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5: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程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自己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较低;只重视对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这种单一死板,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实现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
二、国内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要点
1、注重平衡教师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只是一味的追求知识的传授,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由于当前大学生是极富有个性的一代,时代感强,那么要提高其对音乐课程的兴趣,一方面是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所谓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讲授的内容与当代较流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为了让学生了解手风琴的音色,教师可以不选择传统的手风琴的独奏专业作品,而是选择学生们较熟悉的通俗歌曲《白桦林》,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到陌生,提高学生兴趣。所谓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就是指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音乐。要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学生亲自体会的成果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音乐艺术本就是表演艺术,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切实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2、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仅仅以教师讲解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巧为主,而是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他们的音乐潜力。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课堂讨论式、作品赏评式、教材延伸式。课堂讨论式,主要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情境氛围中吸引学生情感的投入,最后进行课堂讨论。在此过程在,教师不仅仅是指导者,更是学习的参与者,以此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探索的状态之中。作品赏评式,主要是通过讲座的形式,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己表演并予以评价,让学生在表演和赏评中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教材延伸式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基础,对教材内容予以延伸。例如,对同等类型的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对同一作者作品的评价等等。
3、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且多添加一些让学生自主创编的环节。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创编的基础上发现音乐课程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还要改善教学的评价机制,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用“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在基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和想象予以总结和评价。
二、师范生技术课程拓展训练的现状与问题
在借鉴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主要结构,针对《标准》中对于中小学教师要求,使用与通用技术能力标准相对应的问题,设计了调研访问的题目。本研究选取某高校教科学院、数理学院、化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环境学院、生科学院中三年级师范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技术课程拓展训练有关问题的抽样调查。调研访问155人次。在对调研数据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与归纳出技术课程拓展训练的三个特点:一是课时少。每周授课时间为3学时,总计18学时,课程是短时化、微型化的。二是学分低。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技术能力拓展类课程都为1个学分的短时课,低学分要求课程的内容不能过于繁杂、精深、难懂,又不能没有技术含量。三是无教材。绝大部分课程是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开设的,而适合师范生的通用技术的教材编写、出版到现在也难觅踪影。本研究的调研结果经过分析,调查数据经过统计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程度、掌握通用技术知识情况和掌握技术设计能力的现状:一是技术课程训练目标定位不明确。许多人认为技术课程的教师可以由计算机、物理教师担任,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技术课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的程度较低。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调研结果表明,只有19.01%的学生“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37.04%的学生“不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三是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不适应技术课程教师培养。目前,教师对师范生技术课程拓展训练课时比例分配是:理论讲授占35.28%,与实践联系占27.35%,案例教学占27.41%,交流互动讨论占9.61%。另外,有34.02%的学生认为技术课程拓展训练内容抽象枯燥、理论性太强;25.42%的学生认为信息滞后;21.27%的认为课程比较有趣;20.65%的学生认为有助于技术素质养成。四是师范生技术知识与技能掌握欠缺。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要求,技术课程选修课包括电子控制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服装及其设计、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4]。调研结果表明,有53.5%的被访问者对于“技术基础理论”的内容“不太了解”,有57.06%的被访问者对于“技术设计方法”选择的是“完全不了解”。五是学生技术设计能力整体偏低。学生掌握通用技术设计能力的调研情况是,有42.3%的学生对技术设计能力“不太掌握”,有22.9%的学生对技术设计能力“没有掌握”,学生技术设计能力整体偏低。
三、基于通用技术学科要求的师范生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设计
面对师范生技术课程拓展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技术课程教师教育需要采取哪些应对策略以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技术课程教师需求?
