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并购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4: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银行并购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银行并购论文

篇(1)

银行并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银行并购指发生在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并购;广义上的银行并购指所有涉及银行与银行或其他金融企业的并购。本文的银行并购是指狭义的银行并购。本文的银行并购理论主要讨论了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和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历史上,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总是紧随着银行并购实践的发生。全球银行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都推动了银行并购理论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并购近年也渐渐活跃起来,相应地,有关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相关研究也逐步活跃起来。

一、银行并购动因理论的发展

在实践中,由于银行并购存在着过高的并购失败率,使得理论界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银行并购的动机上。理论界通过对美国等许多国家大量银行并购案例的实证分析后发现,追求市场控制力、增加利润、增加股东价值、增加销售额、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分散风险、应对市场失效等经营目标的经济动机,仍然是银行并购的主要动因。

(一)第一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与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第一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发英国,逐渐扩散到欧洲大陆、美国、日本等国。在这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中,主要发生的是以减少同业间竞争程度为目的的横向兼并。随着发达国家银行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许多银行通过并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基于这一并购阶段的并购理论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目标是达到并购双方银行经营上的协同。但也有经济学家持反对意见,认为兼并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只会导致行业内的“过度集中”,导致垄断利润。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银行占有大部分的银行市场份额,这些银行将趋向“合谋”。结果银行的价格和利润将含有垄断因素。除了规模经济的解释之外,经济学家们还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主要观点是银行横向联合,将银行业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银行联合在一起可能会获得不同水平间的更有效的经营协同。银行通过并购,可以使其拥有的专属管理能力向被并购银行溢出,从而使并购双方银行的管理水平都得到提高,实现双方银行管理间的协同。

(二)第二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与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第二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八十年代达到。各国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随之明显提高,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一浪潮的前期,对银行并购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多样化经营、财务协同效应以及管理学角度出发的诸多理论。多样化经营以风险化解为立足点,认为管理者和其他雇员为了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可能会寻求多样化经营。多样化经营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实现,也可以通过兼并活动实现。在特定情况下,通过兼并达到多样化经营要优于内部发展途径。财务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有大量内部现金流和少量投资机会的银行拥有超额现金流;有较低内部现金流和大量投资机会的银行需要进行额外的融资,这两个银行的合并可能会得到较低的内部资金成本优势。另外,基于管理学理论的不断完善,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从管理学角度来解释银行并购的诸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管理者往往采用较低的投资收益率,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声誉,反映了管理者与公司股东间出现的问题。

在这一浪潮的后期,对银行并购活动的理论解释主要有q值理论和自由现金流假说。q值理论主要阐明了在不考虑资本利得税的条件下,当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的证券市场价值低于其重置资本成本时,并购将更可能发生。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要使效率及股价最大化,自由现金流就必须支付给股东,但是公司的管理层往往没有积极性向股东支付这些剩余现金流,这时只有为公司寻找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以降低管理者所控制的资源数量,从而削弱他们的权力;同时,当为额外的投资寻求新资本而进行融资时,管理层也会受到来自外部资本市场的监督,使其行为决策更符合债权人或股东的利益。因而,并购成为解决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有效工具。

(三)第三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与银行并购动因理论发展。第三次全球银行并购浪潮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第五次全球企业并购浪潮同步进行,持续至今。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全球银行业竞争的加剧,竞争的加剧又迫使世界各国普遍放松监管政策,这就给银行并购创造了较有利的银行内部压力和外部环境。跨国银行在这一次并购浪潮中成为领导力量。这一时期对并购动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并购的外部冲击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并购的发生是由于外部因素,如技术革命、全球化、政府监管的放松等变动而引起的。

二、银行并购绩效实证研究进展

银行并购绩效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业绩比较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两种方法的实证结果都表明,尽管平均来看,银行并购具有产生巨大效率收益的潜力,但银行并没有从并购行动中得到预期的令人满意的价值和表现,并购还可能导致银行收益和价值的减少。并购绩效实证的结论不能支持与银行并购迅猛发展的现实。

(一)采用业绩比较研究法相关实证研究的进展。业绩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银行并购前后的业绩以及比较合并后的银行与没有参与合并的银行的业绩来考察并购对银行绩效产生的影响。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会计操作性强,数据容易获得且很容易理解,可直接运用合并前后的数据来分析和衡量并购行为的绩效是否发生变化。然而,对财务数据的研究有几个缺陷。尽管财务数据被设计来测算实际表现,但它们在经济意义上可能不准确。财务数据主要是基于历史数字,常常忽略了现在的市场价值。而且,并购前和并购后银行绩效的变化,并购可能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其他事件在并购期间也可能发生,所以如果不能更准确地说明这些额外事件与并购相关的变化,可能导致不适当的结论。

大部分采用业绩比较研究法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获得的会计数据得出成本效率的变化,以此衡量绩效的变化。许多研究分析了通过财务变量显示的业绩变化,还有一些研究考察了银行并购前后成本和利润效率的演进,但多数研究结果却令人感到意外。虽然一些研究表明银行并购能提高银行的X效率。但相当多的研究结论是并购的潜在效率收益几乎没有实现。

(二)采用事件研究法相关实证研究的进展。事件研究法检验的是合并公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通过调整针对所有股票市场演进变化的市场模型,检验银行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综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提供了对未来合并后银行利润并购期望效应所产生的估计值。如果金融市场是有效率的,股票市场的反应应该是对并购所产生期望业绩的良好指标。该方法的支持者认为,通过考察股票市场对银行并购行为消息的反应,获得更多的是市场数据而不是会计数据,而市场数据能够更为准确地表达出两个原本独立的公司合并的价值。实际上,他们认为会计数据是不可靠的,而市场反应可以成为一个较好指标,并购双方非正常回报总和的加权价值是衡量源于并购活动总收益的恰当手段,这种度量方法能够量化那些市场认为是并购活动产生的价值创造。虽然运用事件研究法能够不受财务数据的潜在误导,对任何测算而言,市场价格研究本身是准确的,但是由于大多数研究仅仅计算并购公告期短时间的回报,而且分析仅仅基于对未实现事件的市场预期,因此也是有缺陷的。基于这种方法的研究同样也没有发现源于合并的总收益增加,就对美国银行并购的绩效研究而言,大多数研究都没有发现并购能够产生巨大价值增长。

三、中国银行业并购问题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相关研究也逐步活跃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金晓斌所著《银行并购论》(1999)从不同的角度剖析银行并购的内在本质、运行机理、绩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并购对经济的影响;孔永新的《迎接全球银行并购浪潮》(2000)收集整理了全球银行并购的经典案例,并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分析;李富有的《中外金融业并购重组论》(2001)广泛的收集了国内外金融业并购重组的案例,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金融业并购规律以及各类并购重组的原因及特点,对中国的金融业并购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构想;周林的《企业并购与金融整合》(2002)在对企业并购与整合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银行业发展及并购战略;吴韦华的《银行并购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2003)对国际银行业的并购重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讨了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客观规律,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银行并购经验为中国银行业所用;曹军的《银行并购问题研究》(2004)通过分析国际银行并购的成本和收益的实证结果,对中国银行业的并购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峰.银行并购后绩效问题研究综述.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篇(2)

当我们国家还在把并购看作是一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不文明的万恶行为时,美国已经在1893-1904年完成了它的第一次并购的狂潮。而我国直到80年代才开始了企业并购的试点工作。这十几年来,我国的企业并购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隐患。

(一)我国企业的收购、兼并大多数是在政府的干预下完成,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产权与利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政府既是行政管理,统筹决策者,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担负着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职责。因此,企业并购时往往涉及到政府的利益,通常采用行政性手段完成。这就使企业的重组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重组后的产权仍然不能得到明晰。在国外,大部分的并购活动都是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的,企业真正地投身于市场中去,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运营,政府只是起一定的扶持和保护作用,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二)企业并购的具体操作,如目标公司的选择、并购的可行性研究、并购的前期调查、资产评估、资金融通等没有规范化、专业化的金融机构帮助其计划与运营

