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4 15:06: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古建筑保护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物古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是现代人们研究和瞻仰历史文化艺术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非常重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和历史文明,因此中国的文物古建筑数量非常的众多和庞大,因此,我国的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1、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
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物古建筑的变化,因此,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保护部门要想很好地开展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首先,应当从文物古建筑的作为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入手。好的环境能够帮助历史文物古建筑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而坏的环境则可能影响到文物古建筑在时间的流逝中被人淡忘,变成残垣断壁,遭到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以北京的“故宫”和历史上的“洛阳古城”这两个文物古建筑为例,北京的故宫由于周围环境的优越和人们保护意识的传承,历代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而历史上的洛阳古城由于周围环境的恶劣,比如说战争、偷盗等,在很久之前就被人所淡忘、烧毁,因此,文物古建筑的周围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历史文化氛围是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外在表现之一,也是增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保护非常重要。相关文物古建筑保护部门可以通过完善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文物古建筑管理等方法来有效地保护和留存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达到有效地保护历史文物古建筑的目的。比如说对于一些历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千年古镇一类的文物古建筑,如安徽的“宏村”,宏村是徽派建筑最为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相关文物古建筑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其管理和保护,保留其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氛围。
2、保护文物古建筑的历史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
文物古建筑的历史原状和历史信息是文物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因此,相关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历史文物古建筑的历史原状和历史信息的保护,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和增强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效果。历史原状是文物古建筑所代表和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文明的最为直接外在表现,是现代人们研究和瞻仰相关历史文化和历史文明的最为有效地方式之一。如果历史文物古建筑失去其本来面貌和原状,那么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将无法传承下去,后人也将无法很好地保护和记忆,最终可能会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而为人所淡忘,失去其传承的历史文化和文明。比如说以现存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一历史文物古建筑为例,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在进行相关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时,切不可因为发掘过程中有相关的兵马俑有破损的现象而使用现代的沾和工具或者其他的现代工具对其进行粘贴、重塑一类的工序,因此这种手段很有可能使其失去其原有的历史原状。另一方面,相关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部门应当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保护。文物古建筑中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现代文物古建筑研究人员研究和考察相关历史文化和历史文明的重要信息来源,对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意义。因此,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应当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保护。比如说以苏州的“留园”为例,苏州的留园在历史上原本是私人的园林,园中收藏有很多的古代历史文献和字画,这些历史文献和字画中承载和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为相关文物研究人员提供非常有利的帮助。因此,相关历史文物古建筑的保护部门应当积极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保护。
3、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与日常保护工作
我国的文物古建筑很多都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和时光的洗礼,许多文物古建筑在岁月的长河中被风吹日晒、地壳运动、历史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变得破旧、残缺不全,为了保护相关文物古建筑的长期存留下去,不会因为破损而出现坍塌、毁坏,相关文物古建筑的管理保护部门应当积极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和日常管理工作。首先,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工作管理:第一,对于损坏程度较为严重的古建筑结构需要对其进行大修,尤其是承重的房梁、关节等结构,需要对其重点进行加固,增强古建筑的稳定性。第二,对于损坏程度较轻的文物古建筑进行逐个修缮。比如说产生位移、弯曲、小部件破损的文物古建筑结构,在充分保留其原来文化设计理念和本来面貌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修复、规整。然后就是加强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日常管理保护工作:第一,文物古建筑的日常安全管理。我国许多文物古建筑都是木质结构,这些木质结构的建筑很容易受到水、潮湿的侵蚀而产生松化和腐烂,或者由于过度干燥而容易产生火灾等安全隐患,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其日常的安全管理,比如说通风顺畅、保持适度的干燥等措施。第二,文物古建筑的定期的清洁非常重要。文物古建筑很多时候如果经历了长期的不清洁容易产生虫害、破损等危险现象,文物古建筑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物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日常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相关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周围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以及历史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同时加强文物古建筑的相关修缮与日常保护工作,从而促进我国文物古建筑的历史长存。
参考文献:
[1]侯跃.关于梁思成文物古建筑保护的认识--以蓟县独乐寺保护为例[J].科技风,2015,(13):13-14;
2.依据凭证价值。古建筑的构造复杂,由于构件本身材质性能所限,再加以人为的破坏和自然营力的侵蚀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建筑必须经常保养维修,才能保护其年代久远[3]。为了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需要在研究古建筑遗物的同时,配合相应档案资料的研究,两者互相作证、互相结合可以使研究成果更为可靠,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必须重视档案资料,发挥其依据凭证作用,应当要求达到万一这一建筑物全部毁掉时,能根据档案资料加以复原的程度。
3.参考决策价值。古建筑档案在古建筑保护中除了具有依据凭证价值,还具有参考决策价值。如文化部门在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时,借助档案,便于了解古建筑的全貌与细节,或者对古建筑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规划建设部门在研究古建筑价值,衡量哪些古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是否应该保留修复、拆除或者改造时,借助档案,便于进行反复研究并作出科学决策;设计施工单位在修复或改造古建筑时,借助档案,参照古建筑过去原貌细节,便于制定科学的设计与施工方案[4]。
4.科学技术价值。中国古代有着领先世界的建筑技术,而作为这些技术载体的古建筑档案也是浩如烟海、富有特色。研究古建筑档案的科技价值,不仅对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筑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资料。比如通过现存的样式雷图档,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室建筑完整的设计程序,无论是宫殿、陵寝还是园囿,都是先由算房丈量地面,再由样房里以掌案为首的“样式雷”进行设计,然后是设计绘制地盘尺寸样,即立样图并估算工料,呈奏钦准,而后实施[5]。
5.文化艺术价值。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历史积淀,同时还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系,是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当前各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渐增强,在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维护中,古建筑档案在体现其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对木(石)构件的更换,对碑文的复原,对建筑雕饰的修补不仅仅靠工匠的技艺和经验,将档案的原始记录利用于此,无疑能更真实体现该物质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