(一)研究和分析基础教育需求,正确设计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以基础教育需要为目标,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从分析通用技术教学岗位所需能力入手反求相应的课程,从而符合基础教育的需要。学校事先制订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本科层次技术课程教学活动后师范生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与标准。教学院系再制订宏观目标,各教研室根据宏观目标又制订微观目标,把总的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上去。一个周期的技术课程教学结束后,检查学生学习产生的显性效果,测评学生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隐性收获。
(二)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模式
高师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培训、讲授模式,拓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应该遵循《标准》,主动适应全面的技术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理清学校的技术课程教育思路,明确课程改革目标,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办出特色,并不断探索适合基础教育需求的校本化课程模式。
1.“必修+选修+特长”培养模式。面向全体理、工科学生开设必修课程“技术与设计”,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模块,同步开发与技术课程密切相关的校本教材,如《电子技师》、《学会发明》等等,为学生发展兴趣和形成特长提供指导和服务。
2.“集体讲授+团队活动+个别辅导”培养模式。对于“技术与设计”和选修课程中的理论知识部分,可采取集体讲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技术思想、技术过程和设计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技术语言表达设计方案;对于只满足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获得必需的学分的技术课程,可采取团队活动的方式组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如组织电子兴趣小组、技术与设计兴趣小组、机器人制作小组等,对学生提供制作指导和物力支持,开展定期培训;对于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差异明显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分层次教学。
3.“全面+个性”培养模式。立足校内,联合校外,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主,师生自主开发为辅,形成校内、校外和教师三位一体的技术课程资源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成长空间。
(三)实施跨学科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
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互动教学观、开放学习观和特色课程模块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设计素养,为将来适应通用技术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技术能力培养要想获得成功,需要理论、实践与管理等诸多领域人士共同汇聚激情与智慧。对于课程管理者来说,课程改革应该成为推进师范生技术素质教育的历史性选择;对于教师来说,要针对技术课程教学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不断研究与探索,要充分突显教师角色的三个特征: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对于学生来说,课程改革应该成为促进师范教育技术化成长的一个平台。因此,课程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师范生技术素质的有效途径,课程改革关系到师范生技术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基础教育实力的增强,寄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四)构建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一是重点高中参与课程设置、教材及教学计划的制定。高中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职前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现状,他们毕业后由相关学校择优录用,真正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需求的密切结合。二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现实条件下,积极选送专任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验;也可招聘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经过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后,充实到专任教师队伍中来。三是构建技术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基地,从实践层面推进技术课程。营造通用技术实践的教学环境,增强技术课程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信息量,带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四是技术设计教学与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技术与设计”课是技术设计思想物化的过程,技术课程教学抓住这条主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师的教学形式多采用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训练方法,减少或删除课本中过多抽象、理论性过强的“笨”知识,增添与技术气息相关的“巧”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五)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技术课程的配合等,体现出联系基础教育实际的课程理念和职后教学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因此,师范生技术课程结构的优化是技术拓展训练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也是课程结构改革的核心。优化课程结构要坚持四点:一要在课程结构设计上突破狭窄的专才教育观念,转变为宽口径通才教育。二要在知识结构搭配上体现能力与技术素质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完整严谨的通用技术知识逻辑序列。三要在课程目标设计上突出“通识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应用与创新课程”模块呈现。四要在课程实践安排上开设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密切关联的通用技术和研究性课程,增加实践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课程。在课时短、学分低、规范化、微型化等情况下,优化课程结构。
二、合理优化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认为母校所开设的专业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相关知识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他们认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偏少,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比较欠缺,因而不能完全实现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目标。因此,高校要不断优化和调整英语教育专业的各课程比例,在保证知识课程和其他相关知识课程的同时,通过加强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增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与实践性;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增强选课自由度;增加了解学习者特征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科、教学法课程与高考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密切联系,凸显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三、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发展、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和技能需要不管提高,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的现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思维开阔,既能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也能形成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高校应拓展英语教学思路,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培养特色人才,提高就业能力。
四、增加教育实习和实践环节
高校对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非常重视,但是由于教育实习和实习环节所占比例偏少、设置时间短等原因,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缺失,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已毕业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希望在校内学习阶段学校能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因此,高校在完善英语课程专业设置上要以学生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为依据,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而是要紧紧围绕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趋势,始终保持与《高等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要求一致,将理论教学落实到基础教学实践当中,理论联系实践,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实际操控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做到课程设置理念具有时代性、设置标准和课程结构具有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这样高校培养出来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才能符合新时代的需求。
