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7 16:30: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城市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智慧城市论文

篇(1)

2008年,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目的通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各种智慧化手段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规划,缓解、消除城市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赋予城市空间更丰富的多维感知性,减少城市居民因不确定因素所带来的生活上的压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健康、美好的发展。

1.2智慧城市智慧化的具体表现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逐步改变着人类探索世界的方式方法,使得城市体系中的诸多因素被更加清楚的认识、辨析、判别和处理,促使城市运作过程中将更多的对自身运行的规律有所把握。以此达到城市运作更加高效、精确、便捷的智慧化目的。城市的智慧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全面感知

通过物理城市空间内部无处不在的传感、遥感装置,构建城市的感知网络,全面、透彻、实时的获取城市运行的数据。从而对城市运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

②深度融合

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网络通信系统的深度互联与融合,使得城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频繁、有效的信息沟通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系统,或系统中的个体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③协同运行通过信息的高效获取、处理

以及高度集成化的信息实现了共享,减少了资源利用上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利益相关的各方可步调一致的采取相应的行动,加强了系统、个体之间的协同性。

2徐州城市智慧化转型的必要性

紧跟世界、国家的脚步,徐州亦把城市化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根据江苏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徐州市域总人口95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6%,预计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到1000万,城市化水平预计达到58%。徐州以苏北“老工业基地”著称,在以往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付出了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各种有毒的废弃物,占用绿地等破坏生态资源环境的代价,为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伴随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降低了城市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徐州城市化发展方式急需由“粗放型”向可持续健康的“智慧化型”进行转变,以和谐、智能、方便、节约、生态生活为宗旨,为城市居民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城市的智慧化转型是提升徐州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必然选择。

3徐州城市智慧化转型的科技保障

科技的发展是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在《智慧城市之路》中曾指出“智慧城市就像是一台电脑”,没有当前的信息技术作为后盾,城市的智慧化发展便等同于无米之炊。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科技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和人才强市战略,徐州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365家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形成较为丰富的创新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7家。2013年,徐州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达8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总数达196家,其中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8家,科技服务平台16家。2013年8月13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宣布:徐州列入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计划,标志着徐州市现有的科技环境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向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升级的条件。在科技大环境的带动下,徐州城市进行智慧化转型所需要的感知、网络通讯及网际融合等基本硬件基础设施也已初步具备,如:

①感知网络

近年来,徐州以传感器、自动识别、条形码、遥测遥感、卫星空间定位等为主的感知技术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另外,中国矿业大学与市政府合作成立了“感知矿山”的国建重点研究实验室,对带动当地的感知技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新一代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便于实时、全面的掌握城市运行、发展的状态数据,直接推动了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感知、互联互通。

篇(2)

(1)照明控制管理中心

照明控制管理中心的构成如图1所示,所述的是由服务器和分别与服务器相连的通信模块、报警模块、信息推送模块、供电电源组成,在服务器上运行有照明监控管理软件,以控制整个城市智能照明系统的运行,监视、控制、管理整个城市照明。照明监控管理软件根据用户具体要求,按TPO方式动态控制管理智能照明RTU的输出电压、输入功率,在保证道路照明照度标准不降低、保证交通安全、治安要求、居民生活要求不降低的前提下,实现“按需照明”,提供最适合的照明照度,减少不必要的照明浪费,节约照明能源。服务器配置两个网口,一个网口与公网连接,另一个网口将服务器组成网络,所述服务器配置两个串行口,一个连接通信模块,另一个连接报警模块。通过照明控制管理中心的通信模块,服务器和智能控制器之间可以借助3G/4G网络进行数据的交互。当通信模块通电后,通信模块会主动去连接事先设置好的服务器,连接上之后就可以进行透明数据传输。服务器发送控制命令经通信模块给城市道路现场智能控制器,智能控制器接收命令,并把命令的执行结果通过通信模块,返回给服务器。报警模块是通过短消息方式将报警信息发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机上,以提高系统报警处理的实时性。报警模块通过串口和服务器进行通信。

(2)智能控制器

智能控制器是由通信模块、信号输出模块、调压模块、主板模块、继电器模块、开关量、检测模块、电源模块和双灯控制器组成;通信模块利用3G/4G网络可以进行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送,进行远程通信;信号输出模块可以输出调压信号给调压模块,以控制回路上的电压;主板模块上包含有三相电压检测电路以及ZigBee模块,作用是协调智能控制器内各模块工作,用于完成数据采集、计算分析、数据通信,三相电压信号的采集以及协调双灯控制器和信号输出模块的工作,并且可以发送ZigBee信号进行本地实时控制;继电器模块受主板模块控制,完成回路的开关,开关量、检测模块主要完成回路上开关量的检测和电流值的检测,电源模块给智能控制器的各模块提供电源,控制、实时检测回路的运行状态,并通过无线通信反馈给服务器。智能控制器既可以脱离照明控制管理中心,根据预定设定好的控制程序独立工作,又可以接收照明控制管理中心的命令,统一实行照明控制管理中心工作程序通信工作。其中,双灯控制器,含有ZigBee模块,路由器模块,两路继电器输出,两路调光输出,执行开关灯动作,采样电流以及调光输出;可以单独管理和控制照明回路中的每个照明设备;双灯控制器通过ZigBee无线通信,把数据给主板模块,主板模块通过通信模块把数据给服务器,满足了回路和每个设备都能控制的要求。双灯控制器是每个设备单独配置的装置,每个双灯控制器可以控制多个照明设备,能实时监控照明设备的开关灯情况和电流情况,通过ZigBee技术传送给主板模块,然后主板模块接收数据并处理此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反馈给服务器,服务器用于实现实时数据、状态、信息的显示以及键盘操作输入。双灯控制器的存在保证了能通过服务器控制到每个照明设备上,实现了整条回路,以及每个灯的智能控制,方便照明设备,以及其他设备的维修,能控制到具体的某个照明设备,道路智能控制器再通过通信模块将现场运行的工作状态自动上报给智能控制管理中心,实现智能控制管理中心对现场双灯控制器及智能控制器的各项控制和管理任务。

