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的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8 14:55: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师的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师的论文

篇(1)

关键词:控制;路面工程;

成本管理;措施把控制成本的观念融入到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的措施中去,通过技术、方法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预案的范围之内。

1、成本管理的相关要点

路面工程项目主要有沥青路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级配碎石垫层。本项目成本控制的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原材料、成品料、沥青混凝土的用油量、基层水泥用量、机械设备人工费用。

1.1原材料的成本控制材料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所占的比重约60%~70%,是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

1)降低采购成本:对项目的主要材料实行多家采购,确保质量、数量与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严把进货关:严格控制入场料的质量,如在沥青混凝土拌和过程中,石料矿粉质量不合格,必然导致用油量增加。

3)认真计量签收:尤其在雨天进石料时,必须测定含水量,及时扣除水分。

4)现场堆放合理:尽可能减少二次搬运,减少损耗。

5)工程所用材料要注意完善材料日常管理工作,应分部位、分项目详细列出用量计划,作为采购的依据。在与材料供应商订合同时,应对其产品质量、价格、服务、验收方法、交货时间、规格材料配合比等有明确的规定。

1.2成品料的控制

1)在材料规格型号符合要求的情况下,避免由于拌和机或人为因素造成过多废料,拌和机与相应配套设备的要及时保养与维护。

2)加强粉料的防护措施,避免由于粉料过湿、过粘、过脏而造成拌和无法正常进行及出现含水量不正常现象。

3)由专人对生产出的混合料每车进行记录并测量混合料温度,保证拌和出的成品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松散料、无粗细料,避免导致严重离析、结团结块现象。对于稳定碎石混合料拌和中含水量,应根据材料的干湿程度不同,结合当天不同时间段的气候、气温、风力等因素选择最佳含水量。

4)加大试验检测频率,对于沥青混合料应检测当天成品料的油石比及混合料的级配、稳定度、流值等,做到省油保质。对于水泥稳定基层应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

1.3沥青混凝土的用油量

沥青混合料用油量主要来源于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做好沥青组成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沥青面层原材料的各项指标达标,如集料的粘附性达不到要求将会直接影响路面稳定性及抗车辙能力。针片状材料压碎后比表面积增大造成断面没有沥青包裹,会使路面因水损坏较严重。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将直接影响了沥青用量。

2)0.3~0.6mm范围内不得出驼峰,宜适当减少公称粒径附近的粗集料用料和0.6mm细粉的用量,使中粒径集料较多形成s型曲线,以确保高温抗辙性能及低温抗裂性能。

3)控制好沥青混合的粉胶比,粉胶比一般控制在0.8~1.2之间。

4)控制好0.075mm、4.75mm、2.36mm这三个筛孔通过率在级配中值附近。

5)沥青配合比一般采用1~3组设计级配曲线,一般为中线、上线、下线分别进行组成设计。

6)选择一种保质保量又经济的组成设计以指导路面施工。

1.4基层水泥用量

做好水泥稳定碎石组成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理的合成级配曲线。

2)制作好无侧限抗压试件。

3)做好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的养护。

4)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选用最低的水泥用量。

1.5人工及机械设备费

1)人工成本的有效管理主要是用工单价及数量的确定,通过对在建工程和已建工程积累的各工序结构形式下实际用工单价及数量的原始资料积累确定最佳用工。

2)机械成本的有效管理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使机械成本与操作人员利益分配相挂钩,最大限度降低损耗。完善机械设备台帐,加强用油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及人为的漏洞。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将工作段连成片,便于流水作业施工,避免由于单段施工而造成工序间的非正常调配,所导致的调运费的增加。在工程量大的情况下,采取工程量承包制。

篇(2)

2林业经济增长的意义及内涵

林业产业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仅关乎着环境生态的平衡,更是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林业经济增长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重要内容,我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们根据国际的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内生机制以及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林业经济增长指的是国家及地区的林业经济所产生的劳务和物质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实际总产支出的持续增长。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向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林业产业也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林业经济的增长将对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林业经济增长能够把国家的经济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将国家林业与地区林业有形或者无形的限制打破,使林业产业达到统一化、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严谨化的产业高度,林业产业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对扩大就业、保障生态安全等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林业经济的增长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甚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3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研究探讨

