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8 14:55: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价值观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业价值观论文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个性特征是个体在社会中形成的,个人所特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它在个体的言行举止方面体现了个体的独特性。美国著名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警察个性特征是指带有警察职业特点的、区别于普通人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警察心理品质的重要方面,它对警察工作的影响非常大,许多国家已经把个性心理作为选拨和训练警察的重要内容,并把它作为评定优秀警察的一个指标。

价值观间题一直是国际人文社会科学家们讨论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更受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视。他们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价值观的横向比较,寻找和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儒家伦理对近代东亚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作用的探讨。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不同时代人们价值观的纵向分析,探讨特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价值观变迁之关系。这使我们看到了价值观对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同对,价值观对个人的一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价值观在职业认识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早期研究者Super于1957年提出了15项职业价值观的内容。OConnor和Kinnance于1961年将其缩减为独立性和多样化、工作条件和同事、社会和艺术、安全和福利、名望及创造性等6个向度。1982年Larcebeau则抽取了名望、利他、满意、个人发展等4个因素。这些都对职业价值观内部因素结构的探讨。1996年Halstead提出一个价值观的定义,认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使人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或态度。

而警察职业价值观是指警察个体对于自身职业价值的看法,包括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价值、收人,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等。它是警察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的重要作用,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当的职业价值水平,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也就是说,警察的职业价值观应当与当前社会主流中的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如果警察的职业价值没有与当前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

警察的职业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警察个体的工作表现,而且影响警察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任务的好坏,可以说警察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警察的职业价值观念。因此,研究警察个性特征与职业价值现状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警察群体的个性发展特点和职业价值观特点,可以为公安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龚耀先等人修订的爱森克个性问卷作为测量警察个性特征的工具,同时邀请江苏省社科院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一起编制警察职业价值调查问卷。

该问卷参照戴维斯职业价值需要理论分为五个纬度,第一个纬度是社会地位(包括自己和其他人对警察职业的尊重和承认等),第二个纬度为工作成就(包括警察自身能力实现和工作成就感等),第三个纬度为自律主动性(包括创造性、责任性和提升等),第四个纬度为利他主义(包括社会服务、道德价值等),第五个纬度为舒适的重要性,(包括工作独立性、变化性、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

该问卷包括20个项目。其答案与得分按四级评定方式组成,评价的范围是按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的顺序排列的。得分越高表示在该纬度上表现愈好。该问卷的内在信度即内在一致性系数为o.75。

2.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南京市和苏南、苏北、苏中选取样本点进行在职警察问卷调查。同时,在江苏警官学院按年级抽取样本,总计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根据E卿量表中掩饰性大于70分即为废卷,又剔除1份问卷,最后有效问卷1003份。其中,学生380人(37.9%),在职警察623人(62.1%);男性850人(84.7%),女性1s3人(1s.3%)。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s9岁,22岁以下的332人(33.1%),23}40岁的s26人(s2.4%),41岁以上的14s人(14.s%);受教育水平:本科及以上223人(22.9%),大专603人(60.2%),中专177人(17.7%);政治面貌:党员462人(46.1%),非党员541人(s3.9%);警龄10年以下的624人(62.2%),11一is年的138人(13.7%),16年以上的241人(24.1%);警种:治安警442人(44.1%),刑警149人(14.9%),交警32人(3.1%)。

3.程序

(1)按指导语,采用纸笔测验方式完成。

(2)测试采用无记名方式,但请被试填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政治面貌、警种、警龄、工作单位,以备分类统计。

(3)用SPSS10.0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警察个性特征与职业价值观总体状况的比较

1.警察EPQ个性特征总体状况比较(见表1)

在EPQ量表中,E量表测量被试个性的内外倾向,高分为典型外倾性,主要表现为爱交际,渴望兴奋的事情,喜欢冒险刺激,散于捕捉机会,好出风头,易于冲动,倾向进攻,乐观迅速,但自我控制差;低分为典型内倾性,表现为安静稳重,富于内省,严谨,办事可靠,偏于保守,善于自我控制。

在E量表上,学生得分高于在职警察,而治安警又高于刑警,说明学生相对在职警察,由于社会经验较少,外向性强,冲动,自控力较差;而刑警相对于治安警来说,由于工作性质面对的是刑事犯罪,养成了严谨、稳重、善于自我控制的个性。在性别方面,男性较女性自我控制性强,严谨性高;而女性外向性高于男性,易冲动,好出风头。在年龄和警龄方面,越是年龄和警龄越长,自我控制能力、办事严谨性高于年龄小、警龄短的警察。在教育程度上,受教育水平本科以上的警察得分高于大专的警察,而受教育水平大专的警察得分高于高中或中专的警察。这说明文化水平高的警察善于捕捉机会,乐观;而文化水平低的警察善于自我控制,办事可靠。在党员和非党员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党员得分低于非党员,说明他们的自控力强,办事严谨性要高于非党员。

EPQ的P量表调查个性的倔强性,高分会表现出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做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在P量表上在职警察高于学生,说明警察的个性特征更勇于面对危险。但在性别、年龄、警龄、政治面貌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受教育水平高的警察得分低于受教育水平低的警察,说明文化水平高的警察能够较好适应外部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

