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职称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3 15:06: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级经济职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级经济职称论文

篇(1)

大家知道,当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确定以后,工程质量做得越好。那么需要投入的:资金和材料也就越多,也就是说,M1的值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不断增大的变化趋势。二者的函数关系呈增函数的性质。我们以工程质量做为横坐标。以相应泡M1值做为纵坐标可以做出M1随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增大的图象:在代表M1的纵坐标上有两个临界点A和B。其中A点表示,当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品时相对应的M1值,B点表示当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品时相对应的M1值。

1.2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2的相关影响

目前我国的工程预算定额和劳动定额部是以生产合格品作为计价依据的。与此相适应.我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中也是以达到合格品作为交付使用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工程质量达到合格品的标准即可以交付使用而无需再加工返修;如果达不到台格品的标准则不能交付使用,必须进行返修或加固,使其达到台格品标准后方能交工。在返修过程中,工程质量越差,返修中需要投八的返修费用就越多;工程质量越好则需要投入的返修费用就越少,于是,M2的值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二者的函数关系呈减函数的性质。我们以工程质量作为横坐标,以相应的M2值作为纵坐标。可以作出M2随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减小的图象:当工程质量为合格品时,所对应的M2值为0,即无需加工返修,而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C则表示当工程因质量问题而必须推倒重建时所需要耗费的费用。很显然,C点所对应的M2值不仅远远大于A点所对应的M1值.而且也大于B点所对应的M1值。

1.3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的相关影响

现在我们来分析工程质量的变化对总的工程成本M的相关影响。如上所述.M=M1+M2,因此分析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的相关影响,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的变化对M1的相关影响和对M2的相关影响合并到一起进行分析,为此我们把两个图象叠加起来。以工程质量作为横坐标。以相应的M=M1+M2的值做为纵坐标,作出M随工程质量而相关变化的图象。(1)当工程质量低劣。必须推倒重建时所需要花费的总成本最高,相当于图3中D点所对应的M值。(2)随着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工程总成本呈下降趋势。这一下降趋努以合格品所对应的M值达到最低点。也就是说。当工程质量为台格品时所花费的工程总成本为最低。其数值等于图1中A点所对应的M1值。(3)越过台格品所对应的最低点以后,工程总成本即不再下降。而是随着工程质量的提高而呈现相应的上升趋努。其中对应于优良品的M值等于图1中B点所对应的M1值。很显然.B大于A,也就是说优良品的工程成本要大于合格品的工程成本。

2.结论与建议

通过阻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由于M曲线是一条下凹曲线,其最低点对应的工程质量是合格品

因此,从建筑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工程质量管理。应以达到合格品标准为其最优方案。有些企业管理往往错误地认为工程质量越差,相应的工程成本会越低,因此为了降低工程成本而不惜粗制滥造。工程交不了工再来返工修补甚至补强加固。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坑害了国家。而且对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是有害无益的。

(2)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实行按质论价的经济政策。

按质论价的经脐政策包括优质优价和劣质劣价这两个方面。由于优良品的工程成本要大于合格品的工程成本,这一部分差额必须通过优质优价的政策米使企业得到补偿。如果优良品与合格品价格一样,那么企业就会失去创优的积极性。所以,如果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品标准,就必须在合格品计价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定幅度的资金付给施工企业,以弥补其多出的工程成本。根据我们的调查测算,这个幅度以5%左右为宜。另一方面,凡属不合格工程必须要返修或推倒重来,而且返修损失应列入工程成本由企业自负.如果不管合格不合格都能交工,实际上等于在鼓励企业粗制滥造。对于那些结构无隐患。也能满足使用功能.但观惑得分率达不到70%的“可用工程”,虽可不再返修。但必须实行劣质劣价,在结算时扣减相应的M2费用,其数值应相当予图3中线段e的长度。

篇(2)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被引进,本文首先来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术,然后再次基础上简单的介绍几种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初具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建筑业出炉的一批一批规模大、结构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窥见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本文主要来探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1.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和基坑支护技术两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1 桩基技术应用

桩基技术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种传统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桩基技术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技术产生的噪音较为严重,所以,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较为狭小。最常用的桩基技术是灌注桩技术。灌注桩技术施工方式较为灵活,不但可以自行设计桩长、桩径以及数量,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地质地貌的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其使用范围比较广,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灌注桩技术由于受自身桩径和桩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种缺陷主要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和桩底注浆技术。

