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4: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现代物流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1发展的优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物流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物流企业必须因势利导,积极发挥其资源和技术优势,以不断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增加其竞争优势。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基础设施齐全,发展环境良好。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交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逐步建成了立体化的水陆空交通网络系统,公路枢纽、货运站场和海运港口等大型交通运输工具相继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物流运输能力。另外,机场、内河港口、海运港口等也有了质的提高。这些都为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健康长效发展。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物流企业纷纷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物流发展水平已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②运输装备和配送体系建设具有明显优势。随着我国公路运输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公路运输车辆呈稳步增长趋势,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公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简洁方便、成本低廉等优势。因此,在实际物流配送过程中很多企业都选择公路运输作为其主要运输方式。另外,随着我国水上运输的逐步发展成熟,运输船舶逐渐趋于大型化,同时其平均运距也逐渐增长。运输装备的日趋多样化和丰富化对于物流业来说是一次发展良机。此外,目前我国的物流配送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物流配送。同时,随着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的兴起和发展,一些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完成了现代化转型,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物流企业也在积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并制定了相应的综合物流服务目标。③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全球制造业中心正在经历第五次转移,由原来的韩国正式转向中国。这一变化势必会给我国的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范围进一步拓展至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其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对原材料和产品流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加快建设相关服务平台。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物流业面临巨大商机与挑战,其发展前景广阔。
1.2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但在实际物流管理过程中,我国物流业也存在着一系列缺陷与不足,直接影响着其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①管理力量分散,管理方式不科学。物流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因此,物流企业要想实现其管理目标就必须积极协调各物流管理环节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统筹兼顾,最终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然而,反观当前物流企业的管理实际,很多物流企业无法在生产、交易、运输、仓储、配送上同时提升其规模效益。仅以仓储环节为例,仓储管理要求实现存储量的最优化,即货物存储量与实际存储容量相一致。但在仓库设计上,企业为保证其仓储能力,往往按照最大化存储量标准进行设计。而企业一旦没有达到最大存储量,就会造成部分仓库闲置,影响其经济利润。另外,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多数物流企业均存在规模小、服务能力不强、利润率低等问题,难以为客户提供相应物流服务。此外,在物流管理上,一些物流企业不重视其管理方式的创新,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其管理效率低下,专业水平不高。②服务质量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目前,为推动我国物流产业的高效发展,我国积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政府部门也积极发挥其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其经济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但总体来看,其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多数物流企业普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和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其物流服务领域有限,主要集中在运输和仓储两方面,产品附加值低。另外,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很多物流企业尚未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的物流服务体制和管理规范,难以实现品牌和规模效益。
2促进物流管理更好发展的措施
2.1加快企业物流管理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最终发展方向和水平。因此,物流企业要想更好更快地实现其盈利目标,就必须加快管理体制和方法创新,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和水平,以有效提高其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物流企业,尤其是出于创业起步发展时期的企业必须重视科技创新,积极运用各种现代化方式与手段进行创新尝试,以便更好地提升其管理水平。①采用新的物流管理方法。在物流方法的选择上,企业可以依靠运作驱动的方法综合考虑各环节的物流管理特点,从而提升其决策的科学性。因此,物流企业可以在各物流环节中积极预测其物流运作和市场经营的走向,保证其库存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企业还应综合考虑其现有资源和技术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物流管理方案,以保证其各环节管理有据可依。②标准化物流作业。在物流标准化改造中,应按国际惯例和国家通行标准制定物流设施标准,规范物流设施和有关技术设备,对每个环节都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标准,并规范物流用语。物流标准化包括商品包装的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的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的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的标准化等。此外,还要注意环境对物流标准化的制约以及物流标准化对环境的影响。
2.2共建信息平台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物流信息网络,给物流企业的信息交换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出资的方式建立专门的信息服务公司,以满足其信息交流和传播需要。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公司或平台建设时,应量力而行,以满足其实际使用为宜,实现其资金的合理利用。
2.3采用第三方物流
当前,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无力建立起专门的仓库,并组织自己的运输车队。而那些大型物流企业虽然具备较强的物流配送和仓储能力,但其缺乏高质量的物流系统,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发展第三方物流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推动第三方物流建设,引导和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使其不断提升物流服务品质和管理质量。
2.4加强人才培养
一直以来,人才培养就是企业内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企业面临的内外发展形势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物流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因此,物流企业可以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定期组织员工参与各种主题的培训活动,以有效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营销电子商务
Abstract:SummarizesU.S.A.enterprises’lawoflogisticsmanagementondevelopinginfiftyyears,setsoutfromthelogisticsmanagement’scurrentsituationoftheChineseenterprises,andputforwardseverallawssuitabletoenterprisesofourcountry.Thenonthebasisofthisanalyze,theauthorputforwardsomeviewsonstrategyofthemodernenterpriselogistics.
