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实验课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化学实验课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化学实验课论文

篇(1)

1.1注重演示方法

一个成功的实验演示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选择演示的实验时,要注重演示的方法,满足突出重点,符合直观、安全、可靠、简单的要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方法、过程、结果等;其次要设计好整个实验的演示过程,并对于突况做好准备工作。

1.2引导学生思考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对实验的步骤、方法、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还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到课堂实验的研究对象上。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内容进行分析,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思路进行思考,从中找到启迪。

例如:进行“氨的性质”的实验演示时,首先明确实验的内容和目的,即氨的喷泉实验和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之间的反应。在进行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当中进行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为什么氨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有什么性质?CO2等也能形成喷泉吗?二是氨溶解于水仅是溶解过程吗?为什么喷泉呈现出红色?那么CO2是否能喷出白色的喷泉?三是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为什么会发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浓氨水和浓盐酸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那么,浓氨水和浓硫酸之间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提出以上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的同时结合教材积极地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堂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2做好高中化学学生的分组实验

所谓分组实验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的实验[3]。分组操作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加强动手能力,获得现象、数据、实验结论。待学生分组实验完成之后教师要做出评价,对操作错误的学生进行纠正,避免下次再犯;同时还要表扬并鼓励操作规范的学生。

2.1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主要包括对实验的内容、方法和仪器等进行预习,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往往会对实验的仪器和原理感到陌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也避免了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呆板的操作。

2.2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践

化学实验就是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因此其特点也就是要凸显个人活动,强调学生学生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应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边讲边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2.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课前进行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索,在实验完成之后,也应让学习对实验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所需的仪器以及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大胆的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结合实验和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探讨,以达到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实验目的。

3强化高中化学学生课外的有效性试验

3.1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中学生的好奇心、贪玩心较重,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外化学实验能更好的融合知识。例如运用CO2与NaOH做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制粉笔炸弹、在水中生火等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强化实验的实用性

让学生学以致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加巩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例如自制灭火装置、酿造米酒、清洗水垢、测量土壤和大气的成分、了解废旧金属材料的回收和利用、自制净水装置等等。

篇(2)

一、引言

在现在的初中教学课中,已经将学生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作为改革教学的指导思想。但是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任旧是处于被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的状态是(不主动提问、对问题没有好奇心、不主动发现问题)。因此,解决当前学生出现的状况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学生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以及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二、概述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学生不懂的问题,来调动的好奇心、求知欲,然后在运用引导、启发等方式来进行引导,让学生从现有的教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还要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原则和规律,从而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采用“问题化的教育“模式,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的氛围和气氛,让学生在“问题氛围”气氛的感染下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在初中的科目中,《科学》这一课程与“问题化教学”的实际比较符合,它有效的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与课本中所学的内容进行结合,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问题意识”将问题化教学实际的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的过程中关键是设计有效的问题,并建立良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将课堂教学组织演变成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

(一)、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设计有效的问题

要达到“问题化教学”的效果,就必须以有效的问题作为基础,该问题必须要具备(有意义、有价值、情境化)。这也是有效问题必须要具备的要素。在课堂中设立的问题,要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疑问,从而引发关注,引起争论。让学生在这种疑惑,充满好奇心的争论环境中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探索,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起来,进入“问题化教学”的情景之中。

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设计有效问题的原则是:①在教学的课堂上设立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在设立问题的时候,要参考教课书中的内容来进行提问,要根据教学课程中的内容来拓展相关的“问题化教学”。例如:老师在跟同学讲述牛顿研究的“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根据这个事例来提出相关的问题。②在“问题化教学”课堂中,老师在给学生设立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留出合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把一盆原本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绿色开花的植物移植到有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刚开始,花会出现枯萎的现象,但是过不了几天,这盆花又会开始慢慢的适应环境,逐渐的恢复原样,变得极为茂盛,这又是什么道理?老师可以适当的给出一些提醒,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植物吸收水分、失去水分具体是因素是那些?以及植物要生长具体是需要具备哪些因素。③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知识性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来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贴合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还可以适时的增加所提出的问题的趣味性,例如:蚯蚓通过表体是怎样呼吸的?以及为什么雨后蚯蚓会大量的爬出洞穴。那么,结合这两个问题,您会发现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问法却完全的不一样,前者给人的感觉就是硬邦邦的,会让人产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后者使用的是设问句,设问句会让人产生疑虑,人在有了问题的情况下,就会想要去解决它,战胜它。一旦有了这种欲望,就会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这件事情。使用后者的这种方法会调动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隐含在课程知识中的教育问题。④老师在设立问题时,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来进行设置教学问题,要让学生能在思考问题之后,能够联想到相关的问题,让隐含问题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例如:农民伯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给农作物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薄膜,使用塑料薄膜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会污染到环境。可以根据使用塑料薄膜的优点和缺点来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积极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为初中的《科学》课中常用的问题设置情境的创设方案。