1.2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高层建筑中必须做好建筑深基础的施工,否则,建筑物的质量很难保证。基层支护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解决了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难度大这一问题。基层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到挡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种因素,所以在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我国采用的基坑支护技术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土钉墙技术两种。逆作拱墙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较软的地层,主要运用分层挖土的方法。土钉墙技术适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层,实现在分层开挖基础上的分层支护。

2. 建筑行业施工新技术的引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缺乏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新技术不被引进,没有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缓慢或缺乏技术创新。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加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建筑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引进,譬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几种建筑行业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占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主。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门新技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艺术感觉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引进了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两种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不仅增强了砼构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增强砼的耐延性。此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冲击能力很强,所以利用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建设出来的高层建筑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体感,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

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随着防水施工向冷作业方向发展,防水材料中出现了许多高效弹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这些材料运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防水技术分为对屋面的防水和对墙外的防水两种。对屋面的防水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基层、板缝以及节点处理。涂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对于墙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两种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预防了水渗漏以及裂缝等公害的出现。

3. 结语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 谈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管理. 科学之友,2009.

[2]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 赵志绪.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篇(3)

一、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1. 乔、灌、草搭配不当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已突破了单一的“艺术”范围,强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灾害为主导思想,建立完美的、生态稳定的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在系统内,乔、灌、草科学搭配,比例得当,偏重于任何一方都会影响景观效果和系统功能。

近几年建造的城市园林绿地中,有不少配置不当的实例。首先是草坪面积过大,灌木和乔木比例偏少。第二种现象是灌木与草坪比例偏大。第三种现象则是过多栽植上层乔木。

2. 土质太差.植物生长不良

有些绿地,由于原地貌不适于造景的需要,必须深切或填高。深切时,栽植土往往是未经熟化的深层土,不仅营养严重缺乏,而且粘重,容易板结,土壤透气性极差。而填高地段,有的就近采用建筑垃圾、炉渣等不宜栽植的废弃土、深层生土等。栽植时,没有进行客土回填,园林植物就直接移植在这样一类生长条件极差的土壤上,造成移植后成活困难,即使成活了也由于营养缺乏或根系发育受阻而生长极为衰弱,无法体现园林植物生机勃勃,挺拔向上的活力。

3. 光照不足,不利于植物正常生长

植物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具有某些固定的生长特性,如阳性植物需要较强的光照,多处于植物群落的上层。而阴性植物则只需全光照的20~50%就可正常生长,在自然群落中处于下层。在一些城市绿地中,植物配置时没有很好地考虑植物的这一特性,在具有遮荫度较高的成片或成行的乔木下面、高大建筑物背荫处、或是长年不到阳光的城市立交桥下不是采用阴性或耐荫植物,而是笼统地采用一些常见的灌木或草种,致使很多植物失去其本身观赏价值,也降低了总体的景观效果。

4. 乔木树苗截头,小树冠与整体不协调

在早些年的城市绿地建设中,从山上采集野生本土树种,进行乔木配置较多。而在采集过程中,为了保证成活率,往往将原有完整树冠毫无保留地截去,留下独立主干,根系保留极少,树龄又大,虽经苗圃几年的恢复生长和树冠培育,但冠量相当的少。从个体来说,干径与冠量比例失调,从总体来说,乔木的总冠量与绿地相比,也极不相称,这就使得绿地的乔木在总的比例和体量上不协调,无法达到一种美的意境。

二、解决方式

1. 优化设计

合理配置乔、灌、草。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已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要以生态学和环境学为指导,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以艺术手法构成具有净化、调节和美化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所有园林植物具有最合适的绿量、最和谐的配置、最协调的布局。

园林植物景观是单株植物的组合体,个体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体的效果。在设计和选择乔木树种的苗木时,要考虑建园初期的整体效果。单株冠量要有大有小,切忌一味地使用截头树和小径级苗圃苗。 在遮荫度较高地段进行植物配置时,设计者要根据现场光照强度的大小决定采用阴性或耐荫植物,避免追求统一而不考虑生存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规范施工程序,保证施工质量

