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6: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外文毕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198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27.9亿美元;之后经过6年的发展,于1994年再迈一个千亿美元的台阶;1997年,外贸总值突破3000亿美元,并首次跻身世界10大贸易国行列。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贸易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高达1.7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并进一步缩小与第二大贸易国的差距;加入世贸组织5年间合计进出口总值已超过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之前23年的总和;2006年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乃至对世界经济的推动,都表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向型经济部门不断壮大,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获得的资金,引进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本品、原材料、技术等,加速工业化进程,改变传统产业格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总体竞争力。
二是推动国内技术进步,体现“后发优势”。对外贸易是我国获得技术的重要渠道,知识产权的跨国交易本身就构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实现了产品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国内技术进步,这种“后发优势”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出口国内生产相对过剩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可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提高经济效益。当前我国手机、电冰箱、电视机、摩托车、服装鞋帽类的出口依存度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而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紧缺原料,也能够通过对外贸易得以实现,2005年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矿砂、氧化铝进口第一大国和原油进口第三大国。由于进出口的良性运作,不仅弥补了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构失衡,提高了总产出水平,而且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增强了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是促进资本积累,提升规模效益。
多年来,我国货物贸易的顺差一直是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重要来源。2001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刚刚超过2000亿美元,2006年底突破1万亿美元,同期货物贸易顺差累计达到3675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43%。贸易顺差为企业的资本积累提供了资金来源,提高了生产厂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刺激了投资需求,提升了企业的规模效益。
五是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带动了国内就业。外向型经济的日趋活跃,带动了国内就业水平的提高。据有关专家分析,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0%左右,有效带动了国内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184万人,是近年来新增就业人数最多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更具开放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更大,多年来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长。据有关专家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对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贸易顺差是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和特有贸易结构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的正常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近几年世界经济全面增长,为我国积极利用外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我国特有的贸易结构。这是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顺差的主要因素。
一是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迅猛。一方面,我国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加速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对于外资投入加工贸易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长期以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加工贸易是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产生贸易顺差。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总额为1775亿美元,其中,进出口为逆差的贸易方式有:外商投资企业设备进口逆差278亿美元,保税区、保税仓库进出口逆差600亿美元,还有其他贸易方式有部分逆差;进出口为顺差的贸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贸易进出口顺差831亿美元,而加工贸易进出口顺差则高达1889亿美元,超过了贸易顺差总额。由此可见,当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630亿美元,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其中近7成投入到了制造业中。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全球500强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我国已成为一些重要工业品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巩固。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面向国内市场生产,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钢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尿素等产品进出口态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除上述两个长期因素外,我国贸易顺差问题也与下面三个短期因素有较大关系:
一是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近两年,国家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相继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企业往往根据政策调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击出口。如2006年钢材、服装等产品集中突击出口现象较为明显。
