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人发展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与人发展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与人发展论文

篇(1)

教育可理解为一种价值观引导下的活动,围绕这种价值观展开的教学活动才更有意义,固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极为重要,但这背后以怎样的精神来推动才是核心。

一、人文精神――我国传统文化的根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先秦时期形成的内涵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形成的标志,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主流文化的主题精神,人文精神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人文精神的存在,周人在对夏商以来统治技巧总结的基础上,将目光由“天”转向“人”。到春秋战国时代,管子率先提出“修旧法,顺民心”。至孔子时对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所讲的“仁者爱人”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更是为后世“以德治国”的正统思想奠定了基础。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思想较多保函了人文精神的精髓,其具体表现在“以人为贵”、“以人为本”和“仁者爱人”的思想之中,分别从不同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价值。到了汉代,“德治”、“仁政”的思想更被用作为政治方针,成为规范人们言行的社会法则。唐代更是注重文人的素质和修养,丰富了封建的正统思想。总体上,人文精神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始终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着。

二、道德至上――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特质

中国人文精神的崛起源于对神的崇拜逐步削弱及对天命的怀疑。那么,在神鬼受到怀疑之后,究竟由什么来指导人事,决定国家的命运呢?这就是“德”。

德作为一个政治范畴和道德范畴出现在周代,周人在分析其取胜的原因时,认为是周王用德,所以得到“天”的任命。周人因此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而后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将道德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德的权限进一步扩大化。除政治领域外,道德在文学和经济领域也具有相当高的力量和权威。

文学方面,隋唐的古文运动明确打出了“文以载道”的旗号,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界定为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上,认为道德高于经济。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认识基本上局限于人自身道德的完善,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在于对自身道德本质的修养和践行。后林语堂指出,中国的人文主义有三个要素:其一是对于人生目的与真义有公正的认识;其二是强调个人的行为要以此目的为指归;其三是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在于明理。至此,人文精神与道德至上的结合,就产生了道德的理想主义。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道德都是一种“绝对命令”,具有最高的价值,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特征所在。

三、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

对比传统人文精神更强调人的集体利益,当前的人文精神有更广泛的内涵。在人文教育日益引起重视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培养已进入课堂,语文课程作为最具有人文性质的科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①人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人文教育的过程,即是让学生学习和内化为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的过程。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标志。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获得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语文课程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肯定学生自身的价值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学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思维空间,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其次,要善于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平衡语文知识与学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推理。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传授语文新知识,其目的是有效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从而更好的指导语文实践。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常用工具书搜集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利用所占有的资料对文学作品加以分析,从而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获得需要谋求语文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不能顾此失彼。

(三)通过语文学习实现自我,完善个性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通过语文教学,不仅是直观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从而使其个性能够得到健康发展,这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高体现。

不仅如此,语文人文教育还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批判和反思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对自然和社会的理性认识,形成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纵观我国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从其产生及发展的过程中来看,都体现出了鲜明的特征,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可以说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益丰富的今天,人文精神又被赋予了更新的更高的内涵,这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人文教育的审思[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篇(2)

教育理想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观念,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它通常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并和教育的实然状态相区分。

尽管客观现实对教育理想的产生和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但教育主体对理想的教育形态的追求却是从没中止过的。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充分发展以及个人能力和社会全体成员能力的统一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解放全人类,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统一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组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期望,也是受教育者自我的价值追求,因而是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而且,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理想的实现过程。因此,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

一、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

作为人们的理想追求,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也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

教育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内在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须遵循的规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来认识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相互关系。托尔斯顿·胡森(Husen·T)把教育平等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教育起点的平等体现为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教育过程的平等是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以及其他教育影响因素(教材、教法等)在教育活动中所享受的平等,而教育结果的平等则是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中的主体的最终体现。综合教育平等这三方面的内涵,教育平等就是指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中的平等权利的实现。教育理想的实现,不能不以教育平等这一内在条件作为前提。

社会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外在条件。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必须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处理好与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人口、资源、民族、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并对这些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涉及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应当说,社会平等体现为在同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阶级和经济能力不平衡的存在,人要享受平等的社会权利只是一种理想追求。当教育理想适应社会关系发展规律时,它就会相应得到实现;可一旦教育理想与社会关系发展规律不相适应时,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就会成为教育理想实现的障碍。可以说,教育理想的方向性和可行性掌握在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阶级所能实现的社会平等程度上。

教育理想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随着主体认识的改变与社会背景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理想的设想也会发生转变。但无论这种主观期望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教育理想的实现都不能超出其内部关系规律和外部关系规律。教育理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形态,与教育平等、社会平等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教育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因此被称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如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中的“每一个单个人”的发展。然而,没有教育平等,就不可能实现个体的整个身心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人的发展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而不应是一部分人得到发展,另一部分人却得不到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教育就要通过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来促使个体整体素质的发展,而教育平等则是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人即目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只有尊重每一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做到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育起点的平等,是指教育组织为全社会的各个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应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自由、和谐、全面、充分地发展。各个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接受教育的起点也应有不同。教育起点的平等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起点,个体如果享受不到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连最基本的发展机会都不存在,那么其全面的发展则无从谈起。