五、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不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特别不利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语言的学习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仅凭教师的课堂讲解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所学课程的基本语言点,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学习英语语言的方法。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灵活把握教材、创新使用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所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热情,有活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六、更新教材
英语教材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前提和保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目前很多英语教材在编写上缺乏实用性、真实性,学生不能从教材中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情况,从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英语教学不能产生实质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材应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通过适当增加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如:科普类、娱乐类和人文类的文章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七、丰富教学资源和设施
要达成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的语音教室、设备、图书馆等相应的配套设施落后不完备,导致一些课程无法有效实施,设置一些课程无法开设,再加上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等原因,不能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当地政府和高校应当加大对英语教育专业的经费投入,加强英语教育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八、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
合理的评估体系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目前,一些高校的评估体系都是以期末考试为主体,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有效评估,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削弱了。因此,高校要建立合理、科学的的评估体系,通过缩小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的比例,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把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作为主要考核依据,提升学生对自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认识,对于增加教学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例如,教学七年级美术第13册第14课《建筑之美》一课时,我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分组并布置了作业,要求每组学生都要搜集关于建筑的资料,包括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每个小组都要形成一个有特色的资料库。上课时把这些资料拿出来大家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性,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建筑之美的理解,还学会了一项本领———搜集整理资料,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受益无穷的。
二、与其他学科整合,加深对美术的认识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或在单一的文化中讨论和分析美术作品,而是从不同文化背景中衍生出美术文化,还包括音乐、地理、历史、语文等更为广泛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中不仅要使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的表现形式,还要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例如,1.与音乐相结合。在教学七年级美术第13册第3课《用线条表现》一课时,让学生欣赏不同的音乐,如《命运》《金蛇狂舞》《步步高》《蓝色多瑙河》等,让学生用线条表现出不同音乐的不同特点,体会音乐与美术之间的相互联系。
2.与语文相结合。在教学七年级美术第14册第3课《花的畅想》一课时,在教学中与语文相结合,让学生说出与古今文人雅士赞美、表现花的诗词,并且可以根据这些诗句进行花的表现和创作,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除此之外,还与生活相联系,了解各种花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教学七年级美术第14册第13课《图片魔术师》一课时,让学生利用电脑中的图像编辑软件Photoshop,尝试把一幅图进行变行、添加文字图案、进行不同的组合等。不仅让学生应用到了计算机的知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先进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捷与创新。
三、依循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都要求教师具有比以前更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搜集和听取教材编写者的提示,领会编写意图,尤其要注意从总体上和原则上把握教材的思路和特点。能够根据自己对教材独立的理解和判断,并根据学生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还要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教学条件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有些特殊的学习用品学生不易获得,于是,我采用了变通的原则,依然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好玩的陶艺》一课,因为陶泥需要专门去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课下发动学生自己和泥来代替陶泥。事实证明,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有很多学生甚至开玩笑地说:“老师,我都有很多年没和过泥了,现在又找到了小时候的感觉。”就连平时不喜欢动手的学生也忙得热火朝天。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评价多样化,建立合理评价机制
在义务教育阶段,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美术新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学方式的多种多样,评价也必然是多角度的。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教师应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学生能参与进来,都应给予鼓励;肯定学生的长处,针对性地指出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对自己和他人作出正确评价,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让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每一堂美术课的评价都应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再加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二)钢琴教学缺乏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是为幼儿教育服务和工作的,不是专业的钢琴表演者,所以对钢琴技术的要求也没有专业水平要求高,只是在掌握基本弹奏方法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演唱、编曲等能力即可,要求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大部分是把专业水准的钢琴教学方式拿来教学,学生学习时无法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在今后幼儿教学中的应用钢琴技术也有一定的制约。
(三)钢琴教学时间短,实际操作时间少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扩大自己的招生人数和范围,录取人员的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钢琴基础来说,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有些能生硬的弹奏一两曲,有些甚至连钢琴都没有接触过,学生基本都是零起点,这就需要教师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多,而钢琴课并不是每天都有,课程时间也很短,实际操作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讲是面临着很大的难题。需要引起业内的广泛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内容及方法的目标选项
