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1 08:31: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科研工作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理论和信仰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于推动新形势下的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着力培养立场坚定的青年者意义深远。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以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高校思政课作为向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与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和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关联紧密。实践教学做为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部分,对于高效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广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是理工科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教学做一体化”是著名学者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念中国化的成果。民国时期,黄炎培、陶行知、等著名学者均师从杜威,并将其教育理论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黄炎培)、“教学做合一”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做一体化”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被引入部分学科,并得到了大部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何谓“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做”三个要素是一个紧密关联、循环互动的统一整体:“教”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学”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和归宿,“做”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教学环节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是适应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范式,更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师生共同围绕着“做”,实现师生双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针对学任务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从含义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是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广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就实践教学一体化来看,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模式,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教”(理论与方法)、学生的“学”(实践方法与技巧)和师生共同的“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过程)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见,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理论与信仰,培养出一批批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理工科高校普遍推行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经费、师资、管理、运行等问题,造成教学环节中存在形式主义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1.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包括资金保障、制度保障、舆论保障、领导保障和基地保障的长效机制。然而,在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学科态度冷漠,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机制保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领导不重视、经费没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基地不健全的问题,造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沦为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当然,高效缺乏一套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尚未上升到其应有的高度,仅通过一份调研报告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注定不太科学,对学生调研报告质量不足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降低了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2.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限。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比较有限,缺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经验与实践能力。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压力较大,造成思政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和社会热点驾驭能力,造成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存在脱离社会热点和专业背景、抄袭现象普遍和报告格式不规范等明显问题,未能够引起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
3.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基本上停留在课堂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图片和视频等单一教学形式;校外实践基本上是到红色景点进行参观考察,各种社会调研、学术交流等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占主流,且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在实践题目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取方面基本上,并没有体现出区域理工科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的鲜明特点,也缺乏与各地实际发展现状和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
三、教学做一体化视角下理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笔者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学院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将素质教育理念适时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尝试构建一套实现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广大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不要把它和理论教学对立起来或完全分开。此外,理工科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体制,增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社会效果。因此,理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要把社会实践与区域经济区建设、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型农村社区等热点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2.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理工科高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能忽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工科学生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还不太成熟,对于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还缺乏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引导等环节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理工科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努力实现一种教师有效指导(原则与方法指导)与学生独立完成(调研与考察主体)有效结合的长时段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3.实现基地教学与虚拟教学的统一。为了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理工科高校不断探索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诸如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翻唱红歌、体验教学、录像教学,案例分析等有效形式,改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各个地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适时开拓校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基地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课外阅读与资料搜集、聆听校外专家讲座与报告等活动。由于在教学经费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压力较大。