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营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6 07:43: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产运营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产运营管理论文

篇(1)

1.1制定和完善备品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风电场的管理来说,要实现良好的备品管理,也应当从完善规章制度入手,对每一项备品进行系统化的备案和入录,同时要充分结合风电场的实际,做好备品备件消耗预测,并制成详细的计划,上报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备品管理的制定问题,不宜过于繁琐,以避免时间和工作重心的偏差,一切工作要服务于企业生产,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与优化配置。此外,要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灵活的备品管理,例如虽然要求编制内的备品计划要进行必要的预测与系统化的管理,但对于在生产活动中的一些常用小批量及应急备件,上级领导层应当授权于风电场,允许其自行采购保管。

1.2完善备品备件维修与更换制度

从现实来看,风电场的相关备品备件的故障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更值得注意的是,风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的局部部件有的故障是批次性的,对此,风电场相关备品管理人员应采取“改进后整批更换”的策略。此外,有部分的风电机部件构造复杂,一般的检修人员难以妥善处理,对于这一部分的故障处理则需厂家处理或者委托专业厂的专业人员解决。但从长远来看,要做好风电场的备品备件管理,还是要形成一种常态化的自行修复机制。

1.3优化备品备件采购程序

结合上文分析可知,备品管理不仅涉及到风能的产出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成本与经济效益。对此,企业领导层应当在充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备品管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优化备品备件的采购程序。具体来说,针对时下企业下辖多个风电场的实际,企业对所有备品采购人员进行集中,实施集团化采购,并与实力配件企业签订长期的批量化采购合作协议,降低采购成本。与此同时,要广泛地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合理的采购管理经验,真正做到“有备有用”,实现进一步降低库存及资金占用。

2风电场生产管理分析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风电场生产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风电场的设备运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安全经济运行,提高相关设备供电可靠性和可利用率,保证所发电能符合电网质量标准,力争多发电量,降低各种损耗,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中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具体来说,风力发电机组的日常运行工作主要包括:对风电场设备进行定期巡视,监视风电机的各项参数变化及运行状态,对发现异常变化的风电机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这些工作来说,风电场的相关领导层应当在充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完善风电场的日常运行制度,并建立动态化的监管机制,保障提高相关设备供电可靠性和可利用率,保证所发电能符合电网质量标准。与此同时,要进一步优化风电场的生产运营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在合理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风电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风电场装机容量小,且正处于厂家调试及两年质保维护期,目前部分风电场可以采用运检一体的管控方式,两班轮换,每班8~9人,从而推进风电场的生产运行工作的有序进行。

3风电场检修管理工作分析

从现实来看,随着风电场规模的日益扩大,有风电机也陆续退出厂家两年质保期,需要增加相关检修管理人员对风电机进行维护。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有序运行受到一定的阻碍,同时相关运行管理和设备维护成本大大增加,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更为重要的是,风电机检修与维护在风能生产实践中是一个专业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工作,对此,相关的检修人员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的技能与素质。然而在现实中,专业性的技术需要与人员队伍却产生了不平衡,很多员工在短期内难以提升其业务素质,对于一些专业的检修工作也无从下手。对此,相关管理层应当立足于企业生产实际,按照节能高效、经济安全的要求,在两个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应对措施。

3.1从风电机调试至电机供应厂家的质保期内

对于新投入的风电机,厂家一般在两年内提供保质服务。同时,风电场的员工也大多没有对风电机具有一定的熟悉程度,甚至部分的风电场员工为新招募。对此,风电场应当采用运检一体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师徒协议”“传、帮、带”,尽快提升检修人员专业素质。同时也应当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员工配合厂家人员进行风电机调试消缺检修,使新员工在工作中学期习,尽可能地掌握检修技能,同时在此过程中选拔一批专业素质高的员工作为技术骨干,以为运检分离做准备,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厂家退出两年质保期后

厂家退出两年质保期后,风电机将完全由风电场负责检修维护及故障消缺。在这一背景下,原有的运检分离模式管理显然不适应风电场管理的需要,对此有必要成立运行工作班组及检修班组,明确运行人员和检修维护人员的职责和分工,采取运检分离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运行工作班组负责升压站内电气一、二次设备等运行及操作等工作。与此同时,要在保证风电场有序运行的基础上,抽调一批技术骨干组成检修班组,负责所有风电机的正常运行,制定风电机的半年、一年及两年检修计划,做好日常风电机的保养和维护,做好备品备件及耗材的准备工作,从而满足风电机的检修需求,并按要求完成检修任务,提高风电场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电场安全管理分析

从理论上来讲,风电场的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也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同时,由于风电场因其所处行业的特点,安全管理涉及生产的全过程。没有安全就失去了生产的基础,就没有经济效益,因此电力生产性质决定了风电场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的策略。更值得注意的是,风电场的安全工作要实现全过程、全人员、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工作中应积极开展各项安全问题预防性的工作,严格按照电力行业标准执行,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4.1完善风电场安全管理的部门建设

