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1: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博士生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知识市场上适当地运用专家经验(包括学术制度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可以借助“文凭”筛选出能力更强的人;而不适当的制度安排则可能“逆向淘汰”知识质量较高的人群,或干脆导致知识市场的“崩溃”。事实上,学术堕落总是表现为学术文凭的贬值。
----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挽救中国学术,这已经成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危机向我们提出的最难以回应的挑战。■
背景之一:校园里的明星
本刊记者 傅杨/文
----4月19日下午,影星巩俐在几个朋友的陪同下,造访北京大学,表示有意就读北大社会学研究生。社会学系系主任王思斌、党委书记吴宝科及林彬、杨善华等教授接待了巩俐,系里还为此开了一个会。一名本科女生告诉记者:那天下午本来有3节课,因为巩俐光临,老师只上了一节就跑去开会了。
----巩俐要到北大读研,在校园里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欢迎者称:巩俐作为国际知名人物,来北大学习能给北大增光。反对者认为:巩俐不通过考试,仅靠名气就想戴上“硕士”帽,是对北大的亵渎。
----争论双方声音都不算大,一则传言却越传越远:据说北大社会学系某教授是巩俐的影迷,偶然饭桌与明星邂逅,相见恨晚,巩俐述说了求学之志,该教授主动代为引见。4月19日,巩俐也曾对记者说:“北大有几个教授很喜欢我的电影,我这次来京为电影《漂亮妈妈》做宣传,才刚刚与他们相识。”
----为核实情况,记者打电话给北大社会学系,结果非常不顺利。第一次接电话的女老师叫记者去问党委书记吴宝科;给吴打电话,吴叫记者去问系主任王思斌;几次往系主任办公室打电话,王都不在,往家里打,王叫记者去问研究生院。记者为此跑了一趟北大。敲开社会学系研究生的宿舍,众人对此事默然。“大家不都是想弄一个噱头吗?”一研究生边敲电脑边回答记者。
----记者打电话给北大研究生院院长,他说此事正由黄老师经办。记者于是找到北大研究生院学位办的黄女士,知悉很多媒体都来过,同样的话黄已重复了很多遍。黄告诉记者,巩俐确实已经向社会学系提出了申请,但材料还未送到研究生院。巩俐申请“社会学在职硕士学位”要过三关:全国英语统考、全国社会学科综合考试、修够30个学分并通过考试。黄说,这不是对明星开口子,只要符合条件,普通人都可以在职申请学位。这种获取学位的方式与正规研究生的区别待遇是:没有学籍,毕业后也没有北大毕业证。
----据悉,巩俐申请的并非读研究生,而是研究生课程班。前者须通过全国严格的入学统考和复试;后者只由学校组织入学考试,修满学分,学校就能发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拿到结业证并拥有学士学位者,参加全国外语水平统考后,可以在职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合格者,可获得硕士学位。
----黄特别向记者强调,希望记者公正报道北大和巩俐。黄也承认很喜欢看巩俐的电影。
----按照惯例,在5月底到6月初之间,巩俐就能完成报名、填表、资格审查等手续,9月即可上课,2001年4月即可开始第一次考试。
----有家媒体指出,通过“特殊方式”进北大的文体明星还有不少,如黄宏、李宁、张文东等。进入其他大学求学的明星还有邓亚萍、王军霞、伏明霞、谢军等。巩俐进入北大,不是个案。
背景之二:权力、金钱与校园
詹小洪/文
权力渗进科场
----近几年研究生考试持续升温。原因多多,恕不一一赘述。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金钱和权力的影响同样渗进了这一神圣的科场。
----一般来说,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计划内的招生还大多能按照规则,保证质量进行。乱就乱在计划外的委托培养生、扩招生、各种名目的研究生班。谁都清楚,学历、文凭对于今后在社会立足的意义所在:为官的一纸文凭是仕途升迁必不可少的阶梯,生意人有顶博士帽让人称作是“儒商”更觉受用。但是,他们或商务繁忙,或政务缠身,于是,经商的拿出三、五万元到一些“只考绩,不考勤”的某某大学研究生院,利用个把月突击学习几门课,修上几个学分,到头来雇个拼凑个论文,博士头衔就拿到了。或者出个几十万元在某研究生院搞个以自己姓名命名的基金,曲线变相地为自己捐学位。当官的则多在隶属本部门的高等院校研究生院业余攻读博士学位。
----1998年,笔者曾看到北京某大学研究生院报名册,当年该院共招收博士生100多名,其中计划外的有20多名,几乎不是某某司长、处长,就是某某公司董事长、总裁。研究生院招生创收的另一妙招就是办研究生课程班。招生单位可以派老师深入到各省、地、市、县甚至村镇去办研究生速成班。难怪,京城不少大学、科研院所的研究生院被人们指责为“文凭加工厂”、“学历批发站”、“职称生产机”。
【正 文】
一、从两件“学位案”谈起
1996年1月24日,北大学位委员会在21位委员只到16位的情况下,以6票同意,3票弃权,7 票反对的结果,决定不授予北京大学博士生刘某的博士学位;随后,北大只授予了刘某博士 “ 结业”证书而非毕业证书。此后,刘某在长达3年半时间内四处询问、反映,要求回答他“ 未获学位”的原因均未得答复。1997年他向法院起诉,法院以“尚无此法律条文”为由 不予受理。1999年9月,刘某再次起诉,终得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他请求法院责令 被告撤消其1996年的不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判令北大向其颁发博士“毕业证书”,并 对其 学位授予问题重新审查。
海淀区法院在有关学位授予纠纷处理的法条缺位情况下,根据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及法律 的 “正当程序原则”,认为:北大学位委员会作出“不授予”决定涉及学位申请者能否获得相 应学位证书的权利,故在作出否定性决议前应告知相对人。法院判决责令北大学位评定委员 会撤消“不授予”刘某博士学位的决定;在判决生效后3个月内对是否批准授予刘的博士学 位进行重新审议。(注:二审法院受理此案审理后发回重审。但2001年初,原审法院(北京海淀区法院)以“超过 诉讼时效”为由,驳回了刘燕文的起诉(据说是海淀区法院在“请示”了上级有关法院后作 出的)。贺卫方教授在2001年3月某日的《时报》上曾以《转了向的里程碑》为题,评海 淀区法院这一“驳回起诉”的判决“在法律的程序方面存在许多疑点”,他说:“最关键的 问题是,当一个法院已经受理了一起案件并且做出了自己的裁判,就意味着法院以权威的行 为承认了案件并不存在诉讼时效的问题。法院受理了,然后经过一方当事人上诉,上一级法 院 又发回重审,下一级法院又说当事人在一审时已经过了诉讼时效,这样就等于出尔反尔,法 院的威信得不到保障,当事人对法院的预期也会变得复杂和混乱”。
为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将共同举办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培训与研讨活动,现诚邀各学校相关人员参加,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
