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企业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4 15:06: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海尔企业文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

篇(1)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形成市场竞争力的精神支撑,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但有人认为,只有大企业才需要有文化,中小型企业不需要文化。其实,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有文化,如同人在孩提时代就有思想一样,只是这个思想还不够成熟、不够系统罢了。在海尔集团的发展史上,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验证。海尔公司在1984年成立时仅有员工800人、负债147万元,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在上海证劵交易所成功上市。1996年,海尔在全国500强中名列第30位、销售收入162亿元、利润4.3亿元、品牌价值118亿元。是什么让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玄机:用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只有先盘活人,才能盘活资产,而盘活人的关键是文化先行,文化力先行。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说,海尔员工需要企业文化,它时时赋予员工新的观念,更激发起他们无穷的创造力。海尔的成功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研究、学习海尔文化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中小企业普遍侧重于关注企业自身的赢利能力,精神领域建设受到忽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虽然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并不完全掌握其内涵和精髓。企业家忙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去思考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制定与落实。

(二)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本来就是表面的、虚无飘渺的东西,目的仅仅停留于对外宣传企业的形象,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着重于偏向口号、标志、员工服饰等有形的东西,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内涵的打造。

(三)家族式管理制约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使企业文化等同于老板文化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实行家族式管理。由于注资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这样的企业通常都打上了深厚的家族烙印。家族文化的局限性在于受到了企业主自身素质的限制,没有员工的广泛参与,缺乏民主决策和科学论证,实际上造成企业文化的相对封闭性。

(四)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口号中有“创新”与“开拓”的使用率超过了30%,“团结”高达40%,模仿已经成为了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通病。文化口号照搬照套,没有考虑不同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差异,没有考虑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等,把这些高度雷同的词汇作为企业口号不仅没有新意,不能被企业员工认同、被社会公众所接受,也不能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斗志的效果。

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企业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建设者,具有总揽全局的作用,企业文化又体现着领导者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和领导风格,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认真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全面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践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身先示范地带动企业全员参与进来,做企业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推动者。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先生就是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总设计师,他在创业之初就高举企业文化的大旗,通过日以继夜的辛勤耕耘,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尔文化。

(二)科学设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丰富企业文化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明确,目标明确了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期内围绕目标开展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2个系统。企业内部主要是调整好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产品质量,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企业外部主要是调整好与客户的关系,不断满足客户新的需求,搜集反馈市场信息,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还需要考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与定位等。在海尔集团的文化战略系统中有三个子系统。一是内部系统,即用海尔的核心价值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外部系统,即用海尔的营销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三是用海尔的战略观念,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抓住机遇发展企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让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

离开了广大员工的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变成空洞的口号。建设企业文化,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让其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广大员工既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通过广大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寻求大家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让大家结合自身工作,讨论懂得企业为什么要确立这些理念,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实践这些理念,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这些理念就会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得到企业员工的广泛认同,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海尔集团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观“个人生涯计划与海尔事业规划的统一”,它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的价值高于独立单干的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的价值。

(四)融合中西文化精髓,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应该放眼世界,在立足本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文化,将本国与世界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融合起来,创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任何企业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也必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不断改进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制度、精神内涵,使其始终引领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海尔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爱国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了美日企业推崇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海尔文化。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再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到“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开拓国际市场的理念;从“用户永远是对的”服务观到“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的市场观念,海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吉鹏.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05

[2] 郭鑫.海尔精髓企业文化与海尔业绩[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01

[3] 周施恩.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01

篇(2)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高新技术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革命为动力,以创新为灵魂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时代,在新经济时代里,企业管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世界各国的企业管理正在创新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原来的人本管理逐渐向构建企业文化转变。可见,文化的构建将是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

1 新经济时代创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经过绝大多数职工认同信守的经营宗旨。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一个企业真正的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及由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等,能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努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财富不能创造文化,文化却能创造财富”,这是国外企业流行的一句名言。在新经济时代时,要把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由以前的粗放式增长转到以科技为基础的优质高效的增长阶段,要做“知识型”企业,不重视知识的积累,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很难适应这个时代。新经济时代是文化竞争的时代,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品牌形象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市场竞争的最亮点。一个品牌的确立,固然离不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强大的市场调节的带动,但它更离不开内涵丰富的企业文化。品牌是企业员工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是企业文化的凝聚物和表现物。只有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之与公众心理、时代脉搏、社会文化和企业特点有效整合,将品牌地发展建立在先进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才能使品牌在竞争的大潮中,显示着永恒的风采。

2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文化模式将是“文化人”和“团队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中,文化的差别化、个性化和多元化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信息社会带给人类的是更多的交流、融合,世界变得更加开放,交流、融合和开放的结果是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在新经济时代的经营管理中,职工多元化的价值在其本身,它不仅仅是需要满足的需求,而且是创造力的源泉。职工以自我价值观和文化参与企业创造实践,他们就是企业的“文化人”。“文化人”不同于“社会人”和“经济人”,他不是被动和服从的,而是主动的和自主的,他所做工作是作为企业和工作的主人由衷地去做的,他的工作是受到充分尊重的。“文化人”是“团队文化”的基础,只有在真正的“团队文化”中,“文化人”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团队文化”是指“文化人”为基础充分协商的文化,在团队文化中需要服从的,是通过协商确定的原则和观念,而不是等级、权威,是原则而不是人。

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中“团队文化”依赖于团队式组织,人员之间的等级界限逐渐被淡化,常见的分工方式使所有的成员为通力合作,共谋大事而分组编队。这样的团队组织,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组织全体成员而不只是公司决策者们的潜力。“团队文化”鼓励人们通力合作、共谋大业。人们关注的不再是自己所处的小圈子、小团体的利益,而是企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不同部位之间不再是利益对立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时刻考虑着如何才能实现合作,为实现企业长远目标共同奋斗。“团队文化”的这一合作精神,一方面,鼓励员工发扬协作精神,减少了企业内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使组织成员实现了知识共享。通力合作的文化氛围下.“文化人”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从而产生1+1>2的整体效果;在“团队文化”氛围下,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团体中的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信条一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努力奋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正是团队文化的写照。

3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创建渠道

3.1 职工教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是我国高质量钢铁产品的最主要生产基地,宝钢在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始终遵循着小平同志

