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27: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林业科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林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要加强相关林业管理机构和组织部门的建设,发挥出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为林业科技手段的实施提供技术引进、推广和吸收的服务,同时加强技术咨询等服务,带动技术、人才、资金资源的流通和整合,建立科技项目与示范基地,形成辐射与带动作用。林业科技成果主要流向农村,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农民,所以要结合林地实际情况,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好的实行推广工作,积极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指导活动,定期对农民的掌握情况进行回访,利用管理机构的优势和便利,积极组织相关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和林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技术指导、咨询、培训活动,教授农民最为实用的技术手段,印发各类宣传手册,高效的普及林业科技常识,在实践中促使下乡活动的规范化,更好的实现林业科技手段的应用。林业科技应用的推广不能单靠技术人员口头说教,一定要为农民亲自示范,才能让林农真实的看到科技载体产品的优势,愿意主动学习新技术,在林业生产活动中真正起到作用。
1.2实现林业科技应用的信息化
现阶段林业科技应用存在着信息滞后的情况,不能完全实现信息共享,在第一时间向林农传递最新的技术指导和动态。所以要充分的利用通信手段,建立配套的信息数据库,及时传递相关政策和服务信息。林农在实施科技手段时遇到不容易解决的困难和疑惑,要通过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情况反馈,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解答,并定期进行问题记录和汇总,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和讲解。对一些无法及时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要组织和协调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和指导,从而帮助林农实现无障碍科技应用发展。
1.3实行林业科技应用推广项目的战略目标
在林业科技应用的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对林业发展项目进行战略制定和目标规划,培养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合林农生产加工等一体化格局。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建设和完善林业科技应用质量标准体系,推广实施标准化的生产服务,提升林业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对潜在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在推广的同时,要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选拔和筛选,培训和储备适合林业科技研究的专业型人才,确保林业科技应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切实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和经营水平,最终朝向生态林业公益化的方向积极发展。
先进适用的技术缺乏及科技成果不易形成。一是由于基层体制不健全造成的科研与生产脱节,科研无法转化为有用的技术成果,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二是一些科研成果的质量达不到所需的要求,这些成果或者不够先进,经不起市场考验,或者成本过高,经济上不可行;三是林业的生长周期普遍较长,比如选育一个优良的林木品种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有些甚至高达几十年,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巨大。
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对于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发挥其综合效益作用明显。因此,要通过立法明确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科技项目推广基金,给予从事林业科研工作的企事业单位以金融、税收等政策优惠,保障推广工作有稳定的经费投入和资金支持。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2林业科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些年来,国家对林业发展的战略实现了深化的改革,已经逐步建立起手段先进、服务林业、适应性强、灵活高效、配置优化的林业服务体系,在实际的林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建立相关体系,由政府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进一步推进运行机制。
2.1强化林业科技推广网络的建设
林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要加强相关林业管理机构和组织部门的建设,发挥出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为林业科技手段的实施提供技术引进、推广和吸收的服务,同时加强技术咨询等服务,带动技术、人才、资金资源的流通和整合,建立科技项目与示范基地,形成辐射与带动作用。林业科技成果主要流向农村,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农民,所以要结合林地实际情况,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好的实行推广工作,积极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指导活动,定期对农民的掌握情况进行回访,利用管理机构的优势和便利,积极组织相关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和林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技术指导、咨询、培训活动,教授农民最为实用的技术手段,印发各类宣传手册,高效的普及林业科技常识,在实践中促使下乡活动的规范化,更好的实现林业科技手段的应用。林业科技应用的推广不能单靠技术人员口头说教,一定要为农民亲自示范,才能让林农真实的看到科技载体产品的优势,愿意主动学习新技术,在林业生产活动中真正起到作用。
2.2实现林业科技应用的信息化
现阶段林业科技应用存在着信息滞后的情况,不能完全实现信息共享,在第一时间向林农传递最新的技术指导和动态。所以要充分的利用通信手段,建立配套的信息数据库,及时传递相关政策和服务信息。林农在实施科技手段时遇到不容易解决的困难和疑惑,要通过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情况反馈,相关管理机构和部门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解答,并定期进行问题记录和汇总,对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和讲解。对一些无法及时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要组织和协调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和指导,从而帮助林农实现无障碍科技应用发展。
2.3实行林业科技应用推广项目的战略目标
在林业科技应用的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对林业发展项目进行战略制定和目标规划,培养龙头企业,实现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合林农生产加工等一体化格局。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建设和完善林业科技应用质量标准体系,推广实施标准化的生产服务,提升林业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对潜在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在推广的同时,要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选拔和筛选,培训和储备适合林业科技研究的专业型人才,确保林业科技应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切实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和经营水平,最终朝向生态林业公益化的方向积极发展。