二、古建筑档案工作
1.科学鉴定是确保古建筑档案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首要环节。古建筑档案鉴定是指运用古建筑和档案学的理论和技术,科学地判定古建筑档案的真伪、是否准确、价值大小等。由于古建筑形成时间长,设计、施工、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各步骤间隔时间久,经手人员多等因素影响,档案中记载的信息,特别是古建筑实测、历史考证和现状调查部分档案的内容只有经过后人的鉴定方能确定其真实性。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要在总建筑师或工程师的领导下,由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档案人员共同组成。上述“三结合”的组织形式,适应了鉴定工作的实际需要,是古建筑档案鉴定工作经验的总结。
2.全面收集是保证古建筑档案齐全完整的有效手段。首先,改变古建筑档案不齐全的被动局面,从古建筑测绘入手,积极主动立项开展专题研究,保证古建筑档案的齐全完整。古建筑测绘的基本原则是:弄清历史沿革,保持建筑风貌,据实测绘。具体要求是:据实精确测绘,做到图物一致,测绘语言统一,凡是原古建筑物已无遗迹或遗址,而由测绘者根据各类材料绘制的建筑图,应注明原由;测绘图中反映不清楚的,应以文字、图表作补充说明。实测内容包括:总平面图;单体平面、立面、剖面图;单体台基、结构图;节点大样详图;屋盖结构图;特殊结构用料情况、截面尺寸、图例等。测绘所附说明包括:古建筑物的历史沿革;所处地理平面分布位置;各个立面照片及局部照片;现使用单位及使用情况;文物保护等级及保护方法,维护管理等有关规则;名人参观记录及名人题词;事故报告及处理情况记录;今后规划设想。对于图纸、文字说明难以反映的应采用录像、照片等方式予以补充[6]。其次,除了实测和现场拍照外,多渠道地对相关历史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收集,如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考古出土和文博部门保存的档案、地面遗存的石刻档案、古人今人的科技建筑汇编、以相关著作等保存的史志著述等,有利于全面收集到珍贵的档案资料。
一、引言
当今世界都很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古建筑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风雨的洗礼,人为的破坏因素等,使得这些古建筑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现如今城镇化水平的加速提高,对古建筑破坏将更加严重。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艺术手法对古建筑进行复原与保护,所以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来保护古建筑文化遗产,是当下政府应该非常重视和关心的事情。数字化复原技术在对古建筑的保护、展示、修复和复原等过程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古建筑文化遗产的复原和传承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二、数字化保护系统的总体设计
古建筑保护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为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提供人财物力损失最小的方案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该系统结合数据库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监测分析以及保护评价技术等,进行古代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的设计开发。其中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有空间库和结构属性数据库两部分;数据采集与处理分为二维和三维数据采集与处理;并利用环境监测与分析对古建筑的保护进行实时评价与分析,达到立体式、全方位、时时的保护。系统的主要模块及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三、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一)研究对象概况
本文以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家的“牌坊”为研究对象,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学科与建筑工程学科相结合,将计算机领域当前主要的二维数字化及三维建模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并为珍贵古建筑、遗迹等文物的修缮和复原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工程数据。
(二)二维数据采集与处理
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信息领域最新发展技术,将现有保存下来的文物进行数据采集,如进行照片的拍摄,利用传统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再结合计算机图形学软件AutoCAD将测绘出来的数据进行绘制。如图2所示,就是某一牌坊的CAD图纸。
(三)三维数据采集与处理
将古建筑测绘的信息包含于三维模型中,数字三维模型比二维图形包含更丰富的信息,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问,能够精确、形象、丰富地记录建筑物的外形外观、建筑风格、内部结构等。三维数据采集的常用方法有“三维点云数据采集”。对工程图进行三维重建主要是指从工程图所提供的二维信息中提取三维信息,然后进行处理;根据绘制的牌坊标注草图,在AutoCAD中绘制出牌坊的正立面图、左立面图、背立面图以及右立面图的主要轮廓,并且将所有线条设为同一种颜色,以便于在3DMAX中编辑处理。
(1)三维点云数据采集。点云数据在采集过程中受到系统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借助后处理软件,进行去噪、平滑等操作后才能转化为有用的空间信息,为后面的曲面重构做准备。实验过程中采用软件对预处理后的点云数据进行三维建模,构造相关特征曲线,再根据所绘制的曲线绘制网格、绘制曲面等。具体实验流程如图3所示
(2)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的处理。传统的记录古建筑内部大木结构的方法,是用拍照和拉皮尺进行量测和记录。但是一般古建筑的大木结构比较复杂,使用传统方法获得大木结构的实体曲面模型是一件相当困难和耗时的工作。而运用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轻松解决这些技术难点。激光扫描仪通过运用激光束从被发射到激光束到达被测物体再被反射回扫描仪的时间差,得到扫描仪到被测物体的距离,再运用连续转动的用来反射脉冲激光的镜子的角度值得到被测物体的三维坐标。然后利用三维点云数据和相应的建模软件制作出三角网模型,最后利用这两种模型来提取古建筑的线性特征。用三角网模型来制作平面图剖面图和立面图。
(3)古建筑的三维模型重建。要将经过扫描得到的点云转化为通常意义上的三维模型,系统软件至少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常用的三维模型组件(如柱体、球体、管状体、长方体等立体几何图形);与模型组件相对应的点云匹配算法;几何体表面TI N 多边形算法。当进行三维建模时,可利用系统软件提供的自动分段处理工具从扫描的点云图中抽取出一部分,共同组成一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点,以进行自动匹配处理,但这种自动匹配方式的处理只适用于那些与软件中所包含的常用几何形体相一致的目标实体组件。得到物体真实的三维立体影像。图4为建模、渲染后某一牌坊的效果图。
四、数据库的建立
(一)古建筑数据库的建立
古建筑信息是空间位置信息与属性信息的有机结合,一个完善的古建筑数据库必须以这两种信息源为基础,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前者有激光扫描图、二维平面图、照片、以及三维建模模型等空间数据组成;后者是空间数据的对应属性,如历史相关文献记载、描述、统计数据及与相应的建筑构成相关的材料、尺寸、类型等。
(二)古建筑空间数据库
空间数据适合于计算机存储、管理、处理的逻辑结构,是将图形数据、影像数据、统计数据等资料按一定的数据结构转换为适合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形式。主要由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组成,栅格数据主要包括激光扫描图等。矢量数据是利用点、线、面等几何要素精确表达建筑物的边界和内部体元;矢量数据主要包括由激光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三维模型等。
(三)古建筑属性数据库
根据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本研究涉及的属性包括与空间数据相应的属性信息,如建筑的材料、几何构成、建筑面积、地理位置等;又包括其他的属性信息,如历史年份信息、相关的文化背景等。
五、古建筑监测分析
对古建筑需要进行环境监测与分析,通过周期性的测量,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信息更新及评估依据。主要完成对古建筑所处环境以及古建筑构件、营造技术的监测与分析,担负古建筑复原方案的确定与实现,是整个系统的重要核心。古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数据监测体系是进行可持续古建筑保护研究的基础和首要条件。环境监测功能应实现对太阳日照、风速风向、空气污染等情况的计算与分析。而对古建筑构件、营造技术或方式的监测与分析,就是在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虚拟环境中,根据已建立的数字化模型,对历史建筑构成进行比较、分析,并将模型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融合,建立古建筑修复评估体系,对细部和装饰残缺的或已经破坏的古建筑进行复原。
六、结语
总之:古建筑不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也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许多古建筑、园林等都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场所。我国在古建筑数字化保护方面还比较落后,还未能充分地体现现代技术对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巨大作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不仅能够为古建筑、遗迹等文物的修缮和复原工作提供精细的、准确的、工程化的基础数据;减少人们对实物接触的同时,增加人们对细节的了解;对古建筑数字化及三维建模技术的研究,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参考文献:
[1]王茹,古建筑数字化及三维建模关键技术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贺斌,刘洋,张大为.三维激光扫描在古建筑物修缮中的应用.吉林地质,2009.
[3]王京卫,周亚飞,孟祥国-基于3DGIS的古建筑物的三维数字化保存研究.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
[4]周华伟,朱大明,瞿华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GIS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工程勘察,2011.
