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5 10:26: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音乐学院毕业生论文

篇(1)

据悉,这种音乐速成班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速成”。学生交费后,只需在首尔接受10天的所谓“大师班培训”,然后前往俄罗斯学习10天,就可以等着拿副博士文凭了。毕业论文是由韩国分部雇用初出茅庐的“音乐翻译天才”用俄文写成的,论文答辩只用不到半小时。这样,一个个俄罗斯音乐院a校的副博士就诞生了。所有的费用加起来大约两三万美元。硕士学位更便宜,仅需4000至5000美元。一些学生根本不懂俄语,因而甚至连自己的论文题目都说不上来。

篇(2)

一、招生计划

2016年招生计划为:音乐与舞蹈学类140人(含音乐学[师范]100人,音乐表演40人),具体分省计划由我校报安徽省教育厅和有关省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二、报考条件

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报名条件且有艺术专业基础者均可报考。艺术文、理兼招。

三、报名办法

1、报名时间:江苏、山东省实行网上报名(考前三天停止报名),具体报名时间见省教育考试院及考点公布时间。

2、报名时请提供下列材料:本人身份证、考生所在省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

3、缴纳专业报名考试费。

四、考试地点及时间

省份

考    点

地址

咨询电话

考试时间

江苏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02583598977

2月1日

山东

山东淄博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05332793622

2月20日

说明:考生须到户口所在省设置的上述考点参加考试,不允许跨省参加考试,同时按户口所在省的招生规定须参加省统考合格。

五、考试科目及分值

主项(65分,主项为声乐的考生,副项从器乐、舞蹈中自选一项;主项为非声乐的考生,副项一律考声乐)、副项(10分)、视唱(25分)。

注意:①考生参加考试所需的乐器(除钢琴)请自备;②参加声乐考试的考生,伴奏由考点统一安排;③考生报考中一切费用自理,食宿自行解决;④考试所需伴奏音乐由考生自备CD盘或U盘;要求CD盘U盘中只有本次考试所用音乐,考试中如发生CD盘音质不清楚或无法正常播放等问题,一律由考生本人负责。

六、分数查询

根据考生成绩及各省招生计划按一定的比例划定艺术类专业合格线,考生2016年4月中旬可在我校网上查询本人成绩及专业合格线,专业合格证不再寄发,网址:chnu.edu.cn键入考生号即可。

七、学费标准

2015年我校音乐学(师范)专业学费5000元/人·年,音乐表演专业学费7000元/人·年。以上学费属2015年标准,供参考,如有变动,按调整后的标准执行。

八、录取原则

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即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文化考试成绩达到省划定的艺术类文化分数线,专业考试获得省统考及校考合格的情况下,由学校根据考生所填院校志愿(所报院校必须填写第一志愿)及专业志愿,按综合分(综合分=700*专业成绩/专业满分+30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九、复查

新生入学后,我校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复查,凡不符合录取条件或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入学资格。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100号(相山校区)

邮编:235000 电话:0561-3803276

网址:chnu.edu.cn/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始建于1994年,拥有音乐学硕士授权点一个,设有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本科专业,2016年音乐学(师范)、音乐表演两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拥有建筑风格典雅的音乐楼二座,现代化音乐厅一个,中西乐器齐备,并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套MIDI音乐制作系统(价值50多万元),拥有数码钢琴67架(价值90多万元),舞蹈房、排练厅、琴房、多媒体教室、合奏教室等,设施齐全,教学条件优越。音乐学院《声乐》课程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两度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中国音乐史》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音乐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教授3人,兼职教授4人,副教授12人,讲师20人,硕士14人,博士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各1人。

二十年来,音乐学院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厚。近3年来,音乐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重点20篇,15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编写教材4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教研奖励6项,省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7项,校级科研项目15项。

在办学过程中,音乐学院加强教学管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学院积极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定期举办教师、学生专场音乐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比赛和科学研究。近3年来,学生在各类国家、省、市级专业比赛中获奖70多人次。

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就业去向有高等院校、艺术团体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广东等地的中等专科学校及重点中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师范)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管理工作者,并且担负着向更高层次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手风琴、古筝、二胡、小提琴、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美学、音乐文献学、音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教学法等必修课及其他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选修课程。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并具备突出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钢琴(普修)、和声学、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表演专业课(包括声乐、键盘乐器、中国乐器、管弦乐器、指挥、舞蹈等)、重唱、重奏、曲式与作品分析、形体舞蹈、电脑音乐欣赏与制作、电子乐器的功能与演奏、歌剧(音乐剧)表演(声乐)、艺术指导(指挥、钢琴专业)、合奏(器乐专业)、舞台艺术实践、意、德、法语语音与艺术歌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音乐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音乐文献学、民族音乐学概论等。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

篇(3)

学堂弦歌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是我国最早开设民乐专业的院校之一,为了回顾、展望五十余年的成就与前景,上海音乐学院日前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上音民乐系建立于1956年,它确立了器乐演奏、乐队指导、理论研究三个专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民族音乐发展新模式。学贯中西的沈知白、国乐大师卫仲乐等先贤为这一专业的高标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纪念活动很好地总结了民乐系取得的成就。在理论探索上,出版了《乐苑凝香》(桑桐语)的论文集,文中汇集了沈知白、卫仲乐、胡登眺等伴随民乐系成长的师生的学术论文50篇,展现了民乐发展学理内核。其中沈先生的《中国音乐、诗歌与和声》一文独辟蹊径地探讨了中国音乐发展的基础理论及学科视角,卫仲乐从自己演奏的角度展示了作品内容与演奏的关系,而后辈学者陈应时则从史学角度挖掘了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在创作和演奏上,集中出版了CD辑《雅乐国风》8张碟片,其中包括卫仲乐演奏的传统古曲《十面埋伏》、胡登眺创作的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王建民创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了民乐系辉煌的历史。此外还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岁月流韵》(桑桐语)的纪念画册,直观地再现了上音民乐系的历史与现在。