发现问题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从课程的特点上来看,初中的《科学》课堂应该是属于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方式。因此,老师要努力的创建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然后引起学生的认知方面的冲突,是科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因素。如果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设立问题的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必备条件之一,当有了冲突,才会去探究自己的思维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将教学的过程融入到一个情境中,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提高。

三、结束语

人来对知识的学习是来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是来源于人来的好奇心,这表明了好奇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老师如何把学习置于有效的问题中,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参与,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构建隐含在问题中的科学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实际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还要逐步的形成探究精神,还要不断的培养创新的意识。系数世界上大多数的伟大发明,或者是震惊世界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一个“疑”字。“疑”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

参考文献:

[1] 郑叶飞.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76-177.

篇(3)

化学实验教学比较灵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演示不会百分百成功.实验过程中常常出现异常情况,即使教师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仍然可能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灵活应对,敢于面对失败,引导学生探索实验失败的原因,把失败的实验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体现素质教育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理念.新课标下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异常情况,这时出现异常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这些疑问就是教学资源的一种形式,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解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现异常的原因,教师耐心引导求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真知,在愉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改进实验的能力.

篇(4)

“十二五”期间,各高校均将学科建设置于首要位置,或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或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突出学科建设,加强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据我们统计,凡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大都将中文学科列入了建设内容。如何深化中文学科建设,怎样发挥中文学科的优势,中文学科建设的着力点何在等问题,已成为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的话题。在此,我们不揣浅陋,试图探讨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地方文化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按照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类。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遗产资源,主要指保护相对完好的不动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且广泛突出和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指革命先辈留在某地的文化资源,包括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革命前辈遗留下来的遗物、歌谣、故事等。

(1)地方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著名文史学家薛正昌先生认为,地域意义上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和意义在于:“第一,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可使人们从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共享历史资源。第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需要文化遗产的凝聚力来支撑;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文化凝聚力来保障。第三,传承历史文明,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品位,关注民众意志品德的养成,需要我们研究和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广大人民群众的时代要求和审美意识的提升,需要我们充分挖掘提炼出最精华的文化遗产。”[1]因此,地方文化研究包括应当包括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以陕西东部的渭南市为例,渭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流传着仓颉造字、杜康酿酒的故事,是“三贤故里”、“司马故里”,大量的文学作品产生于此地。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上地下文化遗存,尤其是考古发现的周秦汉唐的历史文物,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革命先辈刘志丹、等在此创下了丰功伟绩,彪炳史册。渭南市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加引人关注,“十一五”期间,渭南市共普查非物质文化9126项,整理重点项目623项,涵盖了民间文学等10大门类。中央、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华阴老腔、华县皮影、韩城行鼓等12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84项列入省级名录。有8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5人被列为省级传承人。[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本源文化的活化石,传递着这块土地上延续下来的民族生命的脉搏,是不可再生和无法替代的文化资源。”[3]

然而地方文化建设尚未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诚如冯骥才先生所言:“历史遗存和原始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生态关乎人的生存,所以容易被看到;文化关乎人的精神,就常常不在人们的视野之中。”[4]因此,地方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学者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工作者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结合自己专业所长,组织学术研究队伍,深入调查研究当地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使当地文化、经济繁荣。

(2)地方文化研究的特点

纵观地方文化研究史,发现它主要呈现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科研工作者与地方文化工作者各自为政,孤军奋战。地方文化部门的工作者和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互不沟通联系,各自独立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如此造成大量重复性劳动,且研究成效甚微。地方文化工作者展开当地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时,因经费所限及其自身学术素养不足的原因,致使部分研究起点低,成果相对较少。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研究当地文化,往往因经费不足,调查对象不配合或调查不全面等,致使研究面相对较窄,多数科研工作者因为难出成果而搁浅。也有部分研究者轻视调查研究或畏惧调查的艰辛,置身于书斋,利用二手材料等研究,得出许多不可靠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5]。以上原因致使当地文化研究裹足不前。

