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6: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生科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次,我们依然要强调这个概念。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提问是一个很需要技术水平的事情,提问环节设计的不好,会影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比如说,提问环节的问题设计的太简单,同学们可能会产生自满的心理,还有一部分同学们会觉得生物这门课没有挑战性,总而言之,会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反之,提问环节的问题设计的过于难,大多数同学都答不上来,这样也不好,会磨掉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打击同学们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同学们会失去对高中生物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问题设计是一个严谨的教学环节。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分层次的设计不同的问题,以便应对学习水平不一致的同学们。
在讲到《细胞中的无机物》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设计一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来引入这节课所学内容:非洲的角马、大象不远万里的进行着迁徙,沙漠中的植物扎根于几米、几十米的低下,这些生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它们是在找什么东西呢?同学们纷纷思考,随后回答道,这些生物是在寻求水资源。这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入新课时,并向同学们讲述水对生物生命的重要性。在顺利引入新课时之后,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讲解,举例论证水在不同生物、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含量变化,并带领同学们了解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特征。
二、循序渐进解决问题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新课内容,接着就该讨论如何引导同学们解决问题了。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只有迎难而上解决掉这些问题,才能够取得进步。学习还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进行实践,才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但是,实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总之,学习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帮助同学们一起解决问题,并不断培养和训练同学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呢?在这里,我们总结为四个字――循序渐进。《论语・宪问》中讲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要按照从浅到深的顺序进行学习与思考。
在讲到植物体细胞杂交这一课之后,老师可以向同学们展示这样一张图片:一株虚构的植物,上面结着番茄,下面长着马铃薯,引导同学们去思考如何得到这样的一株植物。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种方法:①让两种植物进行异花传粉;②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马铃薯的基因转移到番茄体内或相反;③进行人工诱变育种。但是在随后的讨论中,这些方法都被否定了。最后在老师的引导和指点之下,同学们明白,番茄―马铃薯可以说集中了两种植物的许多性状,性状由基因控制,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一种植物表现出两种植物的性状呢?同学们纷纷回答道――植物体细胞融合。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同学们自由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过程中感悟提升
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是当前较受欢迎的教学手段之一。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引导同学们自主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使同学们在过程中感悟知识,提升自我。学生在掌握新知识之后,应该及时向更高层次发展,引导同学们感知生物学的魅力和价值,领悟生命科学的规律,提高自己对高中生物知识的掌握。
还以我们上面提到的植物体细胞融合为例,在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老师可以请同学们思考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有哪些异同点,如果让学生培育一个新的植株,要选择哪一种方法呢?育种中最关键的操作对象是什么?与传统的育种方法比,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经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相信同学们对生物学科的感悟能力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生物是一个有趣的学科,只要用对了教学方法,学生的生物成绩不愁提不上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就是高效教学手段的一种,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对中华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中华文明内涵的认识也不断加强,从提高语文教学在我国的地位可以看出。语文高效课堂是指在很强的学习动力下,教师进行可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语文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这些年的教育经验来看,有些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不足是导致语文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以笔者从这点出发,通过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来实现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升学压力大,使得有些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的日常汉语运用都是网络语言,对汉语的魅力认识不够,进而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导致了语文学习动力的不足。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不足。学生认为汉语是天天都在听、说、读、写的,是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内容,认为不学也应该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失去信心,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2)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够妥当的话,就进一步导致了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同时注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否恰当。(3)学生本身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存有厌学的情绪。虽然我国高中在语文教材、上课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更新,教师也努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的有趣,但是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也随着学习时间变长而变得越来越弱。我国学生是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式语文学习,高中生经过了9年的语文课程学习,从一开始的好奇到高中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时间是呈反比的,故而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不足也是常见的情况。
二、激活学生学习动力,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内部和教师两方面同时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才能够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学习声乐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高师声乐课教学。它肩负着培养声乐教师的历史重任,不仅要有使命感,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优秀的教学活动。当然,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共同探索。
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虽然是相互的,但教师一定是起主导作用。所以本文仅从教师教学这一方面,浅议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备课、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几个主要问题,提高高师声乐课的教学质量。
一、备课
备课可以采用自己备和集体备两种形式。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计划的进度、声乐文献及相关的音响和影像资料,独自准备上课的内容。一方面做笔头工作,书写教学计划和教案;另一方面就是一定要将大量的曲目熟练于手,熟练于心,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为给学生做示范和答疑解惑做好准备。为了避免单独备课产生的片面性,还需要集体备课,或两三个人,或一个教研组,集体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想法,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备课时一定要符合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办法等几方面作出详尽而明确的要求。
