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6: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快乐教学法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学是一门知识具有抽象性的严谨学科,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教师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数学教学充满乐趣,引导小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快乐教学法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减低知识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我将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浅谈快乐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诞生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教学法就是高效教学的代表,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为学生建造一个更好的理解平台,学生可以依托情境实现更好的理解。那么在应用快乐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就以“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教学为例,这一章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了解这些图形的性质。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加入多样的素材,比如图文、视频等,教师可以借助动画视频向学生直接地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的旋转平移等知识点,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图形的形成。接着教师可以再次利用多媒体系统向学生展示这个丰富的几何世界,比如有哪些实际的设计运用到了几何图形的性质,借助生动的画面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生动丰富。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教师还利用借助多媒体系统将其设计成活动的动画,使知识连贯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多媒体系统帮助教师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直观生动的课堂,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科学设计趣味教学游戏
小学生始终摆脱不了爱玩的天性,于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加入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认识到课堂的本质,切记不可为了游戏而游戏,忽略了教学的意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时,常常要引导学生练习一定的习题加深知识的掌握。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趣味的游戏,比如先准备好学生喜爱的动漫玩具,当学生看到这些玩具后便立马被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欲望。这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习题,在动漫玩具上标上各种数字,学生先完成习题的练习,算出正确答案,再从玩具堆中找到标有正确答案的玩具,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就能获得玩具,但是学生回答错误了则要表演一个简单的节目。面对玩具的诱惑,学生会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同时提升计算习题的效率。通过这样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完成练习,既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还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解题能力。
3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快乐”教学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讨的最热门课题。笔者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多年,欲就新课程实施中所积累的点滴教学经验,谈谈思想品德课中“快乐”教学的一些不成熟想法。
一、营造“快乐课堂”的资源准备
1.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2.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
二、建构“快乐课堂”的若干方式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八册(上)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快乐”的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景。以下是这堂课教学的简要片段实录:课前,我叫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中间空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1)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2)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的礼仪水平;(3)由同学推选出的5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对方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5位被推选为评委的同学也已正经八百地坐到了主席台上开始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初中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力竭声嘶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
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这课的教学时,我们可选用著名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主人公皮诺丘因为经常撒谎而鼻子变长的搞笑故事为素材搞活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深思,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同样是《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的教学,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
4.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三、“快乐课堂”建构的教师素质要求
1.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完全取决于课任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最好的剧本假如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导演等于白搭。教师就好比导演,一堂课准备的最充分,环节设计的多完美,如果没有一个较强课堂管理能力的老师来把握同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我们都有过类似体会,本以为准备十分充分的一堂课上下来却发现根本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那是因为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无法正确引导好课堂中“快乐”的气氛,导致“快乐”演变成混乱,无法把持。结果,每个人都“快乐”着自己的“快乐”,课堂基本思路没有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出现教学失控。所以,进行快乐教学还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这架“快乐”马车,不然“快乐”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相反成了教学活动的混乱制造者。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要所谓的“快乐”教学。
2.教师课前应进行充分备课
充分预测、充分研究、加强知识贮备。假如一堂课是一次战争,那备课就是战前的战略准备阶段。大家都知道没有充分的战略战术准备是要打败仗的。所以,备好课是关键。
3.要求教师富有个人魅力
知识的渊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和较强的责任心的思想品德教师更能在“快乐教学”中游刃有余。“快乐”教学法是对那些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无所用心的教师是极大挑战和否定,只有高素质的、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的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胜任这种教学工作。
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在乐中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师能在乐中教,生能在乐中学,不亦乐乎!
所谓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来完成教学和教学目标,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从可查的文献显示,把故事当做一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受到一些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索的,对故事教学法做了一些有意的研究和探索,使故事教学法研究获得较为丰富的成果。本文对故事教学法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其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故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一)故事教学法的价值研究
关于故事教学法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学者关注故事教学法的价值也不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2002年卡洛琳从故事角色角度提出故事教学法是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个人角色和感受生活机会的一种方法。米查勒·戴文德森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用解释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本科生的妇女健康课堂进行了研究,发现故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参与性学习、安全的群体信任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贝丝·凯西等人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通过故事文本分析及实验研究,证明了故事教学法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有效媒介,尤其在故事教学情境中有利于提高女童的几何技能。史晓华、王妙芝等人在研究儿童英语学习后,认为运用故事教学法可以促进幼儿的英语语言发展,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成熟。蒋雪红在研究学生听说英语后,认为故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发展师生的创造性。
