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4 15:07: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服饰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服饰设计论文

篇(1)

二、符合生态环境的服饰造型设计手段

生态环境是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气候、土壤、山脉、河流和矿物、动植物等构成,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和生活方式都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服饰无疑涵盖其中。从气候条件上说,东方大部分国家均笼罩在季风性气候之中,当然也有很大差异性。中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日本为海洋性季风气候,朝鲜为温带季风性气候,韩国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大多为热带季风性气候。季风性气候的特点是季风环流情况复杂,易形成明显的季节变化。可以想见,处于季风条件下人们的服装造型应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适用性,以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不仅是气候影响着服饰造型的各种性能,地理、物产条件等对其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每个岛都有各自的服饰特色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爪哇岛上的男女在盛装时穿用的包缠式“卡因”“潘将”是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泰国人在生活习俗与服饰传统方面与中国傣族、壮族,缅甸掸人等同源,男子一般都是以长条形布包缠腰臀部,然后再从两腿之间穿过塞到腰背处的服制,外观形似灯笼,名为“纱笼”;泰国女子则是上着短衣,下装为筒裙。马来人的足服以单鞋、拖鞋为惯例。这些处于热带的国家在服饰造型的选择上均简单朴素,特别是男子的下装以其物产中盛产鱼类而形有所用、凉爽便捷。这都是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服饰造型选择。生态环境影响了东方人的衣着习惯和服装形制,进而影响到东方人的人体美观念,那就是对服饰“遮蔽”躯体以避害的本原意识的认同。同时我们还看到,服饰造型手段一旦被确立并且开发到位,会因东方各国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性而进入稳定状态。

三、从文化特征出发的服饰造型设计规律

(一)农耕文化——形制稳定、造型方法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生态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学术界一般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化划分为三类:一是以土地种植与动植物再生产为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农业文化”,二是以商品生产与交换为主的“海洋(商业)文化”,三是依赖畜牧业的“游牧文化”。其中,“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是代表东、西方分野的两大对立的文化形式。自然环境通过对民族物质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农耕文化影响着东方服饰造型“尚文”特质的产生。这是因为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农作物和牲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用对象。耕种对季候和气候的依赖性使农耕民族对自然产生了被动、顺应、依赖的民族心理。加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业生产生活,安逸的环境避免了许多矛盾冲突,文化方面也更注重情感和思维的交融,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导致长时间离开耕地会导致农事荒废,由此农耕文明活动区域的稳定性不言而喻。相对封闭的环境、自给自足的生活,使安定平和成为一种农业社会关系的写照,映衬出尚文求稳的东方式心理特征。表现在服饰造型上较为明显的就是上衣下裳与上下连属制服饰造型的稳固性与长久性。这同时也说明,东方人对服饰的样式和结构并不看重,反而更在意衣料图案分布和各种装饰点缀,这尤其反映在中国传统服饰上。不论是哪朝哪代都不厌其烦地将图案作为设计重点,或着眼于服装的开襟、衣领、袖边等部位的装饰。又如日本的和服,到了室町时代,这种带有隋唐服饰特点的日本独特的民族服装完成了演变并最终定型,在之后600余年中几乎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而其和服纹样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却不断融入新元素贯穿于日本各个历史时期。

篇(2)

2塔山瑶族头饰纹样

上衣与头饰是服饰中突出的部分,而在塔山瑶族的装饰中是重头饰轻上衣。头饰是与其年龄性别等社会关系有重要的关系。铜铃帽:供未成年少女用。塔山瑶族铜铃帽的面料是青色、里料是深蓝色蓝布。帽布上绣制精美的纹样。纹样以规矩纹样为主,配以少数适合纹样,帽布中间不施花纹留出其背景色或者底色。大部分的是以面料为底子用五色的丝麻线绣制纹样,少部分的用绣纹覆盖了面料,颜色富丽鲜艳。一般用橙色、红色或黄色,以橙色勾勒、红色系为主体颜色。后长前短,配上小绒毛球与银质的小铃铛,尾部挂小串珠“,铜铃帽”瑶语为“咚啷木”。顶板帕(顶板布)和包头帕、小帕属于头帕。顶板帕(顶板布)就是置于顶板架之上的顶板布,瑶语谓之“bengba”,是成年的未婚女性(15岁直到出嫁)用的。这也是塔山过山瑶的特色,类似清朝宫廷妇女头饰。是人物合一的饰品,用自己所蓄长发和支架构成。也有比较精致的顶板布装饰,又加了红绒球、银丝线的边饰。[3]包头帕主要由高龄女性和男性使用的。男性的头帕分二种:一种是二头带须的头帕称之为须帕;另一种是没有带须的谓之无须帕。小帕,瑶语为“帕端”,是单层的,大小为长1.8尺、宽1.2尺,四周围用红丝线或白线扎角,属于女性在各个时候都需要的。这是女性的终身使用品。塔山瑶族头饰的纹样的构图方式是以二方连续为主,以银色为点缀,利用支架形成三维效果,使整个形象趋向立体。在现代的招贴设计中,在大环境扁平化的趋势下,越多的设计师倾向在大面积扁平化的构图中寻找点缀的立体化。在这一点上,塔山瑶族头饰的纹样设计和当今平面设计中的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像。而利用线条的立体展示,也可以用于平面设计中,特别是Logo设计中,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无限的效果,形成夺人眼球的醒目效果。

3塔山瑶族上衣纹样

塔山瑶族上衣以素色衣裳为底,边缘刺绣为辅,纹样和花色不多,构成十分美观。长大褂:棉质青布,单层,衣摆过膝至小腿上方,为对襟,不定纽扣,下摆开叉至大腿,衣领、衣袖为丝线绣2~3寸的宽花边,或者用红、蓝小布条加花边镶边。纹样以蝙蝠纹、盘王像风车纹、八宝花纹、梅花纹等为主纹,以锯齿纹、水波纹、平行纹、抽象人形纹等为辅纹,作为间隔或者锁边。褂子:即马甲为里蓝、面青、双层,下摆到臀部。缝制后在双肩部锁缝红色丝线,黄色丝线加花,襟钉5~7颗银质纽扣,男女同用。塔山瑶族上衣的纹样以大面积的蓝色、青色为主,以红色和多色纹样勾勒边缘,其颜色搭配符合现代的色彩审美,蓝色和红色、黄色进行撞色。由于其传统的染织技术,其色彩饱和度不高,颜色都有灰度。所以,颜色虽是对比色,但是其灰度的加入使得撞色的颜色达到了一定的和谐度。在书籍装帧设计中,颜色的和谐和对比可以运用到塔山瑶族上衣的颜色搭配法则。

4塔山瑶族裙裤的纹样

篇(3)