篇(3)

一、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中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必要性

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报告还显示,全国农民工中16至30岁的占61%,31至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据此可知,青年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大多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青年农民工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拥有技能,务农经历越来越少,对乡土的依恋越来越少。与老一代农民工外出主要是受生计驱使不同,他们外出不再仅仅或者不再主要是基于生计上的考虑,而是带有更多的追求外面“精彩世界”和“换个方式生活”的价值色彩,在整体上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对新一代农民工而言,城市越来越多地具有向往之地和未来故乡的色彩。他们中很多人开始厌倦了在外漂泊不定的流动生涯,希望在城里定居下来。

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应该包括三个层面:(1)经济层面。青年农民工初来城市,首先得有一份工作(长期或短期),取得维持基本生活的工作收入,拥有自己的住所(独立的或集体的,或者寄宿在亲戚朋友家)。(2)社会层面。进入城市之后,他们便与当地居民产生直接互动,在工作、日常生活、交往等与城市社会各种组织或个体产生联系,学习和适应城市生活习惯、各种法规制度以及日常交往规则等。(3)心理或文化层面。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融入,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角色开始转变,他们开始认同城市居民的价值观、生活习惯等,从而产生作为一个市民应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出现。国内学者将此群体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青年农民工群体规模庞大;(2)青年农民工群体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就业的非稳定性;(3)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工作环境和条件差,工作强度大,工资低”(4)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5)缺乏话语权与权益维护机制。这些特征说明该群体的弱势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必要性。青年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是其最大障碍,还有各种社会歧视以及青年农民工自身限制等。作为弱势群体,青年农民工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尤显迫切,社会支持系统应对他们融入城市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社会关系网络支持

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中,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指行政事业部门提供的支持,而这正是青年农民工比较缺乏的。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于长期处于差序格局的传统社会网络构架中,农民工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流动方面都有一定的狭隘性。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以血缘、地缘、亲缘为主要纽带的传统社会关系,更注重人情、面子和缘分,具有明显的狭隘性。进入城市的青年农民工远离了乡土的熟人社会,以血缘、亲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长期的、稳定的社会网络(虽然这种社会网络关系可以帮助青年农民工初期比较顺利的就业,在城市中稳定下来,但却不利于青年农民工扩大交往范围,很难促进青年农民工进一步地融入城市)逐渐被瞬间的、不稳定的工作关系所取代。从社会关系网络规模来看,青年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比一般城市居民的关系网络要狭小得多,青年农民工在社会现实中就易处于底层和弱势地位,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由于缺乏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缺乏话语权和知情权,很难恰当、完全地接受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保护。另一方面,户籍制度的限制,把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使得农民在就业选择权利、居住权利、子女受教育权利方面都受着种种限制,进而妨碍了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而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对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上,排斥和抑制的政策多,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少。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的有形无形的障碍常常使农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二)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社会组织机构

在社会网络理论中,个人作为一个网络中的个体,要想有广泛的交流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桥梁”或者说“节点”,信息通过节点的汇聚和有效传达,才能更快、更好地传递到所有网络中的个体。然而农民长期拥有的是传统的社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农民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有效地向更高层表达意见,缺乏有效表达意见的“桥梁”——社会组织机构。

组织是一个群体维护自身权益的基本保证,对于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的农民工这一边缘群体而言,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组织运用组织型资本可以扩大信任资本在农民工之间的运用,从而扩大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使农民工拥有更多渠道地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通过组织这一外部群体促进农民工更进一步信任城市社会,更进一步理解和接受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更好地适应城市。同时组织的普遍化可以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在城市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组织各种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能力。例如城市企业中普遍设立的工会组织和一些规范的维权机构,这些都是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组织,这些组织可以在农民工维护合法权利、提高社会地位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组织,农民工在城市中便不再是孤立无援的被排斥的社会弱势群体,而可以通过组织更好地融入城市。

然而,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是: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逐渐脱离了农村的行政体制,不属于原先的农村政治区域,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他们也无法被城市的行政体制接纳,徘徊在一个令人尴尬的真空地带。

(三)缺乏有效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

农民工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所拥有的个人社会网络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初级关系,比如亲戚、朋友。进入城市以后,农民工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初级群体,即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包括亲戚、老乡、朋友、同学等同质性群体。这个关系群体构成了农民工进城求职过程中的依赖群体。在这种群体内部,强关系成了联系相似者的纽带,它的维系主要是靠群体内部的互动和互相之间的帮助和支持。但是由于长期处于城市非主流领域,农民工难以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同和接纳,因此,他们的个人社会网络群体很难扩大。

三、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社会网络的构建在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促进青年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必须通过政府、组织和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更为确切地说,政府应该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在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而社会组织则应该填补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真空地段,发挥其灵活的调剂作用和辅助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青年农民工个人应该不断地转换观念,提升整体的文化水平及素质,为完全适应城市做好准备。应当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用人单位为基础,以社区为纽带建立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政府社会政策的支持

作为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面对当前阻碍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现实处境,应该尽快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包括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从各个方面为农民工城市适应做好制度上的准备。

当前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向城市转移这一合理的社会流动,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了城乡之间的全面交流,不利于社会公平。而户籍制度以及黏附于该制度的各种政策、法律、规则等又强化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身份等级色彩,更加大了农民拥有社会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只有改革当前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区别,才可能为青年农民工适应城市建立起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应该在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将农民进城务工视为正常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务实地推进促进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从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上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进一步融合,更新农民的观念,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只有政府积极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更公正的公共型社会资本,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拥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从而保证农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受到来自制度层面的影响。