EPQ的N量表测量个性的情绪稳定性,高分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易于紧张激动,对于各种刺激反映强烈;低分表示情绪稳定,对各种刺激反映轻微,易于恢复平静,善于自我控制,不易焦虑。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得分高于在职警察,男性高于女性,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人得分低于高中或中专生,但在年龄、警龄、政治面貌方面差异不大。说明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遇事易于紧张、激动和焦虑,而在职警察由于社会经验丰富,已经能够面对各种刺激,易于恢复平静。而警察职业的特殊性、治安情况的恶化、犯罪率上升,都会给男性警察压力,导致其易于焦虑,情绪稳定性低于女性。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警察情绪稳定性较之于高中或中专警察,更善于面对各种刺激,易于恢复平静。

EPQ的L量表作为效度量表是测量人的社会幼稚水平,得分高表示人的社会幼稚水平低,比较成熟,办事老练。在L量表上,学生得分低于在职警察,女性低于男性,年龄越大、警龄越长的人得分越高,而受教育水平本科以上的警察得分低于大专的警察,大专以上的警察得分低于高中或中专水平的警察。党员得分高于非党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社会幼稚水平较高,不太成熟。女性没有男性成熟,但随着年龄、警龄的增长,会变得成熟。但从受教育水平来看,可以发现,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社会幼稚水平低,社会成熟胜要高,这说明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由于社会经验、工作经验相对比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多,所以行为表现比较成熟。

从警察职业价值观调查总体情况来看,自律主动性、利他主义的得分高于其他纬度,这说明自律主动性和利他主义在警察职业价值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逐一比较在各个纬度上的得分情况并逐一分析。

首先,学生与在职警察相比,学生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较高。女警察相对于男警察也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较高。从年龄段来看,22岁以下以及40岁以上的人都认为警察社会地位比较高,而22岁以上40岁以下的人或党员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不高。受教育程度因素在对警察的社会地位看法上差异不大。

其次,从工作成就方面来看,学生和在职警察、男性和女性看法差异很小,而随着年龄、警龄的增加,工作成就感增强。但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警察在工作成就感上低于高中或中专水平的警察,党员的工作成就感高于非党员。

第三,在自律主动性方面,主要包括创造性、责任心、提升等。学生和在职警察都认为很重要,但学生相对于在职警察,认为警察的自律主动性更重要。

第四,在舒适重要性方面,主要包括经济收人、工作条件等。学生高于在职警察。年龄在22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人和警龄在10年以下和15年以上的人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人、工作条件较好,而年龄在22岁以上40岁以下和警龄在10~15年的人则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人、工作条件一般。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警察或党员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人、工作条件一般,而中专或高中的警察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入、待遇还比较好。

第五,在利他主义方面,主要包括为他人服务、道德价值等方面,受教育水平高的警察较之于受教育水平低的警察,认为警察的服务意识一般,年龄在22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警察以及警龄在10年以下和16年以上的警察认为警察的服务意识比较好,而年龄在40岁以下的警察和警龄在10一巧年的警察的服务意识一般。党员相对于非党员认为警察的服务意识很重要,表现也较好。

四、警察个性特征与职业价值观关系

从以上EPQ个性特征和警察职业价值的结果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年龄、警龄、教育水平和政治面貌及性别的不同,个性特征和警察职业价值呈现不同特点。下文将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探讨警察个性特征和职业价值的相互关系特点。(见表3)

1.三个典型相关系数均达.OS以上的显著水平,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P二.380(p<.001);第二个典型相关系数p=.236(p<.001);第三个典型相关系数P二.158(p<.001),四个控制变量主要透过三个典型因素影响到效标变量(因变量)。

2.控制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X)可以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总变异量的14.49%,而效标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又可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35.40%,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部分为5.11%,因而控制变量透过第一典型因素(X与,)可以解释效标变量总变异量的5.11%。

3.控制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X)可以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总变异量的5.5%,而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又可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14.76%,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部分为0.82%,因而控制变量透过第二个典型因素(X与”),以解释效标变量总变异量的0.82%。

4.控制变量的第三个典型因素(X,)可以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总变异量的2.5%,而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又可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14.77%,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部分为0.37%,因而控制变量透过第二个典型因素(X与”)可以解释效标变量总变异量的37%。

5.控制变量和效标变量在第一个至第三个典型因素的重叠部分共计为6.3%。也就是说控制变量经由第一、第二、第三个典型因素可以说明警察的社会地位、工作成就、自律主动性、利他主义、舒适重要性五个纬度总变异量的6.3%,而此三个典型因素可以直接解释警察职业价值五个纬度总变异量的22.4%。三组典型相关及重叠量数值以第一个典型相关较大,重叠量数值也比较大,为5.5%;第二组次之,其重叠量为0.82%;第三组最小,其重叠量为0.37%。这说明控制变量E,P,N,L所测的个性特征与效标变量社会地位、工作成就、自律主动性和舒适重要性及利他主义关系不密切,也就是说,个性特征与警察职业价值关系不密切,属于微弱关系。

