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3: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规划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规划论文

篇(1)

(1)总结己建成的广州地铁的经验,吸取国内外地铁建设经验,在我国目前技术水平可能达到的情况卜,采取创新的思路,做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本线实际情况,功能合理、运营可靠、降低造价,效益好的设计方案。

(2)强调“安全地铁、公众地铁、绿色地铁、经营地铁”的设计理念,使乘客乘车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并能够为地铁的发展打下经济基础。

(3)地铁车站设计应能满足设计远期客流集散量和运营管理的需要,应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吸引乘客。折返站应能满足其功能要求。应注意车站分向客流、突发客流对站位的影响和出入口布置的要求。

(4)高度重视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在保证工程安全、经济的情况下,尽量选取对环境影响小的结构形式及施丁:方法。

(5)应根据本站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埋深等具体情况,经过对施工工期、工程造价、对交通、管线、周边建筑物的影响等因素的综合比较,最终确定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6)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成熟的施工方法,节省工程投资,缩短工期,确保施工安全,防水可靠。

(7)尽量减少车站施工期间对地面交通的影响。

1.2设计难点及重点

(1)由于车站以西是云台花园,为广州重要的观光景点之一。东端为金贵村,其房屋密度很大。车站布置应综合考虑对云台花园的影响与金贵村的拆迁。云台花园是广州市的重要观光景点之一,而且处于山坡外。不适宜大面积开挖。金贵村房屋密集,而且均为多层的框架结构,拆迁难度大,赔偿费用高,较易造成工期不稳定。所以如何减少车站对云台花园的影响的同时,尽量减少金贵村的拆迁,是本标段设计难点与重点。图1为调整前云台花园总平面图。

(2)云山南路为白云山正门的唯一通道,是城市重要支路,交通较繁忙,交通疏解困难,前期投资大。

(3)车站东端设有多路公交车总站。如何保证施工期间公交总站的正常运作很重要。

(4)合理布置出入口、风亭,尽量减少拆迁量及地下管线的迁改,是本站设计的重点。

1.3设计思路

针对本站的设计重点和难点,从以下儿个方面提出设计思路:

(1)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基础资料。本标段车站的设计应建立在充分的基础资料之上,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全面掌握地面、地下建筑物的有关资料,以及人流、车流交通等基础资料。

(2)针一对云台花园与金贵村的拆迁是本设计难点与重点,在保证车站功能的条件下,结合车站站位比选,合理优化站位方案,并选用合理的施工工法,尽可能减少对云台花园的影响与金贵村的拆迁,以减少工期不稳定因素及前期投资,为后续工作提供较好的施工条件。

(3)站位优化调整内容:原车站中心里程为YAK15+382.000,经过对线路及配线的合理调整,在保证车站功能的条件下,将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西移100.8米,调整至YAK15+482:800。车站有效站台中心调整至规划路西侧。

(4)站位优化调整意义①站位调整后,车站的西端大部分位于云台花园的山体内,覆土较厚,为暗挖创造有利条件。②站位调整后,避免了车站东段头基本避开了金贵村,所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拆迁,减少了工程前期投资。③车站站台中心里程西移至规划道路西侧,加大了与金贵村站的站间距,优化了站点设置。

(5)结合周围站址环境条件,合理布置车站出入口、风亭及施工场地,尽量减少房屋拆迁和管线迁改。

(6)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车站出入口的设置,考虑便于客流引入的位置,同时兼周边居民过街功能,风亭等附属建筑避免在居民集中区域设置,减少对居民的影响,以期达到在施工和运营时便民利民并减少扰民的目的。图2为调整后云台花园总平面图。

篇(2)

