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5: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在设计中贯穿生态观
设计师作为生活产品的缔造者,应该有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不应站在满足经济效益和人类中心主义角度,一味迁就和迎合非理性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而是需要具有全局观念,设计出符合“人—机—环境”的产品,既满足人的当前需求,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我们以手机的电池、充电器为例,如果各大厂商能协调好手机电池和充电器的型号,让更多的手机尽可能地通用电池与充电器,就会更加节约我们的资源。因此,设计师作为创造者,更应具有生态意识,在设计中引导人们理性消费,推动其他职业人群的生态意识形成。因此,设计师应该如何将生态意识作用到设计中呢?在设计中贯穿生态观,首先,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思维和观念上具有生态观。以坚持产品必须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中心原则,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基本点。其次,体现在产品设计开发的每个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如,产品的生产流程是否复杂,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是否繁多;产品的生产工艺如何,生产技术是否环保,会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产品的材料如何,是否节约,能不能使用无危害环境的材料和易回收利用的材料;产品的结构如何,是否能实现零部件的通用或再次利用;产品的整个使用过程中是否对人和自然有危害性;产品的寿命如何等问题。再次,体现在产品设计的风格上。如,在产品材质上采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体现产品的自然风格;产品造型的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矫饰,减少工艺过程;产品的多功能性,一件产品可以满足多种功能需求;产品的短、小、轻、薄等,除此之外,设计师应该就产品的形态方面多思考,以人性化、趣味性的产品去打动消费者,使得产品更具有文化价值,从而避免产品过早被淘汰的可能。在设计中贯穿生态观在我们现代设计中已经得到重视,产生了绿色设计思潮。“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就是‘3R’—Reduce(减少)、Recycle(可循环)、Reuse(可再利用)”。①在绿色设计中,简洁和简约得到推崇,法国著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就是代表,他所设计的作品既简洁单纯又典雅大方,充分演绎了“少就是多”的精彩。在信息化的今天,现代设计的生态观还体现在产品的非物质设计方面。如,提高产品的后期服务,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因此,我们应该将生态观贯穿到设计的方方面面,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及设计系统,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地理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社会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设计
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地质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旅游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丹霞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丹霞地貌风景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材料,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管理,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调查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丹霞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交通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三、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调控
(一)景观生态管理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历史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建筑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生态监测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1.3S系统的应用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环境调查和区域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旅游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丹霞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2.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类型与原则
第一种是原生植物景观,原生植物景观强调的是生活在自然条件下的植物,通过园林设计将原生植物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因为原生植物的存活几率一般会超过在人工养植的条件下的的植物,就比如公园中的一些原始林子,他们的生存方式就较为简单;第二种是人工植物景观,这种景观指的是,由于现代化建筑过于发达,是很多原生植物逐渐减少,资源变得匮乏,由此,对于一些植物的模仿自然地一些因素进行人工设计,建造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植物景观,在这种人工景观中的植物几乎全都来源于人工种植;第三种是自然恢复景观,自然恢复的景观以原生植物为基础,结合人工植物,对于当地的环境进行恢复,有效地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空间。除此之外,在进行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其一,以“绿”为核心,这个绿是建立在绿色的植物基础上的,“绿”字代表阳光、健康、和谐,无论是对于生态、社会、经济、这种“绿”都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其二,各种性质相互结合,包括自然性、生活性、艺术性、科学性等方面,由于现代我们的生活的发展脚步太快了,人们很难找到静谧、舒适的环境去放松自己,寻找灵感,这种陶淑娟道外区园林绿化管理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0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能够保证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要时刻考虑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降雨量风外界环境因素,利用科学的设计原理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公园的需求;其三,对植物的情况进行详细的的检查,在进行设计前,一定要对该地区的植物进行健康状况的检测,竟可能的保留原有植物;其四,充分结合景观生态美的理念,营造公园植物的和谐氛围,在城市生态化公园景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是现各个植物形态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还要考虑整个形式上的布局。除此之外,还要展现植物的生机感,体现出自然环境的活力,给整个设计增添了节奏感与律动性。
3.城市化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生态植物景观公园主要之以植物为主打,人工的相关设施作为辅助,建造有没宜人景象。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植物的不通过色彩进行搭配,还要满足植物的生长要求,将景色与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时序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韵味,植物的万千变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不但让人们感受到四季的明显变化,还丰富了整体画面;利用植物景观塑造诗境,从古到今,美丽的植物都会给世人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让后人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再就是可以利用植物景观来改善生态环境,植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性,对于净化空气起着很大的作用,只要植物能够合理的进行配置,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植物与个建筑相结合,在公园里有植物必定会有真山、假山的陪伴,湖泊的映衬,使各个部分相辅相成。
4.城市化生态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生态公园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植物除了能够净化自身还能够吸取周围的二氧化碳,通过自身的作用调节身边的水体、土壤、空气的质量;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一定程度上凸显城市的特性,另一方面使周围居民的的舒适指数提高了,成为居民休息上班族放松的良好环境。
