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智能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业智能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业智能论文

篇(1)

二、评价标准欠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为社会提供满足产品生产、工程建筑、机构管理、商务服务等高等技能实践性职员,这样的员工不但专业技能高人一筹,职业素质也很高,不仅可以处理专业事务,也能够参与商务社交活动,综合考虑,髙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责任重大。2000年我国最高教育机构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其中重点强调“务实、实践”的意义。“奠定好英语基本功底,同步提高英语的实践应用技能;强化口语技能和写作技能的培训,结合专业知识,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由于旧式的教育观念影响深刻,各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只是本科英语教育的简化版。所用的教材和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普遍是简单模仿而不是真正的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更多注重学术上的学习,建立理论体系,强化词汇和语法的练习,而没有认清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真正用途和意义所在,造成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偏差,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我国的英语等级测试机制也只是测试了学生的理论应用方面,主要是单词,语法和词组等,一张全国一样的英语试卷,就评定了该生的英语水平,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够科学的,完全忽视了英语的实际交流沟通意义,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能力测试方式单调,通常是统一的试卷考试形式,以笔试为重,将笔试成绩简单的认为是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忽略了英语的应用技能的测试。

篇(2)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同时也能从思想意识进行改变,适应时展的需要。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这个群体有技能在身,会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中有资本立足,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1.2促进农民工实现现代性

现代性主要就是指农民工在价值观、心理、行为上能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对现代城市生活有认同感、接受感。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走的是2种路线,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把城市和乡村完全分裂开来,形成2个不同的文明,2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走进城市,由于工作上的不稳定性,短期内很难与城市完全融合,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建立起来,始终处理弱势群体的地位。虽然人在城市,但未真正融入城市,难以实现现代性。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内在素养,在改善其经济境遇的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工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重构与再社会化,有助于其接触并内化城市文明,从而实现农民工的现代性。

2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率和培训质量都不高

由于农民工的主观意识上没能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加上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经济上的困难,导致了一些农民工认为培训可有可无,或者认为培训没啥大用,对新鲜事物不愿接受;而有一些想培训的农民工,由于费用上的考虑就不愿参加培训,种种情况导致外出的农民工培训过的人不多,整体培训率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由于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的时间不太长,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地方,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致使农民工的培训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的科目少,培训内容和项目都是一些市场供大于求的职业,而一些需求旺盛的行业却很少有培训项目设置。农民工由于自身身份,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打工的目的就是快速赚到钱,所以在培训选择上往往只选一些中短期的项目,而对于自身长远发展有益的项目却很少选择。另外,农民工的分散性等因素都制约了培训的质量提高。

2.2资金上的投入不足问题

由于合理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企业方面投入没有积极性,而政府的投入又明显不足,农民工自身来讲,经济相对困难,更不愿意投入到不能马上看到效益的培训上。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好坏,重点问题就是资金的投入。由于当前多元的投入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而投入的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政府的有限资金对于我国近2亿的流动农民工来说相差的太多了,所以在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上都难以得有效的保障。

2.3培训机制和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既是规划者,又是执行者,既是资源配置的制定者,又是资源的分配者,制约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使政府在指导、规范、监督培训体系中角色发生错位或越位,职责不清晰。政府、企业、培训单位、行业组织、农民工个人,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不能有效地协调配合,缺乏统筹安排,培训资源亟待整合。整体培训体系和机制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

篇(3)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竞赛,并出现白热化现象。众多高职院校对国家级或省级、市级举办的,具有官方性质职业技能比赛给与过多关注,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及实验设施,认为官方等级的荣誉称号分量重,有利于提升院校知名度,便于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等一系列目的,这种带有功利性竞赛心态,严重违背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意义。因此降低行业企业竞赛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即使参与了业竞赛,认为获奖的荣誉分量轻,对院校没有实质性帮助,因此会在竞赛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降低支持力度,这种重视官方级竞赛,忽视行业企业竞赛的态度违背了高职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市场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这种缺乏企业行业竞赛技能型竞赛,会对校企合作产生诸多影响。

2、工业设计参赛的积极性低

院校学生在职业院校所有的学习科目、实训项目等都是为以后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在比赛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发现自身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培训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的参赛人员并无明显增加,甚至导致有些竞赛项目因参赛人员少等缘故,无法组队。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企业工业设计技能竞赛的深刻认识,不了解竞赛对于自身的意义,导致大部分学生并不热衷于各个项目,缺少参赛积极性。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利于选拔职业技能强、职业技能扎实的优秀人员;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对工业设计竞赛不重视,抱着不端正的态度,不遵守比赛纪律,怕吃苦的态度,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乏。