目前主要是由国家银行参与其中。因为大多数企业的运营资金都是来自国家银行的贷款,国家银行作为其最大的债权人,往往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与经营活动;另外,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亏损状况很严重,而国有银行也随之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银行最为头疼的问题。因此,国有银行为了确保自己的债权利益,当企业并购申请成功时,往往积极参与、配合,帮助企业完成其前期调查、资产评估、价格谈判等工作,而这些工作原本应是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

在国外,大多数的并购活动都是投资银行的杰作,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起着咨询、策划与运营的作用,而在我国投资银行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了证券一级市场的承销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上,名为投资银行,实为证券承销商。

(三)有很多企业收购、兼并只是为了追赶并购的浪潮,或为了通过并购重组达到上市或者实现其短期收益等目的,而不是为了缩小成本,增加销售渠道、扩大业务收入,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以提高其在市场的竞争实力

我国企业在并购后的整合、管理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92年以来,我国企业并购风起云涌,甚至连各大院校也开始了规模的大比拼。有些企业为了达到上市圈钱的目的,不惜多方兼并,多次重组。当然也有很多企业是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或扭亏为盈的动机,但是由于其并购后的整合不佳,管理混乱,反而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问题。甚至使企业濒临倒闭或破产的境地,尤其是那些国有企业,政府为了实现它们的扭亏为盈,强行把一些负债累累的企业塞给那些良性发展的企业,使那些还能健康运行的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四)关于企业并购的法律还不健全

不完善的法律体制,使许多投机行为有空可钻。国家1997年才出台了《证券法》,而《基金法》经过六、七次的讨论,千呼万唤尚未出来;关于企业并购的法律法规除了《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里面有太多政府干预的色彩)外,仍是一片空白,对相关的交易活动难以实现充分效的约束,而且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可以对投资银行的所有业务做出具体的界定,因此企业并购作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在我国并不能得到广泛的开展。

二、确立投资银行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并购中的作用

企业收购、兼并什么样的企业,或是被什么样的企业并购,应该服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符合企业生存发展的长期利益。这就需要企业摆脱政府的干预,同时也需要一个金融机构,来为其承担咨询、策划、运营和并购后的整合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只有投资银行符合这样的条件,只有投资银行能够担当起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从宏观角度分析,政府和国有银行应该把“企业并购战略策划者”的职位让给投资银行

政府的职责应该是制定相关政策以协调各方的利益,制定各种法规以规范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并给予其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而投资银行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高智慧含量”金融机构,最了解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和问题,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的经验和先进的并购模式。作为一个咨询顾问,有能力胜任“战略策划者”这一职位,它可以避免企业盲目为了重组而重组,彻底解决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另外,投资银行是经营“企业”的企业,它应该站在比企业更高的位置来看并购的问题,从战略上来帮助企业进行总体策划,帮助企业建立资本经营机制,优化资本结构。

(二)从微观角度分析,投资银行作为财务顾问,应该帮助企业进行具体的并购活动的运作

1、投资银行作为并购企业的财务顾问,应该帮助企业物色目标企业,对物色的对象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筛选和比较,选择产业相关度合适,收购价格合理和规模相适宜的对象,作为最终的目标企业,制定收购建议书,包括收购价格、收购时间、收购条件,以及资金安排等;对目标企业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评估,和董事会成员就有关收购条件,收购方式进行磋商和讨论;编制并购的有关公告,向并购公司董事会汇报有关收购情况,并且向目标公司阐明收购的条款;利用“杠杆收购”为公司筹集足够的资金,实施并完成收购计划;进行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成功的收购、兼并目标企业只是并购成功的一半,并购后的整合工作也至关重要。

2、作为目标公司的财务顾问,投资银行应该协助董事会对收购条款进行详尽的分析,判断收购是否“公平合理”。投资银行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因素:并购企业是善意并购还是恶意并购;对方的收购价格高于还是低于企业的资产净值,收购价格是否能够反映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并购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是否会影响目标企业的股价波动;并购是否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了合理安排等。

目标企业也可能请投资银行帮助其提供策略,抵制并购企业的收购。这时,投资银行应该制定各种策略提高并购企业的并购成本,或是降低并购企业的并购收益。如提出反收购诉讼,股份回购,寻找白衣骑士等都是提高收购成本的防御措施,“皇冠上的珍珠”、“毒丸计划”等都是为了降低收购的收益,而“焦土战术”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保全策略。

篇(3)

(一)逐利性商业动机分析

这是最普遍的一类动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动机就在于利润最大化,并购作为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当然也不例外。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自由化、全球化、各国金融当局日益放松管制的背景下、金融竞争空前激烈。在追逐利润的商业冲动下,商业银行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倾向于利用并购的手段。因为通过并购,可以:

1、降低市场进入成本。竞争的加剧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规模萎缩,利润下降、迫使其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业务开拓有两条途径:一是内部发展。二是并购。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内部发展的办法。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发者难以获得优势;另一方面银行业务对技术与经验的要求甚高,而积累这种技术和经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收购一家经营目标业务的老牌金融机构更易让人接受,成本相对降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例如,德意志银行收购摩根。建富,荷兰ING集团收购LAMBERT银行,都是为了向投资银行领域扩张。

2、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般而言,银行是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并相应地裁减员工,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可能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比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据所罗门兄弟对美国50家大银行调查,从1992年—1997年,合并后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提高到1.29%。股东收益率从13.6%提高到15.9%。在获取规模效应的同时,并购也使一些相关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成为可能。商业银行成为“金融超市”创造了更多销售机会,提高了经营效率与盈利能力,达到了范围经济的效果。

3、追求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时,单纯地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的组织资本与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并购的动机就在于通过与目标机构的融合,达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三菱银行擅长于日本本土和零售业务,而东京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其国际业务和批发业务居日本各银行之首,两者的合并可以相得益彰,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

(二)化解危机性动机分析

伴随着金融竞争加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但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某家银行一旦爆发危机,很可能会诱发挤兑风潮,产生骨牌效应,冲击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化解危机有时也成为银行并购的一种动机。对于并购方而言、这一方面保护了危机银行的存款人利益,避免了因银行破产引发的金融恐慌给自身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尽管危机银行暂时失去了偿付能力,但其仍可能拥有相当可观的价值,特别是无形的“商誉”价值与传统的专业经营优势,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财富,倘若不是因为危机外部竞争者难以获得,这为并购方提供了一个商机。荷兰IMG集团对巴林银行的收购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在西方,纯粹为化解危机、维持金融秩序而由当局安排下的被动性并购并个多见,更多的是从商业银行自身商业利益出发的一种主动性投资行为,所以这种动机实质上是具有外部效应的逐利性商业动机。

(三)人个人动机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基本上都采取股份公司形式、内部人控制问题在所难免。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作为所有者的人、要面临为人(所有者)还是为已的道德选择。—般认为,从个人效用最大化角度出发,经营者都倾向于银行规模扩大,因为从中他可获得物质上与精神上更大的满足。很难测定在银行并购活动中到底渗入了多少人个人动机,但不可否认这种动机确实存在,甚至在某些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我国银行并购活动中同样存在这类动机影响,但本文对此不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我国银行业并购动机的特色与成因

我国银行业开展并购活动的历史不长,但与国际比较,并购动机特色鲜明:即以行政安排的化解危机性动机为主,自主的逐利性商业动机严重不足。无论是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有限的几次并购活动大多数不是银行的自主性投资行为,而是政府安排下的对—些经营陷入困境、资产套现能力差、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陷入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挽救。如广东发展银行收购中银信托投资公司,海南发展银行接手海南72家信用社,中国工商银行兼并海南发展银行等。并购本身不取决于这些濒临破产的机构是否符合并购方的要求,而是成为政府处理眼下金融危机、化解当前矛盾的手段。但这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化解危机性并购动机有很大区别,国外银行并购是自立,政府主要起监管功能。对于危机机构是否并购,关键在于商业银行自己衡量利益得失。而我国的这种行政安排下的并购实际上由政府动机取代了银行动机,虽然暂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它忽视了商业银行的利益。可能给并购方带来沉重的负担,甚至拖垮了并购方。它并未真正化解危机,而只是延迟了危机的爆发。如并购72家濒临倒闭的信用社后,海南发展银行也因不堪重负、经营窘困而被接管,是个很好的教训。