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纪玉华等人从语言学习中的语言重复行为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的语言重复与语言记忆之间的关系论证了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在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践价值。认为以故事人物、情节为支柱,充分调动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联想活动,使英语课堂学习由难变易,由死变活,由苦变乐。除了英语课堂教学,故事教学法对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李永会在对故事教学法实施构想中认为,故事教学法能够激活课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文学性;能够应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于丽岿、周琳等一线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表明故事教学法在绘画、拼音等教学课堂中,增强了绘画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拼音的乐趣。陈亚夫研究思想品德课中的故事教学法时,提出运用故事教学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念,解放人性,创建快乐课堂。
3.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国内学者对此探讨得相对比较少,而国外学者的研究也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中,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建立。米查勒·戴温德森认为故事教学法有助于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玛丽·弗兰西丝·拉索等人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根据对7名儿童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认为运用沙盘游戏+讲故事的方法更加有利于指导者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使指导者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谢莉尔等人认为,讲戏剧化的故事能使幼儿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利于教师洞察幼儿的心灵,使师幼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
(二)故事教学法的教学策略研究
最早探讨故事教学法策略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纪玉华、许其潮等人根据语言重复的六种类型,从故事选择的角度,认为选择有意识有意义有乐趣类型的故事,可以比较好地促进英语学习的长时记忆。王妙芝进一步在对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的个案研究基础上,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实施故事教学策略,认为实施故事教学策略时要满足以下条件:(1)英语故事教学首先应成为教师的一种教育理念;(2)尊重学生,故事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3)故事教学要涵盖或者要包括重点学习的内容;(4)教学过程的情境化;(5)故事教学活动要多样化。吴宁生则从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角度更为具体地总结了实施故事教学法的策略:一是课前自述或表演;二是课中创编并朗读;三是课后互相交流与欣赏。蒋雪红根据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教学经验也总结了实施故事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一是讲故事前介绍学习生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二是鼓励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让学生用某种行为来表示理解和参与的活动;三是讲故事后表示理解并复述故事活动。
在幼儿园教学领域中,马萨·霍瑞以个案研究,发现故事教学法可以作为幼儿写作的一种方式,教师用自然、真诚、微笑等回应策略鼓励幼儿讲述他们的故事,成为教学的中心。随后,谢莉尔等人进一步发现开放式的激励、持续的激励、引导回答等策略有助于指导幼儿戏剧化地讲故事。国内学者王林锋和靳玉乐则将“故事中心课程”迁移到幼儿园教学领域,尝试探索课程与教学的二元互联,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故事中心课程”教学策略,包括四种教学策略:探寻共生故事策略、情境体验故事策略、言语传递故事策略、角色表演故事策略。于丽岿则从自身教学实践的角度根据总结了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策略:(1)根据绘画内容编故事的语言和情节;(2)边讲故事边绘画相应的部分;(3)鼓励幼儿想象或创编故事来绘画。李蓉讨论了故事教学法与幼儿教育有效融合,提出故事教学法运用的技巧:(1)尽量真实且带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声音;(2)通过情节的润色来丰富故事内容;(3)让幼儿参与故事中角色进行互动;(4)在适当的时候设计一些提问。
综上所述,故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研究的时间比较短,但它对学生和教学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了故事教学法对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要求,对其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回顾故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故事教学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且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依据和方向。现将故事教学法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归纳如下。
(一)在整体研究水平方面
在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搜索论文共78篇,其中学术论文75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在阅读这些文献资料之后,发现经验性的论文占67%,具有学术性的论文仅占33%。在发表期刊类型方面,发表在普通期刊的论文多于发表在权威的核心期刊的论文。在研究主体方面,主要来自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一线教师,他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或自我反思的。因此,国内关于故事教学法的研究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作为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它的学术研究比较贫乏,还需要后续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使故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得到有效的融合。
(二)在研究内容方面
根据整理和分析故事教学法的文献资料,故事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故事教学法的价值和各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法教学策略两大方面。其中价值研究体现在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学策略研究主要是实施策略、教学原则等。显而易见,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教学法本身及其理性层面进行了研究,而教师在特定的情景中如何运用故事教学法,以及使用故事教学法时的所思所想等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缺乏一定的研究。为此,这将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新问题,研究教师运用故事教学法的情况和真实的感受。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国内学者对故事教学法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采用的是教育经验总结法和思辨法,这两种方法也主要是从研究者主观的角度总结和分析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国外学者大多数是采用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量的研究,用大量的研究数据为研究结果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普遍性和推广价值。相对来说,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比较少,即对故事教学法的微观层面缺少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着重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故事教学法的真实感受和看法。因此,质性研究是继续研究故事教学法的一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KOENING J.M,ZORN C R. Using storytelling as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diverse student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02,41:393-399.
[2]史晓华.幼儿园英语故事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纪玉华,许其潮,蔡寒松.从重复和记忆的关系看“三文治故事教学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99-104.
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我在教小语第二册《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问答:
有一个学生问:达尔文为什么从来不捉弄小动物?
几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1.他要观察动物怎样生活。2.他喜欢小动物。3.他和小动物是朋友。4.他关心他的朋友。5.他爱护小动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
透过这些提问、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明白了处世之道:对待朋友,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要从了解朋友的立场去对朋友,不能存着捉弄、玩弄的心理对待朋友。
学生自主感悟到的这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
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
我们班在学习《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有一个学生问:“松鼠妈妈为什么骂小松鼠是‘傻孩子’?”有几个学生进行了回答:1.小松鼠是松鼠妈妈的宝贝。2.
松鼠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3.松鼠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4.松鼠妈妈认为小松鼠遇到了危险,很着急。5.它很心疼小松鼠,怕它受到伤害。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我在教小语第二册《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问答:
有一个学生问:达尔文为什么从来不捉弄小动物?