3.1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出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单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主要指的是科技投入、主要投资以及劳动力等单独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二个层面,多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有关学者研究分析,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为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包括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配置方式以及投入水平都能够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多方面影响因素除了这三方面,还包括经济市场、运行制度,以及国家政策等其他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来分析,普遍存在着一个观点,那就是学者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要素综合贡献的结果。

3.2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3.2.1稳定性较差根据相关的林业经济增长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出我国林业经济现阶段的运行状况良好,总体是呈现着增长的趋势发展,但国民经济增长远低于林业经济波动,造成了林业经济发展稳定性较差的现象发生。

3.2.2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地区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有些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虽然有些地区在本土资源拥有量上具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却没有完全对其进行利用,直接影响了发展,造成了全国区域的林业发展难以达到统一的水平线上,进而令各区域的资源拥有量的利用率不高。3.3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策针对于林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3.3.1调整发展策略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我国应该根据国民经济的运行新机制对现行的林业发展政策加以调整,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可以在这个大前提下对林业经济的发展策略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整,进而推动森林资源的有效性利用,令林业得到快速稳步的发展。

3.3.2加大林权改革的力度如果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大林权改革的力度,继续推进以林权改革为基本核心的林业改革,大力建立和完善林地使用权的相关制度体系,同时也要相应对林业行政管理机构制定更为严谨的监督管理体制,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整治,进一步促进林业发展脚步。

篇(3)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本质特征的基本映现。由于人们所依据的会计实践的特征不同,因而有着多种不同的会计模式分类的方法。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G·米勒将各国会计按会计发展划分为四大集群,再按企业环境划分十大会计模式;美国会计学会(AAA)按"势力范围"将各国会计分为五大模式;英国会计学家C·W·诺贝斯按照各国现有会计惯例,采用分级分类方法,提出了一种分类系统;我国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课题组将会计模式按经济体制分为六大类型等。

其实,会计是一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向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两重特征,是社会性和技术性的统一。就目前情况看,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都是从会计的社会性特征方面进行的,研究的目的是关于会计的国际化和国家化问题,很少有人从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出发,亦即从会计的技术环境和会计技术方法重大变革的角度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

我们认为:(1)会计模式的分类应从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特征进行,使之适应于不同经济社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2)作为会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必须是便会计得以产生并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动力基础,即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重大技术突破。按照上述标准,抛开国别会计差异,我们可以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农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农业经济会计模式)、工业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和知识经济社会的会计模式(简称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

农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及简单的算术技术出现后形成的,以单式记帐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工业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二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形式的出现,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以原始成本计价和复式记帐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会计模式;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在第三次经济革命(知识经济革命),特别是知识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资源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后的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将以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帐为主要特征。

二、知识经济会计枝式的特征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掌握知识、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会计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应如何真实反映企业拥有的资源(包括人才和知识智力资源门如何真实反映企业资源,的未来发展前景?(2)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它充分应用于会计后,会计应作出哪些反应?对提高会计的功能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应具备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性与经管责任性相结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产业成为"主流",日益发达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电子通信技术将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使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大大缩小,经济将趋向全球化;资本将趋向国际化,世界将逐渐演变成"地球村"。

关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界主要有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两个学派都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基础之上的:经管责任观主要建立在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基础上的,委托者可以就受托资源的管理向受托者提出具体要求,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决策有用观则认定两权分离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委托、受托双方不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资源的所有者一般不是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并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从而要求资本市场的资源管理者提供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我们认为:(1)决策有用学派对两权分离的认定更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通讯技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因而,决策有用性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确当。(2)两个学派各自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同时存在的,在资本市场上既有能够行使控制权的大股东,也有中小股东。从理论上,知识经济时想的会计目标观念应当是两个学派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决策有用性,又不轻视受托经管责任。经管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而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利润;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迫切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要求对商誉、人力资源等软资产进行计尺,用未来现金流尺反映企业价值(企业财富)。