篇(5)

关键词: 文化适应;语言休克;本土化和半本土化;教学启示

一、 文化适应理论和本土化模式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是对新文化的思想、信仰和感情系统及其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 社会和心理结合” 。早在1978年,社会心理学家Schumann就提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其二语习得的水平。所谓社会距离,“就是学习者作为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与目标语群体接触时所产生的影响因素”(武英杰、张玉双,2010)。而心理距离是指学习者作为个体的情感因素。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决定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的量以及面对语言输入时的接受程度。

此外,Schumann还从文化适应角度探究了二语习得中的“洋泾浜化现象”。当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较大时,学习者就会停留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语言也出现洋泾浜化趋势。而Anderson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角度提出了“本土化模式”(the Nativization Model)。他将二语习得视作本土化和去本土化的结果,进而形成了本土化模式。

二、 本土化阶段、半本土化阶段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休克现象

根据文化适应理论,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决定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的量以及面对语言输入时的接受程度,从而深深地影响了二语的习得水平。在目标语环境下习得二语时,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因素只在社会距离无法确定时才发挥作用。而在外语教育环境下,情况就另当别论了。本文中所指的语言休克主要是指本土化阶段、半本土化阶段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

关于语言错误的探讨并不少见。然而,这些探讨多从语言学和跨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却很少从认知角度出发。事实上,“语言并非是独立的自然现象,语言意义与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和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李颖,2013)。正如王文斌转引Humboldt所言,“每一种语言都是民族思维的历史积淀,折射出一个民族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所独具的思维范式”(王文斌,2013)。因此,中英文缘于各自不同的人文历史递演,衍生出殊异的表达方式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这也成为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根据Anderson的本土化模式,二语习得要首先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想方设法使输入的目标语符合“内在规则”(内在的语言知识系统),即不断地通过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构建语言假设。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内在的语言知识系统主要是在母语思维模式上构建起来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认知和思维模式的相似程度影响了二语的习得水平。这也就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当相似程度高时就产生正迁移,母语语言系统就有助于二语的习得;反之,当相似程度低时就产生负迁移,母语语言系统就妨碍二语的习得。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本土化和半本土化阶段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思维模式迥异引起的问题和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困扰。

1、 思维模式迥异引起的问题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不同,社会历史演变也各异,所以不同民族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也不同。这就造就了各民族思维模式的迥异,而这种差异也进一步体现在语言上。因此各民族描述同一个事物时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所差异。

汉语思维模式体现了整体性的特点,而英语思维模式则具有分析性的特点。中国人自古就对“现象”有着特殊的兴趣。因此,也就有了“格物致知”一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各种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事物有着密切联系且富于变化的。故而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于整体性和辩证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置于一个整体中来考虑问题,因此事物所处的背景和环境不容忽视。汉语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多数时候,词语、句子和片段无需通过各种连接手段就可以自然地放在整个语篇中。通过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行文意义的连贯。这也就是常说的汉语是“意合”语言。与此相反,英语思维模式则更具分析性。古希腊人喜好哲学,乐于探究事物自身的特性及其永恒不变的本质,故而,一元性、分析性思维更加突出。所谓分析性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对象看作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属性、特点。因而,英语中的每个语言元素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相对完整的部分,各个部分之间通过连接词等手段标明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英语“形合”的特点。

2、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困扰

除了思维模式迥异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之外,在英汉语码转换时,中国学生往往也会面临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困扰。这些困扰分为两类:其一,“文化空白”;其二,“文化陷阱”。

首先,来看“文化空白”。顾名思义,“文化空白”就是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不存在。

其次就是“文化陷阱”。 “文化陷阱”实质上就是一个一个的雷区,所描述的文化现象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物,表面看起来是差不多甚至是一样的,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内涵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如果在学习语言时,仅限于语言表面的对应,那么就很容易踩到“地雷”。 一旦掉入这些 “文化陷阱”,就会导致语言休克。

