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实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4 15:07: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审计理论实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审计理论实务论文

篇(1)

舞弊审计最初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以美国和加拿大为首的西方国家异军突起,并完成从传统审计查错纠弊的职能到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别的转变。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指出,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主要包括:(一)伪造、编造记录或凭证;(二)侵占资产;(三)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四)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五)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可以看到,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舞弊的定义与美国会计界对职业舞弊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挪用财产和都是侵占资产的具体方式,“虚假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采用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中所指出的(一)、(三)、(四)以及(五)这四种方式。

我们知道,舞弊审计是为防止、识别和用文件证明贪污、盗窃、欺诈、腐败这类舞弊行为而进行的审计活动,与财务审计关注各种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不同,舞弊审计需要更多的思维形式而不是常规的技术方法,它重点放在研究和分析例外、古怪的事,以及会计违规事项和行为结构上,而不是放在对会计报表的错误和遗漏上。舞弊审计人员的知识主要是从经验中,而不是从审计教科书或上年的工作底稿中学到的。因此,对于舞弊进行审计就要采取与传统的财务审计不同的方法,很多在财务审计中适用的方法在舞弊审计中却不适用。

舞弊审计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激励审计人员有意识地去查询和预防经济活动中的舞弊行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地舞弊审计人员,就要了解舞弊人员的思维方式,舞弊审计人员头脑里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检查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是否遵循会计标准和审计准则,而是要思考“在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中,哪个是最薄弱环节,哪些人会利用这些环节,哪个环节最容易诱发舞弊行为等。

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充分关注那些容易引发舞弊的会计“信号”,比如一些非常交易事项,像非主营业务占公司业绩主导地位的事项、非货币易、关联交易、复杂股权控制关系等事项。另外某些会计变更、资产重组涉及诉讼纠纷等重要会计事项以及经营出现危急的事项也是舞弊行为经常发生的地方,应引起审计人员的关注。

在舞弊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心态:怀疑、谨慎。在关注每一个审计环节时都要假定它是有问题的,存在着舞弊行为。然后要搜集容易产生舞弊风险的信息。比如,询问公司管理当局、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关键管理人员;有效运用分析性程序识别、评估造成舞弊风险的因素等。

1、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精神,并将其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职业怀疑主义”观点是由美国SAS第99号提出的,它为注册会计师如何履行职业谨慎这一概念提供了具体的指导。第99号首先假设不同层次上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包括共谋、违反内部控制的规定等,并要求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它要求审计舞弊必须先了解舞弊环境及特征,强调计划阶段审计小组就应集中讨论和思考舞弊可能会怎样发生及会在哪发生,促使其对潜在的舞弊保持更高的警觉,以共享审计经验,共同提高发现舞弊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全过程保持职业谨慎,获取必要信息,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并据此作出适当反应。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每个项目时都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应首先思考是否有舞弊的嫌疑,不能推测管理层是诚实可信的。

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造假成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业绩都不可信,都存在粉饰报表嫌疑。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怀疑精神,如果注册会计师不能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的报表是公允的,就应认为其不能公允反映企业情况,存在舞弊嫌疑。

审计人员不仅应了解会计审计问题,对于客户的营业性质与风险及交易的经济实质,也必须彻底了解。作为一个优秀的审计人员,必须要有好奇心及敏锐的观察力,对于看似无关的问题或线索,能锲而不舍。

2、充分关注审计风险点,并借助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进行评价。审计风险点对注册会计师起着提示和导向作用,因此,精心设计并有效制定审计风险点,对审计人员发现舞弊起着重要的作用。审计风险点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宏观政策、法律限制等方面的因素。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应能识别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信号。新的舞弊风险评价模式,将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根源上,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该准则建议注册会计师将足够的注意力放在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上,这些条件可以归纳为:压力、机会和借口。当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就意味着出现舞弊的可能性很大,注册会计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控制风险。

3、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对企业既有防错防弊,又有促进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能起到事前预防、事中、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从对内部控制的审查和评价来发现舞弊的存在。