备课的具体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备课内容不仅要求教师积极地进行舞台实践,还要阅读书报,研究学术动态,观摩音乐会及参加专家讲座,利用多媒体查阅信息,或与其他院校做学术交流。狭义的备课是需要教师针对每一节课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实际练习情况,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写出课时计划,按计划进行。
二、要注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与老师最频繁、最密切、最集中、最具体的教学活动,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有所收获。
教学方法有许多,首先,我们可以采用讲授法——教师口头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与演奏风格,技术难点,乐曲重点。要求教师掌握准确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高的讲演艺术,做到语言精练准确、亲切生动、通俗易懂、逻辑性强。讲授法好的方面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授课时的感染力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系统地讲解,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不足的一面是,学生只能从课堂上获得理论性的知识,而不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技巧;教师授课时如果不能启发式地调动学生,必将造成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学习情绪不高,学习效果降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为教师组织教学增加了难度。讲授法是教学中普遍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不是唯一的办法。要注意科学应用,才会收到好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采用谈话法。也就是问答式的教学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谈话法能够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习情绪,使学生紧跟教学。通过随时随地的提问,可以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突出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要点,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能否较好地应用这一方法。首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实际的学习水平,灵活地提出恰当的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与学在良好的互动中顺利进行。
再次采取边讲边做法。这是表演专业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显而易见,声乐演唱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完成的。在教学中只是泛泛地讲一些理论,而不实际演练,等于纸上谈兵。因此,这一方法是针对声乐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办法。教师要做到,有娴熟的演唱功底,掌握一定数量的曲目演唱。对曲目的演唱风格、演唱方法、技术难点、重点要把握准确;要边讲边示范,这一点很关键。对于怎样唱,达到什么标准,风格定位等问题,决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教师一边唱,学生马上听到音响效果,同时看到了教师的具体动作,学生就能尝试模仿。这比任何文字性的说明都来得直接,最具有说服力。学生这时就要边听边看边做,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动作,做——对于讲解的内容马上实践。对问题理解得准确透彻与否,唱一唱就知道了。学生通过当堂练习能够反馈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通过检验学生演唱能够及时地对学生的优缺点给予评定。
三、要注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水平,也决定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把思想教育自然地渗透到知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师的道德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思想活动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公正无私,诚实可信,遵纪守法,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衣着端庄。从一点一滴做起,由里及表,言行一致,做一名合格的灵魂工程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在行动中树立威信,对每一位同学都要给予爱心。通过师生间互相了解,拉近师生距离,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起积极作用。每一位学生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麻烦,教师鼓励学生勇敢面对难题,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否则会使学生的情绪一落千丈,自暴自弃。
提高高师声乐课的教学质量是提高高师音乐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广泛地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当前课程理念认为,课堂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这一关于师生关系的概念正在引导和指挥着基础教育(包括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向,并逐渐成为衡量课堂优劣甚至成效的主导概念。然而,高中语文课程的特定内容和特殊教育作用决定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决不仅是“主体和主导”的表面活动式的关系,而更应该是一种“和谐与发展”的内在本质样态。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在关系的交往中实践体验式的和谐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在师生之间的共在互动中,充分展现各自及与课程内容之间的丰富的发展,能性,呈现教与学之间的和谐的过程。
“和谐与发展”师生关系的建立立足于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思想的同构上。这种充分实现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思想的内在统整的教学思想,是由传统的控制教学走向相互促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下的“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是高中语文课堂师生关系应具的本质样态。这种师生关系呈现的是各个教学实体要素的同时在场,各种教学活动的相继发生,各类教学关系的功能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是一种实践体验式的系统演进。
一、形式与本质的辨析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与“和谐与发展”的课堂师生关系的比较辨析。“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 它是就事物所占有的份额或比例的大小而言的;那么“学生主体”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而言,就是指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应该占据课堂过程的主要部分。“主导”,“主要指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它是就对事物所发挥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同样的,“教师主导”指教师引导着高中语文课堂向某方面发展。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语文课堂师生关系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看似符合教学规律的表面形式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高中语文课堂确实出现了只体现所谓的主体在数量上占优和主导在指令性占先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形。
1.在考试激发的逐利性目标的侵蚀下,在语文教师的主导下,语文课堂被割裂为条框式的学生偏好和教师偏爱的课堂模式。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这一至高无上的社会价值目标支配下,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主导下的程序控制,他们无暇顾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内在心理体验,面前只有冰冷的精确标准性和步骤规范性,任务就是准确地诱导学生向这一单一方向行进。对学生而言,自己主体学习的就是教师画出的条框,所谓理解也根本不是自己真实意志的体现,而是根据教师灌输后得到的追求高分的所谓灵活作答。这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高中语文课堂哪里还有任何对真理的敬重,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更逞论人的创造力了。
砚例举备受各大网站和报刊推崇,更被高三师生视为金律的“诗歌鉴赏答题六种模式归类”的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课堂模式来说明问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第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展示规律完毕,利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诗歌题目的主体性训练,教师再不断地主导,直至学生可以一成不变地主体为止。
我们不反对教给学生一些文本阅读和鉴赏的方法和规律,我们忧心的是这种表面形式的“主导主体”高中语文课堂师生关系的展现对师生本应“和谐与发展”关系的淹没,它淹没了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力更加匾乏,更淹没了学生的艺术直觉,困住了学生的艺术潜能,诗歌“写了什么和怎样去写”的人和文的对话都被这种机械性的主体和主导代替了,我们为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而苦痛哀伤,“救救学生”吧!