风电企业领导层要立足于风能产出实践,在下辖的风电场建立专职化的安全管理部门。该部门不仅要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与监督,同时也要对风险做出相关的预测,还有积极地学习同行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保障风电企业的健康发展。

4.2要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要从生产实践出发,结合风电企业安全部门的工作汇报,有针对性地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同时,针对生产活动中容易产生安全事故的情形,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理论学习与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4.3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具体来说,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要进一步细化“两票三制”管理,在结合企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推行风电场生产的标准化作业。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两票三制”方面,风电公司应细化“两票”管理规定,制订了“两票”执行流程、管理标准及审批、编制等有关管理程序与制度。与此同时,在风电场设备巡回检查工作中,还应制订设备巡回检查制度和设备巡视管理标准,完善巡视流程,同时要进一步推行箱变(油变)、电气设备以及风电机巡检记录卡等卡片管理。此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结合风电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通信条件,还应有针对性的制订安全生产汇报制度和相应的报表记录报送管理办法。

5结语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随着十三五计划的开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风电事业进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面对生产经营管理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风电企业应当自身实际出发,从备品备件管理、生产管理、检修管理、安全管理四个方面对风电场生产运营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要积极响应国家对新能源建设的号召,不断积累经验,开拓创新,推动风电事业朝着平稳健康的方向,为我国的新能源事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姜立革 郭峰 单位:龙源(巴彦淖尔)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我国城市间公路设施和城市内部道路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公路货运量在整个货运行业比重将越来越大,以公路货运的机动灵活特性与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更显优势。却在公路货运行业内,许多货运公司在组建自己的车队进入货运市场竞争中,与其他运输企业和货运展开货源的竞争,与货主间进行价格、服务质量、运输质量等成交条件的讨价还价显得无能为力。货运企业可主动地通过创造条件,创新调整,根据各企业经营的业务项目,在不同的岗位上,构建、选择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改变内部管理环境与市场接合,求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道路。

一、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一)投资不足,规模不大,资金紧张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 2009年中国经营公路货物运输企业超过512万家,拥有营运货车642万辆。其中:拥有10辆以上汽车企业不到2%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类似;普通载货汽车占比重95.16%,零担车、集装箱拖挂车、冷藏运输车及厢式汽车等专用汽车占比重偏小,仅为4.84%。大多中小型公路货运企业在开拓运输网络化、多式联运业务中需要规范的合同交易和定期结算,因欠缺足够的周转资金被迫止步。

(二)在企业内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专业岗位人员配备不齐造成整体性管理团队不健全。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要发展公路货运企业,既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管理型人才组成团队。目前大多公路货运企业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特别需要这三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匮乏现象已到了影响生存问题。

(三)制度管理不到位造成流程运作不经济,操作风险过大。随着运输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公路货运业务运作过程中,因企业制度管理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流程控制、人为的错误、制度失灵以及外部事件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过大,造成运输服务质量差,因操作失误,可能带来很大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

二、构建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及运行条件

货运企业运营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是行业特点造成,但货运企业可主动地通过创造条件,构建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实现改变内部管理环境与市场接合,是每家货运企业求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必由之道。构建公路货运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运行条件:

(一)推行“单车核算”的保障制度。“单车核算”是指以从事公路运输营运业务的单台车辆的收支和配比综合费用,求取营运利润的核算办法怎么写论文。单台车辆是公路货运责任单位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能适应货运市场多变的环境和符合货运企业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要求。为企业提供多种管理数据资料,是推行责权利管理的有力保障制度措施。

(二)形成内部交易价格与完成货运量任务的双行控制办法。内部交易价格是企业内部交易结算和责任结转所用价格。内部交易价格可作为部门之间合作,作业活动时空协调,经济责任承担的约束标准,更有力地推进责权利管理;同时,促使各责任单位以多种方式完成货运量任务,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价量双行控制管理目标。

(三)执行“谁负责谁承担”的分配方式。调整负担运输产品成本是“业务”,转变为承担责任成本的是“部门或岗位”。为了实现责权利协调统一,调动各环节的责任人的积极性,在整条物流供应链里,做到责任明确,量化细化到不同业务流程和责任单位上与效率,效益,效果挂钩,充分体现“按时空责任分配”。

从管理模式应用角度上说,构建、运行每一种管理模式关键在设定运行必备条件和选用环境下才能顺利地开展执行,才具可行性。

三、在不同业务或岗位环境下,企业选择公路货运运营管理模式

(一)公路货运企业以运营成本中心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岗位发生的费用支出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建立成本中心,把发生收入全额上交,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在创新调整资源思维下,由于公路货运企业供给固定成本高,设施和设备专用性强,不同运输产品之间有独特的成本要素不同,加之运输需求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只能适应公路货运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的改变,当公路运输的小批量、多品种、高时效和高附加值货物的比重不断增长时, 企业必然选择零担公路货运业务来满足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运输产品,建立一套对小批量、多品种、高时效的运输产品适合的一站式完整的运输单证,流程,解决一次运输过程中要与多方承运者发生转换成本,同时,处理在一定范围内不确定性成本划分标准。除了重视流程管理外,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按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资料越来越不能满足预测、决策、考核和分析的需要。因此,对货运企业的管理层要求会计提供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运用变动成本计算法加强对运营成本事前预测、决策,及时地调整运价和运营标准成本,适应对零担业务和各种新开发的运输产品管理变动需要。更灵活,更实际应对竞争对手的变化。

