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5 10:27: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论文

篇(1)

1)近年来很多艺术院校出现了过多的注重实践教学而忽略或减少理论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这与当下社会需求背景以及办学学科定位不无关系。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基础理论的唯一标准;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创新实践。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扩展视野,更是学生设计创新的源泉。时代要求我们艺术设计教学侧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重点是受教育者在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的塑造。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对培养受教育者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

2)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与环境共生理念越来越为世人所重视。清华大学郑曙旸教授在《环境艺术设计》一书中写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设计师们总是比较在意自己作品的个性化表现,注重于作品本身的整体性,从而环境客体成为作品主体的附属品,而不是将作品主体融汇于环境客体中”。艺术设计作品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共生是现代艺术设计重要的参考尺度。这里讲的“环境”,既包括所处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包含了地域民族文化、民俗等人文环境。传统民族文化是经历了历史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相矛盾、相冲突、相对立的同时,也有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的一面。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要求继承与发展历史文化脉络的同时必须要以新的思维进行审视并转换。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

2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的途径

受到国内大环境影响,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仅面临着与内地院校同样的困境,也有其独特性。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民族集聚地区也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蒙古民族是尚武民族,更是爱好艺术的民族。在内蒙古高校中艺术生的生源比较复杂,有内地农耕地区的学生,也有来自繁华的草原城镇,更有大草原上逐水草而移居的牧民的子女,而且蒙古族学生占相当的比重。因此,多种文化相融合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观和地域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下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校园也和内地院校一样,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比较普遍。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浅层和深层审美化之分:所谓浅层审美化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而深层审美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产品内部形成的技术和艺术、功能和审美的统一。这里所讲的深层审美化就像装修好的室内空间,其空间表层艺术形态特征其实就是浅层审美化,而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观等诸多象征层面的含义就是深层次审美。深层次的审美化是当代社会所崇尚的,也是解决其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教学,才能提高深层次审美所需产品的内涵,也就是人性的、文化的深层内涵。在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掌握少数民族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等理论教学内容,并与相关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深层次审美化的要求。如:把草原地区的敖包文化、牧民装饰图案文化、游牧生态文化以及宗教文化有序、合理的加入现代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可感知性、参与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学习情趣。

2)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不管在教学目的上,还是在理论上尚不能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相适应。现代的设计教育正如许佳所说:“艺术设计的真正目的被人们渴求用技艺力量改变落后的生活状态的欲望淹没。”当前艺术设计过于注重技艺,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用艺术设计语言表达民族人文文化、民俗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我们现在的理论教育只讲授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思想结合的重要性,没有从实践层面上解决怎么结合的问题,致使很多作品中各种地域元素、民族图案、各种符号等要素简单拼凑,只为形式而设计的现象比较严重。关于这些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各国从本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实际出发采用适应性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德国,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始于1919年的包豪斯(Bauhaus),当时的设计学院就强调应当把设计的科学逻辑和艺术表现相结合,强调问题导入代替形式导入的设计模式,并在整个设计教育过程中贯穿设计方法和思想过程;这个设计过程中不追求设计经验,而是要学会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问题导入式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只讲实践教学,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状,使得实践和前沿理论研究、地域文化等曾经被忽略的短板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予以弥补并指导设计实践创新。该教育教学模式下,受教育者通过严谨、认真的学习,成为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合格艺术设计师。其次,法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按年级高低进行分段,以不同的主题式或项目式教学模式为主,几乎没有任何作业的范例和模板作参考,而是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所有教学环节的观念性内容。这种主题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并不是避开了理论等基础层面的教学内容,而是非常注重老师和同学的交流,通过在交流中相关理论教学等人文素养内容切入到实践中,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最后,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西方引进到消化,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它们以创新为主线,重视艺术和手工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是它也存在着缺乏本民族人文文化教育的问题。可预见的将来,日本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将会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冷静和客观的评价。以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中虽然侧重点各异,但是总结起来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民俗习惯、民族文化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特点,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3)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普遍雷同化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思维相对僵化和单一,是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基础扎实、多元化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专业课程和教学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革。为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结合上述问题导入、主题或项目导入、手工和艺术相结合等部分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经验,适当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其真正符合地域人文特色的现代教育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区艺术设计院校正在对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着一系列创造性改革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室内设计专业,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了建筑设计相关理论和设计实践专题课程,打破了专业设置雷同化,拓展基础和专业领域,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可参与性。另外,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艺术学院开展了与国外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相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要完善、系统和成熟,并且建筑本身就处在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人文环境中。这一点从建筑史的系统化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可见一斑。所以,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这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理论教学发展水平是否成熟和完善。我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建筑设计教育相比,处在相对落后阶段。其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讲授为主,教师的理论沉淀整体不够深厚;学生中有一股“理论无用论”之风悄然升起。他们只关注明星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模仿或临摹大师的杰作,而不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是否重视理论教育是设计教育中培养“思想”和培养“技法”,培养“设计师”和“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区别。作为设计师,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敏感性和判断力;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人文文化素养;要有思想性和创新精神;要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将学习方法建立在观念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大量阅读和深刻思考之上,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观念的表达而非作品的制作。因此,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创作和手工相结合的设计学习之路。

