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政治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政治文化论文

篇(1)

漫画浅显易懂,也是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素材。漫画以社会各种事态为素材,与时事联系密切,通过夸张的寓意,讽刺、批判某些人和事。政治课堂中巧用漫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二)引入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共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经久传扬的当属文学作品,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统一。其中不乏与思想政治课知识点相结合的作品。在政治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引入文学作品,营造课堂氛围,弘扬民族精神。例如,在学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时,教师适时地引入学生十分熟悉的梁启超的名作《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学生朗朗的吟诵中,整个课堂气氛达到,实现心灵的撞击,同时激发起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

(三)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

在政治课教学中,引用名言名句,发挥它的释疑解惑功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用“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分析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明发展的实质和普遍性;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来分析正确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实现等道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传统文化,使某些深奥的理论简单化,使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些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握了所揭示的政治观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政治课在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引用的传统文化资源要注意精选

所谓精选,是指注意选择适合初中学生年龄段、思维发展的素材。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处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他们更习惯于那些形象、具体的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参照,所以我们在选材时,引用的资源能恰如其分地说明和揭示教材中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并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准确把握教材基本原理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必须使所引用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与教材保持一致,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引用传统文化资源要注意适时

我们都清楚,现在教学要求我们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合理的扩展和延伸,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扩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可以融入传统文化,盲目地添加,一方面会增加课堂的内容,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学生的误解,导致在知识理解上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要在引用时注意时机。适时引用,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时引用,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促成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适时引用,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可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篇(2)

二、发掘传统道德文化在育人工作中的现实价值

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融合,既是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内容新的补充,也是培养品德高尚合格人才,提升人文修养的有效举措。

1.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一向推崇儒家的“仁爱”原则,崇尚“仁者爱人”,尤其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因此“仁爱”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价值,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现代社会人和人的相处中,我们应当学会从别人的立场出发,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不愿意别人强加于我的一切事情,也应当自觉地不施加于别人,伤害到他人;我希望做成实现的事情,也允许和帮助别人去实现。而“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我国则长期以来是百姓的生活处事哲学,今天尤其应当广泛推广。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长远目标来看,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纯洁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调整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这在天、地、人、物、我日益疏离和紧张的当今现实社会,尤显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助人为乐一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流传久远的格言。把帮助他人看作自己的份内之事,看作自己的人生快乐之源,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社会公德,是富有爱心的表现。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乐于助人的精神,把助人为乐看成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进而养成为一种习惯,上升到精神境界,将会是他们未来人生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如有人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中国的传统道德一直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左传》中也曾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昭公七年》)礼与谦敬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周期长、成效慢的工作,文化化人、素质培养更是一项润物细无声、功到自然成的伟业。要真正让学生“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传统的德育教育必须从“宏大”走向“细节”,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老三样”:照本宣科、树典型、学英雄,高高在上,让学生觉得空洞乏味。而是要改革方式方法,让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使德育知识与学生生活行为融为一体,让德育教育基于学生的生活土壤,引导学生“知行统一”,知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人文课程的教学中,加大实践考核力度,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礼节开始,通过一些具体的技术性训练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同时老师要做到言教与身教的结合,切实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细节化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前提。规范的具体,权利的明确,首先可以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永不自满;其次是发现别人的长处,能宽容地看待他人的缺点,尊重他人;第三是正确对待名利,不居功,不争名夺利,增强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分工与合作、竞争与协调的关系。传统与现实的融合,人文的熏陶,胸襟的开阔,长此以往经过努力,营造出一种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比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提倡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终建成自由平等、敬老携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宽容礼让的和谐社会。

篇(3)