二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比汇改前累计升值幅度已达6%。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规模大、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将会带来好处,而对以出口为主、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则会带来冲击,如电子、纺织、机械等行业。为了减小或避免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冲击,许多企业纷纷加快出口步伐,而对进口采购则持观望态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由于近年来国内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许多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部分成本。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上升4.2%,而进口价格总体仅上升3%。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家打击出口骗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企业守法自律意识的不断加强,企业出口骗税违法行为逐步减少;导致出口价格总体水平提升的直接因素是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总体上升。因此,从海关统计角度分析,所谓“大量出口高报价格以骗取出口退税、导致巨额虚假贸易顺差”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除此以外,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实行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出口封锁,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急需的技术及其设备进口不足,这也是造成大额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必须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贸易顺差大幅增长带来的新问题
我国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和特有的贸易结构,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现象将长期存在。国际上判断贸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贸易顺(逆)差额与当年进出口总额相比,在10%以内的为基本正常,这个10%也可称为贸易失衡“警戒线”。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0.1%,刚刚触及“警戒线”。从当前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德国的情况来看,德国从1952年到2005年的54年间,对外贸易均为顺差,2002年贸易顺差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过1900亿美元。其中贸易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达12.7%,超过我国目前的贸易不平衡程度。因此,我国目前存在的大额贸易顺差基本是正常的。
1.降低进口成本,改善贸易条件人民币升值,提高了我国货币的购买能力,降低了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石油、天然气等战略物资的购买成本,加工贸易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产品的竞争力也大幅度提升。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将进一步加快我国企业引进高新技术的步伐,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也有助于我国企业的产品由低端产业链向中高端产业链发展,使对外贸易的条件得到相应改善。2.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由于出口贸易发展迅猛,中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13年全年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92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调查有71起,比2012年增长了17.9%。我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厂,一直实行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来实现出口导向战略,凭着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低端市场,面对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必然会加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通过人民币升值,适当提升出口产品的价格,有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我国产品的倾销诉讼,减少贸易磨擦,缓解贸易形势,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可以减少贸易顺差,缓解国际间收支不平衡现象。3.有利于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价值链被更详细地分割为一个个的价值元,全球分工明确,发展中国家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从事低端价值链的生产,而发达国家则处于价值链的上端,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人民币升值会使得我国的资金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同时,国外原材料相对变得便宜,在国外就地设厂会增加利润,国内企业就会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中国的资本输出和投资实力,增强外贸企业的海外并购能力,这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消极影响
1.对于国内企业来讲,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会大大减少,而这些企业势必将投资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了劳动力密集和附加值低的行业的发展,而且还可能迫使国内制造企业在海外建厂,将生产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这就造成了国内企业的就业者面临失业危机。对于外资企业来讲,外企在我国建厂多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这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减少也使就业岗位的数量下降,使国内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增加我国的就业压力。2.抑制外商对华投资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增加在华投资的企业的投资成本,降低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减少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更严重的是会导致部分外资撤离中国,把资金转向更具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直接导致我国引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减少,不利于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3.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出口企业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上涨,同时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相应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被大大削弱,大大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这会导致我国的贸易顺差逐步缩小甚至导致贸易逆差的出现,造成收入损失。并且人民币升值使得其他低劳动成本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能力增强,造成已有的市场份额减少。4.使我国外汇净资产收益受损截至2014年6月,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达39932.13亿美元,然而如此庞大的外汇规模大部分是由美元构成,人民币升值,美元相对贬值,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外汇不良资产增加,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长远发展。
二、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完善外汇管理体制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经贸活动日益增多,因此政府应该改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得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能够参与外汇的结算,规避外汇风险,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我国央行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合理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多管齐下加强对我国产业的政策扶植,积极鼓励优秀企业直接对外投资,并设立相应的咨询机构,对于我国的企业提供优质的信息,优化投资能力,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 文艺学美学法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黄晋凯主编 荒诞派戏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霍夫曼 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 王宁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