纪念活动上各界宾朋齐聚一堂,在民乐系主任王建民的主持下,除了畅谈历史之外,还由三位民乐系校友作了建系初期的三位创始人历史功绩的学术报告。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家陈应时教授以《怀念沈知白》为专题报告,展示了沈先生的历史贡献及价值。第一届毕业生、琵琶演奏家叶绪然深情地回顾了其恩师卫仲乐先生,他认为卫先生的演奏非常有章法、层次分明,本质上始终体现着创新意识,这种创新表现在演奏中的现代意识。香港音乐家阎惠昌回顾了其恩师胡登眺的教学艺术。胡先生的教学非常严格,教学方式很幽默、淳朴,能抓住人,跟着胡先生的思路走,总能峰回路转、豁然开朗。高厚永回忆了民乐系建系及发展过程中的艰难。他认为沈知白是古今中外无所不通的大师,卫仲乐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国乐大师,有了这两位参与组建的民乐系在全国范围处于领先地位,再加上沈知白开放的办学思路,如引进音韵学家龙榆生参与教学,建立民族音乐理论教研室,奠定了理论、作曲指挥、演奏三大块的教学特色,由此,开始了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的辉煌时代。但高先生坦言,现在的民乐系发展不如初创时的态势,需要反思和改进。江明也认为民乐系的建立翻开了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新一页,开办之初,举步维艰,但创业者思路开阔、扎实奉献,汇集了当时的各方专业,抒写了上海音乐学院发展史上的辉煌一笔。杨立青院长从上海音乐学院建院之初就有朱英(琵琶)、吴伯超(笛子)等史实谈起,认为上海院“整理我国民族音乐”的办学宗旨一直就有,贺院长所倡导的民族音乐系的建立更是对民族音乐发展的极大推动。同时表示,学院将加强对民乐系的支持力度。■

篇(4)

二、学子——学者

赵塔里木是一位坚韧的学子。新疆素有“湖湘子弟满天山”之说,虽祖籍湖南,自被父母赋与“塔里木”之名,他便被深深烙上了新疆的印记。出生于乌鲁木齐的赵塔里木中学毕业后,远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担任州文工团演员,七年的文艺实践使他浸于蒙古长短调、哈萨克阿肯弹唱以及维吾尔麦西来甫等民间艺术的海洋中,并与当地民族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当今天的赵塔里木袒露他至情至性的一面时,还会用蒙古舞的抖肩击筷来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而也正是这段生活,奠定了他与民族民间音乐的不解之缘。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塔里木进入新疆奎屯师范学院学习,主修理论作曲。两年后转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2年,随杜亚雄教授考察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从此走上民族音乐学之路。经过五年的执教和研究生涯,1987年塔里木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耿生廉、杜亚雄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于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返回新疆师范大学任教。再经过五年的执教生涯,1995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师从王小盾教授,研究方向为“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比较研究”,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从学士至博士的求学生涯,在上个世纪对于地处新疆的学子而言,无疑是一条充满艰辛而坎坷的道路。更不幸的是,塔里木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文工团工作的七年,正处于期间。为了备考,塔里木甚至发明了凿冰洗脸来保持头脑清醒的方法,偏远的博乐小城在冬天动辄就是零下30多度的奇寒天气,可以想见一个年轻人以冰水扑面的惨烈。考入大学后,在钢琴教育家王莲教授,音乐理论家赵梓辉教授,作曲家祝令、马辉教授等名师的指导和自身坚忍不拔的努力下,塔里木打下了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198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是塔里木第一次走出新疆,也是新疆音乐界首位硕士研究生。在中国音乐学院接受了全面而系统的民族音乐学训练后,他深入蒙古族额鲁特部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田野调查,完成硕士论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论文荣获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音乐史优秀论文评选研究生组评委奖(1990年)。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塔里木回到新疆继续执教。1995年考入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再次成为新疆音乐界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就这样,一个来自大西北中年学子,来到瘦西湖畔的温润环境中,在王小盾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以目不窥园、夙夜不懈之精神,对中国音乐文学的古今典籍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和研究。近两年的潜心修造后,塔里木将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投射到了中亚东干人的民歌,之后辗转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与新疆甘肃等地,完成了洋洋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

赵塔里木是一位胸怀博大的民族音乐学者。新疆的偏远与相对闭塞,确实使得求学之路充满艰辛曲折,然而正是其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为音乐学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塔里木深知,民族音乐学家首先必须植根于民间音乐生态之基底,以坚定信念与毅力向纵深发展,形成立足之本的直根系:其后还须扩展至探寻与音乐共生的文化背景,以求知欲与置疑态度发展出侧根,打通学科壁垒,形成网状分布的须根系;最终从土壤中不断汲取营养,形成伟岸的树干与繁茂的树冠,在人类文明的普照之下进行光合作用,以参天大树的高度来俯瞰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是为直根、须根、树干、树冠的有机关系。因此,民族音乐学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调查对象的内核,以局内人的身份与该文化生态形成共同体,分享其音乐的审美内质与社会功能,最终再上升至学术层而对其进行理性的把握与诠释。在撰写硕士论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时,他深入伊犁昭苏、尼勒克二县的额鲁特部中,与民间艺人共同生活,熟练地掌握了额鲁特语,并记录下一百五十余首额鲁特民歌,对额鲁特民歌共生的文化背景、额鲁特人的音乐观、民歌的分类和流传、额鲁特民歌的歌词特点与音乐特征、额鲁特民歌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该论文是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系统分析与科学结论的范本之作。

通过《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一文,塔里木展示出作为民族音乐学家所必须具备的扎实根系,而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再认识》(《音乐研究》1989年第3期)一文中,已经看到塔里木伸展出树干的端倪。文中首先通过描述少数民族音乐与其生产活动的联系、在婚礼民俗中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宗教活动中的文化意义等方面,揭示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特殊意义,并阐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文化中的“向心”、“规范融合功能”,为“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摇旗呐喊。文中指出:“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其自身具有的价值体系是其它文化不能取代的。”同时,塔里木也冷静地指出:“在观察异民族音乐文化时,试图采用一种完全中立、超然的态度来摆脱自己的价值观对观察、判断所产生的主观倾向是完全不可能的。但这不意味着放弃文化价值相对观,相反却要提倡和坚持,并作为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其根本意义在于:不断向客观逼近。”他还在文中警示“另一种极端倾向是:虽然从“平等音乐观”的愿望出发,最后却得出不平等的结论;从批评“欧洲中心论”出发,却建立起地域、民族的自我中心。”这些观点,在时隔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依然振聋发聩,这是民族音乐学家面对全球化大潮时应该坚守的原则与座右铭。

