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5 10:27: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校物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把生活引入课堂,增加感性认识
民办高校学生一般理科知识较为薄弱,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纯知识灌输模式,过于重视严密的理论推导,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难学、甚至厌学的抵制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严密的逻辑推导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教师不得不舍弃一些教学内容而没办法将一幅完整的物理图像呈现给学生。物理学的根源的是现象,而现象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习惯和方式,避免一些枯燥的数学推导过程,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对物理产生认同感。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小视频进行现象展示,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淡化数学推导过程,重视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不仅能使物理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还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幅比较完整的物理图像和知识框架。
三、分阶段考核评价,重进步而非结果
目前,各个高校对学生物理成绩的考核,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我院期末成绩占比重为70%,以试卷形式呈现。这种考卷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导致一部分同学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平时根本不学习,到考试之前抱一抱佛脚,也照样能够通过考试,这有悖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增加考核次数,丰富考核内容。总而言之,考核方式要注意阶段性和多样性。我院近两年也在进行考核制度的改革和探索,选取部分专业进行阶段性考核试点,实践证明分阶段考核的专业对学习的投入度更大,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当前,高校的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且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忽视个性发展和差异性。因此,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发展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评价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善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发展性评价,能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其他本科院校相对薄弱,教师应该包容、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不过分关注学生某一次课堂上的表现或者某次考核的成绩,而应该纵向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和自我学习意识。
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现在教学与科研已成为大学的两大职能,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教学相结合,把物理科研的内容、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加了解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了解物理的前沿发展,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物理科研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魅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实现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笔者在讲到光的干涉这一章中的减反膜时,会结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减反膜”这一科研课题,指出将减反膜镀在太阳能热水器光接收板上,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增大太阳能的利用效率。接着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这个减反膜的厚度理论上要达到多少,而在实验上又应该如何控制?实践证明这些问题跟实际应用联系紧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
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不断深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是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实验事实是检验物理模型和确立物理规律的终审裁判。物理理论则是对实验观测结果的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去解释新的实验结果和预测新的实验现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1.将演示实验带入理论课堂:由于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教学呈现方式的合理性与多样性,对“大学物理”教学尤其显得重要。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演示实验,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达国家在物理教学上演示实验的普及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德国大学的物理讲授无演示不成课,每次课都会安排2~3个演示实验,物理概念的引入都有实验的配合,整个大学物理课程演示实验的配置次数达到120~150之多。我院近年来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尝试,建立了演示实验室,一些小仪器如:弦驻波、陀螺回转仪、音叉等都带入了理论课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2.组织实验竞赛,理论教学为实验服务: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形式呆板,步骤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思维的形成。
目前,一些高校提出了一些新的实验模式,例如:探索型实验、研究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我院也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物理实验竞赛,由物理教研室提出实验的主题和基本要求,每三个学生一组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大胆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接着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实验总结,包括实验原理、器材、步骤、数据分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的改进分析等。在此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非凭空捏造,一定是以物理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出的,实验过程中,理论教学时刻为实验提供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时刻要注意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切忌纯理论或者纯实验式的教学。
六、加强物理模型的教学
在物理学中,大到物理理论的建立,小到求解一个物理习题,都有一个建模的过程。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定律、原理和公式记得较熟,但是却不会将这些定律公式运用到实际的物理问题上。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会简化物理问题,不会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建模。物理学中的概念、原理、定律等都是借助于一定的物理模型抽象和推导出来的。因此,加强物理模型教学,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例如牛奶皇冠问题,面对看似复杂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抽取出最基本的自由落体碰撞模型进行估算。同时供选择的近似条件。这一开放性的物理模型的解决方案并不唯一,可以把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课后完成,是学生在该过程中学会把复杂现象的模型简单化、简单模型的条件复杂化,从而学会思考,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物理规律是对实验现象的总结同时又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课时紧张、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等原因,高中物理实验课越来越少。笔者认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实验必须要有。鉴于课时紧张等原因,可以灵活进行实验教学。对于一些物理规律老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教学,让学生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时,老师可以将小车放在斜板上,斜板表面放上不同的材料,让同学们先猜测放哪个材料小车滑得最快,斜板表面是什么材料时小车滑得最慢。通过小车直观的速度对比给学生一个摩擦力的概念。对于教材中要求的或者一些比较重要又易于操作的实验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老师则负责方法性的指导工作。
