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航海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航海文化论文

篇(1)

开幕式:充满了慢热、从容

和对经典的尊崇

都说英国人是慢热的,在伦敦生活的日子里,王申圣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与许多国家百姓喜欢“凑热闹”不同,不少当地人选择出去旅行,避开因奥运而至的蜂拥人群。直到奥运会前三个月,英国本土对于奥运会的宣传攻势才渐渐展开:开幕式前一个月,奥运广告牌才出现在街头,伦敦一些主要街区和著名景点也才有了火热的奥运气氛,各种出售奥运纪念品的小摊越来越多地出现。

7月27日上午8点12分到8点15分,在伦敦街头矗立了几百年的大本钟以40响浑厚的响声,将清晨的伦敦叫醒,迎接奥运。这是自1952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葬礼之后,大本钟第一次在非常规时间敲响,对于固守传统的英国人来说,这是个让人惊讶的大事。

尽管伦敦当地的奥运热火燃烧得有些迟,但拥有璀璨历史的英国却明显想借着这次机会好好宣传一下本国文化。很显然,2012年奥运会对于英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盛事那么简单。也许是因为已经举办过多届奥运会,英国人从容不迫地在此期间通过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经济的交流,重回到世界的中心。

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度,而要说到现代英国文化,最值得英国人骄傲的两点,无疑是职业体育的起始,尤其是现代足球的发端以及60年不衰的流行乐。英国摇滚在最动人心弦的艺术种类里占据着牢不可破的地位。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博伊尔早就说过:“英国有着最杰出的音乐传统,很多人都把英国音乐看做是指路明灯。在开幕式上,我们希望能够再为全世界的观众呈现出一个音乐的世界。”

英国人说到做到,真的打造了奥运历史上最摇滚的开幕式。开幕式那天,王申圣看到了她的偶像—披头士曾经的主要创作人、二十世纪顶级音乐的标志、现今已70岁的麦卡特尼高举双手出现在伦敦碗中,《Hey,Jude》的歌声响彻伦敦;还听到了性手枪乐队当年由于攻击女王而被禁的曲子《上帝拯救女王》,也在开幕式现场响起。开幕是音乐,闭幕也是音乐。以“英国音乐交响曲”为主题的闭幕式,将英伦音乐50年的精华呈献给世界。伦敦奥运会从头唱到尾,3个小时的闭幕式无疑是英伦摇滚与流行音乐的大派对,一个万众狂欢的超级演唱会。

戏剧节:莎士比亚无处不在

莎士比亚戏剧节是伦敦奥运期间文化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它将一直延续到11月。很显然,来自中国的小姑娘不会错过这位经常在语文课本上提到的大文豪。

“环球莎士比亚戏剧节”,这是莎士比亚戏剧演出阵容最强大的一次,正如中国学生要学习古代文言文,莎士比亚作品也是英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文之一。作为一个中途闯入的“门外汉”,王申圣走进了活动现场——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当年莎翁多部名剧首演地环球剧院,观看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戏剧团体用37种语言分别上演的莎士比亚的37部剧作。

王申圣告诉我,今天的环球剧院仍保持着16世纪的模样,轮番上演着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甚至还保留着“站着看戏”的传统。据说,莎士比亚时代的“站票观众”花1个便士就可以站在院子里看戏,如今的票价自然要贵上许多,除了一个全年开放的展览馆,剧院还定期举行免费的讲习班、朗诵会,让英国的戏剧艺术发扬光大。

所有戏剧中,让申圣印象最深的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导演的普通话版话剧《理查三世》,剧情中加入了中国风的元素,赢得满堂喝彩。

此外,王申圣还观看了完成于1611年,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诗的遗嘱”—传奇剧《暴风雨》。那些立体饱满的人物、多线穿插的剧情,使一个简单的故事有了更宏大的体量,也让中国小姑娘感触到了英国艺术的博大精深。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无限广阔的世界。他就像一位魔法师,把人生浓缩成无数瓶精华,每个故事倒上几滴,已经浑然是个小世界,故事里的人好像都离我们很远,细细回味时,又仿佛就在你我身边。那个暴风雨小岛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在那里惩罚敌人,也反省自己,最终的和解,大概就是走出自我世界再重新尝试的象征,一场风暴即一场思考。”

