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3: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气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为了满足电力系统或电气设备的运行要求,而将电力系统的某一点进行接地。如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各种电路的工作地等。
(二)保护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其金属外壳对地电压必须限制在安全电压内,避免造成人身电击事故,将电气设备的外露可被人接触的部分接地。如:电动机、变压器、照明器具外壳;民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如洗衣机、电冰箱等;变配电所各种电气设备的底座或支架等;架空线路的金属杆或钢筋混凝土杆塔的钢筋以及杆塔上的架空地线及装在塔上的设备的外壳及支架等。
(三)防雷接地
为了防止雷电过电压对人身或设备产生危害,而设置的过电压保护设备的接地。如避雷针、避雷器等。
(四)防静电接地
为了消除静电对人身和设备产生危害而进行的接地,如将某些液体或气体的金属输送管道或车辆的接地和计算机机房接地等。
(五)屏蔽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因受电磁干扰,而影响其工作或对其它设备造成电磁干扰的设备接地。如各种高频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等。
所有电气设备必须根据国标GB14050《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进行保护接地。保护接地除用以实现规定的工作接地或保护接地的要求外,不应作其它用途。有特殊要求的接地,如弱电系统、计算机系统及中压系统,为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小电阻接地时,应按有关专项规定执行。
二、高山发射台站的接地问题
(一)在广播电视行业接地的主要理由
1.安全接地:使用交流电的设备必须通过黄绿色安全地线接地,否则当设备内的电源与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变小时,会导致电击伤害。
2.雷电接地:设施的雷电保护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避雷针、下导体和与接地系统相连的接头组成。该接地系统通常与用做电源参考地及黄绿色安全地线的接地是共用的。
3.电磁兼容接地:出于电磁兼容设计而要求的接地,包括:
屏蔽接地:为了防止电路之间由于寄生电容存在产生相互干扰、电路辐射电场或对外界电场敏感,必须进行必要的隔离和屏蔽,这些隔离和屏蔽的金属必须接地。
滤波器接地:滤波器中一般都包含信号线或电源线到地的旁路电容,当滤波器不接地时,这些电容就处于悬浮状态,起不到旁路的作用。
噪声和干扰抑制:对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的控制需要设备或系统上的许多点与地相连,从而为干扰信号提供“最低阻抗”通道。
电路参考:电路之间信号要正确传输,必须有一个公共电位参考点,这个公共电位参考点就是地。因此所有互相连接的电路必须接地。
(二)按接地的作用分类
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过压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地等多种。下面结合广电技术实际作一阐述。
1.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为防止绝缘损坏造成设备带电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置的保护装置,它有接地与接零两种方式。按电力规定,凡采用三相四线供电的系统,由于中性线接地,所以应采用接零方式,而把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导体接至零线上,而不允许将设备外壳直接接地。这在广电系统的配电房中的开关设备,中央空调机、发射机等电源开关设备和大耗电设备中尤为常见。在规划设计时,应从地网中引出接地母线至各设备上,再将机器外壳用导体连至接地母线上。值得指出的是:接地线应接在设备的接地专用端子上,另一端最好使用焊接。
2.屏蔽地。为防止电磁感应而对视、音频线的屏蔽金属外皮、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屏蔽罩、建筑物的金属屏蔽网(如测灵敏度、选择性等指标的屏蔽室)进行接地的一种防护措施。在所有接地中,屏蔽地最复杂,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因为屏蔽本身既可防外界干扰,又可能通过它对外界构成干扰,而在设备内各元器件之间也须防电磁干扰,如大家熟知的中周外壳、电子管屏蔽罩就是例子。屏蔽不良、接地不当会引起干扰,这些干扰主要有:
交流干扰:这主要由交流电源引起。高频干扰:这类干扰来自各类无线发射台的变频或超变频信号,它们窜入电子设备后在机内得到非正常解调而形成声频干扰。屏蔽及其正确接地是防止电磁干扰的最佳保护方法。可将设备外壳与PE线连接;导线的屏蔽接地要求屏蔽管路两端与PE线可靠连接;室内屏蔽也应多点与PE线可靠连接。
3.信号地。各种电子电路,都有一个基准电位点,这个基准电位点就是信号地。它的作用是保证电路有一个统一的基准电位,不至于浮动而引起信号误差。信号地的连接是:同一设备的信号输入端地与信号输出端地不能联在一起,而应分开;前级(设备)的输出地只有与后级(设备)的输入地相连。否则,信号可能通过地线形成反馈,引起信号的浮动。这在设备的测试中,信号地的连接尤其要引起注意。不然就会造成测试结果的不准确。
三、结束语
接地从字面来看是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经历过电磁干扰和雷电挫折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最难掌握的技术。实际上在电磁兼容设计中,接地是最难的技术。面对一个系统,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一个绝对正确的接地方案,多少会遗留一些问题。防雷与接地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防雷措施而无接地,无法迅速泄流放电,反之,设备将直接遭受强大电流的冲击,无论哪种情况系统都将受到破坏甚至瘫痪。只要通过合理配置,使之融为
2建筑电气施工中技术工作上的环节
2.1配电箱的安装
建筑电气的配电箱由两部分组成,即明箱和暗箱。明箱装好后用膨胀螺栓固定好即可,而暗箱安装好了以后箱体的周围要用一些砂浆把它填满。在安装配电箱之前要再次对设备进行检查,看它的名牌、附件是否齐全并做好检查记录。建筑电气施工人员还要对安装的技术要求进行严格执行,满足弱电系统的使用要求。
2.2线路的敷设
在线路敷设前,电气施工人员要先熟悉设计图纸,根据电气工程的线路设计要求选择管线的规格和型号,确定一个最佳的敷设方法。根据技术交底,让管路连接、防腐、保护层等满足技术要求,让线路的敷设更加的规范。在所有的线路敷设完毕以后,要对线路进行认真的检测,确保线路不存在任何遗留问题。
2.3开关插座的安装
开关插座等外接件是人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地方,所以一定要让安装好以后的开关插座拥有很高的安全性。对开关插座进行安装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图纸找准它们的安装位置,并对残留物进行清除。然后就是要进行开关和插座盒的防腐蚀、防锈处理,提高它们的使用寿命。如果有不同相线的电流出现在一个插座上时,为了避免出现电力事故要进行明确的标注。
2.4电气设备的防雷措施
根据建筑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电气设备是不可能带电的,但是当出现电力事故的时候,那些带金属外壳的电气设备就可能会带电,所以要做好防雷接地的措施。一般有防雷要求的金属部件要和防雷引下线连接起来,然后再把下引线和接地装置连接起来。
3建筑电气施工中的技术要点
要规范建筑电气的施工过程,就要让施工人员根据经各方检查确认后的安装图纸和技术文件进行施工。其中建筑电气施工中的技术要点主要是建筑电气的等电位连接和安装施工。等电位连接就是对金属管道、金属构件、导电体等电位提进行总的联结。看似简单,确有着很高的要求,不能漏掉任何一处。灯具、灯座、开关等的安装是非常繁琐的,它需要多个施工人员的紧密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所以定期对电气工程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端正他们工作态度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方法。在全面完成电气施工后,就要工程监理人员根据国家的电气施工规定和标准对工程进行详细检查,确保工程的质量满足各方的要求。