篇(2)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文化建设文化意识

会计事务所文化建设是事务所发展的灵魂,是由一定的价值观所决定而形成的事务所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系统,决定着事务所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文化治理是各种治理模式的最高境界,文化是看不见的软件,是决定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未来会计市场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确立核心价值观,树立注册会计师诚信意识,关注人文环境对事务所文化的影响,都是事务所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设与发展应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通过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以此凝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事务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会计师事务所文化是事务所在一切行为的过程和结果中,所努力贯彻和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因此,培育事务所文化的核心意识,推进事务所文化建设是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核心。

1培育人合意识

(1)要培养领导班子或合伙人的团队精神。事务所文化就是合伙文化,无论是有限责任制事务所还是合伙制事务所,都必须创建合伙人文化,合得来才能充分体现事务所“人和”的特性,一方面是要能够让合伙人实现性格互补,分享快乐;另一方面是要合伙人共同承担责任。所以合伙人之间应建立相互信任、同舟共济的共同理念,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形成有较强凝聚力的团队精神。

(2)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创造一种团结协作精神。要培养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必须增强五种意识:一是服务意识,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中介服务行业,其宗旨就是为客户服务,为社会服务,只有牢固的服务意识,才能够巩固老客户,拓展新客户,拓展服务市场;二是“人和”意识,会计师事务所是以“人和”为主要特征的机构,靠智力创造价值;三是风险意识,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只有树立风险意识,才能够合理规避风险,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学习意识,不会学习就要落伍,不会学习就要被淘汰;五是吃亏意识,中国有句古训“吃得亏才能得一堆”,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放弃长远利益。

2培育学习意识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智力资本型行业。事务所要获得成功,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就是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能不断创造崭新未来的“文化组织”。它就像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能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学习机制,将成员与工作持续地结合起来,使组织在个人、团体及整个系统三个层次上得到共同发展,形成“学习—持续—建立竞争优势”的良性循环的企业文化。想把事务所建立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注重事务所员工个人的学习。注册会计师及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知识范围很广,一般均可分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事务所一般不应多加干预。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事务所可采取主动或被动方式结合国家的一些执业资格考试来鼓励或激励员工参加学习。如主动方式是事务所与员工签订任务目标,约定员工在几年内或一定期限内要通过哪种或哪些国家考试。被动方式就是事务所一般不主动要求员工参加执业资格考试,但可对通过考试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另一方面是注重事务所团体的学习。统一组织学习,不仅会使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要构建学习型事务所文化,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改善薄弱环节,搞好后续教育,促进事务所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事务所的竞争力,增强事务所的生命力。

3培育诚信品牌

诚信品牌的建设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降低和行业声誉的维护.诚信品牌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流文化,需要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认可和配合,不仅要求每个员工在思想上有清晰的认知,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要求每个员工在行动上要予以具体落实,从一点一滴做起。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诚信品牌建设时,将诚信作为对外服务的宗旨,品牌建设作为追求的目标。

4培育质量意识

要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合理制定和运用事务所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和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在事务所全面质量控制方面,把好人员招聘关,严格人事管理,并不断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加执业人员执行各种审计业务的经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应当要求并督促全体专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方面,不断完善业务承接、工作委派、指导监督、三级复核等环节的控制程序并严格执行。

5培育创新意识

创新是事务所发展永恒的主题。创新包括对现有的束缚事务所发展的机制进行改革,包括改变事务所的用人方式,包括拓宽服务领域,包括在事务所经营管理中不断总结提高等。创新无止境,成功的创新会为事务所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因此,必须主动地去适应这个历史的变革,必须看到变的快速、变的跳跃、变的复杂。事务所应该培养学习速度和应变能力,内部变革速度假如小于外部变革速度,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只有事务所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财富,不会被别人偷走。