拉曼 塞尔顿编 文学批评理论 刘象愚,陈永国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霍纳 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李维屏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柳鸣九编选 新小说派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吕同六主编 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罗伯特 斯皮勒 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 王长荣译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
罗德 霍顿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 房炜等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梅 佛里德曼 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一国应该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也就是相对机会成本较小的产品,然后和他国贸易,这样贸易双方都会获益。按照李嘉图的理论,我国应该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古典的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该生产相对要素密集的产品,按照这一理论我国也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力要素密集的产业。而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都是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产品,一般加工工业的过度发展在我国表现非常明显,这是市场作用的结果。
普雷维什—辛格的贸易条件恶化论又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需求弹性较小,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弹性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初级产品的需求缩减,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加快,也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会不断恶化。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会使我国经济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最终导致“贫困恶性循环”,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如果任由市场调节,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会过度发展,导致落入“陷阱”之中。
那么,贸易摩擦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总的来看,我国受贸易摩擦影响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出口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贸易摩擦使得这些产品的出口减少,国内相关的产业规模就会缩减,因此而退出的资源和资金就会流入更高层次的产业,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而一些特殊的贸易摩擦,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技术性措施,直接要求的就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更加明显。从这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贸易摩擦对于我国这种特殊国情的国家来说,可以起到一种积极的指引作用,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失灵了,但贸易摩擦正好起到了纠正失灵的作用。所以说,贸易摩擦的产业结构提升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积极效应。
贸易摩擦有利于培养我国的竞争优势产业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贸易摩擦对于我国竞争优势产业培养的作用。首先,贸易摩擦有利于优胜劣汰。淘汰一些身单力薄、竞争力微弱的小企业,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企业的退出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帕雷托改进。其次,贸易摩擦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小企业破产的同时,也为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腾出了市场和空间,在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的作用下,大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虽然可能导致的垄断并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经济增长,但一定程度的垄断和大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却可以与国外企业竞争与抗衡,争夺更多的国外市场,有利于本国经济的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再次,贸易摩擦会加剧国内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理论告诉我们,竞争的引入会降低企业生产的X非效率,也就是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这会更加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加快大企业的诞生。
关于竞争优势产业的培养,我们也要认识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谓比较优势是李嘉图提出的概念,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比较优势理论揭示的思想,它是从资源禀赋及相对生产率角度出发的优势。而竞争优势根源于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它指出竞争优势有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及宏观层面三个方面的优势划分,宏观层面的技术水平、需求状况、政府作用、相关及支持产业等四大要素构成了“钻石理论”的四个角,也就是国家竞争力优势的决定要素。从该理论出发可以看出,竞争优势更多关注的是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说,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以技术优势取得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那么,贸易摩擦又是如何诱使比较优势产业顺利转变成竞争优势产业呢?上面的分析已经指出,贸易摩擦可以淘汰小企业而发展大企业,规模巨大的企业有更雄厚的资金实力,它们可以应国际市场以及竞争的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并取得国际范围内的绝对竞争力,也就形成了我国的竞争优势产业。
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其中,股本投资40.7亿美元,占58.8%,比上年同期增长53.6%;利润再投资28.5亿美元(利润再投资为预估数,以2004年年报数据为基础数据估算),占41.2%,与上年持平。2005年,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1067家,中方协议投资额69.54亿美元,同比增长87.3%。我们将这个数据与我国利用外资的状况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缓慢,有待于进一步“走出去”。
那么,贸易摩擦又是怎样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呢?实际上这是一个逼出来的效应,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逼迫效应”。也就是说,贸易摩擦阻止了有关企业的商品出口,使其市场缩小,商品价值无法实现,这时企业为了走出困境,只有想方设法解除摩擦,或者绕过国外商品出口的限制,也就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于是在贸易摩擦的压力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获利空间扩大,也有助于解决我国的贸易摩擦问题。在我国,这样的事例有不少,如海尔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而选择的国际化发展道路,TCL为了抵制国外彩电反倾销而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等等。贸易摩擦成为加速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动因。