目前对绿化苗木规格没有制定明确的验收标准,不同苗圃出圃的同一树种和同一径级的苗木诸如冠幅、冠量、树高、枝下高等因子不同。故必须出台统一验收标准,至少在同一绿化工地要根据实际配置规定苗木规格和控制因子。主要因子要符合设计意图和造景的需要。在栽植时,要严格按设计图案放样,定位要准确。走样和偏移的栽植会使整体显得松散、杂乱。单株苗木栽植时,要注意景相的调整。使之与整体协调达到最高意境。

栽植地段土壤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园林植物能否正常生长,要使植物更好地展示其自身特有的景观素材,就要给植物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所以,我们在绿化施工过程中,对栽植植物的土壤要先进行摸底调查。如果土壤状况不好,则必须改良土壤,特别是对那些土壤条件要求较高的树种,更要优先满足这一基本条件。一般常见的办法是客土回填。客土回填的量和方法要根据土壤和植物的要求及运输条件等综合考虑。

苗木在移栽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和保持较好的冠形,都必须经过适当的修剪。修剪的方法和剪去枝或叶的量根据具体情况有着明显的不同。有部分或全部剪叶、剪枝的,有为了简单省事,截头而除去整个树冠的。简单的大量剪去枝和叶或截头的修剪方法无疑可以较好地提高成活率,但对栽植后景观的形成和冠量、冠形的恢复都是非常不利。

3. 培育标准绿化大苗

城市绿地建设需要大量的大冠幅的乔木树苗来进行点缀和配置,而现在大部分的苗圃因考虑经济效益以及传统育苗方法的影响,常规树种的苗木种植密度都比较大,培育的苗木也就径级中等,冠幅偏小,树高偏高,如大部分的大叶樟、杜英等都是这一类“竹竿苗”。栽植之后,冠形恢复期长,景观效果差。

为了适应园林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园林苗圃要彻底改变传统育苗方法,首先是制定绿化用苗标准,规范出圃苗的各项指标,再就是规范苗木培育措施,各径级苗木除达到冠幅、冠长、枝下高等主要因子的相应标准外,还要规定移栽次数,并有详细苗圃档案备查。这样虽然会增加单株育苗成本,但苗木品质能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保证了单株树木的个体美,也就提升了整个绿地的整体美。

篇(4)

第二步骤是要过内容关。论文质量直接影响评审时科研部分得分,而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是衡量职称论文质量高低的三个重要标准。创新性是指论文内容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能够提出新观点、新工具、新方法、新操作或新启示,进而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形成作者的一己之见,使论文对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不同,职称论文大多是实务文章,选题应源于具体财务实践,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指导实践,因此论文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介绍、背景描述,而应将重点放在应用启示、管理对策上,即使是理论型文章也要着眼于对理论成果的应用探讨。可读性是指论文内容要写得通俗易懂,在文字使用上要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较为复杂或枯燥的理论、原则、规范等应尽量通过鲜活的案例、具体的操作等形式来进行演绎和阐释清楚。同时,论文选题、内容最好能和作者过往的工作经历相匹配,如制造业从业者宜围绕制造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展开,尽量不去挑战所在行业之外的研究领域,用于高会评审的论文选题应围绕单位或行业的经济学、财务、内控等问题展开。

篇(5)

第二步骤是要过内容关。论文质量直接影响评审时科研部分得分,而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是衡量职称论文质量高低的三个重要标准。创新性是指论文内容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能够提出新观点、新工具、新方法、新操作或新启示,进而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形成作者的一己之见,使论文对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不同,职称论文大多是实务文章,选题应源于具体财务实践,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指导实践,因此论文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介绍、背景描述,而应将重点放在应用启示、管理对策上,即使是理论型文章也要着眼于对理论成果的应用探讨。可读性是指论文内容要写得通俗易懂,在文字使用上要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较为复杂或枯燥的理论、原则、规范等应尽量通过鲜活的案例、具体的操作等形式来进行演绎和阐释清楚。同时,论文选题、内容最好能和作者过往的工作经历相匹配,如制造业从业者宜围绕制造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展开,尽量不去挑战所在行业之外的研究领域,用于高会评审的论文选题应围绕单位或行业的经济学、财务、内控等问题展开。

篇(6)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哈尔滨市职称论文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拥挤正迅速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城市交通的现状出发,阐述轨道交通的特点,讨论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关键词]轨道交通 地铁 轻轨 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进步,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道路拥挤、事故频发、大气及噪声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也相应而来。由于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和人口流动,在一天的高峰时间里,客流高度集中、流向大致相同的现象很普遍,而仅仅依靠车辆运输已很难适应现代客运交通的需要,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一些迅速崛起的中等城市。