6.四个控制变量中与第一个典型因素(X)相关较高者为P(倔强性),其结构系数为.737,在效标变量中,与第一个典型因素(”)的关系较密切者为工作成就(一833)。因而在第一个典型因素分析里,主要是控制变量中的P(倔强性)变量影响警察的工作成就。在EPQ量表中,P量表测量被试的倔强性,主要特征为高分表现出对他人不关心,不易于同他人处好关系。这说明警察个性特征中的倔强性,即处理人际关系和与人相处的个性特征,影响到其对工作成就的看法,即能力实现和成就感。四个控制变量中,与第二个典型因素(X)相关较高者为L,其结构系数为.654。在效标变量中,与第二个典型因素(”)关系较密切的为社会地位,其结构系数为一735。因此,在第二个典型因素分析里,主要是控制变量中的L(掩饰性)变量影响警察的社会地位的认知。在EPQ量表中,L量表是调查人的社会幼稚水平。社会幼稚水平低的人的行为表现更成熟。因此,警察的社会成熟度影响到其对警察职业社会地位的认知。四个控制变量中,与第三个典型因素(X)相关较高者为N(情绪稳定性),其结构系数为.809。在效标变量中与第三个典型因素(”)关系较密切者为自律主动性,其结构系数为.598。在第三个典型相关分析中,主要是控制变量中的N(情绪稳定性)变量影响警察的自律主动性,即创造性、责任心、提升等。这说明个性特征中的情绪稳定性对警察的创造性、责任心、提升影响很大。

五、结论

篇(2)

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大学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业素质并注重自己的形象

图书管理人员的形象是图书馆形象的重要窗口。读者进入图书馆首先看到的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图书管理人员,因此,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服务态度、仪表服饰最容易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要加强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的教育,让他们要做到爱岗敬业,一心一意为师生服务,要有默默奉献的雷锋精神。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用语的文明,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得体的服饰,以体现他们在工作中的最高价值。

(二)提高图书资料知识,加强业务培训

如今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大学图书馆,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但带来问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机遇。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社会对图书馆的需要,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掌握图书专业知识的途径有:(1)加强岗前培训。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对刚参加工作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除学习基本的理论外,还应增加图书信息的现代化课程,如计算机应用、数据库应用等。通过岗前培训使老管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管理人员逐渐熟悉自己的工作。(2)多参加图书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图书管理人员应加入各类专业学会,参加他们组织的专题讲座、学习参观等活动;还可以组织有能力的管理人员编写专业书籍,翻译外国的图书资料,以利于相互间的交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开阔视野,掌握图书信息新趋势。(3)通过继续教育来改善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参加自学考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能力、计算机知识培训、学习外语等。现在的图书馆,要面对发展迅猛的科学技术,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想要防止知识老化,跟上时展的节奏,就要有努力学习与勇于创新的精神。继续教育还可以培养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调整,才能使自身的素质得以提高。

(三)鼓励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具有创

新和竞争意识,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必须鼓励管理人员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管理上,建立鼓励机制,以调动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工作的潜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图书

管理人员的人生目标和态度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是他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善与恶进行判断的标准信念和原则。多元化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是衡量其社会价值的标准,进步的社会、发达的技术,人们越是需要图书馆提供更多的情报与信息。而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恰恰是为了顺应人们需要情报信息来体现的,所以图书管理人员就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来满足和肯定自我价值。使其在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享有更高的尊严和价值。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对已经保存的图书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使他们由传统的图书管理员转化为现代化的情报信息管理专家,成为知识、网络导航员、专业学科管理员等。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服众职业价值观。在工作中,本人发现有一大部分图书管理人员由于有模糊不清的价值观,使他们带着消极情绪工作,加之没有学术地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师生对纸质图书的需要来服务。这些价值观无疑对提升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没有指导意义。所以,对于大多数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以动态的形式提高职业价值观,要有与时俱进、勇于奉献的活雷锋精神。

篇(3)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职业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明晰

面对着空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穷尽各种措施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不同于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侧重于在实践操作层面,如在就业政策与信息传达、面试技巧等实务方面给予学生帮助;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信念以及选择能力,并合理地与职业生活相结合,引领美好职业生涯的创建,在集体组织和社会发展中成为一个积极的角色。二者在目标与内容上都大相径庭。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不能解决学生的职业期望过高、职业价值目标不明确、职业评价偏差等问题。

(二)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不完善,缺乏时代性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开设就业与职业规划类课程,但有关职业价值观教育只是职业规划中的次要内容,没有系统的清晰概念。无论是就业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更为关注的是求职中的实务性问题,对职业价值观的关注少之又少。而且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未能准确把握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与时代性,缺乏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差异的了解,致使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独立、完整、科学的宏观框架体系,背离了社会实际和青年大学生职业观念,严重制约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成果。

(三)缺乏系统的教育模式,施教主体不明确

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德育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中都应承担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专业课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指导老师关注的是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和学科的学生,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导致因缺乏明确的任务目标指引,职业价值观教育逐渐走入了真空地带。原本应该在系统中整体协作完成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职能,几乎在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被遗忘,或是从系统中被剥离出来,由单独的部门可有可无地承担着,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一)明确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职业价值观内容体系的完善,需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并在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及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完善以下几方面内容: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价值观;2.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本,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3.强化职业认知教育,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预期。缺乏合理的职业预期,过于追求稳定性与工作环境的舒适性,是当前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主要问题,也是目前大学生职业认知不清的体现。加强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提高其职业认知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的职业需求,了解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专业特长等职业素养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动机与积极的职业态度。

