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能源消费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能源消费论文

篇(1)

由于节能意识和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开展,甘肃省工业总产值能耗逐年降低,从1985年的9.97吨标准煤/万元降到2007年的1.19吨标准煤/万元(图略)。与全国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但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说明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潜力较大。一定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不同行业的技术水平、能源利用率决定了环境污染的程度[5]。甘肃省以煤为主单一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低效率的工业能源消费特征导致了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单位工业产值能耗高。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进步在工业中的贡献能力不强,工业设备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三废”排放量较高,导致甘肃省生态环境恶化,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了昂贵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

甘肃省环境质量综合测算评价

1.环境综合指标的选取工业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工业“三废”的排放上,本文用工业废气排放量(X1)、燃料燃烧中废气排放量(X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3)、工业烟尘排放量(X4)、工业粉尘排放量(X5)、工业废水排放量(X6)、工业固体废弃X7)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X8)八个指标反映环境质量恶化的程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根据历年《甘肃年鉴》[4]、《中国能源统计年鉴》[6]和《甘肃环境状况公报》[7]相关统计资料整理,得到1991-2007年八个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动态分析。2.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甘肃省环境质量(1)主成分的确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环境质量指标进行处理,调用SPSS16.0对8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应对原始样本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之间变化趋势、量纲的不一致和数量级的差异等现象。用标准化数据进行分析得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及其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根据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两个主成分因子,这两个成分包含的信息占原始信息的84.295%。

根据旋转后的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中工业废气排放量(X1)、燃料燃烧中废气排放量(X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3)、工业烟尘排放量(X4)、工业废水排放量(X6)、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X7)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X8)具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可以作为反映甘肃省工业“三废”排放总体水平因子,第二主成分中工业粉尘排放量(X5)载荷较大,可以作为反应甘肃省粉尘污染程度的因子。(2)计算主成分特征向量和综合得分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计算得到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将得到的主成分特征矩阵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可得到主成分得分,其线性组合为:F1=0.41X1+0.41X2+0.36X3-0.29X4+0.01X5-0.39X6+0.40X7-0.37X8F2=0.01X1+0.16X2+0.24X3+0.37X4+0.82X5+0.04X6+0.10X7+0.32X8将各变量的标准化数据带入方程,计算出两个主成分得分F1、F2(见表2)。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F=0.812F1+0.188F。体环境质量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尤其在2001-2007年,环境质量恶化速度加快。3.甘肃省环境质量恶化的原因分析甘肃省环境质量总体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经济增长速度较快,1991-2007年,甘肃省工业每年以16.45%的速度递增。二是污染排放强度较高,2007年,甘肃省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分别为18003.93标准立方米、4.91吨、0.93吨。三是工业发展的“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模式。甘肃省工业结构目前仍然以污染密集型行业为主,2007年甘肃省13类污染密集型行业中仅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排放的废气总量高达4390.15亿标准立方米,占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75.46%。同期,甘肃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001.46万吨,综合利用率仅为36.07%[4、7]。四是企业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取得超额利润的主要方式,导致企业的过度排放,而企业过度排放行为的根源又在于现行的政策体制缺陷。可见,甘肃省能源依赖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是造成甘肃省环境质量总体恶化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有必要详细分析工业主要能源消费品与环境质量的关联性。

甘肃省工业能源消费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

1.灰色关联度计算选取1991-2007年甘肃省工业能源消费中的几种主要能源,以煤炭、焦炭、原油、电力和天然气为系统的母数列{X0(t),t=1,2,…,17},以环境质量综合指标F,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系统的子数列{Xi(t)=t=1,2,…,17},(i=1,2,…,6)。首先采用初值化对原始数列进行处理,消除因素量纲,转换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其次,按下式公式计算在时刻t=k时,母数列和子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式略)

篇(2)

由于同时受随机趋势的影响,现实中大多数经济现象的时间序列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平稳的,检验是否是非平稳时间序列方法最常用的是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检验。根据平稳性检验基本原理,采用ADF检验法,借助EViews7.0软件的操作,分别对lnGDP和lnEC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即检验两个序列的原序列、一阶差分及二阶差分序列。检验结果表明,lnGDP和lnEC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表现为不平稳,但二阶差分后序列表现出平稳状态,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和lnEC的二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检验顺利通过。

1.2协整检验

协整是检验一组非平稳序列线性组合是否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即是否存在共同的随机性趋势。由于lnEC和lnGDP都是二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即采用E-G两步法建立回归方程。首先,利用OLS对lnEC和lnGDP进行回归建立两者之间的协整回归方程如下:Ln(EC)t=5.11668426058+0.428867357494*l(nGDP)tT=(62.09929)(43.30398)通过Eviews估计计算得到,lnEC的方差值(R2)为0.988925,调整后的方差值为0.988398,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高;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可决系数达到了98.89%,T和F统计量都非常显著,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1.3Granger因果关系

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用来分析两个序列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是否受到另一变量的滞后影响。本文按照AIC准则通过选取1~2两个滞后期来检验lnEC和lnGDP二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水平下,得出lnEC是lnGDP的Granger因果关系、lnGDP不是lnEC的Granger因果关系的结论即1991~2013年间安徽省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一种单向因果关系。

篇(3)

2矩阵分析方法实证分析

从分析能源消费的内部来说,煤炭消费以能源消费总量的66%位居第一,成品油以能源消费总量的18.4%位居第二,电力以能源消费总量的10%位居第三,以上三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94.4%。综上所述,这三种能源的消费增长速度来表示能源消费是可行的。

从产业方面来说,由于各个产业的能源消费种类不同,而且各产业部门不同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各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状况用结构积的方式来表示也是可行的。用E代表能源消费增长的结构积,V代表各个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的矩阵,D表示各产业部门年平均一种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矩阵。用矩阵公式表示为:产业的能源消费结构积=产业能源消费增长率×产业产值增长率通过综合分析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建筑业的能源综合结构积以5186.781997位于首位,位于第二位的第三产业的能源综合结构积以4720.754426略低于第二产业,工业能源综合结构积以3570.898706位于第三位,第一产业能源综合结构积以2467.776049位于第四位。换言之,能源消费的大户是建筑业,而传统的第一产业对于能源消费的诉求则不那么强烈。更进一步研究产业内部的能源消费情况,不难发现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电力的结构积很大,成品油的结构积次之,但远高于煤炭。略逊于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起主导作用的工业也具有较大的电力结构积。