(1)统计主要设备参数。对工程的用电设备、工具、仪器、识别仪等进行建立台账(台账上每一项均有型号、产地、负责人、设备购买日期、维护保养日期、维修日期等);对设备供电方式、功率、额定电流、运行时段、主要用途、安装位置、线路图等进行详实记录、标注;对有计量仪表的设备按规定进行检测、校验;对负责人变更及时进行备案。
(2)增强临时用电管理。提供全方位固定的供电点,并做好指示牌;做好接线端子的防护,保证其固定、安全运行;配备合理的短路、过载、漏电保护装置;对手提式移动设备进行登记、接线。
(3)绘制平面示意图,标注设备及供电线路。对主要设备位置、临时用电接口位置、生活区、办公区位置及其负荷,进行标注。通过供电配电线路图,标注供电方式、线径、敷设方式等,绘制工程用电设备现场平面示意图。
(4)做好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接地是安全供电的基石,接地对供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设备的绝缘水平、断路器动作时间、继电保护、通信干扰及系统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鉴于各用电设备比较分散,需多处进行“重复接地”,应建立TN-C-S接地,并与设备外壳牢固连接。同时对工程中个别高大设备、设施,如塔吊、龙门架等,要安装避雷针,做好防雷接地。系统防雷接地,要符合规定欧姆值,并定期进行测量、记录。
(5)主要设备的安装调试。主导或参与设备的安装、调试,有利于预防电气设备长期带缺陷运行,识别设备操作人员违章操作,了解电气线路状况、运行状况、元器件安装位置等。
(6)三相平衡、启动电流、占载率、无功功率的控制。结合工程施工实践,分析在基础处理、主体结构和装饰装修施工阶段,打桩机、混凝土输送泵、塔吊、客货电梯等大型机械,以及加工区、办公区、生活区手持移动电动工具、照明的用电情况,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用电情况,得出整个施工过程和不同施工阶段中各区域用电情况的异同,并提出改进、节能措施。
(7)完善故障反馈、分析、排除操作系统。故障信息反馈要求及时、准确、全面、标准。通过故障现象,细化故障线路,分清主回路或控制回路故障;根据启动方式判断启动回路电容故障、继电器线圈及自锁、互锁触头故障;根据设备功能判断点动、启动、正反转、调速、制动回路故障;综合判定故障回路接线或元件故障。现场断电、检测、查看,最终确定故障点并进行排除、试车、维护、运行。
(8)建立二次回路系统,逐步实现智能化。首先完成设备、线路正常的日常维护、检测,然后通过测量回路、继电保护回路、开关控制及信号回路、操作电源回路、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电气闭锁回路等设备互相连接,构成对一次设备的监测、控制、调节和保护,逐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构建可靠、直观、高效的电气管理体系。
完善记录、互相交流、不断总结
1电气火灾的防范
为了预防和减少电气火灾,应在线监测220/380V供电线路的绝缘状态,可以使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进行漏电检测并实施报警。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一旦漏电并超过额定值时,报警器立即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显示漏电电流大小。从发生接地电弧到引起火灾以至火势蔓延,需要一段时间,这有足够时间去检查并排除故障提前预报,能有效地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报警但不切断电源,可以避免电源开关跳闸引起整个建筑物的停电,既保证了用电安全又保证了供电的不间断性。
为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格执行GB13955-2005《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规定的防范措施,在建筑物的电源进线处及干线上安装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原理
2.1原理方框图
监控系统是由电流互感器、监控探测器、报警器或控制器构成的电气火灾实时监测并实施报警或切断电源的装置,其系统组成方框图如图1所示。
电流互感器为传感器件,由它提取的漏电信号,经放大、AC/DC变换、A/D变换、CPU处理后,送至输出级。输出信号经总线输往监控设备。监控设备接收的漏电信息经CPU处理后,送往报警器、显示器、信号输出级。报警器由报警指示灯、蜂鸣器组成,显示器由三位数码管(LED)组成,用以显示漏电电流大小,信号输出级输出各种报警及控制信号,用于附加报警及切断电源等。监控设备还有信号存储及打印功能,供随时查询。
另一种监控系统由电流互感器、漏电探测报警器构成,探测报警器集探测报警于一体,称为电气火灾监控探测报警器或漏电探测报警器,其原理与第一种监控系统是相同的。系统组成方框图如图2所示。这种探测报警器安装使用极其方便,是被广泛采用的监测装置。
2.2监控系统的三种组成方式
①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由电流互感器、漏电探测器、漏电报警器组成。探测器、报警器以有线方式连接如图3所示。
②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由电流互感器、漏电探测报警器组成,探测报警器由第一种的探测器与报警器组合而成。为了实现远程报警,可以再增加远程报警盒如图4所示,探测报警器与远程报警盒以有线方式连接。
③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由电流互感器、监控探测器与监控设备组成,监控探测器与监控设备以总线方式连接如图5所示。漏电及故障等信息由监控探测器通过总线传至监控设备。
3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安装方式
3.1低压配电系统总剩余电流检测
如果想监测本单位用电系统的总体绝缘状态,可以检测系统的总剩余电流,前提是单位需有独立的变电系统。电流互感器安装于变压器接地线中以提供剩余电流,探测器、报警器可以选用分体式或一体化结构,如图6所示。
此种剩余电流检测要求供电系统的接地形式为TN-S系统。
3.2干线剩余电流检测
干线指低压配电线路的主要支路,此种安装方式比较简单,电流互感器安装于干线线路中,检测的信号是互感器以后线路及负载产生的剩余电流,如图7所示。
3.3多路干线剩余电流检测
以8路检测为例:8个电流互感器分别装于配电盘的各输出干线上如图8(a)、(b)所示。
4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安装注意事项
4.1分级保护
为了缩小发生人身电击事故和接地故障切断电源时引起的停电范围,通常在供电线路的不同地点安装三级(或两种)不同容量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以形成分级保护。根据用电负载及线路情况,一般分两级或三级保护。适用于城镇和农村第一级和第二级保护,其具体安装图在GB13955-2005中已有明确规定。
4.2安装注意事项
4.2.1系统剩余电流检测
在系统接地型式为TN-C-S系统中,变压器低压侧出线为PEN线对地是绝缘的。
PEN经接线端子分成N线与PE线后,N线不再接地。这时,电流互感器必须安装在PEN线分成PE线、N线后的PE线的中间段上,如图6。
4.2.2干线剩余电流检测
对220V供电系统,电流互感器只要套住二根电源线即可,要求其中的N线不得再重复接地。
对于380V配电系统,电流互感器必须同时套住L1、L2、L3、N线,PE线不得穿过互感器,同时N线此后不得再接地。
在接地型式为TN-C系统中,必须将其改造为TN-C-S、TN-S或局部TT系统后,才可以安装使用报警式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4.2.3互感器的安装
新的GB13955-2005《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强调了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不仅对防止人身电击事故起保护作用,而且在防止接地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事故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