中小学校长、学校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等。
二、研讨内容
模块一:理论篇
心理剧的原理及其治疗技术
校园心理剧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术
模块二:实践篇
校园心理剧实践操作流程及技术运用
模块三:观摩篇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心理剧现场观摩
三、研讨专家组成
国内心理剧资深导演、心理学博士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德育心理研究室校园心理剧团队
四、研讨时间、地点
1.报到时间:2013年6月9日
研讨时间:2013年6月10日~11日
2.报到地点: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
会议地点: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东虹路(三环路东四段内侧十陵立交——成渝立交之间)。学校附近的火车站是成都东客站,汽车站是五桂桥公交总站。乘车路线:5、66、80、85、94、97、98、108、120、122、136、137、200、223、537、854、855、856路。
五、研讨费用
1.会务费:980元/人(含授课费、午餐费、资料费)。
2.外地参训人员可协助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六、考核与证书
学员完成研讨内容并经考核合格者,将颁发由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结业证书。
欢迎学员围绕校园心理剧提交论文,题目自拟。论文要求:(1)符合本次会议相关主题要求,且未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2)论文内容应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作者及其单位、邮编、电子邮件地址;(3)论文提交邮箱。会议将在了解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提交论文的质量决定是否结集出版,优秀论文可推荐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3)会议将根据提交的论文质量评选出优秀论文,并颁发由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获奖证书。
如愿参加2013年6月5日会议研讨的学校和个人,可以提前将研讨的主题、相关内容和联系方式发到组委会邮箱。经组委会讨论后通知学校或个人作会议发言。
七、其他事宜
凡参加研讨的学员,均可提交学校在校园心理剧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会专家将择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答,现场交流。
凡参加研讨的学员,每人须携带免冠照片2张(注明单位、姓名及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复印件1份。
八、付款方式
账号:3100028909024906284
账户: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
开户行:工行北碚胜利分理处
九、报名及联系方式
报名电话:010-8881083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培训部 王老师
咨询电话:18623548686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刘老师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高位瘫痪女孩向命运发起挑战
1970年2月9日,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副教授,母亲徐孔,也在该校行政部门工作。郭晖小时候在邯郸市实验小学读书。1981年5月9日,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现象,医生诊断结果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没有疗效。之后又多次转院治疗,病情反而更加严重,郭晖的身体也开始浮肿。经过化验检查,郭晖得了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腰等部位,导致胸部以下瘫痪。
10月初的一天,郭晖感冒了,发烧怕冷,在床上翻来覆去,她忽然感觉双腿发麻,渐渐地竟没了知觉。郭晖吓得问妈妈:“我的腿呢?”妈妈愣住了,说:“腿不是在你身上吗?”正说着话,郭晖竟然尿床了,而她还浑然不知!妈妈见状大吃一惊。郭晖得知自己大小便失禁后,痛苦万分地大叫道:“我成了废人?我不想活了!”说着,就用头撞墙,母亲拼了命才将她拉住。郭晖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
1983年1月,父母带着郭晖辗转来到了湖南省人民医院。在这里,郭晖进行了第一次开胸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手术后,郭晖只能回家调养。呆在家里,郭晖只能躺着,无法坐立,时间久了,身体非常难受。因为妈妈还要上班,没人照看她,郭晖一个人在家,既孤独又行动不便。为了不上厕所,她只能不喝水。一次,郭晖口渴得难受,就伸手去拿杯子,不料却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在地上半天起不来……那种等死的感觉让她心如死灰。
1984年年底,父亲听北京结核病医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于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开胸手术,目的是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终于可以动一点了,可她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左脚大拇指又不能动了。
面对病痛的折磨,郭晖已从最初的难以接受到开始慢慢适应。她的表现让父母颇感欣慰,父亲摸着她的头,叹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却是异常出众的,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目光坚定地点了点头。
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让她自学。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时间稍长就感觉很累,她便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母亲见状,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将初一的课本学完了,父亲就将初二的课本放到她枕边……就这样,郭晖在床上用4年的时间学完了初中、高中总共6年的课本!