有利于实现我国贸易地理方向的多元化
总体来看,我国虽然有着巨大的对外贸易量和贸易顺差,但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单一,贸易顺差也主要集中于几个贸易伙伴国。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2005年,我国大陆对香港地区和美国的贸易顺差额都大于总的顺差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贸易出口的地理方向还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出口风险较大,一旦与其中的一个贸易伙伴发生贸易摩擦,就会使我们损失惨重。
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实现多元化。首先,贸易摩擦使我们看到了对个别贸易伙伴的过分依赖存在很大的风险,这就促使企业和国家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致力于开拓其他国家的市场;其次,贸易摩擦阻碍了某产品的出口,这时出口商也会想方设法寻找其他国家的市场,以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一旦市场开拓成功,我国的贸易地理方向就会不断实现多元化,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提升我国对外贸易质量,纠正贸易失衡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及本世纪初的这几年,发展势不可挡,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二贸易大国。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只是一个贸易大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们的出口贸易基本还停留在数量扩张型阶段,只是在近几年,提高质量的呼声才越来越响,也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额占了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我们知道,加工贸易一般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它的商品附加值和利润都非常的微薄,也就是贸易获利较少,同时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以来存在失衡的局面,贸易顺差巨大,而这些顺差中,加工贸易的顺差几乎都超过了总的顺差额。也就是说,我国的加工贸易顺差是总贸易顺差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改变种状况,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呢?贸易摩擦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近年的贸易摩擦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出口量大的劳动密集行业,如纺织品、机电产品等。这些领域的贸易摩擦直接减少了该产品的贸易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贸易失衡,同时抑制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过度发展,可以留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其他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培养竞争优势,从而逐步达到和实现提高我国对外贸易质量的目的。
应对贸易摩擦应有的态度和思路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贸易摩擦并不是“洪水猛兽”,一定的情况下,它还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激励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看待和处理贸易摩擦问题的清晰思路。
1. introduction
1.1 the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idioms
1.2 the sources of english idioms
1.3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thesis
2. the categories if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2.1 the translation of corresponding idioms
2.1.1 word-equivalence
2.1.2 word-amplification
2.2 the translation of partial corresponding idioms
3. seven practical translating ways of english idioms
3.1
3.2
4. conclusion
4.1 restatement of the main idea
4.2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4.3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of e-c translation
5. bibliography
[1] fu shaohua付少华.2003.习语的文化特征[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3:25-30.
[2] he huigang何慧刚.2004.英汉习语翻译与文化交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宋体,三号,加粗,居中
宋体,四号,
居中,四号,宋体,加粗
居中,四号,times new roman, 加粗
小四,times new roman
运用远期外汇交易来防范汇率的风险已被国内外众多企业证明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也有较明显的缺点。采用这种交易方式,要求外贸企业在签订外汇买卖合同时,必须确定企业未来收付的外汇金额,收付期限和交割日等。因为合同一旦签定,就需按时按量进行交割,这也是远期外汇交易的一个基本特点,即侧重契约的商业行为。但对外贸企业来说,外汇收付期限和交割日一般很难确定,为了避免远期外汇交易的这一弊端,外贸企业可利用由远期外汇交易所派生出来的择期外汇交易来回避汇率风险。
择期外汇交易,就是在外汇买卖合同中不规定固定的交割日期,而只规定一个交割的时间范围,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某日办理交割。这种交易方式与远期外汇交易方式相比大大方便了外贸企业,增加了企业的活动余地,但在采用这一方式进行交易时,企业应注意国内外各银行对择期的时间范围的不同规定。如果中国银行开办的择期外汇交易时间范围是3个月,则在成交后的第三天起到3个月的到期日止的任何一天,客户都有权要求银行进行交割,但必须提前5个工作日通知银行。
外汇期货交易是指协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汇率买卖一定数量外币的交易。它与远期外汇交易相比,具有三个优点:(1)投资者范围扩大。在外汇期货市场上,只要按规定缴纳了保证金,任何投资者(不论大企业、小企业或个人)均可通过经纪人进行外汇期货交易。但是在远期外汇交易中,投资者的范围则比较小,一般是与银行有良好业务关系的大企业和信誉良好的证券交易商才有资格。(2)市场流动性大,市场效率比较高。在外汇期货市场上有大量的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存在,所以外汇期货市场上的流动性比较大。(3)外汇期货契约是标准化的合约,交易的货币也仅限于少数币种,所以外汇期货合约比较容易转手和结算。
外汇期货交易是于1972年5月16日在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上首先出现的。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当前外贸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主要手段。
外汇期货交易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套期保值,二是投机。从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外贸企业做期货交易大多是为了套期保值,从而避免或减少企业的货币损失。
由于外汇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在汇率变动不利于进口企业的情况下,可以使进口企业少损失一些外汇,但当汇率变动有利于进口企业时,它又要使进口企业的外汇盈余少一些,这就是外汇期货套期保值的特点。1982年,费城股票交易所最先开始了外汇期权交易。1984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国际货币市场也开始了外汇期权的业务。外汇期权交易与期货交易一样,具有严格的合同要求,它所买卖的货币,一般都是可自由兑换的硬通货,汇率采用浮动制。期权的到期日与外汇期货市场的交货期完全相同。其特殊性仅仅表现在外汇期权的最后交易日是到期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之前的星期五。
外汇期权交易除具备上面所提到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外汇期权交易可固定保值成本,使其仅限于期权费;(2)外汇期权交易可对未来发生与否的不确定的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因为期权交易获得的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外汇期权的执行与否,必须视约定价格的计价货币是升值还是贬值而定。
