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5: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环境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环境论文

篇(1)

2室外环境对暖通空调节能的影响

室外环境对暖通空调的能耗有很大影响,对其独特性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研究暖通空调的节能技术。室外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物建设前的周边气象条件,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规划,周边将会出现什么类型的建筑群。

2.1气象条件气象条件主要包括室外温度、湿度、阳光辐射程度,这些对暖通空调系统的实际工作负荷都有着很大影响。室外温度的选择应保证暖通空调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应处在设定预测的负荷下,这样才能保证空调较高的工作效率。如果室外空气湿度过高,暖通空调不仅要调节温度,还要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这增加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在设计空调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工作环境设定不同的工作模式,实际使用时更应根据实时天气情况改变暖通空调的工作模式,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可以考虑利用太阳辐射,冬日南向窗户可以接受最多的太阳辐射,这样可以缓解暖通空调的工作压力,节约其能耗。

2.2建筑规划设计建筑的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建设选址、区域划分、道路走向、建筑间距、冬季主导风向研究等方面,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太阳能等隐形资源,可以缓解恶劣的室外环境。建筑周边的绿化带建设也十分必要,不仅可以起到隔风、防噪、美化小区的功能,还对建筑物的温、湿平衡系统改善有一定作用,能够降低暖通空调工作负荷,起到节能效果。

3暖通空调节能技术措施

3.1改变暖通空调工作参数暖通空调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是对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控制,在对人体舒适度影响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调节温度、湿度设定。暖通空调在进行温度湿度调节时会消耗电能,如果降低暖通空调的室内设定值,会使得空调系统中的水泵和风机的工作功率降低,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新风供给量参数设定适当更改,也可以实现节能的效果,由于新风的能耗约占空调系统的三分之一,过大的新风量虽然会提供富余的新鲜空气,但是会造成大量电能的消耗,在满足卫生健康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新风风量设定值,节约能量。

3.2合理选用空调系统暖通空调性能的优劣对其节能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在设计建筑物暖通空调系统时,要从其运行的经济性和能量损耗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空调系统:(1)采用变频技术,当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差较大时,空调的风扇、压缩机等器件处于全速工作状态,能耗较大,当室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时,可以降低空调转速,减小能耗;(2)提高自动化水平,利用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对建筑内温度、湿度实时监测,动态调整空调设定参数,使空调处在高效率工作区段;(3)选择合理的冷热源,充分利用建筑周边丰富的冷热能资源,如火电厂中的热蒸汽等。

篇(2)

Abstract:Thispaperontheenvironmentandhumanpsychologyofspaceconceptssuchasthedemandforananalysisoftheenvironmentalpsychologyexpoundedontheterritoryoftherelevanttheoriesof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ldesigninanumberofapplications.AndHunanUniversityasanexample,thetheoreticalanalysisandcasestudies,thecombinationoftheterritoryoftherelevanttheoryin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ldesignoftheembodimentofthedesignanddrawtheattentionofthecorrespondingprinciples.

Keywords:space;environmentpsychology;territory;architecture;environmentdesign

1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及环境设计之间的学科渗透

1.1人的行为心理及其对于空间的需求

在人类的生活当中,空间可以被称为场所,时间则可以被称为场合。人们通过一些行为去创造空间(如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当其处于不同场所和场合则会有不同的体会。人们通过对外界的不断感知,追求适宜的空间。而人类感知外界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本能、认知、意动和技能,当他们身处空间中时就需要该空间有刺激性、需要有安全感,需要有识别性。由于人的心理是先天本能和后天学习的行为的综合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对人类的行为及其对外界的意象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对空间的感知。

1.2环境心理学

人类可以创造和改造空间环境,同时空间环境也反过来会影响人类,它们可以组织人们的生活,行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特别是人的行为心理。而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就是环境心理学,其研究范围涉及到了社会行为和人的心理,它属于一门交叉学科。

