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1: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机电专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课堂教学安排了为本专业技能培养所必备、必须的课程。基础理论课以“适度,够用”为度,要强调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如本专业中对机械制图、识图能力(技能)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针对制图、识图能力的要求开设《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加上必要的实验使学生的相关能力、技能得到了初步训练,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
1.2专业实习,即工种实习。以06级机电专业培养计划来看,工种实习的安排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中分别安排如下:
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教学形式,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训教学搞得好不好。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实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以上的工种实习,可对学生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工程基本能力、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维修能力、机械加工制造能力、生产管理基本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养成。
1.3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和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其中兴趣小组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学习兴趣小组,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尖子生和技能骨干为主,安排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可安排在校内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工或副教授、教授进行指导,也可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如本专业和宁波东睦公司合作的安排学生双休日实习,就是在各班中挑选学习、工作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组成校外实习兴趣小组,学习该公司一些先进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另一类兴趣小组则以学习互助的形式进行,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一般安排任课教师进行指导。“第二课堂”作为高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对改善学风,培养尖子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技能比赛包含三种情况,一种是专业内部的技能比赛,一种是院级技能比赛,如学院技能节时安排的相关技能比赛,还有一种是参加市级以上的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进一步促使专业技能的养成。
1.4技能测评主要有考证和企业级试题测评为主。考证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职业资格证的报考工作,通过考证促使学生在相关技能上的突破和养成。如本专业中安排的数控操作工中级考证、CAD中级、Pro/E高级考证等。企业级试题测评是指用企业所提供的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可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模拟面试的形式进行,也可对收集的企业级试题通过整理后在校内进行。由于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所以企业所提供的考核内容应该作为整个专业技能培养的指导意见。
2技能养成系统的实施
有了以上对系统组成的认识后,可以对具体的技能养成进行针对性的实施,现结合06级培养计划,介绍部分技能养成的实施方案。
2.1机械制图、识图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2机械制造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3电工应用基本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3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3.1师资保障在整个系统的实施中,教师是关键,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必须进一步加大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进修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应积极实施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引进教师的方针,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委派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实现所有专业课教师全部具有相应职业资格或考评员资格的目标,使理论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熟悉职业技能考证内容和训练要求,围绕职业技能鉴定这一中心任务,完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3.2经费保障一切活动都需要经费的保障,专业应对系统的实施,拟定一个经费预算表,并报学院教务处批准,确保经费的合理、正常使用。
4结束语
校企合作仍然处在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不稳定状态,合作关系随时会因为市场和人员等因素的变化而停止或中断。由于缺乏一个政府倡导、企业响应、学校参与的多方受益的系列配套体系来支持校企合作的有力政策与措施,校企合作全程深度合作较难。
2.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与制度落实不到位
长效机制很重要,学校应签订企业的急需人才培养订单,并且把企业利益核算明确。如果校企双方有聘任、有待遇、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有例会、有记录、有效果地规范运作制度,效果会更好。
3.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不到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最好是能围绕校企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包括教师工作量、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等),在人财物的配套与使用上进行倾斜,激励机制切实可行,才能充分激励普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
二、建立高职机电专业校企合作工作良性运行机制建议与对策
1.加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构建院系二级化管理及考评机制