[5]范张伟,邢昱.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古建筑保护研究.北京测绘,201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management statu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ancient buildings,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management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anagement needs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and explore the detailed management software module design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made the final Discussionthe lack of prospects of this software is designed to play a guiding role for the digital management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Zhejiang management.Keywords: Zhejiang Province, the anci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oftware; softwa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浙江省分布着相当多历史悠久,造型别致独特的古建筑,他们的分类有很多,宫廷府第建筑,如皇宫、殿堂;防御守卫建筑,如城墙、城楼;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钟楼、鼓楼;陵墓建筑,如帝王陵;园囿建筑,如御园、宫囿;祭祀性建筑,如文庙、武庙;桥梁及水利建筑,如廊桥、码头;民居建筑,如窑洞、民宅;宗教建筑,如寺、庵、庙、观;娱乐性建筑,如舞楼、戏台等。其中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近6000座,其余待保护的古建筑更是数量庞大。但是由于这些古建筑数量种类多、分布广、数据资料不全、给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消极的影响。作为古建筑的管理者,我们应该认识到管理的数字化应用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软件的应用所提供的数据处理功能不仅可以记录古建筑的基本信息(如建造年代、分布地点、建筑类型、建筑风格等),还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文字档案的易散失性,为定期的古建维护管理提供极大的方便。
2、国内外古建筑管理现状
在古代,人们对建筑的保护行为大多数是出于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但是在当代,古建筑不仅能够为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的时候提供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还可以对社会以及文化的变迁起到见证的作用。不过古建筑作为古代的文化遗存以及物质文化的遗产它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受到破坏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目前我国针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很多的研究如:利用现代化技术三维激光扫描对古建筑进行扫描绘制cad图纸的研究;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更好地查找和消除古建筑火灾隐患,提出古建筑保护的防火措施、制定应急计划、分析火灾报告等。在国外,很多国家如德国、美国等也秉持着“原真、整体、再生”的理念,在古建筑保护与现代技术和谐统一的课题上做了很多的功夫。但真正能实现古建筑数据管理、指导人员修缮维护等多功能合一的古建筑管理软件却未见成型。
3、浙江省古建筑管理的需求分析
浙江省古建筑管理中面临的困难中主要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浙江古建筑数量种类多,数据资料不全;文字档案的易散失性;无法获取古建筑的空间数据;数据的查阅及更新工作繁复;古建筑维护管理困难重重。
基于以上问题,本软件设计目标为:实现浙江古建筑的地理信息管理;管理古建筑的文字、图纸、图片档案;针对浙江省的古建筑的修缮信息的更新、查阅、修改,能够指导人员进行修缮与维护;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如古建筑的保护与申遗等。
根据软件管理的困难及需要达成的目标,该管理软件需求分析具体如下:
(1)需求分析中的角色分析与权限分析
在软件设计中,设定三种角色,即:系统管理员、普通用户、行业专家。
其中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负责具体信息系统日常管理和维护,具有信息系统的最高管理权限。
普通用户和系统管理员相较其拥有最低权限。普通用户只能按属性,对浙江古建筑的信息进行查询,没有权限修改显示数据。当普通用户需要上传数据时需要管理员进行审核。
行业专家这一角色包括:浙江省古建筑的文档数据管理员、古建筑测绘员、古建筑维修养护员、政府的规划部门、古建筑的评估专家等等。其中古建筑的文档数据管理员负责上传文字、图片等数据;古建筑测绘员负责对古建筑测绘的CAD图纸以及测绘报告进行上传;古建筑修复方案设计师负责对测绘报告审计并提出维修方案和预算;古建筑评估专家负责对维修方案进行评估;古建筑管理中心负责依据评估结果提出维修申请;政府部门负责审批;古建筑维修养护员则接受维修申请并维修。
(2)需求分析中的功能分析
需求分析中的功能分析包括:建立详细的管理数据、图层管理功能、编辑功能、查询功能、统计报表功能。
其中对浙江古建筑建立详细管理数据包括对古建筑的编码、位置、建成时间、结构类型、材质、历史传说、附近道路等以供查阅。
对图层的管理功能指的是建设空间数据库,包括古建筑地理的分布图以及古建筑相关道路分布图、分管单位管辖范围图、浙江省地形图等。
编辑功能指的是能够对数据、图形进行编辑。
查询功能是指可查询古建筑动、静态属性。
统计报表功能指的是将查询数据使用柱状、饼状、报表等形式显示。
4、古建筑管理软件模块设计
在浙江古建筑管理软件模块设计中以数据库为核心、以J2EE架构为平台、以信息流为依据、网络数据共享附以模块化组件等技术手段,进而形成可编程的多层体系结构的程序模块(数据层,业务逻辑层、表现层)。最终的结果是使本系统具有简洁美观、易操作、异步传输、使用灵活、快速可靠等特性。下图为浙江古建筑管理软件模块设计。
图1浙江古建筑管理软件模块设计
图2浙江古建筑文档管理过程
5、古建筑管理软件的优化及展望
在浙江古建筑管理软件的设计中,因为技术能力上的缺陷,加之技术条件的局限,使得本设计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只实现了对文档、图像、数据等信息的维护与管理,而缺乏对于古建筑管理与保护的自动评估系统。未来软件的设计中将会对这一系统进行拓展以完善古建筑的管理系统,使其能够浙江古建筑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结语
古建筑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瑰宝,我们应该对其特别珍惜。但是在其管理中有着较多的问题,而对古建筑的数字化管理为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做好这一工作意义重大。另外由于在我们的软件设计中目前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与不足,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与学习。我相信随着我们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软件不断地完善,浙江省古建筑的管理水平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这也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居阅时.保护城市的历史美[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2]陈保建,汤桦,肖进如.景德镇市的文化底蕴和发展优势初探[A].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黄俊杰.顺应自然的文化生态环境 名城镇远古建筑的启示[A].2009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钱福培,欧立雄.国际项目管理的发展特点及我们的对策[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上)[C],1999年.
一、现有历史建筑所有权体系下的保护模式
通过梳理现行立法后,笔者认为,我国现有的历史建筑所有权制度是以国家所有作为原则,以集体与私人所有作为例外。具体如下:第一,历史建筑以国家所有为原则是指,国家通过指定的方式,将古建筑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条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由文物保护法第五条可以看出,古建筑属于国有,是历史建筑所有权的原则性规定,以文物保护指导性法律明文规定的方式确定下来。对于属于国家所有的历史建筑,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八条的规定,国家通过中央地方两级三层的模式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第二,国家对历史建筑既定的所有权采取承认的态度,作为古建筑国家所有原则的例外情形。针对《文物保护法》第五条第二款所规定的“国家另有规定”的情形,《文物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Abstract:The ancient building is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it is the national tradition of a carrier, they experienced years of vicissitudes of life, natural and man-made destruction, which needs to be protected, accurate surveying and mapping drawings ( including text ) is an ancient building protection work foundation. This paper primarily discusses the mapping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method, as well as with the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method of difference.