2在强调学生主动性因素的支配下,语文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转,语文课堂过程变成了学生主体式的空谈、泛化的拓展过程。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主动和谐发展变化性的实体,然而,空谈、泛化的语文课堂硬是用所谓的“学生主体式多元”课堂代替了本应该是语文课程知识与师生思维思想统一的语文课堂。
学生主体多元思维只应该是课程知识基础上师生较为深刻的创新思维。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任意拓展”的虚无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较多地是在所谓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关系的形式下进行的,它展现出的形式主义的热闹是完全背离语文教学规律的。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知识、课堂过程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统一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语文话题本身的内涵意义和哲学本质意义。
(2)讨论语文话题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背景。
(3)讨论语文话题与月门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关系。
(4)讨论语文话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5)讨论语文话题与人们公认的理论系统的关系。
(6)讨论语文话题典型的正面代表观点和反面代表观点。
(7)讨论语文话题的实证性做法和预测性展望。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主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世界与人类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问进行创造性沟通和趣味性转换。当前的课程和教材是“是一片五彩缤纷的人文天地;是由名家名篇构筑而成的文学殿堂……”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人、主体与自我、人一物一人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依然是在语文的语境义和言语场制约下行进的过程,我们反对那种虚假的繁荣热闹之后学生空手而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那种只注重表面形式的师生关系向“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的转变势在必行。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大都是承载和传输着“内容、思想和情感”的文化经典和优秀时文,因而使得其对师生思维和思想的提升有着特定的作用。然而,由于新课程以来构建出来的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形式主义的师生关系已经取得了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加之考试制度等社会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师生的思维和思想提升被忽视甚至放弃,使得“和谐与发展”这一符合师生关系本质的关系被掩盖和忽略,条框式和虚无式的教学反而可以大行其道。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忽视师生真实体验的做法必会因为逐渐缺乏课堂现实基础而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甚而会被彻底颠覆。
二、探问与总结
“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是高中语文课堂师生行为关系的本质归位,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和精神的同构是高中语文课堂师生关系概念向其本质回归的方法探寻。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是在对立、转化、统一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优化人自身的素质结构及与相关事物之间关系的要素与结构,提高适应环境、认识事物、变革事物、驾驭事物、创造事物与创造和谐关系的智能,从而提高人生的价值与精神境界。
语文课堂师生关系的和谐直接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而二者之间这种和谐是通过“物”即“语文课程知识”连接起来的,这种和谐是人(课堂中的师生)和物(语文课程知识)完成了统一和整合的和谐。语文课堂中人的发展指“教师和学生”认识“语文课程知识”、变革“语文课程知识”、驾驭“语文课程知识”,在师生和语文课程之间形成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物的形态即语文课程知识的形态不脱离于人进行实践时的主动行为。
“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表现在课堂上,除了应该注重知识的落实、学科价值的提升、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要注重师生的思考,注重师生的精神需要,使语文教学内容教育功能最大化,以“师生的发展”为归旨。因此,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它应该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而存在的,是师生语文课堂行为关系的本质样态。
1.课程内容与语文课堂师生思维的同构。师生关系“主体主导论”的形式主义的逐利性做法使语文课程内容和师生的思维结构分离,这种做法用外在的压迫力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表面化,程式化,甚至空壳化的状态,学生有时候把自己表现为教师的复制品,有时候在专注一种假体思考,课堂教学交叉互动无从谈起。
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的同构用思维的和谐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课堂实践同构的基础方法。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是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篇幅适中,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情节曲折,故事感人,发人深省;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交织并和情节人物关系密切,这样的文章实现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的同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培养师生思维的发散性。
(1)同构过程:在不改变故事基本情节的基础上,从另外的角度讲述故事,并互相评论各自讲述的故事。
(2)同构结果:有的学生按时间顺序作了改编;有的学生从老贝尔曼的角度叙述;而有的学生更有新意,从常春藤叶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把故事改编成较有新意的寓言故事;有的认为按时间改编的故事平淡无奇,不能吸引人、打动人;有的认为寓言故事不太严肃,人物形象不太鲜明;有的认为还是原文曲折动人、扣人心弦、出人意料,尤其是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有的从人物形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等角度,认为原文的结构安排上更具特色……
【教学反思】:
学生思维覆盖全篇课文,思考得广泛丰富,涉及到小说的各个要素和文本的几乎全部内容。学生的思维面拓宽了,即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得到了培养。
方法二:培养师生思维的深刻性。
(1)同构过程: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拟为“最后的常春藤叶”,而不叫“琼珊重生”或“友情万岁”等呢?