政府通过公共产品供给生产社会资本的主要措施应包括:(1)提高农民工流动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有序性;(2)建立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制度,通过政府外在层面对农民工个人技能的提高提供社会资本支持;(3)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养老保险,公共医疗保障加大倾斜力度等;(4)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提供有保障的制度环境,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可以为将来农民工后代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5)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此外,政府在农民工城市适应这一过程中还应做到:

第一,积极营造公平、客观的社会环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的实际情况,设定切实可行的吸纳农民工入城的发展战略,同时应该考虑到农民工进城务工后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包括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权利,就业权利等,为农民工城市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政府应该积极为农民工城市化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平台,使农民工可以摆脱初级社会网络的影响,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上多元化,从而更加信任政府和城市社会,扩大农民的社会网络关系和社会资本。

(二)社会组织“桥梁”的搭建

作为社会的剂,社会组织应该不断地更新组织模式和发展规模,把重点放在重视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上面,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在促进农民工城市适应这一过程中起到为城乡之间搭桥、联系城市和农村社会网络的作用。实现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由内聚式团体网络向开放式团体网络的转变。通过组织的桥梁作用,加强农民工个人和政府的沟通和协调,从而实现扩大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增强其异质性,为农民工个人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加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具体而言,社会组织应该做到的是:

第一,积极构建社区农民工服务中心,发动社区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力量,借助社会各界力量为农民工建立良好的表达意见的渠道,同时可以全方面关心农民工生活和心理状态,为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城市化问题提供大量的解决案例。

第二,积极建立中小型企业的工会组织机构,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法律机构以及心理咨询机构,利用强大的民间力量,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这些社会组织和民间志愿机构可以把农民工从狭小的初级社会网络中逐渐引领出来,逐渐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程度。但是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切忌用官方声音取代民间意愿。民间志愿组织要突出其自愿性,政府在志愿组织中可起协调作用,但不能让政府意愿转移至民间组织,使其失去独立性,从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农民工个人素质的提升

农民工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融入现有的城市社区,以弥补离开原有农村社区带来的社会资源的损失。农民工的居住方式主要是租住私房或者单位集体宿舍,而且租住的私房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这些社区居住着来自各地的各种身份的人员,既有本地的农民,也有从各地聚集而来的农民工。由于不同身份和经历的人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尽相同,特别是外来的农民工,背井离乡的生活使他们很难找到归属感。虽然通过血缘、地缘和亲缘关系能够在所在城市结成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但是,离开原有的农村社区对于农民工而言本身就意味着社会资本的损失和关系网络的淡化。真正融入城市社区才能够建立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关系网络,为进一步顺利完成市民化过程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参与群体,农民工在远离农村社区,进入城市后,首先要在思想、行为等方面不断改变自己已形成的观念,从老乡、亲戚等原有的交往群体中走出来,逐渐学会同不同社会层次的群体打交道。这主要包括扩大人际关系网络,建立普遍信任的社会网络关系,从而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其次,农民工进入城市后,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在努力工作的同时,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关注所在城市的社区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中去。只有这样,在自身素养获得提高的同时,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成为城市主人翁的感觉。对一个城市有了归属感,才可能更加努力地在城市工作,获得城市的认可。此外,农民工还应该学会利用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的平台,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

再次,农民工要不断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个人职业技能,为更好地融入城市、适应城市的发展做好准备,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篇(4)

一、工程地质测绘技术概述

1.工程地质测绘技术的含义

地质测绘技术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地质测绘技术。地质测绘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测绘人员通过对施工区域的土质进行取样、处理、分析,从而得知施工地点土壤的性质;并通过对施工地点的自然环境进行数据采集,结合土壤数据,分析该地点空间分布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道路工程的施工提供帮助。在工程地质测绘的过程中,常见的地质测绘方法有:简易钻探法、地球物理勘探法、超声波探测法测绘等。不同的测绘方法适合不同的地质环境。测绘工作人员在测绘之前,要进行前期准备工作,通过人工分析来大致了解土壤的性质,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测绘方法。

2.工程地质测绘技术的意义目的

地质测绘技术在工程建设施工中首先可以让作业人员充分地明晰施工地点的自然地理环境,预前了解施工地的地质构造、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等情况,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预前规划和调度,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能很好的规避工程建设施工中会出现的各种风险,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保证工程建设安全、高效、有序以及经济可持续地运行与发展。

工程建设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带动经济、科技的不断革新,工程地质测绘技术是保障其有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的有效措施。工程地质测绘是借助测绘仪器对工程地质进行客观的测量与调查,通常情况下,能够对地表和地下地质进行实际的测量,并且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科学化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以知道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

3.工程地质测绘技术的过程

工程地质测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按照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步骤进行具体的工作实施,其具体勘测过程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和施工三个方面。一项工程建设项目只有在充分的规划引导下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保证工程建设项目有序高效的完成。在设计环节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设计改良,从初步设计到技术设计,然后进行施工总体设计,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勘查结论进行。勘察工作也相应的划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址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三个阶段。可行性研究勘察包括搜集、分析已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工程地质测绘,进行少量勘探工作,对场址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岩土工程评价,作技术经济论证和方案比较,应符合选址或确定场地的要求。只有认真完成工程地质测绘工作中每一个步骤,才能够有效得到有效和使用的数据结论。

二、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要点问题分析

工程地质测绘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设计和环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其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具体实施过程又很复杂不易操作,在具体施工中人们往往将此技术分解成多个部分,以保障工程建设顺利、科学有效地进行。工程地质测绘过程中,测绘人员总是按照测绘和研究的对象相异而进行差异性划分,可以分为岩石研究、地质构造研究、地貌研究、水文研究等几个部分。因此,工程地质测绘技术的工作要点主要围绕这几方面而开展,以下将对这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岩石的研究要点