名人牌:纪念没有国界

被誉为英国“国民作家”的狄更斯当年写作《雾都孤儿》的四层故居,就在王申圣等志愿者来回路上常路过的地铁站附近,路名叫做道提街。

篇(2)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范杰教授代表与会的化学化工学会负责人和各校师生感谢东道主华东师大校系领导和老师们为会议提供的周到安排。同时介绍了上海市市长韩正同志今年1月下旬视察化工企业时对本市化学工业提出跨市发展,辐射全国;加大研发力度,实施创新技术;一伴化规划,整合资源,做大做强等要求。为广大化学工作者展示了上海市21世纪化学工业继续发展的宏伟蓝图,倍受鼓舞。我们要用化学在追求美好生活,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消除人们对化学的误解,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投身化学专业学习,应对未来能源、资源不足的挑战、环境污染加剧和温室效应增大带来负面影响作出努力和贡献。

交流会上20位同学的精彩报告和师生间热烈融洽的互动式讨论,为会议营造了极为和谐的氛围。

优秀论文涉及有关催化反应的机理探讨、多种纳米材料的合成、食品安全中监测方法研究、抗癌药物的活性研究、皮肤抗衰老的机理、环境水体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开发等与高新技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多个领域。

经过评委讨论,有10位同学获得壹等奖。他们是:刘嘉、黎朝、陆颖音、李永玺、戴逸婧、丁支、王荔祖、马丽君、张若男和王欢。

有十位获得二等奖,他们是:徐阳、刘媛媛、徐慧婷、应佚伦、、张蕾、沈明月、虞珊、蒋迪发和徐浩。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271-02

一、中国古代航海教育溯源

我国航海历史源远流长,例如《易・系辞下》中:“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就已记载了我国的航海探索之旅,航海史同时也是航海教育史。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对航海事业的探究日益发展,航海教育形成了以传统学徒制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模式。至近代,“西学东渐”推动着中国对西方先进航海技术及教育方式的学习。

二、民国时期商船实用教育回顾

对民国时期的界定可从时间范畴、地域范畴和政治范畴三方面综合而谈。因此本文所使用的“民国”一词的范畴,将它界定为1912―1948年,即之前,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时期。

(一)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规范化

民国第一部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于1913年颁布。其中对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明确规定,有助于实业教育规范化。该学制包括一系列学校法令章程,其中《实业学校令》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须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将“知识技能”设为根本目标,“必须”一词便体现出注重实用性。实业学校种类分为: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校等,可见,商船学校与农业、工业、商业处于同等地位。商船教育的发展在民国时期的教育领域和国家发展领域占有着积极重要的地位。

对商船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航海科”和“机关科”两个专业。“航海科”专业课程包括:“商船运用术”、“海上气象学”、“造船学大意”等;“机关科”主要课程有:“力学及应用力学”、“电气工学大意”等;与当今的航海类和机电类课程有相通之处。“通习课程”为“修身”、“国文”、“外国语”、“数学”、“物理”、“地理”、“图画”、“体操”、“实习”并酌情加“化学”、“法制”等课程,与当今的公共课程相类似。该学制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教授方法等方面都有明确列出。

(二)职业教育体系日趋科学化

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壬戌学制),在民国时期的教育历史中起到分水岭的重要作用,第一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学制上的法律地位,用“职业教育”代替“实业教育”称谓,至此职业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学制上采用“六三三四”学制,职业教育贯穿学制始终,小职、初职、中职、高职自成一体又与普通学制相穿插。此时颁布的《新学制职业科课程标准》将课程设置为:“职业学科”、“职业基本学科”、“非职业学科”三大类,与当今的专业课、公共课、职业素养课在含义上基本对应,职业教育体系在新学制颁布后日趋科学化。自壬戌学制以后,商船职业教育在学制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日趋科学化,为日后航海教育事业所沿袭。

