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8 14:55: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学二级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儿童声乐教学中的保障——儿童情感表达的培养
歌唱艺术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的,发声的技巧方面只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最终的目的是要把歌曲所蕴含的意义和赋予的情感表现出来,使听众与歌唱者在声音和心灵情感上产生共鸣。它不仅是一种声波的运动,更是通过情感的注入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体验。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曾经说过:“只有歌曲才能告诉人们统一的东西,唤起同样的感情。”我国音乐家贺绿汀也曾经说过:“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因为它有真实的情感。”所以,儿童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培养也尤为重要和关键,对儿童的声乐教育,同样也应该是从情感表达培养开始的。在对儿童声乐教学情感表达的培养中,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意境美。在引导学生学习新作品时,应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直观性,向学生介绍作品的作曲家、创作背景、所表达的内涵,在演唱时需要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去表达,让学生有所理解和领悟。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让他们通过眼、耳、手、脑等身体上的各种器官来体验和感受音乐。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孩子们体会音乐中的韵律美,通过优美熟悉的旋律来感受和培养孩子们的情感。随着旋律线条的高低起伏,随之加入情感的平稳和奔放的变化,可以选用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音乐,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各民族音乐的特色,比如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是欢乐、充满活力的作品,是2/4拍的有舞蹈性的歌曲,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讲一些有关新疆的传说故事,看一些新疆美丽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表达对这片美丽富饶土地的热爱之情,运用赞美、热爱的情感来演唱这首作品。在声乐演唱中,只有情感处于较为积极的状态,身体各方面才会配合运作,演唱者才能快乐舒畅地演绎作品,对于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积极的情感会激发他们对新鲜事物以及今后生活的热情和向往。此外,在声乐教学中,让孩子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也尤为重要。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在遇到比较难的曲目和概念时,常常因为无法顺利地掌握而失去信心;平时练习很好的学生,一要上台演出就因紧张而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从而回避问题。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儿童心理的分析培养,以致孩子们对声乐演唱逐渐失去兴趣。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希望的教学会使孩子们充满信心。在学生演唱完曲目时,教师带头给予鼓励,竖起大拇指,抚摸学生的头,结合每个孩子的喜好,发放一些小礼品,这样会增强孩子们学习声乐的信心并且会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的改变, 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 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 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8.9%的幼儿忧虑、紧张。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 规范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之一:在某大学附属幼儿园里, 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跑到“建筑角”准备拿积木拼搭, 一不小心, 一筐积木全倒翻在地上。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光会调皮捣蛋, 真讨厌!快把积木捡起来!”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 等老师视线转移时, 他悄悄地走到活动室一角的桌边。
实例之二:一个小女孩走出活动室, 恰好一个小男孩往里跑, 小男孩把小女孩撞倒在地上, 小女孩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忙跑过来, 对小女孩说:“哎呀, 他不小心撞到你了。”接着老师转向小男孩问:“怎么办呢?”小男孩说:“对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此时小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对小女孩说:“脸被泪水弄脏了, 来, 老师用手帕替你擦擦。”老师帮小女孩擦干净脸, 整理好衣服后, 说:“让老师看看, 哟!真漂亮。”小女孩笑了。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两个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以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受到责备惊慌失措, 一个得到安慰破涕为笑。可想而知, 这两个幼儿接下去的情景:一个处于惊恐状态之中, 而另一个则能以一种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 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 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教师的关爱是滋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 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 甚而至于夭折。”关爱会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 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 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相信孩子是教师对教育对象应有的信念, 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 首先是爱的关系, 只有透过爱, 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 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的。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 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教师则又在这种情感中体验到理解、成功与自我人格化的存在, 从而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与修养。
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 正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 他们一般不愿意正面对他人表露出来, 但大多数孩子会以比较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 对着洋娃娃倾诉, 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其他一些事物发泄。针对这种现象, 老师就在美术课堂上指导孩子们制作“表情卡片”。让他们画出自己在心情高兴、心情沮丧和心情一般时的卡通脸, 然后利用这三张代表心情的脸谱图制成三张卡片。在孩子们制作好卡片之后, 告诉他们, 这三张卡片就代表自己, 以后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 如果很高兴就在自己的学号下面挂上表情快乐的卡片;如果不高兴, 就挂上一张表情沮丧的卡片;心情一般, 就把表情一般的卡片挂上。孩子们心纯如水, 加之卡片是他们亲手制作的, 因此他们就很乐意地用卡片来代表他们自己, 间接地表达自己当天的心情。这种在孩子眼中间接的表达方式却可以让教师轻而易举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某个幼儿连续几天都不高兴, 就应该追寻其原因并对症下药, 尽快解除孩子心中的结。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深切体会到, 以关爱幼儿为出发点, 以“表情卡片”为切入点, 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 结合其他的辅助手段, 可以很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去。
三、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笔者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孩子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而且如果让幼儿园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 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使其融入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要达到渗透的目的, 就必须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心理氛围, 以自然而然的方式,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班上有一个叫静静的女孩, 是一个活泼可爱懂礼貌的孩子, 但有一段时间却发现她脾气很暴躁, 情绪很低落。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她, 她不但又哭又闹, 而且朝着撞到她的小朋友吐口水。其实, 上课前我就已经发现她的“表情卡片”是沮丧的, 而且已经是连续第三天了。我知道静静的反常表现肯定有特殊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了解, 得知静静近来有了一个小弟弟。小静最近发现爸妈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弟弟身上了, 对自己不像以前那样疼爱。她错误地认为有了弟弟之后, 爸爸妈妈再也不喜欢自己了, 于是心里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感觉由于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 不断的积压使得静静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得忧虑不安起来。
其实, 小静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在特殊的关爱环境下, 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不良心理, 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 照顾他人。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带小”活动:让大班里的孩子当一回“小保姆”、“小老师”照顾小班幼儿。具体任务有三个:第一, 当“小保姆”, 照顾小班幼儿吃饭, 哄他们睡午觉。第二, 当“小老师”, 指导一名小班幼儿共同完成一幅图画。第三, 进行一个合作性游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我刻意给静静物色了一个长得可爱又听话的小弟弟, 静静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弟弟, 小弟弟也听静静的话, 两人俨然就是一对黄金搭档。活动结束了, 评出了表现最好的前三名, 静静得了第一名。我毫不吝惜地赞美了获奖者一番, 特别表扬了静静, 让其他小朋友以她为榜样。当然, 最后我也没有忘记鼓励其他小朋友, 肯定了他们今天的优异表现。
“大带小”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孩子们或许还体会不到付出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比得到别人的疼爱更加幸福。静静笑了, 比以前那个活泼快乐的静静笑得更加灿烂。在后来的日子里, 她再也没有因为有了弟弟而不快乐, 反而常常主动向我提起弟弟是多么的可爱, 她又是如何逗弟弟开心的。这一实例充分说明, 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营造健康温馨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 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无论孩子美抑或丑, 也无论聪明抑或愚钝, 都应该无条件的平等对待他们。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 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 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 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 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在这种健康和谐的氛围, 就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 行为教育, “成功”教育。情感教育主要是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 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前面介绍的“大带小”活动就是情感教育很有效的方法之一。行为是心理的表现, 行为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括日常的生活习惯以及保护环境的习惯。“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快乐, 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 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 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在“成功”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和小朋友的赞赏会对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在班里开展的“赞美十分钟”活动就是“成功”教育的一种手段。当然, 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但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貌似游戏、活动却在无形当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最重要的基石。但幼儿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教育, 需要有正确的对策和方法, 即无形渗透法, 同时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J].学前教育研究, 2015, 03:70-72.