2唐朝服饰对现代服饰设计的影响

(1)少数民族文化的利用。

唐朝频繁的民族交流使得各民族服饰之间也展现了强烈的影响,唐朝服饰的理念上,对其他民族服饰展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尤其胡服,对当时的唐朝服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胡服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被唐人所接受的原因一方面是其少有的无政治地位区分属性;另一方面是其简单、方便的实用性,这两方面都非常易于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少数民族服饰从款式设计上看,偏向贴身,一方面有利于突出女性突出的身体线条;另一方面有利于男性活动与劳动,这些特色都逐渐被唐朝服饰所吸收和融合。唐朝服饰的这些设计艺术风格在受现代服饰设计理念影响较小的西部地区,仍然保留着当初极为丰富的服饰特色。

(2)服饰与生活关系的关注。

服饰的起源目的是防寒,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对服饰要求的提升,服饰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反映,逐渐与人们生活和文化形成了相互关系。唐朝开放的思想和观念,使服饰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与生活、文化紧密结合。此时的服饰设计被赋予更多的思想和文化,冲破了陈旧观念,这种思路给当代服饰设计带来了宝贵的财富。

(3)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每个时期的服饰都离不开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思想文化意识。在唐朝来说,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直接决定了唐朝服饰的特色和文化,其兼容并包的思想造就了服饰款式、工艺等方面丰富多彩。在当时社会,唐人的衣着相对较为自由,他们乐于接受其他民族的服饰,乐于创新服饰,乐于展现自己文化的服饰。这也正体现了真正的精神文化理念,使得唐朝服饰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服饰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唐朝服饰设计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1)面料和款式的设计。

唐朝流行的服饰面料为丝绸,丝织品以其柔软、飘逸、细腻、华丽的特色用于现代女性服饰的设计中,将能够极大的展现当代女性魅力,是丝绸的魅力与女性魅力完美的融为一体。款式方面,展现唐朝服饰款式设计元素运用最为显著的就是现代旗袍,完美地运用了唐朝服饰紧身、窄小、高腰、束胸、贴臀、下摆齐地的样式特点,成功的展示出女性身体曲线,凸显女性美。因此,可以一定程度的认为,唐装尤其是旗袍在世界方位内的流行突出了唐朝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2)色彩的设计。

唐朝服饰色彩讲究浓艳、大胆、奔放,色彩单一突出,尤其是红色,在世界服饰色彩设计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色彩。运用唐朝服饰各种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灵活的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中,一方面能够体现色彩与气势的搭配;另一方面还能够展现民族特色,给服装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3)图案的设计。

第一,基本纹样的设计运用。唐朝服饰的基本纹样主要包括宝相花、团花、折枝花、联珠纹、唐草纹、动物纹样等几种。宝相花具有浓郁唐朝特色,其强烈的形式感和配合感都能产生变化有序、丰满稳定的艺术效果,对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织物服饰具有非常积极的价值。团花以圆形为设计主体,各种自然事物为点缀,形成均衡饱满的图案,非常适用于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卫衣、毛衣、外套等类型服饰的设计运用个,能够使服饰产生精美细致、饱满华丽的效果。折枝花又称单独图案,适用范围较广,主要展现和谐统一的思想,能够在现代服饰中广泛应用。联珠纹的田园风貌特色对现代服饰中的休闲类服饰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价值。第二,唐朝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上的应用部位。图案在服饰上运用可分布在多个部位,不同部位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首先,在上衣上,前衣片为图案装饰的重点部位,通常采用单独图案和适合图案的形式;在后衣片上,如果前衣片有图案,可形成统一图案,若没有,则可选择单独图案。在领口部位,唐朝服饰图案展现最为丰富,但限于衣领面积较小,图案的设计可采用二方连续图案或角隅图案,可延长至门襟。其次,在裤子上,图案的设计运用多以配合上衣为主,与上衣图案形成呼应,达到整体和谐的装饰效果。例如,牛仔裤的图案设计,部位上,一般腰头处或后片的育克部及口袋。最后,在裙装的装饰部位,连衣裙可整体沿用唐装的图案设计风格,满身花较为常用。童装可采用单独图案。第三,唐朝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面料设计上的应用。唐朝服饰设计原色在现代服饰图案结合面料的运用中,最能显示中国风格。图案可广泛运用于丝织面料、针织面料、牛仔面料上,其中丝织面料运用最为常见。例如,凤鸟、牡丹在丝绸上的运用显得极为富丽华贵,并且花朵的色彩要单一浓艳,与底色形成鲜明对比。在男性服装常用面料上,宝箱花纹较为适用,配以黑色、褐色、蓝色等深色调的底色,能够有效地展现出男士的沉稳。

篇(4)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其服装以长袍为主,在衣服、鞋子、帽子等服装设计上多以简便、保暖为主要设计目的。随着社会发展,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服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冲突开始出现,民族服装发展越来越趋向现代化,使民族服装的特有风格减弱。

1.2探讨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的必要性

色彩符号指的是民族服饰中的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民族文化以及情感,是符号语言的一个种类。探讨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符号,一方面能够促使蒙古族本民族的服装发展保证民族性;另一方面,能够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民族风格的发展以及民族艺术的展示提供帮助。

2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

2.1服装色彩的颜色偏好

蒙古族是我少数民族中医游牧发展起来的民族,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人,从小就对草原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耳濡目染,成群的牛羊和马匹即显示了民族的财富,也显示了民族辽阔的胸襟,而成吉思汗征战四方的历史,又使得蒙古族人血液中沉淀着无限的豪情和霸气。这些民族心理特征在民族传统服饰中得以表现,色彩偏爱正说明了这一点。白色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使用最多的色彩,正表现了蒙古族服装中强烈的色彩偏好。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白色是纯洁、高尚的象征,如同广阔天空下的白云那样自由,又如同草原上的羊群那样温暖,一片片白色的羊群,也是部族富有的象征。白色不仅包含了这个民族美好的精神意义,也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成为民族传统服饰中被应用最多的颜色,白色,成为蒙古族固有的服装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符号意义。

2.2色彩的浓度

蒙古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由于对某种事物的喜爱甚至崇拜,在可行的染色条件下,将这些事物的色彩运用到服饰当中,寄情于服饰,从而形成了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古代。蒙古族的纺织技术和对纺织品的染色技术是有限的,大多数纺织品的成分是羊毛,由于羊毛本身质地较厚,平整度不如棉织品,对染色材料的吸收程度却相当好,因此,传统的蒙古族服装在色彩上的饱和度是非常强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色彩浓度很高。大多数传统蒙古服饰都是纯色的,很少存在渐变色或者浅色,而是使用较多的高浓度甚至偏深的颜色,如天青色、赭石、深红等颜色。除了白色之外,天青、赭石和深红等颜色不仅是取自蒙古草原的自然景观的,并且带有十分浓厚的生活色彩,羊毛纺织品和染色技术造就了蒙古传统服饰的色彩的“高浓度”特征,这也成为蒙古传统服饰的主要的色彩符号。