(三)航海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

在国家教育部的有力支持及规范标准下,职业教育发展日趋完善,甚至在局部地区创造了相当繁盛的景象,例如:广东商船航海教育是众多商船职业学校中的佼佼者,经过广东航海讲习所、广东航海学校、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断探索,将航海职业教育发展到黄金时代。其他地区的航海类职业教育也都发展较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航海人才,推动了中国航海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商船教育对当今航海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走中国特色航海职业教育之路

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发展过程是一个“舶来品”的本土化过程,从“西学为用”开始,商船实业教育才在中国生根发芽。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航运技术到深入学习航运教育制度,圆满地完成了商船实用教育在中国本土的自我升级过程,其创建的航海黄金时代就是最好的证明。以史为鉴,回顾这个探索过程不难让我们将当今航海职业教育的探索与之联系起来。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应立足本国航运国情、职业教育现状,学习他国先进理念,又融合自身航海教育实情,走中国特色航海职业教育之路。

(二)“现代学徒制”在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民国时期的船政教育是古代“学徒制”向“现代学徒制”进化中的探索过程。在我国学校教育诞生之前,“学徒制”一直是人类社会技术传承的主要手段。至民国时期,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取代了传统学徒制,然而学徒制并没有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得以保留。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2014年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可见,我国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为落实“现代学徒制”。

只有“现代学徒制”才有可能提供航海职业教育情境学习所需要的真正的内容。职业教育与一般普通院校不同,其注重与各自特色相符的对接产业,将就业情况视为重中之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几乎与企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可见,早在民国时期,船政教育就已将传统学徒制进行升华,旨在为航海职业教育创建新的学徒制模式。

(三)“商船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从商船教育的“商”字就可看出,民国时期的航海教育紧密联系于商业市场,航海教育向航运事业倾斜。改变了清末近代的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等以国防建设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体系。商船教育和航运企业的无缝对接,演化至当今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航海教育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实用性与实效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但是,当今“校企合作”过程中多遇到“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阻碍了航海类学校依托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发展和毕业生就业远景。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是由国家颁布学制,体系内进行学校类别划分,对课程设置、学制安排等进行统一规划,包括对“实习”课程设定统一标准,可见民国时期的商船教育,国家、政府对其发展的关注和做出的统一标准很好地推进了航运企业和商船教育的双赢。这对当今在航海类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中,国家、政府应是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提出了反思。

(四)统筹规划航海类院校中职、高职、本科衔接建设

民国时期的商船学校实行的教育体制是双轨制,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二者又可交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交叉,最根本的就是实训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相互促进过程。当今我国航海类院校拥有本科及以上学位的学校数量较少,例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专科院校则数目较多,层次差别较大,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等属于专科院校中较优秀的,但航海类职业院校,从中专至高专,教学内容、水平差别较大,衔接性不良。

在这样的情况下,“3+2”、“3+4”分段式教育模式尤显重要。“3+2”是指中职3年+高职2年或高职3年+本科2年;“3+4”是指,在中职院校学习3年后,进入本科进行4年的继续学习。分段式培养的目的是将中职、高职、本科在专业上贯通培养,利于专业体系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利于学校的生源质量以及服务企业效果的提升。

(五)航海类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科学化

民国时期商船教育的课程设置呈现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国家对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有明确导向作用。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更新课程,使之形成科学的体系。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需国家加大推进力度,增强导向作用,更需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进行因地制宜的科学化课程设置,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也关注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

(六)注重培育航海精神

民国时期涌现的众多有识之士,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贡献给航海事业及航海教育事业,在如此积极向上的氛围下,培育了众多航海人。原广东航海讲习所所长陈元瑛对首届毕业生的期望为:“夫航海之具,莫重于指针。航海之责,莫重于司柁……彼岸虽远,终能达到。拟航海者,非常处宴境也,当夫惊涛骇浪,烈风暴雨,尤贵不屈不挠,努力以赴……适为航海,身入社会,不啻风雨同舟,应思共济,宜各竭其智能,为群众造福,斯不负其所学”。民国时期对航海精神的培养尤其关注,当今航海类职业教育应借鉴,使“为群众造福,斯不负其所学”的思想竖立在每个航海人心中。我国古代航海历史源远流长,是当今航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从航海人文精神的高度提升职业教育素养,在招生宣传、选修课课程安排、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中,全面贯彻航海文化及航海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小檬,秦龙,姜秀敏.发展我国高等航海职业教育的思考[J].社会经纬,2011,(10).

