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1: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心理素质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武汉市经发司员工情况目前集团公司现有在职人员747人,硕士及以上占14%,本科占29%,其他站57%。集团本部人员共计94人,管理人员72人,其中,博硕士47人,占比64%(占管理人员,后同);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及具有注册会计师人员29人,占比40%。
1.2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匹配优秀员工能力素质经发司从城市建设过渡到目前以金融服务业(区别于银行如小额贷款业务,数据管理业务)为主,投资方向和中心转移,要求企业员工能力素质与企业转型升级匹配。就目前该公司的组织结构看,从组织上实现了这种转型。“集团公司将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融资服务作为服务武汉市“工业倍增计划”的重要举措。目前急需解决的是公司员工能力素质与公司战略发展匹配问题。集团公司现有的中高端人才的专业和经验背景主要集中于经济和管理两大类,要加强熟悉投资管理、投资银行和金融业务、擅长资本运作和资本运营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2武汉市经发司员工能力素质体系构建
结合武汉市经发司员工能力素质分析,构建该企业员工能力素质体系,凸显企业核心优势应包括以下内容。
2.1建立企业员工档案数据库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员工档案数据库,为甄选员工能力素质信息,区分绩优员工和一般员工提供信息支持,为进一步明晰企业员工个人总和能力和关键岗位知识、技能绩效标准提供支撑,为改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提供样本观察数据库。实时更新员工能力素质档案。
2.2明确员工岗位序列,确定绩效标准确定岗位绩效标准是企业员工能力素质体系构建最为关键的一步。根据企业战略目标、现有资源,确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岗位绩效标准,遴选出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为岗位匹配素质体系构建研究提供基础。从纵向层面将集团公司的全部员工岗位按性质划分为管理职务和专业职务两大序列,两大序列并行,每名员工在两大序列中都有角色定位。以职能部门为例(见图1、表1、表2)。
2.3运用能力素质体系进行绩效管理与岗位匹配的员工能力素质是区分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标准,能力素质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引入了对标标准,通过动态对标过程,从绩优员工具备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中归纳出关键位的能力素质和成长途径。如武汉市经发司员工实行岗位与绩效相结合的“岗位薪酬体系”,即基本收入、绩效工资、年度奖金。绩效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2.3.1绩效与工资挂钩,形成能力素质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岗位与绩效相结合的“岗位薪酬体系”,即:年收入=基本收入(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津补贴)+绩效工资+年度奖金。员工聘任时,根据员工任前职务和年限、工作年限、学历学位、和专业技术职称等对标考核,综合评定相应岗位级别,获取岗位级别工资。企业员工在岗位级别工资方面的差异,有助于一般员工与绩优员工,形成自我提升的内在动机,有助于企业员工能力素质的整体上升。
2.3.2对标考核与职位晋升挂钩,打通员工职业发展的通道武汉市经发司在《本部员工管理办法》中规定“考核分为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主要指年度考核;不定期考核主要指平时考核和晋升前考核。年度考核的主要办法是:公司考核领导小组对部门负责人进行考核;各部门负责人对所属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由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分别确定考核等次。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在对标考核中表现优异的员工,应获得破格或越级晋升的机会,形成示范效应,通过对标考核,对员工职业生涯进行管理。
2.3.3绩效考核规范化和常态化,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后备干部梯队针对武汉市经发司人力资源特点中存在的问题,如公司本部学历层次较高,但从全集团公司员工总体看,高学历员工所占比重不高;员工年龄结构看,两头小中间大;主管及以上岗位年龄结构不平衡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过大等问题,集团公司应做好人才建设,一靠引进高学历、专业化人才,二靠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做好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和后备干部梯队。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对策
1.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激发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调研发现,很多大学生虽然有想法,也有创业的能力,但对具体实施流程及后续管理缺少概念,没有创业意识。为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成功校友企业家的讲座,分享校友的成功经历。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对创业形成初步概念,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创业成功的信心,消除对创业的恐惧,激发创业兴趣。
2.加快创业课程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第二课堂在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纵观中国的创业教育,部分学校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然而,还有些学校重金聘请行业专家,在课上教授较多的实战经验。这也导致了中国创业教育的两级分化,重理论、轻实践或轻理论、重实践。然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正确,进而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通过行内专家讲座的形式,剖析创业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此外,通过建设专业社团,开展沙盘模拟经营等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参与到创业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运营企业的经验。
3.组建一支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开设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笔者在查阅国内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后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将心理课程列为必修课,但鲜有学校开设一系列有关创业心理学的课程,并为之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对学生因创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干预,提供咨询。在访谈学院8支解散的学生创业团队时了解到,终止他们创业梦想的不但是融资、经营等专业性难题,合伙人之间观念上的差异,沟通等也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合作。通过持续关注创业者的心理,进行团队辅导等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因学生不成熟想法及处事方式而造成创业失败显得尤为重要。
4.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自我教育,为创业做准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人格。
档案工作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工作,维护档案真实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档案工作的政治性、服务性,决定了档案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此外还要求档案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品德素质。它要求档案管理者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恪守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严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
二、职业道德素质
档案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根据一般社会道德结合档案工作职业特点提出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是职业道德在档案工作领域中的具体体现。首先,不为名利、勤奋工作、积极主动、热情周到的为利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档案管理者职业道德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其次,档案职业道德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必须维护档案和历史事实的原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事求是,坚持据实立档,据实用档,尊重档案,尊重历史,忠于职守。再次,由于档案工作是不同于其他服务性工作,档案工作者必须克服主观随意性,必需具有严格的保密观念和良好的保密习惯,确保档案在政治上的安全。
