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4: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超声检测技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引言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产品质量和结构安全性,使用可靠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不破坏试件,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所以其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对压力容器的检测方法有多种,本文主要介绍无损检测的常用技术如射线、超声、磁粉和渗透及新技术如声发射、磁记忆等。
二、无损检测方法
现代无损检测的定义是:在不损坏试件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试件的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状态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
(一)射线检测
射线检测技术一般用于检测焊缝和铸件中存在的气孔、密集气孔、夹渣和未融合、未焊透等缺陷。另外,对于人体不能进入的压力容器以及不能采用超声检测的多层包扎压力容器和球形压力容器多采用Ir或Se等同位素进行γ射线照相。但射线检测不适用于锻件、管材、棒材的检测。
射线检测方法可获得缺陷的直观图像,对长度、宽度尺寸的定量也比较准确,检测结果有直观纪录,可以长期保存。但该方法对体积型缺陷(气孔、夹渣)检出率高,对体积型缺陷(如裂纹未熔合类),如果照相角度不适当,容易漏检。另外该方法不适宜较厚的工件,且检测成本高、速度慢,同时对人体有害,需做特殊防护。
(二)超声波检测
超声检测(Ultrasonic Testing,UT)是利用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产生衰减,遇到界面产生反射的性质来检测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超声检测既可用于检测焊缝内部埋藏缺陷和焊缝内表面裂纹,还用于压力容器锻件和高压螺栓可能出现裂纹的检测。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指向性好、穿透力强、检测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且超声波探伤仪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和操作,对人体没有危害。但该方法无法检测表面和近表面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表面的缺陷,此外,该方法对缺陷的定性、定量表征不准确。
(三)磁粉检测
磁粉检测(Magnetic Testing,MT)是基于缺陷处漏磁场与磁粉相互作用而显示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在以铁磁性材料为主的压力容器原材料验收、制造安装过程质量控制与产品质量验收以及使用中的定期检验与缺陷维修监测等及格阶段,磁粉检测技术用于检测铁磁性材料表面及近表面裂纹、折叠、夹层、夹渣等方面均得到广泛的应用。
磁粉检测的优点在于检测成本低、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缺点在于只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工件的形状和尺寸有时对探伤有影响。
(四)渗透检测
渗透检测(PenetrantTest,PT)是基于毛细管现象揭示非多孔性固体材料表面开口缺陷,其方法是将液体渗透液渗入工件表面开口缺陷中,用去除剂清除多余渗透液后,用显像剂表示出缺陷。
渗透检测可有效用于除疏松多孔性材料外的任何种类的材料,如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塑料等材料的表面开口缺陷。随着渗透检测方法在压力容器检测中的广泛应用,必须合理选择渗透剂及检测工艺、标准试块及受检压力容器实际缺陷试块,使用可行的渗透检测方法标准等来提高渗透检测的可靠性。
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缺陷显示直观,检测灵敏度高,可检测的材料和缺陷范围广,对形状复杂的部件一次操作就可大致做到全面检测。但只能检测出材料的表面开口缺陷且不适用于多孔性材料的检验,对工件和环境有污染。渗透检测方法在检测表面微细裂纹时往往比射线检测灵敏度高,还可用于磁粉检测无法应用到的部位。
(五)声发射检测
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是指材料或结构受外力或内力作用产生变形或断裂,以弹性波形式释放出应变能的现象。而弹性波可以反映出材料的一些性质。声发射检测就是通过探测受力时材料内部发出的应力波判断容器内部结构损伤程度的一种新的无损检测方法。
压力容器在高温高压下由于材料疲劳、腐蚀等产生裂纹。在裂纹形成、扩展直至开裂过程中会发射出能量大小不同的声发射信号,根据声发射信号的大小可判断是否有裂纹产生、及裂纹的扩展程度。
声发射与X射线、超声波等常规检测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动态无损检测方法。声发射信号是在外部条件作用下产生的,对缺陷的变化极为敏感,可以检测到微米数量级的显微裂纹产生、扩展的有关信息,检测灵敏度很高。此外,因为绝大多数材料都具有声发射特征,所以声发射检测不受材料限制,可以长期连续地监视缺陷的安全性和超限报警。
(六)磁记忆检测
磁记忆(Metal magnetic memory, MMM)检测方法就是通过测量构件磁化状态来推断其应力集中区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其本质为漏磁检测方法。
压力容器在运行过程中受介质、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易在应力集中较严重的部位产生应力腐蚀开裂、疲劳开裂和诱发裂纹,在高温设备上还容易产生蠕变损伤。磁记忆检测方法用于发现压力容器存在的高应力集中部位,它采用磁记忆检测仪对压力容器焊缝进行快速扫查,从而发现焊缝上存在的应力峰值部位,然后对这些部位进行表面磁粉检测、内部超声检测、硬度测试或金相组织分析,以发现可能存在的表面裂纹、内部裂纹或材料微观损伤。
磁记忆检测方法不要求对被检测对象表面做专门的准备,不要求专门的磁化装置,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金属磁记忆方法能够区分出弹性变形区和塑性变形区,能够确定金属层滑动面位置和产生疲劳裂纹的区域,能显示出裂纹在金属组织中的走向,确定裂纹是否继续发展。是继声发射后第二次利用结构自身发射信息进行检测的方法,除早期发现已发展的缺陷外,还能提供被检测对象实际应力---变形状况的信息,并找出应力集中区形成的原因。但此方法目前不能单独作为缺陷定性的无损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辅助以其他的无损检测方法。
三、展望
作为一种综合性应用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经历了从无损探伤(NDI),到无损检测(NDT),再到无损评价(NDE),并且向自动无损评价(ANDE)和定量无损评价(QNDE)发展。相信在不员的将来,新生的纳米材料、微机电器件等行业的无损检测技术将会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锋,寿比南等. 压力容器检验及无损检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王自明.无损检测综合知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沈功田,张万岭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技术综述:无损检测,2004.