(二)公路货运企业以运营利润中心管理模式

在公路货运行业,许多货运公司都在选择组建自己车队或建造营业网点的发展路向。当它们进入运输市场参与竞争,除了与其他运输企业开展的争取货源的竞争外,事实上面临着与货主间在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成交的竞争,也同时面临与其它的运输方式的竞争、宣传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运输质量的竞争和价格的竞争。其实价格是竞争核心,在运输服务方式相似的情况下,运价便宜者就有可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运价是货主选择承运者的主要因素;服务质量的竞争和运输质量是竞争基础,在提高运输服务水平,保证运输质量水准时,也就是增加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当价格与质量、服务实现有效地平衡,最终运营利润低于投资收益,影响投资者信心和扩张发展计划的实现。

在考虑价格与质量、服务有效地平衡为出发点,凡建造每个营业网点都作为物流利润中心,让其成为既负责物流收入,又负责物流支出,并负责管理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使用一定数量资产的物流责任单位,亦即对物流成本收入的发生都能加以控制的责任单位,该物流利润中心的领导者具有控制物流价格、物流业务和所有相关费用的权力,每个营业网点与货运企业的各操作部门之间提供货源、物流服务,其收入按内部转移价格结算,物流成本按其实际发生额转移,虽则其收支都是虚构的,但对于物流系统内部的某个部门来说,本来可能是一个成本中心,通过内部结算价格的确定,将其确定为一个内部人为利润中心,这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来说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每个部门的经营管理意识,也了解物流成本的节约对本部门业绩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改善本部门的物流管理水平,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此外,对货物运输质量事故所发生的货物丢失、短少、变质、污染、损坏、误期、错运以及由于失职、借故刁难、敲诈勒索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或经济损失归入各物流利润中心承担,通过制定货物运输质量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对接,杜绝发生重大货运质量事故,严控货运质量事故频率,货损率,货差率;奖励达标的完成运量及时率,实现货物安全优质送达,承托双方都受益,各方经济利益得到维护。

当然,在利用利润中心管理来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几个责任中心共同承担的费用,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受益多就多负担,受益少就少负担的原则分配。一定要避免共同费用不合理分配挫伤各部门的积极性。

(2)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度要合理。这是合理评价各物流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促进各单位努力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保证。合理制度在内部转移价格,是加强物流系统内部资金、成本、利润管理的有效措施,使客观评价各利润中心的工作业绩的重要手段。物流内部结算价格是指运输、装卸、包装、仓储等人为利润中心之间相互提供物流的结算价格。一般可分为成本定价和利润定价两大类。成本底价是依据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来制订内部转移价格。一般可以按标准成本进行定价,因为实际成本定价下供方可能向需方转移不利成本差异,不利于分清责任。而按标准成本定价可以克服这个缺陷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但它不符合利润中心要考核效益、评定利润的要求怎么写论文。所谓利润定价法是指各利润中心之间结转物流业务是除成本之外,还要加之以一定比例的利润确定转移价格;另外,也可以参考市场价格来制订内部转移价格。

(3)除了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度和对费用计划标准控制外,公路货运企业还需要衡量在不同产品、不同区域、不同渠道和不同促销规模等方面的实际获利情况,主要环节是进行赢利能力分析。赢利能力分析就是借助于有关财务报表和数据的处理,把所获利润划分到各运输产品、货源地区、促销渠道、顾客群等方面以便比较每个因素对企业最终获利的贡献大小以及其获利能力的高低,一般主要是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物流服务周转率等指标来衡量。

(三)公路货运企业以“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模式

市场是第一位的,客户也是第一位。“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模式的经营理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灵活多样、盈利最大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对于一个多环节、多工种的联合作业系统的整车货物运输业务的组织作业来说,需要参与运输生产的要素包括劳动者运用运输车辆、装卸设备、承载器具、站场设置等,通过各种作业环节,将货物这一运输对象,从始发地运送到目的地的活动过程。而制造企业的产前产后物流多采用整车运输,公路货运企业对于整车运输业务的组织作业管理应充分发挥主动发现、创新、整合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及时了解市场的终端和供应链的始端变化信息,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如生产企业、运输企业、配送企业、仓储和加工包装企业、货代以及消费者可用需求信息资源,能够为物流链上的企业提供最佳的管理咨询服务,实现物流链上最佳流程。