三、业务素质
近年来,我国的档案事业虽然发展很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提供利用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适应档案工作的发展,满足不了新世纪的需要,因此,新时期要求档案管理者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学以致用。增强档案管理者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提高档案人员的文化技术素质,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档案工作业务知识,熟练掌握档案工作的各项技能和现代化管理的技能,懂得相关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熟悉单位档案情况,能够独立开展工作。
四、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低,对工作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部分档案工作者自认为经济收入、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与一些行业相差甚远,思想上形成极大反差,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动摇,导致事业心不强,职业情感淡薄,奉献意识与敬业精神欠缺,不注重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业务、上不精益求精,缺乏知识更新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2、部分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匮乏,业务素质不高。近年来,虽然档案管理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在不断增多,但真正具有档案专业学历的人员微乎其微。要通过自学和一定的工作实践才能对档案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不少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所占比例偏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新技术、新方法在档案管理中的使用和推广,极大阻碍了档案事业的持续发展。
3、管理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很多单位对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少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方法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服务效率持续低下。
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林业战线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其中不少人仍固守着传统的思想观念、业务知识,不懂得现代高新管理技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发展,极大制约着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下亟待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提高思想认识。随着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压力与日俱增,管理难度不断增大,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新形势下高素质档案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给档案管理工作以人员、资金以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同时,要把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规划,不断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关心爱护档案工作人员,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开题报告和论文。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分院部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分院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和分院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6篇(不包括辞典、手册);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xx年10月26日。
5、排版格式:字体-小4号宋体,20磅行距。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撰写本论文的背景、意义
背景:
秘书是一项常青的职业,古今有之,中外有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往来,各种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复杂性,秘书工作也越来越新颖化和高深化,并能力阶段提升到其综合素质上。在新的形式下,秘书人员要胜任秘书工作,既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意义
理论意义:在我国,秘书人员的工作繁重,特别是要谨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忍受无形的压力,在紧张的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挫折较多。如果秘书人员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难以应付工作中出项的各种情况,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
现实意义:有些人做秘书工作,开始对秘书职业不是很理解,或者认识不足,不是那么感兴趣,这时就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了。若不注意调整心态,就会导致心理失调和心理疾病。因此,秘书人员必须善于修养,不断优化心理品质,尤其是心理健康,重点克服焦虑、压抑、厌烦、急躁、自卑、嫉妒等心理障碍。
本论文的基本内容
秘书人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秘书人员善于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经常保持心理平衡,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做好秘书工作,逐步培育与秘书工作相适应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
3、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
4、学会调节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
5、不惧挫折的信心,较强的适应性
难点:1、具备健康的情感、健康的意志、健全的性格
2、克服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意志的调节和控制
论文的撰写大纲
前言
一、秘书工作的现状
1.秘书工作的产生。
2.秘书人员由于工作繁杂性,很容易产生厌烦后消极的情绪。
3.秘书工作压力大,既紧张又累。
二、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1.秘书人员为了有效的工作,必须保持稳定、乐观、健康的心态。
2.心理充满对秘书工作的浓厚兴趣,面对困难永远自信。
3.性情温和,感情细致。
三、完善自身的性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博览群书,开阔胸襟。
2.完善自身的不足,克服心理障碍。
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秘书的工作活动是一项十分繁重的脑力劳动,当代秘书活动的紧张性、快节奏和高压力,都对秘书的心理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秘书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进程中、要努力加强心理修养的自觉性。
关键词:秘书工作心理素质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前言
由于领导工作政务日重,事务日繁,需要助手协助,使之能把精力解放出来,集中力量抓决策和决策的贯彻,这就逐步产生了为之服务的系列工作人员,秘书就是其中主要的一种。就秘书个人而言,古今中外的秘书,由于他们天天接近领导,了解情况,其中一小部分即亲且重又有真才实料的,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秘书,少之又少。当代秘书活动快节奏高压力和紧张化,对秘书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适应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需要,成为衡量秘书人员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面对任务繁重,时限紧迫,质量标准和效率目标都很严格的工作,很多秘书常常会望而却步或心生怨言,消极怠工。日久天长,由于烦躁,低迷的心理障碍便会产生,即影响了工作,又给自己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正文
秘书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不仅人及关系较复杂,在紧张的而工作场所中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挫折也较多。如果秘书人员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难以应付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一、秘书人员由于工作的繁杂性、地位的附属性,很容易产生厌烦或消极的情绪,自己的辛苦工作被漠视,得不到领导的重用赏识,而后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的因素。那么,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是什么呢?