岩石作为工程建设施工中最重要的基础要素,它是施工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既能够对工程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能够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却不是绝对的,这就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并加以利用。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勘查和测量。工程地质测绘中,要查明各种性质不同的岩石在地壳表层的分布规律、岩相及厚度的变化规律等,就要把岩石研究建立在地质历史成因的基础上。把各种岩石的形成、变化与当地的地壳发展及水圈、大气圈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查明分布、成因的基础上,还应根据野外观察初步判断岩石与建筑物相互作用时的性能,在已经确定了各种成因类型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大致范围内,在野外还可直接观察到各种岩石形成何种地形,其完整性、裂隙发育情况及其风化情况,还可做一些简易现场试验,作出初步判断是可能的。

2.地质构造的研究

地质构造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着工程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因此对于地质构造的研究是在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定区域稳定性的首要因素是地质构造,尤其是现代构造活动与活断层,同时,地质构造限定了各种性质不同的岩体的空间位置、岩体的均一性和完整性、岩体中各种软弱面和软弱带的空间位置及拟选定建筑区岩体的稳定性。研究构造必须应用地质力学原理也必须进行地质历史分析,这样才能查明结构面的力学组合和历史组合规律;同时对节理等不连续还必须进行详细统计分析,以便使岩体结构定量模式化。

3.地貌的研究

对工程地质测绘中地貌的研究是较为复杂的,它不仅仅是对地表结构进行研究,更加需要对地质变化规律进行合理分析,以确保在其变化中,不会对工程技术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地貌是岩性、构造、新构造运动和近期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所以研究地貌有可能判断岩性(如软弱岩层的部位)、构造、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规模,判明表层沉积的成因和结构,据此就可以了解各种动力地质作用的发展历史、河流的发育史等。相同的地貌单位不仅地形特征近似,且其表层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也往往相同,常常还发育性质、规模相同的自然地质作用。

4.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

在工程测绘工作中,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更是不可缺少的,其主要工作是对工程建设地质条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其运动性和关联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是保持工程建设结构科学应用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受到水文条件影响而产生不良后果的重要措施。在进行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中应从岩性特征和地下水露头的分布、性质、水量、水质等入手,查明各个含水层的特性。这一研究应与自然现象和对拟建工程影响密切联系起来。如结合楼房的修建研究地下水的埋深、侵蚀性,以判定对基础砌置深度和基坑开挖等的影响;兴建水库对水文地质的研究应与库水向库外渗漏的可能密切结合。

工程地质测绘技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针对具体测绘工作中的要点问题要进行合理研究,以确保测绘工作实施的科学性。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工作部分相应的注意要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另外,测绘技术是通过工作长时间的积累加之不断创新研究而产生的,在科技不断的发展中也在改进和发展着。因此,对于其中工作实施要点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个更加充足的力量。道路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工程地质测绘,如果测绘工作没有做到位,工程设计人员没有完整的了解施工区域的土壤条件,那么工程的建设及养护工作就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轻则影响施工周期、缩短道路寿命,重则造成道路塌方,造成人员伤亡。希望广大工程测绘人员能够积极学习测绘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测绘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测绘过程中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确保测绘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罗丽娟.基于性能的抗滑桩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2.

[2]郭振.茅台机场2号填方斜坡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3]邢伟.探究道路工程地质测绘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2:14.

[4]付兵.四川省武都水库坝基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

篇(5)

本次汇改实行的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改变了原来事实上盯住单一美元的偏向于固定的汇率制度,符合汇率制度走向市场化的大趋势。该制度保证了基本汇率水平由市场决定,同时又使货币当局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作用。它有很多优点:汇率风险较小有利于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市场化的外汇价格有利于国际收支自动调节;使国际经贸关系比较协调等。

央行在2005年7月汇改公报中使用了“参考”而非“盯住”一词。既然是“参考”,央行就没有必要披露货币篮子的构成及其如何调整。央行的“货币篮子”是非公开的,即使经过一段时间市场根据数据估算出货币篮子的构成,也很难比较准确预测汇率,因为“参考”而非“盯住”的政策为央行采取各种措施提供很大的操作空间,这样做的优点是央行对人民币汇率享有更大的相机抉择权。在当前刚刚推进汇改,外汇市场有待完善同时央行监管能力亦有待提高的环境下,为政府干预留下较大空间是必要的。但同时使央行稳定汇率政策的可信度,比汇改前的实际盯住美元制度大大降低。尤其当汇率处于基本均衡同时遇到冲击等突发事件时,由于没有央行的信用保证,市场汇率波动可能较大,这会增加央行干预市场的次数和力度,也使央行管理汇率成本和操作失误的可能增加。

(二)外汇市场建设尚需改进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显示政府逐渐将外汇定价权让位于市场,但上述目标在实施中遇到国内金融市场发育滞后的挑战。尽管汇改以来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外汇市场,但目前为止我国还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这使得“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难以有效运作。本文引用几组数据说明我国外汇市场状况:国际上98%采用做市商制度的外汇市场是分散和无形的,而我国还是集中的和有形的,前者对客户更方便并且效率更高;国际上外汇交易中40%以上交易是在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间进行,而我国几乎全部是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作为市场主体的客户和外汇经纪人出现缺失;一直以来我国银行是汇市最大的卖方,中央银行是最大的买方,双方交易额占总交易量的60%以上,外汇市场的垄断程度比较高;有学者估计汇改以来央行入市干预的交易日数超过总交易日数的70%,对银行间市场敞口头寸基本全额收购或供应,央行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官方色彩仍然比较浓。

汇改迫切需要恢复外汇市场的弹性,矫正被扭曲的外汇供给和需求,让市场化的外汇供给与需求来寻找人民币的均衡汇率。而一直延续外汇短缺时期确立的外汇管理思路和政策框架,如外贸“奖出限入”、资金“宽进严出”和产业“填平补齐”,尤其强制结售汇制,使得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被扭曲,供给被放大而需求被抑制。只有整个外汇供求比较真实的反映市场主体的供求和预期,才会形成更接近均衡的汇率。

