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03:16: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视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某些带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在幼儿动画节目中屡屡出现,有害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例如,我的孩子和她同班的小朋友们最近经常说某某处有“鬼”,以此来相互吓唬、取笑或吓唬自己,而且能描述出“鬼魂”的某些特点,如鬼的体型是可变的,可以从门窗缝里进出,可以钻墙壁,能飞行等等。原来,孩子的这些令人吃惊的“知识”来源于某省电视台的幼儿节目中播放的一个关于“鬼魂”的故事。虽然故事里这个“鬼魂”被描绘成对人无害的、好心肠的幽灵,但最终还是使孩子们相信世界上有鬼的存在。还有些节目专门讲述魔鬼和巫术的故事,使鬼神在孩子幼稚的心灵中占了一席之地。孩子对电视节目的信任和依赖往往超过对父母和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因此,这些不健康的节目内容有可能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难以从脑海中将鬼的形象和概念彻底抹掉,造成心理发展的终身遗憾。英国经验论学者洛克早就指出,儿童的心灵像一块“白板”,还没有沾染尘埃和污点,可以任你写上最美的图画,只看你用什么方法教育他。他说,儿童不知道世界上有妖魔和鬼怪,而且对鬼怪的观念与黑暗和光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一位女仆经常告诉儿童黑暗里有鬼怪,他就有可能难以将鬼怪与黑暗分开。某些动画片的不健康的内容正好起了这位“女仆”的作用,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误导。
误区之二
一些“科幻”动画片失去了科学性,成为毫无教育价值的空想。科学幻想应该符合现实发展的规律,是人们向往并且有一定实现可能性的幻想。如果幻想脱离现实发展的规律,毫无客观基础和可能性而言,它就成了空想。沉溺于空想之中,不愿进取,不愿劳作,不辨真伪,像“守株待兔”者那样幻想送上门来而被饿死,对人的身心发展是极为有害。有的动画充满了冒险性、离奇性的荒误情节,却很少有科学性和智力开发价值;有的动画片除了打斗、攻击以外,看不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模仿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些荒诞的空想和攻击很容易使极为幼稚、单纯的幼儿盲目模仿,机械地学习,对幼儿的语言和行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终生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组八九岁的儿童每天花一些时间看具有攻击的动画节目,而另一组则在同样的时间内看没有攻击的动画节目,结果表明,看过攻击性动画节目的儿童的攻击性增多,而另一组在行为上则无此表现。在10年以后的追踪研究中,这些儿童已到了十八九岁,看过攻击性动画节目的儿童仍具有较多的攻击,犯罪率也比另一组高。我国也有一些儿童由于盲目模仿而导致严重后果,例如:有的幼儿模仿电视节目中的“飞行”或“跳跃”而摔伤、摔死;有的幼儿因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枪战”而误伤了自己的亲人;有的少年儿童将人误伤,还抱怨受害者没有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耐打等等。
误区之三
动画节目播放时间的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幼儿学习自我控制,有害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一是有的电视台每次播放动画片时间太长,使幼儿长时间保持身体某种姿势,眼睛盯着电视屏幕上光怪陆离的画面和强光浓彩的闪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特别是视力造成损害。例如,某省电视台幼儿节目中从晚上6:30到7:30连续播放动画片,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孩子的心理随节目的内容的发展起伏而变化,大样不仅有害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妨碍成人看其他电视节目,导致争频道等不愉快的发生。二是利用诱导性语言,吸引孩子连续看电视,例如,有的电视台在动画节目中播放广告或一段节目播完时,电视里会说:“小朋友,别走开,我一会儿就来。”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和自制能力。三是在播放动画片期间播放一些有关幼儿消费的言过其实的广告,引诱孩子向父母提出购买请求,强化了孩子的不正常的消费欲望。甚至使某些孩子对一些食品形成了依赖心理,导致偏食,吃饭食欲减退,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
20世纪80年代,限于当时的条件,农广校的教学技术媒体主要是文字教材、广播、电视、录音磁带和幻灯片,学员主要通过收听广播电视教学节目和自学文字教材来学习,并由教学班组织辅导和听录音授课。
90年代初期,我国城乡影碟机逐渐普及,VCD和DVD成为我国农业远程教育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农广校开始大力推广VCD和DVD教学与培训方式。
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卫星网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中国远程教育的新的变革,农广校系统添置了大批计算机、卫星地面接收站等设备设施,增强了利用互联网获取和传输信息的能力,不断探索应用数字技术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国家投资新建了国家级农业媒体教育资源管理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中心,搭建了以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媒体资源库系统建设开发为硬件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渠道为主要途径,对农业教育培训进行高效管理,对基层办学提供便捷服务的运行平台,一个涵盖报纸、书本、杂志、录音录像带、光盘、互联网、卫星网等多种媒体的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一、农业远程教育发展模式选择
中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发展农业远程教育极有意义。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能使任何地方的农民学员方便快捷地获取最好的教育资源,极大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推动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农业远程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中国农村基础薄弱,大多数基层农广校缺乏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资源,在地方电台、电视台也没有教学节目播出时段,但从长远看,这都不会影响远程教育优势和效益的发挥[1]。
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存在一个发展模式选择的问题。考虑到中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广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家庭条件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农业远程教育应该采用数字技术与非数字技术恰当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综合利用VCD光盘、有线电视、卫星网、互联网等手段,采取以下两种不同的教育发送和传输的模式[2]:
1.主流模式
卫星传输数字化教育发送技术,适用于中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采用主流模式的地区可以采取的扩展数字化教育应用的技术方案为:CD-ROM光盘刻录和发送方案;各类局域网应用方案;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方案和电话拨号接入或其他公众电信网回传方案。
2.替代模式
计算机宽带网的地面接入技术,适用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
二、农业远程卫星教育系统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卫星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开始在远程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但很多农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电脑,另外,受农村人口教育水平限制,很多人也不懂电脑和网络方面的知识。中国广大农村地理条件复杂,通信网络线路建设难度较大,架设网络线路成本相对较高,互联网普及率和使用率非常低,短时期内,在中国农村推广互联网教学还很难实现。
卫星教育网建设属于公共财政支持范畴,由政府投资建设,具备提供话音、视频、通信服务的综合能力,性价比高、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是提供农村远程教育简单经济、行之有效的手段。卫星远程教育不受时空限制,能为农村学员提供与发达地区质量相同的远程教育服务,能有效解决广大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优秀教育资源稀缺的局面。
目前,农广校在以色列政府的援助支持下,已经建设了拥有1个中心主站和360个双向远端站点,以中央农广校为演播和资源服务中心,各省、地、县级农广校以及乡镇教学班为卫星网络远端接收和教学服务点,能实现数据通信、远程教育培训和视频广播会议的远程卫星教育系统。通过卫星教育系统,中央农广校将农业教育培训、实用技术等音视频节目、多媒体课件、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实时发送到网络各远端接收站,面向全国开展实时交互式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对各级农广校农业教育和科技培训工作进行远程指导和管理,实现信息互动交流,共享教育培训资源。
三、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近年来,农广校综合采用各类教学手段,整合应用各类教育资源,发挥独特的媒体资源优势,紧跟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进、吸收、应用各类远程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平台以农广校体系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媒体资源库系统建设开发为硬件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渠道为主要途径,对涉农教育培训工作进行高效管理,对涉农科教需求迅速反映,对基层办学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集信息采集、存储、编辑加工、传输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运行机制公益性、媒体应用大众性、教学内容多样性和服务对象定向性的特点[4]。
中央农广校作为国家级的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教学中枢和媒体制作传播中心,具有广播电视和网络教育节目的制作、播出和传送等多种功能,将具备自办1套广播和电视节目的能力,可以录制各种文艺节目、语言节目,对录制的文艺节目和语言节目素材可进行编辑、复制、加工、审听,可对外交换录制好的素材和成品节目。每年能制作电台节目、区域节目、少数民族节目和综合类等农业专题广播节目1500集,电视节目1270小时,网络教学节目2000小时,发送音频资料100万张,节目原始磁带数字化存储1910小时。
农广校将逐步实现媒体资源制作、存储、管理、应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成农业媒体资源数字化采集、加工、整理、存储和传播利用的数据中心、工作平台和传播共享网络,并具备以下功能:
1.资源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对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的编目、查询和调用,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媒体资源的利用能力。
2.资源传播和应用建立数字化资源中心以及完善的电视、广播、网络、文字等媒体数字化资源传播和共享体系,实现农业技术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农民培训的广泛开展。
3.资源数字化加工存储整合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教材、光盘等多种媒体资源,统一集中存储管理数据,建立数字化媒体资源库,实现数字化存储。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08-02
