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4: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外经济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所有制变革。20世纪80年代,由匈牙利、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开始,蔓延到苏联的“市场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全相同。东欧国家的改革,实行国家所有制并发展市场,取消命令经济。改革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不彻底。
从中得出的第一条经验教训是,一个有效能的市场或者说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在所有制结构、财产所有权结构中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和财产私有权的支配地位。这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所有制所有权结构中的地位,不是以其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反映,而是以企业的规模与性质去决定。如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是否具有私有性质。
私有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所有者既可以是人格化的,亦可以是非人格化的。所谓人格化的所有者,即企业的所有者是明确的、明晰的,它或者是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是投资者集团、或者是某位个人。所谓非人格化的所有者,即企业的所有者是不明确的、不明晰的,它或者是保险机构、或者是银行及投资基金、或者是证券市场中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在美国的所有制结构中,非人格化所有者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东欧改革中,这一问题曾引起较大争议;我个人认为应以非人格化的所有制占主导、但是从过程发展的顺序看,所有制的起源是从人格化的所有者开始,逐步进化到非人格化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导、支配地位。
从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中得出的第二条经验教训是,运行良好或有效能的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允许并鼓励个人所有制即个人化、人格化的所有权制度,不要以非私人的所有制或非人格化的所有者硬性地人为地取代个人的所有权制度。
2.东欧国家国有企业变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如何处置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有两种设想,一是出售所有权,二是分配所有权。
其具体操作有多种方式与技巧,如抵押、股权证等。所有国民及国有企业员工都能得到国有资产分割出的一小部分所有权。捷克和俄罗斯就是这样做的。1989年,我在一本《通往免费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书中指出,对国有企业应采取拍卖等形式销售,而不是配置给国民。如果每位国民都分配,企业就有很多所有者,也就等于没有所有者,这是社会主义企业的普遍问题。
国有企业常常出现亏损而资不抵债,对这样的企业不能拍卖销售,只能破产。
从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中得出的第三条经验教训是,对于国有资产不应分配给每位国民,但可以大规模销售出去。
3.如何选择未来企业的所有者。所有制变革、企业变革,未来企业的所有者是由企业内部人担当还是由企业外部人承负,是Insider还是Outsider,用效率这把尺子衡量也是很困难的。当私有制被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后,企业内部员工的愿望是谁靠近火谁先得到肉(注:中国相应的说法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市场经济的经验证明Outsider作为企业所有者是更有效率的。这是因为,Out-sider更易于监督企业管理者,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效率,来自外部的企业所有者可能容易地将其解雇。
从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中得出的第四条经验教训是,对于由谁来担当企业未来的所有权人,Outsider比Inside,获得所有权要好。当然从法律上并不需要禁止Insider所有制,只是政府应鼓励Outsider所有制。
4.怎样对待亏损企业。企业由于亏损资不抵债不能生存下去,宣布破产是一件困难的事。这是一个有秩序的过程,债权人将分割破产企业,以拍卖的形式将其肢解卖掉,可能会有人买下整个企业。
从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中得出的第五条经验教训是,对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重要的手段是通过破产与清偿实行私有化。
二、经济运行中的规章制度与约束机制
在东欧国家经济改革开始之时,我们必须去做两个重要方面的改变。一是自由化,即废除早期对经济活动的法律限制、行政约束和官僚管制的所有变革,包括劳动的自由、放开价格、市场进入与退出自由等;另一方面是改变所有制。那时起,我们需要新的约束、新的规则。在原先经济条件下,规章制度与约束机制是一种行政管制,体制上分为上层的管理部门和下层的执行者,通常由上层下达命令,由执行者执行命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上是一种平行的、横向的关系,规章制度与约束机制是买者与卖者的关联。这种市场约束成为我们市场化改革中最大的问题。因为在过去,人们习惯于遵命。而现在市场经济中,卖者与买者不是被命令与命令关系,但却出现了卖者不能按照承诺兑现合同、拖延时间不按期交货;而买主则在收到货物后不履行付款义务,以至形成债务连锁反应。
约束系统的另一个层面是银行与企业的关系。银行借款给企业,而企业作为贷方却既不还本又不付息。这在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中,违约不履行合同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但在后社会主义国家对此还远不适应。在《短缺经济学》中,我讨论了软预算约束带来的危害。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软预算约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国有企业拖欠的债务总会由政府处理掉。
从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中得出的第六条经验教训是:改革需要新的规则与约束,一个有效能且运行良好的市场经济,强化合同管理、严肃全融纪律秩序和硬化预算约束都是必要条件。
在制度变迁的初始阶段,银行仍为国家拥有,这是造成软化预算约束的一个重要原因。银行提供给企业的软贷款不能得到偿还,这成为一种隐蔽的财政补贴。一些企业看上去拥有很多财产,但亏损的窟窿却更大,坏帐、呆帐很多。在经济运行中,应该注意呆坏帐指数,如果指数很高,那会对银行系统构成威胁,成为一种定时炸弹。在市场经济状态下会发生金融危机,而且可能会突然发生。
从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中得出的第七条经验教训是,银行提供给企业的软贷款是没有透明度的,应清理和改组那些不能依据审慎和缜密的银行业务规则运行的金融部门,将来完成银行部门的私有化。
三、法治法制建设
新的规则、纪律、约束能够得以遵循、遵守、执行,必须有制度保障,这要从一系列立法工作做起。如破产法、合同法、会计法、银行法等等。法律规范必须严厉、明确,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系统,且法纪亦严明。熟悉民商法的律师应起重要作用。
从东欧国家经济改革中得出的第八条经验教训是,强化国家法律是有效能且良好运行的南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是减少环境不利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受到世界各国(地区)、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各类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关注。许多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都已了环境审计指南。从实践来看,在西方国家,环境审计在政府部门、私营组织当中均得到了较快发展。例如,1992年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环境审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各类私营组织中,内部环境审计更是发展迅猛。1991年一项对75家加拿大私营公司的调查表明,有57家制定了环境审计计划 。1992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236家制造业、公用事业、天然产业公司进行的调查表明,有许多公司实施了内部环境审计,其中对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33%,对环境法规的遵循性及相关的报告要求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40%,对内部环境政策与程序的遵循性进行审计的公司达到58% 。
1983年以来,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不断探索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并且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的日益加大,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实务也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但是,客观地说,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无论是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目标,还是审计方法,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人们对于环境审计的含义、内容、目标等问题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及低碳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尤其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工作,以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提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理论界进一步加强环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由于国外环境审计发展相对成熟,有关理论研究也较为深入,本文将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我国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有所帮助。
Abstract:ThepaperintroducesfiveaspectsofurbandesignandlandscapedesigninJapan,bringsoutthatthefirstproblemofurbanlandscapedesignistoprovidetheplacetocommunicateandcontactwitheachother,whichisusefultocommunicatebyheartwithhumanbeings.Andthesekindoflandscapedesignispowerful.