当今的物流活动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涉及行业面广,涉及地域范围更广,所以它必须形成一个网络才可能更好的发挥其效能。“运量—运力平衡”业务管理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选网络组织结构,打破单纯企业或集团内部的“运量—运力平衡”做法。推选主要有两种网络结构,一种是大物流中心加小配送网点的模式,即:“两头小中间大”;另一种是连锁经营的模式,即:“链条式”。前者适合商家、用户比较集中的小地域,选取一合适地点建立综合物流中心,在各用户集中区建立若干小配送点或营业部,采取统一集货,逐层配送的方式,充分利用零担,整车,空运(或铁路)运输方式特点,优势构建零担联运快速干线。后者是在业务涉及的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公司,负责对该城市和周围地区的物流业务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地区间各连锁店实行合约,性协作,该模式适合城市间或全国性物流,连锁模式还可以兼容前一模式。第三方物流大大扩展了物流服务范围,对上游生产商可提品、管理服务和原材料供应,对下游经销商可全权为其配货送货业务,可同时完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递。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量体裁衣般的、灵活的综合,以降低社会运营的总成本,最终让需求者成为最终收益者并得到满足为目标,实现相对“运量—运力平衡”结果,让供物流链上的所有企业实现一种共赢的局面。 四、结束语

由于公路货运企业存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客户个性需求变动大,而企业自身资源贫乏之下,企业管理处于无政府主义状态。为此,笔者认为,通过创造条件构建稳健性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根据企业不同的业务,岗位,创新调整企业可利用的资源选取运行运营管理模式,扬长避短,创造合理运营管理环境为公路货运经营服务,适应货运市场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物流运输管理》王风刚高等教育出版社

2、《物流运输管理》张敏黄中鼎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3)

市场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促进了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完善,当前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很多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核心实力、往往通过重组、联合、并购等资本运作形式,形成共同合作与发展的集团式经济实体,以便于在相关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针对当前很多大规模集团企业来说,创新和优化财务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强化集团财务管理效果,对于促进集团型企业经济稳定经营和发展尤为关键。

1、集团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

作为当前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企业集团是以具有控制能力的母公司为核心,由相关控股、参股公司以及其他相对独立的企业组织共同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理财模式,集团财务管理通常是指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通过运用一定的方式针对集团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分配、控制和预算等财务方面进行管理的活动过程。由于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集团财务管理以资本运营效益为中心。针对集团企业的资金运作过程实施全程管理,渗透于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环节之中,相对偏重于企业资金筹措、运用和控制的过程效果。集团财务管理直接影响着集团企业的稳定经营程度。集团企业的财务业务具有协同特点,同样承担着提供公正、准确会计信息的责任,以满足集团资产优化运行的客观要求。

由于集团企业通常包含多种行业组成,其内部理财管理及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具有较大迥异性。针对实施资产经营一体化的集团企业内部子公司进行优化调整资源结构,强化财务内部控制,加强集团企业的税收筹划和管理,使子公司能在授权范围内通过集团财务管理达到良好的资产经营状态,并充分反映其产业特性和资金运动规律。传统的财务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基本上是以记账、核算、报账为主的核算型财务管理方式,由于集团企业在资产组合上体现了多行业并存、联合经营及规模经营的特点,原有被动式监督运行模式应向主动式理财及资产经营方向发展。

2、常见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通常需要一定的模式途径去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关系到集团企业的正常经营效果。常见的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2.1 集中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团企业实施集中财务管理,将各项财务经济决策进行集中管理,便于统一财务政策,充分发挥母公司的财务导向和调控作用,协调集团资金,发挥资源优势,降低资金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完成集团统一财务目标,防范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集团财务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容易挫伤和抑制下属企业积极创造性。

2.2 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团企业根据内部各企业的行业特点,将财务管理决策权下放给子公司,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的职能,母公司仅间接监督和管理子公司的财务运作。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下,各下属子公司在融资、投资和使用调配等财务决策权上具有很大的激励性和灵活性,能够保障财务决策的适应性,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

2.3 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

混合型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强调分权基础上将资金筹集、使用、回收与分配融合于一体,参与市场竞争;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属于自下而上的多层决策的相对理想化的集权模式,既能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

3、新时期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策略手段。

新时期,为适应市场需求,实现有效合作与发展,集团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策略应注意落实如下策略:

3.1 优化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明确财务管理权责。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财务管理效果影响着集团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集团企业要想基于市场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彻底转变传统式财务管理观念,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职能建设,强化财务风险意识,集团母公司在获得经营控制权后,应及时构建集团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基于债权利相结合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集团企业内部各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提高集团财务管理效益。

3.2 加强集团内部产权结构调整,实施经营授权控制。

企业集团组份之间主要通过资本纽带连接关系来实现规模化经营,集团企业内部投资是集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集团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梳理和调整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优化财权和收益分配机制,强化集团战略决策等财务管理职能,对子公司对外投资等具体经营活动实施授权控制和分权管理,确保下属企业经济活动及财务管理的相对独立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完善集团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集团应根据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规模、经营水平以及公司成本控制特性等情况制定合理的整体财务管理目标,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督促子公司经营活动的自我管控,评价和调整,加强下属企业财务运转的动态监管和审计控制,及时发现解决相关问题,防范经营风险和资产流失,保证集团目标计划的有效实视。