正是持有这种科学的民族音乐观,使得塔里木的研究视野愈加开阔起来。以新疆额鲁特部民歌研究为起点,他开始将目光拓展至整个中亚。新疆与中亚存在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和俄罗斯族等7个主体在界外的跨界民族、还有维吾尔、回等2个主体在界内的跨界民族。而回族作为一个跨界民族长久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其音乐文化的跨界研究则基本上为空白,塔里木以其敏锐的学术触觉关注到了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东干人音乐文化。1997年1月至5月,他与王小盾教授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对东干民歌进行了实地调查,历经辛苦与磨难,终于1998年9月完成了《在中亚传承的中国西北民歌——东干民歌研究》。可以说该篇论文的完成,标志着塔里木作为一个民族音乐学者,正在形成其知识结构的树冠层面。该文对东干民歌的流传分布、民歌概念与分类、传承方式以及唱词格律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并将东干民歌与中国西北回民民歌进行了个案的对比与分析,从而全景式收录了中亚东干民歌的形态、文化背景及其所呈现出鲜明的跨界特征。这篇论文是中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开篇之作,将为国内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拉开序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4个跨界民族。对于跨界民族所进行的文化研究,还关系到政治、经济、宗教乃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重大问题。20世纪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们,不仅仅要从学术层面上揭示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及其共生文化体系的属性与特征,还要站在公民层面,在探索艺术真理的过程中承担起维系中华民族认同、构建国民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重大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塔里木将研究的目光拓展至东南亚民族民间音乐上来。2011年8月,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学科规划小组评选审批,塔里木主持申报的科研课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被列为“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澜沧江一一湄公河流域面积约达80余万平方公里,从云南出境,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五个东南亚国家。而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中,跨国境民族就有16个,东南亚国家从20世纪后期以来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充满着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这些跨界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越了民族音乐学学科本身,上升至与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发展、边界和平等息息相关的重大命题上来。

纵观塔里木的学术研究历程,在其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这样一个脉络:从新疆额鲁特民歌解释,至中亚东干人的民歌研究,再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民族音乐文化实录,正是一个民族音乐学家立于民族民间音乐生态中向下植根、网状伸展、登高俯瞰的历程,硕士与博士的研究对象分别从境内单一民族(额鲁特)、拓展至跨界单一民族(回族-东干)、再至跨界民族集群(云南-东南亚五国),昭然揭示出一个胸怀宽广、肩负使命的民族音乐学家的历程。

三、教育家——领航者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汉纪·灵帝纪》)。以言传者为“经师”,以身教者为“良师”,倘若以思想、智慧与人格的力量为学生树立信念与理想,是为“人师”。本科于师范大学、硕士于音乐学院、博士于综合大学的学习经历,综合大学、艺术学院、专业音乐学院的执教经历,使塔里木对教师这个社会角色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以言传身教的“良师”为起点、以照亮学子学术人生的“人师”为目标。塔里木一直如此践行:课堂上的他以严谨缜密而著称,生活中的他则如慈父般地关爱学生,而无论课堂内外,他都用自己的行为、思想与意志影响着学生。在专业方面,塔里木强调必须通过系统地学习与训练,掌握全面而扎实的音乐理论与实践技能功底。在综合素养方面,塔里木强调打通学科分界,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对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还要具备经史子集的古典文献阅读功力,熟练掌握外语来保持对国际学术热点的时刻关注,还要熟练掌握现代科技的研究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正所谓一手读春秋、一手用科技。最最重要的,做学问即是做人,学品与人品同步、知识和行动合一。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在新疆师范大学首届本科毕业生典礼上,塔里木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一行大字:“踏踏实实做学,老老实实做人”。这一行朴素无华的文字,整整影响了一代新疆音乐学子,他们坚定地朝着老师所树立的灯塔前行,同时也遵循着着薪火相传的传统来照亮后学的道路。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塔里木便以民族音乐学家特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现有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其《新疆高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误区》(《中国音乐》,1996年第2期)一文中,对少数民族班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与其母语文化割裂、教学方法与其音乐实践过程脱节的现状提出了严重的质疑,认为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许多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欧洲传统音乐文化的经验总结,而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在这些课程中充其量只是‘民族化’口号下表面的、缺乏实质内容的点缀”,其根源在于“一元音乐价值观的误导”。走出误区则需要“树立多元的音乐文化观、认真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征、探索双重乐感的人材的培养”。从此,新疆师范大学音乐系在塔里木双重乐感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在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即使在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后,后继者依然沿着这条道路探索进取,终于在十多年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1995年,塔里木调入新疆艺术学院工作。新疆艺术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学院设有音乐系、美术系、影视戏剧系、舞蹈系等,汇集了新疆的歌舞丹青艺术门类,这为塔里木的教学与科研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教学方面,塔里木开设了《音乐学基础》、《民族音乐学概论》、《民间音乐田野调查技术》、《计算机音乐概论》等课程,集基础理论、艺术实践及音乐科技各方向的教学于一身。在他的主持下,新疆艺术学院创办了音乐表演专业木卡姆表演方向,并于1996年首次招生,这标志着自古以来民间口传心授的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正式纳入了高等艺术专业教育的体系中。塔里木认为:“当代学校教育己是民众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木卡姆的传承不可完全游离于这个文化传承的主流。如何不失时机地将木卡姆传承纳入学校教育轨道,使其成为活态传承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学校艺术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经过七年的实践探索与总结,2003年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教学成果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赵塔里木领衔的音乐学学科被评为自治区艺术类惟一的重点学科。

篇(5)

二、论文装订页码顺序

1、封面(按标准格式装订)

2、论文摘要、关键词(中、英文单独成页,不标页码)

3、目录(要求至少有两个层次,各层次需注明其在论文中的页码)

4、论文

①引言或绪论(单独成页。页码从1开始标注,连续标注页码,至参考文献止)

②正文

③结论(单独成页)

④参考文献(单独成页)

三、章节目序号

章节目序号的级序规定如下: 一、    (一)     1.   (1)     ①

四、排版格式

1、封面题目用三号楷体,居中;专业、学生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等用三号楷体,居中。

2、“摘要”,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各空一行。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关键词” 小四号黑体,加粗。

3、“目录”,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各空一行。目录下的各章节标题(前面无空格(顶格)),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

4、“引言”,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不空行。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

5、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所有段落和标题前均空两格。第一级标题字体加粗。

6、结论,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不空行。内文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