2通过“图底”关系研究,找出解决方式

研究一所校园的图底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校园发展的足迹。校园总平中不同的“底”会造成不同“图”的形式。而这种底的形式来源对象应该是校园的最终使用者———学生与老师,只有适用对象共同参与,才能创造出真正实用的、富有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的底,而不是为了“宏大叙事”、构图漂亮,营造出只有在空中俯瞰才能展现的美,这违背了建筑的美学原则———建筑的美基于使用对象的心灵感悟。有一则实例:一名建筑规划师在完成校园整体规划后,走道的流线设计成为他最头痛的部分,因为好多方案校方都不满意,最终建筑师在校园种了大面积的草坪而没有设计走道,后来在这所学校的校园内通过教师与学生自我选择路径和走道方向,自然的形成了最合理的道路布局。“底”的形式虽然是不经意中形成的,但却也是最合理、最美的。从当今许多大学校园的道路规划可以看出,虽然主次干道清晰分明,但有时候其利用效果刚好颠倒。你会发现主要干道和景观主轴平时基本没大量的人流,而次要道路却因为固定时间出现的人流高峰造成一定的拥堵。这是不是给我们一种提示:校园的规划是不是更应该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去感受、因为校园里学生与老师的活动行为也是校园美的重要体现。“图”和“底”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图”的形式对“底”有着很大的影响。校园中功能分区非常重要,他影响着参与者的活动路径,什么时候的路径应该清晰,什么时候的路径应该模糊,从而营造出变化,什么时候路径应该隐藏在功能分区中.什么时候路径应该暴露在分区外,这便是“图”“底”关系的制约性。“图”和“底”相互联系处理非常重要。最好的实现手段是通过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的体验。如果学校规划时的景观主轴并没有带动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也没有起到学校行政机构所希望的作为校园地标宣传校园的作用。那么就切断了“图”和“底”的相互联系。其实有时候可以考虑把学生的生活区靠近学校景观主轴布置。因为大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才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才是各所大学特色的东西。如果考虑到建筑物的各种类型,我们可以说,其中一些是为(生活的)必需而设计的,另外一些是为(生活的)便利而设计的,还有一些是为(生活的)愉悦而设计的。或许,这样的定义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当我们观察一下与我们有关的无以数计的、丰富多彩的建筑物时,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感觉到,这些建筑物不仅仅是因为上述理由而建造的,或者说,也不是因为其中的某个理由恰好占到了更大的比重而建造的;建筑的这种式样纷繁,变化万千,主要是由人类心灵的复杂多变造成的。所以,建筑作为承载和表现校园文化的场所,形成以校园文化为景观主轴的空间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校园的建筑美学。而不仅仅是校园规模的宏大,构图的美观和校园里建筑的标新立异所体现出的校园的“第一”。细心和认真的探讨细节,才是我们现在所要做的,而不是只一味的强调规模宏大和建设速度。汤布利曾定义了有机建筑的概念:假如一座建筑是有机的,它所有的部分都将是和谐的,是一种连贯的表达,包括与环境之间的统一;它的居住者、建筑材料、结构方法、建造地段、建造用途、文化背景,以及它所赖以生成的理念,每一个要素都是另外要素产生的结果。一种有机的结构定义和预言了的生活,与使用者一起成长,呈现出它自身的“基本现实”或“内在本质”,并且包括一切必要的手段,且没有什么不必要的东西,来解决当前建筑所面临的直接问题,就像自然本身一样,既是统一的又是经济的。在校园这样的人文环境中成长的人,才有内涵和特点。而对于建筑而言,富有人文精神的建筑风格才是独一无二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最美的建筑状态。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需求。当规划师们开始研究校园文化时,他们便开始考虑建筑美学的本质———建筑传递的文化。校园建筑的美可以通过不同专业、部门、流派所对应的不同建筑风格,亦或是他们不同的学习、生活状态所对应的不同建筑学院所展现出来,这也许最好诠释了校园建筑美学那变化灵动的美。

篇(3)

(1)医院功能的合理组织、规划与整合、一次规划、分步建设。

(2)院区内环境空间与城市景观的营造。

(3)系统工程理念的运用。

(4)从实际出发,节能、节材。

二荒总体规划

(1)总平面布置

将各功能区的建筑紧凑布局,为远期发展和室外环境留出空间。医疗区布置在用地南侧,靠近规划道路经二路;门诊部面向经二路设置前广场,亲切地迎接看病人群;住院病房靠北布置,并适当扭转角度,以获得良好的日照、优美的景观和私密安静的环境。医疗区预留发展空间,做到“一次性总体规划,分步建设实施”。

(2)环境景观与建筑空间

环境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并强调与自然和建筑空间的有机结合。建筑空间轴线以门诊、医技楼为中心沿南北方向展开,用地内的建筑于轴线两侧形成非对称的平衡;环境空间轴线结合建筑空间沿南北方向展开,分别形成与城市共享的外向型绿化环境和相对幽静私密的内向型环境。环境空间设计结合远期扩建统一规划,即便扩建后亦可与原有的建筑环境、交通流线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场地、景观、建筑、空间四位一体的全新理念。

(3)院区交通

沿基地北侧文昌大道设置院区形象出入口,东侧沿经二路由北向南分别设置住院、院区人行、门急诊出入口,西侧沿经四路设置后勤出入口。院区交通尽量短捷,沿交通主线上,根据功能需要布置停车场、内花园等设施,既起到了引导作用,又将各类功能有机地、互不干扰地串联在一起,交通线路分区、分层次完美衔接,人车、人货、洁污、医患分区分流。

(4)医疗区内部交通

在门诊-医技-病房各功能区之间布置导向性明确的医疗街,结合医疗街布置垂直交通,便于患者明确方位、识别方向。

三建筑设计

1建筑空间

医疗区内部空间以精彩的大堂中庭为中心,有机地连接各子空间,更好地诠释了“内街”的设计概念;同时,商业、接待处、餐饮、信息亭等设施的精彩布局和小品、家具的陈设使得内街的空间更加灵动而富有活力。健康康复中心均为南北向的板楼,建筑布局合理,最大限度的满足通风、日照等要求,配套设施齐全。整体景观与建筑围合成组团式花园,为康复过程提供良好的条件。

2建筑形象单体

形象简洁明快,群体空间变化丰富,尺度宜人,彩色金属墙板典雅欢快,水平向延伸的立面和弧形建筑轮廓创造了全新的医院建筑形象。内庭院和外花园与建筑相结合,自然采光和通风良好,有助于创造宜人的微气候环境。

3生态、绿色“绿色屋顶”与景观环境相呼应

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并延伸至内街,巧妙地将绿化景观引入建筑之中,这样的设计强化了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能量调节、雨水利用及降低供暖与制冷成本等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4空间质量设计