郭晖的出色表现和坚强的毅力让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一次,他忍不住问郭晖:“孩子,你想考大学吗?” “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可我的腿不能动弹,哪所大学愿意要我呀?”听了女儿的这句话,父亲一时哑口无言,只得难过地走开了。
父亲的话点燃了郭晖心中的大学梦。为了参加高考,她开始抽出时间锻炼身体。可是,练了一段时间后,她才发现,自己根本不能和正常人相比。因为,她那时坐都坐不稳,时间久了,腿还会抽筋,后背也痛得受不了。连考场上的椅子都坐不稳,怎么考试?一时间,她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废人,心情沮丧到了极点。
1990年9月的一天,河北工程学院的一位老师得知郭晖的想法后,给她支了一招:建议她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一科一科地结业。这位老师还建议她学英语专业,因为毕业后可以在家搞翻译工作,也算是一技在身。郭晖听后,心里豁然开朗。
为了参加自考,郭晖报了一个培训班,上午上课,下午在家自习。她住在家中的客厅里,来了人还可以说说话、解解闷。客人走了,郭晖再看书学习,再累她也从不懈怠。
1991年4月,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三门课都考了全市最高分。凭着出色的专业能力,这年6月,21岁的郭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每天她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在那儿做翻译,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这在当时算是一份不错的收入了。第一次领工资,郭晖开心地流下了眼泪:她终于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
有些家长听说郭晖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就请她业余时间辅导自己的孩子。于是,郭晖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都交给父母,自己收获的是劳动的快乐。郭晖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样可以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学生们都管她叫“老师”,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为了挑战自己,1993年10月,郭晖来到河北一所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校方婉拒了她的求职,理由除了她的身体原因外,还因为她学历低。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而她只有专科学历,这让郭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郭晖是个不服输的人。她很快就开始攻读本科学位。经过一番苦读,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本科学士学位,与此同时,她还顺利地通过了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1997年7月,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班学习,与此同时,她还选择自修法语。如此高负荷的学习,对于正常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对于高位瘫痪的郭晖来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可是,在郭晖心中,学习已成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可以让她苦中作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真心求职遭拒,
瘫女孩北大奋力攻读博士生
然而,求学的路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2001年,郭晖在一次考试中,一时疏忽大意,把试卷搞错了,白白丢失了14分!结果,一向“战无不胜”的郭晖没能通过考试。想想自己的艰辛付出,却栽在了细节上,郭晖又痛又悔,躲在房间里大哭了一场。这一次的教训让她刻骨铭心,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2002年12月7日,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女儿5年的努力将在这一天得到检验,郭荣茂非常激动。那一天,郭荣茂早早地来到答辩室外,紧张地等待着最终的结果。过了很长时间,答辩室里走出一位老教授,郭荣茂走上前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激动地赞叹道:“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心人天不负,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取得英语硕士学位。她再一次证明了自己!
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2002年7月,她满怀信心地来到上次求职的那所学院,自以为能够谋得一个心仪的职位。可是,院方却冷淡地说:“你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
这个冷酷无情的答复并没有浇灭郭晖那颗渴望进取的心,相反,再一次激发了她的斗志。她要圆自己一个校园梦,她为自己定下了目标:到北大读书去!
可是,北京大学会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2002年12月1日,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个高位瘫痪的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教授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这才获得一套完整的书籍资料。
2002年12月30日,这一天,距离博士生考试只剩下75天时间。父亲担心女儿压力过大,就安慰说:“不要有思想负担,这次考不上没关系,咱们下次再考。”郭晖自信地笑了笑。
2003年3月19日,在父母的陪同下,郭晖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很多参加考试的学生都感觉很意外,一些热心的学生立即过来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是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北大,以它的包容精神给了郭晖非常美好的印象。
2003年3月26日,5门考试结束。2003年7月3日,郭晖收到了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自己渴望已久的校园梦终于梦想成真,郭晖忍不住洒下了激动的泪水。目睹女儿一路走来的艰辛,郭晖的父母更是喜不自禁,抱着女儿,一家人相拥而泣。
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传开后,成为当地人教育孩子的榜样。为了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崭新的轮椅。郭晖终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未名湖畔留下独特的风景,
女博士摇着轮椅上哈佛
可是,像郭晖这样的高位瘫痪患者,生活都无法自理,到北大读书,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为此,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他们均放弃现有工作,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养家。父母为自己做出的巨大牺牲,让郭晖感动不已。
2003年9月7日,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了一间单独的宿舍。
第一次上课,母亲推着轮椅把女儿送到楼前。楼有台阶,须要把轮椅抬上去才行。母亲一个人根本推不上去,同学们见状纷纷上前帮忙。
由于教室门窄,轮椅推不进去,郭晖只能被母亲背进教室,坐在椅子上。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郭晖一动也不敢动,一节课下来,郭晖苍白的脸上直冒虚汗,累得不行。更要命的是,一不小心,她就会大小便失禁。怎么办?每次上课的时候,母亲就拿着女儿在厕所用的木凳,在门口等着。一到课间休息时,她就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把女儿背进厕所……
渐渐地,坐着轮椅上课的郭晖成了北大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好学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郭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抓紧时间,拼命学习。
郭晖虽然在这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校园教育,但她的底子却很扎实。因此,她读博之后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跟不上学习进度的问题。相反,由于刻苦钻研,她的学习成绩很好,系里的奖学金每次都有她的份。
郭晖博士读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旁人看来,文学嘛,学起来一定很轻松,对此,她笑着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则必须下苦功才行。”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17世纪的一位叫琼生的诗人,这位诗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三教九流,无所不知。要研究他的作品,首先得看懂有关他的书籍资料。所以,郭晖在学会英、日、法和拉丁语之后,又选修了古希腊语。她的语言天赋和刻苦精神再次得到证明,一年后,她就可以用古希腊语来阅读有关资料了。
由于郭晖在英语诗歌翻译方面卓有建树,国内外一些出版社开始注意她。2003年12月30日,南海出版公司负责人找到她,请她为《海鸥乔纳森》一书担任翻译。郭晖便一边学习,一边翻译书稿。这本书出版后,在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战争与和平》丛书分册。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不时地会有师生向她投以赞许的目光。经过一番寒窗苦读,2008年8月,郭晖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
随着郭晖的名气越来越大,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她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
她扛住了命运的打击,一步一步坚强地走向未来,这一路攀登中,郭晖一直有当一名老师的梦想。有志者事竟成。2008年11月,郭晖再次美梦成真。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向她发出邀请,她从此成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而为了实现这一梦想,郭晖拼搏了整整27年!