二、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一词由先生于1997年提出,一般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在历史长河与世界格局中所处地位及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作为一个群体的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执政党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化和革命文化的认同和觉醒以及追求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思想文化领域交流日益增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优秀人才尽力争夺,对外文化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大,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比较中华文华和其他文化的差异,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奋斗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悠久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力量,是纽带,在新时期是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东西。只有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抵抗西方文化的侵蚀。在高校中,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忽视了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思想政治德育课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应该相辅相成、不分薄厚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应该是一项隐蔽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课是艺术性的课程,它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咄咄逼人,目的性、说教性明显,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教育者,不产生抵触情绪。它可以采取温和多样的方式,生动活泼地把中国文化中优秀的文学、伦理、思想与宗教等和弦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教授给学生。往往文化中的美好爱情、热爱祖国、团结奋斗、孝心勤奋等主题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性与感染力都比较强。也就是说,文化课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艺术化,对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往往起着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也只有大量的接触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大学生才会自觉自动地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优秀文化,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只有建立自己文化心理的防线,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林林总总的时候,才能做到不惊慌、不震惊,守住自己的道德与伦理底线,也有思想武器与其对抗,经得起西方腐败思想的诱惑。

篇(4)

课堂文化的专断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课“一言堂”,高职学生在课堂进行的是一种“静听强制”的学习。虽然课堂上教师常设有提问环节,但这并没有改变课堂文化的专断。这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目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教师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回答。第二,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纯理论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敏感性等特点,课堂之中学生表达的个人观点或思想倾向不符合“设定答案”,教师要么予以否定,要么直接叫停。其三,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对于绝大部分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在这种人人都可参与,看似民主的课堂提问环节中,体现的却是课堂文化的专断。专断的课堂文化下,高职学生进行的是“赶鸭子上架”式的被动学习,甚至是被迫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文化专断创造出的是一种学生对教师、对设定答案的迎合,这种课堂上的“一团和气”,扼杀的是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课堂文化存在背离,有违教书育人理念

目前,在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背离现象。课堂文化内部的诸多要素之间的不一致和课堂内的诸种文化之间的不一致,使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文化氛围极其不和谐,反映到学生身上就表现为课堂气氛沉闷,毫无学习的积极性。第一,文化内部因素之间的背离。组成课堂文化的四个基本要素: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之间在思想政治课堂出现背离的现象。以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背离为例,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思想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比如,绝大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深知“满堂灌”的教学法不利于高职学生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但仍然采用这种方法。而学生有时也明知教师的做法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但由于害怕教师的“制裁”,只能无声承受教师的不合理做法。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的背离。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背离主要表现为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课程文化与学生文化、制度文化与学生文化等的背离。思想政治课要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编制课程大纲、怎样制定课堂规范,都是教师说了算,根本不征求学生的意见,学生被排斥在课堂文化之外。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思想政治课的教书育人理念自然被遮蔽。

1.3课堂文化乏味,有违寓教于乐理念

课堂文化是众多文化的聚合。学生各抒己见、思想不停碰撞、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有声有色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文化的重要特征,但现实的思想政治课课堂却单调乏味,令学生生厌。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进行的是一种理性活动,教学环节缺乏情绪体验和情感的渗透,从而使课堂往往变得如一潭死水。这样的课堂毫无乐趣可言,对于知识水平本就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就更缺乏吸引力了。

2.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2.1实施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文化的渗透性和育人性

思想政治课重视道德内化与行为养成,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主要以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纲领,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品质养成规律,从高职专业特点出发,并结合社会热点、教学重点,设计说案导知、论道修情、弘德砥意、观世敏行四个版块。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经典案例讨论、热点话题辩论、主题演讲和实践汇报等教学环节,体现课堂活动的丰富多彩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全过程,通过评述案例、话题讨论、换位体验、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的实施,将理论知识传授与职业素质养成、理论学习与活动锻炼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实现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改革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将课堂设计、课上任务、实践活动等内容通过任务书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进入课堂,实现由感知、感动、感悟到行为改变,从而达到学生愿意进课堂,并且坐得住、听得进的效果。活动引领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力为目标,以任务带动实践,以实践提高能力,以能力提升素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度、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人际交往、辨别是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2营造师生民主平等环境