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带动道路桥梁的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期,但是,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超期服役的状态,人为损坏、老化以及承载力下降等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与威胁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采用高效的检测技术能够让技术人员准确了解道路桥梁的各项性能参数,有利于及时采用相关措施。下文综述了道路桥梁检测的几种技术。
1 超声检测技术
上个世纪50年代,加拿大人切斯曼(Cheesman)与莱斯利(Leslied)以及英国人琼斯(Jons)与加特弗尔德(Gatfield)第一次利用超声脉冲检测技术来进行混凝土的检测,他们共同开创了混凝土超声检测的先河,随后超声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超声法检测道路桥梁缺陷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带波形显示功能的超声波检测仪和频率为20-25kHz的声波换能器,测量与分析超声脉冲在道路桥梁中的传播速度(声速)、首波幅度(波幅)、接受信号主频率(主频)等声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及其相对变化,来判定道路桥梁中的缺陷情况。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超声检测仪器从最初笨重的电子管单示波显示型转变为现在的半导体集成化、数字化甚至智能化的轻便仪器。同时,测量参数也更加多元化,从当初的单一声速参数检测发展为现在的声速、波幅以及频率等多参数检测;其检测效果也有了质的飞跃,从最早的定性检测发展为现在的定量检测。
在进行道路桥梁检测时,超声波能够穿透混凝土结构并在其中传播较远的距离,并且使用安全,操作简便。使用超声仪器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穿透测法,但是利用该方法进行检测时要求两个相对测试面。因此,这限制了超声检测的应用范围,例如,超声检测技术不适用于隧道中的衬砌、喷射混凝土等结构或者在墙体、路面、跑道、护坡、护坦以及底板等方面。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声波穿透检测,其缺陷信号的有效捕捉始终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在对于道路桥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比较多测点测试数据的方式,利用统计概率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缺陷情况进行评估,所以,超声检测技术的直观性非常差,而且为了获得更高的策略精度,通常需要增加多个测点。
2 地质雷达检测技术
地质雷达(又称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检测技术是一种高精度、连续无损、经济快速、图像直观的高科技检测技术。它是通过地质雷达向物体内部发射高频电磁波并接收相应的反射波来判断物体内部异常情况。作为目前精度较高的一种物理探测技术,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地基工程、道路桥梁、文物考古、混凝土结构探伤等领域。
地质雷达仪器的构成部分主要包括:控制单元、控制中心(通常是笔记本电脑)、发射天线以及接收天线。探地雷达的工作流程为:①检测人员利用笔记本电脑能够对控制单元发出各种指令;②控制单元在接收到指令之后,可以同时向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发出触发信号;③在发射天线触发之后,它能够向地面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通常其频率在几十至几千兆赫之间);④电磁波在向下传播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电性的目标和界面等,或者当被探位置局域介质不均匀体的时候,部分电磁波便可以被反射回地面,并由接收天线进行接收,接收到的信号会以数据的形式被输送到控制单元,并最终传回到笔记本电脑,以图像的方式显示出来。⑤通过对图像进行处理与分析,就可以了解地下介质的具体分布情况,检测目的便也达到了。
3 声发射法检测技术
声发射法的具体原理是,由于材料内部微观构造不均匀或者存在性质不同的缺陷,局部的应力集中会致使应力分布的不稳定;材料的塑性变形、产生裂缝、裂缝扩展、失稳断裂等一系列过程能够有效完成不稳定高能状态向稳定的低能状态的转化;在整个应力松弛释放的过程中,所释放的部分应变能将会以应力波的形式想四周发射,我们称之为声发射。
以道路桥梁中的混凝土结构为例,它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当这种变形超过设计要求,混凝土结构便会出现裂缝,并通过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出应变能(例声能、热能或者光能等)。在对其进行测试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声发射感应器放置在待检测部位,通过确定不同位置收到声音的时间差,我们可以明确发生源(即裂缝部位)的具置。通过此种措施,我们可以比较详细、准确地了解道路桥梁的内部变化。同时,分析与研究发声位置之后,裂缝的大小、种类、开裂速度、最大荷变应力都可以得到比较详细地认识。
但是其最大的缺点是进行检测非常容易受各种噪声的影响,进而导致检测精度的幅度下降;然而,该检测方式是利用道路桥梁自身的内部缺陷,因而可以实现连续的动态检测。总体来说,声发射检测技术已经应用较少。
4 冲击回波法检测技术
我国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在20世纪80年代末研制成功IES冲击反射系统,并在大型模拟试验板及工程实测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使冲击回波法在我国进入实用阶段。冲击回波法的测试原理是仪器通过机械冲击器向物体表面发送短周期应力脉冲波,其中压缩波(P波)在物体内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内部缺陷(如裂缝宽度>0.03mm)时,波便不能穿透而产生反射,遇到表面边界时也会发生反射,一旦波速确定,且选择正确的冲击器,就可通过单面测试准确地测得裂缝等缺陷的位置和深度,当构件不存在缺陷时则可测得其厚度。