2012年3月,郭晖获悉河北省教育厅全额资助优秀高校教师赴海外留学的消息后,提出申请,希望自己能争取到这一机会,出国留学。她是河北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来,第一位提出申请的残疾人。同年8月11日,郭晖的申请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评审委员会专家全票通过!
2013年1月10日,郭晖从北京飞赴美国哈佛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海外留学生活。出国前,郭晖表示:学成回国,她会继续留在河北工程大学,继续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为贵州荔波喀斯特地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作出了特殊贡献。
屠玉麟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贵州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1962年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生物系。主要从事植物地理、环境生态与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农业区划先进个人,贵州省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9项,主持参加完成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主持在研项目3项,编写或参与编写著作20余部,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安裕伦1987年贵州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兼职博士生导师),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院长,校学科带头人,曾为英国、澳大利亚访问学者。担任过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综合自然地理、气象与气候、贵州地理、土地资源等10余门课的教学。主持省重点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20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著40余项。2003年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贵州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贵州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遥感学会副理事长:贵州省测绘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专业学术方向: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自然地理
梁虹1985年陕西机械学院工程水文及水资源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校学科带头人。科研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中国岩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水电能源科学》、《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等全国重要学术期刊和全国性科技期刊以及国家出版社发行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集上以独著或第一作者的身份20余篇。
学术贡献:创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一“喀斯特水文地貌学”
前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举措。研究生教育必须牢固地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当前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切实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学院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逐渐扩大,本文就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几个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进行剖析,找出差距、规范管理,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1.严把招生质量关,选拔合格人才
招生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第一环节,所以精心选苗,抓好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是基础。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一方面扩大生源,另一方面挑选优质生源。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几年各行各业对研究生的需求大大增加,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如此充足的生源,既为研究生的选拔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研究生招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研究生是高层次的人才,招收研究生时应更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在招生方面采取“守株待兔”策略是不可取的,必须积极进行宣传。我院通过网络宣传,还以学科分专业召开考研动员大会,由学科带头人、导师进行招生宣传,并且积极鼓励本校优秀本科生报考;调剂优秀生源、完善入学考试和复试中各个环节,选拔优秀人才。
1.1 规范入学考试科目及命题工作。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及命题工作是招生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对于硕士生入学考试,考前学校应组织好各招生的学科、专业的带头人或负责人把好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考试这一关。让学科、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召集学科领导小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新的学科、专业目录,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以二级学科为基础,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核心,做出科学合理的考试科目设置。
对于命题工作更不可忽视,在内容上要有难有易,保证具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能够考试合格,且较难得到高分才行。学科领导小组应每年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使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命题工作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要不断总结经验,严把这一环节的质量关。
1.2 加强复试,选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结束后,应加强对合格考生的复试工作。这一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对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和相关学科内容的测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复试成绩在录取成绩中的比重,复试应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外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改进完善培养过程管理
培养过程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中心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位论文水平的提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抓好课程建设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要使教师感到有责任,使学生感到有压力,让学生尽快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胜任本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后,学院组织各有关学科、专业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原有基础上,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修订,确定相对稳定且不同院校相兼容和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学位课程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做出明确的要求。在内容上应不断补充新知识,并要具有相应的层次结构,使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与本科课程相区别,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要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分开档次,博士生课程要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并分列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的教学时数的分配。教学大纲不仅是讲授大纲,还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我院召开学科带头人会议,抓好教学大纲的建设工作,在学时及学分的分配上、开课时间及听课人员所需基础方面做出明确说明。鼓励各学科专业的教师开设新课和一定的选修课,但新课需经试讲和论证方可开设,选修课要在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选修的情况下才能允许开课。