思想政治课最鲜明的特点表现为思想性、政治性和思辨性,要想使课堂讲授达到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效果,课堂文化必须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师生必须建立互信和民主的关系。另外,高职学生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思想政治课需要贯彻民主原则,以适应时代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教学态度、教育观念上创设民主氛围,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态,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成才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每次独具个性的发言和技能展示。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波动,及时给予学生疏导和帮助,保守学生隐私。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润物细无声”地把理论渗透到学生脑海中去。

2.3在创造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的品质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接受教材中的知识和已有结论,而忽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导致学生只是一味地背“理论”,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文化中,学生不考虑如何学习,缺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积极创建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的课堂文化,实现从“墨守成规”到“开拓创新”的课堂文化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结论,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篇(5)

1、树立制度规范意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只有思想意识正确,行为结果才不会走偏,对于企业来说也如此,工作方向明确,企业内部工作才会有“抓手”,思想政治工作是宣传企业制度的最佳路径,通过宣传使员工明白执行公司制度的重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2、构架企业制度文化在企业内部营造企业制度文化氛围,从思想政治工作层面制定奖励政策,当员工在工作中遵守规章制度并取得一定成绩时就要及时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反之要给予批评教育甚至经济处罚,要让企业文化深入员工之心,员工能够自觉转化为行动,付诸实施于企业管理和制度落实中。

(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企业行为文化

1、构建和谐的企业行为文化以人为本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即尊重员工人格、维护员工利益、保障员工人身安全。针对员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多方面需求,企业要随时予以关注,并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尽量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构建和谐文明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构建民族的企业行为文化从公平正义角度出发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协调好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关系,将各种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企业制定决策时应坚持集思广益的原则,广泛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群策群力,真正体现出公平民主的原则。

3、构架有爱的企业行为文化只要有爱一切都不是问题,员工之间的团结友爱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先决条件。引导员工互敬互爱、融洽相处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使企业人际关系逐渐扁平化、简单化。另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事情要学会换位思考、率先垂范,团结员工,关爱他人,用沟通式方法取代说教式方法。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企业思想文化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创建一种轻松愉悦的企业文化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自觉自愿的原则,而不是强制性要求,让员工自主自愿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同时采用寓教于文化的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创新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通常情况下,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像,包括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精髓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空虚感。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轻松愉悦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从内心深处热爱企业,关心企业,信任领导,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作为一种管理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篇(6)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代表着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哲学,属于管理理论范畴;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这种思想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政治思想理论的范畴。对于企业来说,在组织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存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并存的现象。此时两者的共性主要表现为:①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出发点,不管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②工作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围绕价值观、道德观进行教育,这些工作通常情况下需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通过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③价值取向,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重视人的社会价值;④原则方法,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指导思想、工作内容等方面存相似性,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都遵守民主、说服教育的原则。

1.2不可替代性。

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由于在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尽管两者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在所属的范畴方面,由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存在不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不会出现相互取代的现象。

2融合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2.1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创新。

对于企业来说,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建立生动、活泼,并且容易被人接受的企业文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文化,通常情况下,这种企业文化不具有强制性,这时会消除员工的心理障碍与逆反心理。在改进、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这种寓教于文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进行创新。

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高度关注文化因素对员工观念、心理等产生的影响,同时借助企业文化,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自身的经营活动、娱乐活动等进行融合,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空虚感在一定程度上降到最低。

2.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够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在心理方面,使他们更加信任领导和同事,并且更加热爱企业,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不断地努力工作。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内容方面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

3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对建设企业文化的作用

3.1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其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对于企业来说,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企业通常情况下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并且会触及到一些人切身利益,对于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

篇(7)

