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5: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金融管理论文

篇(1)

第一,企业如果要进行生产经营,首先应该拥有一定数量的经营资金,一般而言,企业经营资金出处主要来自:原有资金,银行贷款,以负债形式向金融市场融资。企业原有资金筹集的主要方式就是发行股票,所以在此之前就应该先清楚的知道股票的性质、作用、价格以及发行的时间等问题。如果企业要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就要清楚的知道信贷的政策、利率以及贷款期限等问题。如果企业向金融市场以负债的形式进行融资,就要清楚的知道股票的发行以及发行的策略等问题。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如果没有金融管理,就不能顺利进行企业资金的筹集。

第二,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可以通过扩大该企业的生产规模进行投资,而且还可以通过买进股票等进行投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信托进行投资,这就需要清楚的知道金融市场行情的变化情况,尤其是一些证券的收益情况以及利率情况,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买与卖。防止因判断失误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各个企业要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生产正常和经营顺利,进而维持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所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严格依据国家金融管理的相关制度;并且还要努力完成资金管理、工资基金管理以及清算管理等工作。第四,由于商品经济社会不断变化,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有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而使企业的经营不良,产品的销售不好,或是证券投资失败;或产品过多而堆积;或企业员工因事故造成劳动力降低,或企业破产。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和找到解决的办法,企业应该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序、健康的生产活动以及经营利润,同时签订保险并依照保险活动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毋庸置疑,金融管理包含保险管理。

二、企业金融管理现存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缺少有用的内部激励制度、资金利用存在争议、经营管理的低效率等,这些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同样存在过。企业金融管理现存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要债困难。资金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行下去的前提,当企业想要收回在外的资金时,就显得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事先并没有对欠债的公司进行信用风险评估,也没有充分了解欠债公司资金的流动,最终导致企业要债困难,资金出现故障,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过度依赖银行借贷。正如我们所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原有资金、银行贷款、以负债形式向金融市场融资,但当前大部分企业进行筹资时太过依附于银行借贷。企业金融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的金融资本结构通常是和经济体制息息相关的。企业获得的流动贷款大部分都是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消耗的,这不仅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使坏账的现象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银行借贷的信用。企业金融管理技术不先进。当前企业还没有较为专业的金融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同时管理人员又没有充分意识到金融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技术不先进,而且他们只注重平常的核算工作,忽略了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工作。

三、针对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1.拟定企业信用评估策略。企业在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易时,应该事先了解一下它的经营状况,检查它的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资金是否流通以及经济效益是否良好等,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对它的信用进行评估,然后把这个评估结果作为企业经营的必要参考,尽量减少企业的资金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削减贷款的消耗。

2.探索新的融资方法。探索新的融资方法,其中就有直接上市融资,上市融资不仅要求比银行贷款的低,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执行高科技的项目投资,进行直接上市融资有助于企业的转型。除了这个方法,企业还可以间接融资,通过间接融资可以实现与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同时还可以约束着贷款银行。

篇(2)

2信息化建设在金融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理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信息化建设具备较多优势,这些优势的体现也是其应用重要性的主要表现,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地应用信息化建设对传统的管理而言有着极强的先进性,能在很多方面优化金融管理工作的内容,对繁杂的金融管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部分金融业务的办理效率。由此可见,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应用信息化建设是金融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地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当今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促使各个行业以及企业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发展。对于金融行业来说,由于其存在较大的易变性,因而对金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金融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使其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最后,在金融管理中恰当地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深,对金融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须统一管理模式。当前,很多外国金融企业都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应用,这要求我国在这方面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发展需求。

3金融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具体措施

3.1加强制订信息化建设计划

金融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内容比较繁杂,需要进行的工作非常多,只有确保每一项工作有序展开,才能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高效进行,并发挥其自身应用的作用。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尤其要有序区分旧有结构的改造以及新型设备的设置,并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中的总体构架、协同关系、人员配置以及具体建设方法的选择等。

3.2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必然存在一些缺陷,在其应用过程中这种缺陷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中标准体系构建不健全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缺陷,也是需要弥补的重要环节。统一金融行业中不同地区、不同企业所执行的具体标准迫在眉睫,要重点针对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网络环境以及管理方式进行统一化设置。