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难题,理工科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虚拟教学资源,积极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平台或网络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河南省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设置经典文献、红色影片、教育基地、交流论坛、网络课堂等板块,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平台的虚拟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还可以提高全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广泛性,进一步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不是别的,只能是人本身。”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理工科高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举措,积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服务于地域经济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素质坚定和专业水平过硬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在当前新常态与新形势背景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扮演着大学生成长指导者和领路人的重要角色,但现阶段,部分高校辅导员却出现的情况是辅导员角色边缘化、工作边缘化,状态游离,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凝聚力,岗位流动频繁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呢?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背景与定义
2013年以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学校全体辅导员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经统计分析,导致以上情况发生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大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仍然是经验式讲授或保姆式服务,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二是辅导员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不太通畅,特别是晋升中级职称之后,要晋升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时与专职教师比较相对困难。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24号令)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特别是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化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了明确的规定,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搭建了平台;
所谓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指将辅导员日常开展的专项工作或常规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借助学分和教分,让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教材,工作方式进课堂,工作安排进课表,工作时间算课时,形成明确规范的工作体系。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意义
一是很多高校辅导员工作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课程化体系建设,对于辅导员特别是年青辅导员在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岗位,增强职业幸福感和凝聚力。
二是经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政府或高校在辅导员队伍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尚未出台科学有效的政策,由于多数高校未将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或事务工作量进行课时认定,直接导致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时和教师比较出现因课时不足而影响评定,职称晋升受阻。
三是高校非常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养。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辅导员序列职称晋升的相关途径,这些探索为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专业平台。
三、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实施途径
1.以教研室为核心开展课程设计
学校学工部下设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校园文明与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与学习能力四个新教研室,全体专职辅导员划入以上四个教研室,担任授课教师,教研室备课、教研活动等,将具体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供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参考使用。
以教研室为核心建立“十模块”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化实施方案和课程模块设计,由教研室牵头进行课程开发,最终形成科学化、全程化的《辅导员工作指导教程》和课件素材库,其中必修课程由教研室负责集中或分散授课,其余班会、讲座、活动等专项特色课程由相应教研室提供课件,由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完成授课。
2. 以自然年为周期建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将以课程模块设计为主线,把辅导员从事的具体工作整合为必修课程和专项特色课程两大类,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周次、教学学时或学分做具体的规定,其中必修类课程纳入集中授课安排。课程模块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和学生工作规律以自然年为周期分年级、分类别、分专业具体实施。
3.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建立主要涉及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三个维度。评价指标主要以辅导员工作课程模块为依据设置;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学工部、院系、学生、辅导员自身是重要的四类评价主体,具体权重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关系,原则上是学生评价权重最大,辅导员自身评价权重最小。
由学校学工部负责对辅导员履行课程化职责情况进行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由学校认定评价合格后的课时(学时),由学工部统一核算,作为辅导员学期、学年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晋级的重要课时依据;同时评价结果还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挂钩,根据课时核发相应课程的相应学分。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就是以英语为媒介,以商务活动为载体,整合商务与英语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商务活动能力。
一、项目实施的现有基础
通过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完成了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剖析,对商务英语的办学体系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标准、各类课程标准以及实训环节的各类课程实训指导书的修订,为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与行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改革和建设内容
1、深入分析社会、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所服务职业的岗位群职业能力和商务知识的需求,重新定位专业目标,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胜任涉外企、事业及宾馆、酒店、商务中心等单位基层一线的商务翻译、文秘、经理助理、前台服务、客房服务等工作,具备技术素质强、吃苦精神强、实干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四强”素质的商务英语专业高级职业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又要有扎实的实践技能,特别具备较强的服务和管理能力。
2、从职业岗位出发分析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职业能力结构,从而设计出学习领域课程,经过多轮岗位分析优化完善,实现课程体系重构的目标。重构后的新课程体系应该能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起到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前后课程衔接得当,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与行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结构 专项能力 能力要素 课程设置 能力测试
基本素质 思想政治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初步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 合格
职业素质 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沟通协作、积极进取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就业、创业和生存能力;继续教育、学习和创新能力;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 就业指导 公共关系证书
身心素质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巧 军训;体育 大学生体育达标测试
基本能力 计算机应用 熟练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 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
