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师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幼儿园幼师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幼儿园幼师论文

篇(1)

在以往的教科研活动中,教师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心态与情绪都是很消极的,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师对教科研活动意义缺乏正确的

认识。认为幼儿园接触的是3—6岁幼儿,把孩子带好,用不着花很多精力搞教科研。再说,幼儿教师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虽专业素质好,但理论功底薄,研究水平低,没法搞教科研。二是教科研活动形式单一,总是业务园长或教研组长说、念、讲,教师则一味地记录、听讲。三是教科研活动内容经常跟着“流行风”走,外面流行研究什么,幼儿园也就跟着模仿照搬,不会在分析别人之长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搞得教师随“风”摇摆不定,兴趣不大。!

为了调动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我园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一、加强思想管理,强化教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能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教育科学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也是教育管理规范化的需要。作为园长,应把教科研放到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优先考虑和安排,树立“科研兴园”的工作指导方针,加强教科研思想管理,反复宣传教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教师的畏难情绪,帮助教师从教育发展、自身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教科研的必要性,从而唤起教师投身教科研的自觉性。园领导要身体力行,带动骨干教师进行示范,结合实际工作,扎实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园领导参与进行了“幼儿一日活动中保教结合思想的渗透”、“如何开展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幼儿珠心算教育”、“幼儿听读游戏识字教育”等研究,从而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

首先,园领导和教研组长作为教科研活动的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重教师,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实际水平与需求,允许教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教科研活动中,与教师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既做指导者,又做平等的参与者,与教师共同研讨,虚心听取意见,及时鼓励和肯定教师的创见,善于提出教师存在的问题,启发教师思考。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下,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心理上的距离缩小了,使教师产生被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乐于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二,管理者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教师研究的需要,以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难点、困惑为重点,将研究的需要融入教师的需求之中,以教师不断增长的需要为研究的“突破口”。我园常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小组讨论法来了解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疑惑和对教科研活动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确定的教科研活动内容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因为它切合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增强了教师主人翁意识。比如,以前我园的教研观摩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园领导确定观摩内容与人选,在调查表中,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园领导根据大家的意见,将指定观摩与“自报观摩”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层层竞争选拔,选出优秀教师参加教研观摩活动;另一方面,对于能力弱一些的教师也要提供机会,通过个别指导,为她们参与教研观摩活动并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第三,改变以往管理者的“一言堂”、“独角戏”的教科研活动方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科研活动,注重发挥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讨,提高活动的质量。我园的教科研活动形式有:

1、运用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知识等基本理论。!

2、邀请有关幼教专家来园作教科研专题讲座或是现场观摩,就教师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释疑与指导。

3、教师围绕一定主题进行轮流主讲,主讲人事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熟悉主讲内容,设计出讨论题目,组织大家开展讨论,最后并进行总结。

4、经常开展教研观摩活动,并认真进行评析,提出合理建议。

5、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教师到南京、上海、苏州等地幼儿园进行观摩活动,回来向大家传达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研究和讨论。

6、向家长或同行开展教科研成果汇报评比活动。

三、鼓励教师积极实践、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努力发挥自身的潜力。

篇(2)

当下,农村幼儿教师的聘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人事聘任制度,特别是农村的民办幼儿园。许多农村民办幼儿园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而且在招聘幼儿教师时要求不严格,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多数农村民办幼儿园为了减少资金的投入,尽量降低幼儿教师的工资。并且幼儿教师无法享有应有的社会保障,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当下,幼儿教师的聘任制度致使在编与非在编幼儿教师的待遇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工作待遇方面,从整体上看,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远远低于城镇幼儿教师的工资,而在编与非在编幼儿教师之间又存在着差距。根据某项调查显示,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月收入与非在编幼儿教师的月收入比为:2.3:1。虽然,在园幼儿教师的工作量没有差距,但工资待遇却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导致幼儿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从而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失。此外,农村幼儿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机会甚少,即使有机会参加评选,她们受到的待遇与城镇教师也存在差别。因此,农村幼儿教师就会缺少职业成就感,对自己的身份认识不清,从而导致农村幼儿教师流失。

(二)农村幼儿教师工作量大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本身相对较小,所以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按国家规定,每个班级应是“三教一保”,但是农村幼儿园大多是一个班级只有一名幼儿教师。笔者曾经对某农村幼儿园进行访问,发现全园共8个班级,而仅有9名幼儿教师(包括园长),通过与在园幼儿教师的交谈发现,每个班级都有几十名幼儿。据了解,本园有幼儿教师在编名额,而且也有新考入的在编幼儿教师,但是由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多数幼儿教师在工作几个月后就选择离开。农村幼儿教师不仅面临着很大的工作压力,还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她们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还要管理幼儿的日常生活,特别要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幼儿如果受到伤害,家长就会将责任归于幼儿教师,这就给幼儿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农村幼儿教师还面临着重大的生活压力,在工作之余还要顾及家庭的日常生活。