2.3色彩搭配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色彩搭配上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征。从整体上看,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是比较鲜艳明亮的,这种鲜艳和明亮通过不同的互补色的搭配展示出来,例如,明黄色和天青色的同时出现,使服装的视觉冲击感更强;但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也重视色彩协调和色彩的主次关系,很多传统服装应用了大量的鲜艳色彩镶边,而服装的主色调却比较统一,红色、绿色和金色的镶边在白色为主色调的服装中出现,使服装显得更加有韵味。这些都是蒙古传统服饰中常用的色彩符号,这种色彩符号的产生与蒙古族的民族气质有关系。蒙古族不仅是个游牧民族,而且是个诗歌民族,蒙古族的很多古老传说、故事都靠诗歌传颂,人们在进行日常交流的时候,常使用排比和比喻等长句子,语言的艺术性很高。来源于民族自身的艺术气质体现在服装设计上,造就了蒙古族传统服饰在色彩搭配上的大气但又不失细节性美感的特征。

3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3.1灵活地应用色彩使现代服装设计风格特征明显

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符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灵活使用,将使现代服装设计的风格特征更加明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例子就是淘宝网上热卖的“裂帛”服饰,设计师每年夏天都会以白色为主色调设计几款女士夏装上衣,白色的底色加上上衣衣领和袖口部分的镶深蓝色滚边的设计,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符号相当吻合,因此,每年夏天,“裂帛”服饰都以“民族风”的极致显现,在淘宝网夏装热卖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设计风格极其明显的服装品牌,备受民族风爱好者们的追捧。

3.2添加色彩配饰为现代服装设计添加复古元素

蒙古族民族服装发展到今天,民族服装设计本身的传统元素逐渐减少,现代设计的元素逐渐增多,其中一个明显特征是很多传统纹饰和图案都被现代的几何图案代替,服装的裁剪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追求民族服饰的传统性、体现少数民族的固有特征始终是民族服装设计的根本目的,因此,很多设计师采用了在偏向现代设计感的蒙古民族服装中使用传统色彩符号的方法,突出现代蒙古族民族服装的复古元素,使民族服装的特征更加明显,使人们在穿着民族服装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3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统一使现代服装设计体现时尚感

现代民族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原色表现为主、纯色对比为主、组合中求和谐等三种方式。以原色表现为主就是在民族服装的设计中将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两极色中的某种颜色作为主色调,重点突出服装色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纯色对比为主的方式则是以具有鲜明对比性或是互补性的原色配合使用,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强烈对比烘托服装整体效果;组合中求和谐的方式则是将不同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比例进行组合,使得服装色彩整体上呈现调和统一的氛围。在传统服饰的色彩表现方面做得较为成功的是五色天马,其创造性地将多种色彩表现方式融合在一起,在设计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现代服装的同时,提升了五色天马的服装的品牌价值。

篇(5)

1.2羌族纹样是鞋类设计的艺术宝库羌族纹样形式多样,不仅图案样式精巧,同时富于变化,造型充满特点,颜色搭配多姿多彩,是一个极为丰富的素材宝库。例如纹样中经常出现的杜鹃花、牡丹花、以及龙凤图案等,在羌族人民充满创意与美好愿望的组合搭配下每一个纹样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图案的变形与色彩的运用为鞋类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同时,就鞋类设计本身而言,影响鞋类产品舒适性的因素主要有五大类:楦型设计、帮样设计、底部件设计、材料的选用及工艺设计。羌族纹样不仅从服饰中能找到各式各样的图案,羌鞋同样是羌族人民体现智慧之处。云云鞋用色考究,做工精巧,不同地区云云鞋上的云纹图案都不尽相同,同时近年来羌族又将云云鞋和高跟鞋相结合,传统云纹图案、精致的针法以及艳丽的色彩的新组合赋予云云鞋新时代的气息,给鞋类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与素材。

1.3继承传统与鞋类时尚创新现代鞋类设计已经从服装设计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独特的个体,人们对于鞋靴的要求也从实用耐久性逐渐转化为在装饰效果的增加上。同时传统文化开始获得人们更多的重视,继承传统与现代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设计师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将传统纹样中的图案、色彩、装饰工艺、表达的主题等进行现代创新,为其作品注入内涵与深意。意大利鞋履品牌Ballin的Burlesque系列女鞋(如图4)将传统图案用清透的蕾丝绣出,更以立体花卉增加精致感。鞋子的廓形以女性化OL单鞋款为主,性感中又充满端庄与知性之美。

2对羌族服饰纹样元素的皮革鞋类创意方法和思路

2.1创意灵感的来源

羌族传统纹样千姿百态,其内容中展现出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表达出羌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怀中愈加深厚的对于美的创造力。如图5以为原型的寿菊团花图,为羌族妇女满襟围腰大包纹样。人们将图案提炼出质朴简练的纹样形态,同时注重颜色的搭配对比例如互补色红绿与黄蓝的使用比例以及大片黑色作为底色增加稳重感;运用对称、连续等形式浓缩提炼中丰富图案的表现。羌族服饰纹样的特点来源于服饰图案中展现的独特工艺美以及文化内涵。羌族服饰图案的题材内容、构图配色都富于变化,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羌绣。羌绣纹样中展现出的点线面从日常生活、自然环境中提取,概括抽象出一种美的形式。例如羌族传统服装以红、黑、蓝三种颜色的长袍为主,再在领口、袖口用羌绣图案做装饰,配上各色围腰围裙以及各色各样的头帕,精美绝伦。羌族刺绣多用桃红、湖蓝、黄、白、绿等颜色为主色,加上其他颜色作为点缀,利用强烈的互补色对比,高纯度色调对比,色阶递变等手法,同时利用黑白分割使整个纹样图案的色彩面积达到均衡和谐,传统纹样中这些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在现代运用中仔细琢磨、吸取营养。