再看其他几种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第三产业以及建筑业显然比工业更易受到其影响,而煤炭能源消费的控制对于工业的影响要远大于对其他三个产业的影响。总的来看,除了相对稳定的第一产业,其他生产部门显然与能源结构干涉甚深。改动矩阵,将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合并,得出表1,即2001-2013年不同能源的结构积。由不同能源消费结构积对比可以看到,矩阵结构积最高的为电力能源,代表成品油的矩阵结构积位于第二,这表明,在2001-2013年间,我国消费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电力能源,其次是成品油,而且电力消费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成品油。

篇(4)

 

经济活动的

(一)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活动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现实,地球只有一个,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怎样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是要求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消费主体(个人或企业)。因为现实中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企业文化论文,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他们对同一资源利用的效率是不同的(这种效率的差别主要来自他们掌握的技术不同,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就要求把资源分配给能从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主体。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论文开题报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利用价格机制,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当某一资源需要出售时,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这一资源拿到市场上拍卖,想获得这一资源的企业或个人就会通过报价来竞争这一资源,最后,现在的所有者就会把资源买给报价最高的人或企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这样的方法

(二)资源消费。地球上的资源除了有稀缺性这个特点,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不可以直接被消费给人类带来效用企业文化论文,即不可直接消费性。要满足人的需要就必须通过一些活动来改变资源的性质或形状,就是说人类必须进行生产活动。在这里我使用资源消费这个词来代替生产,这样做不是要表明什么新的含义(仍然是指生产活动),而是要和资源配置形成明确的对比,强调资源配置活动并不是经济活动的一切,资源消费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其实,

上面的分析指明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个方面: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很多人也许认为这样的分析没有必要,因为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也许所有的人都认同这种分析指明的事实,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意识的去应用这种事实来指导问题的分析。德姆塞茨在他的《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一文中有这样的提问:“完全分权化模型充分的展示出,从非人格化市场中产生的价格机制能够精确的配置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既然如此,企业作为一种制度企业文化论文,为什么还会产生并发展起来呢?”我相信德姆

企业的主要功能是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讲到:企业明显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It can , I think, be assumed that the distinguishing mark of thefirm is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price mechanism.”)。很明显,这种说法是认为企业主要的功能是代替价格机制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因为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通过指挥配置资源可以节约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时产生的交易成本。事实上,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资源消费,而不是资源配置。首先,因为大多数资源在进入企业时是有定向性的,就是企业是针对企业内某一特定的消费主体来采购大多数资源的,企业在采购大多数资源的时候都有一个预定的消费主体。你可能会说,企业内有很多人往往是在消费同一资源,但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消费效率,所以我们把他们看作一个共同的消费主体。再者,大多数资源是有特定的效用的企业文化论文,不能在不同的主体间任意配置,因为不同的消费主体掌握的技术不同,他们需要消费的资源是不同的。会计部门缺少会计时,大多数情况是从市场上再招聘一个会计,而不是从另外一个部门借用人手,像科斯说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部门之间调换的情况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最后,总的来说,企业内资源基本是饱和的,因为那种多个人或部门同时争夺同一资源的情况应该是少数。我想说明一点,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是同一资源在具有不同生产效率的生产主体之间选择,但是在企业内,具有同一功能的生产主体有着同样的生产效率企业文化论文,因为在同一企业内技术和知识是流动和扩散的。既然具有同一

小结 > 功能的生产主体有同样的生产效率,那么经理在不同的生产主体之间分配生产资源,只能算是生产任务的分配,绝对不是市场意义上的资源配置。企业在纵向上的一体化确实在客观上部分的替代了价格企业文化论文,但是这并不能说企业的产生或垂直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或主要目的就是替代价格。企业家在不同的部门或个人之间分配工作内容,这不是资源的配置,而是对人力资源的消费,是生产活动本身的一部分。因为企业内的个人一般都具有一种与其他的人不同的才能,一般情况下他只能做一种工作,不能做其他方面的工作,所以企业家不能给他分配他不擅长的任务。在企业内的活动为什么要靠指挥而不是价格机制,这不是因为指挥比价格机制的成本底,而是因为指挥是集体活动得以协调进行的必然要求。集体进行的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在于其技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和组织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客观性,只有通过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论文开题报告。所以企业文化论文,资源消费活动的规律只能是懂得这种技术的人指挥不懂这种技术的人。工程师指挥工人是因为他知道工人不知道的技术,所以他要指挥工人。工程师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指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种功能。同样企业家指挥其他的人是因为他懂得组织的技术,他比其他人更懂得事物之间的逻辑和统筹的规律,所以他能够指挥其他人。企业的主要功能是资源消费,不是资源配置。

资源消费

塞茨不是不知道现实中有资源消费这样的经济活动,但是这样的问法无意中似乎在说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任何经济事物的出现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率配置资源。难道在价格机制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资源配置这一问题后企业就不能因为它能够有效解决其他问题而产生并发展起来吗?我相信德姆塞茨这样提问也不是认为资源配置就是经济活动的一切,但很明显他在这里似乎忘记了:资源配置和资源消费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它们有各自内在的规律,对能够解决它们的有效方法的要求是不同的。

资源消费才是经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因为即使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企业文化论文,这种效率在进行资源消费活动之前仍然是停留在潜在的水平,之后某个人或企业把这一资源消费了,即进行了生产活动,这一资源才能够转变成人类可以消费的产品,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很明显,资源消费只能通过生产劳动来实现,价格机制没有这方面的功能,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只是使资源在不同的消费主体即生产主体之间转移,它并不能够改变资源本身的性质或形状。

能够把资源配置到能够从这一资源的消费中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手中,因为只有能够得到最大产出的个人或企业才有能力报出最高的价格,否则这个人或企业就会得不尝失,有理性的人或企业当然不会这么做论文开题报告。为什么只有依靠价格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呢?这是因为企业文化论文,在利己心的存在下,每个人或企业都想以更低的价格取得一定的资源,他们会隐瞒对这一资源的消费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效用。在竞争存在的情况下,要想获得这一资源就必须报出比别人更高的价格。在理性的条件下,最后当然只有对这一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个人或企业才能报出最高的价格。价格机制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因为它能够迫使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的资源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计划或指挥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是因为计划者或指挥者无法使得不同的资源消费主体说出他们能够从一定资源的消费中获得的实际效用。