3.3进一步加强对金融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永远是最为关键的资源,对于金融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来说,更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金融管理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对金融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3.4加强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管理

安全历来是金融管理中的关键问题,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安全问题也必须得到足够重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蕴含着大量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网络环境中,因此,必须加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

篇(3)

2.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意识辅导,在意识上给予强化,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内心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同时,对每一位员工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保证在金融管理中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因为利用专业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数据以及运营信息等进行统一的分析与整理,每一位员工通过扎实的知识理论与实干技巧,让管理者能够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等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发展趋势与管理方向。通过建立的信息化平台能够提高企业运营的综合实力,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

3.提高队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在金融管理中,工作者的个人能力将会直接决定管理的水平以及管理的结果。尤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只有加强专业培训的力度,做好信息资源的统筹,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收集。除此之外,金融企业还必须在管理的过程中建立起信息化管理制度,因为制度是事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建立时可以对相关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工作内容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配以相关的责任标准,保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专人的专项解决。

篇(4)

(1)信贷市场的信贷需求基本无效。据调查数据可知,很多地方的企业都认为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但是银行却表示,对于收到的贷款申请,凡是符合条件的都是顺利解决。既然出现这种状况,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部分的企业都不符合贷款的条件。调查数据显示,在银行拒绝的贷款申请中,近一半的企业是因为抵押品的价值不足,近80%的农户贷款被拒绝的原因是抵押和担保不能符合银行规定。假如可以把以上的这些无效的需求转变为有效的需求,那么目前县乡经济存在的问题已经可以好很多。

(2)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可以尝试借助对信息成本以及成本的汇总处理,来逆向建立相应的选择和道德风险模型,然后再通过模型量化逆行选择所存在的关于加大信贷市场的风险,同时还需要提高合约缔结的成本,来使得利率价格的机制失灵,从而让信贷配给达到一个特定的平衡点。在县乡经济中,贷款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农户以及小企业,他们的信用观念较弱,假如想进行欺诈,所需要的成本较少,而银行在对待此类的贷款的时候,因为获得不了全部的信息,所以无法完全把握其真实的还款能力,这就导致了银行在进行客户准入以及信用等级的审查和授信等方面困难重重。在县乡企业中,有资格被评定为“A级信用企业”的企业少之又少,而且这些企业也都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相对于小企业而言,农户生产在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大等方面表现得更为严重,所以银行在对农户资质的审查以及对农户经营活动的监督等方面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因为银行与贷款对象之间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所以银行在对于小企业和农户的放贷的事情上,表现得十分严谨。

(3)信贷标准太过单一。研究表示,银行如果可以给出一组内容不同的贷款合同,那么就可以达到分离均衡的效果,高风险企业一般会选择抵押品价值较低但是利率高的贷款合同,而低风险企业则是愿意选择利率低但是抵押品价值较高的贷款合同,这样分多层次后,每个企业或者个体都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虽然我国在银行贷款方面有着一定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权利,但是大部分银行所给予的贷款利率都是行业认定的最高限额,这样利率就失去了判断风险大小的作用,而且在确认风险等级的方面,县乡与大中城市所使用的标准是相同的,这就完全的脱离了实际,满足不了县乡企业的资金需求面广泛、数额小、使用次数太过频繁的特点,所以阻止了大部分县乡企业的贷款。

1.2政府监管不够

(1)政府干预失效。在县乡的金融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政府干预非常的必要,但是目前,政府对县乡金融的干预范围和力度都表现得较为不合适。政府的不当干预主要表现为无效干预以及过度干预。对于县乡金融机构的干扰是金融监管部门干扰其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的能力;对于县乡金融市场的干扰则是,对其管制太过严格,导致县乡金融结构上的单一,而且民间金融无法获得合法的地位,所以在正规金融表现的空缺上,民间金融无法进行补充。

(2)制度保障无效。我国金融体系在随着经济体系的变革而不断深化。但是县乡金融制度的创新欠缺导致了我国县乡经济正常发展被抑制。目前,县乡经济受到抑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健全的相关县乡金融的法律制度,大量的县乡金融活动都处于所依据的法律制度尚未使用或者完全没有法律可以依靠的状态;二是县乡的信用采集体系不够完善,银行在对农户以及小企业贷款之前,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来收集贷款方的各项信息;三是县乡金融市场在进入、退出以及竞争等方面的规律都不够完整,从而严重地限制了县乡金融运行的活力。