2.2羌族传统色彩带给鞋类创意设计的惊艳

我国是传统的制鞋大国,但由于鞋类行业在自主设计和产品开发中存在不足,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应用没能跟上国际发展的脚步,使得国内市场的鞋类产品研发和设计水平处于劣势状态。在产品设计方面,很多企业缺乏原创性,大量存在模仿照搬现象,品牌种类款式单一,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我国难以在短时期内成为制鞋强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设计文化比较落后,没有独特的设计语言。现代鞋类设计的主导为西方国家带来的西方文化,这种文化引领着国际鞋类时尚潮流并牢牢占领着鞋类市场,我国的鞋类产品即是把西方潮流鞋履引进之后进行简单的改色和改型,这种方式无法引导本土审美,缺乏文化内涵,无法唤醒大众的民族意识和精神共鸣,可以说我国鞋类设计最为缺乏的正是这种产品中体现的本土化与民族化精神。现代鞋类设计应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还能让商品起到传播文化,提高大众对于民族文化热爱度的作用。同时现代鞋类设计手法比较单调,色彩变化少,新型材料研究不够,而羌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服饰中的颜色对比强烈、浓墨重彩。羌族传统色彩中通过色块并置进行颜色的搭配与组合提高了色彩的明度,显示出明快亮丽的美感,同时黑白两个主要色彩的加入,又使得纯度很高的彩色均能达到和谐效果。因此羌族传统色彩的运用首先要学会巧用白色和黑色。羌族刺绣大多在黑色的底色绣上大量以红、绿为主的纹样,整体比较稳重暗沉,但是一点白色的加入就可以打破这种沉闷感使画面变得轻快突出。如图6为半襟围腰单包纹样万字图,花的边缘用白色勾边,点缀于局部而非整体,使整个纹样富于变化、跳跃生动。

2.3羌族传统图案是现代鞋类创意设计的精华

2.3.1图案的内涵和历史羌族传统图案是这个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后保存下来的视觉展示。它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纹样都有其历史内涵。首先是原始宗教崇拜包括白石崇拜、火崇拜以及羊、龙、猴等图腾崇拜在纹样上的表现;第二是自然崇拜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世俗化趣味在图案上的体现。羌族人民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其中包括天、地、云、树木、花草、动物、日月星辰等,人们将这些自然资源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加工,通过夸张、变形、提炼、组合等艺术手法将这些素材创造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纹样,富含了人们的美好心愿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同时羌族纹样也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羌族地处中国西部岷江上游地区汉藏之间,在文化上自然受到两个民族的交互影响,这种影响自然也在服饰纹样上体现出来。例如“万字纹”明显是来源于藏传佛教的某些思想,而汉族传统的龙凤、牡丹等象征吉祥富贵的图案也在其中有所体现,如“凤穿牡丹”以及“团花似锦”纹等。但这些“外来”文化影响羌族的同时却并没有侵蚀羌族本身的特点,反而羌族人民从颜色以及形式上将其转化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2.3.2图案在鞋类设计中的运用(1)点的运用羌族传统图案是以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连续或对称纹样。每一个元素都是图案中某一点,每一个针脚也是刺绣图案中的一个点,甚至于一个图案也是一个点。点的运用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一点使设计作品变得与众不同。(2)线的运用羌族云云鞋中的如意云纹被简化成卷在一起的一团线形状,并在鞋面处用手绣白线镶边,形成虚实相间的装饰效果,使粗犷的图案呈现精细之美。另外羌绣中经常用到的十字绣与编针绣图案也是由单色的线组合而成的。曾与GiorgioArmani(乔治•阿玛尼)、Dolce&Gabbana、YvesSaintLauren(t伊夫•圣洛朗)等一线时尚品牌合作的意大利鞋类设计师SergioRoss(i塞乔•罗西)的设计作品就善用各种图案元素,如图7为设计师同名品牌2014年春夏系列长筒鱼嘴靴的设计,设计师探索70年代早期的设计与装饰艺术,并通过当代方式进行演绎。鞋面上用刺绣手法精细绣出排列飘逸的线条,看似纷繁复杂,但设计师在颜色与块面的处理上又使得由线组合而成的图案整体统一。图8为Versace(范思哲)2014秋冬新品,设计师在整体以黑色为主的简洁服装中将鞋子设计地十分出彩,镂空的民族图案让黑色皮靴变得独特精致。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些手法在羌族图案中找到线的组合让其运用于现代鞋类设计。(3)面的运用羌绣图案中面的运用最一目了然的即是色块面积的对比。如图7中的牡丹纹样中牡丹花被创作为以色块组合而成的简洁花卉造型,整洁大方的图案透露出童趣与质朴感。块面的运用可以参照SergioRoss(i塞乔•罗西)2014年春夏系列拼色鱼嘴短靴(如图8),设计师将曲线线条与有趣的几何形状融为一体,十分巧妙的利用对比营造出平衡与和谐之美。其实这种利用颜色对比的面的运用在羌族传统图案中比比皆是,而我们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块面进行变化或再组合使传统的配色具备现代感。另一种面的运用即是将一个整体图案当作是一个面,然后进行连续排列获得块面感。(4)综合运用如图10为TomFord(汤姆•福特)2013秋冬系列蓝色绣花长筒靴,色彩丰富,细高跟的经典设计,更将女性的性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设计师综合使用了图案提取、点与面的结合以及钉珠组成的线等元素,使传统图案散发奢华复古感。综合运用的技法可以随意组合,搭配使用灵活多变。

2.4羌族传统手工艺在鞋类创意设计中的点缀

2.4.1现代鞋类创意呼唤传统手工艺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手工劳作的乐趣,人们开始意识到手工艺精雕细琢中所产生的精神上的感动以及返朴归真后文化的积淀与心灵的创造。当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的主轴逐渐变为以机器大规模生产为核心,手工艺从物质生产的舞台淡出,其文化属性随之凸显出来,直到现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手工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从文化上、艺术上、审美上开始重视和研究。在现代,机器代替手工已经被视为生产力发展进步的标志。尽管就效率而言,机器是先进的,但依然存在其自身缺陷,例如人们现在更多地意识到机械化在不断追求生产效益的同时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科技进步带来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忽略了产品中应当包含的文化意义。我们通常认为手工艺现在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却忽视了手工艺也蕴含了丰富的生产力资源,并且经济又环保。手工艺所带来的独特的工艺技术,产品具备个性,针对个人或是小规模进行设计制作,更贴合地区以及高端消费群体需求,这是工业化生产不能满足的。现代鞋类设计同样需要传统手工艺的加盟,时尚的鞋履造型搭配刺绣、钉珠、雕花、镂空等技法使鞋子更为精致和独特,为鞋类创意增添更多的可能性,让鞋类产品更为温暖,符合个性需求。

2.4.2羌族纹样刺绣艺术在鞋类创意设计中的应用我国传统服饰上的纹样主要以刺绣针法为主。羌族刺绣既传承了传统针法丰富严谨的特点同时又体现了本民族刺绣针法的灵活多样。例如羌族民间至今保留历史悠久的锁绣针法,其他刺绣针法还包括光洁亮丽的平针绣、层次丰富的套针绣、别具一格的压针绣、如锦似缎的纳纱绣、大气整体的补花绣以及装饰精巧的十字绣等等。绣法种类式样繁多,羌族人民利用各式各样的针法将民族纹样实现于各类服饰上,令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鞋类创意设计中同样可以使用刺绣这一传统手工艺增加作品的设计感,不同针法绣出的图案呈现的效果也大不一样,设计师可以选取其中一种或者综合使用丰富自己的作品,同时将传统工艺注入现代思维使鞋类设计空间更为广阔。