当前,我国不少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岗位适应较慢,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有研究指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其中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明、课程设置不合理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师资缺口和师资实践能力缺失是当前专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另有研究认为,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仍然以理论传授为主,实践教学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许多地方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尽管把实践环节写进去了,但介绍相当笼统,一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实际开展,而有些常规性的实践环节,如见习、实习等,虽然定期实施,但组织不力,缺乏有效的督导、评估,致使实践教学收效甚微,甚至有名无实[2]。此外,一些调查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不足是妨碍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瓶颈,聘用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今后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3]。鉴于当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对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3级和2014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3份,有效回收83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24名,女生59名;大二学生40名,大三学生43名。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问卷》,该问卷为自编问卷,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实践教学环境评价、实践教学条件评价、实践教学过程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其中,实践教学环境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即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态度;实践教学条件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物化条件;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实践教学计划与安排、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有两个因子(二级评价指标):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评价。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处理。统计方法涉及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结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做的评价均分为67.92,其中,实践教学环境(权重21%)权重后均分为15.12,实践教学条件(权重27%)权重后均分为17.82,实践教学过程(权重29%)权重后均分为18.13,实践教学效果(权重23%)权重后均分为16.85。上述一级评价指标均分与各自权重的比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实践教学效果(73.26)、实践教学环境(72.00)、实践教学条件(65.93)、实践教学过程(62.52)。通过上述学生评价可知,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总分并不高(67.92),在四个维度中,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最高。实践教学过程评分最低,可能是因为目前平顶山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初期,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意识都亟待提升,实践教学还没有成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不能随时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实践教学计划制订不够详尽合理,教材的适切性较差,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低。实践教学效果从学生综合素质(考研通过率、就业率及各类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各方面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评价)两个维度进行评估。本研究中,实践教学效果相对其他几个一级指标评分更高,可能主要是因为,各方面评价中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学习及能力素质的评价学生不甚清楚,因而从自我肯定的立场出发,学生宁愿认为教师和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学习和能力素质是较为满意的。另外,就学生综合素质而言,由于2016年平顶山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考研通过率较过去几年有较大增长,加之历年来应用心理学就业率及各类资格证书获取率都较高,因而这一评价指标的评分也较高。实践教学过程评分较低而实践教学效果评分较高,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维度在让学生实施评估中,应向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提供教师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学习及能力素质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学生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二)实践教学评价的性别差异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男女生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很一致,均认为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三)实践教学评价的年级差异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总分及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教学效果两个指标的评价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的评分均高于大三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一般与硬件关系更为密切,客观性强,因而这方面的评价在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实践教学过程及效果相对而言与人的心理感受和所获得评价信息有关,大二学生在大一时开设的心理学专业课程很少,因而到大二接触到较多的心理学必修课程时,自然会感到眼界大开,心理学知识扑面而来,觉得心理学的殿堂好大、好神奇。另外,大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含义和意义也许没有大三学生理解得深刻,因而会给本专业实践教学给出较大三学生更高一点的评价。而大三学生已经学过了较多的心理学核心课程,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明显较大二学生更多,但由于实践机会少,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才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实践经验,不知道在现实中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他们对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尤其是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显著低于大二学生的评价。
