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06: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商管理博士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国现代经济学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中“内生”出来的,而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早期移植西方经济学及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学术思想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缺乏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经济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成就迄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该书以中同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为切入点研究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思想,重点研究留学生博士论文对经济学的贡献。作者论述了留学生博士论文在理论经济学、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工商管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经济学等方面的学术贡献,是一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二、挖掘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史料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该学科一百多年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是运用中文文献资料,外文文献资料少有运用,存在文献收罗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同近代经济思想特别是民国经济思想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许多经济思想没有系统加以研究。比如民国时期的刘大中、蒋硕杰、林霖、何廉和方显廷等的经济思想都没有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甚至没有列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也要有史料的新发现。作者利用从欧美各国收集到的英文、法文及德文经济学博士论文,中国近代留学生在欧美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两方学者在欧美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评论文章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其中大多数资料是第一手资料且第一次运用。
培养目标
美国专业博士学位设立的伊始就是为了适应愿意从事实践性职业,而不愿从事研究和教学的那部分人的要求。它以培养实践高层次应用人才为目标而区别于以培养学术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性博士。所以对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培养目标就可以大体上总结为: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使之具有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并要求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培养目标与PHD有显著差别,所以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招生、课程设置、培养经费、实践要求、导师、论文要求等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招生
博士生招生是博士教育的首要环节。招生的状况直接影响培养质量,所以美国大学十分重视博士的招生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与分化的速度急剧增长,社会对不同层次与规格的人才的渴求,导致了博士教育多样化格局的形成。美国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首先就体现在招生方面。总的说来,“美国式”招生制度的特点在于:不单纯以分数取人,注重全面考察,尤其重视学习能力;招生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基于以上两点,其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招生对象的实践能力就成为考察重点。例如,工程博士的招生对象虽然有一些来自学士或硕士,但是更多的来自工业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中下层管理岗位。这些人从事过工程实践工作,具有很强的全方位的工程能力。
另外美国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也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要。在相对“饱和”的专业领域,招生较平稳,发展较缓慢;而那些“兴旺”的学科,如工商管理、工程、教育、医疗卫生领域专业博士的生源则较多,发展也较快。这与美国高校一向所奉行的“服务社会”的理念是一致的。
课程设置
博士生入学后首先进行课程学习,这是美国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特点。对攻读专业博士学位的博士生的培养,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它注重专业知识及相应的实务教学。选修课要求侧重职业或专业的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专业博士的培养方式主要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学校和企业、科研部门联合培养,在实施课程培养计划过程中,大学和企业各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讲授课程,强调在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中进行科研。
在外国语的要求上也比哲学博士PHD要低。专业博士学位一般要求精通一门外语或者以其他学科如数学或统计学代替而PHD则通常要求精通两门外语。对于这方面的差别,作者认为可能起源于二战后的认识问题。那时美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学术中心,美国学术界那时也忙着“国际化”,外语学习对掌握国际学术新动向,发展新知识,至关重要。但是对于培养面向实践的专业人员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且外语学习需要大量时间,因此对于培养实践人才的专业博士降低外语学习要求,而把有限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学习,则被认为是最恰当的。所以二战后许多专业博士学位并无外语要求或不十分苛求,只是随着发展一些专业博士学位才提高了对外语学习的要求,但仍低于PHD的要求。这只是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一致性的结果。专业博士学位既然树立了自己的培养目标――面向实践,注重应用性,它就应该建立适应目标的课程体系和要求。
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要求
美国的专业博士生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往往要求专业博士生有若干时间(一般为1~2年)的相关专业的实际经验。例如,医学博士研究生有“住院见习期”。工程博士研究生则要求至少一年的“工业见习期”。在此期间,学生往往需要常常往返于大学和资助博士论文的公司企业,接受大学导师和专业工程师的双重指导,从事研究和设计开发的创造性工作。
经费来源
近几年来,研究生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美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政府拨款在整个经费中占的比例下降,其他渠道筹措资金比例上升。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国家拨款经费的紧张,而学校与企业横向合作的经费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企业确实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加入,所以许多企业愿意对专业博士选定的有实践背景的论文和实际应用性的科研项目给予资助,这部分资金成为专业博士教育经费筹措的渠道之一。例如,学生进入见习和论文写作阶段后,可以作为公司、企业的“见习生”,由见习单位支持博士生的选题,并为他们提供薪水和设备仪器及研究经费等。对于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来说,由于接近实践容易为企业带来现实效益,因此就更易于吸引企业投资,这种筹资方式所得资金占的比例较之于PHD大一些。
选题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个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基于培养应用型学生的目的,毕业论文的课题主要来源于生产应用。55个毕业论文选题中有50个选题和具体企业相联系。“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你主要考虑哪方面因素”的调查中,46%的学生选择“与毕业实习内容有关”30%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有关”12%选择“与就业有关”10%选择“与指导老师有关”2%选择“其他”。