3.合作讨论教学法的应用。合作讨论教学是粤教版的一大亮点,在粤教版教材的活动中有一半都是合作讨论活动。讨论教学一般是按照座位或者学生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老师为学生选择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具有趣味性且难度适中的讨论题。讨论教学一般需要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防止学生在课堂上乱抓一气,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也可以由老师抛出问题进行梯度式的讨论。笔者认为,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在初步学习时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情境教学,在每一章节学习完后可以采用讨论教学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如机械能的章节学完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对机械功、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等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进行一个大讨论,帮助同学们把知识点进行回顾归类,同时实现知识之间的融汇贯通。
4.及时合理的教学评价。构建高效课堂的最后一步是及时合理的教学评价,课堂评价是师生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尽量正面积极,当然有错误一定要指出来,但是不可以严厉批评,因为严厉批评不仅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要给予肯定,对于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针对成绩中下和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要以激励为主,针对成绩较好又有些骄傲的学生则要严格要求。
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指导
1.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预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一节课的效率不仅取决于听讲的认真程度,也取决于预习的效果。通过预习可以知道大概要学习什么内容,哪里有拦路虎,哪些知识点需要深入思考。老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在预习时就可以和以前学习的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2.对学生课堂听讲的指导。听课首先要听知识的重难点;其次要听自己在预习中没有弄懂的部分;第三要听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四要听老师对一节课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最后要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中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重点的知识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笔记,用心理解。只有学生认真听、有策略地听,一节课才能真正达到高效。
3.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指导。课后作业是对一节课学习成果的检测,老师可以针对当天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份作业题,题量不需要太大,难度也不需要太高,但是必须要覆盖当天所讲解的知识点,包含比较常考的题目类型,让学生使用尽量多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所有的题目都要求学生独立闭卷完成,所有的答题过程都要求规范作答,这样不仅能检测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训练了他们的答题规范。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虽然比较迅速,但是看其发展的背后不难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基本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的财务管理环境并未随着学校的升级而彻底发生转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业务素质、职业素养等都未得到提升,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理念跟不上形势发展,还停留在中专或中职学校的简单的管理理念上。传统的集中核算的“报账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高职院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也不能再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由于长期以来财务管理模式上存在着中核算、轻管理、轻风险意识的陈旧理念,高职院校同社会、企业之间的主动对接意识不足。
(二)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财务预算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过渡集权,导致高职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被弱化的现象明显。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存在有章不循的问题。另外,由于预算指标编制时间与指标的下达比较滞后,导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无法实现对经济事项的事前控制,更谈不上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评价、规范、控制等。很多高职院校的财务部门并不了解下属各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准确的判断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缺乏严格的监管。例如:目前,在各高职院校中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经费预算不足,这也是困扰高职院校正常发展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有一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编制预算中,长期以来对于定岗实习的专项经费的预算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造成的。
(三)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对财务集权与财务分权的选择,不论是哪种管理模式,内部控制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应该将内部控制的思想逐步渗透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但是,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各环节现状来看,产生的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环节的薄弱密切相关。而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财务管理模式在构建中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及整个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抵御财务风险的发生。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滞后,极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资产流失、小金库现象泛滥、预算外收入被隐藏、税款缴纳不清、收入申报不准确等众多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再例如: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选择银行贷款作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使得银行成为高职院校的最大债权人。如果对这些债务问题解决不当,必定会是高职院校陷入重重财务危机中。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模式。财务管理模式一定要为人才培养模式而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多样性、稳定性、示范性、时代性等特征。可见,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模式应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今后,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切实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树立成本与效益并重的理念、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协调高职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院校扩招后的科学发展。
