外的市场营销点(作为村级公共服务设施的一项),负责外部市场信息的收集和村庄产品的对外销售。

(4)基于城乡空间联系的新农村对外交通建设,

城乡空间共融的本质在于城乡之间的联系,要建立通畅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连接,以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预期目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除对村庄内部联系道路进行整治、拓宽外,还需结合上层次规划对城乡联系通道建设提出建议。

篇(4)

关键词:内蒙古 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目标既包括美好的居住环境,也包括持久延续的生产发展和健康民主的社会生活。同时,新农村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抓紧制定“符合实际、体现民意、因地制宜”的建设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成为近些年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经产生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1]。

1新农村建设的内在优势

1.1 传统农业分化加速

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传统农业的分化加速,开始由单一的种植养殖向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产业部门演变,为农村的发展创造了可能:首先,优胜劣汰的产业选择,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实现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有利于土地综合利用的全面推进和"农村经营"的实现;其次,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了分化,开始由种植养殖产业向非农产业和产前、产中、产后等多领域演变,农民收入也随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均纯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济富余的刺激了农民对现代文明的渴求,有利于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2]。

1.2 农民自身有了发展农村的诉求

城市化、工业化下"乡镇企业"的出现和"民工潮"的到来打破了农村社会原有的封闭与宁静。农村早出晚归的上班族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条件较好的农民还搬进了集镇或市区……农村前所未有的接受着城市文化的洗礼。"交往就像社会中射出的一道霞光,照进他们与世隔绝的社会,使传统农民逐渐开始进入现代世界",农村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倾向。

效率、竞争、公平、平等、成就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意识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广大农民的传统保守、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血缘为核心的小农意识发生了碰撞一一创新、进取、理性、开放的城市强势文化和先进、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渐被农民向往。

2内蒙古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索

2.1 以资源做规划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和地方政府依据国民经济计划进行投资和项目分配,就业岗位的增长带有较强的计划性;户籍制度、粮油和日用生活品配给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较稳定,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人口的自然增长一一客观上为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城镇职能逐渐综合化、投资主体多元、区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人口流动的各项制约政策逐步弱化……使得人口在城乡间流动的速度、规模和模式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规划工作中的"人口预测"越来越难。

对农村而言,人口的预测就更难了:市场上资源朝着机会更多的地方聚集(这里指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不足为奇。但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使人口频繁变动的时间、方向、数量很难确定。精细到以"百"、"十"计的人口变动,对接收它们的城市来说是小数,可以忽略,但是对人口基数本就很小的单个"村庄"而言,却是"大数"(以内蒙古现在的情况看来,所谓"大型聚居点"人口不过100户)。农村规划中若对以"百"、"十"的人口变动估算不准,很容易因村庄的"空心化"带来设施的闲置与资源的浪费。

2.2多规合一

第一,建设规划应坚决避免跨越土地利用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线,尊重国土对空间的控制与管制要求,让其严格落实在建设规划上;第二,村镇用地分类标准也应该尽可能的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一致,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有序。"多规合一"并不是要打破规划原来的编制方式和程序,而是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强调各个规划的定位清晰、层次分明、城乡统筹,以及规划间的衔接、协调、多方认同。 "多规合一"的作用不是万能的,就像提到"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的结合,一定有人会问:它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产业稳定性差的内在不足? 一一答案是否定的。任何经济模式都改变不了农村产业的不稳定性,但是更优越的规划方式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市场经济对之带来的波动。注重与产业发展规划的协调,有利于引导原本分散的农业个体经济向规模化经营的转变,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生……仅仅"有利于"三个字就已经值得我们去探索了一一 "科学规划"的思想必须融入农村发展的全过程,并贯穿始终。