Keywords:Manual measurement, digital close-range photogrammetry,3D laser scanning, Total station measur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古建筑测绘各种技术与方法探析
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
从古建筑测绘上述概念出发,其工程目的其实质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古建筑的原貌,为古建筑提供详尽、系统的资料,作为技术档案保存,为日后的修复、重建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为研究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建筑群的传统、特征、特点提供详尽可靠的资料,按照需要测制不同比例尺的平面图、侧面图及等值图等,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可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可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创作提供借鉴。我们如果从测绘学的角度真实客观地反映古建筑的原貌,往往不会考虑工程目的深层次意义,可能造成古建筑测绘工程目的部分流失,所以要更多地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要求测绘内容。
古建筑测绘中手工测量实质上是把大多数测量问题都转化为距离测量,主要利用卷尺进行距离测量和简易高程测量,通过直角坐标法或距离交会法进行平面定位。电子全站仪是集距离测量、角度测量、高差测量于一体的测量设备。全站仪的基本功能是测量水平角、竖直角和斜距,借助于内固化软件,可以组成多种测量功能,如可以计算并显示平距、高差以及镜站点的三维坐标,进行偏心测量、悬高测量、对边测量、面积计算等。在单体建筑测量中可用免棱镜全站仪的悬高测量、对边测量等功能。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是由摄影机拍摄的数字影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分析与处理,获取数字图形和数字影像的摄影测量技术。
在古建筑测绘中,利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采用人机协调策略在电脑上还原三维立体模型,可以借以精确描述古建筑复杂的几何变化。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方法主要由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系统软件组成,在获取空间信息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使传统的单点采集数据变为连续自动获取数据,从而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它还具有测量精度高、全天候、多方位、无需布控制等优点,在快速获取三维数据并建立三维立体模型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根据工程实施的目的要求,这两种方法由模型可生成立面图、平面图、等值图、投影图、透视图等,可为古建筑测绘成果的数字化进而最终建立古建筑保护工程管理系统,提供高效的管理、查询与分析功能。
从古建筑测绘的工程目的出发,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和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方法测绘古建筑图件,它对于古代建筑的保护、维修或重建工程是最合适和最理想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所无法替代的。是古建筑测绘实践应提倡的方法。如果我们不仅仅重视测绘的结果,还更重视测绘的过程、重视对古建筑设计的体念,就应该采用手工测量方法更为合适,但应加入免棱镜全站仪测量技术,主要是全站仪对边测量技术、悬高测量技术等,可以对一些手工难以量测的部位进行快速测量,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在工程实施中,应吸收有测绘类与建筑类经历的人共同参加古建筑测绘工作,同时还要求有测绘背景的人有一定的建筑知识、有建筑背景的人有一定的测绘知识,并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采用相应的测绘技术方法,才能满足古建筑测绘的目的与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工程实施效益。
二、古建筑测绘实例介绍
地点:杭州留下镇的一条古街
主要的测量工具:就是皮尺、卷尺、全站仪还有速写本等。
赣州简称虔,是中国江西省下辖的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江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赣州老城区面积大、传统建筑多、文化积淀深厚,集中了众多宋代、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历史古迹,保留下来的一大批传统民居建筑,至今保存着原本的建筑结构、装饰特征和传统的街巷风貌,并且仍被居住和使用。这些传统民居建筑和其所在的赣州历史城区具有鲜明的资源特色、紧凑的资源组合和良好的区位条件,其开发利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建筑结构老化、生活条件落后等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如何保护和延续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源,使其不但不再是现代化进程中的负担,反而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值得深入思索。
笔者认为,可以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资源并与现代旅游产业充分结合,将赣州传统民居建筑较为集中的核心区域进行一体化规划,打造特色鲜明、具有文化地标意义的赣州历史文化旅游综合体,营造一座"城中之城", 从而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的不竭活力,使之可以成为赣州传承历史、立足现代、拥抱未来的文化窗口和经济引擎。
一、区域范围
依据2010年8月25日公布实施的《赣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述,赣州历史城区范围为北至章江和贡江,南至红旗大道,西至环城路,东至东河大桥,面积约3.22平方公里,包含"一城、一带、四区、六街、三十二点"。赣州历史城区具有相对完整的赣南传统古城风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赣州宋至明清商业和居住的历史风貌1。
在整个规划中的赣州历史城区中,又以姚前里和灶儿巷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在区域聚合度、古民居建筑和古街巷景观方面最适合进行一体化规划。首先,不同于单个的文化古迹景点,该区域具有较大的地理范围,是一大批民居古建、历史遗迹的集合体,民俗文化和客家文化特色鲜明;其次,该区域与现当代城市结构互相渗透,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界定,与国内知名的丽江、大理和凤凰等古城在区域类型上具有差异性,因此,笔者将这种位于城市内部、边界模糊、但历史文化内容又高度集中的区域,在与现代旅游产业结合的方式上,界定为"历史文化旅游综合体",并根据区域特点提出了"城中城"的概念。
二、指导原则
将赣州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其根本原则是以保护为基础、以发展为方向,保护与发展并重。
1、"保护"是前提、是根本出发点
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区是完整的生命体系,她有文化内涵,她懂人情世故,既是传统文化的"根",又是民族情感的魂2。同样的,赣州的历史城区也承载了赣州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无比厚重的家乡情节,赣州人对家乡的认知与认同,是与这些纵横交错的街巷和斑驳厚重的宅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发展"是方向、是不竭生命力
既然一个城市的历史城区值得保护,那么该以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方法呢?首先要注意的是,必须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要避免单纯强调保护的极端,二是要避免过度开发的极端。针对全国普遍存在的情况,原建设部仇宝兴副部长就曾撰文指出:"不幸的是......城市发展之源、文脉之根的旧城区或历史文化街区纷纷被推到、拆平,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毫无特色的现代楼宇,彻底破坏了上千年历史形成的独特风貌,成为失去记忆的城市。3"
对于像赣州这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历史城区而言,唯有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赣州历史城区注入可持续的内在活力,才能真正在时代的洪流中获得不竭的生命力。保护重在传承,而传承的根本在于能否为其注入可持续的不竭活力。赣州老街区的古建筑、文化景观不应该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或是变成毫无生气的标本,而应该充分研究保护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整体设计,进行分阶段、分步骤的合理规划,才能真正实现赣州历史城区的"科学保护"和"有机更新"。
三、规划思考
作为一种行为和体验,历史文化旅游活动古已有之,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随着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旅游产业结合的实践蓬勃开展,人民大众也热情参与其中。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考虑将赣州历史城区保护与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不失为赣州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的有益探索。具体来说,是从宏观的角度,将赣州解放路社区及周边区域这样的古建筑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一体化规划,从古建筑保护,到历史街区景观重塑,到功能规划(如民俗街、小吃街、酒吧街、创意街等),再到与周边景观的融合(如郁孤台景区、八境路古玩街区、古城墙景区等),逐渐形成集古建保护、特色文化展示、现代时尚旅游于一身的赣州文化旅游综合体,即"城中城",特点是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内涵深厚,可以成为赣州传承历史、立足现代、拥抱未来的文化窗口和经济引擎。
四、前景展望
赣州历史城区中的古建筑和古街巷景观不应该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担,或是变成毫无生气的标本,而是可以在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与旅游产业充分结合,从而从根本上把保护和发展相统一。这样可以改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资金投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区域生活条件改善、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多重目的,从而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综合实力的持续发展,真正为历史城区注入不竭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1.
[2] 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M].科学出版社,2011-1,P71.
