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4 15:07: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语文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现代语文论文

篇(1)

兴趣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动力。针对于现代文阅读对初中生的吸引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枯燥的文字堆积产生厌烦的心理,不愿意静下心来进行具体文章内容的把握与探索,但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关乎学生将来在文学方面的发展前途,需要认真对待,因此不论教师在这方面承受多大的压力,都应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必要的兴趣激励,保证其在这类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自行进行能力和素质的开发与培养。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保证其创新意识和视野的全面开辟。具体做法:可以在一周的课程安排中抽出一节,提供给学生专门的当前刊物最新文学作品的阅读时间,同时综合元素的指引下,加上具体图文的配合,会使得他们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在长期积累的作用下会保证阅读视野的拓宽,使得不自觉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那么课后阅读知识的积累就保证了一定后续力量的累计,对于内部专业术语的研究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渗透,达到意外的综合成绩的改善。当然可以结合一定的交流活动,进行杂文的赏析,保证读后感受的详细陈述,保证阅读愿望的不断强化,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兴趣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的共同语言一、培养初中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浓厚兴趣兴趣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动力。针对于现代文阅读对初中生的吸引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枯燥的文字堆积产生厌烦的心理,不愿意静下心来进行具体文章内容的把握与探索,但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关乎学生将来在文学方面的发展前途,需要认真对待,因此不论教师在这方面承受多大的压力,都应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必要的兴趣激励,保证其在这类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自行进行能力和素质的开发与培养。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保证其创新意识和视野的全面开辟。具体做法:可以在一周的课程安排中抽出一节,提供给学生专门的当前刊物最新文学作品的阅读时间,同时综合元素的指引下,加上具体图文的配合,会使得他们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在长期积累的作用下会保证阅读视野的拓宽,使得不自觉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那么课后阅读知识的积累就保证了一定后续力量的累计,对于内部专业术语的研究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渗透,达到意外的综合成绩的改善。当然可以结合一定的交流活动,进行杂文的赏析,保证读后感受的详细陈述,保证阅读愿望的不断强化,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对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的兴趣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的共同语言极的作用。

二、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1.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进行现代文主体思想把握的引导练习,使得学生在掌握一定规律之后,能够进行不同模式的创新,保证其在现代文阅读上的主要判断能力。这个过程需要经过系统的背诵和筛选才能保证一定要求水准的全面实现。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进行不同篇目的背诵,可以进行课后的专业教学辅导以及认知观念强化,保证关键语句的承接效果,实现具体字词延展的背诵记忆效果。长此以往,一种本能的主观判断会引导学生对新接触的现代文有某种方向的把握,使得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背诵不是一味的死记,需要多归纳、多揣摩,总体把握文章的大体表达方向,进行后续词句的逐层渗入,保证一定体会能够实现文章的系统连接之后,再进行巩固;而筛选,则是要对不同环节的重要的语句进行摘抄,保证自己在未来的写作可以有所借鉴,对于报纸与杂志上的好文章也可以进行摘抄,确保其对于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可以发当前教育模式下,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学生在较为传统的教学思想模式下,难以做到思路的全面拓展,对待现代文的思想主旨的把握也不够深刻,因此造成了现代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普遍不足。为了实现新型教育内容与模式下学习效果的全面改进,需要正确、全面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程科学性内容的合理安排与制定,保证学生在一定的兴趣爱好下,具体掌握现代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思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进行文章内容的赏析与拓展,实现后期文学素养的全面培养。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这对于理解背诵的支持效果非常明显。初中生在进行阅读时,要注意学生思考想象空间的拓展,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描写的语言环境及社会背景,实现基础知识的联想和运用,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靠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才能诞生和发展的,因此对于阅读水平的培养是需要稳固的知识基础加上灵活的创新思想才能有所建树的。