二、参与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

1、健全技能竞赛制度

把学生从对荣誉的关注度转移到对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的重视。对于国家举办或省级举办的官方性竞赛以及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给与相应充足的支持,结合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理念、学院特色有选择性的参与职业技能经常赛。以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来说,其行业企业竞赛更有利于职业道路拓展,通过这种形式,提前接触工作岗位,了解实际工作流程,有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目前,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企业加快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步伐,许多官方性质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不仅仅局限在了国家、省市单位,现如今逐渐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承办。因此,进一步促进了参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竞赛的积极性。

2、营造了学院学习氛围

通过对自身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为以后在岗位的适应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这一层面来说,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技能学习的全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教学理念的实现。

3、深化指导工业设计教师的专业性

许多企业岗位要求的技术能力,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都有体现,这需要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当下就业形势及要求所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全面了解竞赛项目、规则、注意事项等做好赛前准备,这既是对指导教师的考验,也是对学院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的考验,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面貌的形成。促进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与关注,为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给与高度认可和接纳。

4、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

学生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注重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融合的教学特色;在工业设计课程专业的选择方面,逐渐重视学科的应用型、岗位实用性;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规范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篇(4)

1)专项活动行为训练。专项活动行为训练以职业核心能力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能力因子为培训目标,以预先设计的活动任务为载体进行专项培训,是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国外职业培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方式。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可以借鉴这样的培训方式,结合高职学生的能力特点、现代企业所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律,紧扣课程内容的同时又拓展出去,设计突出某个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又兼顾其他几个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培养的专项活动“任务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督促和指导下进行专项行为训练。如: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西方人经常出现的大型超市、大型购物商场、公园、大学、展览会等场所用英语采访他们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和体会,返校后分类、归纳和整理,编辑成访谈录,通过PPT展示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点,最后展开全班讨论。这个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同时兼顾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专项活动任务包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任务包与职业核心能力因子、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关联度以及可操作性,要能支撑该任务所有能力点的训练需要,能贯穿训练的始终。专项活动任务包是将职业核心能力因子和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连接起来的桥梁,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载体。

2)体验式教学。课堂永远是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增长的主要场所,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忽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增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遵循“课程任务化,训练模块化”的理念,通过项目实践这一环节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供了平台,将交流、合作、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等职业核心能力因子渗透于任务教学的情境,包括下达项目任务书、制定项目方案、方案评估、实施计划、项目施工、成果展示、评估总结7个步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合理并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发现个体的能力盲点和能力增长点并加以调控。教师要抓住三点,即课程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行动化和学习结果具体化,控制进度和方向以及提供指导意见。从总体上说,与人交流的能力嵌入语文、思政等课程;数字应用能力嵌入数学等课程;外语应用能力嵌入英语等课程;信息处理能力嵌入计算机等课程;与人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嵌入就业指导等课程。但这并不排斥某一门课程突出某种能力因子培养的同时兼顾其他能力因子的培养。由于体验式教学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所以可将相当一部分内容并入隐性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扩展性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体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3)隐性课程。由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跨行业的属性,在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因此渗透式的培养方式非常重要。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一种相对间接式的教育媒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能离开课堂,但又不能局限于课堂。隐性课程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开发隐性课程,即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促进其附加值最大化,进一步推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由公共基础课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牵头,讨论、设计、指导校园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包括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赛事规程、编写评价指南,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突出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处于各个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预见性、计划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职业核心能力中的弱项能力因子得以提升,而强项能力因子得以强化,整个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1)制定测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制度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应遵循“真实性、有效性、充足性和与标准相关性”的测评原则,以考生实际活动中完成某项或几项任务的证据为评估依据,以能力点为观察点,对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综合评估学生某个能力因子所达到的程度。根据该项任务在各活动阶段能力点评估的要求,提供相关的业绩成果证据。证据内容可以是某项任务的成果(包括产品、作品、文件、报告、计划、设计方案、研究成果等),也可以是活动完成的资料;证据形式可以是原始实物资料,也可以是记录成果或任务完成过程的文字或照片音像、电子资料等。可以先尝试在过程性考核这部分运用以上所述的测评方法,以定量纪实性评价为主,然后逐步扩大比例,延展到终结性考核这部分,最终形成将知识、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2)加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背景,还要具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自觉意识和科学方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此外,还应努力建设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点,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和测评师资质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中的覆盖率。

篇(5)

企业政治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企业中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企业政治文化以企业心理层面的政治态度为研究对象,讨论企业成员的行为取向及心理因素。在客观实际中,企业政治文化表现为企业及其成员的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也可以表述为企业及其成员的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与其它政治文化一样,企业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仅客观地存在于企业之中,而且也在企业中发挥其固有的功能和作用。