5)如前所述,随着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高校过度扩招,各艺术院校遭遇学生文化素养逐年降低、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技能高于理论的错误观念日趋加重。其根源在于我国教育模式与考生选拔制度的僵化和艺术考生文化素质要求偏低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所以,现阶段应该重新梳理招生方式,评价文化素养与合格设计人才间的关联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含着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含着把个人的思想思维、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和设计理念传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后者是合格艺术设计师的必经之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和就某一观点进行全方位的提问和辩论,学生的设计思维将逐渐缜密,语言的逻辑会趋于严谨和探索全面而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这里所讲的多样化的学业评价方式指的是在传统纸面考试评价的基础上加入口头表达能力和把基础理论转换成设计实践的能力。

篇(2)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实践,即人类改造社会的活动,是人们认识知识,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能够检验和证实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是否正确。实践对于从事艺术设计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设计的灵感和理念需要通过实践加以实施,将设计运用到生活中,让设计变得更加真实和有价值。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更重视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的训练。通过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论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对艺术构思的创造力,拓展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文化修养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满足当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使学生从课堂走向实际,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飞跃,了解设计的流程动态,熟悉设计的操作环节,感受设计的艺术环境;通过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开发创新性思维模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反复实践,释放个性,不断创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触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从思想认识、业务技能等方面提升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总之,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在教学中开展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对产品设计的流程中学会专业技能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向培养综合型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迈进。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以设计为核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实践理念和实践课程,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启发与能力培养。可以将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践教学、创作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将实践纳入各个课程的教学理念中,结合实际需要,确定教学环节。例如增加立体构成创意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想象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再现一种新的思维空间,并且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完成由理论到思维再到实现的飞跃过程。再例如将素描教学增加为创意素描教学,通过一定时期的传统素描练习,掌握必要的素描基础,之后再过渡到后期的创意表现素描,让学生在把握基础造型能力之上超水平发挥他们的审美思想与情感表现,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素描创作。从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也可以依照不同年级的教学来安排实践课程。一年级主要是强化专业基础,学习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与基本技法,在此阶段可以安排创意立体构成和创意素描的实践课程;二年级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大对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可以安排学生进入校内设计工作室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增强动手能力;三年级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带队进入企业学习,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感受设计氛围,系统全面地接触与设计有关的方方面面;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回顾和运用这四年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做创新设计,完成大学与社会的对接。总之,增加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安排的实践操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来完成,以实现对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作者:张山林 单位:黄淮学院

篇(3)

一、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一)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性与创新性均要求较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迎合市场的需求才能焕发设计专业的生机。目前一些高校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仍然存在着照搬照抄本科的现象,教学内容侧重理论体系,实践教学比例较少,设计操作与实际要求严重脱节,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商业运作之中,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必须体现高校教育特色,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就业难问题。

(二) 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排名靠前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和经济发展上均处于变革时期,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是相当大的。许多设计公司求贤若渴,但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模式化,使得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达不到企业用工的需求,出现了一边是企业人才缺口巨大,一边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不足,这也形成了就业难的悖论。

二、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难题

艺术设计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其发展速度和成绩令人瞩目,但是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需加以重视。

(一) 教育理念落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艺术设计理念也随之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没有及时汲取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是因循守旧,仍旧以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强调知识的学习,忽略对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根本不能够指导艺术设计教学在新时代快速发展。

(二) 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一些高校仍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三个部分组成,个别高校正在进行课堂翻转的研究。从高校生源的综合状况来看,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家庭条件等各种原因,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强,对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兴趣,学生接受基础知识后不能灵活运用,不能将基础课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渗透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作系统性的思考。但他们对实验有较浓的兴趣,在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潜能。

(三) 艺术设计师资力量薄弱

近几年我国艺术设计在国家和群众的重视下,实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又因各种原因,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发展缓慢,只是在近十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虽然大多数教师毕业于高等院校,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但是仍有一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有限,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设计技巧不够熟练,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教学效果不明显。此外,绝大多数的教师缺乏个人魅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崇拜之情,不能实现言传身教。

(四) 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反馈机制滞后

一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控、评价与反馈滞后。体现在:监控范围不全面,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较少关注实践教学;侧重于本校教师,疏于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侧重于评价教师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查。评价方式单一,大多通过督导听课,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且多以系部自查提交报告为主,针对性不强,合理性不够,反馈不及时,导致评价反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第二个层面是就教学管理本身而言,这样的管理模式、方式方法是否符合专业特点,适合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教师、学生教与学的需求,是否积极有效,这是需要教学管理部门领导、管理人员认真反思、总结和分析的。而在实际工作中,这样实质性的反思、分析、研究与评估比较少,未能引起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一些小结报告也往往流于形式。

三、 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难题,笔者认为要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 结合时代要求,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当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当紧跟时代的潮流,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及时地加入到课程当中,体现时代性,并辅以合适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当下社会最需要的技能,尽早地学习社会需求的技能,为今后进入社会提前打下基础。此外,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

(二) 加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是在结合原有环境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既定环境进行设计创新,实现艺术创新再设计。创造性思维是在突破常规思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颖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能帮助设计人员突破既定思维模式,进行更加优秀的艺术设计,对设计人员顺利开展设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外,高校可成立艺术设计研究所,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三) 优化师资队伍、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一是高校的教学和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出台相关的培育和激励政策。二是艺术教学院系更要积极推进落实,借助已形成体系的教学基本建设与改革研究项目性载体,创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也可以通过“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特聘、柔性引进等方式吸引企业行业一线的设计师到教学团队中来,打造业务精干、专兼结合、层次分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以“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工作室制”教学团队。另外,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条件的安排好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引导教师步入企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岗位素质、知识技能要求,掌握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真正做到知行并重。在优化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研讨等多形式,让管理人员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管理理论、政策法规,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与管理水平。

