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1: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学学年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电算化会计工作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它会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会计人员要想适应工作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技术。因此,为了让会计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对会计人员的各项培训师相当有必要的。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2.1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机构统一组织的相关专业培训。
2.2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会计人员进行远程教育培训。
2.3聘请专业的电算化会计讲师到单位,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2.4选派优秀会计人员到专业培训机构或是大专院校进行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培训。
2.5以会计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为依据,对会计人员进行分层培训。
3、改善会计人员的组成结构
3.1知识结构要全面
会计工作的综合性极强,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会计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还必须要对会计相关的经济、法律、税收、金融和审计等知识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因此,在人员的安排中,要将不同知识、不同专长的会计人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其知识互补,在总体的知识结构上达到或基本达到电算化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3.2学历、职称结构要适应时代
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从业人员所在比例还相对较低。因此,各企事业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聘请高水平的电算化会计人才,吸引、招收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投入会计工作中来,鼓励现有会计人员,积极参加更高学历教育和更高职称的考核。并将学历、职称也职工的工资待遇,职位升迁等挂钩,激励员工积极进取、知识更新。
3.3年龄搭配要合理
会计工作的连续性决定了会计队伍的组成中,既要有经验丰富、心思细腻的中老年会计从业人员,又需要勇于挑战、冲劲十足的青壮年会计从业人员。只有这样的不同年龄段会计人员合理搭配,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不同年龄单会计的优势,在工作中取长补短,达到工作效率的最优化。
4、加强职业道德培养
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集许多方面的利益为一身,掌握着一个单位最敏感的钱财事务。所以,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完成质量对单位的影响重大。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完成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是相当有必要的。
4.1加强信息安全教育
不越权上机操作,不连接与业务无关的互联网终端,对使用的计算机安装杀毒软件,严防电脑病毒入侵,防止人为非法破坏数据,保证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过程不危害到单位经济信息的安全。
4.2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
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与财务工作相关的方针、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遵守会计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开展自己的会计工作,保证在会计事项的处理客观公正,维护经济秩序,规范财务行为。
4.3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 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 “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 “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 “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 “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 “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 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学校拥有会计学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会计学等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会计学专业等省级教学团队7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13年学校获批自筹建设“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牵头的“山东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获批自主培育建设“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会计学院始建于1985年,拥有会计学学术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MPAcc)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职工56人,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4个本科专业。目前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4部;获批国家“两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山东省“两金”及各部委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
一、研究生招生
会计学院招收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与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研究生。
?筅招生计划
每年招收学术型硕士15名左右;会计专业硕士40名左右。
?筅享受待遇
(1)国家助学金。所有学生10 000元/生・学年。(2)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学金12 000元/生・学年,覆盖面为20%;二等奖学金6 000元/生・学年,覆盖面为30%。(3)三助岗位。学校每年设立一定数量的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担任学校兼职辅导员,提供800元/月岗位津贴(一年按10个月发放)。另外,自入学后第三个学期开始,研究生导师为每位研究生发放科研补贴不低于150元/月。
作者简介:余薇(1975-),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教育研究规划课题“职技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11YB112),主持人:余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73-04
会计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应用于一体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职技高师院校是高等师范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机融合体,是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其教学特点应充分体现学术性、师范性和技术性,其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联系紧密。因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决定职技高师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举。
一、 构建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适应会计专业教学要求的重要举措
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和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包括会计手工操作能力和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实践综合能力包括财务综合分析、财务综合管理和财务综合组织处理能力等。这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单靠某项会计理论知识或单个会计实践运用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构建科学完整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全过程进行会计核算实践,全面参与会计业务实训,全方位了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从而全面提升会计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是实现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职技高师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职业教育培养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指导的“双师”素质教师,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普通师范院校相比更突出职业技术技能,与高等财经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相比,其职业师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要求更高,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职教师资在注重学术性和技术性的同时,还要具备师范性,即要强化教师教育能力。与普通师范教育不同的是,职教师资的教学能力不单表现在理论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能力,因此,单纯的专业实践课程或学科教学论课程不足以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必须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师范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教师教育能力,适应职业教育师资要求。
二、 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科学构建职技高师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根据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本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任务及实施措施,进行“136”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1”是指一个宗旨,“3”是指三个层次,“6”是指六大模块,该体系应做到内容相对完整、层次清晰明了,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特色。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宗旨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必须遵循一个宗旨,即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深化教学改革,统筹规划实训、实践、实习等环节,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具有前瞻性、科学生、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条件,建设集手工手段与电子技术、模拟仿真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实验教学设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会计核算全过程,并通过知识的运用深入理解会计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业务的各个流程。
2.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加深对学习目的的理解,使学习从单纯的理论灌输转化为实际操作和运用,通过身临其境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会计专业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概括问题,从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次
“三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
1.基础技能层次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主要目标是实现合格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利用本专业知识胜任一般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2.专业技能层次是培养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主要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具备利用专业知识胜任较复杂岗位的素质和能力。