二、新媒体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目前的发展局势上来看,新媒体虽然发展势头较为良好,但是其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新媒体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草根性方面,这一特点就会导致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与意识形态一致性的指导思想并不吻合,因此对新媒体文化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的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信息数量大,并且较为杂乱,不能够分辨信息是否属于真实。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随意性和隐秘性的特点,手机信息、网络信息的数量十分庞大,并且内容杂乱,因此信息接收者根本不能分辨自己得到的信息是否属实,容易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从另一方面来看,新媒体提供的信息鱼龙混杂,既有先进的思想,又有危害国家稳定的思想,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第二,能够对主流意识造成巨大的影响。新媒体文化是互动的双向性的,因此,网络也可能成为民众发泄不满的渠道,这一现象会给新媒体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能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空出现扩展的情况。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此项工作经常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却突破了这一弊端,能够让信息用户随时随地接触到新的教育信息,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能够促进教育的手段更加丰富。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手段主要是开报告会、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虽然这些方式各有所长,并且能够给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方式的优势都无法与新媒体文化相提并论。新媒体的发展可以在网络上通过电子邮箱、社交软件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教育的手段。最后,新媒体文化能够使沟通更加深入。由于网络属于虚拟的世界,因此人和人之间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参与到政治思想教育中来,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新媒体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策略

新媒体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必要的文化平台,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想要真正实现新媒体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篇(8)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的内容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效果等都要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其主导者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制约作用。在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否认其中必然存在着的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文化产物,这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思想文化培养等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限制与制约下,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文化产物将很难出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从而为当代高校校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④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分属不同部门,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组合从高校的实际工作来看,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仍分属不同的教育部门。一般来说,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属于学校团委以及宣传部的工作范围,其大都是通过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来开展活动。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分属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研中心等机构,其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教授来进行的。⑤这两者之间的影响与渗透较少,不能进行有效的融合与统一,从而降低了学校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性,限制了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性能发挥。

(二)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失衡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来看,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都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而物质文化建设仅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精神文化的发展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但是,当前许多高校都陷入了这一误区:仅是对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方面进行探索与挖掘,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这种缺乏精神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引领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想要切实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就需要要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这样才能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并将其纳入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总体规划纲要之中。⑥就校园文化建设来说,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对于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等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育人环境的营造,能够督促教师在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身发展。

(二)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设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就要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从而对其各种不良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切实督促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发展。但是,我们仍需要注意,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不是让大学生被动性地被这些制度、规范所管制、所约束,而是要使得其将自身的行为与制度要求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地引导自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相关制度的建立对于校园文化的良好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制度的建立对于具有负面影响的不良文化产物的产生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切实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⑦

篇(9)

二、寝室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内外因分析

1.内因分析和管理

寝室文化对学生生活在学校中3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这里不得不谈到学生寝室制度,首先,寝室制度文化的健全与人性化,是大学生在寝室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大学生要想在寝室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要求每位大学生严格遵守寝室制度,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投入足够的精力。而要求同学们能够共同遵守,则需要道德和价值观的认同,如果一个寝室卫生没有人打扫,同学的作息时间无规律,很难想象这个寝室的同学能100%投入到寝室文化中。其次,学会良好的人际交流,培养自身的人际交流能力,是同学们在寝室中必须慢慢思考和处理的问题。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第一次尝试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寝室成员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个学生在寝室不能和其他同学很好的交流,那势必会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惫,所以,在创建寝室文化中,人际关系对于该宿舍也有很大的影响。然后,随着电脑的普及化,寝室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网络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合理控制电脑网络文化对于寝室文化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来正确合理引导学生运用电脑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必须坚定不移。随着网络的出现,他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学生如果娱乐多了,会使学生们减弱学习风气,减少对于学习话题的探讨,那就更加不会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做人道理,做事情的原则了。

2.外因分析和管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创建寝室文化,加强学生党员、学生辅导员等先进学生代表也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习寝室,加强大学生寝室学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寝室建设提供有力指导。追求和谐。共生理念是要求寝室公共环境和谐,制度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和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学生基础文明水准。

篇(10)