6培育危机意识

市场竞争如大浪淘沙。今天,事务所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事务所各显神通,都在尽力扩大市场份额,而国外的事务所巨头亦在虎视眈眈,逐步打入中国市场。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事务所及其员工切勿小进即安、小富即满,要始终有一种生存的危机感、发展的紧迫感,在忧患意识下,不断鞭策、激励自己,顽强地生存,积极地发展。

篇(3)

从2007 年开始市场的发展需要遵循新颁布的会计准则,2014 年陆续对一系列准则进行修订。新会计准则的意义不仅从会计层面来讲是进一步将会计的规章制度标准化,而且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审计跨出新的一步,对于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有着重大作用, 同时公允价值作为新会计准则的重要一部分,对于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会计工作的一系列流程可以看出计量工作是会计工作的核心,但在计量工作中,能够影响计量工作的主要因素,就是计量属性。在计量属性内容里,融入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和现值以及公允价值,这五种计量属性,这就使得计量基础变得更加的多元化,这其中,所谓的公允价值就是指:在会计审计工作中,最复杂、应用最广的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从会计层面定义来讲就是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方面的同时用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这样一个概念。

二、公允价值审计运用存在问题与完善

目前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体系中已经开始运用公允价值准则,但由于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于公允价值的真正内涵,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掌握。

首先,我国现在实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准则,其他纲领的制度以这一原则为基础,具有指导性作用;二是具体准则,按照基本的准则的基础上具体的会计办法; 三是应用指南,对于会计工作的重点以及难度做出了具体的规范, 具有实际操作性。其次颁布新的会计准则主要方面的好处就是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础上保障社会人民的利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构建提供保障。其具体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侧重于会计信息透明化管理,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之上,不管是对投资者还是社会公众而言都是有极大帮助的;第二,对财务报告所出现的纰漏,做出了非常紧密而又严格的梳理工作,努力提高了关于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并且促进了社会的经济秩序的公开公正公平;第三,加强了对于上市公司的控制力度,这就对于加强市场的吸引力和活力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市场资源利用最大化发挥着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的改革意义

在新的会计准则改革的基础上,对于会计政策的空间选择也有影响,这主要包含:第一,会计政策的内容已经发生了改变,例如:吸引公允价值的概念,这就促使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很多的金融工具、企业兼并重组以及债务重组等现象,已经开始运用公允价值的方法;第二,关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性很小。在新的会计准则前提下,将原来运用的先结算货物在进行先进先出的方法改为直接使用先进先出法,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将会防止毛利率以及利润的不规则波动。在新的准则体系下,关于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以及无形资产跌价准备等,在计提之后,就不可以冲回,而是只适合资产处置的时候再结转,所以,极大的缩小了企业税收筹划的空间。同时,将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区别,采用开发费用资本化,在这一方法之下,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大大降低了企业在科技创新初始阶段时候,资金方面的压力;第三使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更加具体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篇(4)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通过对企业已完成的资金运作系统全面的监督与核算,以便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即为会计。会计工作是现代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通过一系列的会计程序为决策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并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当中,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自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后,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审计发展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水平,就需要建立新的会计审计体系与准则[1]。

一、公允价值是会计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意义

众所周知,计量是会计工作的核心任务,而在计量工作中,计量属性就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公允价值即为会计审计工作中最为复杂,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计量属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由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正式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起点高、范围大、创新多,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由于新准则对会计计量、会计政策等各方面都做了重新定义,这就使得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我国目前的会计审计体系虽然运用的是公允价值准则,但是主要原因是迫于国家的压力,而对于公允价值的真正含义并没有完全掌握。

我国现行的最新会计准则体系有以下三方面内容: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基本准则是原则,是其他准则的准则,对其他准则的制定有纲领性作用;具体准则是按照基本的准则的基础上具体的会计办法;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颁布了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于会计实践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要点都做了具体的规范,是操作层面的规范。以上三方面内容构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

首先,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利益、落实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可靠保障。新会计准则偏重于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规范,在充分披露原则的基础之上,为保护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都有重要达到作用。另外新准则进一步对财务报告披露问题做了严格的梳理和改进,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秩序的公开、公平和公正[2]。