“红色”在汉语中象征着喜庆、吉祥,那么英语中“see red”和“in the red”是否也象征着喜庆呢?事实上,英语中红色常常代表着血腥、危险、生气和亏损。所以,“see red”是生气、勃然大怒的意思;而“in the red”表明一个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如果想当然地忽视英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那么英语学习中就会遇到许多语言休克现象。

三、 给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文化适应理论是针对二语习得提出的理论模式,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时,必然会经历一个本土化和半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无法有效地缩短心理距离,克服语言休克,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很有可能出现洋泾浜化现象,进而阻碍学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交际。而如何帮助学生调节心理距离,缩短本土化和半本土化的时间,尽快做到去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去本土化呢?Schumann的文化适应理论和Anderson的本土化模式为我国英语教育工作者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一) 心理调适

为了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从而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交际,必要的心理调适是不可或缺的。根据Schumann的文化适应论,二语习得同文化适应一样,都要受到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制约.但是由于中国英语教学基本上与目标语群体没有直接接触,因此社会距离的影响就微乎其微。看起来问题似乎简单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缩短心理距离。根据Schumann所述,从影响心理距离的四个因素着手即可:克服语言和文化休克,选择合适动机,提高语言的自我透性。以往对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休克,怎样选择合适动机的研究较多,却对如何提高语言的自我透性谈及较少。

所谓心理调适就上要在宏观上要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语言是一个民族思维的历史积淀。了解到这一点,就不难承认英汉两种语言折射出的是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演变和思维方式。因而,在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时就能理性对待,从而减少困惑、 焦虑和恐惧等语言和文化休克现象。本土化和半本土化中对待英语输入也不会一味地朝着汉语语言系统靠拢,而是尝试着去了解英语语言系统,逐步构建起目标语语言系统,从而达到去本土化的效果。而教育工作者就需帮助英语学习者形成这种意识,在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就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概念。

(二) 跨文化知识学习

心理调适让英语学习者找到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就好比磨好了刀,接下来就要“砍柴”了。所谓“砍柴”就是一点一点地积累跨文化知识。跨文化知识至少是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

1. 英语语言学知识。语言学知识涉及语言的各种属性、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文化、语言习得等。从微观的构词法到宏观的社会语言学,语言学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构建起英语语言语法规则,形成一整套相辅相成的英语语言系统。

2.英语语言发展史。正如前面所说,每一种语言都带有历史的痕迹,英语亦然。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古英语(Old English),中世纪英语(Middle English)和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尽管85%的古英语词汇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但一些常用词汇还是保留下来。中世纪英语(11001500)时期,法语一直是英国的官方语言,成为统治阶级用语,而平民百姓说的英语被认为市低等语言。在近四百年时间里,诺曼人给英语带来了近一万的外来词,深深影响了英国人的社会和生活。英语语言在这一时期借用了较多法语中的派生词缀。当然也有一些拉丁语直接进入英语,而且多用于书面语。由于贸易的发展,还有少量的荷兰词语在这时期融入英语中。 现代英语(1500至今)时期词汇拼写开始趋向规范化,标准化,固定化,读音和拼写之间的差距扩大。另外,随着探险、殖民、以及贸易等各方面走向世界化,给现代英语带来一定的冲击。超过50种语言的外来词涌入英语,如阿拉伯语,法语,德语,荷兰语,俄语,希伯来语,西班牙语,汉语,意大利语等。另外,一些外来语仍保留了原来词语的复数形式。还有一些更保留了当时的拼写和发音。

英语语言发展史有关知识的输入使得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各种现象,譬如大量不符合英语构词法的外来词的输入等等。

3.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

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涉及对方的政治、历史、社会和文化,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了解语言背后的故事,对于揣摩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大有裨益的。此外,这类知识的补充对于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俗语、谚语的习得是很有好处的。

当然,这些跨文化知识的补充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青少年来讲,这些知识可以是循序渐进,即需即学的;而对于年龄较大、思维较成熟的成年人来讲,这些知识的补充可以是集中的、系统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 李颖.学习者“错误”的认知与思维形态研究[J].外语界,2013.