Keyword:logisticsofenterprisesstrategymanagementmakingoflogisticsE-business
1.美国企业物流五十年
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对于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从5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们研究美国企业物流50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总结一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无裨益。美国企业物流的演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4个阶段。
1.1分散管理阶段(60年代以前)
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对于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视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隔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1.2历时20年的功能管理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进入60年代后,很多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与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预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可以看到,营销及销售部门的有些业务被纳入到了物流职能中去。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如扩展传统采购部门的职责,成立一体化的配送部门。物流管理者的职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现了“物流主管”的头衔,物流业务由副总裁级的领导来监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阶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压力外,更多的公司开始注意到用户服务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在一定的用户服务水平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另外,计算机用于生产和数据处理,MRP软件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3内部一体化时期(80年代)
70年代末,美国对交通运输业实行了放松管制政策,这一改革促成了运输企业向全面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尤其到了放松管制的后期,市场上存在的物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全方位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面孔脱颖而出,社会物流力量基本形成,生产企业开始考虑与承运人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受益。同时,大量的公司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码技术和个人电脑,企业间的交流和信息处理加速发展,JIT和DRP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去。
这一时期,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后勤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
1.4外部一体化阶段(90年代至今)
8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兼并重组,精减业务和机构。同样,各个公司的物流部门之间也必须合并或重组,这对企业物流来说是管理和组织上的全面变革;其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跨国业务对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远距离的市场运作中保证物流成本的节约;同时,市场也不断要求企业超越成本,在时间和质量上建立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增值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③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I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
2.规律的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企业物流在美国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2.1环境的转变
首先是政策环境。美国对于交通运输业政策的转变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很多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这样为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物流社会化是企业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技术环境。企业物流得以从分散走向整合,离不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是市场环境。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一直有两方面:成本和用户服务。降低成本是永恒不变的企业目标,但是市场对于用户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人们要求物流必须及时,准确;而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则更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协作,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供应链竞争能力的一项指标。
2.2观念的转变
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对于物流本质认识的提高,美国企业的物流观念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①人们认为物流管理的任务是控制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对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功能的分割,偏重于操作;②物流管理的任务被看作是物品流动活动的整合和控制内部运输。这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将个人主动性融入到了整个的物流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协调平衡寻找改进的机会;③人们发现企业物流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服务水平的差异性,于是物流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源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④供应链管理出现后,整合物流的观念继续发扬,企业物流只是供应链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离出来单独考虑。
3.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3.1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输公司纷纷建立大规模的物资配载(配送)中心,组成专业运输车队,以大型企业为主要用户,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物流服务,社会物流能力正在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构建企业物流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3.2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战略
我们看到美国的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经历了50年,4个阶段,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的生产企业可以缩短这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借鉴的经验,技术上也已经成熟,但我们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过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物流战略。
首先,从美国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也要经历3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其次,针对不同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也应该遵循分阶段的原则,边实施,边分析,边改进。比如,企业在整合分销配送系统时,可以分为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储运环节、形成信息通道、建设营销网络、形成信息系统这样5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3.3降低成本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兼顾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成本和顾客服务水平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而用户服务这一新生理念却后来居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于降低成本。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总成本观念,着重在产生物流成本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必要的核算和权衡。更重要的是,物流活动是直接面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活动,所以物流是一种企业给予的服务。接受服务的用户直接感受到的是物品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所以,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把企业的产品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给用户),是企业物流战略的全局性目标。
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几条;①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修正这一体系;②与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③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利用专业化物流的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实施用户满意工程。
3.4实现组织结构转变与战略转变同步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物流观念的更新,物流管理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组织在结构和职能划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我们的企业在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是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库存控制、物料需求、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销售网络等职能被分布在财务、生产、营销、销售等不同部门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比如建立面向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由他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这其中,要大胆地启用物流管理人才,委以适当的权限,便于物流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去。
4.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4.1企业应当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组合中的物流战略
传统的4PS营销战略体系,包括产品战略、价格战略、渠道战略和促销战略,没有提到物流战略,这说明人们对物流战略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物流理论本来是在研究市场营销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为市场营销服务的,可是越到后来,好像二者是越来越分离了,人们一提到市场营销,好像就只有开拓市场的含义,而把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因素的含义渐渐忘却了。