企业文化,又称“职工文化、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行动目标,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需要全体员工来培养完成的文化形象。它与其他国企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人性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一切行为的重心,推动着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包含经营之道、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观、企业形象等内容,但是最为核心的还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的全体员工围绕着这个价值观,培养统一的思想,形成主人翁意识,做到“人企合一”,从而达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成为持久的精神推动力。而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手段,它的诞生是与现代企业管理在实践中的产生的,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达到企业管理者的一个管理手段,又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管理文化。

1.2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

企业政治文明建设,是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在一起的工作内容。广义上来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在于让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以党的指导方针为主导方向,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行为,为了实现其企业和党的目标,促进企业的进步和整体经济效益而实行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已经不是国内的自我贸易,而是全球贸易,那么带来的就是经济的多元化,这里会有很多的国外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相互的碰撞和融合,不乏有过激的斗争和不良的行为。在正确向上的思想和错误扭曲的思想中,员工该如何取舍,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考验。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时很关键,要起着正确积极向上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继承优良先进思想,摈弃糟粕,坚持先进性和包容性相结合的思路来引导,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提高思想觉悟。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在各自进行的过程中是会有交叉的,而且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可以很好的帮助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而正确向上的政治文明建设能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基础。两者是相互辅助的,但是也有差异。

2.1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共同点

首先,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都是建立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准则的基础上的,来实现民族的强盛的目标。企业文化的建立,是能让企业的员工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向着一个目标和方向来为企业创造工作价值。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是为了引导员工形成一个正确的创造企业效益的价值观和方向,达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从而实现伟大民族的复兴。其次,两者的参与者都是一样的,都是企业的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比较人性化的,要依据员工的意识,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坚持“以人为本”。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同样是站在员工的立场上,给予主人翁的位置,为员工的未来着想,形成可以利于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两者有着相近的工作内容,第一,就是从规范企业员工的执行行为出发,来促进经济效益,遵纪守法,维护企业的形象和信誉。第二,在价值观方面,很好的维护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而且照顾到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2.2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两点,一点就是,出发点不同,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依据企业现有的情况来培养企业精神、文化、形象,带有很多的个性色彩。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出发点在与对企业的员工实行思想上的方针教育,确立正确的统一的思想指导方向。另一点,两者的指导者不同,企业文化的指导者是企业发管理层,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主导者是党政府的指导。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共同结合的必要性

3.1双方结合是改进市场经济下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少企业并不觉得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存在感重要。但是在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我们不能顽固守旧,而是要与时俱进。用新的思维、手段来改进新时代下的企业政治文明建设,主要是要具有实际操作性、要以人为本。而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发展具有现代的意义,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结合政治文明建设,两者相互交错中,就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员工的参与下,来进行合理的改进,形成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做的到位,文化管理推进有进度,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政治文明建设就必然会进步。

3.2双方结合是企业政治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融合的需要

在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中,最忌讳“两张皮”,两者完全不搭嘎。两者的结合,必须是相互融合、促进的,要能够解决实际上的问题,和现实中的工作进展有联系,才算是具有实际的效益。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工作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管理员工的精神动力,调动员工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前进和生产。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企业政治文明建设要贴合企业文化,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来开拓员工的思维和视野,让目标更远大,使得工作内容更加的丰富,为企业生产改革提供内动力。

3.3双方结合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21世纪的世界,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脑力工作者越来越多,与传统经济的体力工作者来说,需要更多的精神支撑和内在的动力辅助,这种力量的源泉就来自企业文化和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发挥员工的自我能动力,有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是两者必须要做的。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也要适应这些变化,那么企业政治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也是要进入市场的,必然的要与国际接轨。而在市场上的表现来说,人们看到一个企业的形象,是看企业文化的,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发言人。企业文化的内涵的丰富与否,跟企业政治文明建设有直接的关系。同样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的调动下也会增强企业政治建设逐步化为物质能量。因此,双方的结合才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文化作为外在企业交流的“通用”语言,加入了企业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容后,能够传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文化语言,同时能吸收其他先进的企业文化,为自己所用。

上一篇: 专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 采矿工程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