标准中的引言、术语和定义中的3.26、分级保护中的4.4.5等处,都强调了安装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对防止接地故障引起电气火灾的作用,并对在建筑物内安装剩余电流动作火灾监控装置及动作参数都作了明确规定,在附录中列出了分级保护方式中安装剩余电流动作火灾监控装置的模式图。修订后的标准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发生接地故障时因故障电流小,过电流保护无法保护接地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而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正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1电气火灾事故的多发性
近10年来,我国发生电气火灾高居火灾事故总数的首位,约占总数的30%左右。在电气火灾中,电气短路引起的火灾事故又占一半以上。
电气短路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由导体间直接接触,如相与相之间、相与N线之间短路,短路点往往被高温熔焊的金属短路,称为金属性短路;另一种则是带电导体对地短路,是以电弧为通路的电弧性短路。前者短路电流以若干千安计,金属线心产生高温以至炽热,绝缘被剧烈氧化而自燃,火灾危险甚大,但金属性短路产生的大短路电流能使断路器瞬时动作切断电源,火灾往往得以避免。后者因短路电流受阻抗影响,电弧长时间延续,而电弧引起的局部温度可高达3000~4000℃,很容易烤燃附近可燃物质引起火灾,但由于接地故障引起的短路电流较小,不足以使一般断路器动作跳闸切断电源,所以电弧性短路引起火灾危险远大于金属性短路。
2接地故障的危险性
在电气线路短路引起的火灾中,接地故障电弧引起的火灾远多于带电导体间金属性短路引起的火灾。这首先是因为电弧性接地故障发生的几率远大于带电导体间短路的几率。
一旦发生接地故障,由它引起危险电弧的几率也远大于带电导体间产生危险电弧的几率,这可用图1来说明。图中a、b、c和d各为相线、中性线和PE线的连接端子。a、b两端子如连接不良或不导电,设备将不运转或运转不正常,可及时觉察予以修复,不致引发事故。但PE线的端子c、d不导电或导电不良却不易觉察,因设备仍能照常运转,这时c、d端子的连接不良将成为一个事故隐患而持续存在。若一旦发生图1所示碰外壳接地故障,如果c、d端子不导电,设备外壳对地带相电压而导致电击事故。如果c、d端子导电不良,端子处将迸发电火花或电弧(延续和集中的电火花即为电弧),很易引起火灾。
因此在接地故障回路全为金属导体的TN-C-S系统中,其导电性能不良失去接地保护时,并不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故不易发现。但一旦发生接地故障,连接点的阻抗限制了短路电流,不能使断路器动作,而导致上述电弧性短路的发生。至于TT系统,其接地故障回路内串有电源的接地保护和设备外壳的接地保护,两个接地电阻造成回路本身的阻抗就很大,更易发生电弧性短路。由此可知,接地故障的回路阻抗大,使它易以电弧短路的形式出现,这也是单相接地短路故障容易导致火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力线路受机械损伤而发生短路,如当导线与金属管道构件接触而无套管保护时,长期磨擦使绝缘损坏,这种短路多为单相接地故障造成,易发生电弧性短路。通常电气设备绝缘损坏产生电弧性接地故障的情况还有:导线和电气设备绝缘老化;电器或电动机的接线端子周围绝缘因长期发热而炭化;电动机过载而发生匝间短路;电气设备受潮或严重凝露;在电气设备中有导电尘埃沉积等。这类故障会引起接地电弧性短路,并酿成火灾。在这种情况下,泄漏电流产生的发热功率约为60~100W,这功率如释放在几个平方毫米上,此时只要周围有可燃材料就会引起火灾。
当线路因过负荷使绝缘温度超过最高允许工作温度,绝缘老化加速使绝缘水平降至规定值以下,如果没有外因触发,短路一般还不会发生。如果有外因触发,如雷电引起的瞬态过电压、邻近大功率设备的操作过电压,以及变电所高电压侧接地故障引起的暂态过电压等,则在此大幅值过电压冲击下,老化的绝缘将被击穿而形成弧光短路。过电压转眼消失,工频短路电弧却能长时间延续,这是因为电弧的高阻抗限制了短路电流,使断路器不可能动作。这类过电压多出现在带电导体与地之间,所以这种短路也多为单相接地短路。
电气短路以单相接地故障居多,电气火灾的危险则以电弧性接地为最严重。还需说明,接地故障回路的阻抗较大,这是形成电弧性短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论是TN系统还是TT系统,接地故障回路的阻抗都大于带电导体短路回路的阻抗。
3安装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和火灾监控系统的必要性
一般的低压断路器主要针对电力线路和设备的过载和短路保护,因此其额定动作电流较大,而接地故障引起的接地短路电流较小,一般不足以使断路器动作跳闸,因此低压断路器不能防止因接地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而只有带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的断路器,在过电流保护装置不动作的情况下,能有效地切断故障电路,防止电气火灾。
应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来防止电气火灾,必须正确选择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在IEC《火灾保护》的有关条文中规定,在有火灾危险的场所,要防止故障电流引起火灾,必须在线路中装设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或装设火灾监控系统,在发生接地故障时发出警报。
为防止电弧性接地短路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在电源进线处装用带剩余电流保护功能的断路器和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是一项重要的防火灾措施。其剩余电流保护功能对建筑物的电弧性接地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进行防范。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是广泛应用的电气防火技术,一些供电公司,包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的供电公司,为了用户的安全用电,对不具备这一防火措施的用户是不予接电的。国际电工标准IEC60364-5-53第531.2.4条规定,TT系统的电源进线端必须装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TN系统的电源进线端为切断建筑物内的电弧性接地故障,也应装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我国有关的《住宅设计规范》,也规定每幢住宅楼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应带有剩余电流保护功能的明确规定。因用户不懂得用电安全知识,又无专业电工维护管理,住宅电气火灾发生较多。据近年统计,我国住宅电气火灾占电气火灾总数的一半以上,所以这一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在进线处安装带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剩余电流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低压断路器和电气火灾监控装置,不仅可以保护线路、保护设备,而且还可防止因接地故障引起的电气火灾。
4剩余电流动作电气火灾监控装置及其应用
为防止电气设备或线路因绝缘损坏引起电气火灾,应装设当接地故障电流(包括对地泄漏电流)超过预定值时,能发出报警信号或自动切断电源的剩余电流动作的电气火灾监控装置。安装电气火灾监控装置时,应对建筑物内防火区域作出合理的分布设计,确定适当的保护范围、预定的剩余电流动作值和动作时间,并应满足分级保护的动作特性要求。
为有效地防止人身电击和接地故障引起的火灾事故,建筑物内应设两级或三级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图2所示为建筑物内两级或三级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方案。第三级保护通常为末端回路上安装30mA或100mA的一般型瞬时动作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第二级为建筑物第二分支线处安装的延时动作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第一级保护一般安装在第一分支线处,常选用延时型、动作特性可调的保护装置或火灾监控装置。第二级保护的动作特性选择应与第一级和第三级协调配合,这样,三级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在动作时间和动作电流上都满足了选择性要求。第一级和第二级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是防止间接接触电击和接地故障引起电气火灾的防护,更重要的是建筑物电气装置内任一处发生电弧性接地故障时,它都能有效地切断电源,以防止最常见多发性的电弧性接地火灾的发生。
