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实验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4 15:07: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科学实验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科学实验论文

篇(1)

小组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操练方式,这些活动主要可以穿插在以下几种教学步骤之中进行。

1.在"呈现(Presentation)"环节后

在"呈现"新的语言项目后,就转入操练(Drill)这一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新的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此时的操练难度一般不大,以教师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为主。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幻灯、实物、提示词等"指挥"学生进行练习,这时最好穿插Pairwork(内容简单的话不必让学生先准备,反之,事先作些准备),直接以快频率的方式让学生一对一对地(pairbypair)、一问一答地进行下去。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口头表达,很快地掌握新的语言项目。这样做的特点是节奏快、密度大、频率高,使学生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兴趣浓厚,人人参与,差生也跟得上。

2.在"练习(Practice)"阶段

"练习"阶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的语言项目的理解,巩固新的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地运用作好准备。练习的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问答时有较宽的选择余地。这时适宜穿插"对练"或"组练"方式,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图、看物问答,模仿对话,表演课文对话等等。教师要巡视监听,对有困难的"对"或"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充当"助手(helper)"或"引导者(guide)"的作用。练习结束后一定要抽查几对或组当堂表演,以了解练习情况,并对表演出色的组进行适当的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节奏放慢,频率放低,但密度大,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强,有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在"巩固(Consolidation)"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多种模拟日常生活的背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作答,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不可预料的,学生的自由度较大,有充分发挥创造的机会和余地。这时候最好以"组练"方式,如进行角色扮演(一般用学生真实姓名为好)、会谈、讨论解难、模拟采访、扩展对话、补充想象性结尾等等。教师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场合。教师往往扮演裁判(judge)、评委(commentator)的身份。这时的特点也是密度大、气氛热烈活跃,学生们有充分发挥、表现自己的机会。随着课堂语言实践量的增加,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为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小组活动通常穿插在以上三种教学步骤中,然而,教无定法,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小组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课堂环境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唯一场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避免或消除消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外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1.小组活动在课堂上起到操练语言、有目的地实践语言项目的作用,从而达到当堂巩固的效果。

新大纲中提出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言语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掌握是否充分,是其能否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特定功能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师设置的与课文和学生实际相关的交际情景,学生能通过小组活动进行大量的操练,加深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理解,从而使"言语技能"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发展成为自然和可能。

2.小组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向其他同学学习的机会。

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白,学生学语,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学。Johnson和Paulston在谈到leamerroles(学习者的角色)时说到:"Theleamerisamemberofagroupandleamsbyinteractingwithothers;Theleamerisatutorofotherleamers;Theleanerleamsfromtheteacher,fromotherstudentsandfromotherteachingsources…"学生们明白了学习是互相的、平等的,就可以克服不愿与比自己水平差的同学操练的心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2)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

篇(3)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自我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最终成才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所谓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本质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的体验式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在体验生动的问题情境之中掌握知识、在身临其境中发展思维,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体验中认识世界、领悟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发展他们的个性、情感、意志、态度,实现“自我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进而更加勤奋学习,最终成才。多年以来,我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尝试从学生个体的体验、感悟和实践三方面采用体验式教学,较好地达到上属教学效果。我的做法和感受是:

    课程内容源于生活。人教版新教材初中乃至小学各年级,思想品德课本的许多内容。都是针对学生实际生活和人生发展过程中涉及所需的道德要气而编写的。我在教学有关内容时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验,通过自身举例、现身说法等来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例如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中《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讲到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知识点。课前我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自己和身边的同学或朋友,“由于树立了自信心取得了成功,进而增强了自信取得更大成功”和“缺乏自信失败不断或没有多少成功也就更加没有自信”的正反两方面事例,写成简要的书面材料在课上进行相互交流、当堂体验。

篇(4)

1.用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最优秀的老师。很多家长都明白,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是丝毫不必担心学生的成绩的。要抓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活泼有趣的课外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开展“中华诗词朗诵比赛”“写作竞赛”“语文常识竞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兴趣还不足够,必须有恒心坚持下去,这时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独特的美,激活学习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最活跃状态,可以更好地接收情感信息,内化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从朗读中感受情感

朗读,作为书面文字的再造情感化过程,具备极强的听觉美感,可以将文本上的汉字无声语言有声有感地传递给读者。带有朗读的语文课堂,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以不同于视觉的效果,直接将学生带入有声有感的语文世界。文本的内容不同,阅读时的情感投入和语气都不尽相同。譬如朗读诗歌,讲究的是音韵的平仄结构,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阴平阳平给人的感觉是热烈奔放的;而上声和去声则让人有寂寥低沉的感受。接着说散文,散文的形散神不散,有时候让学生觉得前后摸不着北,感觉作者在叙述时时而天南时而地北,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跟着作者的情感变化采取不同的语气,我们往往能够在作者变化的情感之中领悟到他最终所要表达的思想。再说小说。小说的字数一般较多,而且构思别出心裁,有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常常与其所反映的宏大社会内容成正比。小说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触角也颇多:人世间的爱恨聚散、社会百态众生相等。在朗读小说时,各种美在心间驰骋:曲折美、心灵美、个性美、风格美、张弛美、语言美……最后说到戏剧,戏剧语言的魅力更是无与伦比,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走入生活,寻找和体会情感