(三)农村幼儿园缺乏科学的管理

多数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学历偏低,而且多数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缺乏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缺少幼儿教育管理的经验,园长缺少科学的管理理念。多数农村幼儿园采取非民主的管理方式,管理者传达工作任务,幼儿教师完成工作任务,无法体现幼儿教师的主体性。管理者对工作之外的事情不予关心,对幼儿教师缺乏关心,更有甚者不理会幼儿教师的意见,不尊重幼儿教师,致使幼儿教师流失。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对幼儿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有的农村幼儿园管理者认为幼儿教师只要有耐心就可以,不需要多高的学历。并且认为幼儿教师是以打工者的身份为园方服务,办园者和教师是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非常不尊重幼儿教师。这就会渐渐增加幼儿教师的不满,使幼儿教师丧失教师应有的成就感,从而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失。此外,农村幼儿园的工作环境差,不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要远远低于城镇幼儿园,这会阻碍幼儿教师的发展,所以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会选择调动工作。而且,农村幼儿园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无法调动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幼儿教师会出现职业倦怠。

二、稳定农村幼儿师资队伍的策略

(一)完善农村幼儿园的聘任制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制定严格的聘任制度,提高农村幼儿园的聘任标准,丰富幼儿园的招聘内容。农村幼儿园不仅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引导幼儿教师合理流动,还要采用相应的方式制约非在编幼儿教师的任意流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聘任制度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在完善农村幼儿园聘任制度的同时,要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特别是非在编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农村幼儿教师在编名额,同时缩小在编与非在编幼儿教师之间的工资及其他社会福利之间的差距。增加农村幼儿教师参与评定职称的机会,公平地对待农村幼儿教师,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改善农村幼儿园工作环境,减轻幼儿教师工作压力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幼儿园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这不仅会阻碍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会阻碍幼儿教师的发展。所以,农村幼儿园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增加幼儿园的财政收入,并适当改善农村幼儿园的物质条件,增加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为农村幼儿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能力,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农村幼儿园要增加园内的工作岗位,招聘更多的幼儿教师,保障园内班级配班的最基本名额。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还要减少每个班级的幼儿名额,适当调整师生的比例,保障幼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幼儿。此外,幼儿园要组织适当的集体活动,便于幼儿教师抒发自己的情绪,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及心理压力。同时,增加幼儿教师之间交流的机会,增进幼儿教师之间的情感,便于幼儿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以便预防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

(三)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幼儿园的管理者不仅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还要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所以,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参加培训,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不断掌握全新的幼儿园管理理念。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关于幼儿园的事务要多听取幼儿教师的意见,根据多方面的建议改善幼儿园的办园环境。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还应该进行人性化管理,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对教师团队进行人性化管理。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尊重幼儿教师,多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幼儿教师的真实想法,帮助幼儿教师解决教学及生活中的困难,为农村幼儿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给予幼儿教师安全感与归属感。农村幼儿园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实行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给予幼儿教师适当的物质奖励,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日常生活问题。同时,国家要多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教育;现状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幼儿园游戏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重要方式,幼儿教育中需要这种游戏精神。因为幼儿天真灿烂,他们只想追求当下自由的生活,对于游戏有一种天生的目的性。游戏是儿童天真灿烂、追求自由天性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措施,是挖掘智力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同时,推进儿童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个性品格的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能发挥本身的创造能力,还能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并且还能锻炼个人的意志力。所以,幼儿园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幼儿园游戏教育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改革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教育信念,带动儿童的自主性,让儿童在幼儿园游戏中能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技能,从而提高幼儿教学的质量。

一、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获得的价值

1.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过程

小孩在幼儿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游戏是自由独立的,是每时每刻都能进行的,比如在餐前的数字游戏;户外的身体接触游戏;口语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的内容、过程、空间、难度等都是可以随时改变的,非常适合幼儿生理活动的需求。

2.促进儿童认知的开展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与他人、物体、环境相互作用,借助语言的互动交流,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探索和实施,满足他们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获得社会经验的一种特殊方式。3.推进儿童社会性的开展在幼儿园游戏的情境中,儿童需要和伙伴互动交流、互相协作、一同选择、组织协调、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并且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以及同伴的游戏行为。游戏过程其实就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二、创新游戏内容

1.加强儿童的生活体验,创新游戏内容

儿童想象力是对于记忆表象所进行转化来的过程,而记忆的表象则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加强儿童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对游戏的创新和实践不断改革。比如,在“小熊造房子”游戏活动中,要多组织儿童去搭建各类建筑物,也可以让儿童自行去搜索和房子相关的图片资料,加深儿童的表象记忆,在熟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幼儿游戏活动,这样一定能起到有效的成果。