长远发展校企合作,选择优质企业进行长期合作,能为企业利益增长与实际发展做贡献,深化校企双方共赢点。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育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积极适应企业需求,能有效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双赢合作机制的建设。学校应为企业切身利益着想,完善相关制度文件,细化工作流程,根据企业提出的不同需求进行跟踪、维护与管理,让企业对学校进行考核与评价,把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院校企合作工作成效的验证及新合作项目的依据。并邀请企业人员共同组成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小组,以“校企合作项目推进成效”为中心,分别从“时间维度、主体维度、指标维度”三个方面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综合评。如图所示。
2.聚焦“核心型”校企合作,点、面、线结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存在“校企合作计划碎片化”和“校企合作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聚焦“核心型”校企合作,注重“点、面、线”的有效结合,推动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首先聚焦“点”的突破,学校应以校企合作重点项目推进为切入点,与合作企业商定相应的推进措施,落实责任人,按月度进行跟踪与检查,使合作计划、实施过程、具体措施、监督检查等工作都得到保证并取得成效。其次抓好“面”的推广,学校要及时总结推广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由点及面,推广到学院所有专业。最后抓好“线”的建设,将校企合作贯穿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横向项目合作等人才培养主线的各个关键环节,明确建设目标,强化建设成效。
3.校企渗透融入,提升合作层次,拓展互利共赢合作新模式
2中专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形成原因
2.1教学观念
机电专业的中专学生要想战胜普通高校或者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必须凭借自己的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当前的主要教育观念还是比较陈旧,理论教学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式这三方面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2.2实践教学环境
机电专业的许多课程操作性、实践性都很强,目前,大多数的中专院校都配备供学生实验、实习的一些实验室和实习场地。但是,试验和实习用的设备在配置和数量这两个方面距离实际生产的要求还很远。
2.3师资水平
当下,大多数的中专院校机电专业的教师队伍,不论是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普遍与生产实践脱离。现在的在职中专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就教学了,缺乏实际的生产生活经验,踏上中专教学岗位后,正逢中专院校扩大招生的规模,学生多了,教学任务量重,很难抽出一段时间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2.4实践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状态已不再是原来的黑板,粉笔盒教科书,多媒体的引入使得教学方法越来越多。但是,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变化,还是来自于教材,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型课件,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3层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3.1第一学期,是基础
这学期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习工厂金工实习,时间安排至少三周,车工、钳工、焊工、铣工是必修的实训课程,如果有条件的还可增加加铸造和磨削等。让学生对将来的生产和生活领域有所了解。
3.2第二学期,也是基础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授课计划和大纲的要求,这学期增加了实验和基本实训,包括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实验、AutoCAD实训、机械制图测绘等。
3.3第三学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MasterCAM/CAXA实训培养自动加工方面能力,绕制电机线圈,电机控制实训、单片机实训、可编程序控制器实训培养电学方面能力,切削机床的拆装实训;数控车加工和数控铣加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4第四学期,是对前三学期能力培养的综合和层次结构形成顶尖的关键
这学期在前三学期的基础上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进而能够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深造。
3.5第三学年,是顶峰
根据学生前四个学期的学习以及每个学生技能的不同,学校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专业对口,让学生在企业工厂这个大熔炉里施展自己的技能并能够进行拓展和进步,为把自己打造成有用于社会的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层进模式的管理措施
4.1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实习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当下,中专院校首要的任务是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依据就是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和实习实训条件,同时还要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突出自己的特色,编写与本校实训教学相对应的教材。因此,为了加强实习教学,应该组织本校专业教师编写一套符合当地需求,体现本校教学特色的实习教材或者实习指导书。
4.2完善实验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实训的教学工作复杂繁琐,必须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这个管理制度可以在现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这样一来,对于实验实训教学就有了章程。同时考核的内容也要完善,对于学生不仅要考核他的技能,还要考核他的出勤,职业道德,同学之间的协作等,最后给学生一个综合的评定,达到实验实训的教学目标。
学院专业实验室包括力学、机械原理、金相热处理、模型、CAD、液压、数控加工中心、机电创新综合实验室等30多个,常规开设实验项目200多项,在设备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多分组,尽量增加实验循环次数,确保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有力的促进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搭建相应的实验平台