(2)同构结果:有的从琼珊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的生命也将结束,但她在“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有的从苏艾的角度思考,认为叶子是友谊的象征。有的同学的思维越来越深刻,从老贝尔曼的角度认为那片叶子是老贝尔曼画上去的,所以叶子象征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有的同学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认为叶子是全文的线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更好。因为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对情节发展、主题深化、人物塑造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并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层层剥笋式地理解课文内容,既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的性格,还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方法三:培养师生思维的周密性。
(1)同构过程:周密地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
(2)同构结果:学生真正懂得了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是单纯看作者描写笔墨的多少,而是看其在全文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这样学生就纵横裨阖、周密细致地体悟了本文的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思维的周密性,一般可以从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两个方面去加以培养。
一是引导学生整理横的知识结构。所谓横的知识结构,就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但又能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知识加以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横的知识结构。
二是引导学生整理纵的知识结构,就是把知识的前后联系起来,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这样横纵结合,帮助学生织成周密的逻辑思维之网。
【小结】:
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的同构使教学中物与人的要素处在了各自特定的时间、空间。它们都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共同维护着课堂的和谐发展。这种做法需要教师逐层深人地设计问题,由表及里地进行诱导的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也绝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浮光掠影,而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前后联系、相互贯通地进行思维,这样师生的思维与课程内容实现了同构,也必然地促使课程内容进一步与师生思想同构的深化。这里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就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2.课程内容与师生思想的同构。当前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在分化和冲突的态势中再度觉醒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辨证联系地跨人整合的历程的。知识的学习更多地转向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师生内在的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应该在思维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深化和确立,从而使师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都感受到彼此心理、精神的变化、发展和成长,这才是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教育功能的最应然体现。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思维脉络是:第一次出门远行,寻找旅馆—寻车—敬烟—搭车—抛锚—修车—遭劫—挨打—司机抢我的包—找到旅馆。这种思维脉络的理解只是文本内容与师生思维的一种表面的同构,我们还必须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师生根据文本的思维脉络,理出主人公所有的心路历程:兴奋、兴高采烈—执着—渴求、焦急—期盼—心安理得、舒服—痛苦、失望—生气、愤怒—悲伤—沮丧、恐惧—自我安慰。
课程内容与师生思想的同构得出这样的结论:青春之旅往往始于热情与幻想,而现实世界往往是令人失望的。由此师生理解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一行为的象征意义,以及“旅店”、“外面的世界”等事物的象征意味,师生较深刻地把握小说关注的“少年的幼稚”与“成人的经验”这一命题。
【小结】: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生心理健康逐渐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中学生学生的职业心理发展现状堪忧。刘慧(2004)的研究表明,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择业的主动性不高和对职业世界缺乏了解。程曦(2010)调查得出:高中生的主要问题是对职业决策缺乏参与性,对职业世界缺乏了解,倾向于根据功利性因素来选择职业。李丽梅(2011)通过质性研究得出:高中生职业成熟度普遍不高,其发展不稳定、不平衡和差异大;对职业的认识普遍偏低,对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缺乏足够了解。可喜的是,职业成熟度可通过职业职业生涯教育来提高。谢员(2007)的研究表明,课程干预对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培养成熟的择业态度有较好效果,且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在张英萍(2006)的研究中,可知焦点解决取向生涯团体辅导对提升职高生生涯成熟和生涯自我效能是有效的。
但是在应试教育下,对于学校教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职业生涯教育能否促进学生学习。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职业成熟度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被试选自于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的部分学生,以分层抽样,每个年级分别抽取6个班级,文理科各3个班级,每个班级选取30名左右被试。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问卷337份,有效回收率80.2%,其中男生143人,女生189人,5人未填写;高一学生168人,高二学生169人;文科生176人,理科生161人。
(二)研究工具。
1.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采用西南师范大学刘慧所编制的《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共30题目,采用五级评分。问卷总信度为0.87,重测信度在0.70以上;各因子间相关在.049-0.575之间,各因子与总问卷的相关在0.45-0.48之间,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用本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呈现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806,信度良好。
2.中学生学习动机问卷。采用湖南科技大学等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动机问卷》,共24题,采用五级评分。各因子的同质信度都在0.65以上,重测信度在0.71以上;多种效标都与问卷的五因子表现出了低、中等程度的相关,大多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效度良好。用本研究数据分析,呈现在本研究中的信度系数为0.793,信度良好。
(三)试测过程。
问卷由研究者发放给学生,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学习动机诸因子水平比较。
根据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学习动机各因子的平均分为3.3084,各因子得分居于中等范围,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学习掌握取向>学习表现取向>学习自我效能>考试焦虑>学习兴趣。将每两个因子进行配对组平均值差异检验,除了考试焦虑和学习兴趣之间差异性不显著,其他各因子间差异性均显著。