2.2 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试方式。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院一些研究生专业课人数增加较多,针对这种变化,提出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并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采用有一定开放度的教学内容,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研究生学位课按照学校要求采用闭卷笔试,专业课、选修课考试方法不断完善,采用笔试、论文等形式的考试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2.3 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在学术活动中提倡和鼓励研究生提问,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是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萌发和完善创新思想的重要途径。在课题组内的学术讨论可使导师了解、把握学生的科研工作进展,使学生有紧迫感,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并使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能够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学术活动的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导师应安排博士生参加大型、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我院从2001年起每年要求研究生参加由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我院承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测控技术”会议,并出版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年7月,我校主办“2009年大气光散射及遥测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国际会议是我校近年来主办的规模最大、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是慕名而来。研究生参加这些学术交流极大地开阔眼界,拓宽了知识面。
2.4 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为进一步提高机仪学院研究生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拓宽学术视野、促进优秀学术成果的交流,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院于每年下半年创办了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由主管科研院长牵头,学生工作副书记负责,学院团委、研究生会承办。
论坛凝聚了机仪学院最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学术活动,通过“研究生主讲,青年教师点评”的模式,将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促进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进一步繁荣了学术发展。
3.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教书育人的典范,导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材过程。对导师遴选制定相应规范,对导师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强导师的负责制。
导师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论文的选题及论文的质量负责,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科研工作情况及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指导学生向学科发展的前沿迈进。在日常学习中,导师应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重要原著及有关的中外文期刊,写一些读书心得,开展学习讲座与讨论,逐步要求学生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写一些学术论文,寻找学科发展的突破点,为学位论文选题奠定基础。
4.严把论文质量关,严格学位授予
4.1 规范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对研究生是否具备开题条件进行审查,具体安排是: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对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审查;由导师负责审查学生开题前的文献阅读、方案论证等准备工作是否达到开题应具备的条件;由院系主管领导综合考核学生在校表现,如认为不宜继续培养则不能开题。其次,认真做好开题报告的审查组织工作。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实行集中开题,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学位论文开题质量检查领导小组,分学科组织专家对论文开题进行检查,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对于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各专家小组应从选题意义、设计方案、论文进度安排等方面提出审查意见,研究生和导师要认真听取意见,并采取相应措施。开题审查不通过的要在两个月内补做,重新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进入课题,否则取消进入论文资格。
4.2 做好论文中期检查。
整个论文工作过程要进行一年,工作过程较长,难以控制,有很大随意性,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到论文答辩时才严格要求,往往为时已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论文中期检查的方式,保证论文完成质量。论文研究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明确以后,导师和学生还要确定每一时期的子目标。在中期检查时,有关领导和导师对学生的论文进度进行检查,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未认真完成进度的学生给予批评警告,并督促其限期完成。
4.3 做好预答辩工作。
认真听取专家们对论文提出的各种建议,并进行认真修改,对预答辩实行末位淘汰,各学科对预答辩要求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分,按5%~7%进行末位淘汰,要求限期重新修改,或者直接推迟答辩。
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要抓好预答辩这一环节,我院采取集中预答辩方式,在学生入学第四学期末全部完成。研究生必须在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之后方可提出学位申请。我院由主管研究生院长召集学科带头人,对预答辩的具体安排如下:
预答辩要求:
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各个环节内容,成绩合格,且学位论文须获得导师认可,才能参加预答辩。导师应在预答辩之前在《学位申请及评定书》中填写指导教师意见并签名。
预答辩时间安排:
本次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集中预答辩时间,安排在学生入学第四学期末或寒假假期内进行,在第五学期春季学期开学2天内应全部完成集中预答辩;每名硕士生预答辩总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其中硕士生论文陈述时间为15分钟左右。
预答辩结论及处理办法。
(1)预答辩结论为通过者,由学科、学院审核签字后可正式提出学位申请(《评定书》第4页);如预答辩结论为通过,但预答辩小组认为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由预答辩小组填写《论文修改意见书》,送达学位申请人,学位申请人根据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完善,经原预答辩小组指定专家审查通过后,学科、学院审核签字后正式提出学位申请。
(2)预答辩结论为不通过者,由预答辩小组在《论文修改意见书》中说明修改意见,学位申请人参照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三个月后,提交论文修改说明和预答辩申请,再次参加学科组织的预答辩。
如再次预答辩仍为不通过,三个月后,学位申请人可第三次申请预答辩。三次预答辩不通过的硕士研究生,学科将不再受理其预答辩申请,按研究生结业处理。
推迟预答辩的处理办法:
如有因不满足集中预答辩条件,不能参加集中预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其预答辩可以单独举行,但必须推迟至少二个月,其学位申请应推迟到五月份以后。
4.4 严格评审论文。
在研究生的论文评审过程中,应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回避制。学校按规定比例抽查进行论文盲审,学院对每个学生论文请相关学科的评审专家来进行评审。请专家对学位论文的选题、选材、实验条件、分析方法、所得的结论、文献综述等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对相应的项目进行定量评分,判断论文是否达到相应的学位水平。对专家反馈的意见,应进行认真的分析,更要重视对论文的否定方面的意见。如对某篇学位论文评审后,意见分歧较大,则应整理后,反馈给导师和研究生,加强论文的修改工作。
现代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是在十月革命前沙俄时期高等教育与学位制度和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及学位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经历了近二百年的发展和巩固后,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具有两种学位体系,即专家―副博士―博士和学士―硕士―副博士―博士。而且,俄罗斯研究生教育只包括副博士和博士两个等级。这与我国和欧美大多数国家的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体系是有区别的。因此了解和探讨俄罗斯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变革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十月革命前学位制度的建立
1804年,沙皇俄国颁布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章程》。①规定大学可以培养研究生充任教师。同时也规定了大学具有授予学位的权利,并将大学学位分为三级:副硕士、硕士和博士。1819年,沙俄政府颁布《学位授权条例》,规定了学位的四级结构:有功效的大学生、副硕士、硕士、博士。在《条例》中还规定了学
位授予必须循级而上,不得越级。1863年,经过多次修改沙俄政府又颁布了新修订的《大学章程》。其中创立了“领取教授奖学金者学院”和“领取教授奖学金制度”,②即有志于科学事业的综合大学的学生可以领取奖学金,毕业后可以在本校或国内外的大学深造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前者便是十月革命后前苏联政府创办的研究生部的雏形。1884年,俄国政府对学位制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副博士学位,将学位结构减为两级:硕士和博士。大学本科不再授予学位。至此俄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学位制度,对俄国的文教事业和其后的前苏联学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影响了后来前苏联时期的研究生教育。
二、十月革命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的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