英语语言 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大学英语(精读);大学英语(泛读);英语听说 PETS-3或CET-4证书
社会认知 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报告
专业
知识
与专
业技
能 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具备基本的英汉互译能力;书写、阅读商务信函的能力;熟悉中西文化传统,了解各国地理,历史,发展现状 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语;商务应用文写作;英美概况及西方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 合格
商务领域应用能力 掌握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国际贸易规则和相关贸易规则;熟练制作各种商务单证,处理外贸函电、进出口等外贸业务的能力;具备进行市场开拓、企业营销、商务谈判等商务活动的能力 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业务实务;电子商务;商务谈判 合格
酒店业务应用 从事现代宾馆业经营、管理、服务工作的能力 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户管理实务 合格
3、按照各类商务英语工作流程的逻辑环节,找出商务英语活动主要工作节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模块;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经过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进行教学实施。
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学习领域
公共基础 专业基础 核心
外贸业务员 贸易政策分析;产品市场调研;制定产品市场营销方案;客户开发与分类管理;询盘、报盘、还盘、接受;合同条款设计、签订、履行;商务文书;商务会谈;货运、保险办理;单据、单证制作;商品检验、报关;业务资料归档 国际商务知识理论与实践;英语日常、商务交际;商务文体撰写;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计算机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体育;计算机基础;
商务礼仪;应用文写作 精读;泛读;听说;商务英语原著选读 剑桥商务英语;商务应用文写作;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业务实务;商务谈判
电子商务业务员 网络市场调研;网络产品销售;网络推广;订单处理;网络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配送;客户服务与管理 国际商务知识理论与实践;电子商务应用;商务文体撰写;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计算机 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
初、中级翻译人员 外事活动接待;中英文商务文书笔译;一般商务会谈口译 英语日常、商务交际;商务文体撰写;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 精读;泛读;听说;英美概况;西方文化 翻译理论与实践;剑桥商务英语;商务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口语
商务谈判代表(助理) 国际贸易合同谈判;国际货物运输合同谈判;商品采购合同谈判;业务沟通 国际商务知识理论与实践;英语日常、商务交际;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商务谈判;计算机 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 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
行政文员(秘书、助理、企化) 文件撰写;文件处理;档案管理;会议及商务旅行安排;会议记录;公关接待 英语日常、商务交际;商务文体;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计算机;文秘 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 剑桥商务英语;商务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口语
酒店、旅行社和度假村的初级管理和服务 前台服务;酒店管理(客房产品设计、价格制定、客房销售、经营效益分析);客房服务;客房设备物资管理;餐饮服务;餐饮销售、服务管理;公关接待 英语日常、商务交际;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计算机操作;酒店服务 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 酒店经营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户管理实务;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口语
英语教学、少儿英语培训 备课;授课;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作业布置、批改 英语日常、商务交际;收集资料、运用信息、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计算机操作 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说 翻译理论与实践;剑桥商务英语;商务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口语
4、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以适当的载体,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构建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设计。
商务英语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社会调研的具体情况,并派遣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岗位调研,经过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商务英语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其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在对行动领域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聘请了大量的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与课程开发组全体教师一起,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确定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是关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而这当中《剑桥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业务实务》、《电子商务》、《商务谈判》、《酒店前厅与客户管理实务》6个学习领域又最为关键,是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1、纪淑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10年06期
关键词: 目标管理;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
Key word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performance management;balanced scorecard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57-02
0 引言
目标管理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1956年,奥地利裔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他的《管理与实践》一书中首先阐述了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管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①目标建立;②过程管理;③评估目标实施的结果。
1 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的内涵
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引导科研管理部门、院(系)、科研机构等共同确定学校科研工作目标及体系,以总目标为指针,确定各院(系)、科研机构的分目标,各单位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自我控制,为各分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从而使学校的科研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活动。
2 高等学校科研绩效与教师个人科研绩效的辩证关系
绩效是一种对组织目标的具体实现程度的衡量。高校科研绩效是高等学校为实现自身目标在不同层面上所展现出来的科研成果的有效输出。辩证思维法分析之,高校科研绩效的实现应在教师科研绩效实现的基础上,把学校的科研绩效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分解到每个人,只要每个人达成了要求,高校的绩效就实现了。高校科研绩效是一个综合绩效的概念,个人绩效只有最终转化为学校的绩效才能实现其意义。
3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3.1 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原则。科研绩效目标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取决于高校所指定的目标,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3.2 监督检查的贯彻始终原则。科研绩效管理目标分解后,学校和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以合理的方式监控二级机构及教师个人的目标实现过程,高校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
3.3 管理成本的节俭控制原则。目标管理理论以科研绩效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的。作为科研管理机构,监控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有必要对管理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既能够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把管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4 考核评估的执行到位原则。目标的达成依赖于过程的严格考核评估。考核、评估、验收等环节必须严格按照目标管理方案及管理目标逐项考核并评估,对目标完成度高、成效显著、业绩突出的院、系、科研机构或教师个人应该予以奖励,对失误多、成本高、影响整体工作的院、系、科研机构或个人应按章处罚。
3.5 目标设置的合理创新原则。高校要设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科研绩效目标。要给各级科研单位和教师、专职科研工作者一定科研指标的压力,促成总体目标的达成。但科研绩效目标的设定还应遵循合理性原则,要在科研人员的能力范围之内。