Keywords:humanbeingsnatureurbanlandscape
在今天,许多人认为有两种文化类诗人存在于社会,其一是诗人,其二就是景观设计师。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景观的创造活动”并迅速普及到全国,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的,景观设计师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近代主义理念急速变迁的城市建设及建筑机能主义、合理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制限曾一度出现缓慢状态。使“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得不到人们广泛深刻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重新再认识。
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地球环境污染侵袭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深思阪神大地震结束后留给人们一个课题,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创作。即使这样综合各方面条件,也无法解决多样而又复杂的自然观念、生活观念,由此造成了很多不合理问题的出现。这时人们意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的直接关系。日本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国民整体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我曾经在日本留学工作8年多,在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景观设计,在日本就职工作也一直是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内容,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充分认识到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日本的专利。中国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首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全社会的人都应重视。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把中国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环保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家园”的作用。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造出心理景观概念,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起到表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景观理念,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
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特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看日本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进入这样氛围的环境中无法不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内涵。自然与人的共存是日本景观设计理念。因此,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2.利用有限的空间再创造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日本城市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人与自然共生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日本城市景观设计都是在体现这一理念,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涵盖了视觉、触觉、嗅觉等等。就像大家看到的文中图片那样,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场所和时空关系。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成功的法宝。
4.城市花园中,乡村桃园中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日本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
1.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l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财经类专业大多数课程(如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等)的基础或相关科目。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社会急需大量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来看,经济学所分析问题接近实际,学生学爿兴趣浓厚,但经济问题过于复杂、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足,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类人才培养,也不利于未来我圜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分析原因,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经济学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从多年的经济学教学实践以及j其他高校的进修、访问的比较来看,导致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效果不佳的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的理解偏差
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要if:学生掌据经济的基本原理,并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frJ-场经济FI】常的一些基本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述f{的来看,掌握基本原理仪是浅层次婴求,深层次要求则是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Ij的是为社会培养经济管理类创新人。由于删解的偏謦,导敛部分教老师在教学过程巾过于沣m基本沦、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枯燥,学生习带仃雄情绪。
(2)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抽象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下。稀缺资源置0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础f:的方经济学娌沦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论体系}j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存在较多的数学模,学,普遍感到不易理解,加大课程的难度。
(3)教学方式问题
现在高校教学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高校教师If1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帅只能使圳他统的“黑板+粉笔”这一教学手段,进行“填鸭”灌输,教学F段落后,限制了讲授的信息量,降低了课程的l贩引力。一部分高校老师则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一套课什从头讲到尾,所有的数90理论研究学及模型推导均在多媒体上进行,导致上课进度较快,内容过于丰富,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最终,两种教学方式都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学组织问题
由于评估体系及考核体系客观存在,各个高校在进行教学管弹时多是从便于考核评估的角度加以管理,对于不同学科、不Ii=l专业实行标准化管理,但经济学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一门复杂学科,应用性较强,标准化的管理方式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组织中的灵活性。如课堂教学组织中讲授时间过多,课堂讨论时间较少,而在教材选用方面过于相信权威,教学内容选择局限于教材内容,限制了教师在时间组织及内容组织}:发挥的空问,也限制了教师钻研经济问题的积极性,最终限制_r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
(5)考核方式一
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荩础课程,其考核方式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而由于各类评估及检查的存在以及方便批阅等方面的冈素。导致试卷I1】钾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类试题较少出现,考核学生仍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忽视了学生实际运J{J经济学知识的能,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在考卡发过程『11过f强调考试结果的重要件。忽视平时学习过程管理。学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试时突击复习现象客规存,导致学生平时缺少锻炼思维能力勘.