[3]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朱燕芳,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旧城保护和可持续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基金:本论文为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保护城区古建筑群的新思路--营造文化旅游城中城"(YG2014281)研究成果
三河古镇,地处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镇区面积4.71KM2,辖区面积65.5KM2。境内丰乐河和杭埠河两大水系环绕镇区交汇后,东流巧公里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据《左传》记载,古镇史称“鹊诸”,有可考历史2500多年。现名“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丰富的水网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三河“小桥、流水、人家”的市井风貌。镇区内渠塘纵横交错,商贸沿河成街,建筑临水而建,廊桥跃水相连,是典型的“皖中水乡古镇”。悠久的历史,长期的文化积淀,给三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以古城墙、古河、古桥、古街、古茶楼、古名居、古庙台、古战场等“八古”景观而著称于世。是皖中地区反映晚清时期历史风貌、兼收古徽派建筑特色、囊括古建筑类型较完整的水乡古镇,其综合历史文化价值,当可和驰名中外的苏州古镇周庄相媲美。
一、三河古镇的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
1、历史价值。岁月茬蕙,朝代更迭。“三河”虽几易其名,但古镇在各朝代都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显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军事重镇。公元前537年,吴楚之争在此演绎了“鹊岸之战”。1858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大败湘军,创下了载人史册的“三河大捷”。至今遗存的古战场、古城墙、英王府似乎仍在诉说着那些硝烟散后的功过成败。“鸡鸣三县”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皖中商贸集镇的理想之地。透过现保存完好的古商业街、铺宅,仍可遥想昔日的繁华。水陆兼备的交通要道,使其历朝历代皆为江淮区域交通枢纽重镇,现存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家族的粮仓、四川总督刘炳璋的三河房产可说明一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孕育出众多的名人志士,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古镇。窄窄的“一人巷“、幽静的故居,依稀可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少年时学习、生活的情景。
三河古镇现存古建筑群以清末明初时期为主。完好的古街道有西街、南街、东街,街区肌理完整,建筑风貌依旧,保存2000多米长的青石板路辙印深深。目前,已经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河大捷遗址—包括的城墙、英王府(即军大本营),全省最长的古街巷—包括刘同兴隆庄(清代),青阳分公司告示牌(清代),一人巷住宅群(含杨振宁故居,清代),郑善甫故居—鹤庐(民国时期),三县桥(清代)等。
2、规划肌理。三河古镇的规划以“水”为灵魂,水陆交织的街区充分利用了河、港、塘、溪、路的自然条件,巧妙地将城镇、建筑、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街区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镇,临水建房;以码头为端点、河道为边沿,随着岁月的流逝,辐射状衍生成数条古商业街。
三河的规划以“街巷”为骨架,支连众多窄巷,窜起成片民宅,纵横交错,分布均匀。街巷宅院相对规整,有中心轴、方向感、边缘界定。只是有些宅门因风水关系稍有凹凸转折。造型各异的石桥与街道的交汇节点,往往是茶楼、戏台、铺地等公共场所,空间转接自然,迭起。古商业街道空间尺度适宜,渔俪延伸,店铺、民宅、酒肆随形就势分呈两侧,各商号标新立异的招牌点缀得古街热闹繁华、多姿多彩。又因是水灾多发区,三河作为古时军事重镇,防御性也是其规划特征之一。深而宽的河道,既有供给货物的功能,又有防御的功能。在窄形市镇的两端修筑防御工事—城墙、炮台,使整个市镇宜攻宜守。
从三河镇现存古迹来看,有着朴素的规划意识,商贸、防御、文化特征突出。而建筑、河道、桥梁及市井百态则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景象。
3、建筑风貌。历史上的三河地处江淮之间,水运发达,商贾云集,南北文化在此冲撞、交融,形成“皖中”文化,故其建筑风格南北兼容,别有特色。大王庙、城陛庙、万年台、英王府等公共建筑宏伟、庄重、色彩鲜艳,更具北方建筑风格和官式建筑特征。而民宅、商铺小巧、简朴、色彩素雅,更似皖南的建筑风格。
古街两侧的铺宅始建于清初,成型于清末民初。商住特征明显,多为一、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块状,二或三进庭院。从街至河道依次为铺面、作坊、宅、储藏(如有二层,则一楼宅为厨房、餐厅,二楼为住宿),底层空间通透,如刘同兴隆庄。铺面、作坊因所售商品及生产工艺不同,柜台或当街设置或在室内两侧设置,沿街一色红色板门。因商贸繁荣,建筑也较早地吸收了泊来文化;二层以走马专心廊为平面交通;沿街立面各家铺宅间以简化了的马头墙分隔:门楼、窗眉、扶手等细部造型朴素,突出实用性;墙面以清水砖为主,灰墙灰瓦,红色门板、彩色招牌点缀其问。有韵律,有变化,形成一幅清末皖中古镇的繁华街景。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河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遐迩。人文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三河的饮食融南北之长有独特风味,品种丰富,创造出享誉四方的三河土菜品牌。目前开发有土菜系列、茶干、米饺、米酒等;三河民间文化繁荣,主要有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花旦、兰花等传统节目,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起源并流传皖中地区的庐剧,是全国知名的地方戏剧种,创始于200年前,唱腔兼收民间小调、越剧等曲调,丰富、圆润,深得民众喜爱;三河镇的传统手工业发达,其匠人制作的羽毛扇、木杆秤等手工艺品制作考究,产品远销海内外。
三河镇现存古建筑核心区面积达8.74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25460M2。区内街巷格局完整,传统功能健全,韵味和肌理依然清晰。以现存较完整的西街、南街、东街为骨架,前店中坊后居的古建筑为街景,以原有建筑功能和特色传统商品为依托,再现了古时三河的繁华与生活原貌。
二、三河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1、成立保护机构。成立以镇长为总负责人、文物、古建专家组成的保护领导小组,以城建、规划、文物、文化、工商、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执行机构,以群众推选代表组成文保协会实行监督核心保护区的管理、城建、古建保护与修复、资金投人的情况,定期核实文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并定期向镇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机制。
2、摸清古镇资源,建立基础档案。应在全镇范围内,深人调查,登记建档,内容包括:名称、位置、面积、年代、材料、历次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价值特色、保护责任者等,实行挂牌保护,同时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修复建设情况在公示栏中公示。
