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7 16:31: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课改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美术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比较传统的教学在通常情况下都以教师为主要中心,其通常习惯于采用个体的手工方式进行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教学资源,同时,相应的教学设计也备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比较传统的教学均以基础知识为主
进行书本上知识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在实际认知上的快速发展,但是,却不能够仅仅因为如此而直接忽略了其经验所带来的实际作用,如果没有相关的经验就很难掌握与理解间接性经验。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并没有直接给予其经验上的重视。如果只是仅仅进行书本知识的教学,一定会直接导致对理性的过度重视,从而轻于实践的做法,这就是对结果不够重视的重要弊端之一。
(二)以教师为主要主体
教师和学生、教和学都是贯穿整个过程的基础关系,其主要包括相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和学之间的教学关系等。而在这种关系中,比较传统的教学中片面的教学只是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主要中心的师生关系与教学体系,这样使不利于相关学生进行学习的创造性与主动性的思维创新。
(三)打破以教案为教学模式的教学
依据比较传统的教学来说,其主要是以教案为主要依据的教学模式,相应的课堂教学主要都是按照之前的计划进行教学的,每一节课都必须要积极完成相应的教学进度,而其相应的内容与进度都要实际安排在教案中。而从相关教师的角度来说,依照相关教案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立,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培养和引导相关学生的发展,其相关的教学任务也能够顺利完成。而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说,学生们是否得到进步,其教学效果体现的是否明显也就无从知道了。因此,采用以相关教案为主要教学的工具,相关教案只是片面反映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是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过程。
三、特定情景的体验教学
在新课改的体质改革下,相应的教师可以在相关美术教学中利用情景创设的方式进行授课。例如:相应的美术教师可以依据相关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采用编制角色扮演与编故事的方法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们编制一些情景模式的短剧,可以让学生们去扮演一位众所周知的画家,进一步表现出其画家从刚刚开始学艺到最后取得成功,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去体验自身的感情,从而学习相应的绘画技能。不仅如此,相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处在某一个场景中进行绘画,例如当外面下雨时,可以让学生们直接画出在雨中的所见所闻,当外面正在下雪时,可以让学生们积极画出雪中的一些美景。与此同时,相关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其美术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们在实际的情景中形成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最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相关的情景教学体验主要是新课改针对相关教师的具体要求,其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挑战,但是,进行情感式的美术教师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这只是在相关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的。所以,在实际的课程改革下,相关美术教师也要相应地探索其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感体验中对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掌握,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相应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
四、课堂结构的改革
在比较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其相应对的教学结构主要是由相关学生的练习与教师教学以及相关知识的讲解所构成的,而在这些环节里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相应的美术教师,学生们的很多活动都是在相关教师的实际安排下直接完成的。而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单纯的教而不知道教育学生怎么学,其已经不能够充分地满足实际课程的需求。所以,相关美术教师就要依据相应的教学特征,积极改变比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积极建立起以相关学生为中心的询问、欣赏以及讨论讲解等新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相关美术作品的欣赏也是整个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询问就是让学生形成问的习惯,此时也可以进行教师问;讲解是说美术教师针对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讨论就是说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对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而训练则是说要进行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性教学,这也是相关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会贯穿在整个教学的体制中。以进行学习的学生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整个美术教学中去,进一步加强其美术学习的意识,积极调动学生探究与体验美术的积极性,从而最后让学生自主地爱上美术学习。
五、美术对相关教学的水平提高
相关的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十分恰当地将美术术语与美术语言让学生进行美术鉴赏,而美术术语与其相应的语言主要包括相关作品的形状、材质、色彩以及空间等多种,相关教师可以采用自己的想法对美术术语与语言进行解释和描述以及分析。美术语言的相关传授是整个美术知识的重要工具,而教师是否可以采用十分生动、形象和准确的语言将美术知识直接传达给相关学生则是衡量教师语言水平的主要标准。当美术教师给予教学时,必须要依据相应的情境进行不同语言的表达,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委婉蕴蓄;此外,教师情绪必须表达得恰当,尽量做到真情流露,避免矫情造作。例如:在与中国的花和人物相关的教学中,由于相关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相关教师相应的语言表达与情感流露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人物画像中,其主要表达的是相关人物的神情,而在相关的花鸟画中主要表达的则是花草的相关绘画技巧。比如:在朱耷的鹌鹑图中,相关画家主要以鹌鹑进行自喻,特意将鹌鹑的眼睛夸张化,使其眼珠又黑又亮,直接顶在眼眶的上角,利用白眼看人充分表现出其冷峻孤傲与昂首向天的气质。因此,相关美术教师要利用美术知识恰到好处地将感情与语言充分地流露与表达出来。一旦相关教师将语言的形象生动性以及丰富的情感直接表露出来,那么相关美术教学的丰富生动性以及相应的活力才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其语言必须充满诗意与激荡的情感,同时也要相应地蕴含一定的哲理,从而让相应的美术知识更加哲理化,更加情感化。
一、教育改革呼唤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