(2)林业科技发展与市场结合度比较低。我国林业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林业生产没有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有所改善,部分地区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并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林业的科技改革发展仍比较缓慢,林业科技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满足需要。林业产品以单一的工艺,简单的产品为主,林业产品加工和针对市场的研究服务仍没有改善,为林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中,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并融入企业的生产才可以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将林业技术转化为林业产业。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1)培养、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科技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多组织学习普及科技对林业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接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2)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科研系统,完善科研体制。现代林业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请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之前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业科研系统,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与林业的生产发展中。
(3)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发展现代林业科技。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决定,林业发展要受到国家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目前政府干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且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使现代林业发展重视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旅游业,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经济。现代林业发展还应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生产有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资金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2突出重点,打好科技成果推广硬仗
富裕县根据林业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科技推广的总体思路。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全县生态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两个转变”(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健全“三个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科技示范体系、科技培训体系),重点实施“四个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嫩江流域沙地治理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种苗基础建设工程),努力实现“五个提高”(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良种使用率、林业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林业科教管理水平)。
2.1实施“良种工程”
近年来,富裕县共引进、推广良种30多个。已建成融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种苗繁育中试基地1处(由林业推广站牵头),县级苗圃2处,各乡镇至少有一处6.7hm2以上育苗基地,村村有骨干苗圃,实现了育苗基地化、良种化,使富裕县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县。继大面积推广小黑杨等杨树品种之后,近年来,根据生产实际,重点繁育推广小黑14杨,银中杨,现已繁育优质种苗1000余万株,为林业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2.2提高“科技含量”
近年来,富裕县认真落实省林业厅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努力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造林良种率达90%以上。应用新技术占林业生产的75%以上。县政府每年在下达造林任务的同时,下达科技推广项目,由林业局制定技术方案,明确规定了技术标准,确保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的转化。例如:富裕县林业局规定,育苗不是良种不算育苗面积,不准进入造林地,造林前必须用“保水剂”、“生根粉”等浸根;造林整地必须采取高台宽床封闭式整地。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2.3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和科技示范体系
富裕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精神,建立健全科技推广和科技示范两个体系。目前,全县有推广机构12个,其中县级2个(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工作总站),乡级10个。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示范内容的科技示范点14个,其中县级4个,乡级10个。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和科技示范体系。在管理上,把科技示范点建设纳入责任目标管理。县、乡、村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示范点具体落到人头,抓出了实效。特别是在杨柳新品种育苗、造林,观赏花木引种、繁育,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林业上的应用,废弃地利用,丰产栽培技术,珍贵树种培育,优质果园建设等示范推广工作上,取得了良好效益。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1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6.2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二)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以往的资源、资金乃至管理的模式都呈现出依赖型和粗放型,使得忽略了资源环境以及长期利益。只有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渐靠拢,才能从整体上进行开放带动的方针,带动经营管理以及制度安排的创新理念。
(三)提高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一定要提高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引领林农综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升森林经济效益,激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逐渐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四)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想要让林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提高对林业的资金投放,提升林业的科技水准。依靠科技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转变过去的用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粗放型经济带动方式。所以,林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技兴林,持续提升林业经济建设都是林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重点。