国际上外汇市场的交易额中,80%以上不是即期交易,而在我国则几乎全部是即期交易,这就难以形成市场化的远期汇率。为改变此状,2005年8月,央行扩大了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并开放了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同时,央行通知首次提出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并将在远期交易中率先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此外,还扩大了即期、远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但这些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市场反应并不好,获准开展该业务的金融企业并没有大规模开展业务。

交易环节的市场化建设对汇率市场化非常重要,因为汇率是在外汇的交易中形成的。国际上日均外汇交易量早已突破了万亿美元,泰国、印度这些经济总量和开放程度均不如我国的国家其日均外汇交易量也在3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日均交易只有12亿美元。期货、期权等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并且高技术含量的期货等金融工具发展很迟缓。所以我国外汇市场上交易量比较小,并且交易品种比较单一。

(三)汇率波动区间改革简评

当前汇率制度的波动区间较窄,这使得汇率波动较小进而使外汇市场难以活跃。本文认为央行采取此措施的原因是:国家宏观经济承受汇率波动的能力还相当弱;管理落后的国企外汇风险意识不强,民营中小企业抗击外汇风险能力较弱;货币当局无相应监管经验,监管能力不足。但波动区间较窄同时也带来了:汇率形成市场化程度受到限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挑战,央行干预汇市力度和管理汇率成本增大等不足。

当前人民币兑欧元、日元的波动范围较大而兑美元的波动幅度比较小,这两个汇率之间有时是失衡的,就存在套利空间。这种失衡有可能吸引较多的套利“热钱”,“热钱”的涌入对市场上形成正常的均衡汇率水平会产生干扰。

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议

(一)将“参考”一篮子货币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

当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汇改的进行及外汇市场微宏观条件的改善,可改“参考”为“盯住”。改为“盯住”后,在央行的信用支撑下,市场预期更稳定,可以利用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性来稳定汇率水平。即使当汇率波动大到或汇率走势已经影响经济运行,央行仍可以通过参与汇市上外汇的买卖,进行汇率管理。我国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一,使得央行有了相当强的干预汇市能力。当然具体是采取弹性盯住还是爬行盯住或其他盯住方式,可根据经济市场状况再作探讨。

(二)关于外汇市场建设

1.继续增加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以完善已实行的市商制度。市场上供需主体越多,垄断的可能性越小,形成的价格市场化程度越高。尤其是扩大管理水平比较高的股份制和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这些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国有金融企业,各方面顾忌比较少,它们更能活跃外汇市场。有活力的市场才能向市场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这样也会反过来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完善。

2.强化强制结售汇制度的改革以恢复外汇供需的弹性。企业可以通过对持有还是卖出因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选择间接参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改革强制结售汇制扩大企业参与市场程度来活跃汇市,使结售汇这个环节弹性更大、市场化程度更高。当前外汇储备充足、企业(含金融企业)市场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强化改革的环境已经比较成熟。可以尝试:扩大允许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范围;对现有允许保留外汇结算账户的企业(含金融企业)扩大可以保留外汇的限额;延长结汇宽限时间,进一步提高留汇比例,在适当的时候逐步转向意愿结汇制;对于个人用汇,可以继续放宽居民个人因私购汇限额并简化购汇手续。

3.继续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使资本项目下被压抑的用汇需求逐步释放。我国资金的“宽进严出”政策还未明显改善,对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管制都比较多,使得用汇需求被压制。央行可配合有关政策便利企业境外投资、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可以考虑:将境内外汇指定银行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融资提供对外担保的管理方式由逐笔审批调整为年度余额管理,扩大银行和受益企业的范围;允许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境外证券市场。

4.改进和完善央行的干预机制,逐步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让市场主导汇率的形成。除非当市场汇率短期汇率波幅大到影响本国对外经济往来,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低估或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中央银行才入市干预。当前应着手建立外汇平准基金,以便央行以更公开的方式干预汇市。

篇(6)

(二)生产要素的扩展对成本内涵的影响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在资本论中提出著名公式W=C+V+M,即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此公式在工业经济时代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是以人的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在商品价值的构成中,知识资源的含量越来越大,所以产品成本构成中必须包含知识资源消耗这一要素,因此商品价值个构成公式应该写为:W=C+V+I+M,其中产品成本=C+V+I。

二、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环境的影响

(一)知识成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也成为了产品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源已经取代资本资源成为企业之间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与之相对应,知识资源也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资产的主体。因此企业必须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的要求,改进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二)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一批新产业兴起,例如网络公司的出现。这些公司只是虚拟公司,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实体,而且对于现行的制造成本占全部生产经营成本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知识资源的消耗比重会越来越大。成本内容和成本结构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随之发生变化。

(三)“零存货”成为可能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过程将普遍的融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系统将完全实现自动化,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的供应、前后工序的相互衔接都将趋于协调,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库存就将消失,实现“零存货”。(四)新的制造环境将对成本会计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影响,传动的会计成本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会造成产品成本计算不准确的问题,使成本控制也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为了适应新的制造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也必然发生一系列变化。(五)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社会需求将会多彩多样,企业生产将强调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

三、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核算的影响

目前国际通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制造成本法,这种成本核算方法与现行的经济环境相适应。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现行成本核算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逐步拓宽成本核算的内容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已经成为了生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知识的投入和消耗也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知识资源的投入和消耗应作为自创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的计价和核算,并将该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产品成本。因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有形资产价值在产成品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如果无形资产不计入产品成本,则产品成本会严重失真。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与否、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往往决定企业的效益,而这些又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素质。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支出在目前核算体系下计入费用,这样会低估产品的成本,所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成本应该计入产品成本。