“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应该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统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应该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实验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要培养严密的科学方法和作为一个科技人员所必须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面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发生的变化,学院近年在实验教学大纲中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例如在《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中增加“碳钢的热处理”综合性实验,了解碳钢热处理方法的原理和对碳钢性能的影响;在《材料力学》课中增加“弯扭组合变形实验”,来测定薄壁圆筒在弯扭组合变形作用下的弯矩和扭矩,学习各种组桥方式测量内力的方法,进一步熟悉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在《电子技术》课中增加“电子秒表设计”,学习RS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时钟发生器及计数、译码显示等单元电路的综合运用等。学院还开发出了“传感器设计性实验平台”和“机器人组合开发平台”等,为学生充分开展设计性实验创造了条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3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及考证工作
学院依托CAD实验室,率先成为“全国CAD应用培训网络南京中心江苏师范大学网点”,通过培训,学生可以获得CAD工程师认证证书、全国CAD高级证书、AutoDesk公司认证证书等。依托“数控加工中心”与徐州劳动局联办,举行数控中高级铣床与磨床等工种的培训与考证工作,通过编程与操作相结合,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既增加了学生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工科类的支柱学科,机电专业每年向江苏以及全国其它省市输送近200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特色,近年来坚持狠抓教学质量,尤其基于素质和能力导向,加强实验室管理与建设,开展创新性研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
1.4引导学生参加各级竞赛,鼓励学生科研创新
学院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赛,鼓励学生积极钻研专业知识,申报国家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截止目前为止,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机械电子设计大赛、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以及三维数字建模大赛UGSSolidEdge杯技能类比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影响实验室发挥作用的综合因素分析及解决的途径
2.1实验室队伍建设
实验室队伍建设一直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以学院为例,30多个专业实验室,每年承担1000余人的实验、实践教学任务,6位实验技术人员,每人管理6所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与实验教学任务,比较困难。就职称而言,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3人,助理实验师1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师资比较存在严重的不足。在实验教学中,很少有高职称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的一线,甚至是中青年教师也不愿自己动手做一下实验,更不要说设计新的实验,轻视实验教学的情况比较严重。众所周知,高校实验室主要是进行教学实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设计创新以及动手能力的场所,因此实验室建设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乃至院系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思想稳定、素质优良的实验室队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所以,高校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重点培养和选拔实验教学骨干,提高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让专业实验室真正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2.2实验室建设水平与规模
以我校机电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为例,截止2014年为止,专业实验设备投资已达2000多万元,机械基础省级示范中心继续建设,同时数控加工技术实验中心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资助,对学院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将带来大力的推动与提高。作为一所师范大学中的工科专业,实验室的发展规模与学校资金的投入息息相关,学院一台数控加工中心需要的资金和一个甚至几个文科专业实验室的全部资金相当,虽然学院专业实验室的总资产比较大,但还不能真正满足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学校抛开环境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影响,走出校门,加大横向比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工科实验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使实验室建设水平与规模不断扩大,不断满足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3设备维修与实验耗材的日常投入
机电专业实验室有着自身的特色,大型设备需要定期检修,才能保证机器运行。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以及常规实验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耗材,需要不断购买,否则开展一些实验与学术研究就相当困难。学院实验耗材的购买实行实验员申报与主管领导审批制度,然后由设备管理人员安排购买。一般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只能满足一般常规的实验耗材购买与设备维修,如果遇到大型的学科学生竞赛,需要购置器件,比如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时,资金则难以保障,阻碍了学术活动的开展与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学院充分利用自身条件,挖掘筹集资金,加大实验耗材购置资金的投入,确保学科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2.4实验室开放与实验教材建设