(二)建立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预算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采取的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要采取统一的模式,这也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编制的财务预算,是财务工作的重要执行依据,它将始终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建立与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预算体系时,首先必须在院校内部设立全员预算的管理理念,将目标管理方式下的预算转变为过程管理预算,在全院做到全员参与。同时还必须结合本院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这是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基本保障与约束。例如:要将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在实践项目中的各项收支流入到高职院校的财务预算中,如:有的高职院校聘请了企业的高级技师到学校内授课、高职院校的教师带领学生下企业的挂职经费、学生定岗实习的专项费用、学生实习费等。一定要做到预算向实习环节倾斜即:将财务预算真正的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机的融合,并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为高职院校的预算提供指导方向。
一、确定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方向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要面向物流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应关注新物流技能和新技术手段的出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的方向,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技能训练,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1.分析物流企业运作流程,确定职业岗位。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高校物流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物流公司、企事业单位内部物流部门、电子商务企业、储运公司、大型配货中心、货运企业等,其职业岗位有:物料计划、采购、运输组织、车辆调度、仓储管理、配送、商品分拣和包装、物流设施设备的作业和管理、跟单、揽货、物流信息处理、报关、报检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要对物流企业的职业岗位展开调查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导向。2.分解岗位技能,制定职业标准。根据物流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确立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标准如下:①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指对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物流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因为物流企业具有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运营的特点,并且物流企业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物流人才应掌握丰富的知识面,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满足物流企业发展的需求。专业基本技能要求是物流人才从事物流活动必备的基本操作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采购、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运输管理、国际货运、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成本核算与分析构成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标准。②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劳动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社会责任心、群体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自我管理与控制、行为的规范性和社会适应性,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承受等相关能力,以适应物流企业的要求。物流作业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传递性的多环节链状操作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物流作业的效率。因此,要求物流人才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除了做好本岗位的工作,还要协调相关岗位的任务,有效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及时与客户协商沟通,使整个物流作业环节高效地实现无缝化操作。③职业发展能力。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使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从而提供给物流人才的岗位越来越多,职业素养的外延也在动态的变化,工作的迁移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物流管理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应中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适应多变的现代物流社会。3.将职业要求转换成学习内容。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思路是:根据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设计。首先确定物流行业的职业岗位;按照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分析每个职业岗位所对应的技能要求,对知识和技能性分析,从而确定学习内容。
二、构建创新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要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优化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专门人才。以物流企业工作环境为教学情景的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学科、学生、社会的相互关系。要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对口就业,并胜任自己的职业岗位,就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将物流企业有效纳入其关注范围,以实现课程与岗位之间吻合。如果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的工作岗位高度配合,那么企业用来岗位培训的成本将大大降低。1.设置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阶段全程定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规范学习、职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从而使学生早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使其具有对职业机遇的预测能力。2.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物流产业技术进步的迫切需求,“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受到物流企业的重视。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更新周期加快。物流管理人才要适应转岗需要,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在此可借鉴临沂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专业教育,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扩大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及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以现代物流理论和基本职业技能为主,目标是打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专业模块课程以强化物流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紧跟社会需求变化开设创新性和设计性的实训,保证职业能力训练,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①“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本着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原则,着眼于创新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更新能力的培养,对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开设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职业素质的全面性。