真正的教育平等不仅仅是教育起点的平等,而且是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所应享受的受教育的平等,是指每个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都享受到的平等且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思想的本质并不在“全面”二字,而是表现在个性发展、自由发展以及自由个性(即独立个性)的发展。在每一个受教育者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未特定化”都不同的情况下,却采用相同的教学规则、教学方式及教材等进行教育,是无法培养个体真、善、美统一和谐的理想个性的。在我国教育传统中,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学记》中提出的“豫时逊摩”的教育原则,都闪烁着“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之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是否具有平等的理念,与能否实现教育过程的平等有最直接的关系。教师面对在智力、个性、相貌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都应给予尊重。“人格的尊严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均等的,不管地位、才智、经济的差别多大,人本身作为应该被尊重的主体,而具有绝对的价值,尊重是对人格的承认,也是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根据教育平等的差异性对待原则,教育应使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得到最大的利益,为有所差异的个体人的发展提供合理的、有所不同的机会。另外,应重视对从教人员平等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对于天赋较低的、个性素质不好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以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受教育的环境,使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体验到机会的平等,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只有在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实现平等,教育结果平等才会实现。个体在诸如禀赋、能力等生理心理条件方面以及生活环境、机遇等社会条件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差异,这也就导致个体在以后各自发展的结果产生差异。对于众多不一样的个体,却用统一的结果来规范,这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教育结果平等的具体体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评价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性和科学性,能否引导每一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结果,获得自由的发展。

三、社会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无不是一个历史范畴,受到他所在的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制约,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发展也现实地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是人在自身社会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发展,是人在各种素质综合作用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从缔结社会的意义上说,每个个体人的基本贡献均是不可缺少的,是平等的。也正是由于得益于每个个体人的“前提性贡献”,人类社会才具有自身特有的种属尊严,个体人也才因之具有相应的作为人的尊严。

因此,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应是平等的。

对于教育来说,社会平等是指:不论人在种族、民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社会出身、家庭背景等存在任何差别,都不能限制、取消或减弱教育中的平等对待。它体现在:①某个体或某团体进入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的平等;②不使某个体或某团体限于接受低标准的教育;③不为某些人及团体的利益,坚持分流教育制度;④不使某些人及团体处于与人的尊严不相容的境地。体现社会平等的教育,才“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社会平等是保障教育平等的外在条件、导致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加剧,很大程度是源于社会的制度性和体制,如精英教育政策、重点学校制度、择校高价生规则、教育特权和教育腐败等等政府的教育公平政策是调节教育活动.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根本。提高教育政策的平等程度,不仅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政府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通过完善政策、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教育活动公平运行,使社会各阶层的受教育群体和个体所享受的教育利益相对平等。

社会平等也是人的发展最为基本的外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平等的发展:《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款宣称:“不论礼会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的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早主张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广收门徒。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一夸美纽斯也在《大教学沦》中明确指出:“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社会平等足一个相对存在的范畴,社会平等的程度越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没有社会平等这一外在条件,人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人的身心就不能获得健全的发展,自然也不能做到与社会和谐发展了。

四、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互动

篇(3)

二、上海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上海从1993年起,抚顺和沈阳从1999年起都已发生人口自然负增长,其他30多个大城市也将紧接着相继发生类似情况,因而相应的协同不但具有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更有局部性和全国整体性。因此,有关政策的研究可在上海先行试点,而后逐步推广。

1.学龄人口数的峰谷交替对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大影响

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必然导致学龄人口数的峰谷波动。1982年前后,出生人口数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每年出生人口数一般在15~20万人,但近几年出生人口数急剧减少,1995~1999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数只有6.61万人[5,8],形成低谷,对教育冲击极大。这样,1~3岁入托的人数和4~5岁入园的人数也就相应出现峰谷交替,因而原先适应15~20万幼托人数的教育资源严重多余。目前上海市的小学生源急剧减少,约为10万人左右,如图5所示[4]。而原有教育资源却能适应15~20万人的生源,从而也导致了严重的多余。但按照上海人口规模目标的要求,15~20年之后的生源又将逐步回复到15~20万人的等级,因此,对多余的教育资源又不该任意搁置与浪费,应予更加合理的调整和配置。

附图

图5上海市2000~2020年小学生源人数与可容纳量预测

上海市高中教育的调整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其初中毕业生人数1998年已达最高峰值21万人,从1999年开始有一个小幅回落,2001年又将回复到较高水平,如图6所示[4]。

附图

图6上海市1996~2020年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招生能力预测

上海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挑战。由于80年代初上海人口生育的小高峰,大学学龄人口数的高峰期也将来到。而从上海市1993~1999年人口负增长的情况看,到2011~2017年,大学学龄人口数将急剧减少[8],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相应的教育资源也将难以得到优化的配置。

2.外来劳动人口增长对人口整体素质提高提出的新要求

外来人口的稳步增长是影响上海人口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993年至1998年5年间,全市常住人口由1403万增加到1464万人,其中增加量的80%为外来人口。每年在沪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口约有200万人,90%以上是中青年,其中60%~70%的人处在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中,已成为上海事实上的居民。外来人口子女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平均每年级人数约达1.5万人,在一些外来人口聚居的区域,会给教育资源的布局带来较大的压力[4]。

三、北京等各大城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北京等各大城市也会相继出现上海市目前所面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类似问题。抚顺和沈阳1999年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北京、大连、天津、长春和吉林5个大城市也将在7年之后紧接着步入负增长,形势也相当严峻;其他如哈尔滨、南京以及郑州等20多个大城市也将相继出现类似情况。同时,各大城市的资源配置又互有关联,并非完全孤立,运作得好,可以在地区上时间上互补协同,发挥更大效益;反之,相互之间会形成冲突和冲击。因此,我们应从全国整体上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我国大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中国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尽快建立大城市的“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跟踪人口控制的现状,及时掌握学龄人口数峰谷波动的情况,探索各地生源峰谷互补的可行性,发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性,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开放的力度,提炼或制订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

