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26: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通信科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J054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G508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G076 天津医药
G626 天津中医药
* G914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T61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L518 天然气地球科学
L029 天然气工业
T074 天然气化工
E023 天文学报
E114 天文学进展
X517 铁道标准设计
X521 铁道工程学报
X545 铁道建筑
X007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X005 铁道学报
G238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 R042 通信技术
R065 通信学报
G965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J032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Q003 同位素
N061 图学学报
T103 涂料工业
V029 土木工程学报
V035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V019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H043 土壤
H057 土壤通报
H012 土壤学报
Y025 推进技术
G601 外科理论与实践
G996 皖南医学院学报
R070 微波学报
S005 微处理机
R057 微电机
R064 微电子学
R004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R098 微纳电子技术
F004 微生物学报
F011 微生物学通报
F225 微生物学杂志
G651 微生物与感染
R085 微特电机
E052 微体古生物学报
S033 微型电脑应用
G210 微循环学杂志
G079 卫生研究
G800 胃肠病学
G326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G702 温州医学院学报
D003 无机材料学报
D023 无机化学学报
T072 无机盐工业
N044 无损检测
W014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A024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中国铁路客运专线由很多控制系统构成。通信系统是客运专线重要组成系统之一,武广客运专线正线全长968.52km双线,共设18个车站,通信系统建设通过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系统设备,构建高可靠、数字化的综合通信网络平台,为客运专线行车指挥和运营管理提供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通信手段。
一、武广客运专线通信系统构成
通信系统是客运专线重要系统组成之一,系统由通信承载系统、通信业务系统以及通信支撑系统组成,共14个通信子系统。
通信承载系统由传输系统、数据网、通信线路以及车站、段所综合布线系统组成,为通信系统以及其他各类应用系统提供语音、数据、图像业务的传送服务。
通信业务系统由电话交换及接人系统、调度通信系统、专业移动通信系统、会议电视系统、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组成,提供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公务通信、调度通信等基本通信业务。
通信支撑系统由通信综合网管系统、同步和时钟系统、电源系统、电源及通信信号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组成,作为上述通信承载网、通信业务网相关子系统的运营支撑,提供电源、时钟同步、网络管理等功能。
二、通信各子系统功能
2.1传输网
提供对车站间物理层业务、数据链路层业务的支持,实现TD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
满足信号系统、牵引供电系统、客运服务等涉及安全生产、资金往来的应用系统的通信传送需求,并为通信业务网提供传送通道。
采用STM-6410Gb/s系统组建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骨干汇聚层;采用STM-4622Mb/s接入网系统组建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接人层;采用STM-6410Gb/s设备组成链型网络,MSP链型复用段保护方式;采用STM-4622Mb/s设备,根据业务节点的类型组成多个通道保护环。
2.2数据网
为不涉及安全生产、资金往来的各种应用系统提供网络层的广域网互联服务,包括综合视频监控、会议电视、各类信息系统等。采用MPLSVPN技术提供各个业务系统业务数据的隔离和QoS保证,利用本线MSTP传输系统作为承载平台。采用核心、汇聚、接入3层结构。
核心层在客专调度所设置骨干路由器,对全线的数据业务进行转发;汇聚层在沿线大站设置汇聚路由器,负责区域内数据业务的转发;接入层在沿线客运站、段所、客专公司设置接人路由交换设备,负责站内数据业务的接人。节点之间通过MSTP系统提供的155Mb/s通道互连,构成环形、星型双归。
利用MSTP多业务光接入网提供未设置数据网没备节点的数据业务的汇聚和接人。
2.3通信线路
在铁路两侧电缆槽道内各敷设1条主干32芯光缆,形成不同物理路径的光缆线路,纤芯容量及分配满足各专业的需求;沿线另敷设8芯短段光缆解决GSM-R光纤直放站的纤芯需求。
2.4车站、段所综合布线
在客运公司、动车段、综合维修段及各车站设置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组成。
2.5电话交换及接入系统
利用铁通既有程控交换设备,按照综合维修段管界分段纳人既有铁路电话交换网统一编号组网。
新没接入网系统,沿线车站新设ONU设备,分段接入新设OLT设备,OLT设备通过V5.2接人铁通程控交换设备。
2.6调度通信系统
提供各种具有调度通信特征的语音通信业务,实现固定用户与移动用户的统一呼叫。提供铁路专用通信、站场通信、站间通信。采用固定用户接人交换系统WAS组织调度通信系统。通过与CSM-R系统互连,实现有线无线调度一体化。在客专调度所、通信站新设调度所FAS设备,互为备用,实现调度所FAS设备的同城异地备用。沿线各车站、动车段、动车运用所新设站段FAS,通过传输系统提供的E1接入调度所FAS设备。新设FAS设备通过30B+D接口、DSS1信令与既有部干调、路局数调系统互联,解决调度台间联络业务。
2.7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采用GSM-R系统提供无线列调、ETCS-2列控、车次号跟踪、调度命令传输、区间公务移动通信等业务应用。系统采用GSM-R技术实现,由交换子系统、基站子系统、运行与维护子系统、移动智能网子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子系统以及GSM-R终端组成。
交换子系统、移动智能网子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子系统由GSM-R核心网工程建设。
为避免基站子系统部分设备的单点故障提高GSM-R系统的可靠性,基站子系统可采用单网冗余覆盖建设方案,当某一个基站出现故障时,相邻两个小区的覆盖电平仍然能够达到系统规定的性能要求。根据行车密度、车站股道数和定员数,结合话务模型进行测算,基站容量按枢纽站四载频、一般车站三载频、区间基站两载频设计。
2.8会议电视系统
会议电视系统为全线的运营管理提供高质量的视频会议功能。系统采用H.323架构,H.264压缩编码格式,利用数据网进行承载。
2.9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
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由应急中心设备以及沿线现场设备组成,紧急情况下为应急中心提供事故现场的实时动态图像,并建立双向的语音、数据传输。
长大水底隧道(武广浏阳河隧道)另设紧急电话系统、隧道视频监控系统和广播系统,为隧道的紧急救援提供更多的通信保障。
2.10综合视频监控系统