7、“参考文献”,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各空一行;内文小四号,宋体,每段前面空两格。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规定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了加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毕业论文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专业特点,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或实践性、创新性,份量和难度要适当,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讲师以上的教师拟定提出,经系学术委员会审核,由系主任批准公布,并报教学管理工作部备案。毕业论文的选题,除少数切合培养目标要求并能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的可作保留课题外,一般课题的选用不要超过两届。

(三)选题应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能独立钻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方法。

(四)各系应在毕业论文写作开始前一个月(即毕业年级开学一周内)公布论文的题目。毕业论文课题在落实到学生之前,指导教师要根据每个课题制定出更加具体、实际的课题及指导计划。

(五)学生在本系公布的论文题目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专长进行选定,如无适合自己选择的题目,也可以自行拟题,但必须通过上述选题的审批程序。

二、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各系应做全面、统一的安排,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在教学和科研上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教师应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履行相应的职责:(一)指导学生立题,并对课题中的关键性问题向学生讲解,同时对课题制定出具体的指导计划。

    (二)指导学生研究课题并做开题报告,向学生推荐参考资料、文献,指导学生制定论文撰写提纲和进度计划。

(三)指导教师应按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耐心指导,及时掌握论文撰写情况和学生思想情绪,解决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对所指导的论文质量及撰写进度情况写出评语。

三、毕业论文撰写

(一)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各系应开设以“怎样撰写毕业论文”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重点讲解论文选题和制定撰写计划、查阅资料、论文撰写及答辩等环节的要求和方法。

(二)各系应安排两个月时间进行论文撰写。学生的论文应于当年五月底完成(于六月份完成论文的审阅、答辩和评定工作)。

(三)论文写作结构大致分为标题、摘要、目录、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1、封面:封面是论文的表面,应有学院、系、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与职称、论文完成日期。由学院统一印制发放,学生用计算机套印输出。

2、摘要: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包括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一般不少于300字。

    3、关键词:每份毕业论文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包括中文关键词和英文关键词。

    4、目录: 由论文的章节附录等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章节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其组成部分的标题。

5、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该论文的目的、意义、设想、方法、选题依据等。应当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

    6、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各专业方向要求字数为:音乐学专业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4000字以上;其他各专业方向3000字以上。内容要符合专业的要求,实事求是,合乎逻辑,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

    7、结论: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炼,也可以提出建议、设想等。

8、参考文献:按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文献如是期刊,书写格式为: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页,期数,页码;文献如是图书,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页码。

(四)毕业论文须打印输出,运用Word格式打字、排版。具体要求为:

1、页面设置要求:纸型:A4;上、下、右页边距2厘米,左页边距2.7厘米。

2、字体:宋体;字型:小四;字间距:标准;行间距:23磅。

3、段落标题编号顺序:一、(一)、1、(1)、①;段落标题部分的设计可酌情调整。

四、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一)先由指导教师检查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查看学生的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进展情况、文献参考查阅情况、对态度不认真或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学生要提出指导建议,并帮助其采取改进措施,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的填写任务。

(二)教务管理工作部在各系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撰写论文的有关资料,重点查阅学生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了解学生论文的完成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有关系(教学单位)反馈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三)各系需要向指导教师和学生传达有关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论文的继续写作或修改。

五、毕业论文答辩

(一)普通四年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须答辩;其他层次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须宣讲。

(二)各系要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在系主任主持下由学术造诣较高、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再根据研究方向的特点和学生人数下分若干小组。

(三)参加答辩的学生应事先做好准备。答辩是在宣讲的基础上,根据评委对论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的提问进行回答。宣讲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分析的主要依据和结论、论文的特点和新意、对论文的自我评价及改进意见等。

(四)各系要掌握学生答辩的具体情况,填写《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记录》。

六、毕业论文审阅与成绩评定

(一)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结合开题报告,针对选题的意义及写作难度、内容的质量评价、形式的规范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在《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本科毕业论文评审表》中写出评语及初评成绩。

(二)指导教师负责在学生答辩前,将所指导的论文及评审表提交有关评委审阅,评委对学生答辩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等,在评委共同评定后由评审小组组长写出评语及最终成绩。

(三)对毕业论文的最终评定,主要看论文质量,并结合写作态度、专业基础和答辩的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指导教师不参加自己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评定)。对论文质量要从选题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科学性(观点正确,论证严密),创新性(论文的特点和新意)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结果说明、书写规范)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四)毕业论文成绩应按等级制(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 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计算。一般情况下优(90分以上)占该届毕业生总数的20%、良(80-89分)占45%、中(70-79分)占25%、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共占10%。

(五)学院成立专家组,对各系毕业生论文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如出现不合格论文,须重新撰写。

七、其他

(一)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按照有关规定,不能授予学士学位,不予毕业。重新撰写写作计划在以后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中进行,也可经系主管领导批准后结合工作实际完成毕业论文,在规定年限内成绩合格者换发毕业证书。

篇(6)

在谭盾的建议下,大都会歌剧院决定把《秦始皇》的第一期音乐试排放在上海,同时举办两个重要的教育项目:由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最高层管理人员及来自艺术、音乐、传媒界的杰出人士主讲的高峰论坛系列,和由参加《秦始皇》试排的主要演员及主创人员领衔的歌剧大师班系列。3月20日至4月6日,该系列活动举行,吸引大批学子。

高峰论坛系列由包括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总裁、执行艺术总监、作曲家谭盾等主讲,为各大高校师生传播介绍全新的文化管理理念和艺术信息。其中,谭盾从作曲家和导演的各自角色出发,讨论了原创歌剧的创作、诠释和合作经验。参与此次歌剧《秦始皇》上海试排的大部分演创音乐家、艺术家,在上海音乐学院为来自全国音乐院校的师生开设了大师班。

点评:这次系列活动在文化和教育层面上别具意义。其突出原创、致力教育的宗旨,其结合理论、注重实践的运作方式,都与常规的教育项目不同。

主办“世博会与音乐艺术发展”研讨会

3月30日,由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与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承办的“城市音乐人类学论坛:世博会与音乐艺术发展研讨会”在该院举办。多位学者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就学院如何为世博会服务以及世博会应有怎样的音乐文化内涵等话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阐述。

