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7 16:31: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急救医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急救医生论文

篇(1)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教育教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由途径。研究生基础医学阶段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具备自主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具备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广泛探索的能力的研究生[3]。然而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1.1实验创新能力基础薄弱

研究生生源情况堪忧,实验创新能力基础薄弱,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完善科学研究实验计划的能力欠缺。随着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4],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特别是很多研究生实验能力欠缺,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在较短的基础阶段学习之后,许多研究生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本完善科学研究实验计划的水平不强,难以独立完成课题论文设计或设计水平不高。另外,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和收入差距,许多优秀毕业生更多地选择了临床学科,选择基础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数量不断下降,同时其它医学专业研究生在基础阶段课程学习中也普遍存在着“轻基础、重临床”的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医学基础学科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也显著地影响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合理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与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类同,内容重复,各课程之间的交叉互通不足。例如:为研究生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讲述的内容许多都与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相似。基础理论课教学占据的时间较多,研究生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训练时间很少,且课程各自独立,不能融汇成实验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另外,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更新较慢,吸收学科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不够。这些课程对学生缺乏新鲜感,不能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实际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时间和精力浪费。(2)研究生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单一,研究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阶段类同,仍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师生互动很少,无法体现研究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研究生的学习始终是比较被动的,这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层次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大多数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书本以外的知识涉及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仍需加强。(3)对研究生的科研和实验能力训练不足。设计和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原因、学位课程设置、科研平台、导师队伍、学术氛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实验能力、科研素质得不到培养,独立设计和完成研究任务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若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使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得到训练和提高。(4)缺乏满足学生实验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和科学研究水平,这些都离不开高层次的研究实践平台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基础医学教学由于课程设置的缘故,多数实验教学工作仍然依托本科生阶段的教学中心完成,受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的限制,大多数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内容,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效果。(5)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制度不科学。对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还不完善,大多数课程的考试依然沿用本科阶段的纸面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模式,真正能够检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性考核方式还没有形成。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基础医学的教学目标。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考评机制。(6)研究生团队意识和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效果不佳。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学术道德,是研究生必备的思想素质。近年来,学术界抄袭、剽窃、造假的事件屡屡发生,给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育研究生自觉维护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强化学术诚信意识,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效的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与研究生实验技能培养相结合,使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真正生效,是我们应着力研究的内容。

2.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整体设计,分步推进。充分调研,综合分析当前教育培养模式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通过对当前各高校在校研究生、管理人员等面对面访谈,征求他们对当前的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看法,了解他们对目前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存在异议的方面,收集对相关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系统的改革;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机构和就业单位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

2.1改革基础医学教学的课程设置

总体设想是,以当前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在强化研究生自主设计实验和科研创新为目的,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中,逐步优化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优化理论与实验教学时间分配,缩减理论授课课时,增加实验学时。探索按照学科门类相近的原则集中授课节约授课时间的新方式,缩短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时间为8个月,使研究生尽早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将更多的精力投放科研实践中,实现研究生早进实验室、早完成实践培训,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以问题教学为主,注重各专业知识的横向联系,突出知识的高、精、深。定期进行调研分析,对于今年来选课人数少或学生评价差的课程逐步取消,同时根据最新进展及时开设部分前沿性课程,如: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等重大技术的实验技能课程,为学生进入科研阶段打下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2.2强化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要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建立创新的研究生实验课程体系,突出对研究生实验技能和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成为改革探索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要体现应有的宽广度和纵深度,我们将探索建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第一层次的实验为基础性实验内容,关注PCR、细胞培养、SPF动物饲养、实验动物处置、大型仪器设备操作等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层次的实验为整合性实验,依托机能学、形态学、分子医学等教学中心开设,综合性实验打破单一课程界限,按照学科相近的原则上重组实验内容,由教学团队给定研究内容,学生自主设计,导师组修订完善后,采用小班制历经2-3月由学生以自组团队方式完成,实验里程和最后结果由实验室监督并给出成绩。第三层次的实验主要依托研究生科技计划项目、省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进行,由研究生组成团队自主设计研究内容、寻找合作导师联合申请,获批后按照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主要依托省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完成,须提交研究结题报告和发表文章,成绩纳入实验成绩。为了达到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生实验内容设置以整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为主,两者实验内容分别占到40%和30%。