(6)班级规模问题
课常讨论是激发学卜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经济思维分析、斛决实际题,提高学生动脑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高校火规模扩招,学生数垃小断增加,班级的规模也不断扩火,使得课堂讨论无法组织进行,即使可以组织效果也较差,影响了学牛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和效果。
(7)学习环境问题
下j内高校由于经费及方便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的寝室尢法上网,校阅内也缺少学自由讨论、学习的窄问,减少了学牛学习交流的机会。课后均是以自主复习课本内容为主,学生缺少观察经济问题、分析经济问题、解决经济问题的仃效途径,影响学习效果。
3.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1)正确理解经济学教学目的
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利用网络、经济学组织等资源增加教师交流机会,辅导教师正确理解经济学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减少单纯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增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运用经济分析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
学校应当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多媒体设备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采用多媒体设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但不能对这些设备过度依赖,忽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对于复杂理论、模型及数学推导方面应以采用传统讲授方式为主,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3)改进教学组织管理
高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因而其出发点不是便于管理,而是要便于人才培养,一切要以人为本,即以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为本。应当给予教师更多的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如课堂时间分配、教材选择、课堂内容组织等。
(4)改革考核方式
为增进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改革考核方式必不可少。在实际中,应当增加平时考核的力度,增加考核方式,如可以学习香港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考试、作业、课堂讨论综合考核的模式,减少考试在考核中的作用,提高平时作业及课堂讨论在考核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在平时学习理论及用经济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5)减小班级规模
学校应当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实行小班教学,方便课堂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机会。
(6)改善学习环境
积极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增加学生对外交流的空问。可以借鉴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做法,设立开放阅览室、增加学校食堂开放时间,建立校园无线网络,方便学生在线交流及平时交流,这对于提高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极大帮助。超级秘书网
4.结束语
经济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及提升运用经济思维解决现实经济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未来我国继续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目的不明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真实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正确认识教学目的、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教学组织管理等就成为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3)。
[2]朱学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
1.从学校角度来看,缺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保障机制
从表面上来看,各个高校都很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但是,实际上,这种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学校既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也缺乏和企业进行沟通的正规渠道。学校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和企业协商有关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事宜,而是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私人关系开拓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打折扣,从而也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期有效性受到影响。
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
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校外实习基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一方面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其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企业的接纳能力,受企业规模、办公场地的限制,企业很难满足毕业生的实习要求;其二,即便一些企业具备接纳毕业生实习的能力,但出于经济效益、商业机密以及生产安全的考虑,这些企业也缺乏接收毕业生实习的积极性。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也缺乏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
一般来讲,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官方渠道由学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联系和建立;二是通过私人关系由指导教师以院系的名义负责建立。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学校缺乏对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使得教师缺乏对现有实习基地进行有效维护的积极性,更缺乏开拓新的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难以长期持续推进。
4.从师资队伍的角度来看,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严重不足