虽然也有少数几宗被认为具有较好商业效果的并购活动,如城市信用社合并成城市合作银行,投资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的并购重组活动,但也不难从中看到政府力量的作用。我们承认政府的适度介入可以使并购得以顺利进行,降低并购成本,但政府干预一旦过度,将妨碍一个公开公平的并购市场环境的创造,严重抑制我国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商业动机。

具体分析我国银行业并购动机特色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产权主体,必然将银行视为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载体。在稳定压倒—切的行政压力下,政府可以凭借所有者身份将自身动机强加于商业银行经营者。迫使其并购一些本该破产清算的金融机构。(2)银行经营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包括产品范围与地域范围。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允许经营证券与保险业务,对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其网点设立上也有明确的地域限制。这些限制使逐利性商业动机无从发挥。(3)各家商业银行市场定位趋同,各银行在产品种类苟目标客户的选择上严重雷同。有特色、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银行少之又少,这也使各家银行对并购兴趣不大,因为并购不能带来新的竞争优势。(4)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还处在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中。在正常情况下,实力接近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谁要吃掉谁都不容易,而有实力的四大行如果再不断运用并购手段,会使本来就竞争不足的银行业更加集中,不利于银行总体效率的提高。我国金融业今后相当长的趋势仍是鼓励竞争和限制垄断,这使政府必须在银行并购市场上起引导作用,以保证这个趋势。

三、比较分析后的启示启示一:我同银行业必须审慎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策略。我国最终将成为WTO成员国,国内金融服务领域将全面开放。国际银行业的商业化并购浪潮中涌现出来的金融巨鳄们,会很快成为我国银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何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经历了—系列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造之后,银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已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购经验,纠正在我国银行并购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当动机。

启示二:在化解危机上应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自。一家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是直接破产清算,还是有并购的价值,更多的应交由市场力量决定。要彻底据弃对有严重问题机构的政策保护,政府必须认识到将个别危机机构强制转移到商业银行身上是对长期金融稳定的损害,从根本上也不符合政府的利益。破产清算只要处理得当,并非如想象般会引起很大的金融震荡,如去年对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处理,反而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形象。

启示三:从现实的角度,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进一步强化商业化并购动机的空间。

篇(4)

1.争夺世界金融霸权作为并购动机。银行业并购的动机,包括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协同作战、优势互补;拓宽市场、加强垄断;救助不良银行、收购低价资产;或投机或避税等多种。本轮银行业的并购浪潮是从解救危机中的银行开始,如1992年太阳神户与三井银行并成樱花银行、1995年荷兰国际银行与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对英国巴林银行的共同收购。中期的并购以协同作战、优势互补为主,如1998年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同年美洲银行与费城国民银行的合并。到了近期,并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全球金融霸主地位。2004年1月,美国JP摩根大通银行宣布将以58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银行,两者合并后1.13万亿的资产将逼近全球第一的花旗集团。其他银行实力不足以做世界老大,也要做地区龙头,如北欧几家银行的合并即是如此。

2.强强联合作为并购主体。一般认为,银行具有规模递增性质,规模巨大的银行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并且能增强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在这次并购浪潮中,并购主体由过去的弱弱合并和以强吞弱逐步转向强强联手,打造了一个个超级航空母舰。如1995年,美国化学银行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其核心资本达200亿美元,总资产超过3000亿美元;1996年,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后的核心资本达到278亿美元,总资产达到7030亿美元;在欧洲,1997年瑞士信贷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宣布合并,合并后成立的瑞士联合银行拥有6700亿美元的资产,直接挑战德意志银行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在2000年7月统计的全球最大的20家银行中,有12家是自1997年以来通过并购方式扩充规模的。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大银行的合并不仅仅是业务规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并且反映了21世纪世界银行业竞争格局的战略调整态势。

3.合并是银行业并购的最主要形式。银行业并购如同企业并购,有多种类型,以大类来看,可以分为收购与合并两种;按兼并双方所属行业,可以分为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及混合兼并;按适应法律及纳税处理的不同,又可分为资产收购、股票交换、388交易及A、B、C三类重组。本轮银行业并购,最新的并购方式还涉及如资产收购、法定兼并、子公司兼并、338交易及股票收购等多种类型,如第一劝业、富士及兴业的合并成立瑞穗,德意志、德累斯顿合并成德意志德累斯顿(将来的名称叫做新德意志),其他案例也是如此。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最新的合并全部是强强联合,谁也吞不下谁;二是合并的目的主要是规模扩张,名份问题不是合并考虑的重点;三是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并购,牵涉的法律问题较少。

4.并购的领域不断拓宽。20世纪以来银行业一直都存在着分业和混业的争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国实行分业制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采取了谨慎的分业制。但是,经济的发展使金融自由化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随着WTO的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各国为提高本国银行业的竞争力,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挑战,都对银行兼并持宽容态度。早期的银行跨国并购一般是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并购,而近年来的银行跨国并购往往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之间的混业并购、实现银行业务全能化。如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的经营范围涵盖了银行存贷、消费者融资、信用卡、投资银行、证券经营、资产管理、地产保险及人寿保险等业务,而2000年9月美国大通银行收购美国J.P摩根银行更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间典型的跨业强强联合,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客户资源,优势互补。

5.并购策略由过去的恶意并购、强制并购为主转向主动合作和自然并购。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银行并购浪潮一改过去依托市场进行血腥吞并,在并购和反并购大战中进行搏杀的做法,更多地采取出于战略动机开展的战略联盟,这种并购不是以一方战胜另一方为主要特征,而是强调主动接触、充分酝酿、积极协商、认真筹备,强调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银行间的战略联盟,一方面可以避免龙虎相斗、两败俱伤,造成不必要的利益损失和市场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分担成本与风险,集中资源优势,增强资产与业务品种的联系和契合力,将同类竞争演变为局部的内部联合。[1]

6.跨国并购越来越多。在这一轮银行业的并购浪潮中,由于全球金融国际化、一体化的推动,以及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并购的跨度由过去以国内并购为主逐步走向跨国并购。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新闻公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跨国并购趋势明显。如1997年瑞士的苏黎士集团收购英美烟草集团的金融服务部门,1998年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2000年3月,芬兰与瑞典的合资银行梅里塔—北方银行和丹麦第二大银行—丹麦联合银行宣布合并,组建北欧最大的银行,合并后的新银行集团总资产为1700亿美元,拥有芬兰40%、丹麦25%、瑞士20%和挪威20%的市场份额。2004年5月,苏格兰皇家银行宣布以105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银行。2005年1月10日,渣打银行宣布以3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韩国第一银行,而汇丰集团则在这场争夺战中失利。2005年6月12日,意大利最大的银行联合信贷银行与德国第二大银行裕宝银行达成收购协议,联合信贷银行将以151亿欧元收购裕宝银行,这是欧洲银行业有史以来最大一宗跨国银行并购交易,此次并购将缔造一个业务范围覆盖东西欧的银行业新巨头。

7.并购重组的网络化初露端倪。网上银行将成为未来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也将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活跃的并购动向。1999年以网上股票买卖服务闻名的E-TRADE公司收购了网上银行服务商TELE-BANC,使该公司可在网上提供全面的投资银行服务,此举对传统银行业构成了新的挑战。莱斯TSB在西班牙成立网上银行,销售银行产品、提供服务,并计划扩展至其他国家。西班牙的第二大银行通过并购英国的网上银行FIRST-E进入英国。发展或收购网上银行的成本虽高,但低于并购实体银行,从而成为银行业跨境拓展的新方式。[2]

二、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动因

1.金融自由化浪潮和合业经营之势是银行业并购的基本外因。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顾客对多样化和综合的需要不断增加。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全面展开,政府放松了对金融领域特别是银行业的管制,打破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制订了新的推动金融自由化的法律。1986年英国伦敦金融城的“大爆价”标志着分业模式在英国名存实亡。1987年,加拿大取消了银行和证券业务分离制。1992年开始执行的《欧洲第二号银行指令》促使更多的欧洲国家走向综合模式之路。1999年11月4日,美国参众两院废除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勒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诞生结束了分业模式在美的历史。金融自由化从观念变革到政策调整,以及政府对银行业管制的放松,迎合了当代金融发展的需求,也为银行业跨国并购创造了外部环境。