2.学会沉心静气、心怀欣赏之态阅读面对阅读材料,学生要学会面心静气,怀着欣赏的态度进行浏览,包括标题、作者、内容注释以及具体的写作时间,实现从背景中掌握文章的大意,基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思路,理解行文的主要线索,实现对题材的进一步了解,可以结合自己的情感经验试图与深情款款的文章修饰进行共鸣,实现脑海中较为深刻的文章的总体印象,实现理解过程系统有序地进行。这种形式可以具体保证阅读速度和精准度要求。在大体把握文章的主体思路后,结合问题进行重要内容的筛选,把握针对性地再次阅读,提取文章最优价值的信息。现代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不能孤立地进行字词与语句的简单理解,要学会从总体把握和理解零散的知识,阅读的主要意图要放在作者意图的细心揣摩是哪个,实现思路脉络、主要精神和内容要点的全局性掌握。训练题的设计要与文章有着具体的联系,同时涉及的知识面要广一些,保证学生需要考察能力的拓展。在进行《童趣》文章背诵和理解的过程中,借鉴主要叙述的方向进行总体把握,同时注意修饰词句的特征,实现后续的串入,保证整体连接的实效作用。比如,“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就可延伸为“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大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这对于理解背诵的支持效果非常明显。初中生在进行阅读时,要注意学生思考想象空间的拓展,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描写的语言环境及社会背景,实现基础知识的联想和运用,创造性的思维也是靠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才能诞生和发展的,因此对于阅读水平的培养是需要稳固的知识基础加上灵活的创新思想才能有所建树的。

3.设计精细练习,提高阅读水平练习是保证一定能力培养的必经之路,所以在培养阅读能力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有意识的分离文章的重点段落,为学生设计一些相关的题目,学生在丰富的分析材料下进行必要能力的培养,是满足现代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表现;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自行阅读,同时能够按照规范或进行创新模式的题目设计;教师在针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前,要经过科学的分析,系统的进行教案书写,确保整体教学能够朝着好的方向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主观地位,使得其具体的思想中能够决定自己该做什么样的练习,实现课外实践活动的讨论,在必要的演讲和话剧表演等活动的展现下,学生会加强对主动学习的肯定态度,保证一定的阅读水平提高的练习。

篇(2)

二、运用多媒体,简化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直观、形象,将许多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以其手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简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读课文《送英雄——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记》时,安排一课时,文章中有关于人类航天的知识,对船上天的全过程,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每一个环节是什么样的?很抽象、难懂并且积极性不高,费时、费功,还不见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图片形式,每到一个过程时,配上形象的图片,老师只要做简单讲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很有兴致,很快就能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落实得很轻松。将原来很繁琐的过程简化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网络资源教学,开阔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一堂语文的阅读课,过去是依靠读课本这一种单一的形式,学生只能听老师介绍有关的内容,现在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对课文、题解、作者简介、学习目标、写作背景、主要情节、语言品析、景物描写、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练习、小结、学习讨论区、参考资料等设置多个按钮,并链接相应网页,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了解的内容,在网上进行阅读。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迅速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且马上可以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利用网络课件中的超文本、超链接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使学生不受课件本身的局限,充分利用因特网丰富的资源库,了解很多与之相关的知识。当然,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整合作用外,还要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生的作用,要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统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放任自流,也是不可取的。学生收集材料,一定要有限制,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运用多媒体,调动感觉器官,提高学习效率。

篇(3)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可以实现图形由静变动、大小转换,也可以实现动态图片或视频的快慢转换。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或视频,置身于所处的课文情境,不仅能够接受知识信息,而且会产生较好的情感体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依然会有一些内容枯燥、抽象,甚至难以理解。如果用传统的教学策略,教师一味单调地讲解,结果只能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勉强消化部分内容。相反的,教师如果能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把文章中抽象的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从几个层面来感受和接受知识,就可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为解难答疑找到完美的突破口。比如在《松鼠》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如下改变。教师先请学生读读课文,看看松鼠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接着教师再把学生描述的话语展示在多媒体上,全班学生集体谈论,前后左右交换意见;最终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答案,顺便阐述遣词造句的意义。多媒体展示出的形象、直观的画面,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为学生培养出了想象力,进而,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课堂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教师都应思考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尽最大可能为学生展开海阔天空的想象提供充足的机会,用来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加入,使传统的教学环境改头换面、焕然一新。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堂的时间、空间都交还到学生手中,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机会和空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改变、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创新,产生创造的内驱力。例如《小儿垂钓》中,前两句诗的内容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画面,并配上与文字相符的曲调和节奏一致的音乐,比如明朗、轻快的音乐,让学生在聆听诗文朗诵后,展开丰富的、合理的想象,最后让学生对思考内容进行口头描述。这时候教师就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激发出来了。其实,学生生来就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想象力能否得到开发,就看教师能不能充分利用有效因素进行激发和训练。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以迅捷的速度进入课堂,补充了传统教学方式在情感渗透、情景创设、思维创新等方面的缺失,并以一种鲜活生动、丰富有趣、快乐积极的形式占据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高地,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也显示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诸多的实践证明,应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并具有互交功能的学习资源。