3.4 强化集团财务资金预算管理,规范财务管理程序。

资金运营管理是集团财务管理的重心,集团主管部门应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构建财务资金结算中心,针对集团生产经营等资金进行筹资运营和动态监控,规范和完善财务资金的审批程序,强化集团资金金的集中管理,实行统存统贷。严格各子公司的财务运作程序管理,杜绝资金账外循环。充分发挥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资金融通和调控管理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集团资金实力。

结束语:

总之,企业集团属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构建和完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加强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和策略研究,对于促进集团企业稳定发展和高效运营有着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

篇(4)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篇(5)

营运资本是公司关于短期资产投资所形成的货币财务资本,它体现着企业周转性资产的规模大小及其配置和优化程度。企业零距离管理实际就是企业与市场零距离,生产人员根据用户需求拿到订单,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需求。一些员工的工作地点不在企业而在市场,直接面对客户,以用户为服务对象。这种因服务时间极度压缩而使企业产品不会积压,从而减少产成品的库存,同时也节约了商品时滞成本。公司财务不再仅关注生产过程,而更关心市场流通领域。零营运资本管理不仅是公司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突破企业边界的运营管理工作,并且已成为公司CFO的重要工作之一。那么,企业营运资本除了出现零库存、零净营运资本,以及变为公司的重要财务战略之外,还有哪些变化?笔者认为,科技革命引发了生产方式变迁和企业组织的重大变化,而生产方式演进与营运资本运行方式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长期以来,学界研究营运资本,仅限于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等个别项目的研究,很少从生产过程考察营运资本投入、占用、流动和回收的规律性。事实上,科学技术在企业的应用程度、生产方式网络信息化和模块化进程,与营运资本占有量存在密切联系。因此,研究营运资本管理,离不开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技术资产作为比人力资产更重要的企业新资产,与营运资本是否存在联系,确实需要给出解释。

二、营运资本文献综述

我国对营运资本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至70年代,著名财政学家许毅先生和黄菊波先生等前辈对流动资金运行规律的探索性研究。那时的研究主要基于计划经济的制度和实践。市场经济下的营运资本管理,则始于毛付根教授的《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1995)一文。该文对营运资本存在的必要性、营运资本的盈利性和风险性,以及营运资本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协同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论述。在毛教授看来,由于企业对偿付流动负债所形成的现金流出易于预测,而对流动资产转化为现金流入的预测则比较困难,因此,企业现金流入的不确定性与流出的确定性,及净现金流量难于预测和非协调一致性,将使企业必须保持一个适量的净营运资本水平。从盈利性看,与净营运资本相对应的净流动资产是以长期资本为其资本来源。基于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盈利能力上的差别,以及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筹资成本上的差别,净营运资本越多,意味着企业是以更大份额的筹资成本较高的长期资本投入到盈利能力较低的流动资产上,从而使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相应地降低;反之亦然。从风险性看,企业陷入无力偿付到期债务而导致技术性无力清偿的可能性越大,净营运资本需求量就越大。显然,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越大,则企业陷入技术性无力清偿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可以看出,毛付根教授研究该问题的前提是大机器工业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和电子商务网络的形成,会计分期假设形同虚设,上述营运资本运行机制就受到挑战和破坏。不过,人们对此并未予以足够认识。如杨雄胜(2000)、汪平(2007)等学者,曾就营运资本基本原理、营运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联系,以及营运资本与现金流量管理的关系等方面,做过深入有益的探讨,但均未涉及技术进步、供应链和生产方式变革引发营运资本需求和占用的变化。王竹泉(2005、2007、2010、2011)是近年来研究营运资本较多的学者,他提出“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本管理”思路,主张企业应根据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配置营运资本,测算营运资本指数,改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该研究的原创新、前瞻性和实用性比较强,有力推进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改善。

可以看出,虽然学界从未中断过对营运资本的研究,如Harry G. Guthmann(1933)对营运资本影响因素的论述,Charles. Cortez. Abbott(1944)对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营运资本占有量的差别分析,William Beranek(1966)对营运资本占用模式的归纳,Keith V. Smith(1973)建立了营运资本的多种管理方法,Kenneth P. Nunn(1981)将营运资本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提出“部分性永久性营运资本”,以及Hyun Hanshin(1998)、Matthew D. Hill(2010)等学者将营运资本同股东价值最大化联系起来的研究,还有余绪樱教授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工业企业财务管理》教材中对营运资本的阐述,王庆成等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流动资金”的论述,但这些研究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大机器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在现代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生产方式下的营运资本性质及其作用,就成为财务学亟待研究的问题。以往,人们总认为营运资本是低收益资本,而流动资产是低收益或非收益性资产。但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很多学者将企业收益能力与营运资本占有额联系起来,并得出营运资本管理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Trivedi Savtia,2011;Vivek U. Pimplapur, Pushparaj P. Kulkarni,2011;Hernan Etiennot, Lorenzo A. Preve, and Virginia Sarria Allende, 2012; etc.)