三、改革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为提高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本研究从实践教学环境、条件及实施过程入手,就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是实践教学环境的核心所在,对人才培养起着导向、引领、调节、激励等重要作用。教育部对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此,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应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强调专业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进程[4]。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主要有五大方面:课程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实践[5]。培养方案要突出全程实践教学这一课程实施理念,从大一到大四,要明确各阶段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方面,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大专业训练力度,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心理学专业技能培养除了开设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人才测评、心理危机干预等课程,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朋辈咨询、校外心理辅导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方面,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主动参与任课教师的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创业活动和科研活动之中,积累创业和科研经验[6]。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条件中的人力因素,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当前,提升教师实训指导能力,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7]。一方面,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聘用;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拓展知识、技能结构,成为“双师型”教师。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管理部门需探索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心理学专业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到心理学专业实力强大的名校和研究机构访学、进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计划地邀请心理学领域有影响的名校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不断开阔教师视野。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物质条件,作为学生稳定的实习平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意义重大。学校在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8]。校外实训基地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设应遵循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可以选择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的学校作为实训基地,从而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个体心理发展进行纵向了解,同时,高危人群集中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消防、公安、监狱等单位也是较好的选择。
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在原教育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专业创办已有8年,在校学生270余人,专任教师15人。为保证资源合理利用,资料室规定教师借阅周期为6个月,在每个借阅周期内,每位教师借阅的总数不超过20册,可允许续借1个周期。学生借阅周期为1个月,在每个周期内,每位学生借阅的总册书不超过5册,也可续借1个周期。为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和学生对专业文献资源的利用和需求,我们对2008~2009年专业资料室图书库存数以及教师和学生借阅各类图书资料的情况分别作了统计,见表1。
2借阅现状及问题分析
2.1借阅需求量大,经费不足
(1)教师方面。本专业在编教师15人,除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一定量的教学研究和科研任务,他们关注的是与自己从事研究方向关系密切的中文图书、专业期刊和外文图书。从表1可以得出:1)心理学专业各类图书的借阅率为20.1%~39.8%,说明教师借阅需求较大。2)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统计法的借阅率在35%左右,借阅量较之教育学类的图书要高些。本专业中年教师原从事的是教育学方面的教学工作,该专业创办后,这部分教师由过去的教育学专业向心理学专业方向转型,面对新的教学领域,必然需要大量的心理学方面的图书资料来适应新的教学任务。3)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借阅率一直稳定在35%~40%,借阅量较之心理学类其他图书要大些。青年教师虽学习和从事的是心理学专业的工作,但从教时间短,他们借阅最多的是本专业基础性课程的备课参考资料。4)内部交流资料2008年的借阅量为68.1%、2009年的借阅量为71.1%,借阅率相当高,说明内部资料也是教师在从事教研和科研时的重要参阅资料。5)2008年外文借阅率为71.7%,2009年为79.6%,教师对外文图书关注度极高,并呈上升态势。这反映出教师在了解国内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时,对国外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已越来越重视。(2)学生方面。本专业学生人数270人左右,属于规模较小的专业系,从表1可以得出:1)2008年和2009年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生均借阅分别为1.22册和1.71册、0.99册和1.37册、1.84册和1.13册。绝大多数学生的借阅是随着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师的要求而进行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论文撰写。2)2008年和2009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图书生均借阅数为1.78册和1.92册;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类图书生均借阅数为4.06册和4.21册;考试类用书生均借阅达1.40册和1.65册,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学生比较关注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对专业方向模块(心理辅导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考研课程的必修书目和职业资格考试等图书借阅较多。3)心理学类的外文图书属限制性借阅,仅供大四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借阅,所以借阅率比较低。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系,中年教师的转型和青年教师的备课都需要图书资料作支撑,资料室的借阅不仅面向教师,还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对于大面积集中借阅经常是教师借了,学生就无法借到,学生借了,教师就无法借到,资料室图书显得“供不应求”。特别是使用率比较高的图书由于经费原因,每一版本的图书只能购置单本,无力购置复本。外文图书由于价格高和经费制约,每年的购置只能是10本左右,购置力度一直处于弱势。再加之管理松懈,教师借阅不及时归还,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共享[1]。
2.2文献形式单一,“室藏”老化
本资料室建库20余年,已收藏图书近万册,前期的藏书重点为教育学类,近几年才将建设重点转移到心理学类资料的收藏上,心理学类图书占中文图书的40%,有很多教育学类的旧书无人问津。藏书模式是单一的印刷型纸质文献资料,纸质类文献占总藏书99%。近年来,图书价格的上涨,图书经费日显不足,现有的经费只能保证中文图书和专业期刊购置和订阅,外文图书的购进仅占总藏书量的2%,电子型文献也仅为文献总量的1%左右。
2.3传统服务,缺乏信息整合
从内部交流资料一栏中看出,2008年教师借阅率为68.1%,2009年为71.1%。三、四年级的学生或参与学生科研立项,或准备毕业论文资料,对历年硕博士学位论文等内部资料借阅量较大,2008年和2009年这两个年级的生均借阅为1.01册和1.38册。说明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对高校内部出版赠送的刊物以及非公开出版的资料关注度极高。但由于历史原因,资料室工作人员服务主要是以文献的采购、借阅和收发为主,采用的是传统服务形式,提供的是一次文献,缺乏信息整合意识,信息整合能力比较薄弱[2]。
3对策建议
3.1加强“室藏”建设
3.1.1合理利用经费,丰富“室藏”
目前,专业资料室的图书购置主要来源于学校每年用于购置图书资料的计划经费,由于学校财力有限,每年上涨幅度不大,这样,就造成资料建设难以适应教学和科研要求,为弥补经费的不足,二级学院也应根据自身财力情况购买专业资料,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合理规划使用。在图书的采集上应根据教学、科研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复本适当为购置原则,以此丰富“室藏”;资料员应充分利用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进修等机会,协助购买或复印资料,这样,不仅提高所购资料的实用性,而且也弥补资料员专业知识的不足;对教师购买的专业性很强的图书资料,鼓励其存放在资料室,或由资料室进行复印装订,从而最大限度丰富了资料室的文献资料,同时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外文图书资料,要确保一定的经费,如条件许可每年可按一定比例增加,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国外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新信息[3]。
3.1.2注重收集资料,补充“室藏”
专业资料室除常规性的购置图书外,还应收集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料,以弥补“室藏”资源不足。如收藏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赠送的图书资料;教师出国访问讲学或去兄弟院校学习获取的资料。此外,内部文献的交换也是补充“室藏”的重要途径,如科研报告、会议文献、论文集和内部专业资料等[4]。另外,应注意收集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学术会议信息;收集国家、省、部等各级各类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对本学院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资料编辑整理成册。这样,既节省时间,方便教师查阅,也可以掌握各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