十分注重病房的空间质量,通过住院楼的适当扭转,使绝大部分病房采光良好、日照充足;透明玻璃的设置使周边的自然美景一览无遗。

5功能现代医院设计越来越注重内部功能

根据医疗流程,将医院功能进行拆分组合,通过建筑体量反映其功能特质。方案设计分成地上、地下两部分。其中,地下功能包括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车库、配套设备机房及部分医疗用房;地上功能包括门诊、急诊、医技、住院、行政科研及其他配套用房。主要流线:以医疗街和共享大厅、交通核为中心组织内部交通,有效地连接各个功能区域。此外,每个单体建筑分别设置了服务于洁物与污物、工作人员与病人、公众与探访者等各类专门通道和电梯。辅助流线:厨房到餐食电梯(住院部)之间,厨房到员工、公众食堂之间均设有直接通道;手术室与消毒供应室之间设有专门的洁净、污物运送电梯;地下层的太平间和尸体解剖间设有独立的通道通往外部。传染病控制:筛查部门设在一层入口附近,位于急诊部、医技区和门诊部等高客流区域边缘。病患在此接受检查后即可获知应当前往感染楼或是其他部门治疗。住院部:每层安排两个40床护理单元,使得公用辅助空间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本方案护理单元布置的主要特点在于病患、探视者与医务人员的交通及区域完全分开,二者互不干扰。病房尽可能布置在南向,医护用房置于北向。护士站位于中部,面对护理单元主要出入口,便于管理,具有良好的监护视野,开敞活动区置于电梯厅旁边,通透明亮,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手术部:设两个不同的通道:一个为各个手术室通往污物专用电梯的清洁通道,另一个则是洁净通道,可供病人与工作人员使用,并用于运送从消毒供应室通过无菌电梯送来的无菌推车。可由“换床”区以及工作人员更衣区进入无菌走道。采用先进合理的梳状多通道式布局手法,由洁净通道及清洁通道将手术室分组排列。手术部采用生物洁净空调系统,保证手术室内不同等级的生物洁净需要以及等电位接地等技术措施,提供安全可靠的手术室运行环境。ICU(重症监护病房):有联系手术部、其他病区、医技区和急诊部的专属通道。病房朝南布置,能观赏到室外景观。采用净化空调系统,送风使用高效过滤器。合理组织病患、医护人员、探视家属以及洁污物品的动线流程。医技区:每个疗区都设有各自的前台和可通往门诊部的候诊区,并与通往住院部及辅助功能区的电梯和通道相连,方便门诊、住院病患及医护人员使用。候诊空间尽量沿天井、花园布置,使其有良好的视野和通风采光。将病患与工作人员的空间、通道完全分开,有利于改善工作及就医环境,提高效率。门诊部:为病患和工作人员分别设有专用电梯,正对病患走廊处设有各门诊科室的等候区、挂号处和缴费处;工作人员走廊则设置了医师和工作人员用房。每层沿南北方向布置门诊单元,各单元之间设有内花园,最大程度地采纳了自然光,并强化了医疗街、病患等候区、医师室和检查室的通风与采光。急诊部:根据现代急救医学理念设有专用通道、宽敞入口及大厅,不同通道可将急诊患者分别送至极危重、次紧急,与普通急诊区。设有步行患者入口、120急救车等送达患者入口。根据24小时服务原则,除设有独立完备的诊室、抢救室、手术室、ICU、观察室、挂号收费、药房、化验外,还设有辅助的拍片单元(包括常规X射线,CT和B超等),可有效降低急诊部与医技区之间的病患流通量。此外,还设有方便通往医技楼的通道。急诊抢救、EICU、手术室相互紧密布置,方便使用。EICU按单人病房设置,有利于预防交叉感染,可酌情设置负压病房;岛式护士站位于中部,具良好的监护视野。医院环境保护是医院设计的重要环节,本方案设计从环境保护各个要点采取相应措施。

6无障碍设计

医院功能考虑无障碍使用,设置方便病人及残疾人,体弱病人的无障碍出入口,专用停车位及专用厕所、专用电梯,各层干道设置扶手等,体现对患者的关怀。

篇(4)

生态建筑的定义是:设计师在全面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建筑空间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合理设计,使建筑生态环境中的物质、能源等在建筑内部进行有规律的循环转化,进而形成低耗能、无污染的生态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还能优化居住环境,使人们的居住体验得到进一步优化。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建筑布局、交通布局、公共设施安排等项目进行综合规划安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居住区规划能为居民提供便利,使各项设施设备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一方面,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可应用生态建筑理念进行规划,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也可将居住区规划的思想应用于生态建筑的实现过程,提高生态建筑建设过程的科学性。因此,居住区规划和生态建筑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某种程度上说,居住区规划的理念和生态建筑理念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第二,居住区规划理念和生态建筑理念能够优势互补,提高规划工作的整体质量。两种理念相结合不仅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环境的舒适度,还能实现规划区生态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二、生态建筑理念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1.生态建筑技术的有效应用

将生态建筑理念应用于居住区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加强对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使用新型生态建筑材料、生态产品和相关生态技术,不仅能提高居住区规划的生态性能,有效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效益,还能为居民提供更加先进、便捷的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