(四) 完善艺术实践

之所以进行艺术设计教育,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和熟练的设计能力,但是现实中却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实践的重视不足。所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成为了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所在。一是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学校要对各种实践设施,如工作室、计算机、打印设备等予以全面的完善,并委派专人进行管理,保障所有的场地和设施都能够正常运转,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而在校外,则要和诸多设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二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艺术设计院系应该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并对获奖者予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由此营造出一个重视实践的氛围。三是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多数院校都将实践类课程放置在了最后一年中,但是大学的最后一年,往往都是学生最为忙碌的一年,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忙于考研,难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进行艺术实践。因此,要对实践类课程进行有机的调整,将其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会了某一种知识和技能后,就要予以及时的运用,经过由学到用的多次磨合,使其不断成熟和完善,让实践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五)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一些高校以往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多半是前期为传统教学,后期为企业培训,学生的学习还是压力式的被动学习。校企合作可以更深入,如,学校可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的项目制作,实现专业课程作业与企业实际项目直接对接,使学生熟悉从设计初稿到中期客户修改意见反馈,再到最终完成设计的全部过程,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围绕实际的设计项目展开,如此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性与荣耀感,又可以为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1花山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提升客观要求

从北京奥运的5个“福娃”吉祥物的设计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形象设计案例,从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到以红河水作为辐射、遍布广西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乡土文化风情,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他们不光是文献史料学者、历史文人的专利,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提高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设计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广西日益腾飞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艺术设计类学生优势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课相对较差,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更为恼人的是,学生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设计基础知识,闻所未闻,对设计制图工具更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学生对于设计的构成思维训练,标志设计元素提炼,图案设计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大多拘泥于教材,图片的小修小改,设计思维受到束缚。花山文化以申请世界遗产的花山岩壁画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领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壮族的风土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说等,为地处周边的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地户外写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对于学生汲取艺术营养,提高审美修养、艺术思维、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大有裨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会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各种在周边文化风景区参观、学习交流,学生们都会有相机和速写的形式提取创作素材。

1.2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必须加强

地方高校就业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在23万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12个民族(另有分属于28个民族的人在广西工作落户),除汉族外,有壮、瑶、苗、侗、伍佬、毛难、回、京、彝、水和讫佬等n个少数民族。[2]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广西总人口数中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占37.94%,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国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学生,久居学校的高墙校舍之内,对地方俚语,民族语言更是一窍不通,平时对接触地方文化以书刊报纸居多,机会十分有限。他们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时尚的都市文化。艺术来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

。尹定邦在其《设计概论》中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责之一是必须要做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求我们学生在大学生活的4年要尽可能的学习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业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对于适合高校周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人才需市场调研和定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区域更要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就业形式的合格设计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不少教师是少数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更容易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现代设计手法,提炼设计素材,在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图案设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课业中加以运用,部分具有民族风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奖。

2花山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方法

2.1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上下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小到传统的地方建筑的色彩搭配。华夏56个民族中作为主流的汉族文化与以花山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文明是主流,民族大融合、战乱迁徙、商业贸易往来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原文明在全国各地得以传承,地方的特色文化也得以保留,“天人合一”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中历代哲人,诗人,画家,艺人所遵循美学原则和向往的境界。对于大部分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偏爱文学的几乎很少,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一知半解,对于传统的文化学习也是浅尝辄止。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从科研向实践技能型高校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扎实的技能,一定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但空前高涨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于提高设计文化内涵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建筑史等不容易立竿见影的课程很难重视起来。老师不重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但笔者认为,从培养设计师的长远出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很有必要。进而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用文化在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来总结方式方法,提高审美修养和设计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多媒体视听教学法讲解与艺术关联(书法,建筑礼制等)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授吉祥图案,色彩,动物植物的传统文化来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创作。三是在设计说明和设计方案的内涵上抓深度,让学生探寻传统文化渊源之后在设计。四是抓好专业考察课,不能流于形式。五是重视田野调查,探寻文化和设计作品的结合点。六是传统文化可进行专题来实施,毕业设计创作要体现文化气息。2.2其次要熟知花山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  日本和韩国的工业产品设计一直引领亚洲,日本的丰田汽车,韩国的起亚汽车等都是完全的民族自主品牌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享誉世界的典范。而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的照抄后改装别国设计,只能沦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件加工基地。中国的红旗汽车也历经震荡和起伏,现在部分核心部件依然依靠外国技术作为支撑。在设计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特色鲜明而又不失时尚潮流的产品更能被人接受。因此,设计的民族性特色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花山文化要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现完美融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知花山文化,不能之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只有在恰当使用现代设计的方法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3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

现代设计教育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正是衡量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如何使得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就业的技能,又能具备较为扎实的科研能力,是摆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能否成为设计师而不是当下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以技术操作为核心的“设计蓝领”。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在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权衡的问题;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文化内涵的问题。作为设计教育的

授者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分组进行团队设计方案和文化创思,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教师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设计说明,让学生草图及方案表述。三是让学生互相探讨,老师给予总结。2)以社会项目来完成教学。社会项目中必然为人服务,蕴含丰富的文化设计内容。从文化融合到具体设计,在到实际的横向社会课题项目实施是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客观实在的项目的具体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和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花山文化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课业的融合点是应是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多样化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设计课,可以花山文化中的巫术文化来隐喻和讽刺“表现反对迷信海报设计”,要求学生选用“花山岩画”中的图案,来进行创意。要求学生开拓思路,教师要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完成设计招贴制作。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要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对当地文化的吸收与诠释是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本文论述希望能对设计者重视传统文化渊源的对设计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蒙云龙.论壮族文化的外显、内涵及其价值—以花山壁画为视角[j].传承,2013(7).