思政后的回馈进行了分析。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是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高层次合格人才,所以高校的所有课堂、所有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有关专业知识的需要,做到“授业”与“解惑”,还应该训练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做到“传道”,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注入思政育人的元素[2]。在此前提下,对于测绘类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该结合测绘专业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测绘工程师的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时刻强调测绘从业者的职业精神,逐渐形成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体系,在专业知识教学中逐步融入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测绘工程师的品质培养[3,4]。《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为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经典平差理论的局限性,掌握常用的近代平差理论及运用方法,能够对改善测量精度与测量效率等复杂计算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对不同类型测量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建模和分析的能力。该课程在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有利因素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效果长期获得好评,即这门专业课的教学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可以利用课程对学生的覆盖面广、课程量大、教师与学生接触比较深入的特点,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规律和可行性进行探索。
1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提取
1.1将科学发展观引入课程
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从认识误差的分布开始:在本科阶段,学生知道观测误差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用经典平差的方法处理测量数据是合适的。到了研究生阶段,会学习到观测误差可能服从P范分布族中的某一种分布,不同的误差分布类型将对应着不同的参数估计准则及参数估计公式,而且参数估计方法具有的抗粗差能力也各不相同。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参数估计信息,就应该深入分析观测误差的来源及分布,从而可以有效减弱误差的干扰。所以,在介绍误差分布规律及参数估计准则的课程中引入科学发展观,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和区别,总结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课堂上通过公式演绎和讲解,强调数据处理中尊重事物客观规律、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是与当代测绘人的职业精神一脉相承的。
1.2课程教学中对“四个认同”元素的融入
在课程中讲到多源数据融合问题时,可以以汶川地震救灾为例。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西北部突发8.0级强地震,在全国上下合力抗震救灾的同时,测绘部门紧急建立了航天、航空、低空三位一体的灾区观测和遥感影像获取体系,迅速制作灾区重建选址规划所急需的系列影像地图,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测绘学者们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进行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的评估[5],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这次救灾充分体现了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一切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重,集中各种资源办大事。在讲到用EIV(errorsinvariables)模型构建方程对变形的规律性进行分析时,可以以安徽省和县万寿塔(见图1)保护性修复工程为例,由于观测手段不能直接得到古塔的中轴线倾斜度数据,需要通过计算方法完成[6],进而介绍中国在古建筑保护上的曲折历史,原先是拆除旧建筑建造新城市,后来经过多年的反思认识到,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是文化的载体,是旅游的资源,于是对古建筑保护制定了法规条文并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修缮了很多濒危的古建筑。这也体现了有关部门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尊重历史,尊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起到了助推作用。在介绍周江文先生创立的拟稳平差理论时,可以穿插介绍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对平差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弘扬他们专心科研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为国家建设只争朝夕的家国情怀。可以相信,如果宣传的榜样人物的工作内容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能学以致用,这会更加激发他们的亲切感和发自内心的尊敬。
1.3课程中对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引入
在课程中应该时常提及测绘人应具有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7],如:要有责任心和职业操守;要具备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要有吃苦耐劳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创新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并达到业务精通;要严格执行测量工作的技术规范,得到的每一个数据都必须经过实际测量和正确计算,决不能弄虚作假;涉及机密的测量资料和结果要严格保密,绝不能泄露;做外业应熟练掌握各种测绘仪器的使用;做内业应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软件、设备的使用等等。课程中还结合真实案例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加深认识研究生论文写作弄虚作假、抄袭他人成果等错误行为对人的一生带来的严重影响。以上海长江隧桥工程为例,说明在重大工程的控制测量中,测量数据的精确与否对工程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强调要具备确保提交数据万无一失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担当。该工程隧道段总长7.5km,是上海当时一次性掘进距离最长的隧道,其中贯通测量是难点之一,常规布设的控制导线难以确保贯通。因此,工程采用了导线测量加陀螺仪加测部分线段方位角的方法,并在到达贯通面前50m处加设竖管并导入地面控制点数据,利用这3种数据相互检核、共同平差来提高控制点的精度,确保了隧道的准确贯通,如图2所示。
2课程思政中教师主导及学生评价分析
目前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教师本身的思想素质及教学能力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即教师对专业课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以及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首先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在课程思政的思想性、亲和力及针对性等的设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其次,教师也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及历史知识、时事政治等多方面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也能够在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思政元素的引用[8]。