[2]付昌辉.高等航海职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J].航海教育研究,2004,(2).

[3]李勇,赵玉良.建立以高等航海教育为主体的航海职业教育体系[J].航海教育研究,2008,(3).

[4]曲铁华,白媛媛.轮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2007,(5).

[5]张代春.民国时期的广东商船航海教育[J].黑龙江史志,2008,(15).

[6]王志兵.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工读结合”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0).

[7]兰自珍,杨佩霞.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及特点[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8]齐平.探究壬戌学制对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J].理论与政策研究,2012,(3).

[9]顿贺.中国古代造船业对世界的贡献与影响[J].舰船电子工程,2004,(5).

[10]陈文香.论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课程发展[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篇(4)

该书框架结构分为上编、中编、下编。上编为总论,题为“广西北部湾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从资源概况、类型特征、发展思路、政策建议四方面进行整体性研究;中编为分论,对北部湾地区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城市的历史文化状况进行分别研究;下编为专论,分别对“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对策研究”、“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文化中心”、“推进北海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十二五’时期推进北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北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等进行类型研究与专题研究。全书结构紧密,逻辑严谨,框架完整,首尾呼应,如同树状结构,总论为树干,分论为树枝,专论为树叶,合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这样的构成设计与结构方式,不仅有利于研究者思路清晰和周密,而且也有利于遵循研究对象自身逻辑和规律,更有利于读者接受、认识和理解。作为读者和学者,在此,我认为该书对北部湾历史文化研究主要具有三方面价值意义。

其一,北部湾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体发掘的价值意义。广西是一个沿海、沿边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优势。但过去学界较多将关注点放在桂北历史文化资源和桂西南的民族文化资源发掘与研究上,或多或少忽略北部湾这一特殊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研究,或者说只是零散、片段、部分资源的发掘和研究,未能形成系统整体的资源流或资源链,也未能构成整体研究之势。该书借助北部湾大开发之东风,将其长期以来积累的历史文化蓄势待发的万事俱备之势引发出来,如同一根线索将散落在海滩上的零珠碎玉串连起来成为一条绚丽多彩的项链,为美丽的北部湾增光添色。北部湾区域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文化特色和优势在于海洋文化,它不仅可以整合这一区域各种文化资源,形成整体的文化形态及其文化圈、文化链、文化场;而且也可以充分囊括和表征区域文化多样性及其海洋文化个性特征。在海洋文化性质定位的基础上,将北海银滩、防城港金滩、钦州三娘湾、涠洲岛、海洋生物圈、海洋资源等海洋自然生态文化连成整体;将在京族三岛上世居少数民族京族文化与广西沿海、沿边、跨境各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生态整体;以龙母文化将海洋渔家文化、家文化与西江文化以及泛北部湾区域海、江、河、湖的水域文化生态连成整体;以东兴滨海贝丘遗址、邕宁顶螺山贝丘遗址以及考古发掘的古人类文化遗存等形成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群;以汉代设立合浦郡后所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航海古港口、合浦汉墓群、合浦大士阁、“珠还合浦”历史传说等形成海洋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以近代商埠开发与西方文化进入所形成的北海近代西方建筑群、商业街、商铺以及领事馆、教堂、学校、医院、会馆等近代历史文化整体,等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与资源都串连在海洋文化链条上形成整体,彰显和突出了北部湾历史文化的性质特征与价值意义。2010年,北海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北部湾历史文化资源汇集、整合和深度发掘、开发的标志性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北部湾区域文化发展如何抓住这一最佳机遇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如何在北海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之后持续在南宁等北部湾城市群中获得新的突破,如何在整合北部湾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申报联合国“世界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突破。