要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技艺取得突出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具备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学科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明确钢琴教学的目标,认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面临的工作环境以人群,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演奏、编曲、演唱等技能为主,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设置符合专业特点钢琴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应包括基本的乐理知识,简单的钢琴演奏方法和技巧,熟知当前幼儿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以及音乐曲目,并注重弹唱、即兴演奏、编曲等技能的提高。对于起点低的学生,以讲解基本的乐理知识为主。然后教会学生基本的钢琴演奏的指法、姿势等,学习连音、非连音、跳音等演奏方法,选用音乐节奏强的曲目进行练习,通过这些曲目的练习明确钢琴弹奏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此外,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视谱演奏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乐曲选择上要少而精,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渐掌握和提高钢琴技巧。可以选用当前幼儿学习使用的教材,从中挑选音乐曲目进行练习,熟悉幼儿教材,掌握更多风格和特点的幼儿曲目。即兴演奏、弹唱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也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幼儿歌曲数量比较少,歌曲描写的内容与当今幼儿生活的环境也不相符,因此就需要幼师进行歌曲的编写和创作。
(二)教学方法要丰富多样首先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好帮差的方式,让接受能力强,音乐学习能力高,技巧掌握好的学生帮扶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通过组成帮扶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提高学习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强化学习效果。由于钢琴课时少,课上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小,老师在课堂上示范的演奏方法和技巧,课下很容易忘记,这时就可以利用电话、电脑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用电话把教师课堂上演奏的曲目、指法等进行录像,通过电脑下载需要练习的曲目,然后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反复的观看和模仿,及时记录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沟通,逐渐提高自己的钢琴演奏能力。
(三)带领学生走出琴房,增强实践能力,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很多学生在演奏时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闭门造车式练习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进幼儿园,在幼儿园里直观感受和学习,还可以作为模拟教师进行实习,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更快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成为一名称职的幼师做好准备。
(二)微课程的组织制作:让表达简易化微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是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国内微课程研究的领航人李玉平,根据课程素材的来源,将微课程划分为:“小经验”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小故事”微课程等几类,从不同类型的微课程组织,对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进行干预和影响。根据社区教育实践中,市民的学习需求,“小经验”、“小现象”“小故事”的微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贴近市民生活的优势。但随着社区教育发展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状,微课程内容的组织也会随着有新的呈现方式。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在制作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1.“小经验”微课程的制作。(1)呈现方式层层递进。基于具体操作的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小经验”微课程的功能是经验介绍和分享。此类微课程的制作,一般遵循着“引入介绍总结(注意事项)”。方法导向的微课程制作,要注意方法的表述要具体、新颖。(2)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在制作经验介绍类的微课程时,就是要以通俗化、民间化、市井化的语言形式、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将社区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广大市民的社会生活,以提高市民的科技、文化素养、生活品位等。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不仅规定着人们的生活理念,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2.“小现象”微课程的制作。在社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具体的问题。本类微课程便是基于具体的小现象,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分析,挖掘现象背后的教育意义。小现象微课程,充分反映了社区教育贴近生活的特点。从社区生活着眼,根据情境学习的要求,小现象微课程的基本结构:情境引入过程与细节的深度剖析改进建议。小现象微课程制作中应该注意:选材要小而精,选择社区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更符合市民的学习需求。理想的做法是从一张照片、一件小事、一封信、一段对话等事件入手,做到以小见大。同时,对现象的分析要深入,看到现象背后的问题,通过继续追问等方式,引起学习者的深入思考,才能发挥微课程“小课程,大能量”的优势,提高课程的教育意义。3.“小故事”微课程的制作。将实践经历的故事,开发为微课程,即“小故事”微课程,根据故事情节的复杂程度而有所区别。故事理想化、简单化,谈一次话或鼓励一次就可以转变一个学生,缺少过程,缺少对内涵的发掘。套话多,背景多,真正改革的过程反而少,重点不突出。
(三)微课程的使用评价:学习无处不在来自教育者和组织者智慧的“微课程”,因其短小精干、贴近生活、视角独特、深受欢迎。随着微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其使用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中。1.零碎时间的有效利用。微课程,更加适合于现代人对快餐式学习的需求。利用各种会前五分钟,播放一集微课程,启发大家的思考,成为组织学习的重要选择,也是微课程最常见的使用方式。此外,利用等车时间学习、公园散步时间学习等等,可以充分满足社区教育“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要求。2.建立微课程生态系统。微课程的有效使用,必然与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因此,需要根据学习的需要,在主题研究中对微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升华和完善。在相同的课程主题或类型下,开展微课程间的交流研讨,建立微课程的生态系统,集学习培训、研讨活动、交流互动于一体,让教师是学习者,也是创造者。
二、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
社区教育微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推广与应用上,结合当前社区教育课程管理的实际,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还需要做好资金、人员、平台等各方面的保障。
(一)建立机制,形成微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社区教育微课程的管理,首先需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微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统筹职能,协调微课程的研发部门、制作和平台构建等工作。为了适应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新形势,适应不同年龄的社区居民对微课程的新需求,推动社区教育微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引导教师积极开发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微课程的管理部门应明确新时期微课程建设的目的意义、建设内容和管理模式,用制度和政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并将微课程建设成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紧密结合,为微课程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当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中,很多教师无法准确区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区别,以至于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问题。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标准,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及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及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陈旧