几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1.他要观察动物怎样生活。2.他喜欢小动物。3.他和小动物是朋友。4.他关心他的朋友。5.他爱护小动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
透过这些提问、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明白了处世之道:对待朋友,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要从了解朋友的立场去对朋友,不能存着捉弄、玩弄的心理对待朋友。
学生自主感悟到的这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
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
我们班在学习《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有一个学生问:“松鼠妈妈为什么骂小松鼠是‘傻孩子’?”有几个学生进行了回答:1.小松鼠是松鼠妈妈的宝贝。2.松鼠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3.松鼠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4.松鼠妈妈认为小松鼠遇到了危险,很着急。5.它很心疼小松鼠,怕它受到伤害。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充满新知识、新思维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尽管目前实现理论教学采用直观便捷的多媒体授课方式,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上课时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到35%,有的学生上课时还戴着耳机“听”课。课后看教材的学生仅有8%,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因此,笔者尝试改革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适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运用“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上述几点,得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特采用项目教学法:
2.1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设计理念
好教师就是善于“引导”的教师。课堂上教师的全部功绩在于“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系统的掌握教材。并且能够前后融会贯通,掌握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并且能在讲授课堂的过程中突出实践操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经转换,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形式。授课中,教师传授更多的是如何获取学习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考虑的不是讲什么,怎么讲,而是如何提供给学生一个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如何指导学生上机做实验,如何通过网络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交流观点、解答问题等。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首先是要由知识传递者同时向学习者转变,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其次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逐渐养成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的习惯,学会利用各种条件去获取知识。最后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不用教而教”。
学习者能否一开始就采用积极的态势,对学习的成果影响较大。课堂讲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入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每节课都尽量采用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开头(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并将案例分解为一个个任务,然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在讲述案例的过程中将本章的知识点融于任务中,完成任务即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点,便于激发学习兴趣。案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组织,将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或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任务、设置疑问,问题提出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尽可能生动活泼的手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进而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也就越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语言上的通俗易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的使用时,①教师先展示一组自动播放的演示文稿,最好是图、文、声并茂的,让学生在视听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这是几张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贺卡。这是一张生日快乐的贺卡,上面注有英文和中文的生日快乐字样,伴随着生日快乐歌,一群可爱的小天使飞出来。请大家注意看这棵小树,双击它就能发出美妙的音乐。这是一张送给朋友的贺卡,希望朋友能够记得常常联系。所以就插入了一张电话的卡通图片。②请每位同学静下心来想一想,能不能把我们的电子贺卡制作得更美更富有个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让你的电子贺卡动起来,唱起来。③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这就创设了任务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或过程感兴趣,而不是在外界刺激下只关心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仅仅单纯地传授教材的内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态度。
采用项目教学法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根据任务的提出可促使学生自己找解决办法,但是教科书中案例解决任务的办法条例不连贯,使之看后也不清楚,故而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
3.完善教学软件和硬件,为教学创设条件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都是情境性的,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环境对于学习本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变革与优化。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针对合班上大课的情况,解决教师难讲学生听不见的问题;针对使用大屏幕教学,后面的学生看不见和上课不专心的问题,建议学校要购买相应的软件,使教师能够通过主机来控制学生的计算机。让学生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学的内容。
4.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就可以享用一生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章节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培养起学生对计算机兴趣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三、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授课过程中使用项目教学法,使教师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认识,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 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
[2] 李建.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福建电脑, 2006年第4期.
[3] 尹志军.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6期.
[4] 徐红艳. 实战式教学在计算机的应用[J]. 机械职业教育,2004,9.
1.前言:
体育课学生自主选项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之一,是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羽毛球课就是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产生出来的项目,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项目。从我校几年来体育课学生自主选项的情况来看,羽毛球课每年都是第一时间选完,这足以说明羽毛球运动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喜爱程度。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将合作教学法运用到羽毛球课教学中,以期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合作的特征是:目标一致性、行为共同性。合作学习法是以学习目标为先导,以相互配合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一系列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教师指导等相关交互作用,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态度上的积极发展。合作学习法的共同目标是:增强合作能力、建立自信心、体现学习成就感、促进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大连理工大学2005、2006级羽毛球专选班138人,其中男生96人、女生42人,共4个班。
2.2研究方法:
2.2.1实验法:随机抽取4个班其中2个为实验班、2个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合作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实验为一个学期。
2.2.2数理统计法:对数据作常规统计学显著性检验,将所测数据进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重新归类统计整理。
2.2.3访谈法:对4个班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与评价的看法。
2.2.4文献资料法:查阅了相关著作、文件和期刊等文献资料。免费论文参考网。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合作学习法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
3.1.1合作学习法满足了学生体育需要,刺激了学生的体育欲望。学生的直接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探究或参加的一种愿望,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育需要,就会对渴望学习和参与的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参与热情。例如:我校体育课采用网上学生自主选课,网上选课系统刚开通10分钟,所有羽毛球课就全部被选完。这说明大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渴望和积极参与的兴趣,也说明了在羽毛球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的优势。
3.1.2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体育乐趣,学生对体育课的乐趣归根到底就是:在课堂上获取运动乐趣和成功体验的多少。免费论文参考网。免费论文参考网。所以,合作学习法采用灵活多变、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我评价,即可以自主学习又可以合作学习。这些方法即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新鲜感和快乐感。
3.2合作学习法对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影响
3.2.1合作学习法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实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方式,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与鼓励,相互补充共同达到目标。例如:在练习对拉球时,需要每个组内成员之间默切配合相互补充鼓励,发挥每个成员最大潜能来共同完成目标,同时超越其他组的数量,这样即能促进技术技能的提高,也能活跃课堂氛围。
3.2.2运动技术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方法。运动技能是指按一定技术要求完成动作能力。合作教学法对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影响是重要内容之一。
表1 实验前学生技术技能指标技评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英语人才的培养日益趋向于复合型、实用型。作为输出性语言应用技能的英语写作教学正是培养高等学校复合型、实用型英语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英语写作在中国当下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国外语专业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在新一轮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浪潮中,学者(如蔡兰珍,2001;王露华,2005)和广大的一线教师逐渐发现我国主流的英语写作教学法如“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存在一些局限,而horowitz(1986)等学者提出的“任务写作教学法”正好弥补其中的不足,对写作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试验。
一、“任务写作教学法”中“任务”的定义
“任务写作教学法”实际上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写作活动中的运用。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任务”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界定。crookes(1986)认为,任务是“一项有特定目标的工作或活动”。willis(1996)认为,任务是学习者为了做成某件事情用目的语进行有交际目的的活动。richards、platt 和weber(1986)认为,任务是人们在学习、理解、体会语言的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breen(1987)认为,一个任务是精心组织的、以促进语言教学为目的的一系列教学活动。nunan(1989)认为,任务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来理解领悟、处理问题、发挥创造、互相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龚亚夫、罗少茜,2003)。
尽管学者们对“任务”的界定不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学习作为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过程,并把这些任务与课程目标结合起来。long和crookes(1992)强调,“任务”必须同现实社会的语言需要有明确的联系,要根据现实社会的要求来设计。“任务”可以催化有意义语言的使用,因为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理解和重塑意义可以帮助目标语结构的发展。因此,他们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着重通过处理和解决意义使学生习得语言、重视一定的形式而非所有形式。
二、“任务写作教学法”的理论
1.语言习得理论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之一来自于对语言习得的研究,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语言习得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语言习得这一术语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以便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根据routledge的《语言学词典》,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包括对在正规学习环境下掌握语言的研究。
2.社会建构理论
williams 和 burden(1997)将lev vygotsky 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 piaget(1966)、bruner(1960)和kelly(1995)的认知发展心理和教育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到外语课堂教学中。学习中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它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它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进行。而教师是学习者最重要的互动对象。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四个主要的因素,即学生、教师、任务和外围因素——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与学生。
3.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指的是van lier(1996)所创立的一种设计课程的理念。他的课程观从学习者的角度,将学习理论、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综合为3a课程观,即意识、自主与真实。van lier 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时,教师把所要教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明确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用这些语言可以做什么事情,这就是意识。只有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才可能有意识地关注所学的内容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涉及学生的自我调整、动机、责任感与义务感。自主的两个方面是“选择性”与“责任感”。如果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其注意力就会减弱,并且不能真正关注所学的知识。van lier的“真实”并不是仅仅指教材的语言材料与生活中语言使用真实的相关性,更重要的是人的“真实行动”。学习者在语言活动时做的事情是他们自己想做的。他们的行动是经过自主选择的,他们表达的是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们所表达的语言是他们想表达的,这才是真实。
二、“任务写作教学法”在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1.“任务写作教学法”的写作模式
jane willis(1996)在她的著作《任务型学习模式》中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课堂活动的大致模式。她认为,以任务为基础的学习建立在三个阶段上。第一个阶段是任务前期。在这个阶段,教师介绍本单元的主题,然后学习者进行活动。第二个阶段是任务循环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一对一或分成小组来进行活动。然后准备向全班汇报他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他们的结论是什么,最后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把他们的发现介绍给全班同学。第三个阶段把重点放在语言上。在这个阶段,强调任务中的一些特殊语言形式并进行练习,并就学习者在上一个阶段的表现给予反馈。
willis(1996)所提供的教学模式对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导思想,因此,笔者根据willis(1996)的模式,自己修订了一个写作试验模式。这个写作模式一共有写前任务、合作写作、修改编辑三个阶段。