1、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当代工作人员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东西方文化发生着从未有过的碰撞与冲突。东方重义,西方重利;东方尚礼,西方尚法;东方重和谐,西方重竞争;东方重群体利益,西方重个人利益等,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工作人员常常感到偶然、疑虑、混乱,诸如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个性放纵、自我意识与自我中心、享受与享乐等等认识上的模糊。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人盲目追求西方的文化,而这些东西与中国现实社会在许多方面格格不入,是许多人陷入紧张、压抑、混乱、空虚的状态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会给心理素质带来影响。
2、家庭环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工作人员在步入岗位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如对子女严格管教的父母,经常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让孩子去学习,把子女的学习放在中心地位,而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需要的理解。处于这种类型家庭的人在日常交往中往往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虽然在性格上可能表现出诚实、负责、礼貌、细心,但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容易屈从。另外,我国许多心理研究的成果显示,家庭不和,甚至夫妻双方离异等等,都会造成对当今在岗人员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其心理素质。
3、工作环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经济收入差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秘书人员必须善于修养,不断优化心理素质,重点克服焦虑、厌烦、嫉妒等心理障碍。那么,秘书应如何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呢?
1.嫉妒
秘书的嫉妒具有指向性和对等性,大都是对同事发生的。引发嫉妒的条件有: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似或不如自己的人居于优位;自己所厌恶而轻视的人居于优位;与自己同性别或年龄的人居于优位;比自己高明并有意无意去炫耀的人居于优位。嫉妒的中心往往是对方的地位、荣誉、权利和业绩。嫉妒往往使人变得偏激,带有心理紧张和攻击性意欲,甚至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嫉妒既然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就应该注意防范和加以消除。为了摆脱嫉妒这种恶劣情绪,可以首先停止自己和别人的较量,正视自己的差距,然后扬长避短,去发现和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改变现状。要有你强我要通过努力比你更强的积极心态,切忌我不强也不能让你强的消极情感。以冷静、达观对待事态的发展,从病态的自尊或自卑中解放出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自得其所、各有归宿,甚至承认对方确比自己高明。这样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思想境界,不当情感的俘虏,从嫉妒的恶劣泥淖中自
2.焦虑
一、崇高的教育理想
“教育者,根本之事业,基于今日而期于将来也。” 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动力,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教育理想的核心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也体现为对学生的热爱,只有树立了热爱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才能在急功近利的多元思潮中永远保持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杜绝功利和实用的冲击和影响,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崇高教育理想的指引下去奉献、去追求、去探索。
师范教育对未来的教师——师范类学生,首先应该重视教育理想的培养,加强崇高教育理想的教育,引导学生尽早树立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使命感;教育他们要把教师工作奉为终身追求的人生理想。树立了崇高的教育理想,师范类学生就能更深刻地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自豪感,把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化为对自我的要求,在崇高教育理想的指引下形成强烈、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保证最佳的学习效果,为毕业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5]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指引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引领教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对教师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决定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待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对教学效果的期望评价和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理念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为了培养适应教育发展的师范教育专业人才,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师范类学生先进教育理念的培养,系统开设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克服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树立先进的、与时展相适应的的教育观、学生观,掌握教育理论,把握教育规律,领悟教育的本质和真谛,了解教育发展和学生的实际,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建立和发展,在理解、认识教育工作和适应教师工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魅力,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广博的教育知识
广博的教育知识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教师的工作就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否具备充足的教育教学知识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讯息传递高速便捷的今天,知识获取的媒介和渠道非常广泛,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知识积累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给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加快知识更新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效果,师范类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应该尽早树立知识储备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摄取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心理学知识,自然社会科学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操作知识,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储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为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未来长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四、扎实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教育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广博的教育知识,还必须具有实际的教育能力,从而把知识以一种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学习指导能力、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心理辅导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等。教师的教育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师范类学生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参加教学实践锻炼,培养、提升教育能力,使自己尽快具备承担教师工作所必需的各项教育能力,为真正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在了解学生和学科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合理施教,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成长 成才。
五、良好的个性修养
良好的个性修养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所从事的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职业,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正如卢梭所说:“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作为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个性修养,不仅可以使自己保持身心健康,处处展现个性的内涵与人格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喜欢老师、接纳老师,进而模仿老师、学习老师。因此,良好的个性修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力量能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并转化为学生对自身的修养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与人格完善,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深远。
对于师范类学生来讲,加强良好个性修养的修炼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应该提高加强个性修养的自觉性,按优秀教师的个性修养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个性修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诚实正直、言行一致、品质高尚、意志坚强、言行一致、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和蔼幽默、理性宽容、民主合作的优秀师范专业人才,争取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和模仿的对象,使教育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和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拥有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教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旺盛的工作精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态度,享受职业幸福和人生乐趣,同时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教师来讲是必须要具备的职业素质。为了使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高度重视师范类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先天形成的,也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尽早抓起,常抓不懈,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系统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把握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自觉进行心理素质的修炼,培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把师范类学生培养成具有稳定情绪、乐观精神、悦纳胸怀、顽强意志等良好心理素质的专门师范人才,为以后真正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更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七、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近代教育科学先驱夸美纽斯说:“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对教育效果的发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师范类学生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要求,最终树立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师范类学生才能真正有资格去承担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才能真正具备教育好下一代的社会责任。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开发人类智能资源的先锋队、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平衡学生心理的心理保健医生。” [6]师范类学生作为教师的预备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力量,即将承担起教师的社会责任,在就读师范教育专业期间急需加强教师职业素质的培育和养成,通过正规、系统、专业的师范学习和实习,逐步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积累广博的教育知识和扎实的教育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确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唯有此,师范类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能力、有方法、有水平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国宏. 职业素质教程[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3).