2.3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为了达到锻炼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的目的,将在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课程教学由以传授己有知识和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传授性教学方式,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转变。变课程教学的单向灌输方式成为研究生主动学习和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压缩理论教学学时的同时,鼓励各课程采用启发式、讲座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基础教学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学科前沿进展。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在侧重于传授式教学方式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各课程均开设一定比例的讲座式、研讨式教学内容,鼓励研究生为组织者和主体参与课堂讨论。在课程教学的同时,学院还集全院师资力量开设一系列学术前沿讲座和文献综述类课程,以计算学分和成绩的方式使研究生更广泛地参与拓宽学术视野的讨论,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在介绍课程最新研究进展时,在介绍常见实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如何追踪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如何有效阅读中外文文献。此外,研究生科研能力重要的环节还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将非常重视以实验结果中表格和图片为导向的教学,在专题讲座和论文汇报中强调实验结果中表和图片解读的重要性,引导研究生如何分析这些表和图,并反追踪这些表和图中所使用的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在学习如何解读实验结果的同时,逆向式培养研究生对实验方法的了解。总之,只有通过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研究生科研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才能使课程教学成为训练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舞台,实现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标。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教学质量高低,与研究生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关系。项目进展期间,我们将围绕课程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学术素养、教学和研究水平;严格研究生授课教师的遴选,把研究生教师的遴选、培训、考核、聘任有机结合起来,选用有经验的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引进激励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保持研究生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5]。

2.5完善和建立研究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考评体系

深化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还应包括灵活选择考核方式。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建立多维考评方式,改变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一锤定音为关注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根据课程性质选择包括卷面考试、研讨报告、实践项目报告、自学作业、论文、答辩等在内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方式可采取闭卷或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和文献综述等,闭卷考试应与其他考核方式有机结合。如通过课程论文、研讨报告、文献综述等的考核方式,促使研究生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内外的学术前沿,拓宽知识面。利用技能实验考试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汇报、做图、应对挑战等综合素质。

2.6强化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意识

在基础医学教学和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突出对研究生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意识的引导,将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纳入研究生理论与实验课程学习的每一个考核环节中,通过在科研素质培养中加入典型案例,使研究生认识到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在事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坚定不移地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和处理科学问题。

篇(2)

虽然科研论文可以说是对他人“讲故事”。但与一般的故事不同之处,个人认为,主要在于逻辑性与连贯性。表达方式应以顺叙为佳,不宜像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文艺作品,使用倒叙、插叙等手法。

内容详略得当。该简略之处就要言简意赅,该详尽之处就要清晰全面,不要写成“流水账”,也不要写成“意识流”。

结构要合理。可以按“提出问题(立论)→分析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结论)”的总体思路来谋篇布局。摘要、正文和结论的相关内容,要前后呼应。

语言通俗易懂。论文是给别人看的,不要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就一定知道。要使用书面语言,避免使用网络语言。语句长短合适,少用累赘的长句与跳跃的短句。

遣词要恰当得体。比如,“推测”、“推断”与“推定”,语气是有所不同的(在英文文献中,常用的是suggest、indicate、maybe之类“容他性”的词语)。注意错别字。避免因一时的疏忽大意,而留下缺憾。比如,将“风云二号”写成“风韵二号”,“碳酸盐”写成“碳酸岩”。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要分号与顿号不分,一“逗(号)”到底等。

建议同学们在闲暇时,可以多看看汉语言工具书。同时,也呼吁素质教育阶段,要切实重视母语——汉语的教学质量。

2数据、术语严谨规范

严谨规范,是科研论文的主要特征之一。

数据分析,避免“张冠李戴”。对数据进行判别时,不要将属性为A的对象,用B作为参照标准。计量单位,要符合国家标准或者相关行业规范。

注意有效数字的取舍。并不是小数点之后位数越多就越精确,而是要与获得数据的方法手段结合起来。比如,利用一台精度为5%的仪器进行观测,数据应写成“19”,而不是“19.2”。

不能简单地照搬仪器报出值。高于检测上限、或低于检测下限的数据,应该用“>检测限”、“<检测限”、“未检出”或相应的英文缩写等表示。

标注要详实。比如,采样位置图,应该有比例尺、方位、坐标、图例及说明等参数。图版中使用专业符号、代码表示对象时,应该附注相应的文字说明。

不要生造专业术语。确实需要使用新的术语时,应进行充分的说明。

建议同学们多调研文献,熟悉相关规范。

篇(3)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医院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院内的各种信息基础上。卫生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医院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加强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只有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一、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二、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承浩.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100.

[2]张翠红.统计工作与医院的综合管理.地方病通报,2002;17(2):82-83.

[3]侯世方,孙长福.统计职能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5.

[4]马天华.浅谈医院统计职能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02.