2.突出居住区的生态特色

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应用生态建筑理念时,设计师应全面了解待规划区域的生态条件及其周边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这一区域的生态特点。在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重点突出其生态特点,使居住区形成独特的生态特色。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重视绿化景观的规划和保护,可在确保居住区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扩大绿色景观的面积,使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用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还可以构建屋顶花园,进一步美化环境,提高整体居住区的生态效益,从而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特色得到更好的体现。此外,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提高居民对居住区的认可度,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3.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能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维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意识包括公交出行、步行等绿色出行观念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观念等。因此,积极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使居民的生活意识与生态理念实现有效融合,可以为生态建筑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的更好应用奠定基础。

篇(5)

二、城市色彩与城市建筑色彩调查方法

《东京色彩调查报告》是由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郎克洛教授领导、由日本东京都市色彩研究中心组织完成的。对于城市建筑色彩的调查,目前为止国际上较权威、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郎克洛教授在他的色彩地理学说中提到的,对建筑色彩进行选址、调查、取证、归纳、编谱、小结等一系列步骤,广泛征求市民对城市建筑色彩的要求和看法,在对色彩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征求市民的意见,并且在相关人员和政府部门的合作下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普遍调查。市民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城市建筑色彩的见解,以便给设计者提供更多的启发。在对城市建筑色彩与城市色彩规划的时候应当先总结调研的结果,找出问题所在并公之于众,让广大的民众共同参与,听取民众的呼声,提高民众的参与性和对城市色彩规划的积极性;在综合掌握专家和民众的意见后再邀请艺术家、文史学家、建筑师、色彩学家、城市规划师等相关人士制订最后的色彩规划方案;等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向民众公布,再听取广大民众反馈的意见,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肯定后再实施色彩规划方案。笔者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城市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设计与规划方案才是科学、权威、民主、具有生命力的,这样的城市色彩必定会为这座城市增色添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将感到自豪。

三、城市建筑色彩规划

原则文化历史的积淀是色彩形成与表现的根源,所以,在人文的角度上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规划和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寒地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保护和传承寒地城市建筑色彩文化和文脉是城市色彩规划的基本原则。正因为城市色彩本身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其设计与规划往往错综复杂,所以城市色彩设计与规划不可能是一锤定音的事情,需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继而保持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城市色彩规划应该在对城市建筑景观色彩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再进行现状分析,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城市自身所处地域性、文化历史、民俗等诸多因素进行设计与规划。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色彩指导城市色彩的设计、规划与管理,力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城市设计规划的实践者在对城市色彩进行设计与规划时应该把握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目前,我国对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还不够重视,各地色彩设计研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在建筑外墙装饰材料使用上没有规范,工业生产也缺乏可以依据的标准;屋顶的景观色彩没有得到重视;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对城市建筑色彩和城市色彩不够重视;我国的色彩教育水平和层次整体不高;等等。

篇(6)

2、园林设计理念在城市景观规划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2.1多样性和综合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指描绘生态镶嵌式结构拼接的多样性,环境不同造就植物类型不同。而这种多样性是通过生物自身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的,也可以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和专类园来实现。而景观综合性是指,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考虑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最终结合多种因素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2.2遗留地保护原则

自然遗留地之内的有价值的景观植物需要保护好,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或者自身特点的植物,更应当采取合适的措施加以利用和保护。

3、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应用的策略

3.1加强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

城市建设首先需要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积极展开生态保护首先是要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这就需要不断加强绿地建设。这是因为绿色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能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善当地小气候,达到冬天暖和夏季凉爽的目标;还可以适宜地增加城市湿度,更能有效吸附空气中有害浮沉,抵御风沙的侵袭,保持水土,进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3.2合理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保护原有的植被和自然地貌

3.2.1依据城市用地性质,合理增加绿地面积

城市用地规划需要合理的控制用地性质,增加绿地的面积。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个不能忽略的方面。它对城市绿地的不断发展提出总体的方案和目标,进而调整控制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有机结合,这是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之所在。

3.2.2园林设计需要保护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

当前的某些地方,尤其是城乡结合的部分地区在进行经济开发时大范围的推土、移山造地,破坏了原有的地貌自然植被,接着建设住宅、厂房、休闲娱乐场所等。这样的行为在生态学角度看来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城市近郊必要的植被保留是很重要的,这是地区特色植物的代表,这对研究当地的社会迁移、生态环境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3.3优化植物配置,提高绿色植物覆盖率

优化植物配置需要根据城市不同的用地性质进行,而当地建筑群落功能和城市景观以及具体气候条件的变化,都会影响植物的配置。这就需要合理的选择绿地的设计风格和种植植物的种类,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植物。以保证不同植物群落共同组成了多样的园林景观,从而达到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的目的。

3.4建立健全衡量现代园林绿地的科学标准

按照生态系统理论的需要,园林设计者需要在规划城市景观建设时遵循一些标准,针对一些能够体现园林环境质量的具体数据加以衡量。这对城市景观建设和规划有着重要的参考依据和价值。

3.4.1功能标准

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进而维护人们生活的健康。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功能标准必须是以维护人们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的。