内容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北京: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Ronald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 386-405

篇(5)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能源消耗的总量在持续上升。如何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前提下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安徽省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安徽省作为能源大省,矿藏种类多、储量大,其中煤、铜、铁等37中矿产资源在全国排名前十,此外,淮北、淮南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基地。但是由于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各种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徽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安徽省GDP总量为8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脉冲响应,比上年增长20.5%,比全国高1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为8341.57万吨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同时安徽省单位GDP能耗为0.94吨标准煤,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对安徽省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耗贡献率进行定量分析,成为缓解当前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环境双重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工作。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关于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Kraft,J和Kraft,A(1978)是学术界比较早研究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学者,他们利用美国1947—1974年的数据,发现美国GNP和能源消费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Yu和Choi(1985)采用标准的Granger检验证实了菲律宾能源消费和GNP之间的因果关系。Hwang和Gum(1992)在对台湾地区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的结论。Oh和Lee(2004)在研究了韩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二者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Masih(1996)、Ugur和Ramazan(2003)研究了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

国内学者在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方面也做过很多的实证研究,赵丽霞、魏巍贤(1998)将能源作为变量引入C-D生产函数。并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完全替代的限制性要素。林伯强(2001),王海鹏(2006)运用协整关系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韩智勇、魏一鸣等(2004)利用EG两步法,分析了1978—2000年我国能耗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和因果关系,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赵进文等(2007)采用非线性STR模型技术研究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结构依从关系,得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非对称性的结论。周杰琦,汪同三(2009)分析了1953—2008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在短期内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长期中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进:(1)本文在变量的选取上有所改变,使用资本存量数据代替资本流量,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2)本文的样本选取跨度相对较大,满足了实证分析对样本待估参数准确性的要求;(3)本文的Granger因果检验是建立在误差修正模型基础上的检验,综合考虑了误差修正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影响。

二、理论模型的提出和数据的来源

1.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是建立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脉冲响应,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以GDP作为其衡量指标,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投入(L)、资本投入(K)、能源消费(E)以及其他制度和体制等因素。本文运用刘朝明等人的研究方法[3],将能源消费作为解释变量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得到的理论模型可表述为:

(1)

其中,分别为经济增长总量、资本、劳动力和综合能耗指标,为模型的未知参数,根据C-D生产函数的假设,0﹤﹤1。由于C-D生产函数是非线性的,可以通过对(1)式两边取对数使之线性化,则有:

(2)

令则有:

(3)

将式(3)两端对时间t求导,得到:

(4)

其中,a,b,g分别为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常数项表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因素。a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投入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a%,同理,b和g分别表示就业人数和能源总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分别增长b%和g%。

2.参数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鉴于数据的权威性和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的年的经济增长(GDP)、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以及能源消费(E)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安徽省统计年鉴》。

(1)GDP:采用1978~2008年安徽省GDP历年的统计结果,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将GDP折合为1978年的不变价格。

(2):采用固定资本存量代替资本流量。本文应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固定资本存量,其公式为:。其中,是期期末的固定资本存量;是期期末的固定资本存量;是期的固定资本投资流量,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并折合成1978年的不变价格。为资本折旧率,采用社会各行业的平均值5%。

(3):采用历年的社会就业劳动人数。

(4):1991~2008年的能源消费直接采用统计年鉴得出的能源消费总量,1978~1990年的能源消耗近似的用当年的能源生产总量替代,折合为万吨标准煤。

图1为1978~2008年安徽省资本存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图脉冲响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徽省GDP从1978年的113.9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8874.2亿元,经济总量增长近77倍,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5.4%。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也在持续上涨,从1978年的1756.1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8341.5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近6%。由此可见,安徽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协同性关系。

三、模型的实证分析

1.变量平稳性检验

分析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只有具有同阶单整的变量才能进行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一般采用DF、ADF检验和非参数PP检验,本文采用非参数ADF检验判断变量序列的平稳性。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对变量取对数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平稳性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类型

ADF检验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lny

(c,t,0)

-1.5336

-4.2967

-3.5684

-3.2183

lnk

(c,t,0)

-3.0618

-4.2967

-3.5684

-3.2183

lnl

(c,t,0)

-3.149

-4.2967

-3.5684

-3.2183

lne

(c,t,0)

-2.44

-4.2967

-3.5684

-3.2183

D(lny)

(c,n,3)

-3.1924**

-3.6793

-2.9678

-2.623

D(lnk)

(c,n,3)

-4.0092***

-3.6999

-2.9763

-2.6274

D(lnl)

(c,n,1)

-3.9243***

-3.6793

-2.9618

-2.623

D(lne)

(c,n,1)

-2.8492*

篇(6)

 

1引言

气候变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气候变化的主因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因为各产业对能源的需求量不同,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影响着能源的消费量变化。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节能减排工作面临很大的国际和国内压力。如何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对于我国未来制定能源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国外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Baiding Hu (1998)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1987~1997年产业结构与技术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影响。用直接的投入产出系数变化反映技术的变化,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气、电、焦炭等六种能源要素为研究范围,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直接能源投入需求的变化核心期刊,总投入需求的变化导致了总产出和能源消费的增长,但总投入需求变化效应小于直接投入需求的变化效应,故最终总的能源消耗强度呈下降趋势。

Fisher-Vanden(2006)使用企业层次的数据分析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发现随着产业分类细化,产业结构变动所起的作用逐渐提高;当将结构变动细化到四位数产业甚至公司水平时,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变动的贡献超过技术变动的贡献。

Jonathan E.Sinton(2001)则从能源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方面提出了疑问,认为能源供给存在低估,同时他也认为即使能源消费统计准确,是技术进步还是产业结构或者其它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费产生影响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Richard F.Garhaccio(1999)等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1978~1995年期间中国单位产出能源消费量下降的原因,其研究把这种消费效率的改进分解成技术变化、进出口总量和成分变化等各种结构变化。其结论认为,1987年—1992年间能源消费效率的改进主要是由于部门中技术的变化,一些能源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增加也促进了这种效率的提高,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却使能源消费增加。