企业政治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政治文化模式

复合型的企业政治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关注政治,并可能成为主动的政治角色,但他们同时具有被动的臣民角色。企业及其员工缺少熟练的政治知识,没有深入的参与活动,不特别主动,参与时也不全靠理性判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企业的权力与责任关系。经济民主是企业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保持企业权力和企业责任之间的适当平衡是企业经济民主的必要条件。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一方面在于企业管理者有权做出命令型决定,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企业管理者。

企业及员工参与政治的主动性。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参与企业及企业外部的政治活动积极性,但自认为有责任参与人的比例远远大于实际参与人数。政治并不是企业及利益相关者观念中最重要的问题,与其它关心的内容相比,政治一般只耗费企业及利益相关者较少的感情和时间,企业及利益相关者不是一个永久的政治演员,除非必要,他们将远离政治场所。

企业的功利与情感关系。企业及员工参与政治通常以企业的有效运行为准则,采用纯实用主义的态度,功利性强。这种情感基础不稳定,是一种无情感注入的政治参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机会主义的政治行为。

政治一致性和政治歧义的关系。信任与合作的角色取向,是企业政治文化的一个成分,它是企业政治行为的一般动力来源。在企业中,人们的利益相似,政治观点上也相似,如果有人持不同观点,可能会被迫转变态度,形成一致。企业内总的政治冲突依附于团结、合作的态度,它通过普遍的社会关系准则将其限制在适当的位置上。

企业政治文化是一种软权力

企业政治文化是管理系统的重要政治资源,是推动企业政治行为的重要力量。软权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在向外传播中所产生的影响力。作为一种软权力,企业政治文化具有以下性质:

企业政治文化表征企业政治系统的有序性。从企业管理系统内部,可以观察到相似的、得到系统内大多数人认同和自觉遵守的文化,它与外界系统有着明显的软权力边界,体现了该系统的有序性。企业政治文化越有特色,软权力边界越明显,熵值越小,有序性越高。反之,特色越少,软权力边界越模糊,熵值也越大。

企业政治文化的产生与演化是一种自组织行为。企业政治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根据趋利避害的需要,逐渐积累、沉淀和遗传下来的。

企业政治文化的扩散与辐射是正负熵流的双向流通过程。企业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能量耗散过程。在当今社会,文化的扩散与辐射将一些原生态文化模糊化,造就出新文化,现代企业的政治文化也是正负熵流综合作用的结果。

企业政治文化具有非垄断性。只有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企业政治文化,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保存下来发扬光大,所以企业政治文化这种软权力是一种非垄断性的权力。成熟的企业政治文化被群体所认同,就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

企业政治文化与硬权力的互补性。硬权力是各种法定实力的总和,是对内统治和对外交往的保障,软权力则是硬权力实施效度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互制约。

企业政治文化形成与消失的延时性。企业政治文化除了具有扩散性、积累性、连续性、遗传性特征外,也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它与硬权力的演化并不同步,往往出现慢化或延时效应。其原因是企业政治文化是人们在大量的实践中经过总结、提炼、归纳、去粗取精才系统化、理念化并为人们所认同而形成,并成为一种传统被遗传下去。

企业政治文化的内在功能

(一)企业政治文化影响和指导企业的政治行为

在企业的政治生活中,各个环节、部门、机构和个体的政治行为无不受企业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克鲁克洪说:要指出哪一件活动不是文化的产物是困难的。当企业政治文化的各种要素内化为企业部门、利益相关者和个体的精神素质时,便赋予了行为主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性格、态度、感情和倾向性,成为一种内化了的企业政治行为规范,影响着企业相关主体对企业政治的关心程度,争取或行使自身权利的力度,支配着他们对企业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更以一种一贯性的行为取向深刻、稳定、长久地指导企业的政治行为。影响和指导企业政治行为的功能,是企业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功能。

企业中的政治行为是企业及利益相关者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的而从事的政治活动。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中的政治行为具有提高企业效率的正效应,也具有阻碍企业目标实现的负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和社会因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国外企业很热衷于实施政治战略,“政治经营”已成为经营管理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与企业政治经营相联系的另一个事实和概念就是企业政治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开始把企业政治行为作为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维度进行研究。在一些行业和某些企业,企业从政治战略中获得的好处并不亚于他们从市场中获得的利益,因而对企业来说,在企业整体战略中把政治战略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甚至是突出的位置,整合市场战略和政治战略也就变得非常重要。由于我国自身的体制与文化,决定其企业政治战略在企业的战略构成中占有比西方企业重要得多的地位。

事实上,企业中的政治行为并不仅限于企业政治战略一类的宏观政治行为,它还包括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微观主体之间的政治行为。在企业内部个人、单位、部门以及企业股东间、企业与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等微观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是其微观政治行为。企业微观政治行为并不基于法律、政策等政治资源的谋取,而是基于某种具体的利益,如货币、职位、权威、知识、能力、人际关系等好处的获得。