1新形势对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1教育体制需要作出进一步调整: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传统教育观念正在经受市场冲击,在短期内,将冲击旧观念、旧体制、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和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办学体制将进一步面向市场,办学主题更加多元化,民办教育和国际合作办学将进一步发展。因此,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必须及时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东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根本,进一步深化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2 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调整办学方向: 目前,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将更加提高,农村从业流动人口将会更多。这些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拓展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和境外劳务输出渠道。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调整其办学方向和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区域布局结构、课程结构,加强对市场劳动力就业状况的调查,积极为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以适应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对劳动力的不同需求。
2农广校面对新需求应改革创新
2.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农广校办学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将学校定位到公益性、基础性事业上来,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满足农民终身受教育的需求;将工作切入到党和政府关心的问题上,切入到农民致富奔小康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效的实现,都要求加快农民的知识化进程,尽快提高农民素质。针对我国农民教育规模大、基础差的实际,积极采用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开展农村远程教育,这是实现农民科技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比较可行的路子,也是时展的要求。农业广播电视教育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积极构建远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农广校积极承担和努力做好的首要任务。
2.2强化教学改革,突出特色教学: 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教育视为一种服务业。所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也尽力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品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教育,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突出特色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各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教育内容切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热点中去,为人热点开展教学,要研究热点、讲解难、突出实用。如我校围绕定西实际,对农民进行马铃薯良种、病虫害防治、丰产栽培技术培训。当前的重点就是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热点开展教育,打破行业界限,扬长避短,发挥农广校优势,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二是要把教育内容落实到农民致富的热点中去。目前,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致富。农广校作为开展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阵地,就应该脱胎换骨,彻底改革,找准定位,两眼向下,做到“有教无类”,来者不拒,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迈开步子到生产第一线去办学,引导农民致富,解决其致富路上的技术问题。积极开展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开发农村人力和劳动力资源。专业设置上以农业发展对所需人才的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以实用、够用,为技能学习服务为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大胆开设就业门路广、吸引力强、效益好的专业。
三是增强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农广校应坚持以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为关键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革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尤其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经济发展市场所需的学科专业,着力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基础实、知识宽、素质强的新型农民。农民学员学习,不仅要弥补文化课的先天不足,更重要的是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学以致富。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08-04
1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不断涌现,为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新媒体以其技术数字化、交互性强、共享度高、个性化等优势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加强新媒体教育功能的开发对于教育领域而言是难得的机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以探索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为出发点,本文对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育应用进行分析。
2000年以来,随着移动电视技术的突破,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2002年上海市率先在公交车上安装数字移动电视开始,我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北京、郑州、南京、重庆、兰州等50多个城市相继在公交系统开通数字移动电视服务,到2011年,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已经遍布我国各大城市的公交系统。目前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主要是播放时政新闻、生活资讯、体育娱乐等节目,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基于该新型媒体平台开展政府公共信息、公共交通信息等公益。目前的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广告等商业模式为主流,但笔者认为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前景,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什么是公交数字移动电视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是指以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轨道交通、轮渡、大巴车等为传播载体的数字移动电视,属于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的范畴,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它不仅支持固定接收,还支持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的移动接收,同时保持电视信号的稳定和清晰,使受众可以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电视节目[1-2]。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移动接收
支持移动接收是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主要特性之一。通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终端接收器,就可以在移动过程中接收电视节目,乘客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中就可以看到新闻报道、歌曲演唱、小品、相声等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为“电视长了脚,跟着乘客跑”。
2.2 技术数字化
全数字化和高清晰度是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显著特点。公交数字移动电视采用数字电视技术,电视节目经过数字编码,数字调制,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的传播,在传输电视信号上具有高画质、高音质、高性能等独特优势。
2.3 即时传播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节目可以录播、转播,也可以现场直播,可以即时传播最新信息,通过无线数字发射,移动人群可以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获得更多更新的资讯,极大地满足了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此外,公交系统作为公共场合,也为人们尽快接触最新信息提供了方便,增强了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传播信息的即时性。
2.4 收视人群多
收视人群多是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与传统固定电视相比的一大重要特色,由于公交数字移动电视面向所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所以收视群体不仅层次广,而且数量大。例如,北京仅地铁移动电视收视人数每天就高达130万人次,一个中型城市有公交车辆2 000~5 000辆,收视人数每天不下300万人次[3]。
2.5 垄断性收视
传统的收视媒体,主动权在受众,他可以选择何时看、看什么,随时选择频道。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受众处于封闭的收视环境中,被动地接收信息,具有对某一预设好的传播内容的“必视性”和“必听性”——除非观众闭眼不看、塞耳不闻。所以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传播效果极佳。
3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应用的优势
3.1 成本低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活动主要是依托已有的公交数字电视系统,采用播放教育节目的远程教育形式,因而对教育场所、教育设备、教学人员等方面的要求较低,教育成本也相对较低。其次,对学习者来言,参与学习活动时无需任何经费投入,也不会单独占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只需要他们在乘坐交通工具途中付出注意力资源即可,受教育群体的个人支出成本几乎为零。
3.2 受教育面广
从理论上讲,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受众群体可以是该地区所有的社会成员,可真正实现教育活动以各个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的所有公民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单从目前主要乘坐公交工具的学生群体和上班族来讲,其教育群体已经包括了大多数年龄层次及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受教育人数无疑是巨大的。
3.3 方便灵活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具有方便、灵活、快捷等特点。因此,利用公交移动数字电视可以快速地针对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方便灵活地在任何时间对社会成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有时会受到台风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及时地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中播出有关躲避台风,保护自己的科学知识,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4 强制教学
在固定封闭的交通工具中,由于乘客没有选择电视节目的权利,且乘客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内基本上属于“无聊时间”,因而大多数乘客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会选择通过收看电视节目以排除无聊感。基于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法律常识、道德教育、政策宣传等教育活动,提高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同时加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4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