(二)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是提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教育模式对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教育要有机地渗透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与实践的每一环节,要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形成有机的整体。1.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应自觉地把职业价值观念渗透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认知,塑造学生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同时通过见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认知,在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其踏实的职业作风。2.强化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当前,政治思想理论课堂仍然是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因此,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将职业价值观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之中,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成为学生个人理想与奉献精神的基石。3.提高创业教育在职业价值观形成中的引领作用。当前,各高校普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将职业价值观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并使之成为保障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的一项重要环节。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篇(4)

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人了一个新阶段。连续几年的大扩招引起在这条独木桥上苦苦追求的学子一片喝彩。在欢呼的同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从大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2002年的133.7万人到2007年的495万人….2008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协调。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由就业的动机、择向、途径及方式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调查目的

通过对西南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毕业去向和原因、就业倾向、就业途径、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及评价等问题有所了解和把握,从中找出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2.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重庆市西南大学全日制本科2008届毕业生。

样本:随机抽取西南大学3所文理院系的200名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0.3%。参与调查的学生具体情况为:①专业:理工102人,文科84人;②生源地:重庆市内l16人,重庆市外70人;③性别:男97人,女89人。

3.调查结果与分析

(1)毕业后去向及原因

调查显示,面临毕业时,大多数学生(98人倾向于立即就业。其中有家庭经济的原因,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消耗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绝大部分收入。毕业后,很多学生都想立即工作以减轻家庭负担。另外,很多在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认为早人社会可以积累更多在学校学不到的实践经验这样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由于就业的压力和提高自身学历、能力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学生(54人)选择考研。另外,有l0名学生打算自主创业,7名学生认为出国经历可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有出国留学的打算,还有17名学生选择边考研边找工作。

(2)就业倾向

调查显示,学生大部分(59人,31.9%)愿意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就业,认为这些地方机会多,经济效益好,工作、生活条件好,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由于重庆市直辖后发展迅速,所以也有一部分学生(52人,28.1%)愿意在重庆工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大,因此,有23.8%(44人)的学生愿意回原籍,认为那里父母亲人都在身边,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更有利于个人发展。此外,有12.6%(24人)的学生没有特别要求,但只有3.6%(7人)的学生愿意去西部等贫困地区工作。调查的结果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毕业生仍然对工作地点要求高,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到“老、少、边、穷”地方就业。其实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抱负的平台.但却由于条件的恶劣,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愿意去那里工作。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政府机关占24.1%(45人),三资企业占15.8%(29人),高校、科研单位占15.5%(29人),国营企业占14.6%(27人).中小学教师占12.2%(23人),民营企业占10.6%(20人),自主创业占7.2%(13人)。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备受大学生青睐.这与其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和经济地位高,学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有很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学主要培养的是师范类和农学类人才,而调查中愿意去中、小学工作的学生却只有12.2%.这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师范类人才的流失现象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影响你就业的重要因素”是多项选择问题。回答占前四位的是:个人发展前景、经济收人、兴趣爱好、自己是否适合。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88人,47.1%)对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是1500—2000元,2000—3000元的占23.5%(44人),1000—15O0元的占11.8%(22人),800—1000元的和3000元以上的各占8.8%(16人)。由此看出,大多数学生的月薪期望值在1500—3000元之间,占到70.6%,而绝大部分学生的月薪期望值都在1500元左右。可见目前大学生正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明显降低。

(3)就业途径

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61人,32.8%),反映了社会关系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从而也对我国的就业机制提出质疑。现场招聘会和上网也占到一定比例.分别达到27.8%(52人)和20.5%(38人)。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大学生们愿意花在找工作上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从服装费到车旅费、住宿费。有的学生可以说得上是“大投资”。调查中,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费用可以不计较。有29.4%的学生愿意支付的求职费用是100—499元,西南大学以师范和农学为主。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35.3%)只愿意花费100元以下来找工作。

(4)求职影响因素

在回答“用人单位关心的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的多项选择题中,认为社会实践经验和自身的能力与特长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内部归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和专业、学历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此外,毕业学校、个人品德以及性别在大学生就业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5)大学生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态度调查显示。对于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政策,有44.1%(83人)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20.6%(38人)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但仍有26.5%(49人)和5.9%(11人)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很了解的学生只有2.9%(5人)。

可见,高校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因素中.个人发展是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这表明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希望通过这种经历来锻炼自己,提高能力。但环境待遇差、信息接受慢以及个人家庭婚姻等原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重要因素。这要求国家要给予政策倾斜.对就业西部、农村、基层的大学生给予优惠政策。