篇(6)

舞台服装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灯光的影响。灯光可以营造舞台气氛,感染演员和观众的情绪,同时也起到了点缀与辅助服装造型的总用。正是由于灯光才将舞台布景和演员的活动贯穿融合起来,形成整体和谐的流动画面。众所周知,我们看到的颜色并非物体客观的色彩,而是由于光线刺激视神经产生的不同感觉。灯光的明度、色彩和照射角度会使舞台服装的色彩呈现给观众多样的视觉感受。明亮强烈的灯光能大大提升服装色彩的明度,相反昏暗微弱的灯光则会降低服装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有色光源是改变舞台服装色彩的常用工具,在有色光源下服装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白色的荧光灯下,红橙色系和褐色系服装的色相基本不变,但明度和饱和度明显减弱;冷黄色系的服装加强冷色的倾向,而暖黄色系的饱和度会大幅度下降。在暖黄色灯光下,红黄色系的服装饱和度升高,色彩更明艳;相对蓝紫色系服装的饱和度降低。所以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布置灯光并且协调灯光的强弱、色彩,当演员处在舞台不同的位置时,服装的色彩就会发生变化,观众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另外,灯光也是配合舞台服装色彩营造舞台氛围的最佳搭档。如果要使观众沉浸在热烈火辣的氛围中,可以利用金黄色的灯光配合红黄色系的服装;若要形成凄冷悲凉的场面,就可用冷色的灯光搭配蓝紫色系的服装。

舞台服装色彩与布景的和谐关系

营造舞台情境氛围,调和舞台布景与服装的和谐关系,对于把握人物心理诠释人物形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舞台布景与舞台服装的色彩搭配。舞台服装的色彩是舞台画面上流动着的乐章,它与灯光、布景协调搭配,描绘出一幅幅灵动的画面,它直接影响到舞台的整体效果,对改善观众视觉效能有积极的意义。把握色彩三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处理好服装色彩与背景色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完美地利用服装色彩诠释舞台的表现力。我们可以将舞台布景比喻为画布的底色,而舞台服装就是会活动的色块,局部色块必须服从于画面整体的风格和色调。因此在一套舞台服装中,色彩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布景色彩的影响和限制,尤其是在场面宏大、布景不断更换的舞台表演中,通常会将服装色彩控制在五种以内,当然印花面料的色彩除外。如舞台背景是红色调时,为了使演员显得更加突出,舞台服装的色彩就不能大面积使用红色调,选用冷色调的设计时人物在舞台上的直观形象会由于暖色调的对比显得尤为鲜明突出。

刷新了舞台吉尼斯世界记录的长隆国际大马戏《森林密码》就采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森林实景式舞台,宽100多米,纵深50多米的舞台创造了舞美史上的奇迹。布景层次多达11层,以热带雨林为背景,将山水树木和动物融为一体搬上舞台,真实情景的舞台布景增加了表演的神秘感。由于《森林密码》的主题是展现发生在神秘丛林中的离奇故事,所以舞台服装的设计都是以森林为母题,紧紧围绕着马戏节目及故事情节进行构思的。其服装造型怪异大胆,色彩艳丽丰富,与舞台布景呼应成趣,大大提升了马戏的视觉效果,瞬间就将观众推进了原始的大自然情景中。充气小丑的斑马纹连体衣、有曼妙舞姿的金发女郎的金缕衣等绚烂华丽的舞台服装,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大地满足了现代观众挑剔的眼光。

舞台布景、服装、灯光的协调统一共同打造了这场视觉盛宴,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堪称是一首美丽生灵世代不息的生命礼赞。因此,将服装色彩与舞台布景的色调维持在一定程度对比又和谐统一上,既能丰富整个舞台的色彩感受,又主次分明,更利于每种色彩充分的表现其特征。又如大型儿童舞台剧《雪孩子》中,演员的服装统一为白色。舞台布景采用蓝白相间的冷色调幕布,加上白色雪花的辅助,与“小雪花们”身穿的白色雪花裙、头戴的白色雪花帽相呼应,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冰雪世界。

面料与舞台服装色彩的关系

对于舞台服装设计来说,最先受到关注的是款式结构和色彩,而材料最易被人忽视。其实服装面料不只是制作的物质手段,也是内涵丰富的舞台表现语言。舞台服装设计师为了引导观众进入舞台的规定场景,常对面料进行提升与组合,赋予面料新的外观和明确的内涵,并通过面料构成的服装形式来引发观众的思考。服装面料表面的纹理纵横交错、凹凸不平、粗糙或平滑的肌理与服装色彩之间有深刻而复杂的关系。面料对于服装色彩的影响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面料的质感,纤维组织形成的各种面料对于光的反射、吸收、透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色彩的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也会因此产生变化。表面粗糙的织物,对光的反射能力弱,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就会比用同样染料染制的表面光滑的面料低,如同样情况下丝织物比麻织物对于光线的反射能力更强,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也相对较高。另外面料的表面肌理也是重要因素。

即使面料的组成纤维相同,但因纤维的组织不同形成不同的表面肌理,也会影响服装的色彩。锦缎面料等表面光滑的织物对于光线的反射能力最强,其次是平纹、斜纹的面料,表面凹凸不平的粗糙面料最弱,色彩的饱和度、明度也呈现从高到低的表现。例如话剧《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服装都是蓝色调,但周朴园的长袍选用锦缎面料,纤维组织细腻表面光滑的面料对于光的反射能力强,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较高,呈现出的色相较为明确。特别是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光鲜华丽的服装质感彰显出角色的身份和地位,冰冷的蓝灰色诠释出周朴园的自私与冷漠。

而鲁侍萍的服装选用粗布面料,表面凹凸不平的粗糙材质对于光线的反射能力较弱,色彩的明度较低饱和度不足,服装色彩显得暗哑陈旧,完全符合角色的境遇,反映出鲁侍萍无奈的处境与坚韧的性格特征。

色彩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艺术更强调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舞台服装的色彩应用当然也离不开这一规律。色彩体系已经远远超越了审美和实用的功能,体现出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服装色彩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出强烈又鲜明的文化特征。对于色彩的偏爱和情感蕴涵了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人们的性格与思维方式。例如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尤为偏爱红色,认为红色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对于黄色也相当推崇,甚至被认定为是只有皇族才能使用的色彩。