从当前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发展现状看,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运营商是公交数字移动的主要所有者,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学实践离不开运营商的参与和支持。笔者认为当前环境下,运营商作为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平台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不仅具有产权合法性,而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也有诸多优势。
4.1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运营商简述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在我国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市场化、产业化道路,是按照企业模式经营运作的。运营资本相对复杂,但运营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块。一是由各地广电部门牵头集资成立的区域性数字移动电视运营商,经营范围一般只在当地,其控股公司大多为当地广电集团。各地成立的地方数字移动电视公司多为这种形式,如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有限公司、北京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有限公司、青岛广电移动数字电视有限公司等。二是由我国民营资本牵头成立的民营运营商,如世通华纳、巴士在线、华视传媒等全国性运营商。此类公司刚开始主要以民营资本为主,在吸纳各类资本的基础上,发展为全国性运营商。民营运营商在我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电部门的参与,如巴士在线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合作,将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传输平台与播控平台剥离,由新华社负责新闻内容的来源和节目制作,中央电视台负责移动电视的播控、节目编审和节目集成,巴士在线负责传输平台的搭建和运营等。
4.2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运营商组织教育活动的优势
1)有利于利用运营商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行业自在我国诞生以来,市场前景就一片看好,得到众多资本市场的青睐,国内外资金源源不断涌向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市场,因而,公交数字移动运营商都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在运营商中其大部分是依托广电部门或者与广电部门合作,在节目制作、信息传输、设备维修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从资金和技术力量看,运营商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活动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2)有利于利用运营商已有平台,节约成本开支。运营商有着庞大的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制作平台和网络运营平台,尤其是国内三大全国性民营运营商,凭借与各地广电部门和交通部门的合作,跑马圈地,其终端平台数量都已超过1万,即使是区域性运营商,终端数量也很庞大,一般至少也在2 000块以上。如巴士在线已经在公交车、地铁、轻轨等超过2.5万台公共交通设备上安装了5万多个收视终端,每天为4 000余万乘客提供资讯服务[4]。
利用已有的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平台实施教育活动能节约成本开支。
3)有利于整合运营商及广电部门原有的教育资源。由于运营商与广电部门的紧密联系,运营商作为教学活动组织机构,可以利用运营商和广电部门的原有教育资源。从历史和现状分析,广电部门有着传播文化知识,宣传先进文明的社会责任,制作了大量教育类电视节目,对现有教学节目进行修改和完善就可以用作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育节目。
4)传播先进文化是运营商作为传播机构的应有责任。作为传媒机构,尤其是具有事业性质的传媒组织,在发展产业化、市场化的同时,应该时刻不忘作为公众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应把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作为新媒体企业的经营理念。将开展教育作为传媒运营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促进我国社会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5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应用的教学内容
5.1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育内容[5]
由于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传播受众是所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公民,因此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具有普适性和全民性的社会类教学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分众性专题教育。
1)开展价值观、政治理论、国家政策、道德教育、法律常识等基础教育,强化公民基础素质。通过播放一些有关价值观、政治理论、国家政策、道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节目,让公民提高相关基本知识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懂政治、讲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开展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教育,建设美好家园。宣传和教育社会成员保护环境、保护文物,增强他们对环境的保护能力,对文物的爱护意识。如倡导社区居民减少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用水污染,积极参与文物资源保护,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3)开展科学健身卫生知识宣传,发展国民健康体魄。普及生理卫生、公共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育国民科学健身,发展健康的体魄。
4)开展现代生活、知识、技能、休闲和文娱教育,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对吃、穿、住、行等生活方面的知识也应该关注,同时也要教授人民健康科学的休闲娱乐知识,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5)开展安全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类知识教育,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教育民众应对各种犯罪威胁的防范知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科学知识,使人民在遇到自身或财产安全威胁时可以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5.2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始终坚持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实际,满足当地人民教育需求,以服务当地社会成员为主,针对当地居民急需的、急盼的社会知识安排教育活动。因此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考虑是否适合当地社会,是否有利于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是否有利于本地区民众素质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2)兼顾各个层次的学习者。教育应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育内容选择上要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的需求,要做到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到这一优越的教育形式。
3)教育内容应通俗易懂。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在教学辅导上相对滞后,因而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通俗易懂的知识为主,或者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播出社会教育知识,使乘客能够在没有教学辅导人员的情况下掌握教育内容,或者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掌握所传播的教育内容。
4)“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相结合。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做到必修知识与选修知识相结合,既有提升国民基本素质的普及性必修知识,又有针对学生等特定群体开设的选修性教学内容。
6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实践的几点建议
6.1 充分整合各渠道教育资源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运营商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与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社区教育委员会等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服务。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节约教育成本,同时可以进一步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对于民间社会教育团体、个人的教育资源也应尽可能地整合进来,提升教育效益。例如,东方明珠就与上海市公安局合作制作了社会教育系列短剧《防范百招》,通过《提款安全要注意》《巧用高跟鞋》《借房换锁更安全》等100个小故事,讲述一个个日常防盗、防色、防骗的好办法,在播出之后获得很好的收视效果和乘客的一致好评,既提升了公众对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节目的认同感,也扩展了公安部门的服务能力[6]。
6.2 强化教学交互,增强节目吸引力
在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乘客通过手机短信参与教育节目互动,也可开设网上论坛,鼓励乘客后续继续参与教育,还可以通过让民众提供教育素材等方式引导民众参与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者参与活动,创造全民关注、关心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的良好氛围。在社会成员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促进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有特色。
6.3 节目长短和播出时段有针对性
由于公交系统乘客多数为短暂乘客,所以制作播出的节目要短小精炼,以10分钟左右的节目为主,保证乘客可以看到完整的信息。在教育节目播出时间上要有选择,首先对于同一教育节目可以通过隔周错位重播的方式让不同时段的乘客都可以看到这一节目;其二,针对学生等特定时间段内的乘车群体可以在该群体乘车时间段内多播放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最后,要合理控制教育节目在整个电视节目播出中的时间比例,如每天的播出时间可以适当控制在2小时左右,既不会让乘客产生厌倦情绪,又不会过多占用其他节目的播出时间。
6.4 通过网络、面授加强教学辅导
对于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学习者反映强烈的,要求深入学习的教育内容,在固定的一段时间内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网上答疑和面对面答疑活动,以对学习者关心的,或者不太理解的内容给予帮助,通过这种直播与答疑的活动方式,进一步补充深化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打造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社会教育品牌,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
6.5 采用多媒体形式保障教学效果
由于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收视环境相对不稳定,所以在节目上宜采用多媒体形式,做到节目既有画面,也有声音,还有字幕,使乘客在听不到声音的时候可以看到字幕,从而保证教育质量。
7 结语
随着数字移动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将出现数字移动电视。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中也必将迎来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发展,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必将在提升我国公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衍,李天明.数字移动电视如何突破模式瓶颈[J].通信世界,2006(23):28.
[2]万树民,肖立慧.发展中的新兴信息传媒平台:数字移动电视[J].中国传媒科技,2008(6):54-55.