当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愈来愈成为人们认同的教育思想。这一理念可以展开为以下六个命题: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能够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并进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自主发展是其核心和灵魂。一个自主发展的人,就是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自我形象、悦纳自我的人;就是有明确努力目标,有内在的学习需要与成长渴望的人;就是有良好的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人。因此,高品质的教育就是要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为了造就自主发展的人,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过充实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让学生全副身心地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自信建立在点点滴滴的成功的基础上,这就是造就自主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途径。其次要切实推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是旨在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有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甄别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都可以服务于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的另一个原则即激励性、期待性,以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另外,在学生全部的生活之中,特别是在课堂生活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想象未来、憧憬未来、规划未来、设计未来的能力:着力培养他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品质:干什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追求;要经常和学生讨论当下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的意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让学生感受到思考与探索的乐趣。最后,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始终应该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
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课程改革有助于改造我们的国民性。这就必须改变每个人的人格定型期,即学校生活时期的生活方式.而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探究;倡导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表现空间: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更多地互动和合作交流: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提倡发展性评价,力图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进取的个性,形成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勤于反思、服膺真理、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民主性格。二是课程改革有利于推动教师成为探索者。探索是教育的当然要素。探索意味着探索者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意味着探索者大胆尝试、追求卓越,意味着探索者经验的开放性和工作中丰富的动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而且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如何设计教学的活动.如何搭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构筑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如何评价学习的效果,等等。因为探索,使得课堂多一份灵动和飞扬,多一些朝气与活力。教师的探索影响、引领和激励着学生的探索,课堂生活因为探索而变得悬念迭起、趣味无穷.变得开放、幽深、鲜活和魅力十足。师生因为共同探索。而享有着更高品质的学校生活。
二、教育改革实施需要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一再强调:“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的确,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就是人们对于社会的理想和人生的理想。如果缺乏现代文化精神的价值指向,缺乏自由、民主、平等、人权这些核心的价值,这个“理想”就值得怀疑。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成为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谙熟人类文明历程、确立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人,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行为更多的应该是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而不是出于外在强制和纯粹基于个人私利的;是高度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基于生命的灵动与热力的,而不是机械、麻木与冷漠的。它还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扪心自问,不断地眷注心灵,不断地投人生活和不断地成长。
三、重建教师新课程信念的应有内容
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于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信念主要包括关于学生、关于学习和关于教师自身的三种信念。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师信念提出了新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只有逐步确立这些新课程教育教学的信念,并把各种信念相互接纳,紧缩相连,形成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信念系统,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去实现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教育工作才能有一份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培养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性人才。
传统的教学大多都是统一化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标准等的统一,整齐划一成了传统教学的标志。这种统一化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发展,失去了教育本真的追求。教师眼里没有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有被工厂加工出来的一模一样的相同型号的机器,这样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在需要,于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追求。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应该被视为一种天然的宝贵教学资源加以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其不确定的方面,使得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空间。
(二)教学的自主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努力地去实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理论自身无法全部预料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教学智慧,要具备去解决这些“防不胜防”问题的技巧。教师应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地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教育”。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学科内容中各章节的具体要求没有了,课时规定没有了,难度和深度要求的具体规定没有了,教学顺序的要求也没有了。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和教参,教材中的内容也不再是考试的唯一依据,不再起支配作用。课程标准只是要求学生在学完某一门学科后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但是教师自主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等来完成这些目标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教学的民主性与创造性
有了民主才能保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也是一样,在民主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平等沟通、有效互动。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不敢向权威挑战,不敢独树一帜,不敢逆流而上,形成了“唯书、唯师”的封闭思维,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有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更需创造性。“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创新就成为新课程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如果不进行创新,新课程发展就会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学也要由“单向性”走向“双向互动性”;由“一人包办”走向“合作探究”;由“应试而教”走向“创新能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新性是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很多东西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这就更需要的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二、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时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不同。