[3] 钱月琴.五颜六色辨心情――论英语中颜色词的内涵[J].职校论坛,2011.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6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TS11664),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UGS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5+2+1’卓越化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GDJG 201412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衷明华(1957―),男,江西南昌人,硕士,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小仪器中用尽可能少的试剂(常规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来进行化学实验,它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组成及新世纪化学教学改革趋势之一。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颠覆了传统教学顺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实现了知识的优化;在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大多集中在中小学,高校相对较少[1]。钠与水反应实验是高师院校化学教育专业“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教学训练素材之一[2],也是高一《化学・必修Ⅰ》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文以钠与水反应实验教学为例,报道我们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将微型实验与翻转课堂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具体做法。

一、教学理念

1.我国区域差异大,化学课本部分实验在农村中学开设的条件不一定具备;教师应训练师范生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对化学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再表现,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

2.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力军;教师应率先垂范并适当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师范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

二、教学内容

1.实验目的

(1)通过自主实验,观察钠与水反应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加深对钠活泼性的理解。

(2)通过合作讨论,进一步对钠与水反应产生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2.实验原理

2Na + 2H2O = 2NaOH + H2

微型实验装置见下图。

3.实验用品

操作台1个,套上乳胶头的具支试管1支,镊子1把,米粒大小的金属钠1块,酚酞(2g/L乙醇溶液),H2O等。

4.实验步骤和操作

在具支试管中,加入水至侧泡的中部,再加1滴酚酞试液,用胶头封住支管。用镊子把一小块米粒大的钠投入试管中,然后用肥皂液抹在其管口(抹肥皂液时,应在管口稍停留一会,有利于形成肥皂泡,并注意观察试管内的实验现象)。当试管口形成一个比较大的肥皂泡时,将点燃的火柴移近肥皂泡,能听到氢气清晰的爆鸣声。

5.注意事项

(1)钠粒取米粒大小。如果钠粒太大,生成的气体多,放出的热量多,容易产生爆炸。

(2)取钠粒时严禁用手直接接触,因为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对皮肤有腐蚀性。

(3)用剩的钠粒应放回原瓶,煤油密封保存。

6.思考与作业

(1)如何引导中学生观察认识钠的储存方式、物理性质及合理解释“钠浮在水面、溶化成小球、球四处游动、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红”等实验现象;

(2)结合中学化学课本,利用微型仪器因地制宜地对本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再表现。

三、教学实施及效果

1.教学组织

学生实验人数≤10人,实验2人一组、微型仪器2人一套。

2.教学流程(见下表)

3.教学效果观察

(1)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更强,更适合运用翻转课堂来进行教学;尤其是课前观看微视频,自主学知识点及完成学习任务单,有助于学生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

(2)微型化学实验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新实验方法,组装方便,趣味性强;只要学生一动手,实验现象就会诱发各种猜想或假设,随之进一步的取证和分析让学生体验“实验―失败―思考―再实验”直至成功的科研过程,实验室成了师生、生生探究知识的互动场所,从而有很好的知识内化效果。

(3)成果展示让学生上台讲解以及课后的小论文撰写,更是让学生兴奋不已;学生知识得到升华,个性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总之,我们将微型实验与翻转课堂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的教学才两年就受到学生的欢迎与肯定。仅“钠与水反应”这一个实验,学生就提出有价值的实验改进方案十余种,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教学参考》《广东化工》《江西化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实验改进论文12篇,如陈彩虹等人发表的《纳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马少玲等人发表的《纳与水反应的微型实验改进》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篇(7)

Chemistry featur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preliminary practice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Zhong Minghua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otal program of Chemistry featur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measures of guarantee and coordination and so on is more detailed discussed and described.

Key words: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emistry; feature specialty

专业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计划并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它直接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国家自2007年起择优建设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帮助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形成品牌。我院化学专业于2009年成为国家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下面是我们建设化学特色专业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1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是调整办学定位,强化实操技能(如图1所示)。

具体操作是以“1+2+1”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同时配合地域特色知识体系的强化、“全程教育实践+竞赛”以及学士前教育(轮流蹲组)活动的开展,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的软硬件建设,最终达成为乡镇中学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践型、创新型教师的专业建设目标。