其次,新准则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控制,在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以及活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为促进社会主义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下表为公允价值内涵的发展趋势。

(二)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变化

在新会计准则的改革前提下,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会计政策的选择基础变化,比如引入了公允值概念,使得在该准则体系之下,大量的金融工具、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及债务重组等方面都开始采用公允值计量办法。

第二,一些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变小,比如存货计较方法,在新的准则体系之下,取缔了原来的在存货流转时后进先出的方法,而是使用先进先出法计算,这样计算方法的限制,使得企业通过变更存货计算的办法来调节利润空间的办法不能实行。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将会防止毛利率以及利润的不规则波动。在资产减值时的准备规定,之前的准则,在企业盈利时,会存在多计提跌价的资本;如果企业盈利降低时,再拿之前的叠加冲回,用这样的资产减值准备方法中的计提以及冲回来控制公司的利润空间。在新准则的体系之下,存货跌价资本、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以及五行资产跌价准备在计提以后,不可以冲回,只适合资产处置时再结转,这样一来,极大地缩小了企业的税收筹划空间。另外还有费用资本化方面的改变,在新的准则体系之下,区别了无形资产研究以及开发费用,采用开发费用资本化的办法。这样一来,将科研经费资本化,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业绩,有效地降低了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压力。

第三,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更加具体化,比如在企业合并规定中,新会计准则严格区分了同一控制以及非同一控制之下的企业合并,解决了之前在同一控制之下的企业合并价格不公正的问题。

第四,扩大了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比如在债务重组方面的处理,改变了以往一刀切的债务重组规定;另外,增加了一些新的业务,比如企业年金、资产等,为企业税收筹划扩大了空间。

(三)计量基础运用的多样化

新准则相比之前的准则,引入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值等五种计量属性,使得会计计量基础更加的多元化,多元化计量模式的引入,对于各期的损益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投资性地产等方面的公允价值,极大地丰富了计量基础[3]。

二、公允价值体系下,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问题

公允价值的意义,就是在于体现价值与现值的计量意义,同时它也是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诠释。

(一)理论角度

尽管有很多的会计准则中,都运用了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在各个准则中的应用无法有效地统一,进而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其中的原因如下:

第一,在我国,对于会计领域中的公允价值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少,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理解还是非常局限的。

第二,我国2006年出台的相关会计准则,主要是参照了国际上的相关会计准则来制定的。由于我国所依据的IFRSS体系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缺乏独立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方面的准则实施依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有着不足之处。基于IFRSS体系,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指南显得非常分散,导致会计工作在计量上难以实现有效的统一。

(二)会计审计工作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1.职责分配混乱。财务这敏感的问题在职责分配上很容易出现问题。财务的职能分配问题和在实际应用当中的预算计划达不到和谐统一,会导致财务股哪里的各项工作不能有效顺利地执行操作下去。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核算制当中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培养好对财务的管理思想,要由之前的事情发生之后的反映改变成在事情开始之前的献策献力以及事情发生时的有效调控和事情发生后的检测评估和调研考核,让企业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但是旧的制度之下的情况是基层财务的员工的分工无法进行良好地分配,工作职责的混乱就会导致办事效率的低下,使得事前规划好的工作不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基层的财务人员在职责分配上的不合理。传统的分工模式是:一个主管人员加一个会计人员再加一个出纳人员,而事实证明沿用传统的分工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分工需求了。

2.整体管理操作不当。企业职务能力的操作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如果管理人员的水平不够的话,那么核算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了。根据以往的经营核算模式是重视核算而轻视管理,这样的模式虽然和现在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太大的冲突,但是确实不能够去满足新的发展的经济体制的。但是有些企业仍然还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核算上面,没有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给体现出来。而现在的经营形势之下是,大多的企业都是私立的单独机构,都没有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上做出更好地管理,就导致了很多的问题的出现在现如今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上,使得整体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无法进行协调的工作。