实际上,财务组织机构、财务功能与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也存在密切联系。财务功能是财务系统对其他经济系统发生关系时的做功能力。公司财务具有维护经营过程、发现价值和创造现金流量等功能。生产方式和财务系统的存在,以及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成为财务功能得到发挥的前提(罗福凯,2007)。而财务系统对企业其他系统做功,又是通过财务结构的工作来完成,财务结构是借助企业财务组织机构作桥梁,实现财务系统的功效和能力。财务组织机构设计的依据是企业组织和财务结构的实际情况。目前,很多企业财务组织的设计充分运用了团队工作原理,公司财务组织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财务机构成为公司价值链的重要节点,营运资本则成为财务机构的日常管理重心。

三、营运资本的物质承担者及其特征

从公司财务视角看,资产是资本的物质承担者,资本则是资产的价值形态。在不考虑无形资产的情况下, 劳动资料是固定资产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对象是流动资产的物质承担者。同理,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价值形式就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又称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而流动资产的价值又称为营运资本,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则称为净营运资本。 那么, 营运资本就是企业的流动资金或流动资本了。显然, 研究营运资本离不开流动资产的探索。

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流动资产,不能从其自然形态出发给出定义,而要根据它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加以确定。不是从自然形态上看可以成为劳动资料的所有物品都属于固定资产,只有当它们参与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劳动手段的作用,或者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作为储备的劳动手段时,才是固定资产。同样,不是从自然形态上看可以成为劳动对象的所有物品都属于流动资产,只有当它们参与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成为劳动者利用机器设备进行加工的劳动对象时,或者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作为储备的劳动对象时,才是流动定资产。机械制造公司为了销售制造出来的机器尚未出售时,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劳动产品——流动资产;从机械制造公司运出来的机器还没有抵达购买企业时,也不是固定资产,而是库存产成品——流动资产。处在装配、安装和调试阶段的机器设备及其所有的劳动工具,还没有成为员工生产产品的工具,依然是作为劳动对象的流动资产而非固定资产。农民饲养的牛和驴,当它们被用于耕地、运输物资和繁殖牲畜的工具时,它们是固定资产;而当它们被作为加工肉制品的原材料时,它们又是流动资产。所以,一个实物究竟表现为原材料、劳动对象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的特定作用和所处的地位,随着特定作用和地位的改变,其资产的性质也在改变。因此,要研究营运资本,就需要研究作为营运资本物质承担者主要成分的流动资产的特征和属性。

流动资产是相对于固定资产的一种经营性资产,其特征和属性与固定资产有别。固定资产的根本特征在于:实物形态上是整体一次性投入、退废和替换,而价值形态则是部分地渐次性转移、收回和补偿。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长期地固定在生产过程,成为生产过程中稳定的要素,它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期间内,不断地反复地执行相同的职能。它一经进入生产过程就不再离开,而在执行职能时把消耗的一部分价值转移到它生产的产品之中,另一部分则仍旧固定在自身之中。固定资产的实物不流通而只是价值形式的流通。流动资产则相反或更为复杂,其基本特征是: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合而为一,当一个生产周期开始其实物和价值一次性地进入生产过程,而在生产周期结束时又一次性地离开生产过程;其实物和价值全部构成新产品的实物和价值。企业的流动资产一经进入生产过程,就很快离开生产过程而进入市场或机构及个人消费领域,其价值也一同离开生产进入市场或消费领域并同时得到补偿和收回。即流动资产及其价值是同时进入生产过程,又一同离开生产过程而进入市场的。显然,只有那些与一种产品的生产周期完全一致、在较短的时间内作为经营对象经过生产和交易过程并很快收回其全部价值的资产, 才是流动资产。所以,流动资产的支出,不仅包括原料、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在制半成品,以及尚未出售的产成品的资本垫支,还包括产品的市场调研费和客户订单开发费, 以及必要经营信息获取的支出。在市场经济下,如果没有市场调研获取订单和必要信息的支出, 那么,原材料购置和投入生产就会产生浪费, 生产过程难以为继。 当然, 产品研发设计支出、计件工资和加班费支出, 以及应付日常经营急需的现金储备等,也属于此类营业性资产性质。这说明, 企业的流动资产,实际上由部分实物资产、部 分货币资产, 少量客户资产和信息资产,以及部分短期人力资产等方面构成。可见,营运资本的物质承担者,包括存货和设备、货币现金、知识资产、信息资产、技术资产和人力资产等。

从价值形式和流动性的视角看,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的产生或区别,在于其经营过程中执行资本职能的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流动资本是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开始,经过原材料的投入、加工和产成品的出售,完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等形态的一次循环和周转。其循环周转时间与产品生产时间基本一致,时间较短,一般地,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会完成多个循环周转。而固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则是少量收回的价值与产品生产时间基本一致,这少量收回的价值作为货币资本形成营运资本的一部分,其大量的价值仍然束缚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实物形式上;固定资本的循环周转时间也比较长,其循环周转一次的时间相当于流动资本周转数次或数十次的时间。即固定资本需要经过多个会计年度才能完成一次循环周转。可见,营运资本不仅包含流动资产价值、无形资产价值和人力资产价值,还包括少量固定资产损耗价值。而且,营运资本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循环周转时间较短,与一个产品的生产时间基本吻合。而从生产要素的视角看,人力资产的价值形成企业人力资本,现金、应收账款和短期证券形成企业的货币资本,存货、机器设备和厂房则构成物质资本,而技术、信息和知识等新兴资产则形成企业的技术资本、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显然,营运资本是企业多种实时性要素资本的集合。