4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构建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构建是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对高校教师在聘期或考核年度内的科研业绩进行测量和评定,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出教师科研发展的总体目标,为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和教师职务聘任提供依据。
结合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实际,可以绘制出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如图1)
4.1 应用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思路 按照目标管理理论的原理,教师的科研绩效考核结果应该成为考核目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把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岗位聘任、在职进修与培训、奖惩、晋升等进行挂钩,以便形成完善的、适合高校长效发展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学校科研绩效管理中要制定绩效考核的计划,联合科研管理部门执行绩效指标考核,完成绩效考核后,及时向有关单位及个人反馈考核结果,为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科研绩效考核,让教师明确自身科研任务,完成绩效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现实中完善绩效应用,通过“能者上,庸者下”的方式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在职称评定中严格遵照科研绩效考核指标的评定标准。
4.2 应用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的主要流程如图2。
4.2.1 设定高校科研绩效目标 高校的科研绩效战略目标是高校内部各级科技绩效目标的来源与根本。本文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综合使用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PI)来构建高校及各部门和教师的科研绩效指标体系。
根据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新时期高校的发展需求与特点,高校在设定科研绩效目标时往往要考虑以下因素:既能清晰展现各指标内部的逻辑结构关系,还要能够明确各项指标的作用原理;既能展现高校科研管理服务的规律和科研活动的具体要求,还能将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内容、要求和目标与该指标相结合。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将科研绩效目标、内容管理活动、内部逻辑紧密结合起来。在尝试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高等学校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各指标体系互动关系和对高校科研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撑。根据上述分析,高校科研业绩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
4.2.2 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一是依据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和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确定高校的科研业绩考核的整体目标。
二是在高校科研发展共同目标确定的前提下,确立各科研机构的具体科研绩效工作目标。各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目标应包括三部分的内容:首先,应确立各科研机构优先考虑的共同目标。其次,为保证高校短期科研绩效目标的实现而分解的各学院、各科研机构的目标和协助其他部门达成目标而设定的支持目标。最后,各科研机构自行设定的目标。三是高校科研副院长、科研管理部门与各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充分讨论工作目标。即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依据各自的科研工作目标内容,为本学院教师明示具体的科研工作任务和衡量标准;教师根据自身岗位特点和学院工作目标制定本人的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学院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和所属教师就各自的计划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学院目标和教师个人工作目标。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反馈,使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与教师及科研人员完全达成工作任务和评价标准的一致。四是在科研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及科研管理部门对所确定的科研工作任务进行追踪调整。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确因无法预期或无法掌控的因素影响,应该及时予以调整,对因环境变化或其他原因而需追加的任务进行增列。
五是在科研工作任务完成的末期对各学院、各科研机构的目标达成度及努力程度和困难等因素进行评核,奖勤罚懒,以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
六是根据各学院、各部门科研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评估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成效,并依据学校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制定高等学校新一年的科研绩效目标。从而使高校科研绩效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调整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系统。
5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高校的科研绩效管理也会日趋成熟。不管从目标管理理论本身的发展,还是从高等学校对于科研绩效管理的创新发展方面,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实践都是时展的趋势,也是管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趋势。虽然本文的探讨有限,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当中的应用必然会日趋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当前高校对教师的科研业绩一般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各自规定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评价方案。尽管各有差异,但基本思路大体上都是根据教师在各级别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在各级出版社出版了多少字数的学术著作,承担了各级别的多少课题,获得了多少科研经费等,把这些论文、著作、课题、经费等按一定的方法折算成科研工作量。然后进行考核、评定。这种评核方法与单纯的定性考核相比,有效排除了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产生的内部矛盾较少,评价结果也比较客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高校科研的发展。但就评价制度、评价体系以及具体评价指标来说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刊物、出版社和课题的级别并不能完全代表科研成果和科研活动的质量。例如,一份刊物整体水平较高并不能保证其发表的每篇文章都好于其他刊物,这种以刊代文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对文章的具体评议。单用出版社和课题级别来评价也同样如此。这一缺陷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2.对科研业绩的评价与教学脱节。高校科研固然担负着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但主要职能是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来为教学服务,然而从当前各高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来看,基本上都忽略了这一点。当然,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从整体上来看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在实际运行中又是存在矛盾的,若评价教师的科研业绩完全不考虑其主业――教学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教学与科研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在当前对教学质量评价还没有找到像科研这样较易量化的“硬指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3.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指标存在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现象。指标过于复杂会加大统计工作的难度,降低可操作性;指标过于简单又容易造成评价工作的片面性。因此很难在量化指标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4,由于学科特点不同、科研条件不同,在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文科与理科之间用统一的量化指标体系去衡量,势必造成量化的不公平性。
二、量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高校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指标体系应遵循下列原则:
1.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高校的科研涉及到学校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用有限的指标来量化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必须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构建量化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要能体现出各类科学研究活动的不同特点,应有利于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发挥,做到科学合理、界定准确。