(6)对学校就业指导的要求和评价

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94.1%,175人)希望在大四以前进行就业指导,更有20.6%(38人)和38.2%(71人)的学生希望在大一和大二进行就业指导。说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要求是普遍的。调查中有47.1%(87人)和29-3%(55人)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持满意和一般态度.这与学校近几年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是密切相关的,也表明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仍有11.8%(22人)和5.9%(11人)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只有5.9%(11人)的学生非常满意,这也说明就业指导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照顾一般,各有17.7%(33人)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工作不太或者没有照顾学生需要。只有14.5%(11人,16人)的学生认为非常照顾和比较照顾学生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期望值与个人评价度降低。导致就业信心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国企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对自己的求职期望值明显降低,他们中很多人已在主动或被动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就业期望值下降的同时出现了大学生求职信心不足。调查中,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只有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如何降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一直是就业指导部门努力的目标,然而,降低期望值的同时必须注意克服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的问题。2.就业动机趋利性较强。“求稳”“求高”心理仍存在在就业倾向方面,选择去政府机关、三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大学毕业生超过了50%。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却只有10.6%,这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方面,“求稳”“求高”的心理,这也是传统大学生“准干部”身份思想在当代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体现,而敢冒风险、艰苦创业的思想比较缺乏。

3.就业途径的“非市场化”现象,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调查显示,公认度最高的就业途径是“亲友和老师介绍”,我国传统的文化和国民性格造就了“讲人情”“讲面子”的风气。但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就必须实现用人上的市场化、公平化和透明化。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有待改进

调查中.各有17.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和不太照顾学生需要。可见,学校就业指导在个性化服务、专业性指导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更好的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5.不断高涨的求职消费。易产生奢华心理

大学生的求职消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类型等因素,消费存在一定差异。在本研究中,调查对象为师范类和农学类学生,但仍有23.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可以不计较求职费用。在求职过程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大幅度增加,社会上有人戏称之为“求职经济”,这反映了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但是,不断上升的求职消费是否带来相应的求职优势?大学生在求职消费上的奢华之风应该引起就业指导者的关注,而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经济压力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1)高校扩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达国家出现的背景是经济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且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但在中国是另外的原因,即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拉动内需的消费。从社会、经济和发展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但从长远发展看,高等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同时跨越式的高校扩招将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重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由于用人单位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了解不多,事实上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招聘的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名校、英语、计算机、党员、学生干部、实践经历这些约定俗成的“硬指标”就成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标准。但这些标准能完全反映毕业生的能力吗?答案是值得深思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以及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也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2.高校因素的影响

(1)教育目标的错位。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和公民的个人要求。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必要的特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在整体上,我们的高等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在人才培养层次与水平上往往并不能达到一致。以至出现某些层次比较高.但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

(2)学科专业设置盲目、错位、死板,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仍然存在问题。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一些名牌学校专业不适应市场,学生就业不理想。高校争相上“热专业”,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3)学校就业教育有弊端,就业指导没有跟上。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以开设一门课程的方式进行,对象往往是高年级的学生,就业教育以某种教材为本。过分形式化和理论化,与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差距较大.学生大多对此不感兴趣,不大理会。正因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狭窄,功能有限,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上着力较少,所以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篇(5)

21世纪世界经济的竞争愈发激烈,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元素,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本文认为,只有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永葆青春”。提升企业价值的方式很多,如可以通过显在的销售管理,也可以通过潜在的财务管理控制。就财务管理对企业价值的提升而言,关键在于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财务关系中的各个利益集团以及各层次人力资源实施激励,利用激励效应维持一种对各方都有利的财务关系和财务工作效率,达到财务资源的最优配置,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企业价值最优化的理财目标。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建立高效的管理层

财务管理是一个运用科学技能、科学方法并以良好的管理品质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系统工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人是财务管理的根本。随着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领导和直接从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管理水平越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也越高,因此建立高效的管理层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意味着经营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利益从事经营。而实际上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经营者更注重报酬,其考虑的是如何尽量分散自身风险,而非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一种可能的利益冲突——冲突便产生了。减少这种冲突和分歧的基本途径有二:约束和激励。约束是被动地确保经营者按章办事,并不能使其努力工作,且机会成本很高;而激励是积极的,能够使经营者把企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内在追求而努力工作。管理层是现代公司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公司管理层利益的实现就是要将管理层、企业家的才能等现期无法准确判断并量化的因素在企业的长期经营过程中尽量准确地量化。因此管理层利益的内容应是多样化的,其实现机制应基于固定报酬与浮动激励组合运用的基础之上,在注重短期激励的同时给予管理层高度或长期激励,实现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目标的短期与长期一致,以解决所谓的成本问题。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除了固定数量激励工具外,短期与长期激励工具所形成的对管理层利益激励的数量都是浮动的。管理层所得到的这些浮动收入应由市场调节机制间接决定,并主要依据企业重要经营指标的动态性改善,如当期赢利水平、企业市场占有率、企业品牌效应、企业股票价格的变更等,使之与企业的经营效益、资产的保值增值相联系,进而有利于激励管理层更好地经营企业。企业家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经济学意义上极其稀缺的资源;管理层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行为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有关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决定现代公司的经营业绩乃至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二、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良好的供销关系和业务关系