篇(4)

2.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教学

不同医学院校在不同年份招收的研究生的生源结构都会有不同,同一批次的学生知识背景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教改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二为教师主讲,三分之一则组织学生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开展随堂分组讨论。在专题讲座中,每位导师还结合自己科研经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策略。课后的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欢迎随堂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认为这种同学和导师之间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能极大地填补个人知识的缺口,帮助学生阐明一些理解模糊的关键信息,对科研思维的形成极有帮助。具体教学实践中,还是会遇到不同知识背景的同学教学效果不同的情况,有的同学对跨专业的讨论显得很吃力。应对策略是每组人数要少、每组注意搭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适当难度和广度的教学参考资料于课前发放给学生、引导老师注意个性化辅导等。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不管是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国内外专家的特邀学术讲座,可以满足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对科研前沿信息的渴求,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

篇(5)

(一)专业实训课程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存在这共性,但更应突出自己的特色,高职教育的优势在于实践性、实用性、操作性,但是在凸显高职毕业生就业优势的实操方面,却发现存在严重问题。首先,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注重实训教学,但实训教学中仍然使用着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统的口头传授、板书演示为教学手段,首先大大量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老师演示操作,学生进行模仿实践,学生们基本上能学会、学懂,或者有一部分能学精,但这样培养出了的学生创新性不够。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跟不上教学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教学仪器和设备与企业第一线存在很大程度差距。学生通过学校教学很难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和先进技术,学生学到的技术一到社会上就是落伍的技术,或被淘汰的技术,这样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顺利就业。最后,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不够深入,主要停留在毕业实习,并且毕业实习的岗位往往和所学专业并不吻合,甚至还有的学校到企业参观,也美其名曰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应该融入到学生在校专业学习的尽可能多的环节,让学生能时时的感受到来自社会和企业的信息。

(二)毕业生指导工作不到位,学生就业心理还不成熟现在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人数增长,不仅是包括高职高专毕业生大幅增长,还有本科层次毕业生人数、硕士研究生。这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很大压力。于此同时,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不均衡也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毕业生不成熟的就业心理,不合实际的高期待也造成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不尽人意。就业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扭转,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毕业生应当改变自己的求职心态,以市场为导向,避免就业地区和就业领域过于集中,还要认识到,中小企业和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却求贤若渴,毕业生大有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水平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教育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结合区域特点,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办学特色,进行合理的定位。教师应能传授行业发着经济发展的新内容和新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熟练掌握本教学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正确认识本专业发展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把新的教学内容融入进去。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认真设计教学情境,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训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同时,要加强区域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在具体教学中还可以要求企业人员参与到学校的实训教学中来,把企业一线的技术要求展现给在校生,并在实训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职业技能,避免出现学生所学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篇(6)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医院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院内的各种信息基础上。卫生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医院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加强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只有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1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承浩.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100.

[2]张翠红.统计工作与医院的综合管理.地方病通报,2002;17(2):82-83.

[3]侯世方,孙长福.统计职能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5.

[4]马天华.浅谈医院统计职能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02.

篇(7)

1、溶液聚合工艺

1.1技术状况

60年代初实现工业化,经不断完善和改进,技术己成熟,为许多新建装置所使用,是工业生产的主导技术,约占FPR总生产能力的77.6%。

该工艺是在既可以溶解产品、又可以溶解单体和催化剂体系的溶剂中进行的均相反应,通常以直链烷烃如正己烷为溶剂,采用V一A1催化剂体系,聚合温度为30~50C,聚合压力为0.4~0.8MPa,反应产物中聚合物的质量分数一般为8%~10%。工艺过程基本上由原材料准备、化学品配制、聚合、催化剂脱除、单体和溶剂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包装等工序组成,但由于各公司在某部分或控制方面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因而各具独特的工艺实施方法。代表性的公司有DSM、Exxon、uniroya1、DuPont、日本三井石化和JSR公司。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DSM公司,它不仅是全球最大的EPR生产者,而且在荷兰、美国、日本、巴西所拥有的四套装置均是采用溶液聚合工艺,占世界溶液聚合工艺生产EPR总能力的1/4.下面将以该公司为例进行说明。

DSM公司采用己烷为溶剂,乙叉降冰片烯(ENB)或双环戊二烯(DCPD)为第三单体,氢气为分子量调节剂,VOCL3一1/2AL2Et3CL3为催化剂。此外,为提高催化剂活性及降低其用量,还加入了促进剂。催化剂的配比用量、预处理方式、促进剂类型是DSM公司的专有技术。反应物料二级预冷到一500C,根据生产的牌号,单釜或两釜串联操作。聚合釜容积大约为6m3.聚合反应条件为:温度低于650C,压力低于2.5MPa,反应热用于反应器绝热升温。在碱性脱钒剂和热水作用下,聚合物胶液中残留的钒催化剂进入水相,经两次转相过程被彻底脱除。未反应单体经二次减压闪蒸回收并循环使用。此时向胶液中加入稳定剂等助剂(生产充油牌号时加入填充油)。汽提蒸出残存的乙烯、丙烯和大部分溶剂后撇液送至两台串联的凝聚釜进行凝聚,并进一步蒸出回收残余己烷溶剂循环使用,JC胶粒浆液脱水后进入干燥系统,然后压块或粉料包装。含ENB的废热空气送至焚烧炉焚烧,含钒污水送至污水脱钒单元,在脱钒剂的中和絮凝作用下,钒进入钒渣中,定期送堆埋场掩埋,经脱钒的污水排至污水处理厂处理。