课程思政取得的效果要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从2020年9月开始,在研究生《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的课程教学中融入了课程思政,在进行了13周的教学以后,对学习该课程的全部研究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共有14题,部分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图3中各项内容分别为:A表示在高校专业课中开设课程思政是有一定意义的;B表示思政教学可以与专业课知识结合起来;C表示《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内容是合适及感兴趣的;D表示《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课程的主旨是以教学为主、兼而融入测绘学科的科学伦理(如应尊重数据的客观规律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中不弄虚作假等);E表示课程思政应该有助于培养专业素养;F表示课程思政发挥的主要作用应有助于提升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们还提出了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建议,如“在上专业课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会比单独进行思政教育更有效果,而且可以缓和上课的氛围”“可以结合一些由于计算失误导致工程失败的案件,在课程思政方面很重要”“可以多分享学长们的成长经历、职业选择来增强专业自信”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说明他们是愿意接受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对所有的问卷答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时代的研究生们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感、有理想信念、有文化自信,对感兴趣的思政内容也会自己找资源了解和学习,自我要求也比较严格,希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三观正确、具有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合格人才。
在此,将本年初春第三次调查的经过略作介绍,并对广严院及其他陇东南的一些古建筑特点稍加评论如下。
秦安兴国寺、秦安文庙、甘谷文庙、天水伏羲庙(2008年2月16日,第一日)
晨起由兰州出发,驱车东行三个半小时后到达秦安县城。秦安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古称成纪,为女娲出生地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且占据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位置,实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1、秦安兴国寺
兴国寺位于秦安县新华街、毗邻广场的醒目位置,入口处为一座单檐歇山顶木构牌坊,面阔三间,心间悬挂“秦安县博物馆”的牌匾。无论其檐下典型的“檐上全”做法,抑或是屋面脊饰砖雕,都属典型的秦州工艺做法。向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得到热情接待,遂顺利进入寺内调查。
兴国寺俗称官寺据载创建于元代,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院落两进,建筑以东西方向为主轴 中线上由西向东依次布置金刚殿。天王殿,般若殿,般若殿前南北两侧设钟楼,鼓楼。除般若殿为元代原构外,其他建筑经后世重修,改建,已失原貌。因此,此行重点关注般若殿单体建筑,对其形制做法作了充分细致的考察。
般若殿坐东朝西单檐歇山屋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带前廊。相对院内其他建筑,其外观显示出古拙雄浑的早期建筑风貌。粗壮的檐柱将正立面分为三间,当心间广大于檐柱高且远大于梢间广。当心间两平柱上施硕大的檐额,长至梢间,用材直径与柱相当。梢间柱身间施绰幕方,方首雕刻龙头。当心间平柱内例两檐柱用材明显较小,应是后世添加以稳定檐额之做法。前檐拱为六铺作出三下昂,补间铺作出斜昂,昂嘴向外翻卷刻作两瓣。而两山与后檐科棋仅五铺作,补间铺作未出斜昂,昂嘴也未全部加以雕饰,华丽繁复程度远不及前檐。细察发现与前檐角柱相邻的山面檐柱正是造就一繁一简两类抖形式的分水岭。其柱头一分为二,西侧与前檐角柱柱头等高,东侧与山面檐柱柱头等高。东西两侧普拍方端部也分置于高低不等的1/2柱头之上,高者端头略有出挑以放置其上补间铺作栌。因此山面铺作栌高出前檐一跳,造成前后铺作相差一跳。类似的情况还有:后檐转角处角梁腹底平直,不似前檐角梁那般雕琢为曲线样式。如此看来,这种重视正立面形象效果的处理方式应是该地区建筑设计的传统手法,甘肃地区至今仍传用一种“具有歇山形象的悬山屋面”的做法且应用广泛。如此处理既满足了正面视觉效果,又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
般若殿内部梁架的结构形式十分独特。同外檐相似,殿内后槽亦有粗大通长内额,两端由殿身后部的双层抹角袱及其上45°方向驼峰承托,腹底施龙首桔头。抹角袱两端搭于攒当处伸至室外替代栌。额下支撑的两根内柱较细,且木材崭新,极有可能为后世添加。这种采用双抹角袱承托内额的结构方式能够获得充分完备的内部空间。内额承平梁,上置蜀柱两侧叉手相交于脊下襻间之后又出头抵椽,显示出早期建筑的结构特点。前廊于梢间柱头置大额托平梁,额明显倾斜约有元代遗风。
其余几例建筑形制,规模皆逊,为明清时重修,无有特别之处,故不再赘述。
2、秦安文庙
秦安文庙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与兴国寺毗邻,格局已不完整。现存主要建筑有前殿、大殿。前殿之前设泮池,以白玉栏杆维护。院内古柏苍翠,透着朴素庄重之气。前殿面阔三间,悬山屋面。其大木结构、彩画及门窗做法均与明清官式相近,而山面施悬鱼惹草,木料已显颓败,可见该殿受后世干预程度较大。大殿坐落在一宽阔平台上,前设月台。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此建筑有三处与兴国寺般若殿颇为相似,如出一辙:一是补间铺作出斜昂,昂头翻卷两瓣;二是前檐与两山、后檐檐柱不等高造成前檐铺作多出一跳,三是前檐角梁尾部作出曲线修饰。由此看来,其势必与般若殿存在渊源关系。从建造时间来看,文庙大殿北中平樽下襻间下表皮留有明嘉靖朝重修题记,或说明此地方建筑文化由元至明的传承关系?尤须注意的是,山面外檐七朵铺作中,前四朵出跳为昂,后三朵出跳为华,后檐铺作皆出华拱,将这种“重前轻后”的设计思想体现至极。另一提请关注之处为:大殿普拍方至角柱后出头呈罕见的“凸”字抹圆角形,与南宋《中兴瑞应图》中建筑做法极为相似。文
庙前殿亦采用相同形式。此种普拍方出头形式还出现于甘肃连城鲁土司衙门、显教寺以及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建筑中。其间的源流线路尚可深入探讨。文庙大殿未使用檐额,室内梁架规矩齐整,各樽下皆施用襻间,脊部无叉手,平梁下驼峰刻为复杂的植物样式,与甘肃地区晚期多数建筑装饰手法相同。
3、甘谷文庙
离开秦安文庙,已过晌午。午饭后未及稍事休整,遂即驱车1小时多至甘谷县城。甘谷文庙位于县城广场,适逢广场举办小型秦腔演出,高亢激昂的表演和大气粗犷的声音极具;中击力,令人深感震撼。
甘谷文庙建于明代,现仅存大成殿孤立于广场中央。大成殿重檐歇山琉璃屋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周围设廊。建筑外观规整,乃深受明代官式做法影响之产物。但普拍方出头为前述“凸”字抹圆角形。因殿门紧锁,仅从门缝隐约窥见内部梁架脊樽下施丁华抹颏棋,平梁以驼峰托垫,上立叉手,殿内似无内柱。
4、天水伏羲庙
于甘谷文庙大成殿停留不多时,遂赶往50km外的天水。途间翻越积雪山岭,坎坷之余领略无尽冬日风光。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伏羲庙的创建历史可上溯至元朝的三皇庙。明弘治年间,为祭礼伏羲便利,将三皇庙扩建并改名伏羲庙。现今的伏羲庙经过历代屡次修补,形成了以中路五进院落为主的格局。目前遗存的主要历史建筑有先天殿与太极殿。
先天殿为伏羲庙的核心建筑亦是供奉伏羲塑像的主殿。其坐落于宽敞台基之上,前设月台。建筑为重檐歇山屋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正面当心间明显宽于其他,其上高悬“一画开天”的匾额。檐柱粗矮敦实,嵌于其内的门窗雕饰精美,刀工道劲。下檐科棋为五铺作出双下昂,上檐为五铺作出华棋。殿内供奉的伏羲塑像是全国现存最大的伏羲造像,高2m有余,居中威坐。粱袱上施天花,其底面绘有精美的八卦图案应是由伏羲所创先天八卦而来。南下平樽下表皮有清嘉庆十年重修题记。樽下纵向构件已简化,仅在顺身串上坐单托樽。转角处亦不见抹角袱做法,而取代以递角梁,穿插枋等明清官式建筑构件。
太极殿位于先天殿之后,单檐歇山屋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面各间面阔相当,均不及柱高。外檐为五铺作出双下昂。屋内樽下仍保留襻间形式。梁枋下表皮有光绪十三年重修题记。转角处施用抹角袱,两端插于外檐铺作内,中部落于丁袱、驼峰之上。
先天殿与太极殿于当心间南中平樽下皆设一木枋人立于门前时视线恰被木枋遮挡。木枋用料细长,亦无法发挥结构功用,令人倍感困惑。另一奇特之处是,伏羲庙内建筑檐部均无飞椽,与其规模、等级似不相配。
夜宿天水市区。
天水玉泉观、天水城隍庙(2008年2月17日,第二日)
1、天水玉泉观
前夜起雪,清晨踏雪玉泉观。玉泉观位于天水市北的中梁山南麓,组群庞大,地势复杂。现存建筑为明代修建,中轴建筑群自下而上共有五层,主要建筑玉皇阁、玉皇殿位于第四层。玉皇殿单檐歇山屋顶,面阔三间,周围设廊,其当心间大于两梢间。檐柱柱础为覆莲状,檐下拱为五铺作出双昂并沿45°方向出斜昂。其前玉皇阁乃重檐歇山屋顶,面阔三间,周围设廊。建筑构架规整,装饰工艺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廊柱间饰有全圈口“花牙子”,为甘肃地区传统工艺。要特别提出的是,阑额置于檐柱柱头上,断面为圆形,远大于其上普拍方断面,至角柱出头垂直斫截,《营造法式》卷五阑额条中记有此种构架方式。另一种檐额不通长、梢间两柱间施术枋托垫于额下的做法亦见于玉皇观内其他建筑。这种做法可上溯至麦积山北魏石窟窟廊,在木结构建筑技术发展历程中属于以纵架为主的做法。这说明,陇东南地区建筑某些做法仍沿袭古制。