[2]周伟. 师范大学师范生职业素质问题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1:(1).
[3]顾明远. 希望更多的校长成为教育家[J]. 人民教育,2010:(13-14).
[4]叶澜. 创建上海中小学新型师资队伍决策性研究报告[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1):(3).
引言:
素质教育是一个伴随着中国教育改革过程的核心话题,作为20世纪90 年代迅速兴起的中国高职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种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应该怎样构建?成为很多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贴近社会,贴近民生,是应试教育特征鲜明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一种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职业素质”来做文章我们提出,新型的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构架应该从组织机构改革、教学改革、综合人文素质拓展和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全面着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参照国外发达职业教育经验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度地创新构建。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 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 ,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 职业人 ” 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 ,即良好的职业技能。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 ,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 心理品质、 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 对职业岗位 (群 )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 ,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 (群 )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 ,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 ,可定义为发展要素。
一、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1、素质
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毕业论文,内涵。先天素质,是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点。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而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是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认识人的精神素质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应注重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进行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管理、组织才能的训练。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把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衔接起来,把应用目标与学术目标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与个性发展协调起来。
三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心理教育,主要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教育。毕业论文,内涵。高职院校职业心理教育,旨在协助大学生解决其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职业选择和适应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提高其自我决策的能力,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追求职业目标。
四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审美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在职业岗位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特殊要求。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是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它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知识广博、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现代型专业技术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包括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人文素质等,其中就包括审美素质。 让高职院学生具备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审美素质,即职业审美素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劳动教育,主要是与未来职业活动相关联的职业劳动意识的强化教育。强化职业劳动意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内容,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以及对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
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高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二)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在实训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二是探索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必须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高职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鉴定,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
(三)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高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四)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高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
(五)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高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高职
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2]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模块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因此职业素质的培养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作为职业素质中重要要素之一的职业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结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认真分析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和当代90后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将职业素质分解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职业心理素质、职业能力三个体系,同时将每个体系进行了模块化构建,使职业素质培养更加重点突出和富有针对性及高职特色。
一、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职业心理素质是个体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是个体完成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需要)的心理素质。从广义来讲,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概括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个体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需要与动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成分;二是职业技能,包括知识系统和技能结构等组成部分。每个劳动者,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心理素质,狭义的职业心理素质 主要指职业个性、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方面,通用的如自信、坚毅、敬业、创造力等是每个劳动者都要具备的, 但不同职业和岗位对人的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是有所侧重的。
二、 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模块的构建
我们通常概念中职业心理素质主要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职业态度、价值观念以及人的性格气质方面的素质。针对企业对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我们把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划分为五个内容模块,并针对每一内容模块设计出相应的实施途径,形成菜单式的工作内容,不仅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以便于实际操作。
(一)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模块
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决定着人们在职业选择以及对待职业生活的态度,通过对高职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收入因素和自我发展的因素,因此我们注重帮助大学生去实现他们的正当功利需要,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活动,在促进自身的素质优势的同时更多考虑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促进企业的发展。
职业兴趣在职业选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人们对未来的职业活动做好准备,对正在进行的职业活动起着推动的作用,对职业活动的创造性起着促进的作用。很多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都是茫然的或者都是想象的,我们可以帮助逐步加深对职业的认知,使职业兴趣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淡到浓的逐步强化。
(二)自信和成功心理模块
自信是职业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没有自信将一事无成。有了自信,无论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都能够克服,这是无数成功者的切身体验。高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不是班级的佼佼者,较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不是很强。因此要培养他们自信和成功的心理。首先要相信自己能行,要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其次要要有成功的进取心理,要不甘落后,争求上进,要有承受挫折的耐力和坚忍不拔的进取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确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努力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直到成功。再次要培养成功的思维,要敢于突发奇想,打破常规,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三)沟通和团队意识模块
要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主动接近社会,能妥善处理社会变化和自身的关系;要乐于交往, 能够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有人际适应能力。包括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人交往的能力;逐步学会积极适应不同的人际环境;调查表明现代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单位,非常强调员工间相互协作配合,重视新员工尽快认同和适应本单位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在工作中互相协作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求学生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四)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模块