2专业建设方案实施

2.1 主线

地方师范院校与重点师范大学在教师培养的层次规格上应有明确的分工,培养基层社会尤其是乡镇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实践型师资是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另外,教师教育是一种“双专业”教育,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应该雷同于综合性大学,应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从宏观层面调整课程结构,加重教育专业课程,制定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的“三板块”新型课程体系,拟解决师范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专业性不够强的问题;为突出师范特色,我们在教育学、心理学、中学化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基础上再增设中学化学教师教育拓展课程,如: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研究、中学化学教育技能、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与开发、中学化学试题研究与设计、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国内外中学化学教育改革动态等。

2.2 配套措施

(1)我院承担着为广东基础教育尤其是粤东乡镇中学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师资的重任。要使毕业生真正安心乡镇中学,除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区域文化课程模块外,还应在专业及基础课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强化地域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开展以区域文化为背景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及文化品性,使学生具有认同乡土、乐于奉献、勤勉朴实的良好作风。

(2)学生毕业后能否在乡镇中学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乡土情怀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较高的实操水平。具体做法是依托实验实践场地及技能竞赛平台开展“全程教育实践+竞赛”活动。“全程教育实践”是要求学生在大学4年不同阶段参加不同的教育实践,如家教、义教、三笔一话、教育调查、三下乡、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模拟教学、试讲、说课、评课、教育见习和实习等;“竞赛”是指组织各种师范技能竞赛,如中学化学知识大比拼、三笔一话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说课及试讲比赛来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这样学生就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多次反复练习的过程,不断加深对所学教育理论的理解,完成师范生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3)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应试型”的被动学习习惯,借鉴同济大学开展学士前教育(轮流蹲组)活动的做法,依托系属研究所(材料科学研究所、催化科学和技术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所、绿色化学研究所、乡村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心、环境科技咨询中心等)、博士教授科研室、近代分析化学教学重点实验室开展“轮流蹲组”活动。让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以一学期一轮换的方式,到不同的室所及中心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缘结构的教师指导,教师则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处理问题并逐渐获得自我开拓、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3 保证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加大对学生教学实践指导的力度,我们引入数位既有中学教学经历又具博士学历的高水平教师并组建乡村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一支由化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及中学优秀教师组成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求教师每年必须带教实习并参加当地中学义教,另一方面聘请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

(2)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是保证专业建设目标达成的硬件之一。我们在化学系网页上开通“在线学习中心”“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网”“师范技能竞赛网”“丁有宽教育思想网站”“邮票中的化学史”“化学论坛”等,学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3)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是保证专业建设目标达成的硬件之二。第一,我们建立了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对现开设的所有实验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基础、综合、专业研究逐层递进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从学习型向研究型角色的转换。第二,以省级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外科研项目、分析测试基金项目,将教师的科研室、近代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开放性实验室作为学生课外科研的基地。第三,新建传感技术实验室和微型化学实验室,以弥补传统实验室实验条件不足的现状,为乡镇中学化学教学引入一批现代化、定量化的实验仪器设备,为学生、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中学化学开放实验、传感技术实验、微型化学实验的平台及实用性成果。

(4)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是保证专业建设目标达成的硬件之三。我们以省级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示范中心、龙溪中学、庵埠中学、宝山中学、松昌中学、凤凰中学、凤凰华侨中学、绵德中学、高级中学等为基地,作为开展教育实习实践及教学改革研究的场所,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三笔一话”比赛、说课比赛、试讲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

3特色专业建设初见成效

我院自从申办化学本科专业以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各项配套和保证措施,注重学生实验技能和师范技能的全程训练,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学生在化学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研作品竞赛获奖84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16篇;学生实验及师范技能竞赛获奖185项,公开发表教学设计或教研论文45篇;近7年学生平均初次就业率92.69%,在乡镇中学就业人数的平均百分率为85.05%。

参考文献

篇(8)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家庭实验没有落到实处。 

一、客观原因 

1.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 

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周课时为3课时,就必修1来说共30课时,新课内容耗时最少也要10周,再加上军训、各种节假日等,基本上要16周左右才能结束新课,一学期只有20周,没有时间处理习题,所以在教学上赶进度的现象非常严重,演示实验能省就省,学生实验能不做就不做,研究实验根本无法顾及,因此,不可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2.实验室条件。 

现阶段化学研究中新的仪器和手段层出不穷,化学仪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精密化、微型化,而一些学校实验仪器配备落后,实验药品不能及时更新,存在药品缺少或过期的情况,致使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不能很好地进行。 