然而在墨西哥,黄色的花朵象征着死亡和绝望,而红色则代表着诅咒与怨恨。同样在巴西黄色也意味着会让人感觉陷入绝境,是患病的征兆。在巴勒斯坦由于所罗门教的僧侣穿着黄色的长袍,因此黄色便被贴上了宗教或政治的标签,是谨慎使用的色彩。所以,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中的色彩的观念和认识及审美趣味,能使我们深入探析其色彩视觉心理,以便更好地为舞台服装的色彩运用服务。恰当地把握和运用色彩的地域性与民族性特征,有助于观众和演员的内心情感沟通,对于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氛围情境的营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涵盖了中国各藏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歌曲、乐器和舞蹈的大型藏族歌舞乐《藏谜》,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应藏文化的音乐诗篇。为了完整真实地再现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文化传承,剧中的近三千套舞台服装都是根据本族服饰的特征而设计的。

篇(7)

2、家居服设计上的功能性表现不明显。家居服的缔造者们将它局限在了家里,而没有考虑搭配穿着,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忙碌会使人们因为其穿着面的狭窄而放弃穿着。家居服也没有设计多层次的穿着方式,居家的生活也有各种场合的细分,而对传统单一的家居服具有排斥性。家居服的细节设计没有结合居家办公会客的这一模式,如口袋的设计大部分都较为简单,没有考虑穿着者会外出穿着。领口设计业较为宽大,者再会客的情况下是极为尴尬的,也没考虑衣服与其他外套的搭配,使得穿着者外出要更换衣服,十分麻烦。整体上讲。目前家居服与传统睡衣设计相比较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功能性设计上还略显不足。

二、家居服美学设计的解决方法

1、设计中充分考虑家中办公或会客工作的状态。居家女性在家里和其周边范围内起居、劳作、休闲、运动、休息、会客、活动的家居服装,是一种休闲而又随意的状态,由于其活动范围的多样性。家居服穿着场合设计更加细化是其发展的一个方向,家中办公或者会客时间相对自由但是依然处于一种与人交流或者相对紧张的状态,这种状况下家居服装设计的整个感觉不能太过随意,从材料上来讲主要选择天然纤维,以亲肤为主,面料的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能、健康性要求较高。材料的肌理可设计丰富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模式,从材质本身产生一定的美感;款式设计则着重针对某一种风格、职业、活动细节的来设计,更加的具有人性化特点,如:孕妇的设计就要考虑其身体特点和活动特点,在适宜的部位做出设计,而白天忙碌归家的白领则主要从年龄段,流行趋势,其生活特点与活动轨迹来针对设计;家居服的色彩搭配也可以丰富多彩,色彩的碰撞与分割或强烈或温馨追求风格的多样化;面辅料的搭配,领口,袖口等多处的细节设计紧贴时尚潮流。

篇(8)

服装工作室专业课程教学是服装专业课程学习的主要核心之一,一般工作室的教学是以师生生活状态的接触为特征,导师带领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将课程整体打通,把理论贯穿于实践中的教学,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并亲自参与教师实践的全过程或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与实践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是工作室中服装实践教学的一个全面过程,是工作室实践教学的集合体。服装设计大赛的成品是服装实践教学的展示品,在大赛过程中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

1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意义

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各门课程不连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生所学知识浮于表面。例如,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是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衔接联系,而学生掌握的知识分散、片面,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个相互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学生就业后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深入分析问题,面对社会显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在服装设计大赛引领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工作室在服装大赛参与过程中打通服装实践整体课程,在大赛的实践操作中融入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通过参加设计大赛,根据设计要求主动学习与调研,提升设计及制作水平,解决实践的困难与问题,开阔视野,锻炼综合发展能力,获得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也解决了在人才培养上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所培养的大学生将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把服装设计大赛拉入工作室实践教学中,在大赛中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服装面料等课程的教学,各科任课教师不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出发单向进入,而是根据服装大赛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服装制作后的效果,让工作室将课程整体打通,完成服装设计大赛。学生在服装设计大赛中把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实践动手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目的

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没有实现需求的对接,学生在企业工作后,还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还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就业后,因承受很大的压力而转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服装设计师是各大高校服装设计教师的责任,而服装设计大赛正是学生展示自己创意的大舞台。服装大赛是服装设计领域的重要赛事,参加设计大赛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机遇,它不仅是对参赛者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也是动手学习服装实践的全过程,还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将平常在服装各门课程上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可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导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以赛促教”。学生在参加服装设计大赛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中融入理论知识,提升实际的动手能力。教师之间也将各门课程相互打通与贯穿,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从各自课程去讲解服装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学方式。“以赛促学”,学生在服装大赛中,根据大赛要求,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完成大赛任务,学生在大赛实践过程中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和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工作室可以请企业专家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大赛,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还可以开阔设计视野,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下服装设计流行趋势和重要的设计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以赛促改”,在当今服装设计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教师为核心的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服装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服装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服装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服装设计实践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而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工作室在服装设计大赛中能发现学生的不足,改进服装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

3服装设计大赛在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思路:工作室根据大赛主题要求,分析服装设计存在于哪些实践课程中,分别把大赛主题融入这些实践课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参与实践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大赛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学习,工作室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向学生讲解在大赛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这样工作室还可以通过学生参赛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主动学习与调研,扩充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参赛实践中走出去了解市场和企业生产模式,针对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进行调研,扩充自己的知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大赛主题的分析,建立与大赛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大赛中完成服装的实践知识,把相关理论课程融入实践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大赛中实践理论教学、主题中实践教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等,学生在多元化实践教学中,会主动去市场调研、查找资料、进行设计、制版、制作等全过程参与实践,掌握实践教学知识,并了解服装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再次,让大赛的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模式接轨,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扩充自己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大赛中学习服装实践操作知识,在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大赛中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在大赛中了解服装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同时,大赛有利于培养有思想、有创新理念,对服装行业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大学生。

作者:宋廷菊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探微[J].南北桥,2016.

[2]韩佳蓉.服装设计大赛引领服装工作室教学改革[J].青年与社会,2014.

[3]李华麒.从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谈工作室实践式教学[J].艺术教育,2009.