2、天水城隍庙
调查玉泉观毕,遂即前往城隍庙。城隍庙又称纪信祠,始建于明,后经屡次修缮扩增,现为三门四进的建筑组群。隍庙正院最南端为重门乐楼,北接直廊五间,卷棚屋顶,其后又接前殿三间,抱厦屋顶。最北端为正殿,殿内奉纪将军造像。建筑为单檐歇山屋顶,面阔三间,当心间显著宽于梢间。所用木料颜色陈旧彩画残损难辨。正面檐柱上置粗大檐额,梢间施木枋托垫于额下,为上文提到的纵架体系。檐柱为覆莲柱础,已遭侵蚀、磨损。外檐料棋为五铺作出双昂并出45°斜昂,昂嘴向外翻卷刻作两瓣,与兴国寺般若殿及秦安文庙大殿相同,应为地域性工艺做法。屋内梁架规整,转角部位施抹角袱,两端与外檐铺作结合。转角施用抹角袱大约是陇东南地区习用的构架方式。
午饭后即刻赶往此行的终点陇南市,至市区已傍晚时分。夜宿陇南市区。陇南市旧称武都,位于陇山以南。甘肃南部地区的白龙江流域,处于我国地理的南北分界处,东接陕西,南邻四川,素有“秦陇锁匙”、“巴蜀咽喉”之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和经济往来要道。
武都广严院(2008年2月18日~19日,第三日,第四日)
晨起,以路边小馆内各式武都小吃作为丰盛早餐,餐毕即驱车赶赴广严院现场。车沿白龙江河谷左岸的212国道行进,一路江景美不胜收,严冬腊月仍有水流潺潺。相对于天水,秦安陇南的自然景致更具南国气象。行至一片干涸的河床,经询间得知此处已是福津河谷,蜿蜒向上的盘山路便是通往柏林寺村的主路。广严院所在的武都区三河乡柏林寺村虽然距离陇南市区仅22km,但因道路曲折、路况恶劣,至村口时竟已花费近1小时。在窄涩的村道上盘旋颠簸数分钟,忽然豁然开朗,挂有“广严院”牌匾的山门矗立眼前。山门单檐硬山屋顶,面阔三间进深五檩。信步走入寺院,院内3株古柏树姿挺拔秀丽两侧厢房现为广严院管理所用房。在柏树的掩映下广严院前殿宛如画卷中之所在,展现于面前。
与广严院管理所负责人李洪荣先生会面后,受到其热情接待,并亲自带领余等一行人考察周围环境。沿村中小路向上行至一处栽有古柏的台地,回首向下俯瞰,广严院及整个村落尽收眼底。此地属南秦岭山系,山体黄土质地,呈多级平台状。村舍聚落多建于较平整的台地之上,以避水患(据文献记载,武都历来水灾频繁,常与泥石流并发)。柏林寺村所在山麓称龙拽山,邻福津河北岸,村落建置于中段的开阔台地上。河南岸与之相对的山麓呈前后两重的形态,海拔约2000m,当地人称之为“重山子”。福津河流经此地呈现向南微凸的形态。观其风水格局寺院及村落的选址颇为得宜,为典型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金带环抱之理想模式,必是经过了缜密的考虑和精心的规划。近千年来历经多次地震仍有原构存留至今,首先要归功于这样高明的选址。观其景观形势基址后方山体如天然屏障从后方围合,前方形成远景,尤其是面朝两重山峦更增加了层次和景深。
返回寺院后,即刻开展本次调查
记录工作。两日内,除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重点针对前殿进行记录外,亦攀上梁架深入拍摄,进而发现几处细节,或能对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我们的工作引得村民颇为好奇,全村老少相继至寺内观探,如节日一般热闹。陇南人淳朴好客,两日午饭均有村内妇媳至寺内烹制,不胜感谢。此次细致考察了寺院的方方面面,但回来整理资料发现仍有细节遗漏,可见调查如研究一样,需不断深入,探无止境。下面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
1、寺院概况
广严院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院落一进,单体建筑有山门,前殿及两厢,其中前殿为主体建筑。此外,院内还保存有笏首碑两块,分别创立于北宋和南宋时期。前殿北邻三河粮油管理所,广严院中轴线北端延伸至粮库,其所在位置据称是原广严院正殿基址。
2、历史沿革
寺院的初创年代有传说与唐,前身为红岑寺。早至唐代的传说毕竟是人怀疑其杜撰成分较多,且无从考证。能够确凿说明寺院历史的是两块碑碣的碑文。北宋碑正面为嘉祜七年朝廷敕赐碑文:“……旧阶州福津镇弥陀院……敕宜赐广严院为额”,按碑文,广严院之前身名作弥陀院。而反面碑文《阶州福津广严院记》映证了赐额与更名的历程,更提到广严院由僧人智光创建于乾德元年(963年),并记述了当时的寺院规模:“大佛殿,三间。文殊殿,三间。音殿(缺字疑为“观”),三间。斋厅、三间。僧堂,两间。三门楼,三间。”另一块南宋碑刻有《新修广严院记》。碑文作者魏鲸为当时阶州刺史吕候的门客,受广严院主持普兴之托,将其向吕候介绍广严院的过程记载成文。普兴称 院故名弥陀……至嘉祜中改赐今名。绍兴中为涨潦啮坏,无尺椽寸瓦留者。普兴与师道思始相今址,裒一方施金,迁而新之。起于绍兴三十一年,落于乾道九年,凡十有二年。为屋八十,为一,为堂二,为寮十,庖滔浴无不成具。而又以余力为大钟楼而悬之……。根据普兴的口述,广严院在南宋绍兴(1131―1163年)中被洪水毁坏,迁移新建于绍兴三十一年(1162年),乾道九年(1173年)建成,历经十二年。对当时的寺院规模亦有说明,从“为堂二”,“为屋八十”来看,与北宋时期相比应不及。
此后元,明二代是否进行过修缮活动尚未有考证。清雍正年间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复,并在山门脊檩留有题记:“大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季春月吉日一会……”。并据当地百姓告知雍正朝重修时曾立碑记述,后埋碑于院内地下。除山门外,现存两厢也是此次修缮的产物。清光绪年间叶恩沛修纂的《阶州直隶州续志》在“祠祀”一卷中对广严院有如下记录:“广严院……殿壁用紫泥粉,色如紫朱(《陈志》即今柏林寺),州守叶公重修”。说明至晚于清光绪年间广严院已改称柏林寺。“州守叶公”即为叶恩沛,于光绪九年至十二年任阶州知州。因此,此次修缮应缘于光绪五年破坏性的地震。据史书记载,此次地震乃“非常之灾”,《中国地震目录》记载此次地震为八级,其强度与破坏程度应极大。
20世纪60~70年代,广严院曾改作粮库使用,并于梁架上涂抹白灰。之后曾作学校使用。1981年,广严院被列为武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恢复其寺院属性。1993年,广严院被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由甘肃省古建筑保护所组织,永靖县古建筑施工队完成了对广严院前殿的维修,墩接了若干柱子,更换了三根樽,重新制作了屋面和门窗,并被甘肃省文物局评为优良工程。2007年,于院内设广严院文物管理所。
3、前殿建筑
前殿为单檐歇山屋顶,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山面三间四柱,整个建筑置于砖石垒砌的台基上。正面每间面阔相当,间广远小于柱高。当心间,次间门板为后换。当心间门楣上施两枚八瓣门簪,形似南瓜,与此前所见玉泉观山门门簪类似。梢间设版根窗似为原构。北、西,东三侧檐墙为当地黄土砌筑,有明显收分。
檐柱柱身为梭柱,生起、侧脚不明显。梭柱自五代起主要在南方应用,北方唐辽建筑中不多见。柱础掩没于台基内,依稀可辨为覆莲状。柱脚间施用地袱。广严院地处南北交界处是否为棱柱做法在南北方流传的见证呢?除正面当心间与次间四根全部露明外,其余檐柱皆包于墙身之内,仅柱首可见。柱首间施阑额,上置普拍方。普拍方至角柱出头垂直斫截,阑额不出头。外檐铺作形制为口跳,各间设补间铺作一朵。口跳算得铺作中最简单的组合形式唐代即出现《营造法式》中也有记载但实例较少。
屋盖部分高度占立面总高度的1/2。檐椽断面方形,椽头垂直斫截,飞子端头略有收分。天水一带的建筑未见方形檐椽,广严院前殿的方形檐椽为1995年维修时更换,当时施工方永靖古建队秉承河州工艺,而在同属河州工艺体系的连城雷坛、显教寺部分建筑中亦有使用方形椽子者。同样,屋面脊饰也采用河州工艺常用题材。山面华废之下,出三列厦头下架椽,其外无搏风版,下置搏脊。
前殿的内部梁架为厅堂式,彻上明造。殿内供奉三世佛塑像,乃是1949年后所造,已非原物。屋内梁袱表面残留充当粮库时涂抹的白灰,略显破败,但仍有部分位置遗存彩画痕迹。横向梁架可从上而下分为三层,当心间与次间的构成方式不同。当心间梁袱最下层为四椽袱对乳袱,中间层为三椽袱对牵 最上层为平梁,其上立蜀柱,无叉手。次间梁袱上。下层与当心间相同,中间层为两端牵连以长两椽的顺袱串。细节也略有不同当心闻三层梁袱间施木块托垫而次间无,次间蜀柱脚施合桔而当心间无。须特别提到的是,次间两缝梁架的平梁北端上表面有一矩形开口槽孔,使人联想到这有可能是为安放叉手所设。山面平梁下施下平,上立南北对称两根夹际柱子,下设棋枋。枋与夹际柱子结合处做连身对隐。纵向梁架除脊槽外,皆设单材襻间与顺身串。脊樽为两根木料上下叠构,与蜀柱顶结合处施雀替。脊樽部分的形制与其他各槽不同,而与山门相似,应为雍正朝重修时改换。梢间纵向设丁袱两道以联系横梁与山面檐墙。屋内四转角处沿45°方向施抹角,两端插入铺作之间的空当。其上施垫块托垫角昂后尾与下平相交结点。
屋内柱共四根,柱首抵北中平樽下襻间栌之下。西端屋内柱柱础为覆莲状,磨损较重。中间两根屋内柱柱础为四棱台上置磉墩形,材质崭新应为后换构件。东端屋内柱柱础不存。另有四根较细的柱子,支于四椽袱腹底中部,柱础方形。这四根细柱应是后世添加,以避免四椽袱跨中弯矩过大而致坍塌。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各类铺作虽然形制、构造方式相同,但同类构件存在些许细节上的差别。一是棋头形式有卷杀和抹斜两类,以卷杀为多。二是昂嘴有薄厚两种,昂身侧面刻纹也分外凸、内凹,先凸再凹以及无刻纹几种。同一建筑中铺作形式如此不统一,是因年代不同,抑或是工艺差别,尚待进一步探讨。另外,棋眼处居中部分木料表面呈深褐色,明显不同于周边浅土黄色部分,且交界处边缘齐整,也许是原有棋眼壁被拆除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