2.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和调剂生源

学龄人口数峰谷交替现象所导致的生源多余或缺乏已成为困扰各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性难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教育资源也可能会进入一些大城市,争夺部分生源,导致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将对教育事业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大城市可以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充分发挥各地生源在峰谷上的互补效应,可以跨省市扩大和调剂生源。各类学校应相应地完善软件设施,强化内部管理,充分提高原有教育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3.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和调整的力度

各类学校应利用生源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峰谷现象,有序地加大师资队伍培训、调整和提高的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有责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各类学校应针对老中青三代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以确保教育队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强化教育资源的多元化运作——部分教育资源作为非营利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教育资源多元化的运作方式,可有公办、民办、引进外资协办及混合办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资源都可作为非营业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民办学校,在特殊运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清民办学校的意义。要纠正“私立学校即贵族学校”和“私立学校即私有学校”等片面观点;(2)民办学校要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进行运作,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单位;(3)抓紧政府立法,大力加强民办教育的法制建设;(4)政府应为民办学校提供适当的支持、资助和监督[9,10]。

对于公办、协办和混合办等学校,情况更复杂,既有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部分,又有教育资源的富裕部分,如何按照非营利性产业的方式特殊运作,相关政策应进行专项的研究。各大城市应把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使民办、公办、协办和混合办等学校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合理运作,使其在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别强调:“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发展,走改革创新之路。”经过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显然,上海市在各大城市中很有超前性,由此引发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与试点极具紧迫性。同时,各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互有关联,并非孤立,存在着全国的协同效应。因此,对我国大城市人口控制和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协同研究,对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步伐、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口与教育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当前,人口和教育已成为世界上两大社会问题。

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严格控制,人口年龄结构却发生了峰谷交替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从我国人口发展的这种态势来看,大城市平均领先于全国约25年[1,2],且其教育资源又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因此,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同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研究就应及早提上议事日程。过去对此问题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研究[3],使人口控制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协调。因此,在强调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今天,解决人口与教育的协同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蒋正华.全国和分地区人口预测[Z].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3]王浣尘.人口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内部资料)[C].2000.

[5]刘永良.上海人口负增长与计划生育[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7]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篇(4)

一、制约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资金投入过少

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对学校办学资格的审批、评定,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学历的发放缺少有效制约和监督,成人教育的诸多工作缺少相应法律依据。成人高等教育几乎是高校自己的办学行为,主要依靠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进行自我约束。缺少了法律法规的外在刚性约束,各学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有不同程度的违规行为。对办学过程中的乱设教学点,乱办学,乱发文凭等现象难以有效监控和治理,使得唯利是图的学校有机可乘,肆无忌惮。由于缺乏统一的审批、监督、管理机制,各院系举办成人教育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成人教育办学鱼龙混杂,破坏了成人教育办学环境,败坏了成人教育的声誉,降低了人们对成人教育的信赖和期待,降低了成人教育学历的含金量。

(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教学质量

市场经济条件下,急功近利和浮躁的风气也影响到成人教育。许多学校没有把成人教育作为基本任务,仅仅是把它看作增加收益的途径,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片面重视经济效益、招生规模,忽视教育质量,对成人教育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明显不足。自2002年以来,由于成人教育学历吸引力减弱,普通高校扩招等原因,成人教育传统生源质量下降,生源数量急剧减少。各校为抢夺生源,保持办学效益,花样百出,违规行为时有出现。招生时做虚假广告,不实承诺,降低分数线,教学管理中放松要求,考试中睁一眼闭一眼,已有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实行宽进宽出的办法,以帮助学生较容易获取学历来吸引生源,助长了混文凭的风气,同时降低了学校的声誉,以致影响以后的招生,形成恶性循环。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成人教育应该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和各种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提高他们工作的适应性。可是我国成人教育仍以学历教育为主,偏重书本知识,注重理论性、学术性,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岗位技能培训、项目培训、专项技能培训等形式的非学历教育所占的比重较小。在目前学历补偿阶段已经完成,学历需求日益饱和的情况下,成人教育的学历教育反倒局限了生源,招生面狭窄,降低了对其他人的吸引力。学校不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开设专业,而是根据久不变更的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学校开设什么学生学什么,脱离实际需要办教育。成人教育缺少应用性、社会性、技能性,面向市场的办学体制还没有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四)“普教化”倾向严重,缺少成人教育特色

我国的成人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化”倾向,课程设置基本上与普通高校一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几乎完全照搬普通教育,只不过在内容上有所删减而已。考试也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考核方式,以记忆学习为主,短期内学习后学生只能仓促应付考试,而对教学内容根本无法理解和消化。有的学校盲目开设新专业,有什么生源就开设什么专业,已有的优势专业因此受到削弱,新设专业竞争优势不强,专业开设随意性比较大。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和考核,都忽视了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使成人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丧失对成人对象的吸引力。

(五)教师队伍建设欠缺

首先,兼职教师将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照搬到成人教育中。教学缺少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大多数兼职教师已经承担了本部的教学任务,教学负担很重,没有时问也没有精力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来备教材和备学生。第三,由于成人教育激励机制不足,兼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工资调整等与成人教育无关,兼职教师任课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增加一定经济收人。由于对成人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偏差,部分兼职教师存在着责任心不强,教学应付草率,无视纪律,上课随意性大的情况,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成人教育缺少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很难有效监控并缺少制约的手段。从另一个方面也间接纵容了部分兼职教师的不当行为。

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相关成人教育法律法规,适当增加成人教育投入

要使成人教育健康发展,必须有法可依。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刚性规范约束成人高等教育行为。在此基础上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审核学校的办学资质,监督办学过程,加强宏观调控,从宏观上指导、检查成人教育。对那些办学资质不足,教学质量低下,社会声誉不佳的学校限期整顿或取消办学资格,促使教学资源向有条件的学校流动,提升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声誉,优化成人教育环境,避免成人教育由于不良学校的干扰恶性竞争,走向误区。