冲击回波法通常为单面反射测试,因此它的测试比较方便和快速,测试结果也比较直观。此方法可以实现“测一点判断一点”,因此曾经广泛地应用于测定道路桥梁的沥青混凝土或者混凝土结构的内部缺陷,但是这种方法由于是单点检测,其检测结果往往不全面,因此实际应用也比较少。
5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是指运用红外热像仪探测物体各部分辐射出的红外线能量,根据物体表面的温度场分布状况所形成的热像图,直观地显示材料、结构物及其结合上存在的不连续缺陷的检测技术。它是非接触的无损检测技术,即在技术上可作上下、左右对被测物非接触的连续扫测,因此也称红外扫描测试技术。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在理论上,其探测器焦距为20cm至无穷远,所以特别适合具有非接触和广视域等特点的大面积无损检测;②该探测器只对红外线响应,因此只要道路桥梁高于绝对零度(显然会高于绝对零度),红外线热像监测技术便可以工作,白天和晚上均可;③当前红外热像仪的温度分辨率已经高达0.1℃,因此检测精度有技术保证;④红外热像仪的可测温度范围在-50℃-2000℃之间,具有非常广阔的探测空间;⑤摄像速度在1帧每秒至30帧每秒之间,静态的常规检测和动态的跟踪探测都适用,检测模式的选择更加灵活。
随着混凝土结构的广泛使用,其质量检测和性能评估是目前土木工程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结构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能反映结构物中混凝土的强度、均匀性、连续性等各项质量指标,对保证新建工程质量,以及对已建工程的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 超声检测技术概述
超声法是一种广泛用于混凝土缺陷探测的方法,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与超声波在其中的传播速度及其他声学参数有很好的相关性。超声波的探测精度能满足缺陷探测要求,但以目前的超声仪及换能器,当超声波换能器正对测试时,在混凝土中的最大穿透距离只能达到10m左右,而当换能器错开一定距离时,穿透距离仅能达到2、3m。显然超声波换能器无法满足长距离探测的要求。采用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制作的超磁致换能器,具有发射功率大、发射频率高、穿透距离远、接收信号频带宽、重复性好、余振短等优点,能够同时兼顾到传播距离及检测分辨率,是一种理想的长距离探测震源。超磁致换能器发射中心频率为10-50kHz,处于可闻声波及超声波频段。将超磁致换能器和超声波换能器发射产生的应力波统称为声波。
目前,超声探伤常用的缺陷分析判断方法有经验法、数理统计法、数值判据法和模糊判别法。经验法,即依据超声探伤的基本原理判别缺陷。其结果依赖于检测人员的实践经验,漏判和误判严重。数理统计法简单易行,但是只能对单个声学参数进行统计意义上的判断,且物理意义不明确。数值判据法须根据测试值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经适当的数学处理后,找出一个可能存在缺陷的临界值作为判断的依据。模糊判别法是计算各声学参数相对于正常获异常的隶属度,然后将各个声学参数加权平均得到综合的相对于正常或异常的隶属度。由于测试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以上方法仍处于定性或半定量水平,都只对缺陷的定位具有一定精度,而对缺陷的大小、形状及性质难以给出定量的结果,从而给最终准确评价带来困难。超声波的频率范围为20kHz至15MHz,超声发生器则是由产生超声频振荡的电子线路和换能器(传感器)组成。超声层析的应用范围很广,早在世界二次大战期间,超声层析在军事监测方向就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以后更广泛地应用于医学之中;此外,超声层析在工业无损探伤方面用途也很广。
2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运用分析
超声无损检测属于弹性波法。在各种无损检测方法中,超声无损检测是当前无损检测工作中研究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检测方法。目前,超声脉冲检测技术已成为检测工程结构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优点是有效探测距离长,测试精度高,设备简单且无污染。
将超声技术技术应用于混凝土质量检测中,其理论依据是混凝土的质量与声速有较好的相关性,首先在被测混凝土结构物某断面上,将测区划分成网格,发射换能器在一侧某点发射,接收换能器在另一侧所有点上接收,使每个网格都有2条以上的测线通过,利用声时通过反演技术获得测区各部分的波速分布图,从而确定缺陷区的位置、尺寸以及缺陷本身的波速,推断缺陷的类型、强度等。
2.1 超声无损检测的基本原理
根据弹性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弹性波层析成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运动特征为基础的射线层析成像;二是以动力学特征为基础的波动方程层析成像。
作为反演声波穿透的射线层析成象,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声波的射线几何运动学原理,将声波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的旅行时间表达成探测区域介质速度参数的线积分,然后通过沿线积分路径进行反投影来重建介质速度参数的分布图像。
混凝土声波CT无损检测技术就是根据声波射线的几何运动学原理,利用最先进的声渡发射、接收系统,在被检测块体的一端发射,在另一端接收,用声波扫描被检测体,然后利用计算机反演成像技术,呈现被检测体各微小单元范围内的混凝土声波速度,进而对被检测体作出质量评价。
2.2 观测系统布置
根据混凝上结构物的形状特点,对结构物常用的测线布置方式为:白色点为接收点,黑色点为激发点。理论及实践都证明,三侧激发一侧接收,所得反演效果最好。射线密度达到要求。一般检测过程中测线都采用该方式布置,激发边和接收边道间距,1般在20-50cm范围。在结构物两端的部份,可适当加密激发点和接收点,以利于增加射线密度。根据结构物的临空面不同,可采用合适的测线布置。
2.3 观测系统完备性评价
观测系统完备是声波CT结果可靠性的基本保障。观测系统的完备性是通过单元的射线密度和射线正交性来衡量的。因此,射线密度和射线正交性就成了表征观测系统完备性的I爵个重要指标,它们是观测系统可靠性评价的有效方法。为保证声波CT结果的可靠性和分辨率,要求研究区内每个单元体内的射线超过40条,同时要求每个单元体内通过的射线其交角至少有一组大于60°,其交角的正弦值大于0.87。
2.4 后期成像