(二)高中生职业成熟度对学习动机的逐步回归分析。
对高中生职业成熟度各因子、分问卷及总问卷与学习动机各因子及总问卷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诸多因子相关性显著。在此基础上,以职业成熟度为自变量,分别以学习动机总分、学习表现取向、学习兴趣等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3。
表1 职业成熟度对学习动机的逐步回归分析
■P<0.05,■P<0.01。
根据表1显示,高中生职业成熟度对高中生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回归方程显著(F=12.408,p
表2 职业成熟度七因子对学习表现取向的逐步回归分析
■P<0.05,■P<0.01。
根据表2显示,职业成熟度中的职业主动性、职业独立性、职业功利性先后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显著(F=14.055,p
表3 职业成熟度七因子对学习兴趣的逐步回归分析
注释:*P<0.05**P<0.01
根据表3显示,职业成熟度中的职业世界知识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显著(F=36.704,p
四、讨论
(一)高中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该校高中生学习动机水平一般,并且学习动机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其突出问题是学习表现取向过高,但学习兴趣过低,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学习和心理健康发展。
(二)成熟度对学习动机的线性关系。
从整体上看,职业成熟度对高中生学习动机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即如果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高中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另外,对于学习表现取向过高,可降低职业主动性和职业功利性,增强职业独立性。首先,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热爱某职业,而是因为工资高或就业易,功利性高,因此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探索职业;其次,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因此要增强学生的独立性。
(三)学习兴趣因子过低,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的职业世界知识,能促进学生对职业的意义、职业的发展前景、从业要求、实现途径、工作职责、社会地位等信息的认识。这首先让学生目标明晰、长远;其次让学生从价值上理解到他学习的价值、意义,形成学习的信念。
(四)教育建议。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加深自我了解,增强职业独立性;进行职业生涯知识宣传。
五、结论
(1)高中生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表现取向过高,学习兴趣过低;(2)高中生的职业成熟度越高,学习动机就越高;(3)职业主动性和功利性越低,独立性越高,学习表现取向越低;(4)职业世界知识越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
参考文献:
[1]晨曦.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李丽梅.高中生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刘慧.中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高中生的英语阅读障碍主要体现在语言和非语言障碍两个方面:
语言障碍:主要包括词汇、句法、文体和题材等语言文字方面所存在的阅读障碍,对于这些障碍,学生自身容易觉察。首先,词汇障碍是影响高中生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最主要障碍,超过半数的学生都表示有此困扰。英语词汇量的多少、词汇意义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对词汇的熟悉程度都能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其次,语法和长句近年来也成为影响高中生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过于纠结在词汇意义上,加上语法知识不系统、不准确,难以驾驭灵活多变的语法结构,不能掌握阅读材料中长句的主旨,这与近些年英语教学偏重听说读写训练,弱化语法教学有很大关系。最后,高中生的阅读障碍主要集中在某些题材的材料上,如科普文章、议论文等。这类文章的内容多是学生不为常见甚至从未涉及的现象,而且一般都含有一定的陌生词汇,再加上中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等,都会构成学生的阅读障碍。
非语言障碍:主要包括阅读动机、阅读技巧、阅读习惯、阅读模式、文化背景知识等非语言文字本身所造成的阅读困难。首先,绝大多数的高中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动机都是处于外在动机,为了升学、提高成绩等,内在动机严重缺失,阅读兴趣不稳定、不持久,阅读训练的主观能动性差。其次,高中生学习压力大,有较高的焦虑情绪,自信心不足,在考试中常常由于时间不足而惊慌失措,无法发挥真实水平。再次,很多高中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宗教、价值观等缺乏了解,用中式思维难以理解阅读材料的含义,导致错误性推理和结论,造成阅读障碍。最后,大量高中生有不良的阅读习惯。有些学生将阅读变成了文字识别、语法分析和字面释义等活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遇到生词必查字典,准确性不高,效率低下。这还容易导致考试时遇到生词时大失方寸,手脚大乱。还有很多学生习惯借助笔、尺子、嘴唇动作等一字一句的低声诵读,这些都是一些不良习惯,严重影响阅读速度。再者,学生的英语语感也会直接影响英语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二、突破高中英语阅读障碍的策略分析
(一)突破语言阅读障碍
首先,变消极词汇积累为积极词汇积累,改善词汇教学。具体措施包括:通过阅读练习逐渐掌握词汇,扩充词汇量。在阅读时,遇到不会的词汇要做好笔记,事后查找字典,认识单词的意思,并将这些新词灵活运用到合适的情景,增加使用频率,协助记忆。学习一些词汇组织方法,如词根、前缀、后缀等,分类记忆。及时对单词进行整理和归纳,将新学词汇与常用词汇通过读音、构词、语法规律、同反义词等方式加以比较和联想,不断扩充自身的词汇网络。
其次,对于长句、复杂句所带来的语言阅读障碍,可以通过增强语法学习,学会分析长句的常用方法,如跳跃法、抽取主干法、重排理解复合句法等来消除。
最后,对于科普文、议论文等文章体裁障碍的突破,要了解这类文章的特点,各个击破。科普短文重在说明,一般是讲述某个发明或某项技术的起因、过程和价值;议论文则是通过例子说明某种道理。对于这方面的训练,一方面要多留意和了解这两类文章中的常见词汇,以便加快阅读速度;另一方面要学习把握议论文的主题句。具体的做法就是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阅读英文报纸如ChinaDaily等,了解时事新闻和最新科技动向,既能积累相关词汇,又能熟悉科普、议论等阅读理解中的常见文章体裁,增强考试中的信心。
(二)突破非语言阅读障碍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增强阅读训练的内驱力,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具体做法可以通过阅读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好奇的开展阅读,也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诱导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引入竞争手段,如比阅读速度、比理解能力等等,激励学生自发的认真阅读。
物理解题目论文参考文献:
[1]宋颖.高中生物遗传题的解题方法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
[2]李佳旗.一道解几问题的解法分析与技巧拓展[J].学苑教育.2017(04)
[3]华瑞芬.速解选择题有妙法[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7(03)
[4]施茵茵.一道遗传学综合性试题的解读[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7(01)
[5]马驰腾.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方法浅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7(03)
[6]孟亚茹.高中数学中变量代换解题方法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3)
[7]李哲铭.对一道几何题解题方法的研究[J].上海中学数学.2016(12)
[8]刘羞月.高等数学观念下的初等数学解题方法[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02)
[9]王俊.高中数学变量代换解题方法探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7(02)
[10]吴可德.分析高中数学函数类问题的解题方法[J].理科考试研究.2017(03)
物理解题目论文参考文献:
[1]刘超.清末民初中小学伦理教科书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2]刘骁.巧用临界位置的切线破解参数取值范围[J].科技风.2016(22)
[3]王梓萌.高中生物学习中的解题思路探寻[J].科技风.2016(22)
[4]罗彩霞.柳暗花明又一村——导数法解不等式综合问题分析[J].学周刊.2017(05)
[5]武丽霄.刍议考场作文与个人写作[J].学周刊.2017(05)
[6]王恒周.说说李煜人品品李煜词[J].学周刊.2017(05)[7]王丽娟.刍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问题[J].学周刊.2017(05)
[8]秦传明,杨子林.函数中不等式恒成立、能成立问题的七种类型及解题策略[J].学周刊.2017(05)
[9]严小香.桃与柳的二难选择:《台阶》主题再思考[J].语文建设.2017(01)
[10]戴智敏.别样的母亲多重的性格——读《我的母亲》[J].语文建设.2017(01)
物理解题目论文参考文献:
[1]李煌,乔丽菲,张玉琴,许文,徐伟,褚克丹,林羽.基于化学成分和生物效应的栝楼桂枝汤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许文.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促进广西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7(01)
[3]许文,王淑君,程菲.硝酸氧化纳米炭的制备及淋巴靶向的初步考察[J].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2013(03)
[4]白景明,许文,何平.建言小微企业税收政策[J].中国经济报告.2017(02)
[5]黄小强,张雪,李小艳,赵万里,许文,吴水生.泽泻不同提取部位对大鼠的利尿作用[J].福建中医药.2016(05)
[6]白景明,徐玉德,许文,何平,龙海红,李婕,梁强.安徽、河南、河北三省“降成本”调研思考与相关建议[J].财政科学.2016(11)
[7]许文.“一带一路”背景下意识形态传播路径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内在品质,是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培养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对于养成其良好的精神风貌,对于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转型时期,“转型”至少包含两层内涵: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是社会形态的转型。在社会的这种巨大转型中,在传统与现实的交锋中,各种新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当代高中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以及价值取向,使得高中生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当代高中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肩负起中国发展与振兴的重任。他们的人文素养如何,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已在高中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对于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往往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视,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因缺乏实用性而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这种状况极大削弱了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致使许多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高中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呈滑坡趋势。
二、通过历史教学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要认识到,人文教育有其独具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人文教育才会真正有成效。那么,人文素养教育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人文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关于自然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是“人文素养”的教育,我们不能用科学教育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人文教育,不能把“人文素养”的教育当成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因为精神的创生只能由精神来完成,精神的升华只能通过精神来感化。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上,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契合,不能忽略课堂的人文思想的氛围。
第三,人文教育思维模式不同于科学教育思维模式。根据人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学生不能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的接纳者,而是要主动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古代的人文知识,与之产生心灵的契合和同化,把其中所隐含的人文特质化作为自己的精神品格,融人到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中。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高中历史经典文化教育。精彩的物质文明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极易引起人们的急躁情绪和心理失衡,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脑袋中,有点空荡荡,雾蒙蒙。于是乎,商业文化以它扎实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过海,乘虚而入,大有雷霆万钧、无坚不摧的架势,闹得不少人心荡神迷,追腥逐臭。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高中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是肯德鸡、麦当劳,最喜欢过的节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嘴上以夹杂几句洋文为时髦,在哲学方面有些人能够大谈特谈亚里士多德,却不知老子哲学……
(二)设置历史为必修课.增设人文类选修课程。笔者以为,无论文科理科,都应该把历史作为必修课,使高中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有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与陶冶。同时开设多门人文课程。将它们列人教学计划,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七门人文类课程且成绩合格才准予毕业。这样,就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压力。
(三)加强高中教师师德教育。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历史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历史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人的角色。因此,学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为核心的。历史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