3.内部审计结构缺乏完整性。一般内部审计得出结论后,只是用于发现和检查到问题,但并没有去督促和解决问题,只提出了整改建议,没有进行强制整改。因此,使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不能为领导和审计对象改进工作的做出保障,无法体现内审的权威性。

4.对于内部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不够重视。目前,大部分公司审计工作年年变更,没有设计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仅仅依赖审计工作者多年的经验,采取随意抽样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而没有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风险审计方法。这样一来,使得审计结果严重缺乏科学性,并且还增加了审计时间、审计成本,致使审计效率大大降低。所以,在审计方法和技术上要更加注重其科学性,紧跟时代标准。

5.内部审计力量不够规范。根据调查研究,一般的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容易导致监督工作时间长,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很大的风险隐患,大大地降低了审计监督的效力。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低,业务能力有限,无法胜任新形式下审计的工作;二是一般企业没有明确的用人标准,对于审计人员的要求和考核制度比较随意,大大降低了审计部门的素质。

6.忽视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和职能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企业在机构设置上只设置了集团总部审计部和区域省公司监察部,建立了垂直的领导内审机构。下面的分公司没有成立专门的独立审计部门和内审人员。这种管理体系虽然能够对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的监督。但是,这种选择性报告的制度,使得反映出来问题的大事化小、避重就轻现象非常的普遍,导致内审工作问题报告与实际不符,使得内审工作反映的问题不够真实可靠。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审计部门的设立都是在法律强制约束下实施的,并非出于自愿,且公司领导对于审计工作也不重视;二是担任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带有抵触情绪,错误地以为内部审计就是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监督,不能做到有效、积极的配合。

三、公允价值与会计审计之间的关系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公允价值会计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复杂情况,都会影响到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一般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还是比较简捷方便的,但是,当市场价格无需未来现金流量等现值来进行计量的时候,公允价值计量就显得较为复杂,因为所涉及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就很容易导致第三方舞弊,或者是财务报表的错报。

四、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

(一)完善各项制度

1.凭证审核制度。企业内所有的凭证都要在经过审核完全正确之后才能够惊醒款项的收支处理和进行账务的处理工作。审核的内容和主要是凭证是否虚假、是否合法。另外,就是要审查所有相关证件的审批程序是否完全。

2.完善岗位的责任制。在科学的设立工作职位的基础之上,要对各个员工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岗位惩奖制度,加强工作责任感和压力性,也能够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自己的岗位自己处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把员工的工作模式从之前的被动监督转变成成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内部工作。

3.在工作中全方位的推行部门预算。把每一项工作都提前做好预算并且上交审核,中心管理部门会根据所做预算表下发预算资金。尤其是一些比如次级机构的公务用车、印刷品和办公用品以及一些大额的基建项目的划拨使用等等,都要全部收进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来进行管理和核算。

(二)改善财务的管理责任制度

在会计核算中心建立好以后,应该进行新的财务管理核算工作,对旧的财务管理和内容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改良,确保今后的每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地开展运作。对财务的工作重点也应该要从之前的重核算改为重管理了,这样可以使得基层的财务转型工作得到顺利地进行。

(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范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工作队伍,是开展内审的重要保证。只有熟练掌握审计方面的知识,才能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这是对内部员工的要求。而对于招收新的审计人员,则需要把好质量关,招收一些政治觉悟高、职业素养高、责任感高、事业心重的高水平人员,以此为寿险公司审计部门注入新的活力。再次,对于审计人员一定要做好定期培训,使其不断接触新的审计知识和掌握新的审计技能,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并时常对其公司综合业务素质进行加强和考核,确保达到指定目标。

五、结语

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是我国在近年财政改革当中的重点,它对财政管理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深入了解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知识,才能完善我国相关的准则,以确保会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会计审计工作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14).