1.革命胜利初期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革命胜利后,党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废除各种等级的法令,在研究生教育领域,1918年,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部颁布《关于俄罗斯共和国国立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组成和机构的若干变动》的决议,宣布取消硕士和博士学位,废除了革命前的学位和学衔制度。
1925年,教育人民委员部通过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科学工作人员的条例》,明确规定在拥有高水平科学导师和科研基础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研究生部,通过研究生部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在研究生部学习和训练的学生被称为研究生,修业期限为三年。研究生部的设立标志着前苏联研究生教育的正式开始,标志着国家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开始。
2.30年代研究生教育的整顿和发展
1928年10月前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前苏联高等学校迅速发展起来。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30年,教育人民委员部决定成立研究生预备部,招收没有受过完全高等教育,但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期限一年。凡完成预备部学习计划者,都可以不经考试优先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部学习。这一措施,对研究生数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1年全国研究生人数已猛增至1.27万人,与前一年相比,增加近3倍。
1933年全国研究生已发展到1.48万人,其中高校研究生8 400人,占研究生总数的56.7%,科研机构的研究生6 400人。③
30年代开始,针对前期研究生教育产生的一些问题,前苏联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位和学衔制度的重新建立。在1932年的《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议》中指出建立学位和学衔制度的必要性,并要求为此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1933年建立了隶属于前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高等技术教育委员会学位学衔最高评定委员会。1934年1月13日前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学位和学衔的决议》,标志着前苏联学位和学衔制度的正式确立。《决议》规定,前苏联设立科学副博士和科学博士两级学位;在高等学校设教授、副教授、助教学衔,在科研机构设院士、高级研究员和初级研究员。这一学位学衔制度一直保留至前苏联解体。从此,在前苏联研究生教育中建立起副博士学位制度,研究生部开始招收培养副博士学位研究生④。前苏联学位制度的建立,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促进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前苏联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使前苏联研究生教育逐步完善。
30年代末,前苏联开始实施“三五”计划,建立了264个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也进一步发展。为了在保证研究生质量的同时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939年前苏联人民委员部《函授研究生部条例》,规定函授研究生享有全日制研究生的同等权利,修业年限四年。⑤前苏联人民委员部1939年3月31日颁布的《研究生部条例》形成前苏联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模式,使得前苏联研究生教育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该《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部是培养科学和科学教育干部的主要形式。研究生部设在拥有高水平师资和科研基础雄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采取竞试入学的办法,学习年限三年,实行导师负责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前苏联解体时期的研究生教育
1.战后恢复阶段(1945-1969)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前苏联遭受到空前巨大的灾难。研究生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经过十几年的时间,至5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了恢复工作。50年代中后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48年5月22日,前苏联部长会议颁布《关于通过研究生部培养科学教育和科学干部》的决议。《决议》规定,可选派正在撰写学位论文的高等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教师到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一年,以便完成副博士论文。调派期间保留原职原薪,毕业后返回原单位工作。这种培养副博士的形式在其后的1950年11月17日前苏联部长会议批准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条例》中正式确立为一年制研究生部。⑥这种形式深受人们欢迎,成为大、中学教师和科研人员获得副博士学位的重要形式之一。
1959年,前苏联政府又批准设立了一种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特别研究生部,其主要工作是定向为那些没有条件就地培养科学和教育人才的各部门和地区等培养高级后备人才,这类研究生毕业后须返回原单位工作。
1967年11月16日苏共中央和前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关于改进科学干部和科学教育干部培养工作的决议》。《决议》规定,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根据高等学校的推荐,把在学习期间表现有科研工作才能的大学生,直接招入研究生部学习。
2.70年代对学位制度的改革
70年代中期,前苏联对学位评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1974年10月18日前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科学干部和科学教育干部评定工作的措施的决议》,1975年5月8日前苏联部长会议批准《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条例》,1975年12月29日前苏联部长会议批准《学位学衔授予条例》。⑦规定将前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改组为前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是向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各个方面的科学工作者和科学教育工作者授予学位和学衔的全联盟性国家机构,享有前苏联部级机关的权力,其主要任务是领导高级科学干部及科学教育干部的评定工作,对学位和学衔申请者提出统一要求,检查学位论文的质量及其科学和实用价值等。
3.80年代研究生教育的稳定阶段
根据苏共“二十七大”加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任务,保证从根本上改进科学教育和科研干部的组成,苏共中央和前苏联部长会议于1987年颁布了《关于改革我国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基本方针》等六个文件,旨在改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高等学校科研的作用,提高高等学校工作者的待遇,改善研究生的物质和生活条件等。1987年9月15日由高等和中等教育部与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联合制定颁布的《关于在统一的继续教育体系内培养科学教育干部和科学干部条例》决定从1988年9月1日起,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设立博士生部,以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四、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研究生教育
1991年12月前苏联解体后,拥有前苏联约60%教育资源的俄罗斯成为其教育遗产的主要继承人。前苏联时期的高等教育层次过于单一,且本科生不设学位,只颁发专家文凭证书。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多层次化的发展,俄罗斯许多高校开始了旨在建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实验。
1992年3月俄罗斯联邦科学部高等学校委员会通过《关于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的决议》,同年4月,又颁布《俄罗斯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暂行条例》,将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不完全高等教育,学制两年,结业者授予不完全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不授予学位。第二层次为基础高等教育,学制一般为四年,结业者授予学士学位。第三层次为完全高等教育,学制两或三年,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在第三层次教育的基础上,还设大学后教育,即研究生教育,包括副博士和博士教育,学制各3年,毕业合格者授予科学副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增设表明俄罗斯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1993年2月22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公布了《俄罗斯联邦最高评审委员会条例》。1994年10月24日又批准了《关于授予科研和科教工作者学位及授予科研工作者学衔的程序的条例》。这是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首次颁布的学位授予条例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条例。与前苏联时期颁布的学位授予条例和研究生部条例相比并没有本质差别,是前苏联研究生培养基本模式的继承和发展。⑧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开始借鉴国外的“硕士学位”,经过几年时间终于建立起学士―硕士―副博士―博士的学位制度。这样在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就并存着两种学位体系。一种是前苏联时期保留下来的学位体系,即“专家―副博士―博士”的学位;一种就是借鉴国外的“学士―硕士―副博士―博士”的学位。90年代中后期以后第二种学位体系得到的长足的发展,大有取代第一种之势。
注释:
①②郭玉贵.美国和苏联学位制度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③符娟明,迟恩莲.国外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5.