企业政治文化涵盖了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的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选择等因素。它是企业在动态适应外部环境及调整内部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政治文化是企业政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不仅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过程,还影响着企业其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回避是企业文化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权力距离是指企业中缺乏权力的员工对不公平的权力分配所接受的程度;不确定性回避是指企业员工对不确定或不了解的情景感觉到威胁的程度。很显然,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回避的程度不同,企业利益相关者对权力的心理态度不同,从而会导致不同的企业政治行为。

(二)企业政治文化影响企业治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稳定

企业的政治体系与企业的经济治理与管理体系有极大的重合与交叠性。企业政治文化对企业政治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企业的治理和管理体系。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首先要适应企业的基本政治取向,然后才是对企业政治文化的逐步改造。在一个权威主义文化盛行的企业里,要想建立高度民主的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企业的治理与管理体系并不是只能被动地适应企业政治文化,它同样可以对企业政治文化的形成、演化产生影响。

企业政治文化对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稳定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要保持其稳定并有效地履行其功能,需要以一定的政治文化为条件。对企业治理和管理体系的认同性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均涉及企业相关主体的政治行为取向,可以将其看作是关系到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政治文化危机。企业成员对企业治理和管理体系的认同,是建立稳定、发展的现代企业的心理基础。如果不解决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认同冲突,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难以获得稳定,也不可能有能力应付各种挑战。

对企业治理和管理体系合法性的认同,更是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稳定、有序运行的条件。所谓合法性,班德认为:当人民对终极的权威愿尽政治义务时,此权威即具合法性。派伊认为,合法性包括两项要素:政治体系的施政能力,人民对政府权威的感情。合法性危机往往在“人民对系统权威的发生分歧的看法,政府的结构与作为因之崩溃时出现。借用他们的一些看法,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合法性和合法性危机具有同样的特征。因此,一旦发生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合法性危机,不仅会影响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职能的发挥,还会危及企业控制权以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政治文化影响企业政治发展

企业政治也存在着一个发展问题。企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扩大,企业治理与管理系统权威的增强,企业机构的分化与一体化是企业政治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

企业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企业民主管理。企业理论和实践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企业的民主管理。这种民主管理的集中表现是实行一股一票和一人一票相结合的制度,有关企业重大事项由全体股东共同决策,而不是少数人专断。企业的管理机构由企业股东民主选举产生,对全体股东负责。企业制这种民主管理原则,保证了所有股东能平等地参与企业的经济及政治、文化等一切事务的权利,并使现代民主精神有可能大规模地在企业中予以真正实施。

企业政治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企业政治文化是推动企业政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无形力量。企业政治文化中内含着企业相关主体对企业政治发展前景的期待和向往,它一方面引导企业相关主体政治行为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相关主体追求理想的企业政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例如,民主的企业政治文化对企业民主制度的形成和保持能够产生的巨大作用,因此,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企业民主,把企业民主视为一种企业政治信仰和指导企业相关主体政治实践的规范,对于企业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篇(6)

一、机械工业是为能源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产业

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总体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占全球60%左右,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产品技术逐年提高。世界最大的单机容量泰山核电机组1号机组17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成功研发,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充电桩、高压绝缘套管等一大批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我国在能源装备的其他方面这些年也有了长足进步,许多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已经替代了进口。但是,机械工业也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战线长的耗材耗能大户,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还有很多产品能源排放超标、技术改造乏力、工艺水平落后、高效节能等高档产品供给不足。在资源制约、能源安全与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机械工业为能源产业和能源的生产、消费提供高端的产品以及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带头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社会提供先进、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备和产品,为各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创新驱动、绿色为先的战略推进中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煤炭清洁利用及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且努力高质量地满足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行业对高效、节能、低排放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减排工艺设备,提高设计、制造环节的能源材料利用率等措施,加大推进自身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步伐,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产品升级,努力为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当前,机械工业正在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在加快推进全行业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

各行业都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着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强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协作,拧成一股绳、一股劲,共同破解难题,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共同行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履行责任。这次会议就是以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生产转型发展为主题,邀请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今后能源装备发展如何适应国家能源市场生产、消费方面的需求,从而实能源装备的高端制造化。我们也将广泛听取来自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以全力推进机械行业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瑞祥 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篇(7)

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

1 企业安全文化基本组成部分

1.1 企业安全物质文化

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保护职工身心健康与安全的工具、设施、材料、工艺、仪器仪表、护品护具等安全器物。例如,防毒器具、护头帽盔,防静电、防辐射的特制套装等个体防护用品护具;各类超限自动保护、引爆装置等安全设备装置;阻燃、隔声、隔热、防毒、防辐射、防电磁材料及其检测仪器,本质安全型防爆器件、光电报警器件、热敏控温器件、毒物敏感显示等安全防护器材、器件及仪表;有害气体报警仪、瓦斯检测器等各种预警预报装置。