DSM公司EPR溶液聚合工艺技术成熟,比较先进,有下列优点:

(1)投资低,工艺最佳化。反应器的优比设计能满足反应物料混合要求,能准确控制聚合反应工艺参数和产品质量,聚合物胶液浓度高而循环溶剂量少,聚合釜体积小但生产强度高,原料和循环单体不需要精制,催化剂效率高,三废中钒含量低,生产弹性大。

(2)生产操作费用低,装置年操作时间长,原料和催比剂的消耗低,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对生产进行控制。

(3)产品质量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产品中催化剂残渣含量低,生产中次品少,产品牌号切换灵活,切换废品量少,产品特性能够按用户要求进行调整,产品牌号多,门尼值可在20~160宽范围内调节,质量稳定,重复性好,产品规格指标变化幅度窄和产品加工性能优异。

1.2技术特点

技术比较成熟,操作稳定,是工业生产EPR的主要方法;产品品种牌号较多,质量均匀,灰分含量较少,应用范围广泛;产品电绝缘性能好。但是由于聚合是在溶剂中进行,传质传热受到限制,聚合物的质过分数一般控制在6%~9%,最高仅达11%~14%,聚合效率低。同时,由于溶剂需回收精制,生产流程长,设备多,建设投资及操作成本较高。

2悬浮聚合工艺

2.技术状况

EPR悬浮聚合工艺产品牌号不多,其用途有局限性,主要用作聚烯烃改性,目前只有Enichem公司和Bayer公司两家使用,占EPR总生产能力的13.4%.该工艺是根据丙烯在共聚反应中活性较低的原理,将乙烯溶解在液态丙烯中进行共聚合。丙烯既是单体又兼作反应介质,靠其本身的蒸发致冷作明控制反应温度,维持反应压力。生成的共聚物不溶于液态丙烯,而呈悬浮于其中的细粒淤浆。又可分为一般悬浮聚合工艺和简化悬浮聚合工艺。

2.1.1一般悬浮聚合工艺

Enichem公司采用此工艺:以乙酰丙酮钒和AlEt2Cl为催化剂,二氯丙二酸二乙酯为活化剂,HNB或DCPD为第三单体,二乙基锌和氢气为分子量调节剂。视所生产产品牌号的不同,将乙烯、丙烯、第三单体以及催化剂加入具有多桨式搅拌器的夹套式聚合釜中,反应条件为:温度一20~20oC,压力0.35~1.05MPa.反应热借反应相的单体蒸发移除。反应相中悬浮聚合物的质量分数控制在30%~35%,整个聚合反应在高度自动控制下进行,生成的聚合物丙烯淤浆间歇地(10~15次/h)送入洗涤器,用聚丙二醇使催化剂失活,再用NaOH水溶液洗涤。悬浮液送入汽提塔汽提,未反应的乙烯、丙烯和ENB分别经回收系统精制后循环使用。胶粒一水浆液经振动筛脱水、挤压干燥、压块和包装即得成品胶。该工艺特点是聚合精制不使用溶剂,聚合物浓度高,强化了设备生产能力,同时省略了溶剂循环和回收,节省了能量。

2.1.2简化悬浮聚合工艺

该工艺是在一般悬浮聚合工艺基础上开发成功的,主要是采用高效钛系催化体系,不必进行催化剂的脱除,未反应单体不需处理即可返回使用。通常用于生产EPM,这是因为闪蒸不易脱除未反应的第三单体。其工艺流程为:反应在带夹套的搅拌釜中进行,采用TiC1、一MgC12一A1(i一Bu),催化剂体系,催化剂效率为50kg聚合物/g钛,反应温度27C,压力1.3MPa,聚合物的质量分数为33%。反应釜出来的蒸汽物料压缩到2.7MPa并冷却后返口反应釜。聚合物淤浆经闪蒸脱除未反应单体,不需精制处理,压缩和冷却后直接循环到反应釜使用。脱除单体的聚合物不必净化处理即可作为成品。产品可以为粉状、片状或颗粒状。近年来,Enichem公司采用改进后的V一A1催化体系,催化剂效率提高到30~50kg聚合物/g钒,省去了洗涤脱除催化剂工序,同样简化了工艺流程。