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从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构成,大多数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后直接在高校任教,缺乏在实际部门的工作经验,虽然各高校已对教师提出了在实际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的要求,但由于时间太短,再加之教师需分批派出,就目前而言,这个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路径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之前以及现有的社会大环境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路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各高校采用最多的方式是校企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高校如果还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指望企业为其无偿地提供实习基地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可行的做法是各高校在利用企业为其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实现互利双赢。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易会
各种各样的交易会也可以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一个构成部分。各高校可以与主办方协商,将这些交易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志愿者的身份为交易会提供服务,而参加交易会也可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利于高校的实践教学的开展。然而,高校追求的目标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契合点,使得双方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教育主管机构的强力推动
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仅仅靠高校自身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必须在政策层面进行引导,教育主管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方可产生效果。最近几年,在推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教育部已经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对高校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因为自来水是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对自来水设备倍加维护,且对导入新技术一定要慎重对待。在供水责任上,自来水公司应该供应优质的水;但是,由于原水继续不断的出现新的污染物质,同时在其他科学类别上都有新的技术发生,依然还固执的采用旧的净化技术不变,也不是可鉴赏的办法。
在本文中,为今后寻求新的净化技术作为条件为中心,从现实出发,谈一些看法。
2、背景和现状
1)、给水净化技术及其现状
在日本,自来水事业从最初于横浜市建设以来,已经历了100年以上。现在依然是利用受人为污染影响少的江河水和地下水做水源。但是,其后由于都市化和工业化,使城市需水量增大,对应这种状况,一般是从建设水库开发的水资源中和从河流中下游中取水。现在是日本利用的水源,以地表水占压倒优势,地下水占极少比例(水库和河流水占全部水源的69.5),对地表水使用率高是日本自来水极大的特徵。其中水库供应原水水量占全部水源的36.3,这部分水放流到下游供给原水水源。
所述以上情况,由于有一些河道承受降雨量过多,一般水流流速过大,所以在日本有多数河流河水浊度变动大。因此在净化处理上,采用不做处理仅是消毒或者采用慢滤处理占的比例有限,大部分都是采用快滤系统处理(快滤系统占75.9);除上述处理办法,并无其他处理办法。但最近为了去除异臭味和三卤甲烷,已采用活性炭处理、臭氧处理、生物处理等办法。这些深度处理目前都是大型水厂在应用。今后在日本自来水厂无论大型的或小型的,受河流污染影响的,更会进一步考虑应用深度处理的重要性。
由于以上状况,日本原生省提出了膜过滤技术为[膜利用型新净水系统开发研究(MAC21计划)],和[膜利用型新高度净水技术开发研究(高度处理MAC21)]。并于1991年至1996年间实施。基于实施成果,几个小规模自来水公司的净水厂,以去除浊度为目的,引入微滤(MF)和超滤(UF)作为净水设施,并开始投入正式运转。
3、净化技术的要求
1)、净化技术的评价指标
在净化技术里,最重要的是首先寻求对原水中各类污染物质的深度去除性能,并处理出有可信性和稳定性的自来水。自来水原水的水质条件由于水源关系经常变化,且有时候受到突发污染事故的影响。原水污染到一定程度,就要提出澈底的处理办法。现实情况是,自来水厂为了寻得有效的技术措施,可同时采用几个处理办法,以达到去除要求。处理设施不但简易、容易管理,且占地要少,当前这个要求很重要。另外还要对所处环境方面加以考虑。资源及能量消耗也是考虑的大事之一。把这些条件并合到一起,最后以设施造价来综合评估。
在日本,当前于从事建设自来水设施的计划和设计之时,欲得到的信息资料尚未达到充分公开的地步。如果这些信息得到公开,就可用上述的评价指标,从事更公正和更客观的评议。根据评议结果,精选到最佳的净化技术。
2)、污染物质和其去除技术
在净化处理上,作为去除对象的污染物质,基本是为达到自来水水质标准和优质水质项目、监测项目所要去除的污染物质,和为达到水质标准所要去除的氧化处理付产物的前驱物质。作为水处理净化特徵之一是,要将在原水中含有低浓度的诸多污染物质同时有效地除去。实际上有大半污染物质没有超出污染标准要求,然而同时还是有一些项目超出标准要求。原水水质由于条件关系有很大变化,净化处理不容易起到绝对有效的去除作用。
日本执行的自来水水质标准,众所周知是参照WHO饮用水水质导则而定的。此WHO导则不仅基本10年修订1次,而且在其中年份可随时评议修正。目前日本基于新的毒性情报,对亚硝酸氮、铀、多环芳香族、碳化氢、各种农药等正开始评议,以便进一步对日本标准加以修正。
1996年6月琦玉县越生镇发生由隐孢子虫感染的集团事故,如何净化处理是自来水的一大课题,有关隐孢子虫等病原性病虫对人们健康起到多大风险的正确评价尚很困难,而且确立澈底的检查方法也还没有。因此在净化处理上,认为暂定滤出水浓度保持0.1底以下,可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另外日本最近也特别集中注意于环境内分泌扰乱物质,认为这也是自来水应关心的一件大事。3)副产物减低
净化技术上不可忽略的一个情况是,净化处理使用的药剂和其药剂中余留的不纯物质,及伴随生成的付产物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在净化处理中几乎都会发生。氧剂处理产生三卤甲烷即为典型的一例。
一般使用净化药剂为,做凝聚剂的硫酸铝和聚氯化铝,做氧化剂和消毒剂的氯剂和次氯酸钠,做PH调整剂的NaOH,做吸附剂的粉末活性炭等。少数使用的还有,做氧化剂的过锰酸钾,做PH调整剂的Ca(OH)2等。另外,最近在对待隐孢子虫方面,为了更确切的使凝聚发生作用,采用了H2SO4做PH的调整剂,这些净化药剂有不同品质规格规定,应使药剂合乎规格、使用合理,不会出现不纯物的问题。但是万一投加率设定不准确,会对净水水质有影响,因此要求必须慎重操作,控制好投加率。在药剂中铝盐有造成阿尔察默病的可能性应该引起注意。日本净化处理都用铝化合物作为凝聚剂。如果不用该药剂,就得实行大转换。改用其他凝聚剂,也是一件不容易一时改变的问题。
特别是,氯剂和臭氧等氧化剂反应性高,投加量过大会产生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必须是最小剂量的投加率。最近对使用CIO2、H2O2、氨等新的氧化剂和消毒剂进行了探讨,这些药剂美国已在应用。另外,利用以光触媒反应的TiO2触媒进行氧化处理的技术,期待着能得到卓越的处理效果。多数水厂都有付产物和不纯物的问题,因此引入这些新技术之时,对其适用方面和适用条件明确其限制范围是重要的。
从净化处理的过程上看,以往多用氯剂等药剂,这很明显的与原水水质恶化有密切关系。目前日本多数河道难以得到水质良好的原水,到原水恶化到一定程度就不可避免的,要依赖净水药剂加以处理解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必要极力少用药剂,特别希望开发能不用药剂就能以解决的办法。在此意图下,膜过滤技术为今后具体解决的一个途径。
)、监测、控制技术
净化处理一定要根据处理方式,对水质进行适宜的监测和控制。其别重要的仪器是计量设备和控制软件。大型净水厂采用这些设备在经济上没有问题,但小型净水厂由于该类设备复杂、价格高昂,在经济上不好做到。从这种情况看,中小型水厂与其必须置备依赖性高的监测、控制设备,莫如广招人才来得重要。因此,他们应充分考虑技术人才的开发。
通常水质监测项目,根据净化水厂规模大小,从现实要求而定。基本监测项目为:水温、PH值和浊度。特别是凝聚剂投入量控制、消毒和氯剂处理的氯剂投入量控制和剩余氯剂浓度监测等项目。前氯剂处理的场合,要监测原水氨氮浓度和氯剂需求量。在臭氧处理的场合,要进行对臭氯投加量的控制和剩余臭氧浓度的监测。在这些项目之外,水位和流量的监测和控制,当然也是例行的项目。
目前在监测和控制这一方面上,使凝聚剂和氯剂等药剂投加控制技术有所提高。如果凝聚剂和氯剂简易自动控制可靠性高,净化技术会因而改进。以量测隐孢子虫等原生虫类而考虑的微粒子检测器提高精密性的技术也是重要的课题。另外,如果更多的考虑采用膜过滤技术,膜的自动药剂冲洗技术和漏泄测定技术会很快的开发出来。环保商贸网
5)排水处理技术