前言
近几年来,全国火灾事故数量呈上升趋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电气火灾便逐渐成为各类火灾中的“主角”。有关资料显示,到1999年,全国发生的电气火灾比10年前翻了一番,高达1万次,占各类火灾事故的30%以上。而到了2008年,据公安部消防局《中国火灾统计年鉴》显示,全年火灾事故中,电气火灾居首位,且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造成的损失十分惨重。频频发生的电气火灾原因何在?
1引起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
1.1电气线路的安装、施工存在违章操作及无证操作现象。大量的火灾事实表明,一些场所和单位在对电气线路安装和施工时,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和要求,随意增加用电设备,导致用电负荷超过设计容量,造成“小马拉大车”现象,从而引发火灾。特别是在宾馆、超市、学校等公众聚集场所,一些业主图方便,随意拉接临时线路,由此而引发的火灾十分普遍。同时,一些从事电工作业人员素质较低,有的甚至未经有关部门专业培训,无证上岗作业,他们缺乏基本的电气安装知识,留下许多隐患。
1.2缺少对电气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管理。一些地区和单位虽已建立了三级供电网络,但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对电气设备检查得多,而对电气线路却不能按规定及时进行检查和维护,当线路出现故障和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通过对电气火灾事故分析可以看出,一些线路由于检查维护不到位,特别是因电气线路老化引发火灾的概率相当突出。一些老建筑平时缺乏必要的检修和更换,加之电气设备的高负荷运行,导致电气线路破坏、漏电等,久而久之造成电气线路打火短路而发生火灾。同时,一些用户与供电部门虽然建立了用电合同或协议,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进行配合协调,造成日常用电安全管理过程中的脱节。
1.3电气线路的选型不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电气线路的安装和选材应根据不同的场所、不同的电气设备选用不同的电气线路。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一些用户一味考虑经济效益,在购买电气线路时只图电气线路的价格便宜,而购买无生产厂家、无标号、无出厂日期的“三无”产品,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2电气火灾的特点
2.1电气火灾隐患的隐蔽性。由于电气系统分布广泛、长期持续运行,电气线路通常敷设在隐蔽处(如吊顶、电缆沟内),火灾初期时不易被火灾报警系统发现,也不易为肉眼所观察到。等到被发现时,往往已经形成明火,给及时扑救带来难度。
2.2电气火灾发生的行业性。商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电气火灾发生起数多,损失大。从近年的火灾统计来看,商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的电气火灾起数和损失在各行业中较为突出,特别是商贸、集市、餐饮、娱乐、宾馆等行业的重、特大电气火灾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2.3电气火灾发生的季节性。综合分析近十年的电气火灾统计可以看出,冬季是电气火灾发生起数最多的季节,火灾起数高于其他季节,其余三季则悬殊不大。全年各月电气火灾起数八、九两月为一低谷,然后逐渐上升,一、二月达到一高峰后逐渐降低。
2.4电气火灾发生的时段性。电气火灾的发生频率在24小时内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日电气火灾发生频率存在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为0~3时,第二个高峰为10~13时,第三个高峰为18~21时。重、特大电气火灾的日分布也基本符合以上规律。
3电气火灾的安全扑救
电气火灾事故与一般火灾事故有不同的特点:一是火灾时电气设备带电,若是不注重,可能使扑救人员触电;二是有的电气设备充有大量的油。考虑到电气火灾的特殊性,从灭火扑救角度考虑:一要保证扑救人员的安全;二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扑救,使国家和人民财产少受损失。
3.1火灾时电源的切断。
电气设备发生火灾时,为了防止触电事故,一般都在切断电源后才进行扑救。
(1)电气设备发生火灾后,要立即切断电源,如果要切断整个车间或整个建筑物的电源时,可在变电所、配电室断开主开关。在自动空气开关或油断路器等主开关没有断开前,不能随便拉隔离开关,以免产生电弧发生危险。
(2)发生火灾后,用闸刀开关切断电源时,由于闸刀开关在发生火灾时受潮或烟熏,其绝缘强度会降低,切断电源时,最好用绝缘的工具操作。
(3)切断用磁力起动器控制的电动机时,应先用接钮开关停电,然后再断开闸刀开关,防止带负荷操作产生电弧伤人。
(4)在动力配电盘上,只用作隔离电源而不用作切断负荷电流的闸刀开关或瓷插式熔断器,叫总开关或电源开关。切断电源时,应先用电动机的控制开关切断电动机回路的负荷电流,停止各个电动机的运转,然后再用总开关切断配电盘的总电源。
(5)当进入建筑物内,用各种电气开关切断电源已经比较困难,或者已经不可能时,可以在上一级变配电所切断电源。这样要影响较大范围供电时,或处于生活居住区的杆上变电台供电时,有时需要采取剪断电气线路的方法来切断电源。如需剪断对地电压在250伏以下的线路时,可穿戴绝缘靴和绝缘手套,用断电剪将电线剪断。切断电源的地点要选择适当,剪断的位置应在电源方面即来电方向的支持物附近,防止导线剪断后掉落在地上造成接地短路触电伤人。对三相线路的非同相电线应在不同部位剪断。在剪断扭缠在一起的合股线时,要防止两股以上合剪,否则造成短路事故。
(6)城市生活居住区的杆上变电台上的变压器和农村小型变压器的高压侧,多用跌开式熔断器保护。如果需要切断变压器的电源时,可以用电工专用的绝缘杆捅跌开式熔断器的鸭咀,熔丝管就会跌落下来,达到断电的目的。
(7)电容器和电缆在切断电源后,仍可能有残余电压,因此,即使可以确定电容器或电缆已经切断电源,但是为了安全起见,仍不能直接接触或搬动电缆和电容器,以防发生触电事故。
电源切断后,扑救方法与一般火灾扑救相同。
3.2常用电气设备的火灾扑救方法。
(1)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火灾扑救方法。发电机和电动机等电气设备都属于旋转电机类,这类设备的特点是绝缘材料比较少,而且有比较坚固的外壳,如果附近没有其他可燃易燃物质,且扑救及时,就可防止火灾扩大蔓延。由于可燃物质数量比较少,就可用二氧化碳、1211等灭火器扑救。大型旋转电机燃烧猛烈时,可用水蒸汽和喷雾水扑救。实践证明,用喷雾水扑救的效果更好。对于旋转电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要用砂土扑救,以防硬性杂质落入电机内,使电机的绝缘和轴承等受到损坏而造成严重后果。
(2)变压器和油断路器火灾扑救方法。变压器和油断路器等充油电气设备发生燃烧时,切断电源后的扑救方法与扑救可燃液体火灾相同。如果油箱没有破损,可以用于粉、1211、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进行扑救。如果油箱已经破裂,大量变压器的油燃烧,火势凶猛时,切断电源后可用喷雾水或泡沫扑救。流散的油火,可用喷雾水或泡沫扑救。流散的油量不多时,也可用砂土压埋。
(3)变、配电设备火灾扑救方法。变配电设备,有许多瓷质绝缘套管,这些套管在高温状态遇急冷或不均匀冷却时,容易爆裂而损坏设备,可能造成一些不应有的使火势进一步扩大蔓延。所以遇这种情况最好用喷雾水灭火,并注意均匀冷却设备。