篇(4)

二、检测延伸,变被动为主动

语文课教师通过“翻版”,以回顾的形式再现细节描写需要的几个方面,让学生对照,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现场修改,通过前后文本拍摄照片的方式进行对比展示交流,对修改后的作品以图片的形式上传班级“QQ群”或微信平台,学生通过评论或跟帖的方式对别人的作文进行简单的评价。阐述:现在的学生对电脑接触较多,特别是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正常开设,对诸如对文本进行简单编辑、下载、上传等基本的方法掌握得游刃有余。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体验到知识自主提升带给他们的快乐,学生变得更乐于学习,更乐于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共享,在家长或老师前进行展示,变学习的被动为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教学软件带有学生自我检测功能,例如Camtasia-studio;特别是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涌现了诸如“四叶草”“淘宝同学”等学习平台,可以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现场或课后的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反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实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思路,进行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的高效。

篇(5)

一、德育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18世纪以来,西方在理性主义精神的鼓舞下,高扬自由主义的旗帜,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物质生产力,将会带来更充分的民主、更多的财富、更光明的未来、更进步的历史,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正是这种基于现代科学理性判断的理念成为了最终支配现代化运动的现代性文化价值精神。它既是一种文明价值理念。也是一种社会理想信念,也成为现代性道德的根本价值基础。与此价值理念相对应,现代性德育表现出普遍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进步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普遍理性主义指现代科学理性支配下的道德“乃是一种工具性道德,一种手段合理性技术,或者干脆说,一种现代化的行为技术伦理”。进步的价值观是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核,一方面,进步的价值观塑造了现代人的一种目的性价值信念,另一方面,进步主义价值观也促成了两个相反的道德取向:道德普遍主义与道德历史主义。普遍主义认为科学进步的普遍性是现代文明的根本动力;历史主义则声称这种现代性进步趋势具有某种确定的方向和终点普遍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对立导致了现代伦理学始终在所谓普遍的“规范伦理学”和各种形式的“境遇伦理学”之间徘徊,但两者一以贯之地秉承着现代性道德的一种基本精神:始终追求普遍理性主义的知识合法性和价值有效性。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异质的平等观,即使用不同标准,要求和评价不同的对象。它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摈弃一切歧视,反对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主张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承认和保护受教育者的丰富性、多样性,大力提倡教育者应把关注的视线投向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和各具独特性的受教育者个体。它要求教育者尊重差异,在道德教育中不能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归类,采取二元逻辑来管理和施教。后现代用非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道德不再是一种柏拉图的理念论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意义上的理性的规定,也不是康德的先天行为的道德律令,而是非理性的、模棱不定的、不可普遍化的,它更多地容纳本能、冲动、情感和生命体验,更强调多元与差异。

二、德育的功能与目标

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现代性德育强调认知、理性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认为教育目的在于鼓励儿童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和自我决定。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能力的‘自然’发展,让他用自己的道德判断控制他的行为。这种规定道德教育目的的吸引人之处在于,促进发展而非教授固定的准则。它帮助儿童在他已有的发展趋势上迈出下一步。而不是以一种额外的模式强加于儿童。”柯尔伯格把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并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强调促进道德判断和推理发展的前提下,促进道德判断向道德行为的发展。价值澄清学派的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获得价值观,并使这些价值观能有助于人们以一种满意和理智的方式将他们自己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相联系。