“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还要善于创新”的题词精神,抓人才开发,始终把培育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企业的第一道工序。宝钢在职工教育工作中,首先做到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企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宝钢的各级主要领导都在亲自抓教育,主持研究、制定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并把教育培训计划列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内,进行布置,同时严格督促实施。实现由被动的,以知识传授、个人智力开发为主的传统教育向主动的.以能力开发为主、个人与团体能力开发并重的现代企业的转变:实现主要由培训部门组织开展的刚性教育体系向全员自主参与、终身进行的柔性教育体系转变。其次是大力开展高层次技术后备人才培养,按照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按层次分类别地建立高层后备人才库;按照“优秀人才优先培养,重要人才重点培养”的原则.对高层后备人才采取听取本人意见,请本人设计培养方案.进行“自主开发”;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逐步建立一批海内外培训基地,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课题为基础开展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宝钢正是因为重视职工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传播途径,才发展成了我国千万吨级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航空母舰”。

3.2 企业精神的培育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企业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涂州矿务集团公司就很注重培养企业的创新精神,他们认为学习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根”,大力实施科教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引导职工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系统思考、改善心智模式.不断优化思维、突破定势、变革创新、从多视角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习力放大了创新力,为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了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取得明显成效。进行管理创新,徐矿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心智模式的全面提升,鼓励个人想象力、个人成就感以及渴望创造未来的思维模式,注重让每个成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新、自主协调、通过启发引导式的人性化管理,使每个组织成员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和学习。学习应用“企业整体策略理论”,使得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中间层,使决策层和操作层互动,推动了组织结构创新。始终坚持“徐矿的经济是文化的,徐矿的文化足经济的”这一主打方向,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体现共性、弘扬个性融为一体。注重文化熏陶,进行文化创新,构筑“精神家园”,推动了现代文化型企业的建设。

海尔是1984年创立的,其前身是一个破烂的街道小厂。而如今,海尔销售收入已愈700多亿,其产品覆盖了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生物制药等广阔的领域。海尔之有令天,原因在于不断激发变革、改进、创新和更新。海尔能够实现新的跨越,在于不断否定自我、坚持创新、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海尔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最主要的就是怎么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及真诚到永远地为消费者服务。

篇(3)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在这种形势下,营造一种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支持,无疑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综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因为它涉及企业的价值观、领导方式、时代特征、民族文化等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因此,本文拟从企业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怎样在中外企业的管理中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

一、注意企业文化的民族差异

所谓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由此而产生的凝聚力。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由于历史、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也各具特色。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中外企业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考虑文化背景,一味地模仿和照搬西方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是很难收到满意效果的。

比如1995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创立并推行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在通用电器、摩托罗拉、戴尔、惠普等众多知名跨国企业中采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我国一些企业中采用却收效不大。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如果不根据我国的国情,完全照搬国外大企业的成功经验,结果往往失败。所以我国企业在构造管理模式时,必须以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为底蕴,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在这方面,海尔企业的管理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海尔的成功靠的是 “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构成的管理体系,而不是靠一两个管理秘诀搞管理,海尔的管理模式是:“首先提出理念与价值观推出典型案例形成制度与机制。”正是这个“制度与机制”和员工“理念与价值观”的互动,使海尔获得了长足发展。海尔人称他们这种管理模式为“海尔管理三步曲”,海尔人提出了许多经营理念,如“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真诚到永远”、“人人是人才,骞马不相马”等。依据这些理念他们又推出了一系列典型案例,如:“砸冰箱”事件、“大地瓜洗衣机”事件、“冰箱说明书”事件、“部长竞聘上岗”、“农民合同工当上车间主任”等。最后将这些理念形成一系列制度与机制,如“零缺陷”管理机制、“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一体化保证体系”、“服务追踪体系”、“OEC 管理法”等。正是“海尔管理三步曲”这种管理模式,使海尔人提出的许许多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逐渐溶为海尔人的管理思想,形成了海尔企业文化。成为海尔人一切管理活动的准则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就使得 “海尔管理三步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二、注意企业文化的时代差异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就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为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时隔半个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这些“企业文化”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三、注意企业文化的个性差异

每一个企业由于发展历程不同、构成成分不同、竞争压力的不同,所以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同样属于日本文化,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管理思想和经营哲学的基石,它渗透于企业一切管理活动和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那么这个企业就等于没有灵魂,管理方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企业文化又存在民族差异、时代差异、个性差异,这就需要企业在构造管理模式时,不能搬硬套某种国内外企业的管理方法,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才能产生突破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担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根据国家产业升级改造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从规模扩张阶段向内涵质量提升阶段转型发展。在这个转型期,要想真正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以特色校园文化为引领,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培育人才的文化氛围。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盲目模仿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够,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导致其校园文化建设的浅表化、趋同化和缺乏特色,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因此,探索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都以行业为依托实施办学,创造性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就能够突出优势,彰显办学特色,实现强大的育人功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有力地支撑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拔幕J剑攵孕圆磺浚葱滦圆还唬惫饔谛问剑贾缕湫T拔幕ㄉ璧那潮砘⑶魍腿狈μ厣拗屏诵T拔幕δ艿娜娣⒒印R虼耍剿魑夜叩戎耙翟盒PT拔幕ㄉ璧男滤悸贰⑿侣肪队衅浔匾院徒羝刃裕捎谖夜叩戎耙翟盒4蠖家孕幸滴劳惺凳煅В丛煨缘卦凇肮ぱЫ岷稀蹦J较驴剐T拔幕ㄉ瑁湍芄煌怀鲇攀疲孟园煅厣迪智看蟮挠斯δ埽垢叩戎耙翟盒5哪诤ㄉ杌竦迷丛床欢系哪诙Γ辛Φ刂С牌浜诵木赫Φ慕ㄉ琛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一、创建独特的职教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学历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属于职教文化,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体现职教文化的特殊性,将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使命、职业规范等职教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校园活动、素质教育等校园建设的多个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释放职教元素,使学生在浓厚的职教文化中受益,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二、建立层次清晰的职业素养培养结构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工学结合”的实施阶段,职业素养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认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掌握职业规范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职业素质形成阶段。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职业前景获知活动、利用文化长廊、文化橱窗等宣传形式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增强对该职业的向往和热爱;其次要在职业技能的学习中掌握工作规范,具备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岗位工作应有的心理素质;再次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使职业素养不断升华,逐渐养成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职业荣誉感、职业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职业素质,为毕业生的职业人生奠定坚实的心志基础。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三、创造职业人文环境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依靠“工学结合”模式的办学优势,在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中,创造职业人文环境,塑造职业品格。笔者在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的全过程,该实训基地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建设了SMT生产线、PCB生产线等,按照企业生产要求组织教学、进行管理,形成项目开发团队完成各项任务,张贴工序流程、工作规范,进行实践教学时要求师生统一着装,装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坚持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行为示范和良好职业风范的培养。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四、积极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优势,积极引入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消化、吸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奠定坚实的就业基础。笔者曾参与到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海尔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进行了校园文化与海尔文化的对接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吸收了海尔大学在技能培训中注重效率、不断提高精准化、标准化等海尔文化的精华之处,融入到学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学院学生到海尔集团总部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期间,进行工学交替,参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按照企业工作规范、经营准则、经营作风等开展工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进一步扩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间,有效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和对接。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高等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模式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结合实际需要,使特色校园文化的张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释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构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磁场,不断增强感召力和示范效应,从而打造富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1]田晓明.关于高职教育中的校园文化建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设[J].辽宁高职学报,1999(1).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2]雷久相.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文化对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12).