2新农村建设与县城金融管理问题的对策

2.1为新农村量身打造金融供给体系新农村建设在农村金融需求的方面表现为多层次和多方面。单个金融机构无非解决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所以,需要借助多元化、竞争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来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得农村的资源配置在竞争效益和规模效益得到提高。尝试创建一个将政策性金融作为基础、农村合作金融作为主力、融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来对农村金融供给进行补充。在保证“风险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发展银行向综合型政策性银行转变,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渐加大信贷投资,着重支持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加快推广农业技术、提倡农村环境保护等资金回收期较长并且经济效益缓慢的项目,加速政策性金融对于农业的支持。关于商业性资金融通方面,农业银行需要大力发展其优势,主要满足农村内部农村产业化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

2.2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交易工具进行创新

(1)对业务品种进行创新。在农村大市场方面,各个金融机构都需要积极对新的信贷方式进行探索,从而创建新的贷款品种,主要对适应合计农业、涉及农业以及新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信贷业务进行开发,对于中间业务要加大开发力度。争取有更多的新的金融组合产品可以支持新农村建设。

(2)对结算手段进行创新。依照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对于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的城乡通用的开发。首先要保证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的存在,然后再加速对小额支付系统的开发建设;并且要对支付结算渠道进行拓展、加大对个人支票的推广和发展,推广通存通兑的业务;重新审视农村金融机构所掌握的优点,对农村信用卡等现代支付工具加大开发力度。

2.3改革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资金回流机制

(1)对于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采用财政补贴以及税收减免等诱惑方式来提高支持程度。借助法规以及考试制度,为农村金融机构重申所需要履行的服务责任和义务,保证农村金融机构更加贴近农村。

(2)通过采用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机制,来促使商业银行更加规范地对信贷资金的投放。此外,还需要通过法律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每年都要增加一批存款来投放到涉及农业的方面。

(3)积极帮助农村获取邮政储蓄的回流资金。目前,应该对邮政储蓄银行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可以存款和贷款,再做一些中间业务的金融百货公司,进而实现农村经济活动的资金供给。

(4)建设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主要面向农村企业、农村产业化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借助创建小额贷款公司的方式,最终达到对民间资本服务的吸引和鼓励。

2.4创建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制度环境

篇(5)

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如何应用

金融管理现代企业金融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企业要债难度大、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企业本身内部的金融资本结构有问题、金融管理技术缺乏先进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笔者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以下几方面应用金融管理的建议。首先,对企业中的预算编制进行严格规范。预算编制前,需要对证据的查询与收集工作进行系统强化,以提升预算编制的真实性;编制过程中预算不能被轻易改动,若一定要改动,需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以提升企业对资产的约束力;针对企业中出现的虚报预算,企业要对其进行严格处罚。其次,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也需要发展信息技术,以帮助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统一化与科学化。企业进行财务信息管理不仅能够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性,还能够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有效加强、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变革、使企业内部的相关制度得到有效完善。再次,企业需要指派专门的人员进行金融管理。尤其是企业的贷款回收方面,需要成立专门的科室,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承担贷款回收责任,也需要明确贷款回收的具体权利与义务,还要在回收过程中对企业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作出科学的分析表,帮助企业实现贷款回收的合理高效。之后,企业需要对企业信用的评估进行策略方面的合理拟定。企业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需要实际了解交易另一方的经营状况,比如产品的生产是否符合标准、企业内部资金流通是否顺畅、经营效益是否优良等,并将其作为交易过程的必要参考,以降低企业的交易风险。最后,企业需要探索新型的融资方法,比如直接上市融资。这种融资方法与银行贷款相比,其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完善高科技的投资项目。

篇(6)

2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2.1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企业的经营发展必然需要一定数量的经营资金,才可以正常开展生产与经营活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资金及金融融资资金。而这三个资金来源的方式也分别拥有其必要的处理程序。首先,企业自有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股票的发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股票的性质、价格、发行时间及利率、信贷方针等有充分的了解;其次,企业银行贷款资金的获得,也需要企业对银行信贷政策、利率、贷款期限等有必要的了解;最后,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筹集的资金也需要企业懂得股票的发行方式、买卖方式等。而这些资金来源方式中,都较大程度的涉及到金融管理活动。因此,金融管理是进行企业资金筹集的前提,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前提。