ZhongXiang Zhang(2003)研究了1990年~1997年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效率改进的情况。他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作用是负面的,导致整个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原因在于各个子部门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大多数文献是针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而对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欧晓万(2007)对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产业产值分别进行了协整分析,但没有从总体上考虑能源消费与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史丹(1999)认为结构变动是能源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对不同的能源品种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不完全一致,徐博(2004)等研究得出第一产业和工业比重的变化是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杨洋 (2008) 等利用我国1978~2006年的相关数据对影响我国能源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提高或降低的影响程度最大。

在借鉴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1978-2008年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等时间序列数据,对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2 数据来源和处理

2.1数据来源

本文进行实证研究所用的数据范围是1978~2008年核心期刊,主要指标有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等,以1978年为基期,通过GDP平减指数计算出各年真实GDP。其中以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代表产业结构,以比重的变化代表产业结构的变化。

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79,2009),是实物指标,单位为百万吨标准煤;GDP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对于三次产业的数据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处理方法就是采用它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进行计算,这样测算的优点是三个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是在不断增长的,也就是它们变动的趋势和能源消费的趋势会比较一致,但是不便于说明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另一种处理方法是采用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进行计算,本文使用第二种方法,并在计算中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因变量,产业结构变动作为自变量。

表1 能源消费总量与各产业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标

 

 

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

1978年

57144

3645

1028

1745

872

1979年

58588

4063

1270

1914

879

1980年

60275

4546

1372

2192

982

1981年

59447

4892

1559

2256

1077

1982年

60267

5323

1777

2383

1163

1983年

66040

5963

1978

2646

1338

1984年

70904

7208

2316

3106

1786

1985年

76682

9016

2564

3867

2585

1986年

80850

10275

2789

4493

2994

1987年

86632

12059

3233

5252

3574

1988年

92997

15043

3865

6587

4590

1989年

96934

16992

4266

7278

5448

1990年

98703

18668

5062

7717

5888

1991年

103783

21781

5342

9102

7337

1992年

109170

26923

5867

11700

9357

1993年

115993

35334

6964

16454

11916

1994年

122737

48198

9573

22445

16180

1995年

131176

60794

12136

28679

19978

1996年

138948

71177

14015

33835

23326

1997年

137798

78973

14442

37543

26988

1998年

132214

84402

14818

39004

30580

1999年

133831

89677

14770

41034

33873

2000年

138553

99215

14945

45556

38714

2001年

143199

109655

15781

49512

44362

2002年

151797

120333

16537

53897

49899

2003年

174990

135823

17382

62436

56005

2004年

203227

159878

21413

73904

64561

2005年

224682

183217

22420

87365

73433

2006年

246270

211923

24040

103162

84721

2007年

265583

257306

28627

124799

103880

2008年

285000

300670

篇(7)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它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与消费国。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青海省作为我国西部能源储备基地之一的省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本文欲通过对青海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从而揭示出能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青海省能源发展规划提供有力依据,从而保障我国能源稳定、高效、充分的供给。

1青海省能源消费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号召下,青海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然而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对各种能源的需求也呈急速上升趋势,能源消费总量由1988年的447.04万吨标准煤发展到2008年的2256.52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也较快,2008年能源消耗比上年(2007年)增长了7.71%,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1999年,比上年增长27.04%。自“十一五”以来,青海省虽本着节能减排的原则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从相对数量上看能源需求减少了,且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吨标准煤,但从实际数量上看仍呈上升趋势。为进一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青海省应加快能源产业的建设步伐,从而有力的保障经济的稳定建设与发展。

青海省能源自给率相对较高,基本上能自给,但自给的程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呈现波动的趋势。1988年青海省能源自给率仅为89.91%,到1992年时自给率已达到101.11%,1993年又从99.85%下降到1996年的83.74%,1997年虽有所回升,但呈现出极大的波动性,直至2005年青海省能源自给率才呈现出平稳增长,达到完全的自给。这与当时青海省经济发展的能源政策和产业政策有很大关系。总的来看,青海省能源供需状况基本稳定,能源供需基本保持平衡,能够充分、有效的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1变量的选择与数据的说明

总产出(GDP)。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实际产出量,并且以1952年为基期将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实际产出量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与价格指数值比(1952年价格指数为100)。

物质资本存量(K)。物质资本以历年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本投资额来反映。

人力资本存量(L)。用从业人员数量及其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来计算人力资本存量。

能源消费(E)。能源变量采用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费总量(E)一项表示。

2.2青海省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研究经济增长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引入能源消费这一变量,从而在三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框架内进行。

GDP=AKLEe(1)

由于C-D函数是非线性的,通过对数变换可以使之线性化。于是对(1)式两边取对数,则有:

lnGDP=lnA+lnK+lnL+lnE+(2)

令Y=lnGDP,=lnA,=lnK,=lnL,=lnE,则有

Y=++++(3)

根据1988-2008年青海省的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能源消费量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5.0计量分析软件,用OLS方法进行分析,其结果可用下式表示:

Y=-1.253+0.269+0.249+0.44

从R(0.998)值判断建立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系数与劳动力投入系数、能源消费量系数均为正,并且统计显著(t>2,F=2535.505)。通过上式可以看出,青海省能源消费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就要平均增加0.44%。这说明青海省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在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仍处于高耗能低产出的阶段,能源利用率较低。

2.2.1单位根检验。在具体应用协整等理论进行分析时,必须首先分别检验被分析序列变量是否为平整的,即是否具有单位根(UnitRoot)。对能源消费量以及产出量取对数,分别记为LE、LGDP,并对其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模型为:

表1:

变量

ADF检验值

1% Critical Value

5% Critical Value

Result

LGDP

LK

LL

LE

LGDP

LK

LL

LE

1.984485

-0.77989

0.610822

1.390346

-3.082324

-4.546732

-5.333522

-3.619493

-3.857386

-3.857386

-3.831511

-3.020686

-3.886751

-3.831511

-3.831511

-3.831511

-3.040391

-3.040391

-3.029970

-3.020686

-3.052169

-3.029970

-3.029970

-3.029970

非平稳

非平稳

非平稳

非平稳

平稳

平稳

平稳

平稳

青海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双向因果关系。由此说明青海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劳动资本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符合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一般规律,作为一种要素,能源消费的增加会带来经济产出的增加,同样,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带来能源要素的引致需求的增加。