[2] 王春林,底书贵.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发展[j].人口研究,1983(3).

篇(5)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篇(6)

美术系专业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充裕,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业教学场地面积15400平方米、实验实训室近2000平方米;有专业图书、画册、期刊、光盘和软件共计4000余册(件);有校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30余个;现有市(校)级教学团队共5个、精品课程共6门,承担了教改项目共25项,获教学成果奖共11项;有学术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共2个,承担了市(校)级科研项目共近50项;教师的作品和论文参加市级以上展览和公开发表近700幅(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近100项,教学论文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教师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主编(著)教材、作品专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丛书》被全国20余所高校选用,共出版10万余册。

美术系学生作品在众多省(部)级及以上专业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国美协‘未来之星’大奖赛”、“重庆•长江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重庆•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赛”等赛事,获奖共近60项、省(部)级奖200余项;同时,美术系每年都要举办“学生作品年度展”、“毕业作品展”、“学生社团作品展”等专业赛事,并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高校服装专业优秀毕业作品联合展演活动,中央二台、人民网、中国教育网、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

美术系学生工作以“抓常规、浓学风、重规范、强素质、促就业、创品牌”为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积极围绕专业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夯实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争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论、有理念、有理智的美术学子,促进学生情商培养和提升,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相当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广告公司、室内装饰公司的设计总监、项目经理和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了基础教育行业专家并多次在全国和市级美术教学竞赛中获奖。近几年来,先后有数十名学生考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二、2016年拟招生专业介绍

公共艺术 [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对室内外空间进行装饰艺术设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构成基础、建筑基础、数码图形处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图与测绘、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工程概预算、工程材料与工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住宅空间设计、公共景观设计、办公空间设计、装饰雕塑、3d场景漫游、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到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从事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住宅空间以及园林景观等设计工作,也能从事相关领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术学[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美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与解剖学、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风景、雕塑、传统油画语言、油画风景、素描人体、油画人体、具象写实绘画语言、表现主义绘画语言、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照相写实绘画语言、综合材料、综合创意、当代艺术思潮、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写意花鸟、写意山水、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等。选修教师教育方向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论、课堂教学技能、美术教师公招应试技巧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美术编辑、艺术机构管理,以及美术宣传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电脑辅助设计、图形创意、版式设计、商业摄影、插画设计、网页与界面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动态广告设计、型录设计、书籍设计、文化海报设计、设计概论、世界平面设计史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能够从事广告策划与设计、印刷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商场商品陈列设计、网页及新媒体设计、商业摄影及设计管理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本科 非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视觉传达设计(时尚艺术设计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造型基础、设计色彩、设计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效果图表现技法、服装设计思维训练、成衣设计、立体裁剪、服装材料与面料再造、创意服装设计、时尚摄影、针织装设计、化妆造型、服装展示设计、平面纸样结构、服饰配件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概论等。

就业岗位:毕业生具备设计造型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够适应服装服饰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服装、服饰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等工作,也能在相关时尚设计领域从事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录取规则

1.考生体检必须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2.重庆市考生认可重庆市统考成绩,其它省(自治区)考生认可我校组织的美术专业校考成绩。

3.按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成绩÷文化成绩总分×30+专业成绩÷专业成绩总分×70)排序,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四、2016年招生计划(暂定)

专业名称

重庆

三校生

美术本科(非师范)招生计划

备注

重庆

江西

山东

陕西

山西

福建

广西

美术学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请转专业;重庆三校生限招服装设计与工艺类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艺术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视觉传达设计

(时尚艺术)

10

27

 

 

 

 

篇(7)

艰难起步 展希望之帆

培养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最为重要的使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拥有健康的人格和智慧的人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2001年是吉林农业大学高职学院设立艺术设计学专业的第一年,尽管在招生考试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工作,考试当天却只有1人报名。每当谈到这件事,李文成总是微笑着说:“这个经历也是一种财富,它时刻告诫我们要把困难理解为‘超乎想象’,认真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行动才是对理想最好的回答。万事开头难,虽然当时只有1个学生报考,但是让我们看到了在农业大学办艺术教育的希望。”2001年艺术专业只招收到9名学生,其中5名同学是由文理科考生调配过来的,毫无绘画基础。起初同学们对农业大学办艺术专业不信任,没有信心,情绪低落。在这种情况下,李文成院长带领几名专业教师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教学上认真负责,管理上严格要求。生活上细心关怀,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创立艺术专业的几年里他每天都会出现在学生的课堂里,随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农大的艺术教育。科学的教学方法,细致的人文关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灵性。在他的培养下,当年毫无绘画基础的同学,在专业学习方面取得了令人不可置疑的成绩:他们的作品有的在省级美术展览中获奖,即使是课堂习作也能达到美术院校的教学要求。李院长经常说:“热爱大于责任。我热爱艺术,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更热爱我的学生,为了热爱的事业我会乐此不疲。”这不仅是李院长从事教育的信条,也是他做为教师的行为写照。为了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李院长聘请了国内艺术院校一些志同道合的知名教授共同创造吉林农业大学的艺术教育事业,在艺术专业成立的头3年里,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每天开着自己的车接送这些外聘教师。他的一言一行在省内的高校同行中赢得了赞誉,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农大的艺术教育,为视觉艺术学院的发展提出了诚恳的设想和建议。几年来,在李文成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同心同德,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克服了办学中资金匮乏、设备紧缺、人员不足等因难,使学院走过了艰难的始创阶段。