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一直具有重技术、轻理论的特点。排球理论课的课时过少,致使在教学中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把步法、发球、传球、垫球等基础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太过追求动作的到位及标准,忽略了动作的串联,从而容易使学生形成对反复练习的厌烦心理。
3.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沿用竞技方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高度的规范化与统一化。这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示范、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处于一个被动地位,从而妨碍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因此,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排球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4.考核方式不科学
课程的考核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对体育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当前许多高校在对排球课程进行考核时仍旧利用传统的评分方式,使用基本技术考核与日常表现综合等方法进行评定,这种达标技评的评价方式,使得量化考核目标颇多,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真实情况,从而容易造成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脱节[2]。
5.师资力量不足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一直处于匮乏阶段,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及学校数量的增加,教师资源更加紧张。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一名排球教师不得不身兼多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增大,容易影响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选取非排球专业的教师进行排球课程的教学,教师在对排球文化的认识、对排球运动的理解深度以及激发学生对排球课程兴趣方面都有待改进。
二、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要求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代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是教与学的双主体活动;第二,现代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内心探索活动,教师控制学生进行活动时能够有效关注到学生的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从而对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第三,现代教学方法应具有双型性特征,使学生和教师利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实现解决教学任务的目的。
2.遵循技能教学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技能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①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技能教学的场地主要是体育场馆,这个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大课堂;②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实践性,技能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巩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实现优化组合
对排球专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需要科学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将教学中的科技因素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方法实现全方位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教学方式优化组合要以多元化为主要途径,对各种方法进行潜在功能的挖掘,提高教学效果。
4.与素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出,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统一。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的体验及内化过程,因此排球专修课程的改革要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应更加注重实践过程。
三、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方案
1.明确教学目标
排球专修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及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制订明确的排球教学目标,从而抓住排球教学中的重点,促进教学活动的组织,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2.丰富教学内容
一方面,对于排球文化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得到适量的增加,以使学生能够在理念上对排球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与感受;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增加合适的比赛内容,将竞技技术加入其中,从而提高了教学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排球专修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排球教学的主置,不仅要教其基本的排球技术,还要注重技术之间的串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以竞技为主的排球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将教育、强身、娱乐文化等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显现出来,逐渐改变练习形式,设计多种培养学生兴趣的练习方法与比赛方法。
4.更新考核方式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必须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以及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让评价结果具有有效的使用价值,从评价中寻找问题,确定改进目标;其次,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当代素质教育对教学的需求出发,评价内容包含教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学管理评价及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教学的内容与要求都是不同的;最后,在评价方式方法上,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特点,运用观察、访谈、表演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考核。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新时期下
高校体育教学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使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而作为一名田径教师不仅要学习拥有学习和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还要能够在增强学生体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另外,通过田径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现在大部分高等教学专业的目的仍然把教学课程的目的局限在技术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目标仍然不明确,田径教学不是以健身内容为核心目标,而且并不能满足21世纪对新型高素质体育教师的需求,田径课程教学实质性内容十分匮乏。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缺乏独立性,没有时代性,不能充分体现田径教学的实质性价值。这是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与杂乱无序
随着体育教学目标逐渐向多元化与全面化的趋势发展,必然导致体育教学的内容的改革与发展,不然教学目标就等于空头支票,无发兑现。所以教学内容必须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将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教学目的的,缺乏实际的教学内容淘汰掉,使教学内容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然而,现如今的体育教学仍然未能摆脱传统教学的约束,教学内容也仅仅涉及运动技巧运用与基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田径教学与健身和心理健康等的联系。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会使得教学重点不够突出,而且学生也难以接受。另外,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杂论无序,存在很多重复的教材。从中学到大学,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知识之间缺乏连贯性。高校田径课程教学与中学相比,递进性较差,不符合课程的基本原理,这样就很难构建完整的体育教材体系。