3.综合训练层次是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和科研训练为主,突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探索性思维,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具备利用所学知识在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六大模块
实践教学体系的六大模块包括:课程实验模块、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师范技能训练模块、科研训练模块、毕业实习模块、专业社会实践模块等,其具体内容是:
1.课程实践模块。课程实践项目的设计取材于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例如根据友荣公司的组织构架、企业经济业务流程、业务单据、物料清单、产销过程、计划安排、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财务核算等一整套真实的数据资料,使课程实验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渠道。通过课程实践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理解,系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中进行应用的途径与方法,夯实理论基础,巩固基本技能,达到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统一。因此,课程实验模块均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
2.专业综合实训模块。通过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训课时,由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或参加著名财务软件公司项目开发的任课教师精心设计,抽象概括,在企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所有会计环节及会计实务进行有效综合,将会计专业的多门课程实践进行融会贯通,形成专业综合实训教学项目,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是培养职技高师学生“技术性”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综合实训环节,将专业知识直接运用于企业的模拟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综合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整套流程,了解供、产、销各环节的经济业务及核算过程,并具备一定的财务组织、财务管理和财务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提升从业能力,为尽快适应岗位工作打下基础。因此,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及课程实验后进行。
3.师范技能训练模块。首先,通过设置三笔字、普通话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师范教育基本技能,强化教师教育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此类课程安排在大一下至大二年级进行;再者,为使学生胜任专业教学工作,设置了会计学学科说课训练及会计学专业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并将专业综合实践与学生师范技能训练相结合;第三,在培养学生进行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还依据职业学校教学特点设置了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环节,重点设置了训练学生讲授会计课程实践、实训环节,强化学生会计实践指导技能的培养,以此成为会计学等职业教育类专业学生培养师范意识、强化师范技能,提升实践指导能力的主渠道,是培养职技高师学生“师范性”的重要途径,此类课程在大四上学期进行。
4.毕业实习模块。首先,通过周密部署,集中安排,组织学生参加教师教育实习,包括完成会计专业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实践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体验教育情境,感受角色转换,运用专业知识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同时,还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集中实习,包括了解企业管理情况,调查会计核算、成本费用核算与管理现状,进行某一会计环节业务实践等,让学生在毕业前深入实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是进一步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的主渠道,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下学期进行。
5.专业社会实践模块。通过安排学生实地从事与专业有关的调研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联系和适应社会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科研训练模块。在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后,设置撰写课程论文(设计)、学年论文(设计)、学生参加老师科研课题或直接申请实施大学生创业、科研项目等实践项目,注重会计学专业学生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是引领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开展专业科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是培养职技高师学生“学术性”的重要途径。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安排在第二学年末或第三学年进行;大学生创新、科荐项目安排在第二学年末申报,第三学年进行;第四学年初,安排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准备工作,由师生互选确定指导老师,精心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严格管理,严把质量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职技高师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条件建设
实践实训中心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践实训中心建设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物质保证,为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大实践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其次要注重实践实训中心的科技含量,改进实践教学辅助系统,使之更加符合教学改革要求。
在实践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实验室的技术改革与升级,例如,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将微格教学这一理念引入模拟体验式学习中,在模拟体验室、沙盘室和会计模拟室之间用单向玻璃进行空间分割,同时数字信号摄录在沙盘室的计算机中,形成视频文件,为各学习小组间的观摩学习提供条件。这样既为老师进行小组实践的观察和评价提供了材料辅助,利于学生真实客观地进行自我反思,又为学生的观摩学习提供了间接经验,杜绝了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时出现的尴尬,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二)打造“双师素质”实践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需要的不仅是能传播知识的教师,还需要善于实践的工程师和管理专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践力强、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科学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责任,加强管理效率,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第一,提升实践教师队伍素质,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在提高教师理论水平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合,派送老师在企业或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实践能力,打造具备“双师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第二,增设实验教学设计岗位,专门负责实验、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设计和编导,促进实践教学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科研能力;第三,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明确实践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提升教师实验项目组织实施的工作效能,加强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深化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意识,就必须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手段改革,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效果。
1.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应依据会计专业特点,通过采集加工企业案例资料,设计企业模拟业务流程,制作企业模拟业务凭单与报表等构建企业模拟活动情境;通过开发教学网站、开发网络教学课件、开辟网上论坛等形式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还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手工工具、沙盘工具等多种手段,建立一套手工与电子相匹配,模拟演练与实际操作并存、传统模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手段,并在实践教学中适当运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实验部份可运用情境教学,展示会计经济业务中必需使用的各类单证、表格、帐页等实物,在会计基本业务流程的讲述中可带领学生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进行见习,增加感性认识;在“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或“编制财务报表”等具体业务实践时,可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更好把握专业知识的本质;在专业综合训练或实习环节中,可通过开发高仿真经济业务模拟环境,创设学习情境,配置学习资源,明确岗位角色要求,监控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多媒体渠道信息采集、软件操作实训、角色模拟体验、团队协作攻关,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四)创新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1.创新学生实践学习质量评价制度。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的改革势在必行。考核改革应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交款考核内容进行理论、实践训练、学习过程、实践结果等模块划分,在每一模块依据教学特点和主要观测点进行适当量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应改变实践教学环节考核重知识掌握轻实践运用,重个人能力轻团队协作的局面,将实践教学考核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考核转变为学生掌握知识量的考核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并重;从单纯个人技能考核转变为个体技能考核与团队协作能力考核并重;从注重实践结果考核转变为实践过程考核与实践结果考核并重;从单纯由教师进行考核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团队相结合进行考核。
2.创新教师实践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将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从理论教学质量考核中分离,制订独立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考核。依据实践教学特点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宗旨及目标要求,将教师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分教学设计、教学引导、教学控制、学习效果评估四大块,其中教学设计重点考察设计理念的科学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教学引导主要考察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问题掌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有效性、引导学生学习的综合成效等;教学控制主要考察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的控制效果;学习效果评估主要考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点评的及时性、学习活动点评的准确性和学习效果综合测评的科学性。评价制度由单纯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细化为教师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评价,为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了过程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建勇,朱学义,朱亮峰.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9).
[2]吴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构建[J].会计之友,2009(07).
[3]张宁,王吉.关于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06).