二、完善林业发展法律机制
(一)法律在林业发展中的体现林业的发展需要具备相关的法律机制进行束缚和保护,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里,就有很多有关林业发展的思想体现。此项法律的建立是因为要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合理培育,提升土地绿化面积,将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提升环境乃至提供林产品的作用发挥出来。在这个法规当中,十分明确的提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体现了我国对林业发展的思想体现,以及林业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重视。
1.1林权制度对林业经济影响的分析由于我国现行的林业政策法律、法规存在诸多完善之处,缺乏完善的林业产权制度,相关权利人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利,权利在遭到侵害时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更谈不上赔偿问题,由于法律在很多林业方面的领域都没有涉及到,导致我国林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各界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1.2对林业的投资不足迟滞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林业仅仅看作是一个产业部门,往往忽略了它在生态公益方面的作用,导致对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林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旦森林出现火灾等事故将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对森林保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不到位,在林业保护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就吸引不了各种有利的因素来发展林业建设。
1.3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现有的采伐限额制度与最近实施的森林禁伐政策不适应,采伐限额制度考虑不到森林的所有制形式,私有林和集体林所有者的权益不断遭到侵害,林业在采伐森林林木前提下维持着生计和发展,这就使林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1.4林业部门管理模式对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林业部门的改革却相当落后,所以,政府需要慎重考虑它在林业部门中发展的作用,划分好林业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对私有经营森林和集体森林做好监督激励工作。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强对林业经济的认识林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大家明确林业的经济属性,规范林业的经济行为。对于林业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加以承认,充分肯定林业的增值作用。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使林业经营着在经济上得到应有的补偿。只有这样,我国的林业经济才会按照市场经济的轨道良性运行,促进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全面发展[2]。
2.2完善林业投入机制当前,我国对于对林业投入严重不足。从而致使林业发展呈现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缺口大、发展速度慢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主要原因是我国林业建设的资金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资金筹集渠道、途径单一。面对这种单一化的投入现状,建立一种有效的投入机制是必然需求,也是解决好森林问题的重要条件。通过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可行的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制度,促进森林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2.3加强林业的立法工作,维护各个利益主体的权益目前,我国对于林业部门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调动务林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出发,还是从林业的生态建设、保障国土的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都应对当前的林业法律法规进行理性的思考。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林业政策法规,运用经济手段特别是经济杠杆来疏导、调节林业经济利益关系,并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行动准则。通过制定关于森林资源利用及森林资源价格的政策,以及对于生态投资者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林权所有者从传统的单靠采伐林木实现经济收益模式转变为通过对森林景观开发利用、森林生态补偿基金、森林生态食品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林权人的经济利益。
2.4促进林业产权和税费制度的改革在进行林业产权改革的同时,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力度;通过政策的形式,给予经营者更多的自,保证林业主产权的完整性。此外应逐步改革采伐限额管理、限制性运输等管理制度。积极调整林业赋税政策,减轻林业企业和林农的税费负担。使务林者得其利,使植树者受益,从而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3]。
Abstract: many research institutes are trying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includi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real productive forces is a complex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some of thes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forest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林业发展的现状
科学技术是支撑林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为了实现增加林业发展的活力,增加我国森林的资源,实现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合理的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率,使研究成果与生产紧密结合,提升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含量,实现科技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的退耕还林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更好的提高果农的收入。成果的转化是将意识形态的科技技术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面对这一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多从业者的协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完成。
2.目前林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下面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分别进行讨论。
2.1缺乏从业人员
尽管农业是第一产业,但是作为基础产业,由于受到人们传统思想和社会现状的影响,农业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大多数人把目光投向了新型产业。这样由于人员的缺乏,必然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产生消极的影响。