尊重艺术规律 兼顾市场需求

艺术教育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一样,都有着自身教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视觉艺术学院并没有简单的模仿、照搬现成的教育模式,而是经过反复的论证,制订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保证教学质量;创新课程设置,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承上启下,注重能力,学时合理,重点突出”的原则安排课程结构;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推敲教学大纲,教学有章可循,建立档案制度,保证可持续发展。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4次调整,使其不断完善。李院长总结学院的教学得失,提出了“夯实基础,鼓励创新,完善人格”的教学理念。他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从严把握人才质量关,视觉艺术学院率先实行教师考核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考核项目由最初的单一考核专业基础技能发展到考核应聘教师的基础能力、专业水平、文化素质的综合考核,并在招聘新教师的考核中弱化学校门第和学历的偏见,注重实际水平和能力。他认为一个教师人品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到考入视觉艺术学院的每一个学生,也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只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才能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准。

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教育的关键是“找准定位、面向市场、适应就业、以人为本、按需施教”。设计领域人才既要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又要兼顾社会对人才使用的要求。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创造力,把基础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就业竞争和适应社会应变能力中,以良好的基础能力为后盾,以较强的综合素质为契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金石砺炼 成绩斐然

李文成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学院的发展和教学上,为此耽误了他自己在艺术上的进一步发展的宝贵时间,做为院长他甘做教师和学生的铺路者,却从来没有为自己争取一点利益,他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距离,不摆架子,平易近人,为青年教师争取艺术创作和学习交流的条件,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支付参展费用,在他的鼓励下学院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取得了好成绩。

近年来学院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展览40多人次,其中入选国家级4人次,5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作品50余件,10余篇。承担的吉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已完成90%。学生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展览并获奖。其中2001级民间美术专业吴庆建的陶艺作品《渴望》获吉林省青年美术展览二等奖;2003级商业广告专业学生盛家林的设计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优秀奖;在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吉林赛区选拔赛中,学院多名同学获奖,其中获得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优秀奖3人。在首届吉林省设计高峰论坛暨全省高校大学生设计大赛中,有5人获得一等奖,4人获得二等奖。在全国核心期刊《艺术教育》2005年第六期上发表学生基础课作品16幅,在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美术》2006年第一期上以40个版面的篇幅发表学院教学论文和作品,主编徐恩存先生以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撰写了评价文章,对学院的艺术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2006年5月在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年会上,中央美术学院乔晓光教授在他的报告里,对吉林农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设立民间工艺美术专业的深远意义和学院的艺术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吉林农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艺术教育在国内艺术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学院成立的3年多时间里,共收藏学生优秀作业200余幅,在这些作品中,很多可以代表现在国内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目前学院生源充足,在校本科生已达307人,社会对吉林农业大学的艺术教育认可率高,在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就业统计来看,就业率达到100%。

目标――与国际艺术媲美

为了开阔师生的视野,更多的了解外部世界,同时也向外界介绍视觉艺术学院

艺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学院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先后应邀参加了“2003年联合国教课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延川年会”,“2004年上海平面设计艺术研讨会”,“首届吉林省艺术设计高峰论坛”,“2006年联合国教课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年会”,今年3月,日本岩手大学组织教育学部访问团来农大进行了为期5天的工作访问,对吉林农业大学的艺术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表示愿意与学院在多个领域进行合作交流。2006年9月,世界著名艺术学院法国巴黎国立高等装饰美术学院资深教授米赛勒女士应邀来学院讲学,艺术沟通心灵,交流使双方彼此增进了了解,米赛勒女士表示一定把她亲眼见到的视觉艺术学院介绍给法国的同行,并希望通过她的努力架起艺术教育的桥梁。通过会议和学术交流打开了学院与外界的大门,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也坚定了学院创办高水平艺术教育的自信心。

自2003年以来视觉艺术学院第一志愿录取率均为100%,文化课高考成绩2005、2006连续两年位于吉林省高校艺术类前列。生源基数的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李文成院长和他的同事们为视觉艺术学院规划出了宏伟的蓝图,在下一个五年计划里学院将科学合理的增加1-2个专业;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有选择的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地打造吉林农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这个品牌及其社会效应,力争成为吉林农业大学招牌学院;继续巩固视觉艺术学院在艺术教育领域已经取得的地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勇于进取创新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在完成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同时,为吉林农业大学的做大做强,为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写下更加浓重的一笔!

篇(8)

封面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称为“书衣”,在书籍的整体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籍封面能否快速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浏览书籍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封面的设计构思。作为实用的装饰艺术,封面的设计形式、格调与美学品位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封面也是书籍内容的精华凝练,更是书籍精神意蕴的形式化体现。因此,充分了解书稿的风格与内涵,合理开发新的封面设计形式,做到构思新颖独到、富有感染力,是封面设计的最终目的。随着近年来镂空艺术在各类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其独特的立意风格能为现代设计带来独特的审美形式。不断挖掘传统韵味,反映时代精神,从而折射出设计者对美学意识的感悟及对形式美的追求与创新。