2.需要延长游戏教学链条

普通的游戏活动一般都只出现在校园内,幼儿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比较严重,在游戏中的知识性和技巧性收益较少,所以,需要在儿童游戏任务的驱动下,不断创新游戏内容、拓展游戏的纵向、横向空间,这样才能使幼儿园游戏更加有趣,更能提高游戏的效果。比如,可以为幼儿设计《我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游戏题目,让幼儿回家后收集家里的声音、照片和物品等资源,然后在班级内进行展览,让幼儿在课堂上讲讲我和哥哥姐姐的故事,评比一下哪位小朋友收集的资料最全、故事讲得最好,过后可以对学生展开亲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扩充了游戏的实践容量和空间,加强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能有效达到幼儿园游戏的活动目标。

三、对于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1.幼儿园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注重观察

老师可以通过制订教学计划,有方向、目的和步骤地指导儿童开展幼儿园游戏,利用游戏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导的方向性。

2.游戏中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幼儿在游戏中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游戏伙伴,决定游戏活动材料的技巧和方法,即自己能够决定游戏玩法、和谁玩以及怎么玩。老师适当地给幼儿提供帮助和指导,不但能增进老师和儿童之间的感情以及扩展幼儿语言,还能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根据幼儿年龄段指导游戏

幼儿的年龄不同,使游戏的方式种类也有所不同,对于老师的指导态度也是有所区别的。老师在组织游戏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不能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要针对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施教。总之,幼儿园游戏是一种愉快且有益的自由活动,不但能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能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幼儿园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学习契机,有趣的游戏活动能让小孩全身心投入,游戏是一种能表现和肯定幼儿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活动,有利于幼儿主体发展和培养的教育价值。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以幼儿主动性学习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所以,老师应当把幼儿园游戏当成基本教育活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幼儿都富有个性地发展。

篇(4)

二、幼儿园教学中赏识教育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

(一)幼儿教学中赏识的根本目的不明确

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狭义地讲,教师每一次的赏识目的都应该有所区别。而现在某些教师一味推崇作为一种手段的赏识教育,而非作为理念的赏识教育,势必导致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明确。

(二)教师赏识脱离幼儿的实际情况

赏识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而教师对赏识的认识及运用决定了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所以当赏识教育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因素不得不被列在首位。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往往一味强调“赏识”而忽略这一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忽视儿童对赏识的认识,忽视儿童对教师的所谓“赏识”接受与否。[2]这并不是说要将赏识藏着不让幼儿发现,也不是说否认教师对孩子的夸赞,只是在利用赏识这样一种教育方法时要从孩子的心理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想他们所想,给予他们真正能接受并达到教育效果的赏识。

(三)幼儿园教学中赏识方法单一

赏识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依靠各种赏识手段发挥最大的作用。赏识教育在方法上既存在质的难题,又存在量的缺失。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不乏赏识教育的实践者,某些一线教师将赏识简单地等同于机械表扬。赏识方法的机械性是赏识教育只重“技”不重“道”的表现,一味以“真乖”、“真好”、“真聪明”赞个不停,简单的重复表扬成为教师的口头禅。[3]

三、赏识教育中问题解决的策略

赏识教育首先作为一种理念而存在,所以幼儿教育中赏识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应着手于幼儿教师教育思想理念的准确树立。

(一)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的发展是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赏识教育应该紧紧围绕幼儿开展。要明确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孩子出发,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幼儿的聪明才智。

(二)提高幼儿教师赏识教育水平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它需要赏识者的聪明才智、科学方法及充满艺术的感召力。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实施赏识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素质。

1.丰富教学活动,充实赏识内容。首先,要明确教师赏识的应该是孩子在取得成绩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成绩本身。每个孩子都有特质,如相貌、力气、智商等,许多人都喜欢夸耀孩子聪明、漂亮,但北欧一位教授却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4]可见,教师更应该明确赏识针对的是孩子的努力而非天生的特质。在幼儿园手工教学中,不仅要看孩子优秀的作品,还要看他们各自的努力,更应赞赏孩子努力认真的态度。其次,教师要独具慧眼,赏识的内容不能总停留在孩子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要挖掘甚至搜索他们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到眼光,让孩子得到一些新的肯定,便于孩子全面发展。

2.积累幼儿教学经验,灵活运用赏识方法。教师的教育水平离不开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在工作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丰富赏识方法,并灵活运用。

篇(5)

新疆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新任教师专业技能研修班学员63名。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收回问卷数据均用Excel进行处理。共发问卷63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为93.65%,问卷信度9.182。