2·会计假设将被系统化、集成化模式所替代。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由于使用手工方式进行怅务处理,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无法既用清算价格又使用非清算价格进行计价而有持续经营假设;无法实时报告而有会计分期假设;无法既用货币计尺又使用非货币计尺而假设货币是最佳计尺单位、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加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弱,使知识经济时代一改工业经济时代下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环境变得动荡不定、难以捉摸,持续经营、分期报告、币值稳定等假设都显得不合时宜。而一旦信息技术用于会计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快速、高效、计算成本低廉等特点,上述各项假设均可以不复存在,会计可以是一种既有原始成本又有现行成本等多种计且肛性同时并存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分期报告又有实时报告的信息系统,可以是一种既有货币性计且又有非货币性计三的信息系统。总之,会计可以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

3·会计基本原则方面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尽管知识成为最为重要的资源,但人们在进行知识财富生产的同时仍然要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因此,作为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不仅要具备适应于知识经济的会计原则,也不能抛弃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原则,"应该是多种原则的并存。以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为例:

(1)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以成本作为评价及入帐的基础,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或消耗,入帐的成本就不再变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决定条件的竹况下,显订了采用单一原始成本计价有很多缺陷,最主要的缺陷是企业的"软资产"没有得到确认和计且。"软资产"是指能够被企业所控制并能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经济效益,但没有物质形态,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确认的资源,主要是一些无形资产。例如,可口可乐商标的价值已十分巨大并不断增值,但在这家公司的定期财务报表上却没有反映为资产。与此类似,绝大多数的高科技知识财产,都没有被拥有这些财产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制造模式向知识密集产品转变,软资产的类型日益增多,价值越来越大,在各个企业的资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原始成本计价下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由于资产负债表与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紧密相关,资产负债表中的缺陷终将连带影响到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使整个财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相关性。

原始成本计价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可放弃原始成本计价,原始成本在完成经管贡任会计目标方面还是相当出色的。因而,我们的结论是:原始成本计价将和其他计价原则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中,失去的只是其"一统天下"的局面。

(2)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贡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用来确认企业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以及费用、成本和其他支出的方法。权贡发生制在影响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同时,也影响到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权求发生制受到挑战的原因主要在: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众所周知,现金流量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而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收入确认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实施,使企业的现金流且和经营业绩脱节,而且,忽视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需要着重考虑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观念。其次,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人们的一些未经证明的假定。尽管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会计实践、财务实践却似乎否定上述假定,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且表这一事实就是反证。但与原始成本计价原则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权责发生制也不会消失,它将与现金收付制同时存在于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中。

4·会计工作中心的转移——从有形资产会计句知识资源会计转移。

会计是一定经济环境下的,以反映为主的信息系统(监督是建立在反映的基础上的,是反映的目的)。在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发生重大改变后,会计工作的中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财务资本密集和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取代财务资本的地位,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和创新能力等)也将替代稀缺资源(少数除外)而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而,知识经济会计模式要求从以物质资源为核心反映财务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向以知识资源为核心反映知识资本信息的会计管理转化,即从有形资产会计向知识资源会计转移。知识资源按照其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已编码的知识资源和未编码的知识资源,已编码知识资源的存在形式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未编码知识资源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知识经济会计是以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为核心的会计模式。

三、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技术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和经管贡任相结合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依靠传统的手工处理是无法实现的,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型进行改造。本文简单说明以下几项策略。

1、事件驱动模式代替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帐薄+报表"这种顺序进行会计处理的,我们把这种会计处理程序称之为顺序化会计处理程序。顺序化程序采用单一计价模式和单一信息报告模式,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即主要信息、通用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要求会计不仅能够"落实经管责任",而且能够"决策有用"。在决策有用的要求下,在不同的使用者之间,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往往是难以区分的,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在决策时,专用信息可能比通用信息更重要,因而,单一的顺序化模式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斋要。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应采用事件驱动方式(eventdriven)。"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用在会计上,即意味着,平时不进行顺序性信息处理,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是一些原始性信息,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便能随时满足需要。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把信息使用者所宙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千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过程处理程"序"模型,当决策者枯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从而提供相应信息。比如,可以把事件划分为历史性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分部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无形资源信息?⒎腔醣倚孕畔⒌取Mü凳毕低?on-linerealtimesestem),使用者可通过网络,根据自身特要随时得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模式下,实现了决策者从被动接受财务报告到主动筛选信息的转化。