3.4.2

系统与连续性标准

园林绿地的建设不是一个独立休闲游玩的空间,应作为人类生活的地方与自然过程有机结合的连续体来进行规划设计安排的。

3.4.3地方风土特色标准

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进程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而园林绿地恰恰是地方文化精神珍贵的保存地,它对于地方文化来讲不是形式上的表达,而是深层次的内涵意义。

篇(7)

1.1建筑任务书拟定缺少使用者的直接参与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筑设计任务书的拟定,其主要反映了业主对建筑物功能的要求。无论是办公大楼、工厂建筑,还是住宅小区,均需要管理人员或者开发商进行任务书的拟定。通常情况下,在进行任务书拟定的时候,均没有邀请使用者进行直接参与,导致其相应的设计无法达到使用者的要求,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建筑建设的顺利进行。

1.2建筑设计缺少个性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物外部条件而言,其更加重视形体与色彩的设计;对于建筑物内部条件而言,其更加重视共性的体现,基本上均是形成统一的效果,没有自己的风格。同时也没有一定的整体性,无法在静态中体现动态,并且也无法在简单中体现复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个性的体现,需要进行一定的标新立异,在建筑设计中也不例外,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形成自身的特色,才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3建筑设计人员开展建筑规划工作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的时候,首先进行的就是规划设计工作,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初步设计的时候,就要明确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不同,同时设计人员工作的重点一定要放在设计方面,而不是功能规划。除此之外,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和使用者进行交流,也是导致其设计成果不符合使用者要求的重要原因。

二、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协调发展的策略

2.1强化建筑规划的基础作用在开展建筑规划工作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就要求,规划工作人员不仅要考虑目前的实际需求,还要对建筑物以后的使用功能进行考虑,留有相应的发展空间。在进行建筑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功能具备相应的前瞻性与拓展性,预测可能发生的相应情况,之后进行相应的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在建筑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借助相应的建筑设计与专业知识,解决建筑设计与规划中存在的矛盾,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使建筑物更加完美,具备自己的特色。

2.2强化建筑设计的载体作用在进行建筑设计与规划工作的时候,需要利用建筑物实体进行使用功能的体现,可以说建筑物实体就是建筑使用功能的载体。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中,均包含了一定的布局设计。在布局设计中,无法对建筑物功能进行简单的规划,需要利用一些技术方法,进行相应的整合,使建筑物形体更加完善,得到一定的色彩渲染。

2.3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交叉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是无法分开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设计中进行互相渗透;另一方面,所需知识相互交叉渗透。在设计中互相渗透,主要就是对建筑问题予以解决,在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必须按照相应的设计标准执行,符合建筑物的整体规划情况,实现建筑物整合的和谐性。在所需知识相互交叉渗透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加强建筑规划工作,实现设计与规划的有机结合,促进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发挥。

2.4强化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利用与保护在开展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保护,通过对实践工作的总结,实现建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利用自然环境因素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分析,实现两者的同步性与同生性,建设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实现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价值。

2.5建筑规划制定建筑设计建筑规划大师沙里宁说过:“建筑设计工作要在一栋房间内,对房间环境进行规划,对周围环境进行规划。”这也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建筑物周边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实现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的有效结合,在充分发挥建筑物使用功能的情况下,保护周边的环境不被破坏。

篇(8)

人们似乎己经忘记了美好城市的潜力。只要经济承担得起,现在的市民(尤其是富人)趋向于到市郊开辟新的家园,这就是常说的"住宅郊区化",造成城市不断扩大。这种趋势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背道而驰,而富人离开城市,同时也带走了资金,留在原有城市的只是贫穷和破落。因此,讨论和研究城市复兴的问题是十分迫切的。

城市规划涉及的学科很多,直接的参与者有政府、金融界和建筑界等。政府和金融界的决策无疑是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的。然而建筑师的角色在商业环境的冲击下,却显得越来越渺小。城市与建筑类似,其设计追求着一种美学意识形态、(笔者译2)。美学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追求和经验总结,美好的城市设计包含有独立于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复兴的作用,不仅是重要的,更是不可替代的。

今年获得英国斯特林2000年度金奖的Peckham图书馆,是一个建在伦敦南部贫困区的公众投资项目。建筑的实际使用面积不大,建筑师(WilliamAlsop)把底层架空,为普遍街道和侧面的广场提供了可穿越的通道;同时也架高了阅览厅,让读者可以造过精心设计的玻璃窗远眺城市中心的天际线。政府在该贫民区建立一个为公众免费服务的图书馆的决策。

无疑是此项工程的前提,然而没有建筑师的参与,这个图书馆就不可能那么出色,该贫民区就不会象现在那样有一个吸引公众的核心。该建筑还吸引了无数从市中心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从而加强了伦敦市中心和南部贫穷区的联系,并为政府向大众传达了一个信息一伦敦没有忘记这块土地。分析其建筑设计,无论局部还是整体,都建立了一种与城市之间紧密的可达性。只要人来了,他们就会自觉地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当人走了。他们是不会关心留下的东西会是怎样的命运的。