(4)封闭式电烘干箱内被烘干物质燃烧时的扑救方法。封闭式电烘干箱内的被烘干物质燃烧时,切断电源后,由于烘于箱内的空气不足,燃烧不能继续,温度下降,燃烧会逐渐被窒息。因此,发现电烘箱冒烟时,应立即切断烘干箱的电源,并且不要打开烘干箱。不然,由于进入空气,反而会使火势扩大,如果错误地往烘干箱内泼水,会使电炉丝、隔热板等遭受损坏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如果是车间内的大型电烘干室内发生燃烧,应尽快切断电源。当可燃物质的数量比较多,且有蔓延扩大的危险时,应根据烘干物质的情况,采用喷雾水枪或直流水枪扑救,但在没有做好灭火准备工作时,不应把烘干室的门打开,以防火势扩大。
3.3带电灭火。有时在危急的情况下,如等待切断电源后再进行扑救,就会有使火势蔓延扩大的危险,或者断电后会严重影响生产。这时为了取得扑救的主动权,扑救就需要在带电的情况下进行,带电灭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应用不导电的灭火剂如二氧化碳、干粉等进行灭火。不能直接用导电的灭火剂如直射水流、泡沫等进行喷射,否则会造成触电事故。
(2)使用小型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灭火时由于其射程较近,要注意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1)新入职教师处于基础阶段,培训内容更注重对各个不同的领域所涉及知识的一种初步的了解。
主要有电气专业教学法、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职教学生的成长规律、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心理健康、现代教育技术、职教管理理论、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人际交往、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训练、专业问题解决、专业实践操作知识、行业和企业参观考察、职业学校参观考察、考证考级、行业基本操作规范、职业道德培养方法、岗位分析法训练等。
(2)提高型教师相对于新入职教师更加成熟些
因此培训内容更加注重对基本能力的升级,因此即便是相同的培训项目,那么培训的要求和深度也和新入职教师有所区别。职教新理念、电气专业教学法、职教课程改革、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如何开展科研、教师专业化发展、获取有效信息、职业生涯指导。专业扩展知识、行业和企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训练、专业实践操作知识、行业和企业参观考察、企业顶岗实习、安全教育分析法训练等。
(3)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最为丰富,处于更深的培训层次。
其培训内容包括职教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职教课程开发、如何开展科研、教材编写。专业前沿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训练、专业研发技能训练、专业问题解决、专业实践操作知识、行业和企业参观考察等。各层次的教师均可通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教案的展示与交流、课题研究实战训练、说课、评课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总之,培训内容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到教师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应该顾及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尽可能全面并切合实际的确定具体培训内容。
2培训方法
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中,主要注重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地度过职业适应期。提高型教师和骨干教师则要寻求一些比较成功的教学实践,组织他们去观摩、去亲身感受,从而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所启示和引领。所以,对不同层次教师不同项目培训方法的选择应当考虑相应的师资队伍及合适的教学方法。
(1)培训师资的选择:
①教育科学模块主要选取中职学校的优秀教学能手、专业教学法的优秀实践者参与;②专业模块基本上采用复合师资,主要有大学电气专业方向的教师、大学电气实训指导教师、企业研发人员、企业实践操作能手、岗位分析专家及职业学校优秀专业教师,不同的项目培训由相应不同特长的教师共同担任,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③综合模块主要有从事大学电气专业研究教师并熟悉中职教学、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专家、教研部门的研究专家和职业学校优秀电气专业教师团等师资力量。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战演练法、小组合作法等。案例教学法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参训者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完整的工作项目,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发展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参训教师自然地将这种培训方法迁移到他以后的教学中去;实战演练教学法是鼓励教师实际参与各项技能操作,在真实的和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主要用于专业模块的项目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法不但学到培训要掌握的内容,同样可以训练与人合作、交流以及沟通的能力可以极大地促进培训本身的吸引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和复合师资这种主要师资模式,以工作任务来引领培训项目的实施,鼓励全体参训教师的积极参与来组织培训过程。在学习和交流中提高教学能力,不仅仅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把学到的内容和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
3培训目标
以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培训的核心目标,针对教学水平和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
(1)新入职教师。
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目标重点在于各种基本教学知识和基本教学能力,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要求相对较低。所以新入职教师应当初步了解职业教育本质特点并形成关注职业教育的意识,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专业教学法以进行正常教学活动。初步把握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及成长规律,尝试与学生交流形成指导学生就业的意识。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和专业成长的一般规律,进行职业规划。初步把握中职课程发展新理念及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及原则,尝试参与学校组织的课程开发项目。掌握教育技术在电气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会初步使用就业需求调查的各种方法并尝试去实地调查,了解就业岗位并开始关注职业分析的方法。能根据特定教学内容独立设计、书写教案,并说课,发现并学习解决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与他人交流教学成果以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2)提高型教师。
