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篇(1)

一、合作学习的提出和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合作学习的提出

Robert E.Slavin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用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解释了合作学习(coperative learning)的优势,从而使合作学习逐渐被人们认可和应用。合作学习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增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氛围,同时对提高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质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它被世人称为是最近十年来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限选课,它的内容涉及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多个因素,比如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个体如何认识到作用在自己身上的社会力量;个体基于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关系;个体如何将社会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他们对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为他们的学习、应对挫折、人际交往、沟通等多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我国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我国大学“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模式。在课堂上,老师主要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生按时听课并做笔记,课程结束后参加本门课程的期终考试即可拿到学分。老师没有对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关注和重视,这必然造成了我国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缺乏创造意识和能力,缺乏对知识的质疑精神,最终也导致了大学生人才的质量令人担忧的状况。在大学“社会心理学”课堂上实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合作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体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基于相互依赖的学习环境,能够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心。这不仅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和谐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教学方法。过去常关注教师的教学思想,现在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心理成长和发展。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学发展的宗旨,而且更加重视学生思维方式、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心理,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积极做人、积极愉快的交往和获得终身的发展。笔者在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特别是针对大四学生到课率低的实际情况,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之下,发挥角色扮演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得到了院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及其效果

1.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

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学课堂上的许多理论,依靠单纯的讲授方法,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更谈不上深刻体会这种理论的现实价值所在。如果不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程度也不高,更谈不上学生应用和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了。笔者给大四文科学生上课时发现,学生到课率仅为6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大四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考各种资格证书,放松了对专业课程的要求。

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必须打破当前这种僵化和无效的教学模式。作为目前全球众多国家都在采用的一种富有实际效果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设计时,应考虑到在该课堂的教学设计一般程序中,将构建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合作的结构为主,同时还要把合作学习的那些基本的要素(比如任务、方法、管理、评估、情境、技能等)纳入到课堂教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关于如何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而言,笔者采借了西方学生小组学习法中的“拼图链接”和主题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按自愿的原则组成小组,每组成员不超过9人,老师将每次课程的学习内容按小组数量分成一定数量的单元。每个小组随机从学习内容中抽取一个作为本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内部讨论和商量每位成员在这个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和身份。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一次机会成为一次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或“专家”。小组成员认可抽取到的教学内容,努力掌握内容,同时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和协作,集体备课,写出一份质量较高的讲义。在即将到来的课堂上,“专家”或“教师”将给所有的学生讲授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同时由本组所有同学一起负责全部同学的疑难解答工作。每个小组都必须认真完成其抽取到的教学内容,每位小组成员也不断地进行着角色和身份的转换。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中,如何让各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彼此关心,从而共同提高课堂学习的良好社会新氛围是这种合作学习法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在主题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先讲授相关理论,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在各个主题扮演活动中实际的角色体验活动掌握理论知识。比如讲“偏见”这一章知识时,学生以9人为一组,老师先对学生提出主题扮演活动的要求,然后由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分工下查找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主题剧本,讨论主、次要演员的人选,经过彩排,最后开一个角色扮演活动的总结报告。笔者专门拿出6节课(共3次,每次2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全专业总共有76名学生,被随机分成为11组,每组为6~7名学生,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会参与本小组的主题角色扮演活动之中,而且小组内部成员是缺一不可的,相互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合作、高度互动的人际关系。在这种良好的人际气氛中,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主题任务。每小组自愿产生一名组长,组员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开展准备活动。笔者根据每章的重点内容,给出了11个主题(比如著名社会心理学专家莅校讲座、爱上你、傲慢与偏见、助人为乐、一次重要会议等等),然后按随机原则将学生分为11个小组。其中各组的组长由学生自愿申请担任,但必须得到本小组成员的认可。角色扮演活动一般安排在本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通过合作学习,在统一的主题之下,把角色扮演活动作为一种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篇(2)

一、引言

怎样能上一堂吸引学生的课?上一堂让学生满意的课?让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效结合?在于教师的思考、教师的责任心,以及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理论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识记”变成“体验”和“内化”的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视频在线、案例分析等均收到很好的效果,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中,还有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经典实验的引入,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引入课堂教学

1.卢钦斯首因效应实验

人对于外界的认知可分为对物的认知和对人的认知。在物的自然属性尚且固定的情况下,人们对物的认知亦会产生认知偏差,就是心理学所谓的错觉,例如著名的缪勒莱耶错觉、冯特错觉、螺形错觉等。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认知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些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他人印象的形成和交往行为,而以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学势必对这些认知偏差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其中卢钦斯著名的首因效应实验便是一例。