[3]黄媛媛.数字移动电视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影像技术,2007(3):12.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看,是人生存的基本形态之一。人与他的文化同世界关联,相当程度上是通过眼睛及其观看来联结的。因此,眼睛是我们通向世界的桥梁,视线与图象的关系就是人的生存关系。在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的今天,随着各种崭新的充满魅力的传媒方式和载体的不断涌现,人通过眼睛感知世界、获取知识、提升自我能力的手段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实际,越来越重要。这其中,电视节目是受众最多、普及率最高的传媒手段之一,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都是其他媒体所无法相比的(至少就目前而言)。
一,传播范围最广、受众人数最多的媒介载体
电视是当代所有传媒中效应最广泛、最普及的载体,它的视野无界,受众人数最多,它所播出的节目雅俗共赏,明了易懂,深受各个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所喜爱。电视的普及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新闻媒体,特别是在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频道的增加,已由几个频道十几个频道到数十个频道乃至上百多频道,电视节目的细化,不仅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自由地选台收看,而且使电视节目立意更明确,主题更突出,画面更精准,内容更集中,也就更贴近生活。
首先,电视新闻是一种形象化的史志文化。电视新闻,之所以存在着种种文化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今天的新闻便是明天的历史。电视工作者心中都有一种历史责任感,认真履行“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通过自己的新闻实践,让电视中的每一条消息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责无旁贷地记录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赋予电视新闻以文献性的价值而流芳史册。
同时,电视节目是现代最直观的教育文化。教育无处不在。除却新闻、科教、教育等频道,记录、档案、少儿、养生、娱乐等等,包括影视剧节目,都与教育密不可分。人们从电视中获取知识,或多或少,或直接或潜移默化,或主动或被动,都是肯定的。人类自有文化以来,从来没有哪一种形式或载体象电视一样吸引和影响着最广大的人群。电视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吸引千万观众收看同一个电视剧,形成万人空巷的效应;少儿节目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使千百万儿童不吵不闹、心甘情愿地入神地在荧屏前接受启蒙;在偏远地区,世世代代无法接触外界的人们因为有了电视告别了孤陋寡闻、无知蒙昧的过去,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开启了创建新生活的梦想和行动。
再者,电视是包含民族特征的地域性文化。在多民族、多国家、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在至今仍存在着的全球多种文化中,总是将各自的民族特点融化于地域特色之中。这一点,电视文化尤其明显,显现更为突出。电视,是反映地域特色的一面镜子,它真实地记录了所到之处的一切事物,明白无误地展示给观众,既是重视现实、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的观赏性文化,又是摄人记事、有情有意的人文文化,是展示民族特点的一扇窗子。中国电视文化的民族独特性就在于继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在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融会集合,在于对世界先进文化的汲取和应用,兼收并蓄,发扬光大。
二,深刻认识电视文化教育的作用
电视文化教育广泛而深入,作用显著,意义重大。因此,必须重视电视教育。重视电视教育,必须清醒认识播出的电视节目的品位。
电视节目中影视剧受众多,收视率高,社会影响最大。这就提出了一个课题:电视剧的创作、制片、生产、播放和评论都要有准则,都要以高尚的情操引导人、以真善美的形象感染人、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吸引人、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鼓舞人。在我国的电视剧中,体现这些基本准则的好节目比比皆是,如《解放》、《东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亮剑》、《雪豹》等。所有这些电视剧都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激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这些都是我国电视文化大花园中的奇花,是中国影视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这些电视剧数年来连续播放、多台同播,收视率依然强劲,居高不下,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收看心理、欣赏趣味。这种现象是对我国电视剧创作的认同和肯定,也同时在客观上起着引领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导向作用。这种互动的教育作用正是电视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与必需。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现在播放的影视剧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很好,或者说是不好,在起着负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作品主题平庸狭隘,宣扬着一种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引领错误的人生轨迹,教人变坏。这一年多以来,多台热播的以后宫争斗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甄环传》所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很有问题。影视作品要弘扬正气,表现真善美,使观众在愉悦的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而《甄环传》却在用美丽的后宫女子演绎着一种比坏心理和手段,宣扬好人只有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的逻辑。毋庸质疑,电视剧《甄环传》在起着鼓励以恶制恶、败坏社会风气的作用。
以心地善良、美丽质朴的女孩子为主人公,同样塑造残酷的宫廷内斗环境,电视剧《大长今》没有像《甄环传》那样渲染比坏的“生存法则”,主人公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这是两个电视剧情节设计不同,立意着眼点不同,但更重要的却是价值观的高下不同。须知,当剧中原本作为正义和良知代表的主人公走上了以恶抗恶、比恶人更恶、权谋更深、手段更毒辣的道路时,所呈现的就不再是清者自清、以善对恶的主题了,而是进入了良善者已被恶势力同化的境地,其明知是恶还要做、明知邪路偏要走的价值取向,难免会对社会道德形成冲击和腐蚀。一部古装戏,演义的是故事,但往往会折射现实的元素,因此不能简单地追求收视率,在创作、制片、播映的过程中一定要正视此类剧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追求真善美的准绳不能松动。
三,牢牢把握电视教育的正确方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25―04
作为第二代远程教育支柱媒体的教育电视,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育信息,延伸了人类的视听感觉器官。教育信息得以在较大地域范围内清晰生动快捷地传递,这适应了工业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这种传统的教育电视应用方式是让学习者通过直接收看电视节目或观摩教学录像进行学习,电视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教师的角色。然而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这种直接教学应用方式的弊端却逐渐显现,教育电视也随之逐渐失宠。网络媒体已经取代教育电视成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的支撑媒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社会变迁是否对学习的嬗变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是造成教育电视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究竟信息时代的学习发生了怎样的嬗变?教育电视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嬗变所带来的挑战?本文将从教育电视的教学应用方式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 诊脉――从教学应用方式视角看教育电视发展困境
1 临床症状:教育电视被逐渐边缘化
翻看任何一本有关教育技术发展史的书籍,教育电视很可能都是一个被浓墨重笔的重要篇章。这是因为教育电视可谓劳苦功高、地位显赫。起源于20世纪中叶美国大学里的电视教学开启了教育电视发展史的序幕。这种在电视上出现主讲者特写镜头的方式,作为与传统教室相对应的授课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越来越多的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来。[1]时值二战之后,社会百废待举,而教师又严重缺乏。教育电视抓住了这次契机,成为了高效率大范围传递教学信息、培养工业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要力量。生动形象的教育电视节目集画面、声音、文字为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获得了无数学习者的青睐,成为了第二代远程教育的支柱媒体。[2]其实教育电视的应用领域广泛存在于社会教育、远程教育、电大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在工业时代是当之无愧的强势教学媒体。然而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个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越来越强,网络带宽越来越大,信息高速公路越来越宽敞,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造就了因特网的繁荣,计算机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网络很快地成为了学习者和教育研究者的新宠。远程教育进入了以计算机网络的实时双向通信为特征的第三代远程教育阶段。而教育电视却逐渐褪去了曾经的光环,悄悄地退出了远程教育大舞台的中心。一言以蔽之,教育电视陷入了被边缘化的境地,成了“明日黄花”。
2 原因解析:教育电视的应用方式单一无法应对信息时代对学习要求的嬗变
已有不少关注教育电视发展问题的研究从传播渠道视角对教育电视的发展现状、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的说来,这些研究认为教育电视之所以陷入发展困境是由于电视媒体本身在传播渠道上的先天劣势而造成的(最主要的是交互性和个性化选择的缺失)。解脱其发展危机的对策就是教育电视必须走上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的数字化道路,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弥补其自身的先天不足。其实无论电视节目通过何种渠道传播,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无法脱离课堂教学情境。因此,本文将从教育电视的教学应用视角切入,以时代背景的变迁出发,分析信息时代的学习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教育电视目前的发展处境是否与之存在联系?