国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单靠路面交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我国高度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口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了我国要优先发展“人均占用道路空间资源最少、能耗和污染最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重点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属于集多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轨道交通集约化的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3.城市轨道交通是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

(1)建设规模大,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有百余千米至数百千米。

(2)技术要求高,几乎涉及到现代土木工程、机电设备工程所用高新技术领域。

(3)项目投资大,每千米造价达3-4亿元。

(4)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

(5)参与单位多,有成百上千家。

(6)信息海量。建设、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很大,处理工作非常繁重。

(7)系统复杂,要考虑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城市发展的关系,考虑轨道交通线网布局、建设次序、资源共享的关系,考虑到轨道交通工程策划、建设、运营、资源利用的关系等。

二、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中国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

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 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降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总之,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四、轨道交通系统给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看了“哈尔滨市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职称论文有字数要求吗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篇(7)

本文提到的操作方法基于电子词典,因为使用电子词典进行检索和复习较为方便。推荐使用 MDict 或者 欧路这类开源词典平台,这类平台可以安装多本词典,这样每次查词时可以同时显示多本词典的释义,有助于扩大查词范围,提升学习效率。

下面是查词的一些注意事项:

1. 扩大查询单位

《经济学人》等外刊往往带有大量的词组和固定搭配,不少初学者因为对这些词组搭配不熟悉,查词典时往往以单词为单位,而不是以词组为单位,导致经常查不到想要的结果。举个例子:最近有人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A foreign observer familiar with the area says it may be that the details of the new enforcement regime “have not yet trickled down to the person wearing the hat at the border”. Traders in the city say they have yet to feel the impact of sanctions. 这里 yet 如何翻译?句子中并没有表示否定和疑问的词。

需要英文、英文essay定制服务,欢迎联系美伦客服:800056654

提问者把 yet 单独拎出来,在词典里面查了很久也没找到合理的解释。这里可以扩大查词单位,把 yet 前面的 have, to 都连在一起理解,在电子词典中输入 have yet to, 看看能否找到相关解释:

又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Delivery companies with young men on motorcycles have taken over, and the remaining bangbang men are coming to terms with modern technology. They have set up an instant-messaging group to parcel out the available jobs.

有部分同学可能不理解 bangbang men are coming to terms with modern technology 这句话的意思,这里 terms 不能单独拆开,而是要和前后的单词连在一起理解,即 come to terms with,在词典中输入该词组可以找到对应释义。

     下次查词典如果找不到满意的解释,不妨多试试各种不同的单词组合,考虑词组以及固定表达,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2. 注意小词

熟词生义现象在外刊中屡见不鲜,如果你发现某个常见单词读不懂,或者理解起来不合逻辑,一定要去词典里面翻一翻,因为你十有八九会碰到一个全新的用法。举个例子:

The existing road from Chengdu to Lhasa that follows the proposed route into Tibet is a narrow highway notable for the wreckage of lorries that have careered off it.

句子里面 career 如果用“职业,事业”来理解显然不合逻辑,查了词典之后你会发现,它在这里是指“车辆失控猛冲”:

又比如:

China further honed its skills with the opening of a high-speed line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in 2014—though in Qinghai province, rather than in Tibet proper. But neither track had anything like the natural barriers that the Sichuan-Tibet line will face. It will be just under half as long again as the existing line to Tibet, but will take three times longer to build.

上面有两个地方比较难理解:Tibet proper 以及 under half as long again as,它们同样可以在词典中找到解释。

proper 在这里的含义是“严格意义上的;属于最重要(或最典型)部分的”(belonging to the main, most important or typical part) 例如 the city centre proper 含义是“市中心”,文中 ...though in Qinghai province, rather than in Tibet proper 意思是“尽管是在青海省,而不是在严格意义上的西藏”。

again 在这里的含义是“增多,增加”,A is half as long again as B 含义是“A比B长一半”,under half as long again as 即“不到……的一倍半”

除了小词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遇到不确定的单词不要想当然,要多去查一查词典。举个例子:

Twenty years ago a then obscure academic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ed a career-making article in 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BR), warning established companies that they were in grave danger from being disrupted.