2013年7月笔者参加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和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联合举办的CPA方向院校师资培训班,走访了包括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伦敦大学学院(UCL)、布鲁内尔大学(BRUNEL)、牛津大学(OXFORD)、利兹都会大学(LEEDS METROPOLITAN)、格拉斯哥大学(GLASCOW)等英国高校,以及会计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从各个角度全面了解了英国会计行业、职业及教育的状况。笔者结合我国会计教育现状,就如何推动我国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
一、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会计教学目标
英国的大学是自治机构,为自己的学术标准和质量负责。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内部质量保证程序,对自己的课程项目进行正规的检查和周期性的评估。但大学都会在外部的评估和质量保证机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颁布的学科教学大纲的起点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南框架下,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按照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对教学目标的(即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学会的技能方面的质量要求)规定,开设会计专业的大学都会围绕着专业知识的构建、认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转换能力、实务操作能力四个方面对其五个层次的教学阶段分解教学目标。在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提升认知和智力技能方面,主要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和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在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提升核心和转换能力方面,主要是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管理信息能力、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七个子项目分别提出要求。
同时,英国的会计教育也完全融入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会计教育不只是年轻人学习专业的开始。无论什么年龄,在工作的哪一个阶段,只要有需求,经申请就可以到学校里接受正规的会计教育。同时,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掌握方法和继续学习的技能。因此,在任何一个会计教育环节,都体现出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想。
二、基于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综合会计课程设置体系
英国会计课程设置不只局限于会计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是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注重在紧密相关的知识,如经济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与财务等相关学科知识融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同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因此,在英国,不同大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单纯的会计专业学位很少,有的学校将会计专业与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有的与管理学学位结合在一起,且会计专业在不同的大学隶属于不同的学院。总体而言,英国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重视宽基础,拓宽学生知识面
英国的会计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宽基础,通过开设自由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知识面。英国大学会计专业一年级的课程都开设有“会计入门或基础”(prerequisite),主要是为学生介绍选择会计专业后需要学习什么课程、掌握什么技能,完成什么学习任务以及如何学习、如何选课、如何完成课程作业以及如何获取学习援助等。在课程设置上也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鼓励学生多阅读权威的杂志、报纸来拓宽知识面,加快知识更新,要求学生在经济生活、商务活动等背景下认识和了解会计是什么,为解决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掌握什么会计知识, 同时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相关著作和文章,选修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课程,了解会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以会计专业数年被泰晤士报排名第一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为例,第一学年学生可以从人类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地理学、法律、哲学等课程中自由选修一门,另外开设经济学基础和财务会计基础两门必修课。第二学年学生可以在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商务统计等课程中自由选修一门,必修课是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第三学年学生必须完成一门自由选修课,同时必修财务分析。
这种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会计并不仅是会计”的思想。会计作为一种记录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法或手段,必然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LSE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就是将我国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划分,要求学生在掌握会计门类课程的基础之上,多涉猎经济学、法学等相关课程。
(二)课程科目设计与会计专业机构资格考试科目协调
英国的会计专业机构很发达,拥有英格兰及威尔斯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苏格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S)、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I)、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ACCA)、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特许公共财务及会计协会(CIPFA)六个会计团体,以及ICAEW、ICAS、ICAI、ACCA、AIA五个公认的考试团体,各大会计师公会各自招收会员,各自组织考试。为了避免与高校会计教育的交叉,六大会计师职业团体共同成立了会计团体咨询委员会,下设会计教育课程鉴定委员会(BAEC)负责对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进行鉴定,通过鉴定的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得到豁免考试的权利。许多大学的课程科目与英国当地的特许会计师协会资格考试科目紧密衔接,学生在获得学位的同时能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部分考试豁免。
英国很多高校都与ICAEW、ACCA等职业认证机构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帮助学生满足职业发展需要。英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之后,如果不是继续深造,则绝大多数都会去ICAEW实习,花一年时间考取ACA会员资格,然后再找工作,或是工作三年后取得ACCA会员资格,然后谋求更高的职业发展。其中,ICAEW与105所高校或协会组织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拉斯哥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利兹都会大学等高校都与ICAEW、ICAS、ACCA、CIMA等资格认证机构签订了免考互认协议,其中,利物浦大学被ICAEW允许免考12门(一共15门),是被免考最多的学校。利兹都会大学在被ACCA允许免考9门(一共14门)的基础之上,与ACCA合作设置了MSc in Accounting项目,学生读硕士期间将学习未被免考的5门ACCA课程,毕业时同时获得硕士学位和ACCA会员资格。
借鉴英国经验,中注协是否可以允许CPA专业方向学生对某些简单课程的考试(如经济法、税法)享有豁免权,这样做显然能够有效地提高CPA的专业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加入到会计职业这个团体组织,有利于我国会计事业的更好发展。当然,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它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顺利实现“衔接”,既需要通过宏观引导与调控,确立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街接的基本构架,又需要通过微观调整与建设,加强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关联。因此,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需要教育专家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部门的通力协作。
(三)“三明治”课程体系缩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差距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会计实践经验,英国会计课程体系中专门安排为期一年的工作实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实习期间长,企业也普遍欢迎兼职学生,招聘时对专职岗位、兼职岗位会区别明示。“三明治”课程使学生毕业时不但获得学历,同时获得了相关的会计工作经验,减轻学生就业压力。
以格拉斯哥大学(GLASCOW)为例,为开展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在部分课程中引入职业界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把一些企业老总及其管理人员请到课堂上来。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要加强案例分析,多用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公司管理和商业经营上的实际知识贯穿整个教学之中。大学教师应关注公司管理和商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了解社会和企业关注的热点,熟悉实务操作情况,注重和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能力,善于在实践操作中总结和升华为思想或理论,能够运用专业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与考核机制
(一)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模式
英国大学每一学年有三个学期,班级授课和学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但每门课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课时是课堂授课,其余的时间根据课程性质安排为辅导课、模拟课、实验课和小组讨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一个管理者或引路人,是组织学生“学”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靠个人去探索。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列出与该课程紧密相关的参考书,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是通过阅读教师列出的参考文献,以及完成课程论文、小组作业过程中获取的。因此,学生课下需要花大量时间阅读、查资料和写论文。课堂上,教师以“课堂圆桌会议”等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仅仅讲授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以及重点、难点,其余时间都是指导学生重点掌握如何利用各种资源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
(二)注重能力素质的考核
英国会计课程考试方式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主要通过课程论文(作业)、小组作业以及期末考试来完成。教师对于学生交来的课程论文或小组作业以及考试试卷的评定标准会在课程开始之前告知学生。学生为完成课程论文,不仅要结合所学课程的理论分析并提出观点,更要有证据(文献评述、模型以及数据)支持观点,不仅要熟练掌握一些分析研究的技术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要系统自学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广泛阅读与该课程相关的论文、新闻报道等。
课程作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个人作业,另一种是小组作业。学生为完成小组作业,不仅要集中在一起讨论小组作业的内容和结构、技术方法以及重要结论,还要分工查找资料、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在完成小组作业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所提升。如在利兹都会大学(LEEDS METROPOLITAN)会计专业一共设置14门课程,其中30%的课程采用作业形式考核,70%的课程采用考试形式考核。考试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撰写论文、报告、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报告等。许多课程还要求学生上讲台进行演讲。对课程成绩的考核采用单元制,即分单元学习,单元结束时即时测验,一般不设期末考试。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是报表的编制,大部分的课程试题都以案例分析为主。
四、营造以净化学生内心、塑造人格为目的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是关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段能否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的基石。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GLASCOW),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伦敦传统知名学府的学术氛围。苏格兰的浪漫、激情以及可能激发人无限想像力与创造力的空气,赋予了格拉斯哥大学非凡的气质,让人们用心去感受学习、生活的种种乐趣。