篇(5)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3-0088-03

海南省是我国国土面积(陆地面积加海洋面积)第一大省,其中陆地面积3.54万km2、海洋面积200万km2,海洋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海南是我国移民海外历史最早的地区,500万海南籍海外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已成为我国第三大侨乡。华侨文化的血缘、地缘亲情形成了海南独特的民俗文化。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海南北部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为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对望,东南和南部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海南的区位优势愈发明显。

一、海南民俗文化概说

海南有汉、黎、苗、回等30多个民族,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海南社会风俗显得更加异彩纷呈。历史上有多次移民海南的,尤以秦朝、西汉、隋唐、五代、元朝、清朝等时期为盛。各民族迁入海南,带来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汉族文化,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民俗与文化。各民族的民俗与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多元的海南特色民俗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海南的民俗与文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王天津等主编的《明珠海南的民俗与旅游》,邢植朝主编的《海南民俗》,焦勇勤、孙海兰合著的《海南民俗概论》,李明天等主编的《海南椰文化民俗三月三》,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编著的《海南民族研究论集》,王养民、马姿燕合著的《黎族文化初探》,王建成主编的《首届黎族文化论坛文集》,王学萍主编的《中国黎族》等,研究内容包括生产、建筑、饮食、服饰、人生礼仪、、民间艺术、民间语言文学、民间文体娱乐等民俗与文化,但研究重点主要是海南陆地的民俗与文化,极少涉及海南的海洋性特征。

二、海洋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海洋民俗文化是指人类受海洋影响而形成的敬畏海洋和利用海洋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及行为准则。具体而言,就是沿海的人们由于受海洋广阔、宽宏、潮汐、风暴、神秘、流通等特性的影响而衍生的人文特性和精神,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形成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处世方式[1]。山东、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香港等地的海洋民俗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内容主要包括:(1)区域海洋民俗文化研究。刘芝凤认为,区域民俗源于该区域民众在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相互磨合、影响及认同,闽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形成了特殊的海洋民俗文化,两岸文化的共性较多,为海洋文化共建提供了丰富的对接项目和资源[2]。(2)移民与海洋文化关系研究。曾少聪研究发现,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兼具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征,如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者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3]。(3)“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民俗文化相关性研究。杨国桢认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海洋文化的理论支撑[4]。(4)海洋民俗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的影响研究。徐晓望、徐思远认为,台湾从开始发展海洋经济就受到闽粤海洋文化的影响。漳潮的海盗文化是台湾开发的基础,而闽粤沿海以出口为导向的海洋经济移植是台湾经济能够迅速走在全国前列的根本原因[5]。(5)海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黄玲指出,海洋民俗体育是海岛民众在海洋生产生活中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海洋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海洋民俗体育活动从娱乐性、随意性转向竞技性、正规性,由娱神、娱己向娱人转变,其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传承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其保护和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急需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6]。(6)海洋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传承研究。毛海莹指出,海洋民俗文化反映了海岛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了当地渔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应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去解读海洋民俗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内涵,传承与保护海洋民俗,凸显其生存智慧与文化内核[7]。(7)海洋文化比较研究。陈思从历史角度比较了闽台海洋文化发展,认为台湾的海洋文化虽然是闽南海洋文化的移植和延伸,其发展迅速[8]。安成浩从海洋史和海洋文化两个方面考察了中、日、韩三国的海洋文化研究动向,认为需要进一步拓展区域研究、比较研究、生态研究,打破一国史观的界限[9]。(8)海洋民俗文化著作相继出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南海民俗风情文化辨》等“中国南海文化研究”丛书由广东经济出版社于2013年6月陆续出版,许桂香主编的《中国海洋风俗文化》等“话说中国海洋系列”丛书也由广东经济出版社于2013年7月出版。海南的海域面积达200万km2,但海南既不是海洋经济大省,也不是海洋文化强省。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由水产系演变而来,以海洋自然科学研究为主,海洋人文研究严重匮乏[10]。海南的海洋民俗与文化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海洋民俗文化论文仅有9篇,研究成果不多。(2)海洋民俗文化专著仅有1部,专题研究严重不足。陈智勇的《海南海洋文化》从古代海南的海洋文化发展历程、海洋性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海洋信仰、海洋文学、海洋文化、海路文化、海洋旅游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综上,国内海洋民俗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但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研究严重滞后。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系统研究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不仅有利于充实“海洋民俗学科”的内容,完善海洋国土研究中人文资源学科建设[11],而且有利于促进海南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国际旅游岛的文化软实力[12],助力“海洋强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海南民俗文化的海洋性特征