毕业论文选题的关键在于“小题大做”与联系实际。论文题目偏大偏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前期的毕业论文中,出现了一些类似“刍议我国零售业增长方式转变”“湖北省中小型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变更对我国企业的启示”等不适合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联系实际(包括联系毕业实习、就业、兴趣等)是使题目“变小”、“变实”的有效手段。如笔者指导的2007级某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一开始拟定为“XX企业营销人员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后来这个学生到某企业工作后撰写毕业论文时是在车间实习,结合该学生的实际状况,题目调整为、某企业预处理车间基层员工绩效考核方案设计”该论文被评为2011年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学生的选题可以根据实习、就业情况进行调整,尽量与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
2.开题
开题报告需要阐述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进度安排。要写好开题报告,学生需要查阅很多相关文献,同时也是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资料。要在充分理解指导老师下达的毕业论文任务书的基础上,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
在“毕业论文资料最主要来源”的调查中,30%选择“期刊杂志(含电子版)”26%选择“网络”24%选择“教材、著作”22%选择“在工作中收集的企业资料”。根据要求,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15篇(其中,近三年出版10篇以上,英文文献2篇以上),参考文献主要是期刊论文、教材著作、硕博士论文。从网络上收集的资料一般学术性不强,教材、著作存在理论性过强的特点。没有一定量相关学术论文(30篇以上)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难以保证论文质量。不少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前,很少浏览学术期刊。开题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学生所收集、整理学术期刊论文检阅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章法,参悟学术论文到底该怎样写。
在前面统计的“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中,有38%选择“缺乏必须的图书文献资料,难以查找”,更多的原因在于学生查找资料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加强。
3.论文撰写
论文撰写是毕业论文花费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在“从开始准备到完成毕业论文实际花费的时间”的调查中,选择“大约1周”为0,“大约2周”为6%,“大约1个月”为24%,“大约2个月”为54%,“3个月及以上”为16%。70%的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花费了较多时间,花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达到了学校的要求(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毕业论文的时间为9周,但布置论文是在答辩前大约7个月)。
“毕业论文是修改出来的”这句话广受认可。学生与指导老师的沟通状况是影响毕业论文撰写进展、论文质量的重要方面。在“你和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频率大概多久”的调查中,“1周1次”为22%,“10天1次”为28%,“15天1次”为26%,“20天1次”为16%“30天1次”为4%“很少联系老师”为4%。在“从初稿到答辩前定稿,指导老师对你的论文修改次数(不包括简单的格式修改”的调查中,选择3次、4次、5次、6次及以上分别为12%、38%、30%、20%。在“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对论文写作的帮助”的调查中,选择“很全面,对论文中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为58%,“较全面,对论文中问题的解决有参考价值”为34%“一般,只是从框架上大致要求了一下”为8%,没有学生选择“帮助较少,主要是完善了一下格式”。从这三个调查数据来看,指导老师比较负责任,与学生联系较多,对学生要求较高。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大多是“两头紧、中间松”,即刚刚布置了论文和论文答辩前指导老师抓的比较紧,中间时间段相对比较宽松,从开题结束到完成初稿这个较长时间段一般沟通较少。
在美国,随便打开哪所综合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目录数据库,在市场营销主题下都能找到数千种书和几十种与营销有关的杂志,每年还有数百种新书或再版书问世。全美大学每年编的硕士、博士论文摘要,都有市场营销选项。翻开社团组织名录大全,与营销有关的学会、协会不下几十个,年预算达数十万美元。最大的即我国学术界熟知的AMA(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
各种学术活动自然也多得不计其数。通常,大学的各专业院系,每周都有一次2—3小时左右的学术研讨活动,本校教授、博士生或其他学校的教授、博士生都可以要求或应邀在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以营销专业名列全美前5名的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的哈斯(Hars)商学院为例,每学期都要组织10次左右的学术研讨,并提前一学期就在计算机互联网上通过布告形式公布时间、专题、报告人。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前往参加学会、协会的学术研讨。
二、据有关资料显示,市场营销在美国是工商管理及相关领域中就业机会
市场营销在美国是工商管理及相关领域中就业机会最多的领域之一,犹如计算机专业也是就业机会最多之一。全美约四分之一的工作是直接从事营销或与营销密切相关的商品配销活动。所以,几乎所有的工商管理学院都设有营销专业,与会计、金融、一般管理共为管理学院的四大基础专业,主要是大量培养本科和MBA学位的学生,还有大量在职学生和语言、人文学科学生选作副修专业。不过,由于工作较容易获得和大部分学这行的美国人更崇尚实际的创业,继续深造营销专业方向博士学位的学生数量锐减,因博士的唯一出路仍只有在大学任教。当然,反过来,要在大学当教授(包括最低的AssistantProfessor),必须有博士学位。
在工商管理学院里,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懂得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管理学和统计方法,专业课设置则基本按营销活动的各环节安排,包括产品和订价、促销原理、广告、零售、销售管理、消费者行为、市场调研、营销战略学。不过,学校更强调的是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虽然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仍以教授为主,但非常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的课堂表现,并记入成绩。多数课堂还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做有关题目的调查和研究,集体完成报告,现场演讲。MBA学生的课堂教学更以案例、讨论和专题研究为主,教师讲课很少。最后,无论本科还是MBA学生毕业前都要学一门案例课,一些反映学术界目前研究兴趣或现实营销活动中某些热点问题的特点专题课,MBA和博士生毕业前还要修一门独立研究课,即在教授指导下完成一选定题目的研究。而对教学模型分析的强调则主要在博士学习阶段,因这些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而非实践。MBA课程中也有一些定量分析的课,如决策模型和数据库营销以及多变量营销数据分析,但绝大多数专业课均为实证研究。一些课程在名称上与本科课程区别不大,只是内容深度、所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的区别;另一些则根据教授们的研究方向,开出一些很具体的课目,如消费市场营销、产业市场营销、服务营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营销、战略零售管理、社会营销、欧共体市场营销等。不过,我认为最能反映美国营销学界和企业界动向的是学生毕业前学的、每年都在变换题目的特别专题课目。
由于美国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大多在企业兼职(主要作咨询顾问),学术交流亦很活跃,(如仅AMA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就近20次),所以他们更注重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性研究,而非基本原理的阐述或补充。后者主要体现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里,区别在侧重和所用案例不同;前者则体现在论文、专著、课堂讨论和学术交流时的演讲中。我认为正是这部分代表了美国市场营销研究的方向、活力和水准,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
以我所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商学院为例,营销教授们就开出了这样一些专为MBA毕业班学生设计的营销前沿研讨课:“城市中心区商业的衰退与营销面临的挑战”。
这显然是一极具美国特色的课题。城市曾是美国商业活动的中心,摩天大楼即美国城市繁荣与发达的象征。今天,新兴的亚洲,包括中国在内,也正步其后尘。然而,近20年,美国城市日渐衰退。事实上,除了纽约等少数几个大都会外,美国多数城市中心区已成了空城,部分城区成了死城,包括孟菲斯(Memphis)、圣路易斯(StLouis)、洛杉矶(LosAngeleas),这些著名的交通枢纽城市中心区也都失去了往日商业的辉煌。白天,人们到市中心的写字楼上班;晚上,四通八达的高速路将人们带回城郊的家。各种超市连锁、百货连锁、药店、书店、录像带出租店、洗衣店、甚至家庭餐馆、电影院都集中到城郊的购物中心去了。市中心即使还存在一些商业,大多也店面较小,装修较差,商品品种较少,价格却较高,这进一步降低了对居民的吸引力。加上市中心区穷人、无家可归者、犯罪率增加,商业环境继续恶化,甚至摩天大楼们的身价也都在持续下跌。