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高校教学与科研客观上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高等学校一方面通过教学为科技事业培养大批高层次创造型英才,提供最主要的人才资源,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科学研究以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因此,高校在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应坚持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的原则。
3.多层次与多模式相结合原则。由于各个高校办学层次不同,对科研规模和水平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别,层次越高对科研依赖程度越大,同时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条件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层次的高校,环境不同,发展状况也不平衡,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应多层次、多模式地开展科研工作,科研业绩量化指标设计也要客观反映高校的实际运行情况,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4.稳定性与发展性原则。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相对稳定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说指标应具有连续性。如果一个指标在今后若干年里,可能时有时无,这样的指标就不能保证量化的科学性,应予以剔除。发展性原则,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等领域的发展,相应地做出调整和改变,以利于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效果的最优。
5.定量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为了减小教师科研业绩量化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应尽可能多使用定量指标。同时,整个体系的量化方法和相应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简便、科学,易于操作。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量化结果的有效性。
三、对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方法随之发生改变,特别是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的出现,学科间交叉合作研究和学科内继续研究成为新的发展态势,科学数据有效管理和共享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工作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在数据共享过程中,科研人员除了担忧数据被滥用外,还受数据长期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困扰,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助机构和出版社都出台新规,鼓励和支持数据共享。因此,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每年产生大量的科学数据,使用合适的科学数据管理平台,在高校中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和服务工作,能提升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扩大共享范围,提供数据管理水平,可为科研工作保驾护航。本文利用网络调研法,对国内外高校开展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工作进行调查,重点研究科学数据服务平台的使用情况特别是对服务内容,平台工作方式等,为国内其他高校开展科学数据服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一、国内高校科学数据服务平台使用情况调研
(一)使用数量。科学数据管理平台(管理工具)是高校开展科学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支撑和保障,除了同时具备数据内容揭示和功能操作的功能外,还要能够提供数据利用指导服务的特性。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高校陆续开展了科学管理与服务工作,国内数据管理系统也飞速发展,引进或自主开发了一批良好的数据管理平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由于国外高校50年前已开展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工作,如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所[1]的哈佛-麻省理工社会科学数据(HMDC),因此,国外有大量优秀的平台设计和管理经验可供人们借鉴和学习,自2011年中国搞下开展此项工作开始,除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是自主研发的SDA系统外,其余高校均采用引进国外开源软件的方法,对这些开源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使其适用本单位工作的需求。其中,Despace和Dataverse两个软件应用比较广泛,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软件研发较早,技术力量雄厚,经过反复的使用和改善,相对比较成熟;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图书馆迫于开展新业务,对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的热情较大,其中一家高校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往往成为其他高校模仿的榜样,特别是我国高校图书研究数据管理组的成立和上海地区高校科学数据平台的成立,加速了相似平台的学习使用,所在,在本文调查的8家高校中,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都采用Dataverse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是同样的工作模式。
(二)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历程调研。高校在科研工作中产生大量的科学数据需要高效的传输、存储、长期保存、组织发现与访问、集成、融合、国内较早开展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的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2]同其他机构一起研发了SDA来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工作,该中心科学、系统、全面地采集、整理、存储与开发中国经济与社会调查数据,建成的中国国家调查数据库(CNSDA),开创了我国社会科学数据开放与共享的先河。2011年,复旦大学图书馆联合学校其他单位共同研发了复旦大学社科数据平台[3],并于2014年成功上线,该平台在哈佛大学IQSS开源软件Dataverse的基础上,进行了汉化和二次研发工作,是国内首家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数据平台。为吸引国内外研究人员与使用数据,推动北京大学研究数据的开放、交流与共享,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主,推出了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4],提供研究数据的浏览、检索和下载等服务。
(三)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内容调研。本次调查开展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工作的8所高校中,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共享中心,在共享平台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检索与数字化信息建设方面的人才,因此,在高校开展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模式中,图书馆作为主要倡导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管理平台一般都具备科学数据管理、分析、导航、检索,数据存储于共享、开展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和用户管理的功能,一是8所高校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内容都很接近,一般是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利用,在此过程中,开展对数据编码、清洗、数据标签化、变量派生、合并与匹配数据、数据建档等工作,是平台管理的核心内容。二是平台都对收集到的数据提取有用信息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在某个指标上进行横向比较,开发数据资料的功能,发挥数据作用,便于数据使用者直观地了解数据内容,可帮助使用者做出判断,一般采用在线分析的方法开展工作,提供多种高级统计分析模型,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数据,实现数据可视化。三是科学数据导航和检索是数据最直接的展现形式,一般情况下,导航包括数据分类、从哪个单位收集而来、时间、作者、学科、关键词等;检索包括数据空间、数据集、课题检索、高级检索、数据集检索等。四是科学数据素养教育是高校主要的向广大师生介绍数据管理与服务内容、方式、目的、要求等的主要方式,其中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素养教育活动,服务对象一般为图书馆员,主要对针对馆员进行科学数据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方面的训练。针对广大馆员宣传推广科学数据理念,提高馆员对科学数据服务的认识,进行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等。五是科学数据存储与共享是数据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数据展示、数据浏览和数据检索的基础,各个高校在工作中依托平台,创建上传数据集、公开科学数据、控制科学数据访问权限等。
二、高校科学数据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开展数据管理工作经验不足,数据管理工作计划并未真正展开。数据管理计划是科研人员在开展研究前对试验预期获取或生成的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存储、共享和保存的规划,各项数据管理工作都围绕它开展[5],一些国际知名的出版商和项目资助者都纷纷出台各项政策,要求开展数据管理计划,然而,我国8所高校均未开展数据管理计划工作,这是由于我国出台的数据管理方法中并未强制要求数据进行全部交割,在研究开展前必须对数据保护进行规划,国内开展数据管理工作的经验不足,还属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还在探索当中,数据管理计划并未被真正开展。