(12).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3]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践[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实施路径[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010.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5]曹雪明, 周东华. 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J]. 教育与职业,

2011,(23).

2011,(23).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Amsterdam Ave,1988.

Amsterdam Ave,1988.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1996.

1996.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篇(5)

一、对我国企业文化整合现状的基本判断

根据近些年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大量实践和有关调查研究,虽然不少企业对企业文化及其整合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企业文化整合的总体状况并不令人满意,表现出两极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一种状况是:并购企业对文化整合有高度的认识和重视,一批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能排除事务抓根本,悉心思考企业扩张经营的全面和重大问题,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思考很深入,能把企业文化整合工作作为企业并购、企业扩张的一项重点项目来积极地加以推进,能够选用适当的方式,顺利融合异质文化,在企业中推行适应环境变化的有竞争性、有活力的统一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并推动了企业的成功发展。如青岛的海尔、无锡的小天鹅、深圳的康佳、北京的联想,等等。

如在海尔并购广东顺德洗衣机厂的案例中,海尔派驻新成立的顺德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的仅为3位高级管理人员,很明显,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领导,即用海尔高度统一的文化精神去同化“顺德海尔”,而非采用原先以文化进攻的方式注入海尔文化去激活…。从实践来看,这个模式的运用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并购企业必须有统一的优质强势企业文化;二是被并购企业的文化结构与并购企业的文化结构相似,主要是在价值观念上能够认同。在顺德海尔员工“迅速认同了海尔文化”后,经过调整市场、产品、人员和内部组织结构,“顺德海尔”迅速焕发了生机。其成功之道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们在扩张发展过程中,充分注意到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但是这部分企业为数不多。

另一种状况是:并购企业主要是在企业外部市场进行资产经营、产权交易,而对文化整合不够重视,不够自觉,没有真正实现从资产到文化的整体组合,导致并购的低效或失败。这种状况的企业占很大比例。

例如,1996年浙江省乡镇民营企业苏泊尔公司兼并濒临破产的老国有企业武汉液压阀厂。兼并后初期,对资产、债务、组织、技术、员工、产品等进行了一系列重组,使企业的资金、产品、技术等有了很大的好转,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双方人员没有拧成一股绳,出现了“夹生饭”,双方人员的价值观念及企业文化仍然是“两张皮”:液压阀厂的职工放不下架子,看不起乡镇企业,而苏泊尔公司派驻液压阀厂的人也看不起液压阀厂的人,认为是苏泊尔公司给了他们一口饭吃。这就激起了被兼并企业人员的反感,以致一些职工多次与兼并方人员发生冲突与对抗。后来双方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工作,才使企业开始步入正轨。

总之,就目前我国企业并购而言,企业文化整合尚处于初始阶段,在思想、行为方式上尚未跳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窠臼,人们对企业文化整合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和差距,并购后的企业文化与并购整合的要求,与现代企业文化相距甚远,还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未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企业文化整合迟滞与失败是目前我国企业并购重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文化整合迟滞与失败的原因

虽然我国并购企业中文化整合迟滞与失败的表现形式不同,它们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但就其成因来说,却有着共性特征。并购后企业文化整合迟滞与失败既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原因,是内外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一)客观因素:企业文化的易被忽略性和更替的迟缓性

首先,企业文化的作用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整合容易被忽略。由于企业的价值形式已经深深根植于企业内部,使得文化过程也变得自动机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令人感觉不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即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潜在性,其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使并购中往往难以有意识地提出企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但坏结果一旦出现往往已积重难返,使人不易适时把握。

其次,企业文化与企业并购行为相比,前者是“慢变量”,后者是“快变量”。由于文化的存在可能长于组织的存在,企业并购之后,原有企业的文化惯性依然会在整合的企业中延续并存在,既有企业文化的滞留效应决定了企业文化整合的长期性特征。企业文化与企业扩张行为、企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这种时间差,即企业结构变动完成后,企业文化还需要一段艰苦的磨合阶段才能完成融合,这就决定了企业并购之初,通常会面临双方企业文化对立、文化冲突及文化迷失等困扰,这就为并购扩张中的文化整合加大了难度。

此外,企业文化作用的间接性和深层次性等特点还决定了其整合不像经济行为那样易见效果,在并购过程中,倘若管理者对企业文化认识不深或能力缺乏,就很容易被忽视。

(二)主观因素: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失当

1.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及其整合的无意识或认识模糊。我国对企业文化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对美、日的一些成功企业范例的解析,但在解析过程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这些成功企业的成功结果及其容易学到的可观测的表征,而对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及文化整合的作用、过程以及企业文化整合与有关经营管理活动的联系等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再加上我国企业并购起步较晚,缺乏经验,并购企业文化整合又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新的形态,而我国现有企业管理在很多方面都还带有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因此,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不少企业领导者还缺乏运用企业文化导向企业行为的经验,企业文化整合意识淡薄,态度不积极、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要形成并购企业的新的文化将是极其困难的。

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企业领导对企业并购的认识只停留在财务控制这一层次上,对企业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及其深层和整体内涵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1)认为企业文化是很虚的东西,是软性化的,不属于并购中应考虑的因素,认为只要硬件完成合并,软件问题就容易解决,企业文化自然就会融合到一起,显然这是对企业文化整合涵义理解不够;(2)企业文化过分政治化、抽象化。有些人把企业文化单纯理解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旧的传统做法,而不考虑实际工作效果,使企业文化的塑造成为一纸空文。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当与企业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实际情况相适应。企业精神的提法过分政治化容易陷入空洞的境地,使员工感到目标大、高,难以达到,从而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的历史、现状和经营特点出发,才能克服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中的“高、大、空”现象;(3)把“企业文化”简化为一种“口号”或片面地等同于文化娱乐活动,对企业文化整合的层次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企业文化整合出发点错位,措施不得力,难以取得实效;(4)对企业文化整合的难度、复杂程度和个性化、持续化、系统化等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未从企业扩张发展的整体战略上把握文化要素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往往又缺乏这种融合文化的能力、时间和精力,对对方企业文化不了解,往往依据自身的企业理念,对来自对方的信息作出判断。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企业文化整合的实施。