2·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

在工业经济会计模式下,经济业务发生后,用货币进行计量,以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的最小单元,会计科目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经过帐薄分类汇总,然后通过会计报表形式提供信息。此即价值会计。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申,经济业务发生后,除了要用货币进行计量外,还要用其他计量单位进行多重计量。如果继续使用工业经济下的会计模式,就需要为各种决策模型设计出各种"分类帐簿",即要为各种决策铸要设计不同的信息汇总组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采用事项会计取代价值会计,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间题。

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event)是指一项活动(action)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事项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核算中,仅仅把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进行传递,而不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对事项信息进行必要的积累、分配和价值计量,最终将事项信息转化为适合于使用者决策模型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

3,复式记帐法发展为多式簿记法。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以来,广泛应用的复式簿记制的核心是"经管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当我们的会计目标转向"落实经管责任"和实现"决策有用性"时,多式簿记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科勒(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分析表,马蒂酉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屏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薄记等,为多式簿记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而在六十年代,索特(Sorter)、约翰逊等提出的事项理论,与多式簿记理论结合得近乎完美。但无论是多式簿记还是事项会计都面临簿记成本的难关而至今无法实施。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网络组织结构技术的发展,为多式簿记和事项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的会计报告。

在知识经济会计模式下,如何提供以及提供何种样式的会计报告,是斋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会计目标的双重性和多种确认制度及多种计量性的存在,其会计报告可以借助于发达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技术、超级文本、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全国可建立一个或多个全国性的计算机化的会计数据信息中心,各企业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将有关事项性质通过E-Mail传向该中心,该中心与Internet相连接,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通过事项驱动的方式收集、分析、提取其中的信息,供决策之用。

(1)会计报告的传送方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传送会计报告,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和"企业+信息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在这两种传送方式申,应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它可以满足潜在信息使用者的佑要,同时应以第一种方式作为必要的补充,向已知的、合同规定的和法律要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必须报送的信息。

(2)联机报告和脱机报告相结合。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技术发送会计信息给特定的使用者。

(3)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相结合。在采用联机报告的情况下,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可使用实时报告方式,即联机实时系统(on一linerealtimesystem);在采用脱机报告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定期报告方式,定期报告的期限则可以大大地缩短。

(4)信息风格多样化。如上所述,如果企业实时提供有关事项信息并实现了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加工信息,信息可以进行多元结合,可以打破会计报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可以得到一天、三天、一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业单个分部、几个分部、全部的个别信息和汇总信息。会计报表的格式可以是表式、图像或声音等。

四、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冉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系统模式的建立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且往往在系统成熟完善时就是另一个系统孕育萌芽之初。工业经济会计模式在二十世纪才达到成熟,也正恰恰在此时,人们对工业会计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目前仅仅处于研究阶段,显然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改进。

1·事项理论的不足。

事项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会计学家索特(GeorgeSorter)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几年历史。但事项理论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到目前为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多重计量方面。多重计量到底该用于哪些属性?使用了多重计量后,各种属性之间的勾稽关系应如何在会计上实现?如何实施审计?等等,目前均未有现实的标准。其次,事项理论将怎样使用会计事项信息?怎样将决策留给信息使用者自己处理了而信息使用者的处理能力能否达到要求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能达到,则预期的目的可以实现;如果达不到,则系统将会全面失败。

2·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建立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而且要求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企业规模较大、信息使用者众多且分布较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效率,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这一模式主要适应于一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股票上市公司。

3·人力资源会计和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落后性。

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将成为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中心问题,然而,目前有关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保守性,特别是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磊等:(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