我国近年不少城市中心区经过大兴土木,也出现了写字楼林立的景象,居民大批因拆迁搬往郊外新住宅区,加之市内交通、道路拥挤,城郊新区诸多的商业中心亦也形成,老城中心区商业同样面临客流下降和衰退的挑战。北京和上海至少目前就已遇到这个问题。
“环境营销”。近年,环境危机和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加强对企业形成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研究现代社会面临的最重要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是什么;另一方面,要了解在现代环境条件下,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以及对具有环境意识的消费者进行细分的方法。这一研究题目最终关心的是环境问题和环境意识为企业营销带来了哪些机会和威胁,以及有哪些可供企业选作的营销战略。
“全球信息和通讯产业的战略环境”。包括研究信息和通讯产业的市场定义、结构分析、发展和演进、战略选择、新产品开发、技术发展等。还包括研究信息通讯产业机构:报纸、电子公司、学校等的未来发展,以及产业发展在医疗、教育、金融、流通渠道、大众传播业中的应用。
“直销”。随着家庭计算机普及及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增加,网上购物、在家购物的直销方式也成为近年的热点。直销不仅用于传统的零售,更可广泛用于各种服务行业,如旅行社、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广告业、出版社和各种技术服务。直销的市场组合和目标市场选择战略,如何建立与管理顾客关系,如何综合运用传播媒介,及直销的经济性分析和数据库管理等都是待探讨的问题。
“决策模型和数据库营销”。这门课主要学习可帮助营销经理做决策的数量模型和方法,使学生熟悉最常用的营销决策模型,并研究数据库营销和其他与营销信息技术发展有关的问题。特别要结合实际应用了解营销决策模型的特征,它们的假定、结构和局限,还要熟悉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在数据库营销、互联网营销有关的模型和方法。
三、归纳市场营销在现代美国的发展,我认为有以下明显趋向:
一是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问
题,形成新的热点。例如环境营销、数据库营销、网上营销、城市中心区衰退与营销挑战,关系营销等。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财经管理类诸多专业课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主考课,关系到学生考研的成败。
2二本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2.1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中学教育中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意识,课程学习完全依赖老师讲解。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们没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惧怕记忆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经济常识的了解较少;而多数文科生不具备简单的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高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学历与科研,引进的几乎都是来自研究型大学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虽然二本院校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但多数留于形式,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严格考勤,保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学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和监督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等也与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挂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既没有努力钻研教学的动力也没有提高教学能力的压力。
2.3微观经济本身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教师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图形等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微观经济学中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严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这些条件的假定与现实的经济世界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怀疑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难度。
2.4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
二本院校经济学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逐年扩招使得各高校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生均教学资源数量在减少。教师通常一学期要上几门理论课,每门课的人数又非常多(课堂人数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课,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上课辛苦、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而且师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教学效果差。
3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的选择教学内容
为解决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的专业需要一股脑的灌输全部理论。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注重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分析和内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种类型的考题进行学习。对于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群,除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补充一些经济思想史,让他们对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有个初步认识。
3.2多种教学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课效率
在教学中对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每天会接触的商品进行解释,而对于基本原理比如弹性、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等理论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3.3改变单一的职称评审模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改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二本院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体现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网络资源
微观经济学内容多,原理、图形、理论模型复杂,加之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此外教师也应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在网上寻找最新案例让学生分析,利用网络给学生布置作业,并在网上批改作业等都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对于难掌握的模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推导过程,指导学生课外学习。
3.5注重对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考察
二本学校为提高课程的过关率,对教学的考核通常是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期评成绩。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是依据学生有没有到课、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及上课有没有违纪,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常出现学生为了捞到平时成绩,人在心不在,作业自己不做抄袭别人的,甚至还有请人代课和作业交差的情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入理论的学习,应该通过理论运用能力的考察来评定其平时成绩。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在美国,随便打开哪所综合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目录数据库,在市场营销主题下都能找到数千种书和几十种与营销有关的杂志,每年还有数百种新书或再版书问世。全美大学每年编的硕士、博士论文摘要,都有市场营销选项。翻开社团组织名录大全,与营销有关的学会、协会不下几十个,年预算达数十万美元。最大的即我国学术界熟知的AMA(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各种学术活动也多得不计其数。通常,大学的各专业院系,每周都有一次2—3小时左右的学术研讨活动,本校教授、博士生或其他学校的教授、博士生都可以要求或应邀在研讨会上作专题发言。以营销专业名列全美前5名的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的哈斯(Hars)商学院为例,每学期都要组织10次左右的学术研讨,并提前一学期就在机互联网上通过布告形式公布时间、专题、报告人。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前往参加学会、协会的学术研讨。