2.2.3因果关系分析。对1988~2008年青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原假设“能源消费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发生的概率只有0.10565,所以拒绝原假设,得到“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原假设“经济增长不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发生的概率为0.00782,所以原假设被拒绝,得到“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Granger原因”。因此,1985~2008青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

表3:

零假设 观测次数 F—统计量 概率

LnGDP不是Lne的格兰杰原因

20

篇(8)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能源消耗的总量在持续上升。如何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前提下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安徽省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安徽省作为能源大省,矿藏种类多、储量大,其中煤、铜、铁等37中矿产资源在全国排名前十,此外,淮北、淮南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基地。但是由于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各种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徽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安徽省GDP总量为88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脉冲响应,比上年增长20.5%,比全国高1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为8341.57万吨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同时安徽省单位GDP能耗为0.94吨标准煤,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对安徽省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耗贡献率进行定量分析,成为缓解当前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环境双重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工作。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关于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Kraft,J和Kraft,A(1978)是学术界比较早研究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学者,他们利用美国1947—1974年的数据,发现美国GNP和能源消费之间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Yu和Choi(1985)采用标准的Granger检验证实了菲律宾能源消费和GNP之间的因果关系。Hwang和Gum(1992)在对台湾地区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的结论。Oh和Lee(2004)在研究了韩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二者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Masih(1996)、Ugur和Ramazan(2003)研究了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

国内学者在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方面也做过很多的实证研究,赵丽霞、魏巍贤(1998)将能源作为变量引入C-D生产函数。并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完全替代的限制性要素。林伯强(2001),王海鹏(2006)运用协整关系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韩智勇、魏一鸣等(2004)利用EG两步法,分析了1978—2000年我国能耗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和因果关系,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赵进文等(2007)采用非线性STR模型技术研究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结构依从关系,得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非对称性的结论。周杰琦,汪同三(2009)分析了1953—2008年期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在短期内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长期中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进:(1)本文在变量的选取上有所改变,使用资本存量数据代替资本流量,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2)本文的样本选取跨度相对较大,满足了实证分析对样本待估参数准确性的要求;(3)本文的Granger因果检验是建立在误差修正模型基础上的检验,综合考虑了误差修正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影响。

二、理论模型的提出和数据的来源

1.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是建立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脉冲响应,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以GDP作为其衡量指标,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投入(L)、资本投入(K)、能源消费(E)以及其他制度和体制等因素。本文运用刘朝明等人的研究方法[3],将能源消费作为解释变量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得到的理论模型可表述为:

(1)

其中,分别为经济增长总量、资本、劳动力和综合能耗指标,为模型的未知参数,根据C-D生产函数的假设,0﹤﹤1。由于C-D生产函数是非线性的,可以通过对(1)式两边取对数使之线性化,则有:

(2)

令则有:

(3)

将式(3)两端对时间t求导,得到:

(4)

其中,a,b,g分别为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和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常数项表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因素。a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投入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a%,同理,b和g分别表示就业人数和能源总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分别增长b%和g%。

2.参数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鉴于数据的权威性和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的年的经济增长(GDP)、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以及能源消费(E)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安徽省统计年鉴》。

(1)GDP:采用1978~2008年安徽省GDP历年的统计结果,为了消除价格因素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将GDP折合为1978年的不变价格。

(2):采用固定资本存量代替资本流量。本文应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固定资本存量,其公式为:。其中,是期期末的固定资本存量;是期期末的固定资本存量;是期的固定资本投资流量,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并折合成1978年的不变价格。为资本折旧率,采用社会各行业的平均值5%。

(3):采用历年的社会就业劳动人数。

(4):1991~2008年的能源消费直接采用统计年鉴得出的能源消费总量,1978~1990年的能源消耗近似的用当年的能源生产总量替代,折合为万吨标准煤。

图1为1978~2008年安徽省资本存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变动趋势图脉冲响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安徽省GDP从1978年的113.9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8874.2亿元,经济总量增长近77倍,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5.4%。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也在持续上涨,从1978年的1756.1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8341.5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近6%。由此可见,安徽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协同性关系。

三、模型的实证分析

1.变量平稳性检验

分析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需要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只有具有同阶单整的变量才能进行协整分析。单位根检验一般采用DF、ADF检验和非参数PP检验,本文采用非参数ADF检验判断变量序列的平稳性。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本文对变量取对数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平稳性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类型

ADF检验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lny

(c,t,0)

-1.5336

-4.2967

-3.5684

-3.2183

lnk

(c,t,0)

-3.0618

-4.2967

-3.5684

-3.2183

lnl

(c,t,0)

-3.149

-4.2967

-3.5684

-3.2183

lne

(c,t,0)

-2.44

-4.2967

-3.5684

-3.2183

D(lny)

(c,n,3)

-3.1924**

-3.6793

-2.9678

-2.623

D(lnk)

(c,n,3)

-4.0092***

-3.6999

-2.9763

-2.6274

D(lnl)

(c,n,1)

-3.9243***

-3.6793

-2.9618

-2.623

D(lne)

(c,n,1)

-2.8492*

-3.9204

-3.0656

-2.6735

由上述分析可知,本文提出的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Engel和Granger(1987)指出,如果两个或多个时间序列本身非平稳,但是它们之间的存在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即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主要有两种方法:(1)Engel和Granger提出的基于协整方程残差项的两步法平稳性检验;(2)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基于VAR模型的协整系统的检验。由于本文是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检验,因此选择后者。为了运用JJ检验法进行协整分析,应首先构建lnGDP、lnK、lnL和lnE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由于VAR中滞后阶数的选取对结果的影响较大,因此应根据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以及LR(似然比)统计量确定最优滞后期。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取

Lag

LogL

LR

FPE

AIC

SC

HQ

62.66519

NA

2.06E-07

-4.04588

-3.85728

-3.98681

1

203.6072

233.2834

3.77E-11

-12.6626

-11.7196

-12.3672

2

234.5899*

42.7347*

1.44E-11*

篇(9)

0前言

全球的气候和温室效应发生的变化已经严重地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应对方式,而提高碳足迹效率是重要的环节。贵州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碳效率动态变化如何,如何提高碳效率,减少其环境压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该项研究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碳足迹产值的历史过程分析研究,把握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的变化规律,提出提高碳效率的对策,对贵州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基础简述