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课堂观察时,有些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那么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在处理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原则。当然,要求教师做到绝对的公正,有些强人所难。教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而且,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以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乃至相貌而对学生产生好恶之情,应该是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公平正直是教师以身作则的前提。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区别于传统的生物教学,它既要满足传授学生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还要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知识水平和正确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些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标准。笔者结合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从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方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偏重生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往往不重视甚至忽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忽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推进,对综合素质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中生物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现代意识的重要性,这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1.2 现有生物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许多生物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法,很少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教学中还经常有教师“满堂灌”,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没有给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的时间,更无法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有些教师虽然领悟到新课程生物教学的内涵,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开展探索式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新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达到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理解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内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1.3 高中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匮乏
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没有充分体现出新课程的内涵,忽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所用的课件大多都是考试的知识点,没能按照新课程的标准要求来制作课件,更没有给学生提供生物科技比较前沿的相关资料。有些教师不按教学目标要求,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导致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与积极性得不到激发,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得不到。
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讨
2.1 采取兴趣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兴趣教学的理念被提出,并很快被学生接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而且比较容易接受该科的知识。在课间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教师,听课兴趣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其实这就是兴趣教学的一个方面,而这一教学方式也类似于情感教学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能很大程度上培养和和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追求向学生不断灌输知识,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打造兴趣教学理念时,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因素,科学合理的设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发展思维,增强课堂活跃程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提问“为什么班上有些人的大拇指弯曲度很大,有的就很小?”让同学们试着弯曲大拇指,发现许多学生的弯曲度都很小。在课堂上可以提出很多这样的问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带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2 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倡探究式学习,学生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增强获取知识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在实行探究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兴趣选择一些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讨论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进而探索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然后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解决的方法。
2.3 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现代化程度的标尺。新课程背景下如果仅仅靠传统的板书教学,高中生物教师不但任务重,而且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有些教学内容是板书无法书写的,没有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的放映出来,学生可以和荧幕形成一种直接的对流,不仅增加了教和学的信息量,还培养出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例如,在讲动植物细胞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完成的细胞剖面图展示给学生,这样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更加容易,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动植物细胞内部的结构。
2.4 以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法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也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评价在新课程中有质量监控和导向作用。通过建立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体系能为素质教育的的实施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体系促进发展的功能,让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的鱼提高的过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不是舍弃考试制度,而是要端正目的,要学生明白学习最终是成为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公民, 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通过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率。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工程的艰巨性,做好相应的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为目标,采取兴趣教学法、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法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水平,实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小平.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现状与建议[J].考试周刊.2011(52)