我们不禁会思索,如何能实现一种纯粹的、持久的和深入人心的教育,如何能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并实现自我的超越?我们应该营造一个以净化学生内心、塑造学生人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在高校中感受到一种人性的回归。X
[作者简介]雷芳(1979-),女,江西临川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邱卫林(1979-),男,江西上饶人,东华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江西抚州34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省级教育规划课题项目“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比对研究”(项目编号:10YB272)和2010年校教改项目“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0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24-02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本科院校已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从事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薄弱。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且与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计划的执行来说,这种安排无可厚非,并且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单位联系起来进行撰写,避免写一些纯理论的文章。比如某高校经济管理学校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单位,不能写纯理论的文章,否则给予不通过,直接进入二辩。可是由于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如会计专业),如果学生实习不可避免会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带来了高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所以,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采取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方式,从而使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实践锻炼。
2.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都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地位与作用、毕业论文撰写的态度和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工作时间、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结构与行文等相关制度。但当学生的就业和毕业产生矛盾的时候,学校在对论文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这样一个状况,助长了师生轻视毕业论文的风气,严重影响到了论文写作质量。同时高校就业率是评价高校质量的一个标准,学校的就业率往往和其招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给高校创造了许多向社会展示和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在目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就业工作给毕业论文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各高校中不存在毕业论文设计不通过的现象。比如,学校规定在第八学期开学初,学院就要进行毕业论文前期检查,对学生选题、指导教师的安排、任务书的下达以及学生开题报告等情况进行自查,并报教务部门审查。而教务部门对各学院上报的前期检查,只是收全而已,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关注得不多。
3.毕业论文指导不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去调动,指导教师肩负学生思想工作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双重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指导教师队伍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当前本科院校本科论文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突出。一是部分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不是研究生,本科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学生感受过了就行,不必有太高的质量。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在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过程中,没有引导和启发学生明确论文的目的,没有指导好,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没有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对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坚持让学生全部改正后再进行定稿,论文的质量也就不能保证。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上不愿付出更多的辛劳,现在评价大学教师的标准是科研成果,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就显得更为普遍。二是指导教师短缺,所带学生过多。高校近几年连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但教师数量的增加没能跟上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生师比过高,致使每个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增加。以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来作一个比较分析:目前该学校的经济管理学院会计教研室的老师一共有8人,而该校应届会计学本科专业平均每年共有120名学生,参与论文指导的共有10名教师,每个教师平均要承担12个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在这10名教师中,有6名老师指导的学生数超过12人。这与江西省教育厅2004年5月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 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本科学校原则上不超过8人,高职高专学校原则上不超过10人”的文件精神不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总是有限的,一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4.论文的写作时间仓促。根据高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本科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时间一般是十周左右(含毕业实习时间),表现在工作安排上,学校规定在第七学期末完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的选定工作,但由于学生在第七学期末就已经开始为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奔波,各学院往往在第八学期开学后才能确定该项工作,而学生则是开始论文写作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比如江西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是完成了第七学期的教学计划后,就可以离开学校找工作、实习等,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己是五一节后,而学校规定论文答辩必须在6月中旬前后结束,学生实际写作时间还不到6周,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明显不足。为此,我对江西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当问及“为确保论文的质量,你认为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为多少周为宜?”他们的回答情况如下,76%的学生认为,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须在10周以上;47%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1周以上;32%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应在12周以上,其中有1名学生认为,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应在15周左右。所以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对策
1.提高学生认识,科学合理安排论文时间。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能反映其综合学习成果的学术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组织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成果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进行业务能力评价的最主要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规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本科生在学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应该科学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更好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2.强化论文过程各环节的管理。一是加强选题审题管理,要明确论文题目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应该选择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论文题目进行研究和写作,一般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习单位情况和本人的兴趣进行选题。一般高校都是采取由各个学院自己组织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审查并公布课题名称,组织学生选题。二是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写作过程的检查监督,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展情况的检查,一般每周至少一次,对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在进展情况记录表中,应如实记录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或指导教师的检查内容和结果,杜绝空洞的现象发生。并且要有中期小结记录表,定期对前一阶段完成工作做个总结,指导教师进行监督,并写出建议。三是在指导资质方面,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具有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只能作为助手,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四是在过程控制方面,指导老师要承担起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在论文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定时间和地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检查并向学生提出书面指导意见,重点可以放在思路、方法及资料查找上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平时应该定期与学生联系,采取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并予以指导。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力度,设立毕业论文设计专项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尽可能的是那些在专业方面经验丰富的独立的第三方,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理性地看待题目审查、初期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各环节。比如学校教务处会同督导组随机抽查各学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上报。
3.建立起“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高校可以启动“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就是通过理论支撑,联系实践,并且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有阶段性、分步骤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分为四个模块:写作基础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模拟写作模块、写作检验模块。模式中“写作基础模块”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其中“大学语文”一般是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在课程上这样安排是为了保证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也体现了大学与高中知识的延续性。模式中“专业训练模块”的“8”是指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各个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有关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对课程论文写作的不断训练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多样,如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学习小结、案例分析等形式。模式中“模拟写作模块”的“2”是指开展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一般可安排在第七个学期完成。模式中“写作检验模块”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可以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内容不断充实和升华。
[参考文献]
[1]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设计(论文)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2006(2).