由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监控终端以及前端设备构成。监控中心设于客专调度所,负责全线视频监控设备及网络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可以对全线的视频监控图像进行调用。监控分中心设于沿线客运站,负责本站及相邻区间的图像存储、后期分析处理以及图像的分发管理。监控终端设于调度所、综合维修段、路局相关部门。可以对管内的视频监控图像进行调用。前端由摄像机设备、光端机、视频服务器(编码器)设备组成,设置于沿线车站、区间现场,实现对监控对象图像的采集和前期分析处理。
2.11通信综合网管系统
在客专调度所设置综合网管系统中心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采集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第三方软件、应用软件、管理终端等,实现对客专调度所管辖范围内通信网络的管理。前端通过与各通信子系统网元级管理系统互连,实现对通信子系统网管信息的采用。在综合维修段、路局没置远程管理工作终端,满足相关运营维护人员对其管内通信系统的管理。
2.12同步及时钟分配系统
为通信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时钟同步、时间同步功能。时钟同步采用主、从同步方式,沿线设置多个二级节点时钟BFF$,时钟同步源取自铁通既有LPR时钟信号。在客专调度所设置中央主时钟(包括GPS)以及NTP分配单元,通过数据网、传输系统提供标准时间信号。
2.13电源系统
系统采用直流通信设备提供高可靠性的48v直流电源、交流通信设备提供高可靠性的220V交流电源。
采用组合开关电源设备和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电源整流模块采用N+I方式备份,配置2组蓄电池组,后备时间1h。采用UPS系统和后备电池组,配置1组蓄电池组,后备时间1h。
2.14通信电源及通信信号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对通信、信号机房的机房运行环境和安全等进行实时监控,可监测的环境量包括温湿度、烟雾、水浸、门禁、非法入侵、空调的控制;对通信系统所采用的交、直流电源设备进行监测。
由一级监控中心、二级监控中心、前端监测单元SU设备构成。一级监控中心设于客专调度所,负责对全线动力设备和环境的集中监控和管理;二级监控中心没于沿线通信站、综合维修段,负责对其管内的动力设备和环境进行监控和管理。
2计算机通信网可靠性设计方案
计算机通信网可靠性的优化设计,作为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地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计算机通信网在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安全性问题普遍存在,这也就促使计算机网络可靠性设计势在必行,但是在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时必须要设计出能够满足系统建设的需求,并且要全方面的考虑到与计算机通信网有关的所有设备的可靠性设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算机通信网络进行优化设计。
(1)多级容错系统设计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在网络出现故障的时候,继续有效地保证计算机通信网正常的运行,由于计算机通信网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如果网络出现故障那么就会给人们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的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建立保证网络在出现故障之后还能够正常运行的系统,也就是容错系统。目前建立容错系统是最为有效的对付网络故障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大中型的网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不然频繁的网络故障将会严重影响到网络的正常运行,这也就给网络维护费用增加了负担。多级容错系统能够让网络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愈能力,即使在计算机通信网出现故障之后,容错技术还能够有效地保证网络正常工作,并不需要对故障单元进行立即修复。
(2)分层处理方法。采用分层处理方法主要是由于计算机通信网本就属于多层次系统,并且计算机通信网对于整体的可靠性要求与层次性要求有着一定的区别,将分层处理方法应用于解决计算机通信网所面临的相关问题中,能够有效地解决计算机通信网出现的相关问题。通过对计算机通信网进行分层方式,将计算机通信网分为系统层、服务层以及逻辑层等其他不同的层次,然后再在每一层次上的差异化、可靠性进行度量,以此来制定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提高计算机通信网可靠性,最终保证计算机通信网技术设计最优化目标的实现。
(3)最优选择方法。最优选择方法是通过研究各种满足网络可靠性要求的方案进行比较的,简单来说也就是针对于网络可靠性优化方案,从中选择出最优方案并且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此来保证计算机通信网的可靠性。如果在费用较为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设计一定冗余的方式来增加计算机通信网可靠性,以保证计算机通信网系统的升级能够顺利进行,从而促进计算机通信网可靠性设计最优化的实现。
2协同创新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关联性探究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中,灌输型教育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之风,这些瓶颈制约着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如何提高实效性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由于部分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经验的局限,加上高校场地和设备的限制,制约了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就经济内涵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产生的科技成果理论上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中并产生经济利益,但实际的成果转化率却很低,因为很多科技创新项目大多以理论为主,进行简单的实验,有的只经历了小试,却没有经历中试及以上阶段,使得其实用性较低从而导致转化率不高,还有不少科技创新项目只停留在理论阶段。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推进,这些问题就显得愈加突出,直接制约了当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协同创新高度契合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治理需求。协同创新的核心是协同,必然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领域,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整合起来,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了学习和实践的完整平台。正是因为多种创新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在科技与企业之间搭建了一条桥梁,既减少了高校与企业交往过于直接而产生的文化、机制等的不适和矛盾,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场地、设备等资源,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与此同时,协同创新并不局限于高校与企业、研究院之间的联系,也体现在高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同样依赖高校的内部环境,协同创新让高校各职能部门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从线性模式逐渐发展为网络模式,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条块分割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必然要求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建立全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在顶层设计、组织领导、运作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设计,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3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和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不高、意识不够、氛围不浓