2.2金融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离不开金融活动,金融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保障。一方面,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通过扩大企业再生产的方式进行投资,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与债权、信托等方式进行投资,这必然要求企业对金融市场尤其是各类有价证券的收益水平及利率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以便于适时的买进与卖出。另一方面,企业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外部环境与市场环境下进行的,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与挑战,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企业必须加强日常金融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

2.3金融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产的产品,只有生产能适应社会变化、适应人们需求的新产品才能保障企业的发展。然而,生产这一新产品也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对于资金的安置离不开金融管理。将金融管理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能更加合理充分地利用企业现有金融资源,促进企业金融管理绩效的提升,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3目前企业金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企业资金回收困难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的必要前提,然而目前企业资金回收困难却成为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现代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项目多样且复杂,使得企业对欠债的公司缺少必要的信用风险评估,缺少对其资金流动情况的了解,导致资金回收困难。不及时现象时常发生,最后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断层的问题。同时,较多的企业也未安排专员负责资金回收工作,导致资金回收过程不合理、回收极度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

3.2过于依赖银行借贷企业的资金来源虽然有自有资金、金融融资和银行贷款等三种主要方式,但从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都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过于依赖银行借贷。然而,通过银行借贷的方式不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较大程度的制约了企业的自主运行,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企业过于依赖银行借贷,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金融风险。原因在于当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时,企业会面临较大的风险,给企业的运营发展带来安全隐患。

3.3企业金融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的金融资本结构与经济体制有较大的联系,当前较多企业新增的贷款都以非正常的途径消耗,造成了企业资产的流失,致使企业遭受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导致了坏账现象的大幅增加,直接影响了企业的银行贷款信用,因而便进一步导致企业金融资本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企业的经营发展。

3.4企业金融管理手段落后虽然现代企业都开展了一定程度的金融管理,但较多的企业却还未设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人员。即使有的企业安排了相关金融管理人员,但其缺乏对金融管理工作的科学认识,更未充分认识到金融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与作用性。在金融管理工作上手段落后,技术不先进,仅仅对日常财务核算工作较为重视,严重忽略了财务数据的分析工作,发挥不出金融管理的效率。

4完善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4.1设置专业金融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必须设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并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的开展。尤其对于企业贷款的回收工作,企业要设专人负责,并交由专职科室进行资金管理,企业要明确划分工作职责与权力。同时,企业要重视对欠债公司资金流动情况及资产负债率情况的分析,以及对其信用风险的评估工作,应积极引导金融管理部门将该项工作落实到位,要明确欠债公司欠债超期的具体原因,并有效使用适当的回收欠款的方式。此外,企业还应该按照收款余额保留坏账准备金,通过专业金融管理部门与人员进行有效的金融管理,促进其余人金融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

4.2规范企业预算编制工作企业预算质量是企业绩效的关键性因素,企业应该加大对企业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力度,规范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之前,要加强事前调查、取证,巩固预算编制基础的真实有效。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依据科学的程序进行,不可随意更改或调整编制的预算,保证预算对资产管理的约束力。同时,企业要严惩部门虚报预算的行为,保持预算编制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最后,企业要尽可能的详细记载预算的项目,有效考核与核对各部门绩效,并高效引导各部门的工作开展,提高企业资产的管理与使用效率。

4.3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信息化技术不断壮大的科技社会,企业金融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企业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该重视集中的财务管理,不断完善企业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利用ERP系统实现企业的精细化金融管理。通过采用ERP系统能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手段的更新,提升企业财务数据分析的效率,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顺畅沟通与使用,以此为企业的预算决策与成本管理提供必要依据。此外,企业要及时更新和升级金融管理软件,积极开发生产项目的内部数据库,实现原料———生产———出厂的全局网络控制,促进企业生产订单与销售订单的管理,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运营水平。

4.4开拓企业融资新渠道针对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企业应该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积极开拓要求相对较低的上市融资渠道,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集中进行高科技的项目投资,也有利于企业的转型。此外,企业还可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使企业与银行达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识,促进企业借贷资金的获取,减少企业的风险。就国家而言,我国应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外商对企业的投资,还要通过颁布政策与法律规范民间借贷,以缓解企业资金筹集困难的局面。