四、营运资本属性演进与存量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改进

由于固定资本是逐渐分次回流,并且通过流动资产作载体或中介,才能从产出价值中收回和实现,所以,一旦物质产品生产周期延滞或加长,固定资产周期所垫支的资本就会被占用较长时间,而且新的要素资本诸如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财务资本等还要不断地垫付下去,从而增加资本投入。显然,营运资本存量的多少与固定资产的技术含量、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之间的比例有关。而固定资本的配置结构和效率决定着其单位时间内消耗流动资本的数量多少。固定资本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其最积极部分是机器设备。机器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机器设备作为生产工具,最初是简单的工具如石器、木器和和铁器,经过人们改进产生了人手开动的复合工具,如制造了发动机或由风力水力等自然力开动这些工具。随后,由复合工具改造为一些简单的机器,由简单的单一机器又改进为比较先进的复杂的机器体系。此时,手工业开始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再后来,就是电力和电器自动化,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智能高端机器装备。当以机器替代手工劳动为主的技术进步阶段,即在简单工具、复合工具和简单机器设备的生产发展时期,企业开采和加工每一单位普通原料要求有更多和更复杂的机器设备,而且,加工的原料需要经过连续的多环节工艺过程才能生产出产品,这就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相应地,流动资产的数量变化不是很多。但当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应用于生产活动,复杂精密的机器设备、计算机信息网络化,以及高端机械装备智能化的逐渐实现,单位时间单位固定资产所加工的劳动对象数量急剧增加,企业的流动资产存量(含有形和无形资产)开始大幅度增加。此时,营运资本存量占企业资本总额的比重迅速提升。显然,企业营运资本存量的多少,不仅与其自身循环周转特点和固定资产工作状态有关,而且与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改变和调节营运资本存量与固定资本周转速度,也改变和调节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使得生产组织和社会活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如,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S)的创建,企业生产自动化制造程度的提高,企业库存量大幅降低,不仅通过电脑辅助设计系统(CAD)设计产品,而且使用电脑辅助工程系统(CAE)测试产品设计,利用电脑辅助制造系统(CAM)生产产品,即使用电脑控制机器及机器人生产产品。整个企业生产系统的所有活动,从市场供应、设计、制造到市场销售,均借用计算机技术而使整个生产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予以整合而成为一个信息系统。企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量趋近于零。在CAM系统中,弹性制造系统(FMS)是一种在电脑控制下,利用一组机器人和其他自动化设备,生产一批少量而多品种的产品制造系统。假如生产汽车且某一种类型的汽车有四门和两门之分,FMS可按客户需要混合生产该类汽车,不需要划分个别生产。企业生产车间不再是边角料堆撒满地,而是生产完全电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材料浪费趋近于零,生产现场一尘不染,直接成本的降低特别是原材料成本的降低幅度和潜力几乎等于零。与此同时,管理工作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已成为企业必要的基础性资产,并成为营运资本新的物质承担者。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改变,使得企业营运资本占有量急剧下降。

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企业虚拟研发、虚拟生产和虚拟销售的实行,传统基于流动资产价值的营运资本开始趋近于零。由于研发活动包括团队构建、产品和生产过程设计、结果评价、修改完善等环节,传统企业研发活动的所有环节都由自己完成,而现代企业借助外部力量,研发工作的部分甚至所有环节以虚拟化的方式运作。以美国公司为例,首先是研发团队虚拟化。该公司的T恤研发团队是由隐匿在互联网中的无数设计爱好者自发组成,这些设计者包括专业的T恤设计师,也包括非专业的T恤设计爱好者,他们成为研发团队的成员主要受两个因素驱动:一是对T恤的热爱,二是希望获取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并因此取得奖金或其他荣誉。其次,过程设计的虚拟化。传统研发活动需要研发企业自己进行过程设计,对研发目标、步骤、进程等都做统一、细致的计划和安排。在网站上,大家看到都是已经设计成形的T恤,其整个设计过程都是由隐匿在互联网中的设计师们在私下完成的,不需要做任何参与。再次,虚拟制造生产方式普遍化。企业的制造活动包括厂房的建立、员工的组建、设备的购置、生产工艺的设计、加工过程的开展,以及生产组织和协调等。传统企业制造活动的所有环节都以机器设备为重心,集中在企业自己的车间里完成。现代企业虚拟制造包含两种方式:一是公司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主攻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培植,产品的具体制造环节全部外包。如果生产过程分为产品设计、加工和销售等阶段,那么,虚拟制造就是企业自身负责设计和销售,中间环节的加工制造实行外包。如果一个行业整条产业链由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以及加工制造等7个环节构成,其中前6个环节是整条产业链中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环节,目前基本上均由西方人控制。我国企业仅处于加工制造业最底层粗放型的制造环节,属于最低价值环节。以广东制造的芭比娃娃为例,出厂价是一美元,到美国终端沃尔玛超市售价是9.99美元。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进行的是价值最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剥削劳动的环节,即制造环节。当我国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动的前提下创造出1美元的产品时,同时替美国制造出了9美元的价值。因此,我国企业应尽力进入国际产业分工中的高端环节。著名的波音公司777型大型客机的生产也是采取虚拟制造方式。波音公司对设计、研发、生产、总装和试飞的整个过程,采用了装配仿真、并行工程等先进的虚拟制造技术,通过CAD软件先设计出飞机的各部件模型,然后组装成一个三维飞机模型。接着对其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行进行结构的详细设计、系统布置、制定工艺计划和进行工装设计及跟踪服务等工作,使设计者和客户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飞机的组装过程。随后,对飞机各个部分进行检测,一并提出修改意见。通过数字化预装配等虚拟制造技术,事先发现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予以解决,波音公司再按照仿真的优化方案进行实物零部件组装。通过虚拟制造过程,波音公司实现了在没有制作原型机的情况下,一次试飞成功。在生产过程虚拟化、生产方式智能网络化和商业模式集聚模块化的情况下,企业营运资本的形式、性质、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亟待给出解释和答案。

