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临床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肿瘤临床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肿瘤临床论文

篇(1)

2结果

2.1临床特征。患者临床特征(表1),所有患者均无面瘫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2.2影像学表现。副腮腺良性肿瘤病例CT表现为面颊部中份肿块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多形性腺瘤轻度强化、基底细胞腺瘤延迟强化;而恶性肿瘤患者病例CT表现为肿块形状不规则、境界不清、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后轻度或中度强化(图2)。2.3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5例,包膜不完整或部分区域肿瘤突破包膜;基底细胞腺瘤1例,包膜完整。多形性腺瘤恶变(高分化非特异性腺癌)1例,恶性成分低于50%,浸润范围超出被膜的距离≤1.5mm;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腮腺内淋巴结阳性(1/2)、腮腺组织及颈部淋巴结阴性,排除口腔、鼻腔及眼睑转移性肿瘤。

2.4治疗。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以放疗。

2.5随访与预后。随访1~5年,良性肿瘤患者术后涎腺功能良好、面神经功能正常且颜面部对称,无复发及恶变;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良好,无复发及转移.

3讨论

副腮腺肿瘤的临床特征如面颊部中份肿块质地中等或偏硬、不随变化而改变等,可与发生于该区域的其他疾病作出初步的鉴别诊断,细针穿刺、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的区分。对于副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我们采用临床检查、术前B超和CT检查、术中快速冰冻活检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相结合的模式。临床上若面颊部中分肿块呈无痛性、缓慢增长,近期内发展迅速,且肿块活动欠佳甚至固定,与周边组织粘连较紧,伴有疼痛等特点,需注意多形性腺瘤恶变的可能性,如本组病例4。当然,病史短、无痛性增长肿块亦不能排除恶性肿瘤可能,如本组病例1。副腮腺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与同性质的腮腺肿瘤相似:良性肿瘤外有包膜、境界清晰、形状规则,恶性肿瘤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对周边组织有侵袭。副腮腺肿瘤的常用治疗方法是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术中需注意保护面神经和腮腺主导管。

篇(2)

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不能耐受放化疗恶性肿瘤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53~81岁,中位年龄61岁,其中18例为放疗或化疗后病情进展,无法耐受放化疗者;10例为未接受过放化疗,但高龄或一般状态较差,无法耐受放化疗者。原发肿瘤部位:肺癌8例,肝癌6例,胃癌4例,乳腺癌4例,肠癌2例,胰腺癌2例,鼻咽癌2例。

2.纳入标准:①原发肿瘤均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②年龄≤85岁,卡氏评分(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③血常规、肝肾、凝血功能及心脏功能基本正常;④患者距末次放化疗至少2个月。

3.排除标准:有以下任何一条则不能纳入本项研究:①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②已知对本药品过敏者;③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

(2)方法

1.治疗方法:28例患者均予中心静脉置管,予榄香烯注射液500mg,加入0.9%等渗盐水中静脉滴注,滴注结束后予0.9%等渗盐水冲管,日1次,14d为1个疗程,间歇2周重复,3个疗程后观察近期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2.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疗效:实体瘤疗效按WHO评价标准进行,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CR:肿块完全消失并维持4周以上;PR:肿瘤缩小50%或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SD:肿瘤缩小不及50%或增大不超过25%;PD:肿瘤增大超过25%。(2)毒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评定标准评定。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完成后4周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3)生活质量的评价:依据KPS评分标准,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提高≥10分为改善;下降10分为恶化;提高或下降<10分为稳定。

二结果

1.近期临床疗效:28例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CR0例,PR5例(其中肺癌2例,肝癌2例,乳腺癌1例),SD11例(其中肺癌2例,肝癌3例,胃癌2例,乳腺癌2例,肠癌1例,鼻咽癌1例),PD12例(其中肺癌4例,肝癌1例,胃癌2例,乳腺癌1例,肠癌1例,胰腺癌2例,鼻咽癌1例),总有效率达57.1%。