事实上,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能否接受企业的产品,成为企业的市场成员,只有一个很实际的衡量标准,就是考虑能否保质保量、及时地得到企业的合格产品和服务,你的产品再好、质量再高、价格再低、促销语言再好听,如果最后你的产品不能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中,或者即使送过来了,但是送货成本很高,服务质量不好,则一切都是空的,用户还是不会选择你的产品,这就是物流的重要性,就是物流对市场营销效果的最后决定作用。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物流战略是指通过物流来达到扩大市场、促进销售的所有措施谋略,它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例如产品实体分销战略,供应链营销战略,第三方物流战略,商物分离战略,联合配送战略以及准时化战略等。对产品开展物流营销,不仅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对于顾客来说,由于送货准时、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4.2企业应当建立自己信息管理与通讯管理的电子商务物流操作平台
1.2绿色物流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随着各种物流技术的提高,新式的交通工具及保鲜储藏技术的出现以及各种废物的实时处理技术的成熟,极大的促进了绿色物流的发展。根据调查显示,物流成本几乎占据整个产品成本的一半以上。绿色物流通过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对物流网点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可以大大降低物流运作中的原材料成本和燃料成本,降低环境成本风险,从而拓展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企业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
2绿色物流的发展思路
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还面临着政策支持不到位、运输网络规模小、物流费用高、第三方物流企业需求不足,以及安全保障机制不到位,价格混乱、超载,运送违禁物品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2.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全新运作理念。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推动思想解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永远在路上。主动适应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发展模式的深刻变化,奋力冲破各种陈旧观念、思维定势、体制束缚、利益藩篱,持续推动思想大洗礼、观念大更新。大力弘扬绿色物流的理念,敢为人先大胆试,敢于担当大胆闯,向规模总量要实力,向质量效益要合力,向优势特色要活力,向奋进提速要动力,努力走在现代绿色物流改革的前列。坚持问题导向,着力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落实绿色环保理念,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目前,由于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基本的方法,在实务中也没有可参考的模式,其物流成本的核算就呈现出多样化现状,同行之间更是无法比较。
比照制造企业细分成本项目
资产型、多功能、大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把对外提供物流服务看成是一种无形产品,把相关物流功能整合成的合同服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比照制造企业细分的成本项目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而营业费用(包括销售人员的工资和佣金,广告费用,售后服务费)、管理费用(主要是与研究、开发和总体管理有关的费用,如,新的物流服务开发,运输路线、运输方式的优化,仓库储存的优化,针对不同的客户开发不同的增值服务等)作为期间费用。
因为物流企业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很小,而间接费用比重却很大,因此间接费用能否合理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至关重要。可他们缺乏合理有效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采用了按月分摊间接费用,削弱了间接费用与各个合同服务之间的关联度,歪曲了各个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信息。
沿用交通运输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传统运输转型的物流企业,如拥有公路运输资产的转型企业,均沿用交通运输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其成本计算对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业务划分,如货运业务、装卸业务;二是以营运工具划分,如货柜车、散货车、空调车、冷冻车;三是以运输路线来划分,并把成本费用构成细分为:运输营运成本、仓储成本、管理费用。其中,运输营运成本按与成本计算对象的关系,可分为营运直接费用和营运间接费用。运输营运成本与仓储成本的简单累加构成该类企业的物流成本,其缺陷是没有从企业整体业务考虑来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无法提供不同业务或者不同客户的成本,也无法计算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成本。
运用物流中心的统一费率法
当前一些为生产企业从事物料配送、为大型连锁超市从事商品配送的配送中心,采用以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项总费用计算企业的成本费用。为了便于客户谈判,通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上年的实际营运情况,制定一个参照基准费率(上年成本费用总额/上年配送总金额),再根据配送物品具体特征、客户重要性程度、客户的需要等具体情况在基准费率基础上制定浮动费率。业务部门与客户定价基础就是浮动费率加目标利润率。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只是按月归集实际费用,谈不上成本核算,因为没有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邮政物流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
据调查,邮政企业因其业务繁杂,求得单项业务成本的计算一直是通过“倒扣法”得到的,即从收入中扣除一定百分比的利润,剩余部分被作为成本,在每个会计期间与收入配比。各项业务“倒扣”得到的成本总额与实际发生的费用总额差异很大,不得不采取人为调节的方式,在报表中的成本费用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无法真正体现出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要正确核算物流企业的成本,首先需要明确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要素,这些要素包括: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期间、成本计算空间、成本核算计量单位、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的帐务处理和成本报表七大要素。但成本核算要素的确定又与企业的经营特点密切相关。现代物流企业经营业务的多元化涉及领域广泛,实现方式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其提供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几个成本计算要素包括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空间等具有其特性。而这些特性正是物流企业成本核算陷入了困境的根源。
成本核算对象
企业的成本核算需要先明确成本对象,否则成本计算就毫无意义。如企业每一会计期间,要发生几十乃至成千上万笔费用,如果把这些发生的耗费堆积在一起,只能表示企业的耗费而已,这种费用信息的有用性受到限制。因此确定成本对象的目的是要以成本对象来归集费用,而用于归集费用的成本对象要有归集费用的“容器”,否则费用就无处可归。有形成本对象,其自身就是归集费用的天然“容器”,费用能够明确的、可辨认的归集到这个“容器”中。而物流服务这种无形成本对象与有形成本对象相比,具有无实体性(是指人们无法直接感觉到该对象的存在)和瞬时性(是指该对象不能存储到未来),这两种特性意味着无形成本对象无处归集其费用,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正是一种无形的成本对象,只能人为安装一个“容器”以归集费用,这是物流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必须解决的问题。
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方式,主要是通过与客户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实现的,同时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合同具有唯一性,几乎没有两份完全一样的服务合同,因为每个购买者要求的服务内容不同。每一个合同的服务内容都是按照客户的要求“量身定做”的,客户个性化的需要决定了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水平、复杂程度均有不同,并且提供者因工作经验、情绪等影响而生产出不同质量的服务。由此分析,物流服务合同相当于特殊产品,随客户的不同而变化,服务合同是明确的、可辨认的,完全可以取代物流服务这种无形的成本对象,作为归集物流费用的“容器”。因此,将物流企业与客户签订的每项服务合同作为物流企业成本核算对象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实务操作上也是可行的。
成本核算期间
成本核算期是归集费用到成本对象的时间范围。成本核算期有的与会计期间一致,有的与会计期间不一致,如制造业是按产品的生产周期或公历月份;种植业按一个轮作周期;服务业一般按公历月份等作为成本核算期。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是合同导向的物流服务,合同签订的时间随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依赖关系而有长短之分,如与客户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所签定的契约型合同,有的长达5-6年,合同的营运周期出现跨会计期间的情形,若以营运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也就是要等到该项合同履行完之后才能提供其成本信息,不符合财务会计的及时性原则。再说物流企业有的服务合同是短期“门到门”的运输+仓储+配送业务流程,甚至不到一个月就履行完合同,特别是当物流企业提供适时制配送,或者自动补货则是即时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若以营运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实务中是很难达到这个即时成本信息要求的。鉴于上述分析,物流企业应看成是服务业,采取与会计期间一致,按公历月份作为成本核算期,至于时间跨度长于会计期间的合同,可以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来确定其当期的成本。
成本核算空间
成本核算空间是指成本对象应归集的费用所发生的区域范围。1993年以前,我国制造业采用完全成本制度,即把企业范围内所发生的生产经营费用全部归集到产品成本对象,体现的是一种成本完全吸收的思想。之后,改用制造成本制度,以费用的发生与生产产品的相关度作为基础,只将企业内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部门(如车间、分厂等)所发生的费用归集到产品成本对象。制造成本制度是当前国际上财务会计实务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制度,也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成本核算制度。物流企业应选用哪种制度作为成本核算空间?从法规上讲,只能选用当前会计制度规定的制造成本法,但是,物流企业在提供每一项合同服务的过程毕竟与制造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不同。制造企业基本上是在它的生产车间或分厂完成产品的生产,其生产费用也几乎都是在生产车间或分厂里发生的,只要把发生的这些生产费用对象化到产品,就构成了该产品的制造成本;而物流企业生产合同的服务产品是由整个物流企业共同完成的,其生产费用遍布每个角落,要想把这些生产费用归集到合同产品,需要精挑细拣,否则会影响合同产品成本计算的合法性,演变成完全成本法。为此物流企业必须正确划分以下界限:
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以购建或融资租赁方式取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支出以及在资金运作管理,进行对外投资支出时不能计入物流成本,应予资本化计入相关的资产价值;与物流业务运作无关的滞纳金、罚款,违约金、非常损失等等不能计入物流成本,应列作营业外支出。
物流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物流成本是指物流企业发生的与合同服务产品的运作直接相关的支出,主要有系统开发费、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加工费、包装费等;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当期发生的必须从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的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中,营业费用是指与合同服务产品的运作间接相关的支出,如客户询价、物流方案设计、物流方案投标、合同签订等方面所发生的业务承揽费以及客户关系维护、处理客户投诉、评价与审核客户等方面所发生的客户服务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应按《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执行。
物流成本和非物流成本的界限物流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往往在主营业务外,还有其它业务。这些业务也许是与物流业务相同的主营业务,也许是性质不同的辅营业务。凡是能归属于这些非物流业务的费用应直接计入非物流业务成本,而不得将其列入非物流业务的成本计入物流成本。成本项目