后现代道德教育目的在于主张异质性。强调宽容性和社会性。后现代道德教育目的观与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及文化多元主义的特点相适应.质疑现代性“许多看起来似乎不言自明”的道德教育目的,认为道德教育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在于通过自由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从而形成一种异质标准。引导学生了解他人对其选择的差异性以及形成差异的各种缘由,以此学习接受道德的差异性。后现代德育是要培养具有社会批判能力和认可多元文化的社会公民.其素质包括诸如个人的道德意识、对自然和土地的伦理概念、生态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现代性下的教育目的往往是为了培养优势文化的支持者”,即只看到德育的社会性、文化的共同性、社会的同一性,却无视它们之间的相对性和多元性。后现代德育主张告别整体性、同一性,倡导差异性、多元化。在高校。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把社会规范内化为大学生德性的过程.同时又是激活与唤醒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意识的过程。高校德育的目的不应是接受一个社会的绝对价值标准,而应该在尽可能追求普适性的社会规范的同时.最大限度容忍差异性和异质性.引导大学生了解他人道德价值选择的差异性及其合理性,学会。要求和引导大学生坚持道德底线,保持和完善公民美德,并激励他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

三、德育的内容与课程

现代性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遍有效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现代性道德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这种普遍有效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要被社会成员所接受,并且得到传递,就要通过道德教育来实现。现代性道德教育认为道德具有普适性、共通性和永恒性,因而将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的传授视为现代性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后现代道德教育课程主张开放性,要求“去中心”和“边界松散”。以威廉姆·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具有明显的过程倾向和实践倾向。多尔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富性(ir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1)和严密性(rigorous)。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尊重每个个体发展的独特性,注重所有道德经验之间的联系。在道德课程设置上反对事实与价值截然分开,而是将它们紧密结合,强调道德学习必须跟一般的学习整合起来。在课程具体实施上,极力要求“去中心”和“边界松散”.主张学科之间界限的消除与科际整合。要求对学校的道德教育的概念进行重建,关注社会、生活情境的需要和变化,主张开发开放性的课程,使道德教育内容具有批判的、怀疑的特性和恰当的不确定性,以解放的知识来进行课程编制和教学,从而真正解放人。

四、德育的方式与策略

现代性道德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坚持理性主义和主知主义,试图从精神和肉体上对人进行统一性的训练和改造。认为通过对学生实施理性的和行为上的训练就可以使人掌握普遍的道德法则.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现代性道德教育表现出机械的单向灌输方式,以及受道德权威主义和道德家长主义支配等。

对话是后现代道德教育目标的主要实现方式。后现代性道德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主张平等性,倡导民主化和非权威取向,反对教育等级观念,提出“本体论上的平等原则”,要求摒弃一切歧视,承认和接受一切差异,主张大众的世俗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归类,采取二元逻辑来管理和施教。教师也不能一直处于中心位置,作为优势一方出现,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而应该更多地尊重学习者。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意见。甚至于学生也可以是教育者。师生之间在道德讨论、对话中建立真诚的关系,教师不再扮演道德专家的角色,而应该像会议的推动者;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师生应该视为一同学习道德,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道德的探究必须以民主、非权威的方式进行,每一个人都有平等权利来参加道德创造的行动,而改造道德权威主义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道德对话,它是道德非权威的重要历程。显然,后现代主义强调的道德教育民主化,在逻辑关系上与道德个性化紧密关联,反映了人们对提高道德宽容性的内在要求.实质就是要求“权威道德”逐渐向“人文道德”转化。超级秘书网

篇(6)

1.就新文学构建的目的来看

其作品大都包涵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虑以及希望民族获得新生的愿望,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正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心里长期积淀的产物,无论是鲁迅的社会启蒙、郭沫若的民族再生理想、闻一多的爱国热望以及茅盾的社会剖析都以关注社会现实、力求挽救国家危亡为前提,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正是中国文学传统忧国忧民情怀在现代社会的主观抒发。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们把批判锋芒指向传统,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构中国文学传统中的一切,而是要汲取西方文学中的养分,重构富有活力的民族新文学,这一过程是在对传统的反思、批判中实现的。在今天看来,无论是“甲寅派”,还是“学衡派”,它们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这些思想还是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足以借鉴的资源,即使是曾鼓吹“全盘西化”的也不断地修订自己的主张。没有批判就不会有对民族传统更好的继承,没有汲取,现代文学也就不可能发展,这一点文学先驱者鲁迅始终坚定着自己的信仰。鲁迅在早期的《文化偏执论》中就提出“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构想,中期在《看镜有感》中号召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必须有一种能够“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外来的“汉唐气魄”,后来鲁迅又提出建立既要有现代的形与色又要不失民族灵魂气质的现代中国文化,而30年代王新命等人提出“存其所当存,去所当去”“吸收其所当吸收”的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原则与鲁迅在后来提出的“拿来主义”相类似。总之,现代文学先驱者们用西方文学思想作为参考系并将其传统“中国化”,来剔除文化传统中落后的旧质,重建民族新文学,这是对文学传统进行审视、整合、重构的过程,文学的民族根性并没有在反思、批判中消失,而是在此过程中寻求新生。