20世纪的50年代到80年代是教育电视作为第二代远程教育支柱媒体的光辉年代,也正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年代。而网络媒体的兴起是在90年代以后,这是信息化时代开始飞速发展的时候。因此这里的时代变迁指的正是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变迁。如表1所示,在这个嬗变过程中学习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社会要求教育能够高效率地培养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的人才。因此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知识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被人为地“固化”了,被封闭在学生个体和少数人的头脑中,缺少“前瞻性”和“发展性”。[3]学习被认为是“反应的强化”或者“知识的获得”。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传递-接受”式教学。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大爆炸”引起的知识半衰期变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积累的量越来越多。学习者身处这样的信息网络之中,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客观上信息时代对学习的要求已经转向了对学习能力和对信息素养的重视。而怎样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最有利呢?答案是建构式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特别强调真实情境、社会协商和意义建构。建构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认为这样才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对学习者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的学习要求。诚然,教育电视在大范围高效率地传播多媒体教育信息上所具有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快速的传播性、极好的可视性、丰富的艺术性和深厚的人文性等。目前教育电视应用的主要方式是把教育电视作为一种传递和呈现教育信息的媒体。即仅仅让学习者直接收看电视节目或教学录像,让教育电视代替教师去传达教育信息。这属于典型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在工业时代,教育电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可以取得成功。但是,但是对于建构式学习,教育电视这种单一的应用方式就显得无能为力。学习者在这种应用方式下,教育电视媒体的交互性缺失、单向线性传播为主、个性化选择缺失等不足之处就会使得其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对建构式学习的要求。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电视媒体呈现的教育信息,无法完成主动的知识建构,更谈不上与同伴进行合作协商。因此,为了契合时代对建构式学习的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考量教育电视技术的教学应用方式。
二 开方――从教育传播媒介到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
基于上文从教学应用方式视角对教育电视发展困境原因的解析,以下将从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含义、由来以及实施三个方面逐层深入阐述这剂解决教育电视教学应用方式问题的“良方妙药”。
1 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含义
人类是复杂的有机体,拥有一个依靠感受器和效应器来保持平衡的感觉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在人类与外部世界交互时,大多数的信息数据(有的研究指出高达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然而,极为特殊的是唯有视觉系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效应系统,也就是说,人类可以接收视觉信息的输入,却不能将各种各样的想法通过某个输出机制视觉化地表征出来,特别是那些很难与他人分享的思维影像(mental image)以及梦像。而思维影像是意义生成的中介。[4]一方面,人类接收的大多数信息来自于视觉系统;另一方面,人类没有将视觉信息输出的机制。因此,使思维影像在人与人之间清晰地传递和共享就非常地重要。可视化的概念正是来源于此。“可视化”一词,来源于英文的“visualization”,原意是“可看得见的、清楚的呈现”,也可译为“图示化”,如计算机编程的可视化界面(VB、VC等)。[5]是指把人类自身难以视觉化表征的视觉信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清楚地呈现出来。顾名思义,可视化学习(learning by visualization)就是指通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人类自身难以视觉化表征的视觉信息清楚呈现而进行的学习活动。推而论之,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是指通过让学习者录制教育视频进行的可视化学习。具体的过程包括前期策划、稿本编写、镜头拍摄、后期制作以及展示评估等一系列的创造性的设计活动。这不仅使人类自身难以表达的视觉信息得以在人与人之间清楚地呈现和传递,而且学习者在创作视频活动的过程中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加主动、情境更加真实、也更需要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从而能够在更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 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由来
如果从媒体发展角度考量,教育电视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确实能逐渐解决电视媒体在交互性不足以及选择空间狭小等弊病。典型的代表如数字电视,通过建立双向交互通道并提供视频点播和数据广播来丰富个性化的视听体验。然而,从是否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建构学习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目前的教育电视媒体实在还不能与网络媒体相媲美。很多反对教育电视的研究认为,学生从电视节目中学习到的东西很少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6]而学生之所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很难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如果节目乏味或者不容易理解,学习者很可能更乐意放弃。这对于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和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乔纳森[7]认为,因为观看电视(没有明确的认知目的)本身的主动性或者建构性不强,不足以使学习者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中去。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果还是让学习者观看电视,应该给他们一个利用电视寻找意义的好的理由;而更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制作而不再仅仅是观看。这样他们的学习就会更具建构性、目的性、真实性,而且互相合作。从观看电视节目到创作电视节目,使得教学模式从传递式转变成了建构式。学习者从视频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了制作者,在创作视频的过程中通过与同伴以及教师的交互获得知识的建构。本文所述的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正是来源于此。
3 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实施
乔纳森在《学会利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一书中提出了技术支持的可视化学习的概念,详细介绍了一些通过让学生录制视频来进行可视化学习的案例。这些案例包括电视记者招待会、新闻编辑室、学生的谈话节目、电视纪录片、电子叙事、个人纪录片、视频戏剧(独幕剧)、视频示范和反馈、教师创建学习境脉、视频会议等电视节目种类。在每个案例中,从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角色和评估学习以及所需的视频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教师可以参考这些案例开展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但不必严格按照书中案例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和课程目标的不同情况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开展多种多样的可视化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综合分析这些案例并参照George W. Gagnon Jr和Michelle Collay的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框架[8],开展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活动的一般包括3个阶段、12个步骤:①准备阶段:教学设计、技术准备、分组分工;②创作阶段:稿本编写、视频拍摄、后期制作;③评估阶段:视频展示、教学讨论、学习评估。让学习者动手参与制作视频的学习活动,是着眼于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下通过与同伴的社会协商进行知识建构,促使学习者进行策划、写作、拍摄、剪辑、展示以及演绎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解决活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要承担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等多种角色。这就对教师在教学理念、技术能力以及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学习者也不再仅仅作为教学信息的接受者,而必须主动地参与到视频创作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个人知识。教师必须不断给予情感上的鼓励和技术上的支持,学习者才能很好地完成知识建构的任务。
三 结论
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从传授式教学到建构式学习的转变要求。同时,学习科学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为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支撑。从单纯让学习者观看电视节目到组织学习者通过创作视频进行可视化学习,教育电视的这种创新应用可以契合信息时代的学习需求。然而,新的技术或理念在教育中的应用总是会受到各种因素与规律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受传统的学与教的方式的制约,这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下(特别是基础教育),知识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强调知识记忆和以教为主的传递式学习还是较为普遍的。因此,教育电视技术的这种创新应用方式的发展尽管前途光明,道路却是曲折的。希望本文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更多关心教育电视发展的有识之士继续深入研究,比如如何把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如何评估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绩效;教师角色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等等。
参考文献
[1] 孙祯祥.论网络教育媒体与电视教育媒体的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54.
[2] 陈清森,孙祯祥.网络教育视频:web2.0时代的网上教育电视资源库[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103.
[3] 吴涛.从教学技术到学习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8,4:17-18.
[4] D•H•乔纳森著.顾小清等译.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7.
[5]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23.
[6] 戴维•乔纳森,简•豪兰等著.任有群,李妍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150-151.
[7] 戴维•乔纳森,简•豪兰等著.任有群,李妍等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152.