2汤云为、钱选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4)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对中学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其一,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法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平等观念和竞争意识。其二,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竞争者只有顽强拼博,不断进取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其三,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强大的的学习动力。因为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和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我们在肯定市场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所起的消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是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当代青少年学生个体竞争意识日趋增强,群体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发展个性的要求日益强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逐步淡化;对个人利益,个体价值比较关注,对国家、集体利益有所忽视;个体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对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认识不足等。二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长。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乐,迷恋金钱,崇拜金钱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有的学生一味讲究吃好穿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肆意挥霍,钱花光了就去偷,骗、诈等。三是“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当前,社会的分配不公和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现象,使不少学生认为不读书,无知识也可以赚钱发财,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只求混个毕业证,早早冲出这所“牢笼”,去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赚钱发财。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2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中形成了许多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大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意义也是深远重大的。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思想的需要。中华民族历来把“廓然大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闪烁着集体主义精神的光辉。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一代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滋长,学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发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这是学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义利观,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侵蚀的需要。“义”,即道义;“利”即物质利益,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认为,如何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头等大事。在两者的关系上,强调“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反对“见利忘义”,就人生价值而言,“有义”比“有利”更为可贵。在社会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有的人却陷入“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泥坑,为了获得金钱,不择一切手段,置良心、道德于不顾,甚至以身试法。青少年学生也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因此,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确定正确的义利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的需要。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立志、求学、自强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熹的“命当志存”,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字经》上讲的“头悬梁、锥刺骨”、“如囊萤、如映雪”的勤学苦读,都强调了人要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情操。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知识无用”、“读书无用”的错误观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学风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

篇(5)

首先表现在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悄悄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积极主流与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第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向质量要效益,应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适应商战竞争,还突出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变化,强调制度的执行与制裁要奖罚分明。培养人才与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特点、素质及管理手段,必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将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困难。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

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教师要广、要快得多。因此,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生思想品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二、对在校生进行德育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德育工作的思路应是:

(一)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主线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院校德育要坚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在接触开放的文化环境时,自觉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的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由爱父母———爱师长———爱他人———爱集体,最后上升到爱祖国。

(二)加强对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引导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认识到如何做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然而学校的德育必须坚持一元化的导向,使学生明白社会所容纳的并不都是时代所提倡的。价值的真谛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说到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活着为什么,怎样生活和做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入手,诱发他们的生活理想,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树立新时期人才质量的德育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根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才资源,当今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做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德育上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建立新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新时期人才质量标准,已不再单纯是过去那种踏实加肯干、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类型,而是思想和能力是复合型、适应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在德育上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

总之,新时期的院校德育应培养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现代的人和国际型的人。

(四)德育管理制度和手段要与企业管理相衔接学校的德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德育必须把参照系由封闭的院校教育转向人才市场和企业要求上来,这一转变要求学校在德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方法上都随之进行相应的转变,使之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如若不然,学生在校接受的是一套管理方法,到企业后是另一套,这将增加学生的不适应性,减低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为此,必须做到:

1、在日常行为规范上要与相应的企业要求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学校培养学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同时要设置专业环境,在环境中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

2、德育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要与企业管理相适应。一位饭店的总经理说:“你们学生不及格还有补考机会,而在企业做错了一件事就难以挽回”。因此,在校的德育管理要与企业要求吻合。首先,应突出制度化管理,将规章制度熟知熟记,严格按制度办事,奖罚分明;其次,是在制度的执行上不能沿用“事不过三”、“下不为例”等旧的教育方法,制度不容违犯,否则就要受到处罚;第三,要适当减少耐心说服的思想教育过程,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自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企业化管理的环境。

3、使学生进入人才市场参与竞争。创造条件使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会。在平时的学习、社会工作及各项评比和比赛中为他们设计竞争舞台,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达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共同的目标导向下,进行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的不断增长,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使我国在经济全球过程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诚信伦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诚信问题依然阻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诚信伦理含义的界定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 “诚”和“信”最初是分开使用的。由于二者的涵义有相通之处,诚与信逐渐用在一起。现代的“诚信”一词,其基本含义是诚信, 这与古代的诚信道德有着渊和源的关系。因此, 弄清楚中国古代的诚信思想, 对建设新型的诚信伦理观有着重大意义。