1.2 企业安全制度文化

指企业为了保障生产及经营活动过程中,人、物和环境的安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和完善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防范措施、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管理责任制,以及其他涉及安全的厂规、厂纪等。另外,也包括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及有关的安全卫生技术标准。它是企业安全生产的运作保障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原则性、规范性和时代性特点,是企业安全精神文化物化的体现和结果,是物质文和精神文化遗传、涵化和优化的实用安全文化。它体现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贯彻执行;企业自身的安全制度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

1.3 企业安全精神文化

包括企业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思维方法、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心理素质;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心态与环境、企业安全风貌、企业安全形象、企业安全科技水平、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安全生产经营活动的机制、安全文明氛围;安全文学、艺术;安全自然科学、安全社会科学等。从本质上看,企业安全精神文化是企业员工安全文明生产、经营活动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综合表现,是员工对安全认知能力与辩识结果的真实体现,是员工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和思维的产物。企业安全精神文化,反映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对安全法规和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执行的态度和自觉性上;反映在企业的安全形象的塑造、安全目标的追求和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反映在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中,保障安全操作和产品安全的安全质量上;反映在自觉学习安全技能、对自救互助应急训练的热情、对企业安全承诺以及承担维护安全的义务和行动上。

1.4 企业安全价值及行为规范化

包括员工对安全的价值观及其安全行为规范。企业的安全价值观是一种或明确或隐含的观念,是对事故的真假、好坏、善恶、美丑等方面所做出的倾向性表现,以及对其实质问题在内心所形成的习惯性主观判断。这种潜在观念制约着人在安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一切愿望、选择、目标以及行为方式。安全价值观反映在人的外在行为上,形成公认的安全价值愿望,反馈于心、溶于思想、引导思维、制约行为,逐步形成了社会化的安全行为标准或原则,并进一步演化为社会及大众公认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行为规范表现为安全理论观念、安全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标准、科学的习俗和风貌,甚至包括企业安全生产对社会应负担的道德责任等,它是企业安全精神长期作用于员工的结果。企业安全价值及企业安全行为规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特质和核心。

2 企业安全文化功能价值

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的功能。

2.1 导向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具有明确集中的价值观,集中体现企业的最高理想及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提供了价值取向,具有导向功能。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的价值观,为企业大多数职工所认同,他们将企业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将企业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目标。这样,个体目标、价值观、理想与企业的目标、价值观、理想有了高度一致性和同一性,个体的行为被集中导向到同一目标,使全体员工朝着同一的方向共同努力。

2.2 约束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制度约束不同,它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不成文的软约束,它通过文化的作用,使这些制度在员工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有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员工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强大、深刻、持久的约束效果。

2.3 凝聚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有着明确的价值观和目标,当它们被企业职工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和目标后就会产生一种积极而强大的群体意识,将每个职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职工之间不仅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且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语言,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将成绩归功于集体并愿共同承担受失败带来的后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以企业为中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安全文化可以保持一个企业的稳定性,保持其独有的风格和活力,不因企业员工的更替而大起大落。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有着畅通与完善的传播渠道,因而它有足够的力量同化一批又一批新来者,使他们接受这种文化并继续坚持与传播它。这正是世界上一批优秀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

2.4 激励功能

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奋发努力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安全文化的激励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内”激励来实现的,它主要是通过精神激励而不是物质激励。这种激励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首先,企业的安全文化,特别是企业的价值观向人们展示了工作的意义,人们在理解工作的意义后,会产生更大的工作动力,这一点已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所证实。其次,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充分发挥调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一旦职工真正感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他就会更好地工作,并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再次,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对职工进行目标激励。它一方面用企业的宏观理想和目标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它也为员工个体指明了成功的标准与标志,使其有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并使用典型、仪式等行为方式不断强化员工追求目标的行为。

2.5 辐射功能

企业在社会中存在,企业安全文化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它反过来也会对社会大文化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企业安全文化大都重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益关系,使二者共同繁荣和发展,它能促使企业在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目标,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作出正确的抉择,主动承担起自己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时为了长期利益和大局利益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局部利益。企业安全文化还通过对自己员工的优良培养和教育,而影响整个社会。所以安全文化辐射到社会上,会对社会大文化产生良好的影响。

3 结语

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概括地说就是将企业决策层、管理者及企业员工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和现代专业安全文化知识的生产力和文化人。企业具有掌握专业安全文化的生产力,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篇(8)

但各个具体实践环节的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却缺乏有效界定,导致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控制。

2)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在实践课程设计方面往往存在着内容的重叠,或者部分知识的缺失。