考虑净化处理之时,也要与净水厂排水处理合并考虑。净水厂排水的适当处理,不仅只由考虑影响四周环境的观点出发,且从水资源有效利用和从防止有着返送处理水的原水对净化处理不良影响的观点来看也是重要的。从现实情况看,达到产水量一定规模的净水厂,一般将砂滤池的冲洗排水以及将沉淀池排泥进行的固液分离水的这两种上层清澄水回收利用。因而排水处理与净水处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通过排水处理的水,进而再进行净化处理是有可能的,它们的作用相互相成。
当前,有代表性的排水处理方法是,采用重力浓缩且速续机械处理方法或阳光曝晒方法进行脱水。但是重力浓缩效率不佳的居多。最近提出的新的膜分离浓缩技术引起给水界注目。采用的膜分离技术能够更澈底的进行固液分离,它比之重力浓缩能得到更清澈的分离水,这种分离水回送到原水进行净化处理的影响担忧少。即使排水有隐孢子虫,经过膜分离后的水回送到原水,也几乎都被除掉。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简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走向”,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1.1作为北欧国家的丹麦
北欧国家在地理、文化、语言、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单元分分合合,相互交融,经过数世纪的演变才逐步形成现在这样五个独立的国家。作为其中一员的丹麦在各个方面表现出许多北欧特质,这些也深深地影响着丹麦的设计风格。
北欧国家地处偏远的欧洲大陆北部,多属高纬度国家,受海陆位置和西风环流的影响,这里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高,但温和的夏季仍然短促,冬季依旧寒冷而漫长。北欧地区属于多云的地区,降雨量大,充沛雨水滋养了这里广阔的森林。由于北欧地区的冰盖消退的时间晚,这里的森林林木种类比较少,生态环境比较单一。除木材外,其他的天然资源比较缺乏,特别是矿产资源比较稀缺。
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北欧国家在历史上较为远离欧洲主体的成熟文化,但也形成了自身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寒冷的气候不适宜长时间的户外活动,这使得北欧人不得不栖居于室内,也导致他们非常重视家庭的温暖生活,讲求舒适性和人情味。而久居室内的行为也形成他们较为平和、宁静和细致的气质特征。这亦影响到他们对材质的特殊关注和对精制细腻的细部追求。
在农业社会和早期的工业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资源使得北欧国家相较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是贫穷和落后的,并一度产生了令人生畏的“北欧海盗”。能商则商,不商则盗,北欧海盗们无形中促进了欧洲大陆先进文明在北欧国家的传播。然而落后却不屈的民族往往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在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北欧民族主义运动中这种精神特别得到了充分体现,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挖掘和恢复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民族文化振兴和国家经济振兴联系在一起。
同样,落后也无法阻挡北欧人对民主、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9世纪以来,北欧国家为摆脱贫穷落后的国家状况而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并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摆脱了经济上的贫穷,并建立起为世界所瞩目的国家福利体制和社会民主制度,形成一个全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成为北欧国家的代名词,而这也导致了北欧国家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主社会结构,各阶层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差距较小。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有着一种务实、平和、理性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讲求工作的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要求一种稳定安宁的生活状态并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节俭经济的同时又要优雅体面。而国家的艺术领域的审美情趣也正是由这些社会的主体来决定和影响着,于是设计没有朝着贵族化和奢侈品的方向发展,而是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倾向。
1.2作为北欧国家的丹麦
丹麦处在欧洲大陆的一角,与其他北欧国家相比,丹麦与欧洲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它的文化中既包含着北欧国家的共同特点,又相对更多地受惠于欧洲大陆的成熟文明,展现出更为优雅的一面。
丹麦面向英国和西欧的海岸线漫长,交流方便。历史上丹麦皇室与英国皇室之间有着密切的通婚关系,贸易关系源远流长,这使得英国的设计风格也对丹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较于北欧的其他国家,丹麦的设计透露出更多的优雅、从容之感。
丹麦与德国国土紧密相连,德国的设计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丹麦的设计领域。简洁而严谨的形式、对功能的重视也突出地体现在丹麦的设计中。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也是从欧洲大陆传播到丹麦以及北欧其他国家。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运动传入丹麦时已没有初期的气势,却带给了丹麦更多的思考缓冲时间,新思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既有传统相结合。于是丹麦的现代主义保留了功能主义与简洁的形式,同时又软化了过于冷漠生硬的线条,从而产生了更为柔和、更富于人情味和地域特色的现代主义。
2.丹麦现代景观特点
2.1功能完善,形式简洁平和,富有人情味
丹麦的景观没有华丽的装饰,也不追求磅礴的气势,景观的构成总是出于对功能的分析研究,这无疑是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然而,丹麦的设计却很少出现冰冷的直线,笔直坚挺的棱角总是被温和的曲线所代替。正是这“让线条带一点点微笑”,使得丹麦的设计更带给人一种温情。而这其实是基于对功能的更广泛的理解,是一种人文功能主义的手法。正如芬兰著名建筑大师阿尔托所说,“技术功能主义只有扩展到心理学领域才是正确的。”形式服从于功能,形式也能够完善功能。于是我们看到的是简洁、平和、优雅和更具人情味的景观。
位于哥本哈根博物馆岛的BertelThorvaldsensPlads就是一例。这是一个博物馆前的广场,南边紧邻丹麦国会大楼。在这里没有复杂的活动要求,场地最大的功能要求就是对周围古老建筑的烘托。于是设计师用了一个几乎与地面平齐的浅浅的水池,池中是之字型的花岗岩条带装饰。没有过多的元素,也没有突出的标志物,景观只是谦逊地融在建筑的氛围中。但一个薄薄的水面,一个甚至会由于粗心而被忽视掉的艺术品,却把丹麦设计的简洁、优雅、精致、平和表现得淋漓尽致。阳光下,水池闪着濯濯的光,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建筑,历史和现代在这里共荣。
Havnegade庭院则是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实例。作为一个被建筑围起来的三角形地块,庭院完全是属于这个组团建筑的居民的,更像是一个扩大了的私家庭院。从功能上讲,这里要求的是可供不同人使用的丰富的空间。而从人文功能上讲,则更强调一种生机和情感。于是设计师在这片庭院中只留下了一个重要特征——草坪上一道迂回曲折的山毛榉绿篱。柔和而蜿蜒的曲线充满温情,而层层叠叠的绿色则围合出一个个不同的使用空间,也将院子点染得生机勃勃。
而Christinansbro是哥本哈根Nordea银行的新总部庭院,面向码头。由于建筑的安全私密性要求,这些庭院并不与办公楼贯通。庭院的主要作用就是满足公司职员视觉放松和思维放松的要求。设计师Sven-IngvarAndersson采用了两种处理方式。一些庭院中铺满白沙,矮篱和三年一换的小柳树在其上组成地毯般的图案,笔直的石板条穿插其中。白色与绿色的搭配加强了视觉刺激,而小柳树则增加了竖向上的变化和绿色感受,同时又不会过多遮挡来自建筑的视线;而另一些庭院则设计了极缓的水台阶,向码头方向缓慢跌落。建筑像从水中升起,而水又似乎流向大海,既加强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也暗示着曾经在这里出现的码头水面两种庭院都没有追求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十分简单的处理手法却使环境无比纯洁,充满禅意,也带给银行职员心灵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2.2关注场地历史