“宽基础”的课程结构由物流理论课程和职业技能两部分组成,其课程设置的扩展性强,通过此部分课程的学习,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管理理论,能系统地掌握与物流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全面熟知仓储知识、财务知识、市场营销、商务贸易、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等知识,从而使其具备物流系统规划的能力。②“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在构建扎实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构建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模块的课程。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的需求,设计出知识部分和技能部分,科学整合设置课程,以专业的职业训练为主,改变以往学科式的课程结构,促进职业岗位素养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活模块”课程结构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训练领域和技能拓展领域,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前瞻性。“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和物流技术变革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可能内容和实习实训,联系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实际、职业实际及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及时扩充课程模块的容量,及时改进实训环境,缩短教学与物流岗位需求的距离。比如,在实训中,让学生用学过的物流知识和技能对物流企业进行模拟的物流运作;同时与相关物流公司合作,让学生在公司实习,进行实际物流运作。这样的实践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还可通过设置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兴趣爱好学习不同的课程模块内容,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课程模块内,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根据物流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安排课程顺序,打破原有的学科体式教学模式,其最终的成果就是制定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作者:李信利卢中华单位:临沂大学
二、攻克易错题———触类旁通
不少学生本身基础掌握不牢固,加上审题时粗心大意,导致审题不清,概念模糊,往往出现雷同性错误,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易错题进行归类,将有利于学生避免重复犯错。例题3:有一物体A,在F=75牛的力作用下在斜面上作匀速向上运动时,计算出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是多少?分析:有些学生一拿到题目往往不假思索解题,他们错误的认为物体都在做匀速运动,摩擦力与拉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所以很容易因此得出f=75牛。然而,由于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拉力不再满足构成平衡力的所需条件,所以不是平衡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路进行高效解题,应从做功的角度入手:由W总=W有+W额和W额=fL可得出f=15牛。
三、运用比例法解题———立竿见影
目前使用的初中物理新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一般反映二三个物理量之间的一次函数关系,而这些物理量之间又是正比和反比的关系。因此,灵活运用比例法解题能既达到解题过程清晰、简洁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加深对物理公式及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尝试运用比例法解题,一般要完成三大步骤:第一,写出表达式;第二,列出比例关系并化简;第三,代入数据运算。
四、注重总结引导———命中率高
不少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高效解题能力关键是多做习题,殊不知,这很容易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的不良后果,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徘徊不前,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相悖。其实,学生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虽然有很多因素,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是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在讲解习题的时候,务必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引导他们利用科学正确的方法进行高效解题。譬如:我在执教“复杂电路的计算方法”之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题目的要求,简要画出对应的电路图,并将题中所描述的数据标好,使复杂的问题梳理简单化,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物理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的能力稳步提高。
1.小政府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和哈耶克,他们认为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中要尽可能少地干预市场,政府的主要职能只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市场提供不了的公共服务和产品。
2“.流程再造”理论。这一理论由哈默和钱皮提出,它源于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方法。流程再造理论认为企业要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围绕顾客的需求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改革,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效率方面得到大的提升。后来这一理论被逐步引入到社会公共管理和政府行政管理中,用来改造传统力量强大的官僚制体系。
3“.重塑政府”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奥斯本和盖布勒,他们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这一理论。奥斯本和盖布勒认为要解决当前政府部门的弊端,就要重新定位政府职能,用企业家精神去重塑一个“企业化政府”,用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方法指导政府机构的运行,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该理论的核心要素是以顾客为中心,强调政府部门应对他们的顾客———社会公众负责,聆听他们的呼声,并把社会资源放在顾客手里让他们挑选。上述不同的管理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他们“共同的主题就是对市场机制和市场术语的运用”。从源头上讲,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将企业管理的一些原理、技术和方法应用于公共管理部门,通过引进私营部门成功的市场经验,实现在公共部门的良好管理。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公共管理者集中地关注责任和高绩效,试图重构官僚机构、重新界定组织使命、使机构程序合理化并分散决策权”,可见,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效益和效率。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工作任务日渐繁重和复杂。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与高校的教学科研机构属性不相适应,对外屈从政府和社会压力,不能维护高校自主办学和学术自由,对内干预学术事务、侵犯学术权力,行政管理的低效率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阻碍。因此,亟须要对当前高校管理进行改革,寻找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以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管理效益和效率上的价值取向正可以为此提供理论支撑。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与高校行政管理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欧美一些公共管理学者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这一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B•丹哈特和珍妮特•V•丹哈特,他们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一书中对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七大原则:服务而非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服务于公民而非顾客;责任并不是单一的;重视人而不是生产率;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事务。