3.实验人员缺少。 

在大部分的学校,化学实验室一般只配一名实验员,学生实验不能完全及时进行,探究实验没有时间安排,同时,又要担心实验室和学生的安全,所以对于实验教学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4.实验员素质。 

为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要有坚强的后勤保障,要提高实验员的业务素质,要健全实验室有关账目和实验室规则,以保证化学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化学实验的正常化和高效化。 

二、主观因素 

1.学校领导不重视。 

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及评价机制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升学率至上的思想使得许多学校一味追求分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不到落实,化学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不能引起领导的重视,因此迟迟得不到解决。 

2.教师不重视。 

(1)教师倦怠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怕麻烦、怕危险、怕危害的情况,所以演示实验能不做就不做,学生实验能省就省,探究实验没时间进行,更不能顾及趣味实验和家庭实验。 

(2)不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现象和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做细致的观察,推理不严密,因而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时不全面、不到位。 

(3)不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演示得多、说得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实验,因而,学生的操作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在考试中,不认识实验仪器,不知道怎么操作的情况屡见不鲜。 

(4)不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本质搞不清楚,也就不能够完全表达实验的过程、现象、条件,以及得出的结论。在做实验报告和回答实验题目时总是会出现程序上的错误、结论上的偏差,教师不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时间长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导致高三复习中实验题得分率不高。 

三、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议 

当前,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想使中学实验教学有根本性转变,就应该本着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付诸行动,以消除弊端,创造有利因素,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1.重视演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形成概念,掌握化学知识。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规范操作,可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边讲边实验,把一些简单可行的演示实验和一些验证性的学生实验纳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比如: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不但看到了喷泉,而且看到了酚酞溶液变红,不仅验证了这一性质,而且为学习化学性质做好了铺垫,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班级人数多,现象并不明显,可见度不高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在无危险、无危害、耗时短、操作简单的情况下,可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者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比如:物质的制取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等等。 

3.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而验证性实验只能单纯地限于模仿,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造成学生实验时,不能发现问题。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实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的方法。比如:教材中有关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若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的课堂教学改为探索性实验,就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时,首先介绍实验室制取乙烯所需的药品及反应原理,通过讨论、分析,有学生自己设计制取乙烯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然后提出问题:乙烯具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启发学生根据学习过的甲烷的性质并结合课本中设计探究乙烯性质的实验,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后,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制取乙烯并实验乙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描述各实验现象,分析总结乙烯的化学性质。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要认真观察,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思考充分讨论、分析,直到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整个乙烯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就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独立操作完成,既有探究性,又有创造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严格要求,做好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可以有效地训练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偏差、实验报告。 

5.补充趣味实验,重视家庭小实验。 

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是对化学课本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开展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魔棒点灯”、“海底花园”、“鸭子长毛”等趣味实验,“粗盐提纯”、“用碱面发酵面粉做面包”、“自制甜酒”等家庭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深化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灵活有效地搞好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 

6.开放实验室。 

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趣味实验和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 

7.因地制宜。 

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现状,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者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比如:用贝壳或者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的小药瓶做反应器,等等。 

四、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任重而道远,化学实验教学任务重、困难多、牵扯面广。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07-01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而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学则是加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必由之路。

1.努力开全各种类型的化学实验

按照大纲和课本的要求所规定的实验类型主要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实验习题三种。这了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我们增加了边讲边做实验、实验复习、实验展览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即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因而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下面跟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就各种实验类型的作用及其做法,谈谈我的体会:

1.1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认识物质的外部形态。变化现象并深入认识变化的实质和变化的条件,获得新的化学知识,形成新的化学概念,同时演示实验时老师的示范操作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我们不公要努力做好课本中的所有演示实验面且还补充了许多演示实验。例如高一时在第三章硫酸的教学中补充了硫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热前后与磁铁的吸引情况;二氧化硫和硫化氢两种气体的混合;硫化氢气体依次通入氯水、碘水、浓硫酸三氯化铁溶液等。

1.2 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让学生在自己动眼、动手、动脑过程中培养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分组实验首先加强实验基本操作训练,老师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效果更明显。学生边听边动手做实验有得于新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边讲边做学生反映直观,可见度大。因为演示实验的现象有时看不清楚,面边讲边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新的概念印象深刻,记得牢学得活。同时老师本身的示范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实验能力也获得了提高,真是实现双嬴!