提高型教师的培训目标相对于新入职教师的要求更高,是从简单了解到基本了解并尽可能熟练把握的提高过程。要求提高型教师能基本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并独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活动,熟练操作每一种专业教学法并尝试使用不同专业教学法的组合与创新,把握课堂的节奏,自如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逐步形成教学风格。基本把握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及成长规律,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指导学生就业,同时把握自己专业成长的阶段,正视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独立完成简单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把握教育技术在电气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步认识到教育技术使用的优势和局限。能基本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并能初步尝试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完全掌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掌握岗位分析方法,根据随机抽取的教学内容设计、书写教案,并说课。能初步参与评课、独立发现教育教学问题、专业问题并努力解决进而形成科研成果。能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及方法,完成小型子课题项目的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3)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一般已经能够很熟练的掌握各种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经验也相当丰富了,对于这一层次教师的培训目标的重点不再是各种低层次的自我训练,而是应当更多的涉及课程开发、职教课程改革并结合个人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骨干教师的要求是能深刻把握职业教育本质特点,能深刻理解职业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掌握与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相关的扩展理论、从宏观上建立电气理论与扩展理论的层次关系,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操作、四新技术,并能将其融入现在的课程和教材中去,保持专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将岗位分析的结果归类重组并形成新的教学内容,正确评价年青教师的教案和说课,提出有效建议。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熟练地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活动,熟练自如地选取和运用不同的专业教学法从事教学,积极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经验并推广。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完全掌握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去独立研究教育教学问题,进而形成研究成果帮助年青教师面对困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独立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指导年青教师参与简单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独立发现教育教学问题、专业问题,解决复杂层次的问题,进而形成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统筹总领总课题项目研究、设计研究方案、控制研究过程、形成总研究成果并推广实施。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1.25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电气职称论文范例欣赏:建筑电气中的低压电气安装技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小区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低压电气设备是建筑工程中基础性设施,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须做好施工质量的管理。低压电气安装工程一般工期较长、工序复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交叉施工,因此,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提高施工技术,才能有效的保证低压电气安装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低压电气;安装
近年来,我国电气化安装技术不断提高,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低压电气安装技术比较复杂,专业程度较高,施工中还涉及到多种交叉施工,因此,做好建筑低压电气安装技术的研究,对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低压电气安装工程特点的概况
重视预防工作,严把质量关。由于低压电气安装过程中容易受多种外在因素影响,每道工程环节存在诸多质量隐患,因此要重点加强预防工作,严把施工质量关,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安装质量达到工程要求。影响因素多,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工程具有工种繁多、工期进度长等特点,也就决定工程必然面临着影响因素众多、施工综合性强、牵涉面广的问题。工期长工种复杂。施工之前,要做好接地网、管线铺设等前期土建工程,并开展焊接工作;该工序完成后,进入到设备试机阶段,全部工程竣工之后还要对电气系统进行总调试,再由有关部门进行最后的竣工检测验收。该工序阶段要涉及到土建、设备安装调试、工程质量验收等多个工种。
2.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技术
2.1充分领会图纸的设计意图
施工图纸是保证施工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充分熟悉施工图纸的基础上,才能够组织有效的施工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解决,促进工程施工活动顺利开展。一般而言,电气系统具有种类繁多的设备和管线配置。在开展电气工程施工之前,要做好施工图纸的审阅工作,尤其是设计中的变更部分,要逐一进行扫描。
2.2电柜、电箱和配电盘的安装技术
电柜、电箱和配电盘安装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事项:(1)施工人员在进行电柜、电箱和配电盘安装时,不仅要对安装位置进行准确定位,而且要确保内部线路的正确连接,从而保证整个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2)在制作电柜、电箱和配电盘时,要选用不可燃材料,保证安装牢固,各类技术参数指标处于正常状况。(3)箱内元件的分布要按照图纸结构而定,严格进行各个相序间的划分,线路界面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操作。(4)电柜、电箱和配电盘的金属框架及基础型钢要确保接地正确,设置相应的可开启门。门和框架的接地端子间要选择裸铜线连接,同时配备相应的电击保护,抽出式配电柜推拉需要保持正常动作。(5)电柜、电箱和配电盘内线路整齐没有交接无序现象,导线间应紧密连接,没有断股和伤芯线现象。(6)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设置合理,以免引起安全事故。
2.3管件预埋的安装技术