(三)教学方式的枯燥性与单一性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体育教学应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方式也多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组织与授课。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强制性的将知识传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进行教学,而学生也仅仅因为学而学,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这种注重书本知识,缺乏生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这种单一的、枯燥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将来教学过程中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将来当这些学生成为田径体育教师的时候,那么他们也会成为教学的奴隶,在授课过程中,不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那么田径教学改革则寸步难行。
(四)田径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综合性与合理性,整个评价体系并不健全。考核内容与教学目的不相符,而且对课程评价的目的理解不正确,他们认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筛选优与劣,并没有了解评价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现状,让学生树立自我改进与竞争的意识,不断进行提高与创新,也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从而及进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另外,田径课程评价仅仅是一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没有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客观考核与评价。将最后的一次性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平时表现,这样很难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而且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也仅仅死记硬背,考后对自己所学内容失去记忆,这样就容易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会很难实现。
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也应随着进行。本文通过前面分析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用外国一些先进的经验,应用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课程的改革中,并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一方面,在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中,我们应紧随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明确自己的重任是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体育人才的培养。所以,随着课改的提出,对师资得得要求也逐渐从重数量上转移到重质量上。培养具有主动性与创新性的师资队伍,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所以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促进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已经把体育作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那么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的田径教学课程目标也应做适当的调整。改变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在将来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身体练习,使田径能够起到健身的作用。这样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田径这门课的真正价值所在,也会使教师及学生真正爱上这门课。另外,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改革应密切联系社会现状,拓宽田径教学目标,挖掘田径教学的潜在价值,使田径教学不仅成为学生的学习课程,也能够成为学生的娱乐项目,使孩子真正热爱田径,那么,将来他作为教师使将这种对田径的热情传染给他的学生。
(二)对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针对中小学田径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具体的实践出发,其内容应更加注重培养竞技能力、健身能力、创新能力与团结能力,在重视学校体育的基础上,要将学校体育逐步转变为终身体育。以此为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体育教育需要的体育教师队伍。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在对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进行内容优化时,可以增添一些户外活动,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生存的能力,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也可以将田径教学与其他教学结合起来,比如将田径与健康、养生、物理等学科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灵活,也增加了学生对田径教学学习的兴趣。最后,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激发孩子对田径课程学习的兴趣。田径运动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要增加田径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对一些传统的田径方法进行比较改革与创新,使田径也能玩出新花样,充满娱乐性。
(三)对田径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体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探讨,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教师吸收学生的宝贵观点与想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教学应用于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选择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在手段上,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开放性的教学手段,并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引入到田径教学上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的重要目的是为中小学教育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田径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的教学能力。所以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对于未来学生的授课能力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机制
田径课程的评价体系应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在评价内容上,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注重结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将评价内容分为基本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两大部分,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个性发展、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结合,从而得出综合性的评价结果。在评价方式上,要打破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传统评价模式,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及教师评价进行结合,从多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评价,使评价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另外,也可以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比如将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对学生进行考核,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实践评价,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强化实践练习,不断进行总结
学好田径课程并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记忆,而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锻炼的结果。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在生活中练习,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到实践中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的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总结,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这样可以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1.教师要准备教学资源、制作微课程及布置任务等最早研究和实践微课程的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程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它具有主题明确突出、内容短小精悍、资源丰富多样、结构相对独立等本体特征,适合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而“翻转课堂”则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它是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课外观看,然后把课堂时间节省出来用于讨论和作业辅导。因此,可以说微课程是翻转课堂的主要载体,二者的完美结合可以为我们的开放教育带来更多新的思路。