1.1 生态足迹理论模型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简称EF) 分析法是加拿大生物经济学家William Rees 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 于1992 年提出的一种用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1]。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项目管理论文,它是人类对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占用量。生态足迹的定义为“生产人们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这些人所产生的所有废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2]。生态足迹的单位是“全球性公顷”。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3]。也就是说,生态足迹主要用于计算在一定区域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 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须的生物生产面积。生态足迹可以分为资源生态足迹和能源生态足迹两部分,前者指生产所消费资源而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包括耕地足迹、林地足迹、水域足迹、建筑用地足迹;后者指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评价自然资源消耗的方法[4]。

1.2 碳足迹与碳足迹效率

碳足迹的概念来源生态足迹;但是,对于“碳足迹”的准确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各国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5]。Global Footprint Network(2007)碳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一部分,可看作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6]。由此可见,碳足迹指的是生态足迹中的化石能源足迹;Grub & Ellis(2007)指出,碳足迹是指化石燃料燃烧时所释放的CO2总量;另外,有的学者指出,碳足迹是排放的CO2以及其他温室气体转化的CO2 等价物。自2001 年以来,国外一些学者陆续以生态足迹的方法对碳足迹进行研究,但国内对能源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多见[4]。总体来说,国外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的碳足迹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5]。而关于化石能源足迹方面国内已有少数学者的研究。但是对西南岩溶地区的碳足迹研究还是空白。由于用能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7],本研究以生态足迹中的化石能源生态足迹作为碳足迹加以研究。

就碳足迹,也就是能源足迹而言,采用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积[8]。也就是将化石能源消费转化为吸收其燃烧后释放出来的温室气体所需的森林面积[9]。具体来说,是将各类能源的消费实物量转化为标煤量,再将各类能源的标煤量转化为相应的热量,再通过热量与CO2吸收率的比值计算出各类能源消费所占用的足迹。所以,用于CO2的林地面积,乘以均衡因子,就可以得到CO2用地生态足迹(碳足迹)。区域能源(碳足迹)生态足迹具体计算公式:

EF =ΣrjAj =Σrj ( Pj+Ij-Ej )(2)( j =1 ,2 ,3 ,4 ,5 ,6)

式中: EF为区域能源生态足迹(hm2 ) ; rj为均衡因子; Aj为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

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ef = EF/ N (3)

式中: ef 为人均能源生态足迹( hm2/人) ; N为总人口数[9] ; Pj为第j项消费项目的总生产量;Ij、Ej为第i项消费项目的进口和出口量。

由于贸易的影响项目管理论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可以跨越地区界限,所以需要进行贸易调整。贸易调整是考虑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而对当前的消费额进行调整,出口为负值,进口为正值。能源的贸易调整计算采用的计算方法如下:

Ni=Mi×(Hi/Gi)×Wi

式中,Wi为中国第i种商品贸易的净价值量,Hi、Gi为中国该类商品的净贸易的实物量和价值量,Mi为该类商品的能源密度,Ni为第i种商品的能源携带量[10]。

根据世界银行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统计, 目前生态足迹效率的计算方法, 主要有生态足迹产值与生态足迹强度。能源生态足迹产值(Value of Energy footprint , VEF) 体现单位能源生态足迹产生的经济价值, 定义为人均GDP 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的比值。通过VEF 分析, 可将某一国家(区域) 经济与能源、生态环境发展定量化处理, 探索其能源效益与发展趋势。当VEF 较高时, 对分析区域的意义为: 经济发展较良好; 单位土地面积产值较高;单位能源生态足迹创造的经济价值较高等[9]。所以,碳足迹产值(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 VEF)计算公式:VCF=GDP/EF=gdp/cf

式中,VCF 为碳足迹产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f为人均碳足迹。

1.3 数据处理与说明

运用贵州省的历年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县份的统计年鉴等。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计算煤、石油、天然气、电力和焦碳等几种能源的足迹,计算时将能源消耗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本研究采用Wack-ernagel 等所确定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全球平均土地产出率: 55GJ / hm2 、71GJ / hm2 、93GJ /hm2 、l000GJ / hm2 。

2.贵州岩溶地区碳生态足迹产值的动态变化分析

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计算结果见表1,由表1看,贵州岩溶地区1978-2009年的碳足迹产值呈逐年递增趋势(图1),由1978年的0.1008万元GDP/ hm2上升到2009年的0.2434万元GDP/hm2,净增加0.1326万元GDP/ hm2,年平均净增加0.0041万元GDP/hm2。进一步分析认为,贵州岩溶地区1978-2009年的碳足迹产值可分为3个演化阶段(图1):1978-1987年为第一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1008万元GDP/hm2增加到0.1296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009万元GDP/hm2,属效率平缓增长阶段;1988-2002年为第二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1585万元GDP/hm2到0.4786万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10万元GDP/hm2,是第一阶段增长量的11倍,属碳足迹产值的过渡阶段;2005-2009年为第三阶段,碳足迹产值从0.4332万元GDP/hm2增加到0.845万元GDP/hm2项目管理论文,年平均增长约0.0129元GDP/hm2,是第二阶段增长量的1.3倍,第三阶段属于碳足迹产值的快速增长阶段。

上述的研究结果, 它说明贵州岩溶地区碳效率逐年提高,充分表明了32年间贵州岩溶地区能源的利用向着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逐步由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也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1 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的动态变化(单位: 万元GDP/hm2)

Tab.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arst area

年份

碳足迹产值

年份

碳足迹产值

1978

0.1008

1995

0.2736

1979

0.1016

1996

0.3305

1980

0.1039

1997

0.3293

1981

0.1097

1998

0.3251

1982

0.1167

1999

0.3533

1983

0.1201

2000

0.3922

1984

0.128

2001

0.414

1985

0.1295

2002

0.4562

1986

0.1299

2003

0.4152

1987

0.1296

2004

0.4283

1988

0.1585

2005

0.4786

1989

0.1506

2006

0.4332

1990

0.1607

2007

0.6017

1991

0.1595

2008

0.7281

1992

0.1736

2009

0.8457

1993

0.2213

1994

0.2434

平均值

0.2888

Fig.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srst area

3.贵州岩溶地区与全国的碳足迹产值的比较分析

将贵州岩溶地区的碳足迹产值与全国的进行动态比较研究,其中全国的碳足迹产值主要来邹艳芬[9]的研究成果, 其余的通过相关计算得出。1978-2009年,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一直低于全国(见图2),多年平均碳足迹产值为0.2888万元GDP/hm2,年平均增长率为23%,而全国多年平均碳足迹产值为0.6947万元GDP/hm2,年平均增长率为56%。可见,贵州岩溶地区多年平均的碳足迹产值只有全国的2/5,增长比较缓慢。与全国差距在1978-2006年之间逐年加大,差距从1978的0.0012万元GDP/hm2上升到2006年的1.1368万元GDP/hm2,年平均增加量0.0355万元GDP/hm2,2006年达峰值后,差距呈现减少趋势,到2009年降为1.0743万元/hm2 。可见,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比较低,提高比较缓慢。