建筑和环境是承载人行为的场所,在设计时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的考虑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知觉心理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所以其研究成果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筑与环境设计当中来,例如通常在步行街的设计中结合人的心理因素设计流线、景观及空间形态;凯文·林奇通过认知地图作为其调查研究的手段提出了城市的五要素……而环境心理学中有关领地性的理论目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下面就以环境心理学中的领地性这方面的理论为例探讨其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人类的领地性及其功能

领地性主要是指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人们通过一些细致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标志,划分一些区域等,使领地个人化。当前的理论将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表1)

而领地性对于人类的功能有很多,主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2.1私密性的需求

人们都是希望能生活在有一定私密性的地方,以此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拥有一个可以自己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人们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们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私密性,可能自身会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而领地正是人类对于私密性追求的体现,比如有了家,人们就感觉有了坚实的后盾,生活中有了安定;有了公司人们就不会顾及其他因素对其工作的影响等等;

2.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日常生活,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比如学校、医院、工厂、火车站、机场等等,将人类各种不同的生活组织起来;

2.3优先居住效应: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体育比赛上所体现出来的。比如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即通常所说的主场优势。

3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从领地性的功能来看,其有保护私密性和社会组织作用,体现建筑设计上就是通过空间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组织及对空间尺度的把握,形成通常所说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空间的变化体现了空间的趣味性(刺激性);领域性则形成了一种心理的安全感,使空间成为一个场所,产生归属感(安全性);而空间的变化同时使各个部分产生不同的特征,体现可识别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当前的居住区设计当中,像“社区”,“组团”等流行的概念,都体现了领域性的特点。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说到:“建立起一种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有不同层次空间的物质结构,形成了从小组团和小空间到较大组团与空间,从较私密的空间到逐渐具有更强公共性空间的过渡,从而能在私有住宅之外形成一种更强的安全感和更强的从属于这一区域的意识。”①在设计中通过把住宅区划分为更小的单元(私密),更明确的单元(识别性),并用综合性的分级系统联系起来,通过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的过渡,在住宅周围形成一些亲密熟悉的空间,使居民能更快地相互了解,这样就加强了归属感。如果空间的规模过大或是边界不够清晰,人们会对此产生陌生感,自然无法在那里呆下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例子:如医院中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在别墅设计通常设计了会客的客厅和供家庭内部人员使用的起居室,不希望外人进入私人领域,而且两者的装饰风格通常会不一样,客厅相对正式一些,而起居室则相对随意一些;在开敞式办公空间中,座位成组成团的布置,写字台的隔板等都体现了领地性的特点……

在湖南大学复邻舍交往空间的设计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某些关于领地性的理论。在复邻舍的交往空间中都设置了供人休息的坐椅,但是不同地方的上座率却是不一样的。位于边庭的座椅(图1)虽然比较醒目,但是真正愿意在那坐的人却不多,而位于东南角休息空间(图2)的座位虽然位置隐蔽,但是不少同学都喜欢在那里坐。究其原因是由于位于边庭座椅的区域形成的领域感很弱,虽然通过矮墙划分空间,但是整体比较通透,座椅虽靠矮墙布置,坐在上面背部未受到充分保护,由于处于交通核心区,背后总是感到有人走来走去,难以使人产生安全感,人在那里会显得比较局促。东南角处的休息空间则好一些,只有一个入口,领域划分明确,虽然没有坐椅,但是呆在那里受到的干扰要少得多,所以不时会有人在那里聊天、看书,人气较边庭处旺。而位于半地下室的展厅(图3)则由于基面下沉,四周围合形成了领域,再加上组织了一定的功能,所以经常会有人停留,所以对于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在保证其开放的前提下,仍要明确领域的范围,增强人在空间中的安全感。