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还不够浓郁,部分学生缺乏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加上有些高校没有组织专业人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系统的讲解,部分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足够的兴趣并且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崭露头角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小,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带动课外科技活动良好氛围的形成。有些高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竞赛、轻普及”的短视现象,科技创新覆盖面较窄,没有为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搭建足够的平台。
3.2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
部分高校还没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有的仅仅是在其他的规章制度上提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有的高校为某个科技创新活动如“挑战杯”活动成立了临时管理机构,但却缺乏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都没有制度保障,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到限制。除此之外,资金和场地的支持也是重要保障,但有的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人财物方面投入不足,大学生科技立项经费来源主要是临时性行政拨款,没有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有的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阵地人均可使用面积较小,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设施和设备的数量也较为有限,无法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科技活动层次与质量的提升。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缺乏参与科技活动的动力,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3.3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大学生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主要包括管理队伍、指导老师队伍和学生队伍三个层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有些高校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没能整合学校内部资源,相关部门没有真正参与其中,甚至有的高校仅仅依赖团委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单个部门的力量比较有限,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在指导老师方面,有些指导老师与指导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不完全对口,指导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提升层次,从而使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出现停滞现象。部分优秀学生可以提出较好的研究思路,但由于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不能将项目研究推向深入。
3.4科技创新项目缺乏实践性,缺乏市场实用价值
有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或者停留在参加比赛层面,并没有实现成果转化。由于缺少科技创新转化意识,一旦项目完成,便束之高阁,不少项目能做到小试阶段就很不错了。有的项目由于缺乏条件、缺少场地和设备导致无法做到中式阶段及以上。所以,不少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不过是“点到为止”。有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课题是指导教师的研究项目,与市场需求联系不大,缺乏市场实用性,做完用不上就直接丢掉了,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转化和推广。
4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科
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策根据系统论、协同论和协同创新有关理论,分析协同创新及其背景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客观要素,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动态性,通过其结构与功能、运行机制与环境的优化,构建和实施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4.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员科技育人意识
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并非某一个部门的职责,高校所有职能部门都有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义务,因此,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无论是科学技术发展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还是校团委、工程训练中心、图书馆,都需要联合起来,实现高校内部的协同。高校应定期开展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术讲座,帮助学生培养科技创新兴趣,帮助教职工提高科技育人意识。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员工或者科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来校开展科技项目和科研方法的介绍,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兴趣,推动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外部协同。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师生去企业和科研院所参观实习,例如分批次组织学生去武钢进行现场参观,现场观看武钢科技创新项目,提升师生员工科技创新意识,加强科技素质的培养。
4.2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织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成立大学生协同创新中心,由校领导担任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主任,选任教学科研突出的教授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院、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工程训练中心、图书馆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校外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担任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问题,解决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吸纳到高校中来,聘请他们担任科研导师,邀请他们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