3.1.3建立教师科研档案,充实“室藏”
资料室应建立本单位教师教研和科研文库,以此来充实“室藏”资源。科研文库的建立包含3个方面:一是教师原创性科研成果,如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内部交流的观点和学位论文,还有教师编写的专业讲义等。二是本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文件,如教学参考、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成果汇编、行政公报等。三是资料室为支持教师教学和科研所开发整理的二次文献。教师科研文库的建立,不仅能充实“室藏”资源,使专业资料室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而且体现了专业资料室工作的创新,拓宽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范围。
3.1.4馆室合作,完善“室藏”
专业图书资料工作应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采用图书馆目录管理体系,编制专业资料室图书“室藏”目录,在校图书馆网页上设置专业网站,实现资料室间、校际间流通借阅管理,方便师生从不同角度检索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利用专业资料室地域优势,建立小型专业电子阅览室,师生可就近进行网上文献信息查询和光盘数据库检索[5]。调整藏书结构,改变单一的纸质型的藏书模式,加大电子出版物及声音、图像、影像等资料的收藏数量,使资料室的收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建立起校园网—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多层次的特色文献保障体系。
3.2注重特色服务
3.2.1文献资料活化服务
当今社会文献信息量大,文献资料的学科内容既交叉又分散,教师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表层和现有的字面上,而是关于某一主题综合的、潜在的信息,作为资料人员就必须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和科研需求,将资料室中许多珍贵的、至今仍对教学和科研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进行活化,逐步理出教学科研所需的有价值的资料,对其进行二次、三次或再次的开发利用。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有选择的积累存储,建立各种主题的数据库,利用摘录、复印、拷贝、下载、电子邮件等方法,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传递给相关教师,使专业资料室文献信息尽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4-0098-06
网球运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体坛,网球运动的高雅礼仪、高度的技艺性、技术的优美性、战术的合理规范性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网球爱好者。随着竞技网球运动的快速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各项技战术也都得到空前的发展,比赛的规则也不断修改和完善,使得比赛过程更加激烈,比赛胜负的争夺更具悬念。
心理因素在网球比赛中起着中重要作用,有人说:竞技网球比赛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战。吉米,康纳斯指出,职业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有95%取决于心里因素,高水平网球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快速的步伐移动、完美的技术动作、先进的战术理念和强烈的比赛意识,当你具备了以上诸多要素时,你则需要稳定的心里状态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来确保你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较少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影响网球运动员成绩,较多的是停留在对技战术的分析研究。为此,对影响网球运动表现心理层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多变、反叛等特点,易动感隋、情感比较强烈,遇事容易激动,同时存在多种情绪状态,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可变性,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研究就更具效果和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参加2009年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的各个年龄段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归纳并分析运动员人格特征、心境状态和运动表现的情况,提出研究假设。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13份,回收率92.6%,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有效率90%。其中男运动员114名,女运动员93名;一级运动员38名,二级运动员105名,二级以下运动员64名。通过对相关运动量表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问卷的选择,采用国内相对实用准确的运动员专用测量量表,并进行信度检验。
1.2.3实地考察法前往北京(U-12)、潜山(U-16)、江门(U-14)三个青少年网球比赛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并和教练、运动员进行访谈,了解一些与本研究有关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便探讨运动员人格特征、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1.2.5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比较、综合逻辑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讨论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3研究工具与施测
运用包括运动的基本情况、艾森克人格量表和网球运动表现组成的问卷,分别对不同分站赛的不同年龄组的运动员进行测验,当场收回问卷。其中艾森克人格问卷属于人格测验,评估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是由英国Eysenck HJ根据其人格三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它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括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三个纬度和一个测谎量表(或社会掩饰性量表,L)。运动表现评价量表是Rees,T,Hardy,L,&Ingledew,D.K(2000)编制的《网球运动表现量表》,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共35个条目,该量表7个维度分别是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感到疲劳、决心、焦虑、流畅和有效的战术。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录入,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基本情况分析
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由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情感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是决定个体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的关键因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著名的英国人格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每个个体的人格类型都是由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即内外向倾向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或倔强性,讲究实际),只是各纬度的表现程度有差异而已。还包括一个掩饰量表。
2.1.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性别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人格特征上的得分接近,在内外向维度上的得分非常接近,男运动员在精神质和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女运动员,但差异不明显,这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2.1.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年龄比较
本研究的对象是参加全国青少年网球比赛的12~18岁年龄组的运动员,将这些年龄分为相对高年龄组(15~18岁)和相对低年龄组(14岁及以下),来寻求他们在人格特征、运动表现方面上的差异。由表2可以看出,在人格特征上,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与高于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在精神质维度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p