纽约和爱丁坚

今天的建筑设计在考虑与城市的关系时,一直沿用凯文林奇的标志性元素。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由简单的标志性造成的喧闹的城市面貌。这一群后现代的"标志性"建筑,其实都披着相似的外衣--种貌似热情,但实际上却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的冷漠和单调。许多建筑的设计与城市似乎太绝缘了。

我们的城市发展经常以纽约的曼哈顿岛为模板,然而那高耸林立的摩天大楼只是城市成功的一个方面。"今天我们谈城市的复兴,尤其是在欧洲,其重点已经不单是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成功,而是具体到每个市民的满足感、舒适和欢乐。"(笔者译3)

在曼哈顿岛南部沿河一面,是一条连接中心商务区和市郊中产阶级居住区的高架路。然而,这种缺乏考虑环境的城市设计,却间接地隔题了普通市民与这一滨水地带的联系。荷兰的建筑理论家A.Graafland对这里的城市环境有这样的描述一当你站在高架桥下,会感到一种失落,听着桥上的噪音。环顾四周,你将最清晰地看到现代城市生活中衰败的一面。(笔者译4)

与此相反的是欧洲的一些城市如爱丁堡,不仅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而且传统城市的空间模式也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爱丁堡城市常驻人口四百五十万,但中心区的游客每年就达二百五十万。这是个天天洋溢着欢乐的城市。欢乐的气氛不仅环绕在爱丁堡城堡等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周围,也存在于城市中心区的每一个普通的角落。

旧城区的城市结构就象鱼的骨架约一公里长。两侧的建筑以及建筑之间留有许多市民和游客都可以自由穿行的巷和院。虽然里的建筑都几经改造,内部的功能也几经变迁,但这些几百年来多孔的传统格局一直被完整地保留至今。因为有人光顾,或者为了吸引更多人前来光顾,附近的商店、咖啡屋等的主人都自觉地保持和美化附近的环境。于是在这种可达性带来的良性循环的推动下,爱丁堡的城市空间成为了当地市民一个自由、开放的舞台。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可自由选择和享受的欢乐空间。

这种可穿越性很强的城市空间,不难在许多传统的城市和村落中看到。而在成功的现代都市,比如香港中心区、巴塞罗那。也不难发现同样的特征。因此,我提出一条与城市复兴相关的建筑设计原则一一最大化建筑和用地的可穿越性。下文将通过笔者参与的三个设计实例对此论点加以进一步的阐述。

C-House

今天住宅的设计在考虑与城市的关系时主要面临三个问题。首先,是私人投资带来的功利性。这是造成我们今天碎片状的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译5)。建筑设计局限于这碎片之中,不注重与环境的关系,使得城市越加难以控制;其次,是个人安全问题。目前折衷的方法是只使用一个入口,并用围墙把自己与环境分离开来,以达到对个人财产"保安"的目的。然而这种方法的副作用很多,如发生"洛阳大火"时无处可逃,或安装防盗网反而为盗贼提供了天梯等。另外,如果邻居的关系变得疏远,反而为犯罪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地区范围的"治安"问题其实是更加重要的,而这点可以通过政府强力打击犯罪的手段,并结合开放性的建筑设计来达到;再次,是由住宅的人员构成造成的。过去国内的居住模式是以单位大院为核心的,住户之间是互相认识的同事。而现在居民之间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说上一句话,这就造成了住户之间合作的不便和对公共空间管理的困难(笔者译6)。而公共空间一旦被忽视,就很容易变得肮脏和混乱,成为垃圾堆、杂物院甚至犯罪多发区。接着就是人们对这些空间的进而远之。

C-House的基地是在德国南部的一个中型城市。除了这块空地,沿街都已经全部建满了房屋。基地内部等待改造的小厂房前面种有几棵很美的桦树,对面是一条也种满了桦树短巷。这一对"绿色"显然已成了这条街上行人的空间应标,也是附近居民的休息场所。

该方案设计没有在底层邻街做个铁门,而是在底层用通透的落地大玻璃围合了一个精品店,保留了院子与街道的视线联系。在临街一侧还保留了一个宽敞的入口通往院子,楼梯入口放在院子里,从而加强了用地的可穿越性。对于安全问题,一个入口和围墙是一种办法。但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地区范围的''''治安''''对个人的''''保安''''问题也是影响很大的,人来人往的通畅空间要比偏僻无人的地方安全。

公共楼梯没有象通常那样置于一筒体内。而是纵穿建筑前后楼梯的细部设计也是没有挡板的。让视线可以充分贯穿用地内外的"绿色"。当住户上班、下班走过楼梯时,可以很直接地感觉到里面的桦树院、外面的桦树巷,从而加强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直跑梯是连接三层的。因为有足够的高差,有些房间可以向楼梯间开窗。当阳光把遮阳百页投影个墙面上。清风抚过,青年男女可以坐在楼梯上聊天,可能还会隐隐看到窗里的倩影……

C-House的设计尝试解决前面提到的三个住宅问题。通过运用最大化建筑和用地的可穿越性的原则,不仅为移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也提高了现有的城市空间。

B-Office

B-Office是设计师木子和我在"既网络上以一种开放式Studio的形式设计的位于南方某传统市镇的一个政府办公楼。

原方案在临干道处设置了一个广场。首层布置了文娱、餐饮、服务和客房,人流从广场由大楼梯进入二层的接待大厅。部分二层和三层是办公用房。该方案对基地东面的河流与西面民居的联系考虑不足。