4.3理顺运作机制,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4.3.1企业与高校联合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其生动性、互动性、科普性,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从目前情况开看,科技文化艺术节主要是以学术讲座与沙龙、科技发明制作、校园学术竞赛等为基本形式开展,大都局限于校园内部。由企业和高校联合举办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正是协同创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体现,可以拓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内涵。例如汽车学院与东风汽车公司、化工学院与武钢、城建学院与中建公司、医学院与天佑医院等联合举办活动,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提供了解企业的机会,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学生也有机会到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可以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4.3.2将科技创新基金基地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依托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和基地,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企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更加强化了实践环节。从立项选题到中期检查再到结题验收,锻炼了大学生的实验和科研能力,这一过程离不开科技创新基金和基地的支持。而将科技创新基金基地建立到企业中去后,学生可以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突出了项目研究的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除此之外,企业的设备相对齐全,具备了中试试验及以上的条件,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完成项目试验,可以使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4.3.3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竞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大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舞台,以其竞技性、科技性、大众性特点,吸引了青年学生广泛参与,成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场地、设备和知识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参赛作品水平的提升,即便是有很好的作品,也往往只停留在参赛层面上,难以实现成果转化。瞄准竞赛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可以提高参赛学生的竞争力,也可以为参赛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地。在赛事结束后可以将比赛项目成果直接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大大提高了成果转化率,可以助力企业发展,实现共赢。
4.4完善保障机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开展创造条件
要想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办成广泛持久的活动,必须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为保障,必须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保障、经费保障、设备场地保障三个方面。
4.4.1政策法规保障政策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国家、地方、高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可以出台促进这一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官、产、学、研合作机构为协同创新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制度支持。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其构建获得了系统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市圈理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等学科和理论从系统到区域到创新的全面的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
区域创新系统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也不是主观臆断的产物。区域创新系统既经历形成、成长、发展、建设、成熟、完善、优化、升级过程,表现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时间特性.又经历合作、转移、集聚、辐射、整合、联动、协调、一体化过程.表现出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特性而且.区域创新系统的客观存在及动态演进.获得了上述各学科和理论的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下面既是对上述各学科和理论的理解.又是对它们的支持支撑作用的认识
1系统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个人到组织,系统普遍存在系统论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最主要贡献就是系统思想可以说.与其它学科和理论相比.系统论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贡献最重要、最重大系统论不仅提供了一个从系统到要素、从结构到功能观察、分析、研究区域创新的最佳视角.而且还提供了一个从系统建设与完善到要素整合与集聚、从结构优化升级到功能圆满实现开展区域创新实践的最有力切人点系统论使以系统为载体、取得了有机整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的区域创新活动拥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真正成为系统、属于系统.具有了系统的所有本质属性区域创新实践或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真正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区域创新有其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各创新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在具体变化的创新环境中.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开展高效的创新活动.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大力促进区域科技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并实现国家创新的使命这些功能的充分实现使区域创新最终成为成熟完善的系统.