生态建筑虽然在环保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受到了重视.但研究范围的重点多数还是城市之中.对农村环境的研究是比较少的。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不同的学科都秉持着自己的专业角度.各个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研究工作进行的不到位。
1.2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之中.生态建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整个建筑行业的生态发展也得到厂巨大的推动.但是目前所有的研究还是比较局限于理论方面.缺乏在实际工程中的实践过程生态建筑能够对环境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让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让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绿色在当前的建筑领域.探索城市的生态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人们今后的生活也需要生态建筑进行指引。
2.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生态建筑是建筑与环保的结合形式.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生态建筑的设计是对生态伦理观与生态美学观进行的完美结合
2.1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
2.1.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城市与建筑的建设应该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这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量.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以后的建筑工程中。人的主体地位要时刻被重视和肯定.建筑行业在发展时也要充分实现自然与人的互动.在城市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广大市民的多元化需求尽可能的得到满足
2.1.2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在生态建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对资源的利用.土地问题是所有资源利用中最重要的问题.如今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有限的土地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利用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对于土地的利用一定要充分发挥生态技术的优势.让土地的空间效益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进行建筑建设时要对土地原有的地貌和环境特点以及周围的气候相适应.只有在建筑建设时因地制宦.建筑才能与环境达到最佳的契合状态。
2.1.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和协调建筑物是联系使用者和自然环境的有效桥梁.人是自然环境的重要分子.只有在生态化的基础上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凋关系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在建筑的建造使用和报废的过程中.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做到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
2.1.4增加屋面绿化面积
生态建筑的外部能够与自然相呼应.而内部空间的设计上也应通过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到室内环境中来.而生态建筑的发展为绿化环境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绿化和水面来进行空间的划分.可在在建筑物的大厅及内庭院加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这样就能由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来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可使室内外的空间达成有机的联系。由此可见.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运用屋面绿化的因素.来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使得生态建筑在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对策
生态建筑设计能够把建筑物与环保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在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符合环境保护的工作及生活空间结构.故此在建筑的设计中就应充分的利用生态因子来为居民创造出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2.2.1坚持生态原则进行城市规划的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在宏观环境方面要根据生态原则来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在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中也要坚持生态原则.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做好空间的利用方式和结构功能配置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在具体的区域规划中要与城市的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解决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
2.2.2做好建筑设计微观环境的建设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如何处理好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使各种环境设计更有利于当代人的身心健康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单体建筑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微观环境方面,还需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以及建筑与自然因素的相互关系。城市景观环境要按照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人们的需求方式,根据一定的功能关系进行组织,要做到空间布局的合理和统一协调,就要多角度和多方位的来进行建筑设计城市是由各种环境设施所构成的.这些设施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设计和施工维护方面要做到使各种环境更适合当代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2.3完善生态建筑设计的法律和规范
生态建筑设计的法律规范是完成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法律规范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生态建筑设计的实施情况好坏目前.在生态建设方面虽然已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起到了一定的节约建筑能耗和保护环境的目的,也对住宅产业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相关的法律规范还不是很健全政府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对建材的选择及能耗标准进行硬性规定.才能有效的实现生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所以要想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生态策略就必须在法律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不断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旅游纪念品生态包装实施策略
当今时代背景下,若将旅游纪念品真正地推向生态化的发展道路,除了改变当前不合理的设计方式外,还须从设计观念、政策法规以及消费理念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够保障生态型的旅游纪念品包装进入市场,切实地为建设区域型文化产业服务。第一,纠正传统片面的设计观念。传统的包装设计片面地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满足人的审美和情感需求为根本。事实上,“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不仅强调了设计中对人的关注,更说明了应限制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行为和活动,而这才是“以人为本”设计观念的真谛。第二,推行有效的政策法规。国家应从宏观上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加以规范,以约束包装设计的市场,政策中应对包装的材料和成分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和制作提供参照的标准。第三,举办关于生态包装的设计活动。国内设计领域应定期举办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活动,活动可征集设计领域各方面人士的设计图稿,并设立奖励机制,对于可实现的设计概念或想法,应投入资金进行生产,将其量化。第四,引导正确的消费理念。消费者的购买取向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风格和形式起到重要的作用。商家可通过“生态营销”的方式帮助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取向,社会也应该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生态的消费理念,把节约能源和资源作为理想生活方式所追求的目标。除此之外,包装设计自身也可唤起或者启发消费者的环保愿望。