2.2 林农缺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科技成果向实施主体的转化,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程度决定了科技成果是否能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实际的应用。在我国,农村林农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并没有受过高程度的教育,大多数处于高中以下学历,甚至一小部分人是文盲。因此,他们对于新技术、新成果的了解不够深入。这就导致了好的林业科技成果林农很难接受,对转化来说便是一大障碍,当然也有部分果农们被动的接受,形成不了大的产业化规模。另外,林业生产周期比较长,见效比较慢,地域性比较强,绝大部分成果的转化受人为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资源条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对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短期内很难取得显著的成效等,对于科技成果的吸纳比较消极,这样便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产生不良的影响。
2.3政府的经费投入比较少,从业人员的市场意识较为薄弱
由于林业科技人员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的意识不强,很多科技成果仍然停留在样品阶段,有很多现在从事林业研究的从业人员把目光紧紧停留在科学研究上,他们比较重视的是科技成果所能达到的水平级别,很少去顾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来产生效益。也有一些的项目由于资金的缺乏,很难取得配套的成果,或着选题的时侯并没有对市场和生产的实际产生过多的考虑,往往比较注重的是能否完成科研任务,对于科研成果出来以后其实际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适应市场等实际因素考虑的比较少。另外,我国林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比较低;物化成果只占有很少的份额,单项技术成果比较多等多方面影响,导致成果整体质量不高,因此林业成果转化艰难。
2.4机制不够灵活,推广机构不够完善,成果转化渠道不够通畅
林业科技成果要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关键在于成果能否有效的走到林业从业者的手中,使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并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而在其中起到纽带作用的是科技推广机构与推广人员。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推广机构日益壮大,人员队素质也越来越高,但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少数政府部门的推广机构体系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建立不久就被撤销的现象,导致推广工作瘫痪;运行机制不够灵活,不能有效的实现市场化,而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这不利于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对推广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科研部门很少主动去结合生产单位,相关部门之间不协调,林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与林农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关系,容易造成两者的脱节,和林农需求就会脱节,进而导致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通;因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转化产生不良影响。此外,我国农村当前采取的是土地承包责任制,制度问题以及林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均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化程度低,科技成果转化慢的现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3.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3.1加强林业从业人才的培养
由于过多的高学历人才把目光投向了新型产业,对于传统的第一产业很少有人问津,这就导致了从业人员少,从业人员缺乏高素质人才。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应该加强调控政策,给从事林业研究的人员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在林业科研方面的投入。
3.2注重林业科技成果的生产化和市场化,提高成果质量
受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科技人员没有多少市场观念与商品意识,没有积极的去与市场、生产对接,这样便会造成成果适用性、配套性差的现状,导致成果整体的质量也不够高。要想有效的提高成果本身的质量,应从选项开始,鼓励科技人员应该面向市场,针对生产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具体的研究项目。同时,对于一些具有先进技术的,应用性比较强的、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并且能够自创条件尽快转化的科技成果优先立项,加速转化。
3.3加强对于政策的宣传,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
林业科研作业环境多在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并且有一定的地域性,绝大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比较长,短期内很难取得成效。所以,科技成果的推广必须依靠政策的推动作用,借助于政府资金的有效引导,建立示范园区,经过相对周期比较短的配套完善之后,取得一定的成效后再做大面积的推广。
3.4科技成果应积极与生产、企业实现对接
在政府的支持,成熟的技术和好的成果的前提之下,必须要有有效的措施与方法,才能有效的转化成果。积极与生产单位、企业去的联系,实现对接,建立比较完善的推广网络,根据实际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是加快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应根据类型的不同来采取不同模式加以快速推广。对与投资比较少、短期内可以获得回报的物化技术应主动与企业进行连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可以采取技术咨询以及技术承包等方式,实现公司与科研单位的有效结合,以企业进行资金投入,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投入的方式,进行联合组织推广,这样技术与成果转化的速度会大大提高。对于周期相对比较长,见效相对比较慢,社会效益却比较显著的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则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采取政府与科研单位与农民三方有机结合的模式,政府出资,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农民则成为直接受益者,去的理想的成效之后,再采取科研单位和林农联合的模式进行广泛的推广。
3.5建立比较健全的推广机构与推广网络
推广机构在实现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当中,既要行使政府部门的相关职能,起到政策导向与资金扶持的作用,同时也要承担科研成果完成单位的相关职责,所以推广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所以,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推广机构与推广网络,较好的形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推广机构网。为加强责任制,可实行推广项目责任到人,推广成效有人管的多形式、多成分、多层次、多功能的林业推广体系和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
4.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缺乏从业人员,林农缺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性,经费投入少,市场意识薄弱,影响成果本身质量与适应性等。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加强林业从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于政策的宣传,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科技成果应积极与生产、企业实现对接等措施加以解决。如果上述问题能得到较好的解决,那么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望更好更快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