[2]李永胜,刘胜洪.提高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51-02
1 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指在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政策、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与制度等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结合企业的管理形势和具体情况,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内容、方式、步骤等进行选择、判断的能力。这种职业判断能力是衡量会计专业学生是否可以成为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它既需要有较高的会计理论知识素质、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会计职业技能素质等作支撑,又需要以个人良好的素质,如政治思想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为基础;可以表现为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对会计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的会计教育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学生对会计职业的判断能力是应用能力的表现;那么要建立起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以突出实践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2 高校会计教学改革在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高校会计教学改革在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有认识误区。
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中,需要强调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和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但也不能忽略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一些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为了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盲目的减少、压缩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尤其是部分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更是遭到排斥;这使得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容被割裂,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难以深入,专业视野过于狭隘;影响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事实上,无论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都是必须以较好的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为前提的。
(2)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不足。
由于大量高校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就成为高校会计教学改革中普遍受到关注的内容。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以改进,也需要以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保障措施方面进行完善。很多高校往往没有成熟的改革思路和配套的改革方案,使得这一改革流于形式,未能深入探索。
2.2 高校会计教学改革在学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体系尚需大面积改进。
由于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向,目前高校会计教学改革中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以课程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但对各教学环节应实现的目标,应发挥的作用仍然认识不足、把握不好;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形成由点到面的统一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没有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2)课程设置与师资配置没有达到职业能力要求。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遵照学科体系的特点,按照课程的难度逐步开设,以引导学生逐渐的深入到会计专业知识当中。但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已经表现出很多弊病,比如课程内容陈旧,对新经济业务反映不及时;课程结构单一,没有开设提高会计专业职业实践能力的课程,课程考核也缺少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内容;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使学生适应新科技变化。在师资配置方面,很多高校仍然倾向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学历程度,没有专门设置会计专业教学的实验教师,没有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没有开展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培训。
(3)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中的各环节间缺乏逻辑关系。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要依靠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来实现,目前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学年论文等内容构成。但是,这些环节的安排应该体现一定的逻辑顺序和不同的权重值,而不能简单的并列排列、随意安排。比如课程实验应该紧随着该门理论课程的设置而设置,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应该安排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之前;以促使学生用理论知识去看待实践中的现象,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思考。
3 高校会计教学改革与学生职业能力判断新模式探索
3.1 教学改革采用“335-OSP”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模式
为提高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应从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和培养内容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总结和凝练,并创新性构建“三目标(object)三体系(system)五方式(pattern)”型的“335-OSP”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模式(见图1)。
(1)第一个“3”是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 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①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会计学是在集中了多门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都较强的学科,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这门学科必须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融会贯通。
②较强的创新意识。高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属于高级人才,不仅仅要有掌握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应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敢于对知识进行理解、应用和再创造。
③突出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特点,它表现为会计人才对于会计学科技能的良好把握程度、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良好适应能力、对会计业务的良好处理能力;这种能力都需要高校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中进行突出和强化。
(2)第二个“3”是培养会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 由柔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共同构成的教学培养体系
①柔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当前高校会计课程设置中还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陈旧、结构单一、未能组成有机体系等。所以,高校的会计教学改革主要的核心改革思想是要确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课程设置思路;设计出以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内容的三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之间的关系;再以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学计划的修订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为辅助;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②突出会计学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设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需要以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为重要突破口;根据会计学学科本身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应考虑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尽量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把会计从业资格技能培训、会计岗位技能培训、会计学科专业知识竞赛等形式融入并规范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3)第三个“5”是培养方式的创新。可以构建由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动手能力培养体系设置、创新化教学方法改革、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科学化教学质量监控等“五位一体式”会计学实践教学的培养方式进行创新(见图1)。
3.2 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双师制度”
高校会计教学改革与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师资进行保障。高校可采取“双师制度”来改革教师管理机制,即学校除了有校内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外,还将聘请一些企业会计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一方面,对校内教师加强职业素质培训,培训期间给予校内教师相应的福利待遇,以帮助教师提高其实践技能指导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培训成果;并由学校组织座谈交流、评议和考核。考核结果进行保存,并作为对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标准之一,成为评职晋级的一个依据。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考虑根据一定的条件,以签订合作协议与制订合作计划的方式长期聘请企业的会计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实习的指导教师,确定统一、规范的工资薪金水平,统一纳入学校管理体制,年底进行考核与评价。学校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每年必须对企业实际资料进行全面的加工整理,集中修改现有的实验资料,编写有针对性的、有企业特色的实验教程和实验资料。同时要引导校外指导老师参与到学生实习成绩的鉴定、评价中来。
参考文献
[1] 李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54-58.
[2] 刘玉勋.对会计学专业核心能力有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362-363.
[3] 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56-67.