1镂空的表现手法

书籍封面使用的技法必须服从此书的精神内涵与装帧的整体效果,只有把握了封面与书籍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具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镂空是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是在平面或立体空间内进行挖透的一种艺术手法。传统民间工艺剪纸就是比较常见的镂空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书籍封面中的镂空手法一般以局部镂空为主,不同于整体镂空,局部镂空仅限于单个页面,因此需注意更多的细节表现。在局限的封面上进行镂空设计,除了位置、形态与大小,镂空部位与封面上的图形、文字的结合以及与周围页面的关系均需考虑,设计师应根据书籍封面的材质特性,有意识地对镂空形态进行调整。若镂空面积过大,可能会破坏封面的整体效果,也不易于存储。此外,镂空线条交接处的处理也需注意,可将原本复杂的形状简化,或放大镂空形态之间的链接处。根据镂空形态、位置、大小的不同,观者更容易从视觉、触觉上理解设计师所表达的意图,促使信息的完整交流。随着激光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引入,这门技艺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镂空形态变得愈加多样化与精致,也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

2镂空的审美趣味

2.1体现传统韵味,丰富视觉语言

书籍封面设计首先要符合书籍的整体风格,可根据内容匹配传统的镂空形态。例如,曾被评为最美的书的《蓝印花布》摄影集(图1),不同于传统的书籍封面设计模式,不是单纯使用蓝印花布吉祥图案来填充封面,而是在局部做了蓝印花布纹样的镂空工艺处理。封面中透出的一块块蓝色花卉实为扉页的底色,体现出书籍整体的纸质工艺与镂空艺术的传统韵味,是蓝印花布技艺的微型直观体现,很好地传达出这门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清新之美,素雅宁静,独具匠心。由于镂空之后的页面会被分割成形态各异的部分,每部分的面积大小、疏密对比形成了一定的节奏与韵律。镂空后的空白之处与封面上的图文版面之间形成虚实对比,整体视觉效果上的不完整性打破了原本沉闷的单一化的设计方式,改变了观者对传统书籍封面的视图方式,加强了书籍自身的可塑性,丰富了书籍整体视觉语言。图2的中式菜谱封面,采用了阳刻剪纸镂空的工艺手法,将轮廓线以外的面积除去,线线相连,流畅地体现出图案的负形,整体效果玲珑剔透,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体现出中式菜品的品种精细与精美烹饪。这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嵌入也是中国本土文化审美意识的回归。

2.2虚实光影,营造空间层次感

好的封面设计应在内容的安排上繁而不乱,层次分明。镂空的形态与其在光线下所形成的影子可产生光影呼应的形式美感。书籍的形态亦由原本的六面体变成多面体,由此带来了更为立体的视觉效果,让设计师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镂空的一个重要语义即“透”,不仅透出了各种形态,也能透光、透气。图3的书籍封面使用整齐的镂空线段营造出一个鲜明形象的囚笼空间。扉页的人形似乎透过囚窗向外呐喊,直观的设计表现方式与封面传达的语境信息一致,有一种打开封面即可解救的冲动。通过镂空页面去探索书中未知的知识,纵深感强烈。图4的规则圆形重复排列本是单一与秩序的表现,通过局部镂空丰富了封面的层次变化,浮浮沉沉,让点具有了灵动跳跃性,增添了封面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局部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由此可见,镂空元素所体现的负空间可以营造出空间层次感,好似在一个拥堵的密闭空间中出现的透气口,让观者感受到另一种视觉空间,极大地发挥了镂空的互动效果。

2.3主体形象突出,激发想象力与趣味性

镂空的形态除了常见纹样之外,字体也是很好的选择题材。书籍封面设计中对字体的选择与设计,都是基于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文字在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不但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使寓意符号化,是图形元素的组成部分。将书名进行大胆的镂空设计,不但强化了可读性,同时又深化了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个性特征传达了书籍内涵,增强了视觉效果。例如,图5《给力,奔!》,此书封面的镂空形态是一个“奔”字的创意字体变形,异常醒目。部分笔画解构重组,线条圆润和谐、厚实有劲,紧扣本书标题。“奔”与“跑”不同,“奔”是一种积极勃发的强势运动状态,封面设计中突出了这种动势感,视觉冲击力强烈。此外,镂空技法的运用让原本单一的平面性具有立面透视感,内里的留白赋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两层相叠造成了错落有致的凹凸肌理,部分笔画的分解形似箭头,而箭头具有方向指引性,目标明确。整体封面设计没有过多修饰语言,简洁明快,以传统中国红色为主色调,热情而鲜明,红色犹如热血沸腾,具有勃勃向上的生命力。作为一本高校青年教师的创新教学论文集,有力地体现了勇于创造大好空间,展示自己所能开创辉煌明天的积极进取态度。通过镂空部分塑造主体形象,主动引导观者去感受封面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这种减法造型能够保留主体形象并使其更为醒目突出,视觉效果强烈。书籍封面设计往往要求设计者首先了解书里的内容,总结出核心概要,再融入封面设计,使封面与内里完美结合。图6《小红人的故事》,封面是一个呼应主题的镂空形式红色小人,通过装饰外形的线条切割,使得“小红人”与整个封面既有分离又有连接,用这种对称的人形作为生命的符号,整体造型朴拙童趣、纯朴浓郁,与书中展现的神秘而浓郁的乡土文化浑然一体,极具个性特色。传统镂空艺术在造型的处理上既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又要做到形态连接自然,因此必须形象鲜明突出,将书籍特有的内容以情绪化形式表现出来,借此传神,这种表现形式与在平面上直接描绘图形相比更具特色,在视觉上与触觉上分别带来了不同的韵味,激发了想象空间。