(二)改进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引进作业成本计算法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制造费用的内容和金额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技术的发展,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加,劳动力成本则相对下降。如果仍然按照产品生产工时或者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就会造成知识含量高、工艺复杂的产品成本偏低,而知识含量低、工艺相对简单的产品成本偏高,造成产品成本失真。作业成本计算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机结合。作业成本法引入了作业、作业中心、作业动因、资源动因、成本动因等多个新概念,显示了作业成本计算中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业成本法将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或作业中心,然后将作业成本按作业耗用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产品。因此,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使用作业成本法,这样使得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更接近于真实成本。

(三)以产品成本中知识资源的消耗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由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而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将大幅度提高。而且工业经济时代那些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和制造的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将逐渐由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或者由他们所操控的机器所替代。因此,在工业经济环境下选择以工人工资或工时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合理的,但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产品成本的高低已经不取决于活劳动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消耗,所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资源的消耗将取代工人的工资或工时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

(四)用分批法替代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生产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生产和经营。产品的主要生产特点是“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以前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工艺特点的品种法已经很难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发挥作用,所以用分批法取代分步法、品种法的核算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发挥分批法核算的特点,体现知识经济对成本核算要求。

(五)改变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成熟,公允价值的获取手段和获取途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样就可以使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时应当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采用适应知识经济的成本计量模式,以反映各类资产的公允价值。

篇(7)

Abstract: In the building decoration, regardless of any kind in the industry we are engaged in the occup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data. In this paper, from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ndering the two aspects of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decoration engineering drawings, and introduces the key points of drawing it.

Key words: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plans;

中图分类号:P25

引言:一个建筑工程装饰如果没有施工图,设计师的创作就无法得到实际的体现,设计师的灵感也就只能是一场空想;工程师就无法按图施工,也就不能把设计理念变成工程实体;造价师就无法计算工程装饰的预算价格,从而影响工程款的确定和拨付情况。

一、认识施工图

⑴ 建筑工程装饰施工图纸的组成

① 设计说明。设计说明是工程装饰施工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大多数的在校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又或者是对其知之甚少。设计说明的内容既是工程装饰按图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工程装饰预算书的重要依据。设计说明的内容主要包括施工图设计依据、工程概况、设计的创意、各分项工程的做法说明、施工图中未说明的部分等等。

② 平面图。平面图包括平面布置图、平面隔间尺寸图、地面材质图、天蓬平面图。

平面布置图,主要表达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布置、流线组织以及门窗和出入口的位置等内容。

平面隔间尺寸图,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公共建筑装饰施工图中,用以表达各种隔墙之间的尺寸位置关系。

地面材质图,主要表达楼地面采用的各种装饰材料,注意楼地面的标高以及装饰材料的规格尺寸。

天棚平面图,主要表达天棚的种类和形式,灯具以及其他设施的布置。注意天棚的标高和尺寸,灯具的布置方式和定位尺寸。

③ 立面图。立面图是表达墙柱面的施工图纸。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运用到材料线条、质感和色彩三大设计元素对其进行造型。

④ 节点大样图。节点大样图都可以统称为详图。节点图主要是表达材料之间的相互构造与连接。我们可以从字面的意义来理解,“节”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关节部位。大样图主要是有些详图由于比例大小原因,造成打印在图纸上,无法表达具体的尺寸和材料等内容,从而需要放大比例进行绘制。

⑵ 各种符号、图形元素的含义

① 索引符号。在工程装饰施工图纸中,索引符号是用来联系平面图、立面图以及节点大样详图的。在一套施工图中,索引符号必须是两个一组同时出现。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打印在图纸上的索引符号圆圈直径是多少,圆圈上面标示的英文字母和下面标示的阿拉伯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② 填充式样。在工程装饰施工图纸中,材料的填充式样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运用《建筑工程制图统一规范》上面规定的材料填充式样,包括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砖墙、金属以及石材等;二是建筑工程装饰行业规定,如果遇到《建筑工程制图统一规范》规定以外的材料填充式样,应按照材料的组成性状进行填充。

③ 引线。必须使用《建筑工程制图统一规范》规定的小实心圆点加细线的表达式样。

④ 标注。在工程装饰施工图纸中,常采用三道尺寸标注法。第一道,表示最细部的尺寸;第二道,表示轴距尺寸;第三道,表示建筑的外部最大尺寸。

⑤ 线型。在工程装饰施工图纸中,虚线表示看不到但客观存在的线型。天棚平面中,暗藏灯带使用的线型。实线表示能够看到的线型。平面布置图中,门窗使用的线型。点画线表示建筑轴线。

⑶ 空间转换

建筑工程装饰施工图纸是二维图形。识图时,需要把二维的图形转换为三维的图形。

二、绘制施工图

建筑装饰施工图纸是由设计说明、平面图纸、立面图纸和节点大样详图四个部分组成,而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节点大样详图又是最难学习和掌握的。

⑴ 绘制节点大样详图的部位

不同材料的结合部位。在办公空间中,玻璃隔墙的上下底座、钢化玻璃与不锈钢的结合位置。

材料的收边收口部位。干挂石材墙面、大理石饰面板之间的接缝位置;天棚吊顶的纸面石膏板在墙体四周的收口位置。

有凹凸关系的部位。在形象墙的设计中,设计有凸出墙面或凹入墙面的构造位置;立体天棚的叠级位置;楼地面中,有标高不一样的位置。

隐蔽工程部分。除了少部分的实心构造以外,几乎所有的空心构造都必须绘制施工详图。这是装饰施工图中,出现详图较多的一类情况。

需要放大再绘制详图。已经画了的详图,但由于比例关系,某些部位仍然无法表示清楚。银行柜台的剖面图,为了表示清楚整个柜台立面的结构,可能按照1:25的比例进行设置。但剖面图中有些材料之间的相互构造就无法表达清楚,为此就需要把局部放大绘制成详图。