2.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成为银行业并购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全球金融竞争需要银行获得和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银行业的应用,银行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迅猛,为银行获得和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银行业进入电脑化和自动化时代,为银行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力提供了保证,为金融业的并购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3.企业并购推动了金融业并购。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并购猛增——波音和麦道、奔驰和克莱斯勒、埃克森和美孚、英国石油和美国石油等巨型并购层出不穷。产业界并购加快了国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重组与整合,经济实力的消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金融资本的配置格局,小银行无法满足大企业对巨额资金的需求。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依存、互相推动的特性客观上要求金融业进行配套性调整,产业界并购促进了金融业并购。

4.政府为并购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为增强本国金融机构在全球的竞争力,一些国家的政府不仅修订法律,而且积极出台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扶持银行并购。如在日本的银行并购过程中,为处理好不良债权问题,日本政府注入公共基金,支持银行并购。另外,一些政府还采取措施,避免外国金融机构并购本国金融机构。

5.银行为了扩大规模,争夺市场。银行所经营产品的同质性--货币和现代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使得银行规模越大就越有竞争优势,越可以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越容易赢得顾客信任。无疑,并购是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最便捷途径。

6.扬长避短,通过互补协同加强竞争力。银行并购经过整合资源后能够为银行带来一个潜在的收益增量,这主要是由于管理效率提高或某种形式上的协同效应所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性互补,实现跨地区的业务联合,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即是一例;二是业务性互补,实现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联合,如花旗银行和旅行者公司合并后,相互利用对方的客户基础、经销渠道,通过交叉销售扩大销售网络,增加销售额;三是恃强吞弱,乘一些银行经营效益差之机,大银行主动兼并,如荷兰银行收购英国巴林银行即是前者趁后者出现危机时而扩张地盘的。

7.减少金融风险。目前,商业银行业务除了面临传统的三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市场迅速发展,银行从事的远期交易、期权交易、互换交易、股票指数交易大量增加。这些金融衍生商品,是银行的表外业务,交易风险很大。1996年,有两例著名的并购是由于风险所致。其一,巴林银行因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亏损导致破产,被国际荷兰银行集团所兼并;其二,日本大和银行由于在美国国债交易受挫,引起巨额亏损与住友银行合并。为了应付类似的风险,要求银行有更多的风险储备金。银行业的并购,某种程度上看正是适应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

8.突破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实现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尽管全面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是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必然趋势,但目前,一些国家金融服务贸易壁垒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原因在于:一是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金融风险的危害性,使得各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都持谨慎态度。二是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往往会削弱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然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为了保护本国的金融机构,一国通常采取壁垒措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银行跨国并购方式,兼并或收购目标国的银行分支机构,就可以突破壁垒,较快地进入国外金融市场,实现跨国发展海外业务的目的。

三、国际银行业并购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1.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这是国有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前提,也是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应对外资银行全面挑战的战略选择。从目前来看,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从改革产权制度入手,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单一的现状,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和金融企业的特点运作经营。[3]

2.推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并购重组,培育国际化大银行。当前,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仅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但与国际银行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故应通过扩充资本实力,以国际并购和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适当增大分支机构地理范围,扩大服务领域,增强其跨国经营能力。同时,中国银行还可考虑在重点地区,并购城市商业银行,弥补人民币业务方面的相对不足。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全国最大的银行在巩固国内现有市场的同时,也应通过适当形式,拓宽海外金融市场,逐步发展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银行。

3.推动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兼并重组,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增强其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入WTO后,国内金融竞争形势加剧,地方政府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保护减弱,前一时期股份制银行积累的风险开始显现,部分银行可能会出现支付风险,而国有银行对股份制银行的网点和规模基本没有兴趣,因此并购行为主要发生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拥有较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模适中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发展银行可能会成为并购的主体,而近年发展较为缓慢的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被并购的目标。

4.健全银行业并购及市场退出的法律。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项金融法律规范金融并购行为,有关银行并购的法律只零散地出现在《商业银行法》、《破产法》的条文中,如《商业银行法》只规定人民银行可以对已经或可能发生信用危机的商业银行实行接管,而并未对商业银行间的并购活动作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对此,我国应按照《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银行有效监管核心原则》的要求,尽快制定银行并购法律,对并购的形式和程序、权利和义务、资产评估权的归属、从业人员的有关法律、风险管理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减少由于法律的真空而产生的银行并购负效应。

5.完善社会保障。银行并购必然会造成机构的削减和失业人员的增加,所以必须要有完善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作后盾,否则银行并购就难以进行。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医疗保障制度等内容。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及企业都在进行减员增效的改革,失业压力大,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再就业工程,同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我国银行业并购提供必须的社会经济支持条件。

6.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银行业并购过程涉及到资产、资信以及投资项目评估等许多问题。为了积极推进我国银行业并购的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类中介机构,在技术、信息、经验等方面为银行的新一轮并购提供更好的服务。[4]一是建立和完善各类中介机构、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担保机构等中介机构。二是投资银行作为资本提供者和资本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在金融并购和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过程中发展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将现有的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改造发展为高效率的投资银行,可以为银行业并购提供更具效能的资本运营服务,既可以在战略上作为专业性顾问进行金融并购总体的规划,又可以在战术上策划企业并购,提供融资安排,开展资本经营,维护金融并购的公正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三是制定法律法规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性市场中介机构。

7.逐步放松专业银行制,推动全能银行制,顺应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专业银行制与全能银行制的争论由来以久,但近期各国的金融自由化及银行业的并购都说明全能银行制已占据上风。全能银行的好处在于:潜在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吸收更多的客户,获得竞争优势;使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最小化;银行可以充分挖掘银行营销网络、信息网络资源的潜力;分散风险增加效益。[5]由专业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是本轮银行业并购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经过此轮并购重组的国际银行业,已是业务多元化、全球化的全能银行占主导地位,将给相对僵化的中国的专业银行制带来极大的冲击。

篇(5)

 

自2006年以来,受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浪潮以及中国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相关的跨国并购事件中,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外资银行的事件不断出现。中资银行在跨国并购的市场选择和进入方式上,出于维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所需的资源供应、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应对新形势下国家产业竞争的需要,正在配合农业、资源行业、制造业、TMT行业和服务行业“走出去”的战略,着力向业务国际化和综合化的全能大银行迈进。[①]

传统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国内,同国际经营效率较好的商业银行相比,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少,与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40%以上的国外商业银行相差甚远。[②]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上市后的盈利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正在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次数达到了14次。其中,4次在2006年之前,而且并购的都是香港地区的金融机构。这是因为香港是辐射亚洲一个较好的基点,中国的银行业对亚洲经济和市场是比较熟悉的,在国家文化上相似点也很多,地缘关系上也更为接近,对于并购后的管理是非常便利的。10次发生2006年以后,并购地区已经扩张到了东南亚、美洲和非洲地区,并购的金额也在日益增加。

表1:中国商业银行历年跨国并购统计

 

时间

购并内容

1998

工商银行与香港东亚银行共同收购国民西敏银行下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组建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

2000.7

工商银行以1.8亿港币收购香港友联银行,改建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

2002.2

中国建设银行收购香港建新银行。

2003.12

工银亚洲收购了比利时富通集团在香港的华比富通银行。

2006.8

中国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持有的美国银行(亚洲) 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

2006.12.

中国工商银行买入印尼的哈利姆(Halim)银行90%股权。

2006.12.