二、企业外汇风险的管理现状
(一)风险管理意识缺乏
在某些企业的管理观念里,并没有把外汇风险管理纳入管理的范畴,因此疏于汇率风险管理。人民币汇改以前,国内企业已习惯于人民币汇率长期盯住美元,汇率风险意识淡薄。2005年汇改之后,虽然汇率浮动增加,但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狭窄,且单边升值预期偏强,导致部分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意识淡薄,态度消极,缺乏足够的规避风险的动力,使得部分企业在2014年以来人民币大幅贬值时有些措手不及。有些企业虽然做了简单的风险管理,但一般都没有做人民币汇率风险对冲。以珠三角为例,在目前近5万家港企中,大部分做出口贸易,但这些企业60%以上都没有做人民币汇率对冲,即使2014年以来人民币突然快速贬值而且汇率波动幅度扩大了一倍,很多企业仍然没有采取相关风险防范措施。虽然有少数企业做了风险对冲,但也没有采取措施来应对汇率波幅的扩大。现在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企业,这些企业为节省开支,更不打算购买相关降低外汇风险的产品,这也是因为企业不了解风险对冲产品、害怕操作不当导致亏损。
(二)风险管理动机存在偏差
部分企业在防范外汇风险上存在投机意识,把合理的防范风险成本看成实际损失,希望在通过风险管理减少损失的同时又不失去汇率波动带来的额外收益。以外贸企业最常使用的远期结售汇工具为例,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当人民币处于单边升值时代时,企业与银行做远期结汇交易往往能锁定汇率风险;但当人民币开始贬值时,同样的一笔远期结汇交易却可能使企业失去外汇升值带来的额外收益。与银行叙做一笔交易能否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成为决定大多数企业是否选择办理汇率避险业务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带来额外收益,企业就认为操作是成功的,反之则认为是失败的。鉴于此,2014年以来,有些出口企业放弃使用远期结售汇,以期获得贬值带来的收益,但是在今后人民币进入双向波动阶段的趋势下,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这完全忽视了远期结售汇等外汇衍生品套期保值、锁定汇率风险的基础作用,反映出部分企业“保值避险”意识不强、“套利思想”严重的现实问题,而且这种投机意识与外汇风险管理“求稳不求险”的原则是完全相违背的。
(三)风险管理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方式都过于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然通过选择结算货币、价格调整、提前或推迟付款、BSI、LSI等传统方式来应对汇率风险。由于一直以来人民币都处于单边升值的状态,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方式就十分简单,例如出口企业将结汇时间提前或者进口企业将购汇时间推迟,但这种单一策略以后可能就不再适用了,这些方式本身的局限性必然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趋势下显得更加突出,其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第二,使用外汇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非常有限。相对于传统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法,企业对外汇衍生产品比较陌生,加上其本身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所以大部分企业对运用它来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持怀疑态度,运用外汇衍生产品的积极性一直不高。外汇衍生品中使用较多的也仅仅是远期结售汇交易,尽管近年来远期结售汇业务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即期结售汇业务总量相比占比仍然偏低,远期结售汇量占即期结售汇量的比重不到10%。2013年以前,人民币走势相对明朗,比较容易应对,只需采用简单的远期结售汇交易即可锁定外汇风险。但2014年以来波幅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双向波动进一步增强,向上升值和向下贬值的空间都很大,简单地单边套利将使企业面临很大风险,这无疑加大了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难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银行提供的外汇衍生产品比较有限,设计又比较复杂;二是部分企业缺乏熟悉外汇衍生品的专业人才,欠缺利用衍生工具规避外汇风险技能;三是使用外汇衍生产品进行外汇风险管理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传统避险方式成本则相对低很多。
三、企业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措施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未来人民币将与国际主要货币一样,具有充分弹性的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在这种趋势下,外贸企业部分现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已不再适用,管理外汇风险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对此,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汇率变化的研究
2005年至2013年的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使很多企业形成了汇率管理的惯性思维,而疏于对汇率变动本身的研究。2014年以来的双向波动趋势形成以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幅度更大,波动方向的不确定性增加,涨跌预测难度加大,如果企业仍不对汇率变动进行研究就会在面临汇率风险时陷入被动,遑论使用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了。因此,企业应通过内外两种途径来加强对汇率变化的研究。从企业内部角度看,应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增强自身的汇率分析与预测水平;从企业外部角度看,可以采用外部报告采购的方式或者选择利用新媒体,比如相关微信号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来第一时间接收到汇率方面的走势研判以便能够及时应对。
(二)增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并树立正确的避险动机
2014年,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趋势的建立,人民币只升不贬的年代已经过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汇率避险意识的淡漠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任何时候都漠视外汇风险,不对风险敞口采取措施,例如很多中小外贸企业因为外汇风险管理的成本较高而放弃风险规避;二是存在风险预期却因为2005年以来单边升值预期的惯性思维导致对风险的忽略,如航空公司这一类的企业,人民币贬值本该是他们可以预期的风险,只是因为持有单边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忽视了这种风险导致风险管理经营的失误;三是因怀有侥幸心理而对风险采取消极应对或者只进行部分规避,以期能获得额外收益。无论是以上哪种类型,为应对日趋复杂多变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企业都应从保值角度出发,以真实贸易为背景,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而不应以自身预期或投机心理出发,把经营利润暴露在外汇市场的不确定性当中。企业应当把增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与树立正确的避险动机结合起来,通过正确使用避险工具降低外汇风险,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利润上,既不要一味想通过汇率波动获得较多的额外收益,也不要因为汇率波动导致太多亏损。
(三)理性选择外汇风险管理策略
外汇风险的管理策略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完全避险策略。即对所有处于风险敞口的外汇都进行管理以期消除风险,使外汇收益或支出成本固定下来,从而规避风险。这一策略虽保守但同时也比较稳妥,尤其是在汇率波幅较大且走势不明朗时对于那些涉外经验不足、实力又较单薄的公司是较好的选择;二是积极的避险策略。即根据对市场的综合分析及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只对部分处于风险敞口的外汇采取措施,而对另外一部分风险敞口选择暴露,以期在汇率发生有利变化时能从中获利,当然这部分暴露的风险也可能给公司带来损失;三是消极的避险策略。即任由外汇敞口金额暴露在汇率风险之中,这种情况适合于汇率波幅不大、外汇业务量小的情况。我们强调要增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并树立正确的避险动机,并不是说对外汇风险不加分析,盲目管理。在当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趋势下,采用完全避险策略或者积极避险策略是比较合适的。至于完全与积极的程度及具体操作,需要企业在正确分析与预测汇率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制定策略,合理选择避险工具,从而实现外汇风险管理的成本最小化与风险最小化的均衡。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外币报表折算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汇率,二是外币报表折算所致的差异如何处理。