朱元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首席教授,三江学院商学院院长,中国财务学年会顾问。曾兼任各种学术组织职务、多所院校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以及担任过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和大型企业集团的顾问。
1962年秋考入吉林财贸学院会计统计系会计学专业就读,毕业后即在学校不间断地从事会计、财务和审计的教学与研究,迄今已逾50年。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讲授过各种层次的会计、财务和审计类课程,教学风格严谨轻松,对学生认真负责,深受学生推崇和爱戴,桃李遍布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
在《会计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南京大学学报》等期刊上数十篇,主要学术专著有《财务控制》、《企业集团财务理论探索》、《企业集团财务实证研究》、《财务会计通论——改革中的理论与实务》以及其他公开出版的著作10余部。其中,专著《财务会计通论》和《企业集团财务理论探索》曾两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奖励。研究报告《加入WTO对我国审计环境的影响和政府审计对策研究》获2002年国家审计署优秀科研成果奖。曾获南京大学每五年一次的数千名研究生导师的最高荣誉奖第六届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
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和全面预算管理,其研究风格为注重理论与企业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朱元午教授认为,传统财务体系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理财主体的缺位、理念不够先进和缺少基本方法论这样三个方面,而这些缺陷共同导致传统财务体系很难成为整体最优的控制系统,当然也使财务管理或控制的效果难以达到最优化。他指出摒弃单纯财务观点,更新财务控制理念。朱元午教授提出了一个财务控制系统的三维结构,财务控制系统是由控制主体、指导理念和基本方法这三维构成。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风险资本提供者,企业所有者没有任何理由不介入所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的经营者和其利益相关者也没有任何理由排斥他们的进入。在控制主体中加进了企业所有者,既可以加强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控制,又可以加强对经营者财务行为的控制。企业可以通过设置“财务与预算委员会”这一决策机构使所有者成为理财主体并发挥实际作用的。鉴于管理效率递减规律的普遍存在和经常发生负面效应,企业及其财务控制应以自组织和自适应系统作为追求的目标,朱元午教授尝试将物理学和系统科学的知识融进财务管理,他主张将耗散结构理论作为构建财务控制系统的指导性理念,这样做对单纯财务观点和更新财务控制理念,构建更加科学有用的财务控制系统还是十分有益的。应用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企业及其财务管理者认识管理效率递减规律,运用这一理论自觉地使企业及其财务管理成为一个自组织和自适应的系统,还可以帮助企业及其财务管理者找到增加负嫡的基本途径。朱元午教授认为,对传统财务系统的改进和完善需要以博弈论作为最基本的方法论。由于财务控制双方或各方在要不要进行控制这一问题上通常是没有否定选择的,它们之间具备合作博弈和监督博弈的前提因而财务控制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必须着眼于“团体理性”,更加强调效率、公正和公平,然而,要想达到“纳什均衡”,也即实现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成的战略组合,在给定他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者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而试图打破这种均衡,需要多次的重复博弈。也就是说,一个效果最佳的财务控制系统只有自觉地以博弈论为正确的方法论才有可能最终建立起来。
在我国会计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面临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关系的正确处理问题。朱元午教授认为,会计国际化(趋同)的最重要条件是会计国家化,也即各国会计的充分发展,而失去国家特征的会计将不会真正有助于会计的国际趋同。对于会计研究方法,朱元午教授指出,不能把实证研究看成是会计研究唯一的科学方法。作为一门基本上不是理论学科的会计学,其规定性远远大于其理论性,其以会计政策选择为核心的职业判断能力的“艺术性”又实际上大于科学性。这就从本质上导致会计学是以商业判断为主的一门朴实的学科,因此从根本上决定了实务界会更欢迎那些会计研究的成果。朱元午教授认为,学者们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多生产对实际工作有用的或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少生产难以被实务界看懂和不太受实际工作关注的特别是有可能误解误导股市和决策者思想及行为的东西。
(一)美国博士招收规模 与我国的情况类似,并非所有美国高校都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根据Hasselback的教职员工目录所提供的资料,全美3500多所大学中只有73所学校设有会计学博士点。另外还有少数一些学校则提供会计方向的商科博士学位(如杜克大学和佐治亚科技大学等)。在过去的15年中,获得会计学博士的人数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时,大学每年有200名左右的会计学博士毕业,而到2002-2004年,每年只有不到100名左右的博士毕业,到2003年毕业生人数只有69名(如图1所示)。
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会计学教师近几年来出现了短缺。2005年,一项由美国会计学学会和Accounting ProgramsLeadership Group (APLG)主持的调查显示:2005至2008年,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只能够满足教育行业49.9%的需求,而高校急缺的审计和税务方向博士,仅仅能够满足22.8%和27.1%的需求,以至一个刚毕业的会计博士、新的助理教授的工资比一个大牌的生物、化学、或经济学教授的工资还高。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大批教授退休,另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少的会计学专业人士选择学术研究作为他们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
(二)我国博士招生规模 与美国高校近年来基本保持在百人的招生规模相比,我国的会计学博士招生规模则略显庞大。截至2008年,在我国1089所高校中,有508所开设会计学专业,其中有35所高校或研究所拥有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从1982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后设立首批会计学博士点以来,这些机构已为我国培养了上千名会计学博士。本文根据教育部网站以及各大高校、研究所的招生主页披露的信息搜集整理出的结果显示,2009年会计学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将达290人左右,统计情况详见表1。
自1998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各高校已相继开设财务管理硕士点与博士点,然而人们对财务管理学科内容的认识却产生了较大的困惑与分歧。这种现象很大程度是源于国内学术界对“finance”学科内涵的不同认识,也就导致了国内的财务管理专业在系所设置、任课教师、专业名称、课程安排上产生了差异。鉴于我国财务管理学科设置的特殊性,本文还对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招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在这35所高校、研究所中,单独进行财务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的学校并不是很多。另外,本文的统计数据并未包括企业管理或金融学等学科下的财务管理专业或财务投资方向的招生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公开披露的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为223人。如果按照已披露招生计划的高校平均每位博士生导师招收一至两名的平均水平,估计未公开披露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41名博导的招生计划约为60人,则每年会计学博士生招生数量应该在280人左右。这个数字约是美国招生数量的三倍。另一方面我国的博士生导师的数量增长也比较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4年底评选出的博士生导师共计100名,而近四年间这一数据又翻了一倍。近年招生规模和师资力量的迅速扩容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发展的我国会计教育已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二、生源结构
(一)美国的生源情况 根据美国会计学会/APLG研究显示,现在就读的博士研究生中大约46%都有1至5年的工作经验,其中38%的人拥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在美国90%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脱产学习,因为他们必须注册所有的博士课程,同时选择教学或研究助理的工作。有些学生会中途退出博士研究生项目,而选择在另外一个大学担任助教或讲师,但是在兼任教职员工的职位的情况下,想要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美国的高校并不推荐以兼职的方式完成学业。
(二)我国的生源情况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博士招生中在职的生源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东北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公布了博士录取的详细类别(见图2),其他院校并未对此信息进行详细披露。在以上五所高校中,非定向类博士生的比重平均为44.8%。尽管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宣布停止招收在职博士研究生,但广泛的市场需求和会计学教师队伍整体研究素质的提升要求使得其他院校不得不在此方面做出平衡。从长期来看,就会计学博士的培养目标而言保持高的在职博士生比例仍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图2所示。
三、入学方式