课堂教学重演实验过程如下:

第一,将学生分成四组,阅读故事然后选择故事主人翁是外向还是内向。

前半段是: 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一起走在阳光明媚的街上,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文具店,里边挤满了人。他一边等着引起店员的注意,一边和一个熟人交谈起来。买了文具出门时,他又停下来与刚进门的一位同学聊了几句。离开商店后,他向学校走去,路上遇见了前一晚别人介绍他认识的女孩。吉姆与她谈了一会儿,然后离开她去学校。

后半段是:放学后,吉姆单独一人离开课室,出了校门,走上那一段长长的回家的路。吉姆沿着树荫一边走。他看见迎面走来的是前天晚上认识的漂亮女孩,他没有与她打招呼,而是横过马路走进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吉姆看到几张熟悉的面孔。他静静地等着,直到柜台上的人注意到他之后,才买了饮料。他找到一张边上的桌子坐下喝饮料。喝完就走回家了。

第一组同学阅读故事的前半段;第二组同学阅读故事的后半段;第三组同学阅读故事的前半段+后半段;第四组同学阅读故事的后半段+前半段。阅读之后,让同学判断吉姆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让学生统计本组结果,引起学生好奇。学生并不知道每组同学所阅内容的顺序不一样,但实验结果是故事主人翁一会儿外向一会儿内向,学生觉得很奇怪和好玩。

实验结果:第一组98%的同学认为吉姆是一个比较外向的、友好的人; 第二组仅有1%的同学认为吉姆是一个比较外向、友好的人; 第三组有80%的同学认为吉姆比较外向、比较友好;第四组有45%的同学认为吉姆外向、友好,其他人都认为吉姆较内向、孤独。

第三,介绍卢钦斯实验,以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通过在“做中学”引起了学生注意,主动思考为什么文字的顺序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研究结果,真实的感受首因效应,并发现专家的实验不是遥不可及,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第四,引发思考,重视科研。在课堂实验的结果中,前三组与卢钦斯实验的结果非常接近,但第四组的结果差距较大。卢钦斯实验第四组是18%的同学认为吉姆外向、友好,我课堂结果是45%。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实验与卢钦斯实验不一致。从而引出不要迷信权威,以及科学研究的跨文化研究法。给学生阅读的故事是英语翻译成中文,其中涉及到文化偏差和翻译等多种原因。所以今后我们在做科学研究借鉴外国资料做调查时要考虑文化差异并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2.霍纳性别成就动机实验

如果你跟学生介绍霍纳的性别成就动机实验,说女生有“惧怕成功”的心理,学生会嗤之以鼻地说“老调重弹”、“性别歧视”。因为只是简单的介绍实验,学生会认为实验不可信,从而上课就没有兴趣。在我们的课堂,也将霍纳性别成就动机实验重演,让学生通过编故事的方法,发现原来女生和男生在成就动机方面真的不一样,女性真的有“惧怕成功”的心理。

霍纳的展示惧怕成功及其效应的实验的设计是一个经典设计,后来其他人的有关实验多少是从这个设计中衍生出来的。每一个被试都得到一个故事的导语:期终考试后,约翰(或安妮)发现自己在医学院的同班同学中得了第一名。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推测,接着这个导语,把故事写完。男被试得到约翰(男性)的导语,女被试得到安妮(女性)的导语。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内容编写一个故事,然后同学讲出自己的故事。课堂教学的实验重演结果和霍纳的一样,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女性确实有惧怕成功的动机。因为课堂所编的故事中,有的女同学说,原来是一场梦,并不是真的;有的说原来老师算错了分,不是第一名而是最后一名;有的说得了第一名并不快乐,因为以后也要得第一名,压力很大最后得了抑郁症。70%左右的女生故事都表现出惧怕成功。而男生的故事则大相径庭:不但学习成绩第一名,还拿了高额的奖学金;在路上救治了一个急诊病人,病人(女孩)很感谢他,介绍自己的爸爸给他认识,是医学专业的博士导师,收他为博士继续学医,女孩喜欢上他,并嫁给他。大多数男生的故事在竞争性情境中更有争取成就的愿望。然后再介绍霍纳的实验,学生都惊叹不已。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是惧怕成功还是希望成功,但通过亲身体验,发现现实和霍纳的实验真的吻合。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再去思考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女性会有这种心理。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由“学习”或“记忆”的课程变成“实验”、“探究”的课程。