2.1.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运动等级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精神质得分略低于二级以下的运动员,在内外向维度上一级、二级运动员的得分略高于二级以下运动员,说明一级、二级运动员相对于二级以下运动员更加外向,比较容易适应比赛环境。但并没有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2.1.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的主力与非主力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虽然主力运动员得分优于非主力运动员,在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低于非主力运动员,在内外向维度上得分高于非主力运动员,但这些都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在人格特征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2.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基本情况分析
运动表现是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或心理活动。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对手、裁判、场地、心理状态等。运动表现:区别于运动结果,它指的是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或心理活动。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对手、裁判、场地、心理状态等,在本研究中,运动表现由方案实施、失去沉着、感到疲劳、决心、焦虑、流畅和有效战术维度构成。
2.2.1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性别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男运动员在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有效战术等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女运动员,在失去沉着、疲劳、焦虑维度上的得分略低于女运动员,有比较强的运动表现,这可能与男运动员天生比较喜欢表现有有关,但是差异并不明显,说明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运动表现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2.2.2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年龄比较
由表6可以看出,相对低年龄组的运动员在方案的实施/执行、疲劳、决心、焦虑、流畅、有效的战术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相对高年龄运动员,在失去沉着维度上的得分略低于相对高年龄组的运动员,并且在方案的实施/执行、有效的战术维度上呈现显著性差异(p
2.2.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运动等级比较
在表7中,运动员运动表现在运动等级的对比中,只有方案的实施/执行、有效的战术两个个维度上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
2.2.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主力与非主力比较
由表8可以看出,在运动表现的6个维度上,主力运动员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从以下的得分情况来看,主力运动员在焦虑和失去沉着方面得分较低,而在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和有效的战术方面的得分也低于非主力运动员,在日常中,主力运动员的得分应该是更高的,这可能与个别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反而束缚了他们的运动表现。
2.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运动表现各因素Perason相关分析
从表9可以看出,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维度与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
运动员在人格特征上的内外向维度得分与精神质、神经质和失去沉着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方案的实施/执行、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内外向维度上与运动表现的关系密切,其得分越高,性格上越外向;在网球运动表现上也比较突出,更容易执行有效流畅的方案和战术,不容易失去沉着。
运动员在人格特征的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与精神质、失去沉着、疲劳和焦虑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内外向、方案的实施/执行、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内外向、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呈高度负相关,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在神经质维度(测量情绪的稳定性)上的得分与精神质、内外向和运动表现的几个维度的关系都很密切,具体表现为得分越高,性格上越内向,运动表现较差。
在运动表现上,运动员的在各维度上的得分与人格特征上的神经质维度有较密切的联系。表现为:方案的执行/实施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失去沉着与内外向呈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疲劳与精神质、神经质和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决心除了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的维度并无密切的联系;焦虑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流畅和有效战术都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运动表现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良好的运动表现(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之间呈正相关,与不良的运动表现(失去沉着,焦虑)之间呈负相关。以上结论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受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神经质等几个方面影响,运动表现好的运动员其性格上比较外向。
2.4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分析
从上面的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得知,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人格特征的精神质与疲劳呈高度正相关(P)、与焦虑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精神质对运动员在运动中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等方面的影响作用相对不明显。内外向与方案的实施/执行、决心、流畅、有效的战术呈显著正相关(P
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人格特征因素都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产生影响作用,但是人格特征所有维度中至少有一个对运动表表现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说明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人格特征对运动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不同性别、不同运动等级、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的人格特征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不同年龄的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精神质维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2)不同性别、主力与非主力运动员之间的运动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和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方案的实施/执行和有效战术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质维度与网球运动表现中的疲劳、焦虑呈正相关,与其他运动表现维度没有相关性;内外向维度与网球运动表现中的方案的执行/实施、决心、流畅、有效战术呈显著正相关,与失去沉着呈负相关;神经质维度与网球运动表现中的失去沉着、焦虑、疲劳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决心、流畅、有效战术呈高度显著负相关,与方案的执行/实施呈显著负相关。
(4)内外向影响网球运表现的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决心、流畅和有效战术,神经质影响网球运动表现的方案的实施/执行、失去沉着、决心、疲劳、焦虑、流畅和有效战术,精神质影响网球运动表现中的疲劳和焦虑。
3.2建议
(1)注意培养和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的网球心理意识。
(2)全面了解运动员的人格类型和运动表现的具体情况,寻找影响运动表现的因素,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提高运动表现能力。
(3)加强专业心理指导员培养,成立心理培训中心,走一体化、专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Robert Weinberg著,张忠秋,等译,网球心理训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8-69.