不少人会把 established companies 理解为“已成立的公司”,但实际上它的含义应该是“知名公司”:

又比如:

In 1912, shortly after he took over as China’s first president, Sun Yat-sen called for a trans-Tibetan line, not least to help prevent Tibet from falling under the sway of Britain.

not least 不能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不仅仅”,它的真正含义是“尤其是,特别是”

3. 使用谷歌和维基百科

对于部分在传统词典上难以查到的单词或者短语,可以使用谷歌或者维基百科。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George Osborne may have to double down on austerity in Wednesday’s budget.

其中 double down 这个词组很多传统词典没有收录,但我们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找到解释:

double down 原本是指在玩21点时加倍下注,这里是指加大力度做(可能带来风险的)事情。

又比如:

副标题 zen and the art of money making 似乎有点奇怪?谷歌搜索一下,你会发现它出自畅销书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很棒的一本书,推荐阅读)

4. 使用词典提升写作

查词典这一技能并不仅仅对阅读有用,它对于写作提升同样有很大帮助。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英语词典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例句库,这些例句有助于我们直观理解一个单词的使用语境,同时它们也是绝佳的模仿素材。举个例子,如果写作文要用到 insight 这个词,但不确定应该怎么用,可以学习词典例句的用法(以下释义来自麦克米伦词典):

上面这几条例句很好地解释了 insight 的用法:与 insight 常见的介词搭配是 into, “提供关于……的洞见”可以说 give/provide insight into...,“获得关于……的洞见”可以说 gain/get insights about... 第二条例句还提供了一个句型:The research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 into ...

再举个例子,benefit 是一个很常见的词,但它的使用出错率却非常高。常见搭配 benefit from 含义是“从……当中获益”,但 benefit 作为及物动词时,含义是“对……有益”,benefit 和宾语中间不能加介词。我们可以说 They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benefit the whole community. 但不可以说 They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benefit from the whole community.

要用好类似 benefit 这样的词,需要我们多查词典。

篇(8)

【Abstract】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the trend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dis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in research institute at pres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endency in aspect of breaking the thesis-oritented pattern in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ssing on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 It is essential to set up a rational professional title evaluation system, thus, talents can be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Key words】Scientific research; Professional title; Development; Trend

时至今日,科技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水平。然而,科技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科研队伍,因此,这就需要一个能够保证选拔出优秀科研人才的机制。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学识、价值与能力的体现,与个人的收入和地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根本利益。这种机制给科研人员设定了一条相对稳定、看似公平的职业发展道路,所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这种评审机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的社会认同是现有评定机制有待改进的关键所在。

1 职称评定制度的概念

职称评审是指已通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并经过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后,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提交评审材料,经由专业评委根据所提交的材料来确定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的资格。

国务院在《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

2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最初的事业单位职称评定的方式和方法,来自于建国初期、从前苏联学习和引进的计划经济那一套体系,即:上级下指标、定条件、设门槛,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搞审批,这样才能彰显上级的威权;下级找关系、要指标、走后门、学文件、套条件。这种方法一方面容易助长政府主管部门的和腐败作风,另一方面也让被评者身心疲惫(张晓冰,2015)。

目前,大多数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定上都采用“量化评定模式”,针对不同序列的职称,制定相应的“门槛”,这些“门槛”主要包括学历、任职年限、科研资历、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要素(彭立静,2006;李珂, 2012)。一位科研人员如果想获得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称,就必须首先满足这些门槛中的各项硬性要求,在满足申报条件后,还要经过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审给予确认。同时,对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再下达硬性的科研指标,要求其在任职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如承担各类各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定期对科研人员按照相应指标进行科研考核,考核结果反过来决定其福利待遇和职称的晋升。这种职称评定模式对科研人员提出了基本能力和工作业绩要求,具有标准固定、易于操作、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审工作效率等优点,为激励科研人员、保证评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目前职称评定制度存在的弊端

职称评定是事业单位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了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切身利益,职称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一方面肯定了科研人员在科研领域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科研人员对待科研工作工作的主动性。然而,我国事业单位技术职称的评定已经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的一块心病。

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在职称评价体系中,论文的比重过大,几乎就是一条硬杠杠,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称本身是对专业人才的一种外在评价,应当能够真正体现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但“唯论文”的考评机制,只重视写作型人才,而忽视了实用性人才,与职称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其二,众所周知,由于职称评选的专业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职称论文的整体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很多都是复制、粘贴甚至是抄袭之作,造成了大量的“垃圾论文”,浪费人力物力不说,也降低了职称评选的公信力。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才的认定和选拔,应当是多元化,唯有如此,才能涌现方方面面所需要的人才。而“唯论文”的职称评定,则相当于跛足而行,不仅影响了人才的丰富性,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