1.2.2座谈、访谈法

定期开展与项目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学科专家及国培学员的座谈与访谈,主要针对国培学科课程设计、学科体系构建、团队管理、学员培训过程实效等问题进行集中与个体讨论。

2调查结果与结论

2.1培训需求

在培训需求方面学员期望获得学历提升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3.1%;期望获得教学理念提升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1.5%;想要获得教学技能和策略提升的有43人,占总人数的68.3%;希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13人,占总人数的20.6%。

2.2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调查中,6.78%的被调查者对本次培训不满意;认为本次培训一般的被调查者有27.12%;但仍有66.10%的被调查者对本次培训持满意态度。深入访谈中发现,培训者对培训中专家团队及领导团队比较满意,半数以上学员认为食宿网络等硬件服务方面有待于提高。在课程安排方面,有8.4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33.90%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安排一般;持满意态度的被调查者有40.68%。通过座谈与访谈会了解到不满意态度主要原因是被调查者认为课程计划安排过多,影响了休息时间。希望能多一些灵活机动的时间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据统计,此次培训中有59.80%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其遇到的问题解决方面的帮助很大;尤其是在实操技能、专业知识、专业理念、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等收货不小,30.2%的被调查者认为此次培训的内容对其在遇到的问题解决方面应该更有针对性一些。比如,每个学员特点、兴趣爱好不一样,希望专家可以有根据学员的特殊情况量身定制课程。据统计发现,认为指导教师对学员没有帮助的被调查者占总人数的5.08%,有32.20%的被调查者认为指导教师对学员的帮助效果一般,有62.71%的被调查者觉得指导教师对学员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座谈与访谈中了解到学员希望与课程专家、项目专家、“影子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等能有更深入,更长时间的沟通与学习。在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方面,有1.69%的被调查者认为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非常少;33.90%的被调查者认为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比较少;认为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被调查者有64.41%。访谈中一名学员说:“我们上课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就向老师提出来,只要有问题老师就会让我们相互交流讨论,很快就能够明白了。”

2.3后勤食宿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反映最多的是后勤食宿需求方面。在食宿需求上,有44.07%的被调查者不满意培训负责单位的安排;有32.2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是很满意;仅有23.73%的被调查者觉得比较满意。在配套实施方面,11.86%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负责单位并没有提供较好的配套设施;32.20%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负责单位提供的配套设施一般;有47.46%的被调查者对培训负责单位提供的配套设施比较满意。

3对策与建议

3.1基于需求分析的课程设置与调整

合理设置课程是课程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如何设置课程,设置什么模块的课程、采用什么类型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课程设置相关专家需要全面设计的。怎么样去设置一个好的课程,除了对该课程做深度调查分析以外,还需要考虑课程设计的需求,其中包括原则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以学习者(参训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又要给定作为教学主体的学习者应掌握的课程目标需求。此外,还应照顾教师当前的学习环境、个人愿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

3.2研修方式多样化、人性化

网络是现在社会一个重要的资源,要学会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自主研修班主任建立网络个人空间,撰写教研博客,收集学员实际教学成功案例、教学成果以供其他学员学习;收集学员教学科研常见问题,供学员分组讨论,专家班主任组织总结。研修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结合法,专题报告、参与式培训、案例评析、现场观摩、教育实践、网络研修等。混合研修如幼儿园小课题研修:①在线调研,学员自选或自拟主题;②在线立项,完成开题设计;③在线互相交流讨论;④幼儿园实践研修,补充设计;⑤上传小课题研修设计,各学员网上继续讨论,专家在线答疑。

篇(6)

2提升专业水平,打造研究团队

2.1将教师培训作为质量之本

第一,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纲要》的相关理念和国内外教改的前沿信息,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第二,建立“以园为本”的教研制度,使幼儿园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研讨,从而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第三,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定期的自由对话与案例分享等措施,让教师在互助合作中实现了个人和团体的成长跨越,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第四,走出园外,拓展视野。近三年,我们不惜拿出保教费用的13%~15%不断组织教师到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珠海、海口、成都、西安等发达地区提高培训,市区内的学习更是常年不断,一大批青年教师通过各种培训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和团队核心成员。

2.2重视专家的专业引领

幼儿园应经常聘请国内知名幼教专家及市区学科带头人、科研项目骨干研究成员等多层次的专家团队,对保教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和交流。与专家的一次次碰撞和活动研讨,让保教人员在专业知识与实际保教工作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学习与探讨中不断成长。

2.3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档案

档案具有忠实记录历史的功能,同时又是比较鉴别和评价的依据。为此,我们为每位教师设立了专业化成长档案,将他们的各种理论学习、学历提高、技能培训、业务竞赛、观摩教学、、教学反思、骨干示范作用等内容及时存入其中,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每学期组织教职工相互观摩,促进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优化课程结构,拓展教育内涵