二、据有关资料显示,市场营销在美国是工商管理及相关领域中就业机会
市场营销在美国是工商管理及相关领域中就业机会最多的领域之一,犹如计算机专业也是就业机会最多之一。全美约四分之一的工作是直接从事营销或与营销密切相关的商品配销活动。所以,几乎所有的工商管院都设有营销专业,与会计、金融、一般管理共为管理学院的四大基础专业,主要是大量培养本科和MBA学位的学生,还有大量在职学生和语言、人文学生选作副修专业。不过,由于工作较容易获得和大部分学这行的美国人更崇尚实际的创业,继续深造营销专业方向博士学位的学生数量锐减,因博士的唯一出路仍只有在大学任教。当然,反过来,要在大学当教授(包括最低的Assistant Professor),必须有博士学位。
在工商管理学院里,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懂得经济学、心理学、学、人类学、传播学、管理学和统计,专业课设置则基本按营销活动的各环节安排,包括产品和订价、促销原理、广告、零售、销售管理、消费者行为、市场调研、营销战略学。不过,学校更强调的是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复杂的能力。所以,虽然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仍以教授为主,但非常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的课堂表现,并记入成绩。多数课堂还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做有关题目的调查和,集体完成报告,现场演讲。MBA学生的课堂教学更以案例、讨论和专题研究为主,教师讲课很少。最后,无论本科还是MBA学生毕业前都要学一门案例课,一些反映学术界研究兴趣或现实营销活动中某些热点问题的特点专题课,MBA和博士生毕业前还要修一门独立研究课,即在教授指导下完成一选定题目的研究。而对教学模型的强调则主要在博士阶段,因这些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而非实践。MBA课程中也有一些定量分析的课,如决策模型和数据库营销以及多变量营销数据分析,但绝大多数专业课均为实证研究。一些课程在名称上与本科课程区别不大,只是深度、所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的区别;另一些则根据教授们的研究方向,开出一些很具体的课目,如消费市场营销、产业市场营销、服务营销、家的市场营销、战略零售管理、社会营销、欧共体市场营销等。不过,我认为最能反映美国营销学界和企业界动向的是学生毕业前学的、每年都在变换题目的特别专题课目。
由于美国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大多在企业兼职(主要作咨询顾问),学术交流亦很活跃,(如仅AMA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就近20次),所以他们更注重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性研究,而非基本原理的阐述或补充。后者主要体现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里,区别在侧重和所用案例不同;前者则体现在论文、专著、课堂讨论和学术交流时的演讲中。我认为正是这部分代表了美国市场营销研究的方向、活力和水准,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
以我所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商学院为例,营销教授们就开出了这样一些专为MBA毕业班学生设计的营销前沿研讨课:“城市中心区商业的衰退与营销面临的挑战”。
这显然是一极具美国特色的课题。城市曾是美国商业活动的中心,摩天大楼即美国城市繁荣与发达的象征。今天,新兴的亚洲,包括在内,也正步其后尘。然而,近20年,美国城市日渐衰退。事实上,除了纽约等少数几个大都会外,美国多数城市中心区已成了空城,部分城区成了死城,包括孟菲斯(Memphis)、圣路易斯(StLouis)、洛杉矶(LosAngeleas),这些著名的枢纽城市中心区也都失去了往日商业的辉煌。白天,人们到市中心的写字楼上班;晚上,四通八达的高速路将人们带回城郊的家。各种超市连锁、百货连锁、药店、书店、录像带出租店、洗衣店、甚至家庭餐馆、电影院都集中到城郊的购物中心去了。市中心即使还存在一些商业,大多也店面较小,装修较差,商品品种较少,价格却较高,这进一步降低了对居民的吸引力。加上市中心区穷人、无家可归者、犯罪率增加,商业环境继续恶化,甚至摩天大楼们的身价也都在持续下跌。
我国近年不少城市中心区经过大兴土木,也出现了写字楼林立的景象,居民大批因拆迁搬往郊外新住宅区,加之市内交通、道路拥挤,城郊新区诸多的商业中心亦也形成,老城中心区商业同样面临客流下降和衰退的挑战。北京和上海至少就已遇到这个。
“环境营销”。近年,环境危机和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加强对形成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是什么;另一方面,要了解在现代环境条件下,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以及对具有环境意识的消费者进行细分的。这一研究题目最终关心的是环境问题和环境意识为企业营销带来了哪些机会和威胁,以及有哪些可供企业选作的营销战略。
“全球信息和通讯产业的战略环境”。包括研究信息和通讯产业的市场定义、结构、和演进、战略选择、新产品开发、技术发展等。还包括研究信息通讯产业机构:报纸、公司、学校等的未来发展,以及产业发展在医疗、、、流通渠道、大众传播业中的。
“直销”。随着家庭机普及及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增加,网上购物、在家购物的直销方式也成为近年的热点。直销不仅用于传统的零售,更可广泛用于各种服务行业,如旅行社、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广告业、出版社和各种技术服务。直销的市场组合和目标市场选择战略,如何建立与管理顾客关系,如何综合运用传播媒介,及直销的性分析和数据库管理等都是待探讨的问题。
“决策模型和数据库营销”。这门课主要可帮助营销经理做决策的数量模型和方法,使学生熟悉最常用的营销决策模型,并研究数据库营销和其他与营销信息技术发展有关的问题。特别要结合实际应用了解营销决策模型的特征,它们的假定、结构和局限,还要熟悉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在数据库营销、互联网营销有关的模型和方法。
三、归纳市场营销在现代美国的发展,我认为有以下明显趋向:
一是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问题,形成新的热点。例如环境营销、数据库营销、网上营销、城市中心区衰退与营销挑战,关系营销等。
“体而优则学”,体坛明星上大学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他们的求学之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有人拿出自己在赛场上的拼劲,下功夫苦学并且学以致用,有人则纯粹是走走过场,混个文凭,还有人甚至连文凭都混不到,闹了个肄业。
最快捷
刘翔5年完成硕博连读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田径奥运冠军刘翔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刘博士”。这位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获得体育管理学方向博士学位的“刘博士”学习效率相当高。
早在2001年,刘翔就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雅典奥运会夺金后,刘翔免试毕业,并被华东师大授予“优秀学生”称号。随后,刘翔又被推荐免试参加华东师大的硕博连读。在训练和比赛之余,刘翔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获得了体育管理学方向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据悉,刘翔在华东师大攻读体育管理学方向的硕博连读期间,学校专门为其制订了周密的培养方案,有10名以上的导师为他提供“上门授课服务”。
最拖沓
王励勤10年未毕业
对于冠军级运动员而言,上大学并非难事,但要顺利拿到文凭却并非易事。比如乒乓球名将王励勤,2001年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转眼10年过去,毕业仍然遥遥无期。
校方表示,因为王励勤对我国体育事业有着很大的贡献,学校决定耐心等待“大力”修完学分:“这些年王励勤一直都有比赛,不过现在他也开始为将来打算了。他已经是上海乒羽中心副主任,意识到自己必须提高文化和管理水平才能胜任未来的管理岗位。王励勤有空就来学校上课,他有着强烈的继续学业的愿望。”
普通学生完成本科只需4年,对运动员则放宽到6年,王励勤目前处于“进一步放宽”的范围。校方表示:“全世界就只有一个王励勤,我们对他放宽毕业年限,应该不会遭到体育迷的反对,也不存在影响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们对王励勤也秉承着‘严出’的标准,必须修满该修的学分,才能获准毕业。”
最刻苦
邓亚萍每天学习14个小时
在众多国内体坛明星中,乒乓球名将邓亚萍无疑是最刻苦和最成功的“求学者”。从清华大学学士到英国汉诺丁大学硕士再到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邓亚萍在求学路上的表现不亚于乒乓球运动场。她也是迄今为止国内运动员中取得最有分量学位的第一人。
“我过去也经常问自己,如果退役不当教练的话,去做什么事情。我当时想着,跟大学生去竞争一个职位,是没有办法竞争过的,所以应该去读书,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什么样的学习才是自己所需要的?邓亚萍在投身校园之前,早已对此有着清楚而理智的认识。
作为曾经叱咤乒坛的“女皇”,邓亚萍并没有选择退役后去当教练,而是走上了长达十一年的漫长求学路,她分别拿到了英语、当代中国研究和土地经济学的三个学位。这三个不同的方向,都紧紧地和她个人的发展、工作结合在一起。