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点性质的汇率(如历史汇率、现行汇率)进行折算。收益表是动态报表,因此应该选用时期性质的汇率进行折算。所谓的时期性质的汇率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鉴于收益表各项目数据实际上是不同时点发生的收入或费用的总和,所以以平均汇率(加权平均的或简均的历史汇率)来代表一段时期的汇率水平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对报表折算差额的处理,或者计入资产负债表,或者计入损益表。在计入资产负债表时,它一般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单独列出;在计入损益表时,它一般列做税前利润的调整项目。
我们可以将历史汇率、现行汇率或平均汇率以及报表折算差异作损益处理或作业益调整处理看做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方法要素。
二、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成为难题,不是因为没有最好的折算方法,而是因为没有选择适当方法的最好标
我们认为,从现在可供选用的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来看,没有最优的方法,也没有最差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选用适当的方法应该是解决外币报表折算难题的较好思路。下面引用通行的对各种方法的评价,以资佐证。
1.现行汇率法。该方法是最早采用的方法,也是四种折算方法中最简单易行的,而且,折算后编制的报表基本上保持了原来报表的各种财务比例,但是有人认为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数据用现行汇率折算后,报表数据既非历史成本,又非现行市价,变成了没有任何经济意义的纯数字。
2.流动非流动项目法。按该方法折算后,报表中的流动项目保留了原来报表上的真实比例关系,有助于对营运资本的分析,但它以流动性作为分类标准来选择折算汇率缺乏理论基础,实际上,长期应收账款和长期应付账款是应承受汇率变动风险的
3.货币非货币项目法。该方法弥补了长期债权、债务在流动非流动项目法下不承受汇率变动风险的缺陷,但是,货币性非货币性项目的划分本身是比较困难的,并且,仅仅根据某项目是货币性的或非货币性的来决定该项目的折算汇率,同样缺乏理论依据。
4.时态法。时态法是对货币非货币性项目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基本上保持了计量属性的一致性,以计量属性作为汇率选择的标准有理论依据。缺点主要是操作复杂,且会改变会计报表的各项目比例关系。
三、一些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就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不完善之处
笔者认为,现在关于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争论,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让我们先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21号国际会计准则《汇率变动影响的会计处理》(1983)中,根据国外主体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中的特点,将国外主体划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都具有很大自主性的主体,另一类是作为母公司经营活动在国外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主体,并认为对该两类主体的外币报表应该分别采用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进行折算。
2.美国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提出功能货币的概念,并要求:如果国外主体是相对自主并与国外经济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实体,其所用的功能货币通常为当地货币,经折算后的美元报表,应尽可能保持原外币报表中的财务比率的关系,为此,该国外主体的报表应用功能货币表述,以现行汇率法折算。如果国外主体是国内公司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则处于该经济环境中的国外主体,应该以美元为功能货币,根据美元观点按时态法重新计量。
可以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是从客观的环境因素来选择折算汇率的,这种思路有其合理成分,但从结果看,还是有些不足。首先,在具体实务中,境外实体和境外营业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许多子公司既可归入境外实体,又可看做是境外营业,因而在具体选择上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其次,在合并报表编制当中,有的子公司按国外实体的标准采用现行汇率法,有的子公司按境外营业的标准采用时态法,合并出的会计报表成为各种方法结果的迭加,对同一项目例如固定资产,有的按历史汇率反映,有的按现行汇率反映,这样合并出的报表的有用性就大打折扣。财务信息使用者根本无法辨别每个子公司折算中所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最后,上述准则只从折算汇率的选择考虑外币报表的折算方法,而忽略了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另一个要素——折算差异的处理,它们并没有对现行汇率法和时态法下对外币报表折算差异的处理方法提出任何疑义,而是默认这两种方法的处理是合乎道理的,这使得合并报表的编制中,一部分折算差异计入资产负债表,一部分折算差异计入损益表,这显然也有不合理的成分。
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根据外币报表折算的目的,来选用折算汇率,并且要对整个折算方法体系做通盘考虑。
四、折算目的:折算方法选择的新视点
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目标是决定一个系统特性及其存在必要性的关键;会计理论也告诉我们,在目标、原则、准则、程序、方法等诸多会计概念中,会计目标处于最高层次,并对其他概念起决定作用。因此,把折算目的作为折算方法选用的标准,理论上合乎逻辑,实践上也能满足需要。
对外币报表进行折算,可能是集团内部管理需要,也可能是对外报告的需要。我们认为,在这两种不同目的下,外币报表折算方法应该如下考虑:
1.出于公司内部管理目的的外币报表折算应采用时态法。原因如下:第一,时态法按报表项目计量属性选择折算汇率的做法,能使集团管理者看“翻译”后的子公司报表如同看“原版”报表,能清楚地了解到其下属的各子公司实际的财务状况;第二,时态法将折算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能增强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汇率变动是一种客观事实,在汇率变动的当期就确认其影响而不是递延到后期实现时才予确认,使管理层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增强跨国管理避风险的能力;第三,公司内部管理层所需要的信息,不仅重视过去和现在,更着眼于未来。时态法将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反映了一种潜在发展趋势,更有利于管理者利用财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
2.出于外部报告目的的外币报表折算应选用现行汇率法。原因如下:
第一,广大股东和信贷人并不是很容易得到某时点的历史汇率,也很少去查证,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单一的现行汇率对广大股东或信贷人来说反而更具有客观可验证性,避免了经营者巧妙利用历史汇率来粉饰会计报表,蒙骗广大投资者和信贷人,损害他们的利益;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企业将面临外币贷款中的汇率风险。通过借鉴国外企业外债风险管理中科学而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以及企业的实际状况,建立健全外币贷款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有三十年,根据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54亿美元。
我国外债主要是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这部分资金具有贷款期限长、贷款利率低等优点,深受企业的欢迎。在实际运作中,该部分外债真正承贷及还贷的主体是国内企业。一旦企业出现偿债能力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将其转嫁给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从而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