政府应该适当增加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切实支持和鼓励成人教育的发展。目前,各高校由予校园规模的扩大,校舍的更新,教学楼的翻建等投入巨大,基本上是负债运行,自顾不暇,无力兼顾成人教育,甚至还希望通过成人教育来弥补经费的不足。成人教育基本上是在极艰难的情况下,维持运转。因此,要想根本改变成人教育目前的处境,从以赢利为目的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方向,就必然要进行资金投入。成人教育有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不必担心生存问题,才会优先考虑教学质量。政府也可以通过控制资金流向,对成人教育进行有效的制约。不能“既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任其自流。欧美很多国家成人教育发达,和国家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在目前阶段,依靠各继续教育学院和培训学院自身的力量来发展成人教育,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多。

(二)确立教学质量生命线的观念

办好成人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各高校盲目追求短期规模效益,忽视长期教学质量,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办学声誉。随着竞争形式的不断严峻,人们在重新审视成人教育发展时进一步认识到质量优势在竞争中所占的主动地位和“以质量求生存”的深刻意义。各高校应该转变观念,摒弃浮躁思想,把成人教育真正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为成人教育的发展解决好人员、场所、经费等问题,为成人教育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使得成人教育可以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把教学质量搞上去。

(三)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成人教育优势

成人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改变以提高学历为基础的办学目标,坚持市场性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拓宽办学渠道,扩大办学空间,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成人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所在。扩大学校和企业、和社会的联系,积极向企业、社会、社区、农村寻求合作单位和教育项目。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无法为员工提供岗位培训的企业提供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公关礼仪培训,沟通技巧培训等,既保证,了生源,又获得了利益。还可以将成人教育面向需要提高种植、经营技能的农民,促进新农村新农民的建设,面向需要技术培训的下岗工人以及众多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应付转岗、再就业等竞争压力的在岗人员。

(四)改革课程设置,增强应用性和实践性

篇(5)

成人教育从本质上说既是培养成人、发展成人的理念与实践活动,也是一类重要的上层建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同理:经济发展决定成人教育的变迁与发展。

1.为成人教育提供对象与时间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庶、富、教”的思想,认为国家要繁荣昌盛,一要人口兴旺,二要百姓富足,三要赋予教养,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应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前提。人类迄今经历的四个经济时代———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前两个时代生产力极度落后,学习、教育是上层阶级的特权,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暇学习。工业经济时代技术被引进生产领域,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市民具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参与到经济活动中,随着生产环节日益复杂化,生产手段不断革新,知识、技术更新换代加速,迫切需要成人持续接受教育。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成人教育学校———英国诺丁汉成人教育学校就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

2.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决定区域成人教育的结构与层次成人教育体系从纵向维度依次划分为五部分:成人扫盲教育、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成人教育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级别。国际范围内按经济发展程度可将全部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不发达国家,如非洲国家,居民温饱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基础教育发展薄弱导致社会文盲普遍,所以成人教育着眼于较低层次的扫盲教育和成人基础教育。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国家教育经费充足,高等教育几乎得到普及,其成人教育聚焦于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和闲暇教育。按经济发展水平可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东部地区享受到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30多年的积累使其经济实力远超西部,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三、二、一”的合理格局,其成人教育注重高层次的技术型、服务型人才培养,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高、第三产业滞后,其成人教育仍将大力推进扫盲教育和成人初等教育。

3.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成人教育的速度与规模教育领域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盛行。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相对充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前提条件,基础教育根基稳固,社会成员素质相对较好,同时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动机较强烈,我国区域间的对比更加强烈,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经济落后致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文盲率偏高,居民的学习需求与动机不强,导致成人教育事业发展迟缓。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发达的经济水平为教育事业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市民原有受教育程度高,且终身学习意识强烈,成人教育事业类型丰富、发展超前。

4.经济发展制约成人教育的教学工具与方式中国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东部地区和城镇的教学工具已经从“粉笔、黑板、教材”三件套过渡到“多媒体”等信息化教育手段,而广大西部地区和绝大多数农村依旧停留于三件套组合阶段。我国的成人远程教育方式也从最初的信件函授教育发展到后来的广播电视教育,直至现在的互联网在线学习,这种转变过程皆伴随着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

5.经济发展影响成人教育办学形式从历史上看,建国前期经济落后,当时成人教育的办学虽形式多样———识字班、劳动补习学校、巡回施教车、民众问字处,但办学条件简陋、场所流动性强、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目标层次低、缺失健全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国成人教育办学类型日益丰富———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函授教育、开放大学、高等院校自学考试、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场所固定、师资稳定、教学内容体系化、办学目的多元兼顾,逐渐确立了完善的制度,改变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

6.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要求成人教育开阔视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就要深化对外开放格局融入世界,去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带动着各国间文化、政治、科技等领域广泛的深层次合作与交流,成人教育应当主动适应这种动态变迁,去迎接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成人教育在政策实践方面强化国际交流意识,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保持兼容并包的心态,积极参与并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在借鉴推广方面要放眼世界,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取长补短,引进国外成人教育发展的先进技术、师资、成果、经验,弥补国内发展空白与不足,同时也要发扬本土成人教育发展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广传播。

(二)成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经济发展对成人教育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成人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同时具备能动性,影响着经济的动态变迁与发展方向。

1.反向阻碍作用

成人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并不永远维持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当成人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可承受范围即过度教育时,造成人力资源供过于求,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当成人教育的类型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协调时,导致结构性失业,各产业发展失衡;当成人教育被忽视而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时,人力资源供不应求,束缚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人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失调时必然会对个人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进步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正向促进作用