另一方面,行政主导下的职称评定,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客观标准,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依赖论文、科研项目等量化指标,从而显得粗放而失之科学。反过来,以论文、科研项目为标准,也有利于行政化的管理。只是,这种外在的公平,导致了内在的不公平,因为人才多种多样,有人动手能力强,有人动笔能力强,用同一套标准来界定,难免有失偏颇。这种相对刚性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基础研究以及研究型人才,却不利于应用型的人才,因为其技术创新并不能通过论文或科研项目来体现,以至于出现了研究与应用相脱节、职称与人才评价无法匹配的问题。这种评价机制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那些处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那些在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机会能够获得职称晋升,因为他们可能很擅长实际操作,而不专长于著书立说;或者可能他们习惯了踏实苦干,而苦于无法通过权威的形式予以表达。

4 职称评定制度的发展方向

“唯论文为王”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目前,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社会共识,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呼吁破解“唯论文为王”的职称评定“紧箍咒”。

打破“唯论文”式的评价机制, 突出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就相当于承认市场的重要性,这是职称评定制度的一项非常务实的改革。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说科技必须为生产服务,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论文而论文。再高端的研究再美妙的论文,如果最终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其意义也便大打折扣。多元化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对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正向激励。

给职称评定“松绑”,赋予其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改变目前相对僵化的职称评定制度,以更宽松和灵活的姿态评价科技人才,一方面有利于改进人才,给人才以更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为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创造更大的空间。

注重成果转化。对于能够证明取得较好业绩的,可以不用论文要求。如果一个技术人员有多个技术转让项目且交易额累计达到数百万元,并且能够撰写相应的技术报告,其就可以用技术报告代替论文,也不需要去申请科研项目,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上,避免为如何发论文或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

总而言之,对科技人才应该采用多方位、多要素、多方法的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提升人才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篇(9)

据有关资料显示,德国在推行森林康养项目后,国家医疗费用总支出减少30%。根据这一国际健康潮流,2016年5月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森林体验和康养,发展集旅游、医疗、康养、教育、文化、扶贫于一体的林业综合服务业,强调重点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产业。 

近年来,森林康养的理念已被很多人所接受,并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森林康养释放出诱人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各地势必竞相开始探索建立森林康养基地,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但是,森林康养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其疗法机理和产业模式既是一个市场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为避免开发不当给森林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建议加强森林康养的科学性研究,构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市场理论指导体系。 

其一,透析国际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经验。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启了森林与健康的研究与实践,在森林公园散步或者进行“森林浴”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数据统计表明,德国有40%的人每月都要去林区游憩一次。迄今,德国已建立了350处森林康养基地,每个森林康养基地都配备专门执业资格的医生和理疗师。 

截至2011年底,日本林野厅已构建了“医疗福祉型森林”“疗养保养型森林”和“预防生活习惯病森林”3种森林康养基地48处,还有300余处森林在申请认证过程中。目前,日本把15%的国土面积划为森林公园,每年约有8亿人次去林区游憩、沐浴。因此,应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尤其通过对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森林浴”“森林康养”项目的研究,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扬长避短,探索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新模式。 

其二,探索森林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机制。森林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国家明确提出,在保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旅游发展也面臨粗放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重开发轻保护的弊端凸显。如何平衡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做好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成为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需要指出的是,在看到森林康养旅游发展迅猛的同时,也应看到森林康养旅游业对生态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其三,探究森林康养旅游的作用机理。森林康养主要针对与精神压力有关的疾病,它利用了森林和林产品带来的缓解生理或心理紧张的效果。芬多精(植物杀菌素)在森林康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芬多精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日本学者研究发现,针叶林中的芬多精主要是单萜类化合物,包括α-蒎烯、莰烯和β-蒎烯,在日本扁柏和柳杉林中α-蒎烯含量特别高,而在赤松林中α-松油烯则为主要组成成分。 

森林康养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因地制宜建立康养基地,在我国仍需要探究森林康养旅游的机理。例如,何种树种益于减少人体产生应激激素、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控制平静期生理活动);何种森林成分利于减弱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压和心跳数、缓和心理紧张,何种森林与旅游体验互动可以增加人体活力、提高免疫力、增加抗癌蛋白质数量等。 