2.企业文化整合与并购不同步,行为拖沓。许多企业认为并购的三个阶段是相互独立、分离的,即认为在并购谈判达成协议后,整合工作才开始,因此,文化整合也是在并购协议签订之后自然开始的。实际上,文化整合与并购重组并不是两个分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整合也不是签订并购协议后的下一个环节。从并购重组一开始,就需要拟定与并购目标相一致的文化整合计划,即在并购的筹备阶段,就要进行有关文化整合的考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使并购企业对即将面临的文化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重组后文化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3.对企业文化整合的态度和方法不得当。一般来说,企业文化整合是在确认原有企业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因而,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企业在有意或无意中普遍采用的只有一种方式,即将并购企业的文化强制性地灌输到被并购企业。一种企业文化凌驾于另一种企业文化之上,这种方式有时可能在短期内形成一种“统一”的企业文化,使重组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却容易使其他企业文化遭到压抑而产生并积累反感,导致冲突。如果被并购企业内部有较强的文化或内部较团结时,就会使企业内稳定中深层潜伏着危机,使企业文化损耗掉不少“杂交”后所应具有的优势。现实中,许多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并不是直接起因于文化冲突,不是被兼并企业文化无法融合兼并方企业文化,而是并购方企业有关人员的“战胜者”姿态引起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强烈逆反心理,产生过激行为,致使文化整合根本无法有效进行,从而阻碍了并购的进程。苏泊尔公司兼并武汉液压阀厂过程中的冲突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并购方人员的歧视态度伤害了液压阀厂员工的感情和自尊心,引起反感和抵制而造成的。

(三)体制性和社会性障碍的存在

1.政府行为的影响。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活动高度发达的产物,由于经济转型时期外部配套环境不完善和市场运行规则不明确等弊病难以完全克服,加之缺乏企业并购经验,因此我国并购重组仍不十分规范。从本质上讲,企业并购应属企业行为,由市场主导,即使政府参与企业并购,更多的也是通过中介组织来进行的。而从我国情况看,企业并购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表现为政府内部推动的特征,有不少属于政府的“拉郎配”,片面强调规模或“优帮劣,强管弱,富扶贫”的解困行为,而非市场的自发选择。因此,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利益主体,企业还必须通过政府协调各方面的事宜,这使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处于实质分割状态,导致内部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渠道不通畅,从而增加了整合的难度,很难实现文化的统合与协调。

2.传统文化和旧体制下落后观念的束缚。企业并购扩张中的危机常常是因为企业文化观念、模式与方式的滞后与陈旧而导致的一系列失误,从而违背了基本的经济规律和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随着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企业并购成为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成为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器。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并购是在双重体制并存,新旧体制转换条件下兴起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一方面带有旧体制的遗留痕迹,另一方面新的矛盾也不断生成。新旧矛盾交织就构成了企业文化整合与发展的现实困境。传统文化和旧体制下的落后观念使企业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与发展戴上了沉重的镣铐。

篇(6)

海尔是当今我国企业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从当年只能生产一个型号的电冰箱、亏损147万元到目前可以生产上百个系列、千种规模、十几大门类、6000多种规格的名牌产品群,成为一个以家电为主导产品,涉及房地产开发、商贸金融等多领域的集团公司。它的成功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但其正确而超前的市场营销战略,则具有决定性作用。总结海尔集团的市场营销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经营又称多角化经营,是向本行业、市场以外发展,扩大业务范围,实行跨行业经营。多元化战略按发展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同心圆式多元化、水平式多元化和集团式多元化。

海尔集团有四大主导产品。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冰柜。每种产品又分为多个产品系列。海尔集团还生产微波炉、热水器、洗碗机等多种家电产品。

1999年海尔又推出了“全媒体、全数字”彩电,吸引了大批用户。但是,家用电器也并非海尔集团的唯一经营领域。1997年4月,海尔接管了青岛制药厂,控股80%,成立了青岛海尔药业公司,吹响了进军医药行业的号角。2001年又向世界推出了网络家电。

在同一品种中不断扩展产品系列和功能,如电冰箱的大王子、小王子系列,体现了同心圆多元化战略;在同一行业,在原有的市场上发展新产品,如电冰箱、洗衣机等,这是水平式多元化战略的具体体现;向制药业发展是跨行业的集团式多元化战略的体现。总之,海尔集团充分发挥技术和服务的优势,在生产经营中以同心圆式多元化和水平式多元化战略为主,辅之以集团式多元化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吃“休克鱼”的企业文化先行战略

在1995年7月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时,海尔运用“企业文化先行”战略,首先派出企业文化机构,通过OEC移植,向“红星”输人海尔精神,注人海尔文化,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五个月扭亏为盈。总结成功运作的经验,海尔发明了“吃休克鱼”理论,“红星”就是硬件不错但人的观念有差距、依赖政府思想严重等方面软件不善的“休克鱼”。199&年,美国哈佛商学院邀请海尔总裁张瑞敏做关于海尔兼并红星案例的教学活动。作为第一家被写入哈佛案例的中国企业,海尔集团以企业文化盘活红星电器公司的实践表明,中国企业结合中国国情创造的管理理念,同样可以写入世界最优秀的管理理论。

在海尔集团的市场营销战略中,人才与文化的战略是其核心。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海尔集团注重人的自我设计,它有一个“职业生涯设计”,海尔集团每一名职工都可以参与竞争,每达到一个标准,就可升格,企业永远是一个学习团队。海尔集团力争做到:一是全员素质提高主要靠培训中心;二是找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以自身的设计为中心,海尔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海尔在人才上舍得投资。在国内海尔控股了北京中科院的塑料研究中心——国家级研究中心。在海尔内部,海尔利用其丰富的人才资源成立了海尔工业设计中心,成为海尔集团核心企业的核心。海尔集团在以往能保持常胜不败,其核心在于其人才管理和由此形成的人文环境。海尔集团有一句口号:“你能翻多大的跟头,企业就给你多大的舞台”,给员工设立了“海尔奖”和“海尔希望奖”用员工的名字命名他们发明的产品和技术。成就、认可责任、发展等因素的存在给员工带来极大的满足,更好地发挥了人的潜能,整个企业被“激活”了。企业招募员工,是要选择有头脑有创意的人才,企业生产产品,是在传播企业独特的理念,企业实施管理,实际上是在统一思想和意志。一句话,企业的全部行为都是思想的产物。