从人的本质角度来说,可以对人们提出不同的诚信要求。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而言,其诚信观应该从道义论和功利论的诚信伦理观逐步走向责任和权利的诚信伦理观。诚信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首先,从社会生活角度,可以分为人际关系诚信、经济诚信与政治诚信。而政治诚信中的制度诚信主要是法制诚信,法制诚信包括立法诚信、司法诚信、守法诚信与执法诚信;其次,从主体角度,分为个人诚信、社会群体与政府诚信;最后,从诚信发挥社会作用所依靠的力量的角度,分为制度诚信与人格诚信。诚信是经济发展精神基础,诚信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可靠保障,诚信是精神文明与道德建设的不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我国诚信伦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经济诚信问题是比较普遍的。经济诚信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对于信用缺失的原因, 有些学者认为,是市场经济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有些学者认为,由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尽管如此,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诚信理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匹配, 而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伦理又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很难有效地规范人们的交易行为。这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诚信伦理的必要性。在传统社会里, 社会成员的交易在血缘关系或区域关系的社会群体的基础上, 其交易行为发生在熟人之间,是在人格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其交易行为会随着交易对象的变化而具有特殊性。要求交易主体具有诚信的人格和德性伦理, 这种作为德性伦理的信用伦理之所以能够起到规范人们交易行为的作用, 是由传统社会中的交易方式所决定的。而市场经济中的交易行为是通过契约方式进行的, 它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或区域关系之内, 这使得市场经济的信用关系复杂化和广泛化, 因此,只依靠对个人道德人格的信任很难使人们的交易行为有效地进行下去。市场经济的发展把人从身份社会推进到契约社会。

(一)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我国虽然从计划经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速度快,加上信息的公开度有效实施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为失信和欺诈的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市场经济关系需要契约支撑,遵守契约又离不开诚信伦理的规范。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伦理规范。

(二)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逐

诚信问题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理性有关,过度注重对市场经济利益追求使人们不注重诚信的作用。利益最大化是人们追求的最大目标。于是许多企业利益熏心,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公布虚假财务报表制,这些都能降低他们生产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因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经济诚信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制度很不健全。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相当大的进步,但还是不够完善,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四)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失衡

儒家虽非常注重诚信,但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主要局限于强调个人自觉自省,对实践和社会规范方面的要求不高,导致了诚信教育的失重。目前道德教育,尤其是经济领域内的诚信伦理的教育,局限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道德观念的培养与实践脱离。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交易,依靠道德观念远远不够。关键在于要建立一整套的市场诚信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三、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伦理的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伦理建设,要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十六大报告要求:“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一)诚信理念的宣传工作

建立信用经济,要做好诚信理念宣传工作,使人们明白诚信理念对市场经济的积极意义。人们了解到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从最基本的利润方面,也必须诚信,这是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一条公理。因此,要自觉认识和遵循市场诚信原则的内在尺度,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素,并运用它来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

(二)以法律为后盾,处理好政府、社会和个人的信用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应不断改善高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和专门性的法律,这是诚信伦理建设的坚强后盾。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批判的吸收西方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如美国在授信方面的《诚实贷款法》、《信用卡发行法》,净化消费信贷环境方面的《信贷机会平等法》、《诚实借贷法》等。第二,政府信用制度建设上的推进和支撑。政府诚信对市场诚信具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因此诚信伦理建设需要政府的推进和支撑。一方面,政府负责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其实施和规范;另一方面,转变职能使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第三,以建立个人诚信为基础。创建个人诚信制度,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认证体系。在西方国家,消费者大多愿意承担信用风险而举债消费,以积累自己的信用记录。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对我们有益的方法。

(三)发展信用经济

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于社会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通常具有非常强的引导作用。正确的经济政策,在实现其正面政策目标的同时,也要将其负面效应降至最低。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企业改制和兼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为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开辟了道路。但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也急剧加大,形成逃债、废债之风。因此,必须对一些特殊政策加以限制,以明确政策的适用度。各级政府部门也应认识到,完善社会信用环境,是政府按国际惯例办事的首要职责,在维护信用环境方面做得好,投资环境就会好,经济发展就会得到较大的回报。

(四)树立平等意识和规则意识,建立诚信伦理的基础

诚信属于意识范畴。所以,依靠制度还远远不够,更要加强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加强交换主题的诚信教育,需要进行平等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教育。