作为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的重要内容,管件预埋和焊接的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施工人员技术参差不齐,容易发生错埋、漏埋或者是没有安装图纸和施工规范要求进行管件的制作埋设。具体说来,管件预埋的施工技术包括如下方面:现场施工人员要对预埋件敷设的部位、数量、规格型号等与图纸进行认真核对,仔细检查钢管防腐、管口处理和焊接等;管间的连接、弯扁度、弯曲半径、过线盒和接线盒要符合相关规定;对设备基础、接地装置和接地网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对接地网的接地电阻进行测量,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部位,采取增加接地极数或其他补救措施。
2.4接地装置的安装技术
要按照建筑工程低压电气的施工图纸进行接地装置的分布,接地电阻值应该符合标准的设计要求。埋设防雷接地的干线时,经人行通道处埋地深度要大于1m,同时在管道上方敷设沥青。接地模块顶面埋地深度要大于0.6m,接地模块间距大于模块长度的3~5倍,其埋设基坑通常是模块外形尺寸的1.2~1.4倍,并且在开挖深度内做好各项指标记录。接地模块要保持水平或垂直就位,同时把握好各个上层间的接触距离。对接地模块的引线进行集中处理,用干线将接地模块并联焊接成一个环路,干线的材质与接地模块焊接点要保持一致。当进行暗敷操作时,在抹灰层内的引下线设置固定装置,明敷操作时引下线不能弯曲,要尽量实现平整的放置,用油漆做好支架焊接位置的防腐工作。
2.5电线导管和线槽敷设的安装技术
电线导管和线槽敷设的施工要点包括:金属电缆导管和线槽必须接地或者是接零可靠。钢导管和金属线槽不能够熔焊跨接接地线,连接处需要使用专用接地卡固定跨接接地线,并且两卡间铜芯软导线截面大于4mm2。非金属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两端跨接接地线。防爆导管不能使用倒扣连接,金属导管严禁对口熔焊连接。当绝缘导体在砌体上剔槽埋设时,要采用强度等级大于M10的水泥砂浆抹面保护,并且保护层厚度大于15mm。室外埋地敷设电缆导管时,埋深要超过0.7m,并且壁厚小于2mm的钢导管不应该埋设在室外土壤内。所有管口在穿入电缆和电线后应该做密封处理。引向建筑物的导管,建筑物一侧的导管口应设在建筑物内。金属导管内外壁应做防腐处理,埋于混凝土内的到管内壁应做防腐处理。暗配的导管,其埋设深度和建筑物表面的距离要超过15mm;明配的导管,应该排列整齐,固定点间距均匀,并且安装牢固。导管和线槽在建筑物变形缝处,应该设补偿装置。
2.6低压电气安装的协调施工技术
如前文所述,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中涉及的工序较多,各工序间经常会交叉施工,因此在进行低压电气安装前,应该做好各专业施工顺序的协调,正确权衡不同施工顺序的重要性,从而科学安排不同施工工种的进度。如建筑工程低压电气与土建、给排水施工间进行协调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会影响到土建工程的进度,因此在对两者进行协调时,要做好主次的把握,实现以土建为主,低压电气安装工程全面做好土建工程的配合工作。(2)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与给排水工程进行协调时,首先要认真比对和研究两个工种的图纸。由于这两个工种的图纸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低压电气安装的线管道与给排水作用的排水管道存在冲突时,一定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管道的安装工作,确定好安装顺序,然后再进行安装。
3.建筑工程低压电气的调试和运行技术
当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工程结束后,需要对低压电气安装工程内各个元器件的运行进行考核,确保低压电气安装的有效性。具体说来:(1)成套配电(控制)设备的运行电流和电压要处于正常状态。(2)电动机应通电后观察其转向和机械转动是否正常,并且空载试运行的电机时间为2h。交流电动机在空载状态下持续启动两次,两次的断开时间在5min以上,确保电动机温度正常后方可再次启动;空载运行时,要记录电流、电压、温度和运行时间等参数,确保达到电气动产要求。(3)照明系统通电后,灯具回路控制要和配电箱回路相同,开关与灯具控制顺序也要逐一应对。
4、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低压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总体质量,必须要高度重视其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之上,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提供指导意见,切实提高低压电气安装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在两网改造中,有的单位在设计安装低压电气装置接地系统中,存在一些问题,给今后运行中带来不应有的弊端,现分述如下:
1TT接地系统不应要求中性线重复接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499-92《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定采用TT系统时应满足如下要求:
除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外,中性线不得再接地,且保持与相线同等的绝缘水平。
但是,一些单位在两网改造中要求将TT系统中性线作重复接地,理由是防止中性线断线后中性点漂移带来的三相电压不平衡。这是直接违反"规范"规定的。实际上,此做法效果有限,问题不少。
(1)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不能投入使用:
中性线重复接地后,部分正常负荷电流将流经大地,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形成剩余电流而
使其误动作,如图1所示。
"规范"规定,采用TT系统低压电力网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总保护和末级保护,而TT系统中性线作重复接地后是不能装设总保护的,一旦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或触电事故时无法断开电源,可能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个别供电单位为了解决总保护器投运问题,竟将变压器中性线工作接地断开,这是绝对不允许的。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其目的是配电变压器高、低压绕组一旦因绝缘损坏被击穿时,则可抑制低压侧电压的升高;在单相接地故障中,使非故障相对地电压不会升高;易实施单相接地保护。
(2)把TT系统变成了TN-C系统
在TT系统中,若把中性线作重复接地,就是把形式上的TT系统,变成了实质上的TN-C系统,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若N线重复接地点与用户设备接地较近,两个接地电阻是并联电路,也就是把设备外壳接到了中性线上,形成了TN-C系统。
2在TT系统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中性线断线
(1)必须保证中性线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应采用N线应与相线的导线截面相同;
(2)保证N线连接的施工质量;
(3)尽量作到三相负荷平衡;
(4)对低压线路应定期巡视,定期检修,发现缺陷立即处理。
3不应要求采用TN-C系统
低压电力线路改造中,有的单位要求把电能表外壳与中性线连接在一起,形成了TN-C系统。而TN-C系统只适合于有独立变压器且有电气专业人员维修的厂矿企业。
"规范"规定农村低压电力网宜采用TT系统;一般用户是不应采用TN-C系统的,因为:
(1)它不能装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以有效防止电气设备接地故障的间接接触电击、接地电弧火灾和直接接触电击;
(2)它不能断开PEN线,因此难以防止在电气检修时,故障电压招致检修人员的电击事故和电气火灾;
(3)TN-C系统的单相回路内,如果PEN线中断,电气设备外壳可带高达220V的对地电压,威胁人身安全;
(4)TN-C系统的三相回路内,如果PEN线中断,不仅使设备失去等电压连接和接地,在三相不平衡时还因"断零"而引起烧坏单相设备事故;
(5)TN-C系统PEN线不平衡电流产生的电压,将在电气装置内产生电位差和杂散电流,容易打火和干扰电子设备。
在两网改造中,作者发现有的单位的接地系统是不合适的,其接线如图3所示。