中国银行斥资9.65亿美元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份。

2007.8

工商银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股份。

2007.10

民生银行出资3.2亿美元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9.9%的股权。

2007.11

工商银行宣布以约54.6亿美元价格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

2007.11

工商银行收购印尼哈里姆银行后成立的工银印尼正式成立。

2008.1

工商银行45.5亿港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股份。

2008.9

篇(6)

 

 

一、银行国际化两种路径的简单介绍 

(一)新建投资 

跨国银行新建投资是指一国银行根据具体情况在另一国设立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机构,如行、分行等机构组织形式。在新银行中,外国投资者可以以全部股权参与,即设立独资银行;也可以以部分股权参与,即设立合资银行。 

(二)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国银行为获取对另一国某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地收购该银行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的市场行为。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跨国并购的渠道包括发起收购的银行直接向国外目标银行投资,也包括通过在外国的子公司、分行进行并购活动。 

 

二、两种路径各自的优势分析 

(一)新建投资的优势 

1.新建投资使银行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权。新建投资在投资规模、投资地点的选择上受外界的干扰较少, 拥有较大的主动权和灵活性,能使跨国银行在较大的程度上把握投资的风险。而跨国并购则不同,要受被并购银行自身条件的限制。 

2.新建投资的成功率要高。经验数据表明,通过新建投资的方式创建子公司的成功率要大大高于通过并购方式而设立子公司的成功率,银行也同样。因为投资新建的银行是母行的附属机构,比较容易控制,所以成功率相对较高。而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国际化银行与目标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国际化银行很难对目标银行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从而使其难以找到合适的价位;而且被并购银行原有的管理制度可能不适合收购方,收购方在对此加以改造时,可能遭到习惯于原有管理体制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抵制。一次并购活动大致由三个阶段组成:准备与设计、谈判与实施、整合,任一阶段没处理好都可能导致并购失败。 

(二)跨国并购的优势 

1.跨国并购可以使银行迅速进入并占领东道国市场,实现快速扩张。通过并购,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银行的原有客户和市场基础,快速适应东道国市场,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的外部扩张。而新建投资只能依靠自己开辟市场,而且对东道国银行监管法制及政策的把握能力也有限,所以不利于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2.跨国并购可以突破机构设立和业务范围的限制。 

现在许多国家、地区对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都采取严格的审查和限制措施,对新开设的外资银行分行的业务范围也有很多限制。通过并购,可以规避政策障碍,绕开这些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快速进入东道国市场。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尤其是某些国际金融中心如香港、伦敦的金融机构已经趋于饱和,外国银行开设分支机构的数量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并购是最好的选择。 

3.跨国并购可以实现竞争优势的转移。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时,单纯的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的组织资本与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这时,通过并购与目标机构融合,可以实现转移竞争优势的目的。而且这种转移可能是双向的,会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当银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市场时,这种竞争优势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的选择 

(一)根据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选择进入方式 

跨国银行如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可以优先考虑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中国银行是最早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银行, 目前在亚、欧、澳、非、南美、北美六大洲均设有分支机构, 建立起了全球布局的金融服务网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优势和国际经验的大银行,可以优先考虑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向海外扩张。工行、建行、农行和交通银行在国内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和组织管理优势但缺乏国际经验, 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向海外扩张并不具备优势, 要根据东道国情况灵活采用两种方式。 

而对于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可以采用并购的方式。通过并购设立子银行是弱势银行进入和拓展发达国家市场的有效途径。采用并购方式可以节省新建投资的开办费用, 缩短从开办到盈利的时间,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目标银行的原有市场影响力、信誉、客户基础、营销网络以及长期以来构建的完整的运作制度和人才体系,迅速打开地区市场,拓展业务网络, 减少新建投资可能带来的经营失败风险,克服弱势银行难以赢得市场信任和客户资源的困难。 

(二)考虑东道国市场情况。 

1.考虑东道国政府对跨国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以及监管当局对两种方式进入的不同政策。一般来说, 在东道国对外国银行的市场准入有严格限制的国家倾向于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以避开东道国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法律条例的限制, 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从东道国监管当局对两种进入方式的不同政策看, 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等国鼓励银行并购, 以加速银行业集中, 促成经济规模化发展, 在这些国家, 最好选择以并购的方式进入。 

2.考虑东道国市场与本国市场的文化差异。如果两国市场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则跨国并购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通过跨国并购,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银行的原有客户和市场基础,快速适应东道国市场,以较低成本实现快速的外部扩张。 

3.东道国银行的市场集中程度。当东道国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低时,竞争压力小,可以直接新设机构,避免并购带来的组织学习成本,获得更高的知识传递效率。相反,在一个集中度高的市场中, 一般倾向于采用并购的方式进入, 因为当有新银行进入时,原有的市场在位者往往会做出激烈反应, 以维护他们的市场影响力,采取并购方式可以避免这种摩擦。 

(三)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方式选择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是成本问题。可以用托宾的理论解释:q=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的重置成本当q

 

参考文献 

[1]慕刘伟,国际投融资理论与实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英)斯蒂芬,戴维斯,银行并购:经验与教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薛求知,杨飞,跨国银行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马文科,林之诊,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理性选择,金融时报2003,5(12) 

篇(7)

引言

并购,英文是mergers and acquisitions,为兼并与收购,在我国这个并购一词是广义的,包括企业重组、股权换购等,所以在WIND数据库中的并购事件仅仅2010年就有一千多起,这也说明我国的并购活动很活跃。很多文献都对企业并购交易的短期价值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一致认为目标公司的股东可以获得的正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根据时段和交易类型的不同大约在15%到40%之间,而竞标企业的异常收益率接近于0,甚至可能为负,那么竞标企业如此热衷于并购,肯定有其有利的一面。已经有很多学说对企业并购的动机进行了解释,如市场力理论认为新设合并有利于寡头垄断利益的产生,理论认为并购通过免去不称职经理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者,并购也许正是经理们出于过分自信或追逐权力的动机而做出不明智收购的一种表现,而效率理论认为兼并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规模或协同效应。本文就回顾一下关于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的研究,尤其国内的研究。

一、协同效应的概念

协同效应是系统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企业在战略管理的支配下,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功能耦合而成的企业整体超出企业各部门的功能之和。并购中的协同效应,由学者H・伊格尔・安索夫(H・Igor・Ansoff)第一次提出,他将其定义为合并后的企业的经营表现超过原分散的企业的经营表现之和。安索夫对协同的解释强调经济学的含义,即通过合并取得的有形与无形的潜在利益,这种利益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就是成功的并购企业必须是通过人力、设备、资金、知识、技能、关系、品牌等资源的共享来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分散市场风险以及实现规模效益等。Waston教授在将协同效应定义为的更加具体,将其分为管理、被更加具体的定义在经营、管理和财务协同效应三方面。协同效应被认为主要表现在效率的改进上,因此并购活动可以通过提高单个企业的效率进而影响全社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

对于协同效应的计算与实证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一定的时间窗内股东异常收益为基础来计算并进行相关分析;另一种是通过对两公司合并以后的经营业绩改变来评估协同效应的大小。Bradley等人(1988)在异常收益的基础上计算协同效应,并分析协同效应在目标公司股东与收购公司股东之间的划分,最终得出结论,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的股东都实现了显著的正的异常收益,但大部分为目标公司获得;随着时间的增长,目标公司的股东收益从18.92%增长至35.34%。相反,收购公司股东的收益却随之减少,从4.09%降低到-2.93%,事实上,有一段时间收购公司的异常收益显著为负。Healy等人(1992)选取了1979~1984年发生的最大的50次并购交易为样本,以并购后的经营现金流为因变量,并购前的现金流为自变量,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为并购前的现金流的系数为0.37,常数项为2.8%,表示由并购引起的现金流增长为2.8%,这也说明并购引起的协同效应为正。

由于以CAR为基础计算的协同效应依赖于市场的有效性,对于我国来说,其可行性不是那么的完善,而后者基于经营业绩来评价比较可行,这也是从长期来衡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分别从管理协同、财务协同、经营协同三方面来关注协同效应的来源与实现。