社会本是由有感情的动物——人构成的,学生的情感都来源于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生活。让学生领略自然与社会的丰富多彩,必定能够让他们心有体会,进而善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观察的同时,让自己的心思愈加细腻,带着情感去体验生活,主动引导他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体会;从细节做起,将思考的死角都点明开来,挖掘出记忆的有用之处;感受越是细腻真切,情感体验便愈发弥足珍贵。

二、学生情感体验实践分析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由此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语文教学更要以情感教学为手段,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老师要充分考虑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们的基本语文技能,促使语文知识成为学生们的生活工具。另一方面,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借助情感教学手段,针对学生们的身心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不能让情感流失成为学生发展的短板,这就需要教学工作的多管齐下。

一、倾心教学,以情感渲染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位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改下的授课形式不能简单停留在“我讲你听”的形式上,而要形成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情感共鸣,赢得学生的认同。

首先,教师要树立敬业精神。作为语文老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教育大计,任在教师,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人才的培养成果。所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充满激情与活力,时刻保持课堂气氛的活跃,有条不紊地调动学生情感心理要素,通过改变言语表达方式、提出课堂问题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引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

其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自身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尤其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本身就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老师在学生面前的形象,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好程度。当然,这里讲的素质并不仅指教师外在的形象气质,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语言的表达、情绪的把握等。语文知识的学习任重道远,不是朝夕之功,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学习。大部分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无可学,但又无法有大的提高,颇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考试成绩一旦下滑,便失去了继续努力的信心和勇气。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主动接触学生,化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疑惑和不解,缩小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学习助手,学生也就不难重拾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所谓“情境”,指的是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语文课堂的内容应该是丰富,气氛应该是活跃的。学生的情绪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造新鲜活泼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逼真可感的课堂氛围,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媒体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加强学生对课文作品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追求个性观点,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课堂活动只有完全互动起来,才能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金刚钻”,才能揽下教好语文课的“瓷器活”。学生要预习,教师更要做足课前功夫。搜集多媒体素材,适度取舍,整理课堂脉络,细化讲课内容,创设出细致的情境,不至于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准确理解文章主旨,诱导学生逐步进入情境,展开想象,在大脑中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让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内心世界中,同作者产生共鸣。这样一来,才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为本,挖掘教科书情感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秀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家的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科书中的情感因素,作为培养学生情感的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作家塑造了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教师可以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音乐世界。作为音乐家,直面耳聋的残酷现实,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例如《再塑生命》教学时,描述海伦的悲惨遭遇,她必须要比正常人承受更多的痛苦,于是,她慢慢走向自卑,愤怒……她渴望被爱,渴望光明,而这个光明的使者就是莎莉文老师,她用无私的爱拯救了凯伦,让她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的幸福,让他的生命获得新生,莎莉文老师帮凯伦再塑生命。在这篇课文讲解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爱的力量,生命的可贵。面对生活的磨难,唯有坚持,常怀感恩的心,用爱的力量去克服一切障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章表面的故事。以教材情感为跳板,点亮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才是情感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结语

初中语文进行情感教学,一方面是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语文技能,但更重要的是以情感为纽带,带动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与传递,打开学生的情感之窗,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信念,这才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本质。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言

在现在的初中教学课中,已经将学生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作为改革教学的指导思想。但是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任旧是处于被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的状态是(不主动提问、对问题没有好奇心、不主动发现问题)。因此,解决当前学生出现的状况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学生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以及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二、概述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学生不懂的问题,来调动的好奇心、求知欲,然后在运用引导、启发等方式来进行引导,让学生从现有的教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还要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原则和规律,从而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采用“问题化的教育“模式,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的氛围和气氛,让学生在“问题氛围”气氛的感染下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在初中的科目中,《科学》这一课程与“问题化教学”的实际比较符合,它有效的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与课本中所学的内容进行结合,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问题意识”将问题化教学实际的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的过程中关键是设计有效的问题,并建立良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将课堂教学组织演变成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

(一)、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设计有效的问题

要达到“问题化教学”的效果,就必须以有效的问题作为基础,该问题必须要具备(有意义、有价值、情境化)。这也是有效问题必须要具备的要素。在课堂中设立的问题,要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疑问,从而引发关注,引起争论。让学生在这种疑惑,充满好奇心的争论环境中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探索,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起来,进入“问题化教学”的情景之中。