2.3自上而下引导与自下而上诉求的综合平衡

新时期的成都市农村规划,政府依然是事实上和最佳的决策者,也是农村公共品的主要出资人和提供者,但是其职能在更多的朝着引导农村发展与政策制定方向转化;更多的着力于帮助农村招商引资、安排及筹划专项资金、为农村解决公共配套与服务以及协调各方关系与利益。而农民也不再是简单的被公示成果告知与被动接受规划的角色。成都市的农村规划尝试着搭建面向全部村民的开放式平台:调研阶段,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摸清他们的需求;规划思路形成的过程中,邀请村民参加项目交流会,广泛听取并沟通想法;正式成果形成后,公告公示、征询并反馈村民的想法……以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配置模式的转变为例:长期以来,成都市农村公共设施"代民做主"的色彩一直较浓。在新形势下,成都规定,每个村(社区)每年配套的不低于20万的公共服务专项经费"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由群众说了算",所有项目必须"一户一票"征集意见,村民议事会讨论决定。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实施过程、监督检查等关节都有农民群众自主决定。真正做到了 "有钱办事"和"民主议事"的有机结合,形成了 "规划定标准,财政转移支付,提供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关心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有效模式。

3结论

在"以规划为龙头"的"城乡统筹"战略之下,21世纪城市规划必将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大有所为:从整体上说,规划可以规范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秩序;从个体上讲,规划可以引导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向、改变农民作为个体的以后的生活。就"'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策略与方法"而言,既应该为如何有效的组织区域内无数个新农村规划编制出谋划策;也不应该偏废对单独一个新农村地区如何编制规划的方法进行思索——双管齐下,才是笔者希望达到的目的。

篇(5)

中图分类号:F5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庄行政机构的建设完善必不可少。政府不能越位、缺位和错位,要树立服务意识,避免过分干预;重视示范带头作用,分步实施。政府的认同以及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调整、充实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问题;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全面推行公示制度,让群众了解规划内容,自觉执行规划、监督规划实施;严格执行“一书两证”,确保规划实施;采取专业合作社、公司加协会加农户、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经济、民营农业庄园、经纪人等多种合作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整合社会资源,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

由于农村规划意识的淡薄和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及农村建设管理偏松,随意性较大,大部分村庄的建设还是零乱无序的;供水、道路、绿化、环境卫生等各种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无法完整配套,人居环境恶劣。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了,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生活居住条件,急于建新房。因此,一些地形平整、交通便利、易于施工、无需协调置换的自家承包耕地往往成为农民宅基地的首选;不经过科学的规划就随意选址,乱盖乱建,存在严重挤占可持续生产的土地资源的现象。

1 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1 缺乏规划指导。村庄布局分散、凌乱,建设无序。有的农民弃旧建新,到公路边承包地里突击建房,不办理任何手续,浪费土地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加之镇村规划积极性不高,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多轮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十分突出。

1.2 住房形式单一。功能落后,浪费严重。由于缺乏设计指导和合理的规划引导,农民建房还沿用落后、传统的方式,形式单一,功能不配套,结果是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严重的浪费。

1.3 规划执行难。许多村庄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建设不按规划进行,使其没有延续性。

1.4 环境差,设施不完善。村庄道路、供电、供水、绿化、电视广播等基础设施缺乏稳定的投入渠道,基础设施不配套,共享性差。村民建房缺乏科学设计和示范引导,建筑面积越建越大,房屋外形仿效攀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资源浪费惊人。影响了生产的投入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还有路面不硬、四旁不绿、路灯不亮等问题普遍存在,杂物柴草乱堆、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倾倒、水电线路乱拉等随处可见。时尚的小洋楼、大瓦房与“外光内糠”的“空心村”形成鲜明对比“,新房子、大院子、破村子、旧样子”,环境脏乱差。

2 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难点

2.1 规划的不科学性

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较广,不仅涉及到建设、交通、土地等方面,而且还必须确定村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对体系及各项建设进行总体布局,编制各项专业规划。但在新农村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虽然编制人员从技术角度精心设计,但由于对各方面知识了解的局限,影响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2.2 管理的随意性

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经济的压力影响下,当地政府往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新农村的规划,放松了对新农村规划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因而新农村规划建设比较随意。在新农村规划的实施中,选址不当、不依法审批的情形时有发生,有的不尊重规划的科学性,只追求短期内能面貌一新。