活动课程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沉下心走内涵发展之路。除了教委推荐的主体教材外,幼儿园还可精心选择和引进富有特色的园本活动课程,使之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综合作用、优质高效的课程内容体系,从不同方面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创意美术可对幼儿进行绘画方面的艺术培养;《幼儿美文》里边的每一首诗歌,每一个优美的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使之受到了很好的文学熏陶。《阅读树》中生动新颖的电子课本活泼有趣,对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兴趣的激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绘本》阅读能开阔师生的视野,增加许多自然、社会方面的知识。此外,幼儿园引进男老师每天对幼儿开展运动拓展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充实和保证户外活动的质量,增强全园幼儿的体质,还能大大提高男孩子的阳刚之气,同时也改变了幼儿园清一色女教师的传统,形成园本特色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注重安全教育,促进健康成长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我们着力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使全园教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意识,时时、处处、事事讲安全,把安全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根本,为幼儿创设安全、和谐、温馨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成长环境,使幼儿得到身体及心理上的安全保护。同时保证接送卡的有效使用,门卫制度的认真推行,设施设备的例行检查,进货检验的扎实落实,清洗、消毒程序的逐一遵守,食品加工和留样的严格执行等不能有任何闪失。为了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使其避免受到伤害,我们将幼儿安全教育纳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将安全教育活动融入幼儿游戏及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的简单知识和方法。针对幼儿认知具有直观行动和具体形象的特点,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加强幼儿的防火、防恐意识,我们采用观看录像和进行防火、防恐演练等形式完成;认识安全标志时,我们先带幼儿以游戏形式与各种标志见面,观察认识标志,然后带幼儿在教室、走廊、操场等处粘贴相应的标志等等,带动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去体验,以此加深对安全常识的理解和印象。

篇(7)

多元文化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背景与主题,我国多元文化社会奠定了幼儿的多元文化背景,教育向多元文化转向是人、教育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诉求。0-5岁是人一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幼儿可塑性强,是进行文化根基教育的最佳时期,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应是幼儿、幼儿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园多元文化教学是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明确其特点对优化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是十分必需的。

一、关注主体间性的教学关系

在西方现代哲学中,随着二元论思维范式的瓦解,福柯宣称“作为主体的人死了”,[1]胡塞尔的“交互主体现象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罗蒂的“终极境遇”、 尤尔根・哈贝马斯的“社会交互理论”等都直接催生了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否认存在超越诸个体之上的抽象力量,诸个体的自属于诸个体自身,主体间是平等的、独立的,这也是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基础,主体间的交往使主体间相互认识、理解并达成共识,关注主体间的共通性与共同性。主体间性理论奠基了主体间性教学关系的探讨,幼儿园多元文化教学活动中主体间性关系体现在教师主体、幼儿主体、课程设计主体、环境主体等几个方面,教师主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课程文体、环境的交往关系,幼儿主体体现了幼儿与教师、课程设计、环境的交往关系,课程设计主体体现了与其他几方面的交往关系,环境主体也体现了与其他几方面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关系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主体之间平等互惠,不存在一方控制一方,或一方占有一方的现象,双方或多方的能动性、自主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重视。主体间性教学关系存在明显的优越性:教师方面,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加强,强化了教师的角色意识,教师对知识的创新得到肯定,教师的价值得到尊重,有利于教师努力完成或实现其职业使命,有利于教师与幼儿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相互尊重和关怀及平等关系的形成。幼儿方面,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增强了教师与幼儿的相互理解和互动,得到教师的尊重与关怀,有利于幼儿主动积极的探索与建构、生成新的意义,有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

二、注重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

“感性”可以说是与理性相对的概念和领域,“感性”最初作为一个哲学术语从日语中发展而来,感性在日语中既是一个静态概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静态概念指人的感情及获得的某种直观、形象、情感化的印象;动态过程是指人内部的心理认识活动,关注对事物的感受能力,是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心理过程,从本质上可理解为人对事物在心理上的期待和感受。哲学范畴中的感性是指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过程及其低级阶段,指人在实践中通过自身各种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而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心理学范畴中的感性是指感觉、知觉、认知的连续过程。总之,“感性”奠基于人的各种感觉及心理活动并以其为中心。对于“体验”,存在多种看法:即一种认识方式、一种认识活动、一种活动的结果等几个方面。哲学认识论对体验进行了研究,认为体验是一种存在和生存方式,强调内部感受,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认识和理解。心理学范畴认为体验常常与情感有着紧密联系,情绪心理学则认为感受和体验是同一心理现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感性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感性体验既包括由各种感官的外部感受而引起的情绪、情感体验,还包括因外部感受而引起的内部心理活动。