供应商与客户对企业价值的创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要通过市场交易合约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业务关系,更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以及激励制度安排来拓展、深化和优化彼此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对供应商与客户通过业务拓展、经济利益等诱导因素实施行为引导,使他们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有充分的积极性主动配合企业的财务安排。在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中,就有不少行之有效而且被经常采用的激励手段。如:通过现金折扣、现金折扣率及信用期设计等引导客户尽早付款,以实现企业资金的顺畅回收;通过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等手段,激励供应商在供货价格、付款方式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大的优惠。这些激励手段的作用超越了一般交易本身所能起到的作用,使得企业与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趋同于长期利益,并且以此为纽带在业务上积极谋求合作,由此形成彼此之间良性的、协调的利益共生关系。

三、与债权人建立良好的债务关系,确保双赢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按营运资金的要求,必须举借一定量的债务并由此获得其杠杆收益,财务管理人员应如何合理安排负债?这就要求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债权人将资金出借给企业,期望按期收回本金并获得利息收入;企业借款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债权人事先知道将资金出借给企业使用有风险,并且将预期风险纳入借款利率之中,但借款合同一旦履行,资金到了企业手中,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由于股东与债权人目标不完全一致,股东有可能通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采取背离债权人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现代财务管理解决了这些问题,借助于特定的筹资,引导债权人主动为企业提供债务资金,甚至提供企业长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可转换债券就能实现这种债权人的激励效应。可转换债券在投资初期是一种债券,但它还可以转换成普通股票。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期前景很好,尤其是企业的成长性良好,就可以提供足够的利益以诱导可转换债券持有者,使其由债权人变成股东。这不仅给投资者带来高额的投资回报,也会给企业提供长期的资金来源。若发行债券的企业成长不理想,那么债券的偿还性也可以保证投资者按债务本金和利息收回投资。这种灵活的投资工具能较好地帮助债券的投资者控制投资风险,使得债权人具有一定的行为积极性。从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来看,选择这一筹资方式是基于债权人的激励,可转换债券就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激励工具。

四、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的组织财务活动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财富。企业的首要责任是维护股东的利益,承担起人的角色,保证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指出:“公司唯一特定的目标就是确保其投资者一个长期的回报。”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对公司进行投资就是为了取得尽可能大的投资收益。投资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报酬,包括获得股利和出售股权换取现金。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决定,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最终体现为股票价格。怎样才能使股东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满意,继续支持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企业与股东的财务关系协调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实行激励性的股利政策。如固定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就是一种具有激励意义的股利政策,即通过固定股利稳定股东的回报期,借助于额外股利增强股东对企业利好的信心,从而实现对股东的鼓励,引导股东持续支持企业,并对企业经营前景保持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天泉、李伯圣:企业财务管理[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李道明: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商业经济管理,2002(3).

篇(6)

由于技术、成本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存贷比率、资产收益率、不良贷款率等基本的财务性指标,而对于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创新、银行的服务质量、员工的素养、客户忠诚度等的影响程度关注度不够。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些非财务性的因素对于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2银行的考核指标过于粗放,重视短期效益而忽视长期发展

商业银行的考核指标都是反映银行当前经营情况的财务性指标,因此目前银行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很难提供过程的信息,容易诱导银行过于追求银行的当前财务成果和维持短期的经营绩效而忽视长期的目标规划。银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要银行通过考核的结果来决定银行以后应该如何经营,应该如何处理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待改善。

1.3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重经营能力而忽视创新能力

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并没有将商业银行的各级单位的创新能力纳入到绩效考评的体系当中,致使银行在考核业绩的时候过分强调经营成果而忽视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是银行未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果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中缺乏相关的因子,就不利于管理层从根本上考虑银行的转型与升级,因此银行的业绩评价体系中应该加入一些体现技术、信息与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因素来改进绩效评价体系。

1.4缺乏有限的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不良资产等问题是损伤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但是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风险依旧未能消除。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与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不能够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

2EVA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与借鉴

EVA强调了资本成本,将银行价值最大化放到首要位置,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用EVA来对各个部门与业务单元进行评价,不但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边际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效率。

2.1商业银行用EVA指标取代传统的经营成果指标

这样商业银行的总支行可以将整体EVA目标通过合理细分与规划,分配到各个分支机构,为各支行下达年度经营成果指标。同时,银行各项资源的配置也以EVA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来进行,将资源配置到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去,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银行行业整体价值得到快速提升。

2.2加强商业银行对资本成本的管理,提升银行业绩

商业银行虽然也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却不同于一般的企业,银行的经营过程就是资金的吸收与资金发放的过程,因而银行的任何一项业务的开展都与资金成本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体现资金成本与银行收益的关系,而EVA价值管理体系,则通过将资金成本的指标引入到EVA指标的计算中,使得银行的资金成本的变化反映在EVA的变化中,从而提高管理层的重视,加强银行对资金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从而为银行创造高的经济增加值服务。

2.3EVA绩效评价体系在商业银行的激励系统中的应用

关于商业银行的激励计划,目前一个比较受追崇的概念是EVA红利银行,这是一种专门为激励管理者而建立的红利户头总称。这种激励计划是,根据EVA指标计算出来的管理者的奖金不是直接发放给管理者,而是先进入到红利银行,然后以一个固定的比例来计算支付。这种激励机制最大的优点是,它强调价值的增量而不是绝对值,并且支付给管理者的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励管理者为银行创造价值而努力。