二、管理协同效应

管理协同效应,是指在剩余管理能力可以转移的条件下,任意两个管理能力不等的公司进行并购,那么并购之后的公司绩效将会受益于其中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公司的影响,从而合并后的公司整体绩效将会高于两个单独部分的相加之和。赵琳、王湛(2001)认为管理能力的转移可以使管理能力相对缺乏的企业得到有效的管理资源补充,提高其资产的管理效率。对于管理能力过剩的企业来说,所转移的只是过剩的管理能力从而并不会降低其资产的管理效益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整个企业集团(即合并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必然会提高。如果将这种效应进一步扩大化,则对社会总体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也是极为有意义的。张丽芬(2007)认为管理能力的转移扩散形成的管理协同效应是混合并购动因,她从人力资本的扩散、战略、文化、结构四方面来说明混合并购中管理能力的转移路径。企业并购所发生的成本包括并购溢价、整合成本和前期交易成本,在企业并购完成后,该项并购是否成功,取决于其整合是否成功,包括企业文化的融合、人力资本的安置以及组织架构的有效融合。张丽芬以华润集团的混合并购为例,指出了导致其陷入困境的几个原因:集团战略模糊;企业架构紊乱;人力资本稀缺。而这些也正是一些公司在混合并购时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王新磊、张媛(2007)认为管理协同效应包含管理能力的转移、新的管理资源的衍生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组织经验和组织资本是影响企业管理能力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在合并后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实现管理资源的转移和衍生。而人力资源实现整合很大一部分依靠两企业文化的整合。曾经惠普收购康柏时,其总裁将两公司的文化整合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做。否则,当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发生巨大变化时也许会离职,尤其是具有核心知识的员工,这对协同效应的实现是很大的阻碍。徐向真(2008)提出了企业并购文化协同的实施框架,从选取合适的目标企业开始,在合并后选取恰当的文化整合方式,以及加强沟通与制定稳定的人力资源政策,最后对并购后文化的制度化,是从输入、资源、控制、输出这样的程序性的角度来阐述文化整合的问题,但同时企业中所面临的真正问题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并购活动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方面的各种收益,这些收益的取得不是由于经营活动提高效率而取得的,而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原则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现金流量上的收益。Lewllem(1971)最早提出了共保(Co-insuranee)概念,即通过复合式并购成为集团,企业倒闭的风险大大降低,债权人预期债务人会有较充足的资金偿还利息,愿意提供较低借款利息的资金,使公司的筹资成本下降,权益价值提升。Stepleton(1982)认为成立集团可使公司债务得到更安全的保障,举债能力将大于之前各独立公司举债量的总和,且债务利息可以避税,使负债资金成本比权益资金成本低。Kitching研究发现,因为财务资源在所有企业功能领域中最少受人为因素干扰,也较好管理,因此财务合作最容易产生协同效应,且可能获得最大的回报。

收购企业所在行业的需求的增长速度低于整个经济平均的行业增长速度。企业的内部资金流量可能会超过其所在行业中目前存在的投资机会的需要,而被收购企业所在行业的预期需求增长则需要更多的投资。因此纯粹的混合兼并代表了一种重新分配资本的过程。财务协同效应还包括新公司在开办费、证券发行与交易成本等方面的规模经济。许明波(1997)认为财务协同效应的产生基于以下三点:(1)由于股票价值的低估而导致未来更高的现金流量,也就是通过合并会使企业原有的资源效应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提高效益;(2)合理避税会减缓企业的现金流出量,这主要是通过并购时采用可转换债券可将利息抵税,也可以是目标公司亏损较大,这样可以税款的亏损递延;(3)预期效应可增加股东财富,但这也只是短期的效应。陆玉明(1999)认为财务协同效应还来源于资金成本的降低,当某个行业里极具发展潜力的公司缺少资金发展困难时,被资金充裕的公司兼并就可以为其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来继续发展。向荣,夏新平(2003)认为财务协同效应只发生在纯粹的混合兼并里,并购方为了获得被并购方所在行业中的投资机会而进行的兼并行为。他们从协同效应的计算出发,以预期现金流增量来衡量协同效应的大小,进而将其归结到四个方面:营业收入的增加、产品成本的降低、税负削减和资本需求的减少。认为只有当双方的资金量差异较大时,财务效应会较显著。

四、经营协同效应

经营协同效应指并购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变化及效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收益,如销售收入增加或成本节约,突出体现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王宏利、周县华(2003)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企业合并产生经营协同效应尤其是规模效应的原理,并利用贴现现金流量方法来进行经营协同效应评估,其实就是利用贴现现金流量方法来评估合并前两公司各自的价值与合并后两公司总价值,将两者进行比较,其差额为协同效应。夏燕菊(2007)从经营协同效应的角度来分析了国美店并购永乐电器,其旨在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规模效应,进而降低企业开店费用、广告费用等成本,使企业在竞争中占优势地位。

朱小军(2009)分析了商业银行与保险行业、投资银行之间的并购的经营协同效应,从国外与国内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就具有了商业银行特有的特点,可以节约成本,银行与保险相互支持,充分体现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妥善均衡银保双方的利益。如平安集团就包括银行、保险、投资三大板块业务,对于客户来说就可在这一家企业同时享受到储蓄、保险和投资咨询的服务,节约了公司与用户的成本,提高了客户满意度。文中通过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等五家银行的各自综合经营的协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五家银行均不同程度获得了协同效应,主要来自规模经济,仍需从自身条件入手,合理控制信贷规模,以使协同效应发挥到最大。

总结

从以上关于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可以发现,大部分理论仍是国外已有的,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角度:并购的方式,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协同效应的分类,即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协同效应的计算,本文对这个方向没有进行综述,是因为已有两篇比较经典的文献对协同效应的计算方法进行的详细回顾。管理协同效应都是从双方管理能力的转移得到的,要使管理协同效应发挥到最大,需要并购前对目标企业进行很好的选择,并购以后两者必须从文化、组织上进行融合。但最难的也就是在并购完成后两公司之间如何去粗取精,如何将双方员工合理安置,尤其是那些具备核心能力的员工等等,有很多失败的案例,都是由于后续工作没有做好,而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由于横向并购与纵向并购中专业管理能力的协同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很多文章着重研究混合并购的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基本是从避税、资金成本的减少、并购预期收益等方面得到,经营协同效应一般是从规模经济中得到。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种效应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每一种效应的得到都是可以看出其他效应的存在。

本文认为企业并购中的协同效应要发挥到最大,首先要选好并购目标,企业是战略并购而非只是为了得到并购后的那部分股票差价。其次是规范企业的组织架构与制度,一个组织成功与否,其制度的好坏其关键作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制度在其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有很多民营企业在规模扩大到一定阶段时就面临了很大的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制度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大进行完善,就出现了很多人为的、制度上的漏洞。所以,企业在通过并购扩大规模时,不仅要获得规模效应,更重要的是更新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流失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并进而形成更大竞争力。再次,形成良性的企业文化,并将之逐渐推广到后来合并的企业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的纽带,一个企业的文化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活力,如何建立一套大家都认同的企业文化并将之付诸实施,这是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的一点。

参考文献:

[1]H.Igor Ansoff,Corporate Strategy.An Analytie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M].New York:McGraw-Hill,1965.

[2]Bradley,M.,Anand Desai,E.Han Kim.Synergistic Gains from Corporate Acquisitions and their Division Between the Stockholders of Target and Acquiring Firm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1.

[3]Healy M.Paul,Krishna G.Palepu,Richard S.Ruback.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2,21.

[4]朱宝宪,吴亚军.并购协同效应的计算[J].北京交通大学报,2004,9.

[5]许明波.试论企业兼并的财务协同效应[J].四川会计,1997,7.

[6]陆玉明.论企业兼并中的协同效应[J].中国软科学,1999,2.

[7]王宏利,周县华.企业并购中的经营协同效应与其价值的评估[J].2003,7.

[8]董权宇.并购协同效应与溢价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

[9]夏燕菊.从经营协同效应看国美和永乐的扩张型并购[J].商业文化,2007,4.