河流一向是传统民居村落的核心。而当地居民与河流的和谐关系,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居民失去了河岸的活动空间。昔日的清流将会迅速被污染,成为现代城市中的臭水沟。如果基地在河流两岸,通常建筑设计就会朝向道路设置主要立面和入口,而把朝向河流一面设计为后院。进而后院变成杂物院,然后是向河流排放污水和废物。

新的方案旨在连接民居与河流之间的空间,于是特地在用地中也设置了一条穿越性的道路,从而强化了这种联系。沿河岸一侧设为市民的休息活动空间;娱乐、餐饮、服务和停车部分设于半地下,楼面则成为l.2米高的活动平台(晚上可用作舞台)。该平台从时间、知觉和活动性质上均丰富了这个广场的空间,也平衡了基地中间的穿越性道路,暗示了一种可供停留的空间。

办公人流可从地下停车场上平台;或由广场步行进入,经坡道步上平台。南面部分的底层架空,成为一入口灰空间(兼作舞台);接待大厅设于北面部分的底层。以通透的落地大玻璃围合;从接待厅可由坡道上二层,再经过北面的屋顶花园可到达南面部分的三层。

同样是一种最大化建筑和用地的可穿越性,使得该政府建筑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城市活动空间,同时也保留了传统民居与河流的联系。中医有句俗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城市的空间和环境也是如此。

MediaVillage

在描述城市的结构时,已被广泛接受的隐喻有"树状结构和"有机体"。"树状结构"是一种逻辑性较强的结构。由主到次,依次连接;"有机体"代表的是高一层次的关注个体之间的合理分工合作的设计思想。然而。在"树状结构"里,个体之间的联系是死板而重复的、况且城市不断发展,主次的关系和容量也会不断变化,而城市的空间是不可能理想地改变来满足需要的:"有机体"概念也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个体之间的配合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协调工作,不然这个有机体就会生病(笔者译7)。在现实中,城市是难以按照一种稳定的规律持续运作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制订了规划方案,但总是受到投资方的强力影响、今天;普遍认为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其准则条文和数据的约束已经很难跟得上城市各种综合条件的变化"(笔者译8)。超级秘书网

以上两种隐喻恐伯正是其症结之所在。

步入21世纪网络时代,城市结构中又出现了一种一网络"的隐喻.其实这种空间类型一直存在于传统城市和村落。欧洲有人称为Rhizome."网络"空间标志着一种有无限联系的、开放的、多孔的、互相之间紧密相连的结构"。(笔者译9)对于"网络"空间。一种担心就是这种城市空间会不会变成迷宫?是否与凯文林奇的可识别性的原则针锋相对?其实,凯文林奇早于其著作中(TheImageofTheCity,1960),在解释完可识别性在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后,立即就有补充:"城市设计中必须提到的是迷宫般的空间。这种让人错觉的、令人惊奇的环境也是有价值的…。观察者自己应扮演一个主动的角色,主动地去观察环境,并且主动地重组脑海中获得的景象。"(笔者译10)(笔者译)大概是限于时代背景,凯文林奇没有对这种空间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在中东迪拜(Dubai),我参与了InternetCity(网络城)中MediaVillage。(多媒体村)的规划设计。InternetCity是政府专门为E-commerce(电子信息商业)设置的开发区,总体规划中有一条横贯全区的功能带,不仅提供了交通,还为各种公共设施提供了空间。其中一段是专门安排娱乐活动、公众普及教育和商务旅游设施的MediaVillage。

该MediaVollage的规划设计采用了这种"网络"城市空间。规划对建筑单体的位置、朝向和高度没有作什么硬性要求,也没有传统的功能分区,但重要的是要求各建筑单体都要在不同层高和不同位置最大化与其他城市元素的联系,同时为公众提供大量的可自由选择和自由活动的城市空间。这些空间将存在于底层。屋顶花园、廊桥、展览空间及其它的公共功能部分中。MediaVillage的规划设计是开放的。注重的是城市发展过程,让城市可以随着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地自我调整。虽然各单体的体形和功能等变动可能会很大,但城市的穿越性空间是受控制的《当然,这种空间效果与规则的城市空间的优劣和结合问题还需进一步研讨)。由于空间结构是多孔的和富有弹性的,这个城市将会为市民和游客,以及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舞台。正如前面谈到的爱丁堡的良性循环模式,这里将期望形成一种匀质的、流动的和欢快的城市空间。

篇(9)

2加强对外业施测要点的控制

在外业施测过程中,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规划竣工验收地形图测量和竣工测量。在规划竣工验收地形图测量中,不仅需要严格按照数字地形图相关规范实施测量,还要对所需要进行验收的建筑物转角、形状不规范的部位及主要特征点等进行采集,进行细致的测量。竣工测量中不仅涉及基础测绘,还涉及规划测绘信息采集,所以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来对图面信息进行表达,从而更便于进行规划管理用图。但这样就对测量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测量人员具备良好的基础测绘知识,还要对规划管理意图和建筑设计有充分的了解,特别是在外业作业过程中,需要对竣工图进行重点核对,特别是一些重点地方可能存在与现场不一致的情况,所以更需要在核对时重点关注。