所用软件为TDSoft的《工程CT》,该软件有模块化设计、文件格式要求清晰、处理速度快等优点。软件共有数据输入、射线追踪、速度反演三个主模块和正交性分析一个辅助模块组成。最后通过网格化、成图、导出DXF格式等多个步骤的处理,最终得到混凝土声波CT波速反演图。
3 结语
无损检测技术是以无损检测手段探明被检测体内部缺陷的有无、大小、位置和性质的专门技术。在工程中,需要根据工程构件材料的性能和工程条件具体选择恰当的检测方法。其中,弹性波方法是工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特别适合混凝土构件、岩土体等工程问题的无损检测工作。射线理论和射线方法是研究弹性波传播理论的重要方面之一,针对不同的工程材料和工程条件探索研究弹性波射线追踪方法,对于许多工程问题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火力发电厂中,三大主机之一的锅炉作为能源的转化场所,也成为了维修频率最大的一处,其自身的经济适用性,以及整体机构的经济安全性建设,都将极大的影响整体火电厂发电机构的全面设施安全性。针对于此,在为达到减少管道损坏以及人员伤亡情况出现的基础上,提出管道的承压检测技术,也就成为了当下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下面针对锅炉的承压管道检测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1 锅炉承压管道的适用简介
在火电厂的发展过程中,锅炉无疑是承受最大压力的高能量输出机组,其自身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重了其自身的使用标准进行操作使用。在运行中,锅炉的承压管道由于内径较大,较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建设问题,而这对于整体的承压管道的运行安全性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因香港,从管道内部的热能力标准来看,自身的抗压性,应当满足其自身的建设要求,而对于内部的热动力,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并根据其发电设备的使用结构形式来确定最终的运行标准,确保其在运行中的热动力提供,能够维持其全面的设备运行。而锅炉的安全性,则直接反映了发电站的安全运行能力。
2 无损检测技术的适用性简介
在针对锅炉的检测技术应用上,技术的更新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无损检测技术研发,更进一步的增添了其在设备建设中的物理应用手段,根据现阶段的设施应用理念进行缺陷和不均方面进行全面操作,并给与及时、高质量的信息维修维护。而主要的常用手段又又超声检测、磁粉检测、照相检验和液体渗透检测四个大类,其应用的过程中,主要针对的是在不同层次上的故障检测,在进行锅炉内部的检测中,无损检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特点。
非破坏性特点:为保证检修的层次性问题,并保证检测物质的使用特性在不损坏原有的结构性质下,完成其全面的设施建设,并保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
检测的全面性特点:主要针对在检测过程中的全面性故障,做到全面真实的检测效果。
检测的全程性特点:针对于无损检测的全程并对原材料进行有效检测,从多方面的机械加工情况进行有效的拉伸、弯曲、压缩等操作,保证管道内部的原始结构符合使用标准,同时,在结构的运行上,也能够符合正常的使用标准。在这一应用中,主要还针对于无损检测的多个层次检测结果来进行全程要求,力求保证自身的结构完整性。
3 现阶段的承压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形式
在检测过程中,由于考虑到锅炉自身的承压能力,在进行连接加热器以及再热器的过程中,需要从深层次的考虑上进行全面的信息分析,并对即将组成的全面性管道结构以及制造的整体性进行有效的质量把关,并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工伤确定,保证在实施检测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整体组装系统的焊接接口在使用的标准范围之内。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组装后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无损检测,这样就可能加重接口的焊接工程标准,并在所能承受的压力标准上,进行二次的加工处理,并根据所组成的装备形式进行重新的装机配比分析,考虑全面的设施建设架构层次,以检测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为最重要的环节来加强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应用。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其具体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锅炉承压管道制造过程中无损检测技术现状,主要针对于锅炉的承压管道情况来进行全面的无缝焊接,而其制造过程中,如采取常规操作,还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测,其检测也容易指出弊端。
第二,锅炉承压管道在安装的过程中,更适宜使用无损检测技术,原因在于,锅炉装置的零部件比较多,而如果定期进行检测,那么工作量较大,并不适合于实际的操作。但是在进行承压管道的安装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检测,那么不仅能够减轻工作的使用量,同时也能更好地缩短检测时间,并极大地提高工作的使用参数。
第三,锅炉承压管道在运行中的无损检测技术方面,主要承担的是在建设中的零部件运行伤痕,根据其一出现的裂痕来判断后续是否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并及时地进行检修管理。在进行超声检测的过程中,根据射线检测的光谱分析结果来判定其主要的运行状况,使用红外线探伤技术来进行检测管理。
4 结语
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有效的信息检测技术,必将代替原有的复杂检测效果,而根据现有的锅炉承压形式来看,事故的发生频率,也将直接的影响其发电厂的运行能力。所以加强其技术的开发进度,并保证其检测效果的有效进程,是今后发展此项技术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范肖飞.浅谈锅炉承压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8):3167-3167.