(1)微课程制作微课程的制作要经过选题、设计、录制和后期制作、上传等流程,内容一般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三个要素。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特征和应用角度,选择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这是微课程设计的关键。那么如何遴选教学内容呢?教师应首先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子目标,并确定章节知识点,这样就将课程内容细化成若干承载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对象。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知识适合启发提问,有的却适合小组讨论,我们应选择概念性和分析性的问题制作微课程,而将探讨性的问题留到课堂上进行。以法学专业本科课程《证据学》为例,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先期必须具备法学尤其是诉讼法学的基础知识。例如在第五章“证据的种类”中“证人的资格条件”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妨以“证人证言岂能任意采信”的案例来导入问题,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部分片段,结合案情正确分析并理解证人的资格,同时附加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自我检验。
(2)准备教学资源微课程制作是资源准备的核心内容,但是教师还应当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如介绍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及相关专业网站等。根据本人的经验,教学的关键不是讲课,而是备课。只有备课备好了,才能上课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教学资源准备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作为信息时代的老师,教学资源不能是廉价的,不能是简单从网上下载的,不能是拷贝的。因为这些资源学生也能够获得,没有必要老师自己当网络资料的“搬运工”。应当利用教师独特的学术资源,寻找学生不易获得的教学资源,譬如ProQuestCentral数据库等等。课件的图片也不宜都从网上寻找,应当自己拍摄一部分图片。总之,教学资源的稀有性是准备的要旨。这样,学生的听课热情才会持续。
(3)提供确切的课前自学任务单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层次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该任务单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较强的针对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如在“证据的种类”任务单中,首先介绍观看视频指南,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及困惑反馈等。
2.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进行课前针对性练习学生在充分了解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视频,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浏览拓展资源,完成课前针对性练习,然后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记录疑难困惑及时反馈。如此的课余自主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第一次的知识内化环节。
(二)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中,课堂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
1.师生共同确定问题教师根据课下收集的学生反馈总结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精心组织,决定是组织“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探究式课堂”,还是“以问题探讨为主体的讨论式课堂”。无论是哪种方式,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及学生参与的全面性,譬如2014年全国闻名的“呼格吉勒图案”追责问题。
2.小组协作基于上述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或者讨论,小组成员通常控制在5人左右。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进课堂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念和想法,通过辩论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加以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该过程实质是知识的第二次内化。成员的组成尽量让学生自由组合,做到密切配合,避免假协作真单干。同时,现在男生较少,要做到男女生搭配,避免纯男生合作和纯女生合作。
3.交流展示阶段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之后,个人或小组间可以通过总结或者辩论等方式将学习所得进行成果展示。本人的做法是每次上课前大约10分钟,事先找1名同学将自主学习的内容,通过制作PPT的形式来展示。然后,老师进行简短的点评。当然,点评过程中,主要谈学生的优点,对于不足少谈或者不谈。因为学生对于他们的不足是可以感受到的,避免给学生造成不愉快,影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重点是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知识性的讨论。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做到及时的准确的相关的知识讲解,丰富学生的展示内容。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不愿意或者不能及时提交所要展示的PPT,老师并不知道学生要具体讲什么。
(三)课后评价
学生在任何学习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存在着显著不同,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中同样如此。那么翻转课堂的评价体制就应该有着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方式,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协作性及反思力,最终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元化方式来提供有参考意义的评价结果。无论是大课程还是微课程,教师都要积极地经常地进行教学反馈,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主动了解学生的感受,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以班级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广大教师正在努力尝试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优质课程资源的需求空前高涨。但是,毋庸讳言,目前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授课的高等院校仍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校内所获取的优质课程资源与其所在院校及任课教师密切相关。一方面,任课教师在授课时提供给学生的教材、教学参考书、辅导资料是学生最易于获取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以任课教师或课程群为主体构建的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除此之外,校园网、电子阅览室也成为高校师生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重要渠道。
1.2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校外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途径。通过对现有教学过程和课程资源的研究,将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归纳为5种。
1.2.1学校共同体
这种方式是由若干高校相结合而成,是以地理位置相近为基础,以资源共享为途径,以专业优势互补为特色,以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为学生提供学习高质量共享课程的环境与机会。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等。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成立于1999年,至2012年已扩展到21所高校,建设了包含跨校选修课、跨校辅修专业、共同体辅修专业的多层次一体化的“一校式”素质教学课程体系。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成立于1994年8月,目前包括19所在沪高校,采取了师资互聘、开设本科生跨校副修专业学士学位、跨校第二专业、研究生跨校选课、各校实验设备共享等项举措,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
1.2.2各类精品课程
从2003年至今,我国已建成各级精品课程2万余门。这些精品课程通过其所在高校的网站,或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线。对于第一种方式,精品课程的呈现形式基本上是以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为基础,具备比较完善的各功能子系统,便于教师维护、学生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来源于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一般不能非授权进入和浏览,其注册信息往往由各高校网管部门和教务处共同管理,校外访客则没有相应的权限,无法进入。对于第二种方式,各级精品课程集中汇集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通过课程中心、资源中心、教材中心、视频专区等版块分门别类地呈现,涵盖学科范围广泛,来源高校众多,是各类优质课程资源的集大成者。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注册非常简单,登录后即可浏览网站的课程、资源、资讯和教材,上传、下载课程和资源,并具有发表提问、评论、纠错等获取积分的权限,使用非常方便。
1.2.3著名教育、资源类网站