如果说成本核算期间和核算空间框定了企业中应归集到成本对象的费用边界的话,那么成本项目就是已归集到成本对象的费用种类。如制造企业的产品成本对象的费用种类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这些费用种类(即成本项目)显示了产品对象成本的内部构造,反映了产品成本耗费企业资源的情况,费用种类(即成本项目)划分越细,成本对象耗费资源的情况就显示得越清晰。
但在一个大型的现代制造企业里,其生产的产品可能会耗费成千上万种不同质的资源,如果都为每一种资源的耗费设置成本项目,会使成本核算变得极其繁杂。因此在实务中普遍采用折中的办法,按照资源耗费与成本对象的相关程度对直接费用按照同质性原则建立成本项目,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对于间接费用则采取设置成本集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以简化成本核算工作,如制造费用。但是当间接费用种类繁多并且占成本对象的总成本份额很大的情况下采用成本集合的方式,势必掩盖成本对象耗费资源的真实情况。目前,有的物流企业比照制造企业划分成本项目,极大限制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因为物流企业是生产物流服务这种无形产品的,依靠的是大量的物流设施及现代化的物流技术而不是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及劳动力来生产其物流产品,由此物流产品成本构成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比重很小,而间接费用涉及的项目范围广、种类多,所占的成本比重大,若物流企业比照制造企业设置成本项目,显然不符合会计的重要性原则。
根据物流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结合其生产服务产品直接相关的业务费用属性,成本项目应为:信息系统开发费,与生产服务产品直接相关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费和调试费两项;运输费,与生产服务产品直接相关的运输费用,包括燃料费、港口费、货物费、中转费、材料费、合理损失费、职工工资、福利费、润料、物料、折旧费、修理费、保险费、税金、其它运输费用;仓储费,与生产服务产品直接相关的仓储费用,包括工资、福利费、材料、燃料、动力以及照明、低值易耗品摊销、折旧费、修理费、保险费、税金、合理损失费、其它仓储费;装卸费,与生产服务产品直接相关的装卸费用,包括工资、福利费、材料、燃料、动力以及照明、低值易耗品摊销、折旧费、修理费、保险费、税金、合理损失费、其它装卸费。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个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服务产品所直接涉及的业务种类相应调整成本项目的设置,如增加“加工费”,“包装费”等成本项目。
成本核算计量单位
物流企业的成本对象即服务合同由于涉及的业务功能属性差异大,导致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业务数量标准。以物流业务功能中的运输业务为例,就单一的运输环节一般以运输周转量为计量单位,而就仓储业务环节以仓储面积为计量单位,所以对于整个服务合同很难找到统一的计量标准。因此,物流企业可以仅计量服务合同的总成本,在企业管理需要的时候,计算出服务合同中所涉及各个业务功能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程序
账户设置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账户的设计思路是采取统分结合、粗中有细的原则。
一级科目即物流成本相对生产企业来说,物流企业的销售是一个时间段,生产企业销售有形产品是个时点。物流企业提供的生产和销售在同一过程的服务,由此,有的文献或教材对物流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就没有设置“物流成本”帐户,当物流费用发生时直接计入“主营业务成本”。这种帐务处理方法的假设前提是合同产品在一个核算期间内全部完工,若出现有未完工的合同产品,则其“物流成本”就无处藏身了。
二级科目即××合同、间接费用二级科目实际上是按成本对象来设置的,其中“间接费用”是个过渡性科目。
三级科目即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系统开发费三级科目是按成本项目设置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生产服务产品所直接涉及的业务种类相应调整,如增加“加工费”、“包装费”等明细科目。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流程
在一个会计核算期间内,物流企业只生产单一合同服务产品,企业所有的物流成本都是为生产该合同服务产品发生的,属于直接成本追溯到该成本对象。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提供一定的成本资料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在同一个会计核算期间内,物流企业生产多个合同服务产品,应分别按各合同服务产品归集费用核算成本,凡是能直接归属于某一合同服务产品的直接费用,应直接计入该合同服务产品成本;凡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合同服务产品的间接费用,应采用合理的基础分配计入各合同服务产品成本。针对这种情况,企业成本核算的关键是确定间接成本分配基础。下面对此成本核算流程作简单的描述:
按与客户签订的各项服务合同确定成本对象;确定物流成本(系统开发费、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等)中的直接费用,发生时直接追溯到各项合同;确定物流成本(系统开发费、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等)中的间接费用,发生时先归集在“物流成本—间接费用”,再按各类间接费用分别确定一个合适的分配基础,计算间接费用分配率,据此分配到各项合同。汇总各项合同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计算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
物流企业主要会计分录列示
直接费用根据各合同涉及的业务所发生的直接费用原始凭证计入“物流成本”及其明细帐户的借方,编制会计分录:
借:物流成本—XX合同—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系统开发费)
贷: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累计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其它应付款等)
间接费用根据各合同涉及的业务所发生的间接费用原始凭证归集间接费用,建议设置过渡科目“物流成本—间接费用”,编制会计分录:
借:物流成本—间接费用—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系统开发费)
贷: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累计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其它应付款等)
利用合适的基础将间接费用进行成本分配编制会计分录:
借:物流成本—XX合同—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系统开发费)
贷:物流成本—间接费用—运输费(仓储费、装卸费、系统开发费)
物流业务收入和成本的结转根据合同内容确认完工的物流业务收入并结转相应的物流成本,编制会计分录:
借:应收账款—XX客户
贷:主营业务收入—XX合同
仅仅依靠推动物流管理工作中各个部分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进程是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工作需求的,更无法让信息技术的价值得到最大化运用。不断提升物流运作各个环节相关业务的高效性与专业度也是现代物流的需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能够将各类具备先进技术的信息系统和物流设备运用于组织物流活动的独立企业。然而现代物流受到各项经营制度的影响,在我国的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在社会的所有物流活动中,企业物流仍旧占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因此导致多数物流活动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操作的。尽管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逐渐被部分大型企业引入到物流管理工作中,但是却只有极为少数的企业能够在企业内部推行物流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改革,不仅如此,与物流管理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在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观念方面也极为欠缺。
1.2专业软件应用率低,信息技术不受重视
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然而在物流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并未将管理软件灵活运用到物流活动之中,从而让那些物流管理软件丧失了应有的使用价值。不仅如此,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物流系统相关的集成软件的应用率也是十分低的,真正能够得到应用的软件数量仅仅只占到了百分之十的软件总数量。信息技术的不受重视使得物流行业的现代化进程远落后于社会的整体步伐,造成了物流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现状。
1.3行业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共享
我国当前物流工作大量的数据信息是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而得以产生的,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物流管理工作,无论是在前期的数据采集方面,还是后期的数据使用方面,物流管理工作都始终未能与信息化技术进行良好融合,从而造成物流工作与物流管理工作之间的信息不对等现象,更严重阻碍到了各个物流企业的及时交流与相互合作。不仅如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物料的使用单位与供货单位往往不在同一个地方,使得物资的消耗信息与采购信息无法进行第一之间的沟通,而许多物流从业人员也不具备专业化的工作水准,从而造成物流活动过程中的信息阻塞,严重影响到物流工作的效率。
2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2.1改变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
物流管理工作中,现代技术的应用为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物流企业开始主动接收市场信息,正式成为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加强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让企业能够随时捕捉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以满足市场供应;物流活动开始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加速物流市场供应链的形成;提高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让物流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信息,提升物流作业过程的透明度。
2.2改变物流产业的组织结构
在以往的物流企业当中,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常常会依据自身特性而属于职能全然不同的部门负责,在这种模式下,物流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不复存在的。然而伴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尤其是得益于一款名为EDI的软件的普及,物流活动被赋予了独立性,它不再需要依附于相关的销售企业或者生产企业,而是由专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另外,物流活动也获得了物流企业的全程负责,不再散乱的分散在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中,这便促使了全新的物流产业组织结构的诞生。无论是在物流组织结构的发展还是创新,信息技术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2.3改变物流产业的竞争格局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改变了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和组织结构,更让物流产业市场的竞争主体由以往的生产或者销售企业转向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如此,市场的竞争焦点也从以前的提高单一环节的管理效率和水平转向了以整个供应链为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水平的稳步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已经逐步成为了物流竞争的大势所趋。
物流管理是一项操作性强的管理活动,其运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坚固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确保有一定的能力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故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物流管理的实训力度,提高学生对相关物流管理基础理念与基本要求的掌握,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为今后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企业采购、仓储、运输组织、配送、理货及信息处理等环节工作当中。
(二)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