4领地性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就室外环境而言,领地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即边界和核心地带。志水英树在其所著的《建筑外部空间》一书中,将外部空间的构成元素分为边界、场所、出入口、通道、标志、周边六项。②室外环境除了应有以上的六项元素之外,更应该有人的参与,应该得到人们的认可,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被称为好的环境。而通过对各种要素的形态进行改变,空间所产生的领地性的强弱感觉也会不一样,从而影响人对其所处空间环境的感知。

例如对边界要素进行改变。用墙来划分领域的北京的紫禁城、用列柱来划分的圣彼得广场、通过高差来划分的北京天坛、通过记号来分隔的毛利家族墓地的灯笼群等等。在这几种类型中无疑以紫禁城的领域性最强,私密性最强,给人感觉是封闭、压抑,而天坛则是相对领域性较弱,给人的感觉则是开敞、通透;再例如对场所要素进行改变。如平地型的圣马可广场与凹型的法国协和广场、凸型的卡比多罗马市政广场、坡型的罗马西班牙广场,无疑圣马可广场与周边空间的接触更容易,也更容易进入,领域感则更弱一些。

领地性除了在空间形态的变化中体现之外,在其他一些小的细节方面也有体现。例如在公共空间中对于座位的选择,人们喜欢坐在边上,而不是被人夹着坐;人们在行走时喜欢靠着旁边有防护物的地方走;比如人们通常喜欢呆在比较隐蔽的地方观察别人而不是被人看……

如果观察湖南大学中北楼之间的开放空间(图4),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北楼、中楼、复邻舍和工业设计系四栋建筑围合而成一个宽敞的院子,加上廊、乔灌木等要素对空间进行再次分隔,其尺度与场所感是好的。院子中央是一块抬高的平台,平台的东面和南面(图5)有一圈依靠灌木布置的休息椅,上面经常有学生在聊天、休息等等。东南面的平台下面由于有平台高差和灌木的围合,比较私密,这是看书学习的地方;而中央平台的空地则是供学生平时举行活动的,比如“英语角”。通过边界、场所等要素的改变,不同环境要素形成了不同领域,也适合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身处其中,各得其所。不过中央平台过大,人站在中心缺乏凝聚力,或许通过雕塑或标志再分隔一下可能好一些。平台北面的几个跌落平台(图6)由于高差比较大导致人的可达性太差,容易使人产生畏惧感,难以形成领域,导致无人问津。所以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切实考虑各要素的改变对人的行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以人为本,切实地考虑各种问题和矛盾,营造宜人的空间场所,舍弃以往的环境设计中只重美学重“图案”的作法。

5结束语

透过领域性在建筑和环境设计当中的应用,可以认识到在建筑和环境设计当中归根到底还是设计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创造环境、改变环境过程当中应时时考虑到人的心理和行为,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矛盾,塑造舒适宜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韩效,卢芳,李翔译.空间的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志水英树著,张丽丽译,慕春暖校.建筑外部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篇(3)

城市建筑外部环境色彩作为组成我们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明显,因此,对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发展历史与渊源进行探讨,对我们改善城市环境所做的大规模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古代建筑环境色彩探源

色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运用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就采用红、黄、褐色和黑色颜料来装饰洞穴,发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最突出的是用红、黑、褐画出各种姿势的野牛,生动而精致,这说明原始时代的人类就会用色彩点缀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法老胡佛陵墓的大金字塔,用浅灰黄色的石材砌筑的锥体建筑与蓝色的天空在色相与质感上形成对比,使景物愈加鲜明。巨大的金字塔与浩瀚的沙漠相结合,增加了统一的协调感,显得雄伟壮观、稳定宁静,给人以庄严神秘的印象。还有古埃及人为了预防耀眼的阳光,建筑中很少开窗,他们通过将墙壁用明亮而强烈的白、绿、蓝和金色等进行装饰,来满足使用的采光要求。这说明古埃及人以使用效果为目的,使色彩起到对环境条件的改善功能。公元前6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建筑色调具有富贵、威赫、显耀和强权的特点,明暗对比强,彩度高而鲜明,喜好大面积的白色,常用的是金、白、黄、青、胭脂色和黑色等颜色。后来统治过两河流域的波斯帝国有很多石头建筑及浮雕,其文化也受巴比伦、古埃及、亚述的影响,赤、橙、白、绿、金色的瓷砖在当时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形成了这一地区辉煌、华丽的城市色彩风格。