[8] George W. Gagnon Jr,Michelle Collay著.宋玲译.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A New Perspective of ETV Application in Age of Information: from Educational Media to Learning by Visualization Based on Video Creation
CHEN Qing-senSUN Zhen-xiang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214-2
农广校要完成培养新型农民这一重任,就必须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农广校教师队伍。本文就农广校教师队伍建设谈几点看法。
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职业道德
由于农广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忠诚农民教育事业,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而献身。这就是农广校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像蜡烛一样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修养去点燃亿万农民的智慧之光,把全身心献给农广校教育事业。职业道德还要求农广校教师热爱农村,热爱农民,这是核心内容,也是工作的重要动力。从事农广校教育的老师应怀着极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计名利得失,踏踏实实地工作,这就是农广校教师必备的品质。
1.2 知识结构
农广校老师首先应具备丰富的农业科技和生产知识,这是老师知识结构的主干。因农业的区域强,农民的需求又各有不同,教师应将专业知识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要掌握各种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成为“一专多能”。农广校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解答学员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满足科学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广大农民的求知需要。农广校教师要完成教学培训任务,就必须懂得农村成人的学习心理,掌握农村成人教育的规律,运用各种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农民传授知识。这样方能胜任。
1.3 能力结构
一是农广校教师要拥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由于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强,农民的技术文化参差不齐,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照本宣科”农民不能接受,要将其“化”为可传授的教学内容后,传授给农民,才能理解,掌握,并运用于生产当中变为生产力;二是要有熟练的技术操作和示范能力。农广校教学的目的是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实用的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许多教学培训是在田间地头进行的。教师光有理论,不会操作,算不上合格的农广校教师。三是要有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应将教学内容与农民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相联系,尽量做到生动形容,通俗易懂,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培训。
2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师队伍现状
2.1 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缺乏
当今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农村生产岗位越来越多,需要培训的专业也随之增加,而农广校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的现状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民培训内容的多样化,多数农广校非常缺乏能满足农村生产实际的专业老师,影响了农广校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专业性非常强的培训内容,多数教师都是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动手能力,实习实践水平低,传授的知识大多经不起实践的推敲。尤其是农民朋友迫切需要的农村实用技术,更是匮乏。绝大多数专职办学人员都是从农业系统抽调过来的非师范类毕业生,虽不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教法方面的系统培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兼职教师主要是从涉农部门中选聘的优秀人才,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水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发展的实践需求 ,“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2.2 培训经费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广校发展的关键。农民科技教育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没有收入,只有支出。由于认识上存在偏差,虽然加挂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地方部门在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的投入上随意性很大。现在,农广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大专招生的学费收入,然而微薄的学费远远不能满足日常开支和培训的需要。由于经费的不足,农广校虽然也制定了严格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但却不能很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导致一些专业性强的专业都是由农广校的专职教师担任,造成了兼职教师的浪费和培训水平的底下,培训的和被培训的都有怨言。长期以来,兼职教师的聘任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由于资金的困难,面向社会的招聘仅仅停留在引进上,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竞争性、择优性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2.3 教师队伍人数不足,知识老化
全国农广校师资队伍这几年一直在发展壮大,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农民大教育的要求。2006年全国农广校共培养各层次学历学员260183人,专业农民培训129万人,绿色证书培训1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72万人,但2006年全国农广校办学人员只有51224人,师生比为1:500,比例严重偏低,几乎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比例最低的。
农广校的老师多是半路出家。他们的专业和农广校的专业设置不相符合。大部分老师学历也不够。同时,由于农广校的教师参加系统、专业的培训比较少,知识较单一、老化,不适应当今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对策
3.1 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增加教师数量
保持专职教师数量稳步增长。各级农广校可以从社会招聘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教师,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有关人士报考、应聘;也可以挑选愿意当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教师的各类高校毕业生或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安排到学校任教。其次,大力扩展兼职教师队伍。农广校系统需要有一支庞大的学科齐全的教师队伍,但是农广校系统自身建立一支这样高水平的专职师资队伍,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应根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自身的特点,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农广校教师队伍。
3.2 建立学历与能力规范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制定全国统一的办学队伍学历和能力规范制度,与继续教育制度相结合,建立一支适合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建立学历规范制度,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有计划地迅速改善和提高教师学历水平是农广校建设的一项艰巨任务。例如,对年龄在45岁以下,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要规定在3-5年内通过专升本、自学考试等形式,实现学历达标。其次,建立能力规范制度,实行专职教师“实践化”与兼职教师“示范化”。倡导重视业务学习,内强素质,提高技能,缩短与农民需求的距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操作技能强、能说会讲敢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除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外,还必须取得教师系列以及与所教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承担专业实习实践指导,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利深入广大农村指导农民群众开展科学种田。
3.3 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教师培训
一是定期举办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要根据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实际,加强对已达标教师的继续教育。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师资的继续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分类指导,多形式、多渠道并举,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其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理论,现代化教学手段、管理手段,知识更新,专业理论培训,专业实践技能提高等。此外,学校在送教师外出接受正规培训的同时,要重视校内的学习培训。要制定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形式,以学校为中心,围绕学校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采取行动研究,使教师在边教、边学、边研究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总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办学环境下,农广校教师应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提高途径,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以适应办学发展需要。农广校领导要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放手,从设施上加大投入,不断更新教学培训软硬件设备,全方位关心教师的成长,为教师学习提升解除后顾之忧,创造条件和机会,提供素质提升的平台,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宝.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电视由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工具扩展到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等领域。教育电视凭借着传递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视听效果好等优势占据了教育领域主流传播媒体的地位,为解决我国当时的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教师资源短缺问题,以及为社会文化普及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大规模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教育电视发展不可替代的优势
互联网建设发展的过程也是建立一个互联网传播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电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现有的教育电视传播形式陷入窘境。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冷静思索,我们会发现,现阶段在我国的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电视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互联网的带宽问题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宽带互联网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输带宽问题,但经过大幅度压缩的信号在图像分辨率和声音效果方面都是不可能和电视传播的质量相提并论的。要想利用高质量的视听效果达到教育目的,教育影视节目的电视传播途径仍然是现阶段的最佳选择。
二、网络电视发展策略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电视机构大力介入网络视频行业,央视的中国网络电视台、浙江卫视的新蓝网、上海文广的上海网络电视台等相继推出,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进程,通过互联网协议向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提供视频服务的网站。网络宽带化推动互联网从图文时代进入视频时代,视频广告形态渐趋成熟,此时广电背景的网络电视台的兴起,预示着网络电视这种新的传播模式的确立,随着新旧媒体融合的深入,视频网站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媒体,被纳入主流传媒格局已是大势所趋,网络电视将是未来视频综合门户的主要形态。网络电视台对视频网站的整合方式主要表现在传播者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传播内容的整合以及受传者的整合等方面,对网络视频传播业产生的影响将是深刻而长远的。