篇(8)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1.效率的动因

效率理论认为并购活动能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增加社会福利。途径有两条:第一,规模经济。一般认为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该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谋求平均成本的下降。此外,合并还可带来“协同效益-即所谓的“2+2>4“效益。这种合并使合并后企业所增加的效率超过了其各个组成部分增加效率的总和。协同效益可从互补性活动的联合中产生。第二管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企业间管理效率的高低成为并购的主要动力。当A公司的管理效率优于B公司时A B两公司合并能提高B公司效率。这一命题隐含的前提是并购公司确能改善目标公司的效率即并购公司有多余的资源和能力投入到对目标公司的管理中。此理论有两个前提条件:(1)并购公司有剩余管理资源(2旧标公司的非效率管理可由外部管理人介入而得以改善。

2多角化经营的动因

理论上认为一个企业处在某一行业的时间越长其承受的风险压力越大。由于同业间竞争越发激烈产品的存在周期越发缩短。替代产品的不断出现使得企业必须关注新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发展.机会成熟时.果断进行多角化经营。实施多角化经营可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新建项目来进行多角化经营,二是通过并购的途径进入其他行业和市场。通过新建项目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掌握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技术.但投入产出的时间效应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更新换代往往使这一方式代价较大因此众多企业多是通过并购途径来达到多角化经营的目的。

3.问题及管理主义的动因

问题是詹森和梅克林在197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在过程中由于存在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不确定性等因素因而产生了成本。这些成本有:所有者与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人监督与控制成本.限定人执行最佳或次佳决策所需的额外成本‘剥夺求偿损失。并购在问题存在的情况下‘有以下几种动因:(1)并购是为了降低成本。在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决策的拟定与执行是经营者的职权而决策的评估和控制由所有者管理‘这种互相分离的内部机制设计可解决问题。而并购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个外部机制。(2)经理论。莫勒1969年提出假设‘认为人的报酬由公司规模决定。因此人有动机使公司规模扩大‘而接受较低的投资利润率‘并借并购来增加收入和提高职业保障程度。(3)自由现金流量说。自由现金流量指公司的现金在支付所有净现值为正的投资计划后所剩余的现金量它有利于减少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参与企业并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有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发挥资本的自然属性,充分利用资本增值的各种途径和方式r通过具体的组织、谋划和运作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才能使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实现专业结构的升级.获得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这一点从宏观上讲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微观上说是国有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因而面临重重困难和障碍如企业体制、税收体制、金融体制及政府人事制度等。

投资银行作为现代经济中知识、信息、人才、技术高度密集型的专业化咨询产业最了解社会资源的配置规律和生产力宏观布局的要求了解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也最了解目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和问题它是资产重组总体规划的幕后策划师。企业资产重组涉及到企业的制度创新、资产评估、法律关系理顺、资产转移方式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嫁接、资产剥离与处置、债务重组、甚至职工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些方面都需要根据具体对象实施专业化运作投资银行就是资产重组战术运用的行家里手可以大幅度降低重组成本,提高重组效率。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没有投资银行的参与.并购重组很难成功或业务本身的层次和效率难以提高。在美国历史上的几次并购浪潮中投资银行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并购总体策划、融资工具的创立到并购方案的实施都体现了投资银行家的智慧结晶。投资银行对并购活动的参与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和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

三、发展和完善我国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作用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

应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落实政府和企业各自拥有的出资人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及其相应的责、权、利,分离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职能,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并购,而是由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或部门代表国家以出资者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主决策的经营主体。同时分批.分阶段.分渠道.有步骤地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问题。

2.实现由券商向投资银行的过渡

在我国,现在有很多具有某些投资银行功能的券商如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它们主要从事低级的证券业务‘虽然积累了部分股份改组的经验但只是简单的证券中介机构与从事收购、兼并、重组等高层次挑战性业务的投资银行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还比较落后‘特别是这些机构尚未开展企业并购业务也未设立专门负责企业并购活动的部门。因此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培养和训练这方面的专家逐步使投资银行成为企业并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推动者‘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并购业与国际接轨。

3.健全与投资银行发展及资产重组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应尽快对投资银行的设立标准、设立程序、业务范围、基本经营规则、分立合并、财务会计、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事项做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并出台《投资银行法》、《投资顾问法》等相关法律。通过立法‘明确投资银行在中国的地位。由于资产重组业务对股票价格影响很大为了防止因资产重组引起股票二级市场价格波动和影响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的贯彻应制定相关法律建筑一道”防火墙’‘以保障普通投资者的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同时也对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与补充加快法制建设。

4投资银行应开拓资产重组业务同时要有明确的定位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发行规模将不断缩小,发行业务将逐步萎缩。而资产重组业务将随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日益增多。今后,投资银行的竞争就集中反映在资产重组市场上。我国经济要实现根本性改变,搞活国有经济资产重组作为结构调整的一种重要方式‘拥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国的投资银行应将资产重组作为业务开拓的重点。投资银行还可在融资安排、企业定价和企业整合等方面进行业务创新提高竞争实力。

投资银行应有自己的策略定位‘应体现自身的特色。综观国外著名的投资银行均有自己的定位。如所罗门兄弟的策略定位是产品多角化程度高顾客专业知识程度高’‘高盛公司则以研究能力和承销见长,摩根·斯坦利公司的定位是”产品多角化程度高顾客专业知识中等“,而莱曼兄弟公司以并购业务见长。目前国内的证券公司只注重承销‘而忽视市场研究能力和企业的改制、重组。就承销而言投资银行是只赚不赔的。而从长远来考虑投资银行应为企业提供”套餐式”金融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更重要的是扮演专业性的财务咨询顾问的角色。

篇(9)

一、我国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企业并购是投资银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业务,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是指投资银行为协助企业进行合并与收购而展开的一系列融资服务活动。

(一)投资银行可以帮助企业并购更有效率地完成

对于各国企业并购的程序与形式,并购的各种谈判,各种并购方式的优劣,并购的法律、法规,政府行为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等专业知识,企业一般是不具备的,而投资银行的财务顾问及专家一般都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因此,并购企业有必要取得投资银行的帮助,以便对并购交易进行全面的策划。同时,投资银行~‘般具有丰富的融资经验和广泛的金融网络,而企业并购通常涉及的金额较大,仅靠并购企业白有资金往往难以完成大型并购交易。因此,并购企业需要投资银行的融资支持,通过投资银行帮助筹措资金,设计合理的融资方案,促成企业并购的完成。投资银行的财务顾问一般都有参加并购策划的实际经验,他们以其在企业资产评估,财务处理,并购法律、法规运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并购双方服务,从而使企业并购更有效率地完成。

(二)投资银行对企业并购中的买方和卖方的积极作用

对企业并购中的卖方来说,投资银行的积极作用则表现为帮助它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将标的企业出售给最合适的买主,而对企业并购中的买方来说,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可帮助它以最优的方式用最优的条件收购最合适的目标企业,从而实现自身的最优发展。对敌意并购中的目标企业及其股东而言,投资银行的反并购业务则可帮助它们以尽可能低的代价实现反收购行动的成功,从而捍卫目标企业及其股东的正当权益。在我国,投资银行积极参与企业并购还能够产生重大的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投资银行能在企业并购中发挥桥梁作用,引导企业并购的方向

企业的并购重组要符合我国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投资银行为桥梁。借助投资银行,企业可以进行高效的资本扩张,可以完成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重组,这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的便捷途径。我国企业效率普遍很低,通过借助投资银行市场化的改革与重组技术,对其实行全面重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通过投资银行催化企业进行并购活动是实现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投资银行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在企业并购与重组中能起到导向作用。

二、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投资银行业及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并购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较少,也还没有《投资银行法》,相关法律体系残缺不全,这严重影响了企业问并购业务的规范开展,投资银行开展并购业务也是在没有相关法规明确认可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效率受到很大影响。以现有的最具法律性权威的《证券法》来看,并没有明确指出证券公司可以开展并购业务。这对于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发展显然是很不利的。我国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活动中的并购业务非常复杂,不但涉及复杂的企业运作和管理问题,还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和法规依据,许多投资银行的业务操作十分不规范,而且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在并购过程中行政干涉严重,强迫性并购、垄断性并购等违反市场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投资银行对企业并购业务不够重视,并购业务所占比率低