“一开始因为发现需要掌握更多的语言才能跟别人沟通、交流,然后才能胜任自己委员的职责,所以学了英语。当发现学完英语以后,光会说话还不够,还要知道怎么去说,说什么,能够让别人采纳,让别人认同,这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既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变化,所以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做了中国当代的研究,研究的是中国社会妇女的变化和地位的发展。”
在做博士论文时,邓亚萍正在国际奥委会工作。她发现,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后边推动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为何这么多的国家城市热衷于申办奥运会?除了政治因素、国际地位的提升,无疑还包括其中的经济效益。所以,邓亚萍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选择了《研究奥林匹克的商业价值》。虽然三个阶段都是不同的专业,但是其中的主线,始终贯穿于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服务的生涯里。
邓亚萍坚信“勤能补拙”,每天14个小时刻苦学习,在剑桥学习期间,她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凭着这股在赛场的拼劲去学习,最终拿到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2009年4月,36岁的邓亚萍正式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去年9月,邓亚萍被聘为人民日报社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
最挂名
刘国正求学6年没有学分
刘国正是2005年9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耐人寻味的是,经过事后调查,刘国正当时已经是河北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一年后,他从这所大学毕业。
回头细看,这是一笔陈年糊涂账:也许,刘国正不知道一名大学生只能有一个学籍;而上海交大急于引进世界冠军,也无暇去关注他是不是在别处上学。于是刘国正没有念过一页国际贸易的书,便在交大的学籍上挂了4年,直到那届学生毕业的时候,交大发现他没有学分,只好将他和其他4名运动员一起除名。
上海交大体育系主任孙麒麟表示:“不管是世界冠军还是其他体育明星,一旦进入了上海交大,我们都要按照一个大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修满该修的学分才能顺利拿到学位。”
最VIP
一群教授围着丁俊晖转
“平时上MBA课程的教授们,要围着丁俊晖一个人转。”这就是丁俊晖的读书模式。在众多已经进入上海交大的体育明星中,丁俊晖无疑是大牌之一。
2007年进入上海交大的丁俊晖主修工商管理专业,不过由于这位台球神童赛事频繁,他的功课也被一拖再拖。不过近期,“失学已久”的丁俊晖回到上海交大,继续他的课程,根据上海交大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丁俊晖开设的课程是和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诸如经济学、管理学类的。”
对于为何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丁俊晖的解释让很多人都看到了他对于未来生活的精确打算。据丁俊晖所在的众辉经纪公司总经理陆浩透露,他们对于小晖完成学业的能力丝毫没有担心。“我们会协同老师一起,让丁俊晖在交大的学业有个完满的结果。”
而丁俊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自己并没有对繁重课程有什么担忧,一直都脚踏实地的他对于学业的前景只用了十个字来概括――“现在会努力,前景不知道”。
最坦荡
王军霞看淡毕业证书
“上学就是为了学习知识,那张毕业证只是一个证明书,我一点都不在乎,我更看重能力! ”
1916年11月11日,贝德福德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Missouri)的一个绸布商人家庭。1934年毕业于密苏里州圣约瑟夫(St. Joseph, Missouri)的Benton高中。毕业之后,他即在当地的圣约瑟夫新闻报社(St. Joseph New Press Gazette)做了3年的全职员工。在报社工作的期间,有一次在网球场上碰到一位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孩,正是这位女孩的激发,促使他考入了当地的一所专科学校。1938年,他离开了圣约瑟夫考入了新奥尔良(New Orleans)的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分别于1940年和1947年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接着又一鼓作气,于195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贝德福德还于1947年在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获取美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贝德福德开始进入教育领域。1950~1953年,他在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任助理教授与副教授;1954年2月1日,他以副教授的身份加盟到伊利诺伊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教师队伍;1969年,他被任命为韦尔斯・鲍威尔教授(Weldon Powell Professor);1974年,他又获得一项荣誉,被任命为会计和工商管理亚瑟・扬教授(Arthur Young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Accountancy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并拥有这个头衔直到1987年从伊利诺伊大学退休。
贝德福德在业余时间喜欢旅游、游泳、散步和打高尔夫球。1987年11月26日,贝德福德在加利福利亚家中去世,终年71岁。
二、理论与实务的主要贡献
在伊利诺伊大学期间,他担任了许多委员会的工作:1978~1979年,任哲学博士学位授予委员会(Ph.D. Grants Committee)和战略目标委员会(Long-Range Objectives Committee)的委员;1980年,任校杰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Distinguished Awards Committee)委员;1983~1984年,任咨询委员会主席、哲学博士考试委员会(Ph.D. Examination Committee)主席;1985~1986年,任副校长学术助理;1986~1987年,任会计部门职业程序协调员;1986~1987年,任教育政策委员会主席。贝德福德在1974~1981年任会计系主任期间,他在推动由三个组织联合创立的四个命名教授职位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贝德福德致力于会计理论研究与思想传播工作。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在伊利诺伊大学担任了50多个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委员,并且担任了国外多所大学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1954年贝德福德加盟伊利诺伊大学以后,他先后被大约100所大学或学院邀请作客座教授,并曾发表了250多次专业讲座。1986年8月11~13日,在加拿大安大略金斯敦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in Kingston, Ontario, Canada)举行的第七届会计学史学家的年会上,时年七十高龄的贝德福德作为会计名人堂成员代表,还曾与西德尼・戴维森(Sidney Davidson)和菲利普・路易・德弗利斯(Philip Leroy Defliese)一起受邀与会担当主讲人。
1957~1969年间,他任McGraw-Hill图书出版公司的会计专业学术顾问;1979~1981年,任《审计、财务与会计杂志》(The Journal of Auditing, Finance, and Accounting)编辑部的顾问;1986年以来,任《香港企业管理杂志》(Hong Kong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贝德福德在专业组织中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且担任过众多职务。1978年,任会计学院联盟(Federation of Schools of Accountancy)的主席;1961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副主席,1969~1970年间任主席,并兼职于其多个委员会,如会计框架结构和会计内容体系研究小组等;在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countants,简称NAA)中,1962年任理事,1979~1980年任副主席,1981~1984年任执行委员会(NAA's Executive Committee)委员;1980年任全国教育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Education)主席,其间完成著名的研究报告―《未来会计教育:准备扩展的会计职业》(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 Profession,亦称“贝德福德委员会报告”);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简称AICPA)中,1971~1974年任理事,1974~1977年任财务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成员。
贝德福德亦任一系列组织委员会成员。1969~1970年,任美国国内税收署贸易专家咨询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dvisory Council)成员;1972~1974年任会计研究协会(Accoun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委员;1978~1980年任财务会计基础委员会的理事;1984~1987年是伊利诺伊卫斯理大学(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董事会董事。