[2]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江苏:浙江教育出版杜,2002:94-101.
[4]倪猛,李继海,运动心理学量表专项化趋势的分析[J],科学之友,2007(3):111-112.
[5]王卫兵,大学生网球运动员的内隐自尊、自我妨碍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76.
[7]陈秀平,排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应激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董德龙,高水平运动员竞技表现及人格塑造[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2003.
[9]孙研红,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12-02
一、测度指标
本部分研究主要采用“学科自引率”“学科他引率”和“相关学科引用率”这三个测度指标来进行测度。
“学科自引”是指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研究文献引用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作为引文的文献引证行为。“学科自引率”为学科文献引用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与其总引文量的比率。
“学科他引”是指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研究文献引用非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作为引文的文献引证行为。“学科他引率”为学科文献引用非本学科或专业文献与其总引文量的比率。
“相关学科引用”是指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研究文献引用相关学科或相关专业文献作为引文的文献引证行为。“相关学科引用率”是指学科文献引用相关学科文献占其总引文量的比率。
任何一门学科在其发展的成熟阶段,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方法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学科发展得越成熟,其研究成果就会越多,研究成果越多则可供本学科研究的知识就越充足,即越是发达或成熟的学科其“学科自引率”就越高,“学科他引率”越低。反之,如果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较短,学科还处于年轻的发展时期时,其知识量还不足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学科还需要从其母系学科或其他学科吸收“营养”,其“学科自引率”往往则低,“学科他引率”则高,这种情况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科还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因此,学科自引率的高低往成为衡量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测度指标。而“相关学科引用率”可以反映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关系程度的强弱,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大,其“相关学科引用率”就越高,反之“相关学科引用率”就越低。因此,“相关学科引用率”是反映学科之间强弱关系的主要指标。目前,“学科自引率”和“相关学科引用率”是情报学界衡量学科成熟程度、确定学科背景及探讨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程度强弱的重要测度指标。
二、统计样本
本文调查样本选取了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的体育经济学学科论文,著文总计1224篇,其引文7382篇,引文总计8274条作为统计样本。该来源期刊所载的上述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论文的总体情况。统计样本的取样时间自1998年始至2007年共计10年。参照由蔡军、钟天朗和邵淑月主编的《体育经济学》一书,对这些引文进行学科自引和相关学科引用情况的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从我国体育经济学科学论文之引文的学科自引和学科他引情况统计表(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经济学论文之引文的学科自引率为47.20%,学科他引率为52.80%,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该学科目前所引用的知识中只有47.20%来自于本学科,学科的知识积淀还不足以达到自给自足的地步,其仍有52.80%的知识来源于其他相关学科。以上情况说明,到目前为止我国体育经济学还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学科的发展不是很成熟,其知识体系仍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完善之中。于此同时,52.80%的学科他引率进一步表明,我国体育经济学在知识的吸纳上其开放程度还相对比较高,由此也进一步证明该学科正处于从其母系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中引进知识、汲取“营养”的发育、成长阶段。
本文将我国体育经济学和运动心理学与运动训练学这两个二级学科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比对研究。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学科自引率为40.8%,学科他引率为59.2%;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自引率为46.99%,学科他引率为53.01%。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经学的学科自引率要高于运动心理学的6.4%,基本等同于运动训练学的自引率,由此说明我国体育经济学的学科知识建设相比之下相对充实。但从学科自引率总体上看,该三门学科的学科自引率均不是很高,说明该三门学科的知识积累均处于发展建设之中,学科的发展都还不很成熟。与此同时,通过对比该三门学科的学科他引率还表明,这三门学科在学科知识的积累上均处于相对较大的开放状态,从母系学科和相关学科中吸取知识的“营养”仍然是该三门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了证明我国体育经济学目前究竟与哪些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对调查样本又进行了“相关学科引用率”的调查。详见表2。
根据表2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经济学引用经济学的文献为22.59%,占其相关学科总引用率的42.78%,首先说明经济学是我国体育经济学的母系学科,我国的体育经济学尚未从其母系学科中完全“脱胎”或独立出来,经济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我国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这一点也同时进一步证明了本文前述对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发展尚未成熟的研究结论。
其次,我国体育经济学引用体育其他学科的引用率为16.09%,说明体育经济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紧密联系了体育学的理论。
总之,经济学和体育学与体育经济学关系最为密切,是该学科的主要背景学科。除此之外,体育经济学与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引用率表明,我国体育经济学研究同时还在不断引进或吸纳上述各学科的知识用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我国体育经济学还是一门发展建设中的年轻学科。该学科科学论文在知识的引用上独立性程度还相对较低,开放性较大,说明该学科知识还处于不断充实和发展的阶段,学科的发展建设相对不是很成熟。
参考文献:
今天,本来想好好修改一下结业论文的,30号就答辩了,有点紧张。但是面对自己的论文,脑子很乱,不知道从何下手,看到QQ上有人在跟我打招呼,是不认识的,但出于礼貌也回应一下,再一聊,发现这两个是我的学生,看下时间,这个时候是第一节课,不可能是上电脑课的呀,原来,这两个学生几天前被学校开除了,心里一阵隐隐的痛,已经接触了4个这样的学生的,虽然不是我班的,但与其他班的学生,我同样是用真情去接触,不管之前犯了怎样的错误,但愿这些孩子不要误入歧途,最好能再找个学校,继续接受学校的教育,不过我很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被开除了还记得找我谈心。
刚才和老妹聊了会天,话题很沉重,外公貌似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了,或许这是好事吧,大家就不用这么痛苦地去隐瞒下去,只希望外公能够坦然接受,有个好的心态正视自己的病情,我相信会有奇迹的出现,因为外公是个好人。老妹还说,大舅妈找外婆吵架了,为了不想医治外公的病,太可恶了,很想找她理论去。再说钱是大家一起出的,他家只是几分之几了。心情很沉重……
培训快接近尾声了,那时带着激动与紧张的心情来到杭师大,即将要带着不舍与回忆回去了,接近两个月的培训,同学之间都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了,这个时候很多人都说还想继续留下来培训,看来大家对这次的培训真的很不舍,由于自己的性格吧,我跟大家都玩得很疯,很感谢这些老大哥们,好玩的好吃的总有我的份,哈哈,还有俞老大,那天送给我一光盘,关于他们学校的有关工作及介绍,感激不尽……快结束了,班级里给每一学员一份纪念品,长达一米多的“尚方宝剑”。
1号回家了,这次有几个星期没回去了,也好久没回学校了,回去还可以跟孩子们见下面,可以找他们聊聊,想家人想学校……
一、涵化理论研究现状
涵化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涵化研究关注于“在观众建构社会现实方面,电视所扮演的‘区分’和‘建构’的角色。”涵化理论的基本主张认为,观看电视节目时间越长,受众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就越会认同电视所“建构”的关于世界的影像、观点和思想。尽管电视节目是虚构的,电视所叙述的世界对于我们关于真实世界的建构,仍会形成重要的影响。