1.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有线电视网络所孕育的产业机遇非常明显,宽带网的突起使三网融合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三网融合后的有线电视网络视频类双向传播可以为我们提供Internet接入、视频点播、电视电话、电视会议、电子商务等各项服务。西方发达国家的当前国际上的有线电视网络正在大幅升值,资本流向非常明显,新产业诞生的所有条件几乎都已经具备。而我国的有线电视在向数字化、多功能化、产业化和大规模联网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成为未来信息社会新兴的网络媒体支柱。我们认为有线电视HFC宽带网络可以有效地将电信、电脑、电视三种传统网络合而为一,这也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水平条件下,可供选择的通向信息高速公路的最佳基础网络。加快实现有线电视全国联网,将十分有利于加速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的进程,三网合一的模式也将加速国家网络经济规模的形成,从而带动相关信息产业尽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2.放宽政策
网络电视是未来电视发展的趋势,所以,国家要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那么就需要在政策允许多家电视台或者网络公司拿到经营的牌照,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对与IPTV紧密相关的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改造,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这将有利于IPTV的发展,但IPTV业务如何定位,IPTV业务谁可以经营。一直以来国家广电部门都没有给电信或者宽带运营商发放电视频道或者节目经营许可证的计划,国家相关部门要尽快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3.实现网络运营商的融合
广电媒体布局新媒体无法绕开网络的选择,也没有自己的宽带网络。因此,广电媒体的网络电视布局最终必然要考虑能否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的问题,这才是其新媒体战略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电信和广电行业彼此融合是我国未来网络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他们利益分争的现实情况下,网络电视产业的发展就只能依靠建立一条以内容提供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广电媒体虽然拥有强大内容资源,但是缺乏网络技术,所以只能通过与网络运营平台合作来发展网络电视,以内容换网络技术和网络影响力,实现产业延伸和增值。由此,我们进行不断的努力来达到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融合。 转贴于
三、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策略
1.教育电视数字化、网络化
从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看,教育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给教育电视带来生机。设备的数字化提高了电视频谱的利用率,信号抗干扰能力也大大增强;改善了电视节目的保存和复制质量,使节目质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还可以实现条件接收,带来各种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我国的教育电视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应紧跟电视技术发展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采集、制作、传输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网络化是数字化的有益延伸和拓展,它将分散的、孤立的节目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电视多媒体网络,达到节目共享,不仅能提高供素材的实时利用率,也可以进行分工协作,节省大量的人力、时间。教育电视系统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发展大家公认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组建跨领域的信息资源传播平台,建立起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大传播机制,这对教育电视而言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将给教育电视注入新的活力,开拓出新的空间。
2.整合网络资源,构建良好传播环境
随着教育电视节目人性化的日益增强和受众参与意识的逐渐增加,电视单向传播的先天不足显得尤为突出。受众更愿意参与信息的创造、选择、阐释以及评价。这促使电视传播向交互传播变化,以满足受众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念反映到节目中去的要求。应该在注重传播环境改善的基础上,丰富节目形式,注重受众的需求,充分利用新环境的交互功能,解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求深欲和求新欲,并且根据受众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节目内容、风格等。
四、结束语
随着“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加速,将出现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的融合趋势。广电推出网络电视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整合内容、渠道乃至终端,做新媒体产业价值链的主导者。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直至找到最佳结合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电视能否找到自己适应教育需要的“角色”并适应这种“角色”,将是决定未来教育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以其丰富的表现内容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等特点迅速进入教育领域,使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更具先进性。但针对我国教育领域的现状,进一步发挥教育电视在教育技术学方面的优势,深入研究其规律与方法,不断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西部地区,更进一步完善教育电视并强化其教育质效机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教育技术应对策略问题,以期与同道共商。
一、对教育电视先进传播功能的再认识
教育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远程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们不仅能从网络里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选择、组织、处理并传播自己的信息,成为传播的主体,从而打破了原本泾渭分明的传播主客体之界线,实现了双向互动,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播的传统理念,使电视这个昔日传媒王国的老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时间在远程教育界似乎非网络而不能实施教学。应该承认,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但不顾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国情,一味推行网上教学,而放弃教育电视等有效远程教育模式则是不可取的。正如ORACLE总裁拉里·埃里森说:“你能想像一个在中国南方偏远山村的女孩有机会通过网络取得哈佛学位吗?”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育电视的先进传播功能再认识,以便将其合理运用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远程教育,促进当地的科技文化传播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电视传播的广泛性。教育电视是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其传播内容和接受对象比其他传播媒介都具有更强的广泛性。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仅有线电视入户率就达到了17%,超过电话入户率9%和计算机入户率1.2%。据199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村电视机普及率己达到每百户拥有量为92户,近几年来随着几大电视机生产企业的价格大战,低价值的电视机迅速进入农村家庭,电视机的入户率更高。教育电视传播内容的广泛性是指它传播信息的容量大,内容丰富多样,对几乎所有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都有极大的包容性。受众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受年龄的限制。从学龄前儿童到白发老人,只要不聋不盲,都可以收看教育电视。其次是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仅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就是受教育不多的人,甚至文盲半文盲都可以接收教育电视的内容。尤其是在我国西部文化水平平均较低的情况下,教育电视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再次是不受时空限制。教育电视传播到四面八方的同时,亿万人可以同时接收传播的信息,由于电波传播没有疆界的限制,广播电视的传播范围之大远非其他传播媒介可比。
2.教育电视传播的真实性。教育电视具有真实再现各种信息源场景的功能,电视荧屏上所展示的是信息源所发出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学习者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直接了解、感受信息,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来说,“眼见为实”,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更符合他们形象思维的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育电视传播的示范性,由于电视屏幕所展示的世界是生动形象的,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有意无意地了解了大干世界斑斓多姿的风貌和社会历史方方面面的知识。而电视为观众敞开的民办层面是无限广阔的,它可以在瞬间跨越万里之遥,在不同的领域,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观众,在观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潜移默化地接受丰富的教育。不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见解认识,还是生活、行为方式,都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电视的示范和影响。
4.教育电视传播的灵活性。教育电视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在节目编排播放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它能够做到以普通教育、家庭教育为重点,进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统筹”,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无论是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人们都可以按各自所需不受场合、地点限制进行收看和学习。
5.教育电视传播的人本化。所谓人本化传播就是指回归人最本能的状态,调动人的全部潜能和感官传播信息的状态。它以一种生命状态进行信息的内向吸收和外向辐射,具有传播的动态性、信息的全方位性,体现了生活的本真、人体的本能、事物的本性、电视的本质。教育电视可以以最能调动感官的方面来选材、结构,合乎人的本真状态进行教育信息采集,体现人本精神的复原。它能将生活自身的形态物化为传播符号进行远程传播,作用于人的感知,人可以直接靠感官接受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人的感知能力,从而延伸大脑,外化并扩展智能,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人本化传播。教育以人为本是人们长期追求的理想,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教育电视从对人视听的延伸,体验感的实现,到思维的调动,心理需求、审美需求的满足,实现对人体本能的释放和满足,对生活本真的揭示,朝着人本化传播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促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想的实现。
6.教育电视与互联网络比较,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主要表现在其单向传播上,无法同时实现及时的信息反馈,另外还存在传输内容瞬时即逝,不便修改等缺点。
二、对西部教育电视发展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及西部地区的教育电视多方面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常用设备设施、地面卫星站以及大量的教育教学、农业科技、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电视节目的积累与建设,为教育电视的深入开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学校、社会个别化学习与教育的普遍开展为教育电视积累了成功经验,各级管理机构的逐步健全,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电视事业在西部的健康发展。例如,从1989年起,西藏自治区在全西藏地域内安装了100台地面卫星接收站,使远离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内陆省市的西藏各少数民族山区农牧民,每天可以与全国各地一样同时收看通过卫星转播的教育节目,为改变西藏教育落后、师资匮乏、教育点高度分散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电视自1989年4月开播以来,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实施自治区“231工程”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经过电视培训,有5500名小学教师获得了电视中师毕业证书,4000多名初中教师获得了电视高师毕业证书。宁夏教育电视台开办的“231工程”栏目,深受当地农民欢迎。甘肃教育电视,经历了“小点多布,闭路为主”阶段和以建教育电视台为主的开路电视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以教育电视台为骨干、卫星地面接收站为辅助、教学放像点为补充的教育电视新格局。据不完全统计,西部现有广播电台101座,广播电视台122座,电视发射台2030座,卫星地面站1200多座,80%的县建立了教育电视台。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75%的人口可以收视教育电视台的节目;甘肃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65.9%,教育电视台收视率达到71%。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西部高校教育电视教育的普及以及中小学电视教学的开展等等,已初步形成了西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教育电视仍处于落后势态,如教育电视配套设施因经济原因多年来难以根本解决,边、远、贫地区尚有许多广播电视的盲点和空白点,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欲扭转西部地区落后面貌,现代教育愈要超前发展。随着西部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结构的改革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的崛起,客观上需要大批经过严格培训的各类人才;科技致富的事实,又使广大农民增强了需要学习的愿望,他们迫切希望掌握各种实用技术脱贫致富。西部地区要走现代文明之路,就要唤醒农民的人口意识、生态意识、法律意识、精神文明建设意识,这些都需要教育来解决。教育电视在幅员辽阔、交通不便的西部地区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加强教育电视配套设施及教学软件建设,加快发展适合西部的远程教育,是为西部培养各类急需人才的必然选择。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机遇,人才培养是根本,树立“教育电视资源—超前意识与策略—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远程教育观,就会进一步创造西部生机。