3.阿施的从众实验

心理学家阿施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三垂线实验。每组被试7人,坐成一排,其中6个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1、2、3。要求被试判断标准线段与1、2、3三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时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研究发现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35%。

在一次课堂上课,有个学生迟到。在他没来之前老师告诉班上同学今天讲从众问题,请同学配合做一个游戏。请大家看到这幅图时,都说3线段和左边的线段等长。迟到的同学坐在了第一列最后一个位置,然后老师请第一列所有同学按顺序告诉大家左边的标准线段与右边的1、2、3线段哪个一样长。同学们非常配合,前面每个同学大声并有自信的回答:“3!”轮到最后哪个迟到的同学,他缓慢的站起来,挠着头,迟疑地说:“3吧。”然后全班哄堂大笑。然后老师接着问:“大家想一想,最后那个同学为什么迟疑地说3呢?”同学积极地回到:“信息的压力”“群体压力”......课堂效果非常热烈,同学积极思考和探索,不是满堂灌的方式,而是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探究,也让迟到同学明白不应该迟到的道理。所以每个同学都非常喜欢上社会心理学课,惊喜无限、精彩无限。

三、结语

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兴趣盎然、学生的期待是对老师最好的鼓励。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课程接近满分的评分是给予老师的最高荣誉,也是促使老师不断进步和完善自我的动力。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习,学习效果非常明显。第一,认同教学,快乐学习。没有厌学和逃课现象,学生是认真上课,盼着下次课,期待下学期还有类似的课。上社会心理学是一种探究、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下课铃响了才恍然大悟原来下课了。第二,加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将经典实验引入课堂,学生惊叹心理实验的有趣性和科学性,课后广泛阅读心理学类书籍,撰写学术论文,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用于自己的调查研究中。第三,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传授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第四,打破文科学习“上课-记笔记-背笔记-考试-遗忘”的怪圈,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应用于实际,很好地掌握了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美)巴伦.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篇(3)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的统计、测量方法,具有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篇(4)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思路探讨

(一) 指导思想

适应新时期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主渠道和多途径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积极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方式

1.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

针对目前的社会大环境和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根据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解决真学、真懂和真做的问题,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在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面前,如何进一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用发展着的指导新的实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改革,即保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现有的教学时数的前提下,将每门课的教学分解为课堂教学、读书、社会调查与实践三环节。

课堂教学部分:贯彻“精讲”、“管用”的原则,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关系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联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各种困惑与迷惘,使“两课”教学更具吸引力。同时要积极研制、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读书研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读书。每门课程都要制定读书目录,学生要做出读书笔记或写出心得体会,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总成绩。

社会调查与实践部分:根据各门具体课程的特点,提倡实践形式多样化。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教学片;搞开放式课堂,请劳模、专家、企业家进课堂,给学生开办讲座和专题报告,开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的健康心理与人才成长、心理咨询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训练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调研,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讲(系统讲课)、读(读书)、听(听报告)、谈(讨论交流)、看(看录像)、走(参加社会实践)、写(读书心得、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多途径的结合。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校内网络教学。

(2)课堂内教学与大学生读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对大学生的统一要求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相结合。

3.考核与评价方式

以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采取口试、笔试、客观题、主观题、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以及课程论文等多种考试方式。(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特点择优决定)

4.增设与“两课”相关的选修课程

为适应“两课”教师的转变,充分发挥“两课”教师的作用,增设与“两课”相关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拟开出的主要选修课如下: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咨询学》、《人际关系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大学生心理问题咨询》等。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充分体现意识形态中的对大学生的统一要求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志红.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期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99-02

0引言

高等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如何解决高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对天津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研究,目的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为有关负责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及为学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课题样本选自天津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外语学院、天津商业大学6所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的男、女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473份,剔除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450份,回收率为98.4%。其中按照性别分男生737人,女生713人;按照年级分一年级731人,四年级719人,共计145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需要,阅读了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著作中有关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维普网以及查阅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书籍等途径,查阅了近十几年来心理学方面有关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大量学术论文,并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归纳和总结了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的研究成果,给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1.2.2 数理统计法本文在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的基础上,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及相关等统计分析,作为本研究的主要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 天津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现状与分析(表1)从性别上分析,男生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四项指标中的得分都高于平均值,在行为习惯、情感体验、行为控制三项指标中的得分也接均值;女生只有在主观标准这项指标中的得分高于平均值,其余指标均低于平均值。男、女生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2.2 天津市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与分析(表2)从性别上分析,男生选择“父母”的占25.2%,选择“老师”的占31.5%,选择“同学”的占23.6%,选择“场地器材”的占14.2%,选择“体育课”的占0.8%,选择“学校体育氛围”的占3.1%,选择“自身身体条件”的占1.6%;而女生选择“父母”的占23.6%,选择“老师”的占3.3%,选择“同学”的占35%,选择“场地器材”的占6.5%,选择“体育课”的占2.4%,选择“学校体育氛围”的占24.4%,选择“自身身体条件”的占4.9%。