其四,论证森林康养旅游实证效果。森林康养的效果初步被国外医学专家证实,但森林康养旅游的实证效果仍需进一步论证。国外研究初步证实了森林相关临床实验在改善精神病治疗(含情绪失常儿童)、酗酒者以及具有其他临床心理健康问题之人行为的价值;嗅觉森林环境因子——芬多精能使人心理处于放松状态,并且通过NK细胞能消灭肿瘤细胞,推断森林浴可能具有预防癌症发生及发展的效应;森林环境要素会带来生理效应,研究表明植物精气的生理功效有镇痛、驱虫、抗菌、抗肿瘤、促进胆汁分泌、解毒、降血压、松弛神经、消除紧张,使注意力集中等作用。未来研究要多方论证森林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制定森林康养的生理评价体系、森林康养的设计技法等,论证森林康养对提高人体抗癌能力、免疫力的实证效果,为森林康养旅游的开发方式和推广形式提供参考。 

其五,加强森林康养旅游政策法规研究。森林康养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多元组合,涉及文化、历史、地理、生态及多种产业业态。韩国于1982年提出建设自然休养林,2005年制定了《森林文化·休养法》,并成立了国立自然休养林管理所,2008年把森林休养列为全体国民的福祉。2010年,韩国国民会议对《森林文化及休闲活动法》进行修正,修正法中引入对人类健康定义。 

我国“森林康养旅游”涉及林业、旅游、医疗、体育和养生等产业,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与创新。建议以国家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森林康养旅游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森林康养旅游为国民福祉。此外,要加强对森林康养旅游保护性开发,确定森林康养旅游为林业经营转型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森林旅游环境的评价和管理,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对森林康养旅游领域的重视。 

篇(10)

     (2)机构相对臃肿,用人较多。对于施工企业而言,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表现得更加突出。广西路桥建设公司项目点多面广线长,公司员工散布在区内外乃至国外,人员流动性很大,一个工程项目刚结束,另一个项目接着又上马了,其中还有中途进场退场的,而所有人员进退场全部由公司总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一调配。这样导致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工作量非常大。

          如何把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务性、行政性的日常工作解放出来并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人力资源的规划、职业生涯的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等更为关键的任务上去,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人事管理软件的当前状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知识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它必须是动态的,前瞻性,能够指导实际工作。这要求公司以拥有的单位的管理软件,但在今天的快速增长对市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广泛的范围内,和所有的软件系统可以不是简单地购买使用的软件产品,软件的发展,它要求软件开发人员的基础上,用户的实际情况的专业发展,并随时跟踪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实施,培训,系统维护和升级,应用管理和系统等诸多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会导致在企业或应用程序故障系统的实施,因此企业购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经常被混淆。此外,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每一套系统的价格往往不便宜,少则数千,多则上百万,它是相对一般的中小企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基于上述,我相信,使用访问人事管理中的应用,Access应用程序作为一个独立于平台的设计和发展中小型企业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管理人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以Access作为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平台的优点 2•1保证安全性能 Microsoft Access是微软Office办公系列的应用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早是在1992年推出至今已历时近二十年,它的系统维护和升级技术都非常成熟,选择Access作为数据库设计人员的管理平台,是比较安全的,可以确保数据库设计的有效运作。 2•2可多用户共享应用程序 到网络数据库共享和保护,或使用[分割]功能数据库将分割为多个用户当前数据库中的前端和后端数据库同步。从当前数据库在一个多用户的环境新的后端数据库表的操作会降低对网络流量负担和不影响数据的情况下允许或中断用户的前提下,前端开发的连续性。 2•3友好的用户界面 Access数据库是简单,易学,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免费设计的审美形式,报道,自由创建各种查询,并自动绘制数据图表。因为Microsoft Access是微软Office系列的应用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可以运行分别与Word,Excel和其他Office组件相互调用数据,数据交换。 2•4以确保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Microsoft Access将有任何所谓的“对象”Access数据库,表的主要对象,查询,表格,报告,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的名称。由于在Access表,查询和形式的数据交互,在查询表单对象中的数据的任何变化表,和其他对象的数据是否会发生变化,不重复操作,以确保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3、 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设计 3•1准备阶段 认真核查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可用于本单位的数量,质量,全面核查,并进一步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准确把握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示范单位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战略和总体规划,专为解决数据库问题。 3•2创建基本表和其他附表 图是一个数据库的核心和基础,其中包含所有的数据库中的数据。由于根据核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战略目标单位创建表,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进入雇员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及其他性质的个人信息,并在基表主键的定义领域。同时基于运作上的需要,创建了诸如其他附表:合同管理,流动性,票房纪录,恢复,社会保障管理,文档管理,位置ID的...上述各种表格的相同的内容通过现场设立协会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3•3设计查询和和制作报表 如有查询,可根据搜索条件来查找特定的数据的一个或多个表,并共同形成一个全球性的集合,供用户查看。用户可以灵活地使用交叉表查询,查询所需的参数来设计自己的查表,如:查询类别的人员,工作人员留在查询,动态查询等。可以准确地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查询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如:使用参数查询,可以设计任何一段时间整个机组的动态条件下,各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的人事,人员编制的项目,并分析是否能满足工作要求。 报告可以基于一个数据表上,也可以在一个查询结果的基础,它不仅能进行简单的数据查看和打印功能,而且还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比较,总结,并分类汇总。列表和其他用户可以生成所需的输出,易于使用。