南昌市位于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7.7℃,年平均降雨量1600~1700mm,年平均降雨日为147~157d,年日照时数1723~1820h,年平均无霜期251~272d。地形以平原为主,总面积7402.36km2,其中水域占29.8%,全市水网密布,玉带河、赣江、锦江、抚河、潦河纵横境内,湖泊众多,有青山湖、艾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
1.2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调查
1.2.1渔舟湾湿地公园。公园景观的设计以自然式设计为主,充满野趣,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建设包括木栈道、栈桥等交通设施,以满足游人对亲水性的需求,生态湿地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湿地植物实现,主要有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睡莲(Nymphaeatetragona)、水葱(Scirpustabernaemon-tani)、花叶水葱(S.validus)等,植物种类丰富,其中湿地植物约有50余种,充分体现了滨水区域的自然美景(图1)。渔舟湾公园的植物配置以物种丰富、群落组团景观优美为特点,充分体现了以河湖为主的滨水公园景观的生态多样性,沿水周边丰富的植物群落及投影到水中的植物,给人以清新自然的视觉感受。陆地上的植物以常绿乔木为主,配以观花的小乔木及灌木,使游人四季皆有景可观。
1.2.2象湖湿地公园。公园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引进适应性强、富有特色的优良物种,打造南昌特色滨水区域景观。据调查象湖湿地公园内有湿地植物5万多株,主要有再力花(Thaliadealbata)、梭鱼草、芦苇、黄菖蒲、千屈菜、睡莲、荷花(Nelumbonucifera)、水葱、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等,在净化水质的同时,着力营造了一个和谐的滨水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图2)。象湖湿地公园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运用生态的设计方法,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意境,并通过合理的自然式驳岸运用,形成生态驳岸与植物结合的生态群落景观。
1.2.3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公园位于艾溪湖的东岸,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自然,很少有人工较大的干扰现象,展现的是一处自然式滨水景观,公园内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天然的植物景观,在适当的位置,增加木栈道、廊亭等,给人们提供一定的亲水空间(图3)。公园内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其特点之一,其中栽种的乔木约有5万多株,现种植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湿地松(Pinuselliottii)、楝(Meliaazedarach)、刚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等120余种。公园现有湿地滨水景观在植物选择和配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单一性,植物的配置形式较为生硬,缺少有机的组合;不注重观花、观叶的生物习性,配置形式较为简单,缺少错落有致的形式搭配;对于植株的大小,色彩搭配缺少一定的美学考虑;对于水生植物的观赏风格统一缺少考虑。
1.2.4玉带河。按照生态设计的总体改造思路,结合河道现有地形,进行了河面的拓宽、淤泥的清除、河床的加固和污水节流等各种措施,最后通过注入优质水的方式,使整个河道的的污染问题得到了改善,水的质量明显提升,为生态景观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对玉带河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改造,拓宽了河道,河道深度也增加至4m,通过淤泥清理、管道铺设、景观设计等各种措施在玉带河两侧形成了一个生态的天然驳岸,并实现了雨污分流和引水活化。此时原来臭气熏天、淤泥堵塞的污水道,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展现出桃红柳绿、充满魅力的河道景观,成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标志,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场所,带动了沿河两岸的商业经济发展。玉带河沿岸保留了10m以上的绿化带,种植的植物有40多种,沿线建了多个休闲公园及文化广场,修建亭台楼阁,放置园林小品及雕塑,并配以多种灯饰,打造了多样的滨水湿地景观。
1.2.5青山湖。设计主要通过淤泥清理、铺设管道等措施,对污水进行截留,青山湖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并在沿青山湖两侧建立了景观带,保证两侧乔、灌、草结合的景观面貌并建立一些具有休闲、娱乐、运动的公共开放空间,吸引了周边众多的市民在青山湖散步、游玩,很多外来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欣赏青山湖独特的滨水景观(图5)。青山湖两侧植物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不仅有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垂柳(Salixbabylo-nica)、银杏(Ginkgobiloba)等大乔木,还有樱花(Prunusserrulata)、红枫(Acerpalmatumcv.Atropu-ceum)、碧桃(Prunuspersicavar.duplex)、龟甲冬青(Ilexcrenatacv.Convexa)等小乔木和灌木,物种多样,群落稳定,植物景观丰富。
1.3南昌市主要滨水湿地景观评价
根据南昌市主要滨水景观的现状、性质和作用,将现状评价分析分解为生态功能评价、美学功能评价及服务功能评价3个基准层,生态功能评价分为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稳定性两个指标层;美学功能评价分为观赏特性多样性、色彩与季相变化和景观层次丰富度3个指标层;服务功能分为可达性一个个指标层。通过分析、比较,形成一个多方面的景观评价体系(表1)。
2南昌市滨水湿地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2.1合理开发,尊重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其他景观元素,综合考虑,合理开发,实现滨水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了解滨水区域的现状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研究滨水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针对具体的滨水区域,制定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建设方案,以自然为师,减少盲目的人工造景,避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境,尽可能的反映出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景观面貌。
2.2合理利用植物,构建生态群落稳定的植物群落是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特殊的、具有交界特点的地段,其复杂的生境和物种的多样性,为植物群落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营造出大面积的生态水域,为水中及岸边的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地,维护整个滨水区域良好的生态系统。
2.3打造生态驳岸,回归自然通过模仿自然打造生态驳岸,运用其可渗透性,维护驳岸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将水域自然的过渡到陆地上,使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畅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稳定生态环境,为滨水区域湿地植物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境。
2.4空间的合理营造针对设计的主要目的,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6]。设计之初,确定使用对象的群体、年龄组成、需求等各方面影响空间划分的因素,根据场地的现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规划与设计,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2食品包装生态设计体系
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工具—技术—方法”三步。首先利用生态设计工具(生命周期评价)及其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对食品包装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设计技术(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原材料选用技术等),按照一定方法(程序)实施生态设计。由此构建食品包装生态设计实施体系,见图1,包括软硬件平台(工具)系统、技术支撑(技术)系统和设计程序(方法)系统三大系统。