要培养具有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进行设计实验、开发实验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目前,大多高校院系在理论上研究的多,在实际运行中操作的少,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实验室做一些实验尝试,实验室没有真正的实行开放。要实现实验室开放,除了学院要研究一定的开放制度与政策,为学生提供一种全开放式的实验条件以及提供一个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把他们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之外,还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具有高水平的教学实验,为那些有想法的同学在时间、空间、仪器、实验耗材等方面提供全开放的实验条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同时编写适应开放性实验教学需求的实验指导书,对不适应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的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使其更具有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在学院实验室开放的教学与管理中,由于学生都是有备而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指导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对实验教师和实验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
2课程设计的实施方式
课程设计实施方案:设计报告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也是进行工程交流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书,培养学生撰写工程技术文档的能力。对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提出如下要求:1)严禁课程设计报告抄袭,基本工作独立完成;2)根据任务书能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机构的工作原理;3)设计要符合国家标准,学会使用设计手册、专业术语、专业名词规范;4)设计图图纸规范,符合设计说明书的要求,不照抄手册和案例,设计参数与图纸相一致;5)学会使用专业相关软件,对设计的机械机构和控制部分进行分析和仿真,是验证设计正确的有效手段之一;6)课程设计配备了一些实际的零部件可供学生设计使用,以及基本的控制电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器件的选择与焊接,会进行程序的编写,掌握系统故障的检测与维修能力。课程设计采用分组式进行,每个小组3~5人,视工作量而定。课题难度较大可以分五人,原则上一般三人为一组。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基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该组课程设计答辩,通过问题了解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检查有无抄袭情况、有无坐享其成的学生,结合设计报告书的撰写质量和实际所做的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3实施效果
通过在重庆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实践,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已基本摸索出培养机电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规律。普通型题目实现机电融合、知识整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并重。由于在教学中缺乏机电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课程后,不能很好地将机、电的知识融会贯通,大多数学生也只是了解基本的机电设备的基本功能,在系统运用中存在问题,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设计方面存在不少困难。通过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论设计与实际操作,比如数控工作台进给系统的设计,从电机、联轴器、丝杠、导轨的设计到型号的选择、控制单片机的设计与仿真,最终实现数控工作台进给系统的装配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型题目为学生参加机械创新竞赛做了铺垫通过课程设计,为机械学科学生参加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做了铺垫。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重庆赛区)中,学生荣获重庆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其中,“幻显黑板”作品获得国家专利。该作品包括了框架的设计、传动系统布置,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执行元件有步进电机、直流电机、电磁离合器、电磁制动器、光电编码器等器件。本次参赛作品充分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革效果显著。
2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根据机电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学院就业特点,确定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计划,从而彻底改变了过去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目的。以职业素质训导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该目标体系的两个支撑点,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建立了素质教育、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有机联系,实现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训化教学体系的一体化合并。
2.1确定专业的岗位需求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先确定该专业职业岗位群。因学院前身是铁路司机学校,主要培养铁路机车和车辆等专业的技术工人,现绝大多数毕业学生会走向铁路系统就业。因此学院机电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主要是铁路大型机电设备操作与维修、铁路电气自动化建设等。
2.2确定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体系
根据机电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和市场需求,通过广泛调研和论证,确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再将整体目标分解成基本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子目标。其中基本素质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日常交往礼仪等。专业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常用钳工技能、电工技能、机械加工制造基础等。专业技能包括机电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维修等技能,是学生在社会职业中直接应用的技能。职业素养是通过综合的教育和管理手段,锻炼学生从日常生活到岗位相关的各种活动中的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这些子目标根据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核心技术、常用技术和周边技术三类,根据子目标的作用与相互关系,构建既科学合理又符合社会职业需要的一体化教学目标体系。
3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3.1课堂教学内容体系