点评: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集思广益,显示出政府有关部门的独特眼光。

CEO畅谈艺术管理和人才培训

4月15日,“CEO眼中的艺术管理和培训――上海音乐学院2006艺术管理讲坛”在小音乐厅开幕。此次讲坛为期4天,共设5场讲座和2场座谈会。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茹国烈、台湾的艺术管理专业资深学者夏学理、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总经理张宇、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等作精彩发言。随后的座谈会汇聚的业界权威郑新文、余隆、韦芝、杨绍林、张宇、夏学理等,共同探讨在21世纪文化艺术产业领域,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艺术管理人才。

4月17日,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演艺场所的CEO钱世锦、余其铿、杨绍林、李南、林宏鸣等,座谈中国演艺场所经营模式的探索,与会者们能够从中发现在不同地区演艺场所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同。

点评:CEO们做客学院,从实际经营中的问题及现况出发总结他们在这一领域中的宝贵经验,是一个双赢之举。

平查斯・祖克曼大师班

6月6日至6月9日,平查斯・祖克曼在上海音乐学院作为期3天的大师班教学。并举行室内乐专场音乐会。这个项目也是该院向教委申报的“高水平特色项目”大师班重点计划之一。6月7日上午首次在中国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平查斯・祖克曼先生在该院对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远程教学,中国学生现场聆听。

讲学期间,祖克曼共为22名学生授课,旁听达到上千人次。他的音乐会更是一票难求。祖克曼教授对该院的弦乐教学水平给与了充分肯定,并有意将上海作为他长期致力于促进音乐表演与教育目标的亚洲基地,展开长期有效的合作。院长杨立青向祖克曼颁发了荣誉教授证书。

点评:以此为契机,该院将进一步扩大并提升对外交流的质量与层次,吸引更多的大师来上海讲学、演出。

音乐教育系组团参加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

7月,学院音乐教育系组团参加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并在会议上发表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音乐教育体制”、“古琴与课堂教学”等论文,同时开设了“中国打击乐锣鼓经”工作室。这是该院音乐教育系在集体加入音乐教育学会后的第一次国际性活动。

点评: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走出国门,展开国际交流,将先进的理念带入我国的教育机制。

上音交响乐团再赴意德巡演

继去年在德国演出取得成功后,应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音乐事务所和2006青年欧洲古典音乐节组委会的邀请,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于8月1日至8月21日出访意大利和德国巡演三周。担任此次巡演的指挥分别为意大利杰出的指挥家保罗・奥尔米先生和上海音乐学院校友汤沐海。这是乐团第二次应邀参加音乐节,同时也是与欧洲青年交响乐团合作共同演出的唯一乐团。

点评: 通过巡演,促进该院表演专业的演奏水平、国际交流和学术往来,增强上海文化艺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举办乐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以“乐器学再思考――乐器研究的挑战与转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22日至23日举行。来自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乐器学研究专家们共聚一堂。他们是从事民族音乐学、人类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研究的资深学者,对乐器学的研究主体、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还有正在进行乐器个案研究的该院博士硕士研究生。

点评:此次研讨会更加强调乐器与其使用者及其人文背景之间的关系,关注的焦点扩大到在乐器上所发生的各种人类文化活动事象。

2006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

10月16日至20日,“2006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电子音乐周”举办。这是在上海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电子音乐系列活动。主要包括4场正式音乐会、5个系列工作坊以及近十场讲座。来自法国、荷兰美国、悉尼等地音乐学院及国内十余所兄弟音乐院校的专家聚首。他们带来了最新的电子音乐作品、电子音乐工程技术和作曲理念及其相关的基础理论。

点评:音乐周集中反映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自组建以来的教学、科研成果。

李斯特、茱丽亚音乐学院院长相继来访

11月2日,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院长Batta Andras先生等一行9人来该院访问。11月7日,世界著名音乐学府美国茱利亚音乐学院院长Joseph Polisi博士来该院访问。Batta Andras院长对匈牙利科达伊教育法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开展表示高兴,并且观摩了钢琴系和管弦系的教学,同时也介绍了李斯特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体系。

点评:互动增进友谊,更重要的落实了合作的方向和项目,长此以往,师生必将大为受益。

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联手成立人才培养基地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等精神性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种类众多的广播、电视、网络音乐节目层出不穷。在音乐媒介和音乐节目迅猛发展的局面下,需要有更多更专业的音乐传媒人才来更好地进行音乐传播,特别是音乐专业领域类的新闻采访、编辑、评论等重要活动。而目前从事音乐采访、编辑、评论、策划的人员,要么是非音乐专业方面的新闻人才,要么是音乐专业的但又缺乏媒介知识和传播技能的人才。前者对音乐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评论往往不够专业、深刻,甚至对音乐术语解释错误;后者则缺乏采、编、写等媒介传播技能,也难以对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进行有效传播。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2006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成立了首个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计划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培养音乐节目主持、音乐新闻与评论、音乐编辑与策划的传媒工作者;为音乐、文化事业等单位培养能从事音乐文化市场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的人才。以下从招生要求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探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

1.招生要求:在重视音乐的基础上,提高对学生文化的要求

在音乐考试达标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要达到相当的标准,以保证其足够的文化素质,重点要对写作能力严格要求。在招生规模上,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每届以不超过二十人为宜。

2.课程设置:有效融合音乐和新闻相关学科知识

有人认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娱乐新闻记者,但笔者不敢苟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通常意义上的娱乐记者虽然也采写、播报音乐类的新闻及人物,但他们往往并不具有专业的音乐知识与素养,因此他们的报道难以深入,甚至有时在音乐领域还会犯常识性的错误。所以大多数的音乐类新闻、娱乐类报道往往流于表面,甚至成为花边八卦新闻的代名词。当今是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代,由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很多对音乐有兴趣的受众现在不仅要欣赏音乐,他们还渴望能够懂得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表演技能,甚至音乐的创作方法等等。对音乐艺术来说,各种媒介和媒介从业者担负着传播音乐和引导整个社会的音乐发展风向的职责。具体说来,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出来的音乐新闻记者,要有能力发现并判断音乐事件的新闻价值,有能力与音乐家进行非常专业的交流并采写出相应的新闻报道稿件。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从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除了作为音乐专业方面的诸如“视唱练耳”、“乐理”、“主科曲式”、“副科钢琴”、“音乐学导论”、“音乐评论文献导读”这样的传统课程外,还安排了“传播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摄影”、“电视节目策划”这样的新闻传播类型的理论及实务课程,“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样的音乐与新闻相互融合、渗透的课程,还有“文化市场营销”这样的拓展性课程以及“欧美电影艺术评论”这一类开阔文化艺术视野的课程。此外,在学生二年级下期安排有一次为期两周的田野考察——音乐采风,通常是安排学生到一些民间音乐的发源或分布地区,对民间音乐的形态、现状、传播与发展做一些采访和考察,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作为研究成果的呈现。最后,在四年级下期,安排学生到媒体、文化传播公司、演艺公司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习。