高职学生大部分在企业一线从事生产和服务工作,如果不具备严格的规范意识,不仅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有可能因违反安全和操作规程产生安全事故,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造成重大伤害。因此从入学开始就要通过教育和严格的日常行为管理,引导和培养学生敬畏规则、遵守规则的强烈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对自我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工作负责、对企业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五)基层意识和敬业精神模块
当前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隐忧”,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高职院校的学生还难以接受就业岗位大众化的现实,好高鹜远是影响高职生就业的重要心理障碍。因此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扎根基层意识,和热爱岗位、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也是培养90后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三、 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合理配置职业心理教育内容。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应该是整个贯穿高职学生三年的一门重要课程,不同阶段任务不同,每个年级都从不同方面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我院经过充分研究整合了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立了建立以培养职业心理素能为目标的职业心理课程新体系,其中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贯穿三年的职业心理的核心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这一课程体系一年级侧重自我认知、职业规划和心理通用素质准备,二年级注重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和三年级以择业准备为主;通过全面统筹三门学科的课程内容,使职业心理课程切入学生的生活,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变侧重传授知识为培养探究能力,由片面促进知识学习为兼顾学生情意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提高。
(二)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和职业心理咨询服务。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高职生职业心理辅导的实施,必须贯穿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针对不同专业、 不同年级不同生源不同性别的学生以及这些人在职业生涯设计、就业准备、求职择业的不同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此在全面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前提下,对所有的高职学生步入大学的第一年开始就开展全过程的职业心理指导。一年级通过学生接受个性、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协助个体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个体的能力、兴趣、个性等情况,辫析和澄清个人的职业价值,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不同要求,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职业初步规划。二年级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社会和职业要求全面加强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三年级注重就业政策和择业技巧的指导。 转贴于
学院心理咨询室,则主要通过个别咨询的方法和技术 ,为有生涯困扰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以满足学生个别化的需要。同时他们对于一类可能存在大致相同职业辅导需要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通过体验式生涯辅导,提高职业生涯辅导的体验性和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同职业心理教育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增强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
规范和严格日常管理、强化教育,是搞好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一般建校时间较短,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校风基础,我院也不例外。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同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在实行全过程中赏识教育基础上,严格日常规范教育入手,根据具体情况,修订和健全学生学籍的管理办法及公共场所的管理办法,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
(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文化氛围这种特有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来感染和熏陶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包括了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对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
在校园文明环境硬件建设上,我院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大投入,美化、绿化校园,逐步创造优美、恬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明环境,通过对宿舍、图书馆、教学楼、橱窗等各个场合都布置有与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相关的名言警句,使学生耳濡目染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效果。发动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文化体育活动、职业技能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服务大家、与人友好合作等职业品质;倡导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倡导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规范,促进学生整体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
(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实践,获得直接的心理体验。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短、职业技能教育要求高、实践教学所占课时比重大,因此,抓好理论与实践两个教育环节, 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是实施职业心理培养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积极利用假期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去工作实践的意识,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在实践中,让学生承担一定岗位的工作,独当一面,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而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六)建立职业心理素质的评价指标。为调动学生积极培养职业素质的积极性,学院建立了职业素质学分体系,其根据不同学期职业素质不同的内容,毕业前必须要修满规定的学分才准予毕业,同时职业素质学分也是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在职业素质学分中,职业心理素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在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考核的前提下,根据职业素质模块的设计参加特定的活动, 由学生主动参加,在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分。
四、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模块的思考
(一)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使学生形成培养职业素质与学习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观念和目标,明确提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要贯穿学生三年的全部学习和生活中,对于教育者来说职业心理教育也要成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根据不同年级有计划、有系统地逐步实施,需要课内、课外各方面的配合和全校教职员工持之以恒的努力。
(二)注重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针对性。职业心理素质是一个大的概念,内容广泛丰富,但我们在做模块构建的过程中没有要求必须面面俱到,而是重点根据我们在企业调研的过程中了解的学生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保证了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a)-0175-01
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感与竞争感,不同职业的从业者也有不同的心理问题需要正视和研究。作为医学科技信息的传播中介――医学期刊编辑也不例外,面对竞争的加剧,职业的挑战,其心理负担加重,心理矛盾激烈,每天与文字、数据、符号、规范打交道,其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也在不自觉的发生着变化。本文对医学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以期为医学期刊编辑的心理健康提供科学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12月,笔者分别对中华预防医学会49家系列杂志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5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其中包括男90名,女285名。
1.2 方法
应用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1],共90个条目,由9个因子及1个附加因子组成,每题分为0~4级评分,评分越高说明症状程度越重,分别对各医学杂志社的编辑以访谈或发邮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由医学编辑不记名独立完成问卷,将调查结果输入Excel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发现,躯体化、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得分高于国内常模(P < 0.05),表明医学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低于国内常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身体不适感,无法摆脱自己的思想或行为,猜疑、被动体验、幻听、思维扩散等心理问题。见表1。
3 讨论
从医学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常模比较发现,医学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低于国内常模,主要原因可能是医学论文要求较高,医学编辑必须以谨慎、认真的态度对待,加之工作形式单一,长期用脑、用眼、伏案工作,使他们身心透支,常处于应激状态,故常会出现身心的不适应,出现强迫症状及猜疑、幻听等心理问题。
有学者指出,编辑心理素质的科学“修炼”是适应新时期媒介传播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2-3],因此,编辑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若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及其全面发展,医学编辑大多是学术论文的编辑,编辑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期刊有序发展的前提[4-6]。
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提高医学编辑的心理健康:(1)劳逸结合,自我调节,工作中尽可能增加能提高边际兴趣的业余活动,尽可能减少躯体化症状。(2)心理教育,自我减压,以克服编辑的恐惧心理,减少交际中的紧张和惊恐,缓解其情绪。(3)加强学术方面的学习,以丰富的医学知识,专业的业务水平武装自己,培养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宋专茂,陈伟. 心理健康测量[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280.