(1)写前任务。在写前任务阶段,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写作的要求和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学习需要,教师提供有特定目标和意义的写作主题或任务,如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描写文、摘要、通知、简历、正式的书信等。不同的任务提供不同的意义和语言形式,激发不同背景知识的语言信息,给学生提供课堂上运用真实语言的机会。任务选好并强调其重要性后,给学生提供几篇真实的范文,简单分析其语言形式结构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例如,解释“摘要”写作结构是:点明主题,解析文章或书藉的目的或意图;介绍主要内容,使读者迅速理解文章或书藉的概貌;提供结论或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2)合作写作。合作写作阶段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创作过程。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上一阶段的范文和教师的提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初稿。首先,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启发学生利用一系列的写作策略(如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小组讨论和协商、速写、打草稿等)围绕某一主题或任务酝酿想法、搜集资料,检索某一特定体裁的写作信息和观点。其次,学生根据某一特定体裁的写作信息和观点(往往是关键词或提示句)规划写作结构,拟提纲并进行初步写作。在合作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共同商讨题目共同写作,也可以分工合作,分散后再结合,无论哪种方式,其目的都在于摘取组员们对某一特定体裁的写作信息和思想精髓(体现在词汇、语法、句型、布局谋篇和观点上),以融合在他们共同的目标作文上。整个过程,教师充当监督者、观察员和助手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必须指出,自始至终,教师应该走到学生当中去,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和学生讨论、商定文章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
(3)修改在写完初稿的基础上,由每组选一位代表报告他们的写作成果,报告时应该注意语言形式,特别是写作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还应该注意文章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此阶段,教师充当听众、分析师和导师。教师首先分析学生的汇报,提出评价作文的标准。然后,根据这些标准评价学生的作文。教师还可以利用质量不同的作文,让学生自己互相评价,各组之间可以交换初稿,讨论并根据评价标准修改初稿、写二稿并编辑成文。同伴的反馈很重要,它可以使一些标准内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独立评价他人和自己作文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文章的写作,增强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2.“任务写作教学法”在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写作中的课堂实践
在实施“任务写作教学法”之前,首先对任务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其次,当在课堂上运用“任务写作教学法”时,我们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四点:1)由于学生把英语写作看做学习中最困难的活动,教师应该对学生平易近人,随时准备好给学生提供帮助、指导或组织,必要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建议。2)教师应该尽可能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信心,以使学生克服写作过程中的各种障碍。3)教师应该适当地进行显性培训,以保证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写作。4)教师应该注意到写作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笔者进一步详细展示“任务写作教学法”三阶段的具体教学操作过程。
(1)写前任务阶段。在写前任务阶段,我们设计以下写作任务:
now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computer age. you should write about 150 words and you shoul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given in chinese)below.
1)近年来,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计算机能做许多有益的事。
3)计算机也有许多副作用。
(2)合作写作阶段。
1)头脑风暴法。首先,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启发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法围绕写作任务酝酿想法、搜集资料、检索体裁的写作信息和观点。头脑风暴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写作头绪:写作者可以在纸上写下任何一个在脑海里闪过的有关题目的想法,不管其是否合理、文法正确与否,总之越多越好。若作者的文思太快,也可以用缩写、短语或者符号代替完整的句子。这种方法是创作的基本要素,亦可使作者的文思泉涌,找到一切能想到的材料,然后根据主题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做到少而精,保留与主题关系最相关的材料。从题目及其要求我们得知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计算机,是写计算机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文体属于论说文,文章要求写三段,中文提示是文章的提纲即每段的主题。每段的关键词分别为popularity、advantages、disadvantages。这些关键词确定了三段的写作重点和中心思想。经过头脑风暴法的筛选,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利弊归纳为:efficiency,entertainment,calculation,fantastic speed,taking over routine jobs,convenience;crime,trouble,virus,indulgence。
2)列提纲。根据前面的分析、比较和综合,我们可以把文章的提纲列出来:
a. popularity of computer use:in the universitis,on farms,in factoris,in shops and other places
b. advantages of computers
a.improving people’s work efficiency
b. making scientific discoveries
c.doing difficult work
d. taking over routine jobs
c. disadvantages of computers
a. computer crime
b. computer virus
c. indulgence of children in computer games
3)确定主题句。根据题目中的中文提示,我们可以列出以下的主题句:
a. computers have grown in popularity.
b. computers can do many useful things.
c. however,computers have a dark side.
4)写初稿。
到这一步,可以说我们的写作已经有了个好的开始。接下来,要求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法筛选出来的素材、提纲和主题句拓展段落。写作时应该注意语言形式,特别是遣词造句和文章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3)修改编辑阶段(同上)。
三、结语
在“任务写作教学法”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在小组活动或结对练习或讨论上。在这种小组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分头去查找不同的资料,并且与同伴分享这些资料,这样的交流活动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还增加了学生课堂的参与时间和由分享带来的乐趣。同时,小组写作可以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课堂限时写作可以训练写作速度,有利于学生的应试,可以说,这种写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来的苦闷写作飞跃为现在的快乐写作。
“任务写作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写作任务,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使用语言,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指令做各种活动,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描述熟悉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构建自己的知识领域,从而使原来的被动写作变为自主创作。在这个平等和谐、积极快乐而又富有挑战的写作环境中创作,他们充分体验到主动写作所获得成功的快乐,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体验和认识会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任务写作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效果明显,因此,它顺应了新一轮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在新形势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中笔者给予推荐评级。即使如此,“任务写作教学法”在中国语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更加科学的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crookes,g., gass.s.task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ory & practice[m].philadelphia:multylingual matters ltd,1993.
[2]horowitz d..process not product:less than meets the eyes[j].tesol quarterly,1986,20(1).
[3]long,m.h.,crooks,g..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j].tesol quarterly,1992,26(1):27-56.
[4]richards,j.c.,platt,j.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2000.
[5]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6]蔡兰珍.“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1,(4):41-46.