篇(7)

有机结合在现阶段的制造业成本管理中,许多制造业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只是一味的降低生产成本,而没有将产品开发、销售以及售后过程中的成本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无法做到将成本管理、企业竞争优势、发展阶段战略结合起来。这样表面的进行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是狭隘的,没有深入到成本动因层次。除此之外,传统制造业的成本管理只是局限在本企业内部,而没有把供应商、顾客与竞争企业一并划入成本管理的范畴中。传统管理方法的狭隘性,导致了制造业企业的目光集中在某个环节的成本管理上,从而忽视了制造业整体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1.2重视制造业价值链体系的源头管理

新产品设计是制造业成本控制的第一关。产品设计阶段,其成本的80%即约束性成本就已经确定了,因为一旦产品的设计完成了,产品使用材料的类型、规格、数量以及产品的人工、生产工艺就已经确定。如果在设计产品时的目标成本就大于市场价格,那么产品本身这一先天性缺陷在日后是无法通过其他成本控制阶段解决的。作为设计部门就要综合考虑产品的功能、性质、市场的接收能力以及竞争者的价格等多种因素策划产品的设计,确定目标利润。

二、制造业价值链成本控制系统

2.1机械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机械结构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包括从用户经济效益的角度对不同的质量保证方案进行选择,决定最佳质量水平;设计产品或零部件的最佳容差;质量改进的经济性分析等。机械结构设计的任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所确定的原理方案,确定并绘出具体的结构图,以体现所要求的功能。将抽象的工作原理具体化为机械构件或者零部件。机械结构设计的好坏,关乎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质量经济管理。机械的结构设计是要根据其在机器中的功能和与其他零部件相互的连接关系,确定参数尺寸和结构形状。机械零件的孔径、锥度、螺纹孔径和螺距、圆弧半径、沟槽等参数尽量选用有关标准推荐的数值,这样可使用标准的刀、夹、量具,减少专用工装的设计、制造周期和费用。而机械产品的设计除了要满足功能要求之外,还要考虑产品造型的美学价值,使之对人产生吸引力。从心理学角度看,60%的决定取决于人的第一印象。技术产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在买方市场的时代,为产品设计一个能够吸引顾客的外观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求。机械产品的良好设计,不仅能够促进产品的顺利销售,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为今后的结构设计打下良好的铺垫。除此之外,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功能的实现,使产品达到要求的性能。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应当力求使产品拥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机械结构的设计还受到造型、精度、热处理、成本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好的机械结构设计是能够在现有的工艺条件下方便制造,又有较低的制造成本。

2.2生产阶段成本控制

产品的不合格率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当不合格品率提高时,所带来的废品和返修损失必然加大;当不合格品率降低时,往往使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因此,在制造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不合格品率。在制造业的产品制造过程中,生产环节是整个制造业价值链中最基本的价值活动,是将材料物化为成品的生产过程。而产品的加工制造、搬运、检验与储存是构成生产价值链四个方面。对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准时制生产方式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的。在进行准时制的生产方式的时候,若要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缩短生产准备时间、加工时间与等候时间。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制造单元合理布局,减少在不同设备之间产品的传递距离来降低人工与动力费用。生产过程是产品实体形成的主要阶段,因此产品质量控制核心阶段是生产阶段,“优质产品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这也表明了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对于确保产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企业里重视工程成本师的培养势在必行。人是成本管理的第一要素,在很多企业目前的成本管理的专业分工是分割的,会计人员负责成本核算工作,但由于其不懂工艺流程与工程技术,很难抓住成本控制的核心环节(效能分析);工程技术人员懂技术,但对产品成本的构成了解甚少,这也是导致许多先进技术缺乏推广应用价值的关键所在,培养能融合成本管理全过程的复合性工程师对提高成本管理的效能是至关重要的。

2.3战略外包的成本控制

随着机械加工产品的业务量增加,在完成用户要求的计划进度处于紧张状态下,企业实行战略外包就是必然的选择。把生产零部件所要承担的风险扩散到每个供应商身上,不必再投资和扩大自身的生产能力,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改善本身的核心业务的竞争能力。像日本丰田集团公司就有160多家中小企业与之直接发生外包交易,对外包企业的制造能力、成本核算、质量要求、供货周期等多纬度进行斟别。彼此之间相互依赖、共享知识和技能、共同开发与生产,降低了丰田集团公司业务交易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风险,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改进了质量,更加速了新产品的开发过程。

2.4营销阶段成本控制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竞争也日趋激烈,而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也逐渐变小。制造业在竞争中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销售收入时也导致营销费用的提升。因此,制造业企业只有对营销方式进行创新改善,做好营销阶段的成本控制,这样才能既增加产品销量,又降低单位产品的营销成本。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案例

一内部控制概述

1.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内部控制论理论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事件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它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

风险评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清楚并应付其面对的各种风险。同时,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刁一有助于确保既定目标及必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

信息和沟通:围绕着这些控制活动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获取和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指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经营。

监督: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并在必要时得以修订,这样,系统及制度才能反应自如,并能视情况而随时调整。