(二)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缺乏。长期以来,项目科研成果大多数以科学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科学数据是科研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未列入成果中,如果从事数据管理的工作人员只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对科研过程一无所知,则无法主动提供完善的服务;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如果不了解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工作流程,也不能及时获得所需的数据。
(三)部分高校虽然使用相同的数据管理平台,有些高校的数据仅供本校读者使用,他们将收割的数据存放在自己学校的数据库中,未能形成机构联盟。这在一定成度上不能深化我国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无法满足高校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科研数据需求[6]。
(四)全国高校中极少开展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工作。多数高校都只把研究论文、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作为科研成果保存下来,最基础和重要的科研数据未被列入其中,大部分未按研究生命周期对科学数据的保存与提交提出具体要求,这会造成数据丢失和形成数据“烟囱”,更会对数据共享带来障碍。
四、对高校开展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的建议
(一)一些资助机构和出版机构近些年来日益要求研究生在开展项目前提供数据管理计划(DMP),要求研究者能概述共享和保存计划,在完成科研论文的同时可以提交基础研究数据。目前常用的数据管理计划工具有DMtool、DMpline等,其中DMpline是常用的一款基于Web的工具,支持研究人员开发数据管理和共享计划,它支持用户创建高质量的数据管理计划,能帮助研究者创建、审查和共享满足机构和自助者要求的数据管理计划。高校在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和服务工作规划时,除了制定强制提交政策外,还可向师生提供常用的数据管理计划工具可供选择使用,图书馆可培训专业人员为其提供指导,帮其建立数据管理计划,辅助科研工作的开展。
高校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也是科研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科研档案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并经过一定整理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纪录。科研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条例、办法,正确地组织科研材料的归档,科学地做好保护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的作用。
目前,高校科研档案建立的主要内容根据它为学校的发展研究和为科研工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的人员信息资料;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的信息资料;各级各类有关科研的指令性文件和通知等信息资料。
1.提供科研人员信息资料,主要是归整学校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课题研究的整个研究梯队的组成人员的个人资料,包括从事研究的学科以及在其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的介绍材料;
2.各类科研成果材料主要包括:一是学校和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归档,这是科研档案管理的重中之重,从项目的申请,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立项计划下达的通知和文件,经费的控制与使用进度,项目最终完成的科研咨询报告和研究成果,结题报告和专家鉴定意见的原件和复印件,应用类研究还要包括应用技术成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存档材料包括验收证书,专利证书以及有关检测证明和鉴定、验收技术资料原件和复印件一套。二是科研人员和广大教职工在正式发行的学术期刊发表的在学科领域有建树、有影响的科研论文,正式出版的专著、编著、译著、教材、工具书、参考书和作品等以及获得各级各类奖励的成果,全部按所在部门登记,按统一要求填写相关表格并提供原始材料及复印件进行归档。三是整理、归档上级和学校下达的有关科研方面各类文件以及上报的各级各类科研统计报表,以便查阅上级部门的指示、指令、决定等意见和学校有关科学研究的政策和规定,了解学校发展状况,把握方向,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和水平的限制,原有的科研技术薄弱,在组建初期,科研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对全校科研的宏观管理和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但对科研档案的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大多没有建立科研档案的收集、立卷、保管等规章制度,科研档案的管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即使在做的科研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仅局限于对学校科研项目立项、获奖科研成果、科研文件的收集保存,缺乏保存科学研究整个过程的原始记录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在课题完成和成果获奖后粗粗收集,便移交到学校综合档案馆。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1.科研档案缺乏完整性、系统性,普遍存在各种立项资助项目材料较多而教师自发科研项目材料较少的现象,有些立项资助项目档案材料也残缺不全。有的科研课题有开题报告,缺论证意见。有的科研课题材料的只有研究总结或成果论文,缺乏科研计划、设计方案、技术报告、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成果鉴定推广等方面的资料,尤其缺少核心部分技术内容和大量研制阶段的材料。
2.科研档案材料原件少,复印件多。课题在鉴定、报奖时上级部门需要提供原件,而原件的份数有限,所以出现科研人员只向档案部门移交复印件的现象。科研档案作为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它是日后查考、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凭证,如果归档文字性材料中复印件增多,必然使文件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3.科研档案材料分散在各处。由于高校科研人员肩负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对高校教师的考核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普遍存在一个科研课题的材料分散于各部门的现象,一部分材料在系里,一部分在业务档案里,一部分在行政档案里,一部分在科研档案材料里。这些情况导致科研档案材料的零散状态,不利于科研档案的综合管理和利用。究其原因,主要是:(一)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当前许多研究人员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视为个人私有财产,许多珍贵材料不愿意上交,一方面怕归档后得不到有效保存,另一方面则担心以后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时查阅不方便,或者会泄密、失控,这样很难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即便一定要归档,也只会将有关材料的复印件归档。(二)科研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由于新合并组建的院校,科研机构重组,二级院系重新整合,不少科研人员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科研档案管理没有得到理顺,科研档案的立卷、归档、编研、利用和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等方面的业务工作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各二级学院没有设置档案室或专职档案员,管理松散,加上有些学校校区分散,更增加了科研档案的管理难度。
三、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途径
1.强化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档案知识,提高科研人员档案法制观念,认识科研档案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让科研人员明确“负责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档”是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从而在思想上重视科研档案工作,自觉承担起积累科研档案资料的义务,主动履行科研档案归档的职责,增强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档案意识。
2.建立、健全科研档案建设与管理制度。按照《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实行“三纳入”,即将科研档案工作纳入科研管理制度,纳入科研工作计划,纳入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同时做到四同步,即下达科研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同步;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研成果与检查科研档案归档情况同步。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要在科研项目下达后,课题负责人主动到档案室备案,领取“归档须知”、“科研记录本”等;第二步,科研课题完成,或经过鉴定、验收后课题负责人将科研课题三个阶段的材料全部收齐,移交档案室,才算科研课题结束;第三步,课题结束经费结算时,要有档案部门归档合格签字或盖章后,科研管理部门才能同意财务部门结算;第四步,申报各类奖项时,必须由档案部门验收,加盖验收合格章后,科研管理部门才能办理申报手续。
3.配备机构和人员,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科研档案室,配备专职档案员。校区分散的高校还可建立二级院系科研档案室,并配备兼职档案员,二级院系科研档案室主要是对纳入学校科研处管理的科研项目,负责指导、督促或参与其科研档案的立卷和归档。对非纳入科研处管理的科研项目,负责立卷和归档的全过程工作。建立本院系的此类档案,并根据规定提供利用服务;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学科科研档案的编研工作。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还要建立奖励惩罚机制,充分调动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除公开表彰奖励外,在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上,予以充分体现,从而激励并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当前,许多高校实行了校院级教学及科研管理体制,随着管理中心的下移,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工作挑战。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如何深入体会自身职责并提高工作效率成为现阶段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