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如社会学、计算机学科、经济学、机械学、管理学等,同时也涉及到各行各业,如仓储业、工商、金融业、海关、零售业、税务、海陆空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因而物流管理专业包含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较为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各个学科专业术语,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各种物流设备、技术,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十分强的专业性,并且涉及到各方各面。
(三)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过于抽象
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学科及各行各业的知识,因此,存在部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增加学生对其的理解难度,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并且有些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很多学生对其学习的态度并不积极,而对于很多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当物流管理课程中出现微积分学、运筹学等理论知识时往往遇到颈瓶。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物流教学的现实重要意义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的兴趣
总所周知,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源泉,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究其本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活跃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神经的兴奋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传递多样化。
(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这种灌溉式教育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严重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查询相关物流方面的资料,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与理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师生与网络媒体技术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物流管理知识制作,如PPT制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物流管理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教学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范围过广,故其相关专业概念与专业术语较多并且较为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盘点、分拣、出入库、配送、流通加工及装卸搬运等作业流程,而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建设一个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在这个实训基地中可以让学生操作相关系统软硬件设备,如电子标签拣货、第三方物流软件等,使学生身临其境,真真正正得到相关物流管理技能锻炼。
(四)有效地解决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物流管理教学质量,可以地解决相关实践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发现问题,并利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在总结教训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健全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顺利应用的前提与基础是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因此,应健全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主要有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两大方面内容。加强对物流管理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物流管理实践活动当中,进而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应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建立规模齐全的资源库,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还应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多利用资源库进行课件制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物流管理教师综合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应加强对其业务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培养物流管理型人才。此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多关注市场动态,做好相关物流行业的探究与分析工作,确保掌握最新物流行业动态,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
(三)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物流管理模式探究活动当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例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明确每个项目目标及相关任务,按照相关步骤开展(目标—计划—实施—评估),让学生一一进行探究与解决,进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的有效性掌握。如开展“物料采购计划与组织”项目式教学模式教学时,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辅助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紧绕项目任务制定相关项目计划并予以实施,明确物料管理与采购管理目标,构建有效的物料管理与采购组织结构,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做好相物料与采购成本分析,完善相关细节工作内容,通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进而牢固并掌握好“物料计划与采购管理”相关内容。
(四)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也反作用于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可以采用“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每门专业课的课内实践与学期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如物流实验中心软件实训、单元实训、典型物流企业参观实习、综合实训等。)进行教学,该模式主要突出整个业务流程的综合实训目的,基于工作过程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根据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重组、整合、程序化。分散式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认知与行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散式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而集中式实践教学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的一种模式,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整个经济结构都需要根本性的调整。其中,现代物流是调整产业结构、激发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手段,甘肃能否借助开发大西北的平台,顺应经济一体化趋势,实现“十一五”计划,腾飞甘肃经济,发展甘肃现代物流是关键。但物流业这几年我们一直尝试着“东施效颦”。物流有着鲜明的个性化,不能生搬硬套向国外学习,作为大西北开发区的甘肃,物流必须是建立在甘肃本土化的现代物流。所以有必要分析甘肃的产业结构与物流状况。
甘肃产业环境与物流
物流的发展,可以起到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的作用,可以发现现实产业布局的问题并予以反馈,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物流必须适应国情,必须在现实条件下努力做好自已的工作。所以生产产业地理,是物流的一个重要条件。
从全国的产业布局看可分为四类物流产业环境:农业环境;原、材、燃料工业环境;装备工业环境;轻工业环境。甘肃省拥有河西走廊的粮食作物及其地产特产农产品、敦煌的长绒棉及其产品、甘南地区的畜牧业产品等农业产品;酒钢等地区的钢铁及有色金属产品、靖远的煤炭、兰炼兰化的化工产品、兰州平板玻璃厂的建材制品、长庆油田石油工业制品等原、材、燃料工业产品;兰通厂的机械制造产品等装备工业产品;三毛纺织制品及其原料运输、张掖地区的酒制品、兰州卷烟厂及其所属厂的烟制品、佛慈制药厂及其他在兰投资制药厂药品、以及各大小在兰投资建厂生产的家电产品等轻工业产品。可见,四大产业布局分布全省各地,甘肃物流内容丰富、地域广泛,且对物流需求都很大,技术要求高、物流质量难度大且多样等。
甘肃的现代物流具有如下特征:行业多元化、功能集成化、运营信息化、手段技术化、管理科学化、设施自动化、服务个性化、合作紧密化、范围全球化。而甘肃的物流现状却不容乐观,须加以分析,做现实的调整。
甘肃物流状况
甘肃物流现状
根据调查分析,甘肃物流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以原甘肃省商业、物资、外贸粮食等系统内仓储分拨为主的物流服务企业;
二是以铁路运输部门为主,开办的三产物流企业;
三是以全省交通运输和航空运输部门所属企业与有关企业联合形成的物流配送企业,它们多为商业、物流、外贸、粮食等贸易或生产型企业,在甘肃物流市场上所占份额不算太大;
四是以私营、个人等形成的非专业物流零散业主,这是一个较大的甘肃物流队伍,在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甘肃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传统物流企业基础设施特别是电子商务发展滞后,影响了甘肃省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按照目前的物流水平,一方面外省物流企业很有可能抢滩陇原,另一方面,根据中美WTO协议有关物流的承诺,我国将于3年内取消分销限制,外国商人可以分销进口产品和我国制造的产品。甘肃省物流企业的压力巨大,面临严峻挑战。
甘肃物流存在的问题
就甘肃省物流的现状看,现代物流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物流规模、物流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物流企业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体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企业对物流重视不够。全省大部分企业缺乏对企业内部物流业务进行主动整合重组的热情,企业管理模式和思想意识还没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产、运、销一条龙的模式中转变过来。
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目前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物流企业组织(包括传统的运输和仓储等流通企业和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竞争力。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首先是观念上的不适应。传统的流通企业还缺少竞争意识以及市场需要、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其次是人才队伍的不适应。过去主要是从事简单的购销业务,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很不全面,具有信息、金融、管理、法律等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奇缺,特别是第三方物流设计与管理人才更是难予觅得;三是管理制度不适应。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无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十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物流行业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物流活动各环节分属于商贸、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多个管理领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甘肃物流体系,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法规、政策、利益部门条块分割化,在物流规划、建设中难以科学、有效、统一地配置资源,管理和协凋难度较大。