2.毒副反应:28例患者由于治疗前均予中心静脉置管,故无一例出现静脉炎;同时无一例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及造血功能的影响,5例患者首次应用后出现轻度发热(37.5℃以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生活质量情况:经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者14例(50.0%),稳定8例(28.6%),恶化6例(21.4%)。

三讨论

篇(3)

1.2手术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应用双腔气管插管或者是单侧支气管插管来建立肺通气,患者行全身麻醉,食管终端、上段行左侧卧位,下段行右侧卧位,胸部需垫高。中上段肿瘤患者行右侧胸部手术,下段给予左侧胸部手术。右胸手术双侧麻醉,行左侧肺通气,以右侧中线约第6肋间切口,切口处插入套管针,胸腔镜经套管进入胸腔,检查胸腔粘连情况,选腋前线3~5肋之间为第二切,腋后线上定位三切口,将肺牵拉钳经第二切口置入,根据食管镜的配合,确定肿瘤位置,在第三切口处实施剪开纵隔胸膜,分开肌层实施钝性分离至剥离出肿瘤。若出现肿瘤不规则或者食管有粘连,可将肿瘤进行贯穿缝合后采用内镜进行抓钳提起,以便更容易分离粘连。左胸手术同右胸步骤,但胸腔镜置入切口高于右侧约2肋间。术后食管镜拔出后,置入胃管,胃肠减压。

1.3统计学分析对全部患者年龄、性别及手术时间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

2结果

本组30例患者行胸腔镜手术成功29例,1例因平滑肌肿瘤较大,转开胸手术。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40~138min,平均61.5min;手术中出血量为50~220ml,平均92ml;术后拔出引流管时间为2~8d,平均3.5d;患者术后进食时间为1~6d,平均3.2d;住院时间为6~20d,平均8.1d;术后6~20个月随访,无复发和死亡患者。

篇(4)

1.2诊断时间本次55例研究对象中急诊手术6例,择期手术49例。55例患者中11例患者行盆腔检查,其中3例患者于孕前进行诊断,6例患者诊断时间≤12孕周,2例患者诊断时间为12~28孕周;38例患者进行B超检查,其中4例患者诊断时间为孕前,16例患者诊断时间≤12孕周,15例患者诊断时间为12~28孕周,3例患者诊断时间≥28孕周;6例患者行剖宫产发现诊断,其诊断时间均为28孕周及其以后。

1.3方法

1.3.1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给予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处理时应以患者子宫肌瘤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决定术中处理方式,比如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性质等。本组31例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直径1.0~11.0cm,且肌瘤部位以子宫前壁、宫底、侧壁居多,基底部的肌壁间、阔韧带及子宫下段后壁等则较为少见。31例患者中24例患者采用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1例采用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6例未进行处理,其中2例主要是由于肌瘤位置不当,且和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另4例则是由于有合并症、胎盘早剥等症状所致。

1.3.2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本组55例患者中20例患者为妊娠合并卵巢囊肿,4例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其中14例患者于剖宫产术中行卵巢肿瘤剔除术治疗,3例患者因卵巢囊肿蒂扭转使得卵巢坏死,因而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治疗,1例患者行双侧附件及子宫切除术治疗,3例患者行卵巢壁活检术治疗,并将标本送至病理室进行病理检查;3例患者行卵巢楔形切除术及成形术治疗。

2结果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55例患者术后均行促宫缩、抗炎等药物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且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正常出院。本次研究显示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的发生率为0.6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0.36%,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为0.23%,子宫肌瘤合并卵巢肿瘤发生率为0.23%。符合文献报道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0.30%~2.60%,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为0.08%~0.90%;该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为28.1岁,其和文献报道的发病年龄多在21~31岁相一致。