贝德福德一生获得众多奖项。其中1976年,获得企业信息专家奖;1980年,获得美国会计学会(AAA)的杰出会计教育者奖;1981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卓越的校友奖;1986年,获得伊利诺伊注册会计师协会奖;1987年,获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优秀奖。
此外,他还获得许多其他职业荣誉奖。1963年,获得杜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优秀男毕业生奖(School of Business Outstanding Alumnus);1970年,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杰出服务奖(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1972年,被评为富布莱特杰出学者(Fulbright Scholar);1973年,评成为伊利诺伊大学优秀学者;1976年,获得全国性优秀大学生荣誉组织贝塔・阿尔法・普赛(Bete Alpha Psi)的成员资格;1981年,获得俄亥俄州立优秀大学生荣誉组织贝塔・阿尔法・普赛(Bete Alpha Psi)的资格。此外,他还是贝塔・阿尔法・普赛基金奖(Bete Alpha Psi Foundation)和贝塔・格玛・普赛奖(Beta Gamma Sigma)的成员。
1983年,伊利诺伊大学为了鼓励和支持对会计及相关领域基本理论与应用问题的研究,并加强研究结果对改进会计教育和实践工作,专门建立了伊利诺伊大学会计学研究中心(Office of Accounting Research),以纪念诺顿・莫尔・贝德福德(Norton Moore Bedford)和1978年入选美国会计名人堂(Accounting Hall of Fame)的另外一位著名会计学教授罗伯特•K •莫茨(Robert Kuhn Mautz),以表彰这两位在20世纪主导了会计学的教育学家和学者。
三、主要论著简析
贝德福德的一生,曾撰写了许多会计著作,发表了多篇会计学论文,对会计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先后独撰或合伙创作了70多篇论文、11本书,参编了34本书,写了20多份书评。
(一)主要著作简析
贝德福德的主要著作包括《管理控制系统》(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1984)、《会计手册》(Accountants Handbook,1970)、《高级会计:一种组织方式》(Advanced Accounting: An Organizational Approach,1961)等。贝德福德还有几本书被翻译成日语,包括《收益计量理论:会计的基本构架》(Incone Determination Theory:An Accounting Framework,1965)、《会计披露的延伸》(Extensions of Accounting Disclosure ,1973)、《社会变化中的会计展望》(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in a Changing Society ,1970)等。
《管理控制系统》(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是贝德福德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该书由四部分所组成。第一部分,讲述管理控制的性质,管理控制与组织行为、策略、信息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介绍了管理系统的要素;第三部分,介绍管理控制的程序、计划、衡量标准和激励措施;第四部分,引用案例分析特殊情况的管理控制,如跨国公司和非盈利组织的管理控制情况。这本书适用于管理会计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二)主要报告简析
1983年,在美国有关研究机构了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研究报告后,美国会计学会(AAA)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贝德福德(Norton Bedford)教授领导的名为“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的组织(这个委员会也曾称为“贝德福德委员会”),以对未来会计教育的目标进行专门研究,委员会的成员多数为会计教育界的杰出者,并包括了产业界、政府部门及会计师事务所的代表。
1986年,贝德福德委员会公布了一份名为《未来会计教育:准备扩展的会计职业》(Future Accounting Education: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 Profession)的报告,在这份被称为“贝德福德委员会报告”的著名文献中,对当时的会计教育作了严厉批评,指出当时五十年不变的会计教育课程,已不再适用于未来会计专业发展的需要,会计实务和会计课程的差距越来越大。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012-02
1 引 言
如何衡量新创企业的成功程度成为近来各派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观点的研究多基于一般组织的绩效,然而新创企业与一般组织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创企业位于一般组织的初期或种子期,是一般组织形式的一个特例。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创业绩效的内涵以及目的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目前在创业绩效研究中,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创业绩效理论,在创业研究中所使用的绩效理论一般都是借用了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绩效理论(Murphy,Trailer&Hill,1996)。常用的四种绩效测量理论:即目标理论;系统资源理论;过程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些理论有一定的普适性,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绩效理论的演化。创业绩效与一般的组织绩效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创企业犹如一个新生儿,前提是先存活下来,然后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应对激烈的竞争。如果用这些一般组织绩效的理论体系来衡量新创企业的绩效理论显然是不合理的。由于难以获得客观、可信的创业数据,创业绩效如何测量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但在创业领域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创业研究应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系统整合各领域的资源,逐渐演变成理论驱动的研究(Low & Macmillan,1988)。创业绩效的研究也应该是理论驱动的,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各种测量指标的堆砌。因此,有必要对创业绩效背后的理论进行系统回顾并进行深入研究。
2 创业绩效理论研究梳理
2.1 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每个组织都制定了自己认可的最终目标,绩效应用完成目标的程度来测量(Etzioni,1964)。目标理论是衡量达成组织目标的程度,它强调的是完成目标的结果。在创业实践中,目标理论是应用最广泛的绩效理论,因为目标可以可靠、客观地测量。
在创业研究中,目标理论也受到学者的欢迎,因为在创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并未分离,这时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在创业绩效中占主导地位,因而,目标理论作为创业绩效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创业研究中借鉴。但是,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目标的测度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客观。一般情况下,组织的目标不只一个,每个组织部门都有自己的目标,有时候这些部门之间的目标是相互冲突的。不同组织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如何衡量,这些因素都使得各组织绩效难以比较,也就无法区分之中的优劣。
2.2 系统资源理论
Yuchtman和Seashore在1967年提出系统资源理论,认为组织是完整的主体,具有独特的功能,应重视组织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考虑多方面的绩效,用组织获得和拥有有价值的稀缺性资源的能力来衡量组织绩效的优劣。该理论是对组织维持系统资源能力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组织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并且它还重点关注了“获得资源”这一维度。受传统的产业组织学派的影响,在过去一直认为不同企业间的绩效差异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显然这一论点没有注意到企业自身层面的特质,因此传统观点无法解释相同产业环境下企业间的绩效却不同这一现实。后来的系统资源理论开始关注企业自身的特质。
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绩效理论的发展,但是后来的资源理论脱离了传统的产业学派理论的观点,过分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在研究对象上,资源理论未将资源与能力的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进行区分,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考虑资源依赖与能力的关系,这些都导致理论的研究不规范;在对资源和能力进行测量时难以客观量化,也就难以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间进行深入探讨。