[2]王健.浅谈锅炉承压管道无损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J].中国机械,2014(2):118-119.
实践证明,由于具有不破坏混凝土结构构件,操作简单、费用低,不受结构物尺寸和形状限制,可对重要结构部位长期监测等诸多优点,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1 进一步扩大混凝土质量无损检测内容及使用范围
混凝土检测技术是多学科多领域紧密结合的产物,从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开始研究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材料学和应用物理学的发展,为无损检测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又为无损检测技术提供了现代化的测试手段。
随着人们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关注,国家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了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并提出了主体结构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在设计文件规定的合理使用年限内长期保修和对事故责任人终生追究法律责任。住建部也全面贯彻有关标准的强制性条文,进一步完善了建设工程的标准体系和明确了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这些措施的落实,使无损检测技术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和责任日益明显。这是因为工程质量是由一系列工程技术指标来体现的,这些指标的量化值又是通过检测来获取的,如果检测结果不准确则必将对工程质量造成误判。目前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还仅仅建立在前期材料试件检测和外观检测的基础上,但结构物的原位质量才是实际的工程质量,而原位质量只能通过无损检测的手段来获取,
另外,随着无损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臻成熟,它不但已成为工程事故的检测和分析手段之一,而且正在成为工程质量控制和构筑物使用过程中可靠性监控的一种工具。可以说,在整个施工、验收及使用过程中都有其用武之地。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强度检测和缺陷探测两方面,为了满足新的需要还应进一步开拓新的检测内容,例如,混凝土耐久性的预测、已建结构物损伤程度的检测、早期强度检测,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及脆性的检测等等。只有不断拓展无损检测的检测内容和使用范围,才能有效保证建筑产品混凝土质量及强度,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
2 积极拓展混凝土无损检测新途径
无损检测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混凝土检测方面得到较为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随着检测内容和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必将产生出无损检测的新技术、新途径。目前,已有技术主要集中在测强和测缺两方面。
在混凝土强度检测方面:如何提高强度检测的精度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应该看到,在过去的20年中,测强技术进展不大。究其原因,除了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太多、太复杂之外,还因为过去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超声和回弹等方法上,思路不够开阔。从理论上来说,超声、回弹测强主要是建立在混凝土应力应变与强度的相关关系上的,而与混凝土强度相关的因素很多,在实践中应该扩大探索的范围,以便综合更多参数,确保检测精度。半破损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直观可靠,许多工程都采用无损方法作为普遍测量的手段,而用半破损方法作为校核手段,两者的结合无疑可提高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但如何合理结合是需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
此外,无损测强方法所推定的混凝土强度,与按混凝土立方体强度标准值所计算的强度等级之间的统计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以便使无损检测的评定结果与试件评定结果具有等效性。
在缺陷检测方面:超声测缺技术近年来进展较快。
在测试结果处理技术方面,可以说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飞跃,即由数理统计方法进入信息处理技术的新阶段。数据处理与信息处理的含义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对大量测试数据分析处理,归纳有关规律,它主要运用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而信息处理则是指信号的变换、分离、滤波、频谱分析、成像、存储、记录等方面的技术。例如CT成像技术、频谱分析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近年都已越来越多地被无损检测研究者运用,在所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已运用于工程检测,使检测结果的直观性和可靠性大为提高。此外,一些新的物理方法将会更多用于缺陷探测,例如,雷达技术、红外遥测技术、冲击回波技术等。
在检测仪器方面:我国的非金属超声检测仪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有些仪器甚至已处于领先地位,但其他方法的仪器则相对落后,随着其他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仪器也必将随之发展。
技术规程的编制也是大力推进无损检测技术的重要保障因素。因为它一方面是对该项技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高,另一方面又是对该项技术的促进。目前我国虽然制订了无损检测的部分技术规程,但尚未形成体系,今后应将无损检测规程纳入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检测体系中统一规划逐项落实。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变,近些年来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发患者数逐年增加,而且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呈现愈加复杂的局面。急性肺栓塞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仅次于恶性器官肿瘤和急性心肌梗塞。在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治疗时,科学有效的诊断结果是治疗的依据和重要保障,医疗工作者们需要不断提高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的有效检出率,才能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救治,缓解患者病情[1-2]。D-二聚体是一种机体纤维蛋白物质出现降解后的产物,它的表达水平能够对凝血酶的生理学活性和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做出明确反应,用它来检测患者机体内血栓形成的敏感性具有可行性且能达到较高的准确性[3]。