3讨论

3.1剖宫产术中对子宫肌瘤的处理传统临床上往往认为患者接受剖宫产术治疗的同时行肌瘤切除术治疗,其发生感染、出血等现象的几率较大,严重时可使患者因大量出血而必须行子宫切除术治疗。因此,不主张在剖宫产术的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剖宫产术与子宫肌瘤切除术同时进行也逐渐得到医生的认可,两种手术方式同时进行可有效的减少子宫肌瘤对子宫缩复的影响,且可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产褥感染现象发生,同时可有效的阻止肌瘤继续发展,因而临床上逐渐开始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然而并非所有剖宫产术中均可行肌瘤剔除术,在给予患者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前应认真评估患者肿瘤数量、部分、大小等,并且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常应在双侧子宫动脉结扎的基础上行肌瘤剔除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应加强对瘤核分离的重视,应沿包膜进行分离,并且应边分离边行结扎或缝扎血管处理,尽可能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而对于肌瘤较大或数目较多的患者术中应常规防止腹腔引流,确保渗液及时排除,从而有效的减少继发感染现象发生。

篇(5)

本文作者:蒋美琴1 谭洁2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2医院江阴市人民医院

本组16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范围均符合开腹根治术要求,平均切除淋巴结术21枚,与开腹手术及文献[5]报道相似,尿潴留率6.3%,比王刚等[6]报道的开腹手术低。本组16例随访无复发,近期疗效显著,因随访时间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一直以来,腹腔镜下肿瘤根治及淋巴清扫术术中应避免发生膀胱、输尿管、血管、神经及肠管损伤、皮下气肿,术后防止继发感染,盆腔淋巴囊肿及尿潴留、栓塞的发生[7]。因腔镜作用,术中解剖结构清晰、可随时电凝止血,由于高科技器械的发展,把热损伤减小到最低点,而凝血效果达到最佳,总出血量明显减少,本组出血330mL,最少的出血100mL。本组有1例术后发生盆腔淋巴囊肿,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与术中淋巴管凝扎的好坏、术后引流管的开放与管理、引流液的多少有关。腹腔镜下清除淋巴结时结扎淋巴管不像开腹手术用丝线结扎、而要在几个关键部位(如髂外、腹股沟深区和闭孔区)用超声刀凝切脂肪淋巴组织。术后每日要活动引流管并尽可能多的抽吸盆腔及腹膜后的积液,这样可减少淋巴囊肿的形成。本组1例淋巴囊肿为本院第1例腹腔镜下淋巴清扫,为经验不足所致;防止输尿管及膀胱的损伤关键是解剖要清晰,操作要轻柔,尽量锐性分离阴道膀胱间隙,先找到血管并闭合后再切断,避免出血混淆视野导致电凝伤,在打输尿管隧道前,尽量在输尿管远端断开子宫动脉,并分离动脉与尿管间隙,这样可以把输尿管、膀胱一起下推到相应位置。用超声刀及百克钳时尽量避免在尿管表面烧灼,本组无一例泌尿系统损伤。清除淋巴时应避免盆底静脉从及闭孔神经的损伤,不可盲目烧灼或拉扯。因手术范围大,基本用电凝,创面大,手术时间长,放置引流管很重要。本组无一例高热,体温1~4d恢复正常。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在术中要注意调整各项参数,降低腹腔内CO2的压力,头低臀高位的角度要<30°,减少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优点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术是妇科最大的手术。开腹手术时刀口可达脐上4~5cm,若患者肥胖.则切口大、盆腔深,手术的彻底性常常受到影响,拉钩的手术助手也十分疲劳。腹腔镜视野广且清晰,血管的变异及微小的出血都可准确判断、快速止血;全部的术中出血均经吸引器吸入瓶中,测量准确,有利计算;切口小,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及全身体质恢复快,微创减少粘连发生[8],同时无开腹手术造成的瘢痕,患者乐于接受,利于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梁志清等[4]调查了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后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况,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均有心理障碍,但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比开腹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好。在腹腔镜下实施重大、疑难手术,需要熟练扎实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及丰富的肿瘤根治开腹手术的经验及熟练处理术中各种并发症的经验。总之,随着腹腔镜技术的熟练和经验积累及内镜器械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推广,有望成为妇科肿瘤手术的常规方法。