2.2技术特点

EPR悬浮聚合工艺的特点是:聚合产物不溶于反应介质丙烯,体系粘度较低,提高了转化率,聚合物的质量分数高达30%~35%,因而其生产能力是溶液法的4~5倍;无溶剂回收精制和凝聚等工序,工艺流程简化,基建投资少;可生产很高分子量的品种;产品成本比溶液法低。而其不足之处是:由于不用溶剂,从聚合物中脱离残留催化剂比较困难;产品品种牌号少,质量均匀性差,灰分含量较高;聚合物是不溶于液态丙烯的悬浮粒子,使之保持悬浮状态较难,尤其当聚合物浓度较高和出现少量凝胶时,反应釜易于挂胶,甚至发生设备管道堵塞现象;产品的电绝缘性能较差。

3气相聚合工艺

3.1技术状况

EPR的气相聚合工艺是由Himont公司率先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实施工业化的。UCC公司则于90年代初宣布气相法EPR中试装置投入试生产,其9.1万吨/年的气相法EPR工业装置于1999年正式投产。目前,该工艺占EPR总生产能力的9%。UCC公司的EPR气相聚合工艺最具代表性,它分为聚合、分离净化和包装三个工序。质量分数为60%的乙烯、35.5%的丙烯、4.5%的ENB同催化剂、氢气、氮气和炭黑一起加入流比床反应器,在50~65C和绝对压力2.07kPa下进行气相聚合反应。乙烯、丙烯和ENB的单程转化率分别为5.2%。0.58%和0.4%。来自反应器的未反应单体经循环气压缩机压缩后进入循环气冷却器除去反应热,与新鲜原料气一起循环回反应器。从反应器排出的EPR粉未经脱气降压后进入净化塔,用氮气脱除残留烃类。来自净化塔顶部的气体经冷凝回收ENB后用泵送回流比床反应器。生成的微粒状产品进入包装工序。

3.2技术特点

与前两种工艺相比,气相聚合工艺有其突出的优点:工艺流程简短,仅三道工序,而传统工艺有七道工序;不需要溶剂或稀释剂,毋需溶剂回收和精制工序;几乎无三暖排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但其产品通用性较差,所有的产品皆为黑色。这是由于为避免聚合物过粘,采用炭黑作为流态化助剂之故。虽然开发成功了用硅烷粘土和云母代替炭黑生产的白色和有色产品,但第一套工业化生产装置仍然只能生产黑色FPR.

4各种生产工艺的技术经济比较

在FPR的各种生产工艺路线中,溶液聚合工艺投资和成本最高。投资高是因为流程长,高粘度散热难,设备生产强度低,反应后聚合物流浓度太稀(仅为6%~14%,悬浮聚合工艺为33%),单体、溶剂回收需较高的费用;成本高主要是因为公用工程费、折旧费、固定成本费用高。这是由于生产过程中消耗较高的电和蒸汽所致。

悬浮聚合工艺的投资与成本工艺分别相当于相同规模溶液聚合工艺的77%和88%,具有投资少、原料消耗和能耗低、生产成本低、三废处理费用少等特点。

篇(8)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篇(9)

山东省外贸增长存在粗放型特点,贸易量的提高与质的提升并没有同步而行,增长方式急需转变。加工贸易作为最主要贸易方式,2007年的出口达47.1%,其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山东省外贸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及产业稳步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在新一轮全球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以及在山东省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资源趋于短缺的情况下,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国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系统地研究了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规划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山东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对山东省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做出规划引导,注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各地市根据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各地市有序分工、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克服功能交叉重叠和产业结构趋同。

东部地区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和外经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家电、通讯设备、船舶、集装箱、汽车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成为拉动全省加工贸易升级的主力。中部地区则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化工产业、食品产业、机械、新兴材料。将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加工贸易项目向鲁西北或内陆地区逐渐转移。根据国家的加工贸易政策导向,引导“两高一资”加工项目企业调整方向,引导其向更高产业层次发展,摆脱被动。

(二)将加工贸易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

改进和提高招商引资的操作方式和层次,建立专门的引进外资机构,跟踪国际行业技术和领军企业的最新动向,瞄准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充分发挥山东地域的品牌效应与地域优势,多渠道主动招商。明确招商引资的指导方向。提高加工项目投资门槛,对于增值率低于目前平均增值率的新项目限制进入,分行业规定新进入项目增值率的最低限,确定国内采购的最低比率,推动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加工贸易项目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要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两高一资”加工项目坚决禁入。