一方面,平等意识。从人类市场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实质意义上的市场交换必然以平等为基础。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1]对于交换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实际利益,只有满足对方的切身利益,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市场主体的道德培养的进程中,必须加强交换主体的平等意识的教育:占有经济优势不能强迫对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政府部门不能滥用权力。另一方面,规则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市场竞争者为了争取利益,必须根据市场的供求水平来组合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率。提高效率在于市场交换主体提高市场交换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全面认识市场规则、政府有关规范与道德规范在交易活动中的重要性,而且更要付诸实践。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参考文献:

[1]乔法容 朱金瑞著:经济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4

[2]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市场化管理在上个世纪,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国企的改制虽然造成了大批工人的下岗,一时间各种问题暴漏出来,但是随着改革的镇痛期,企业改革的优势也逐渐显现,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改革都是显而易见的。公路部门因其特殊性的管理,一直未进行彻底的经济化管理。想要实现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在现实情况下,做到把管理权交给企业,让企业在法律的范畴内,扩大市场化带来的成果,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增加,必须在管理的机制上更具科学性和先进性,现在世界范围内都在实行科学的市场化管理,所以公路运输行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积极进行管理的改革,做到科学的市场化管理。

2.对实现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市场化经济管理的大背景下,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了管理机制的改革,大部分企业摆脱了国企的身份,进入了私企的行列,这一重大改革不仅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打破了国企职工的金饭碗,促进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实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在公路运输行业实行良性的竞争,摆脱了过去不经过任何争取也可以获得项目和利益的管理模式,使其更具发展的潜力,而且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现在是个法制社会,我们要做到执法有据、有法可依,同时虽然说公路交通的管理权下放给了企业,但是所有权仍然要归属国家,国家应该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保障公路事业的科学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在满足了人们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之后才能进行,马斯诺需要层次说认为,需要也是有层次的,其中最底层就是吃穿住用行等的需要,所以说公路运输的实行经济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在公路运输行业实行经济化管理模式

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促进了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促进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使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二、实行经济管理的方法

1.交通工具全面发展

交通工具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发展更上一个层次。如何实现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在公路、铁路等运输行业,对路面的合理管理和养护是基础。在航运上面,进行码头的科学合理设置,满足安全性要求的同时,提高运载能力。综合来说,实现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就是在各种交通工具中都应该有效的降低其成本和不必要品的消耗,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当然还有一个重点方面就是实现路线的合理科学规划,减少不必要的路程。

2.建立较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

因为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是在投入的成本上非常大,而且见效益慢,施工的工期长,造成了在公路的建设中基本没有企业可以负担,而且因为我国的政治原因,在我国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在掌控。所以来说,我国的公路的所有权都是国家的,由国家对其进行宏观的调控,然后将经营和管理权下放给特许额度企业,企业为了发展和增加工人的福利,必须进行改革,使企业更具竞争性,而且近些年由于经济的放开,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对公路的管理和经营虎视眈眈,也给这些特许企业带来的紧迫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肯定是更加注重工程的管理质量,谋求利益的增加,从而进一步实行市场化的经济管理模式。

3.强化法律化的管理力度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保障公路运输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对其也起到很好的约束性,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在运输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合同法》的作用,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必依,保证了运输过程中各方利益的法律保障。同时法律法规的制定,还能对运输各方起到很大的约束力,使其在精神层面上富有了责任感,保障了运输过程的安全和及时,还能实现整体的职业素养的提升。所以说,健全的法律法规,能够实现公路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

4.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

公路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还能增加市场竞争力,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提高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一是合理设置决策的班子。在我国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最容易出现一言堂的现象,由主要领导对事情进行拍板定夺,决策太具有局限性和武断性。应该在管理层面上添加成本预算、管理方式方法等技术层面的成分,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实现决策的正确科学合理;二是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人才的引起和培养能够实现企业拥有良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对决策和执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还给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老员工也是一种鞭策;三是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能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而且树立了整体的外部形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8)