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决不是音乐与新闻的简单相加和机械组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和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也就是说,传统的新闻学理论及“采、写、编、评、摄”等技能类专业课程要进行“音乐化”改造。同时,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法也要提出不同程度的“音乐化”改造要求。例如“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门课程,其中就安排了音乐通讯、音乐消息、音乐专访等音乐内容与新闻文体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在“新闻编辑与评论”这门课程中,则要求重点学习音乐类新闻的编辑技能;在“新闻采访与摄影”这门课程中,要求学生重点学习音乐人物、音乐事件等音乐题材的采访及摄影。

因此,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力求培养出一批既精通音乐、又掌握新闻和传播理论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三、师资组成:有待优化和提高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拥有专职教师八名:其中在音乐领域的课程方面有教授两名,副教授两名,讲师三名;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方面,有副教授一名,为传播学专业硕士学历。目前,该专业方向的音乐新闻师资都是音乐理论专业或者新闻传播专业背景,而音乐新闻实践领域的教职人员稀缺。但作为注重实践的专业方向,必须要增强该专业的在实践领域的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倡导资深的音乐新闻业界人士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授课。在可能的条件下,一些媒体新闻机构还可以成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以实现双方效益的优化;第二,在引入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可采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学习或者选派青年教师到音乐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等多种方式;第三,可将音乐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可以把教研活动作适度地扩大化,即安排音乐类课程任课教师与与新闻专业任课教师共同进行教研活动,促进音乐专业师资与新闻类课程师资的知识交流,促进新闻类课程与音乐类课程的知识衔接,从而有效地促进两个学科的互相融合与渗透。

四、学生就业:效果初显,仍需时间检验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2006级的毕业生已于2010年7月学成毕业。本届毕业生共有14人,有11人已实现就业。至2011年5月截稿为止,其中有1人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1人在人民广播电台,2人进入文化传播公司,1人进入演艺公司,3人成为中学音乐教师,另有3人备考研究生,还有3人尚处于择业过程中。因此,总体看来,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走向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来看,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音乐、娱乐类节目日渐走俏,音乐媒体的日渐增多,对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都非常广阔。

五、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四川音乐学院开设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主要思路是希冀培养出具备特别知识结构、适合社会某些方面特殊需要的音乐与新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探索特色办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局限,该专业发展也遇到了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是生源质量问题。由于音乐院校招生分数较低,音乐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往往难以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相比。因此,学生在学习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文字功底的学科或课程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困难。而新闻传播学恰好就属于这一类的学科,例如“传播学”、“新闻编辑与评论”、“音乐文论写作”、“电视节目策划”等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文学基础和语言文字的功底均有较高要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可考虑提高该专业招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如语文高考成绩可设单科最低分限制;其次可以考虑在该专业的艺术考试中,适当增加文化成绩的比重。三是考虑适当调整艺考中的科目,使招收的学生更能适应该专业的学习和要求。

其次,新闻传播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而音乐类院校的教育环境缺乏人文氛围的熏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欧美,较好的往往都是综合型院校开办的音乐学。音乐院校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诸多限制,无论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开设、讲座安排、社团设置、活动举办等诸多方面,往往都缺乏人文方面的考虑和相应的氛围。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多、人文教育课程偏少,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表演技能的学习,对音乐理论、文学、外语、哲学等学科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这种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一些音乐学院开始突破传统的以艺术表演为主的专业模式,增加更多的艺术理论专业以及诸如新闻、传播、文学这样的与艺术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专业,而这将有利于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气息,从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四川音乐学院紧邻四川大学这座综合型院校,而百年川大具有很深的人文沉淀,其文学与新闻学院在国内的地位同类专业方向中名列前茅,因此,可考虑与川大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教学、师资资源共享。

第三,学科处于音乐院校边缘地位,专业发展难以得到有力支持。

由于音乐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并非新闻传播,一般来说,处于这些学校边缘地位的音乐新闻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分配经费,往往都向本校的重点学科倾斜,音乐新闻类专业难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申报课题,能选择的课题的范围狭小,音乐传媒类型的几乎没有,往往只能选择一些诸如课程或教育改革类型的研究项目。而这个问题的改善或者解决有赖于高等院校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从而逐步解决。而这个问题在四川音乐学院已经逐步得到改善。川音目前正处在向综合型艺术院校转型的过程之中,将逐步建立起以音乐、美术、表演、传媒、舞蹈、戏剧六大发展方向的综合性教学体系。除了音乐学系的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外,川音还建立起了传播艺术系这个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院系。

结 语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首次将音乐专业与新闻专业相结合,培养出了音乐领域的新闻人才,虽然还不够完善,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开设使得传统音乐学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更加具有了应用和针对性。改变了音乐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格局,同时拓宽了音乐学的办学思维。因此,它的建立对音乐学的跨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焱、刘育涛《河北影视传媒艺术教育现状探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3—116页。

[2]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2页。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42-03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项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新产业,然而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呈现出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的趋势。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校陷入了学生就业难的瓶颈。对于高校教育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国内不少教育专家、研究机构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高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文化建设互动研究;高校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文化建设互动研究;政府(社会)参与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研究;社会评价机制参与的高校教育与地方文化建设互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把握高校教育发展思路,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目前,在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普遍就业率较低的局面下,高校音乐教育要强化自身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与城市文化建设形成有机互动,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困境,而且对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市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扎实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一 高校音乐教育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