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以教材为依据的单一讲授模式,转变为贴合实训内容、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整合一体化教学内容,合并或撤消部分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训内容,以便于学生毕业后在单位缩短磨合期。
3.2校内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校内实训基地是便于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依据机电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将实训分为电工基础实训、钳工基础实训、机械加工基础实训、电机与拖动专项实训、电气自动化与PLC专项实训、机械维修专项实训、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专项实训等。实施中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别,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通过校内实训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对机电设备的生产流程及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认识,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了解生产,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校外实习内容体系
我校采取三年(或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近几年由专业老师带队,安排学生分别到陕汽集团下属企业、苏州某电子企业、金德管业等几家企业顶岗实习。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有了必要的了解和掌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缩短从学院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4技能与方法的拓展
方法能力的拓展:教学中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组织学生对典型机电设备进行系统设计和生产工艺设计,以此促进学生掌握资料查阅方法、电气元件的选择、设备选型、说明书的撰写、工艺书撰写等一系列能力和方法,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能的拓展: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技能竞赛活动等,内容涉及钳工技能、计算机操作、电工和电子装配、机械加工等,选拔表现优异的学生组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已获得多项好成绩。同时学生在拓展训练和竞赛活动中,也接受着全面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技能锻炼。
3.5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的改革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和评价上。教学考试尽量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接轨,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考点相吻合,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以提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抓手,抓职业技能鉴定,促一体化教学质量提高。
4相关的师资建设
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体系应包含具有一定生产、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较完备、先进的设备设施,仿真性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以及具有一体化教学特色的环境三个重要方面,它是保证一体化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4.1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按照一体化教学的目标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资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准入制度;政策规定和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院间进行定期交流,每年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熟悉生产,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也聘请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
在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中,虽然拥有基本的专业课程以及相关的实训条件。但是,大多数的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倾向于:验证性。缺少大型综合性的机电一体化实验课程,即:缺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综合性以及针对性。从而严重影响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针对不完善的教学条件现状,中职院校可以采用与小型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而实现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师资力量薄弱
在中职院校中,很少有“双师型”教师,即使是有,存在的比例也相对较小。而对于专业的理论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实训教学。所以,中职院校可以采用聘用企业的高资历的员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培训内容。
(三)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定位
在我国部分中职院校中,并没有制定系统的专业定位。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子与机械不能作为一个学科来学习的。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三年之内,准确掌握两个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科学的。从理论的基础上而言,应该制定一个侧重面,或以机为主,或以电为主。
二、专业改革与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构建