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在管理公共组织和实施公共政策时要把重点放在如何为公众服务上,而不是依仗手中的权力为政府航船掌舵和划桨;要向公众放权,由公众来决定航船的方向;公共管理者的职责只是建立具有高度响应力和高效执行力的行政机构来为公众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肯定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推动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同时摒弃了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的“企业家政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关注的重点在于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主张把效率和生产力置于民主、社区、公共利益等更广泛的框架体系中,力求建立一种以公共协商对话和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行政。可见“,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取向是民主,高度重视公民权利、公民意识、公民身份和公民价值,追求最大程度的公平、民主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就是把民主、公平和公正看作是公共行政的首要价值取向,把公共利益的获取放在首位,并时刻强调行政部门的服务性。根据这一理论,高校行政管理就是要建立以服务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把为师生服务作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根本宗旨,把为师生服务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倡导实践民主、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努力使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和谐关系,要充分考虑并积极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意愿,努力使全体师生平等地享有学校的发展成果。
三、服务行政理论与高校行政管理
“服务行政”概念来源于“公共服务”,1913年,法国著名法学家莱昂•狄骥在《公法的变迁》一书中,最早论述了“公共服务”的概念和意义。1938年,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在其代表作《当成是服务主体的行政》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服务行政”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了“服务行政”理论的系统探讨研究,“服务行政概念逐步被引入到行政模式的构建中来,成为直接思考行政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探索”。服务行政理论涵盖有多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服务行政最根本的主题。在服务行政模式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是一种行政观念,而且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的一种制度”;服务成为了“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政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就可以实现对个体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的系统整合”。服务行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与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是一致的。教育理论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英)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也明确:高等教育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当然,这种一致性需要一套科学的行政运行机制做保障,这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管理者所面对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1.1丰富的知识
教务管理人员不光要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同时还应具有丰富广泛的各学科知识。总之,知识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1.1.2严谨的工作态度
作为教务管理人员,总有大量繁琐的工作去做,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应端正态度,在工作中认真谨慎的做好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1.1.3优秀的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其实也是校园里的服务人员,做工作要考虑到校内的师生,多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考虑,真心地为师生做服务。另外,在工作过程中办事要迅捷,属于自己工作职责的事情不推脱,不属于自己工作职责或超过了自己职责权限的要给师生指明方向。努力为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1.1.4积极开拓创新。
教务管理作为学校的管理部门,不能一成不变、墨守陈规地去工作,必须积极地开拓创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做到既能继承优良传统还能适应当前形势勇于探索。五是清正廉洁。教务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管理职能部门的一线人员,总在为校内师生办各种繁琐的事情,比如领导的签字、学校各部门的盖章等,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为师生做好服务,不能,贪赃枉法,要树立自身清正廉洁的形象,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赢得师生、同事的尊重。
1.2我国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工作能力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者工作能力的提升是确保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得以提升的保障,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工作能力包括以下几点:
1.2.1执行政策的能力。
每年教育部门都会有各种政策下达到各高校,学校内也有自己的政策,这些政策每年都在进行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政策执行能力,同时也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把政策、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灵活地处理。
1.2.2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
教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大多都会涉及到教师、学生及校内其他部门,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具备组织协调、交流沟通的能力,使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
1.2.3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写公文报告、工作总结时需要教务人员的写作能力,同时在汇报、请示、通知时又需要他们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者是一个优秀的教务管理人员外在形象的体现,有了这能力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自己工作的开展。
1.2.4是继续学习的能力
自古就有谚语“活到老,学到老”,教务管理人员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不断给自己补充新的知识,这样才会提高管理的效果、适应社会的发展。
2.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与途径
在我国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队伍培养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队伍在素质提升方面仍旧存在一些需要关注与强调的问题。
2.1教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教务管理人员的来源并不是来自统一的专业的相关岗位,有本专科的留校生、有转岗而来的等等,即便是本专科的留校生也不一定是从教育或管理专业毕业的,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同时,高校很少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外出交流的机会,致使教务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难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管理。
2.2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教务处作为学校的管理机构,其工作繁重、压力大,教务管理人员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工作情绪,怠工误工的情况也会发生。领导忽视对教务管理人员的鼓励、培养,而且教务管理人员的工资低、晋升难也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教务管理队伍的稳定,人员极易流失。另外,学校对教务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培训、晋升、考核制度,致使教务管理人员缺乏上进心。