物流中心无规模效益。据初步统计,全省90%的仓库、80%的铁路专用线、60%的运输车辆分散在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五大系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里,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作坊式的经营方式,重复布点,重复投资,不是社会的合理分工,而是一种分散、低效率、高耗能的物流组织形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务流程跨行业、多元化的需要。同时还缺乏支持社会化配送中心动作的综合物流系统,难以满足现代化物流发展需要,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物流作业效率不高。在货物运输设施和装备方面、铁路的货运重载、高速、自动化管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且区域布局不尽均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无合理分工关系,企业在同类货源上进行盲目竞争;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等等,这些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运输、储存、搬运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提高,对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的利用率方面影响较大。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一方面,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货物跟踪系统,甚至连最基本的条形码技术、物资采购管理和企业资源管理等物流软件的应用水平也比较低;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公众物流信息平台,造成服务与需求信息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共享、共用的目标。
发展甘肃现代物流的思考
针对甘肃的产业特征及其物流状况,应充分利用甘肃省地处西北地区中心的区位优势,发挥甘肃省有较好工业基础和交通枢纽的条件,在全省主要城市建成功能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技术平台和物流政策平台,培育一批大型骨干现代物流企业和人才队伍,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覆盖全省、辐射西北地区的多层次、多功能、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把甘肃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具体对策如下:
根据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物流结构。根据甘肃省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分为五个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和定西地区;河西经济区,包括金昌、嘉峪关、武威、张掖和酒泉五个地级城市;陇东经济区,包括平凉、庆阳两个地区;陇东南经济区,包括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民族经济区,包括临夏、甘南两个民族自治州。作为甘肃经济腾飞点——现代物流,应围绕各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并在城市数集中的地区,如兰州-白银地区、酒泉-嘉峪关-玉门地区,发挥城市群体的综合功能,形成点(城市)-轴开发格局。依托铁路、国道公路,加快沿线经济的发展,尽快形成物流、商流、信息流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
建立第三方物流模式。工业、商贸、运输、仓储等部门如何合理布局,如何有效连接,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整合以上几种类型物流企业的现有物流资源,合理设置物流设施,发挥整体合力,避免存量资源闲置,增量资源浪费,共享物流规模效益;二是不论国有、民资、外资,要转变传统观念,改革传统的自我服务模式,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业务剥离和外包,建立第三方物流模式,同时必须注重培植龙头企业;三是将原分属于各公司企业的运营功能作为第三方物流的分支部门,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的共同化、合理化,积极推进综合配送和第三方配送;四是在资源整合和重组的基础上,要正确引导工商企业的物流需求和物流企业的服务供给。
建立一批物流配送中心。高效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对联结生产和消费,降低营销成本起着重要作用。加快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抓紧规划建设和完备大中型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构筑物流基础平台,使大型连锁企业统一采购、配送的比重分别达到100%和80%。在满足企业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建造对中小企业配送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
总之,重点打造以农资、建材、汽车等物资商品为主的西部生产资料物流园区和以东部市场群等生活资料为主的东部生活资料物流园区,以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会和制约。
积极进行物流的技术改造。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和支柱,特别是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物资集散地等,按照区域经济特点和经济发展要求,重新规划和构筑仓储、铁路、公路、水运、空运一体化的物流系统,切忌“一哄而起”。从总体上看,甘肃省的物流仓储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物流基础设施结构不合理,货场、低档通用库多,适合当前社会要求的冷藏、调温等专用库少。应当把新建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改造、重组、挖潜相结合,以较小的投入和代价,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构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如果说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建立是物流的基础格局,那么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是物流经济有序运行的保证。为此要促进企业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ERP、MRP等在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货物跟踪系统,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在运输、仓储、分拣、装卸、加工、整理、配送、调度等方面,通过公众信息网络平台,联结信息技术制造商、供应商以及货主、用户与物流公司,实现资源共享和连通、综合调度,对物流各个环节及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避免空载、漏运等现象,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以物流电子网络信息化带动物流的现代化。
建立完善统一的政策体系。各经济区应建立物流行业领导机构,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合理分工,统一各种运输方式的装备标准,不断完善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废除不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法律规章;同时政府应设置综合信息部门,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制定有序竞争的法律法规,对各经济区进行全局的协调调度,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法制环境,以避免物流竞争的负面效应。
培养、引进物流专门人才,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服务。物流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一流的物流人才,难以建设一流的物流企业、打造一流的物流平台。甘肃现代物流的发展,迫切需要既懂物流、商流、又懂信息流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是发挥甘肃物流“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动员各方力量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院校设置“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培养高中级物流专业人才;另-方面,全省要开展统一的物流人才培训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和培训,尤其要加强物流企业、物流部门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加大物流产业的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外物流企业在甘肃发展物流业。我国加入WTO后,物流市场已开放,要积极引进、利用外资改造和重组甘肃原有的以仓储为主的传统物流企业,利用其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来促动甘肃物流业的整体发展,政府部门也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对物流业设施的建设给予一些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营造内外双重竞争环境,消除瓶颈环节,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跨地区、跨行业、统一的现代物流大市场。
努力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客户为中心展开物流。“随需而动”是对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要求,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赢得更多的客户,就必须洞悉客户外包物流的主要原因,如降低物流成本,或强化核心业务,还是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另外还要了解客户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所考虑的一些主要因素,是首先注重行业与运营经验,或是注重品牌声誉,抑或是注重网络覆盖率,还是注重较低的价格等。据此制定个性化的竞争策略,可在品牌经营、科技应用、网络运作、系统管理等方面,依照现代物流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成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区域或服务领域内形成一定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物流能力。
充分发挥甘肃“口岸物流”的作用。将甘肃打造成西北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提升通关速度,利用现代仓储和跨国公司区域配送等功能,形成集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国际货运于一体的供应链。
参考文献:
2.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3.基于供应链管理(SCM)的物流管理
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6.基于ERP的企业物流管理
7.日本物流管理及关键绩效指标
8.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
9.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0.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11.基于Android终端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浅析基于市场营销的企业物流管理
13.项目型企业及其物流管理
14.现代物流管理趋势与发展策略
15.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探讨
16.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及其信息系统
17.基于协同理论的物流管理——协同物流管理
18.2009物流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19.医院物流管理的框架模型研究
20.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21.对“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辨析
22.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及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23.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
24.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25.提升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思考
26.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开发
27.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研究
28.中小企业物流管理对策研究
29.工程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30.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32.一种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33.物联网与现代物流管理关系的探析