篇(7)

1.2金融机构同质从当前的金融机构来看,存在着各种金融机构,并且这些机构间都有着清晰的界限,负责各自领域。在金融创新力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各种金融产品衍生,让原本清晰的界限日渐模糊,所以在各种业务机构交叉并行的情况下,各种业务逐渐向综合化发展。

1.3金融创新必须控制同质化从金融业发展状况来看:虽然金融创新很活跃,但是在创新深度、广度上依然存在问题,在各个部门相互复制的情况下,对实际金融创新数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存在很多同质化产品。

2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间的关系

金融市场一直都是不稳定的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且这些因素都可能带来风险,从而造成金融损失。为了消除和预防这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管理。通过分析、评价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了解风险大小与可能性,并且整合预测结果,采取相关措施做好风险化解和预防。

2.1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促进关系风险管理作为金融创新的基石,金融创新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和风险管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很大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各类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多,迫切要求利用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金融市场,也需要通过投资,降低风险。目前,很多金融机构利用金融产品进行监管和规避,同时监管随着金融创新日渐完善,再次优化金融创新。

2.2金融创新与发展也会带来新一轮的风险在金融业发展中,很多人为了得到更多的收益,甘愿冒险。对于金融市场,一方得到利益,肯定另一方就是损失,损失与收益总量以平衡状态呈现。加大金融创新,不仅减小了微观风险,同时也是宏观风险转移的过程。从金融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风险总量不变。

3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3.1资产证券化加大金融风险在很大范畴,资产证券化有助于资产流动,降低金融风险。在银行证券中,一旦掺入不良资产,就会影响银行信誉和发展。在对银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对货币来说,也会伴随很多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银行证券化本身带有很大的流动性,在大多数场合能够施展货币功能,同时这也让当时发行的货币遭到影响。另外,证券化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力,从而对宏观调控带来不利影响。

3.2投机市场增加了风险破坏力从金融业发展来看,虽然创新很大程度上对减小风险给予了工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创新的同时,还有很多风险偏好者投机,即使金融创新将风险暂时转移到风险偏好者上,风险总数还是没有降低。如果很多风险偏好者的投机遭到失败,就无法将风险转移,甚至对整个金融业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3.3金融创新加大了经营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金融单位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也带动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趋势。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拓展市场占有率,赢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很多金融机构加大了创新进程,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入产品,同时这些产品也会涉及其他行业,在整个金融行业重合、交叉的环境下,同质化开始出现。在各个单位竞争力度加强的环境下,金融单位的风险进入下一轮创新,从而影响金融单位的信用值,让规避风险的能力减小。

4加强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建议

4.1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从整个金融市场发展来看:金融创新对市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相关政府与部门必须用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武装自己,做好监管,为金融创新创设出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通过转变对金融创新的管制与介入,让金融单位拥有一定的自。同时,政府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上,在外部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通过鼓励创新工作,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及时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做好处罚工作。在监管时,政府除了要把好监管力度,还必须做到有所为与不为,这样才能保障创新、监管良性循环、正常发展。从监管法规来看:必须提高法规监管的前瞻性。在制定法规时,必须考虑兼容性、公开性,整合金融监管的具体要求与利益,为其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金融业从传统的产品创新想经营机制、产权制度、组织体系以及市场创新上发展。对于银行中的“球”现象,通过规避业务,尽快完善各项法规。

4.2加强自我风险管控为了更好地推进金融发展,对于金融创新中利弊,我们必须做好思想准备工作,通过分析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和意识。对于金融机构复杂化、多样化的形式,必须制定可行、有效的防范制度,并且整合自身特点,制定出一整套的评估体系,对其进行度量。在创新产品推出时,除了要遵循决策谨慎的原则,还应该避免急于求成和盲目从事造成的危害。

4.3加强国际合作,做好防火墙建设在金融自由和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如果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宏观管理体系,很难应付各种金融风险,还需要国家在遏制、防范金融风险上加强国际合作。具体如:和国外政府签订监管合作协议,参与到国际监管组织中,最后达到有效监管的目标。作为微观主体,金融服务具有专业突出、主营优势等特征,从创新制度来看:激励和监管制度最为重要,所以政府必须关注周期性风险,从创新路径上做好防火墙工作。