作为欧洲文化摇篮的希腊,神殿是建筑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在神殿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建筑色彩与其造型非常协调。仿男人体的陶立克柱式的柱头上涂有蓝色与红色,显得庄重、壮实和朴素;仿女人体的爱奥尼柱式除蓝与红之外,还有金色,显得优雅、秀美、轻巧;科林斯式柱式则是以上两种柱式进一步演变而来,它盛行使用金色,使建筑显得富丽华美。这些经典柱式与色彩的完美结合,后来被古罗马继承和发展,并影响到全世界的建筑。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撰写的《建筑十书》中,可以了解到古罗马建筑色彩十分丰富:黄土色、胭脂色、淡红色、红褐色、鲜红色、朱红色、灰绿色、蓝绿色、深蓝色、白色、乳白色、黑色、金色等。当时的古希腊和罗马的一些城市,由于当地盛产石材,城市建筑大多由灰白色或黄褐色的大理石及花岗岩砌成,建筑外表,仅在局部的壁画或雕刻装饰部分施有彩色,形成了古希腊和罗马城市建筑典雅单纯的环境色彩基调。

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文化圈,辐射和影响了以后整个西方的城市建筑艺术。无论中世纪欧洲的拜占庭建筑艺术、哥特式建筑艺术、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建筑艺术,以及后来的巴洛克、洛可可建筑样式,无不被建筑环境艺术家饰以丰富的色彩。

二、中国古代建筑环境色彩探源

远古时期,中国的山顶洞人和虎头梁人就曾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做染色材料。这说明原始人类开始用色彩来点缀和装饰他们的生活环境,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中国古典建筑素以色彩丰富、用色鲜明、设色大胆而著称于世界。利用色彩来加强建筑造型,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常见的。如屋顶采用暖色调的黄色琉璃瓦屋面,背光部分檐口、斗拱等选用丰富的蓝、绿色等冷色调,就是利用色彩的冷暖感、明暗感来加强建筑造型的性格和表现力。例如北京故宫中金碧辉煌的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处理,可以说在世界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色上达到极致,红色的宫墙,汉白玉色的石基与精致富丽的建筑彩画色彩,特别是建筑屋黄色的琉璃屋顶,使得运用了环境色彩的故宫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我国各民族的建筑环境色彩也各具特色,如江南民居就运用层层叠落的马头山墙、白墙青瓦的色彩对比,创造出清新隽逸、色彩清丽的民居建筑环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环境色彩还可以用来表示方位和等级差别,当我们谈及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厚传统时,当然也应该包括它的色彩表现。

三、当代建筑环境色彩设计

当我们谈到建筑环境色彩设计时,不能不提及产生于20世纪的色彩调节技术。它利用色彩所具有的物理、生理、心理性质,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舒适、高效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现在,色彩调节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领域,色彩学已成为环境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建筑热学、建筑光学、建筑声学等学科一样,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色彩”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以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旧城保护和复原为契机,后来逐渐扩展为对“色彩因素”在城市景观的作用的全方位研究,诸如城市色彩对地区文化的重要性,城市色彩的视觉美学问题,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因素的总体设计、控制和管理等等。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上的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对城市环境色彩的研究机构。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城市建设规范中,专门设有城市色彩的章节,以强调整个城市色彩的协调。如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京都、大阪等城市就有较为系统的色彩规划方案,科学的规划使得这些城市呈现出和谐有机的整体面貌。法国巴黎因为以黑色屋顶、茶色玻璃作为基本色调,也就非常成功地取得了整座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协调,而日本京都以古建筑色彩作为参照,规定了沿街建筑以淡茶色为基调。但我国城市建筑色彩则基本处于无秩序状态,特别是对城市的色彩规划,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出现单体建筑色彩亮丽、突出,彼此之间缺乏色彩的联系与呼应,从而形成整个城市色彩不协调的局面。城市建筑色彩需要规划设计、规范的操作方式和相关的法规制约,对于一个不重视色彩规划设计的现代城市就难免充斥着色彩方面的污染。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的迅猛发展,我国关于城市色彩的研究已开始探索,通过色彩规划设计来美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引起我国许多新一代设计师们的重视。国内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管理部门纷纷将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纳入城市建设和整治工作之中。城市建筑环境色彩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已逐渐引起足够的重视,展望未来,我们的城市也必将因为对建筑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的日益重视而更加舒适、美好。