篇(6)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妇科肿瘤患者46例,年龄23~35岁,其中1例为经产妇,45例为初产妇,14例患者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其他32例患者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1.2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对患者的合并妇科肿瘤的类型、诊断方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临床处理措施予以总结分析,从而得出妊娠合并妇科肿瘤的有效处理措施。

2结果

本次研究中患者的妊娠合并妇科肿瘤的肿瘤类型为卵巢肿瘤与子宫肌瘤。14例患者为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其中3例患者为浆液性囊腺瘤,3例患者为黏液性囊腺瘤,8例患者为良性畸胎瘤;32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中,19例患者为壁间型肌瘤,13例患者为浆膜下肌瘤。对患者的诊断方式予以分析,其中24例患者是在手术过程中发现,22例患者是孕期通过B超检查发现。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7.83%,22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其中,6例产后出血,5例胎膜早破,3例先兆流产,活跃期停滞与早产各2例,瘤体破裂、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胎位异常各1例。在患者的临床处理过程中有32例患者在开展剖宫产术的同时实施了子宫肌瘤挖除术,患者的子宫成功保留;有12例患者在开展剖宫产术的同时实施了卵巢肿瘤剥除术;有1例患者在妊娠32周时出现了卵巢肿瘤体破裂处的急腹症,在对患者实施卵巢肿瘤及患侧附件的切除术之后,在手术周实施了保胎治疗,并在患者妊娠35周时为患者开展了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胎儿成功娩出后为患者开展盆腔淋巴清除术、阑尾切除及子宫全切加大网膜等方面的治疗,并在手术之后为患者开展定期的化疗;另外1例患者在实施剖宫产术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卵巢肿瘤,通过快速冰冻病例切片诊断患者为畸胎瘤上皮腺癌Ⅰa期,为患者开展了肿瘤及患侧附件的切除。

3讨论

对于孕产妇来说,妊娠合并妇科肿瘤是其高危因素,孕产妇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对孕妇的妊娠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瘤体的破裂,随着患者妊娠子宫的增大,对于卵巢肿瘤会产生一定的压迫作用,特别是在分娩、排便、弯腰等一些腹压突然增大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瘤体的破裂,引发出血现象;②难产,对于嵌顿于盆腔中的卵巢肿瘤来说,对于胎先露的下降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很容易引起梗阻性难产;③早产或者是流产,对于一些比较大的卵巢瘤来将,会对子宫的正常增长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容易引起患者早产或者流产,对于恶性的卵巢肿瘤,需要在实施治疗性手术的同时终止患者的妊娠,这也会导致患者的早产或者流产;④卵巢肿瘤的扭转,随着患者的妊娠的发展,子宫的增大会将卵巢推入到腹腔中,会导致卵巢肿瘤的活动范围增大从而引发蒂扭转。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如果妊娠合并妇科肿瘤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很难被发现,但是如果在患者的孕早期为患者开展盆腔检查诊断,并为患者开展B超检查,能够有效提升检出率与诊断准确率,为了有效降低患者的漏诊率,积极为患者开展孕早期的B超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临床上妊娠合并妇科肿瘤患者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积极采取各种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妊娠期的妇科肿瘤患者,如果没有表现出相关的临床症状,通常不需要实施特殊处理,但是如果患者的中晚期肌瘤出现了红色变性,并伴随有腹痛症状,则需要积极为其开展相关的保守治疗,对于分娩期的患者应该将剖宫产指征放宽。本次研究中,妊娠合并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处理过程中,32例患者在开展剖宫产术的同时实施了子宫肌瘤挖除术,患者的子宫成功保留;12例患者在开展剖宫产术的同时实施了卵巢肿瘤剥除术;1例患者在妊娠32周时出现了卵巢肿瘤体破裂处的急腹症,在对患者实施卵巢肿瘤及患侧附件的切除术之后,在手术周实施了保胎治疗,并在患者妊娠35周时为患者开展了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胎儿成功娩出后为患者开展盆腔淋巴清除术、阑尾切除及子宫全切加大网膜等方面的治疗,并在手术之后为患者开展定期的化疗;另外1例患者在实施剖宫产术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卵巢肿瘤,通过快速冰冻病例切片诊断患者为畸胎瘤上皮腺癌Ⅰa期,为患者开展了肿瘤及患侧附件的切除。