2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以同家创新系统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区域创新系统又是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所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在思想理念上和内在逻辑上便必然地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发挥重要的支持支撑作用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从系统的规模和层次看.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系统是一国之内所有区域创新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区域创新系统属于中观层次的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属于宏观层次的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上有国家创新系统.下有城市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集群.处在承上启下的中观层次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从研究领域的侧重看.区域创新系统着重于应用研究.同时也重点支持一些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研究项目区域创新系统有助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创新系统则不仅重视应用研究,而且重视基础研究,换言之,不仅重视技术创新,而且重视知识创新(即科学创新)国家创新系统不仅要求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且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大力扶持和保护面临国际竞争、战略上十分重要而本国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产业和弱势产业.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区域创新系统比国家创新系统更富有地域色彩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内所有城市创新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城市创新系统又是官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的整合与集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创新系统是产业创新集群的放大和延伸.但国家创新系统并非基于几个产业创新集群各具特色的行政区域创新系统使创新要素在行政区域内流动比较容易.但在跨行政区域范围内、在一国范围内流动则往往受到地方保护主义、转移成本、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联系。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都强调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以及创新环境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互动的学习机制是创新系统的发展动力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状态正常与否.功能发挥有效与否.子系统之间协调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的水平和效率.影响着国家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因此.发展国家创新系统.必须首先建设区域创新系统.要把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渗透和配置到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各个区域中国家创新系统对区域创新系统具有约束作用.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必须符合国家创新系统的要求各区域创新系统要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的总体目标.从各区域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全面落实国家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保障,它通过宏观环境、政府政策、国家科技规划等手段来保障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必须得到国家创新系统的支持国家对创新系统建设和完善所没计的政策和规划.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作用于区域创新系统国家的产业政策对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所起的作用非常显著.各区域的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园区等系统.便是区域创新系统的表现形式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环境的完善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扶持下建立和发展的大学等教育组织所构成的特定知识源和知识载体.为区域创新系统提供了智力支撑这些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将在区域层次上发挥重要作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科研院所也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政府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实施重大创新计划和项目.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法律和基础设施.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广创新成果而区域创新系统则要把这些创新成果内化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3区域经济学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于是.区域经济学便构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区域经济学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则在区域经济学那里发现并确立了自身的终极目标.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4创新经济学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创新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的运行过程、演化机制、动力模式,相关的组织创新、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战略的选择.创新能力的评价等而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且偏重技术创新。这样,创新经济学就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提供了核心理念和基本知识.直接指导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准确把握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认识并尊重技术创新的规律,有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正确理解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的关系.有利于区域创新实践的统筹安排和整体布局,围绕技术创新.相关创新联合发力,全面推进:从实际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创新战略.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优势和特色的发挥: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益于量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水平。
5新制度经济学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新制度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研究人以及由人建立的经济组织在特定的制度约束下进行的经济活动该学科主张制度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途径而制度创新在本质上正是制度进步在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制度创新既包括企业内部与技术创新直接相关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地方政府实施的制度创新在某种意义上.政府的制度创新对整个区域的经济。
社会发展更具有整体长远的战略导向作用从制度安排和制度演进到制度进步和制度创新.新制度经济学从制度的角度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贡献了创新思想理念.奠定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企业是一种技术创新主体和经济活动组织.追求技术发明的成功的商业化应用.追求商业利润最大化为使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创新便显得特别重要制度的改造、建设与完善是一个地方政府的长期任务让好的制度规范企业经济行为.使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改善.这是一个地方政府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首先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造最适合的制度安排。
6都市圈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如果说区域经济学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贡献的是区域思想理念.那么.都市圈理论则把这种区域思想理念指向了特别的区域.即都市圈都市圈理论并不会对任何类型区域的创新系统构建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它主要是对已经发展成为都市圈的特化区域的创新系统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极其特化的经济区域都市圈内各城市联系紧密,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是科技创新的中心.每个城市创新系统都是所在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功能的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与协作,各类产业的整体优化布局。知识、技术、信息、资本、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一体化.制度政策体制的贯通衔接等.都大大促进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打造了良好的环境.