2.3 执法的复杂性

违法建设是村庄顽症之一,查处难度大,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干扰:权力的干扰,村干部、村“大款”为追求自身利益,违反规划要求,随意占用公共空间;人际关系的干扰,使执法工作进退两难;个别村干部以发展经济或支持重点项目为理由,随意变更规划。

2.4 配套措施不完善

受土地政策的影响,许多比较合理的规划难以实施。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是两个部门独立编制的,彼此缺乏相互沟通与协调,往往会出现分歧甚至冲突。此外,新农村规划实施中,虽然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和措施,但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规划在实施中随意变动,村庄面貌改善情况不尽人意。

3 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 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新农村规划

一是深入调研,在群众参与及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做好规划。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规划建设不能“一刀切”,须征求民意,克服关门搞规划的现象。应从农村地域出发,根据产业搞规划,与本地经济发展相呼应,既要实用,又要充分体现和展示新时期的农村风貌。规划中要综合当地人口、交通、经济结构、自然条件等因素,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同时,结合农村历史、现状、未来,既顺应时展趋势,又充分尊重历史现状,弘扬传统文化,规划先行,保持历史文化脉络。二是依据“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编制新农村中心村规划,使村民建房进入按规划实施、审批有序规范阶段。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道路及排水等因素,依据“方便生产、改善环境、节约用地”的要求,编制新农村规划。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要突出重点,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要结合各村的不同情况,逐步拓展、延伸,构建新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四是不断提高规划质量。要把国家的政策导向、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尽可能体现在新农村规划中,县级建设规划部门要搞好新农村规划编制的监管,严把规划审批关,确保规划内容全、深度够、指导性和适应性强。

3.2 多元投资,搞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按要求配套起来,做到水通、路通、电通,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让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肋”,而制约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短缺。这就要求加大投资融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农民“生活更优美、交通更便捷、居住更舒适、生活更方便。”一是通过多举措、多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办法,政府还要建立激励机制,放开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市场,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二是新农村农民建房要量力而行,试点先行。建设新农村不能看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资金上支持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典型引路,以试点加引导,让农民看到新农村美好图景,自觉自愿地参与。

3.3 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

土地乃是生存之本,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我国人多地少,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把节约集约土地放在首位,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机制,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节约土地的同时,要立足本地实际,尊重民意,依据“建设中心村、控制小村、整理空心村”思路,对零散布局的小村庄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篇(6)

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阶段,我学习到一些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一些资料的来源和收集索要部门都有所掌握。在现场调研的时候,虽然天气十分闷热,农村交通等也不是十分便利,当地的居民以及政府也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但我们还克服了各种困难,尽可能的收集到更多的资料,对现场有更多的了解,为以后的规划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条件,使规划更具可行性。我们不光在各部门收集了现有的基本资料,还针对不同人群,做了一些切实的调查问卷,现场进行了调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调研时候村里不配合,通过我们耐心的解释,虽然有些资料没有拿到,但还收集到很多资料,这就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我们对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及制作也有了了解学习,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深度等都有一定的认识。

调研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现状问题和预算人口规模,以便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在现状分析发现很多问题,五四村的耕地严重不足,导致剩余劳动力很多,这些剩余劳动力又没有技能,知识水平也不高,是村里的一大难题。村庄用地布局混杂,功能分区不明确,三类工业离居住很近,严重污染居住区内环境。村里绿化面积不够,基础设施不足。这些都是我们这次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村庄性质、村里的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很多方面都有了较好的规划。从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规划工作的性质,我们不光是对用地布局的规划,还要对规划用地内的产业结构等多种问题这考虑,规划区内的人们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规划工作不仅要求组内工作人员的相互协作,还要求和其他专业的人员很好的协作,规划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规模计算上,我们对人口预测等知识进行了回顾,对预测方法也有了很好的掌握。计算工作是很繁琐的事情,还要求有严谨的态度,力求计算结果准确无误。这很是锻炼我们的耐心和细心,看来规划要求很多,做好一个合格的规划人员要具备很多的品质。