涵化理论效果的研究基于两个层级:首先,电视观众从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学习”、“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事实的估计逐渐趋向于电视呈现,产生第一级的影响;其次,电视观众形成与电视呈现相同的态度,产生第二级的影响。以“电视整容节目的收看与女性观众态度”的研究为例,研究证实,女性观众观看越多的电视整容节目,对于女性群体整容比例的估计越接近于电视呈现,此为第一层级的影响,形成第一级社会信念;但对于她们自身“是否要进行整容”的现实态度,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此为第二层级的影响。
格伯纳在提出“涵化理论”之初,认为受众受电视影响产生的第一级偏差信念,会发展成为第二级信念,但此后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两个不同级别的涵化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级别的观念形成很可能是各自独立地被媒介所影响。
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范畴考察,近期的涵化理论研究继承了涵化理论研究的传统,考量“多方面的社会信念与多种媒体内容呈现”之间的关系,在效果测量方法研究上,亦有所创新。但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目前研究尚未得出定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缺陷所在,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海外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概述
在EBSCO数据库中搜索2006-2012年发表的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相关论文,从研究主题和两级涵化效果的范畴考量,共得相关论文28篇。按照研究议题分为以下几类:
针对“青少年不当行为与涵化”这一议题,学者布伦斯和凯瑟琳考量了“危险的赛车类电子游戏与青少年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者采用了纵向固定样本调查法,从态度和行为两个层级上深入考量,得出了“从青少年时期的态度预测,青少年时期玩电子游戏的行为将会提高其在以后人生阶段危险行为的可能性”这一结论。学者德米特里·威廉姆斯以一个月为周期观察参与者,考量“在线网络游戏”对“线下”世界危险程度理解的涵化效果。对于“青少年吸烟问题”这一传统议题,学者南晓丽考量第一层级的涵化效果,再度证实了涵化理论中“主流化”效果这一重要观点。
在“健康认知与传播”领域,肯尼思·戈尔茨坦等四位学者结合了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改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比较了地方电视报道和报纸报道,得出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存在“涵化”效果,使受众产生“宿命论的癌症防治”观点。学者布莱恩·奎克考量了受众观看美国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第二季和第三季后,关于“医生印象和医患关系认知”的涵化效果。
在儿童认知的议题上,学者里德尔·卡瑞考量了“童年电视观看程度与成年时期社会信念”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方法论领域的创新即采用“直觉加工模式”的方法论框架,测量“长期记忆”;学者马利克和克里斯蒂娜在论文中提出:“品牌”已经成为当下主导儿童成长中的主要“社会化作用物”。
女性相关议题上,学者以德波特·尼古拉斯和贝尔彻·詹姆斯考量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对于观众“身材形象满意程度”的涵化效果;与之类似,学者罗宾·纳比考量了“观看整容类电视节目是否会增加女性对自身形象的不满从而进行整容手术”,同时,作者使用了三种理论整合的研究模式,呼唤理论整合模式的研究。马修·易思廷等两位学者结合“女性主义视角与生态学”视角,从两个层级的涵化效果上研究了“电视观看和‘对女性施暴的文化’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学者采用内容分析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德国第一个女同性恋题材连续剧“The L world”与经典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得出结论,这一女同题材连续剧的收看会在第二层级上影响受众对于“女同”群体的态度。也有学者质疑电视媒体所呈现的完美模特身材形象是否会对青少年女性群体产生涵化效果。
在“少数民族族群认同与种族歧视”议题上,研究关照于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影响。“美国受众对于亚裔群体的认知是否与媒介呈现相关,是否影响了与亚裔群体的交往”;“不同种族群体对于同一媒介内容(以固化模式呈现)的理解不同”;对于电视观看是否造成“种族主义价值倾向”的问题,学者寺诺·萨普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得出了“观看晚间电视新闻播报的总量与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观点。
政治认知领域,美国学者戴安娜·穆茨和奈尔在2010年发表的文论中考量了第二级涵化效果,即观看新闻节目是否影响真实世界的政治相关态度和信念。
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涵化理论研究学者的关注,关于“电视报道带来的关于环境危机和担忧”的涵化效果学者考量了“多样化的电视暴露”这一变量的影响。学者Jennifer Ellen Good则考量了环保主义者在观看电视中个体经验(认知加工,涵化,主流化)的过程。
“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问题上,学者凯米考察了美国犯罪心理剧《犯罪现场调查》对于海外受众关于“犯罪”理解的涵化效果,考量第一级层面的涵化效果。“地方新闻报道的涵化效果”这一主题,近期也有学者进行了论述。学者哈蒙德·切尔西,法勒·基尔斯蒂,杰勒特·杰勒德结合“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涵化效果问题,试图测量影响第二级涵化效果的多个变量及之间的关系。
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阿米尔·亨斯瑞提出,在进行涵化效果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结构形式对研究结果有明显影响。针对同一议题,相比于闭合式问卷,在开放式问卷中测量的涵化效果更明显。学者海伦娜·比兰季奇提出,对于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社会影响因素在其日常生活中接触频次不同,存在“远近”之分,这也是测量第二级涵化效果需要考虑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学者里德尔·圣巴巴拉在2006年提出,电视收看程度的轻重不能够看做影响涵化效果的单一自变量,个人原因也会影响收视量和收视内容。有学者尝试兼顾第一级信念(对事实比例的估计)和第二级信念(对现实世界的估计)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测量方案。也有学者从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宏观角度入手,指出两种研究方法在涵化效果研究中具有相似性。
三、两级涵化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困境
第一级和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一直是涵化效果研究的重点,而40余年来的涵化研究已经证实了受众第一级观念与电视收看之间的关系。近期的研究更多的偏向于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而兼顾第一级涵化效果研究与第二级涵化效果研究,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从具体的议题看,许多涵化效果研究的经典议题仍然是近期研究的重点,如“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电视节目对于青少年的涵化效果”,“媒介接触与儿童”,“媒介接触与种族歧视”等,学者或从新的理论框架整合模式,或从不同的影响变量的测量,或考量、比较不同的媒介形态等多种视角,丰富发展了两级涵化效果的研究。此外,“健康传播与认知”,“环境问题的涵化效果”等议题也受到了关注。特别是与女性相关的议题,“电视整容类节目的涵化效果”,“女同题材电视剧的涵化效果研究”等,能够看到学者对前沿热点问题的关照,从本学科做出了相关阐释。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有重要方法论上的突破。学者从“直觉加工模式的应用”,“问卷设计对涵化效果的影响”,“不仅以重度和轻度收视观看行为作为单一自变量,还考虑其他多种变量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对于测量方法的应用及创新做出了贡献。
涵化理论研究提出之初受到过两大质疑:第一,除了“对真实世界的恐惧感”,涵化效果是否还广泛的存在于其他领域中?第二,涵化效果产生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多年来,涵化理论研究学者可以说是“出色”地回答了第一个方面的质疑,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却仍没有很好的回应。
纵观近期的研究,多关注于某一层级效果的考量,或关注于两个层级分别的效果考量,对于涵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阐述,而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提高涵化理论内部效度,依然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这牵涉到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探讨,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涵化理论效果的解释仍然处于心理学范畴中的“黑箱”之中。
