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4: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语文职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为组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人文精神大讨论,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总结提炼具有时代特征、渝北特点、并为广大干部群众所认同的渝北人文精神,8月23日,我区分别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学者人文精神专题研讨会。区委书记刘光全主持研讨会并强调指出,人文精神的研讨过程就是大家受教育,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这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区委副书记刘忠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和平参加了研讨会。
会上,与会代表同志和专家学者分别结合自己思想和工作实际踊跃发言,指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丰富内涵和具体特征,以及渝北应该怎样树立、树立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并且阐释了自己认为的渝北人文精神。社会各界代表表示,要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带动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本部门的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人文精神大讨论,把总结提炼的过程变为干部群众学习教育的过程,使大家更加清楚单位实际,更加明白工作责任,促进事业发展,推动工作进步。
刘光全指出,市委二届九次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主要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和精神状态问题。在此之前,我区自己总结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思想观念的“满”、“短”、“小”,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仍然是目前特别是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两大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想借全市的大气候很好推一下。推动渝北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精神状态有一个大的好转。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渝北人文精神的探讨、研究,使大家都参与进来,受到教育,使已有的精神得到发扬,使干部群众的思想、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思想上打下烙印。如果大家都提高了,都有了一种状态,对工作的推动就容易些,社会就发展了。人文精神应该有“三性”,一是历史性,它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反映;二是时代性,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三是传承性,对今后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传承。没有这三性,人文精神肯定有问题,或者没有特点。总结提炼人文精神,就是一个让广大干部群众受教育、强素质、增动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比人文精神到底是哪几个字更重要。至于最后是哪几个字,哪几句话,最后肯定要出现,但不是主要的。如果认为请几个专家来论证,弄几句话出来,渝北的广大干部群众就有了这种精神,这是不可能的。就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不能体现在单位开了多少次研讨会,发了多少期简报,写了多少篇文章。检验的成果只能是工作究竟得到多大改进,渝北的发展是不是进一步加快了,广大干部群众是不是得到了实惠。
引言
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五育教育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在德智体美劳的五个部分的教育中,体育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的身体所必不可少的。而由于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使得该部分的教育并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对其进行改革就显得尤其重要。
1.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师以及教学的设备和场地方面的原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
1.1在教材的选取方面不全面准确
在对初中体育教学的教材进行选取的时候,许多学校的做法是由任课的教师自行的进行解决,所以很多的时候教材就是在教师个人的喜好下进行选择的。因为体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类型,该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教师的示范动作的指引。体育教学的过程需要教师逐步的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和示范,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再不断的通过模仿和练习进行学习[1]。因为很多的教师个人的喜好,在对动作进行示范的时候,常常会选择那些个人比较熟悉和擅长的动作进行讲解示范,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学习的内容狭隘,学习得不到发展,基本的动作技能无法满足,就谈不上对动作进行创造了。
1.2教师的年龄太高
由于学校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很多初中学校的体育老师都是快临近退休年纪的。这样,教师在对动作进行示范的时候有的是示范的不够标准,有的是根本无法示范,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基本动作的学习产生偏差,学生也就无法的掌握动作的精髓,体育教育的质量当然就跟不上了。
1.3班级学生太多,动作示范要重复进行
由于现在的体育教学都是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很多的学院都是整个学院好几百个人一起进行的,这样教师在进行新动作的示范和讲解的时候要对单一的动作进行重复的讲解示范,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教师工作的效率,还加大了教师的负担,体育教学的效益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事倍功半。
1.4学校以及教师没有对体育教学赋予足够的重视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很多的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使得其在日常的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在考试或者是很多的时候,体育课程经常会被别的课程给霸占掉。
2.改革初中体育教学的措施与对策
2.1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对初中的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并不是说要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改革,而是要在科学的观念指导下,吸取原有的体育教学中的优质部分,并且对原先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进和创新,因此在对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在沿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2]。
2.2全面贯彻新课改的体育教学目标
初中学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全面的落实和贯彻新一代课程教学改革下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在理解这些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贯彻。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的总要求是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实现快乐的体育教学。在对这些教育的目标进行落实的时候,要突出重点,将发展学生的体能作为最首要的目标,从而实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标。其次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动作技能,让学生学习丰富的体育教学的资源。
2.3采用丰富和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对初中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就需要采用具有新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篮球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学生单手肩上的投篮动作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是计算机来为学生展示乔丹等篮球明星的投篮视频来进行,使得学生产生对这些技巧的向往和学习的激情。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投入对该技巧的学习[3]。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采用合作式的教学方法、问题的教学法以及游戏的教学法来几番学生学习的热情。
2.4丰富体育教学的器材
在体育教学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育教学的器材,由于目前的初中学校在体育教学设备方面都很欠缺。因此,学校就需要加大对体育设备的投入,或者是发挥学校的优势,制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教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利用空的饮料瓶,将其装满沙子来制作沙瓶,或者是将其作为学生跑步时候的接力棒等[4]。这样就可以在最小的消耗下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并且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3.结语
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迫切的改革。而以上的几种方法可以作为是抛砖引玉,为后续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夏峰.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中国学校体育,2009,(7).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特点是叙述性、记忆性的内容多,概念多,内容抽象,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有似易而难,似浅而深,似懂非懂的印象。