⑵ 绘制节点大样详图步骤

绘制节点大样详图的一般步骤:绘制原始结构――绘制龙骨――绘制基层――绘制直接基层――绘制面板――绘制饰面。重点注意线型、材料填充符号、各种建筑制图的标准符号,以及材料的尺寸和名称标注等方面的内容。这里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包木门套线的详图,来认识绘制节点大样详图的方法。

首先,合理选择材料。在包木门套线的详图中,我们可以选择30×30的木龙骨作为龙骨部分,12厚木工板作为基层部分,九厘板作为直接基层部分,白胡桃木作为面板部分,白磁漆作为饰面部分。

其次,材料之间的相互构造与连接。木龙骨与原始结构,可以通过预埋件或插入原始结构中的木栓,采用铁钉钉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木龙骨与基层通过射钉钉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基层与直接基层也是通过射钉钉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直接基层与面板可以通过白乳胶胶结在一起;白磁漆通过喷涂或滚涂的施工工艺涂抹在面板上面。

最后,设计的尺寸问题。根据材料的规格尺寸、设计的外观尺寸等因素,充分考虑材料之间相互的尺寸位置关系。

三、 结束语

希望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建筑工程制图统一规范》的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各种线型、材料填充符号、索引符号、尺寸标注,等等,注意把握绘制节点大样详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贺栋. 浅谈房地产开发中的设计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 (06) .

篇(8)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25-04

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幼儿园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反思的态度与对实践的关切统一起来的一种理智,它具有个性化、集成性、创新性、高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1〕它既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内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内在综合体现,也是其长期投入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所付出心血的结晶。拥有实践智慧是教师教育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

一、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遵循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师范生/新手教师―熟练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主要经历了孕育、闪现、逐渐生成、无限生成四个阶段。〔2〕详见下图。

阶段一(孕育):理论知识实践化――操作性知识的获得

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会基于自己原有的认识和经验对社会倡导的幼儿教育知识进行理解和概括,形成个人理解的概念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并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操作性知识①(初级知识②)。将社会倡导的幼儿教育知识内化为个体操作性知识的过程就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过程,它也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孕育”阶段。师范生和新手教师多处于此阶段,其操作性知识具有简化、零碎等特点。〔3〕

阶段二(闪现):实践知识理论化――高级知识的获得

为了在专业上获得持续发展,操作性知识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会通过培训、进修以及阅读专业书刊等途径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在工作中加以运用,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操作性知识。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他们会在拥有高水平操作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对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获得高级知识。这种高级知识能帮助教师较灵活地开展教育活动,还可帮助教师调整、更新和充实自己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此阶段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闪现”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幼儿园教师会不时地闪现出一些教育智慧。

阶段三(逐渐生成):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互动――专家知识的获得

幼儿园教师获得高级知识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双向、积极互动,可以达到个人教育知识的持续增长,并最终获得专家知识。在专家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实践知识理论化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双向互动至关重要,它是教师知识发展中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获得高级知识的基础上,以更高的起点吸收新的理论知识,也对理论知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获得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之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试验、质疑,将理论知识深层内化,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风格的个人实践知识。此阶段是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的“逐渐生成”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自如地开展教育活动,且能在较高层次上研究与探讨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阶段四(无限生成):转识为智――实践智慧的获得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转化为实践智慧,它需要一个转识为智的过程。转识为智需要幼儿园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职业情感、丰富的实践历练及良好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四个基本条件,〔4〕在这四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幼儿园教师才能不断生成教育实践智慧。拥有了实践智慧的幼儿园教师能更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各类教育情境,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于具备实践智慧的幼儿园教师而言,教育教学不只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享受,〔5〕同时也是无限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阶段的教师实际上都有一些自己的实践智慧。新手教师的实践智慧可能是个别、零星的;专家型教师的实践智慧较为系统且逐渐形成了个性特点;而智慧型教师的实践智慧则更高效、灵活,且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状态。教师不断形成与丰富的实践智慧是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根本。正如杜威指出,“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东西。它常常处于形成的进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随时戒备着,观察它的结果,而且要存着虚心学习的意志和重新调整的勇气”。〔6〕

二、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总体偏低,且发展不平衡。从前述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1.不重视理论学习,实习锻炼少

在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很多教师不太重视理论学习,而较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这一点在职前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师范生普遍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而不太重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幼儿园招聘教师时也是更多地考察应聘者的技能技巧。有调查显示,近几年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存在这样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文化素质较低,教育理论陈旧,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7〕而实际上,能否真正转识为智,能否成为专家型、智慧型的优秀幼儿园教师,与是否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关系密切。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知识的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共同体。离开了知识与理论的指导和引领,教师的实践智慧成长缺乏可持续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此外,在教师实践智慧的孕育阶段,职前教师或新手教师的教育实习也十分重要。多次、多样的教育实践对教师顺利完成理论知识实践化尤为重要。然而,我国职前教育中的实习期通常都非常短,有些院校甚至是处于缺乏状态,这导致了很多新手教师难以适应工作的现象产生,自然,为实践智慧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更无从谈起。笔者曾在一例观察与访谈中发现,某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职前实习时间很少,且在毕业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主要在幼儿园资料室帮忙,仅仅带过1个月的班。当我们去观摩她组织的科学活动时,她表现得非常不自信,反复跟我们说:“我没组织过科学活动,真不知道能不能把活动做完,孩子们不要太乱就行了。”活动后她如释重负,一边收拾材料一边笑着对我们说:“总算结束了,还好,孩子们还不算太乱,其实我很怕孩子问我问题。”