篇(7)

2结果

2.1神经上皮组织肿瘤508例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各亚型分类情况。

2.1.1星形细胞肿瘤

包括九小类共390例,约占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76.8%。其中①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共计16例,年龄4~41岁,平均18.63岁,肿瘤位于幕下者12例,占75%。②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2例,男、女各1例,平均年龄22.5岁,肿瘤位于顶叶和颞顶叶。③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共计140例,男:女约为1.63:1.00,平均年龄36.96岁,<40岁59例,占65.56%,肿瘤位于幕上82例,占91.11%。④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各141例,(各占31.38%)。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构成比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岁以后发病人数逐渐增多,呈上升趋势。

2.1.2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66例,(占13.0%),平均年龄36.9岁,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26例,平均年龄40.19岁,>40岁者14例,占53.85%,2.1.3少突-星形细胞肿瘤49例,(占9.6%)。其中少突-星形细胞瘤38例,平均年龄41.90岁,>40岁者27例,占71.05%,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11例,平均年龄47.2岁。>40岁者6例,占54.55%。

2.1.3脑膜肿瘤

共492例(占49.2%),脑膜皮细胞肿瘤共432例,占87.8%,其中良性各型脑膜瘤404例,占92.87%,不典型脑膜瘤25例,间变性脑膜瘤6例。女:男约为2.18:1.00。脑膜瘤男性和女性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对于男性。其他脑膜相关的肿瘤血管母细胞瘤44例,位于小脑者36例,占86.36%。

3讨论

按照2007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重新分类后,本组1000例病例中神经上皮肿瘤仍居首位,占全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50.8%,高于文献报道37.64%。其中星形细胞肿瘤是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的肿瘤,是神经上皮肿瘤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神经上皮肿瘤的76.8%,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58.93%~60%。少突胶质细胞瘤是颅内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是胶质瘤的一种独立类型,占神经上皮肿瘤的13.0%,与文献报道的结果接近。脑膜瘤居第二位,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9.2%,高于文献报道34.64%~38%。本组病例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部位以幕上占优势。幕下最常见的部位是小脑。小脑好发肿瘤共36例,主要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8例,占50.0%;脑膜瘤18例,占50.0%。了解和掌握各种肿瘤的好发部位,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通过10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复习,对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新认识,与2000年WHO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相比,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对各个肿瘤的发病率、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大体和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标记、细胞增殖状况、遗传学和分子改变、预后因素进行了细致的修订和更新,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对部分肿瘤的WHO的分级进行了修订,如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由原来的WHOⅠ级变为WHOⅡ级。有文献报道,该肿瘤复发率约为50%,一般进展较为缓慢,偶有较快复发者。同时增加了有关遗传学研究进展,如血管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标记α-inhibin和D-240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定义中增加了1p和19q杂合子缺失。本组病例虽然未见小脑脂肪神经细胞瘤,但在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对其预后的变化值得注意。

篇(8)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ⅢB、Ⅳ期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标准,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并具备化疗适应证。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4.3±5.4)岁,KPS评分为(47.2±8.3)分;对照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3.7±6.7)岁,KPS评分为(46.5±7.7)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KP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化疗,每个化疗周期均为21d,方案如下:肺癌采用多西他赛+顺铂或培美曲赛+顺铂方案;胃癌患者采取5-氟脲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方案;结肠癌和直肠癌采用5-氟脲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方案;乳腺癌采用5-氟脲嘧啶+阿霉素+环磷腺胺(FEC)方案。观察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康艾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观察以2个化疗周期为1个疗程,观察期为化疗开始前和结束后10d。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变化情况、近期疗效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