④周洪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二、主要做法
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党组边实践边探索,形成了在活动中凝聚力量、在凝聚力量中开拓创新,在开拓创新中加快发展的目标定位,确定了以先进的学习理念武装人,以强化认识为先导,以自觉为基础,以坚持为关键,以考核为保证的创建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学习制度,为争创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制度保障。
1、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半年来,院党组多次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创活动等内容举行专题会议,展开学习。理论学习中心组还就新时期法院工作如何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展开座谈交流。全院上下掀起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院长其他院领导先后带队到各基层法院及人民法庭开展调研指导,并撰写了调研文章,部分调研论文已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院长撰写的《审判工作应体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一文,被《浙江审判》采用,在院领导的模范作用下,全院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学习、调研氛围。全院90多位干警,人人都写了学习十六大体会文章,已在党小组和支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全院20多位处级干部,40多位审判员都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理论或学术文章,××*撰写的学术论文《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获今年省法院系统第十三届学术论文一等奖(全省共二篇)。
2、强化素质,狠抓落实,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学习网络。
我院进一步创立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制定了教育培训计划,明确了教育培训目标。即到2006年,审判人员本科学历(含经专项培训合格)的达100%,法律研究生班结业要达到50%以上。为此,全院积极组织力量,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开展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其中学历教育方面:全市法院60余名干警入学的法学研究生班,现课程已接近尾声;北京大学专升本远程教育的两个班的学员郡已通过了一半课程的考试。在职培训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学院组织的专项培训工作第一期共72名学员已顺利毕业,第二期培训考试工作也将于年底前结束;此外,半年来,全市共组织70余人次参加了上级法院组织的专业培训。通过各层次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干警视野,提升了干警的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持之以恒,加强考核,建立健全学习长效机制。
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党组在强调自学的重要型并充分调动干警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着手研究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的长效开展,首先在学习时间上,我院制订了相应的制度。如周一晚上定期学习制度,每周一晚上,举行不少于两小时的集中学习,该制度在刚实行时,部分干警感觉到很不适应,但是经过几年时间的坚持,全院干警不但适应了集中学习,而且还进一步养成了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其次在经费问题上,我院制订了相应文件,在基本建设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对学习经费的投入和学术成果奖励的力度,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广大干警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院加强了对学习情况的考核监督,将每个部门的学习情况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部门学习情况及学习成果与年终考评部门奖金挂钩。今年,我院组织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干警的职级晋升和助理审判员晋升审判员的工作中,都把政治和业务的考试作为必经程序,与民主测评得分和考核得分一并计入总分,最后按总分的高低决定录用。经过一年多的贯彻与坚持,全院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理念,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4、学用结合,讲求实效,努力完成学习成果的转化。
二、主要做法
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党组边实践边探索,形成了在活动中凝聚力量、在凝聚力量中开拓创新,在开拓创新中加快发展的目标定位,确定了以先进的学习理念武装人,以强化认识为先导,以自觉为基础,以坚持为关键,以考核为保证的创建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学习制度,为争创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制度保障。
1、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半年来,院党组多次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创活动等内容举行专题会议,展开学习。理论学习中心组还就新时期法院工作如何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展开座谈交流。全院上下掀起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在主题教育活动中,院长其他院领导先后带队到各基层法院及人民法庭开展调研指导,并撰写了调研文章,部分调研论文已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院长撰写的《审判工作应体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一文,被《浙江审判》采用,在院领导的模范作用下,全院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学习、调研氛围。全院90多位干警,人人都写了学习十六大体会文章,已在党小组和支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全院20多位处级干部,40多位审判员都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理论或学术文章,__*撰写的学术论文《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获今年省法院系统第十三届学术论文一等奖(全省共二篇)。
2、强化素质,狠抓落实,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学习网络。
我院进一步创立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制定了教育培训计划,明确了教育培训目标。即到20__年,审判人员本科学历(含经专项培训合格)的达100,法律研究生班结业要达到50以上。为此,全院积极组织力量,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开展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其中学历教育方面:全市法院60余名干警入学的法学研究生班,现课程已接近尾声;北京大学专升本远程教育的两个班的学员郡已通过了一半课程的考试。在职培训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学院组织的专项培训工作第一期共72名学员已顺利毕业,第二期培训考试工作也将于年底前结束;此外,半年来,全市共组织70余人次参加了上级法院组织的专业培训。通过各层次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干警视野,提升了干警的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持之以恒,加强考核,建立健全学习长效机制。
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党组在强调自学的重要型并充分调动干警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着手研究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确保“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的长效开展,首先在学习时间上,我院制订了相应的制度。如周一晚上定期学习制度,每周一晚上,举行不少于两小时的集中学习,该制度在刚实行时,部分干警感觉到很不适应,但是经过几年时间的坚持,全院干警不但适应了集中学习,而且还进一步养成了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其次在经费问题上,我院制订了相应文件,在基本建设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对学习经费的投入和学术成果奖励的力度,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广大干警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院加强了对学习情况的考核监督,将每个部门的学习情况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部门学习情况及学习成果与年终考评部门奖金挂钩。今年,我院组织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干警的职级晋升和助理审判员晋升审判员的工作中,都把政治和业务的考试作为必经程序,与民主测评得分和考核得分一并计入总分,最后按总分的高低决定录用。经过一年多的贯彻与坚持,全院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理念,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4、学用结合,讲求实效,努力完成学 习成果的转化。