对历史的关注和重视是一种态度,大到国家和民族而小到场地。在丹麦的景观作品中,如果说国家历史传承和民族传统是一个设计的背景、产生的是一种潜在影响,那么场地历史则常常作为具体设计的一个契入点。景观设计师总是探索用不同的方式将场地的历史展现出来,并与现在的功能、形态等相结合,创造符合自身结构的新的景观。
GammelDok曾经是一个船坞码头,但在20世纪20年代这里干涸了,并被覆盖成为一块陆地。现在这块陆地周围是建筑展览中心、丹麦艺术工艺品中心以及政府外事部门的办公楼。面对这样一个曾经的码头,设计师JeppeAagaardAndersen努力挖掘场地历史中“水”的特性,用一个切合原有水面形式的水池来暗示曾经的船坞,并用一个“半岛”强化这种感觉。在曾经的木甲板的位置,设计师用枕木沙石铺地,重塑历史的路径。而靠近水边的地方则完全采用木平台,仍旧与场地的历史感受相呼应。整个形态处理简洁、材料选择古朴,设计没有过多的处理手法,却将场地的历史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2.3挖掘材料特性
丹麦的设计总是深入研究材料的内在特性,使材料以最佳的表现形式出现。地方石材的使用就是一个鲜明而生动的实例。
丹麦的景观设计师喜欢使用产自北欧的花岗岩。在哥本哈根城市步行街的一系列广场项目中,设计师没有做过多的装饰改造,许多广场只是简单地用花岗岩对场地进行重新铺装。这些花岗岩铺地与城市的建筑协调统一,以一种谦和的姿态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建筑和空间,而又从丰富的细节中展现自己的精彩。
天然石材的丰富纹理、色彩和结构也带给了设计师多样的设计可能性。设计师抓住丹麦多雨的气候特点,通过石材的使用使简单的设计变得丰富,耐人寻味。雨中,天然石材(如花岗岩)的花色纹理比干燥时更加清晰、更加突出也更加美丽。丹麦的一些设计师选择不同纹理和色彩的花岗岩来拼合场地铺装,并构筑小品,使场地更加生动有趣。
Vejle交通站广场(trafficterminal)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场地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上,一个椭圆形的浅浅的溢水池上立有一个名为“天梯”的浅浮雕柱,这似乎形成了广场的全部。而其实,这个广场最有特色的是石材铺地。广场的地面是由6种不同规格和颜色的石材组成,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连接,形成了45种不同的图案。特别是在雨中,各种色彩、纹理的相互穿插,清晰而明确,形成强烈的动感,好象水波在荡漾,生动而有趣(图9)
2.4关注细部、工艺精细
丹麦设计简单,但却丝毫没有简陋之感,反而处处体现出优雅和品味,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精致的细部处理和近乎完美的工艺丹麦有着悠久而闻名于世界的手工艺传统,而资源的缺乏又使得丹麦选择了以工艺作为国家发展策略。正如彭妮。斯帕克(PennySparke)在她的《设计顾问》一书中所说:“德国以科学之名销售设计,意大利以艺术之名,斯堪的那维亚以工艺之名,而美国则以商业之名。”
丹麦的景观设计中,作为景观细部构成要素的灯具、座椅等设施常常是针对每个具体项目而单独设计的。
二战后,日本为了重建本国实力,致力于经济发展、产业复兴,在这一过程中,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工厂作业,从而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并使之极度恶化。为了谋求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日本政府认为,应当抛弃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代之以抑制废物的产生、促进废物的再利用为目的,形成废物处理与资源循环再利用一体化的物质循环链条。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再生资源利用法》;于1993年制定了《环境基本法》,并依据此法律,在1994年制定了环境基本计划,首次提出“实现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体制”,包含了循环经济的内容。1998年日本制定“新千年计划”,把循环经济作为构建21世纪日本社会发展目标。2000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并在同年通过了几项专项法案,2000年也被称为“循环型社会元年”。
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较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立法体系上共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循环经济基本法,包括《环境基本法》、《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在其指导下建立各领域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基本法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定义、基本原则、各行为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并明确提出循环型社会的努力目标。第二个层面包括两部综合性的法律《废弃物处理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后者制定于1991年,于2000年进行了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在于推进废物减量化、强化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置以及原材料的再利用。第三个层面主要是一些单行法,1995年《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1998年《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2000年《建筑材料循环法》,《可循环性食品资源循环法》,《绿色采购法》;2001年《多氯联苯废弃物妥善处理特别措施法》;2002年《车辆再生法》。
(二)德国循环经济立法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也走在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实施了《废弃物处理法》,但当时立法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处理”生产和消费中所产生的废物,仍然属于环境问题的末端处理方式,因此,该法尚不属于循环经济性质的立法。1986年,德国将《废弃物处理法》修改为《废弃物管理法》,强调要采用节约资源的工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的产生作为废物管理的首选目标,将立法目的由“怎样处理废弃物”转变为“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从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思路制定了《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商品的包装物尽可能减少并回收利用,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以减轻填埋和焚烧的压力。1992年,德国又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1994年9月,德国公布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并具体规定了建立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从商品包装扩展到社会相关领域,规定对废物管理的手段首先是尽量避免产生,同时要求对已经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使用和最终资源化的处置,严格规定了社会经济活动中各行为主体——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的责任,同时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逐步从生产环节的回收利用扩展到社会消费的销售、使用环节。
在1994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之后,1999年制定了《垃圾法》和《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2000年制定了《200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1年制定了《社区垃圾合乎环境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2年制定了包括推进循环经济在内的《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和《森林繁殖材料法》;2003年修订了《再生能源法》。