从年级上分析,大一学生选择“父母”的占23%,选择“老师”的占17.5%,选择“同学”的占27.8%,选择“场地器材”的占13.5%,选择“体育课”的占2.4%,选择“学校体育氛围”的占12.7%,选择“自身身体条件”的占3.2%;而大四学生选择“父母”的占25.8%,选择“老师”的占17.7%,选择“同学”的占30.6%,选择“场地器材”的占7.3%,选择“体育课”的占0.8%,选择“学校体育氛围”的占14.5%,选择“自身身体条件”的占3.2%。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锻炼态度天津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从性别上来看,八项指标中有七项都是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其中男、女生之间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3.1.2 体育锻炼行为

3.1.2.1 从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来看,天津市大学生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男生人数明显高于女生,二者存在高度显著差异;两个年级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3.1.2.2 从天津市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来看,很多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预,身边其他人对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会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

3.2 建议

3.2.1 明确目标,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为目标,激发其运动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2.2 新兴体育项目的引入各高校应该及时引进相关教师或选派校内教师学习进修,开设较多的新兴体育项目,以拓宽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新颖性和娱乐性,满足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需要。

3.2.3 考核与评定在评价内容上应由单纯的体能和技能评价向智能并重、进步幅度与学习过程及全面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转换;在评价方法上应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再加之教师的评价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这样的评价结果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参考文献:

[1]张力为.毛志雄主编.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

[2]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3]张素霞.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J].体育学刊,2005,10(3):50-51.

篇(6)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使学生形成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而且合作能力的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全球日益合作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合作学习目前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1 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1.1 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尽可能小的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而且学生可以在没有老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共同负责地学习某些学科性材料,从而达到共同目标。因此,可将合作学习表述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小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并且,合作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及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1.2 合作学习的种类 根据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合作学习活动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类型:指导型、过程型、结构型和探究型。其中,指导型的合作学习强调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中心地位。如STAD法。过程型主要是围绕小组过程的基本原则组织起来的,强调的重心在于小组过程和社交技能的发展。如共学式,简称LT。结构型是指一些小组可以运用的基本结构,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派生出若干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供小组学习使用。如著名的切块拼接法。探究型的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对复杂问题的小组调查。如小组调查法(GI)。

2 合作学习在中专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分析

2.1 以复数复习课为实例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①数学知识方面目标:加深理解复数的概念和复数的几种不同形式及其运算,在熟练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数学课题。②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进一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与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③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小组—游戏—竞赛法

教学流程设计:第1课时:基础知识复习并布置合作任务

第一步:1引入课题提问: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适当讲述后,应着重讲清有关复数的三种形式知识;2归纳全章内容如下①复数的基本概念②复数的运算法则

第二步:按小组—游戏—竞赛法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教师适当进行指点后,由学生小组自己进行安排,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织学习。在这期间,教师只是课堂的观察员。

第三步:组织竞赛抢答(第2课时)

具体步骤:以4个学生组成一组,共有10组,课前互相指导帮助复习复数方面的知识。以组为单位,参加比赛。题目全是选择题,全部贮存在电脑里。各组基础分为200分,由教师叫出小组中成绩最后的一名学生参加竞赛(是基础题答题部分),答题学生自己选题目的编号,答对的加20分,答错的扣除20分,不答的由同组同学代为答题,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扣除20分。由原来的10个组的每组第一名组成一个组,第二名组成一个组,第三名组成一个组,第四名组成一个组,共组成四个组。新组成的各组每组内进行题目的抢答,答对者为原来的组加上20分,答错的扣除10分。进行成绩统计,取前4名进行奖励。