34.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5.我国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36.基于供应链的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37.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38.分析现代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9.现代医院物流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探讨
40.基于物联网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41.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对策
42.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探讨
43.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
44.探究物流管理信息化
45.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以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例
46.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思考
47.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
48.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49.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
50.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51.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
52.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信息化探略
53.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创新研究
54.广西凭祥保税区物流管理体系规划
55.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改善措施分析
56.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军事物流管理系统设计
57.“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异名同质”吗?
58.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考
59.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60.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现状及发展方向
61.当前物流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
62.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6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64.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复杂性特征研究
65.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66.基于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67.中外危险品物流管理比较研究
68.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航空物流视角
69.论知识化管理与图书馆物流管理
70.电子商务环境下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71.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72.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73.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战略动向
74.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
75.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新
76.基于UML建模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7.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探析
78.浅谈物流信息系统与现代物流管理
79.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探讨与设计
80.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81.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82.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及其DEA绩效评价
8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84.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分析
85.国际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系列之一
86.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管理模式实证研究
87.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走进现代物流管理领域
88.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89.浅谈医院物流管理现状与展望
90.论现代物流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91.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
92.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93.基于敏捷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探讨
94.一种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95.支持物料追踪的物流管理模型
96.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问题探讨
97.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物流管理一直是实践领域和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经济管理到机械工业、数学和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等,横跨人文社科到理工科学诸多细分领域,涉及现代物流、逆向物流、绿色物流、应急物流、国际物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物流管理优化等众多研究主题。目前,对物流管理的研究状况纷繁复杂,到了亟须梳理与总结的阶段。虽然有少数定性和定量的文献综述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但仍难以从海量的物流管理研究文献中廓清该领域的研究全貌。鉴于此,本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梳理和剖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可视化的形式将国内近10年物流管理研究概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在共词分析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构建关键词节点和网络,以网络图谱形式揭示研究主题的热点[1]。
1.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2014年核心期刊物流管理论文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载体,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高级检索系统,检索题名或关键词“物流管理”,时间范围为2005—2014年,来源期刊为核心期刊,操作时间为2015年6月9日,检索得到926篇期刊论文,共包含4207个关键词,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2数据处理
2.1高频关键词选取
为了保证期刊论文关键词的有效性,我们对所获得的4207个关键词进行预处理。首先,将相同或类似的关键词进行去重、合并,如将“中小型企业”汇总到“中小企业”,将“RFID技术”“射频识别”和“无线射频识别”汇总到“RFID”,将“供应链管理”汇总到“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汇总到“人才培养”,将“逆向物流管理”汇总到“逆向物流”,“物流人才”汇总到“物流管理人才”,将“高职”汇总到“高职院校”等;其次,删除没有实际意义的关键词,如“理念”“措施”“实现”“现状”“建议”“探索”等,将关键词简化为2161个。在这些关键词中,本文选择出现大于等于8次的关键词,共45个,占全部关键词2.08%,频次占全部关键词频次的43.71%,将这些关键词作为确定物流管理研究热点的基础,如表1所示。
2.2关键词共词矩阵的构建
基于表1所示的高频关键词,利用相关软件,对45个关键词进行两两共词检索,并统计其在926篇文章中同时出现的频率,构成了一个45×45的共词矩阵。由于原始数据之间共词频率差异较大,本文运用Ochiia系数方法[2]将共词矩阵转换为相关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不做描述。鉴于共词矩阵中的0值过多会导致相关矩阵中0值过多,统计时容易造成较大误差,因此,用1与相关矩阵数据进行相减,得到表示两个关键词的相异矩阵(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
2.3社会网络分析
本部分内容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原理,将表2所示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Ucinet软件,绘制成社会网络图谱,该图为已进行中心性分析得到的图(见图1)。(1)密度。网络密度体现了网络图中各节点之间的密切程度,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网络联系越紧密。图1的网络密度为0.7192,标准方差为2.7878,表明在物流管理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集聚性。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除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只与GPS有连接外,其他词与靠近中间词之间的连线较多。(2)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的绝对值大小表示某个关键词与网络中其他词共同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越有可能是主题研究中的热点[3]。分析显示,供应链、高职院校、逆向物流、物流管理专业、第三方物流等的点度中心度较高,这反映了物流供应链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物流、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和农产品物流管理这几方面研究较薄弱,研究应该更加深入。(3)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测量的是节点对整个网络中资源的控制程度[4]。网络的中间中心度为49.81%,其中,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说明这些关键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RFID、物联网、GPS、仓储管理、应急物流和绿色物流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但是点度中心度较低,可能成为下一阶段关注的焦点。
3研究热点主题探讨
3.1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包含“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创新”10个关键词,这些热点词反映了学者们对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的重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管理专业目标定位、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其中,实践性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表明现阶段我国高职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更加趋向于实践性和创新性。
3.2物流供应链