(一)美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美国大学博士项目的录取标准因学校的不同而各异,但大部分的学位项目都会重点考评申请者在本科或硕士期间的成绩单,自我陈述、推荐信以及GMAT(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部分学校还会考察申请者的职业经验、职业证书,如注册会计师证(CPA),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在各项的考察指标中,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际学生来说,GMAT成绩是评价申请者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主要侧重考查申请者的抽象逻辑思维、数理分析以及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此外再加上自我陈述材料和知名教授的推荐信,使得各个学校得以较全面了解申请者的基本素质。
(二)我国博士的入学方式 国内各高校、研究所招生考试普遍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笔试科目的不同设置体现了各个学校会计学的办学思路和研究方向,其中对于两门专业课的要求以经济学和会计、财务理论最为常见,但也有不少高校选择会计学加管理学或会计学加财务管理学作为考试科目。在命题方式上,大多数学校都以学院为单位统一命题,极少数学校如厦门大学则由导师依据各自研究方向,自主命题。另外,在35所高校、研究所中,只有财政部财政科学所在英文与专业课考察之外要求申请者加试一门理论,其余学校对于政治类课程均不做要求。
四、培养模式
(一)美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在美国,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平均需要4.8年的时间,其中修学课程需要2.5年,完成论文需要2.3年。尽管有更长的学习期限和更严格的课程压力,但是大约82%的学生还是能够获得博士学位。
(二)我国博士的培养模式 由于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国际接轨,国内会计学博士教育与培养发展至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文献回顾研讨课程,需要选修的研究领域,同时还有一些统计和计量研究的方法课。达到课程的要求之后,学生必须通过其相关领域的综合考试。然后进人了论文撰写的阶段。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研究设
想,在得到答辩委员会的同意之后,才能开题,继续论文的完成。毕业时,的质量和数量上,国内高校的要求不尽相同。另外,国内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采取美国的博士生培养体制――导师组制,即招生时不再分导师、分方向的单独招生,而是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到博士生二年级或三年级时,学生根据个人学术兴趣,选择该领域内的导师进行论文辅导,但其他高校仍然以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为主。
五、资助与补贴
(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在美国,机会成本是很多人不愿意攻读博士学位的原因,而且商业界的薪酬增长会更加加剧这种机会成本。AAMAPLG研究显示,每一所大学都会以某种形式为学生减免学费。平均每人每年的学费减免额为16559美元,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的金额不等。同时,学校还会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和担任教学工作与研究助理的补偿。其中奖学金额度的差距非常大,受访的大学平均每年提供13132美元的奖学金,但最少的只提供3000美元,而最多的提供28000美元。部分学校也为学生提供健康保险。另外一个补助来源则是教授夏季课程,申请合格的博士生大致能获得3000美元,从1000美元到9000美元不等。其他的助学基金来源还有两项最著名的专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的AICPA奖学金和毕马威奖学金。除去生活花费之外,学生们还需要为学生活动、教材、研究材料和统计研究软件付费。大多数的学校不会为学生提供医疗保险,所以学生们需要自己支付保险金。参加学术研讨会的大部分费用也需要学生自己支付,学校只会提供很小的一部分补助。
(二)我国攻读博士学位的资助与补贴方式 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方式分为计划招生、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其中,占研究生主体的国家计划招生的“公费生”,由国家下拨培养费,不仅学费免收,并且每月配有基本生活费。但在各高校为博士研究生所提供的补助无论是以奖助金形式还是减免学费的形式都相对较低。有的学校在经过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补贴形式由减免学费转换为奖助金的形式。评选的标准则是基于学生在上一年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现有的生活补助对于平均在学年龄较大的博士研究生来讲依然相对较低,目前各高校内非定向的全脱产博士研究生到外实习、兼职已成为普遍现象。博士研究生资助的主要性质,应当是研究生参与劳动的工资,而不应仅仅因为研究生这一身份。研究生资助来源,应当是研究生劳动的受益方,即如果能够按照恰当的方式向博士研究生提供足额、适量的资助金,一方面可以减轻在读生的生活负担,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当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高校和研究所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让一些优秀学生不会因为经济条件所迫而放弃选择本来更适合他们的发展道路。现阶段各高校博士研究生在招生和培养中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是对于培养目标上的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博士阶段的教育应专注于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从而实现教育资源更好的配置、促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健康发展。
六、结论与建议
(一)适当延长博士生培养年限 如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三年学制扩展到四至五年学制,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隐性的选拔机制,一开始就保证对某领域有研究兴趣的人才进入,令很多不够坚定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学制我国当前流行的硕士生两年制培养模式相契合。2002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改制,绝大部分文科专业都改为两年,理科专业介于两年和三年之间。依照国际惯例,硕士学位是高等教育中的过渡性学位,学制一至二年。尽管我国目前才刚刚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普及率与国外的一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张,我国的本科教育普及率正在逐步提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生改制与国际接轨是一个大趋势。许多实行硕士两年制的高校也表示,缩短学制不仅可以节省国家教育资源,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还可以改善研究生教育结构,重新定位硕、博培养功能。培养年限的延长使得博士生入学后有机会接受更为扎实的系统学术训练和相关领域知识的完善,以适应当前国际上会计研究对基础文献、数理分析与实证研究的重视。
(二)控制招生规模与在职人数比例 在对2008年各院校招生数量的统计中,可以看到部分博士生导师一年招生人数多至四到五名。博士生的“批量式生产”使得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不足,而终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研究水平。根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2008)的观点,现在会计理论文章发表的不少,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达到国际学术水平的文章却不多;会计审计著作越写越厚,越写越多,但真正能影响广泛、影响长远、影响国际的却不多。因而,国内的会计系和教授应该有意识地在博士招生和培养过程中贯彻会计博士项目以培养会计教师和开展会计学研究为目标,并为博士生创造研究的环境和生活上的保障。所以,会计博士项目应该本着小而专、少而精的标准,宁缺毋滥。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1020014);邢台市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区域经济的邢台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标号:121007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前言
“双创能力”的培养给会计人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高校培养出的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失衡、业务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低,难以满足“双创”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对高等会计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研究,既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会计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催化剂,进而推进会计学科的科学化发展,这关系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良好沟通。
一、“双创”型人才培养对高等会计教育的要求
高等会计教育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它的改革与发展要顺应新经济环境的需求。在新经济环境中,兼具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应符合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一)知识范围广,具有终身学习精神。新经济环境的知识化,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各种经济资源的业务处理方法,还要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知识。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各种信息资源能帮助会计人员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外语沟通能力和社会综合知识,是顺利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和基础,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会计人员还要具有持续的学习精神,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需求。