第四步:课堂小结,确定小组名次。

2.2 随堂教学体会 此次课安排在晚自习时间,由于题目较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上课时间延长达半小时。但没有一个学生注意力分散,大家都关注本组的得分情况,个个都能积极地参与。组内成员之间彼此互助,在互帮互学时可以说都做到了竭尽全力,组内高度团结,同学们齐心协力。由于设计题目较多,并与组内得分息息相关,同学们课前准备都很认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为了能抢到答题,在教师没有念完题目时就举手,站起来回答时,需要同组同学的提示,使其它组产生不满情绪。由于学生们的好胜心强,都希望自己组获胜,故纪律很难控制,上课时大声说话,对其他班级的上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3 教学总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们都有了归属感,每个学生都能为组里赢得分数,都是组内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使学生感到学习需要的满足,从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了。另外,组内成员互勉互助,加强了组内的团结,又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形成。

3 结论

3.1 合作学习的优势 合作学习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与研究,确是一项实效显著的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更多的优点:合作学习能极大地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在于能使教学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特别是中等以下学生学业成绩。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篇(7)

一、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一)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行业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中职校的专业课教师分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职业教育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更需要双师型的专业课教师,即能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专业素养提高为宗旨,通过激发和培养教师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反思,使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专业素养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的价值

1.专业课教师专业成长,是推进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能否实现专业化,学校拥有专业化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既关系到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全面推广的关键。

2.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升教师社会影响的需要。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3.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自身发展、实现内在生命价值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中,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要发展自己的事业,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敬,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要不懈追求。

4.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促进学校发展、打造优质精品特色教育的需要。对职业学校来说,能切实有效地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和行业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自身立足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师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影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全社会对于教育与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认识和看法,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政策导向、奖惩机制等,作为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2.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的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否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是否制订目标规划、明确教师的培养要求,是否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否建立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等等,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3.群体因素。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生活、工作在一定的教师群体之中。群体组织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能否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群体的工作作风、人际关系、修养水平,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内部因素

1.知识因素。作为一个双师型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养分。专业课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决定其知识结构与其他类型教师有着重大差异,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影响专业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知识、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2.技能因素。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学科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其劳动性质和生存方式使其受不同层次和类型技能的影响,技能的高低和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教师不但要知道技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传授并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技能。

3.自身发展的动机因素。动机指努力争取达到专业目标的内在驱动力。格拉特霍恩归纳了影响动机水平的若干因素,并认为动机水平的高低会影响教师的发展。研究表明,当教师经常评价学生的学习并以积极的评价结果鼓励自己,同时行政人员也给予教师积极的反馈时,教师的动机水平会提高。总之,上述因素会影响教师的动机水平,而教师动机的强弱会作用于教师的发展。

4.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因素。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支柱,它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双向互动性。一个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的教师,他会有着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人格理想,并把社会要求、家长期望和学生需求等外在因素纳入自身的责任范畴并成为推动自身专业成长的动力。

5.个体反思能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是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对经验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又是实现方式。教师只有实施了有效的教学反思,才能将自己从感性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批判的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调控和教学评价等,以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46-03

前言

目前,国内外对他助-自助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研究并不多。陶格森,陈中永等人,分析了心理危机对个体造成的危害及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在认真分析研究了国韧庋д叨孕睦砦;的定义和对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论述的基础上,发现了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其干预模式的局限性,对心理危机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他助――自助――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他助”――是指专业人员对危机个体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协助其调动内部资源以应对面临的困境,其目标是自助。“自助"――是指接受干预的受助者变得有能力自我调节,自我治疗,这也是传统的干预理论的目标,而我们认为对个体而言这只是个过渡阶段。“助他"――是本干预模式的目标,也是评估干预效果的指标。通过“助他”强化和提高自身的“自助水平”,更高的“自助”水平又能够提升他们“助他”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干预,引发危机个体“自助与助他"的良性循环。这是对于个体而言的,每个个体的自助与助他,对于群体来说则是一种群体的自助。理论假设:遭受了挫折,调动其内部资源无法摆脱痛苦而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其根本原因是过分关注自我感受而心理上暂时脱离了社会。任何迫使他们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措施都可以缓解或消除其痛苦程度,使其摆脱危机状态,培养其理性思维,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获得心理免疫能力。并运用生活常识、社会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情绪理论、社会支持系统理论、精神的主客观分析理论等相关的理论对这一假设。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以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55份,回收问卷 352份,回收率99.15为%。其中有效问卷是340份,有效回收率为95.77%。其中男生118人,占被试总数的 33.52%;女222人,占被试总数的 63.07%。

2.研究方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以开放式的放对同学进行调查,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性别、年级、政治身份、在校期间任职;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有35个题目,包括等对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和身边朋友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及对身边朋友突发心理危机的处理方法,做事常持有的态度心理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以及分析与恋人、家人、朋友的相处方式和状态,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大学里学习的理解与认识以及对毕业后工作的期待与展望等采用无记名集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回试卷。