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是指通过外部鲜活的事物,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发挥幼儿感官功能,产生外部感受和内部心理活动的方式。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操作性、灵活性等多种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式包括:操作法、演示法、表演法、观察法、发现法、游戏法等。幼儿在学前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经验直接来源于各种感官对外界的体验,因此,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切合幼儿的认知需要。

三、融合生活性和艺术性的教学过程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生活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这个生活过程不是仅对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关注,也不是对零散的精神和制度文化层面的关注,而是一种界于组织与非组织、结构与非结构、继承与创新、平淡与超越之中的特殊生活过程。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具有知识教化、情感渲染、审美体验等方面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艺术手法,能够引起幼儿的愉悦体验,发挥更好的教育功能。如:教师语言的组织、教具和学具的选用、色彩的搭配、与教学环境的联结、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与艺术密不可分,而不仅仅是日常的生活状态。因而人们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建立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平等、友爱的关系,并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将经验与审美综合起来,使幼儿在愉悦中习得经验的教学技能技巧等称为教学艺术。教学是一种艺术,缺乏艺术高度的教学是平淡的、低效的、枯燥的教学,不立足于生活的教学是丧失了原动力的教学,是背离幼儿世界的教学。教学既应源于生活,也应高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性提升,这才是教学不断得以勃发的生机。所以,教学过程是生活过程,艺术源自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艺术的因子,教学活动是教学艺术展现的过程,教学过程具有生活性和艺术性的特征,是生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幼儿园 渗透 艺术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关注领域,还要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如何正确地实施其与各领域以及其他活动之间相渗透的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是艺术这一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幼儿园其他活动之中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应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三是渗透于游戏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四是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不同领域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领域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渗透。本文试结合幼儿园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探讨我们应如何正确实施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

一、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

要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渗透不是指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因此,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应与各领域活动的内容相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解相关联的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关联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语言活动《春姑娘》(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融入画“春姑娘”、唱或欣赏春天的歌等艺术领域的内容。但如果在欣赏完散文诗后,先让幼儿画“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赏春天的歌,这使活动看起来像个大拼盘,显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目标变得不明确,无法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最后让幼儿演唱背景音乐中的春天的歌来结束活动;或是在欣赏完散文诗后,让幼儿在画“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都会使活动看起来显得流畅、自然且目标明确。

再次,是要避免艺术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表面融合、实质分离的现象存在。仍以上述语言活动《春姑娘》为例,欣赏散文诗《春姑娘》与画“春姑娘”在内容上是关联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幼儿画“春姑娘”时没有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即“绘画的内容应对散文诗的内容有一定的反映”,那么也许幼儿是在画与春天相关的内容,但与散文诗所描绘的“春姑娘”的内容几乎不相关联,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可以把这个活动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吗?在这个活动中的画“春姑娘”是为了能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也是让幼儿通过绘画感受到“春姑娘”的美,在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体验,如果绘画内容与散文诗不相关联,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应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与指导,努力使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实现实质上的渗透与融合。

二、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渗透领域课程虽然强调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但各领域仍然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与目标,这是为了保障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幼儿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在艺术活动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时,首先要弄清楚活动的类型和目标。艺术活动内容的渗透能更好地实现其他领域活动目标,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某些日标,但这应以实现其他领域活动日标作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容易把活动变成综合活动,仍不利于幼儿知识的系统学习,甚至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艺术活动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神奇的电线》为例,这个活动可以渗透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作为科学活动,活动目标就应该强调幼儿的大胆探究,鼓励幼儿做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作品。当然在实现此目标的同时可以渗透艺术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时,与幼儿共同探讨什么样的造型更具美感,但这应是在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三、遵循艺术“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

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艺术教育应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变革轻审美的艺术教育模式。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让幼儿在获得愉悦感受的同时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渗透式艺术教育同样应该遵循这一点。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渗透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中,把艺术活动作为常规训练的手段在幼儿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有些教师似乎觉得音乐、歌曲、儿歌、童谣等艺术形式能成为有效训练常规的一种手段。如在要求幼儿保持安静的过渡环节教师经常念着儿歌(森林里,静悄悄,小动物,要睡觉。猫头鹰,去放哨,大灰狼,四处瞧)边训练幼儿安静下来不出声;或是在排队早操时用歌曲《学做解放军》来训练幼儿快速排好队等等。试想:音乐、儿歌、童谣等本来是能给幼儿带来愉悦和美的感受的,却被教师作为了常规训练的手段,在这样的情景下,这些还能带给幼儿愉悦与美的感受吗?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本应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审美与愉悦的感受,但在很多幼儿园,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却被很多功利性的目的(如:把节日活动中的艺术类节目的效果作为评价班级艺术教育好坏的标准;把艺术类节目作为向家长展示的成果等)所掩盖,失去了其应有的美与乐趣,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应该说,把艺术活动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以及节日活动中,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一种渗透式艺术教育,但如果忽视艺术活动“审美”与“愉悦”的原则,仅仅把其当作一种常规训练的手段或是附上功利的色彩,则是大大违背了艺术教育的真谛的。又如,有些教师会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环节(如入园时、早操前、进餐前后、午睡前后等等)穿插一些艺术活动,如听音乐、唱歌、律动、念儿歌等,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些活动当作一种过渡,不作为艺术活动来看待,就不会关注幼儿是否有美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艺术活动渗透不仅对幼儿无益,还会导致幼儿对艺术产生不好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渗透式艺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绝不能忽视幼儿审美与愉悦的体验和感受。