Fig.2 Comparison of value corban footprintbetween GuiZhou karst area with that in China

4.提高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效率的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贵州岩溶地区的碳生态效率呈递增趋势;但是,与全国相比,一直低于全国项目管理论文,并且差距比较大。如果继续保持此势头,与全国的差距还将继续拉大。然而,贵州岩溶地区本身的生态环境就十分脆弱,而碳足迹效率较低,严重地制约贵州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贵州岩溶地区的碳生态效率?特别提出如下对策。

4.1建立节能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从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岩溶地区碳足迹产值比较低。贵州岩溶地区除了生产性能源消费外,生活性能源消费2005年占总消耗能源的15.6%[11]。生活排放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提高贵州碳足迹效率,必须从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各方面进行,需要建立有完善的生活和产业节能、节约资源型、低碳型和低污染型等环境友好型的消费体系,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活生态化。同时,必须有制度的保证,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强有力的管理体系。

4.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资源型和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贵州长期以来,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业一直是我省的支柱产业,2003 年度我省电力、燃气等生产和供应、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采矿业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约62 %[12]。由于高能耗的产业比重大,到2005年生产性能源消耗占总消耗的84%,能源消费仍以工业为主, 工业能源消费占比达到67.7 %[11]。所以,应该积极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改变资源型和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模式,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向高效益和低碳的产业方向发展。

4.3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水电等的比例,发展新型的低碳能源

贵州能源消费品主要为原煤、电力和天然气,2005年分别占49.60 %、35.30 %、1.20 %[11],而电力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然而项目管理论文,贵州水能资源总蕴藏量1874.5万KW,居于全国第六位。可开发水能资源1324.95万千瓦,居全国第七位[13]。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 拥有106KW/平方千米,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1.5倍, 居第三位。贵州水能可开发量1683万KW, 占全国可开发总量的4.4%[11]。目前开发程度不高,开发潜力很大,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水力资源潜力,发展水电。所以,应该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资源开发和利用,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等)比重,加大水电等的比例份额。

4.4 采用新的节能技术和低碳产品,并且加强碳回收

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低碳产品,在工业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例如用能耗低、污染轻、经济效益高的先进工艺设备替代高能耗、重污染、经济效益低的工艺设备。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用“绿色”生产工艺重组,最终达到治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同时,在接纳吸收东部地区所转移来的企业时,应该把环境利益放在首位,保证低碳性。

参考文献

[1]陈中景、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23(2):164-169.

[2]陈东景、李培英,基于生态足迹和人文发展指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5):96-102.

[3]温晓霞、魏俊、杨改河,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55-59.

[4]李智,鞠美庭,刘伟,邵超峰,中国1996年~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资源科学,2007,29(6):54-60。

[5]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7):71-78.

[6]GFN. Eco logical Footprint Glossary [R].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Oakland,CA,USA,2007.

[8]李来龙,福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举措[J],能源与环境,2010(2):23-24.

[9]王亭娜,董平,陆玉麒,南京市生态足迹实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3):12-14.

[10]邹艳芬,中国能源生态足迹效率估计[J],中国矿业,2009,18(8):57-64.

[11]赵先贵,高利峰,马彩虹等,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149-152.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81-04

1 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

近年来,自然灾害加剧,终于引起人类的注意,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间已经开始在这个方向上寻求解决途径。从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到每年举行的公约缔约方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已经推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政治、经济、环境等多个层面向纵深发展。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要求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07年4月联合国大会首次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6月,气候变化再次成为八国集团峰会的首要议题。低碳城市与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很快成为研究热点。

世界的人口在迅速的增加,我们处在一个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是世界的潮流,城市化也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它贡献了全球主要的GDP,近5/8的城市人口贡献了全球80%以上的GDP,但是,同样城市也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给世界带来了很多新问题。据统计,目前温室气体释放量60%~80%是城市排放出来的,其中CO2是75%,还有城市热岛效应,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挤等,所以解决低碳经济的重要核心就是建设低碳城市,城市化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低碳城市才能解决。

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需要承担保护全球气候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需要较大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协调好气候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可能途径,就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求平衡点。因而,研究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对我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发展低碳城市是我国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2 减排角度下成本收益法分析

2.1 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成本与收益的定义

(1)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

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本文是指在对一个城市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的过程中,以及这项方案完成之后的未来一段时期内,所需要耗费的社会总资源或社会所作的总的消耗。

(2)城市温室气体减排的收益

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所创造的收益是指减排项目完成之后的未来一段时间内,减排能够为社会所带来的社会总效应的增加。本文从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般而言,对于收益,应是可以计量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其可计量性,但如收益的含义所述,一些收益的计量,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3) 温室气体减排成本和收益的时间效应

任何一个减排方案,其所产生影响决不仅局限于当下眼前,往往会对若干年后甚至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其环境时间效应更是不可小觑。

2.2 减排成本与收益的要素甄别与赋值

要对温室气体减排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对成本和收益进行赋值是必要的。但这也是本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本文认为,由于气体减排的复杂性和其影响的深远性,因而气体减排实施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可穷举的,本文只能就现有的认识水平和本研究的需要列举其中的一部分。

(1)减排成本要素的赋值

这一成本的构成要素主要从排放主要来源入手,来甄别要素组成。能源成本可以

参考城市的能源结构和能源需求总量,根据当期市场价格计算出城市的能源消费;根据能源系数换算能量需求,在相同的能量需求下,根据减排的标准,转变能源消费结构,重新计算能源消费,两者的差值就是城市的能源成本。