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些教学能力只是现代教师教学能力中最基本的。为更好地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技能,增强知识储备,转变教学行为等,这一系列的转变实质上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能力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新课改对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提出了挑战。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交往过程。交往首先意味着平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不再适合现代教育,它必然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者。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协商达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最佳学习策略;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行为能力去付诸实践。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发现或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有交叉但又有不同的侧重。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用接受式学习。于是新课改在继承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地进行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如果教师不能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那么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将成一句空话。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新也将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提出新的挑战。
(三)教学载体的革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载体的变革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纯粹的单科教学已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也由单科课程走向综合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学科教学理论的影响,学校教学以分科知识为基础构建了分科课程,不同学科之间分化明显,教数学的不涉及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理会历史、地理、政治方面的内容。这种单一的分科教学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的手段,传统的单一的教材加黑板的教学时代不能满足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众多能力中教学技术能力的提升已经迫不及待。因此,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
(四)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正在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幅增多,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正确处理方式,因此常出现信息混乱的状况。如果这些混乱的状况得不到及时解决,学生很可能走向岔路口。另一方面,生活质量的提升,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使得现代社会的儿童较早的接触一些新异事物,各方面的认知和个性发展都优于以前任何时代的儿童。这种教育对象素质的提升也要求教师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只有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诸多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一)内化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在理论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而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清除落后的传统观念对我们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内容,从根本上把握好理论的本意。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合理运用这些理论,而不是死搬硬套,没有变通。只要本质不变,形式可以多元化,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提高教师自主学习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尤其作为一名教师更应不断地自主学习始终保持进步的理想和信念。教学工作本身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教师始终保持一颗自主学习、不断进取的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中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站稳脚跟。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无小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后要不断地去总结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成为一名专家和能手。
(三)学校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平台
学校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共同组织,它为教师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人身价值提供了平台。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还应该是培养教学专家和能手的机构。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进修,提高专业知识;聘请专家学者为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教师之间还应形成互帮互学的氛围,新老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组织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开展公开课等,让大家相互学习教学技巧、课堂调控、语言和非语言表达以及教学设计的方法,同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总结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也可倡导教师共同备课,在实践和交流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能力。
2.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技能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很重要,利用英语课堂上的探讨时间,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取长补短,来推动英语课堂的气氛和新知识的获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授课上,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能力是被教师们所忽略的,这也不利于高中生们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团队的力量都要大于个人的力量,团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通过互相的交流和学习可以产生新的知识也培育了学生们更多的能力。
二、新课改下加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些策略方法
1.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教育改革后,高中英语老师要更加注重每个学生所带来的个人特点,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所以根据他们的情况要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不能忽视任何一位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样可以促进高中英语学习的发展。那种一言堂和没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过时了,我们要针对这个个性的时代提出一些符合每一个学生特点的英语教学方式和方法。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孔子就是第一个实施因材施教的代表性人物。可以说,很多年前孔子就推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如今依旧可以给高中学生带来益处。同时,“因材施教”可以使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都突现出来,让每个学生都在这种方法下收益,所以,“因材施教”是很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热情,也可以使高中学生更加喜欢英语这门学科。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大,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单指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词江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等等。