参考文献:

篇(4)

二、交往空间的合理设计

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变得越来越少,不仅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淡化,也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户外空间设计中良好的交往空间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密切程度,增加人们的集体活动频率,使住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也增加了小区的人文氛围。在目前,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也对交往空间的设计内容越来越重视。为了让交往空间的设计更加合理,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空间足够的地方设计群体活动的广场。广场,是群体活动的重要空间,尤其在目前老年人广场舞盛行的情况下,广场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群体活动场所。广场的设计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设计得足够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同时活动,增加集体活动分为,同时,广场的设计地点应当避开小区主干道、适当原理居民生活区,以免对小区的交通和居民的休息造成影响。第二,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同时注重。交往空间并不是一味地按照公共场所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就可以的,也应当同时重视对于个人私密性的设计。在户外交往空间中,既应当设计群体活动的空间,如广场,也应当设计少数人和个人活动的空间,如僻静的长椅、草坪中央的凉亭等,供个人活动、情人活动或者老人下棋等。第三,交往环境的塑造。调查发现,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安全、僻静、舒适的地方,如咖啡厅。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交往环境设计中,也应当注重交往环境的安全性、隐蔽性和舒适性,例如,在凉亭的设计中,可以在凉亭周围种植绿色植物,以使凉亭不会完全暴露在视线当中。又例如,在林荫小道的设计中,应当使小道有一定的曲折性,在小道旁种植绿色植物、草坪等,一方面让小道周围环境变得更加优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们在小道中行走的舒适感体验,让人有一种安静、祥和、安全的感觉,有利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交往。

篇(5)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而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温度问题(ThermalProblem)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室内达到绝对舒适,容易引发出\空调病\问题,且消耗大量能源,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应注意身体个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并善于应用自然能源。另外,现在常采用的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因此,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要分析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1.2日光照明、声问题(Daylighting、VoiceProblem)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另外,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这样,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部位,并控制室外噪声级。

1.3空气质量(AirQuality)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AIRMOVEMENT)、空气的洁净程度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人会感到不舒服,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及洁净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绿色建筑认为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公认的有害浓度指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满意。

2建筑与室外环境的协调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应用,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2.1绿色环境的地域主义(Bio-Rigionalizm)

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社会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2.2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

自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求,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量的全年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并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超级秘书网

自然通风而且是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是引进比室温低的室外空气而给人凉爽感觉的一种节能的简易型空调。绿色环境常用的送风方式是地板送风暖通空调方式(FloorSupplyHVACSystem)。

篇(6)

新经济是一种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兴经济类型,它包含了网络经济与信息经济。建筑在此背景下就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财务管理工作也应该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技术,通过数字化模式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与效果。

(2)管理模式也发生重大转变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原先的那种财务管理模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很多建筑企业都改变了那种纵向的、层级化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转而采用了一种扁平化组织结构。它可以减少企业层级,发挥出民主化管理的作用。

(3)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各种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国际资本流动性加大。建筑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财务管理风险。因此,建筑企业要想在此背景下赢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二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