3结语

书籍封面不仅能保护、美化书籍,更重要的是能传达书籍的内涵信息,承载书籍形象。优秀的封面设计犹如锦上添花,语言顺畅、立意明确,既能体现书的内容与性质,又能带来完美的视觉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阅读兴趣。而镂空艺术独特且空灵的美学价值符合现代审美要求,是千百年来艺术工匠在美学实践中的宝贵财富。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为书籍封面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与创意思路。镂空的平面看上去有一种似断非断,穿透却隔离的特殊效果,镂空面上出现的“缺口”能够形成封面中的视觉焦点,引导读者目光的聚集,使书籍传达的信息更为醒目。镂空不仅是一项工艺,更是一种引导视觉作用的形式。其“透”和“空”的独特技法能够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营造出多种维度的视觉感受,带来丰富多样的形式美表现力,表现出虚实相互转化的形式美感。若单纯采用镂空元素势必会引起审美疲劳,可尝试将镂空与印刷图案充分融合,设计关联图形,从而进一步提升书籍封面的审美趣味。当然不论何种形式表现,最终都要达到概括总结书籍内容、浓缩书籍精髓的目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对镂空艺术的造型特征和独特的视觉特质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对镂空的图案进行创新与运用,从中找寻书籍封面所需的设计元素与创意灵感,为书籍装帧设计注入崭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费佳鑫.镂空元素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赵媛媛.剪纸艺术中的镂空工艺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沈伟伟.浅析海报设计中的镂空形式的意义[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05-03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如何在新方法、新理论的指引下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成为各高校高等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机电创新中心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创新实践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是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基地以创新课程为牵引,以科技竞赛和学生科研立项为横向基础,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综合创新平台和各项科技赛事支撑平台。

创新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其宗旨是“倡导科技创新,投身创新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中心具有几个资源平台,如全国机器人大赛、每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和国际雪雕大赛。借助这些平台,我们在本科生的课程中开设了TRIZ概论、机器人概论、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实践、探索机械创新、竞赛机器人探索、雪雕艺术设计等课程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法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科研训练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的构建模式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使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得到良好的有机结合,要想使课外科技活动日常化、普及化,让更多的学生有热情参与进来,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平台的构建如果没有制度作为保障,很难得到长期、有效地开展。根据赛事和科技活动内容的不同,学生们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大不相同,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就会与课内教学发生冲突,学生不但不能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反而会影响其正常学业。在这些年的实践及与相关兄弟院校的学习的交流中,我们总结出如图1的创新教育模式,并根据该创新模式,扩展以下几点。

(一)构建知识基础,课程引导实践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能仅靠热情,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萌发出更好的想法。几年来,机电创新中心在设计方法学的创新技法和创新思维方式、机电一体化试验技术、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机器人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机械设计等方面引入创新的思想。比如在机械设计课程内对各种机构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每种机构能完成什么功能进行深入剖析,全天开放机构模型展室,让学生随时都可以了解到各种典型机构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并举一反三,通过课程设计和大作业进行强化训练;在机电一体化试验技术课程内,训练学生如何根据需求完成一个机械系统的概念设计,掌握原理图的设计方法,PCB图的设计方法和技巧,也就是教学生完成如何将一个概念变成一个真实系统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开设了现代设计方法课程,专门教授学生创新方法与创新原理,尤其是TRIZ理论。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实例来讲解介绍创新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训练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二)开放实验环境,提供创新温床

实践是教育教学最有力的支撑与补充,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们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和场地设备支持。通过科研立项、科技竞赛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实验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内外、实验室内外、精品课网站、图书馆等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突破了传统实验室空间的约束,扩展了实验教学的空间。目前,中心将各创新实验室开放给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中心实验室尽量做到时间、内容、对象上的全面开放。实验室日平均开放8小时;设计、综合、创新实验项目71%开放。中心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管理系统大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开放管理系统,中心实验室管理全面开放,井然有序。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校园里最时尚的事情,学生们以科研立项为荣,以从事创新为乐。

(三)大赛激发兴趣,成绩考验政策

各项大赛的举办,对拓展大学生视野的前沿化、创新化具有积极作用,激发了学生参与各项赛事的兴趣。随着国内外各项学生科技赛事的蓬勃发展,赛事难度的加大对参赛学校及参赛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也考验了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是否具有创新性和时效性。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在连续六届全国大学机器人电视大赛中,获得了两次亚军、两次八强及一次特别表演奖,参赛队每次都能取得骄人的成绩,这正是学校政策具有创新性与时效性的良好验证。参加一届机器人大赛需要15-25个学生投入近十个月的时间做赛前准备。因为大赛只提供比赛规则,而设计方案和机器人的制作,甚至连比赛场地的制作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在参加完第一届比赛后,课题组立刻调整参赛模式,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这样,参赛学生在参赛时间上就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为比赛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连续三年的黑龙江省大学生TRIZ大赛中,创新基地辅助学生创新作品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32项。

(四)建立传承社团,扩大横纵交流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社团有助于将已形成的发展体系传承下去。通过各类特色的科技创新社团,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新颖的想法付诸行动并得以实现。中心的TRIZ协会是黑龙江省创新方法会在哈尔滨高校协助创建的第一个学生创新社团,在每年举办的TRIZ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机器人协会社团则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担当了重要角色。这些社团经常举办学术讲座和交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创新之风,吹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激发了每一位学生的创新灵感。社团活动带领新学生尽快融入科技创新之中,也为学生横向与同年级、纵向与高低年级学生的相互交流辅导提供了便利。