后来的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规划实习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有时候还争持不下,大家都对规划提出自己的想法,听取各个同学的规划思路,对自己也有一定的启发,也是多种思维的变通。但有时候由于意见不一,组内成员还吵起来,使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从这里可以看出规划工作真的需要很好的协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后来和老师多次交流沟通,方案修改调整过多次,从这多次的改动中,每次都能发现一些考虑欠缺的地方,从而学到很多东西。老师每次都能认真地指导,毕竟老师经验比我们多,考虑的问题也周全,在老师的屡次指点下,学习进步很快。看来在实践中学习的效率更高一些。同时,在实践中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理论掌握的不够,对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明白自己的不足,学习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学习的动力也会更大,相信学习的热忱也会有所提高。后来和甲方沟通后,方案还进行了一些调整。在反复调整方案的过程中,不但学习到很多专业知识,在职业素养上也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原来在规划作业的时候每次草图的时候都画得不是很仔细,方案调整也不会有很多次,做事情从来都没有这么大的耐心,经过这次实习,才了解到规划工作真的需要很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

方案确定下来,在以后画图的过程就相对简单一些,在这几年的学习中,自己对一些画图软件有了熟练的操作,像autocad、photoshop等。这些软件的熟练掌握,还是在去年暑假实习的时候,看到别的实习同学都能很好的应用这些软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来不断练习的成果。现在用autocad画图基本用快捷键,画图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年的实习由于当时所学知识不同,实习任务和目的不一样,学习重点也有所不同。但这几年实习的累积,对自己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帮助,在后来的运用中就能很明显的体会到。每次实习之后就对自己知识的掌握有所了解,知道不足之处和需要学习的东西,这样学习的时候就有的放矢。这次实习有一样,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一定有很大的益处。虽说能熟练画图,但画图量还很大,调整次数又多,每天都很累,要一直画到很晚。实习的时候还是很辛苦的。

经过我们实习小组几个成员一个月的辛苦努力和老师的不断指导,规划任务最终完成。看着成果摆在眼前,那种成就感悠然而生,觉得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很值得。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到了大四,专业课程也学习了很多,对规划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实习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到的东西就会很多,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已经对专业知识学习很多,原来也进行过规划实习,所以对规划工作的程序及方法都有所了解,这对我们这次规划实习有很大的帮助。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成熟规划理论和成果,但我们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资料收集分析,多次方案调整,与甲方沟通交流,最终顺利完成此次实习。

篇(7)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创新,超前运作,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市地域面积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选择正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该说,*市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在我市都具有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区发展实际和自然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市在都市区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模式,例如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特色经济,这些做法都亟待归纳总结和加强引导,提升档次。

三、抓住重点,加快我市经济发达区域和近郊区新农村规划编制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切实将城乡规划放在基础和龙头地位。*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全覆盖理念;二是注重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三是注重推进镇乡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直接指导新农村村容整治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快速推进,规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都市区新一轮总规确定的8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已有460平方公里实现控规覆盖,其中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及山外主要拓展用地如大学城和茶园地区等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另外,在编控规220平方公里,也即将形成成果。都市区单独编制的36个小城镇规划,除极个别城镇因特殊原因适当延后外,其余均基本完成。这些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控规编制,特别是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拓展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都市区控规全覆盖;积极做好控规维护和更新,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引导都市区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另外,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开展农民新村规划编制和都市区范围内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工作。试点启动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充分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亚太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积累的宝贵经验,尽快出台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引导村容整治工作。

四、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该市理顺规划工作关系,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这些举措对我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规划管理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工作机构薄弱,导致了乡镇一级规划管理的缺失。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范围由20*年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新增96个镇乡,均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都市区内的每个建制镇,均需要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形成“市局—分局—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同时,为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整村镇规划管理职责,建议将村镇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篇(8)