(一)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大学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在专业教育的特征开始,要根据职位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应该把知识的运用作为重点,针对课程进行升级和调整,全面思考和中职的联系,防止重复。课程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把要培育的对象分解到各个教学模块单元。并且要明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能够承受的职能以及需要培育的知识与能力。其次,应该调整好教学模块间互相重复和交叉的知识。综合化的课程应该重点培育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该运用“讲练式”的现场教学或者“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最后,课程的整体设置比较注重针对性与实用性,而不是理论知识的完善性与系统性。综上所述,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两方面,即综合化系列的课程与专门化模块课程。1.综合化系列课程(1)机械制图,具体包括原来机械制图的内容,以及添加了计算机协助绘图的内容。让学生把制图、尺寸标注以及公差标注结合在一起。(2)机械设计基础,包括三部分,即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和热处理以及机械原理。这个课程重点是培育学生与机械工程有关的基础知识与能力。(3)传感器技术,具体包括三部分,即传感器的类型、运用以及原理。(4)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三个方面,即计算机的原理、编程以及资料的处理。(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包括三部分,即商品设计的方式、系统的设计实例以及掌控的形式与策略。2.专门化模块课程专门化模块通常是依照设置的方向,融合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对人才需要的状况,在毕业实习期间完成。此模块完成的核心是,在就业之前进行相关培训,为之后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并且要明确实践性和全面性。师资、设备符合条件的学校,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完成这个模块。在完成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分为几个专业的合作小组,学生可以随意进入各个小组。各个合作组需要完成一个子课题。而子课题根据本质的不同能够分为生产加工型、开发设计型以及生产综合型这三方面。师资、设备不符合条件的学校,应该和企业合作,将专业化的模块放入企业中来实行。使得老师和企业员工依照企业的状况,共同完成模块课程的开发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27-02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企业生产现场,电气控制系统制造公司、机电设备制造公司、机电设备、电气设备、工控设备制造公司或公司、科技开发公司,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全面发展,适应本专业相对应职业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岗位群定位是自动化设备安装员、自动化设备调试员、中高级维修电工等,本专业有五个主干学科:电气工程、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都是为了岗位需要设置的专业知识。其中《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在第四学期进行了贯穿和综合。
1自动化生产线的课程设置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有:识图绘图能力、机电安装调试维修能力、电控系统调试检修能力、自动线调试维护能力、机电设备管理能力及机电产品营销能力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前序课程有PLC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机与控制,后序课程有机床维修等。在我们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涉及到:机械手工作原理、握机械手控制原理、机械手气动原理、熟悉安全操作规程;能力目标有:对已安装的机械手机械部件进行测量;对机械手的气路进行基本调试;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部位;检查分析、找到故障点并分析解决故障;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素质目标有严谨的职业态度、规范的操作习惯、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精神及沟通能力。
此核心课程以项目驱动教学开展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具体自动化生产线为载体,融合认知、安装、调试和检测等内容,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以自动化设备改造为工作过程,涉及电路图分析、电气图设计、程序设计、设备组装、设备运行调试、设备检测、设备维护等行动领域,设置六个学习情境:零配件拆装、传感器检测、气路检测、异步电机检测、步进电机检测、整体检测调试,分成20个任务。
项目一:供料站的安装,有机械拆装、气路拆装、电器拆装三个任务;项目二:加工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加工站组装、光电传感器检测、限位传感器检测三个任务;项目三:装配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装配站组装、电磁阀检测、气缸检测三个任务;项目四 :分拣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分拣站组装、传送带的检测、异步电机的检测、变频器的检测四个任务;项目五:输送站的安装,设计任务有输送站组装、光纤传感器检测、机械手检测、步进电机的检测、溜板检测四个任务;项目六:整体运行调试,有PLC控制网络构建、程序编写、综合调试三个任务。
2自动化生产线的教学方法与评价设计
2.1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项目任务,传授项目任务相关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知识点的说明。
(2)现场教学法:在符合生产要求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和维修应用能力实践,提高职业氛围,在工作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
(3)任务驱动法:将教学过程融入项目任务中,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实施,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得到知识。
(4)小组讨论法:学生每六~八人为一个小组,小组讨论分析,讨论解决,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任务。
六步教学实施:明确任务、讨论分析、制定方案、检测故障、检验效果、总结分析。老师交代目标,注意观察和记录小组对现象分析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跟主题分析偏离太远的小组予以引导,让学生自行摸索,在后期对学生可能会引起事故或损坏设备和工具的异常操作给予纠正,最后老师组织小组进行故障排除工作汇报,互评,并对每组进行考核评价,再引导学生自行总结。
2.2评价设计。
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企业考核与校内项目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创新和思考,更督促他们到实际中去发现和改进,去寻找合适自己的项目和课题。
课程考核为:校内项目,企业,综合实训三大类。当堂课的考核有:教师考核、小组互评、小组自评;教师考核内容为五项:任务分析情况,实施方案制定,任务完成质量、分工协作精神、故障检测手段、安全操作规范、小组总结。
和很多专业课一样,多种教学方法和全面的评价方案,有效保证了教学效果。
3相关课教学
3.1电机与电气控制的教学。
本课程以发电机为主题,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厂实用型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情景教学为主线贯穿全课程,用实物进行直观性教学,使学生感性认识强,理性认识够。