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设计有效问题的原则是:①在教学的课堂上设立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在设立问题的时候,要参考教课书中的内容来进行提问,要根据教学课程中的内容来拓展相关的“问题化教学”。例如:老师在跟同学讲述牛顿研究的“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根据这个事例来提出相关的问题。②在“问题化教学”课堂中,老师在给学生设立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留出合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把一盆原本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绿色开花的植物移植到有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刚开始,花会出现枯萎的现象,但是过不了几天,这盆花又会开始慢慢的适应环境,逐渐的恢复原样,变得极为茂盛,这又是什么道理?老师可以适当的给出一些提醒,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植物吸收水分、失去水分具体是因素是那些?以及植物要生长具体是需要具备哪些因素。③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知识性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来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贴合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还可以适时的增加所提出的问题的趣味性,例如:蚯蚓通过表体是怎样呼吸的?以及为什么雨后蚯蚓会大量的爬出洞穴。那么,结合这两个问题,您会发现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问法却完全的不一样,前者给人的感觉就是硬邦邦的,会让人产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后者使用的是设问句,设问句会让人产生疑虑,人在有了问题的情况下,就会想要去解决它,战胜它。一旦有了这种欲望,就会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这件事情。使用后者的这种方法会调动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隐含在课程知识中的教育问题。④老师在设立问题时,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来进行设置教学问题,要让学生能在思考问题之后,能够联想到相关的问题,让隐含问题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例如:农民伯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给农作物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薄膜,使用塑料薄膜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会污染到环境。可以根据使用塑料薄膜的优点和缺点来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积极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为初中的《科学》课中常用的问题设置情境的创设方案。

发现问题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从课程的特点上来看,初中的《科学》课堂应该是属于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方式。因此,老师要努力的创建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然后引起学生的认知方面的冲突,是科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因素。如果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设立问题的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必备条件之一,当有了冲突,才会去探究自己的思维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将教学的过程融入到一个情境中,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提高。

三、结束语

人来对知识的学习是来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是来源于人来的好奇心,这表明了好奇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老师如何把学习置于有效的问题中,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参与,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构建隐含在问题中的科学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实际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还要逐步的形成探究精神,还要不断的培养创新的意识。系数世界上大多数的伟大发明,或者是震惊世界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一个“疑”字。“疑”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

参考文献:

[1] 郑叶飞.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76-177.

篇(7)

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过程,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要求和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通过“读读、划划、圈圈”来学习认识新知和回顾巩固旧知识,找出教材中出现的新、旧知识点,并写好读书笔记。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以便在解题时,能读懂包含在题目中的各种信息,学会推敲题意,整理分析出能解题的“信息”逐步提高审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安排的优点是: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

二、议

(一)是学生根据阅读教材内容说出圈划内容中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已知的,知识点间存在着什么联系。这是进一步理解教材,再现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消化吸收。

(二)是学生相互议论新、旧知识点在提出的问题中的作用。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完善知识,有利于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三)(是)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说出解答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思考、敏捷应对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议论问题、学生就会产生疑惑,逐渐感爱到力不能及。此时,老师再传授知识时,学生听课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可主动联想旧知识、结合知识点进行思考,使旧知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利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验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教师的操作示范,把直观的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关键。而实验技能的全面提高,最终应是通过学生实验来完成。这就要求除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外,还应尽力创造条件,增设学生实验,或转化部分演示实验,让学生有更多地机会去动手操作。要重点指导学生分析操作要点,注意事项。掌握操作步骤及观察的方法,并简要总结出实验结论。

四、写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08

[HJ1.4mm]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改过程中,强调建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模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部分,也应体现新课改之精神,然而,由于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存在许多弊端。如比较偏重知识方面的灌输,轻视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发展。为了适应新课改精神,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大力推行体验式阅读教学。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与自主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学活动,感悟与体验作者情感、文章内容的阅读方式。通过体验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从而达到提供学生语文素质、丰富情感体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本文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式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的方法。

一 、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阅读教学

阅读是一个主动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质量高低,对语文教学效果成败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新课标中,反复突出强调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阅读过程,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宗旨,也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

为此教师应以学生生活体验为主来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去阅读文本;并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相应信息知识,从而丰富阅读情感与体验。

如教学《童趣》(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一课,教师向学生询问,自己童年生活里,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有些学生是从农村来的,自然说出童年趣事是与小猪接吻,在草丛里找蚂蚱。从城里出来的学生,则是说童年有趣的事情是陪父母去外地旅游,与小伙伴看电影……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这些事情有趣吗,可以算是童趣吗?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童趣的理解,并结合相关内容谈论一下童趣的“趣”到底在什么地方?如何做一个在生活中富有情趣的人?最后,教师进行课后总结,鼓励学生们学会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保持想象力与好奇心,发现生活中的有趣事情。通过这样激活学生的知识与生活体验,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阅读的乐趣,从而有效达到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 、创新阅读教学手段,丰富阅读体验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因此,在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切,需要教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特征与阅读教学课的教学规律,还原与生动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个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迸感,培养阅读能力。为此,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提出,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文本,整合各种各类教学方面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为阅读学习的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互动、思想交流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表演、故事、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

如教《紫藤萝瀑布》(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如可以准备紫藤萝生长的视频,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感受紫藤萝繁华盛开的景象。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朗读作品,切实感受文章中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作者在文本中所抒发的情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篇(9)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上一篇: 初中生物论文 下一篇: 人事行政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