2.就文学的表现载体来说

许多人认为新文学采用 文学研究白话文进行创造,这是中国汉字在外来文学的冲击下的痛苦嬗变过程。这个过程中的痛苦应该是有的,但我们还应注意这里还存在着文学自身变革的问题。早在维新时期,谭嗣同、梁启超就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观点,黄遵宪则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主张,可见白话文并非新文化先驱的首创,它体现了先驱者对前人变革文化传统的总结。另外,变革后的汉字更多的是形体的简化,汉字内在的象形性思维、线条性风格依然没变,用母体文字进行言说,本身就是文学民族性的最好体现。现代文学受到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明显地体现在“形”与“色”的外在形式上,代表“灵魂气质”的民族根性并没有丧失。现代文学是在传统文化同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碰撞,融合中生成、发展起来的。研究者们更多地看到冲突、矛盾,不注重期间的融合,这显然是二元对立思想限制下的产物,不仅禁锢了研究者的思维,也限制着对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探讨。文学活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它是不可能完全遵照某种单一的理论范式进行的,因此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现代性是行不通的。何况,文化间的对立、冲突本来就是现代性的一大特点,没有对抗与冲突也就没有现代性。研究者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只能是触及文学的表层理论,无法探求文学现代性的本真面目。

二、新型动态思维方式对文学“现代性”的理解与重构

静态化二元对立研究所带来的种种局限仍制约着现代文学的研究,笔者认为,现代语境下,有必要重构文学现代性的认知途径与价值评判原则。这里,钱中文先生所提的“包含了必要的非此即彼,具有价值判断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值得借鉴,它既有对二元绝对化对立的超越,又包含对文学传统矛盾、交锋、交往的理解。在这种动态、综合、创新的思维中,我们要重新对现代文学进行反思。在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构建中,纵向上要用整体的动态的观念把握现代文学的全局。建国以来,多数高校采用王瑶机、唐弢先生所编写的文学史,单一的文学史选材与宣讲,现代文学已被人为地压缩在1919-1949年这一时间段;在生活决定论的影响下,政治标准已成为研究现代文学的参考点与出发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的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常态,对政治思想性的研究超过审美研究已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主流。将中国现代文学封闭在三十年里,“上不衔接世纪初社会转型的文化特征,下不联系当代文学的流变”,人为地斩断现代文学与历史的联系,对复杂的文学现象进行简单的历史化的规范及排除了主体性所进行的政治思想分析。现代语境下,以往的文学观念局限性越来越明显。重建整体的动态的现代文学史观十分必要,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陈思和、王晓明提出的“重写文学史”,都表明了要对现代文学史的若干问题重新进行审视与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他们认为,“20世纪文学”的提出不只是一个文学史分期问题,还涉及“建立新的理论模式的问题”。陈思和曾多次表示要建立现代文学史的整体观,他将现代文学划为三个阶段:五四、抗战、八十年代开始至今,三大阶段中又对作家群与创作倾向进行考察,划分为六个文学层面。这种划分打破了垄断了几十年的文学史编写,给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笔者看来,现代文学观念的更新要靠深层次的文学思维方式解决。摒弃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采用动态的思维方式,打通纵向时间的切割,将五四至今在时空上视为整体,可以更清晰地展示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有助于文学现代性的研究与阐释。现代文学是个开放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不断的冲突、碰撞、交汇及融合的过程,五四时期与长期以来保守封闭的中国文化传统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是最为激烈,是空前的,是显性的强烈碰撞。八十年代后,中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视域不断扩大,西方文化传统的冲击更多的表现为逐步隐性渗透。现代文学研究需要有现代性视野,但不等于张显现代性就要拒绝民族性,要弘扬民族精神就排斥现代性,现代文学中存在割不断的民族根性。我们的研究范式需要调整更新,如何理解、运用和重构现代性的问题值得研究者好好思索。