由上可知,德国是先在个别领域逐渐建立相关立法再制定循环经济法,而后又制定其他法律推进循环经济法的实施。有关法律、法规经过不断实践、修订,现已形成条款日益严密、结构不断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
(三)美国循环经济立法
美国一直倡导和实施与循环经济相类似的“污染预防”,在1976年通过了《资源保护和回收法》,该法促进了废物再循环和再利用。1990年通过了《污染预防法》,对污染预防的实施和贯彻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美国虽然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规,但这两部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1991年,美国环境保护局了《污染预防战略》。之后,联邦和州政府相继制定了大量有关源削减的法律、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目前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先后制定了促进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法规,这些不同形式的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法规,均在社会生产消费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的特征
从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可以看出,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理念的制度载体,循环经济法具有与传统部门法所不同的特征:
(一)主体的广泛性
首先,是主体范围的广泛性:涉及一切可能的社会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行业协会等。其次,是调整对象的广泛性:贯穿生产—交换—消费全过程。还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广泛性、责任形式的广泛性等。
(二)公益性
循环利用与经济效益平衡甚至互相促进无疑是一个理想模式,在现实条件下,社会主体并非总能从循环经济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其为循环经济付出的代价未必总能换来个人利益同等程度的增加。作为应对环境危机的产物,循环经济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护中。循环经济的环保性大于经济性,公益性大于营利性。企业进行环保型的技术开发需要昂贵成本,技术应用即循环的过程中也需要不菲的投入,这些额外增加的企业生产成本往往比使用新的原材料要高出许多,比以往废物丢弃处理费时费力,这种对企业自身不经济是可想而知的。“循环”的意义不仅在于降低生产成本以使经济更有效益,更在于通过使能量的闭环流动带来的资源需求绝对值降低与废弃物减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的损害。
而当个人、企业因此而遭受较大损失时,国家应当予以适当补偿,这也是保证法律执行的一项“奖励性”机制,同时,应当大力加强财税收入的扶植,实行有差别的财税政策。根据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大小规定有差别的税率,以遏制污染排放,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工业废弃物“零排放”。
(三)强制性
循环经济在于追求生态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企业经济收益,很可能发生企业在回收废物、循环使用方面的花费与经济收益之间的不平衡,事实上许多行业所需资源的开发成本要大大低于循环利用。因此,国家的强制性规定就要在其中起作用,保障循环经济的开展。例如,当企业的经济收益与环境的生态效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就应采取对策对环境污染者的污染行为征税,提高其生产成本,降低产量,使污染者意识到,企业要想长久存续,只有采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四)技术性
物质循环的可能程度与人类科技水平、认识程度直接相关,循环经济的主体、权利义务范围与内容也伴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而日新月异。鉴于循环经济本身极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循环经济法也具备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在立法时应审慎考量可操作性、现实性,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避免法律与现实脱节。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一)立法应体现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理念
我国地域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匀,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经历不同的层次和阶段。应当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既要防止法律的制定流于形式,又要避免操之过急,不切实际,使实施主体没有积极性去实践循环经济举措。
(二)立法应坚持科学性及专业性
在立法技术上应当坚持科学性。从日本、德国等循环经济较先进的立法中可以看出,相关的法律都有科学严谨的法律概念,对各类主体设定了明确的义务,也规定了具体的目标与时间安排,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我国在循环经济立法中,也应当坚持科学性和专业性,对循环经济的相关要素和指标进行科学的界定,对相关主体设定具体的权利与义务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完善相关配套立法
在立法方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但其还缺少必要的配套立法。我国可以采取在该循环经济基本法的指导之下,具体领域的相关行业根据各自需要制定具体的标准,相关需要单独立法的领域可以是那些日常生活废弃物较多,进行循环使用的经济价值较大,或不加以环保处理将对未来生活产生较大环境影响的行业或领域。在循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特种家用机器的循环法》、《建筑材料的循环法》、《容器和包装物分类收集与循环法》、《车辆再生循环法》。
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在设立各专项法规政策时,对同一性质的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作为划分标准,比如,对包装物的再生利用和处置,专门设定了《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对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专门设立了《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同时可以对相关行业的技术规范进行整合,使各专项循环经济立法能体现该领域的技术要求和对实现循环经济目标的作用,规定减少废弃物的数量及保护环境的不同措施,使立法清晰明确。
(四)合理分配主体责任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所占比重大约是70%。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05年11月底,中国实际持有美国国债的总量为2500亿美元左右。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人民币的升值就意味着美元的贬值;虽然升值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强,但是由于外汇储备几乎都是美元资产,又意味着外汇储备的跌价。因此,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今天,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必要了。
一、关于外汇储备
(一)什么是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并非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只有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的货币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对外贸易与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二)外汇储备的作用