(1)进行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

成人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直接发生在两个客体间,而是通过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投入到社会事业而发生效力的。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成人教育的转化功能实现的,即数量转化、素质转化、结构转化,成人教育可以将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将体力劳动者转化为脑力劳动者,将低级工人改造成高级工人,将素质单一的工作者培训成综合型工作者。成人教育能够增加劳动力的数量,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优化劳动力的结构,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2)普及科技知识,更新生产方式

美国科学计量学奠基人普赖斯综合、分析了大量统计资料,以科学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不同年代的科学文献量在坐标系中逐点描绘出来得到普赖斯曲线,它近似地表征了科学文献数量的增长与时间成指数函数关系,如图1。而且据预测,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个人在整个学龄期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获知识总数的5%~10%,其余90%~95%的知识需要在生活工作中学习。发展成人教育便是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丰富劳动者的知识,改善劳动者的行为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引导其创造新科技,发明新工艺,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更新生产方式。任何技术改进与创新都凝结着各领域劳动者的智慧,知识从何而来?知识更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现今知识爆炸式增长、技术换代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更加凸显成人教育的地位与功能。

(3)加速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生存越来越依靠现代管理人才,依靠经验、猜想、计划、指令的传统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未接受系统的管理知识学习或培训前,个体进行决策、管理大都处于盲目状态,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成人教育通过组织系统的理论学习、案列分析、情景模拟,给管理者带去先进的知识,可以更新其观念、发展其能力、提高其管理水平,并促进管理者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维持企业长远发展。

(4)挖掘资源潜能,发挥社会经济效益

节约,是另一类型的创造。发展成人教育可挖掘潜在资源,聚合现有资源,充分提高资源的潜能。成人教育拥有丰富的办学形式,既有规模化机构,又有灵活教学点,点多面广,能整合利用分布在社会的零散资源。社会上分散着众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物力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活动中心、广场、纪念馆、军营等,都可以将其置于成人教育的覆盖范围下。社区、企业、学校拥有众多能人异士、退休职工、退休教师,可将他们聘请到成人学校、教学点、机构,发挥余热,服务他人,实现人生价值,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5)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未来区域经济结构将形成“三、二、一”的合理模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培养适合各种产业需要的各级各类技术型、智能型、管理型人才。成人教育既有培养市场需要的知识型人才的学历教育,又有通过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培养满足市场迫切需要的现代技术人才。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是国家取得飞速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对此成人教育必须发挥其应有的特色与优势,培养数量稳定、素质良好、结构优异的劳动者队伍。为满足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成人教育应通过培养高新技术型人才、培训服务型人才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以促使经济发展方式平稳过渡。

篇(6)

2.成人教育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的共同努力

2.1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把好成人高等教育的“总开关”教育是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的组织、大力扶持和监管。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许多高等学校过分追求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追求办学规模,急功近利。在专业设置上,一些高等学校不突出各自的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及人才特色的优势,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开办什么专业。这种不顾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盲目扩大招生范围和规模的行为也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声誉和教学质量不高的一大因素。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活动的主要管理、领导和组织者,在成人教育的监管上应积极作为,针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现状,加大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校外教学点专项治理和清理整顿,规范办学行为;其次要积极探索在成人教育招生方面进行改革,结合高校实力与特点、地域等特点,在招生规模及办学层次上进行改革试点,源头上把好关;要加强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站点的收费监管,研究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费的统一收费和返还标准及程序,刹住教学站点竞相降价导致的教学管理乱象;还要积极引导高校结合成人教育新形势,在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依据自身特色和成教学生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改革,积极适应新常态。

2.2高等院校要落实办学主体责任,做好成人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发展与转型成人高等教育三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完成了学历补偿的历史任务,但也出现了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声誉的质疑。如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声誉,是全体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高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成人高等教育亦是如此。成人高等院校要积极研究新常态下成人高等教育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和声誉,如何结合国家教育发展新形势促进成人教育的新发展。首先,高校应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成人教育的信息化。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时间、学习能力等的差异,传统的集中学方式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加剧了学生的工学矛盾。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国家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普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专业人才培训平台的优秀课件为成人高等教育的网络教学提供了较多的资源和平台。成人高等学校应积极联合起来,按照学科优势和特点,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成人教育网络化的进程,同时,在面授教学、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更加贴近生产一线,促进学生以学习提高工作能力、以工作改进学习效果。最终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便宜性和吸引力。其次,高等院校要认真研究学习国家关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这就给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指导。成人教育2.0多年发展的办学经验与学科积淀,对于职业教育这个年轻的学科发展具有天然的促进能力和吸引力,同时职业教育也给成人教育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既有利于突破成人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篇(7)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标准。最近,看了《皮亚杰教育论著》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尤其是这本著作中所提出的认知发展论观点,使我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一、学习理论

皮亚杰在认识论基础上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学习观。他认为以往对学校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经典的看法是,学习是建立在刺激反应的图式上的,我认为这一图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完全地解释认知学习。”他认为学习不是先有刺激后又反应,而是先有反应后又刺激,刺激与反应之间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联系。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地,强调主体的自身活动。

皮亚杰提倡活动学习和活动教学。他所说的活动主要是指主体的操作活动,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外部实物操作,还包括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内化了的思维动作。皮亚杰认为人类认知起源于活动,从个体的发展来说,认知的最初发生也是从动作开始的,活动使儿童的认知得以发展,他把活动看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连接点。从这一观点出发,皮亚杰认为活动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共同活动使智力得到发展。另外,皮亚杰还重视游戏活动在认知和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把游戏看做是“对有机体身体的发展有益的一种准备练习。”还把它作为一种使“同化与顺应之间日益不断地综合以达到完全适应”的工具。