一、深入认清高校办公室工作职能
高校办公室是高校综合办事机构。主要负责高校教务和考务工作的相关综合内容,并保证教师正常教学及参与教研和科研工作的完成,还涉及与各学校部门及各学院间的综合协调、督查督办、公文处理、组织会议和接待学生处理、信息调研、档案管理、年鉴汇编、对外联络、组织重要活动、综合管理服务等工作。工作人员具体职责包括综合协调全校各部门工作;安排教学各环节中出现的教务及考务内容;督促落实学校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安排和领导交办事项;负责学校公文处理,及时签收、登记、交办、督办。做好保密工作和档案管理;组织起草全校性重要材料,参与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全局性改革方案。审核各部门以学校名义拟定的各类文稿,印发各类公文;负责学校信息调研工作,及时编写、上报信息宣传稿件,编撰教育年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谋服务;组织安排全校性重要会议、活动和工作。负责学校公务接待和校内外的联络工作;管理和使用学校印章,处理接待来信、来访;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等。工作内容琐碎并繁杂,需要办公室人员具备充分的耐心和处理综合性事务的能力。
二、提升教学工作执行力
所谓高校教学工作执行力,是指贯彻教学工作中心意图,完成预定教学及管理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相对个人而言就是办公室人员的综合办事能力,相对教学单位及团队而言就是教学整体的质量完成和发展力。好的执行力可以保证个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保证教学团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体的战略教学目标。再好的制度和计划,没有好的执行力,也没有竞争力,也会失去意义。
提升办公室工作执行力有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强沟通是前提,有好的理解力和沟通力,才会有好的执行力;善于协调是手段,要组织协调好各项内部及外部资源;坚定的决心是基石,要具备迎难而上,处理复杂事务的信心和决心;听取反馈是保障,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的责任是关键,落实责任并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考核,才不会使执行力成为无用功。
高校办公室的执行力保证着高校是否能切实贯彻制定好的战略目标,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按照自身教学和治学的理念,科学地组织和调配学校及各部门各种力量,推进教学改革与教学和科研发展。办公室人员应保证科学顺畅的办公流程,按时承办并呈报各项工作任务,使各项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利用科学的用人和管理制度,责任明确化,工作高效化,保证各项制度的执行和各类工作的运行。
三、提升高校办公室人员工作效率
高校办公室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构和部门,发挥的是服务性作用。高校办公室主要负责保障和管理日常教学流程,协调学校各部门及各教学单位间的合作,进行教学单位与其他教辅部门和教学实践单位的事务联系,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活动能否顺畅进行,为了实现较高的办公室工作效率,必须不断探索实现高效运行的途径和办法,提升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高校办公室的工作涉及多项教务、考务及教辅工作,并维持着学院正常运行的各项日常事务,保证着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比较复杂和琐碎,但是地位相当重要,是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的顺畅与否。只有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状态才能体现出良好的教学风貌。
提升高校办公室人员工作效率,首先要对各项工作做好计划。办公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计划的制定。所谓计划,也就是对自己接下来进行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高校办公室的工作要分清主次,主要保证重要的教学环节顺利进行,保证重要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开展,了解在什么时间具体做什么事情,防止手忙脚乱现象的发生。具体工作内容可能发生诸多变化,只有提前做好预测,才能应对一些临时发生的、极为被动的情况,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要具有全局思想,能够顾全大局,要从教学管理的全局出发,合理进行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分清主次。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较好地实现协调,促进各教学部门间、领导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的意见交流。
总的说来,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想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必须认清自身工作性质和职责,正确处理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性部署,做到办事缜密周到,尽量避免错误,减少矛盾的发生。要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工作要有始有终。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将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培养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管理能力,保持积极心态和认真严谨的态度,保障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做好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论证
教育科研项目的申报,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推荐申报,即先由教师申报课题,然后经初步筛选后向上推荐,经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论证、审议和表决通过后,最后以议定书或计划表的形式正式立项。招标,由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出选题范围和选题原则,课题指南,然后由教育科研人员投标,经过专家论证,最后双方签订科研合同或协议书。指定专门单位申报,即把有关课题交给相关的单位或人员去实施。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都应尽可能做到:所研究的课题范围不宜过大,应是学校能够承担的;研究项目的性质不宜是纯思想、纯理论的,应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项目时间不宜过长,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完成。时间一长,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如,校领导班子的更换,教育形势的发展等,会对原来项目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学校要对所申报的课题进行论证,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实用性,避免重复研究:科研室对申请立项的课题进行初审。校长对建议立项课题进行终审。少数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协同攻关的重大课题,采取指定或公开招标形式,由科研室确定立项。
建立教育科研计划管理机制
教育科研计划按时间划分,有长期计划,也有中、短期计划。一般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计划采取中、短期计划形式,时间为1~3年。中、短期计划较具体地向教育科研人员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任务、方法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每学期初,学校应认真制定全校范围内的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对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目的、任务、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措施都要全面安排。而各年级组、教师个人又要在学校科研计划的指导下,制定出本学期具体的研究计划。这样,教师心中有数,能够避免教育科研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使教育科研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组建教育科研组织机构
为保证学校教育科研的展开,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及组织系统。现在多数学校已经成立了教育科研室,有些民办学校称为教育科研部。就隶属关系来说,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行政上受校长领导,业务上接受校行政以及区(县)、市教科所的指导。
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能应该定位在以下方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本校的教育改革,做好校长的参谋,为学校决策出谋划策。利用举办教育理论讲座等方式,组织教职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普及教育科研知识。编制本单位教育科研计划,组织学校课题申报工作。检查课题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组织专家鉴定课题成果,并对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定期编辑学校“教育科研信息”“教育科研论文集”等,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校内外教育科研课题进展情况。加强科研资料室建设,做好课题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订阅科研杂志,收集有关科研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服务。监督检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
强化教育科研过程监督与管理
协调和检查教育科研实施情况,实施过程管理,是科研管理重要的环节。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随时随地的技术指导。对一些长期性研究项目,可采用“滚动式”,分步实施,逐年完成,逐步检查评审;大型课题项目,如“学校整体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涉及研究范围较广,需要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组织多学科力量协作进行,故对其检查评估也宜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而技术指导的方式可以包括安排科研讲座、经验交流,以及聘请高校或教育研究机构的顾问“走进学校”,进行实地指导。