三、高价格战略

1998年长虹彩电大幅度降价,打破了家电市场沉默的场面,接着洗衣机、空调、冰箱纷纷降价到50%,美的、长岭都降了,而海尔仍然一分不让,不动声色。海尔不选择降价,张瑞敏做了一件让同行震惊的举措,让价格提高12%,消息发出不久,海尔销售部突然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海尔集团认为不能简单的用低价格来取悦于消费者,产量扩大的同时必须有品种来支撑,不能为了市场需求,将产量无限的拉长,拉长之后,消费者不能接受,价格就得非降不可。多品种小批量,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海尔在新产品开发设计上下功夫,在冰箱产品的设计时,办公室放有许多杯子,高低不同,怎么放入冰箱合适,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产品,产品来源于生活才有生命力。不能让消费者适应海尔的产品设计,而要适应消费者,从感性出发,从实际需求出发。要想让消费者接受高价,必须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认为价格与需求是符合的,他才接受产品高价使企业获得了高额利润。这种高价格战略是基于其先进的技术和优异的产品质量及市场的需求。

首先,从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上讲,可以上溯到创业初期的“砸冰箱事件”。张瑞敏手提一把大锤,让员工们轮换着亲手砸掉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那些眼含热泪轮起铁锤砸向自己的“心头肉”的员工,同时将“有缺欠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印在每一个海尔人的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提出“谁砸了企业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的口号,不合格的产品,海尔宁可把它砸成废铁,也不让其进入市场。海尔集团的这种“高价”策略强化了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质量性能卓越的形象。

其次,从适应市场需求方面看,海尔洗衣机是我国洗衣机行业跨度最大、规格最全、品种最多的产品。在洗衣机市场上,海尔集团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采用不同的产品策略,如:夏季衣量少,换得快,而一般的洗衣机容量大、耗电多,是洗衣机市场的淡季,海尔抓住这个空挡,生产出1.5公斤容量的“小小神童”,成功的填写了机洗手洗的空白,创造了“即时洗”的概念,“小小神童”则满足了人们夏季及时洗涤小件衣物的需求,以省时、省电、省力、省水的特点,使一批中国家庭拥有了一大一小的两台洗衣机,又顺便辐射了未成家前不会买大洗衣机的单身们。2001年3月,在欧洲市场推出的海尔网络家电,无论从外观还是功底设计,这一切都与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那么地贴近。事实证明,贴近大众生活、细分消费需求,为少量有共性的消费者群提供有特色的产品。这就是创造市场、创造顾客。张瑞敏把市场比喻一块大蛋糕,大家都拼命来挤,可能你的份额越来越小,为了不缩小,可能要做一些促销,但海尔人想到的是能不能再做一个蛋糕,可能不很大,但有自己来做,这就显得比原来的份额大得多,不断做新的蛋糕,等于市场的份额在不断扩大。

四、国际化发展战略

海尔集团确定了品牌国际化、服务国际化、技术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的营销战略。海尔人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立足点和重要策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不断完善,海尔人从名牌产品战略逐步走向名牌企业战略,形成名牌企业品牌今天,海尔已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面旗帜,成为海尔企业整体形象名符其实的物资载体。海尔以发展名牌为拓展国际市场的切入点,以出击中国名牌为征战国际市场的武器,以冲刺世界名牌为征战的目标,使得海尔从一个高的起点走向国际市场,在一个高的基点上参与竞争,取得国际市场的有利地位。

海尔之所有能够取得一流的业绩,也是与其具有“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以及大力倡导和推行“国际星级服务一条龙”活动分不开的。由于其服务质量一流,1996年海尔集团通过“不满意率为零”获得了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海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五星钻石奖”的企业;也由于海尔的服务质量一流,海尔从不与同行业企业进行恶性的价格竞争,依靠其良好的信誉,尽管产品的价格很高,却一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面对市场竞争与挑战,海尔集团采取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多形式的方式构建国际化高科技开发网络,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到创新、发展,再到海外输出技术的阶段,使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为增强,实现科技开发与国际水平保持同步发展。

2001年3月7~9日,海尔在科隆国际家电博览会首次推出了十大门类二十八个规格、品种的太空系列网络家电,海尔网络家电的外观设计给人以横空出世般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仅来自海尔太空系列网络家电充满想象力的外观设计,更来自其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海尔太空网络家电具备独一无二的“一网相通、八网相连”的特点,即每一台海尔网络家电产品都是一个交互的信息源,又可以同时实现十六件家电产品连成一网,并且和社区安全网、海尔网上超市、电话服务中心等八网相连。可见,企业只有以领先世界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才能在国际化经营中胜人一筹。

只有真正实现市场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才算真正实现。海尔意识到国内市场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提出了市场国际化的“三个三分之一战略”,即三分之一的产品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的产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的产品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实现海尔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即“海尔的国际化”与“国际化的海尔”。

篇(7)

一、企业文化的系统构成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就可看成系统。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

(一)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它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目标、企业理想、企业精神等要素。其中,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纽带。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基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升华与提炼,它规定和支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是企业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二)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制度规范,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大要素。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中,在企业制度文化体系中,企业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

(三)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及生活中产生的行为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如果从人员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其中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它们的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也是体现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因素。

(四)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创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和种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文化,是其它文化的外显。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技术设备、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等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内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与凝结,技术、设备是企业形成物质文化的保证,企业环境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忠实写照。独特的企业文化特征与企业风貌需要通过物质文化来展现出来,以产生对外界目光的吸引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自身精神状况需要通过企业物质文化来激发,以产生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如何应用系统理论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科学的系统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是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一个新理论武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活动,应当而且也越来越需要系统理论来指导。

(一)应用系统理论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的集合体。系统的目的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进行系统分析的时候,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建立系统的目的,和分析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那么,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目的是什么?它所具有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理论工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目的和要求既是建立系统的依据,也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系统的目的不明确,必然降低系统可靠性。确定系统的目标首先要考虑整体的要求,即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把局部的某以单元的要求上升为对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目的还要有长远观念,否则事过境迁,为确定系统目的而进行的模型化、最优化等系统分析工作为实现系统功能而进行的系统规划与系统运行,都会前功尽弃;同时,确定系统目的应当分清主次。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有多种目的要求,但确定系统目的时,应当选一个最主要的要求作为系统的目的。一个系统通常只能有一个目的。如果有多个目的,必然在人、财、物、时间、信息和各方面相互干扰,而达不到优化。如果目的多样,主次不分,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不利于系统的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明确系统的目的,才能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一如既往地发挥巨大作用。如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直关注“创新”,海尔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在这样的价值观和使命下,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使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二)应用系统理论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比企业生产调度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产品开发系统、市场营销系统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都要复杂的多。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内的凝聚能力和对外的竞争能力的文化聚合场,是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外层建设——建筑厂房、购置车辆、改善技术装备、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兴建生活福利设施等,又包括内层建设——改革领导体制、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还包括深层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企业精神等。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仅如此,四者内部的各构成要素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是系统的重要属性之一,正是由于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才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负增长,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抵消,从而最终使系统的功能比之要素的功能有过之无不及,不是得到正增长就是得到负增长,这就是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通过相关分析:

1.考察系统中哪些要素完全相关,哪些要素完全不相关,哪些要素不完全相关;

2.考察哪些要素是相关关系中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3.考察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质,哪些是正相关,哪些是负相关;

4.考察相关关系中哪些是单相关,哪些是复相关。

据此根据需要和可能,对相关要素进行处理,即予以协调和干预,为系统目的实现铺平道路。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相关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乎全部要素都有程度不等的相关关系。不仅众多的要素都能够作用于员工身上,而且员工对诸要素还具有能动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做好人的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做人的工作,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拿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做人的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职工道德教育,培养职工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职工中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等等。实际上,这是用企业文化的狭义定义,把企业文化限定在企业精神文化上,提出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套做法来建设企业精神文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自我循环。建设企业文化,尤其需要做人的工作,但是做人的工作,绝不意味着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里,与许多要素相关。比如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知名度、工作和居住条件、人际关系状况、领导者的素质和人格、领导者对员工及其家属的态度等等,与员工相关的密切程度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竞争,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形势,已经成为员工关注的焦点。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做人的工作,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上述相关要素加以协调和干预。

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人的工作应当多管齐下,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充分利用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相关要素的作用,巧妙地开展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促进系统目标的实现。

(三)应用系统理论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时代风尚等在企业这一特定社区的折射。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面对环境给予它的不可选择的各种文化输入进行处理,从而输出令它满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外界的传播,是对各种文化输入的反馈。如图所示:

如果把职工队伍建设看作一个子系统,输入一端是企业文化现状,那么企业领导者就有条件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改善子系统的环境,以期获得丰厚的输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如图所示:

篇(8)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无形的宝贵财富。企业集体的声誉,成就感,荣誉感与员工息息相关。温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那么,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作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会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产生一种导向的作用。发出无声的命令,要求企业全体员工按照共同价值观及以其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要求去行动。例如:北京同仁堂药业以“工序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质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为经营理念,沃尔玛集团的“顾客永远是对的”理念引导和影响职工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企业文化将其基本信念、基本价值观等灌输给他的职工,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促进广大职工为自己的信仰在工作。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具有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中,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在招聘开始以前就已描绘好所要招聘人员的整体形象,即事前的招聘; 

 

二是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于企业培训之中。当今一些企业改变以往生搬硬套的模式,采取拓展训练、团队打造等较灵活的体验式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让员工树立和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 

 

三是将企业文化的要求溶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中,在考核体系内,要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作为多元考核的一部分。其中对企业价值观的解释要通过各种行为规范来进行,通过鼓励或反对某种行为,达到诠释企业价值观的目的; 

 

四是在员工的薪酬系统上,企业应真正建立起符合其核心价值观和企业原则的薪酬系统。例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强调业绩导向,那么在薪酬系统设计上就应该拉大不同表现员工的薪酬差距,并且真正让工作表现好、对企业贡献大的员工受到明确的奖励和赏识,特别是通过薪酬的调整予以体现。 

 

二、人才吸引与保持作用 

 

企业文化可以把企业各个层面、各个层次的人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职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例如:同仁堂药业从古至今,都保持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讲礼仪重人和,在整个企业文化氛围中都明显显示出“人和”与“亲善”的色彩。成为吸引与保持人才的重要因素。 

企业文化通过提供各种诱因与贡献的相互平衡,即“诱因引导与成就驱动”的平衡使人才认同来达到吸引人才、维系人才的作用。如企业可以通过分配文化保证人才物质利益的实现;通过招聘、录用、内部待业、解雇、养老等安全保障文化来满足人才安全感的需要;通过主体文化和诸多亚文化制造团体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自我价值的追求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协调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企业文化所特有的魅力,通过这种魅力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牢牢吸引并保持在自己的周围。近年来,海尔、娃哈哈等知名公司受到越来越多的应聘求职者的青睐和向往,与其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吸引作用是分不开的。 

 

三、激励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常常可以使企业员工懂得自己所在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和自己作为企业一员的意义,从而产生使命感与责任感。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激励功能具体体现在: 

一是信任鼓励。例如:惠普公司对员工的信任表现得最为清楚,实验室备品库就是存放电器和机械零件的地方,工程师们不但在工作中可以随意取用,而且还鼓励他们拿回家去供个人使用!惠普公司认为,不管工程师是在工作岗位还是在家摆弄这些玩意儿,都能学到一些东西。 

 

二是关心鼓励。例如:惠普的创建人比尔·休利特说:“惠普的政策和措施都是来自于一种信念,就是相信惠普员工想把工作干好,有所创造。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就能做得更好。”这就是惠普之道。 

 

三是宣泄激励。在日本的某些企业,在心理学家的建议下,一些企业设立了“特种员工室”,里面有经理、车间主任等的偶像,用塑料或沙袋制成。工人可以对特定偶像任意地拳打脚踢,发泄不满情绪而无人干涉。“特种员工室”设立后,员工的消极情绪得到发泄,暴力事件明显减少了。 

四、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使员工产生自觉行动,没有外在约束,这时的企业文化才算初步建立起来。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约束功能表现在: 

 

一是能使对员工的心理约束和对工作的约束一致起来,建设一支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念、首创精神,以及一切行动听指挥、遵纪守法的员工队伍,既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又使每一个员工懂得自己的工作任务、目标、职责,并按照这些要求驾驭管理各种要素,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 

 

二是能使自我约束与强制约束结合起来。一个企业群体的价值观念一旦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意念和行为,员工们就毋须外力的强制,自觉地按照群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待人处事和从事经营活动; 

 

三是能使事前、事中、事后的约束相结合,三者约束,环环紧扣。企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群体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在员工中起潜移默化作用,可以使不良行为自我约束。即使发生,也比较容易进行纠正。 

 

五、人才培养作用 

 

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文化本身的行为约束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来实现的。企业文化的行为约束功能的人才培养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和企业伦理的作用。一方面企业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非常明显,而且是硬性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企业伦理包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员工都必须遵守,它是一种无形的、理性的韧性约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员工。例如:在海尔集团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客户住进了海尔集团的招待所。年轻的服务员发现客户走路一瘸一拐,就询问客户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客户解释说自己的脚气病犯了,又没带脚气药水,所以这样。说完,这位客户就随团游览崂山去了。等到他下午回到招待所,发现床前放着一盆热水,盆沿上搭着一条毛巾,床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瓶脚气水。令客户非常感动。这件事情说明,海尔集团的规章制度再严密,也不会规定发现顾客有点瘸怎么办?而年轻的服务员之所以能够这么做是因为良好的企业文化教育,海尔集团正是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员工。 