皮亚杰还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他提出主动自发的学习,“在求知过程中,主体是主动的,”“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要求儿童愿意做他所做的事情;他们应该主动,并不要求他们应该被动。”同时还强调兴趣、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是“借助于个人的需要与兴趣为基础的自发活动。”认为兴趣是同化作用的动力因素。

二、启示

(1)重新考虑注入式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虽然注入式教学法在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注入式教学,即教学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手段而不管儿童是否愿意或有能力接受,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个体在接受新的刺激物时,往往将其与已有的图式结构进行比较,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度越高,那么学生接受新刺激物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被动的去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将严重阻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正如皮亚杰所说“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

(2)重视游戏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时候觉得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不良习惯,使课堂处于无组织状态。其实不然,正如皮亚杰指出,“游戏是对有机体的发展有益的一种准备练习,”“从感知运动的练习与符号这两种主要的形式看来,游戏乃是把现实同化于活动本身,活动是有其必然的持续性而且按照自我的需要改变着现实……”通过游戏活动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学生来说枯燥冗杂的学习中,同时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有重大作用的。

(3)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皮亚杰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这四个阶段是连续性和有次序性的,并且每个阶段都有他自己的阶段性特点,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都不可避免的经历这几个阶段。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时关注学生从前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之间的逻辑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育过程同样也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到繁的次序,针对不同的智力发展阶段而施以相应的教育。正如小学的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进入中学阶段,课程标准更多地是要求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4)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总是忙于传授新知识,这种近乎“灌输”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皮亚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个体的图式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认知结构得到改变。因此,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学习,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只能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在保证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同时给予及时的指导,那种“灌输式”的学习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潮流下,教师更应该学好新课改理论核心,改变传统性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真正自由、自主的环境当中学习,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同时教师做好指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卢F译,皮亚杰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皮亚杰著,傅统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

[3]梅祖培等译,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第三卷)[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5.

篇(8)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因现代化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又依赖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笔者认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教师能够适应学校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既能胜任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能适应今后的发展要求,身心协调、专业素质及各方面能力能够持久而强劲地发展。初任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顺利与否,不仅关乎教学的有效性、工作满意度以及职业持久性,也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

一、当前初任教师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初任教师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一个关键期,也是一个充满困难和考验的过渡期。在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许多初任教师会出现各种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点:

1.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缺乏

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指教师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发展潜力,结合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对现在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过程制定的具体的行动方案。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初任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能够理性地审视自己,减少自我发展的盲目性,提升自身成就感和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相对薄弱、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较差、缺乏自我规划行动、没有明确方法指导等诸多问题。如有研究者通过对中青年教师的调查发现,[1]在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方面,只有17%的教师熟悉,54.9%的教师一般了解,24.6%和3.4%的教师比较陌生和从未听说过。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方面,40.2%的教师经常思考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成功,50.0%选择偶尔,9.8%的教师从未想过。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在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上没有掌握自我的主动权。缺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无疑会影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2.教学效能感不强

教学效能感(teachingefficacy)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成功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期望、知觉、信念和内在感受。它通常分为一般的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前者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一般问题的看法与判断,后者则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的认识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业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初任教师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教学经验不足,未能认识到教学效能感的作用,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比,他们的教学效能感还比较低。如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更有信心,对教学抱有更积极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新手型教师来说情况则相反,他们具有较低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对自身的能力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对教学常常感到沮丧、挫折。[2]

3.实践性知识缺乏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融合个人经验及个性特征,体悟和洞察教育理论之中的意蕴,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运用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知识。它包括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内容知识”的理解与转化、教学策略的把握和灵活运用、教师个人教育信念、教师自我了解与调节、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沟通、应对多变的教育情景的教育机智等。[3]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教师教育经验的成熟,坚定职业信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专家型教师相比,初任教师并不缺乏理论性知识,但实践性知识匮乏。曾有学者对教师做过的调查表明,在教师最初教学时经常遇到很多困难,其中,教学管理能力差,难以维持课堂纪律,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师生关系处理棘手,排在前位。[4]

4.人际关系不和谐

初任教师由高等院校到任教学校,经历着身份、角色、责任的变化,是其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些刚入职的教师除了要应对教育实践中的诸多挑战,还面临着融入学校的社会和文化的问题。他们强烈希望被学生、家长、教师和管理者接受。但是由于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他们在处理与同事,尤其是学校领导、家长等之间的关系时,常常很被动,不能得心应手。据相关资料显示,初任教师本人认为存在人际关系影响的比例为61.2%,35岁以下教师感到压力最大,在环境、工作、经济、人际关系压力源中,人际困扰是非常重要的压力源。[5]人际关系不和谐往往给初任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困惑、焦虑、紧张、烦躁等,这些心理症状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其自身可持续性发展。

二、促进初任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为了使初任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顺利从新手型教师过渡到专家型教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

1.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做目标明确的人

首先,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初任教师要从综合能力状况、个性特点、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对自我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以便在职业生涯的设计中扬长避短,减少盲目性和模糊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和目标。职业发展目标是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初任教师可以从近期(第一到五年)、中期(第六到十年)和长期(第十一至二十年)三个阶段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短期目标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尽快适应教学环境,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掌握教学与管理班级的技巧,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手教师。中期目标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教师要能够在教学中探求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成为业务扎实、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熟手型教师。在长期目标阶段,教师要成长为具有强烈的职业成就感,学识渊博、目光远大、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各个方面都较为成熟、完美的专家型教师。