在教育部人事司组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高等教育的概念被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高级和专业特色,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和学习的范围更为广泛,研究的问题更加专业、深入。因此,除了上述的各高校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外,还有大量的各类资源网站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加以利用。例如,图书馆的中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资源、软件资源,以及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科学网、国家统计局网站、各专业著名网站等,都提供一些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值得广大高校师生进行学习和研究借鉴。
1.2.4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及网易等平台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及“资源共享课”形式免费向社会开放。教育部将对每门上线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并对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授予相应的优秀教育资源称号。这一举措对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相比较,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共享及推广利用,更加注重统筹设计及整体规划,其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截至2013年11月8日,教育部共确定了4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第一批43门、第二批62门、第三批139门、第四批121门,总计365门。截至2013年12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名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以及“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其中前者涉及到资源共享课程200门,其内容主要是幼儿教师培养课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中学教师培养课程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课程;第二批、第三批涉及到资源共享课程2631门,其中本科课程1775门、高职课程776门、网络教育课程80门。毫无疑问,这些优质的开放资源既为高校师生,同时也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学习途径和支持。
1.2.5MOOCMOOC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2011年秋在美国兴起,2012年随着美国3个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与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和机构合作,迅速席卷全球。MOOC在网上提供范围极为广泛的免费课程,供全球学习者使用。例如通过Coursera提供的大学课程,涵盖了从人文学科,到医学、生物学、社会科学、数学、商业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与上述各种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不同,MOOC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充分地体现出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广大学习者的喜爱。通过MOOC,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观看教学大师给其他学生上课,而是自己也置身其中。如果需要,学习者可以注册课程,定期学习,参与讨论,提交作业,完成穿插在学习过程中的小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合格者将获得“成就报告”(statementofaccomplishment)或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例如Coursera的“成就报告”由课程讲师签署,包含Coursera标志、学生姓名、课程标题及课程简介。有些课程还可以通过“签名踪迹”(signaturetrack)计划获得“验证证书”(verifiedcertificate)。MOOC的魅力在于其通过强调完整的在线教学过程和学习体验对学习者加以引导和适当约束。学习者不再是一个人孤身奋战,而是通过主讲教师、助教、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学友形成一个庞大的学习支持和交流社区,既可获得其他人的无私帮助,也可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贡献给他人。这种新型学习和交流模式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时代“众包”的思想和精神。另外,为了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MOOC中的每一门课程几乎均被划分为若干个10~20min的知识点,并提供视频讲解。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不时弹出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学习者只有回答了问题才能继续往下进行,这就会从某种程度上提醒学习者要保持注意力集中,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来保证学习质量。
2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2.1校内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上文研究的3种在校内获取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可获得性以及对教学的价值也不尽相同,校内获取优质课程资源的3种途径中,教材、教参是最传统的,其可获得性、可利用率以及对教学的价值都很高,对教学问题的解释与论述也非常集中。因此,目前仍然是许多国内高校,尤其是非重点大学开展课程教学的首选。但是在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教材、教参的内容不能反映出最新的学科进展,对前沿问题的关注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这就影响了一些专业课程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追踪和学习。另一方面,有些专业课程的教材和教参文字冗长,可读性差,对于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广大的“数字原生代”学生而言,不太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因此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接受教材、教参等传统教学资源的倾向。关于课程教学网站和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由于其主要由任课教师进行建设或推荐,因此其对于教学具有极高的补充和拓展作用。由于隶属关系的问题,高校师生一般对本校的此类资源无须注册即可使用,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和发放,因此对本校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而言,其资源的可获得性、可利用率以及对教学的价值都是比较高的。但是,缘于同样的原因,师生要想获得本校其他课程及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则存在较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这些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及利用。
2.2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高校师生从校外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非常多。其中学校共同体所涵盖的区域范围最小,但因其具有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管理更加相似的真实感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多的是采取面对面的授课和交流讨论,因而受到了学校共同体成员学生的喜爱。对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由于其来源和基础是原国家精品课程,所以其和高校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结合紧密,且起点较高。在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上网监管、使用评价、年度检查”等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办法形成了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运行、维护和更新的良好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只有那些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才会被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称号,且具有5年的有效期。这些举措对于课程的动态更新、师生互动以及课程应用情况提出了要求和保障措施,因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其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能得到更加及时的帮助和指导。2013年持续升温的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的学生、任何一个角落的学习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世界范围内著名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范围和实际共享程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尤其是MOOC给学习者带来的真实、深刻且丰富的学习体验,更是成为其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与前面几种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相比较,MOOC不仅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观、学习观的新的认知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