迪尔和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一书中反复强调的:“我们认为人员是公司最伟大的资源,管理的方法不是直接用电脑报表,而是经由文化暗示,强有力的文化是引导行为的有力工具,它帮助员工做到最好。”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企业中的人,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结合,使企业文化的渗透过程贯穿人力资源管理的始终,就会更好地发挥引导企业向前发展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9)

一、前言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动力离不开企业的贡献,企业的合理化运营帮助我国经济迅速腾飞,我国的市场开放程度步步加快,从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到城市合理规划建设,都一步步的遵循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每一个标准,细节都在向着国际化路线靠近,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初试是为了我国企业发展有一个新的起点,在历史发展的契机中寻找一个中国腾飞的垫板,企业文化的建设寓意着对企业内部无形文化的构建,企业中的文化构建可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内部组织的凝聚力,帮助企业增强活力,增强工作效率。

但是,我国目前发展企业文化遇到了很多问题,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仍然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和障碍,因为国际化案例的先进操作经验不能全盘照搬到我国国内的企业,所以需要针对国内特殊情况做特殊分析,利用优势解决好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二、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概况分析

我国企业发展有句话:“一流企业做文化,二流企业做营销,三流企业做产品。”这句话充分证明了我国企业面临的尴尬境地,我国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竞争时缺少的是对文化的把握和学习。目前阶段,在我国很多企业中,员工具体掌握不了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怎么搭建企业文化平台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所以对企业内部的企业文化大多只是书写在纸张上的文字和标语,大多只是口号当前的形式主义,员工到最后也没明白什么是文化的核心。我国目前一些企业家主张企业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只要能生存下去,什么都不顾虑,不管什么企业文化不文化,就关心企业赚不赚钱,能不能盈利,能不能继续运作,这才是重要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企业的存在最终目的其实是回报社会,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在社会之中担当一种责任,以一个姿态帮助社会人寻找到自己的归属,以一种义务在社会中强调一种组织存在的意义。张瑞敏提到海尔由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的成就时提到:“海尔几十年的成就,首先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无形的东西。这种无形的东西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没个人心中的坚持,每个人愿意遵守的原则,愿意承担的责任。”海尔人在自己厂子里砸冰箱的一瞬间,就让全体员工明白了诚信与质量的重要性,而且,那种文化精神就在几十年间一直传承在海尔内部,这种传承变为了社会的一个亮点,对社会的担当成为了一种责任,这种海尔人的义务自然地变成了社会的一个角色,诚信和质量就是海尔的企业文化,每个人心中都铭刻着这句话,这个信念。

三、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企业文化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企业增强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其核心精神和价值观念帮助企业中的员工增强自我优越感,帮助企业向前发展,成为社会中具有竞争力的组织和整体。发展企业文化的内部助推作用是增强内部员工的凝聚力,以团结和协调的配合帮助企业全面发展,并且在市场中具有新的活力。

2.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中国企业是为了企业文化而构建企业制度,让企业内部员工去遵守与执行这种文化,过于被动和死板,国外的企业是为了企业制度而构建一种企业文化,从员工本身自然生成一种内在价值观,让员工去遵守和执行这种制度,通过文化帮助了制度的建立健全,以新的动力帮助企业获取了新的生机,在竞争中通过自我的文化基础所展现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得以存活并且变得更好。

3.企业文化可以提升员工“战斗力”与企业整体实力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实也是一种无形的执行力,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配合,一种共鸣。它可以帮助员工在企业内部中的实力增强。首先,针对不同部门的人员可以增强其自身的办公效率和岗位素质,加强人员的“战斗力”,其次,在整体上企业的效率和企业的实力也会相应的增加,通过不断的提升,帮助企业完善各种制度,企业可以增加市场中的竞争力,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内部员工管理涣散,没有集体意识

我国企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应对策略,现阶段我国内部管理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比较薄弱,导致内部员工的集体意识不高,降低了工作积极性,组织内部没有集体价值观的主要弊端就是会使企业内部管理出现涣散,人力不能综合化往一个方向发展,组织的人力不能往一个目标去努力,即便去努力大家之间的配合和默契也是很低。集体意识的概念在组织内部还没有形成,对大多数员工来讲内部文化建设如同一纸空文,只有简单的看和说,并没有确定下来去执行和遵守,大家内心中并不是和谐的建设文化,而是被动的接受文化限制,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2.组织协调性差,制度缺乏约束力,没有共同价值观

我国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以来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在内部缺乏协调性,没有相应的协调部门去执行该任务,也没有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合理制度,大多制度只是建设性的空话、套话,并不一定适用于自身企业的发展,而且很多条款都是套用自国外企业的制度条款,对自身企业发展不一定有利。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对制度和文化的区分还是很模糊,不能清楚的认清制度是限制人还是文化限制人,也不明白文化是由内部组织升华出来,而制度是由上级制定约束下级的。而且,企业文化建设中没有事先将组织内的集体价值观进行区分和归类,没有集体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就开始了文化建设,导致后期文化建设根本没有立足点,无法开展。

五、我国企业发展的途径分析

1.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贯彻党政思想

我国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基层的党建工作,利用党政思想来改造基层人员的价值观和思想,辅导个人发展,以增强自身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核心,培养基层的党政思想,利用我党的核心价值观念影响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态度,增加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办法,提高效率,降低差错率。通过贯彻党政思想可以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源动力,利用有利优势改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从基本层次了解组织内部的文化建设方向,从内部做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形成一种无形的集体价值观念,以这种集体意识为主建设一种企业文化。

2.以组织领导建设为核心,加强员工素质培训

在优秀的组织中,最重要的是组织的领导,没有好的领导层就不能带出好的团队,我国企业在改革中就要充分运用领导的才能与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发展方向作为指引,带领组织向前发展。组织需要领导的带头作用,一样需要每一位基层员工的配合,针对目前发展态势来观察,企业内部很多员工都需要增强自身能力以保证符合时展要求,满足新环境下的人才要求,帮助企业健康成长,向着国际化标准靠近,打造人员文化的共享平台,让每位员工可以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加强企业人员的“战斗力”。

3.企业文化要以诚信为主,构建无形化的协调平台

我国企业内部需要更多的是协调化发展,面临众多企业建设中的问题,单独依靠文化建设的整体作用很难达到企业壮大发展的效果,必须更多的依靠无形的文化资产来增强企业内部实力,比如我们应该加强员工个人和组织的诚信,以诚信作为基础教育每一个员工的基本工作素质之一就是诚信,加强诚信文化的建设,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有助于企业矛盾解决的,加强内部协调与统一可以帮助每一个人寻找到自己的归属,帮助企业建立起自我的一种精神文化,以精神为依托建立起企业的文化基础,让共有价值观念成为企业综合化发展的助推器。