从社会分析网络图谱可以看出,供应链处于中心的位置,且中心度较高,说明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是近10年来物流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该主题包含“供应链”“第三方物流”“仓储管理”“ERP”等高频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是目前企业获取竞争力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随着供应链管理快速发展,物流外包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5]。在物流外包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兴起并不断引起学者和业界关注,成为此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3.3中小企业的农产品物流管理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小企业、农产品、管理模式、信息系统、优化、物流配送这几个关键词。由于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和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对中小企业、农产品至关重要,可以使它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但是现实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煤炭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存在各种问题,如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不规范、信息化程度低等,因此未来关于这一方面研究空间还很大。
3.4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包括“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逆向物流”和“循环经济”,其中包含3个研究热点:绿色物流、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发展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践,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再制造、再循环与再使用是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共有的内容[6]。两者的不同在于绿色物流强调所有物流活动尤其是正向物流对环境的影响[7]。
3.5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由“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物流成本”“信息化”“企业物流”和“物流作业”6个研究角度构成。反映了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广泛用于物流管理,现代物流呈现出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化等发展趋势。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提高了物流企业服务的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3.6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包含“应急物流”“物流系统”“物联网”“电子标签”和“RFID”4个关键词。应急物流提出的目的是追求时间效益的最大化,将损失及不利影响缩小到最小[8],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物流系统至关重要,而物联网技术(RFID、GPS、GIS3)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应急物流中信息化偏低导致的物资配送缓慢、配送车辆路径不合理、物资跟踪丢失等问题,提高应急物流管理的效率。
3.7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与一个高频关键词GPS有连线,从网络分析中可以看出,该知识点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远离网络核心,说明它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不同于其他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如李一波介绍了基于GPS和GIS技术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9];杨宝森通过XML软件技术构建了跨组织、跨部门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10];张文建介绍了基于B/S模式一体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其关键技术[11]。
4结语
本文以2005—2014年CNKI收录的物流管理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方法,描绘出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热点研究方面:供应链、GPS、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逆向物流、物联网和RFID等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影响力,是这一阶段我国物流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供应链是联结这些热点最重要的桥梁。在研究趋势的预测方面,有的高频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联系较少,也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在物流管理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目前,国内物流管理研究主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物流供应链、绿色物流、现代物流、应急物流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和农产品物流管理。其中,供应链、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和物联网居于核心地带,与环绕周围的其他的主题一起构成我国物流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
参考文献
[1]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6):65-75.
[3]魏瑞斌.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9):46-49.
[4]朱庆华,李行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179-183.
[5]周永祥.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5.
[6]RogersDS,Tibben-LembkeR.AnExaminationofReverseLogisticsPractices[J].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01,22(2):129-148.
[7]DeBritoMP,DekkerR.Aframeworkforreverselogistics[R].ERIMReportSeriesResearchinManagement,ERS-2003-045-LIS,2003.
[8]王宗喜.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9.
[9]李一波,张志勇.基于GPS和GIS的可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冶金自动化,2005(5):11-15.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国高出发达国家将近一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2006年新颁布的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经济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日,或是有的几个项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
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物流成本管理不够系统。
中国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物流研究和信息数据分析处于一个个“孤岛状态”。在物流统计方面,分别有物资统计、商业统计、市场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储运统计等,行业划分过细、核算口径不一,与现代物流成本的概念差距较大,无法综合反映宏观物流活动。就宏观物流成本而言,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其他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或零散、分散在众多的机构组织当中。同时各研究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物流成本分析框架,各研究机构的低水平重复,统计口径相互矛盾,这就使得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了解不多,少数先进的企业虽然知道物流成本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核算方法,即使勉强算出来,也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所用。
企业的物流活动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流等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个物流子系统间以及系统个要素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的“效益背反”关系。目前,我企业的物流活动存在着没能从物流整体这一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只是片面某一单个物流职能部门的成本或某一职能部门的某一项物流费用,违背了物流整体系统和“效益背反”规律,从而引起物流总成本的增加或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导致降低企业的利润和整体竞争力。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制定了许多管理措施与方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对于物流过程中的费用却研究较少,缺乏物流成本意识,看不到物流成本的作用,因而物流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很少研究降低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途径,特别是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缺乏有效和全面的控制,造成此低彼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粗放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既没有设置和配备正规的负责物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制订培养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划和机制,有的企业甚至想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完全寄希望与他人。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物流成本的专业管理人员相对比较缺乏,物流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企业计算物流成本只是单纯地想了解物流费用,没有达到怎样利用已知的物流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也就是说要利用物流成本核算会计这种内部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企业的决策服务。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不只是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事情,应该贯穿于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中,涉及到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生产阶段、生产工序等角落。
(五)物流成本管理对供应链应用不够。
现阶段,我国企业只停留在依靠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分析,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和措施,注重单个成本的降低,很少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不考虑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增加绩效,诸如与生产和销售部门共同去研究物流成本问题,解决机构之间的壁垒问题,仍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必将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更大的生存风险,有些企业重业务发展、忽视风险防范,增加了风险防范的成本。同时,在成本信息交流、反馈以及监督评价中,重视有形成本动因,忽视无形成本动因,不能完整地反映新形势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战略思想。现今在我国制造企业内部,一方面缺乏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的机制,部门经理很可能为了本部门的利益而做出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选择,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物流运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物流供应链上下游间也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不能利用物流供应链的整合效益来提升企业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物流运作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整体运营成本较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