1.调节国际收支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
2.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为了保持稳定,本国管理机构可以通过自己手中持有的外汇储备,去进行干预。
3.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
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他的经济实力上,经济发展是基础。外汇储备是最直接的保证能力的体现。
4.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外汇储备代表着我国央行的资产,外汇储备越多,央行资产就越多。我国进行国际事务就越有经济支持。同时,当国际发生金融危机时,我国就越有能力去面对。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一)现状
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便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从体制改革之后的1995年到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从736亿美元迅速扩张到8189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将近10倍。这在我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进入2006年以来,由于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增长的继续推动,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至2月底攀升至8536亿美元。与日本同期850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额相比,高出大约35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首次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二)存在的问题
1.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意味着我国大量的资源正被国外利用。国外需求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但也意味着我国大量的资源被外国所利用。大量外汇储备的背后,实际反映的并不是国民财富的增长,而是我国大量的实物资源不断地输送到美国等国家。
2.外汇储备大量增加,需要付出高额成本。我国外汇储备70%以上是美元资产,而美元汇率自2002年至今已缩水40%以上,且市场预期,今年美元会持续贬值,潜在的利率损失不容忽视。因此,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3.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容易引发通货膨胀。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这会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形势构成不利影响,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4.外汇储备过多,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从2006年7月21日起,美元与人民币的固定比价被颠覆,渐进式升值已成定局,这会导致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的削弱,继而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储备也不宜过多。
5.大量的外汇储备,不利于对外低成本融资。
(三)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必要性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现在超储备的情况下,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国外汇储备中,以美元所占份额最大,而从全球经济情况来看,美元在持续走低,并还有进一步贬值的风险,这无疑对我国外汇储备大大缩水。中国现本身是一个非常需要资金的国家,却用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元资产,等于变相地向美国提供了低息贴现贷款。
三、我国实行三、外汇储备多元化对我国经贸的影响
(一)外汇储备多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1.汇率体制的改革。外汇储备要想保值必须进行多元化投资,如实施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策略,加大其它货币的投资权重等。但现在政府的决策也是步履维艰,如果提高利率,则会抑制消费信贷和投资的增长,目前互补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汇率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2.产业的升级。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过程多,过多的货币储备政府应如何处理呢?我认为政府可以将这些外汇储备投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通过资本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同时,这也有助于企业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的生产经营计划,缓解沿海地区的生产压力,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
(二)外汇储备多元化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储备主要是美元,其在美国的投资渠道主要是美国国债和银行储蓄等。RoubiniGlobalEconomics的经济学家布拉德·塞泽尔表示,估计中国外汇储备中大概有70%为美元资产,20%为欧元资产,另外10%为包括日元和韩元在内的其他货币资产。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便是美元比重过大的问题。我们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有利于我国货物的出口。尤其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就显得更加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只是一条缓兵之计,最终出口形式又不是外汇储备多元化所能根本解决的。
四、做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的见议
(一)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是一个渐进过程
首先,中国直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调整外汇储备的数量非常有限,这既不符合中国利益,也可能人为加大来自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压力。无论将美元资产换成何种形式的外汇金融资产都可能导致美元贬值或美国债券价格下跌,这将给本已受累于贸易伙伴制裁的中国企业制造更多麻烦。
其次,中国目前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配合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
(二)应加大黄金和能源储备比例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中的黄金储备为1929万盎司,约为600吨。目前我国黄金储备仅占外汇储备的1.3%,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采用的3%-5%的一般标准。而在当前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中,我国是惟一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而美、日、德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17天的消费量。所以黄金和能源储备对于我们来说也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钱荣,《国际金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