长期以来,海南坚持以农业为主,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海南的民俗文化“陆地性”特征明显。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洋强省”战略的实施,海南的陆地旅游与海洋旅游协调发展,古朴的海洋民俗文化获得了新生,具有突出的“海洋性”特征。

(一)勇闯南海,耕海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海南地处我国最南端,海域面积200万km2,耕海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1)海洋特色节庆。一是潭门南海的传统文化节内涵极为丰富。自宋朝、元朝开始,潭门、文昌等地的渔民就自编自用了南海航道《更路经》,并于2008年6月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古以来,潭门渔民就有开捕祭海的民俗,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2015年8月1日,潭门第6届南海传统文化节暨首届赶海节隆重开幕,既有传统的祭海仪式,也有多项赶海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的8万多名观众。二是传统节日与海洋习俗相融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海南很多地方,农历五月初五既是端午节也是渔家的“平安节”。是日,博鳌渔民先去祭石,然后成群结队去海边“洗龙水”,祈求身体健康、平平安安。(2)黎族船型屋。黎族人普遍认为船型屋是为纪念渡海而来的祖先而建,因其外形酷似船篷而得名。船型屋的建造技艺已于2008年6月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保存了81间船型屋,被誉为是“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和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这些船型屋承载着黎族人诸多的传统文化和原始记忆[13]。(3)海洋特色饮食。一是黎族特有的风味美食“南杀”(黎家酸菜),腌制方法独特,无论是鱼类、肉类,还是野菜、野果类“南杀”,都有一股浓郁的气味,是黎族招待贵客的佳肴。二是回族的美食“酸汤鱼”,以三亚产的天然酸豆、酸杨桃等为配料,精心制作而成,味道极鲜。可见,海南少数民族在征服、利用海洋的过程中,饮食民俗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二)河海情深,民间海神信仰文化浓厚

海南岛上的各民族漂洋过海而来,以海谋生,海洋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岛上有万泉河、南渡江、昌化江、宁远河、松涛水库、南丽湖等河流和湖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使海南具有河海特色的民间信仰独树一帜。一方面海南天后圣母节、二月二“龙抬头”祭海大典、七月半“祭船公”等海洋神灵信仰文化浓厚;另一方面妈祖、水尾圣娘、108兄弟公等河海神灵雕塑或建筑遍布海南。其中,妈祖信俗于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妈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早在宋元时代,妈祖文化便随福建或广东商人传到海南,现在每逢妈祖诞辰(三月廿三)和忌日(九月初九),海口各天后宫都要举行妈祖祭典。

(三)内外交融,海洋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海南是个移民岛,岛内、外各民族交流频繁。一方面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汉族、苗族、回族亦是海南的世居民族,与彝、侗、瑶、壮等少数民族交往密切,为海南的区域特色民俗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海南与东南亚诸国交往频繁,为海南民俗的多样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14]。据统计,海外的琼籍华人华侨有320万之多,尤以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较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海南“临高渔歌”,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口“天后祀奉”,别具一格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祭船公”,孕育渔民智慧的“南海航道更路经”,具有热带海岛特色的“椰子节”,初现活力的海南“赶海文化节”,延续至今的农历五月初五渔家“平安节”,规模越来越大的“二月二龙抬头”祭典仪式,蔚为壮观的端午节海边“洗龙水”,人气越来越旺的海南“欢乐节”等,为岛内、外民众的交往打造了平台,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交往,也促进了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形成了海南多元一体的海洋民俗文化。