KPS评分:增加10分以上为增加,下降10分以上为下降,其他为无变化,KPS增加则表示患者病情好转。实体瘤化疗后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肿瘤体积缩小50%以上;稳定(SD):肿瘤体积缩小不到50%或增长未超过25%;进展(PD):肿瘤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RR)=(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KPS评分变化

观察组有15例KPS评分增加,评分好转率为46.88%(15/32),对照组有6例KPS评分增加,评分好转率为18.75%(6/32),观察组的评分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9.38%(19/32)高于对照组的37.50%(12/3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9)

(二)缺乏统一的带教标准,导致肿瘤的临床带教无统一章法可循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防治体系,但是肿瘤学的临床带教却始终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大部分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未能专门设置肿瘤学课程,各脏器肿瘤只是在相应的学科中讲授,造成内容分散,基础与临床联系不紧密等。在卫计委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与方案中,也未设置肿瘤学住院医师的轮转培养方案及至肿瘤科轮转时的培养标准、带教要求,如何带教肿瘤科临床医师,并无标准的、统一的章法可循。

二、肿瘤学临床带教方面的探索

虽然在肿瘤学临床带教方面面临诸多的问题,国内也缺乏统一的培养标准及带教要求,我院还是在肿瘤学临床带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实践。

(一)开展多学科的临床讨论,并请轮转医师一并参与多学科工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模式,是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固定工作组,针对某种疾病进行定期的临床讨论会[2]。通过MDT,各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针对某肿瘤一并探讨,发表各自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我院定期举办各科肿瘤的MDT,如肺癌的病例讨论会联合呼吸科、胸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相关科室共同参与,相关专家均会对展示病历提出见解,给轮转医师一个很好的综合学习平台。带教老师可针对所带教的临床医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切实提升轮转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MDT为来肿瘤科轮转的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有助于轮转医师开拓视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值得推广应用。MDT在国外的大型医院已经成为疾病治疗的重要模式,英国癌症诊治指南规定,所有确诊肿瘤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必须经过相关MDT会诊[2]。

(二)利用床边教学培养轮转医师的临床思维轮转期间,带教老师应选择诊断明确、症状典型的代表性病例作为临床教学的主要病例。引导轮转医师从肿瘤学的思维进行病史采集,规范体格检查,发现并记录阳性体征;引导轮转医师注意肿瘤病例的血液学、影像学等检查结果,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引导轮转医师对所学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帮助轮转医师建立肿瘤学临床思维。在带教过程中,可定期选择一些疑难病例进行病例讨论。让轮转医师积极发表见解及看法,对轮转医师提出的疑问进行深入讨论,可使轮转医师从带教老师及其他临床医师的发言和讨论中真正学到有益的思维方式,从而切实提高轮转医师肿瘤学的临床分析思考能力。

(三)鼓励实践,切实加强轮转医师临床能力的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轮转医师按照培训计划,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在相关科室开展临床工作。对于在肿瘤科轮转的临床医师来说,轮转结束后应达到肿瘤专业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水平,要求掌握肿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解决部分肿瘤科的疑难病例。带教时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鼓励轮转医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其解决问题。提高轮转医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定期让轮转医师对某个疑难病例进行独立分析和讲解,带教老师之后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临床带教目的主要是“授人以渔”,给轮转医师原则性、方向性上的引导和指点。鼓励轮转医师实际动手,在轮转医生从事临床操作时“放手不放眼”,及时纠正错误的手法,确保轮转医生经过临床轮转后,能够达到肿瘤专科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主治医师的水平。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综合疾病,会并发各系统的并发症,因此,胸穿、腹穿、腰穿等基本操作是肿瘤科医师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只有放手让轮转医师操作,然后指出其不足之处,才能切实加强轮转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