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阶段,我学习到一些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一些资料的来源和收集索要部门都有所掌握。在现场调研的时候,虽然天气十分闷热,农村交通等也不是十分便利,当地的居民以及政府也对我们的工作不配合,但我们还克服了各种困难,尽可能的收集到更多的资料,对现场有更多的了解,为以后的规划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条件,使规划更具可行性。我们不光在各部门收集了现有的基本资料,还针对不同人群,做了一些切实的调查问卷,现场进行了调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调研时候村里不配合,通过我们耐心的解释,虽然有些资料没有拿到,但还收集到很多资料,这就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我们对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及制作也有了了解学习

,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深度等都有一定的认识。

调研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现状问题和预算人口规模,以便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在现状分析发现很多问题,五四村的耕地严重不足,导致剩余劳动力很多,这些剩余劳动力又没有技能,知识水平也不高,是村里的一大难题。村庄用地布局混杂,功能分区不明确,三类工业离居住很近,严重污染居住区内环境。村里绿化面积不够,基础设施不足。这些都是我们这次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村庄性质、村里的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很多方面都有了较好的规划。从这里我更加明白了规划工作的性质,我们不光是对用地布局的规划,还要对规划用地内的产业结构等多种问题这考虑,规划区内的人们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都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规划工作不仅要求组内工作人员的相互协作,还要求和其他专业的人员很好的协作,规划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规模计算上,我们对人口预测等知识进行了回顾,对预测方法也有了很好的掌握。计算工作是很繁琐的事情,还要求有严谨的态度,力求计算结果准确无误。这很是锻炼我们的耐心和细心,看来规划要求很多,做好一个合格的规划人员要具备很多的品质。

后来的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规划实习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有时候还争持不下,大家都对规划提出自己的想法,听取各个同学的规划思路,对自己也有一定的启发,也是多种思维的变通。但有时候由于意见不一,组内成员还吵起来,使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从这里可以看出规划工作真的需要很好的协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后来和老师多次交流沟通,方案修改调整过多次,从这多次的改动中,每次都能发现一些考虑欠缺的地方,从而学到很多东西。老师每次都能认真地指导,毕竟老师经验比我们多,考虑的问题也周全,在老师的屡次指点下,学习进步很快。看来在实践中学习的效率更高一些。同时,在实践中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理论掌握的不够,对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明白自己的不足,学习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学习的动力也会更大,相信学习的热忱也会有所提高。后来和甲方沟通后,方案还进行了一些调整。在反复调整方案的过程中,不但学习到很多专业知识,在职业素养上也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原来在规划作业的时候每次草图的时候都画得不是很仔细,方案调整也不会有很多次,做事情从来都没有这么大的耐心,经过这次实习,才了解到规划工作真

的需要很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

方案确定下来,在以后画图的过程就相对简单一些,在这几年的学习中,自己对一些画图软件有了熟练的操作,像autocad、photoshop等。这些软件的熟练掌握,还是在去年暑假实习的时候,看到别的实习同学都能很好的应用这些软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来不断练习的成果。现在用autocad画图基本用快捷键,画图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年的实习由于当时所学知识不同,实习任务和目的不一样,学习重点也有所不同。但这几年实习的累积,对自己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帮助,在后来的运用中就能很明显的体会到。每次实习之后就对自己知识的掌握有所了解,知道不足之处和需要学习的东西,这样学习的时候就有的放矢。这次实习有一样,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一定有很大的益处。虽说能熟练画图,但画图量还很大,调整次数又多,每天都很累,要一直画到很晚。实习的时候还是很辛苦的。

经过我们实习小组几个成员一个月的辛苦努力和老师的不断指导,规划任务最终完成。看着成果摆在眼前,那种成就感悠然而生,觉得所有的辛苦和汗水都很值得。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由于到了大四,专业课程也学习了很多,对规划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实习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到的东西就会很多,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已经对专业知识学习很多,原来也进行过规划实习,所以对规划工作的程序及方法都有所了解,这对我们这次规划实习有很大的帮助。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成熟规划理论和成果,但我们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资料收集分析,多次方案调整,与甲方沟通交流,最终顺利完成此次实习。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课题有了很深刻的学习,做新农村规划,首先得对村庄类型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村庄基本有两大类:一是转型村庄。转型村庄包括三小类:城市里的“城中村”,村庄完全被城市包围,但村庄的景观维持村容村貌,经济组织仍是农村集体经济,文化还是宗族文化,社会服务机构和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依旧是“自建自管”;二是快速工业化推进的地区、城乡混杂地区等;三是未来工业化可能推进到的地区。另一大类村