2.1食品包装生态设计软硬件平台软硬件平台系统是实施生态设计过程的基础,食品包装生产企业应构建起相应的生态设计软硬件平台系统[17],包括生态化设计管控措施、绿色材料供应链、生态化并行设计平台、LCA软件和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等系统的建立。
2.1.1生态化设计管控措施系统企业为了改进产品的生态特性和降低产品成本,确保其符合具体的食品包装生态设计实施要求,应根据EUP指令的一致性评估要求,选择1种自我评估模式建立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的生态设计管控措施系统。EUP指令的自我评估模式有“内部设计控制”和“环境管理体系”2种[7],企业可以任选择1种进行自我评估,以提交相关技术文件和检测结果来验证其一致性评估的真实性。欧盟要求企业主要采用自我评估的方式进行合格评定,根据其产品生态设计实施措施,对产品进行合格评定后加附CE(CONFORMITEEUROPEENNE)标签,则制造商就具有了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而被认为符合EUP的生态设计要求。给产品加附CE标志是制造商或其授权代表的自觉行为,具有一系列步骤及多种合格评定程序模式。另外,也可以参照欧盟EC/1980/2000法规的《生态标签授予计划》。内部设计控制是企业(或授权代表)自检和自我申明的评定方式,是企业自我申明其产品满足生态设计要求相关条款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是食品包装生产企业须建立食品包装生态档案(即产品清单数据)[1]。可针对生态设计要求,根据正常的使用条件以及设计用途,对食品包装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优先考虑通过设计可以得到显著改善的因素),并建立相应的生态档案。生态档案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也是生态化设计管控措施系统建立的关键。这对于我国食品包装企业来讲,也是实施生态设计最为困难的环节。通过生态诊断(即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其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及安全卫生造成较大不利影响的因素,即确定生态设计的一般和特殊要求的参数,再根据确认的设计参数,在设计源头采取所有必要的措施,确保其生产的产品符合相应的生态设计要求,并提供技术文件证明通过了一致性评估。通过ISO14000认证是实行生态设计、生产生态产品的最基本保证,因而也可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具有生产符合EUP指令要求的生态产品的能力。
2.1.2生态化并行设计平台系统按照源头设计的生态设计内涵,食品包装企业必须构建满足生态设计要求的并行设计平台系统,将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集成一体系统考虑,达到实施生态设计必须的人员集成、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19],从而建立产品寿命周期中各个阶段性能的继承和约束关系以及产品各个方面属性间的关系,以追求产品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其性能最优。传统串行设计无法从设计源头控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能在设计源头一并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所有环境影响因素[7],不能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所有必要措施提高产品的生态特性。
2.1.3绿色材料供应链系统食品包装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主要来源于包装材料,建立和完善绿色材料供应链系统对是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重要措施。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源头措施就是限制使用存在有害物质的原材料。近年来,我国为应对欧盟相关绿色壁垒,已建立起有关产品的绿色材料供应链,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必须以上游企业原材料的生态设计为前提,只有密切与上游企业合作关系,才能真正实施食品包装的生态设计。
2.1.4LCA软件及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系统生态设计是面向全生命周期寻求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需在设计阶段对食品包装生命周期全过程对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以便于在设计源头找到资源环境性能最佳的设计方案。因此,LCA(lifecycleassessment)既是进行产品生态设计的重要工具(方法),也是进行生态设计的重要原则[7]。为了实现设计环境性能优良的生态产品的生态设计目标,必须运用LCA软件系统,将食品包装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过程,对所有可能的环境及其安全卫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行系统输入与产出的综合平衡,从而寻求减少影响的方案应用于产品设计之中。LCA软件系统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引进如Boustead4.2、SimaproVer.4.0等LCA的商用软件,或自行开发LCA软件;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产品清单分析数据库,供LCA影响评价使用[20]。另外,实施生态设计企业还应建立内部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15],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生产的各环节加强管理。例如,应建立企业内部设计、原材料采购和营销等部门的紧密合作关系制度,为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提供保障。
2.2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程序
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须满足食品包装的生态设计要求,传统食品包装设计主要考虑经济参数的设计,因而对食品包装生态设计来讲,仅是前期的产品初步设计,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生态参数设计,从而设计出对环境友好又能满足功能要求的食品包装产品。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基本程序有5步,见图1。包括[9,15]根据经济参数进行初步设计,除了考虑产品的有关标准、法规及生产、成本和使用等因素外,还应按生态和卫生原则选用原材料和进行相应的结构、工艺等设计;分析生态参数建立生态档案;根据生态档案进行生态诊断及设计开发;依据生态设计的一般及特殊要求对开发方案进行再次评价、再次改进设计,直到满足生态设计要求;利用绿色成本核算技术进行绿色成本分析并评估产品的环境绩效。
2.3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相关技术
实施生态设计必须利用相关的支撑技术进行生态特性评价、原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卫生安全设计等设计开发[21]。
2.3.1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根据国际环境毒物学和化学学会权威性定义,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一种通过对能源、原材料消耗及废物排放的鉴定及量化来评估一个产品、过程或活动对环境带来的负担的客观方法[22]。生命周期评价被ISO14000列为子系统之一,是评价从原材料采集开始,直至再循环和最终废物处置整个生命周期阶段有关的环境影响的工具,能够进行科学全面的量化计算,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分析方法对产品环境性能评价具有权威性,因而也是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LCA能对产品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投入及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寻找出污染最严重的阶段及其生态设计参数,为设计和改进产品提供依据。目标和范围界定、数据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等4部分组成了LCA的技术框架[19],为了避免运用LCA技术评价时的计算量大,应注意评价范围的界定、准确采集投入及排放数据和设计或选择好评价软件。