如北京奥林匹克饭店、中德合资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等均是因本币大幅贬值造成企业无力偿还债务而倒闭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外币贷款的风险管理认识程度不够,对汇率风险的规避意识淡薄,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极不成熟,急切需要外债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指导与实务方面的经验。
二、现状考察
外债风险不仅从宏观上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信用,而且从微观上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目前,我国外币贷款使用企业已经开始关注风险管理问题,并着手使用一些基本的衍生工具来管理外汇贷款风险。然而在实际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债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重筹资,轻还贷”和“圈钱”思想盛行;国有企业体制性缺陷造成管理者缺少长远的规划或者具体操作的随意性;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准确把握汇率和利率市场变动情况、熟知各种金融工具应用的专业人才;缺乏合理的外债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等等。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金融系统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一年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从8.27元人民币/美元上涨至接近8元人民币/美元,年变动幅度达到3.3%。
由于人民币兑换美元、欧元及日元等主要货币每年都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汇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外币贷款过程中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风险来源。
三、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经营收入货币与外债债务偿还支出货币的币种不匹配,在外债债务未清偿前,因汇率变动而产生偿债成本增加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收入货币贬值或支出货币升值导致借用外债单位的偿债成本上升。
目前我国企业外债汇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幅趋大趋频,整体汇率风险增加。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直接后果就是较大幅度的升值。至2008年1月3日,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7.27元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2%。
同时,市场化后的人民币汇率更容易受到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波动的频率、幅度将进一步扩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外债债务的整体汇率风险有所加大。
其二,日元和欧元债务潜在风险大。日元和欧元一直是汇率波动较频,波幅较大的币种,欧元从2002年至2006年7月,兑换美元波幅达到60%以上。如果持有这两种货币债务的单位而不对其日元和欧元债务进行风险管理,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很大,并有可能超出债务单位所能承受范围,导致偿债危机,严重的将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相对于固定汇率制度而言,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幅度要大得多,因此对外币贷款企业带来的风险也增加了许多。而目前外汇市场汇率波动的特点是汇率走向更加无序化,影响汇率变动的短期因素更加令人难以捉摸,凸显汇率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要。
汇率风险一般包括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在企业偿还外币贷款过程中,均需要以本币兑换成所需偿还的外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本息的偿还。在这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本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发生汇率风险。
外币贷款的时间结构对汇率风险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时间越长,则在此期间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时间越短,在此期间内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小,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我国企业在外币贷款偿还过程中,由于产生收益的是人民币,而需要偿还的贷款都为日元、美元、欧元等外币,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货币错配现象”,收益与债务的不匹配给外汇贷款债务人平添了一层汇率风险。
根据外汇风险的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通常将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折算风险及国家风险。
将汇率风险进行分类,有利于确定风险管理应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
对使用外币贷款的企业而言,其还债过程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具有双面性的。由于汇率未来变动的方向、时间以及规模的不确定性,汇率的波动既可能减小企业的偿债成本,也可能增加企业的偿债成本,使企业遭受损失。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不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贬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上升,企业遭遇损失。反之,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有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升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下降,企业获利。
四、风险计量
准确度量外债项目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决策的必要前提。企业在进行外汇债务风险计量时可采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和在险价值四种常用的方法。通过该四种计量方式计算,一般可以满足企业财务从不同角度和侧重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
(一)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当市场风险监控人员预测会发生影响市场的重大事件时,就多个风险因素建立较为全面的模拟环境,应用于当前的头寸,以测算可能发生的盈亏的一种风险管理手段。在外债风险管理中,企业根据专业金融机构对汇率和利率走势的分析判断,分析企业外债风险。
情景分析为管理层更好地应付市场变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是一种策略分析技术,可用来评估在发生各种不同事件的情形下,对企业外债的影响。
进行情景分析的关键首先在于对情景的合理设定;其次是对设定情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及由此对事态在给定时间内可能发展的严重程度和投资组合因此而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行合理的预测;最后得出情景分析报告。
情景分析方法简单、直观,但存在对汇率和利率走势分析主观判断的成分较大的问题。
(二)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市场情况之下测定债务风险程度的一种方法。
在压力测试中,由测试者主观决定其测试的市场变量及其变动幅度,变量变化的幅度可以被确定为任意的大小,而且测试者一旦确定了测试变量,就假设了测试变量与市场其他变量的相关性为零,不用再担心测试变量与其他市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它不需要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所以比较适合债务风险的定性认识和一般流。
压力测试可以模拟市场任何因素的变动幅度,从而计算出企业外债的极限风险。
压力测试理论上并不复杂,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市场变量相关性和测试变量的选择问题。压力测试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所选测试变量与市场其他变量的相关
性为零。因此,变量的选择要考虑其是否真正独立于其它变量,是否有必要将一组变量作为测试变量,或进行二维联合测试。其次需要对分析的前提条件重新确认。进行压力测试,某一或某些市场因素的异常或极端的变化可能会使得风险分析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某种在正常市场状态下有效运行的基本模型,在市场危机时可能也会失效。