3测绘成果检查验收

在竣工测量完成后,需要由质检人员对地形测绘成果进行全面的验收检查工作,对内业、外业、地物平面点位、高程点等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地形分幅图画面清晰整洁,合理对地形要素进行取舍,正确运用图式符号,确保高程点精度可靠,准确地将实地的地形地貌细部特征反映出来。

篇(10)

1. 电网改造规划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与企业发展需求和规划统一的关系。

(2)与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关系。

(3)与城市电网建设的关系。

(4)与科技含量及发展的关系。

(5)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电网建设与改造给地方经济和社会带来良好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加重了电网企业的经济负担。

2. 新一轮电网升级改造规划建设方向

电网智能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电网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向。农村电网改造中,特别要注重规划,认真思考如何管理好、运营好、规划好农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网改造成果,逐步完善农网的建设。农网发展规划要与城镇规划相一致,农网规划建设与改造既要考虑超前性,又要符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农村电网建设中,规范中低压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完善农网网架结构,加强变电所和线路之间的互供能力,实现环网供电,提高农村配电网的转移负荷能力,即可提高供电可靠性。或者可将农村电网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把农网建成网架坚实、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行灵活、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农村配电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 加强电网规划建设的措施

电网建设坚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从改造现有电网入手,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与旧设备的技术革新相结合,坚决杜绝使用落后或行将淘汰的设备与技术,但是也不能盲目追求高标准,过于超前投入,避免设备长期闲置、空载或轻载运行,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努力建成网架坚实、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化农村配电网

3.1 科学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1)合理安排建设与改造项目。首先依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建立电网工程项目库,筛选出初选项目,进行经济评估,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全面考虑项目的经济价值、安全生产等因素,最终改造项目。力争所确定的项目都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求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农网改造项目顺利地进行。项目的确定必须注意:一是不能偏离减轻农民负担的大方向;二是不能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轨道;三是要充分考虑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2)有效建成优质高效农网工程。在农网改造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工程施工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共同努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正确处理好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的关系。在工程施工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强对施工人员,特别是对临时用工的教育与培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和规定,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控制与监护,杜绝违章施工,保证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保证农网改造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2 科学规划提升改造水平

农村配电网规划相关内容应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应与城镇的规划紧密配合、协调并同步实施,以适应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3.2.1 加强10kV配电网规划

(1)将10kV农网线路的建设和改造纳入配电网发展规划。在人口集中、负荷密集的乡镇,按照“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形成10kV线路“手拉手”的总体布局,调整原有不合理的网络结构。

(2)将新规划建设及改造的10kV线路尽可能建设在规划走廊内,位于公路旁,以利于运行和日常维护检修。特别是配合当地工业园区整体发展规划,确保投资用电。

(3)明确10kV农网的供电范围,一般不交错重叠,应可以随新增加的变电所及负荷增长进行合理调整,还应有一定裕度,以满足用电负荷增长和转移的需要。重要用户至少应具有两个及以上不同的电源供电。

3.2.2 制订合理的配电台区

(1)合理确定变压器的位置。配电变压器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进行布点,变压器的位置选择在地势较高、线路进出方便、公众不易聚居的地方,以及便于维护检修。

(2)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变压器容量按5~10年农村电力发展计划选定,在设计上有可扩展性。逐步淘汰高能耗配电变压器,合理调整配电变压器负荷,避免“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等现象。

(3)低压配电网力求接线简单、安全可靠。以配电变压器为中心,低压配电网一般不跨区供电,避免迂回供电、卡脖子线路;同时要少占农田,线路要尽量短,转角、跨越尽量少,便于施工、运行维护。

3.2.3 降损节能,改善电能质量

(1)加装补偿装置,实现无功优化。在配电网的无功补偿方面,根据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确定无功优化方案。以台区为单位,从电网的末端入手,优先补偿低压电动机和配电变压器的无功负荷,采用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加强对无功补偿装置管理,推广自动投切装置。

(2)更新和改造高能耗的电气设备。对高能耗配电变压器的改造,将现有高损耗变压器更换为低损耗型,采用带有载调压的变压器。加强农网电压水平的监测工作,在10kV线路末端用户的变压器二次侧、低压线路末端的计量点选定电压监测点,安装电压监测表,对电压合格率的情况应每月进行1次技术分析,并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改进措施。

3.2.4 加强农村电网的防雷保护

(1)使配电线路保持正常的绝缘水平,防止直接雷击事故。消灭绝缘弱点,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架空线路上的各种电气设备,如柱上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容器及电缆终端等亦应加避雷器保护,以提高其耐雷水平。

(2)将配电变压器作为配电网的防雷重点,在其高、低压两侧都安装避雷器。优先选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安装位置尽量靠近变压器,以提高保护效果;其接地线应与配电变压器的金属外壳、低压中性点“三位一体”共同接地,接地电阻值、防雷引线的截面积、引线连接头、接地体的埋设都要符合规程要求,低压线路要求做好重复接地。

3.2.5 做好电能计量与负荷监控 信息来

上一篇: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 下一篇: 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