2.3 过程理论
过程理论认为应该从员工行为层面来定义绩效(Steers,1977),特别是能代表组织成员的行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组织承诺,常用员工承诺度来表示,它重点关注的是行为的频率与程度,强调的是从获取系统资源的行为来衡量组织绩效的好坏。
员工承诺度是衡量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能代表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以及员工是否愿意为企业付出努力,并和企业一起承担各种风险。由于创业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对于成熟企业来说,个人的离任对企业不会产生致命的打击,但新创企业对创业团队的依赖性非常大。在创业实践中,行为的改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不同阶段,不同行业创业对行为的要求不同,也就导致了该理论很难具有普适性。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应该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纳入组织绩效的考虑范围(Connolly,Conlon & deutsch,1980)。由于个人和群体都会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投资者、供应商、员工、顾客、政府等,因此,组织不仅要保障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也要保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达成自己组织的目标。该理论提出了更加整合的组织绩效理论,它特别青睐于指标的选择,在同一组织里,不同的绩效指标揭示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它是从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内部利益相关者等多个方面来测量组织绩效(Daft,1995)。
很多学者都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较为全面的组织绩效理论,在看似不同的四个角度的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整合了目标理论、系统理论以及过程理论。它是创业研究中构建创业绩效理论值得借鉴的一个重要理论,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如何规范内部指标一致性;如何体现创业的本质;如何反映价值创造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以及将来在构建创业绩效理论时应注意考虑的问题。
由于国内创业研究起步较晚,创业绩效理论研究少有人涉及,但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郭成(2004)认为有三种方法组织绩效的评价方法――目标评价法、系统评价法、多重加权法。这些方法为构建一个多维的创业绩效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沈超红(2006)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创业绩效合约论”,构建了一个由企业生存、企业成长、员工承诺和客户信任二阶四维模型。这一全新理论反映了新创企业的价值创造,同时也在绩效的跨行业比较上作出了贡献。
姚梅芳、葛宝山(2008)从创业的过程出发,围绕机会、资源和团队这三个方面对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曹之然(2011)修正了沈超红(2006)模型,构思了创业绩效的生成、成长、声誉三维模型,并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3 简要评述
对创业绩效本质的理解因不同学者的偏好而异,在对现有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下表对四种主要的创业绩效理论研究进行了归纳比较。
上述四种主要的国外创业绩效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创业绩效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由于创业目的不同,类型不同,导致评价标准也不同,创业绩效评价需系统综合分析确定。国外的创业大多属于机会拉动型,绩效标准就高一些,而我国的创业类型大多属于贫穷推动型,相应的绩效标准低一些。如何确定创业绩效的评价尺度,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后再依据评价尺度来测定评价对象的价值。
其次,在创业绩效研究中,样本数据多以问卷调查获得,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在创业绩效研究中,被调查的企业为未上市的中小企业,获得真实、客观的数据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二,受问卷调查自身的局限性,接受调查的人可能存在过分夸大或保留对问题的看法等;第三,初创企业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往往在刚开始相当长的时间并不赢利,表面的财务数据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就会导致数据的失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研究结论不真实,也就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最后,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同和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部分国外的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影响创业绩效的因素也很多,如何在纷繁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中系统整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适的绩效理论,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成.企业战略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2]沈超红.创业绩效结构与绩效形成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6.
[3]姚梅芳,葛宝山.生存型创业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4]曹之然,曹娜娜.创业绩效模型:基于创业绩效测量理论的修正[J].商业研究,2011(2):122-127.
[5]Murphy,G.B.,Trailer,J.W.&Hill,R.C..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136):15-23.
[6]Low,W.B.&MacMillan,I.C..Entrepreneurship:Past Research and Further Challenges [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8(14):139-161.
[7] Etzioni,A..Modern Organizations[M].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Hall,1964.
[8]Yuchtman,E.&Seashore,E.S..A System Resourc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7,32(6):891-903.
[9]Steers,R.M..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7(22):46-56.
热衷书法,喜欢古书。他说,这些是能让自己平和的秘诀。而实际上,这位会计学博士的人生经历同样精彩。
勤奋,戴上真正的博士帽
能够戴上真正的博士帽,是李国运的一个梦想。
“或许是喜欢看书,包括参考消息等。从小,我就被同学和老师叫做‘李博士’。”通往博士之路,他走得坚定从容。
作为一名会计学子,李国运一开始对会计学并没有很深的认识。早先是懵懵懂懂进入这个学科,后来发现是一个很好的“谋生手段”,继而才发现是经济与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87年,大学毕业后,李国运在湖北荆州某银行平稳地度过7年时间。上个世纪90年代初,银行的待遇很高,很多人的工资只有三五百元,而银行员工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了1500元左右。“但是我还是选择了离开。因为看看周围人,觉得自己的前程到头了,最多是个科长,一辈子难道就这样了?不愿意一直从事这种简单机械的重复工作。” 而且,在银行期间,他深刻地体会到会计学的重要,由于有会计学的专业背景,所写出的调查报告分量就大不一样。这更坚定了李国运继续深造的决心――研究生的新目标,本想继续留在银行系统的他,因为上司的一句“银行不需要研究生,只要高中生就够了”,让年轻的李国运离开得义无反顾。
不破不立。之后,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中南财经大学郭道扬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郭老师对我的要求很严格,这种严格对我的学业大有裨益。”李国运的毕业论文《公共会计师职业与会计公司的发展》尚未答辩,其主要章节就被中国经济出版社以《以史为镜: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的书名出版,后来又成为录入到《会计大典》中惟一入选的硕士论文。做学问得到了基本认可,老师认为我有一定潜力。”回想起来,李国运笑着说。
硕士毕业后,李国运正式踏上证券之旅。
2001年,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李国运打算报考郭道扬教授的博士。
那时候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心中总是有梦未圆。那么,萦绕心头的是什么呢?