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英语人才的培养日益趋向于复合型、实用型。作为输出性语言应用技能的英语写作教学正是培养高等学校复合型、实用型英语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英语写作在中国当下的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国外语专业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在新一轮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浪潮中,学者(如蔡兰珍,2001;王露华,2005)和广大的一线教师逐渐发现我国主流的英语写作教学法如“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存在一些局限,而Horowitz(1986)等学者提出的“任务写作教学法”正好弥补其中的不足,对写作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试验。
一、“任务写作教学法”中“任务”的定义
“任务写作教学法”实际上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写作活动中的运用。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任务”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界定。Crookes(1986)认为,任务是“一项有特定目标的工作或活动”。Willis(1996)认为,任务是学习者为了做成某件事情用目的语进行有交际目的的活动。Richards、platt 和Weber(1986)认为,任务是人们在学习、理解、体会语言的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Breen(1987)认为,一个任务是精心组织的、以促进语言教学为目的的一系列教学活动。Nunan(1989)认为,任务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来理解领悟、处理问题、发挥创造、互相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龚亚夫、罗少茜,2003)。
尽管学者们对“任务”的界定不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学习作为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过程,并把这些任务与课程目标结合起来。Long和Crookes(1992)强调,“任务”必须同现实社会的语言需要有明确的联系,要根据现实社会的要求来设计。“任务”可以催化有意义语言的使用,因为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理解和重塑意义可以帮助目标语结构的发展。因此,他们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着重通过处理和解决意义使学生习得语言、重视一定的形式而非所有形式。
二、“任务写作教学法”的理论
1.语言习得理论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之一来自于对语言习得的研究,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语言习得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语言习得这一术语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连在一起。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研究语言习得以便了解语言学习所运用的方法,根据Routledge的《语言学词典》,语言习得的研究也包括对在正规学习环境下掌握语言的研究。
2.社会建构理论
Williams 和 Burden(1997)将Lev Vygotsky 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 Piaget(1966)、Bruner(1960)和Kelly(1995)的认知发展心理和教育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到外语课堂教学中。学习中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它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它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中进行。而教师是学习者最重要的互动对象。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四个主要的因素,即学生、教师、任务和外围因素——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与学生。
3.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指的是Van Lier(1996)所创立的一种设计课程的理念。他的课程观从学习者的角度,将学习理论、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综合为3A课程观,即意识、自主与真实。Van Lier 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时,教师把所要教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并让学生明确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用这些语言可以做什么事情,这就是意识。只有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做,才可能有意识地关注所学的内容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涉及学生的自我调整、动机、责任感与义务感。自主的两个方面是“选择性”与“责任感”。如果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其注意力就会减弱,并且不能真正关注所学的知识。Van Lier的“真实”并不是仅仅指教材的语言材料与生活中语言使用真实的相关性,更重要的是人的“真实行动”。学习者在语言活动时做的事情是他们自己想做的。他们的行动是经过自主选择的,他们表达的是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们所表达的语言是他们想表达的,这才是真实。
二、“任务写作教学法”在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1.“任务写作教学法”的写作模式
Jane Willis(1996)在她的著作《任务型学习模式》中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课堂活动的大致模式。她认为,以任务为基础的学习建立在三个阶段上。第一个阶段是任务前期。在这个阶段,教师介绍本单元的主题,然后学习者进行活动。第二个阶段是任务循环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一对一或分成小组来进行活动。然后准备向全班汇报他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他们的结论是什么,最后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把他们的发现介绍给全班同学。第三个阶段把重点放在语言上。在这个阶段,强调任务中的一些特殊语言形式并进行练习,并就学习者在上一个阶段的表现给予反馈。
Willis(1996)所提供的教学模式对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指导思想,因此,笔者根据Willis(1996)的模式,自己修订了一个写作试验模式。这个写作模式一共有写前任务、合作写作、修改编辑三个阶段。
(1)写前任务。在写前任务阶段,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写作的要求和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学习需要,教师提供有特定目标和意义的写作主题或任务,如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描写文、摘要、通知、简历、正式的书信等。不同的任务提供不同的意义和语言形式,激发不同背景知识的语言信息,给学生提供课堂上运用真实语言的机会。任务选好并强调其重要性后,给学生提供几篇真实的范文,简单分析其语言形式结构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例如,解释“摘要”写作结构是:点明主题,解析文章或书藉的目的或意图;介绍主要内容,使读者迅速理解文章或书藉的概貌;提供结论或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2)合作写作。合作写作阶段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创作过程。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上一阶段的范文和教师的提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初稿。首先,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启发学生利用一系列的写作策略(如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小组讨论和协商、速写、打草稿等)围绕某一主题或任务酝酿想法、搜集资料,检索某一特定体裁的写作信息和观点。其次,学生根据某一特定体裁的写作信息和观点(往往是关键词或提示句)规划写作结构,拟提纲并进行初步写作。在合作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共同商讨题目共同写作,也可以分工合作,分散后再结合,无论哪种方式,其目的都在于摘取组员们对某一特定体裁的写作信息和思想精髓(体现在词汇、语法、句型、布局谋篇和观点上),以融合在他们共同的目标作文上。整个过程,教师充当监督者、观察员和助手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必须指出,自始至终,教师应该走到学生当中去,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和学生讨论、商定文章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
(3)修改编辑。在写完初稿的基础上,由每组选一位代表报告他们的写作成果,报告时应该注意语言形式,特别是写作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还应该注意文章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此阶段,教师充当听众、分析师和导师。教师首先分析学生的汇报,提出评价作文的标准。然后,根据这些标准评价学生的作文。教师还可以利用质量不同的作文,让学生自己互相评价,各组之间可以交换初稿,讨论并根据评价标准修改初稿、写二稿并编辑成文。同伴的反馈很重要,它可以使一些标准内化,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独立评价他人和自己作文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文章的写作,增强写作中的读者意识。
2.“任务写作教学法”在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写作中的课堂实践
在实施“任务写作教学法”之前,首先对任务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其次,当在课堂上运用“任务写作教学法”时,我们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四点:1)由于学生把英语写作看做学习中最困难的活动,教师应该对学生平易近人,随时准备好给学生提供帮助、指导或组织,必要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建议。2)教师应该尽可能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信心,以使学生克服写作过程中的各种障碍。3)教师应该适当地进行显性培训,以保证学生能够成功地进行写作。4)教师应该注意到写作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笔者进一步详细展示“任务写作教学法”三阶段的具体教学操作过程。
(1)写前任务阶段。在写前任务阶段,我们设计以下写作任务:
Now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Computer Age. You should write about 150 words and you shoul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given in Chinese)below.