篇(9)

二、市场调研方法

我们对陕西省各类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调研过程中运用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搜集网络信息,了解和查阅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以及各类课程的特色。在掌握一些课程方面的理论知识情况下,设计出调查问卷,通过指导老师的介绍,将调查问卷发放给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老校区进行学习的部分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同时,我们利用寒假对陕北、陕南、关中地区个别幼儿园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利用在校的见习机会,主动请园长和教师填写问卷。问卷回收完成后,将调查问卷分为陕北、关中、陕南、西安四个地区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陕北地区园长23人,教师3人;关中地区园长19人,教师10人;陕南地区园长26人;西安地区园长14人,教师23人。

三、市场调研结果与分析

依据表1信息可知:园长教龄大部分在10年以内,学历以本科为主,学历较低;教师教龄低于园长,教龄较短,学历以专科为主,学历较低。园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同,对幼儿园的课程理解也不同。依据表2信息可知:在每学期制定主题数这个问题上,陕北地区、陕南地区、关中地区大多数的园长和教师都普遍认为,每学期应制定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主题,其中教师多数认为每学期三个,而园长大多数认为四个以上,园长和教师存在差异,在对西安的教师和园长共37人的调查中,认为每学期制定主题数为三个的教师接近一半,园长与教师没有很大的差异,但一半的园长认为每学期制定主题数为四个以上,而教师仅有四分之一,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也反映出了一些情况,由于幼儿园中园长与教师的代课情况不同,在一线的始终是教师,所以每学期制定主题数为三个是比较合理的。在每个主题完成需要的时间方面,园长和教师都普遍认为1-2个月,所以幼儿园每学期大概需要3-4个主题,教师在要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情况下还要去制定这些主题,对于教师来说压力很大,而“主题式”(立体化)课程拥有480个主题,查询、调用均很方便。资源库所含资源极富弹性,可自由选择与组合,方便教师自主生成主题或活动,满足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需求。在无形之中为教师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在一定方面提高了幼儿园的教学水平。依据表3信息可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幼儿园和当地教育部门对“主题式”(立体化)课程是不了解的,这反映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研究者的宣传力度太小,他们对这个课程都不了解何谈去运用,当然西安的园长和教师对“主题式”(立体化)课程的了解相对来说多一点,就我国当前的现状来看,农村人口居多,所以想把课程推广出去,应从底层做起,加大基层的推广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此课程的优势,几乎一半的教师和园长认为课程应倾向道德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主题活动的制定中应注重于这些方面。依据表4信息可知:陕西省各个地区教师和园长认为“主题式”(立体化)课程较好,好和很好占绝大多数,一半以上的有采用意向。依据表5信息可知:陕西省在是否认为有必要进行“主题式”(立体化)课程的推广方面,绝大多数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进行推广,而陕南和陕北地区的园长则认为推广意义一般;在推广班级方面,园长和教师均更倾向于在大班和中班使用此课程;在教育主管对比课程态度推广的困难方面允许和支持的占多数;在推广的困难方面,园长和教师少部分人认为是由于教师不适应,极少部分人认为是由于家长的原因,教师和园长都认为难以推广还有设施不齐全,太过多元化,缺乏人力财力这三方面的原因。