对于整个音乐文化体系而言,地方音乐文化产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文化繁衍下的一个特殊产物。高校音乐教育作为音乐工作者系统学习音乐的主要教育形式,与地方音乐文化的产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音乐文化产业是当前音乐文化现象之一,直接反应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有赖于音乐文化产业需求的反映。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作为整个音乐文化产业的分支,它直接反应了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决定了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音乐意识、音乐常识以及音乐能力。其次,一定的音乐教育又促进了地方文化产业的l展,作为社会音乐工作者,他们大多都受到一定的高校音乐教育,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目标及教育方式又决定了这些音乐工作者的音乐素养及品位,进入社会之后,对地方的音乐产业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取决于人们欣赏音乐的态度、音乐素养的高低以及对音乐理解能力等。而这些都是由音乐教育决定的,音乐教育的结果又促进了相关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关音乐化产业的发展对人们进行了音乐教育,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和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 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高校来说,市场对人才有什么样的需求,就要有相应的教育方式,才可以培养出学以致用的人才。“当前我国音乐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音乐文化产品市场、音乐文化销售市场不够发达,音乐文化制作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音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音乐文化市场、音乐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1]。”因此,急需专业人才推动此项工作发展,但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表演者或音乐文化管理者。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入,已将其延伸到更广泛的层面。同时,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资源丰富多彩,尤其是地方性音乐文化资源非常珍贵,需要我们传承和保护。但是如何站在文化产业的角度去充分地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价值,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实,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得越快,产生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因此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时为学生们提供了诸多的就业机会,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专业技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价值。

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是地方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下谋求发展地位、实现特色发展的必选路径。地方高校应以学科建设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文化互动实现特色文化相融并进,以开放办学推进地方文化的弘扬与创新,以机制建设确保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思路的贯彻实施和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稳定形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地方音乐文化教育,不仅是音乐教育本身的需要,更是协助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舞台演出为引领,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地方的音乐(如:通俗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戏曲演唱等)、舞蹈(社会舞蹈、少儿形体舞蹈等)、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学内容。作为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要彰显地方特色。只有地方特色鲜明,才能形成优势专业。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管建华教授提出:“传承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之一,建立相对独立的本土音乐课程体系是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使命。”本土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本质,并构成了此后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世界文化频繁交流的今天,如何对待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突出地方特色,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开展专业学科特色建设的大胆尝试。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提高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办学定位。

三 我校改革实践的创新与成果

我校(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通过广泛社会调查,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关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趋势,与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大胆进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改革实践。

(一)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具有研究基础

我校音乐学院表演专业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2015年,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欣赏”课程因较好地实现了地方戏曲文化资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彰显了地方特色,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0年和2011年,我校音乐学院先后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被焦作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命名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此外,学校的“覃怀文化”(焦作古称“覃怀”)研究也颇具特色。使得我校音乐学院在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和较好的基础。

(二)开设地方特色课程

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我校音乐专业以高校的音乐人才培养和音乐舞台演出为引领,在音乐教育中,率先开设了“焦作地方戏曲怀梆演唱”、“河南豫剧演唱”等地方特色课程,融入地方戏曲音乐;同时开设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覃怀文化研究”、“朱载致裳Х椒ㄊ据研究”系列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教学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充分发挥了焦作区域的文化优势,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形成了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也实现了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表演人才的特定需求。同时,还强化了我校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主要职责,实现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在全省高等院校中有较大影响。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就业工作的实践表明,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音乐专业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所期望的“实践能力强、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音乐学院表演专业在社会能力拓展模块,深化院团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使学院和艺术团体等企业互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比赛,如:2013年我校音乐学院表演专业选送的怀梆传统戏《老少换》,获得河南省首届学生戏剧节一等奖。同时,音乐表演专业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服务焦作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在全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在焦作市文化局、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联合举办的“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活动中,我校2009级音乐表演二班学生王茜茜、闫盼盼演唱的怀梆《斩皇子》《困铜台》等经典唱段,受到在场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使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获得社会认可。

(四)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

根据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到,学生的就业观念明显改变,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改变了过去以进入事业单位、公立学校为主和省内就近就业的传统观念,开拓了就业的渠道。从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工作岗位满意度为83%。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思想素质高,业务强,能吃苦耐劳,勤学好问,有80%的学生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从毕业生跟踪调查Y果看,本专业毕业生专业基本功扎实,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如:2007级音乐1班学生陈长奎,现任焦作市歌舞剧院独唱演员,优秀青年歌手,曾多次参加大型演艺活动;2008级音乐3班学生张慧娟,现任焦作市歌舞剧院青年舞蹈演员,优秀青年舞蹈家;2009级音乐5班毕业生刘双双,于2014年8月15日站在了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以一首《致青春》赢得了齐秦、那英、杨坤三位导师为她转身,对她的演唱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自主创业方面,2008级音乐1班学生杨赫然,创办“盘鼓体验中心”;2008级音乐2班学生韩娟,创办“知韵音乐古筝学校”,2009级音乐4班学生马思明,创办“鸣远音乐舞校”,等等,均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五) 积极开展地方音乐研究工作

一直以来,我校音乐学院以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展地方音乐文化研究。音乐学院教师分别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艺术评论》《中国戏剧》《戏曲文学》《四川戏剧》《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从豫西北遗存古戏楼看清末民初怀庆府地区戏曲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河阳花鼓戏传承》《龙台火龙舞探研》《孟州土硪号子探究》《怀梆唱腔音乐板式简说》《朱载质二平均律(立均第九)释解辨析》等40余篇地方音乐文化研究论文;主持地方音乐文化科研课题三十余项;出版《朱载置苈史椒ㄊ据探微》学术专著。使得我校音乐学院真正成为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主阵地、研究地方音乐文化的主力军、弘扬地方音乐文化的先行者[2]。

四 政府要大力支持,统一规划

作为地方政府,应和地方高校开展积极而广泛的合作,不但能够有效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提升整个城市人民的审美意识,获得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因此,推动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相关决策,将直接决定两者互动的成败。因此,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这种互动的意义,并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互动发展之路。地方政府应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动建构长期的发展规划,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让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当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和高校音乐教育的互动。

总之,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能够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服务的改革发展。开展和推动创新教育,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和社会的呼唤,是当下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3]对于河南来讲,区域传统艺术传承者与保护工作者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高校音乐教育要围绕高校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当今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普遍就业率较低的局面下,高校音乐教育要强化自身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与城市文化建设形成有机互动,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困境,而且对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市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扎实的辅助作用,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应采用多维视角,用市场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特色的眼光对音乐专业人才岗位需求、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关系进行扫描。使高校音乐教育突破传统的“古典专业”教育模式,使高校音乐教育走向社会化和产业化,从而使高校音乐教育能够积极地、常态化地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之中。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来讲,音乐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音乐人才的特定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院校都应注意改革发展要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相适应,一方面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用音乐的方式和通过音乐教育所获得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多了一门理论与手艺,在这社会工作竞争激烈的今天,是具有真正的意义。”[4]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能有效地推动河南高校音乐教育与河南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实践,使两者能够真正走上一条互动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美玉.当前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理论溯源[J].大众文艺2011(21).