在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和目标后,初任教师还需采取相应的行动方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管理。初任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课题研究、学术讨论、校际交流、在职培训等活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还应定期反思个人的规划目标,剖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根据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目标。

2.努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做充满自信的人

其一,在不断“试误”中积累成功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建立在教师对其以往教学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多次成功的教学体验会形成教师较高的教学效能感,而反复失败的经历则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途径。初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还未形成,容易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改变与提升。因此,初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在专家型教师的指引下,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不断的“试误”过程中积累经验,在经验的累积过程中增长教学能力,增强教学信心。

其二,进行恰当的归因。归因是对自己行为的结果产生原因的推论,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结果及其评价方面的认知。将教学的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强等内在因素,把教学上的失败归因于教学策略应用不当及自己努力不够,有助于教师自信心的建立。初任教师要学会积极、良好的归因,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关系,不断改进自己,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建立良性的循环。

其三,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反思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再思考,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自我观察和反思。教师对日常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理性、客观的认识,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在行为背后的观念正确与否,从而使教师不断积累成功的教学经验,强化其正确的行为及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和自信心。初任教师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分析自己所做的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发现自身教学知识结构的缺陷和教学能力的不足。

3.多途径增加实践性知识,做乐于学习的人

一是可采用认知学徒制的学习模式。认知学徒制是一种从改造学校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出发,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学习模式。[6]它强调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双方高级认知活动的绝对参与,强调情境学习和专家实践文化,注重双方自我设计活动的自主与自由。采用认知学徒制学习模式,初任教师通过观摩专家教师的教学活动,接受专家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形成教学实践的互动场域,熟悉特定情境下专家教师通过行为表征出来的隐性知识,逐步使镶嵌于专家教师身上的那些隐蔽的、情境性的实践性知识得以清晰化、显性化,使初任教师逐步习得重要的缄默知识和专家技能,丰富实践性知识。

二是可依托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要求,通过对某一真实、典型的问题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研究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其实质是学习者从经验与活动中吸纳、反思、建构个人教育实践知识的方式与过程。案例教学展示的真实的、复杂的、不确定的教学实践,使初任教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思考案例中的教学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反思能力、解决能力。

三是可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对教师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解释隐含在这些故事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教育叙事研究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有意识地叙述自己的教育经验,在融入了个人的感悟、体验、认识和看法的同时,也融入了对这种体验、感悟的分析与阐释。一方面,教师可以发现和挖掘内隐于教学生活故事背后的个人实践智慧,加深对实践性经验的反思,促进缄默知识显性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自己的实践理论进行修正与更新,使显性知识系统化。最终,教师得以建构、完善自身教育理论知识,丰富个人教学实践智慧。

4.提高自我交往能力,做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初任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入手,不断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以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其一,要善于与学校领导合作。在入职前,初任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校的日常规章制度、运作及社会政治情境。入职后,初任教师应积极向学校领导争取多种专业发展机会;主动邀请学校领导听自己的课,对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其二,要善于与同事合作。首先,在与同事的交往中,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不断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其次,主动与专家型教师交往,经常参观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课下积极与他们进行磋商研讨。

其三,要善于与家长合作。初任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及时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学校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情况;经常家访,看看家长在家中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学习的;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恰当的家庭教育方法,赢得家长的好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总之,针对初任教师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提升初任教师的素质,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 李伟.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规划问题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俞国良.专家一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行为的研究.心理学探新,1999(2).

[3] 邹斌,陈向明.教师知识概念的溯源.课程・教材・教法,2005(6).

篇(9)

一、重视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设计上,必须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的观点,配合学习者的特性,规划学习的环境、方式、内容和进程。

1.关注思维过程,提供学习机会

教师除了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之外,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才能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2.倡导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活动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是九年一贯制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之一。而皮亚杰理论也不主张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发地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自主地发现知识。因此,教师不应进行说教式的教学而应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与现实世界直接互动,从而获得知识和学会运用知识。

3.关注个体差异,精心安排活动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皮亚杰理论认为所有儿童按照相同的发展顺序经过各个阶段,但发展速度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每个学生和各个小组的特点安排教学活动。在学习评价中,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作出科学的衡量。

二、熟悉中小学教材,弄懂其知识体系的联系和区别,循序渐进

任何学科都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性,其知识结构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是有序可循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地向前发展,同样有序可循。现行中小学教材的编排注意到了这一规律。各种知识的出现,难度的加深,都是螺旋上升式的。因此小学教师,特别是五、六年级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小学教材知识体系的熟悉和把握,也要看看中学教材,了解其知识结构和训练角度、方式的发展走向,教学中注意为中学学习做一些必要的知识铺垫。作为中学教师,同样要看小学教材,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发展。运用知识迁移来帮助学生学习,使当前学习的知识既是旧有知识的发展,又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三、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智力

任何事物都有着它自身的规律,语文学习也不例外。因此,面对七年级的学生,教师应首先向他们系统地介绍初中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知晓哪些知识是在原小学知识基础上的拓展,哪些是新增加的知识,各类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初中要学哪些知识有了总体印象,学习时就不会杂乱无章,无从下手。其次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比如,学习说明文能按照说明对象,抓住事物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的环节去学习。学习散文要懂得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把握住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或感情线索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中心。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意义识记的方法,要让学生懂得,必须把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既要理解学习的材料,又要进行必要的熟记和背诵。