1)近年来,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计算机能做许多有益的事。
3)计算机也有许多副作用。
(2)合作写作阶段。
1)头脑风暴法。首先,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启发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法围绕写作任务酝酿想法、搜集资料、检索体裁的写作信息和观点。头脑风暴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写作头绪:写作者可以在纸上写下任何一个在脑海里闪过的有关题目的想法,不管其是否合理、文法正确与否,总之越多越好。若作者的文思太快,也可以用缩写、短语或者符号代替完整的句子。这种方法是创作的基本要素,亦可使作者的文思泉涌,找到一切能想到的材料,然后根据主题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做到少而精,保留与主题关系最相关的材料。从题目及其要求我们得知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计算机,是写计算机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文体属于论说文,文章要求写三段,中文提示是文章的提纲即每段的主题。每段的关键词分别为popularity、advantages、disadvantages。这些关键词确定了三段的写作重点和中心思想。经过头脑风暴法的筛选,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利弊归纳为:efficiency,entertainment,calculation,fantastic speed,taking over routine jobs,convenience;crime,trouble,virus,indulgence。
转贴于
2)列提纲。根据前面的分析、比较和综合,我们可以把文章的提纲列出来:
A. popularity of computer use:in the universitis,on farms,in factoris,in shops and other places
B. advantages of computers
a.improving people’s work efficiency
b. making scientific discoveries
c.doing difficult work
d. taking over routine jobs
C. disadvantages of computers
a. computer crime
b. computer virus
c. indulgence of children in computer games
3)确定主题句。根据题目中的中文提示,我们可以列出以下的主题句:
A. Computers have grown in popularity.
B. Computers can do many useful things.
C. However,computers have a dark side.
4)写初稿。
到这一步,可以说我们的写作已经有了个好的开始。接下来,要求学生利用头脑风暴法筛选出来的素材、提纲和主题句拓展段落。写作时应该注意语言形式,特别是遣词造句和文章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3)修改编辑阶段(同上)。
三、结语
在“任务写作教学法”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在小组活动或结对练习或讨论上。在这种小组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分头去查找不同的资料,并且与同伴分享这些资料,这样的交流活动在有限的时间里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还增加了学生课堂的参与时间和由分享带来的乐趣。同时,小组写作可以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课堂限时写作可以训练写作速度,有利于学生的应试,可以说,这种写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来的苦闷写作飞跃为现在的快乐写作。
“任务写作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写作任务,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使用语言,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指令做各种活动,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描述熟悉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构建自己的知识领域,从而使原来的被动写作变为自主创作。在这个平等和谐、积极快乐而又富有挑战的写作环境中创作,他们充分体验到主动写作所获得成功的快乐,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体验和认识会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任务写作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效果明显,因此,它顺应了新一轮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在新形势下的英语写作教学中笔者给予推荐评级。即使如此,“任务写作教学法”在中国语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还需要更多的更加科学的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Crookes,G., Gass.S.Task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ory & Practice[M].Philadelphia:Multylingual Matters Ltd,1993.
[2]Horowitz D..Process not product:less than meets the eyes[J].TESOL Quarterly,1986,20(1).
[3]Long,M.H.,Crooks,G..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J].TESOL Quarterly,1992,26(1):27-56.
[4]Richards,J.C.,Platt,J.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2000.
[5]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6.
[6]蔡兰珍.“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1,(4):41-46.