篇(5)

一、引言

工业革命之后,不少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的相关研究出现相对较晚,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学术界和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进行研究。1995年,在开罗会议上,中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和责任、环境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但目前为止,我国环境审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回顾

随着中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环境审计应以其独立的监督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活动中,发挥其监督作用。为此,必须分析、研究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以创造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实务规范。

(一)关于环境审计的职能

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有力工具,在经济活动中会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此就环境审计职能作出阐述,以其推动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王炜、王阳和雷东风(2000)认为,监督、鉴证、评价和防护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职能;王学龙(1997)认为,监督、鉴证和评价是环境审计的三大职能。

(二)关于环境审计的主体

我国早期学者通常认为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监管部门。随着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问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更加关注,我国学者对环境审计主体的认识已经更加全面,陈思维、李菊香(2010)认为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由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共同组成。

(三)关于环境审计的客体

李菊香、胡文平、彭桃英(2011)等认为环境审计的客体包括三部分内容:即针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进行鉴证的财务审计、针对组织业务活动对有关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进行鉴证的合规性审计,以及对有关组织的环境管理责任及工作成果进行评价的绩效审计。

三、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轨迹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概况

从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两方面考察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内容轨迹,可以将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分为综论型、概念-意义型、现状-对策型、具体理论及文献综述5类,实务研究主要按审计主体不同分为环境审计方法、政府环境审计、企业环境审计、民间环境审计、国外环境审计及其他等6类。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方法相对滞后,在所查文献中,属规范分析的文章占主导地位,属实证分析的文章不多,理论与实际衔接不足。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案例研究、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几乎没有档案研究和实验研究。

(三)中国环境审计的主要推动力量

论文研究的推动力量对论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样本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企业及其他。中国企业若想进入国际市场的舞台,必须遵从相应的环境准则。无论是否出于自愿,企业都会回应这种压力,来承担环境方面的义务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这正是社会回应理论所主张的观点。

四、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一)论文的研究方向分析

经过近年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理论研究上注重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或国际环境审计理论的中国化,实务研究上与国际接轨,密切关注环境绩效审计和企业层面的环境审计。

但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比较窄,偏颇性和羊群效应明显。从主体来看,企业环境审计的论文最多,通过分析其研究内容,我们发现对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境责任审计,而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背景下的环境财务审计的研究涉及很少。

(二)论文的研究视角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的视角偏向审计和会计,一是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看,会计类核心期刊文献占总核心期刊文献的主导;二是从研究者单位分布看,来自高校的研究单位基本为会计院系,环保部门和企业的文献不多;三是环境审计学位论文专业背景的大部分是会计学专业。

与国外环境审计研究侧重生态环境评价和审核不同[3],我国环境审计研究首先由会计和审计界发起,研究者对会计审计问题熟悉,而对生态问题了解不够,这限制了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开放程度。

(三)研究层面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迅猛发展,让我们从星星之火看到了燎原之势。从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研究层面的提高,在规范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更加注重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实证研究论文明显增多。

然而,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尚处初级阶段。一是概念、意义、现状、对策等深入研究较少。二是重复性研究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简单重复和盲目重复。三是研究方法显单调,许多研究直接搬用审计学常规研究方法,对环境审计研究中“环境”二字缺乏考虑。

五、总结

篇(6)

一、课内实验教学

课内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实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教师将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它融合在日常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课内实验教学是实践和理论联系最紧的交汇点,这一环节是实践教学的开始,也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

在课内实验阶段应大力提倡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通过课堂讨论等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实际动手能力,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案例教学又能包含尽可能多的信息,激发学生发散式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案例教学应融入各专业课的学习中,一般在会计实务操作的有关理论、程序内容结束,都应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财务案例。例如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可结合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穿插企业的案例,使学生理解方法的实际运用,并了解企业的成本管理状况。