(四)内容与功能,由单一向复合化演变

民俗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天文历法、科技水平、等密切相关。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科技繁荣和各民族交往频繁,民俗活动逐渐集信仰、经济、社交、教育、娱乐等多重功能于一体,成为节庆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琼海至今仍然保存着一条商埠古道———溪仔古道,其西连溪仔码头,是嘉积的通商发源地。古时,很多大陆商船行经琼海的嘉积万泉河,为求妈祖保佑,便在河畔筹资修建了“南天圣娘庙”。1969年,因修建嘉积水电站使万泉河的海河通道被阻断,但码头右边的“南天圣娘庙”得以保存。现在该庙不仅是单纯的海上保护神形象,而且成为了附近居民求子、求财、求平安和求姻缘之地,妈祖信俗的内容及功能由单一向复合化演变。

四、结语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向纵深发展,“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战略逐步实施,以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交往进一步频繁,海南的海洋民俗文化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将得到改观。加强海南民俗文化与海洋民俗文化的相关性研究,强化海南与其他省市和南海诸国的海洋民俗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推进“海洋强国”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胜德,黄伟宗.中国南海海洋文化传[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2]刘芝凤.闽台海洋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分析与评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曾少聪.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4]杨国桢.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J].学术研究,2015(2).

[5]徐晓望,徐思远.论明清闽粤海洋文化与台湾海洋经济的形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6]黄玲.海洋民俗体育的内涵、流变及发展策略[J].中国体育科技,2009(3).

[7]毛海莹.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海洋民俗传承与保护:以浙江宁波象山县石浦渔港为例[J].文化遗产,2011(2).

[8]陈思.从历史角度比较闽台海洋文化的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9]安成浩.中日韩海洋文化研究动向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4(2).

[10]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11]李传朝,宣正明.浅谈海南海洋民俗学科研究的重要性[EB/OL].[2015-10-14].

[12]朱兵艳,刘士祥,蒋秀娟,等.海南民俗文化汉英翻译研究:接受美学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3]吴平.东方白查村黎族船型屋探密[EB/OL].[2015-10-21].

篇(6)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示码:A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信息拥有量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化创意网站能否吸引受众眼球,提升服务质量的核心指标。信息高度共享,三网融合、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各大信息网站的搜索引擎所搜得到的结果已经大同小异,如何能够真正的将文化创意网站做大、做强的关键已经在于网站管理者对于同一信息的处理方式、所持观点以及展现方式上,用更加充分的项目策划准备、加大对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积极发展三维动画设计,已经成为提高我国文化创意网站总体竞争力和社会认可程度的不二法门。

一、文化创意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知识介绍

文化创意最早是由英国提出并倡议的,在其提出文化创意之后,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也纷纷根据各自的发展特点,提出与其具体国情相适应的文化创意理念。概括的讲,当今国际上所说的文化创意,包括有版权产业、知识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滋生的体验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等相关学术名词。就创意产业的理解上分析,世界各国也有着不同的概念,依照各自文化传统与主张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美国为典型的“版权型”,其重点侧重于文化创意产生之后,必须有相应的版权对其进行保障,这是文化创意能够被认可的核心。第二种是以英国为首的“创意性”派别,其重点在于坚持文化的创新性,认为思想上的创新是文化创意的关键。第三大类型则是以中、韩为典型的“文化型”,其重点在于坚持在文化方面的创新,这是由东亚国家独特的文化传统决定的。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知识信息大爆炸以及各类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其区别与传统产业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他所始终坚持的以“创造力”作为核心。在运营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发挥个人与团队的力量,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以及头脑风暴,将主题文化用更加成熟的方式展现出来。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域十分宽广,不仅仅有传统的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产业,也和当今社会方兴未艾的传媒、视觉艺术、装设计以及服务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给予了很大的厚望,在颁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地指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各个地方政府也纷纷采取相应措施,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和探索。