(二)业务知识深厚,具有综合控制能力。会计人员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等等,并且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在新经济时代,会计的工作范围已不断扩大,会计人员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也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并且要对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维护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工作能力强,具有职业判断能力。在新经济时代,业务往来越来越复杂,会计人员应具有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决策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还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降低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完善。在新经济时代中,一方面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高等会计教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归根结底还是高校的教育理念不符合时展的要求。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学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快速更新,这不利于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实际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理论层次、重视研究型人才,而忽视实际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这就造成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出现。高等会计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经济往来日益复杂,企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不完善的教育理念则严重制约着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规范。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能是记账、算账、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经营者反映可靠的财务信息。但是,在现代公司管理中需要会计人员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利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对会计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高等会计教育的理念不完善,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专业课讲授不深,学生学习往往以通过期末考试为目的,而且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三以后,使学生在前两年接触不到专业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专业基础课程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等往往被忽视,安排的课时少,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扩展;第二,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知识覆盖面小,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得不到高效率的知识传授;第三,教学内容不科学,学科体系混乱,教学中只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环节重视不足。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在实际的会计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还不能紧密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在刚步入社会时业务处理能力不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在实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实习机会少。高校普遍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学年,在此期间,一些学生面临考研的升学压力,另一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难以安心实习。并且从理论学习阶段到实习阶段相隔的时间太长,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二,社会对高等会计教育中的实习环节重视不足。各大高校鼓励学生到社会真实环境中去实习,锻炼能力。但在企业中,会计工作往往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业务处理也很复杂,尚未毕业的学生很难胜任,只能接触最简单的业务,甚至无权亲自进行业务操作,只能是见习。
第三,指导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都达到了相应的高度,但缺乏实践经验,实务操作能力不强,教学方式不灵活,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
三、完善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设想
(一)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第一,应将专业职业素质、人格素质和商业视角素质充分结合。高校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课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真实的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财务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二,专业课程的安排应调整。一方面组织刚入学的会计专业学生观看会计实务操作的教学视频,使其树立会计意识,尽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专业课应当扩大范围,根据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增加的新科目,适当增加经营风险、会计风险和信息应用方面的课程。第三,专业基础课应得到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会计专业课教材外,还应采用一些实时性很强的报纸、杂志等辅助教学材料,为会计教材补充新鲜血液,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会计信息。教材的编写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内容相对稳定和知识充分更新;二是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重视会计课程作业,作业形式不只局限在课本习题上,多利用真实案例分析的作业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环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重点。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避免把实习都安排在大四学年。比如,在学习完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后,安排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会计实习,包括编写分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工作;在学习完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后,安排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核算,以降低企业的运作开支。在将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进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阶段性业务实习,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利于毕业后快速适应会计工作。高校与用人企业之间应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锻炼实践能力,高校为企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稳定进行,减少招聘成本。
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和研究专业问题成果的具体体现,毕业论文虽然安排在毕业前期,但论文的写作准备应放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进行。教师在平时作业中应适当安排小论文,提高学生自学、总结知识的能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与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研究、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改革高等会计教育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在会计教学的考试中,通常是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书面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它只能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将平时考核与期末书面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考核应包括实务操作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在考试形式上,应增加综合性问题的考核,主观题中设置选答题,以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鼓励学生对某些专业问题深入学习、研究。在考试试卷中,应减少记忆性的知识,增加对技巧性、实际应用性强的知识考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增寿.论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08.1.
[2]袁卫国.论会计教育观念的调整[N].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