从图中分析,是一个TN-C系统,表箱用螺栓固定在住户的砖墙上,抄表人员在抄表时有麻电感觉。其原因是三相负荷不平衡,N线带有电压,因而导致电能表箱外壳带有电压而招致抄表人员电击。
4低压电网保护接地系统选用原则
(1)非独立变压器供电的厂矿企业不采用TN-C系统。
(2)分散住宅或农村用户宜采用TT系统。
(3)民用建筑应采用TN-S系统或TN-C-S系统。
(4)商业、宾馆、娱乐场所、办公大楼等应采用TN-S系统,并作等电位连接。
(5)在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禁止采用TN-C系统,而应采用TN-S、TN-C-S、TT或IT系统。
1.2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大多运用于工业生产控制系统之中,是指在无需工作人员手动操作的情形下,利用机器设备的自动化完成加工生产,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完成产品质量检测、自动处理产品信息、对实际情况分析判断等。所有这些程序都不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全部采用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完成。由此可知,电气自动化技术即指利用电气设备控制生产顺序、控制时间的技术,是与电气工程和机械设备息息相关的内容。自动化系统的开发、调试、应用、维护与产品研发和电力技术的管理与应用对电气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2电气自动化设计理念
2.1远程监控式理念远程监控系统是一项高技术、高难度的新技术,是指利用电脑终端对其他各个地方的设备进行集中控制的技术。在电气工程中运用这项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电缆使用量,节省安装支出和材料使用的成本,还可以实现系统之间的组态灵活性和可靠性,获取更高效益。但监控式对传输信号强度依赖性较高,电气工程的通讯量通常较大,加之现场通讯速度较低,在信号较差时远程监控式便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远程监控式设计理念更适合于系统控制范围较小的情况,在全自动化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并不适用。
2.2集中监控式设计理念所谓集中化即指将所有的系统运行项目控制在一个系统中集中管理、运行,这种设计理念操作简单、对控制站的要求较低、在系统运行与维护方面较为简洁。单一分散的监控不管是在处理器安装方面还是在电缆铺设连接方面,都十分繁琐,而且大量的单一电缆搅合在一起,处理器增多就会影响处理速度,使处理速度大为降低,这将导致投资成本增加,除此以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能也会受到影响。集中监控式设计理念在电气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投资成本支出,还可以进行统一管理、方便快捷,促进电气工程的高效有序运行,满足工作新要求,因此,集中监控式设计理念在电气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
2.3现场总线监控式设计理念现场总线监控式技术在当前的电气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究其原因不外乎其高效性的特征。这项技术具有实践性特点,是在大量应用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不同间隔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是这项技术能够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主要的工作方式是现场安装,同时不断优化电缆连接技术,以能够有效降低电气工程中设备的投入成本。在优化电缆连接技术、降低设备成本的同时,还要尽量减少设备的隔离和端子柜的使用量,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电气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运行,还可以增加运营效益。
3电气自动化实现方式
3.1计算机自动控制、调节、操作的实现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设备的操作,是在遵循调度方案的前提下,对能够使电缆关闭的设备进行调节与控制,电力系统不仅能够自主的、合理的利用现场控制命令,还能够转换和设置相关设备的运行方式,如电网的开和关,限制修改操作命令,各种整定值,报警信号复归等。
3.2人机联系的实现方式人机联系的实现方式是指电气设备,包括鼠标、键盘、打印机等,通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允许以后,为达到实时监控、调节与打印数据的目的而调动一切可利用的电气设备来运行画面并对定值不断修改的方式。此外,这种实现方式是开发新的应用程序的绝佳方式,极其方便。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操作人员只能通过操作成控制调节、监控电气设备、设置参数值等简单操作。
4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4.1在电气管理中的应用在电气工程领域实现电气自动化是高新技术走入各行各业的显著表现,是高科技发展的代表,这一应用过程注重编程调试。在应用时采集相关流量、温度、压力等数据,并对这些数据分析检测,发挥电气自动化的输出控制功能、技术处理功能,使设备的使用量和投资额大大降低,有效实现了设备控制的精度。对于电气工程来说,在施工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遏制工作人员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情况发生。
4.2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对于电网调度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来说,其技术主要表现在应用性领域的界定,即指实现电气系统局域网中电厂、变电站终端和下级调度中心三者之间的有效连接。在应用领域中,由网络实现连接中心服务器、电网调度、打印设备、大屏显示器等设备。在电网调度中,电气自动化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实时性评估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还可以对以电力负荷为基础的预测采取及时调度策略。不仅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还可以对数据及时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监控,以适应现代化市场的营销需求。
4.3在分散测控系统中的应用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以分层的结构实现,包括太网、工作站、数据通讯网和过程控制单元等四部分组成。工作站主要包括两类,分别是工程师和运行员,是人机接口的主要负责人。过程控制单元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其运行状态主要通过设备的检测实现,并能够有效控制设备,以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过程的检测、保护和控制。过程控制单元和工作站输出的所有信息,发出的所有指令,都必须经由工作站运行员接受。工程师工作站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实行必要的诊断与维护工作。
4.4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传统变电站为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功能,主要采用电磁装置,而当今的全微机设备,技术先进使得电气自动化装置可以自动进行监视操作。在变电站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加强变电站的监控功能,还能够大幅度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水平和效率。全微机设备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监视画面的屏幕化,还能够使管理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