2.坚持进行实验考试和考查

若仅仅进行书面考试,容易助长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不良倾向,也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为此在加强实验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坚持进行实验考试,以引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更加促使学生及时掌握有关的化学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实验考试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全班统一考试基本操作技能,也可分组考试检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可用多题抽签、单独考试和先理论后试实际操作能力,也可先笔试后口试等方法。当然也可利用课堂提问或复习课进行经常性的实验考查。

3.适当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开展第二课堂,适当开展化学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的良好途径。因而化学课外活动是整个化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部分。化学课外活动的方式有:

3.1 开展专题的化学兴趣小组活动。爱好化学科的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和实际进行一些与生产生活工教材紧密结合的小实验,如制肥皂、教学用具等。

3.2 结合学生实验开展一些高难度的化学实验培训工作。比如:中和滴定、分子量的测定、制取硫酸铜的晶体等等。指导后让学生实验,再指导他们进行实验小结,以利在学生实验课时对其它学生进行指导。

3.3 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总结写小论文等。

4.开展研究性课题活动及劳技课

这几年我校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化学组响应学校的号召积极参与。我们指导进行环境卫生调查,工厂排污情况调查,废旧电池的处理情况等,送到市里参加比赛获得市里不少奖项。

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习日用化学工艺,制作教学用具,编写化学园地,并参观工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和习惯,生动活泼的劳动技术课博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许多学生都爱上了这种课。

5.结语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实记录的方法、习惯和科学态度,为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既要把化学实验惯穿于各种教学环节中,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了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

篇(10)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再鏊述了。从教化学十多年,也确实体会到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重要性。近几年来中考实行理化实验加试。从考试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操作技能较差;实验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没有什么起色;实验中能做到一丝不苟、认真观察、严格按照实验规范操作进行实验的学生寥寥无几。如此现实如何谈的上增强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

一、小城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1)化学实验教学的配制。化学实验室简陋或不够用,实验仪器、药品会出现短缺。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化和管理人员也难跟上,仪器配备很难做到人手一套,在硬件的配备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2)教师的现状 相当部分的教师强调的是实验步骤,学生要做的只是依葫芦画瓢跟着老师做,学生根本没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甚至还有老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背实验考试考的更好”。

(3)实验教学模式 当前,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课老师总是先讲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依据现成的实验步骤动几下,实验就完成了,没有给学生留出发展的空间。特别是两人合作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观察实验、不记录有关数据。没有正确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化学实验教学要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的独特作用。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级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不能仅于教材,而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学生实验和家族实验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亲身经历和体验简单的实验活动。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难度不宜太难。实验种类可丰富。如可有观察实验、探究实验实践调查。可让学生从头到尾的完成 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在完整的实验中学会科学探究方法。

三、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同样需要改变。教师对实验的指导不能“越俎代庖”,要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

(1)指导实验要循序渐进。九年级学生的实验技能普遍比较差。实验教学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人体吸入的气体探究”这节课中,收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操作比较难掌握。这种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在课堂内如果掌握不了,可在课外指导学生经常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种操作的掌握,使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中的难点得到分散,也为实验室制取气体提供了感性材料。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要做到循序渐进。

(2)指导学生实验要有度有数。任何教学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极少数“尖子生”的。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教师要根据实验课的内容的难易,时间长短等,设计出实验中需要学生完成的考题,根据学生个体能的差异分别对待,给能力强的学生多设几个问题。努力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突出少数的关系。努力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突出少数的关系努力做到花费80%的精力去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尽力创造让学生创造让学生多动手的条件,最好做到一人一组开设实验,独立分析思考。

教师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也要做到有度、有数。能估计将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但不否定实验中的“放手”让学生实验。教师要根据各实验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实验形式,在有序指导的基础上,大胆放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四、完善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还必须完善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初中的化学教学,大部分是以纸笔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必疑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

实验技能的考查,除了采用较常规的方法,如写实验报告或实验小论文之外,还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考查和记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等各方面做出综合评价。在实验人教学中,开展学生自评。学生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反思与小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面必须进行优化:优化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

上一篇: 有关会计毕业论文 下一篇: 药品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