篇(7)

2在实践中引导

2.1学会关爱

对于“医者仁心”,现在许多医学生看来,只不过是老教授口中常念叨的词语,对其中的含义早已淡化和陌生。就像没有经历过地震伤痛的人无法深刻领会身处在那样的环境中是一种怎样绝望的处境。同理,只靠实验和书本知识的学习锻炼,医学生也不能深刻的感受到医生到底是一种怎样神圣而庄严的职业。对此,高校可将具有一定基础的医学生,通过见习的方式安排到病人的身边进行简单的日常照护,不断加强病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样,能让医学生在病人的身边进行细微的观察,补充学习到那些书本上没有的或是变动性较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亲密接触到被病痛折磨的患者,能更加理解他们身体上的痛苦和情感的需要,在实际中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帮助患者,关爱他们。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对培养值得病人信赖的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2.2培养医德

医德,顾名思义就是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它是调整医生和病人,医生和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正如孙思邈曾在《千金方》里提到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至想。”这也是现代医学生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之前需要掌握的精神力量。医科院校可在早期的一二年将医学生送去参加医疗咨询服务或是社区义工等实践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他们对社会认同感的建立,正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随后几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就可以跟随老师进入医院实习,这样的实践课程能帮助其更好的树立起“救死扶伤”的职业观念,培育自己养成学会尊重患者、一视同仁的职业操守,养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准则。

篇(8)

2现代教育技术

特征现代教育技术主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涵盖信息技术的教育技术手段组成的系统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距离通讯技术等方面。把这些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即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观点。确立教学目标既要考虑是否与社会与时俱进,又要考虑是否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3C语言程序设计

现代教育理念研究C语言是我院计算机类所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C语言是帮助学生认识计算机,并是所有后续专业程序课程(Java,C#)的基础,C语言培养学生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学习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传统C语言教学主要是以知识点讲授辅助相应章节的实验。内容的安排知识点比较全面,学生通过学习64个学时的C语言程序设计可以基本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但是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普遍存在研究性学习不太适用的弱点。传统的内容安排不太合理,理论研究型学习略微显得枯燥,长期的学习使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从高职岗位需求分析,学生适合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强动手能力和先进的技能应用。

4C语言程序设计

现代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以培养程序设计思想为教学内容的主线,围绕技能培养的中心,积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化主动解决被动接受的局面。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设计教学主线贯穿知识点,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案例,如学生信息成绩管理程序,细化模块和功能,循序渐进,逐渐延伸、拓展,随着带领学生不断提出新的用户需求并主动设法解决,引出能满足新要求的方法和相关知识点。学生从熟悉到掌握,从掌握到理解,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5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方法研究

5.1教学内容合理知识点以案例驱动强调语法熟悉度和敏感度,大量练习知识点讲练比例在1:5,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5.2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方法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体”+“板书”+“现场演示编程”为主体,穿插案例分析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等,实验为主体内容分层教学等。

5.3教学手段先进常规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借助于教学网站搭建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如C语言评测系统,建立题库系统。例如我院目前已经建立了TOP训练营以及C语言评测系统的平台。

6教材及需求的改革

6.1教材特色———针对性、先进性本教材理论知识讲解详细,适合学生自我学习本教材以“工学结合”为理念精选各种典型应用的项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在学习中适应岗位。

6.2教材运用原则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内容具体,并具可操作性。

6.3教辅使用原则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或者下载相关辅助参考书,题量充分,让学生可以课后练习。

篇(9)

二、现代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教育

1.基于教育形式的视角来看

以往的传统教育中,教师都是拿着较为简单的教具通过单调的演讲式教学为学生传播知识,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而在现代教育下,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多样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开展教授工作,如此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教学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这是现代教育基于传统教育的第一个创新。