3)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规范的教学内容和计划。

这也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最严重的问题。一门实验课程往往只有简单的教学大纲,并没有规范的、明确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对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讨论,教学实施环节因教师而异,差异较大;而且教师引导有限,放羊现象严重,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未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4)现行的考核体系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成果。

目前的学生成绩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未明确实践环节所占的考核比重以及具体的考核方法,教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成果的考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仍然是基于传统的理论学习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提升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梳理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过程,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思路。

(一)指导思想

系统性思考和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调研界定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综合考虑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设计相应实践课程;构建课程质量标准体系,规范标准化实践过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

充分调研,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精心设计与之匹配实践课程和环节。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在职业活动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笔者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等形式,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目前就业岗位所需能力以及若干年后职业发展能力进行统计与提炼,最终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经营计划与决策能力、人力资源规划能力、物资采购与客户管理能力以及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围绕职业能力设计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三)实践教学过程优化

1、实验准备阶段

1)精心设计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细化实践课程目标。

目前大多数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大多数实践教学课程仅仅制定了该课程的目标,而对整个实践课程过程中的目标缺乏控制。因此,教师应精心做好实践环节设计和安排,不仅明确课程培养目标,还应当进行目标细分,将整个实践过程细分成若干个环节,制定出每个环节的阶段性目标及实训方式。比如《战略研究与规划实训》课程,就可以细分为调研和资料收集、环境调查、分析与评价、战略分析与决策、战略规划与计划、撰写总报告以及总结与考评六个阶段,每个阶段详细列明具体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和训练方式,并明确各阶段性成果。

2)准备相关资料素材。

为保障实践效果,作为教师课前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比如《采购管理课程实训》中招投标采购环节训练,教师应准备不同行业企业的各种招标文件帮助学生加深对招标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提供背景企业方面,尽量选择当地知名企业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企业,在实训之前将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要求认真研读。

3)构建科学合理的全过程、全方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过程为导向,建立各阶段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指标选择方面,除了对专业知识和效果的考核外,应适当增加考核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思考、团队协作,服务精神等方面指标,并清楚描述各指标标准,形成课程评分表。

4)加强沟通。

为了加强实践过程把控,教师课前可先与班委、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该班学生基本状况,为实践课程分组分工、重点控制打好基础。

2、实验实施阶段

1)合理分组、恰当分工。

实践课程的开展一般以小组或者项目组的形式展开,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采用“自由组合”与“教师微调”的方式对是实践学生进行分组,在组内分工方面,可指定或学生自我推荐形式产生组长或项目经理,具体任务由组长或项目经理根据组内成员特点恰当分工。

2)组织培训、授权管理。

实践课程强调全员参与,团队合作,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特点一般是学生较多,教师在重组织和过程控制中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组长负责制形式进行管理,对各小组组长或项目经理进行培训,明确组长或项目经理的职责权限范围,授权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考勤、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教师从旁指导,做好监督和协调。

3)定期考核、阶段控制。

做好阶段性成果验收提升整体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学生实践效果必须定期验收。对于有实质成果的实验可采取提交相应材料的方式进行,比如《战略研究与规划实训》,在环境调查、分析与评价阶段,要求学生提交《战略环境分析报告》;对于没有实质成果的环节,可组织学生进行发言汇报,与其他小组分享实验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

3、实验考核阶段

1)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公正客观进行成绩评定。

管理类实践课程的考核仅仅是知识应用的考核,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按照构建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考勤、团队合作、阶段性表现以及最终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

2)最终成果的考核可以采用“书面报告+口头汇报”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整理汇报,学生对于整个实践过程和环节能够进一步总结,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在成绩评定主体选择方面,可以由教师和各小组组长共同组成。

各小组组长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分,评分的同时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小组的亮点;另外,各小组组长也要对本下组其他成员的表现进行打分,组长对于各自成员的表现比教师了解更加深入,打分将更加准确客观;教师对于各组成绩以及各成员成绩做最后的把握和调整。

4)教师最好实践课程的总结和评价。

不仅仅是单纯成绩的公布,教师应该对实践课程过程中各小组、各成员的表现进行概括总结,中肯评价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诸如态度、团队合作、只是理解等各方面的表现,肯定突出表现,指出不足。尽量做到关注细节,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性。

篇(9)