篇(9)

(1)点。点具有位置感、扩张感和收缩感。在出现两个点的情况下其可以暗示出方向和长度,并能表现出多变的张力。我们也可以把一条线看作由一串点组成,或者是点沿着一定长度在运动。并且这些点暗示着速度与时间,表达出丰富的韵律感和秩序感。

(2)线。线通常分为水平线、垂直线、曲线、斜线、不规则线等几大类。不同类型的线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例如,细线通常给人感觉懦弱缺少勇气;直线给人一种稳定、强壮的感觉;折线多用来表达情绪上的波动。不同排列粗细的线能组成不同联结和韵律的图案。若把线理解为一种力,水平线与垂直线两者相结合能够诠释出一种张力平衡的矛盾原理。斜线,可以带给人一种方向感,有种悬而未决非常的不稳定的感觉。曲线,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自然态,对于一条的曲线来说,它能更为简明地表现出方向和比例关系,更有趋向与直线的“欲望”。

(3)面。通常人们把各种面按一定规则。例如,大小,形状,色彩,明度进行排列,形成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受视觉环境、光效应等影响。

(4)颜色。很多人都说色彩有“温度”,实际上是人在观察环境与物体的色彩时视觉神经细胞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观察红色系时,身体会出现体温发热现象,神经开始紧张,如果长时间持续下去就会产生狂躁现象。但如果观察蓝色系,人的体温会实际上降低,人们会感到凉快,但时间长了由于体温持续降低,人的大脑反映变慢,产生麻痹,使各种行为活动效率降低。而明度较高、灰度较高或中性的色彩,人的生理感觉平稳舒适。因此,在确定室内的色彩时,要求冷暖适宜,尽量不采用红蓝等原色,而用中性或淡雅色彩,以减弱色彩对人视觉的刺激,保证血液流通、脉搏搏动平稳。

(5)符号的运用。怎样是成功的室内设计风格呢?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不论一件艺术品是何等的复杂,深奥和丰富,它都远比真实的生活简单。”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关注使用者情感的交流,为了营造艺术氛围,可以采取符号性手法进行设计。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通常被看作室内设计符号。室内设计中点、线、面、体、色彩等与构成以及对这些元素的表现手段则是对室内的符号化表述。通过对这些符号的加工与整合,来表现设计师所想表达的设计理念。室内设计中的造型设计实质上也是对各种造型符号进行编码,表达其实际功能,并说明其品质特征。通过研究以下几个案例来分析如何取舍合理安排这些符号使其在空间中互相呼应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本次所要研究的主要目的。

2案例分析

现代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仍信奉中庸之道。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庸之道体现在“适度”二字上,也可以称作平衡,使现代生活中不失传统的高贵典雅和丰厚的文化意蕴。室内空间是人们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场所,将符号的造型方法、特点、规律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运用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是十分重要。俏江南餐厅的室内设计就突出了这些特点,这里列举几个不同分店的室内设计效果图,浅析一下符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

(1)“圆形”符号。俏江南餐厅的设计师在为每一个分店做设计时都非常系统的运用符号,这种系统的运用手法使得室内视觉效果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例如,俏江南北京国贸店随处可见的椭圆形符号,椅背,灯具,包厢,甚至是灯具的支架无不存在着圆形。而且元素搭配的很有意境。例如,吊顶处的水墨仙鹤与包厢的墙纸相呼应,在这种装饰效果下甚至会觉得餐巾的折法也像是仙鹤的翅膀,符号元素运用的非常巧妙。

(2)“矩形”符号。俏江南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店墙体上的蝴蝶标本与吧台侧面的蝴蝶射灯,以及沙发上黑色类似蝴蝶翅膀纹路的花纹都是一种装饰符号,整体有一种规整的秩序感和韵律感。而且蝴蝶标本与大厅的树木形象使人不自觉地把二者联系起来,这种表面上看似不同的符号其实质也是存在着一些有逻辑的内在联系的。这些元素掺杂在一起使得柱体上的方形木条,吊顶处类似树叶的形象及蝴蝶这些符号组合在一起结合整个餐厅的纯白色系给人一种纯净的自然之美。

(3)“线”形符号。俏江南北京欧陆广场店运用了曲线这一装饰符号,看似杂乱其实整体上却是非常有秩序的,镂空屏风上的曲线与餐厅地面的曲线相呼应,避免杂乱又穿插了规整的垂直线来中和这种视觉感受,屏风上曲线组成的圆形与圆形的桌,圆形的盘,带有弧线的椅背,甚至带有圆弧造型的灯饰组合在一起一切看上去既合理又整体。

(4)具象元素抽象化符号。俏江南苏州李公堤店把“花瓶”“折扇”这两个形象作为一种符号进行装饰,沙发上陈列了一系列红色的花瓶,红色这一元素首先被运用到室内的各个地方,墙体,部分厅的地毯,沙发,部分灯体等等。其次部分灯的形象由灯笼改造成带有花瓶形态的造型的形象“;折扇”这一元素则被运用到吊顶的设计和小型包间的隔挡上。不仅于此设计师还提取部分曲线的元素运用在如沙发,座椅,包间的圆形顶,带有弧度的包间墙体。这些被肢解的符号在一起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经过变化后再次组合,画面既丰富又互相联系,而且元素的解构和拼合的装饰效果又十分有意境,中国风里带有一些现代感,有一种“中西合并”的感觉。这种装饰方法使传统符号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并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就应该像俏江南的设计师一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篇(10)

钱梦龙老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使学生乐学、会学并且学活、学实,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自我教育。因此教学改革应体现创造为本、能力为魂,素质为先的宗旨。笔者以教学信息资料有选择地包容、吸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性、创新性为基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关键,追求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符合教师要“加压”,学生要“减负”的趋势。教师先跳进题海,以大纲为纲,教材为主,教参为目,“学参”为辅,再让学生跳出题海,获得元认知知识,通过精讲、精选、精练,举一反三,熟能生巧。这样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在“学参”帮助下最大程度地起到诱导、指正的作用以提高效率,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学习,走出片面追求分数结果的怪圈,把求知作为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突破教材和课堂束缚,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知识的广阔天地中展示其能,实现分享学习,走出传统教学的狭隘圈子。因而提出了“学参”优化设计的轮廓构想。

二、"学参"优化设计的框架

“学参”是指教师在全面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对教材中每单位(课时、单元)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教师通过编篡“学参”来代替过去的教案与学案,使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学参”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与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学参考书,与授课进度相同步(课前发给学生并经装订成册,可滚动使用),便于学生预习、听课和复习,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贯通与互动,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与思、读与练相辅相成,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融合。

“学参”大体框架包括下列项目:㈠“课时学参”包括⑴目标要求、⑵导学过程、⑶知识结构、⑷材料补充、⑸知识迁移、⑹作业练习;㈡“单元学参”包括⑴阶段特征、⑵学法指导、⑶主要人物活动、主要时间、地点、⑸疑难解释、⑹学习札记等,各课时结束以“单元学参”作总结,设置应灵活便利。其中“目标要求”包括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能力和思想教育要求:“知识迁移”包括学科内纵横知识联系。特别是中外联系,显性尤其是隐性知识,及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史论结合等:“作业练习”有常规题型(如5分钟随堂练习),也可以是开放性写作题,但侧重单选和材料解析题。“补充材料”包括相关原始史料、争鸣观点、典型例题、还附有相应参考书目、影视歌曲,名人名言等:“学习札记”由学生独立完成,其中可记录某些疑问、心得,还有自我设计试题,答题失误分析等,教师作定期检查。