3.统计学处理

问卷收回后,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现状

1.1 西南医科大学不同性别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

表1提示:从整体看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还是不够的,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的程度上。

如表2所示,学生会干部对其很了解并能用一些心理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占2.70%,学生会干部了解,知道其定义及具体事例的占9.21%,69.74%的学生会干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还有18.42%的学生会干部对其完全不了解;期队干部中26.67%了解知道其定义,73.33%的期队干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班级干部中仅2.13%对心理危机很了解,并能用一些心理知识解决某些问题,11.70%的班级干部了解心理危机,知道其定义及具体案例,班级干部中63.83%同学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还有22.34%的班级干部对其完全不了解;无职务的同学中,很了解的占3.23%,了解的占6.45%,了解一点点的占71.61%,还有18.71%的无职务的同学对其完全不了解。利用卡方检验发现,在本次调查中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具有显著的政治身份的差异(P=0.00,0.05)。

2.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

2.1 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倾诉性别选择的现状

不同的人,遇到相同的问题,采取的态度和处理措施都不一样,他助-自助-助他模式可以帮助同学在面临问题时,选择外界的帮助,然后调节自己的心理,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从而解决问题。

上述的描述总结了本次调查问卷同学的大概情况,接下来,我将从性别、政治身份,在校期间任职情况,性格四个维度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处理及态度进行比较。

首先从性别角度出发,男女同学无明显差异(P=0.01,P〈0.05),其中有40.59%的同学认为日常中遇到问题时,认为很需要倾诉对象,且两到三个最好,42.06%的同学认为需要倾诉对象,但是最好是一个,另外还有13.53%的同学觉得有没有倾诉对象没多大影响,仍有3.53%的同学觉得是自己的私事,最好不要干扰别人。由此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同学还是会选择一到三个倾诉对象,17.06%的同学认为倾诉对象不重要,这便是他们在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会选择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也便是在他助-自助-助他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第一步中就中断,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和努力,(表3)。

从政治身份的维度分析,发现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倾诉对象的政治身份有明显的差异(P=0.83,>0.05),从整体看,不论何种政治身份,基本都认为需要倾诉对象,集中在一到三个,此外,不同政治身份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0.83,>0.05),其中党员中33.33%的选择两到三个倾诉对象,66.67%的选择一个倾诉对象,预备党员里有14.29%的学生选择两到三个倾诉对象,57.14%的预备党员认为自己需要一个倾诉对象,还有28.57%认为有没有倾诉对象都可以,没多大影响,41.77%的团员认为需要两到三个倾诉对象,40.51%的团员认为最好需要一个倾诉对象,还有13.61%的团员认为倾诉对象有没有都可以没多大影响,3.80%的团员认为是自己的私事,最好不要打扰别人;群众中,认为倾诉对象很需要,两到三个最好的占28.58%,64.29%的群众认为倾诉对象最好是一个,还有7.14%的群众认为有没有倾诉对象都可以,没有什么影响(表4)。

最后从性格维度分析不同性格的人在选择倾述对象上有无明显差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0,

3.关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程度

由表6可以看出,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P=0.10,>0.05)故在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男生中: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了许多同学,甚至自己也去过的占3.42%,认为有发挥作用,有些心理问题依旧存在的占42.74%,对其不了解,从未去过,对其不能完全信任的占44.44%,还有9.40%的同学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宣传不到位,自己对心理问题认识不明确,无法确定是否需要疏导;女生中: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了许多同学,甚至自己也去过的占4.52%,认为有发挥作用,有些心理问题依旧存在的占34.39%,对其不了解,奈慈ス,对其不能完全信任的占43.44%,还有17.65%的同学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宣传不到位,自己对心理问题认识不明确,无法确定是否需要疏导,由此可见,相比而言,对心理咨询室的了解上男生多于女生。

从性格上,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是,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没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16,

4.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以西南医科大学355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18人,占被试总数的 33.52%;女222人,占被试总数的 63.07%,男女比例明显不平衡,因医科院校的专业性与其他院校存在差异,所以取样的数量、地域限制和学校的特色,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一定限制,所以,研究结果尽可能在医学院校中使用。