2.基于教育模式的视角来看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都是采用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并且回顾教育历史也可以发现,很长一段教育史中,校园教育都占主体地位。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仅仅再采用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更新的社会知识脚步。对于学生来说,要想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也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深造,因而,基于一定的校园教育,采取合理的开放式的现代化社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这是现代教育基于传统教育的第二个创新。

3.基于教育思想的视角来看

传统教育中都是以提高学生学科知识为主,而现代教育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很多国外的教育思想也随之传至中国,在其带动下,我国也采用了相应的办法,建立起了合理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现代教育体系。而这也是现代教育基于传统教育的又一个创新。

篇(10)

1.1革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事业在高职院校实践中的最终发展方向,由于高校传统体育教育理念是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产生,所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大限制,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则意味着不断创新,无论是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手段等方面均需要进行创新与实践。网络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打破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其主要体现在基于网络技术的体育教育教学不再受到时间与地点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来对学校体育锻炼进行指导,而学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来进行体育知识的远程学习,本文认为该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彻底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体育教育模式,同时也对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与意义。

1.2革新高校体育教育内容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在设置过程中没有充分渗透生命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等理念,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该类体育教育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其实践要求,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而成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是十分完善的教育学习资料,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实践来说不仅意味着当代教育的不断变革,同时也证明了现代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了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本文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创新教育技术方式,其势必会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改革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在其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各院校、各专业特点来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优化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将生命教育理念与终身体育理念贯穿于整个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

1.3革新高校体育教育方式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天气、硬件设施以及课时安排等都会对其产生极大影响,所以该种形势下的高校体育教育方式以室内理论课与室外活动课为主,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场所内学生很难在教师的教导下掌握体育教育内涵,这也是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成效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甚至在该种教育方式下大学生对体育教育产生了厌烦感。本文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普及彻底打破了传统体育教育方式单一的局面,其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实现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并且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学习,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其课堂形式,同时也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多种现代化的体育教育方式。

2.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技术改革的必要性

2.1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本文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其主要是为了促进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来彻底改变现在过于单一的授课模式,并且可以帮助一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及时掌握世界先进的比赛等,例如,部分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电视观看NBA比赛来了解一些现役球员的技术特点。但是由于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再加上部分高校领导认为体育课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需要配备现代教育设备,最终造成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配备完善的现代教育装备,教师也没有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来开展教学实践,最终导致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这也意味着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在体育教育中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2.2体育教育现代化水平低

现阶段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在新时期要求各大院校要将教育现代化作为主要目标,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与否、发展状况决定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这也决定了当代大学生能否通过现代化体育教育来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由于各大院校在体育教育发展方面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味的认为只要通过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便可以推动本校体育教育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实现现代化建设,但在事实上,各大院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两者关系认识的错误,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创新实践,这也决定了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育现代化水平依旧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层次。

2.3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本文认为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由于其长期受到传统体育教育价值观念影响,再加上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需要在运动场上进行这个特点的限制,所以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阶段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与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现代教育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打破上述因素的限制。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需要使用者要通过再教育,充分掌握这些先进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与先进知识,而体育教师随着年龄老化其知识结构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层次,所以对于该类体育教师来说其难以具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素质,再加上各大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缺乏研究与创新,导致我国当前大部分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难以满足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要求,而创新能力不足是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的一大弊端。

3.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技术改革的策略

3.1加大资源的投入

本文认为现代各大高校体育教育现代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源投入力度的薄弱,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育体系中的应用无法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融合发展,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应用成效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求高校要通过不断加大资源的投入来实现现代教育设备的更新,基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状况及当代大学生实际需求来推动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需要一些时间进行过渡,而只有高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育资源基础才能推动现代体育教育技术的协调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利用资源共享、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互联网教育技术等,可以加强师生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沟通与联系,所以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到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从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技术的最终发展方向。

3.2加大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本文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最终执行者,其个人业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等都会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技术改革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否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改革成效,所以本文提出各大高校在发展中要结合体育师资队伍现状来加强其建设水平。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体育教育技术创新的急迫性,并要在先进知识体系的支撑下准确判断出当前体育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在广泛汲取国内外相关领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来推动其改革,而体育教师将承担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技术改革主导者这一角色。

上一篇: 医保风险论文 下一篇: 高中物理课堂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