三、“学参”优化设计的特点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脚踏实地,有的放矢,其中“学参”的精心编写无疑只是一种尝试,。笔者对“学参”进行了长期酝酿、论证,在1999年已作初步实施。它与教参、学案和教案不同,主要突出之处有:

(一)、独创性,⑴结构不同:教参包含引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材分析、教学建议、练习提示、资料和注解等;教案包括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和作业等;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识方法、技能训练等组成。⑵主体不同:教参由权威专家合作著写;教案由各位任课教师单独准备完成;学案由备课组教师共同编制。⑶对象不同:教参为教师服务,作备课参考;教案针对相应的学生,作授课蓝本,限于课内使用,不与学生见面;学案联系学生实际,公开在全年级统一使用。

(二)、针对性,目前制约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因素,除观念导向和学校客观条件外主套还有:①教师因素。不少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功底浅,对现代学术动态知之不多,而且教法古板,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习惯于满堂灌或照本宣科,知识承载量少,导致出现启而难发,启而不发的现象,因而师资的知识和方法尚待更新……②学生因素。在基础知识、技能欠缺和学习方法、习惯不如人意,学生对教师和教材过于依赖和盲从,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有被牵着走、喂着吃之虞,只知死记硬背,临时突击,一味猜题押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教材和参考资料因素。由于课本体系陈旧,观点滞后,既无法反映国内外形势变化,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潮流,况且缺乏配套辅助资料精品,存在过多过滥,过偏过难,搞题海战术或雷同抄袭等弊端,辅导用书良莠不齐,无谓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选择的疑虑,因而“学参”的编写呼之欲出。

(三)、启发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发现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发现过程,让他(她)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参”的运用旨在透过表象深入发掘隐性的、潜在的知识联系,形成点、线、面的立体智能结构,这样学生先通读学参,设疑质疑,然后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后进一步吸收、消化和巩固。进而夯实基础,扩大视野,活化思维,挖掘禀赋潜能,最终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整体性,“学参”不仅强调德育、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目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充分利用,而且以课时或单元为板块,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把目标的全面性、结构的完整性、阅读的广泛性和理解的深刻性落到实处。还进一步突出交互参与,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形成有序和良性的信息循环,共同享用信息资源,使实践、创新、竞争、协调意识得到培育,特别与多媒体手段配合,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

(五)、层次性,“学参”主张以“学”定“教”,从实际出发,力图克服单向划一的局限,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提出相应要求,例如程度差先些的学生只需掌握基本概念、内容概要、限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程度好的可提高到知识迁移,疑难解释、补充材料等,并能写一些小论文,达到分析和综合层次。相应的作业练习划分为三档(难、中、易),这样可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学生可依次提高水准,产生成就感,以教师的示范执导的不变应学生的万变。

四、学参“优化设计的功效

传统应试教育仅局限于围着课本转,以教师一言堂为主,以机械性被动接受为意向,以分数为唯一评估价值,其弊端急需消除。”学参“的优化设计的效用初露端倪,体现了教法法与学法并重,知识和能力同举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从守成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超越,推进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笔者认为:

㈠它能推进教师观念更新和知识的充实,有助于现代教学模式和方案的进一步摸索与实施。教师不仅要学教更要能教和善教,教然后知困,教师倍感非学不行,非终身学习不行,只有千方百计开阔眼界,加强业务进修,进而带动学生去学,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有学得怎样,自觉地做教学改革的促进派。当今教改中许多优秀的改革模式和方案已脱颍而出。例如江苏启东中学推出”教案学案一体化“系列;浙江金华一中试行”学案导学法“等。目前各类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层出不穷,例如北京、江苏、天津等地出版了大量教学参考资料,科利华公司推出的CSC电子各课系统等,以及各期历史报刊,尤其是扬子坤、陈伟国等人的文章,若通过上网还可获取无限的信息资源,这些都为高质量的学习辅助材料提供了源头活水。

㈡它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减轻学生负担。通过“学参”逐步地点拨和示范,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目标要求,驾驭历史线索与规律,阅读和钻研历史材料,遵循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法”,从单调、繁琐的听、抄、背中解放出来,还历史以生动、深刻、丰富的本来面目。叶圣陶先生重申“教是为了不教”,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学能力,为高三和大学阶段,甚至于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㈢它能提供有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助学资料,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学参”立足教材,紧扣大纲,联系实际,着重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归纳要点,研讨疑点,对现有教学资料进行加工和筛选。努力达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创新为灵魂,体现了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争取改变长期以来那种学得累但又学不好的不利处境。

五、“学参”优化设计的使用

为使“学参”成为主题明确、目标实际、策略合理、程序完整的助学帮手,做到“全”、“实”、“活”、“新”,使教学内容尽量简约和精确,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应当:

1、实际出发,反对主观随意。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诸如对知识基础、动机兴趣,困难和缺陷等都要周全考虑,想学生之所想,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依据反馈信息,适时调控,力争精炼、多导、有趣,面向全体又照顾差异,循循善诱,步步为营,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所作为,摈弃消极被动,学生要充分激发学习的正确动机和浓厚兴趣,以教材为本,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通,强化独立思考意识,拓宽和深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广读精练,稳扎稳打,在教师的指点下由着重求知的结果向着重过程转变,妥协处理学科之间,课内课外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保证学习的主人角色定位,把勤学、敏思和笃行有机地结合起来。

3、科学规范,切忌粗制滥造。教师首先要切实提高业务水平,更新观念,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适应改革新形势,进而通过精心备课,做到有章可循,再摄取有关教学资料的信息,经过一番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为我所用,并且要恰到好处,适时、适量、适度,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直至“还有什么”的问题。逐步积累和建立一个信息资源库。

4、开放动态,防止保守僵化,教师应广泛吸取各地、各科的教改长处。发挥教研组作用,择善而从,集思广益,开展开放性竞争,克服依赖性和封闭性,在沟通中充实自己,边教边学,教学相长,在动态中求新求异,通过反复构思、论证不断完善,使“学参”精益求精。当然学生也不必囤于“学参”框框,使自己始终处于有效学习之中。。“教为不教,学为自学”是我们渴求的教学理想境界,尽管还任重而道远,只要大家辛勤耕耘和培育,“学参”这棵幼苗就能茁壮成长,并结出硕果。笔者愿与同仁们共为中学历史教改相互勉励,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书目:

①《比较历史教育学》王铎全,李稚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上一篇: 审计理论实务论文 下一篇: 见习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