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简称UNSW),成立于1949年,是澳洲五星级名校之一,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兼有文科学科的综合性大学。UNSW不仅是澳洲“八校集团”的成员,而且是东南亚、欧洲及北美洲最负盛名的“21世纪大学集团”的成员,在澳洲只有3所大学为该集团成员。新南威尔士大学以其一流的教学和研究水平,被亚洲周刊评为亚太地区前十位的大学。美国时代周刊的世界大学排名在40位,其中工科(Engineering)排名第19位。
新南威尔士大学目前的战略计划是:强调这样的学习和教学环境,“通过接触研究,给优秀学生提供经验及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及“为作为全球公民的学生提供国际机会及远景”。
大学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创新是未来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研究范围日益扩大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专业研究中心,正在应对21世纪复杂的科技、社会及环境方面的挑战。对于本地及国际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研究人员,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创新议程是加强学习经验和扩大学习机会。
“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其关键是具备能吸引最佳教职员和学生的设施―我们正在创造一种环境,从而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大学”,“UNSW is a stro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university and one of the great advantages of studying at UNSW is that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incorporated in coursework programs and often students are taught by academic staff conducting research. UNSW also has very strong links with industry, which ensures that the programs offered are relevant to industry needs”.校长伊尔梅说。
新南威尔士大学非常注重教育与科研的跨国界交流与发展,它的办学风格美国化,与传统的英制大学有明显区别,因此吸引了众多美国学生透过国际交换学生方案(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前往UNSW学习,学时半年或一年不等。目前,大学有来自135个国家的近9000多名国际留学生。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前往世界其他优秀大学进行交流,目前已与世界160余所优秀的顶尖学府有广泛合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与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纽约大学、维吉尼亚大学等的交换学生合作。同时也与中国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院校发展学术交流。
二、UNSW大学的“教与学”特点
在UNSW大学期间,笔者曾参加了几门工科(Engineering)课程的学习,其中包括专业课如光纤通信、专业基础课如电路原理和基础课如物理等等的学习,通过与有关教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对其“教与学”的特点大致归纳如下:
(一)授课方针。
UNSW大学的授课方式旨在教会学生学习该门功课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本门课程的现有知识。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的提高,今日的真理就有可能是明日的谬误,与其单纯向学生灌输目前该门学科的知识,不如交给他们现在及日后学习该学科的方法。
(二)教材。
为教给学生该专业最新、最全面的知识,UNSW大学本科教育选用的教材每一年、每一学期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而且既旋是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对该门课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所教授的内容也有差别。通常在一门课中除了本门的教材外,教师还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讲授的进度和范围去查有关的书籍,一般每节课下来都要查五、六本书。这对于我们本科教育中的教材老化现象和一门课一本书的授课模式不无启迪。
(三)授课方式。
在UNSW的大学教师授课中,不同教师之间的授课方式各有千秋,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有的可能把教材的头几章与中间或最后的几章合并起来,或者围绕主题却游离教材之外讲。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资料、运用独立的思考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不是像国内那样,教师按照手中的教材逐段逐页地力图讲深讲透。
(四)课堂学习。
一般授课都是在大阶梯教室(UNSW大学叫做Theater),在课堂上学生们很少“正襟危坐”,而有很大的随意性。但随意归随意,没有学生干扰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和其他同学的听讲。当然,也时而有学生举手向授课老师提问。课间休息时,学生们也不会顾及教师的颜面而委屈自己去接着听不愿意听的下一节课,抬脚走人是常事。
(五)课后学习。
为让学生们能更充分地理解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逐步养成自己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在授课结束前教师通常都要给学生们安排一定的作业。一般作业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围绕本节授课的中心内容,阅读并参考有关的学术文献来完成。学生们在论文中要引用有关的学术文献时,必须在论文后注明出处,以示言之有据,并且引用文献不能超过论文篇幅的50%,否则便视为抄袭。小论文的成绩也在该科的结业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有的可能会占30%。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在课后查资料、做作业和写论文的时间往往要比在课堂上听课多得多。在图书馆里,经常可见学生们忙迸忙出地借阅有关书籍或在复印机前大量复印书上的材料,营造出一派令人难忘的学术气氛。
三、UNSW大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
在UNSW大学的两年多时间里,笔者对大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后面还专门对某学院的一位教学主管进行过一次专访,大致归纳如下:
(一)课程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s)。
首先表现在课程计划数量众多。如UNSW大学有600个本科专业计划(还有300多个研究生专业计划),较之我们一所高校仅几十个专业,UNSW大学给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选择,较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这样多的学位计划设置,会不会导致分科太细、专业狭窄弊端呢? 当然不会!课程计划大多是跨学科、跨专业计划。一个专业可以与其他专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专业。如商业(Commerce)就有商业研究、商业研究与会计、商业研究与经济、商业研究与法语、商业研究与地理、商业研究与德语、商业研究与法律、商业研究与西班牙语等等。这样灵活的跨学科专业设置,一方面较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复合型人才、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科体制改革、学科专业的融合和新的学科增长点培育。
(二)课程设置。
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学科专业外,大多数专业基本上都是采用大类、平台课程模式,学生在前两年只是修读大的学科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到第三年才确定自己的专业,从而选取相应的学位课程。值得提出的是,这种选择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学生在有关导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选择课程、专业。
与当前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相比,UNSW大学的课程结构具有如下特点:1.课程少而精。必修课只有十几门,总课程门数也只有二十几门,没有各种强制规定的必修课。不像我国高校,在4年学制中学生一般要修读40门以上课程,课程学时数少而课程门数多,导致上课的“头绪”多,每门课浅尝辄止,忙于上课和考试,疲于应付;2.课程设置非常灵活,极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兴趣;3.非技术类课程少。从UNSW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到,非技术类课程几乎没有,而我国高校非技术类课程,如思政、外语,体育、管理等课程学分约占总学分22%~25%,相比之下,在同样的四年学习生崖中,我国高校学生学到的技术类知识就少得多。
四、UNSW大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正在倡导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普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笔者亲身经历过的UNSW大学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如下:
(一)多种多样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大多以讨论法为主。
如采用工作坊(workshop)、讨论会(seminars)、讲授法(tutorial)等多种方法,团队学习、合作学习是普遍的教学模式,既有大课,也有小课,既有系统知识讲授,也有知识的应用,还有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过程和机会。
(二)课程团队合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