4.2 心理危机认识程度

心理危机是个体运用寻常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个体或者群体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行为,它能够帮助心理危机所困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货遭受挫折和即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在国内,普遍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够,并且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不愿意面对和正视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心理学发展的障碍。因此,改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变得更加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主力军,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室显得更为重要,本次调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对在校的大一新生随机发放问卷,但由于我校是以医学专业为主的院校,男女比例显得不太均衡,下面是本次调查的结果: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 :总体来说西南医科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此大学生入学的心理常识普及可以作为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本次调查中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具有明显的政治身份的差异(P=0.00,0.05),因此可以对于不同的任职同学采取不同的心理知识宣传和教育,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4.3 倾诉对象选择的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西南医科大学选择倾述对象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1,P〈0.05),不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0,0.05),总体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倾诉对象的选择并没有特异性,从整体看,不论何种政治身份,基本都认为需要倾诉对象,数量集中在一到三个,因此心理学的教育也可以从这种倾诉的小集体着手进行,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考虑整个倾诉小集体一起进行心理咨询,从个体咨询到小群体咨询,从而达到更加稳固的效果。另外还有17.06%的同学认为倾诉对象不重要,这便是他们在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会选择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也便是在他助-自助-助他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第一步中就中断,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和努力,宣传他助-自助-助他模式,使这17.06%的同学能够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从而解决问题,避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的出现。 (2):在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不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2,0.05),由此可选择针对不同性别的同学进行分开,使用针对性更强的宣传教育,针对男女不同性别,以及各自更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从本次关于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调查问卷上,我校被调查同学对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的了解及认知程度不够 可考虑采用上诉方式进行探究。

5.本研究需要改进方面

1)关于他助-自助-助他模式的研究,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使得在准备时对其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问卷设计时针对性不强,导致问卷题量较大。

2)取样的数量、地域限制和学校的特色,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一定限制。所以,研究结果尽可能在医学院校中使用。

3)问卷在修改过程中,没有考虑完善,题量过大,被试者答题容易出现疲劳,录入数据时也容易出现差错,针对性不强,类似的题型出现太多。

4)在问卷调查中因为题量过大,而对助他方面的题几乎没有涉及,是本次问卷调查设计的失误,今后研究中尽量改正。

参考文献

[1] 陶格森,陈中永.“他助一自助一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赴四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模式[D].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呼和浩特010021

[2] 关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助-自助-助他”资助体系构想[D].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3] B.E.Gilliland.ILK.James,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_4.

[4] B.E.Gilliland.R.K.James,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5-31.

[5]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0.

[6]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73.

[7]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0.

作者简介

篇(9)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不同的学习方式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1.合作学习的概念

我国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认为: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2.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小论文,以小组目标达成标准,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

3.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概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4-8人合作学习小组中,互助合作、分工互赖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然后通过测验或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小组学习的成果给予及时评价、奖励的一种学习方法。它通过各种机制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提高各方面素质,培养情感。

二、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应用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意识薄弱

高中语文课里有些内容本来需要课堂合作学习才能达很好的教学效果,加之语文课与其他理科相比相对简单,所以一些老师更加疏忽课堂合作学习的应用,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听课,造成高中语文课教学一度低迷。

2.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不当

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不当角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充当仲裁者。在实际的合作学习中,归根结底是老师在安排流程,控制课堂合作学习的进度,教师用预先设计好的计划或者程序,把学生引导到自己设计的框架内,合作学习中的学生自主性和主体地位被忽略了。这是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二是教师成为旁观者。教师只布置任务小论文,让学生自己安排活动,也不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不巡视课堂。导致学生从心里生就不重视这项活动,这样的教学结果肯定是失败的。

3.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都比较差,对合作学习没有树立一个端正的态度。在合作学习中,合作技能和技巧是关键因素。而在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学生以取得好成绩为目地,相互间学习竞争很强烈,虽然竞争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但是过度的竞争就会拉远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合作学习中会出现很难与人合作、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合作学习就很难展开,学生的合作技能和技巧比较欠缺。

4.分组不合理

在目前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大多是面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临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征、能力倾向、学业水平等因素。这样的学习场面看起来很热闹,但对学生的合作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分组是否合理关系到课堂合作学习的成败。

三、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策略

1.培养教师课堂合作学习的意识

首先教师要从观念上根本上改变,教师不再仅仅是“工作者”,教师还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其次是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学习其他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效果较好的,多交流,多合作,博采众长小论文,取长补短。再次教师发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充分显示课堂合作学习的作用。

2.准确定位教师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并适时介入引导和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教师要清晰地告诉学生学习的任务是什么,如何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的特点,确定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好合作学习的目标,并且目标的表述要清晰。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愉快的心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3.提高学生的课堂合作学习态度、技能和技巧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意识方面为合作学习开通道路,让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之后,在要求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多为他人着想、集体着想,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