篇(8)

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我国当前工作的主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在支持经济发展、调节资源配置、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决定了建设和谐金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一词指和睦、协调。和谐的金融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内部和谐就是指金融体系内部各相关要素问彼此支持、相互促进以及整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外部和谐就是金融体系与外部因素问融洽、协调、稳定的关系,即金融与经济、社会之间良性均衡的状态。因此,和谐金融的内涵主要应从金融体系自身发展、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金融体系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金融体系自身和谐发展

金融发展意味着金融功能的完善和提高.金融体系的和谐发展指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金融运行机制能够得到持续优化,金融运行效率不断得到改进,金融体系活力不断增强,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高素质金融人才储备丰富.金融部门内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协调发展。不考虑外部因素的条件下.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1合理的金融深度。金融深度反映了金融总量的发展水平.是金融体系发展阶段的表现。它主要反映在金融资产总量的快速增长和规模的急剧扩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处于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金融产业为实现其促进经济发展、配置市场资源的功能也要随之快速发展。

2和谐的金融结构。总量的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不行的.金融结构是金融业自身能否稳健发展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工具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支付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结构。和谐的金融结构包括五个方面:

(1)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它是金融结构走向成熟与完善的重要条件与标志,是多元化经济的需要。功能不同、主营业务各异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种类更多、数量更大的金融商品与服务,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对储蓄、投资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

(2)金融工具价格形成的市场化和平稳化也可以作为金融结构合理性的一种表现。随着其他金融机构的纷纷设立和竞争的加剧.大量的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金融新业务的不断扩展.使资金和信用的供给能力日益增强.金融工具的价格逐渐走向市场化。同时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使市场上各类金融工具价格呈现出一种稳定均衡的发展趋势。

(3)多样化与多层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也是和谐金融结构的表现。它增加了筹资者与投资者选择的余地,顺畅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能够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投融资和规避风险的需求.提高金融消费者福利水平。

(4)有效而适用的支付系统的建立也是和谐金融结构所必需的。高效与安全的价值支付手段是加速收入实现速度、降低流通费用,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加之支付与结算体系的发展可以抵消狭义货币流通素的减慢的趋势.提高货币的利用效率.扩大信用规模.实现社会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

(5)高效有力的监管体系。金融风险的外部性、脆弱性和传染性决定了金融风险对金融和谐发展的危害极大。有效的监管体系可以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因此,在和谐金融的总体框架中还应包括高效有力的监管体系,这是构建和谐金融和维护金融安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金融体系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仅是金融体系良性健康的持续发展还是不够的.金融系统作为一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配置市场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体系如果不能服务于经济那也称不上是和谐的金融。一个和谐金融体系表现为金融和经济的协调促进,即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处于一种动态的均衡中。一方面金融发展应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金融应充分发挥“货币第一推动力”作用,使资金流有效的引导实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将金融体系与经济的相关关系或者说金融效率纳入和谐金融的考察范围也就合情合理了。

笔者认为,金融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可以从金融贡献和金融效率两方面来体现,一方面.除了资本劳动土地之外金融作为又一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即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凸现。另一方面,金融效率是一国金融整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效率.金融效率的提高可以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其最有效利用。我国对金融效率问题的研究理论有很多.不管怎么说,金融效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金融机构的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上来。金融机构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是效率高低的表现.而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能力则表现在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和融资的方便程度这两个方面。它的运作效率通过54"方面体现出来:市场上金融商品价格对各类信息反映灵敏;金融市场上各类商品价格具有稳定均衡的内在机制金融商品种类繁多及很强的业务创新能力;金融市场具有剔除风险的能力:较低的交易成本。

三.金融体系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现代金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金融不仅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也是社会进步中的金融。金融的运行不仅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的进程.而且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关系着社会发展的状况。金融健康发展和协调运行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规范各社会经济主体经营行为.是创建诚信,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和经营文化的关键。金融体系在发挥其功能的同时.必须与社会各界发生联系.对金融中介来说.应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包括贷款机会相等、披露和透明性、风险管理和信托责任等;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与社会的联系是靠信用来维持.良好的信用环境对金融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要使金融与社会和谐发展.就要建立的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和谐金融就是指在一个区域内金融生态环境良好.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在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安全有序运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相互促进.与经济协调发展.各种关系处于一种比较融洽的状态。也就是说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建设和谐金融的关键,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建设和谐金融的基础。