2.3.2生态材料选用技术食品包装是个系统工程,材料是基础,其生态设计强调选择生态包装材料。生态包装材料的选用原则是生态性、经济性和必要功能性的综合效益最大原则,应在保证产品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综合比较,择优选择。对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生态性应重点考虑:一是满足安全卫生要求。这也是生态包装材料的首要要求,有毒有害的材料及添加物应尽力避免选择或替代,或考虑材料中毒性物质的稳定性并采取措施解决其迁移和释放问题。目前食品包装材料的主体仍是塑料软包装材料(复合材料),另外包括纸、金属、玻璃和陶瓷等,其成分含量在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必须满足不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要求,有毒有害物质均需严格控制在限量范围内。例如,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浓度总量,铅、镉、汞和六价铬,以及氯乙烯单体、多氯联苯、偶氮等。即应满足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相关特殊要求的规定。二是满足轻量化(减量化)要求[23-24]。轻量化(减量化)是实施生态设计的重要途径,能降低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并减少废弃物排放。为此,在保证实现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应利用生态包装材料,以减少污染排放、资源(能源)消耗少和便于回收利用;应解决好产品与包装的合理定位,过度包装对生态无益;应采用自然、无害和节省能的材料来满足食品包装产品功能的需要;应选择科技含量高的复合材料替代传统包装材料,如采用纸塑复合材料和无菌包装技术包装如牛奶、果汁饮料等食品,其生态特性和保持食品的风味和质量方面都优于传统包装材料。三是满足可再生或可回收要求(不破坏生态和可持续原则[25]。生态设计注重不破坏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使用不可再生或需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的原材料;为方便回收利用,原材料尽量品种相同及可再循环。目前纸塑料复合的包装材料在食品包装中应用较多,但纸塑复合材料不易回收处理;倡导使用再循环的材料[6],降低新材料用量。
2.3.3生态结构设计技术食品包装结构设计关系包装必要功能的实现以及包装材料的用量和包装废弃后的回收等问题,对其资源环境效益有直接影响。生态结构设计技术面向节约能源(资源)的生态设计目的,是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重要支撑技术。(1)减量化(减少化)设计[26]。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包装设计的合理化及包装整体的减量、轻型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食品包装生态设计应根据食品所需要的保护性等必要功能要求进行减量化(减少化)设计(包括容器形状、结构形式、尺寸、封合方式等),尽量减少多余功能,避免过分包装和欺骗性包装,以节省材料、节约运输空间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欧洲包装业按照欧盟“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指令(94/62/EC)”对消费者可以接受且相对安全的最小包装质量和体积实施减量化,每年减少了50万t材料的用量[5]。食品包装在减量化(减少)设计上,可以通过去除多余功能,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利益诉求设计包装体量或限制1次用量(如以1周消费为单位的包装体量)等实现包装产品的减量化,注重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用、再生或降解进行设计;采用轻质材料,减轻产品质量;通过减少异形结构等达到节约资源(能源)的目的,异形结构的包装在用料及印刷、印后加工等后加工方面对资源(能源)消耗更多。确需进行异形设计,也可通过尽量减少折叠线、面的数量,减少壁板等来减轻用料、印刷以及印后加工等的负荷[27]。另外,从印刷及后加工角度,分体包装盒结构设计一般会增加制版费用,后加工裁切也将增加工序,既造成了浪费,也增加了成本。采用盒体一体成型设计(如锁底式、摇盖式、姐妹式纸盒设计等),纸盒可以折叠起来,能够节约后加工、堆码、运输和储存等费用[28]。例如,在牛奶、饮料和水果等包装纸箱中,采用一体成型结构设计在印刷、堆码和销售等方面都有好处。(2)色彩适量化设计。采取简约化、“简而美”的色彩适量化装潢设计,避免有害原料成分、生产过程以及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有害成分向食品的迁移。包装印刷中使用的油墨、黏合剂等材料很多都含有有机溶剂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渗透、迁移而污染食品。统计显示[27],目前国内还没有可食用油墨,纸质食品包装材料都具有可渗透性,色彩种类越多,油墨印刷面积越大,更容易地转移到食品中而造成污染,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在食品包装生态设计中,应运用色彩适量化设计措施,避免过分装潢,减少油墨材料等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可以在以下方面考虑色彩适量化设计[29]:一是尽量避免多色印刷设计,多采用单色或双色印刷,以节约资源、能源,降低成本,提高食品包装的环境性能;二是充分利用食品包装材料本身的色彩及文理条件,用局部色彩设计方案,适量化设计装潢图案、标识和品牌名称等必要元素,以减少油墨的使用量;三是尽力减少油墨与内装食物的接触,根据不同的情况(如即食性食品包装、包装与人的口部直接接触位置等)可以不设计色彩,或尽量减少用色。(3)节能化设计。节约能源是EUP指令的核心,减量化和可回收设计等可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但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食品包装材料的生态特性。由于食品行业的发展,我国食品包装行业已经成为能源消费的大户,“碳足迹”的踪影贯穿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低碳包装”成为食品包装发展的必然方向。为减少CO2和有害物质排放,应选用清洁、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同时采用各种节能技术,开展节能设计,发展节能低碳包装。天然材料的开发使用是低碳化食品包装材料的重要发展途径[30],目前在食品包装中,塑料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材料而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软性的食品(药品)用复合材料发展最快。近年来,用于食品包装的塑料量占了塑料总产量的1/4左右,塑料包装产量平均年递增11%[31]。但目前大量石油基塑料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且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为了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减少消耗,非石油基塑料已成为目前研发的热点。利用植物秸秆等为原料得到的非石油基塑料(生物基塑料),可降低30%~50%的石油资源消耗,实现数亿吨CO2的净减排。降解型生物基塑料主要包括微生物合成、天然合成和化学合成3类,其中,化学合成的聚乳酸(PLA)由玉米、木薯、甘蔗等天然材料经微生物发酵方法得到乳酸,再经过化学合成而形成,是规模化生产最早和目前产量最大、应用最广、价格最低的合成降解塑料。聚乳酸(PLA)比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等塑料材料的优点更突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包装材料,目前国内PLA的大型生产商产能达1万t/a[33],在食品包装领域,全降解型食品包装材料代替非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在不久的将来即可实现。另外,非降解型生物基塑料虽无法降解,但其减少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CO2的排放。
2.3.4卫生安全设计技术食品包装的卫生安全是指食品包装的原材料及其加工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材料(油墨、黏合剂等)中不应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食品包装卫生设计,一是原材料安全无毒和无挥发性物质产生,具有稳定的组织成分。应使食品的特性与材料的性能相适应,以及食品的保护条件与材料的适用条件相适应;掌握添加剂等成分向食品迁移的情况,以及食品中某些组分向包装容器渗透、被吸附等情况在流通过程中对食品的影响,以确保在包装工艺实施过程中不会产生与食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和化学成分。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潜在的迁移值应满足总迁移和特定迁移极限的规定;二是原材料在贮藏和转移的过程中不会因气候和正常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被包装食品的生物、化学、物理学特性及其敏感因素(光线、氧气、温度、微生物及物理、机械力学等)决定着包装材料及包装工艺技术的选择;三是应选择环保型的油墨、黏合剂及涂料等辅助材料。美国严禁在食品包装上使用有机溶剂型油墨,而以水基型油墨取代;四是注重应用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及技术。目前,一些特殊功能材料和技术成为包装材料和技术的研发重点,如防光污染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化学污染及重金属消除包装技术和纳米包装材料等在国内外已有所突破。
2.3.5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清洁生产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已将清洁生产相关内容作为重点列入了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之中,食品包装相对于其他产品包装更需要实行清洁生产。食品包装生态设计应采用节省原材料和能源、不使用有毒原材料、减少“三废”排放等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清洁生产首先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即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应以最少的包装材料满足包装必要的功能。如简化图案设计突出功能要求,印刷工序就可以减少颜色数和墨层的厚度,节约油墨消耗;另一方面应通过提高食品包装生产设备的精度或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等,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损耗的目的。另外,应实施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相关认证,这也是实现“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实施清洁生产关键在于清洁的生产工艺过程,应通过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审计,选定最佳方案[9]。