2.3对教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教务处作为学校的核心管理机构,其管理人员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不只是给学生安排课程、考试、统计成绩这些简单的工作。大多数的管理者忽略了教务管理的真正意义,只是做一些传统型的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思考主动工作的思想。
3.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只有不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为我国输送人才做好准备。所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如下:
3.1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终身学习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只有坚持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必须要熟识管理知识、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本校的政策制度,同时还要熟悉和掌握教务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让自己的工作和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自己成为管理的行家。
3.2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要把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师生放在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工作要有计划,主动为他人服务,而不是当别人有了需求再去服务,总之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3.3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合作意识
教务管理工作是统一的一体,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紧密相连,如果管理人员不去积极和学校其他部门合作,就会导致工作质量差、效率低。因此,只有互相合作、相互支持、默契配合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务管理工作。
3.4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创新能力
教务管理的优良传统需要继承,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还需不断开拓创新以适应管理的需要。而且教务管理不仅是事务性工作,还是一门需要研究的学科,对已经不能适用现在教学的管理方法及模式,要勇于改进和调整。
3.5引导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强化自身换位思考的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耐心解决师生和同事的问题,在贯彻学校规章制度的时候多从师生角度考虑,争取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当教务管理人员设身处地地为师生考虑了,就会大大提高在师生心目中的印象,有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许多普通高校的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过于注重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是特别注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而这些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特别枯燥乏味的,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二)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强
许多高校教师对物流管理的了解不全面,在给学生上课时,都是教师擅长哪方面就教给学生哪方面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完整,这样,在实践中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目前,多数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特别关注对任课老师专业知识的测评,在这种体制下,这些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教师只是对物流感兴趣,或平时对该专业有些了解而已,并不具备真正的物流专业知识。
(三)课程没有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实践和操作占很大比重,许多高校现行课程体系中这部分课程设置薄弱;即使有高校注意到了实践课程的设置,但在管理方面还是存在很大问题。例如:上实践课时对学生的管理的不够严格,导致学生在实践时不够专心,根本就没有认真将实践环节落实。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壮大专业授课教师的队伍
可以组织学校里物流专业的老师到一些物流教学课程比较完善的学校去了解一下他们的课程设置,汲取好的地方为我们的课程设置做铺垫;或者请外校、外企的老师来学校为学生们上几节课,本校教师旁听,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让本校的老师学习其他老师的优点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二)将实践充分融入到物流专业课程中
物流专业本来就是实践性相当强的专业,所以学校就更应该把实践放在第一位,将它好好融入到教学课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强调他们的动手能力的话,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可以分为几部分,像实验、实训、实习等等。学校可以专门为物流专业的学生安排做实验或实训课程,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另外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到校外的一些比较好的物流公司去实习,毕竟走上岗位做与物流相关的工作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经验的方式。
(三)物流课程设置应多元化
物流专业课程中除了物流基础知识之外,还包含几大部分。比如说物流数学、物流英语、物流信息技术、采购、供应、运输管理等等,这些知识也是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因为学生在物流的实践中不可能碰到的全是物流理论上的东西,因为物流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如果你连基本的专业物流英语名词都看不懂,基本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网络都不了解,不知道怎么去操作,那你还能怎么解决问题呢?所以学校在设置物流专业课程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四)调整课程安排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都是前三年半用于讲授物流方面的理论知识,然后在最后半年安排学生实习。这样的安排低估了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和实践,第四年自己寻找单位实习。
二、高校财会管理教学采取互动模式的有效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高校财会管理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善于思考,教学生学会学习。启发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向纵深发展。提出少而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给学生时间,然后因势利导,是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并结合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学会思考;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在多种教学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课过程中,准备真实的会计凭证、账本、单据等材料,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边教边学边做,积极互动。能够正确的采取互动模式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同时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也不尽相同,只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课堂进行层次性导入,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2.建立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氛围。互动式教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进行良性的互动,打破传统的你教我学的状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开展互动式教学,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在高校财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解惑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更能身心放松,遇到问题敢和老师积极进行交流,独立的表达自己观点并在出现分歧时敢于与老师进行探究,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忱,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精神。