[2] 库雪飞,栾奕. 医学期刊编辑的心理问题及调适途径[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6):122-123.
[3] 姬建敏. 科技期刊编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编辑学报,2005,17(4):300-301.
[4] 张焰. 关于编辑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26(4):137-140.
旅游业是带动性和影响性相当强的一个产业,旅游行业特点和旅游企业工作性质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培养旅游职业心理素质是提高旅游服务人才质量的关键。
一、旅游行业特点
旅游行业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员工服务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物产品相比较,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员工的服务已成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旅游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旅游产品的生产通过现场服务来体现,旅游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旅游产品的质量,员工就是企业与游客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有高质量的产品。
在旅游服务行业中,由于旅游服务人员的特定角色以及客人所处的特定地位,决定了旅游服务与一般服务不同,具有短暂性、公务性、不对等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旅游服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心理素质,以完成由“员工”构成的旅游产品的生产,并确保其质量。
从事旅游服务工作需要健康、整洁、礼貌、情感、笑容、开朗、自知、自尊、谦虚、毅力、胆大、吃苦耐劳,能克服知觉偏差,善于调整情绪,培养内控型人格。
二、职业心理素质内涵及养成意义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包括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心理素质)占70%。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从业人员是否具有与其职业相符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成效及对社会的贡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是否具有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相符的心理素质,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和个人价值,关系到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措施
(一)结合理论教学促进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
教师在旅游职业道德、旅游礼仪、形体训练、旅游心理学以及相关专业课讲授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从事旅游职业所需要的职业心理,引导学生从五方面提升自身职业心理素质。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性格、能力、兴趣等,才能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不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自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自知除了要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不只是从稳定的生活环境,更要通过体察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性格、品德。
二是善于表达自己。抓住一切机会,通过语言、行为、仪容仪表来表达自己、展示自己;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索,获得知识与信息,培养兴趣与爱好,发展个性与能力,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养成良好品质与作风,并在实际活动中经受锻炼;自觉参加各种文体、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比赛,创造机会展示自我。
三是善于调节情绪,养成微笑的习惯。认知影响情绪,情绪影响认知。如面对实习,善于从工作中发现乐趣,就会有愉快的情绪,就会克服困难。微笑是美的象征,是自信的表现,是礼貌的表示,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是旅游服务工作者最基本的面部表情。除了练习微笑的技能外,还要保持愉快大度的心境,使得每一次微笑都发自内心。不会微笑,就难以做好旅游服务工作。
四是有“距离”意识,提供恰到好处的个性化服务。和客人交往的公务性决定了要和客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理智,与客人接触保持一定的频率,不可过频和过疏。过频使人生厌,过疏显得冷淡。不要介入有关私人问题的评论,不要有意无意窥视客人的隐私。特别是在席问服务时更要注意,当客人说一些比较隐私和秘密的问题时,应自觉回避,不要当众随意议论客人或泄露客人的秘密。
五是有恰当的自尊。旅游服务工作者有恰当的自尊感是必要的,保持自尊是维持与他人正常和谐交往的前提,也是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心理条件。旅游服务的不对等性,使得服务人员容易产生自卑1,理,如敏感、攻击性强等,容易与客人发生冲突。作为旅游服务工作者,既不能过分自卑,也不能优越感太强,应该是不卑不亢。
(二)结合实践活动强化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
一是组织与旅游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心理素质养成。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各类比赛,如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导游大赛、酒店服务技能比赛等,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心理适应性。
二是将职业素质养成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在实践中增强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素质。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去企业“救急性”实习,尤其在酒店会议接待、景点节庆活动或周末旅游高峰,要让学生经常性地体验工作情境,历练技能和心理素质,同时增强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之常规化,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上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087-07
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围绕心理素质的内涵和结构、量表及测评、心理素质的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国内心理素质研究内容概述
心理素质是个体内在素质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是个体全面发展、受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1]。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开展研究是高校实施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回顾
王滔等在2007年对1986年-2005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文献做过统计[2]77。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对2006年-2013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385篇期刊文章,硕博士学位论文23篇,如表1所示:
从查阅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2005年,之后文献的研究逐渐下降。2001-2005年刚好是国家在2002年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的关注极具上升,对心理素质的探讨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二是2006-2013年10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量急剧下降。对照这一时期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心理素质的提法见解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的认可”[3-4],这势必影响了在心理素质含义及理论基础之上的后续研究。三是1996年-2005年的研究偏重理论,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发展特征及心理素质训练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2]80。但是,从2006-2013年10月前文献研究的内容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增多,理论研究则数量减少。表明研究者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实践应用研究,这是不断修正心理素质内涵、全面解读心理素质的必然阶段。
(二)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
“心理素质”是在“素质”概念基本上提出的,国内研究者对素质提出以下观点:一是从生物特征的角度来解释心理素质。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5]二是本性论,从人的本质、本性看待素质,认为素质是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金”[6]。三是素养论,认为素质和素养是同义,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一种基本品质。这种基本品质结构包含先天和后天,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受身心特性长期影响等特点[7]。四是认为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受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是有机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发育、成熟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8]143。研究者对素质提出的不同看法,影响了对心理素质涵义的不同见解。
随着研究深入,对素质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素质是人所特有的最基本的特征;素质具有稳定的和内在的特性;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的影响,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共识既是学者们研究心理素质的起点,也是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心理素质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因素(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在一起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9]第二种观点认为“自我意识发展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由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有积极价值导向的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10]33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态和心因方面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11]第四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人格和个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12]第五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立体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潜能因素。”[13]第六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影响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心理品质,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14]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尽管对心理素质提法差异较大,却也异中有同,都认同心理素质具有整体性,心理素质是多因素综合,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影响和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具有基本性,心理素质是内在潜质、外在适宜刺激条件可以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和固定;心理素质具有差异性,心理素质体现的是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这些对心理素质内涵达成的共识,为心理素质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通过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等理论,同时不断补充、完善研究方法,提高心理素质研究的有效性。