2.3.6绿色成本核算技术食品包装生态设计通过前述生命周期评价、原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等技术提高了其产品及其制造设计方案的生态技术性能,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绿色成本(效益)分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绿色成本核算就是在传统成本项目基础上考虑资源环境得失后的核算[36]。联合国环境与综合经济核算体系提出,绿色成本核算应考虑资源耗减、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等3个变量。具体来看,就是在进行传统项目核算的基础上,还应核算能源资源节约等的收益,回收材料的收益,污染减少带来的生态成本节约的收益,以及材料再生、废弃处置的环保支出等。绿色成本核算可以运用基于作业的成本分析(activity-basedcosting,ABC)等方法,在综合分析食品包装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成本与收益基础上,建立成本核算与评估模型,最终从经济上选择效益最佳的生态设计方案。
二、室内装饰设计中对精神生态的营造与体现
(一)在室内空间的衔接与规划中融入精神生态
对于人居环境首先要从人文环境上进行空间的合理规划,强调建筑结构与生态学、心理学等的衔接,以满足人的精神生态需求。在设计目的上,一方面注重实用性,对于室内空间的每一个功能区,都要从室内活动的联系上加以营造,另一方面要从科技要素的构成中处理好节奏感与规律性。如对于人性化空间的分隔,要从人的主体性上来体现环境、空间为人服务的特点,充分符合人对环境舒适度的基本要求。在室内活动空间规划中要体现安全性,由于室内设计需要对一定动力系统的引入,如电力设备等,既要分配相应的空间,还要从辐射、噪声等环境问题进行优化,切实做好安全性设计规范。现代句式空间设计摈弃了传统封闭式的设计手段,更加注重功能区划,对于公共空间要体现生活需求;对于私密性空间要保障私密性。
(二)在照明系统设计中融入精神生态
光线是室内设计装饰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构成人类视觉需求的主要媒介。对于室内设计中的光线优化,一方面要从形状、质地、色彩上加以体现感知性,另一方面要从照明的艺术美学上满足室内设计兼容性。如对于室内各功能区,在灯光分配上需要进行心理与视觉的统合,在增强空间感知度的同时,要从环境的渲染与气氛的融合上体现温暖与愉悦。如设计师要光纤的色温、色调上体现独特的艺术效果。在客厅灯光设计上,要满足一定的亮度,还不能因光线太足而产生疲累感,主体照明与辅助照明要进行协调搭配。如对于壁灯的选择多从墙壁、转角处进行设计,落地灯可以从造型及便捷性上来营造艺术氛围。
(三)在室内色彩设计中融入精神生态
色彩对人的心理、生理作用较大,也是设计师在优化室内设计风格的主要环节。由于色彩所体现的魅力与张力,与室内器具的造型和形状较为紧密,所以在营造室内精神生态环境中,需要从色彩的属性及协调搭配上彰显色彩的情绪。好的设计构图需要把握好主次与大小关系,更要从色彩空间上来体现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对于色彩的基本要素,色相、纯度和明度,要从色彩的对比上来协调统一性与渐变性。如黑色给人以忧伤,橙色给人以明快,对色彩的认知可以从色彩的性格与用色规律上来营造不同的色彩情绪。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上,还要把握好室内设计的整体性与风格。也就是说不同环境空间所传递的色彩情感是不同的。一方面要从民俗习惯上加以区分,从色彩的忌讳与喜好上来融入各自的传统文化习俗。另一方面根据个体的精神需求,能够从色彩的情感传递上凸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四)在家居陈设上融入精神生态
室内陈设是室内设计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室内设计创意的完善与深化。在家居陈设上,通常是对室内物品的摆设、陈列、及装饰,一方面体现出器物、家具的观赏性,另一方面以情感气氛来营造室内的环境。在室内线条平衡上,对于生硬的角楞家具时间久了容易产生烦躁,而对于不同色彩与造型的挂件、植物等往往能够平衡室内的情感气氛。
(五)在室内绿植中融入精神生态
文化与生活在生态意识的强化中,对家庭室内装饰上也提出了回归自然的精神诉求。绿化设计作为室内装饰的一部分,也需要从现代室内设计上,注重绿色植物的摆放与空间布局,能够从室内的静美设计中增添室内的生态美,改善人的心境。绿植装饰在设计中需要从色彩、造型、气味等视觉与嗅觉感官进行统合,能够从平衡室内单调氛围上增添观赏性。一方面从空间组织结构上,可以利用绿植来分隔空间,提升室内空间的层次度和比例感;另一方面从植物改善室内湿度、温度与含氧量上,优化室内环境,强化精神修养。如在卧室放置芦荟、虎尾兰、景天等,给人增添平和、安宁的精神体验。
现代生态化室内设计十分强调利用自然元素来满足用户对生活空间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对于大自然来说其形成循环最根本的元素在于光照,鉴于现代城市居民在生活、工作中过于依赖人工照明系统来作为自然光不足时的补充,严重忽略了自然光对于人体健康和作息规律自然调节的重要性。因此,现代生态化室内设计中设计师要充分利用自然光,通过对开窗位置、数量以及面积的调整或建造中庭透明屋顶,以及在窗口位置合理设置反光板将自然光引入到室内来满足照明需求,上述多种生态化设计手段都可以对室内的光照强度进行有效调整,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降低房屋建筑照明系统在使用中的能源消耗。再者,本文认为绿色植物、山石、流水小景以及游鱼花鸟等自然元素不仅可以在房屋建筑室内发挥装饰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用户进一步改善室内空间的整体生态环境,上述多种自然元素在具体应用中都可以发挥隔音降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并且可以让整个房屋建筑室内空间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的美感。
1.2对空气流通速度、温度以及湿度进行控制
空气是人类生存中最为关键的一种自然元素,虽然现代室内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的隔音、保温以及密闭效果,但是现代生态化室内设计中十分强调对空气流通速度、温度以及湿度的合理控制,降低建筑通风系统运行中对能源的消耗量。现代生态化室内设计中可以通过对房屋建筑自然通风的调整来加强空气循环,确保室内在进入新鲜空气的同时可以将污浊的空气重新排放到室外,设计师可以参照部分地方的特色设计格局来达成这一效果,例如,南方地区建筑设计阶段所采用的天井等,通过结合所处区域的气候条件来对整个室内工期流动速度进行调节,这样可以降低城市居民为了满足空气流通要求而使用空调系统产生的能耗。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人体在29℃的生存空间内可以感觉到舒适感,且该种温度条件下室内的相对湿度要控制在40%左右,所以设计师应结合这一科学研究成果对室内的空气流动速度、温度以及湿度进行控制。
1.3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有机建材的使用
众所周知,电力资源是现代建筑室内各项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能源形式,而建筑产品生产阶段及房屋建筑室内装修阶段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所以本文认为现代生态化室内设计中要加大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有机建材的使用,例如,通过在建筑屋顶位置合理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来为房屋建筑提供电能,或通过安装太阳能收集器、储能装置来为整个房屋建筑室内提供必要的热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对于广大城市居民来说并不是一个较为生疏的词汇,只有在房屋建筑室内装修设计阶段加大对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范围,才能确保我国建筑行业在新时期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新要求。再者,如何降低房屋建筑室内装修中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是当前室内设计领域一个十分关键的话题,所以本文认为设计师应在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选择一些不含放射性物质、无化学添加、不需要二次加工的天然材料。
建设生态县(市)必须走“创新型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最成功、最显著特点就是把创新工作落实到空间“斑块”上,经过对区域创新和发展格局识别深入研究和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区域创新理论体系,它们是区域创新五论,即:“集聚论、城市论、景观生态论、科技动力论、大系统优化决策论”.这五论的共同特点是“着力斑块、集聚创新”,简称该理论为“区域创新斑块理论”.作为生态县(市)规划的理论体系,指导规划编制.图1为区域创新斑块理论的主要内涵表述.
1“集聚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人口集聚: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意识和服务效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2)产业集聚:是指企业的生产和研究开发活动向一个特定空间集中,并且有机地相互作用的现象.其意义在于:集聚能产生外部效应.行业、领域、产业向聚集地集聚将分别产生外部效应;聚集能实现隐性知识的近距离传递,是创新的根本原因;集聚降低内部成本;集聚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个性化经营,形成异质性和竞争力;产业聚集是产业集群的基础,又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标志.
3)“集聚论”在规划中主要应用于:指导产业链的构建,资源、资本、技术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园区集中、农村人口逐步向生态型城市、城镇集中等方面.