(五)领导高度重视,完善奖励制度

校方的大力支持与奖励制度能够激发起师生们的创新热情。哈尔滨工程大学正在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学校制定了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制度。2003年学校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试行)》,经过三年的实践,于2005年末将此文件废止。在此基础上,为表彰在校内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和教师,充分调动广大学生、教师参与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九大体系”、“十大工程”文件汇编》中关于“教育教学激励体系”的有关规定,颁布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表彰奖励办法》。在新的奖励办法中,根据赛事的不同,学生可获得0.5至7个创新学分,并可获得100元至15000元的表彰奖励金,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经学校讨论决定后可直接以科技创新人才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课题组成员所指导的学生中已有10多人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随着学校的发展,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教务处、校办、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这使得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教师进行指导的热情进一步高涨,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正在向着更高的台阶迈进。

三、创新中心建设的启示

为进一步充分发挥创新中心在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加强本科生的创新基地建设,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基地建设的实践,根据机械学科的特点,根据我校坚持培养“具有坚定信念与创新精神、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心指定了以下建设发展思路。

(一)优化创新实践基地的导师队伍,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创新中心的作用

为创新基地配备高水平、有责任心的导师队伍,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我们聘请校内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教授做理论上的指导,选择具有很强工程背景经验的教师参与学生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考察教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对学生的指导需要耐心和方法,把这样的教师充实到队伍里。尝试定期对导师在创新基地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业绩进行评估,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在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从而调动教师参与创新指导的工作热情;对缺乏热情的教师及时淘汰,对全身心投入的教师及时引进,形成导师队伍有进有出、有序流动、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基地要形成积极向上、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这对于引发大学生创新激情,促进创新基地发展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包括:积极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校际交流活动,如听取专家报告、参与相关的学术论坛等;与国内外一流院校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邀请外校、外国专家来基地讲学;努力支持基地的大学生参与重要的国际大赛,这些大赛提升学生了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浓厚的创新氛围的形成;筹划举办各种创新实践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创新设计大赛,实施创新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形成热衷创新、争相创新的局面。

(三)创新基地实践项目设置是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的核心,是大学生参与各项赛事的桥梁

实践项目设置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延伸,教师把科研项目中的部分内容,需要多人密切配合协作才能完成的综合项目,通过任务分解,确立创新实践项目,并从科学性、创新性等方面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学生来参与。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教师通过所主持的风力发电、康复机器人等项目,指导大学生参与了几项大赛,均获得佳绩,这对基地的运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另一种是建立创新性项目题库,学生自己提出创新性实践项目。基地每一年都向各专业的教师开展对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课题征集活动,并邀请创新基地教师论证评审所征集的课题,从中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题目纳入课题库。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立项主要从课题库中选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定课题,再经创新基地教师论证评审,进入课题库。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选题立项应考虑项目课题的科技含量与水平、创新项目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以及学生对该项目开展研究的可行性等。学生可以组织研究团队从课题库中选题申报立项,再由创新基地教师进行评审,确定是否提供资助。其中,提供资助的项目可分为重点资助项目和一般资助项目。基地实践项目的设置首先要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要优选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启发创新思维、锻炼动手能力的项目。实践项目设置不仅要注重体现自身专业背景,实现对专业知识的创新理解和运用,还要注意充分考虑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充分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另外,实践项目要杜绝低水平重复,注意及时更新。

四、取得的成果

创新中心支持启航杯、五四杯、全国大学生TRIZ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雪雕比赛、全国“挑战杯”等各种赛事的校内创新立项,2011年共指导86组350人进行创新活动;支持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协会、TRIZ协会、机器人3636363协会、救援机器人协会、雪雕工作室的科技创新活动,2011年共有300人常年在基地进行创新活动;举办主题为“机电工程学院科研立项专题指导及专利申请指导”、机电工程学院“五四杯”专题指导、“科创之路与你同行”等科创沙龙,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共有913人参加科创沙龙活动。2011年中心开设5门实践课程共计420学时,有1255名学生选修。将课外培训纳入正规教学体系,使分散、无序的课外培训规范化、有序化。中心以课外科技小组、机器人协会、雪雕工作室为主体搭建科研平台。中心组织学生科研团队、申报和实施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2011年度共有五件作品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大学生科研立项第一批立项我院普通型14个,引导性4个,重大型9个;第二批科研立项我院普通型14个,引导性9个,重大型8个,共有221名学生参加立项、26位教师参与指导立项。各个协会的科技活动,以学生自主管理和学习为主体,教师指导协调指导为辅,这构成了创新基地的活动主旋律之一。以组织和参加机械类、工业设计类为主的重大学科竞赛为检测平台,中心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际雪雕比赛、校“五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种赛事活动。通过竞赛来检验中心的培训效果,继而形成以竞赛带培训、竞赛促培训的培训模式,以完成创新基地检测平台的构建。

中心将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交叉融合的团队合作模式和高素质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基地建设成为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示范中心,为学生们自主学习与实践、积极创新与创业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心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教师发表的教学论文19篇,中心承担的教学研究项目14项。

五、结束语

创新实践基地是探索提高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模式,其建设和运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项目设置、奖惩机制、资金保障、软硬条件建设等多个方面。本文结合作者所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实践基地两年多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其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使其更具有效性和科学性。

[ 参 考 文 献 ]

[1] 顾秉林,王大中,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1-5.

上一篇: 投资预算管理论文 下一篇: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