三、对西部地区教育电视发展中现有问题的认识
西部地区由于受教育和文化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教育电视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忽视教育教学节目的教学过程研究。在教育电视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从系统观角度去研究教学过程,没有研究教学过程系统的主要要素——受教者,没有研究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出现了将传统学校的课堂简单地搬到了电视屏幕,使受教者与施教者分离,施教者与受教者缺乏感情交流,屏幕上过多的是施教者的大头像,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却极其稀少,这些都影响了教育电视的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过程的功能发挥。
2.从业人员观念陈旧,整体素质不高。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观念滞后,进取意识不强,缺乏电视专业知识及有关管理方面的经验,更缺乏电视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开拓创新精神,对现代传播技术、现代传播媒体、现代传播方式漠然视之,对传媒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反应缓慢,不知道用互联网、VBI多媒体数据广播、ATM实时视频会议系统、HFC网等新型传媒去弥补教育电视传播的不足。
3.设备陈旧落后与资源浪费并存。西部有些地方的教育电视设备档次仅相当于上个世纪世界七八十年代的水平,电视优化教育的潜能难以有效发挥。设备一方面陈旧落后,一方面又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各教育电视台各自为政、自行其事,缺乏对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四、对西部地区教育电视发展的几点应对性思考
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优势,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2000年,争取使全国大多数中小学生都能收看到教育电视节目。要动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地区的教育需求。”西部地区要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抓住机遇,合理决策,把教育电视办成每一个人都能终身受益的开放课堂。
1.加强西部地区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为西部教育电视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人力资源。教育技术是关于媒体研究、教与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专业的建设,不仅能够为教育电视提供新的教育观和先进的技术支撑,而且能够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教育电视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电视从业人员中去,从而带动西部教育电视整个行业的观念更新和创新改革。
2.从更广意义上认识教育电视的功能,树立社会大教育观。西部教育电视不仅要为当地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必须为社会大教育服务。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形成或改变人们观念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增强人们体魄的一切活动、一切现象都应属于教育的内涵,以这种大教育观办西部教育电视,才能为提高边、远、贫地区劳动者的素质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多方筹资,加强设备设施建设。西部教育电视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在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自主筹资,逐步更换、配置、补充节目制作和传播设备,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要发挥教育电视在节目资源上的优势特点,把各种教育类节目、教材及书刊的出版发行及各类教育培训作为重要的盈利项目,将广告经营及其他业务作为延伸发展,扩大节目传播渠道和有效覆盖,开展节目播出后的延伸经营,逐步实现资本积累,以便摆脱经费不足对教育电视发展的束缚。
4.进行战略性的整合和改组,探索合作发展的道路。首先各类教育电视台之间要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各教育电视台要充分利用现有节目资源,进行节目资源间的交流,可以是分别向对方提供节目的双向交流,也可以是向另一方提供节目的有偿单向交流。一些教育电视台之间还可以联合起来,合作开发节目资源,合作举办活动和开发新的产业。其次是教育电视台要与其他媒体合作,例如与综合电视台在教育类栏目上的合作,与报刊、广播、通信等在宣传活动与广告经营方面的合作等。第三是教育电视台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广告公司等在专题节目和经营运作方面的合作。通过各方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实节目资源,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依靠社会力量办好教育电视。
5.优化技术,通过教育电视与互联网的结合,实现新旧媒体的联动发展。教育电视的致命弱点是传输的单向性,而互联网由于受带宽条件的限制实施实时教学还有困难,二者结合起来,通过教育电视实施实时远程教育,通过互联网提供快速便捷的反馈渠道和非实时教学,从而构建完整的、可交互的、开放型的适合于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爱清,王锋。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2]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M].北京:北京广播出版社,2000.
电视由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工具扩展到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等领域。教育电视凭借着传递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视听效果好等优势占据了教育领域主流传播媒体的地位,为解决我国当时的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教师资源短缺问题,以及为社会文化普及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大规模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教育电视发展不可替代的优势
互联网建设发展的过程也是建立一个互联网传播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电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现有的教育电视传播形式陷入窘境。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冷静思索,我们会发现,现阶段在我国的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电视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互联网的带宽问题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宽带互联网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输带宽问题,但经过大幅度压缩的信号在图像分辨率和声音效果方面都是不可能和电视传播的质量相提并论的。要想利用高质量的视听效果达到教育目的,教育影视节目的电视传播途径仍然是现阶段的最佳选择。
二、网络电视发展策略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电视机构大力介入网络视频行业,央视的中国网络电视台、浙江卫视的新蓝网、上海文广的上海网络电视台等相继推出,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进程,通过互联网协议向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提供视频服务的网站。网络宽带化推动互联网从图文时代进入视频时代,视频广告形态渐趋成熟,此时广电背景的网络电视台的兴起,预示着网络电视这种新的传播模式的确立,随着新旧媒体融合的深入,视频网站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媒体,被纳入主流传媒格局已是大势所趋,网络电视将是未来视频综合门户的主要形态。网络电视台对视频网站的整合方式主要表现在传播者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传播内容的整合以及受传者的整合等方面,对网络视频传播业产生的影响将是深刻而长远的。
1.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有线电视网络所孕育的产业机遇非常明显,宽带网的突起使三网融合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三网融合后的有线电视网络视频类双向传播可以为我们提供Internet接入、视频点播、电视电话、电视会议、电子商务等各项服务。西方发达国家的当前国际上的有线电视网络正在大幅升值,资本流向非常明显,新产业诞生的所有条件几乎都已经具备。而我国的有线电视在向数字化、多功能化、产业化和大规模联网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成为未来信息社会新兴的网络媒体支柱。我们认为有线电视HFC宽带网络可以有效地将电信、电脑、电视三种传统网络合而为一,这也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水平条件下,可供选择的通向信息高速公路的最佳基础网络。加快实现有线电视全国联网,将十分有利于加速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的进程,三网合一的模式也将加速国家网络经济规模的形成,从而带动相关信息产业尽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2.放宽政策
网络电视是未来电视发展的趋势,所以,国家要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那么就需要在政策允许多家电视台或者网络公司拿到经营的牌照,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对与IPTV紧密相关的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改造,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这将有利于IPTV的发展,但IPTV业务如何定位,IPTV业务谁可以经营。一直以来国家广电部门都没有给电信或者宽带运营商发放电视频道或者节目经营许可证的计划,国家相关部门要尽快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3.实现网络运营商的融合
广电媒体布局新媒体无法绕开网络的选择,也没有自己的宽带网络。因此,广电媒体的网络电视布局最终必然要考虑能否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的问题,这才是其新媒体战略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电信和广电行业彼此融合是我国未来网络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他们利益分争的现实情况下,网络电视产业的发展就只能依靠建立一条以内容提供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广电媒体虽然拥有强大内容资源,但是缺乏网络技术,所以只能通过与网络运营平台合作来发展网络电视,以内容换网络技术和网络影响力,实现产业延伸和增值。由此,我们进行不断的努力来达到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融合。
三、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策略
1.教育电视数字化、网络化
从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看,教育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给教育电视带来生机。设备的数字化提高了电视频谱的利用率,信号抗干扰能力也大大增强;改善了电视节目的保存和复制质量,使节目质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还可以实现条件接收,带来各种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我国的教育电视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应紧跟电视技术发展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采集、制作、传输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网络化是数字化的有益延伸和拓展,它将分散的、孤立的节目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电视多媒体网络,达到节目共享,不仅能提高供素材的实时利用率,也可以进行分工协作,节省大量的人力、时间。教育电视系统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发展大家公认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组建跨领域的信息资源传播平台,建立起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大传播机制,这对教育电视而言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将给教育电视注入新的活力,开拓出新的空间。
2.整合网络资源,构建良好传播环境
随着教育电视节目人性化的日益增强和受众参与意识的逐渐增加,电视单向传播的先天不足显得尤为突出。受众更愿意参与信息的创造、选择、阐释以及评价。这促使电视传播向交互传播变化,以满足受众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念反映到节目中去的要求。应该在注重传播环境改善的基础上,丰富节目形式,注重受众的需求,充分利用新环境的交互功能,解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求深欲和求新欲,并且根据受众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节目内容、风格等。
四、结束语
随着“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加速,将出现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的融合趋势。广电推出网络电视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整合内容、渠道乃至终端,做新媒体产业价值链的主导者。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直至找到最佳结合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电视能否找到自己适应教育需要的“角色”并适应这种“角色”,将是决定未来教育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