      例如:人员流动性大的部署,只需要设计一份报告。

          一、从员工表,人员表中的运动,表ID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其他固定物体在查询中提取的流动性需求报告中的领域,建立流动查询,并在动员查询[进入转让日期为准绳。

          二、建立流动性的基础上生产人员调动的查询语句。所以,不管其中人员流动性大,只要人员完成部署,进入转让日期,你可以转让的报告。 3•4设计窗体和宏 窗体是联系数据库与用户的桥梁,为用户提供一个交互式图形界面的形式,可用于数据输入,显示和控制应用程序的执行。形成和它是基于表和查询的交互。当您更改一个表或查询数据的形式显示的数据也发生变化。同样,如果你改变表单中的数据,与表或查询相关会发生变化。因此,形式的输入,编辑,显示数据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按设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劳动分工为主要形式:人事管理,工资发放,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管理,培训发展和管理,文档管理的主要形式。根据每个管理员的工作,根据他们到不同的页面的家庭形式的需要,设计工作需要儿童的形式。在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形式是插在人员流动,留下记录,教育,合同管理,恢复,绩效考核和其他各种网页,并在不同的子页面设计适当的形式。当部署人员只需要在流动性的形式可以进入下的子形式的信息。如需要不同的子表单之间切换,只需点击所需的页面名称切换,而主要形式仍然相同,方便快捷。 宏是一个命令集,宏可以打开和执行查询,打开表的,开放的形式,显示报告,修改数据和统计信息和其他业务,也可以运行其他宏和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以促进信息和人员的形式显示在相应的主要形式,以设计一个命令按钮的查询,并让它执行的宏命令,宏使用“按名称查询”作为一个筛选名称打开指定的表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如需要Bob的消息,只要按一下命令按钮进入名称为“李四”,“张三”的基本信息的主要形式。 3•5定义主切换面板 总机是一个带有一个按钮的特殊形式,开关面板,不仅提供了一个界面友好,也避免了用户访问的数据库窗口,尤其是窗体或报表的设计视图中,以防止用户无意中修改数据库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可以根据开关面板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类设计,而设计,数据库启动属性设置用户打开数据库时自动打开主开关面板。

         4、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应用 通过访问,以建立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输入雇员的个人信息,教育材料和工作经验,招聘(包括管理经验,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潜在价值的兴趣或专长),工资数据,工作评价数据,工作态度等,并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到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不能只减少了工作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控制劳动力成本。

           (1)人力资源数据库人员的主要工具。通过的人员部署,并使用聚合函数自动保存数据库中,员工可以掌握动态,可以随时根据配置的各单位检查该公司的员工,可以随时检查的历史和统计工作人员的考勤记录和统计报告。

           (2)新成立的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可以设置提醒了很多小技巧,如:合同到期提醒,试用到期提醒,退休到期提醒提示信息,管理不能只减少人员的工作强度,更重要的日期是为了避免错过了该公司的损失和雇员造成的不满情绪。

           (3)掌握公司的人力资源和分析的状态,并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公司的人员发展的需要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工程师职称评审论文 下一篇: 消费需求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期刊推荐 润色服务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