笔者在阅读大量有关情景教学法的文献后,发现情景教学法的定义和理论基础错综复杂,不同的作者给予不同的定义和理论基础,笔者依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情景教学的理解提出它的定义并探寻它的理论基础。
一、情景教学法的定义
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又称视听法,它源于20世纪30年代,语言学家帕尔默和霍恩比是杰出的代表。他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在语言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工作,最后创立了一整套教学法理论原则。它具有以下特点:语言教学应从口语开始,先听说、后读写;以外语教授外语;以情景方式把新语言点引出;词汇选择以常用为原则,先教常用词汇,保证最常用的2000个单词先教(何广悭,2004)。
还有学者从语言学家那儿找到灵感,对情景教学法进行分析和描述。如文嘉玲(2008)在《情景教学法探源》一文中指出:情景教学法是将语言看成一个结构、一个有规则的系统,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要按语法结构、句型,由易到难来安排的。而于瑶(2003)认为所谓情景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指导下,在从认知方面教授语言结构要素和功能的同时,利用并创造各种情景,使学生沉浸在丰富的、自然或半自然的言语习惯环境之中进行学习并用言语表达自己认知和内心的情感。
笔者依据自己对上述定义和其他文献中关于情景教学法定义的理解,以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教育者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一连串有联系的场景,利用具体的形象或根据语言描述使受教育者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从而有效地调动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语言论认为语言是人们在劳动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它和情景不可分离。外语教学也同样需要情景。英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要学的词法、句法等内容,借助于实物、动作、图像或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合理设计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快乐学习英语于情景之中。本文将从当代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三个方面探索其理论依据。
(一)情景教学法心理学理论基础
从当代心理学角度看,情景认知理论是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个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阻碍或抑制作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对认知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作用。而情景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景认知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又一重要研究取向。它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情景认知理论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和语言一样,其组成部分都是对世界的索引。知识源于真实的活动和情景,并且只有在运用的过程中才能被完全理解。因此,真实活动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有目的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学生要把语言习得的方式加以引进并与学得的语言学习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转引自刘曲,2008)。为此,很多学者进行了情景认知理论和学科的整合研究。如王艳萍、张静(2003:3)在《情景认知理论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中提出,根据情景认知理论,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情境、内容、激励及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英语教学环境。即教师要设计出与学生自身经验相一致的情境;设计出类似于日常实践中连贯性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设计出能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二)情景教学法教育学理论基础
从教育学角度看,情景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学生的认识规律。人的认知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感觉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而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要遵循这种自然的途径,就得设置一定情境,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大师胡春洞(1998,14)也指出,学习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复杂系统,实践就是最直观的认知行为。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情景教学法就是通过给学生设置情景,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形象和间接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活动。
(三)情景教学法语言学理论基础
从语言学角度看,情景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语言习得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语言情境论和系统语言学。
1.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是Chomsky(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和Krashen(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假设。Chomsky认为:人具有天生习得语言的本能,因为人脑中存在一个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LAD)(龙文珍,2003)。它对二语习得同样有效。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主要是输入假说模式。具体而言,“输入假说模式”由五个互相联系的核心假说构成,它们分别是:①语言习得―学得假说;②自然顺序假说;③监控假说;④语言输入假说;⑤情感过滤假说。这五个假说彼此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S.Krashen(1981:1a)在二语习得理论假设指出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他定义为: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subconscious Process:...The resul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aquired competence,is also subconscious.Other ways of describing acquisition include implicit learning,informal learning,and natural learning.In non-technical language,acquisition is “Picking-up” language.
学会语言是潜意识的、不知不觉的,称为“语言习得”。关于“学得”。他是这样叙述的:“We will use the term ‘learning’ henceforth to refer to conscious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knowing the rules,being aware of them;and being able to talk about them.Non-technical terms,learning is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known to most people as ‘grammar’,or ‘rules’.Some synonyms include formal knowledge of a language,or eplicit learning.”
Krashen在语言输入论中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从而促进语言习得。Krashen又列举了最佳语言输入的四个必要条件之一:输入应该是能够理解的。克拉申(1982:64)曾把能否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作为一个优秀语言教师的标准,习得的最佳语言输入应是真正自然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人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大量接触或输入自然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后才逐步习得语言能力的,语言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而孤立存在,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无法习得语言。因此语言习得理论对情景有着很高的要求。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知识的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知识由学习者自己构建的,而不是他人传递的,学习是一种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情景教学,他们认为教学应该使学习在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作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景(陈琦、刘儒德,2002:103)。根据他俩的描述,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及其他手段创造情境,在一连串的情景中,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化乏味为兴趣,化单调为形象直观,使学生乐学、会学,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就能主动地、轻松地获取知识,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
3.语言情景论
当代语言学家M.A.K.Halliday的系统语言学(Systematic Linguistics)是根据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ow Malinowski)的语言情境论创造的。这个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如果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系统地从各种场合学习,缺少某种场合的语言经验,你便不能在此种场合下准确地表达或描述(转引自龙文珍,2003)。
三、结语
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广泛的被一线的教师所采用,它与任务型教学途径一样被大家所喜欢。它之所以还能在教学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我们一贯提倡在教学法的选择上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外,还与它自身的优点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关,不管是从心理学、教育学还是语言学都有它的理论基础。情景认知理论、认知规律、语言习得假设和语言情景论都是它的理论依据。我相信情景教学法在融入新时代的因素后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3.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4.
[3]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0-31.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EB/OL].http://baike.省略/view/630921.htm,2009-08-08.
[5]刘曲.情景的再现――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法探讨[硕士学位论文][D].河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
[6]龙文珍.中学英语情景教学的设计与运用[硕士学位论文][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7]文嘉玲.情景教学法探源[J].科技信息.外语教研,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