2“城市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城市化是一个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文明与城市有关,文化与乡村有关.
2)城市是创造需求的主要源地.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城市,城市与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区域创新的基本力量和活力主要在城市.城市是前进发展的动力。
3)10万人以下的城镇劳动生产效率相对于10万人以上的要低(需求结构不成体系,服务组织成本高,资源浪费大).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大城市间的竞争,即城市群之间的竞争.
4)“城市论”在生态县(市)规划中主要应用在于:指导人口重新分布的引导性规划,人居体系(城市、城镇、乡镇、社区、村建设规划,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与培育规划等.
3景观生态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景观生态论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强调异质性,重视尺度性.适宜处理复杂系统.能很快抓住区域个性、问题、创新点与本质.
2)在规划中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建立在充分理解景观与自然环境的特性、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之上;既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科技动力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科技是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科技是区域创新的动力.而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生态县(市)建设需要科技创新,科技活动带来社会大的持续变革.
2)科技动力论用于生态县(市)建设规划:着力解决区域发展所需第一生产力———科技动力问题.要把生态知识、生态技术应用到生态县(市)建设的生态工程、生态产业发展中.
5大系统优化决策论及其在规划中应用
1)处在的区域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大系统.区域规划需要建立优化系统,确立优化的考核体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解决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发展薄弱问题.
2)需要系统优化决策与科学执政,努力营造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一是构建战略规划体系,二是构建空间优化体系,三是要构建政策制度优化体系。
生态县(市)建设规划新的技术手段
13S技术手段在生态县(市)规划中的应用
在生态县(市)规划中,我们主要采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5]技术等手段,对规划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进行识别诊断;对区域地形地貌进行正确辩识、科学分类.实践证明,规划涉及土地利用现状认识、数据获取,资源评价与统计,区域空间格局的划分,各大工程及可创新斑块面积求得,规模的界定都必需应用3S技术.没有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是无法解决规划定量、定位、定地理空间界线和完成规划的[6].
2三维模拟技术手段在生态县(市)规划中的应用
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主要用于进行生态县(市)区域空间模拟,它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模拟(自然大地形骨架如山体、河流、道路、人工水域等的模拟);地表土地利用现状模拟;地表以上部分设施与植被模拟,通过区域空间模拟,配合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将山、水、林、田、路、房等一览无遗.这种模拟方法主要采用三维地理软件,如ARCGIS软件等结合3S技术完成.通过区域空间模拟,自动建立了空间地理信息库及若干属性信息(位置、长度、范围、面积、经纬度及海拔、物体属性等).既具有山川河流等地理全局观(见图2)、又有科学数据,还建立起规划交流平台,有了这些,进一步开展规划就更直观、明了.
3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前面已述,主要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生态规划来进行生态县(市)规划.它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并在生态调查、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划分出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观格局,再进行景观功能分类、生态制图,最后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通过对若干个县市的建设规划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既适用又有创新之处:重构景观格局,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空间关系,描绘人们向往的富丽景观,指明阶段可达的分层目标、创新空间和奋斗方向,揭示发展动力和具体工程措施.使规划内容立地、目标明确、任务系统、内涵科学、便于操作.
生态县(市)建设规划体系
生态县(市)建设规划方法很多,要形成一个体系是比较难的,但抛砖引玉地研究提出一个比较先进适用的方法体系又是值得的.
1一般规划套路
在生态县(市)规划中,一般采用传统的规划套路,即基本情况或建设基础,存在问题分析、思路与目标确定、功能分区、分区任务、各分区主要工程、主要措施.
2本文提出“12345”规划体系
在对多个生态县(市)进行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12345”规划体系,即围绕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生态工程)层次、五个(建设)领域,展开规划编制.它的特色在于:突出了发展方式、发展主线、发展进程、发展层次、发展领域共五个方面;其创新点在于:提出的四个空间概念及工程内容和四个由大到小细分的等级层次,能将规划一一落到空间场地.
表述如下:一个目标:即遵循“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期建成省级或国家级生态县(市)”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划分“启动—建设—提高”三个规划建设阶段;四个(生态工程)层次:实施“区域生态、景观生态、创新园地、生态细胞”四个生态工程,完成“消除区域障碍、培育富丽景观、建设创新园地(斑块)、落实细胞单位”各层次生态任务.五个(建设)领域:深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环境、能力建设”五大领域,引导全县(市)人民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达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目标设计
1基本情况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处于川、渝、陕四省市交界处.幅员面积约16610km2.辖达县、大竹县、渠县、宣汉县、开江县、万源市、通川区,人口650万人.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是四川的“东大门”.所处地形川东平行岭谷区,其中山地占幅员面积70.70%,丘陵占28.10%,平坝占1.20%.
2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根据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及创新型四川区域创新格局研究成果,本规划经研究,选用经济支撑力、科技创新力、教育水平、资源丰富度、生态环境协调度、区位优势度、景观格局匹配度(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观可承载人口与实际承载人口的比例)等7个指标,得出总体结论是:达州市自然资源支撑力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环境人居适宜度中等,剩余劳动力数量丰富,文化适应度与四川省平均水平接近.同时又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分布不均,洪涝灾害及旱灾频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主要制约因素,导致经济支撑力、科技支撑力、区位优势度、景观与人居匹配度都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薄弱.
3指导思想与目标定位
3.1指导思想
第1,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建设能力支撑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构建美丽、和谐的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景观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第2,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并进.寻找创新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及协调互动机制.把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发展阶段.
3.2市域主体生态功能定位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及三峡库区重要影响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四省、市结合部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人居地区域性中心.
3.3生态市建设总体目标
按照全省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省的总体目标要求,达州市在2020年前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市,成为四川省级示范典型,成为长江上游生态经济建设强市,全国天然气化工基地生态文明典型.
3.4具体定量(考核)指标
参见国家生态县(市)建设标准.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方面.其中国家指标19个,16个为约束性指标,3个为参考性指标.
4生态市建设步骤
达州市生态市建设共分三步:建设准备期(2007-2010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建设发展期(2011-2015年),整体推进阶段.建成一批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生态经济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成期(2016-2020年),完全符合2020年全省建成生态省对达州的基本要求.其中,在2020年全市80%以上县建成国家级生态县,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标准,基本实现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达州市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四大格局景观划分方法
1划分景观格局的科学意义
1)突出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景观异质性,便于分类指导未来分化发展.