“李博士”,不是为了虚名,只是觉得有事情没有做完。但是,命运好像故意在和他开玩笑,通往博士的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如愿,第二年,我考得很好,总分会计学院第一,英语85分,全校第二名,第一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这也符合李国运“把事情做好”的一贯原则。郭老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要求他必须回武汉上课。于是,为了心中的博士梦,李国运从北京回到了武汉。“我几乎不逃课,是个很好的学生。”李国运笑着说。
作为国际知名的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对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与众不同,在入学前,博士生论文提纲已经上交,入学后,就要收集资料,也就是说,博士论文是用三年甚至四年时间完成的。这种方式也让论文质量得到保证。李国运的这篇题为《资本市场与会计演化关系史研究》的博士论文也为他的博士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他陆续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武大《经济评论》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资料文章。
“在武汉读博士时候,正是证券市场低迷的时候,所以我有大把时间用来学习。”厚积薄发,武汉大学博士后期间成为李国运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两年左右,他共在武汉大学认定的权威期刊3篇,核心期刊5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后。
敬业,将事业做到最好
11年的证券行业经历,我喜欢这份职业。
会计不仅对工作有帮助,还会让人的思想发生变化。“我很多观点和思维模式的形成都受益于会计。”在长城证券工作时候,时任营销管理总部总经理的他,首创月度、季度经营分析会议制度,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分析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让每一个人都能清楚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努力的方向。
李国运认为,财务出身最大的优点就是风险意识和成本意识比较高,每开展一项业务,你都要进行风险评估,要明白风险点何在,是否可控,也要进行成本测算,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因为,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也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不适当的时侯过于扩张会折戟沉沙,所以每一个行动都要经过财务分析才可以。
对于证券行业,李国运情有独钟,他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富有挑战性的、前沿性的行业。同时,这也是一个很单纯的行业,只要把事情干好,让自己做得足够优秀,就会有人来找你。在李国运身上,就是最好的验证。2005年,长城证券遇到领导班子大变更,董事长、总裁、分管副总裁,他一个也不认识,但领导却从他的工作业绩认识了他,将他从武汉营业部总经理直接任命为公司经纪业务管理总部(营销管理总部)总经理。原因是他将武汉营业部从湖北市场第43名带到了前4名,从公司的后2名进入前2名之列。当然,也只有李国运知道,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和遇到的困难,绝非只言片语能概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有有梦想、有理想、有热情的年轻人,都可以来这个行业闯荡。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无疑,这也是一个诱惑很大的行业,一夜之间可以成为千万富翁,但也有不少人成为阶下囚。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是要时时放在心上的。
对于事业,李国运十分赞同日本三洋公司前总裁井植薰的观点:“如果你只想8个小时为公司服务,那么你可以成为一名员工。如果你有12个小时为公司服务,那么你能够成为中层经理。如果有16到24小时能想到公司,你可以成为高管。如果你没有得到这些职位,那么会有人让你实现。”
没有明枪暗箭,可绝对刀光剑影。在11年的时光中,李国运打了很多“不可能胜利的胜仗”,但他笑言,那很多是不能变成铅字的故事。
李国运把自己在证券业的成绩归功于两个字:敬业。风险意识要强,“敢为天下后”也是李国运借鉴步步高老总段永平的名言。“做第二个,风险最低。”“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这个行业,很难了解一种全新产品在市场上会不会受欢迎,而推一个新产品需要资金以及风险很大。对于市场要充分观察,不怕别人抢先做,而一旦做出判断,我们能在最快时间上马。日本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能够超过欧美,采用的就是这种办法。”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第二个,好吃没毒,那就多吃一点了。
趋同,统一会计标准建设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是会计界的盛事。此前,会计出身的李国运也曾就会计标准发表相关言论。
在李国运看来,会计标准的全球大一统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它至少应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即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阶段、几个著名的国际性会计标准共存阶段,和会计标准全球大一统阶段。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每一条款的协调过程都是一个多重博弈的过程,
统一会计标准的建设不仅涉及到国际惯例、国内法律制度体系和现行做法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涉及到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协调问题,还涉及到会计标准的理论研究、制定、执行和检查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一,正确处理国内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标准协调的关系。国际化不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单向接轨,而应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协调。我国在会计标准建设方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国际先进理论与实务,借鉴包括国际会计准则(IAS)、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和其他国家的制度。
其二,正确处理原有体系和新的框架之间的关系。一个高质量的会计标准除了具有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外,还必须具有可检索性和可执行性。然而无论是IAS,还是GAAP都存在分枝过细、各自为政、体系庞杂、缺乏协调、不易操作的缺憾。我国在进行会计标准建设时,除了保留原有体系的合理的部分外,会计标准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形成了一个架构科学、层次分明、协调统一、易于执行的会计标准体系。
其三,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会计标准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会计理论基础之上,否则不仅无法反映交易与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且还会产生前后矛盾、宽严不一的弊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对此,西方国家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我国制定会计标准以先进的会计理论为指导,避免了理论研究与标准制定的脱节。
其四,正确处理会计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效果之间的关系。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需要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更需要良好的执行效果。否则,再高质量的会计标准也很难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提高现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严格外部审计监督,强化执行效果的检查,切实保障会计标准的执行效果。
快乐,将“书呆子”进行到底
被朋友誉为“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的李国运,自嘲是个“书呆子”,“但是我享受其中,也会将书呆子进行到底。”
和其他金融行业一样,证券市场也是一个浮躁的行业。与金钱打交道,心情难免会起起伏伏,如何让自己心平气和是很重要的事情。
“闲时,我会看一些古书,比如《二十四史》等。更让我醉心的是书法,从小学时开始,我就一直练习书法,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
李国运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每一年出一个东西留给自己。他是这样计划的,也是这样实施的。1990年,《汉语成语钢笔字帖》;1991年,楹联书法;1993年,《青少年书法报》头版专访;1995,《精编学生钢笔字帖》;1996年初,《签名的艺术》;1996,《财会人员专用钢笔字帖》,1998年,《签名艺术举要》。谁能想到,一直在会计学界和证券市场辛勤耕耘的李国运会是眼下流行的签名艺术理论的主要贡献者呢?他的两本分别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中山大学出版社的近50万字的签名艺术专著曾启发了多少人的艺术灵感,但面对如今热闹的签名市场,李国运则置身世外,泰然处之。
写字让人心态平和,读史则让人跨越古今。“做证券,更多的是需要冷静。这时候,我习惯去打开另一扇世界的窗,吹吹冷风。”在这个市场上有很多无奈,所以自己要学会超脱一些。自号“二超堂主”的李国运给我们独家解释了二超的基本含义:超越、超然。对于理想和事业,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地去追求,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我们也不要太功利,要有一种超然的心态。
功到自然成。2008年的5月,一家猎头公司的出现让李国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走上了一家综合类新锐证券公司的领导岗位。“北京的文化氛围不一样。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这都不是奢求而成为一种必须,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
我祝贺李国运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他谦虚地说,“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恰恰相反,是一个很不成功的人。只有不为了某种利益而去做事的人才是成功的,我只能说我没有太虚度时光。”他说,他的梦想是拥有一定财富后,能悠闲的写写字、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