二、模拟综合实训

会计模拟综合实训是让学生在模拟的会计工作环境下,运用会计实务的操作方法对虚拟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将教与学、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不但能获得对会计学的感性认识,还能从中掌握会计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的技巧。模拟综合实训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论方法之上的技能训练,是通过较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模拟综合实训包括会计综合业务实训、会计软件应用实训、成本会计业务训练、公司理财技能训练、管理会计业务训练、审计业务训练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教师在此阶段,主要起提示作用,向学生介绍模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解说实习的操作过程。

为了较好的开展会计模拟综合实训,应该在校内建立会计的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硬件构建要尽量做到仿真,包括实验室的布局、实验数据贴近实际。应建立以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业务为基础的核算体系,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以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审计等实务流程。同时软件建设要尽量做到突出会计流程中各岗位操作要领与技巧,而不是企业财务软件的流程演示。使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如同置身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中,达到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战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校外专业实习

校外专业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专业实习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等诸方面的业务,实习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具体做法是由学校统一制订实纲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持学校介绍信联系实习单位,完成大纲要求的实习任务,回校后提交有关实习材料及实习报告,由学校组织统一考核确定成绩。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高校应挖掘潜力,广泛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

我校会计系安排了三次校外专业实习,分别在第一、二、三学年后的小学期进行,由于不同阶段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程度不同,对各阶段的实习要求也不一样。例如第一阶段学生刚初步接触了基础会计学知识,因此这一阶段的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实习单位组织形式、经营特点、生产规模等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了解会计主体各个职能部门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的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会计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了解会计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作单位的应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第三阶段的实习是在学生已经基本学完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要求学生通过实习对所学的专业课程有一个完整的实践认识,在实践中锻炼会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及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实践基础。

篇(7)

审计学是集会计、财政财务、金融证券、税法、经济法、经济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对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运用的实用型课程,与其他财经学科相比,它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和社会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审计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没有合理定位,无法满足现行环境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审计教学目标和本科院校区别不大,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定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审计环境,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学生大多面向中小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与审计基础工作岗位,除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诚信、敬业、严谨、准确”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和会计、审计基本知识,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整体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会计、审计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缺乏适合高职高专审计教学的教材,审计课程综合实训案例也不适合高职学生。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审计教材基本是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内容,倾向于注册会计师的应试教育,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缺乏一条主线,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大多审计课程的教材的知识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识,过于具体和细微,难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虑到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没有循序渐进,逐渐认知的过程,给出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综合的、大型的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无法参与分析讨论。

(3)高职院校不注重审计课程,专业课少,师资不足,教师少实践,不能适应审计教学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审计实务课程缺乏合适教材和实际的案例,课堂枯燥无味,加上大多数审计教师也缺乏审计实际经验,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更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经验,教学收效欠佳,学生对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减少。审计课教师与一般的财会课教师相比应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4)现行的高职高专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目前高职高专审计学教学基本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对从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已有的感性知识中很难过渡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之中,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单纯的记忆与背诵,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审计人才。

(5)高职院校审计教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大多学校的审计考核仍然采取闭卷方式,无法衡量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高职院校审计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审计教学活动。尽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角色定位法,启发式提问,研讨式教学和论文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教学手段上,要编制审计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条件应该购置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可以大大缩短了学生对审计认知过程和审计方法的掌握。

(2)审计授课内容可以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将审计实务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根据教学模块将审计任务划分成便于学生学习的单项操作、综合训练等审计任务,每类任务的完成又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结果、教师总结等行动过程进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在提出任务的同时,对每一项任务再进一步设计成模仿操作、独立操作、综合实践等环节,真正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等实训过程对审计实训的内容达到学会、学懂、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和完善审计实训,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由于审计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要求研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当丰富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电算化会计与计算机审计操作技能。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自身条件出发,把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兼作审计训练基地,也可以单独设立审计试验室以作为审计实务演习之地。

(4)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让教师参加全国或地方的会计、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实际工作多年的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还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5)改革单一的考核办法,实行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审计教学考核可以采用理论测试、课堂讨论和撰写审计报告等方式,增加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考试。对于考试成绩的评定,课堂讨论成绩由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发言踊跃与否和事后所写的报告三者综合确定。