创新教育是以探究性为核心,以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兴趣学习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注重亲自动手实践,鼓励实践和创新的教育。
二、加大提高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力度
教师首先要在教育过程中,率先垂范,克服思维的定势,拒绝平庸,大胆想像,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以研究型的学者风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研读教材,因材施教。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2.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具备丰富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结合本校实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探索适合实际的教育教学理论,培养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型的创新人才。
三、利用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现代教学手段,我们能够在更广大的空间、更广阔的领域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创新。例如,在讲授《杨修之死》这一课时,可将《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和杨修的关键情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于课堂。学生通过观看,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情节,而且能够深刻领会曹操的虚伪狡诈、忌才多疑、老谋深算和杨修的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学生轻松接受。三是在美育和德育中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美、辨别美、创造美,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达到语文科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的。四是在口语表达中创新。例如,讲《春》这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制作成课件并配以经典录音,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将声、光、色融汇一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伴着美妙音乐,模仿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是当前教学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入手。
首先,要改变课堂气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相互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间人际关系交流的过程。融洽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才有可能畅所欲言,真实地表现自己所思所想,学生才能走出自己的领域,打破陈旧的模式,大胆地想象与创新。
其次,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差异,以及课堂上要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有关活动,往往是少数优秀生得以活动锻练,而大多数学生只是陪衬。这显然有悖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启发诱导,设置背景、环境、情景,诱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思考、活跃思维。第二,质疑引导,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生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疑难问题,提出易难适度,而又富于启发性,能够拓展创新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第三是延伸指导,即通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向纵向、横向指出研究方向,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再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过去,学生在课堂上是“录音机”,考试时是“放映机”,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创造性。常言道:“方法大似气力”。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借鉴先进学法的基础上,探讨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养成关于观察,主动积累,大胆质疑,勇于革新,不畏挫折的学习精神。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活动置入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如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主题演讲的比赛,即兴辩论等;定期开展班级、校级演讲比赛。在读写能力培养方面,坚持“一日一记”制度;坚持“读书活动”制度,并摘录读书笔记,使校园充溢浓浓的“书香”气息。引导学生将语文理论知识及课外积累的知识充分展示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办好校刊,学生“手抄报”、板报等。积极组织学生稿件向相关报刊推荐等。在实际操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示他们的丰采。
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传统的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我在每堂课开始时,我就鼓励孩子们:“举手就是一百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哪位学生答错了,我会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对较难一点的问题,我经常采用让他们上讲台讲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勇敢精神。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体验中学、活动中学、探索中学、合作中学……我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每4人为一小组。每组保证都有好、中、差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1:2:1,即1为优,2为中,1为差,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也有利于各组展开公平竞争。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方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对说理的表述学生是一个难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几道题让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向我推荐本小组表述得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各小组积极响应,每个同学都全身心的投入,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几何表述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学习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善爱同学、爱护班级、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具有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数学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适度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集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投影等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如教学《圆柱、圆锥、圆台及它们的侧面积》一章时,可用《几何画板》制作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一周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这一过程以及这样旋转一周而成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从中抽象出圆柱、圆锥、圆台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阅读教学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学习重在知识迁移,立足课堂,阅读教学也就成了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单一的课堂教学则意味着放弃了语文学习的一半阵地,因为有效的阅读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打好阅读的基础,使学生懂得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以起到举一反三效果那么有效的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同时,知识积累和学科的迁移,反过来又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只有课和课外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质量才可能得到较大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增进素质,改善气质。