(2)减排收益的要素甄别与赋值

收益要素的赋值即减排方案收益的量化是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效益分析的另一难点。减排收益的衡量是不易的,尤其是对于减排的社会收益和生态环境收益。这些收益的显现的时间很长。这种收益可能是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内才会逐步的体现出来。

一是直接收益。在减排的实施中,最直接的收益就是CO2的减排量。我国在国际上已经对CO2气体的减排作出了一定的承诺,因而直接的减少CO2的排放量就是对我国建设低碳城市最有效的贡献。那么其量化标准就用城市的计划的减排量来作为直接收益。

二是间接收益。社会收益表现为生活环境的改善给公众带来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还包括由环境改善带来间接的经济报酬。城市减排会提供更加清洁的各种能源,并会提供与其配套的设施,会给城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与清洁能源有关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减排之后,城市环境气候并不断地改善,使人们在更加健康的城市环境中工作、生活,会使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增加,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发展低碳城市的根本目的。

2.3 减排成本收益合并分析

在作决策时,我们必须比较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在一般的成本收益分析中,一般用到公式:净收益=总收益-总成本。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很多间接收益很难用经济指标直接赋值,所以用一般的成本收益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本文准备采用将收益固定化,来讨论成本的方法研究分析。固定的收益就是计划减排CO2量,然后计算减排单位的CO2需要的能源成本是多少。

利用各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温室气体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的比值,可计算能源结构调整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值。若以某年为例进行研究,先保证满足基年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总量不变,调整煤炭和石油的使用比例,计算得出煤炭消费减少1%,石油消费增加相应量引起的CO2排放量的变化量。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减排潜力=单位煤炭消费排放的CO2量×(调整前煤炭的消费量-调整后的煤炭消费量)-单位成品油(或天然气以及清洁能源)消费排放的CO2量×(调整前的消费量-调整后的消费量)(1)

减排成本=单位成品油消费市场价格×(调整前的消费量-调整后的消费量)-单位煤炭消费市场价格×(调整前煤炭的消费量-调整后的煤炭消费量)(2)

3 北京市能源减排成本分析

3.1 北京市能源消费概况

(1)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与能源结构

要计算北京市能源成本,必须对其能源消费情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表1是北京市2007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以及各种能源消费情况的数据,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图1的能源结构图,从北京市的能源结构上看(如下图所示),煤炭仍然是比重最大能源消费,因而减少煤炭使用量,利用清洁能源来替代煤炭对于北京市的节能减排具有重大的意义。

(2)北京市能源市场价格概况

从表2的能源价格来看,石油是最贵的,其次是天然气,而煤炭最低,因此单从目前的价格来看,煤炭竞争力最强,其次是天然气,石油竞争力最弱。但未来的竞争力走势就未必这样,如最近北京市天然气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北京天然气价格小幅上涨。因此,还应结合能源储备量及未来能源政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进行分析。

3.2 北京市各能源消费成本计算比较

(1)单位各种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由能源消费产生的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以详细的燃料分类为基础的计算方法,第二种是以详细的技术分类为基础的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收集有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并进行比较计算,本文最终取平均值确定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见表3):

由上式知在计算CO2排放量时需要北京市历年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mi的统计数据。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消耗数据统计为以实物消耗量为标准,所以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需要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相应的换算,统一折合成标准煤。表4为折标准煤的系数以及各种能源的发热量(平均低位发热量将会在后面计算用到):

在保证满足当年经济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消耗能量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计算当煤炭的使用量减少1%的情况下,其所消耗的能量被石油或天然气所替代,则石油或天然气的增加量。根据表的数据换算得到石油和天然气的增加量分别是14.925万吨和16.03102412万吨。

(3)各能源消费成本比较

利用表4的数据以及换算的能源结构调整后的能源消费变化量,根据公式(1)和公式(2)计算得出将原油或天然气替代煤炭之后的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如表6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原油还是天然气都有巨大的减排潜力,根据其成本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来逐步代替煤炭燃料是可行的,也为发展低碳城市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4 相关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从北京市的能源结构上看(如上图所示),煤炭是比重最大能源消费,因此,北京市在满足经济发展用能需要的同时,要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CO2,只有实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总量,才能实现CO2的减排目标。应该逐步利用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碳排量较少的清洁能源来替代煤炭燃料。从表5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未来的能源发展中,应该以天然气为主要能源,天然气的减排潜力要大于原油,而成本却要比原油小很多,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减排发展措施。

4.2 认识化石能源资源的局限性,提倡新能源的开发

改变能源结构是减排中效果比较明显的措施,因为CO2的排放大多是来自于化石能源燃烧,但是改变资源结构也是有其一定局限性的:首先是资源的有限性,不论是石油原料还是天然气其含量都是一定的,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有限性决定了对其不可太过依赖,而要积极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资源,只有这样减排才不会是高成本的无限投入,也不会受国际原油等资源波动的影响,可以长期而有效地坚持下去。

4.3 放眼长远利益,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生态意识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煤炭的含量占了我国化石燃料的绝大多数,产量也是居首,在有低成本的资源供给时,为了生态环境而提高城市的成本,这的确给城市的政府、企业、居民提出了挑战,可能需要牺牲短期经济利益来满足长期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利益。

另外,减排收益的获取要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那么对成本与收益的时间观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突出在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态度上。温室气体减排从长远来看,能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但是若做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考量,这种生态环境治理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一种连续的长期收益,即收益的获得可能不是在一届政府中可以实现的,有可能要在数届政府长期连续成本投入中得以显现,所以政府一定不能局限于眼前增长的短期利益,而要放眼未来,注重城市生活的环境效应和幸福指数,同时加强对企业和居民的低碳宣传,让整个城市都加入到低碳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耘.首都资源―收益―成本与比较优势[J].经济界,2008(5).

[2]姜克隽,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优势――2050年能源和排放情景分析[J].绿叶,2009(5).

[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4]张烨,牛东晓.北京市终端能源的价格竞争力比较及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

[5]陈英姿,李雨潼.低碳经济与我国区域能源利用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

[6]郭运功.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7]陈晓浩.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选择与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5).

[8]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9]王菊,崔秀平.基于总成本分析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量谈判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10]邢芳芳,欧阳志云,等.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清单与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2007(9).

上一篇: 成教毕业论文 下一篇: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