2.利用技术使培训更行之有效

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某一个遥远偏僻的会议室进行的培训,早已过时了,技术的进步也使培训变得更吸引人、更有趣、更自然——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电脑,通过员工工作站的在线项目来展开培训。技术的进步还使我们以创新的手段——如游戏和商业模拟——创造出不同学习风格的培训模式,更加适合伴随着电脑、科技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一代人。比如中国首个3D虚拟培训游戏《安利人生90天》,它集合了百位优秀营销人员工作时经历的种种境况,将困难、挫折、收获、成长等,转变为一个个有趣的游戏关卡。玩家在游戏世界中,会遇到各种典型顾客,与这些顾客交往、相处,提供个性化服务,过渡到销售流程,便可以迅速积累从业经验,还可以与同时在线的游戏伙伴们沟通交流,这样就能以高速而低成本的方式掌握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确立从业信心,并有助提升现实世界中的销售业绩。这种企业游戏化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中国,也被罗氏制药、默沙东等走在人才管理前端的企业重点关注并尝试实践。而对受训者来说,这种模式既灵活又节约时间,又能让他们觉得与自己日常工作更为息息相关,因为他们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工作环境,这就使培训信息更有可能得到共鸣和运用。

3.利用技术对员工采取“一对一”培训方式

技术的关键优势之一就是,它可以被个人化——例如,技术可以创建一个在线培训项目的列表,员工可以从中选择最贴近自己工作的;技术还可以创建个性化的应用,来监控员工的进步和发展。当员工自身得到了发展,他们通常能实现更好的效果。在惠普这一领先企业的项目实践中,已经采用了在学习管理系统中建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管理:一方面,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与业务相关性较高的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习管理者根据学员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及组织学习活动,随时了解员工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跟踪调整。

4.充分利用具体技术优化生产力

4.1视讯会议随着虚拟员工的数量稳步增长,企业利用视讯会议的优势来培训它们的员工,并保证员工的参与。员工也会相应更为满意,更有效率,企业也节省了差旅费用和办公场地的租赁费用。

4.2移动的个人平台和应用个人移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更容易获取潜在人才的信息。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技术,作为招聘和吸引人才、促进协作、提高生产效率的有力工具。

4.2.1对于课堂培训,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学员可以方便的实现二维码签到、查阅电子版教材及辅助资料、查看培训项目安排及教师介绍、完成课前作业和课后调查,以及在课堂上进行互动、问答、投票、选举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4.2.2移动学习与网络学习系统进行集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自主学习、信息推送、绩效支持、知识问答、调研测试、全文搜索等众多功能使得移动学习成为员工手边最为便捷有效的工具。

4.3大数据大数据不仅可以加强对市场的理解,帮助企业发展更好的管理战略,大数据产品和服务还能帮助人资专员了解成功地选择、提拔和奖励人才的主要驱动力。通过有效地利用大数据,能帮助企业发现技术短板,迅速了解人才缺口,并准确挑选出能够胜任相应工作的人才。亦可通过略微的业务调整,或发现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来留住员工。

4.4社交网络LinkedIn、大街网等社交网络渠道,对企业来说,也是极大的便利:通过这些渠道,企业能在决定招聘之前就与潜在的职位候选人保持联系,加强对他们职业生涯、个人特征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公司职员的人脉发动企业内外的人员来解决具体的问题。技术在进步,人资专员同样需要认识新方法的发展脚步,才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与潜在员工保持联系。

4.4.1使用技术促进弹性工作制,留住员工。皆因有了技术的有力支持,今天人们的工作有很多都是在办公室、家里或者街边的咖啡馆里完成的,半自由职业者正成为一种高效而高自由度的工作趋势。这样的弹性工作制,也被许多企业和HR专员作为一个吸引和留住员工的有力工具,但是这种急切的留人措施恰恰证明了人才的短缺。而这又使得企业急需的员工在争取自己理想的工作模式时更有话语权。因此,人力资源经理或总监应该在造福企业的前提下,采取灵活而公平的工作制度,为员工提供他们理想的,又与自己工作能力相平衡的工作选择,以完成一场完美的博弈。

4.4.2利用便捷渠道获取信息,但要权衡好如何使用信息。过去无法获得的信息,现在掏出手机,轻松搜索,即刻获得。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关于企业和它们现有以及潜在的员工是如何运作管理的信息都可以轻而易举获得。这淡化了个人和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我们需要仔细权衡如何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利用个人数据来鉴别和发掘人才,而且需要了解员工、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是如何描绘企业形象的。

篇(10)

在企业英语培训中,教师普遍重视听说练习,忽视读写练习。写作作为英语的输出部分,被认为难度最大。在2011年的英语培训中,决定对如何提高职工英语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进行研究。研究的意义在于:随着企业外部市场的推进,在对出国学员的回访调查中,发现英语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在现场工作中运用频繁;写作有助于提高使用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表达能力,并有助于锻炼逻辑思维和组织材料及论点的能力,是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不可或缺的技能;通过对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发相应专题课程,满足企业深层次培训需求。