阅读历史、游记等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它们可以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从而滋生民族责任感。阅读文学作品能增进我们的文学素养,遨游于这些作品中,我们会懂得真、善、美,会变得爱憎分明。阅读礼仪方面的书籍,我们知道如何梳妆打扮,如何待人接物,从而变得仪态大方,举止高雅,谈吐不凡。古语“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多读书能增进人的文化修养,改善人的气质。
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目前,高中学生作文的最大弱势在于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说教,语言苍白,而通过有效的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可以捕捉、洞察当今时事,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做到言之有物,同时也可以填补语言的空白。学生如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适当摘录优美的语段、名句名言,则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增添不少的亮丽的风景线。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能让学生能够参与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虽然已经开展新课改,但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因为一些原因还没被完全的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让学生有效的吸收知识,并激发思维。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学生必须作为学习的主体,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没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教学互动的定位也不高,忽视了其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解答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指明学习地方方向,提出各种有意义的指导和建议。在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思考,并一起分享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找骆驼》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动员学生们一起讨论,假如他们是文中的老人又该如何去帮助商人找到走失的骆驼。最后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将自己所想到的方法大胆的表达出来。不管学生的答案如何,只要学生表达出来,教师都应该赞扬和鼓励学生,使课堂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氛围。
2、拓宽教学环境
教育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育离开了生活就不能够体现出其最终的目的,是生活则造就了教育。小学阅读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室之中,有许多的课文都与生活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学应该走出教师,让学生们到户外去感受大自然,去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在组织各种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或者写作交流活动,或者去参观博物馆和图书馆,让学生们对更多的文化活动有一个了解。例如在进行《四季风光》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带走学生走出教室,带着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季节气息。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所感、所得,写成读后感或者是各种抒发对活动的看法的短文。这样可以有效的提供学生的写作能力。
3、有效的使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
二、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
良好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教育方法的运用。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到科学地安排教学的课程内容,这样的话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更加合理和科学,我们教师教起来也更加轻松,学生学起来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知识,效果更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呢?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对于教材的内容念一遍就算完成了,新课改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学到东西,这样的话才会更加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的化学教材中涉及的主要知识包括化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元素以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等几部分。知识点的分布也是比较多的,在教学中倘若单独看待某一个知识,显得比较复杂,学生记忆起来效果也不会很好,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基本概念是来说明某一化学事物的,基本元素则是该化合物的组成,基本原理表明的是怎样的发生化学反应,相关的化合物就是反应的产物了,这样联系起来,知识体系就会显得比较层次和系统,学生也就容易接受,抓住了内在的联系再进行归纳对比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三、重视教材,联系实际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根本,是我们教学过程不可脱离的依据,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教材。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教师过多地依赖于课外的辅导工具来进行教学,一味地教授教材之外的知识,脱离了教材,过分地强调方法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作用,但是就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因为长时间后会出现对过多的方法遗忘甚至混淆的现象,新课改下下,对于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就不能做到有理有据,所以基础知识才是根本,重视化学教材,这样的话打得好基础,才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初中的化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对知识进行讲授的时候,可以多多联系实际,比如光合反应,比如葡萄糖在人体内分解的反应,类似的例子多多举列,学生通过对于课堂知识的学习能够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印象,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长此以往地积累下去,学好初中的化学课程就变成了简单的事情。
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改下对于化学知识来说要想学好,应该更多地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复习的过程,通过一次次的复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将会更深刻,学习的成果就会更好。我们应该在这方面更加重视,在课堂上对于新的知识进行讲授之后可以随时提出与该知识相关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运用刚刚学习的知识对于问题进行解答,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得到激发,对于知识也能够得到掌握。同时还应该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情况,作业的布置不一定要量大,运用题海战术,这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是不被提倡的,作业布置要求可以概括为“精、准”,精是题目的数量上应该精简,准是要求题目对应的知识点要准确,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后作业的效果才会更好,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二、问题的提出