庄是自然村庄,这种村庄现在如此,可能未来远景仍是如此。在经过调查研究后,我们才可能对不同的类型定下不同的规则。总的来说,新农村规划不在于把村庄建设得更漂亮,而是在于进行制度的转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新农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都与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有很大关系。规划注意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信息网络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二是治理和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三是重点发展医疗、养老等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支持农业生产,五是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要靠合理的规划设计、适宜的用地布局、有利的产业规划,靠坚强的基层组织建设。因此,规划也要要符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营造文明村风、适合市民休闲的需要,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要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高度进行规划设计。

篇(9)

村位于镇北2公里处,辖区内有11个自然村、20个村民组,1463户人家,总人口6700人,耕地面积7000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以及梨、苹果等水果。近些年来,我村村民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大搞秋延辣椒种植等大棚蔬菜,已经形成初步规模,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能繁母猪、肉鸡、波尔山羊等养殖户也逐渐增多,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

二、村庄现状

1、从村民住房方面看,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大瓦房,很多农户住上了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道路交通方面,我村已经通了柏油路和沙石路,但长度不够,村内道路硬化率较低。

3、电力通讯设施方面。全村都已通电,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用户逐年增多。

三、我村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今年来,因多种原因,我村逐渐成了一个空心村。房屋建筑逐渐向村外衍射,并且房屋杂乱无章,较分散。村内一些老建筑长期闲置,不仅影响了我村的整体形象,而且造成极大的土地浪费。

2、根据规划要求,总体对老村庄进行改造,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着力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尽量充分利用老村中可利用的空闲地和闲置房屋所占地。

四、我村建设性规划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1、住房方面:先搞试点,建成一部分标准房,或者鼓励村民按照统一标准建房,尽量选用原来宅基地,节约利用土地。

2、道路交通方面: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款项,扩大我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硬化我村道路。

3、沼气池建造。积极鼓励引导村民新建沼气池,使用新能源,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家禽粪便等。超级秘书网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节约用地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saving land

G812.42

我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必须十分重视节约用地。对于节约用地,不等于仅仅是建设用地的减少,更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牺牲人民的生活水准和舒适度为代价,片面地追求“节约”建设用地。而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从提高环境质量、提高综合效益的角度,从土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用地性质的相互转化,来综合地理解节约用地的内涵与价值。规划工作者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技术标准和规范等规定,在合理用地的前提下,将节约用地的各项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到各个规划阶段内容的细部。

1、做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体系

要拟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的城镇化的进程和目标,逐步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引导各项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人口的合理分布。小城镇虽属于城市范畴,但绝不是大中城市的简单缩小。小城镇的发展不应是以我为中心“小而全的个体”,而应是“承上启下、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群体网络。

在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要提出城镇化的战略目标,确定城乡居民点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依据城镇各自的区位条件、服务范围和各项设施的分布,选定中心镇; 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避免各自为政、规模不当;布置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防止重复建设,提倡共建共享;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合理确定各个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各项职能和发展方向,以促进小城镇的有序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避免了规模不当和重复建设,这将是建设用地和资金的最大节约。

2、切实做好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科学协调土地规划与村镇规划的关系,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做到地尽其用。做好用地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维护环境生态平衡,以有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严格依据法规和各自的标准进行规划,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并通过实施的检验,及时进行调整,阶段滚动修订,不断更新完善。

在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中,要细致调查现状的人口分布、产业结构、资源状况、各项设施,并应做好规划预测。农业剩余劳力的转移、镇域人口的增减与流向。合理确定村镇体系的层次、镇区的发展规模与村庄的合理迁并,要做好建设用地的还耕,保护生态环境,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统一安排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电讯、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体科技、医疗卫生、商业贸易等社会服务设施,避免求大求全和重复设置。