(三)心理素质内涵结构体系的构建
研究者们在心理素质理论认同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心理素质结构、元素和体系提出不同解释观点。钱含芬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身心潜能素质三个系统构成,具有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10]34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个性心理品质在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结构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15]。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水平或质量的综合表现,包含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燕国材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主要由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构成[16]。李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综合心理能力和质量,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形成的,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17]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是由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构成的心理品质系统。”[8]144沈德立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素质、自我的结构、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性格、认知风格、情绪调控能力和应对风格”[18]等元素。
将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19];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由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再生素质六种素质构成[20];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维度构成[21];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基础性心理素质、实践性心理素质和综合性心理素质三个层面[22];第五,大学生心理素质由性格特征素质、认知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自我意识七个因素构成[23];第六,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四个维度[24]。尽管各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内涵结构提出不同观点,但在两个方面见解一致,即基本赞成心理素质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或心理特性;大多数学者是基本认同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能力、个性特征、环境适应的观点。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方法和量表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评问卷或量表的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有四种观点:
第一,测评工具是依据大学生心理素质分为性格特质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6个维度分别编制出6个分量表组成一个大学生心理素质总量表。研究表明,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但是分量表间的独立性仍需进一步讨论[23]。
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测评研究,在根据开放式资料收集分析所收集的问卷项目基础上,草拟编制出45个项目的量表进行预测,对45个项目因子进行探索性分析,最终确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4个实证维度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但是问卷的后期验证和修订没有继续进行[24]。
第三,测评研究是王滔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在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理论基础上,对编制问卷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较好,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8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5-0.81之间,具有较好的校标效度和结构效度。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继续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题量;另外,需要建立地区性或全国常模[25]。
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是梁宝勇提出的,可将心理素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认知能力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认知能力以智力为标志,而心理健康素质则由人格特质组成,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分为人际交往素质、自我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素质、性格素质以及认知和应对风格7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从人格、应激、适应、症状4个方面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但测评题量大、容量多,操作起来比较耗时,且没有系统分析四个分量表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功能,后期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4]。
在上述大学生心理测评研究中, 王滔、张大均等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围绕所提出心理素质结构和测评体系,相继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趋向
从获取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逐渐从理论的研究向实证和应用发展。同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和测评更科学,如在概念上,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区分开;在测评工具上,对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数据检验、将测评心理素质的问卷量表和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区分开,采用多样有效的心理素质研究方法。这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发展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心理素质研究从理论转向实证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将心理素质的研究扩展到了操作层面,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心理素质的水平具有应用意义。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与他人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未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26]。采用互动式心理训练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可以缓解和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27] 。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专门设计的心理项目,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质,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改善人际关系[28-29]。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有的研究者选取课程形式来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当然,这些论文所提及的心理素质概念是宽泛的,没有依据某一心理素质理论取向,甚至将心理素质概念和心理健康等同在一起。这些研究通过跆拳道课程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0]、全面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降低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31]、团体辅导课程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2]、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33]、健美操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取得理想效果,在自信心、表现力、锻炼自觉性、情绪控制力上有显著增强[34]。这些课程都是对心理素质的实践,从应用层面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作补充。
(二)在量表使用中不断修正心理素质维度和结构
对国内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量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也已成型,国外引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工具,如16PF,90-SCL、UPI等;第二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并通过实证研究的,如西南大学张大均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清华大学樊富珉编制的“跨世纪人才――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调查问卷”、郑希符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等;第三种是对心理素质没有科学的界定,自行编制没有通过实证研究的问卷。通过文献查阅,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查,采用的工具主要集中在第二种类型上,但同时表现出在理论依据基础上编制出的心理素质量表后,通过的实证研究较少,在对提出的测量问卷在测量维度、测量时间缺乏不断修正。
以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为例可以看到大学心理素质差异。在区域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有:对北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于全国大学生[35],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在自我观和职业观上表现较为合理,在行为表现也呈现积极态势[36];河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较好,但一部分比例学生心理素质欠佳[37];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依赖性、抗挫折、人际关系等方面亟需关注和提高[38],安微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容乐观[39]。在上述文献中,使用不同的测评工具得出不同的测评结果,而且采用的理论依据和测评工具都不尽相同。这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重要缺失,在研究中尽快形成一套被认同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体系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否则很难形成完整体系。