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对于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更新,以求对教学方式的转变起到指导作用。
一、传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缺陷
1.学生的被动地位
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直难以改观。许多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中对于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导致学生在整节课中吸收不到更多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听课、做笔记的阶段,课堂的一切都围绕教师而进行,导致了许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完全不符合当今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更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新型课堂教育。这样的传统教育使得学生无法培养自学的积极性,也根本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
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以讲授为主。教师围绕着课本知识,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乏味的讲述,从头至尾,无视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过分强调以传授基础知识为目的,并不能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出发点。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知识掌握不牢固。教师们不能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生动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点也更容易忘记,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了。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单一的传授知识,并不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记录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不能更好地改进,过分分散精力于课堂记笔记之上而不是课堂内容,最后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们在今后的生物学习中,就无法有更高的兴致和热情,也就无法培养出专业的人才。
3.教学实践无法满足学生课堂需求
生物课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实验课的设置,不仅能让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有一定的锻炼,更是学生对于课堂知识记忆和体会的一个过程。实验课有助于学生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目前看来,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实验课设置并不合理。许多实验课往往只是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在旁边进行简单的讲解。这种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对于实验步骤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对于生物实验课堂的管理,但是却使学生无法自己对于该实验思考,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飞培养,更容易造成学生们人云亦云和不思进取的毛病。
二、新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出现
1.教学方式中新观念的出现
随着“以人为本”的概念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之中,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中生物教学也渗透进许多的“人本”观念,以求在课堂中努力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对于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树立与新课程目标相符合的新观念。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心,用这种全新的观念去看待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以人为本”应用于高中生物课堂中,旨在尊重高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工作,开发学生们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积极、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坦然面对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并加以指导改正。这样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生物课的热爱,将生物学科当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对于生物课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2.教学中新科技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声像结合能给予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教育,学生们更容易产生劳累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而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跳动的文字,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生物课产生兴趣。同时,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展现给学生一个更为形象的生物世界。无论从微生物世界,还是宇宙,都能够生动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例如,人的染色体一节,知识点较多,组合形式较为复杂,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们对于遗传的特性更为一目了然,并能在一定情况下,明确指出遗传病的诱因和隐、显性基因对于后代的影响。传统生物科单一乏味的讲解,使学生对于抽象的事物无法建立起思维模型,多媒体正是解决了此类问题,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中更牢固、更快捷地记忆知识点。
3.增加学生生物实验课课时和先进实验设备的使用几率
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实践平台。高中生物教学应注意学生对生物实验的理解。例如,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的实验,需要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或探索淀粉酶是否具有专一性。本实验的流程如下:用淀粉酶催化淀粉和蔗糖,进行水解反应,再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有些学生可能不能理解实验如何解释淀粉酶的专一性问题,这样就没有理解整个实验的中心思想。所以,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准备两支试管,都加入淀粉和蔗糖,或在试剂的量上随意进行添加,导致实验失败,而理解了实验设计思路的学生,自然会从步骤中找出原因。目前高考中的生物实验题,大部分都是通过变化来考察学生对于实验中各个步骤的理解程度。因此,在实验课堂,要求学生正确地运用各种实验器材,形成标准的操作过程,对于学生激发生物课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只有在教育中进行更好地改革,才能保证我国未来人才的需要。从生物课堂教学方式上来讲,转换教师角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是中心,增加实验课程和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是方法。只有进行多方面同时改革,才能满足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教师更应该从自身素质方面不断提高,努力学习,拓展知识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知识,为未来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更好的实施手段和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丽琴.寓新课程理念于高中生物教学之中[j].考试周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