本次研究通过对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中发挥的作用,评估其使用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希望可为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提供诊断经验,帮助提高诊断的有效检出率。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月接受诊断治疗的100例在入院后先进行肺动脉多层螺旋CT或MRI初步检查,进行了血凝常规和D-二聚体检测。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考察对象。收集、整理临床检测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整合,对诊断结果进行细致分析。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在32~68岁,平均年龄为(48.36±5.87)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立即入院接受诊断治疗,病程在1~24h,入院时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胸部疼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热等。
1.2标本采集 肘正中静脉采血1.8ml于真空枸橼酸钠溶液(浓度:109mmol/l)抗凝管内,枸橼酸钠溶液:血液为1:9抗凝, 并充分颠倒混匀(应避免过度振摇,引起溶血)。标本采集完毕后应及时送检。以3000r/min 离心10min,分离血浆待测。与采血后2h内完成测定。
1.3仪器、试剂、检测方法 日本东亚SE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血浆D-Dimer测定试剂,参数设置及校准、质控品均由积水医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提供。 D-二聚体检测为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法,由专业的操作人员来完成检测任务,操作步骤必须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严格规定,确保检测结果相对准确[4-6]。
1.4检测结果评判标准 样本DD浓度>500ng/ml,则为阳性检测结果。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数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数据以平均数(x±s)形式展示,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两个组:急性肺栓塞组和非急性肺栓塞组。100例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有50例患者确诊为急性肺栓塞,另外50例患者均为非急性肺栓塞。两个不同患者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检测时间、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具有可比性(P
3 结论
急性肺栓塞是比较常见多发的急性心脑血管系统急性重症疾病,发病原理是血栓以及其他类型的栓子对肺循环中的动脉系统造成了梗阻,致使肺循环发生急性病变。急性肺栓塞是一种拥有较高死亡率的疾病类型,是医疗工作者们重点攻克的医学难关。
急性肺栓塞发病之后容易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甚至会造成循环系统的瘫痪,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绝大多数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在发病时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特点和生命体征变化,这种情况导致了临床诊断时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另外急性肺栓塞本身病情复杂多样且变化发展速度快,更为临床诊断增加了困难,在诊断技术水平低下和诊断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极易出现诊断不准确的情况,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实现较高的急性肺栓塞检出率是实施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6]。
传统的超声造影手段是一直沿用的有效诊断方式,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样的阳性诊断率约为88.00%左右,虽然能达到一定的有效检出率,但是超声投影检测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检查中所使用的造影剂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会产生毒副作用,同时还会对肺动脉的血压带来影响。所以综上所述,超声投影检测技术需要本身的改进,或者需要更科学的更健康的检测技术来代替或辅助超声投影的检测诊断作用。
D-二聚体表达水平检测诊断具有简单迅速、准确实用的特点,而且不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损害,相较于超声检测技术诊断而言有诸多诊断优越性。
D-二聚体是一种机体纤维蛋白物质出现降解后的产物,它的表达水平能够对凝血酶的生理学活性和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做出明确反应。D-二聚体的检测原理:机体内大量血栓形成可以显著激活纤溶生理系统,使血栓出现溶解,从而产生形体大小和组织结构差异性较大的多种降解产物,D-二聚体是其中的一种,血清中D-二聚体表达水平有明显的升高时,可以提示血栓形成和血栓降解的现象,它是一种反映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功能变化的有效敏感物质。血清样本D-二聚体浓度为500ng/ml是一个界定点,大于这个标准即为阳性,小于这个标准即为阴性。通过对血清D-二聚体阳性阴性的检测,可以比较精确的诊断急性肺栓塞患病与否。只需要抽取患者血样,在实验室内进行检验操作,几乎不对患者身体和疾病造成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表达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表达水平。急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诊断的敏感性为92.00%(46/50),特异性为82.00%(41/50)。较高的急性肺栓塞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保证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质量,促进了疾病的治愈康复。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拥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方建江,李波,何旭娟,等.血浆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中的意义[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论著,2012,11(1):61-64.
[2]熊国均.临床评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01.