为了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学者希拉姆基于社会认知研究的原理,提出了作为方法论的“直觉加工模式”,该模式基于两个原理:第一,人们在形成判断时,通常不搜寻所有相关的信息,而是依靠直觉从记忆中提取够用的信息;第二,容易被提取的信息在形成判断时会被频繁使用。在近期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使用“直觉加工模型”为理论框架,进行后续研究。如上文中所述的关于“儿童时期电视观看与成年时期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就使用了这一方法作为方法论框架。但较为遗憾的是,近期鲜有学者对该模式进行修正与发展。
除此之外,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已经有学者将“社会认知理论”与“涵化理论”结合起来,在理论框架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这仅仅是理论整合的一种尝试,成熟的理论整合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当下研究的缺陷所在。
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自1994年始,每2年一次在大陆和台湾轮流举行,旨在为海峡两岸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与学术对话的平台,促进学术成果及实践经验的分享。经过大会学术委员会严格评审,大会以社会发展与教育和心理测量为主题,共提交学术论文205篇,其湾地区共48篇,主要涉及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新进展、认知诊断理论及应用、心理统计方法新进展及应用、教育考试与学习评价、心理测验的研发与编制等方面,包括3场大会主题报告、8场二级报告以及160余场小型报告。本次学术研讨会有以下特点:1.关于心理与教育测量、统计的理论、应用研究已经拉近与国际学术水平。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终生教授张华华题为《美国能从中国部分地区开展的大规模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中学到什么?》的主题报告,明确指出我们正在经历“向美国学习”到“美国向我们学习”的变革,并对如何选择对于学校而言经济有效的硬件建设和网络连接,如何将认知诊断功能应用在适应性选题的算法中等实践性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报告指出从最近几次在北京、大连和郑州的大规模运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表明,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无疑将会使全世界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受益,并且正革命性地改变着人们应对学习和考试带来的诸多挑战。
2.认知诊断模型方兴未艾,各种统计分析方法不断改进。共有20位学者报告了认知诊断模型的相关研究结果及进展,主要涉及到模型的改善、新模型的提出、诊断正确性的影响因素、认知诊断计算机自适应测验选题策略以及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技术等方面。与会者也对结构方程模型、潜在类别模型、追踪数据分析等统计方法的新进展、数据处理技术、模型参数估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构建判断表进行比较为适当降低区分难度,将常用的Saaty九级评分表修改成了七级,即两两指标比较时相对重要程度的最大值为7,最小值为1。参与高校科研产出效益评价指标权重调查的理工类专家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七个学科的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回收有效问卷16份,专家的专业背景包括了化学、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矿业工程、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家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大学等11所高校的学术带头人、教授。回收有效问卷15份,专家的专业背景包括了经济学、历史学、马列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新闻、中文、英语和心理学等。层次单排序结果及一致性检验对专家的打分结果进行几何加权平均后得到各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相对于评价目标而言,各一级指标间相对重要性比较的矩阵)及各指标的相应权重。由于受诸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判断矩阵很难出现严格一致性的情况。因此,还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需要通过计算一致性比例来检验[11]。检验结果表明,专家对四个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级指标间的判断矩阵的计算方法与一级指标类似,也均通过了单层一致性检验。限于篇幅,计算结果文中不再赘述。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专家们对二级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结果参见表3和表4。为避免专家们综合评价出现不一致,同样也要对总排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方法是计算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指标,同样判定条件是当时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反之则表明层次总排序的结果没有通过检验,还需要修改层次结构模型或者再一次构造比较判断矩阵。本研究计算结果为理工类和人文社科类的总排序的一致性比例分别为.,表明层次总排序的结果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专家们对两类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结果一致,各级指标权重评价结果合理。
评价结果讨论
理工农医类权重结果讨论对理工农医类科研产出效益的评价中,权重最高的一级指标是知识产权转化。这表明专家们认为研究成果能否转化成生产力是高校科研产出效益最重要的方面,而这也恰恰符合了中国目前高校发展政策的导向——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因此,该评价体系将知识产权转化作为最重要的产出效益指标可以促使高校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论文影响力的权重仅次于知识产权转化,专家们普遍重视论文对其学术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其国际影响力。一级指标中权重最低的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对各位参与问卷调查的专家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专家普遍认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二级指标中除了国际会议的特邀报告能够反映研究者具有较高国际水平外,其他指标特别是国际会议提交论文数、合作派出人次等很难反映出该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另外,成果获奖的权重相对较低,在咨询专家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部分专家认为目前奖项的评定并不是完全公开透明的,另外有些专家则认为特别是国家级奖项少有高校能够获得,每年设立的国家级奖项数太少,在评价中不应该过分看重成果是否获奖。在对二级指标权重的比较分析中发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与专利出售当年实际收入赋予的权重基本一致,但国际交流与合作下属的四个指标权重评价得分差异较大。权重最高的是特邀报告篇数,专家们普遍认为该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通常能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者,表明其具有较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已经做出诸多原创性成果。而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也是传播与交流科研成果的佳径之一。SCI论文被引频次的权重是CSCD论文被引频次权重的4倍,可见专家学者们如今更看重论文的国际影响力,重视高水平论文对学科领域做出的贡献。人文社科类权重结果讨论人文社科类各一级指标权重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论文影响力、社会服务、成果获奖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文社科领域对论文影响力最为看重,在该领域专家们认为论文的国内外被引频次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论文的质量,而其他指标如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很难判断其水平和质量,比如难以衡量一个咨询报告对政府决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权重仍然最低,这可能与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学者参与机会也增多,使得该类会议的学术水平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有所下降有关。与理工类SCI、CSCD论文被引频次指标权重不同的是,人文社科类SSCI论文被引频次的权重仅是CSSCI论文被引频次的2倍。许多人文类专家表示,在一些学科领域如政治、中文、历史等,他们更关注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因为这些文章更多是解决国内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体现科研为本国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而且其受众面更广。因此,他们认为在这些领域内能够被国内期刊引用次数较高的论文就是高质量和高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另一值得关注的二级指标权重是部级奖项的权重是省级奖项权重的3.15倍,反映专家们更看重部级奖项,省级奖项由于更易获得而使其分量相对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