(1)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实行的是一种新型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这就需要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还没有达到新经济的财务管理要求,无法很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2)财务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实施都需要配套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建筑企业即使制定了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实际执行的力度严重不足,监督管理无法收获应有的效果。一些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严格按照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财务预算,导致了一些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到企业经营质量的提高与业绩改善。

(3)财务控制基础不够强大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财务控制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现金管理等几个方面。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的存货数量偏多,从而影响了资金周转速度,还有些建筑企业的应收账款过多而造成了不少的坏账和呆账。有些建筑企业还不够重视材料管理,从而影响了质量,造成资源浪费。

(4)职能部门的责权利不清晰

建筑企业各个不同职能部门的职权不清晰,很多部门有权无责,从而导致了权力滥用。也有些部门是无权有责,但这只能形成一种无人负责的场景,很多责任由于缺乏权力而难以落实到位。此外,一些建筑企业还缺乏责任追究制,容易导致资产流失,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三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路径

(1)树立起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很多建筑企业应该把财务管理重点由传统的物资资本管理转向知识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这就需要建筑企业以人为本,让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仅仅设定为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润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更应该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出发,制定一个合适的财务管理目标,让智力资本能够积极参与到利润分配当中来。这是因为在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其所遭遇的竞争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各种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建筑企业还应该针对自己生产周期长的行业特点,树立起货币时间价值的观念,确保企业利润与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2)坚持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方向

新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应该实施信息化、网络化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就是以信息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作为特征,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并以财务管理作为基本目标,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企业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这就可以让建筑企业在最快的速度以内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基于此来做出一些适当的财务决策。应该来说,现代化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网络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高度集成性与信息共享性特征,还采取了一种柔性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进程。事实上,建筑企业通过采取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大大拓展财务管理空间,并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督与控制,最终提升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让建筑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

(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建筑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控制行为。它要求建筑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相关市场信息,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从而努力实现企业制定的既定财务战略目标。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实施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工作,协调内部各个部门间的矛盾与冲突,对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进行综合性考虑,在企业内部实施综合且全面的预算管理。建筑企业的这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应该是一种动态实时的预算控制与流程控制,这样,就可以让建筑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处于一种长期有效的控制状态之下。此外,由于建筑企业流动性较大,因此,我们可以实施会计委派制,落实各项审计与监督制度,让企业的财务监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建筑企业还需要加强财务控制,防止各种财务危机的发生。

篇(7)

(1)一些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不熟悉相关消防技术规范,未严格按照规范设计,单位内部未建立严格的设计审查制度。有些建筑设计单位不重视建筑防火设计,相关消防设计专业的技术人员缺乏,致使在设计中建筑自动消防设施设计不配套[3],加之一些建筑工程建设时间紧,设计周期短,各专业设计人员沟通协调不够,致使建筑工程设计图纸不全以及设计图纸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甚至有些建设工程边设计、边施工的,给建筑消防设施的安装施工留下了隐患。

(2)部分消防工程施工队伍人员素质不高,安装施工水平低,不能满足消防验收的标准。一些施工安装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消防技术规范不熟悉,不掌握消防工程专业技术知识,不按图或不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施工,擅自降低标准,造成安装时留下火灾隐患;有些施工安装单位工程技术水平低,技术人员配备不到位,无相应消防设施工程施工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些消防工程公司承包到工程后临时招聘施工人员,施工队伍不稳定,无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施工质量无法保证;部分单位和个人借用或者挂靠有资质的单位承揽工程,造成消防工程施工水平低,无法保证消防工程施工质量;有些施工安装单位在工程投标中故意降低工程量,压低价格竞争投标,甚至垫资承包,造成工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出现了以次充好、偷工减料、降低标准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建筑消防设施安装施工质量[4];一些工程在多个施工安装单位同时施工时,缺乏相互配合,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诿,造成消防设施无法正常稳定工作、经常维修;还有施工现场许多产品安装后,消防设备没有采取防护措施,致使有些消防设备部件被污损,而无法正常使用。