要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山东省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以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要继续加强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工作。充分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抓住日韩企业海外加工布局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分析收集各类企业发展动向和信息,尽可能多地吸引日韩等地区企业来山东省开展加工贸易。扩大对欧美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山东省投资建厂,扩大技术溢出效应,尤其是应该加强对欧盟各国的吸引,同时,借我国与非洲、东盟各国关系发展日益密切之机,多渠道地加强与其合作。

(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

加快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使其具备应有的激励机制、竞争理念和市场行为,从而发挥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作用,为加工贸易升级换代提供有利条件。

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改变现行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新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密切跟踪有关跨国公司的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跨国公司的订单,融人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为其提供配套产品,彻底解决技术扩散效应差的问题。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信贷资金支持体系,促进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不断地融合,形成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群体,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

(四)发展加工贸易海外营销

品牌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竞争力的象征,仅仅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不但导致企业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的利润极少,而且生产经营中始终不能掌握主动权。因此,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知名品牌企业,是新时期加快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增值率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加工贸易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和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培育自己的国际品牌。

企业需要转变思想,正确认识海外分销与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到全球产业发展的大潮中;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企业生产;多渠道获得融资,解决营销网络建设与品牌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成立海外业务部,吸引国际经贸人才进入,积极接触海外跨国公司,争取直接接单;实施正确的营销策略,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分销商的沟通与管理,加强合作,加强品牌宣传,逐步建立完善的海外分销渠道,提高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

引导配套产业向主体产业靠拢,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特有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快技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释放科技创新能量。打破行政区划概念,各地在发展主要产业基础上,加强与其它地区的产品配套能力开发,形成中东部大产业群。

确立烟台、青岛、威海在加工贸易中的龙头地位,重点承接带动力强的大型机电、高新技术加工贸易项目,成为加工贸易对外的龙头,其中,青岛家电产业群,烟台汽车制造业群,威海轮胎产业群成为加工贸易发展的重点。潍坊、淄博等半岛城市群其他地区在重点发展海洋化工、石化、医药的同时,根据各自优势,重点发展与东部地区相配套的产业群,形成东部地区大量加工贸易企业相互配套、相互渗透且不断升级换代,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提升的局面。

产业集群发展应该以各类开发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为核心,根据各园区发展重点规划,推荐一批重点发展产业的企业名单,规划、引导与之配套的关联协作企业在其周边集聚,有效解决加工贸易产品配套难的问题。

鼓励外资的跟随性投资,引导外资向专业园区发展,促进配套产业群的形成,培育新技术产业的配套生产基地,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创造更加有利的产业空间。

支持国内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发展配套协作,不断提升包括加工配套、人力资源配套以及同行企业和相关企业聚集效应在内的加工贸易的整体工业配套水平。

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提高海关通关效率;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料件;加强对配套企业的科技、资金和信息支持;发挥政府、科研单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内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技术开发、人才培训。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积极支持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培训员工,同时,严把审批关,将加工贸易审批和管理工作与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外溢工作结合起来,扩大技术溢出效应。

围绕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培育壮大核心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化发展。

鼓励加工贸易企业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模仿创新。借鉴台湾等地的经验,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发放优惠贷款和各种补贴,用于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自动化发展和员工培训,以有效地缓解企业技术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加快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大力宣传并采取适当鼓励措施,促使加工贸易企业实施合理的人才开发战略,鼓励员工创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

加强园区建设

加强各类开发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明确产业定位,避免园区的趋同发展,使园区成为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载体,力促配套企业群、产业群的形成与集中。加强半岛制造业基地与其他地区的分工协作,建设专业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业园、总部经济集中区、精细化工产业园以及传统加工工业园。对现有的开发区按照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快调整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入园企业和项目标准,按照是否符合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在能源、财税、金融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完善政府配套服务

要充分认识加工贸易是山东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

对外做好山东整体形象宣传,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组织各地政府集体对外招商,将外资项目与产业规划相统一,有重点、有秩序的引入优质加工项目。

推行信息化管理,提高通关效率。尽快在全省推广“无纸通关”和“联网监管、取消手册”的监管模式,试行电子底帐管理,扩大适用便捷通关措施的企业范围,全面解决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征税问题。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山东省国际经济贸易联合会等各类外经贸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完善“山东贸发网”等各种媒介的服务功能,为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提供更加快捷和有效的政策法规和信息服务。

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博览会、展销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专业博览会,将山东的产品推向世界,努力创造世界知名品牌,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易雪玲.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篇(10)

本文系河北省讲师团系统科研课题:“河北省生态伦理文化与集体意向性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439)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7日