2)突出空间生态,为了充分反映四川生态立体空间格局的特点,改变平面分区.
3)把静态分区变为动态分类,反映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景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反映了人—自然的变化规律在地理空间上留下的景象,顺应时展脉搏.
4)把美的概念—景观以及相应的现代手段方法引入生态系统开展生态规划.分区与分类结合.体现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2划分原则
1)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以及四川省生态省建设纲要功能区划定位,结合达州实际,以景观格局分类为主导,采取生态功能分区与景观格局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尊重发展规律,强调自然地带性,打破现有市域的行政格局分类.2)突出城市景观在分类中的首要地位和引领作用.3)采用3S技术等手段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识别、数据获取,资源评价与统计,最后划分出区域空间格局、找出可创新斑块.求得各自面积.
3四大景规格局划分结果
3.1各景观面积:
城市及工业园区(景观),109km2;农村现代农业与农村景观,8082km2;半自然(含还林还草地)景观,5569km2;自然景观,2850km2.
3.2各景观人口属性
1)城市景观:人口密度达10000人/km2(正负5000人/km2)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域;2)农村景观:人口密度为100~1000人/km2(平均500人/km2左右)的农业区域;3)半自然景观:人口密度为10~100人/km2的区域;4)自然景观:人口密度为10人/km2以下的区域.
3.3各景观经济属性
不同时期同一景观经济标准不同,每平方公里GDP城市为30000万元,农村为300万元,半自然区为30万元,自然区为5万元。
达州市各景观格局未来发展方向
1达州市城市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未来达州城市出现人居区、商贸区、加工区、科技密集区、文化区,工业产业集群形成.相应二级城市人居、商贸、加工、文化发达,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景观,城市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因美丽而使人向往.
2达州市农村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形成一批现代农业基地,土地不断规模化、集约化,建成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型农业的生产基地,是全省粮油、蔬菜、水禽、畜禽、苎麻、油桐等基地,农民和村庄将逐步减少.
3达州市半自然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未来将成为退耕还林区,特色林果产业经济区,特色资源(茶、药、菌、矿)科学开发利用产业带,形成若干高效生态经济林带或创新斑块,成为生态保护带和生态缓冲带,“农”(农作物种植业)和“村”从该区逐步退出,同时,河流两岸50~100m范围带也被纳入半自然区保护.
4达州市自然景观未来格局与发展方向
全市域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是川东北重要的天然林保护区和水土保持区.花萼山、百里峡自然保护区将成为达州市的核心生态旅游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八台山等将成为重要的地质生态公园.万源金山水库和天鹅池水库、开江的宝石湖水库、大竹的乌木水库、渠县的柏林水库成为饮用水源型(自然)保护区,实施自然保护.从管理建制上这些地域再不属乡村、而是形成独特的生态政区,按生态功能进行专业管理.
5景观格局划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划分景观类型,明确主体功能关系:重点开发———城市与工业区;优化开发———农村;限制开发———半自然区;禁止开发———自然(保护)区.尊重自然规律,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一是明确要求人从保护区退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开发生态旅游为人类服务.二是划定开江、大竹、渠县、达县、万源饮用水源型自然保护区,保证饮水安全.三是巩固退耕还林区,还林还草或还自然,同时减少人居和村庄建设.四是引导资源开发区、生态恶化区实施人居腾退和生态移民.
它们是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突出城市引领,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规划提出美丽的城市景观:“一五十百城市格局”中提出1个大(特大)创新型的生态城市—达州中心城区,将辐射达县、宣汉、开江周边近郊农村,5个二级(中—小)生态县城带动辐射宣汉农村区、开江槽谷农村区、大竹槽谷农村区、渠县丘陵农村区、万源农村区.11个(三级)小城镇带动周边100个环境优美乡镇(含中心镇),近郊实行城乡一体化,远郊实行城乡自然统筹.培育创新斑块,建立新型的经济与社会关系:一是针对达州经济欠发达提出培育以科技为动力的城市(自主)创新力,二是提出若干创新园———高新科技园、现代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特色林产园、生态旅游园建设,通过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矛盾与问题,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三是重大产业必须科技支撑.四是突出集中型社区建设、集中工业园建设、土地规模经营建设.打通廊道结点,建立新型的县(市)域关系:一是有利市域重要的生态廊道建设和跨区联动,包括重要绿色交通廊道、建立跨区连通结点(商贸、教育、治安、卫生)等.二是有利水系廊道、旅游廊道、输气廊道保护与安全.三是打破行政区,考虑重新布局2020年的集镇,有利建设新的生态政区,避免项目分散、产业雷同、基础设施的成本高.构建补偿机制,建立新型的区域内外发展关系:一是提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互动,二是提出生态恢复补偿,三是提出共建安居乐业工程,四是建立新型区域内外关系,促进和谐发展.
区域生态—景观生态—创新园地—生态细胞四大工程建设
1区域生态工程
实施区域生态工程,清除区域生态障碍,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它是生态市规划的第一个层次.包括了达州市水旱灾害治理、人居生态安全建设、天然气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区域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区域重要廊道生态保护、反贫穷等10项工程,到2020年总投入达31.4亿元.
2景观生态工程
实施景观生态工程,培育城市、农村、半自然、自然美丽景观,它是生态市规划第二个层次.按各景观建设提出发展战略、布局重点建设任务,实施工程.规划涉及城市创新工程建设5项16.2亿元,富丽农村工程建设5项41.4亿元、半自然区生态建设3项3.3亿元、自然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13项,投资6.3亿,景观生态工程共26项,到2020年总投入达67.2亿元.
3创新园地工程
实施创新园地工程,寻找可创新“斑块”,发展经济社会,它是生态市规划的第三层次.达州市创新斑块建设包括了科技创新与服务园区1.8亿、生态工业园区9亿元、现代农业园区43.5亿元、特色生态经济林园3.1亿,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园区9.5亿,到2020年总投入达66.9亿元.
4生态细胞工程
实施生态细胞工程,是从更小生态单元的角度落实生态市建设,它是生态市规划的第四个层次.这主要包括了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乡镇、文明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等的建设.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商贸等.到2020年总投入达4.3亿元.
5能力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