(3)部分消防监督员对单位建筑消防设施监督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由于消防部门专业从事建审的人员少,各地工程项目又多,部分干部业务素质低,在对设计图纸的消防设施进行审核时不能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审核意见不全面、不准确;一些消防监督员对建筑工程的消防验收不重视,对消防产品、消防设施不熟悉,在验收中依赖中介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站对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测[5]。部分消防监督员在平常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监督检查中,由于对消防设施工作原理、操作规程不了解,走马观花的采取简单手段来判断消防设施的正常,未采用消防专业仪器设备进行测试,就不能发现建筑消防设施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消防监督部门对使用单位在建筑消防设施维保中存在的问题执法不到位,对在检查中发现了建筑消防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是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使用单位整改,没有按照要求,责令维保单位整改并依法立案查处。

(4)建筑单位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有待提高。有些单位工作人员职责不健全,消防设施操作维护规程不完善,未明确和规范各阶段消防系统所需进行的维保操作内容,没有履行好对消防设施的维保职责;一些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不了解掌握建筑消防设施知识,消控控制室操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建筑消防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造成单位的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工作;还有部分使用单位对维保单位提出的更换维修消防设施部件的正常维护费用不能及时解决,致使火灾隐患长期不能整改。

提高建筑工程建筑消防设施质量的措施

(1)严把建筑消防设施设计审核质量关。设计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及相关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得随意降低防火设计标准,设计单位应建立消防设计责任制,建立设计人员消防设计终身负责制。设计单位内部实行消防专篇和自审制度,消防专篇包括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等方面的消防设计内容,开展设计图纸自检自审工作,法定代表人要对消防设计负管理责任,总工程师对消防设计进行审核,设计人员对消防设计负直接责任。同时设计单位人员必须与建设、施工单位人员经常交流协调,以减少在建筑设计与实际施工时的火灾隐患。

篇(8)

绿色建筑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使用方工、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的关系,而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温度(rmalProblem)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传统的空调系统能够维持室内温度,但是,近几年的表明,室内达到绝对舒适,容易引发出\空调病\问题,且消耗大量能源,增加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而绿色建筑要求除保证人体总体热平衡外,应注意身体个别位如头部和足部对温度的特殊要求,并善于自然能源。另外,现在常采用的极大玻璃面建筑在夏季可能发生温室效应,而在冬季发生来自冷玻璃面的低温辐射效应。因此,除了冬夏空调设计条件外,要当地气候及建筑内部负荷变化对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最好每个月每小时的变化对空调负荷及舒适性的影响。

1.2日光照明、声问题(Daylighting、VoiceProblem)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室内气氛。绿色建筑中引进无污染,光色好的日光作为光源是绿色光环境的一部分。但舒适健康的光环境同时应包括易于观看,安全美观的亮度分布,眩光控制和照度均匀控制等,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调节强光从而不影响阳光的高品质。另外,健康舒适的声环境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绿色声环境要求不损伤听力并尽量减少噪声源。这样,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部位,并控制室外噪声级。

1.3空气质量(AirQuality)

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满足人们对环境要求的程度。通常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包括空气流动(AIRMOVEMENT)、空气的洁净程度等。如果空气流动不够,人会感到不舒服,流动过快则会影响温度以及洁净度。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新风量,控制空气的洁净度、流速使得空气质量达到较优状态。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也是室内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之一。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物有成千上万种。绿色建筑认为不仅要使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公认的有害浓度指标以下,并且要使处于室内的绝大多数人对室内空气品质指标表示满意。

2建筑与室外环境的协调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不仅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可持续的,除了建筑本身外还包括所需的周围自然环境,生活用水的有效(生态)利用,废水处理及还原,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2.1绿色环境的地域主义(Bio-Rigionalizm)