一、河北省生态伦理问题

党的十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4年2月公布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中,河北省占据6座城市;2013年5月,媒体曝光河北省6家地下排污违法企业名单。2013年1月至2014年,河北省雾霾天气成为了城市空气关键词。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凸显,表明环境问题已经不单单是环保部门所关注和解决的领域,其设计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企业责任以及企业的集体意向性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在解决生态文明的问题中,生态伦理文化是一个广泛议题,同时,与目前人类的诸多行为关系密切。为了使生态得到真正可靠的保护,应制定出具有强制性的生态政策。在制定生态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个人偏好价值、市场价格价值、个人善价值、社会偏好价值、社会善价值、有机体价值、生态系统价值等价值关系。在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上,应把整体利益看得更为重要。所谓社会善价值,就是有助于社会正常运行的价值;而个人善价值代表的则是个人的利益。可见,生态保护政策不仅触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而且主张社会价值优先于个人价值。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集体意向性所呈现的特点,更能准确的说明上述问题,尤其是集体行动者的行为表现,对当今的生态伦理文化的影响巨大。

当前的各种集体意向性理论,大致可分为两类:个体行动者理论和集体行动者理论。前者认为,对集体意向性的分析必须与社会在根本上完全由个体构成的事实一致,心灵只可能存在于个体中。后者认为,集体行动者与个体行动者是一样的,是基本的行动主体,具有同样的本体论地位。意向性是取决于环境、理念、意志的人性的意义倾向。若把意向性理解为人性的某种意义倾向,那么集体意向性,就是个体表现出来的集体的存在意义倾向。那么,由此可以推论,集体内表达集体的意义性的意向,都是集体意向。集体意向性,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个体相同的、一致的意向,它们必须表达集体的某种意义性,是集体意志的表现。既然是集体意志的表现,在此,我们讨论生态伦理文化问题时,从这一角度来看,影响生态环境的并非单独个体意向或意志,而是以集体名义发出的意向性信号。这种集体意志的表现,可以是某一大型企业,抑或是某一行业中的所有企业。例如,河北省公布的《河北省重点污染源“千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以石油化工业、造纸业、制药业等为主的一批企业“榜上有名”,这些企业对生态的污染,即是其集体内所表达的集体意义性意向。

二、集体意向性对生态伦理的影响

倘若将企业看作单独个体,那么某一行业中的诸多企业可认作集体;或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所有的企业可认作一个集体。在此,可以援引布拉特曼对集体意向性的解释,他用“共同意图”来解释带有共同知识的个体态度,布拉特曼认为:“共同意图主要存在于参与者的态度及其那些态度之间的关系之中但任何参与者的态度本身都不是共同意图。”也就是说,孤立的个体不能够具有集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必须存在于诸参与者态度间的关系之中。作为并不孤立的诸多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在行业内部,或者整个经济大环境之中,可以说是“默契”的形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只要经济效益能够提高,生态的问题可以暂时忽略。由此,长此以往,生态伦理一词的使用已经不亚于“环境或自然问题”一词的使用,并且当再次提及“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的对立”,并非是指两门科学之间的对立,而是指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环境利益之间的失衡与冲突。

就河北省而言,杨国占曾公开表示,河北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比较集中,钢铁粗钢产量超全国总量的1/4;能源消费量居全国第二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以煤烟型、颗粒物为特征的大气污染较重,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国第二。总之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所致。然而,仔细分析这些产业,不论是钢铁、建材,还是石化、电力,都是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重头企业,为本省、本地创造着高利润,带来高经济增长。因此,地方利益的驱动、企业效益的驱使,使得河北省诸多企业的发展仍然不顾生态伦理的问题严重性。意向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表现为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谋虑等行为反应倾向。人的欲望、愿望、希望、谋虑等可分为肯定的和否定或正向和负向两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就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接近、取得、保护、接受、拥护、吸收、助长、产生、造成等;否定或负向的意向就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的避开、丢弃、反对、破坏、抵抗、限止、消灭等。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一定的反应,因而是一种行为倾向,或叫做意图、意动。“当作为意向主体的集体随附于个体,即如果每一个体的意向不变,集体的意向也不变;但是,如果其中某一个体的意向发生变化,集体的意向未必发生变化。在这种意义上,作为意向主体的集体又是以个体为基础的,从而使得个体主义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个体依附于集体的意向,或者当某些个体在无形中达成了一致的意向,所显现出来的集体意向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以石化产业为例,河北省缺乏一个航母型的石化项目,而华北地区乙烯当量缺口是每年300万吨,这个市场的刚性需求都被成百上千的小化工企业瓜分了,河北不做,河南、山西、山东同样会做。如果国家有关部委早些时候批复河北的炼化一体化项目,中下游的小化工企业自然就被淘汰了,那就没这么多污染了,渤海污染的问题将会得到有效治理。因此,政府应该采取疏而非堵的方式进行升级和调整。