完善教育科研信息管理
教育科研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教育科研的情报与档案管理。情报资料是开展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科研情报,可防止重复无效的劳动,也能增强科研信心。
科研档案是人们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中形成并经过整理的科研文件材料,是反映本单位科研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任何教育科研课题,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从选题、调研、实验、出成果到科研文件的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实施科研档案管理,可以全面反映科研活动的过程,同时也为后人检索资料提供方便。学校要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建立科研信息资源库,聘任兼职教研员,让其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研究档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信息资源,为科研工作服务。
在高等学校当中,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层组织,支撑着各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承载着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建设、改革和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任务。教研室虽然不是学校行政的一级组织,但是,在层级管理中是直接面对教师的管理层,是最活跃的基层管理部门。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对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其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教研风气、科研水平。为了推动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教研室的建设进行探讨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教研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研室应有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教研室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应付和处理日常事务,缺乏对专业发展的整体长期规划。教研室的职责只局限于一般性教学事务之中,诸如落实教学任务、学期中布置各种检查等,却忽视了教研室工作“教研”这个核心,既很少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很少搞教学内容的研究,更难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2.制度不完善
学院虽然制定了较完善的“教研室工作条例”,但学院没有与教研室直接对话的机制,没有专门的教研室主任工作会议。同时,学院还缺乏直接对教研室的考核、评比和表彰制度。正是由于这些重要制度的缺失,很多问题和矛盾被掩盖起来,得不到及时地解决,教研室工作流于形式。
3.教研室责、权、利不对等
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责任大,任务重,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及其师资培养等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教研室去完成,但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学院要实行三级教学管理体制,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要完成它的职能必须拥有与之相对应的权力,以对其所属教师进行管理和监督。现在的状况是,院、系两级都不够重视教研室建设,教师更不把教研室当一回事。很多教研室的任务都是教研室主任一个人担当,而仅凭教研室主任一人根本没能力去完成教研室工作。教研室没有必要的活动经费,针对教师的简单的奖惩都做不到,教研室主任工作难度大、任务繁重,导致无人愿意担任教研室主任的局面。
4.教师压力大,对教研室工作持逆反心态,不支持教研室工作
首先,教师的授课任务明显增加,教学任务很重。其次,独立学院中年轻教师占的比例很大,大都准备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学历提高上,也不能全力投入教学工作。还有一些教师受经济利益驱动,除了承担份内工作量以外,搞一些社会兼职来创收,使得教学“主业”与兼职“副业”的精力投入主次颠倒。这一切使教师的工作长期处在超负荷状态之下造成心理紧张和焦虑,不自觉抵制教研室工作安排,造成教研室内部矛盾和冲突较多,工作推动难度大。
5.教研室业务活动较少,缺乏时间上和制度上的保证
长期以来,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和政治学习之外,多数时间都不需要到学校办公。教研室群体集合在一起的时间没有保证,这是造成教研室活动很难有效开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松散式管理、单兵作战”是独立学院教师职业特征和管理方式的典型刻画。实际上,有的教研室一学期没有开展过教学研究活动,即使开展了,其活动的内容也只是负责传达学院及系部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工作安排,作点记录,应付检查。
6.对教研室工作的管理措施不力,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基层教研室不是一级行政组织,管理工作随机性大,人为因素多,缺乏可行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各级领导也很少参加与指导教研室活动。造成教研室工作的目标任务没有硬性规定,缺乏明确的建设规划与工作计划,教研室活动的次数与效果缺乏监督机制,与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等相比,教研室的建设力度要小得多。如有“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概念,却无“重点教研室”的提法,对其成绩、过失缺乏奖惩措施。领导不重视或重视程度不高,对教研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关心、理解、支持不够。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教研室重要性的认识
强调教研室的重要地位,重视对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理顺教研室面临处理的各种关系。不管哪一类、哪一种、哪一层次的高校,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研室始终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认真学习、理解有关教学工作、教研室工作、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教研室在学校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教研室的定位和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建设、教学工作、教学评估、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到教研室。
2.加快教研室相关制度建设
加快教研室制度建设,包括教研室活动制度、教研室工作计划与总结制度、学院定期召开教研室工作会议制度、学院与教研室直接对话制度等等。同时,建立教研室评定等级制度,制定相应奖励制度和交流措施,增强教研室的活力。
3.重视教研室主任的培养和选拔,提高教研室主任待遇
教研室主任应是本学科的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教学管理的内行和专家。教研室主任应具备认真的治学态度、扎实的业务功底,无私的奉献精神,并得到教研室老师的信任和支持。同时,学校应当制定稳定的政策,大力提高教研室主任的待遇,使最优秀的教师积极参与竞争教研室主任岗位,而不是去争当行政管理干部。
4.教研室应有适当的发言权和服务意识
首先,教研室在教师考核、教师培养进修和评聘职称工作中应有适当的发言权。教研室最了解每位教师的情况,给教研室适当的发言权,有助于教研室地位的提高,有助于代表基层教师的根本利益,有助于增强教研室工作的凝聚力,提高教研室工作的效率。第二,教研室应把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独立学院教师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这要求我们教研室及各级领导应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工作上多帮助他们,了解他们的疾苦,为他们的利益奔走,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重视和加强科研工作,完善教研室功能
独立学院科研工作上不去,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师资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主观原因就是领导不重视。教学和科研是教研室工作中两项重要的职能,二者必须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从学校领导到教研室主任,都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要把科研工作列入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严格管理和考核;制定政策,支持、引导、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主动开发、承揽项目或参与项目的研究,为教师开展科研创造优越的条件;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
6.加强教学文件和资料建设,实现科学化管理
教学资料的建设与归档是专业教研室最基础的工作,是各个教学环节执行的重要依据,包括专业教学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实验大纲、实纲及指导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书和参考资料,实验室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等等。同时实现科学化管理,加强教研室科学管理和评估,针对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中的相应条款,教研室应不断自查和改进。专业教研室应积极参与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活动,并积极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建立经常联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交流经验,交换必要的资料和教学信息,并将交流资料归档。
7.调整和优化教研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