(三)在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
提到心理素质,不可避免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我国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逐渐增长,但迄今为之,没有形成共识[40]。查阅一些文献,看到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二者概念混在一起,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心理素质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弄清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41]。有的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指标来测查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指标测查心理健康。这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41]。系统分析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澄清二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的测量工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深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42]
四、研究启示
(一)在实证研究中加大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实证研究中,不断验证心理素质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心理训练等方式验证理论结构的合理性。有研究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素质中认知特性的非实践性成分和个性的动力特征[43]。笔者也对此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也同样证实了心理训练对心理素质的促进。对心理素质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既是对理论的验证也是将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从实践层次来讲,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是心理素质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
(二)构建心理素质的本土化理论模型
心理素质是本土化概念,它的提出将促进中国心理健康乃至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本土化趋势。我国的心理素质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3×3+1的网状培养模式,以推动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机制[44],但作为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下,心理素质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理论研究滞后,热衷于对国外的心理健康理论、标准、技术、工具等进行转述、验证或照搬,而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论模型的研究较少[45]。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中国发展现状、国民心态,构建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加强跨文化心理研究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集体主义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心理素质结构具有差异性。在进行心理测评研究时,要兼顾民族、区域、群体的差异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通过CNKI数字图书馆昆明理工大学镜像分站的文献检索,只有少量文章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特点,分别是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广东少数民族、大理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做研究[46-48],并且这里的少数民族只是区域化中的少数民族总称,不是特指某一少数民族,对某一少数民族心理素质的研究文献非常匮乏,如对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发现,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的个性品质[49]。这就是跨文化的差异,差异的背后是研究者构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体系的起点。
(四)加大对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的探讨
对影响心理素质因素研究,传统是从客观和主观因素上进行探讨,但随着内涵、理论构建的研究深入,可借鉴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观点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以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理论为例,他将心理素质划分为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三个维度,从社会认知理论、动力学理论、行为理论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可以影响这三个维度的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榜样学习、压力管理等。这些影响因素其实可作为深入了解心理素质的内涵和构成的重要原因,也可更好地修正和完善心理素质理论,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2]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76-83.
[3]刘金平.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115-117.
[4]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241-247.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50.
[6]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96(4):11-15.
[7]赵洪海.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56.
[8]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行为与研究,2003,1(2):143-146.
[9]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26.
[10]钱含芬.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成就相关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33-37.
[11]肖汉仕.心理素质机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8.
[12]刘晓陵,金瑜,林云祖.中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表的编制[J].上海教育科研,1998(2):24-28.
[13]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1-25.
[14]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6-62.
[15]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2-53.
[16]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1-75.
[17]李虹.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92-596.
[18]沈德立,马慧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19]周冶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4.
[20]许燕.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21]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13-44.
[22]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3-45.
[23]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22-25.
[24]刘亚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9:23-26.
[25]孙璞,苏荣海,王振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108-110.
[26]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27]王滨. 互动式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6(1):61-65.
[28]孙利红.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15-417.
[29]关静红.拓展训练队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践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23):311-312.
[30]边文红,张建春.跆拳道选修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3(2):54-55.
[31]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4-117.
[32]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55-458.
[33]胡义秋,詹林,朱翠英.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4):70-71.
[34]赵湘.健美操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8,12(7):82-84.
[35]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36]宁维卫,赵慧.西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03-107.
[37]赵国祥,申淑丽.河南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276-277.
[38]李晴,边贵.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2010,9:22-24
[39]盛红宇.安徽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17(1):88-93.
[40]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123-124.
[4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42]张海钟,糟艳丽,陈小平.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中国本土的概念、标准、测评[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46.
[43]吴沙,李振山,杨迎潮,易远淑,等.理工院校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68-870.
[44]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45]王鑫强, 张大均.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D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67-76.
[46]郭怡梅.云南少数民族师范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调查――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7,6(7):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