六、结束语

面临新格局的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寻找一条适合我们的路线,企业文化其实就是共有价值观念,是一种集体的思想意识形态,帮助企业成长的精神动力和源泉。了解和发挥企业文化的优点与长处就可以帮助企业稳定和谐发展,对企业文化的掌握不到位只能导致我国企业的衰退和没落,为了和国际化标准靠拢,满足未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求,选择企业文化建设是未来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之中。我国要将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到底,帮助我国企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窦海燕.刍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财经界.2010.14

篇(10)

在当今不断加速的竞争节奏中,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而获得竞争优势最根本的来源便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不仅是开发潜在产业的关键,而且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衍生出各种新的产品和服务。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加剧的企业间的竞争,只有增强核心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的永久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海尔核心能力的探讨

海尔集团作为一个20多年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业务经营始终保持上升势头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近年来一直有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对它的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发现并借鉴它能够长期保有同行业内竞争优势、始终位于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奥秘——海尔的核心能力。结合理论界对核心能力这一概念的表述及海尔自身的特点,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有三种:

一种观点认为海尔的核心能力是其高质高效的服务能力。如姜汝祥在其所著的《差距》一书中提到,海尔的核心能力是其“通过服务来支撑品牌的那些经验、技能与知识的组合能力”,他们认为是海尔的星级服务使其在同行业间的竞争中取得长期优势。

另一种观点认为海尔的核心能力是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持此观点者认为:海尔独特深入的企业文化,对内将企业和员工凝聚在一起,给予二者精神力量,并为员工发挥技能、潜质营造了良好氛围;对外提高了企业形象、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使其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尔的核心能力是其无所不在的创新能力。笔者较赞同第三种观点,即创新能力是海尔能够发展壮大且不断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二、海尔创新能力及创新体系

对于海尔而言,不竭的创新能力正是其核心能力之所在。海尔的创新遍及了企业的各个方面及领域。如果说狭义的海尔创新能力是指它的技术创新,那么能作为海尔核心能力的应该是其广义的创新,即其在战略、市场、管理、组织、观念及制度等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海尔通过不断“创造性地破坏”和“创造性地借鉴、模仿”,不断“创造有价值的订单”以满足用户需求,逐步培育、构造、强化和发挥以品牌为基点的核心竞争力机制,不断赋予海尔品牌新的内涵,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创新体系。

(一)技术创新是关键

经过多年的实践,海尔逐渐形成了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四个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形成了以渐进创新为主,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相结合、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组合创新模式。

海尔的技术创新不是盲目追求技术的高精尖和从零开始研究,而是根据自身的实力,按照借梯登高的原则,在引进消化和模仿创新的基础上,整合全球科技资源进行创新。即海尔所秉承的“企业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拥有多少科技资源,而是能利用多少科技资源”。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海尔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自身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培育有良好市场潜力的高技术产业领域进行自主研发,以抢占技术制高点,提高自身未来的竞争力。

(二)战略创新是方向

战略创新决定了海尔20年的发展方向。期间,海尔共经过了三次大的战略创新:名牌战略(1984~1991)、多元化战略(1991~1998)、国际化战略(1999~)。在利润丰厚、对手均忙于冒进快上的时期踏踏实实专做冰箱,不以量胜,而以优质创名牌;在树立坚实的品牌基础后,短时期内大范围实施相关及不相关多元化,并多数在业内取得优势地位;在其国内知名度如日中天、国外同行业间竞争激烈之时大胆跨出国门争创世界名牌。每次的战略转变对于海尔乃至全行业都是影响巨大的创新之举。

(三)观念与文化创新是先导

海尔的观念与文化创新,为企业的一切创新提供了行动保障。海尔人认为观念的改变虽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却可以改变对事实的认识,这种改变可以创造市场。从初始战略阶段的“质量第一”、“零缺陷”,到后来的“创造市场”、“真诚到永远”,以及现时的“速度”、“创新”、“人人都是SBU”,无一不显露着在海尔观念与文化创新的先导作用。

(四)市场创新是途径

市场创新是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途径。靠质量占领市场,靠品牌实现多元化扩张,先难后易、国际化本土化,是海尔贯彻三个战略阶段始终的市场创新理念。如海尔秉承“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开发出的当时世界上最小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容量只有1.5公斤);在四川市场推出“大地瓜”洗衣机;在美国市场推出透明酒柜、迈克冷柜等,都因其创造市场、创新市场获得了“独享的市场蛋糕”,赢得了市场竞争优势。通过市场创新,海尔搭建国际化企业框架,逐步实现采购、制造、设计、营销、资本和资金运作的国际化,争创世界名牌。

(五)管理创新是基础

从最初的全面质量管理,到后来的OEC管理(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管理法),再到后来的内部市场链和SST(索酬、索赔、跳闸)机制,海尔的每次管理创新都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平台。尤其是海尔独创的“市场链”管理理念,通过上下工序间的咬合和SST机制,使每一员工都直接面向市场,实现了与用户和市场的“端对端,零距离”。

(六)组织创新是保障

为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海尔从传统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变成横向网络化,形成企业内部与外部网络相连的结构。传统组织结构强调分工专业化,使得没有人对外向顾客负责。海尔开展的流程再造强调首尾相接、完整连贯的整合性流程取代部门分割的破碎流程,提高了企业响应市场的速度,从根本上解决大企业管理效率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问题,预防和规避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对市场反映迟钝的“大企业病”,实现了与用户零距离。

(七)制度创新是动力

海尔通过不断摸索完善制度来激发创新的动力和热情。海尔对科研人员采用“赛马而不相马”的动态激励制度和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科研人员的成果创造的市场效果决定开发人员的报酬;此外,通过设立用户难题奖、源头创新奖等各种措施,鼓励员工不断创新;通过推行市场链工资,使得员工报酬完全来自市场,每人都与市场零距离,人人都成为创新SBU。

三、结语

核心能力作为一种集合能力,它是企业跨部门人员不断学习、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和运用知识而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而不论是服务、营销或是企业文化之于海尔,它们不是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是无法创造价值、不能长久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它们虽然成就海尔,但作为核心能力却有些牵强。而海尔无所不在的创新能力整合了企业各项资源,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并不断发挥着海尔的优势,它才是海尔核心能力之所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曾说过:“创新是海尔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海尔的创新能力在其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加强和完善,成为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下一篇: 幼师实习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