3 结束语

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培养“大会计”(财会审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形成既注重理论水平,又注重计算机与审计相结合,强化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家杰.基于新准则体系的高校审计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

篇(8)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但在写作目的,选题等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篇(9)

 

引言

环境会计的研究对于我国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防止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重蹈覆辙,实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博士论文,会计体系。我国必须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通过上文对环境会计的探讨,结合我国国情,针对目前我国在环境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我国开展环境会计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博士论文,会计体系。为了保障环境会计在我国真实有效地推行实施,这就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有力的支撑。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会计相关法律体系,以强制的法律手段保障环境会计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保证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可以在考虑我国特有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地借鉴、吸收国际上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

目前,环境会计在目标上还很不明确,对其目标的正确认识是完善和发展环境会计的前提;环境使用者的群体还不够普及,到现今为止,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比较重视,并且依据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上制定出了一定得奖惩措施。博士论文,会计体系。除此以外,大多数企业部门和个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我国要发展环境会计必须增强和国外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交流,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深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方面和实务方面的研究探讨,使我国的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都跟上国际的步伐。

2遵循环境会计发展的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想让环境会计的实施在我国一下子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我国的环境会计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环境会计的应用要求也有所不同,从形式到内容,从核算方法到应用范围,都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1、形式上,将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两种方法的核算相结合,然后由单式记账慢慢转变成复式记账;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先采用在财务报表中补充资料或附注的形式,再逐渐向正规的报表披露模式转变。2、内容上,对比较容易操作的内容先确认、计量和披露,当发展成熟时对其全部内容进行核算。3、核算方式上,暂时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不作非常严格的要求,之需要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获得环境信息就可以,不过当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逐步发展成熟时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4、推行范围上,先在一小部分进行试点,然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可以先在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或者国家重点建设的企业和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对其反映效果的观察从中进一步改善,总结其中经验,然后逐步推广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最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博士论文,会计体系。

3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环境会计的监督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博士论文,会计体系。社会公众监督和社会中介监督都属于社会监督的一部分。博士论文,会计体系。其中,社会公众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它的舆论影响不能忽视,它往往决定着媒体对企业的舆论导向,所以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这是促进环境会计完善的一个重要部份。然而,国家有关机构对环境会计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强制性和专业性上,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机构还没有环境审计这个组织,在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对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作具体的规定。审计是一个重要的监督组织,在环境会计体系中建立环境审计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建立环境审计首先要了解环境审计法规建设;其次为建立环境审计做好物力人力和财力准备如配备环境审计人员;最后出具环境审计报告,这是我们进行环境审计得出的书面证明,是促进企业环境会计稳步前进的有效推进力。环境审计部门可以从核查原则、核查内容和核查材料上这三个方面对环境审计进行定义确认和披露。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

作为会计处理的实际操作者,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技能极大程度地直接影响到国家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实际贯彻执行是否合法真实有效。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还没有被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熟悉,要想在我国大力推行实施环境会计,非常有必要培养一批高专业技能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也要提高现有会计工作者在环境会计相关方面的专业技能。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高新技术的出现,环保措施的进步以及绿色产品的产生,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我们虽然经常强调生产商对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但是没有改变其根源,污染源还是不断扩散开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回到过去清新的环境,必须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消耗再到回收利用等每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只有从管理思想上彻底变革了才能保证每个环节的改变。对于会计的主要核算人员——财务人员就必须树立起积极的环保思想,另外,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学多门学科相结合的应用学科,传统会计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财务人员就需要对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财务人员在加强对环保认识的基础上更要在专业水平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辛鑫.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J].鸡西大学学报,2010,(03):76-77

[2]刘洁亮,忻琦,査林蓉.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6-18

[3]张晓会.刍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186

篇(10)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 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 重要性的判定

(二) 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 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 的要求。

2. 运用重要性原则, 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 抓住关键点。

3. 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账户设置

(二) 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 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上一篇: 职称论文 下一篇: 服饰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