三、集体意向性视域下的解决路径

伦理规范需要依存于人的心灵,需要解决规范作为制度性实在的问题,在本质上必须是一种集体性意向或者称为“我们-意向”。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学要求双标尺的标准:既要有利于人类利益,又要有利于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要求人类行为同时符合这两个尺度。要实现经济学与生态学之间的真正和谐,就必须将只有富裕企业才办得成的“亏本”的环境保护转变成一种在国民经济和企业经济上“赢利”的环境保护。为了达到这种和谐,由市场决定要素成本与价格必须成为“生态学的真理”。实现这一目标并不能靠政府干预,而应将费用的负担逐渐从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上转移到能源、原料、土地使用、空气和水这些使用要素上。但是,单靠市场机制,很难确保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很难确保正确地对待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很难确保考虑后代的利益。因而,应通过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来引导人们转变道德观念。任何政策的落实都需要得到公众认可,生态保护政策更需要公众发自内心的拥护。生态伦理所要求的道德观念,不仅把道德的范围扩展到了全人类,而且超越了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政策必须兼顾生态系统的价值,兼顾不同利益的协调。

河北的新能源发展才刚刚起步,作用有限,最好的替代能源当然是天然气,但天然气的供应比较短缺,每个地方都需要,能否分给河北,这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钢铁行业,很多专家学者的产能过剩论调并没有解决实在问题,实际上每次限制的同时都催生了一大批小的民营钢铁企业,污染问题积重难返。世界上的产业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装备、技术和工艺的落后先进之分。如果说河北要真正调整产业结构,那应该是举全省之力上些源头性的循环经济项目。河北当反思“两高”行业引发污染的难题,因为河北治污不力影响的不仅仅是河北的天空。构建生态伦理学的必要性,所谓生态伦理学,是指以研究生态道德为对象的一门科学。所谓生态道德,是指由一定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河北省诸多龙头企业,在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是集体意向性对生态伦理文明影响的最直接体现。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深入发掘,将企业的集体意向性与生态伦理文明的建构有机结合,来分析河北生态伦理文化建设与河北生态问题的解决等问题。

第一,集体意向性这一概念本身是借用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术语来表达带有价值取向的社会群体共同具有的心理状态。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其所具有的价值取向即为利益的获得。但是,当企业的利益获得影响到公共生存利益、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时,生态伦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必然对其进行反思与约束。一个社会群体中表现出的对政治权力、意识形态、国家法律、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集体赞成、认同、接受、服从,或集体否定、拒绝、排斥、反抗等态度、信念、心理倾向以及社会群体的集体利益诉求、政治意愿和集体的社会实践行为等。其现实状况背后潜藏的是整个行业甚至整个民族的集体意向性。

第二,解决上述企业的赢利与污染的问题,必然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集体意向性中的共同价值取向为引导机制。深入分析,不难看出,诸多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是忽略了企业在创造利润、产生价值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负面效应。当一个企业通过一种方式为其带来巨大利润的时候,整个行业必然跟随效仿,这是市场的本质。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带来的生态伦理问题,被追逐利益的诸多企业“被动”忽视,在这里,我们不能说其没有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当一个行业都进行这样的操作与“忽视”,集体意向性的体现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这样说,整个行业中的每个企业都因在“集体意向”的价值取向中,形成了一种莫名的被保护,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价值取向,让企业的发展,变得唯利是图,忽视了社会责任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三,鉴于上述分析,政府出面加大整治力度是解决的必然路径之一。例如2013年8月,河北省被央视曝光的14个问题中已有10个完成整改。其中,央视报道的玉田县窝洛沽橡胶生产聚集区内310家小企业已全部停产;渠梁河4家热镀锌厂生产设施已全部取缔拆除;建邦钢铁公司停产整治;遵化市6家小石灰窑彻底拆除;黎河两岸铁选企业全部停产整治。可见,政府的工作力度与行政手段是必然选择之一。但是,并非需要整个涉及污染的行业都进行全面关闭,这本身不符合市场机制作用,还有可能带来负面的社会生活成本增加。因此,应充分利用新能源的价值,使得企业不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来避免污染,而是通过更为合乎市场运作机制的方式,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来引导企业实现“赢利”的环境保护。也就是说,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通过集体意向性的价值取向,优先发展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赢利,这样,必然引导整个行业的企业发展趋向这一模式,实现生态伦理文明的真正建构。

上一篇: 安全护理论文 下一篇: 数字动画技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