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包括

1金融业内部机制健全,运作有序。主要是指金融业建立在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各项规章制度完备、操作规程规范、风险控制机制健全、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良好,整个行业在法律的框架内有序运行。

2金融业外部监督机制和法律体系完善,竞争有序。主要包括完善的金融及相关的法律体系、监督体系,外部监督各主体权责明晰.分工协作。依法实施有效的监督。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金融业开放有度、竞争有序.优胜劣汰。

3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良好。主要指金融市场主体利益关系协调,资源配置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公正的司法环境、规范的中介服务作为保障。

4.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与金融息息相关,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业正常运转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空间和土壤。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金融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RaymondW.Goldsmith.FinancialstPuctuPeanddevelopment[M].NewHaven,Ct:YaleUniversityPress,1969

[2]沈玮:浅议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及金融效率[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

[3]徐联初:对和谐金融的几点思考[J].中国金融,2005(10)

[4]李健贾玉革:金融结构的评价标准与分析指标研究[J].金融研究,2005(4)

[5]周鸿卫李思维冯湘勇:论我国西部地区金融的发展:和谐金融视角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

[6]陈志刚:如何度量金融发展——兼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分歧[J].上海经济研究,2006(7)

篇(9)

由于不清楚政策规定,部分金融机构不主动向人民银行申请金融机构编码。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权在地方政府,并且机构编码和金融机构本身的业务关联度不高,造成金融机构对于申报工作认识程度不高,管理不到位,年检不主动。其在申请、变更金融机构编码后,金融机构编码也就被束之高阁,未能在各类金融信息系统中全面应用,制约了金融机构信息管理的推广与使用。以巴州为例,虽然每年以正式的文件和召开专题会议的形式将通知发送到全辖金融机构,但是大多金融机构对机构代码及代码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不清楚机构代码的作用和意义,对信息核对和检查等相关工作不够积极配合,联系人经常变动,工作交接不衔接。

(二)沟通协调机制不畅

科技部门作为人民银行的对内部门,多不了解辖内金融机构相关信息,尤其是中小型地方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因此难以掌握这类金融机构的审批成立时间和数量。如果金融机构新增、变更或撤消时未按规定在有关部门批准后的7个工作日报送相关信息,将导致录入的信息不及时,违背了“实时公布”的原则。再者,因未明确商业银行维护机构信息的责任部门,有的是办公室,有的是科技部门,还有一些是由会计业务类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导致部门间沟通回合多、协调环节复杂。

(三)制度约束力不强

《管理规定》中对金融机构未按规定执行的处罚条款不明确,责令整改和通报的惩戒力不足。由于缺乏约束力,多数金融机构平时不重视此项工作。信息发生变更不及时更新,或是申报时时间跨度早已超过文件规定期限的现象屡见不鲜。加之科技部门又无相应的执法权,无法对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日常进行的口头督促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

(四)属地管理原则与权限设置相背离

金融机构的县级分支机构和区域性法人金融机构在不断增加。但系统维护由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以上机构负责,《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按属地原则负责辖区内区域性法人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和事业部信息的编制、备案、维护和,造成县域金融机构在申请机构编码时极为不便。以巴州为例,辖内地广人稀,相距最远县城达上千公里,无论是金融机构提交材料还是去现场检查,来去都极为麻烦,且费时费力。而人民银行县支行却没有对应的维护权限,给日常工作造成诸多不便。

二、对策及建议

(一)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机构编码的应用范围

加大编码使用范围,建立信息共享和制约机制。在人民银行信息系统中大力推广使用,建立人民银行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联动制约机制,规定商业银行必须申请使用编码后才能开展某些业务,从而促使金融机构主动做好信息验证工作,及时进行系统信息维护,进而加快推动金融机构编码的启用进程,以保障金融机构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唯一性和信息公布的及时性,帮助实现金融机构问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二)建立全面协调沟通机制