我国目前真正完全按照西方投资银行的体系建立、运作的投资银行并不多,严格说来只有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家,另外还‘些大的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从事着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其余大部分较小的证券公司、投资公司规模不大,运作程序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不标准。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传统业务、创新业务和引申业务三类。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作为创新业务的企业并购业务在投资银行的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现资银行的核心业务。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高度偏重传统型业务,这与现资银行的要求不相符合,也与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改革以及外资对我国企业并购现状极不相称。

(三)缺乏专业型人才,投资银行的规模现状不适应我国正在发展的并购市场

企业并购业务是高度专业化的业务,而且我国转型时期复杂的经济状况也增加了企业并购的困难,对投资银行的专业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投资银行在总体上专业化素质不高,缺少从事并购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企业运作的专家型人才,缺乏具有国际理念的并购方面的管理人才。而我国目前这些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综合性人才还相当稀缺。企业兼并、收购、重组等外部交易型战略实施社交涉及金额巨大,市场价值估测难度很高,交易程序手段复杂多样,所以需要投资银行家这样高素质的顶尖人才。投资银行自身的实力和信誉很大程度j-决定了一项并购业务能否成功。我国投资银行的最大题是规模小,经营规模是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在并购过程【f1的错误观念使得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由于观念的原因,lj前我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晕组【可临重重障碍。住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财税体制下,各级政府经济利益目标最大化的实现,依赖于地方政府行政边界内所属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地方政府常常会于自己的种利考虑,直接出面以行政手段来干预企业的重组事务。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和企业对投资银行的作用认识不够,企业的行政性行为特点比较明显。我国1e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尚未完伞进入市场轨道运行,政府在企业并购中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并购中,政府的介入叮能会使并购的交易成本降低,使并购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从而在一定程度淡化了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力量。

三、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业务的对策

(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投资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可能的范围内积极拓展业务,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经验,进行制度创新。应快对投资银行的设立标准、设立程序、业务范围、基本经营规则、分监合并、财务会计、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事项作法律卜的明确规定,并在适当时机出台《投资银行法》等相关法律。同时,现有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也存在着不利于投资银行及企业并购发展的矛盾,也应对现有有关法律法规加以适当修订与补充。进一步完善相关企业并购与反垄断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并购在法制轨道健康运行。而对于目前不利丁投资银行及企业并购发展的一相关法律法规,应对其加以适当修订和补充。相关法律部门应根据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业务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尽快建一套比较完善的投资银行或企业并购方面的法律体系和业务准则。为改变我国投资银行的融资瓶颈问题,在法律上应对融资渠道做出明确的规定,…定程度上放宽对资金管理的限定条件,扩大和完善投资银行的融资渠道。

(二)调整业务结构,在并购业务方面树立自己的特色

我国的投资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彻底摆脱埘传统型业务的过分依赖,把企业并购业务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发展,充分利用现在有利的经济形势增加并购业务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投资银行要想在并购场上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树立并购业务的特色,在业务的技术含量上拉开与其他市场中介的差距。业务特色是市场定位的核心,投资银行除把并购方案精心设计好之外,还应在融资安排、企业评估定价与企业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将自身定位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之j。从国外投资银行业发展来看,大券商的优势事实上并不表现在三大传统业务上而是表现在新兴领域如并购业务、项日融资、金融工程、风险投资等。

尤其是并购业务不仅使投资银行获得了高额的顾问收入,而且还能通过为客户提供短期融资而获得利息收入,并购咨询业务已经成为促进投资银行成长,体现核心竞争力,降低利润波动,抵御系统风险的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所以我国投资银行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成功经验,大力开展二大传统业务之外的其他项目,并把并购业务作为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培养并购业务专业人才,逐渐推动投资银行的规模化建设

篇(10)

根据加入WTO组织的承诺,我国将业并购的经验,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现状,克服我国金融业并购中存在的一些非理性动机和非市场化行为,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金融业并购的顺利开展等,将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探索的重大现实问题,这也成为本文的选题意图。

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并购行为的作用金融企业发展战略(也即成长战略)是金融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企业整体的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金融企业的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目的是解决金融企业如何成长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用发展战略指导其它战略,用其它战略落实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这是先进金融企业的成功之道。

对于金融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可以采用两条路径(如表1):一是靠金融企业内部资本积累或积聚,实现渐进式的成长;二是实行并借助于公司制度,通过企业并购,迅速壮大资本规模,实现跳跃式发展。

绝大多数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刚建立时多采取集中战略,增加其主要金融业务的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用户对本企业的感情。这时金融企业活动的战略中心是要取得发展,建立起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在执行集中战略时,企业不断地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要,同时,金融企业还要不断扩大经营的地域范围,从当地市场逐步扩大到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

在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并购战略在金融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并购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要,并购战略已经成为金融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因为并购战略是金融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方式。

金融企业的并购动因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实体经济市场向世界范围内扩展,从而也促进了以国际并购为主要形式的国际金融业的整合。在世界经济迅速走向自由化、全球化、各国金融当局日益放松管制的背景下,国内外的金融竞争空前激烈。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都比较小、机构网点少,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竞争力,将会进一步有效利用并购手段。因为通过并购可以降低新市场进入成本。一般来说银行业务和新市场的开拓有两条途径一是新设,二是并购。除了创新业务之外,银行一般都不愿意采用新设的办法。因为一方面市场容量有限,作为后成立者很难获得优势,而通过并购则可以快速进入新市场,取代并提高原有银行的地位,还可以利用Iii标公司原有的经验,以降低经营产品的成本,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开展金融创新,突破金融壁垒,拓展经营边界。一般来讲,当一家银行向另一国家扩张时,会遇到来自东道国的严格限制。如果单靠这家银行的努力,这些障碍至少在短期内难以克服,有的甚至不能克服。而通过并购途径,就相对容易得多,有的矛盾甚至迎刃而解。收购一家现存的银行与注册成立一家新银行并聘用新的人员相比,能大幅减少进入新市场和开展新业务的成本,降低发展的风险成本,同时还可获得目标银行在已有领域的技术、信息、客户群落和管理经验,快捷有效地拓展银行的经营边界,跨入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并迅速获得在新进入领域的竞争优势地位。国际上,很多银行(东京三菱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都是通过并购达到突破壁垒、拓展经营边界的目的。

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是描述企业规模变动与成本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是指由于经济组织的规模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的情况。一般说来,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包括内在济与外在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内在经济是指单个银行由于业务营运规模的扩张,从内部引起收益的增加。比如某个银行在固定营业成本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其经营规模扩大必然相应降低单位资金运营成本,这种节约所带来的效益提高便是内在经济。而外在经济则是指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大而使单个银行得到了良好的人才、信息、资金融通、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引起的收益递增的现象。

金融企业并购目标的选择通过前面的分析,当我们确认需要通过并购来促进金融企业的发展后,我们要做的除了制定一个并购计划,来选择怎样的一个I!I标金融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同时还要进行选择目标金融企业的战略环境分析。 (一)指定并购计划

主并购金融企业在明确了自己的并购发展战略后,下一步就是寻找到且能并购到和自己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目标金融企业,主并金融企业需要进行高超的事先并购策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并购计划,其核心是目标金融企业选择,即选什么、如何选以及如何保证选成功等。这既要考虑金融企业自身的实力,又要考虑目标金融企业被并购的可能性,还要进行并购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估算。

(二)目标金融企业的战略环境分析

战略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战略失误将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灾难,因此,主并金融企业在并购中必须制定正确的目标企业选择战略。发现机会,寻找市场,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战略。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正确选择目标金融企业,一个成功的并购可以使金融企业产生跳跃式发展,而一个失败的并购可以在弹指问使一个大型金融企业灰飞烟灭。主并金融企业为了并购的成功,应从战略高度进行目标金融企业选择决策并加以执行,才能有效地避免并购失误。而要做到对目标金融企业进行正确选择,需要尽可能地对其进行全面考察,然后主并企业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对目标金融企业的战略选择,首先要分析目标企业的内外环境,这可以按照对宏观和产业环境进行分析以及对目标金融企业自身的分析来进行。

(三)目标金融企业的信息搜集与处理

上一篇: 铁路发展论文 下一篇: 化工经济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