二、打击垄断,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够完善与健全,在建立与护某一个经济或合法壁垒下形成的垄断现象,是与平等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极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打击垄断组织与垄断市场,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这也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责。垄断现象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无法正常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扭曲市场正常的竞争机制,垄断组织的市场价格要高于完全竞争,通过不平等的方式获得的超额利润,长此以往,不只伤害群众共同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法则,而市场本身并不能很好地消除垄断,因而就需要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政府来充当调停人与仲裁人,通过政策以及法律的形式来限制、控制与打击垄断组织与垄断市场,排除一切干扰平等竞争的行为,着力整顿不规范的市场秩序。这就要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以《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严格执行来抑制地方的一些保护主义现象,而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地配合中央政府,在行政法规的制定上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做到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性与效率性,确保国内市场的公平公正、健康和谐,对于严重违背公平公正原则,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垄断组织与垄断市场要坚决予以沉重的打击,建立严格的监管部门进行切实有效地监管,这样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基础秩序与市场竞争中的组织与个人受到合法权益的保护,健全有效的经济运行制度。

三、调节收入分配,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市场经济效率与竞争的特点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个收入分配悬殊的问题,而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有效地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如果放任市场机制这样下去,则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长此以往,就会对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社会资源进行一次分配之后,政府必须发挥资源有效二次分配的作用,履行收入分配调节的经济管理职责,这样,才能在保持经济增长效率的时候较好地兼顾公平的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较好地减少社会矛盾。目前,政府这一职能的履行,主要通过履行收入分配制度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达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控制高收入群体,有效地保护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的目标。具体来说,针对收入较高的群体,落实征收个人所得税制度;针对收入较低的城镇居民以及失业下岗人员,完善覆盖社会范围更广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制度,针对广大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较弱的局面,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四、提供社会公共物品,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篇(9)

我国现在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劳动力的短缺和工资的持续提高,我们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已经慢慢消失,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了从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向新古典增长阶段的转变时期。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资本报酬递减现象开始出现,继续依靠大规模的政府主导型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方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就是政府投资比重过高,相应的,中小企业遇到进入障碍以及其他发展条件的限制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而国有企业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往往拥有行业垄断地位,这些企业效率相对低下却因为行政保护而盈利,政府出于对产值、税收、就业稳定性和社会稳定性的考虑,不愿意做出让低效率的大型国有企业退出经营的决策,这就会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难以具有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和结论

中国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1.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要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让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自主地做出生产经营决策。

2.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直接干预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不再继续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不去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撤销一些以前主管企业的专业部门,放手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职能转变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也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篇(10)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策略分析

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了优化管理方式,需要立足于当前管理体系,优化管理理念。以下将对企业经济管理策略进行系统的分析。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企业的整体管理主要是以“金字塔式”结构为主,每个管理体系都是有序衔接在一起的,为了优化经济管理方式,需要从整体管理层面入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企业管理者需要了解相关法律政策和法规,熟悉整体管理程序,将上行下达的管理策略落实到实处。中层管理人员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制定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保证管理方案的制定和企业发展宗旨相一致。其次需要在实践中起到执行的作用,按照制度体系的要求,对制定政策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领导层保持紧密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同时需要了解底层员工的需求,积极为底层员工谋福利,和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员工能获得经济管理的各种资源。

2.强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不当,管理措施没有落实到实处的情况,需要对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管理人员需要掌握企业当前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综合评价小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分析,为制定管理计划奠定基础。首先需要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工作必须掌握人力资源配置的特征,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符合企业的发展前景。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充分挖掘每名员工的潜力,给员工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作为衡量员工工作能力的标准,必要时建立完善的竞争奖励机制,让员工彼此间进行沟通交流,完善自我的同时,提升整体管理能力。

3.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当前经济发展模式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企业的一切经济管理活动需要和实践方式相符合,按照既定的制度管理模式制定完善的约束机制。企业的成长都是有一个在过程,部分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逐渐壮大和成熟,部分企业管理则无法抵挡外部环境的影响。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将战略经营管理形式和具体策略有机结合起来,从内外部环境入手,按照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约束管理机制,明确经济管理的核心,建立完善的约束管理体系,各级管理人员需要在制度规范标准内执行工作,提升在企业经济管理效果。

上一篇: 电子文档论文 下一篇: 教育管理学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