典型的教学任务有三相异步电动机全压启动、三相异步电动机长动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延时启动控制(或三相异步电动机Y-降压启动)、机械手控制等。
课程特色是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网络资源、闲瑕时间作为期三个月的“继电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能够根据功能要求选择个元器件的类型及其型号;了解个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把各元器件连接起来实现本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内容和要求:两台电动机都存在重载启动的可能,任何一级传送带停止工作时,其他传送带都必须停止工作,控制线路有必要的保护环节,有故障报警装置。课程设计书要有课题介绍、题目、摘要、总体方案设计、设计目的、控制要求、设计要求、 硬件选型、主电路原理图的设计、 控制电路原理图的设计、重载保护电路设计、欠压保护电路设计、总结。
3.2PLC教学。
PLC是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的简称,早期是一种开关逻辑控制装置,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其控制核心采用微处理器,功能有了极大扩展,除了最广泛的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开关量逻辑控制外,还有过程控制,数据处理,通信联网与显示打印,PLC接口采用光电隔离,实现了PLC的内部电路与外部电路的电气隔离,减小了电磁干扰。
PLC有5种编程语言:
(1)顺序功能图(SFC)。
顺序功能图常用来编制顺序控制类程序,包含步、动作、转换三个要素。顺序功能编程法是将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分解为小的工作状态,这些状态按顺序连接组合成整体的控制程序。
(2)梯形图(LD)。
梯形图沿袭了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形式,是在常用的继电器、接触器逻辑控制基础上简化了符号演变而来的,形象、直观、实用,电气技术人员容易接受,要求用带CRT屏幕显示的图形编程器才能输入图形符号,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种PLC编程语言。
(3)功能块图(FBD)。
功能图编程语言是用逻辑功能符号组成的功能块来表达命令的图形语言,与数字电路中的逻辑图一样,极易表现条件与结果之间的逻辑功能。
(4)指令表(IL)。
采用经济便携的编程器将程序输入到可编程控制器就用指令表,使用的指令语句类似微机中的汇编语言。指令表程序较难阅读,其中的逻辑关系很难一眼看出,所以在设计时一般使用梯形图语言。如果使用手持式编程器,必须将梯形图转换成指令表后再写入PLC,在用户程序存储器中,指令按步序号顺序排列。
(5)结构文本(ST)是文字语言。
编程语言的学习是PLC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间加以不同的应用实例:顺序控制电路、常闭触点输入信号的处理,使用多个定时器接力定时的时序控制电路、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钻床刀架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LED数码管显示设计,还经常根据继电器电路图设计梯形图。
增加的学习情境还常有如下任务:洗手间的冲水清洗控制、进库物品的统计、竞赛抢答器装置设计、彩灯或喷泉PLC控制;寻找数组最大值并求和运算、电热水炉温度控制等。
3.3单片机。
单片微型计算机就是将CPU、RAM、ROM、定时/计数器和多种接口都集成到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用于示波器、报警系统、移动电话、彩电等日常方面,在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家用电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领域、医用设备领域、工商,金融,科研、教育,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也都有广泛应用。
数据大都在单片机内部传送,运行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微型单片化集成了如看门狗、AD/DA等更多的其它资源。教学内容以80C51为核心讲授单片机的的引脚、存储器组织结构、典型语句,以实例应用为线索:单灯受控闪烁、P1口外接8只LED发光二极管模拟彩灯、单片机做加、减、乘、除运算等项目。各子任务都作硬件电路及工作原理分析、主程序流程图设计、源程序的编辑、编译、下载、单片机的I/O接口分配及连接。
教学采用ISP-4单片机实验开发板,可以完成大量的单片机学习、开发实验,对学习单片机有极大的帮助。该板采用在线可编程的AT89S51单片机,有程序下载功能,可将编辑、编译、调试好的单片机代码下载到AT89S51单片机中。
3.4变频器技术及应用。
变频技术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驱动电路与保护技术;掌握交-直-交变频器、交-交变频器、谐振型变频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掌握脉宽调制控制、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先进技术;了解变频器与感应电动机组成变频调速系统、变频器与双馈电机组成调速系统、变频器与同步电动机组成变频调速系统,掌握电力电子电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方法、运行特性等,是强电应用和现代技术推广的有力体现。
3.5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
传感器技术代替人的感观,在各种环境下应用,检测技术是一套有效的反应体系,包括信息的获得、测量方法、信号的变换、处理和显示、误差的分析以及干扰的抑制、可靠性问题等。因此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并能正确选用,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对常用检测系统有相应的分析与维护能力。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主要工艺参数的测量能提出合理的检测方案,能正确选用传感器及测量转换电路组成实用检测系统的初步能力。
教学过程进行小论文制作,让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学生从文字处理水平提高到办公处理水平。对分节、目录、文献标识作严格要求。题目如数字显示电子称、基于霍尔传感器的转速表、单片机电子秤研究、光纤测温仪、烟雾报警器、小车寻迹设计、电熨斗自动恒温系统、电涡流探伤、电感测厚仪等。
4毕业论文指导分析
毕业论文专业联系实际,通常小型自动化系统以单片机为主,大型自动化生产线以PLC为主,系统运行动力离不开电机,观察离不开传感器,调速可用变频器,综合所学,学生的论文涉及广泛,有效教学可对应从如下方面侧重指导。
4.1立意选题。
根据实际和研究方向做好侧重和体现,如“触摸屏控制的碱液配置系统”和“两种液体混合装置的PLC控制系统”的系统性和方向性,“车库自动门的PLC自动控制”和“测速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检测指标要求等。
4.2材料整合。
在任务要求明确的基础上,首先确定相关技术指标,对应查找并列出论文结构,一份毕业论文至少含有三到五门课的内容,对应于研究方向进行相应编排和取舍。
4.3技术处理。
所搜集图片的背景往往有水印,要去掉,图片按要求进行不同方向的剪切。图表里的文字应是五号或小五,注意表格标题要单独标出等等格式要求。流程图、梯形图的设计与表现。
多种教学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教出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系统的学习与应用创造练就出具有竞争力的学生,专业课的有效教学和毕业论文的顺利设计将显示本专业沉甸甸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1]吕景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年7月