2.我国内部控制概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⑴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

⑵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

⑶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

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2.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4.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1.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2.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

⑴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⑵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

⑶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

⑷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

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篇(9)

企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行为方式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引导个体价值观向上发展,从而帮助企业发挥最大的组织协同效能、帮助个人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作出的选择,是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是支持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艰苦努力的结果,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

一、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支柱和基石

价值观是所有企业目标的先驱,是一切企业目标为之奋斗的基础。企业要获得发展,取决于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而在企业战略实施中的每一个阶段,包括战略分析,战略方案的制定、评价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价值观对战略管理的影响作用是渗透在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步骤中的。价值观指引着企业通过战略管理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企业价值观管理,那么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迷失方向,偏离目标。

对于企业中的每个成员来说,要想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必须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目标)?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行为方式)?什么事情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只要这样,才能摆脱那种混日子、碌碌无为的工作境地。只有在工作中变成为了实现目标而工作时,个体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自己不断进步,从而也推动企业不断进步。

二、价值观是产生强大自驱力的源泉

对于组织而言,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基本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独立于环境变化、竞争要求和管理时尚之外。是保证企业始终如一朝着目标前进的有力保证,保持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使命的不变,同时又使目标、战略和行动适应变化的环境,是企业不断自我更新,取得长期优秀业绩的根本原因,任市场环境不断变幻,只要企业核心价值观不变,都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采用适当方式引领企业朝着目标一如既往的前行。是企业管理层乃至全体员工持之以恒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愿景式驱动管理的源泉。

对个人而言,在工作中其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个人是否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的关键,而态度源于价值观,又表达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确立了良好的价值观,明确了什么对自己是有意义的,什么是自己符合自己职业目标的,将会使个人产生强大的自驱力,驱动自己自觉的朝着目标前进,对于不符合目标的行为方式会自动抛弃,会努力克服精神生活空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明确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所在,能自如的应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工作中、生活中都抱有坚定的信念。一旦个人的价值观和企业的价值观趋同时,当个体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时,员工就会把为企业工作看作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就将获得企业和个人双赢的局面。

三、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支撑了企业的发展,文化是企业的“道”。 企业文化包含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理念层,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伦理、企业道德等;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层,包含有一般制度、特殊制度以及企业风俗;第三个层面是物质层,包含有企业名称、标识、企业外貌,建筑风格等。因此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灵魂,保证员工向统一目标前进。通过群体氛围对企业及员工行为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使企业员工在具体问题上达成共识。

企业价值观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励员工释放潜能。企业的生命力是企业整体合力作用的结果。企业合力越强,所引发的活力越强。而要激发个体潜能,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而价值观在打造和谐团队、激发团队效能、促进信息良性沟通方面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在价值观统领下的思想意识上的统一,企业内部能形成融洽、共生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才能忧患与共,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形成和谐共生的团队。

核心价值观提炼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具有时代特色、行业特色,更要求带有企业特色和群体的个性,因而它不能从书本上抄来,只能从企业自己的实践、从广大员工群体的实践中提炼。

一、提炼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的原则:

核心层共同参与

确保价值理念反映公司长远目标

注重价值观对变革的关键驱动因素

价值理念应该激励人心和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确保企业价值观的各要素能明白无误地转换成行为在

二、提炼核心价值观的常用方法

一是经验荟萃法。即对本企业历史和现实企业文化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取其中精华的经验上升为企业文化理念,提炼形成公司核心价值观。

二是特征归纳法。即对本企业在各个活动领域中文化判断、文化评价和文化选择的特征,加以归纳、总结而形成核心价值观理念。

三是传统梳理法。即以企业发展历史以线索,对一步步遗传下来的优良思想、作风加以整理、概括,提出核心价值观理念。

四是典型分析法。即对本企业有代表意义的人物、团体和事件进行重点剖析,从中发现、提炼出那些适用于整个企业的、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理念。

篇(10)

一、中小型财务管理理论的特点

价值管理体系属于一种管理控制系统。首先,要制定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总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围绕着企业的价值开展,如何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其次,要对于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再次,要选定一个企业绩效评价的标准与最基本的尺度;最后,要定期对企业所取得的绩效用合理评价制度去进行评价,以促进企业能够不断地完善与发展。要想实现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企业的内部员工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强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教育工作。通过不断培训与宣传工作,使企业的员工都能够重视价值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自觉地去发展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要把价值管理体系融合到企业的管理阶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要在企业的全体员工中实行相应的绩效奖惩制度,企业员工所获得的报酬要与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相关联。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已经开始正式成立了这种管理办法,倡导要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短期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企业对于不同的员工要设定不同的收入制度、责任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总而言之,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设定。

二、如何加强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作用十分重要,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的投放于使用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财务资金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高低以及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作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财务工作不是简单地做好账单的记录,而是要参与到主动的支配与管理企业资金的流动工作中去,满足资金增值的需要。管理者不但要改变以往的旧观念,更要不断强化财务的知识,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重视起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要建立强化企业整体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制度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性,审计部门只有独立才能够保障其作用以及有效性,整个企业才能在资产的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旭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上一篇: 心理学二级论文 下一篇: 电子文档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