篇(9)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篇(10)

艺术实践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而开设的一门音乐教育实践类必修课,音乐会是高师艺术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展示学习成绩的一种最直观的方式,是教学成果最直观的检验标准。在音乐会中,学生们能够把自己多年在课堂中学到的音乐基本技能与技巧进行充分的展示,并逐步增强综合素质,成功的音乐会不仅仅是学生从心理到生理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飞跃,更是实现完美艺术人生的自我体现。

近年来,大多高师音乐学院(系)都建立了专业的音乐厅,在学期末举行专业汇报演出,并定期举办学生音乐会,一些高师音乐学院(系)还把音乐会的艺术实践列入院(系)的系列活动。如辽宁师范大学就把每年的四月至六月定为音乐学院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会,把学术交流的热情推向高峰。学院更是从各个方面鼓励支持学生大胆举办音乐会,艺术节期间,学院免费向举办音乐会的学生提供:灯光音响齐全的音乐厅,高素质的礼仪、摄像拍照,节目单制作等服务,此外,还会给学生一定金额的补助,这些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举办音乐会的积极性,较好纳提升了学生的业务水平。

院系的支持使得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会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师生为成功举办音乐会而更加刻苦地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然而笔者注意到,高师学生的音乐会在积极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个别问题,下文将针对高师学生音乐会需要注意的问题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以求对广大高师音乐师生有所裨益。

一、音乐会应处理好与教育实习的关系,及早举办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调查了几所高师院校,发现高师的教育实习环节大都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上半学期为期至少一个月。例如:北京师范大学2005级本科生的集中式教育实习将于2008年9月22日至2008年11月7日进行,为期6周,河南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分“初步实习”和“反思实习”两个阶段,“初步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氛围校内2周-校外5周-校内,三个阶段:“反思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校内或校外三周)教育实习过后或同时,毕业生就该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环节了。

据笔者了解,高师音乐会的举办者大都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由于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原因,毕业生们大都选择在一个相对空闲的时段里进行音乐会,所以,高师的学生音乐会大都在第八学期进行,时间大致集中在四至六月份。

这种音乐会模式相对而言,时间太晚。随着音乐会的结束,学生们也马上要毕业了,这样,音乐会的反馈功能没有时间得以充分的发挥,笔者认为,各高校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习安排,与校外实习错开时间,从而,把毕业音乐会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举办,因为,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音乐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了一些能力,通过音乐会,学生可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在余下的学习时间里扬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二、曲日的选择应统筹安排

高师学生的音乐会,往往在曲目选择上没有凸显各种作品的层次感,比如:个别美声唱法的学生演唱的全是外文作品,观众不免乏味,同时该生的才能也会遭到质疑。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在曲目选择上种类区别明显,语种,风格跨度较大,但是没有做好统筹安排,给人杂乱无章之感。一场成功的音乐会,各种曲目应该做一分类,并科学的排序,比如,民族声乐曲种可以安排如下(仅供参考):首先是一组艺术歌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声音通道,还可以在沉稳的律动中获得平静;接下来可以是一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各族民歌,充分彰显民族声乐的特色;第三组可以安排民族歌剧……当然,只要设计的科学,有层次,并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就是可取的,

音乐会的曲目应选择那些真正表达人类共同情感的,富有同情心和人情味的,作品与人品相一致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优美动听而绚烂的音乐精品。

曲目选择的有层次了,往往又容易暴露高师学生在音乐会中的另一个弱点:虽然曲目风格不同,但诠释的声音、风格却没有什么变化。很多学生没有在各种作品中倾入该有的感情,更没有仔细揣摸不同风格作品该用什么样的音色,什么样的感觉。拿声乐方向来说,贴近声乐美学的要求,应是老师和学生打造音乐会的一致追求。余笃刚先生在其《声乐艺术美学》一书中指出,声乐作为音乐的艺术形态之一,在它的艺术美的创造构成与体现中,具有形成自身艺术美的创造系统。其中词章的语言美构成了声乐艺术的文学基础,曲作的旋律美为声乐艺术美的有声化奠定了创造基础,两者构成了声乐艺术的书面作品。而演唱的声腔美,声乐的器乐美与形体的动作美,则构成了声乐艺术的表演美,自然是以演唱来作为主导因素的,当然提升音乐会表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就多下功夫。

三、音乐会应精于内容,而不流于形式。

最近几年,高师学生音乐会大有形式盖过内容的趋势,何出此言呢?学生往往过于注重服装是否够华丽,场面是否够壮观,而忽略了音乐会的质量是不是够高。

一场音乐会,有的学生花费几千,有的甚至投入上万元,为了追求华丽,衣服换的像模特走秀;为了造势,请来乐队助演;甚至有些学生把音乐会当作提高社交圈的场合;还有,一些音乐会由于拉赞助,充斥了商业性,广告不时穿插其中……高雅的交流学术的音乐会,已然变了味道。

据笔者了解,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会在形式上是非常朴素的在这些学校,音乐会几乎天天都有,每场音乐会穿什么礼服 讲多少排场,几乎没有人在意,学生更多的是关注音乐会的质量。当然高师音乐专业不同于专业院校,两者的学科定位也不尽相同,拿声乐方向来说,王耀华先生指出,高师的声乐专业方向教学区别于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家教学,应是综合素质的培养,音乐院校培养纯粹的精英:高师则是精英与大众结合,所以高师声乐教学要有利于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高师音乐会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摒弃形式上的浮华,扎实打好音乐会内容的功底,真正凸显高师文化底蕴。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系)应提高音乐会的举办频率,让音乐会能全员参与,在我国某些高师音乐院校,部分学生大学四年既没有上过舞台,也没有上舞台的欲望。而高师学生的音乐才能需要在音乐实践中得到提高,音乐会应成为每一个高师音乐学生的必修课,可以把音乐会的成绩与学分挂钩,学生根据能力,可以自由选择开专人专场音乐会或是几人结合(专业可不限)的音乐会。这对每个学生来说既是严肃的考验,又是学习的动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才华。

四、营造音乐会欣赏的学术氛围。

音乐艺术的欣赏思维过程,除具备一般审美感知,联想与情感体验等这些共性因素外,同时也由于欣赏者的欣赏能力,习惯、趣味、联想等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上一篇: 概念教学论文 下一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