针对《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增设课程论文的设想。通过增设论文改革教学方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有利于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会用”。
增设课程论文的意义
(一)一线牵动了全局,一改可以推动教学各环节的全面改革
促进教学主导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期以来,一种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工作,这种旧的教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把知识与能力等同起来;二是教书不教人,把教书与教人割裂开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程论文体现了教学以培养能力、发展能力为主导的思想,突出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在教学内容上原来是书上有啥讲啥,现在转换为“四不讲”,“四增加”四不讲是:凡属高中或文化基础课讲过的不讲;陈旧过时的知识不讲;单纯阐述性的不讲;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不讲。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增加科学论文讲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课程论文。
与旧的传统教学思想相比较,这是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旧的传统教学思想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注入式”,二是“抱着走”。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改革这些方法势在必行。增设课程论文则注重四个为主,即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以启发式、学导式代替注入式,根据课堂性质、学生的特点,采用讲授、课堂讨论、习题和指导学生自学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与各种课外训练,开阔思路,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促进了实验的改革原来实验是听、看、抄。听是学生听实验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使用等;看是少数学生照着教师的示范动作做一遍,大多数学生围着看;抄是实验之后大家互相抄数据和实验报告。现在改为自始至终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原来是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试,一锤定音,现在是以课程论文为前提,没有参加撰写课程论文或课程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考试成绩改为两部分:课程理论占80%,课程论文占20%。
(二)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能力
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看书,不会作学习笔记,不会整理数据,也不会把新学到的知识有条理地讲出和写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通过课程论文的锻炼,学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会大大增强。增设课程论文是写毕业论文前的一次预演和锻炼;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有效手段;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寻找参考资料,自学读书,自己处理数据,自己进行实验查证问题,教师辅导。这样学生和书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充分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流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向宽、深方面发展,学习中等的学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充分的个别指导下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生各得其所,个个积极主动,因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和两极分化现象的改善。
(四)为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在论文的审定和批改上,采用教师批阅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审定的方式,使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减轻,从而可使教师把省下的时间用于备课,钻研教材、研究问题、辅导学生;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也扩大了知识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也为师生的发展带来了活动空间;在检查论文的合理性上,采用自己实验自己验证的方式,经验及时交流,错误及时纠正,教训及时吸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靠自己钻研获得知识和技能,因而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熟练,遗忘较少。
(五)能促进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过去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讲到底,一个讲稿用几年。现在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快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这样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学内容也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无疑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个极大的促进。
转贴于
增设课程论文的实施步骤
增设课程论文具体做法分为布置阶段、撰写论文阶段、实验验证阶段、质量考核阶段四个步骤。
(一)布置阶段
在课程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是一个新想法,在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应及早布置,明确要求。上课前首先应向学生班级作一个通报,获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在第一节课时可向学生布置,要求课程论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顺、简练,能较为正确地反映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资料来源较可靠,分析见解基本正确,有一定的技术情报价值或实际指导意义。完成时间在课程讲授到三分之二时为宜。过早,学生知识面太窄;过晚,学生已经临近期末考试,容易流产。考核方法:采用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由班集体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将学生意见与教师批阅相结合,其成绩按20%计入该课总成绩。论文题目可由教师确定,也可自选题目。
(二)撰写论文阶段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选好论文题目无论自选题目或教师确定的题目,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有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好示范将近年来教研室教师正式发表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学术文章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读,或发给学生传阅。由作者谈选取资料、处理数据、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这样不仅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给学生撰写论文作了示范性的讲解。
抓好资料的选取和自学阅读参考资料时,要求学生作到“四记”。“记心得”:不要抄书,要消化书上的知识,记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记问题”:记下疑难问题和糊涂概念,以便给教师辅导时提供线索;“记数据”:便于分析比较;记需要实验的东西。
引导学生调查分析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点的工艺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让学生对机床主轴进行分析,从其使用的特点引出力学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主轴所需的各个力学性能要求分析,可以逐步论证出机床主轴的工艺要求,从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即使学生的设想可能不够完善,但只要学生自己能主动分析问题,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搞好辅导学生写论文时,教师要随班辅导,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过去上课后自习时提出的问题要多一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容易的,给学生指出思路,启发进一步思考,不急于回答现成结论,对有共性又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堂解决,这样可提高辅导质量。
(三)实验验证阶段
课程论文有些可能是实验性很强的课题,有的课题甚至需要依靠实验得到的结果来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由始至终亲自动手去做,并可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做到以下几点:(1)需要做实验的学生首先向实验室和任课教师提出做实验的项目。(2)由学生根据题目的需要和实验室的条件写出实验计划并和教师一道研究实施方案。(3)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仪器设备的检查等。(4)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的全过程,然后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交教师审阅。
(四)质量考核阶段
可采取学生互相交流、班集体评选与教师审阅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推出较好的论文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需要的教师人数较多,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准备及对每个学生的足够重视,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考虑和对实验的设备条件要求也较高,因此增设课堂论文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实施中还要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改进,使其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