四、讨论

1、课程推广面临的问题

(1)陕北地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课程了解不深,部分园长的教龄较短,学历较低,专业知识缺乏。园长和教师普遍认为推广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多媒体设施不齐全,内容太过多元化。(2)关中地区:教师、园长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基本不了解该课程;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幼儿园所选课程基本处于默许和支持态度;园长和教师采用主题式课程意向所占比例不足50%。(3)陕南地区:多数园长认为每学期制定三个或三个以上主题较合适。园长认为推广主题式立体化课程难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园长及教师对其了解和认识不足;教育部门对其推广态度所占比例为75%,说明在该课程推广过程中教育部门持支持态度;幼儿园园长普遍对主题式立体化课程评价较好;推广难度主要集中于人力、物力、财力。(4)西安市:幼儿园课程种类丰富,“主题式”(立体化)课程的推广力度不够,大多数对此课程不了解;部分了解该课程的幼儿园,存在制定主题数偏多的问题;园长与教师在推广方面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认为是领导不支持,园长认为是教师不适应;教师普遍持支持态度,而园长考虑各方面因素,支持率较低。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主题式课程推广的潜在市场巨大,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陕北地区相对关中和陕南地区经济发达,主题式课程推广的难度主要集中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课程了解不深;部分园长学历较低,专业知识缺乏是影响陕北地区主题式课程推广的一大因素;关中地区的园长和教师对主题式课程的认可度较高,主题式课程在关中地区面临的目标群体心理上占优势,教师队伍以青年为主,学历普遍偏低,在对主题式课程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陕南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较为落后,幼儿园园长的学历较低,对主题式课程的了解不够深入,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不明确,主题式课程在陕南地区的推广面临较大的困难;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其幼教理念引领全省幼教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西安市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对主题式课程相对陕北、陕南、关中地区较为了解,教师积极性较高,西安市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度较高,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主题式课程的市场开拓,在西安市,主题式课程市场的打开要突破园长的课程理念。

篇(10)

2.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结合幼儿饮食特点的原则就是要立足中华饮食文化相关知识,并充分结合儿童兴趣点、认知水平和饮食需求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在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无论是“传统菜系”的讲解,还是“地方名吃”的渗透,都应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幼儿园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应充分立足幼儿对饮食口味的偏好和饮食造型的兴趣,借助多样的主题活动将中华饮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像造型奇特、口味香甜的糖葫芦将劳动人民巧用大自然食材的智慧展现给幼儿;造型夸张的陕北面花、胶东大馍呈现给幼儿的则是劳动人民在饮食制作上的精美细致。食材的碰撞把饮食的韵味渲染得分外浓郁,相信幼儿在这种渲染中对中华饮食、中华饮食文化的情感也会更加深厚。幼儿园结合幼儿饮食特点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度,从而增强幼儿对本民族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铺平道路。

二、幼儿园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的途径

1.欣赏中华饮食菜品。幼儿园在进行中华饮食文化启蒙教育时,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选择刀工精湛、色彩鲜明、形状奇特的菜品向幼儿展示中华饮食的外在形象美,给幼儿视觉上的冲击。制作精细的川菜夫妻肺片、多而不杂的粤菜及第粥,展现的是工艺美;乳白清雅的鲁菜奶汤蒲菜、色泽红亮湘菜辣子鸡等展现了色泽美。中华饮食文化的外在美,可以让幼儿通过视觉切实感受到,而中华饮食文化的意境美则从听觉、嗅觉和心灵上影响着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还有饮食礼仪之美、饮食环境之美等,都把幼儿的美感引向新的境界,提升了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认知。幼儿园还可以借助一些关于中华饮食的名人轶事、喜闻乐见的饮食习俗,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将抽象的中华饮食文化,转变为形象、具体的事物,引导幼儿将饮食美味与饮食的内在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真正去欣赏和享用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视觉盛宴。

2.体验中华饮食制作。中华饮食的制作手艺是撰写人类味觉记忆史、民族文明的通用语言。幼儿园在中华文化饮食启蒙教育活动中通过图片的展示、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幼儿直接参与饮食制作,有利于幼儿感受饮食制作带来的快乐,享受中华饮食带给他们的酣畅淋漓的美感。中华饮食的制作过程展现了劳动者对自然馈赠食材的灵活运用,其中渗透着劳动者的智慧美和劳动美。一是选料丰富广阔“,我们中国人便从树上吃到陆地,从植物吃到动物,从蚂蚁吃到大象,吃遍了整个生物界”;二是调料复杂精细,常见的调味品像酱油、豆豉、味精、醋、酒、生姜、麻油等足足有几十种;三是烹调手法精湛深奥,像凉拌、炒、蒸、煮、煎、炸、焖、焗、炖、煨、烧等有几十种;四是刀工严谨讲究,食材可切成片、丝、条、块、丁、粒、米茸等大小均匀、厚薄适中的各种形状。正是这种灵活而非机械的饮食制作技术,使中华饮食文化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超越,使中华饮食文化充溢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幼儿置身其中,必定会受其熏陶,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中华饮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体验制作时,幼儿园可以利用幼儿好动的特点,借助各种炊具唤起幼儿动手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参与度。让幼儿扮演小厨师为大家制作各种美食,启发幼儿团、捏、搓出元宵、月饼、饺子、麻花、烧饼、面条等,让幼儿置身其中,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中华饮食文化的机会。

上一篇: 公立医院管理论文 下一篇: 勤工俭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