(四)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培训对于从事恶性肿瘤治疗的医生来说,如何选择最适当的检查手段、最佳的治疗方案,是必需面对的问题,合理科学的临床决策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节约患者及社会支出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科学决策的前提,取决于循证医学的证据。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要求医生“在为患者诊治过程中,准确、公正并自觉地运用现有的最佳证据,做出相对正确的临床决策”。循证医学强调的是个人经验与最佳临床证据的有机结合。肿瘤学的NCCN指南平均每1~2个月就要更新一次,每年全球肿瘤学ASCO会议以及中国肿瘤学CSCO会议就有大量新的临床结果发表;以前曾经是临床一类的证据在知识的不断更新中很有可能会降为二类证据,而以前是二、三类的证据也有可能最后逐渐上升为一类证据[3]。因此,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肿瘤治疗的方案更新速度之快,远非书本知识所能企及。在进行肿瘤临床带教的同时,应该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培训,让轮转医师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学会从快速涌现的医学成果中吸收有用的、正确的以及最新的临床证据,学会用循证医学思维去评估各种临床问题。

篇(10)

2如何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需要带教老师放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要让学生乐于独立分析判断,不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智慧,让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在发现问题———试验性解决———批判性检验———产生新发现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2.1改进病例讨论的形式和内容病例讨论不能选择单一的病种,不能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案的顺序,按照教科书重复课堂上已经讲解的内容。这种“正向”思维并不符合工作实际,因为大多数患者事先并没有明确的诊断。应该按照临床工作需要,由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开始,最后到疾病的方式,“逆向”分析和思维,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并从中做出筛选,提出合理的诊断和处理。例如:在病房选取“淋巴瘤合并发热”的病例,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分别针对肿瘤、呼吸、心血管、风湿免疫、感染性疾病等学科进行文献学习和深入地分析,然后提出各自的诊疗意见。通过准备,可以引导肿瘤组发现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淋巴瘤本身可以导致发热,但也常合并细菌感染,并结合文献阐述该病的病理特点、疾病转归预后和治疗方案;呼吸组可以分析发热的热型,提出淋巴瘤患者发热,可能合并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炎、霉菌感染等情况;心血管组可以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风湿免疫组应该排除红斑狼疮、成人Still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组可分析合并伤寒、副伤寒、非典等可能。每个小组都进行发言,每个人都从别人的观点中得到新收获,使得整个讨论充满活跃的气氛,扩宽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退热处理和化疗,将多个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器官或一个学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讨论结束后,通过追踪病情的转归,还可以进一步验证讨论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临床工作的成就感,更加热爱医学工作。

2.2改变教学查房模式教学查房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典型模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查房过程中,老师讲得多,学生忙着记;老师提问的少,学生主动提出疑问的更少。教学查房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可以先提出诸如“胃癌术后患者出现呕吐的原因”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有何异同,是否有术后并发症;手术是否完全切除,是否有残留,是否复发;术后影像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梗阻可能;有没有药物影响;有没有脑转移;有没有合并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分析不同情况的判断依据,寻找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处理方案。

2.3加强文献学习文献学习绝不是就某篇文献是否读懂为目的,而是要通过不同文献的对比分析,了解学术观点不断演变的过程,发现专家学者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创立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不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也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检索webofscience数据库,组织学生探讨“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治疗的由来”。指导学生在文献检索中追溯TKI药物的研发过程,对比不同时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结果,分析其中的局限性和创新点。学生可以从中发现TKI治疗的机制,TKI应用的局限性,如何筛选优势人群,如何确定优势人群是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引起的,如何应对TKI治疗耐药,EGFR突变检测手段的优劣性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年份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关于TKI治疗策略的变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临床研究如何影响并改变临床实践,如何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上一篇: 造价投资论文 下一篇: 饮水安全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