4.合理分组

篇(10)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特点

旅游心理学作为旅游专业课,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在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一方面研究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及其客观规律,分析旅游行为及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研究旅游业开发、经营、管理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心理,揭示旅游商品设计与销售、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广告宣传心理,探索旅游企业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研究如何提高领导管理艺术水平、增强群体凝聚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以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满足旅游者需求。旅游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其基础理论涉及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法学、消费行为学、人类学、服务学、政治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基础理论广泛,并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及综合性特点。旅游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心理学在旅游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有很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

二、关于团体心理训练

团体心理训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团体成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团体心理训练是团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心理训练,能够通过团体成员的互相观察、学习、体验,促使个体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旅游心理学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与锻炼有突出作用,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更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三、 团体心理训练在旅游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以旅游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团队协作意识以及群体凝聚力的理论知识为例,安排团体心理训练活动。

1.团体心理训练对象

笔者执教对象为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每班学生人数为38人。每次活动为一个班级。

2.团体心理训练目的

通过心理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及提高凝聚力的关键:(1)群体凝聚力强越高,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规范。如果群体倾向于努力工作,争取高产,那么高凝聚力群体的工作效率会更高。(2)在一个群体中,组织者应加强对群体成员的教育和引导,及时克服可能出现的各种消极因素,这样才能使凝聚力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动力。(3)群体凝聚力和工作效率的关系决定于群体的目标。一个凝聚力强的群体,要求群体成员的行为表现出高度一致性。

3.活动要求

将每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人数9-10人。每组发一张绘图用大白纸和一盒油画棒,每组同学选出一名组长,为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名字及小组口号。具体要求:限定十五分钟时间,每组同学在纸上自由作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但彼此之间不允许交流,发现说话的同学则被罚下场,不能继续参加活动。画好以后,每组成员用十分钟时间讨论,给画起一个名字,选出一名同学将画面所有内容编讲一个故事,在该名同学讲解的同时,其他小组同学要用肢体语言进行相对应内容的表演。最后通过评分组评出最优团队。

为小组设定名字及口号,是为了让小组成员清楚共同目标,同时让大家对自己的团队有归属感;通过评分评选出最优团队,是为让小组成员意识到压力及共同的价值观;一定的惩罚规则是为体现在团队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否则就可能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发展。

4.评分标准

评委由每组选派出的两名同学共同组成,当自己的团队进行表演时不参与评分。评分标准主要看两方面:一是讲演者是否能够将所有画面呈现的内容编讲成一个完整且情节合理的故事,另一方面要看团队其他成员在表演时是否全部积极参与,及表演内容与故事内容之间的吻合度。最高分为五分,可以保留一位小数点,最后以平均分的最高分评出优秀团队。

四、 评价总结

通过活动,同学理解并体会要想提高群体凝聚力,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合理的压力与群体规范

压力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当评分准则公布后,每个小组都希望在活动中能够胜出,群体成员间的关系更紧密,增强了个体在组织中的归属感,必然加强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会遵循群体规范。良好的群体规范会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2.组织者的良性引导

如果组织者能够及时鼓励并正确引导组织成员,团队会树立一种自信、和谐的氛围,增强完成任务的力量感。

3.培养协作意识

大家一致认同:要想取得好成绩,需要每个人都有效沟通、真诚协作。在一个团队中,真诚付出、有良好的协作意识,才更有利于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以及群体目标的实现。

4.明确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的关系

团队精神要求群体成员要把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实现团队目标和利益来实现个体目标和利益。活动让同学深刻体会到想要实现个体目标,在一个组织中仅依靠个人力量不可能完成,必须将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个体利益与团队利益、个体价值实现与团队价值实现紧密联系,忠诚于团队,有较高的协作精神,才能最终实现个体自身的利益、目标及价值。

5.充分挖掘群体成员优点

很多同学通过活动更进一步了解了其他同学的特长与优点。通过活动中大家的共同合作,同学的优点和思维特质在短时间内凸显出来。群体成员的优点被及时发现,并根据不同成员的优势安排合适的任务角色,激发个体最大潜力,让每个成员为群体目标的实现都做出最大贡献。

论文仅以群体凝聚力训练为例,在旅游心理学课程内容中,几乎所有基础理论知识内容都可以结合团体心理训练进行讲授。活动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实践应用。对于团体心理训练在旅游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笔者只做了初步的探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进行改良、修正和补充,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扩频技术论文 下一篇: 项目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