每次压力测试只能说明事件的影响程度,却并不能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与情景分析相比,压力测试只是对组合短期风险状况的一种衡量,可以说只是风险管理中一种战术性的方法,而情景分析则注重比较全面和长远的投资环境的变化,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战略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三)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对外债偿还成本造成的影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敏感性分析首先需要风险管理者确定影响企业外债成本的主要变量;然后通过计算显示债务成本对各变量的敏感性。对于不同敏感程度的因素,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敏感性分析计算简单且便于理解,在市场风险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分析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判断出外债偿还成本对风险因素的敏感程度,但不能反映不确定因素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在各种可能情况下对偿还成本的影响程度。因此,在使用敏感性分析时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实务分析中一般结合VaR进行分析。
(四)在险价值(ValueatRisk)
在险价值就是在一定的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区间内,一个投资组合最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VaR是一种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评价风险的方法,它可以使投资人既知道潜在损失的金额,又知道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VaR风险衡量方法适用面较广,适用于综合衡量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在内的各种市场风险。
在企业外债风险计算中多用历史交易资料模拟法,即根据历史的统计数据,计算出未来可能的汇率和利率分布,从而进一步计算债务风险暴露在一定概率范围内发生的最大损失。
历史模拟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可以有效处理非对称和后尾问题,诸如非线性、市场大幅波动等情况,以便捕捉各种风险。但是,该方法计算出的VaR波动性较大,存在严重滞后而导致VaR的高估等风险。
虽然风险值评估法是公认的风险管理有效的计量工具,但也存在若干局限,主要体现在:
首先,该方法不能涵盖价格剧烈波动等突发性小概率事件,无法应对市场出现的极端情况,但往往正是这些事件给银行的安全造成最大的威胁。
其次,存在头寸规模的影响问题。在外债项目的VaR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头寸规模或大小对市场汇率和利率的报价的影响。但是实际情况中,不同规模的头寸在交易时价格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债权方可利用VaR模型进行风险测算和规避。而对于获取外币贷款的债务方,也可利用相关计量测试,分析该项目的风险得失,更为今后的财务策划提供实用的借鉴经验。
总体而言,各种风险计量的方法受到自身的条件影响,其应用范围、场合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情景分析从更广泛的视野,更长远的时间范围来考察金融机构或投资组合的风险问题。这种具有战略高度的分析可以弥补VaR和压力测试只注重短期情况分析的不足。因此,情景分析应与VaR和压力测试结合起来,使得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当单个模型的分析方法种类较多时,不同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如在险价值分析中,可以采用历史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手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的结果。究竟采用何种手段,该种手段风险分析的方法是否正确都是较难确定的问题。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对外币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较晚,相应的管理体系不成熟、不健全。企业普遍存在金融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人才等问题。而在实际经营中,尤其在铁路、公路的外币贷款建设中,有些必须是通过将盈利所得的人民币兑换成相应的外币(美元、日元、欧元等),然后进行外债的偿还。在还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外币贷款的价值会因为相应货币汇率的波动而变化。因此,利用何种工具对面临的风险进行计量是企业经营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对企业外币贷款的汇率风险的分析,笔者选择了四种风险计量方法,对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测算,为企业外币贷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建议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衡量企业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风险规避方式和手段,以更好地面对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二、规避境外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的常用措施
1.熟悉境外税收政策
施工企业会计人员从工程实际出发,多获取一些当地国家的税务经济情况,同时,我国税务部门应该利用网络给予境外施工企业提供大量的税务信息,并提供问题咨询。由此,境外企业就能够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合理来制定相关对策,能够随时关注境外经济政策的变化,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提供帮助,更有利于培养境外企业良好的纳税意识,促进依法治税,有利于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就国内税务部门对境外企业在税务方面的政策还是比较多的,例如:根据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信息,中国对外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有100余个,主要包括:越南、孟加拉国、苏丹、老挝、印度尼西亚、阿曼、伊朗、斯里兰卡、阿尔及利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等。
2.实施多样化经营
境外企业为了尽量避免当地的经济活动给本企业带来的影响,可以常识多元化经营,工程材料使用方面,可以在国内进口,在量上也可以多进口一些,这样不仅仅可以满足自身工程需要,更可以在当地进行销售,同时在当地购买一些具有出口价值的工程材料应用于国内的工程,这样企业就可以做到通过进出口来抵消因汇率变化带来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也可以使用多种货币进行结算,在当地购买一些工程用设备时使用不同的货币,这样就可以通过各种外币汇差相低,避免汇率带来的风险。这一点比较适用,只要施工企业当地国家外汇可以自由兑换,境外施工企业就可以根据工程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多元货币组合。也可以灵活选用汇率趋于下降的货币进行结算,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
3.化解税务流程隐含的潜在风险
会计人员都知道,境外施工企业的施工活动及其他业务流程中隐含着风险,例如:签订对外合同时,对方纳税主体资格、纳税资料情况都要严格进行审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对方转嫁税务风险事件的发生,认真推敲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这样可以涉及到境外的税收误解。为了确保境外企业纳税安全,规避税收风险,会计人员应该定期对相关纳税业务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隐患或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也可以聘请境外专业税务人员进行审计,查漏补缺,消除隐藏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税务风险。境外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要责优选择,优先聘请那些经验丰富、具备专业资质、在当地具有知名度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样就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避免了一些潜在的税务风险,使财务人员更准确的把握当地的会计制度和经济法律法规,为施工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