3、搞好旧村改造,科学编制镇区总体规划

要抓紧进行旧村旧镇的改造。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必须审慎研究旧村镇改造的规划理论及方法,要因地制宜地提高原有用地的容积率,并尽可能地延续传统建筑文脉,保持地方特色风貌,提高居住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同时还务必使旧村镇改造规划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要研究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旧村镇改造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系,做到奖惩分明,从政策和措施上引导和调动人们改造旧村镇的积极性,以达到节约建设用地之目的。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避免过多、过早占地,依据小城镇体系规划所确定的近、远期发展规模。细致调查分析村镇建设用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比较镇区发展方向的多种可能性,予以优选,合理用地。依据小城镇体系规划所定的村镇或村性质与规模,合理选择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布局应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耕地、菜地、园地和林地。规划建设分期和发展过程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布局紧凑,相对完整,避免拉大架子,过早占地。

4、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

根据人口构成分别计算居住用地,合理选址,注意现状用地的挖潜,结合翻建进行调整改造。应根据不同住宅的需求,严格控制宅基地,节约建设用地。

现有宅基地过大,主要是各家的宅院地占地面积较大,因此对这样的宅基地的利用和改进,应在缩小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上下功夫,建筑向空中、地下、半地下发展。住宅建筑设计中,宜加大进深,减小每户面宽,适当增多每幢住宅建筑的单元数和户数,以利于提高建筑密度。住宅群体的院落组合的改进,宜采用一条巷路服务两侧住宅的组合型式。搞好旧区的改建与利用,提高居住用地的利用率。改造“空心村”,做好迁村后的村基及时复耕或还林、还草,改变双重占地的状况。提倡住宅与商业服务等公建、无污染不扰民的小型厂房相结合,设计为底商住宅、下宅上厂或下厂上宅等综合性的建筑。住宅底层或半地下室设计为停车、附属设施等。工厂的集体宿舍不宜与工厂分散建设,避免工厂用地的扩大,应结合住宅区成片进行建设,以适应环境优化及人口转化的需求。

5、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公共建筑的用地面积指标应严格符合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提倡公共建筑的多功能组合设计,性质相近的项目建成综合楼,提高建筑层数,统筹安排所属设施场地的综合利用,避免各自建小楼、圈小院、附属设施各搞一套的做法。节约用地,减少投资,增大建筑体量。集贸市场选点布局合理,避免盲目求大,布点过密,造成“有场无市”的浪费现象。用地的面积应按平集规模确定,非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并应妥善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用的场地和部分次要道路的措施。部分商业服务设施,可以采用灵活设点、流动经营等方式,不必占地。

6、生产建筑的规划设计

挖掘现有生产建筑用地的潜力,适应发展应留有余地,相对集中进行布置。统一解决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在生产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宜设计为多层厂房。无污染不扰民的生产项目,可与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结合进行设计。同类生产项目和协作密切的牛产项目应邻近布置,利于减少附属设施的建设,利于辅助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共同安排。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规划应远离生活居住用地,并逐次布置其他项目,以减少防护绿带的宽度。分散加工的生产项目,村镇可只设发料、验收、销售的业务门市。专业户生产用地应根据生产内容、经营特点集中进行安排,不宜分散布置在每产宅基地内,以适应发展变化,且避免经营内容干扰居住。

7、道路与绿化的规划设计

理顺道路系统,减少过境交通穿越村镇内部。疏导河流,恢复水系运输功能,减轻道路运输压力,降低运输成本。道路断面符合功能需要、宽度适宜。根据使用需要设置必要的广场、停车场,减少路面停车,以充分利用路面宽度,避免单一地加宽道路路面。充分利用不宜建筑的地段作为绿化用地。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强化节约与集约用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只有通过节约与集约用地的实施,才能为未来发展确保留有充足的空间、为促进本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赢得主动权。

上一篇: 普外科护士论文 下一篇: 医保局双拥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