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之路
砂光机砂光辊剩余不平衡量对振动影响的分析
气流式铺装机的类型与结构
谈谈木材和人造板的蠕变
浅析螺钉拧入深度对刨花板握螺钉力的影响
木塑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用途及发展方向
广西的旋切单板做成了大产业
信息传真
吉林森工北京公司与温康纳公司签约购进宽幅短周期压贴生产线
西安建筑模板展力争打造行业最佳展示平台
以“人才”赢市场 提升行业竞争力——第二届全国地板“超级店员”大赛落幕
做专注于自主创新的坚守者——访深圳嘉汇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进辉
《中国人造板》2010年总目次
从百废待兴到成就辉煌——中国人造板机械制造技术进步60年盘点
我国刨花板生产现状
装修木材市场销量回升 板材价格略有上浮——北京地区木材市场各品类行情变化各异
燕加隆高调应诉国际巨头 捍卫中国地板企业专利权
速丰桉为人造板工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大贡献
高浓度甲醛在刨花板用胶黏剂制造中的应用
招商引资
模糊PID控制在地板导热规律分析仪中的应用
瑞典政府启动城市环保木质建筑推广项目
刨花板之③ 刨花板生产用环式刨片机的使用与维护(Ⅲ)
强化木地板响声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控制措施
木地板发明专利
芬兰林产工业简况
进口木材贸易的欺诈与反欺诈
2009年装饰纸专业委员会年会通知
人造板行业年度盛会在山东菏泽成功举办
引导市场需求 提升服务水平——“超级店员”大赛推动地板市场良性发展
探求小径落叶松集成材经济效益新途径
2009全国木材加工技术与装备发展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我国首条5万t木煤生产线在河北丰宁建成投产
准备过冬
人造板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热议
张齐生:专心去做自己的特色产品
改变反应物摩尔比能控制酚醛胶的分子量吗?
表面处理工艺对增强秸秆板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我国将研究开征环保税
中密度纤维板污水处理厂方案设计及应用实例
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胶黏剂在E_0级强化木地板基材中的使用特性分析
中密度纤维板之14 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用多层热压机
对人造板《甲醛释放量穿孔法测定》修订的若干意见
《有毒空气污染控制措施》导读
装饰板发明专利
“2008年度人造板行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公告
面对经济“寒冬”中小企业待救不如自救
2008年上半年我国人造板进、出品数量双双减少
信息
我国首个木工机械名城落户青岛
木地板企业用诚信践行温总理的承诺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竹材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单位系列报道之十一 根植浙江 面向全球——浙江永裕竹业开发有限公司纪实
超声检测技术在木质材料中的应用
木-橡胶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橡胶木炭化技术的初步研究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具有近场增强、局域受限、短波长等比较独特的特性。在SPPs的表面局域特性方面,SPPs在垂直于金属表面电场方向的强度呈指数衰减,利用表面局域特性构造表面结构可以降低光学控制的维度,形成二维微纳光学应用。在SPPs的近场增强特性上,金属的介电常数、金属薄膜厚度、表面粗糙程度等决定了场增强的程度。尤其是人们在研究光与纳米材料相互作用时,研究金属微纳结构中局域表面等离子体的共振是一种重要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特性已在光学、化学传感和检测领域均获得了广泛应用。
1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研究历程
1902年,Wood在实验中用连续光谱的偏振光照射金属光栅时观测到反常的衍射现象并公开进行了描述。1941年Fano根据表面电磁波在金属和空气界面上的激发对由入射波照射到金属光栅上引起的异常反射现象进行了解释。1957 年,Ritchie发现电子穿过金属薄片时存在“能量降低的”等离子体模式,第一次提出了 “金属等离子体”的概念,这种“金属等离子体”可用于描述金属内部电子密度纵向波动。从此,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成为了一门表面科学,在相关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后,Powell 等人用实验证实了Ritchie 的理论,而Stem等人也研究了“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条件。1968年,Kretschmann和 Otto各自利用衰减全反射(ATR)的方法证实存在光激发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1982 年,Nylander 和 Liedberg 在气体检测和生物传感领域中应用了SPR 原理。此后,SPR 传感技术迅速发展,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 SPR 传感结构设计元器件也不断呈现,各种SPP器件在化学-生物传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944 年Bethe曾研究了完美导体薄膜中圆孔(半径为 r)的光透射行为,得出亚波长小孔 的归一化透射效率应该很小。但是1998年,Ebbesen在实验上发现金属膜上的周期性小孔结构归一化的透射率大于1,即出现了远场透过增强效应,这被称为“Ebbesen 效应”。Ebbesen 指出,当金属膜上具备亚波长二维周期孔结构时,可以实现可见光与红外光的不正常透射,这种奇异现象(Ebbesen 效应)当时用衍射理论无法解释清楚,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从此关于金属微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成为等离子体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Ebbesen的论文中指出,在某一特定波长处的透射光能量是入射到圆孔上的光的能量的2倍,这种异常透过现象与入射光与二维圆孔阵列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相互耦合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二维圆孔阵列的入射光透过增强现象是由表面等离子共振所导致的,光照射到金属薄膜的表面,激发金属表面SPP,一面的SPP沿着孔径隧穿到另一表面的 SPP 中耦合,最后经过金属-介质界面发生散射,形成远场增强透过现象。