[2]马玉春.《电机与电气控制》,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类比的形式在电工教学中很常见,如我们常以“电流”和“水流”相类比,研究电流理论;以“人在运动场地跑一圈”来类比“电荷在任意回路绕行一周”;以“汽车的刹车过程”来类比“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等。笔者仅以《数字电路》课程中采用文字游戏作类比简述其应用。如在“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规则”一节,涉及高中代数“集合”理论内容较多,常规教学方法是以“文氏图”的形式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笔者灵活运用了文字形式,以“A”表示“文具”,以“AB”表示“铅笔”,则“A+AB”表示“文具和铅笔”,从语法结构看,二者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因此,“A+AB=A”。教学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后,学生不但理解了该表达式的含义,而且记忆深刻,更能推广应用到“A+ABC=A”“AB+ABC=AB”,效果十分明显。
二、以角色设计的形式创设情境,生动形象,易于接受
如笔者在进行“基本RS触发器”这一内容讲授时,为使学生能够根据基本RS触发器的逻辑符号(见图1),深入理解并迅速记忆相应的逻辑功能表(见表1),采用了角色设计的形式。即把两个输入端分别设计成两个领导,其级别相同,代号分别为“RD”和“SD”。代号为“RD”的领导负责将输出端Q的状态置为0,而代号为“SD”的领导负责将输出端Q的状态置为1,当输入端状态为0时(如RD=0),表示相应的领导(如RD)下达相关置数命令(如令Q=0);输入端状态为1时,表示领导没有命令下达。这样,当“RD=1,SD=1”时,含义为“两个领导均没有命令下达,输出端状态应‘保持’不变”;而当“RD=1,SD=0”时,含义为“领导SD已下达命令,输出端Q的状态应为1”;相应的,在“RD=0,SD=1”情况下,含义为“领导RD已下令,Q的状态应为0”。对于最后一行“RD=0,SD=0”,情况比较特殊,其含义为“两个领导下达了两个相反的命令,因此,输出端不知所从,‘状态不确定’”。以这种形式进行教学生动形象,又极富趣味性,既避开了繁杂的物理过程分析,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效果非常好。与类比方法相类似,采用角色设计的形式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某些场合下如能结合角色体验和角色表演,则更能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佳效果。
三、利用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趣导学
在专业课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实物、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以具体形象来创设情境。例如,在讲授“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时,笔者先以汽车的刹车过程为类比引出本课,然后以图2所示“过渡过程的产生”做演示实验,使学生在基本了解了过渡过程概念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一阶电路的过渡过程现象,同时在与电阻支路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储能作用才是造成电路发生过渡过程的根本原因”这一既重要又抽象的结论。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打破了常规教学“先分析研究基本理论,然后再做验证性实验”的路子,而是先做观察性实验,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研究。这样,理论教学就有了针对性,既便于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如笔者在进行“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教学时,就将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先做观察性实验,然后作理论性讲解。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做观察性实验还是演示性实验,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设计,要使被观察的实验现象比较突出,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现象的发生,或重点强调某些操作步骤,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酒店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些年来,在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宣传下,各职业学校从思想上已经认识到技能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延续性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一直以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依旧重理论轻实践,学科逻辑性较强,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不能满足社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由于职业技能大赛题目设置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全国职业院校对职业技能竞赛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的现有状态下,竞赛对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酒店专业也在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之后,将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和酒店技能竞赛相关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礼仪、酒店英语等专业课程,通过分析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内容、要求等,将其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教学,在课程内容中大大增加了技能培训的学时比例,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更加符合社会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堂上,按照技能竞赛的规范化标准,对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酒店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几门比赛课程内容的改革也发挥了以点带面的作用,酒店专业的其他一些课程也增加了技能课的教学课时,强化了技能方面的训练,例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形体、茶艺、酒水等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也比以往更加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增加了课程内容中的技能比例。通过课程内容向技能化方向改革,我校酒店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