7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科技合作在本质上属于合作创新或联合自主创新例如.把江浙沪作为三个行政区来看.其间的科技合作属于合作创新:把江浙沪作为一体化的长三角来看.其间的科技合作则属于联合自主创新技术转移在本质上属于转移创新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又是区域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式所以.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提供了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科技合作模式与技术移机制的探究和选择.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政策的统一对接.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的打造.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完善等.将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实现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科技创新.进而大力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2.形式单一。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全面考核该课程涉及的各种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不同的知识或能力应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目前一般都是通过期末一张试卷考核,无论是采取开卷还是闭卷形式,都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真实知识和能力。闭卷考试比较死板,注重知识,弱化运用;开卷考试虽灵活,但轻基础。由于受限于试卷篇幅和答题时间,单次考试无法兼顾知识和能力,只能侧重于知识点的考核,导致学生紧抓书本,视野狭窄,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期末“一锤定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通过一次考试决定学生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存在极大的偶然性。必然导致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复习,造成很多学生只注重考试期的临阵磨枪,而忽视了平时的过程学习。必然出现学生缠着教师划范围、指重点,学生也只是简单地复习重点内容,无法把握知识体系,更谈不上知识的应用了。另外,仅考期末考试,大大削弱考试的反馈作用,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平时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二、考试改革的主要方法
L034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L021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L019 石油机械
L031 石油勘探与开发
L030 石油炼制与化工
E126 石油实验地质
L005 石油物探
L028 石油学报
L012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L006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L008 石油钻采工艺
L025 石油钻探技术
G387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A113 实验技术与管理
C009 实验力学
Y018 实验流体力学
A115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G512 实用癌症杂志
G875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G534 实用放射学杂志
G586 实用妇产科杂志
G746 实用肝脏病杂志
G457 实用骨科杂志
G224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G700 实用老年医学
Q919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G652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G834 实用药物与临床
G324 实用医学杂志
G760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G768 实用预防医学
G856 实用肿瘤学杂志
G890 实用肿瘤杂志
* U049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U005 食品工业科技
U006 食品科学
U035 食品与发酵工业
U641 食品与发酵科技
U547 食品与机械
U029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H838 食用菌学报
E363 世界地震工程
E548 世界地质
A201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G906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G485 世界临床药物
G484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G483 世界中医药
A023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7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F033 兽类学报
R005 数据采集与处理
W009 数理统计与管理
B015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B007 数学进展
B004 数学年刊A
C036 数学物理学报
B006 数学学报
B012 数学杂志
S032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W022 数字图书馆论坛
H008 水产学报
H232 水产学杂志
Z016 水处理技术
X533 水道港口
P007 水电能源科学
W004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
W013 水科学进展
R050 水力发电
R049 水力发电学报
R587 水利经济
W011 水利水电技术
W502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W006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W003 水利学报
F010 水生生物学报
H850 水生态学杂志
H015 水土保持通报
H287 水土保持学报
H056 水土保持研究
E540 水文
E15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X528 水运工程
R566 水资源保护
W570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U056 丝绸
T094 四川兵工学报
J051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G045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A006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F027 四川动物
Z007 四川环境
V007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A0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75 四川医学
G745 四川中医
H862 饲料工业
H864 饲料研究
G07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T106 塑料
T014 塑料工业
T536 塑料科技
T079 塑料助剂
T580 塑性工程学报
X634 隧道建设
E123 台湾海峡
L009 太阳能学报
J011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M544 钛工业进展
T527 炭素
T015 炭素技术
N043 探测与控制学报
V531 陶瓷学报
H041 特产研究
V027 特种结构
T999 特种橡胶制品
L505 特种油气藏
N065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06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I072 CELL RESEARCH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710 CHINA COMMUNICATIONS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I154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200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B010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RESEARCH
C095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E626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F017 CURRENT ZOOLOGY
F005 ENTOMOTAXONOMIA
I012 INSECT SCIENCE
N764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I227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I168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
S05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126 JOURNAL OF ELECTRONICS
I105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018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F013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063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W015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IES B
G44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F02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I142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I229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M015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B005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