企业生产过程的虚拟化、生产方式的智能网络化,以及商业模式的集聚模块化,其根源在于现代科学技术在企业经营过程的普遍深度应用。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每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经济腾飞,都是源于技术革命引发新兴产业革命的结果。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质是以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世界技术革命的衍生品,技术的先进性及其发展依靠信息和资源给予支持。因此,信息技术是当代技术中的基础性技术,技术和信息已成为当代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由传统的人力资产、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以及新型的技术资产、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等要素所有者结合在一起的合约组织,各种资产相互配合,共同创造价值。在企业的人力资产、货币资产和实物资产,以及技术资产、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中,货币资产是显著的流动性资产,其价值形成企业的营运资本。从营运资本周转时间小于一个会计年度的特征看,企业的小部分人力资产、大部分信息资产的价值具有营运资本特征,重要的是,营运资本是完成一件或一个生产单位(一批订单或一种产品计划)的产品生产所必需垫支的资本,这是营运资本的基本性质。营运资本是企业维持日常经营的会计年度资本,主要由现金、应收账款和短期证券等货币资本、少量存货等实物资本,以及与货币资本同时存在的短期要素资本构成。由于生产过程的虚拟化,企业的很多资产开始成为流动性资产,如虚拟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垫支和样品、订单开发和网络信息,以及短期人力资产聘用等,都变成企业的流动资产且在企业边界内,而其固定资产数额则相对稳定甚至下降。相应地,企业的技术资产、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企业的信仰、理念和意志等文化资产)开始大幅度增加,人力资产和机器设备及存货等实物资产则显著减少,存货趋近于零。当然,那些处于产业链分工低端的加工装配企业,其人力资产与机器设备及存货等实物资产仍然会占企业资产总额的较高比重。可见,科学技术在企业的深度应用和生产方式的智能网络化,使得企业资产呈现多样化趋势。在此情况下,营运资本属于流动性资产价值的性质没有改变,其周转时间等于一个产品生产周期或少于一个会计年度的特征也没有改变,但又增加了新的特征:其构成内容主要是多种短期实时性生产要素价值,其形式呈现多样化现象。

五、结论

营运资本是企业的必要资本方式之一。企业的货币资本主要来自营运资本。营运资本的产生源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对货币资本的需求。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企业技术资产的日益增加,将对营运资本存量产生重要影响。营运资本的实物载体实际上由部分实物资产、部分货币资产,客户资产和信息资产,以及部分短期人力资产等项目构成。营运资本是企业实时性多种要素资本的集合,其主要构成内容有货币资本和短期生产要素资本,其特征是周转期短并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吻合。所以,研究营运资本必须联系企业技术进步和研发强度。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与企业技术资产的占有量及其配置比例密切相关,营运资本存量多少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经营战略和商业模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计研究》1995年第1期。

[2]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3]王竹泉、刘文静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

-2008》,《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4]杨雄胜:《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基本原理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社科)》2000年第5期。

[5]汪平、闫甜:《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报告数据的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

[6]罗福凯:《论要素资本——由一则故事谈起》,《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7]罗福凯、袁龙龙、邵云:《中国会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营运资金管理论坛2011论文集》。

[8]李海舰、陈小勇:《企业无边界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6期。

[9]孙莹:《营运资金概念重构与管理创新》,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10]Hernan Etiennot, Lorenzo A. Preve, and Virginia Sarria Allende.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Finance. 2012. No. 1, 162~175.

[11]Trivedi Savtia. Impact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n the Profitability of Limited Companies. Advances In Management. 2011. Vol.4(10) Oct. 48~59.

上一篇: 餐饮规章制度范本 下一篇: 文艺汇演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