通过人民银行组织的金融机构参加的各类联席会议、业务交流会以及各种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进一步加大《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规定》的宣讲力度及系统的推广使用。特别是通过行长联席会议等,使得各金融机构行领导特别是分管行领导要高度重视人民银行金融标准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专职部门负责,指派专人作为联系人与当地人民银行科技部门保持联系,及时报备机构信息变动所需材料。

篇(10)

二、金融投资操作风险分类

第一,人为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很多时候都是人为因素所致,金融投资市场其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投资操作过程中作为投资主体必须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减小操作风险。金融操作风险是贯穿于整个投资过程当中的,投资者可能因某个阶段操作有误或考虑不全而随时导致风险的产生。金融投资的操作是需要依靠人类这个主体来完成的,这一主体是具有其自身主观思维的,作为金融投资操作者由于个人素养的差异,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从而导致了操作风险的产生。这类风险的存在虽然比较普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只有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才能更好进行金融投资操作的风险管理!第二,内部操作风险。金融投资市场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各金融投资机构相互关联,其内部管理的不合理I生很可能导致操作风险性的形成。一旦金融投资机构业务操作速率过低,这肯定会导致金融投资的内部操作风险陛增大,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金融投资机构的硬件设施如果不能满足投资业技术要求,或是应用软件等基础设施太过陈旧,这都不利于金融信息的准确快速获取,对于金融投资者来说及时准确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硬件设施的不完善,都会增大技术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内部操作风险是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密切相关的,金融投资市场复杂性以及其内部管理的不合理性都可能产生内部操作风险,从而致使金融投资操作风险的产生,为了维护金融投资市场的稳定秩序,就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减小内部操作风险!第三,市场风险。在金融市场中,价格转变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所以投资者遇到市场风险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风险。金融投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投资重组的情况,导致投资者的资金变现困难,使投资者所持有的流动资金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支付。这种隋况下很容易造成金融产品价格波动,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诱发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无疑加大投资者进行投资操作的风险,要想更好的管理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就必须更好的进行市场风险的控制。第四,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样,也是金融市场中很常见的一种风险,主要是交易对方未能完成自己的义务导致的一种违约行为,所承担的风险。信用风险也可能因为债券持有发行人没有按照规定支付到期款而引发的金融投资资产损失的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金融投资产品的不断丰富,加大了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从而诱发金融投资风险,只有减小信用风险的产生,才能更好的进行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

三、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管理措施

第一,加强金融投资的操作风险管理要提高职员的素质。金融机构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扩大“高、精、尖”人才的吸收途径。金融风险产生的很大一个因素就是人为原因,因此要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对于已就职的员工,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树立员工的金融风险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可以使员工严于律己,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失误,从而推动金融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员工之间要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提高员工之间的合作协助能力,促进员工互相交换知识见解,尽量减少操作风险的出现。通过培训还可以倡导员工爱岗敬业。金融机构也要培养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加强金融投资风险管理的宣传,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慢慢渗透到员工当中,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完善内部管理。在金融投资过程中,要想减小操作风险,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投资机构需要将各部门相关职责具体化,以此来提高金融投资机构操作速率,并根据各金融机构的特点制定出详细的监管条例和相应的惩罚制度,来规范操作行为减小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来促进风险管理工作的良性健康稳定发展。金融机构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不仅要做好规避风险的事前工作,当风险出现时,也要及时有应急预案。通过完善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加强了金融操作的管理,减少了操作风险出现的机率。第三,规范操作流程,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操作风险存在于金融投资的整个过程,标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可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应涉及到投资机构的每一个部门,深入到每一项投资决策,投资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周密的投资计划,做到投资决策的标准化、规范化,尽量减小投资风险。要严格要求金融投资人员的操作手法,降低内部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操作风险为金融投资带来的危害。第四,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做好风险评估。为了有效应对市场风险,减小投资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工作人员可根据金融机构的特点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范畴以及目标,并且可制定一些短期的具体目标,以确保风险管理的工作可以稳定的发展。如建立一个详细损失事件报告制度,针对风险采取连续的检测并定期进行报告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需求,持续的检测为分析操作风险积累可参考数据,分析单独的损失事件和风险的过程以及资源的分配,以此来确定特定损失的原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从而得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同时,在投资操作过程中参投人员可针对风险进行评估,了解损失事件产生的概率,找出潜在操作风险,明确重要风险。

上一篇: 法律认识论文 下一篇: 中级计算机职称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