二、我国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网站的发展现状

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网站已经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历程。就目前来说,“中国海洋文化在线”网站作为我国文化创意网站的典型代表,在该网站中,其囊括的具体内容包括:热门搜索、热门词条、热门聚焦以及七个主题栏目。这七个主题栏目分别是:航海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科普、海盐文化、海岛博览、海洋文艺、海洋研究。网站首页分为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首页上方,放置的是一块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图片,以及七个主题的标题与热门词条标题,共占页面三分之一版面,主要以文字标题为主。第二个板块首首页中间位置,内容主要是最新聚焦相关链接。其中有标题栏和滚动播放的图片,内容丰富、详实,用户点击标题或者图片,就能进入与其相链接的具体内容。第三个板块是首页下方,则是增加了海洋图库和上方七大标题栏的八个主题的新闻标题展示,主要是以文字为主。

作为一个颇具有官方色彩的网站,“中国海洋文化在线”各个板块中内容相对丰富,这不得不说是广大后台管理、工作者的辛勤成果,然而用户在点击的过程中十分明显会发现一个特点,就是网站不同板块中的新闻,在点击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只有文字叙述内容,少部分会有与之相配套的图片内容,声情并茂、有图有视频的新闻更是难找,新闻与策划内容的单调性显得管理中的策划与活动没有生机与活力。笔者通过多方探索,认为针对这一管理短板,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

三、提高我国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网站管理质量的具体对策

(一)增加音像与多媒体技术的比例

有动态的画面、有可以聆听的声音有随手点击就可以出现相应的阅读内容,是网络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体的绝对优势,网络传媒管理者必须牢牢的把握这一优势,以增加网站的点击率以及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在现实中,网站不同的版面内容依然是以单纯的新闻为主,很少的部分会涉及到有图片参与,想要有音像资料以及多媒体技术则更是困难,这对于网站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基于此,在进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网站管理上,应当有意识的增加增加音像与多媒体技术的比例。具体来说,网站首页以及重要新闻上必须保证起码有音像资料作为辅助。这是提高网站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必须高度重视,不得敷衍了事。

(二)重视项目策划与管理

好的项目策划与高质量的管理,是一个网站能够迅速引起读者注意并获得长久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助力。作为网站的管理者,必须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具体的项目策划时候,网站管理者不应当仅仅根据海洋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循规蹈矩的项目策划,还应当根据读者的需求,传递出不同的信息,使他们增强对海洋文化的了解程度,具体来说,进行项目策划时,青岛的创意产业基地的网站可以通过网友调查活动,真正地了解网友更加关心哪方面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充分研讨之后,推出相应的项目策划方案,真正的做到为受众服务。除此之外,应当加大对网站的管理力度,做到每日更新必须由专人负责,每周的看点总结回顾,可以及时到位,在不断的回顾中,提高网站的管理质量。

(三)积极发展三维动画设计

三维动画凭借着更加高超的技术手段,在模拟真实物体、表现影视特效以及后期合成上都有着传统技术难以企及的优势。在具体表现上,三维动画由于摆脱了地点、气候、人员不足的现实制约,因此在制作成本上,与实景拍摄相比,也更加的经济。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网站与技术人员推崇,作为一个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网站,在现实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人力、财力等原因限制,以至于无法现场拍摄,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站管理者应当注重引进三维动画设计人才,将发展三维动画设计作为一项攻坚点来抓。

四、结语

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向全国人民传递相关海洋知识以及增加我国公民对海洋产业了解程度的门户网站,其带来的积极意义不仅仅是点击量的上升,更是在我国海洋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现实条件下,增加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的有效手段,笔者坚信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真正改善其管理质量,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现代化。

参考资料:

[1]丛海彬.文化创意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企业活力,2011(1):218-219.

[2]杜丽芬.新兴文化业态:核心概念及初步分类[J].商场现代化,2010(6):178-179.

上一篇: 法律专业论文 下一篇: 体育专业实习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