F02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12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03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R062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I090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
*:2014年新入选期刊 1/3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4年9月26日
CODE 期刊名称
I04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I15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18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019 MOLECULAR PLANT
I23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G278 NEUROSCIENCE BULLETIN
I202 PARTICUOLOGY
H046 PEDOSPHERE
* I050 RARE METALS
C072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065 RICE SCIENCE
G616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M104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276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271 临床放射学杂志
Q908 临床肺科杂志
G501 临床肝胆病杂志
G291 临床骨科杂志
G664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G658 临床荟萃
G345 临床急诊杂志
G204 临床检验杂志
G310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G881 临床军医杂志
G287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G222 临床麻醉学杂志
G317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G257 临床内科杂志
G230 临床皮肤科杂志
G309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G802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G423 临床肾脏病杂志
G797 临床输血与检验
G256 临床外科杂志
G942 临床误诊误治
G855 临床消化病杂志
Q909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G26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G293 临床血液学杂志
Q913 临床眼科杂志
G673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G274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Q910 临床肿瘤学杂志
T231 磷肥与复肥
G491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N023 流体机械
H748 麦类作物学报
T060 煤化工
K504 煤矿开采
K038 煤炭工程
K005 煤炭科学技术
K017 煤炭学报
D027 煤炭转化
K009 煤田地质与勘探
H037 棉花学报
G056 免疫学杂志
B017 模糊系统与数学
N087 模具工业
N107 模具技术
S015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T077 膜科学与技术
N084 摩擦学学报
U533 木材工业
M655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J050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A013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G047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R117 南方电网技术
V089 南方建筑
H069 南方农业学报
H068 南方水产科学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06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I072 CELL RESEARCH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 I710 CHINA COMMUNICATIONS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200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B010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RESEARCH
C095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E626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F017 CURRENT ZOOLOGY
T082 ENGINEERING SCIENCES
F005 ENTOMOTAXONOMIA
I220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012 INSECT SCIENCE
* I225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 N764 JOURNAL OF BIONICS ENGINEERING
I227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I168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
S05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126 JOURNAL OF ELECTRONICS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018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F013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063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W015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IES B
F02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I229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M015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B005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
F02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105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I12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03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R062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I090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I04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 I15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18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019 MOLECULAR PLANT
* I23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G278 NEUROSCIENCE BULLETIN
I233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I202 PARTICUOLOGY
H046 PEDOSPHERE
C072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 I065 RICE SCIENCE
G616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M104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27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A00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
H340 桉树科技
F044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G550 白血病•淋巴瘤
R024 半导体光电
R063 半导体技术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U521 包装与食品机械
U645 保鲜与加工
E045 暴雨灾害
N017 爆破
N012 爆破器材
N006 爆炸与冲击
A652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A00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19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Y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T020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N00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H02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263 北京农学院学报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A0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53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G016 北京医学
R018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G620 北京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