参考文献

篇(10)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成人教育

1.1成人教育能够实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完整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教育发展目标的一个定位。我国目前的国民教育体系层级结构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多样化的进修培训与成人教育等。国家考试制度、证书制度、学位制度从不同侧面支撑着国民教育体系。我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比较完整,但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较高层级的教育欠发达,后续教育体系比较薄弱,对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重视不够。目前我国继续教育主要是以成人教育形式来进行。成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各级各类成人院校、培训机构、远距离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农村扫盲及技术培训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成人教育是以年龄划分的一种教育类型,实质上它涵盖了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的内容。成人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从来就占有一席之地。按大系统分类,可分为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从管理体制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教育体系是由普通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构成。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成人教育是学校后教育—继续教育的总称。因此,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善的教育体系中,一定需要完整的成人教育。

1.2成人教育可以实现人们享受教育的权利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是一个定量目标。这个目标既把握了我国当前的国情,也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盲率为6.7%。截止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文盲仍有8507万人,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不及5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14%,这一组数字清楚地表明扫盲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8507万人的后续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大部分需要以成人教育的形式来完成。在未来的20年中,按教育规划,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由85%提高到95%,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50%,则文盲、半文盲比例可下降到3%以下,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1年。这是一个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个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翻两番同步,也是将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的必然过程。保障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需要有较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人教育资源不但必须保持,而且应该发展。

1.3成人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实现途径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现代教育理念,并已逐步成为主导教育思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有天然的联系,前者最能彰显后者的特征和原则,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的最先接受和传播的类型与通道。成人是接受终身教育的主体,接受教育时间最长、活动空间最广,获得的知识比重达90%~95%。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只靠传统的、正规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全社会的配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来提升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是有限的和阶段性的,终身学习的无限需求只能通过多样性的成人教育来完成。教育将从一种强制的、功利性的灌输,转变成贯穿人们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成为自下而上的状态和准则。必须着手将社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转变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状态。接受成人教育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必然过程。

1.4成人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的主要目标。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人的发展与时展共进这一客观规律所制定。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从人的知识到能力,从品质到心理的全面健康,就是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多种要素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具备高学历、高技术、拥有实用和赢利知识的人,还应该是目标高远的人,是追求和谐发展、珍爱生命、意志坚定的人,是有理想、信仰追求、崇高文明的人。人类要追求生命质量与自我完善,还要通过以成人教育为表征的继续教育来承担起这一义务,因为成人可以通过回归教育认识世俗价值观的缺陷,医治思想深层的精神症结。由于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远距离、“虚拟化”、有针对性的短训、有选择性的“教育超市”,使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可能。只有用“大教育”的观念,整合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知识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才能从更大的社会范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现阶段成人教育的现状

(1)我国人口众多,物质水平落后,经济发展离现代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劳动力市场整体水平落后,就业难题多,职位岗位相对缺乏,这就要求人才市场在选拔人才的时候界定一个最低的进入门槛,通常是用文凭加以限制。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教育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文凭的获得有一定限制,人们便寄希望于成人教育文凭,这种重量不重质的“工具理性”取向损害了成人教育的初衷,也必然降低其整体水平。

(2)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所造成的下岗失业问题困扰着很多人,要想让他们面对新的就业环境就要进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

(3)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工作种类、工作机会随之相对增多,但是另一方面,现有劳动力单凭以前的技术很难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压力,即便技术上占有绝对优势,由于外语、国际法或国际贸易上的知识缺乏,也大大降低了竞争力。

3成人教育的创新

3.1树立新的教育与学习观念

传统教育与学习的观念是,一次性学校教育能够满足人一生正规学习的需要。这显然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不再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学习是无围墙的,不局限于学校学习。学习应包括在职学习、社会学习等,学习形式是多样的,不仅包括正规学习、系统学习,还包括非正规学习。大量学习是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发生的,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态度、方法、行为、习惯等。接受教育不仅是择业的需要,更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终身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2建立现代成人教育制度

成人教育的发展与促进,除了舆论宣传与倡导外,更重要的是用立法和制度保证。我国教育法规和条例在逐步完善,但是还缺少专门的“成人教育”或“终身教育”法令法规。在教育发达的国家,例如法国于1972年通过了《终身教育法》、美国于1976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法》、日本于1990年通过了《终身学习振兴法》等。这些法规的出台,都发源于成人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与核心。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各种组织的内部制定治学促学规章制度和奖励办法,鼓励成人的学习积极性和各种教育资源对成人学习培训机构的投入。建立回归教育制度,让所有的毕业生或者成人学习者,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在其生涯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回到原校或到别的任何学校接受再教育,建立带薪学习制度。

3.3划分成人教育的结构层次

成人教育由于其接受者的年龄、文化层次、专业不同,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发展成人教育也应该按照客观实际情况来决定。多种形式办学,扩大自由度,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水平,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其中来。现阶段主要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进行:一是以高等院校为依托,成立成人教育学院,这种学位授予制的成人教育是较高水平的。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开放性大学里举办讲座、培训班的形式传授知识;二是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对本单位内部职工进行长、短期的专业知识培训,这种形式范围小,但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三是社区内部培训,即针对本社区特定人员的培训,比如说,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社区可以利用单位优势对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这也属于大的成人教育范畴之内。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笔者认为第二种情况是最适合、最可行的,因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欠发达,劳动力的专业技术水平还不高,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培训,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比其他两个途径更能发挥作用。

3.4构建成人教育网络

将各种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办成学习型组织,共同参与成人教育。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有适宜的学习机会与环境。拆除成人教育机构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藩篱。组建成人教育联合体,共享广播电视、函授、自学考试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加快成教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增长,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老龄人口增多,家庭生活时间增多,社区活动的对象和时空成倍放大,但是,我国的社区成人教育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社区成人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还应该特别关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还停留在扫盲的初级阶段,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经费,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没有农村的成人教育,就没有农民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特别地关注农村成人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工业安全论文 下一篇: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