1 英语应用文评分标准及学员现状分析

学员在培训结束前,参加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usiness Foreign Language Test),简称BFT。此测试是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的国家级标准化外语水平测试,是衡量出国培训人员外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其中作文部分包含10分的应用文写作。具体评分标准为:(9~10)分:很好地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包含所有内容要点;使用丰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语言自然流畅;有效地使用多种衔接手法;格式恰当贴切。 (7~8)分:较好地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包含所有内容要点,允许漏掉一两个要点;使用较丰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语言基本准确;采用了恰当的衔接手法,层次清晰;格式与语域较恰当。(5~6)分:虽漏掉一些内容,但包含多数内容要点;应用的语言和词汇结构能满足任务的要求,有一些语法及词汇错误,但不影响理解;采用了简单的衔接手法,内容连惯;格式与语域基本合理。 (3~4)分:未能按要求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1~2)分:未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

回顾从2008年至2011年五次BFT测试应用文写作得分,成绩几乎都分布在3至6分,平均成绩在5分左右。学员应用文写作能力较弱,平均成绩偏低,并且进步不明显。

2 调查结果分析及原因汇集

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对学员展开调查分析,通过入学写作摸底测试,结合以往学员的测试结果与反馈信息,列出以下三个问题。

(1)缺乏应用文写作环境。学员在国内岗位不从事文字撰写工作,语言与文字组织能力欠缺,在国外工作中,过于依赖写作模板,疏于应用文写作的练习。

(2)课堂教法不合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写作的评价方式和态度等概念模糊,教学缺乏信心。教师对写作专项训练的指导不够理想。

(3)写作练习方法及批改方法不正确。学员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练习时易出现几种错误,如受母语表达方式的干扰过大。重视量的积累,忽视练习文章的质量。教师批改方法单一,纠正错误不明确。

3 对策制定及实施

3.1 营造英语应用文写作练习环境

传统课程安排:写作课程普遍重视议论文的练习。应用文写作处于附属地位。在工作生活中,应用文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繁。应用文体有相应的格式和内容要求,需要专项的练习和指导。

创新课程安排:在最近一期英语班中,加大应用文专项练习。改变以往写作课“一把抓”的形式,议论文写作与应用文写作分别进行。制定应用文写作课时计划,授课教师严格执行。采取分阶段测试,以分析学员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法。

3.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员单独写作,教师单独评阅”的单项交流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学员不能从教师的评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以致学员觉得英语写作枯燥无味,对英语写作失去兴趣。教师也因为采取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难于看到学员写作能力的进步,从而疏于写作教学能力的摸索。

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写作教学的实质,即在教学中让学生完成与现实生活的活动存在一定相似性的交际任务。

(1)任务前活动。教师根据不同的应用文篇章,设计、组织不同的准备活动。如词汇“大脑风暴”活动,应用文范文讨论与学习,为拓展思路而做的口头调查活动,为后阶段做铺垫的句子写作。任务前活动既可以是为写作而做的激活知识或学习知识的活动,也可以是主任务前的一个子任务或任务链的一个部分。

(2)任务中活动。教师根据具体的写作任务,包括单词、短语、句子、段落、文章、表格等各种难度,各种类型的应用文写作,把握好写作的意义与交流,使写出来的应用文具有意义和交流的必要。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如班级集体写作、小组集体写作、个人写作、社会实践写作、课题写作等。

(3)任务后活动。此阶段主要有修改,教师点评或总结,写作知识或写作技巧的归纳,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做练习等活动。修改采取个人修改或集体修改两种方式。写作知识或写作技巧的归纳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后活动也是任务链中的一个任务或新一轮写作过程的任务前活动。

3.3 改变写作练习及批改方法

薄弱环节归纳:开学时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期望以及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认识。学员认为自己在写作的词汇量和组织结构方面较弱 ,比例分别为41.5%和29.2%,故最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过程式练习法:即教师批阅与学员合作批阅相结合。教师批阅采用将错误分类的方法,通过数据向学员直观地展示写作中存在的不足,让学员明确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进而认识到过程式练习法要求反复修改文章,并非单一追求写作结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学员合作批阅,要求准确判断出别人作文错误处的性质,并写出评语。每篇作文要求学员写初稿、修改稿和终稿,并经历学员互批和教师修改过程。随着反复修改及教师讲评,学员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例如在一封商业信函中,学员犯了两个句法错误( SYN ),两个格式上的错误( FMT ),一个标点符号错误 (PUNC)。

练习的重点在于使学员的主动学习最大化,提高英语实用能力,能够运用英语准确、流畅地表述自己思想和观点。即使工作中碰到没有学习过的文体,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方法去应对。

4 教学效果

2011年7月23日,学员参加BFT考试。24名学员应用文写作部分最高得分9分,最低得分5分,平均成绩为7.2分。平均成绩比以往提高2个百分点,学员平均成绩显著提高,整体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从学员的反馈中发现,本教学研究一方面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员的职业素养,使学员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上一篇: 社区护理管理论文 下一篇: 教育教学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