2.易满足于工作的熟练化操作,教育反思的深度与主动性较差

幼儿教育承担着教育与保育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教师每天除了要完成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照顾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这导致了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如何熟练地管好幼儿,因此他们更看重一些实用的、简便的、操作性强的技能。在繁重的工作中也容易忽视对教育行为、儿童发展问题背后原因的思考,因此对教育实践反思的深度与主动性较差。然而,实践智慧的形成不是一个线性过程,简单重复、技能化倾向的经验积累并不能促进教师生成与发展实践智慧。

3.知识自我更新意识与专业自主发展动机不强

在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拥有程度的意识和对自身发展的态度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及其水平。笔者在相关的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有不少幼儿园教师不但意识不到自己缺乏应有的知识,还盲目乐观,不思进取。事实上,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层次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知识自我更新意识的欠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实践智慧的形成。

此外,部分幼儿园教师安于现状,不愿接受挑战,专业自主发展的动机不强。这部分幼儿园教师缺乏对专业发展的自我审视,缺乏对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与试验,更缺乏质疑及解决各类教育教学问题的意愿与努力。而实践智慧的获得恰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审视、探索与质疑等对自身最终获得实践智慧非常关键。

三、提高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对策与途径

1.全面、科学、适宜的知识学习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根本前提

教师知识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之一。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根本前提。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是其知识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其知识获得与积累的最终目的。因此,全面、科学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应贯穿在整个实践智慧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位工作了10年的幼儿园教师在谈到理论学习对其实践智慧产生的促进作用时说:“说实话,在幼师读书时真觉得理论没用,也不喜欢。而当我有了一定的教育经验,尤其是在有了近10年的教育经验之后,来到研究生课程班进修时,我发现我对理论知识的看法完全不同于以前了。知识的获得常常可以让我在面对问题时茅塞顿开。”

2.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主要途径

幼儿园教师只有经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的历练,才能转识为智。无论是知识学习的结果,还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感悟,或是同事的经验分享,都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予以实证与检验。幼儿园教师正是在与工作环境中的人与物的互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更有助于教师形成实践智慧。如前所述,我国很多院校的师范生在理论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存在实习锻炼机会太少的问题,据此,笔者建议,可参照英国的经验,把入职教育时间延长为半年甚至一年,形成由职前教育机构组织,县(市、区)教研员指导,幼儿园负责,优秀幼儿园教师做导师的入职教育工作小组,让师范生在幼儿园中观摩、带班、定期研讨。笔者相信,这样的入职教育,一方面可以缩小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帮助即将踏上幼儿教育岗位的新教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升理性认识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新教师熟悉幼儿园的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缩短入职适应期。〔8〕

3.深层次的自主实践反思是教师提高实践智慧的基本途径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

反思是促进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基本途径。〔9〕比如,在实践智慧形成的孕育阶段,职前幼儿园教师或新手教师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挑战。随着参与教育教学次数的增加和参与程度的深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差异,并试图对两者进行整合。这种有意识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园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过程。反思可有多种形式,如研讨反思、观摩考察反思和教育叙事博客等。其中,写教育叙事博客是近年来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和发展的新路径之一。

四、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形成过程中的知、行、思交融原理

如前文所述,教师的知识发展、教育实践行为、反思等始终与其实践智慧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知识对教育实践起着指导与决定作用,教育行为对知识的运用、内化与深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促进了教育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因此,无论是在实践智慧形成的哪个阶段,知、行、思三者都是环环相扣、互相配合、交融并进的,可以说,是三者的交融促进了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26-30.

〔2〕刘爱.教学智慧之生成过程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2).

〔3〕张惠博.职前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之研究〔J〕.科学教育学刊,1996,4(1):59-92.

〔4〕徐佩华.论教育智慧及其形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5〕王红彬.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知识培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6〕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52.

〔7〕〔8〕叶平枝.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25(3):23-27.

〔9〕王春燕.直面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实践性智慧〔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25(3):28-31.

On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Form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Yang Caixia

篇(9)

所谓继续教育,又称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认识到持续教育的必要性,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后还要精心地组织管理。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等);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我国当前会计人员领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

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增强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在第七条又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1)立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

(2)“财务、会计法规制度;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4)其他相关法规制度。《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内容的规定从总体上讲是合理而明确的,它涉及到了对会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各项要求的要素。同时也不难发现《暂行规定》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规定不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现实培

训过程中往往将不同级别的会计人员和不同对象的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两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培训对象的现象,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因此,从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做到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l.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人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态度决定一切”,针对成人教育,只有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才能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否则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他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户j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

篇(10)

(一)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市各级政府在职能实施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偏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对关系城市居民生活的社会性公共服务缺乏足够的重视,供给不足,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城市区域面积不断扩大,但老城区人口聚居效应并没有减弱,新城区人口的分流作用没有显现。

(二)城市信息化程度不高,智慧城市需进一步发展。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是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各地智慧型城市建设步伐逐步提高,但是就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信息网络建设参差不齐,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社会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尚未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也未建立。

(三)社会公共服务人才总量缺乏,质量不高。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源是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配置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社会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方面,虽然有不少地方组织和公益性组织做了诸多工作,但是整体上人才培养意识还比较单薄。

(四)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亟待制度创新。首先,政府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中“选择偏好”依然严重。其次,社会组织自身参与动力不足。第三,社会资金介入不足。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的运营资金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企业和个人参与较少,这一方面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率。

二、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统筹管理和政策衔接的制度设计与创新

(一)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治理。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共同繁荣”,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对接制度。可以采取建立“个人社会公共服务账号”和“全国性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两者相结合,突出个人在所在区域的贡献程度、发展特征以及地区对相应人才的吸引,废除地域之间的限制,保障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实现;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区域之间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公共服务的标准也有所差别,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政府补助基金”,缓解由于区域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待遇。三是打造社会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治理平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城乡之间进行社会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四是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消除户籍决定身份等级的功能,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彻底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公平的享受各项社会公共服务。

上一篇: 承包商安全管理论文 下一篇: 行为理论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