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水平,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提高学生财会管理的综合应用能力。3.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校财会管理课堂导入。多媒体教学具有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能力,集声音、文字、色彩、图像于一体,营造适合学生认知活动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加强了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调动了联想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把学生带入人之所想、情之所至的境界,非常适合学生的思维和记忆规律,使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了高校财会管理课堂教学中。在高校财会管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财会管理互动教学模式中进行辅助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只要多媒体使用的恰当合理,就可以极大的渲染和烘托财会管理的学习的氛围,给学生以更直观的财会管理学习享受,使师生和生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好地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对高校财会管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促进学生对财会管理知识的掌握以及财会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提供条件让学生真正走到企业,教师帮助学生切身体验财务管理工作。目前我校学生普遍存在上课状态不好,有迟到、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究其原因,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有一定关系,目前的课程大多数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枯燥无味,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学生难以掌握教学内容,往往应付了事。汽车营销财务管理课程并不例外,同样在内容上也缺少与职业实践直接相关联的岗位技能知识,导致学生所学与所用之间脱节。所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应走进企业,比如联系汽车4S店。教师应该真正的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转为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按照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在实际工作实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直观的体验财务管理流程,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民办高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教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在不断地摸索当中,存在教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例如,新生入校学生转专业、换专业出现,因管理规范性差,导致教务、学工等部门衔接不到位,学生办理业务流程不明确,容易产生多次办理都为成功等情况。制度执行过程中,实际情况与制度经常发生不吻合,实际情况对制度提出了挑战,教学秩序难以保证。
1.2教务管理队伍业务水平不熟练
目前,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存在差距,存在教学管理专业人员,也存在其他岗位的人员转岗到教务管理。因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同,教务管理工作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式均有不同,导致教务管理过程中时常发生意见分歧,使教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1.3组织结构不合理
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对学校办学理念认识不够,思想不明晰,导致教学管理内容不明确,工作流程混乱,权、责、利落实不到位,部门与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推诿责任,谁承担就是谁的工作等现象。部分教务管理人员还需负责行政工作,工作面广,工作量大,经常顾此失彼,工作衔接缺少规范化。
2民办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措施
教务管理规范化主要是指在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建立规范化管理框架,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并在管理过程中按照组织框架和流程实施,使民办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开展。规范化简单地说就是“五化”: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数据化。针对民办高校教务管理来说,也需要遵循“五化”原则,提高民办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主要措施如下:
2.1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
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在明确的办学理念及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能够对学校有统一、清晰的认识。因此,学校必须将学校定位、学生定位、教师定位梳理清楚,使得教务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随时有章可循。
2.2制定完善的教务管理运行流程
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涉及教务处、学工处、招生就业处、分院等部门,部门之间衔接不顺畅需要建立明确的管理流程,将各部门纳入到流程当中,成为学校教务管理流程的一个结点。例如,教务管理系统中学生学籍管理工作需要学工处处理完毕后,由分院进行安排课程、安排考试,这样才能按照人数做好教学相关安排,如果分院教务人员进行统计人数可能出现学生数不准确现象。
2.3建立合理的学校组织结构
学校组织结构是学校在运行过程中涉及的目标、任务、权利操作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结构、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及岗位秒速一定要明确,在岗摸其职。教务管理岗位人员需要明确负责课程安排、考试安排还是负责实践课程、实验室、调串课等工作职责。岗位设置需要考虑工作发生的时间段、工作量等问题,避免大量工作扎堆出现,是教学管理人员手忙脚乱。
2.4建立健全教务管理规章制度
教务管理制度是规范化的有效工具,它对各个部门、岗位及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进行很好的界定。因此,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规范化的行为准则界定,规范化的绩效考核标准,规范化的违规行为处罚是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
2.5建立规范化的教务资料信息体系
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该出台统一格式模板、统一填写标准、资料归档统一要求等规范,建立统一的教务管理系统,实现课程安排、排课、考试安排,学生人数变动的情况通过一个系统即可一目了然。
3民办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的意义
实行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对于民办高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推动民办高校发展,提升学校知名度。
3.1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在尊重教学规律基础上的规范化教务管理,建立规范化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做到职责明确,有章可循,条理清楚,奖惩分明,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和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3.2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
教务管理规范化可以使繁重的教务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化、科学化,可以把教务管理人员从繁杂琐碎的日常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避免重复劳动带来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3.3有利于资源整合与共享
通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可以整合不同单位教务管理资源,建立功能教务系统,明确人力物力统筹安排,避免了教务管理工作的盲目性,减少资源浪费。例如,教务管理规范化后,原有冗余的机构及人员可以调整到其他部门,一方面明确在岗人员职责;另一方面减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