(一)高中英语课堂的现状呼唤有效教学
当前的高中英语课堂中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的现象到处都是: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有一本书,课也不备,更何谈了解学生。有的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念念不忘,仍然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这种教学忽视学生的存在,把学生当作容器,往往会适得其反,灌得越多,喂得越烂学生越不愿意动脑筋学;也有的教师认识到了低效教学的危害性,为了迎合新课改,在当前课堂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但过分注重形式。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互动理解为活动,把对话理解为问答。如果上述种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不能改变,教学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的落实都将成为空谈。这种种的教学方式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没有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应有的条件,因此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缺乏锻炼,也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应该认认真真的研究在课堂上如何教学才是有效的,即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二)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相互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英语新课程必须承担它应有的责任,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教学改革的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将上述思想贯彻于实践中,必须改变已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实施有效的英语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最优化
随着课改的深入,要让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达到最优化,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课改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最终都是由教师实现的。新课改到了今天,已经可以看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被消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是一中加强,而且现在的教学要求对教师的基本功、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技巧方法等方面都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教师本身的能力高低会直接的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课堂学术水平、科学的课堂管理能力和很强的运用英语能力的素质。英语是一门与时尚接轨的科目,所以,教师要广泛的接触各种领域,否则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所以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使得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游刃有余、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课堂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将会直接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语言课堂的特殊性就在于语言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达成目标的重要媒介。现在教师不仅仅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模式,也需要提高话语的质量。
(二)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培养有效性教学的重要外部环境
一、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主体性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由美国教育学家DavidKoonts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首先提出并实施,是一种小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使用得当,不仅使教师教得轻松,而且使学生学得轻松,从而轻松实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属于任务型教学,明确要求才能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对话练习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组织对话练习时,不可简单地说:practicethedialoguewithyourpartner,没有示范,没有创设情境。在这种要求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及掌握不够深入,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明确要求、多加引导。例如七年级上总结名词所有格及颜色的表达、提问时,笔者注意在学生小组合作之前,给学生做相应示范:T:What’sthis?S:It’sapen.T:Isityours?S:No,it’sLiuYun’s.T:Whatcolorisit?S:It’sred.T:Yes,it’saredpen.学生在这样的示范下,参与小组合作,积极模仿,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由此容易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略,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具体的落实,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
二、师生探究
除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外,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英语教学,强化教学效果。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的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例如七年级下Unit8以对话形式呈现了反义疑问句,这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为此,笔者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活动,即用反义疑问句谈论不同季节的天气。在设计教学活动前,笔者对课文进行了整合。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取舍、调整。”整合过的内容,更好地体现任务与任务之间紧密联系,所有活动始终围绕中心任务展开。在明确任务目标后,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把课本还原成交际语言,让每个学生进入活动角色,积极思维,实现课本知识的内化,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每次英语课开始都有学生值日报告活动,由于本节课学生报告的内容与课本无关,是介绍企鹅的,因此笔者边听边思考如何把话题引到天气与季节上,从而引出反义疑问句。师生对话如下:T:Sothepenguinissocute,isn’tit?S:Yes.T:Asweknowtheweatherthereisalwayscold,andthefourseasonsarenotobvious,doyoulikethere?S:Yes\No.此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及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看地图不同地方的季节与天气,活动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兴趣为出发点”,这样便自然引出本课的主题,即悉尼的天气。师生对话:T:What’stheweatherlikeinSydney(December)?S:It’scold\hot.T:Coldorhot?Let’sdiscusswhatislikeinspring/sum-mer/fall/winterinAustralia?(向学生展示澳洲与我们在同一季节的不同动植物及风景、穿着的图片)So,wecanknowwhenitiswinterinAustralia,itissummerinChina.Itishotnow,isn’tit?
作者:余艳红 单位:将乐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