绿色建筑要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份。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次级系统依存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与绿色房地产都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每一个地域的独特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现存人类建筑、水平及文化环境有关。

2.2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即利用自然能源或者不依靠传统空调设备系统而仍然能维持适宜的室内环境的方式。

自然通风最容易满足建筑绿化的要求,它一般都不用外来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常常能节省可观量的全年空调负荷而达到节能以及绿化的目的。但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冬季太阳辐射量最多而夏季日照减少的方向,并且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向,所以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房间热环境和减少冬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来讲,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另外,建筑高度对自然通风也有很大的,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在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

自然通风而且是环境绿化的重要手段,是引进比室温低的室外空气而给人凉爽感觉的一种节能的简易型空调。绿色环境常用的送风方式是地板送风暖通空调方式(FloorSupplyHVACSystem)。

篇(9)

比例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空间中体现为长、宽、高之间的比值。建筑环境形式的比例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要素。根据审美经验,建筑物环境的形式比例存在相同比值关系的时候,整体感觉更和谐,更具有美感。尺度是指建筑环境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尺度与建筑物的真实尺寸大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尺度与比例并不完全相同,审美原则的尺度是一种基于建筑物环境大小而产生的感觉。西方建筑环境设计特别推崇比例和尺度的美,著名建筑学家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特别强调比例的美学观。文化建筑设计中比例和尺寸往往密切相关,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应当反复推敲比例和尺度的大小,选择最佳值和最合适的搭配,提升文化建筑的美感。

2.均衡与主从

均衡是指在设计的空间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在自然界中,相对静止的物体能产生视觉上的平衡感,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中,这种平衡感符合安全的原则,也能达到整体的审美要求。主从与均衡看似相同,其实存在很大区别。主从体现的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即各组成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所占的比重对整体效果的影响。主从设计可以有效避免设计作品松散和单调的现象。建筑设计中,主从和均衡往往也是相互联系的,过于注重均衡则无主从,过于主从则失去均衡。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均衡和主从产生的审美效果,从平面与立面、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从局部到整体等各方面处理好主从与均衡关系,力求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

3.反复与韵律

反复是指以相近或者相同的构成单元按固定的规律出现。反复的设计效果体现为组成要素有节奏和秩序出现的美,一目了然,易于辨认。韵律是指形式要素引起视觉和心理上的律动效果,例如光线、色彩、材质、造型等合乎某种规律时给人的节奏感。反复和韵律并不相同,反复一般是某一要素简单重复出现,而韵律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条理性,但是二者都是最基本的构图原理,也是中国古典艺术中流行的构图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采用反复和韵律的构图方法,注重简单重复和韵律变化,能使文化建筑设计作品产生生动、活跃、协调、富有节奏的美感。

4.渐变与对比

渐变是指利用类似要素的微差关系进行连续排列而取得统一的形式。渐变设计往往用于对比悬殊较大的要素之间的过渡转化。渐变设计的关键在于基本比率的选择,一般选用等差或等比数列作为渐变比例。渐变的效果一般体现为优美的节奏感、强烈的韵律感和柔和、含蓄的视觉感。例如公园长廊设计往往采用规律变化的廊柱来获得的渐变效果。对比是指各形式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对比设计容易刺激人的感官,同时产生兴奋的审美效果。文化建筑设计中常采用此法使造型生动而富有活力。对比的形式主要是“量”方面的对比和“质”方面的对比。对比和渐变往往是成对出现的,渐变就是对了消除对比,而对比又体现了渐变的两个极端。在环境设计中,正确运用对比和渐变,能产生生动活跃而又不失柔和的审美效果。

篇(10)

一、建筑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而何以为空间呢?空间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著名建筑学者冯纪忠教授在讲课中提出过———建筑是空间,并生动的拿茶壶作比较,壶身是大空间,壶嘴是小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

二、生态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四、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上一篇: 通信线路论文 下一篇: 原则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