单个孔径的透射增强效率非常有限。如果在孔径周围引入类似牛眼结构、金属狭缝-沟槽结构等周期性的沟槽结构,通过这些周期性的沟槽结构将入射光波有效耦合到SPP中,则光透射增强现象就十分显著。相对于金属孔径结构,金属颗粒结构表现出了局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当金属颗粒结构发生共振时,该结构可以有效地将入射光波集中到金属表面非常小的区域,实现较大局域场增强,同时增大了结构的散射截面,从而将局域场信息散射到远场。这是实现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一种有效途径。
2000年,Pendry提出银膜微结构可以实现亚波长成像。2002年,Lezec等提出了牛眼光栅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出现光束聚焦现象,并引发了新的关于这种现象机理及应用的研究。2008年,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花磊等人研究了中红外下半导体掺杂调制成的表面等离子体透射增强效应,理论上研究了n型重掺GaAs薄膜上具备亚波长周期性沟槽结构时的红外波段的异常透射现象,这种红外波段的异常增强效应对红外波段的滤波器、发射器和探测器都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2 SPP效应的应用现状
2.1 SPP效应当前在相关领域所取得的进展
1997年,有人研究了金属表面形貌缺陷对SPP散射作用的影响,提出纳米尺度的直线或曲线形状表面实现对SPP的反射和聚焦。2005年,日本东京大学某研究小组实验演示了这种情景,采用350nm直径的凸起作为纳米点缺陷,还有人采用直径为200nm的小孔作为纳米点缺陷,均实现了亚波长聚焦。他们在实验中将这些纳米点缺陷排成曲率半径为5tan的圆弧,得到了直径比激发光波长还小的聚焦光斑,即“亚波长聚焦”。
在亚波长结构中,由于SPP会引起电场强度的增强而产生非线性现象,利用这种非线性现象可以制作出纳米量级的光学开关,发展近场非线性光学。这种光学开关的原理是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一种新型光开关。当外部条件改变时,影响开关结构中SPP的激发或传输特性,以达到开关的作用。目前报道的SPP光开关类型主要有电光开关、热光开关及全光开关等。这些光开关可实现衍射极限尺度内的光控制功能,并能实现光子器件在纳米尺度上的集成。
在陈俊学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各种复杂结构中的模式耦合、非线性光学特性及SPP在一些基本结构中的色散关系,明确了在一维和二维周期性结构阵列中,波导模式在 SPP 辅助增强透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了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对于 SPP 激发和耦合的影响,并设计了基于共振元件的开关结构,通过改变入射光的偏振有效地实现了开关状态的调控。
还有,通过锥形波导方法可实现SPP聚焦。激发的SPP沿着锥形波导传播的过程中,由于锥形波导边界呈梯度变化,反射光与传播的SPP在再次传播的过程中形成干涉,电磁场越来越集中,最后在波导尖端形成的场增强十分显著。可见,这种锥形波导结构是可以实现电磁波的聚焦的,它能将电磁能量聚焦到更小范围,真正实现超衍射极限的纳米聚焦。
另外,在新型气体传感器应用方面,在传统 SAW 气体传感器基础之上,结合激光超声检测技术,用激光在覆有吸附性薄膜的金属表面激发出声表面波,利用反射式光束偏转法在薄膜处探测金属表面的声表面波情况,从而检测被测气体的浓度。这是一种新型气体监测方法。这种新型气体传感器采用了光学的方法来探测声脉冲,属于非接触式检测传感器。
2.2 SPP效应的应用局限
目前虽然SPR 技术已经成功的应用到生物的各个领域,但是从第一个 SPR 传感器诞生到现在仅20 多年,还是一种正处于发展初期的新技术,其方法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基于SPP效应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还有待扩大其应用范围,最好还要简化操作,提高SPR 方法检测的灵敏度,这就是人们进行SPP效应研究的目的之一。
例如在实际应用中,将纳米粒子技术用于生物体系,极大的提高了SPR传感器的灵敏度。一般用金纳米粒子提高灵敏度有两种方法,将金纳米颗粒吸附在SPR传感器表面,改变SPR信号特征,从而提高灵敏度。另一种是将金纳米粒子与抗原耦合在一起,从而提高SPR 传感器的灵敏度。其他还有夹心法、脂质体、乳胶粒子增强法等也可以提高 SPR技术灵敏度。
3 SPP效应的应用前景
随着纳米材料及其制备科学的成熟,纳米器件的发展即将推动纳米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等集成电路的发展。基于一维纳米材料的气体传感器也将在气体检测领域大有作为。例如目前采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制作电子鼻传感器,而研发出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气体传感器,必然会促使电子鼻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光子晶体的研究也是光子学的一个热点问题,这类器件主要是由一些半导体材料或者绝缘材料制成,该波长级器件可以控制光与物质的作用。金属也可以用来制作光子带隙结构,其表面上的周期性结构可改变SPP性质:当周期性结构可以控制在SPW波长的一半时,SPP的散射将会产生SPP禁带,这种禁带的产生与金属的周期型结构有关,可以用来发展新型传感设备。
参考文献:
[1]花磊,宋国锋,郭宝山等,中红外下半导体掺杂调制的表面等离子体透射增强效应[J].物理学报,2008,57(11).
[2]陈俊学.金属微纳结构中模式耦合特性及其调控机理研究[G].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